时间:2023-12-28 16:15: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辩论存在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3XWD-S0101)。
作者简介:李元光(1962-),男,哲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宗教哲学。四川 成都610041
在藏传佛教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教)与修行体系(证)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也正是这一丰富的哲学智慧,构成了藏传佛教一千多来自我发展创新之智慧源头;也正是这一丰富的哲学智慧,通过历代论师的深入阐发和艰辛的创造而“担负起帮助信仰者体悟人的生命真谛的责任,而且要为众生觉悟成佛,进入涅??之境,最终脱离轮回之苦进行哲学理论论证,也就是扮演着为神学主旨服务的角色。”然而,如此重要和根本的藏传佛教哲学,却一直没有得到系统梳理和体系化的呈现。刘俊哲先生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最终成果《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1](后简称“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藏传佛教既是追求出世又在世间,把出世和在世有机统一起来,所以其哲学既是世间的哲学又是出世间的哲学”。这段文字不仅道出了作者对藏传佛教的哲学智慧的精髓的把握,也不仅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灵魂,而且还以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研究”的自身主题和宏观思路。
宗教因为信仰而产生。信仰是对彼岸的守望,因而宗教始终是神性的,更是神秘的。然而正如费尔巴哈所指出: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学就是人本学。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就其本质讲,真的信仰,乃是人对自我生存的诚念;宗教,不过是人性学,或者说宗教就是人学,就是人类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历史学和创造学。因而,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人文宗教都既要面对存在的现实而耕耘现实,又必朝向未来而守望理想;或者,任何一种宗教都必须以完美的自我理想而引导和规范现实。这就是宗教的入世原则和出世精神的对立统一,藏传佛教亦不例外。刘俊哲先生的《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其洋洋60余万字,其实就是围绕藏传佛教的入世原则和出世精神来探讨藏传佛教的丰富哲学思想智慧,并对其予以爬梳、提炼,再创造性地呈现藏传佛教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这种探讨和设计思路的创新,应该是“研究”所体现出来的一大特色。
汤用彤先生曾说:“佛法,亦宗教、亦哲学。宗教情绪,深存人心,往往以莫须有之史实为象征,发挥神妙之作用。……哲学精微,悟入实相,古哲慧发天真,慎思明辨,往往言约旨远,取譬虽近,而见道深弘。”[2]方东美也指出“亦哲学亦宗教为佛学的特质”[3]更进一步讲,关于佛的学问,它的“致用”的形态是宗教,它的“致道”的内容是哲学。所以,哲学与宗教构成了佛学之表里。宗教作为佛学的致用形态,敞开为两个层面,即在世之用和出世之用:佛学的在世之用就是为摆脱苦海、走向涅??之佛境而修行与做人;佛学的出世之用,就是对彼岸的信仰和对来世的想望。佛学的致道形态,就是哲学思想和方法,具体地讲,就是形上论、知识论和实践论。“研究”就是透过佛学的致用形态的系统梳理来揭示佛学的致道内容――即构建藏传佛学的哲学思想体系。“研究”围绕在世和出世两个维度的致用而展开对藏传佛学之哲学体系的构建,亦体现其自身的创新特征。
首先,对藏传佛教哲学体系生成的主题的把握,这个主题就是性空论:性空论就是藏传佛教哲学的一根红线,将其宇宙论、知识论、心性学、伦理学、人生哲学、修行论等等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整体:“一句话,离开了空性之智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佛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脱离轮回之苦也就根本不能实现。”
其次,藏传佛教哲学虽然博大精深,但“研究”以性空为主线,分别从形上学、知识论和实践论三个方面,对藏传佛学哲学予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探讨,使一个复合性的藏传佛学哲学体系得到首次呈现。
其三,揭示藏传佛教的根本哲学性质,并且其整个研究都是印证其本有的、相对其它宗教而论却是独有的哲学性质:藏传佛教就“致道”层面的哲学而言是反“神创论”的,带有唯物论性质。因为藏传佛教哲学直接继承了印度密宗的六大缘起论,认为世界由五大物质构成,即世界上所有的有情感的生命物,都是由地、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实体所构成,并且藏传佛教中的“六大”中的“识”,同样是以其“五大”为基础、为土壤生成出来的。
正是藏传佛教哲学的唯物论指向,才形成了藏传佛教哲学的合理性。“研究”指出,藏传佛教哲学的科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空性论与现代物理学的对接性上。“空性论与量子理论虽然属于宗教与科学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不是如同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不可进行相互之间的对话。实际上,它们之间是能够对话的,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对话的一定的哲学基础:佛教空性论对于一切现象的独立存在和最终实存性的否定,与量子力学引发的对主客体关系、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存在着哲学上的相似性。因此,量子力学理论与作为佛教哲学最高成果之一的佛教空性论展开对话,存在着逻辑上的必然性。”这一观点同美国Colgate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的曼斯菲尔德(V.Mansfield)教授“尝试理解重要的和经实验证实的哲学论断,使得关于某些量子属性缺乏独立存在的个别化理论独立化,并将其与中观的空性原理结合起来”,[4]不谋而合。
“研究”从三个方面对藏传佛教的形上学内容予以了归纳和概括:这即是宇宙本原、生成论和本质论。
本原论即是本体论,藏传佛学的宇宙本体论即是五大论,即地、水、火、风、空这五种物质,宇宙万物、生命、包括人的精神(即“识”)都是以此“五大”物质形态为基础并从此“五大”物质形态中生成出来的。但它又认为地、水、火、风、空这“五大”物质形成的最终根源却是“因缘”:因缘构成藏传佛学之宇宙本原论的内在根源。缘起才能缘生,“研究”指出,缘生才构成藏传佛教哲学之宇宙世界万物生成的的最终根据,即“只有缘生才是宇宙生成的真正根据。”。缘起缘生,缘生“五大”,五大生“识”(包括理念、理、上帝、自我、绝对精神、意志等),地、水、火、风、空、识,此六者生成宇宙万物生命,这就是宇宙生成论。“研究”指出,宇宙万物生成于缘起,而内在地规定其“五大”本体的却是性空:“性空论就是宇宙万物的本质论。”。“研究”还指出,藏传佛教关于宇宙的性空本质论,与希腊前期自然哲学的“始基”论、唯物主义的“唯物”论、唯心主义的“精神论”完全不同,因为这些本质论都只讲的是“物质或精神就是世界的实体性本原。”而藏传佛教的性空却是从有无自性而言的,具体地讲,佛教性空论是对独立性、单一性和不变性的否定,“性空论寻求宇宙万有的普遍的本质和一切事物的共同性,它既否定了世界是神秘的上帝所创造的创世说,又否定了本质是精神性的实体论的唯心论”,“宇宙间没有一个事物不是缘起之物,而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又由众缘分散或消失而灭,即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的可变的、暂时的、相对的存在,而不是永恒的、绝对的不变存在。”
前言
目前在国际上,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的方法有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喷混植生植被护坡等,但其技术始终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而我国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技术开展研究的时间较晚,还不是十分成熟,近十几年来,他们主要是围绕植被护坡工程技术进行讨论,尚无或较少有人对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所以,系统地介绍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方法和优缺点以及探索高速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植被护坡方法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分析现有高速公路植被护坡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结合研究内容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仅为高速公路植被护坡工程提供参考。
1、我国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也有一些不足,植被防护技术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1.1草坪的退化
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人工种植草坪在低养护或无养护情况下,极易退化、死亡, “一年一大片,两年一条线,三年一点点,四年看不见”是其形象写照。因为人工种植草种生长力较弱、品种单一,高速公路边坡的水分、养分等供应较差,在自然状态下,出现草坪退化。已竣工的广东开(平)佛(山)高速公路,云南昆曼大通道部分路段如玉(溪)元(江)高速路等边坡植草都呈现不同程度的草坡退化,这是一个十分突出和严重的问题,若草坡退化得不到解决,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而且起不到生态防护效果,最终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路面垮塌等许多不良后果。
1.2 坡面防护植物种类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速公路护坡植物选择较单一,常常采用牧草和草坪植物导致出现黄化、裸斑、滑坡等现象,其抗侵蚀能力较差,呈现较单一的景观效果。单一的植物种类容易受到来自夏季高温、冬季严寒的限制以及植物病虫害的威胁。
1.3机械喷播时植物种子配比难以控制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采用液压喷播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开挖的边坡恢复到植被覆盖状态,施工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将植物种子配比到最佳状态,植物种子的比例将最终确定坡面植物的成型方式及护坡的效果。
1.4自然条件的恶劣对边坡植被构成威胁
开挖后的岩石边坡,岩石层厚,整体性好,坡体高陡,对边坡进行植被绿化后,随着时间的增长,秋冬季干旱,夏伏季炎热,土体养分逐渐流失,土壤肥力降低,这将直接影响到边坡植物的成活和生长。某些地区的夏季,即使选择高羊茅抗旱、耐热品种猎狗等作为岩石边坡的优势种,但由于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使高羊茅出现了倒伏、死亡现象。灌木种子如合欢、火棘、胡枝子等在坡面的发芽、生长相当不佳,正常的发芽率不足10%。
1.5 喷播基材能否长期发挥作用
采用喷播技术对岩石边坡绿化施工后,早期会得到一定的绿化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材的养分必然会因流失或被植物吸收而损失,基材肥料的缓效性、基材的保水性也会逐渐丧失,从而难以使绿化的坡面得到长久的保护。如果该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岩石边坡的植被绿化技术将面临巨大挑战。
2、根据存在问题给出的措施与建议
2.1 灌、草结合走本土化道路
防治边坡草坪退化的重要措施就是灌草相结合,掌握当地植物群落结构特点,走本土化道路。在国外已经开始流行以灌木为主的绿化方式,天然植被一般都是草木混生的,在较高的贫瘠土质或石质边坡上,采用灌草结合的客土喷播或喷混植生技术施工,可以将灌木树种和草种进行混播,早期以草坪防护为主,后期以灌木防护为主,构建灌草立体防护生态体系,达到恢复自然植被的目的。
2.2丰富边坡植物的多样性
在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过程中,首先选择灌草为主的水土保持植物作为“先锋植物”,让这些先锋植物迅速覆盖坡面,防止水土流失,使边坡坡面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选择坡面植被时草本植物可以考虑禾本科香根草,灌木植物考虑大叶黄杨、迎春、枸杞等,植物的选择宜以乡土植物为基调,同时也应考虑浅根植物和深根植物的结合、还要尽可能配置抗逆性强的植物和水、肥、光、热利用率高的植物。建设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的、生命力强。
2.3加大科研投入,探索新的护坡植被种类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在植被护坡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当地野生植物资源,它是在本地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下长期进化的结果,最适合当地的立地条件。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应加强研究力度,找出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新的护坡植被。
2.4 重视边坡防护的设计,增加资金投入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人们常将设计重点和大量资金放在它的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上,而边坡植被防护设计重视不足,植被边坡防护工程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这种低投入、低质量的恶性循环,使边坡生态环境发展不够好,抗灾能力不强。鉴于这种情况,要加大高速公路边坡建设、养护资金的投入。
2.5 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积极探索边坡植被防护新技术
植被护坡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工程力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园艺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必须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并积极引进、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及配套施工机械设备,充分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注重国际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科研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边坡植被防护新技术。
3、结束语
在通过分析和研究之后,笔者认为:
(1)灌木和草本二者有效的结合可以较好地防止坡面的局部水土流失,灌木植物的根系可以锚固0.75~1.5m的土壤深处,草本植物的根系在浅层土壤中错综盘结。在植被护坡的实践中发现,灌草结合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所形成的生态群落比较稳定,护坡效果明显,所以加快人工植物群落向自然群落演替是实现边坡稳定性的必然趋势。
(2)单纯的工程措施虽然能在早期对坡面的不稳定性和侵蚀性有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越来越差;而植被护坡与此相反,开始的作用较小,随着植物生长、强度的增加,对坡面的稳定性、生态防护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植被根系的延伸使土体产生裂隙,增加了土体的渗透率。因此,工程措施与植被护坡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发挥稳定边坡和美化环境功能,实现高速公路坡面的稳定性和景观效果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第一、人本主义与自主学习的理念,人本主义教育倡导“体现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即为在教学当中,应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自主学习,让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快乐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依据实际学习情况来自主地调整学习目标,修改学习计划、掌握学习的进度等。
第二、合作学习理论,通常而言,合作学习当中的“合作”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为在实施时的有效合作;二为思想方法与共享信息资源的有效合作。辩论式教学具有良性竞争力的意义,辩论的成员之间需要在辩论之前的准备阶段与辩论进行阶段进行紧密的合作,辩论组需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方可获得辩论的成功。
第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非是对外界信息的被拥卮娲⒂虢邮埽而是应在以往所固有的认知体系上进行有效的整合,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的构建。
第四、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该理论认为,智力会呈现出多元化的不同形式,重点是以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能够较好地创造出质量合格社会的产品。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所具有的多元智力的特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并开展讨论学习,进行互动交流与沟通,从而达成深度的合作。
二、语文辩论式教学的操作策略
第一、充分的课前准备阶段:首先是选择辩题。通常而言,所选择辩题必须是学生了解与掌握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借助于收集与汇总相关的素材就能够较好地准备好辩论的充分论据。辩题应能够紧密联系当前所学的教学内容,并依据教学的目标来选择辩题。第二、剖析辩题。通常辩题的文字构成分为两类:主体与被评价的两个部分。教师应深入地剖析辩题,指导学生对辩题进行了解与掌握,并指导辩论的正(方)反(方)在充分理解己方的论点,并积极主动地收集相关的辩论素材。第三、搜集与汇总素材。指导学生深入地阅读与理解即将作为论点的教材内容、查阅各类素材资料、在网络当中下载相关的信息等。第四、有效的论据交流。当面对所搜集与汇总的大量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取舍;辩论小组之间应有效进行论据交流,拟定辩论的提纲;并需要充分地设想对方会应用到的论据,有针对性地做出应对的不同辩论预案,以做好充分的辩论准备工作。第五、安排座位。在辩论时以正(方)反(方)相对来进行对阵式的座位排法,让听众也能够泾渭分明的列成两个不同的阵营。但是允许听众在辩论时,改变自己所属阵营,去加入到自己认为辩论合理的一方当中,充分显示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的成效。
第二,课堂操作:第一步是构建起轻松愉悦的辩论学习氛围,语文辩论式教学其实质是体现出了正(方)反(方)之间借助于论点、论据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体验。
《全科医学概论》是全科医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社区服务理念及全科医学基础理念,从而为日后全科医学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低,不利于提高《全科医学概论》的临床效果[1]。辩论式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及学生在某一教学内容中以问题为导向,并根据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分析及辩论,从而获得专业学习知识[2]。在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收集资料,准备讨论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及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及合作,提高教学效率。本研究对《全科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应用辩论式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全科医学专业2013级(1)班的30名学生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8~22岁。另选取同一专业2013级(2)班的30名同学为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22岁。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教学大纲相关要求采用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台下听讲。观察组采用辩论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如下: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内容预先设计好相关教学内容,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标本、数据库等方式寻找答案,并以小组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在论题确定后,教师可提前2~3 d向学生公布辩题题目,辩题的设计应具有专业性及针对性,所有未参与辩论的学员应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在教学中应组织一些未参与辩论的学生积极讨论问题,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辩论结束时教师应用对学生辩论情况进行总结及归纳,并提出学生辩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可取之处,并让学生分享辩论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1.3 观察指标
学期结束时由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病理分析能力、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临床实操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进行考核。每个项目的考核总分为100分,分值也高,表示学生掌握水平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实习结束时病理分析成绩、理论考试成绩、临床实操成绩及论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古老的柏拉图的非存在之谜,总是让持否定意见的人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即不能承认他的反对者与它的意见不同。非存在之谜,在历史上看来,它一直是难解决的,因此,人们将它称之为“柏拉图的胡须”,它常把奥康剃刀的锋刃弄钝了。但奎因认为,非存在之谜的解决对于本体论问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奎因在《论何物存在》中,通过先后对麦克西、怀曼的批判,来解决了这个难题。
一、对麦克西的批判
奎因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麦克西进行批判:
(一)麦克西认为:语词的涵义等同于指称,若此词无指称,则无意义。
奎因假设麦克西和“我”,对本体论有不同的看法。以飞马为例,麦克西主张飞马存在,我却主张飞马不存在。麦克西认为,非存在必定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否则那不存在的东西是什么呢?如果飞马不存在,那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就没有谈到任何东西,因此我们说飞马不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但当我们否认飞马存在时,就会陷入自相矛盾之中,从而得出飞马存在。 显然,在这里,麦克西认为,“飞马”这个词有意义,必须以存在飞马这个东西为前提。
奎因从以下三个方面反驳了麦克西的这种观点:
第一,句子的意义决不以句子中被预设对象的存在为前提。奎因借助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指明我们怎样才能有意义的使用表面上的名字而无须假定有据说被它命名的对象。例如:在“《韦弗莱》的作者是诗人”这一句中,主语是“《韦弗莱》的作者”,表达了一个对象,谓语是“是诗人”,来说明主语的性质。麦克西错误地认为主语“《韦弗莱》的作者”必须有客观的所指,整个语句才能有意义。但根据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可以把“《韦弗莱》的作者是诗人”改写成“有个东西写了《韦弗莱》,并且是个诗人,并且没有别的东西写过《韦弗莱》”。这样,“《韦弗莱》的作者”不再是主语而成了谓语,作为一种不完全符号来表达一种性质。曾经要求摹状短语(即《韦弗莱》的作者)承担的客观所指现在已被“有个东西”承担了。逻辑学家将像 “有个东西”、“无一东西”、“一切东西”之类的词叫做约束变项,它们以一种故作含混的特征来泛指事物,在语句的前后关联中是有意义的,但它们的有意义绝不以《韦弗莱》的作者所预设对象的存在为前提。因此,我们绝不能认为句子有意义必须以预设这样一个东西存在为前提。
第二,奎因反对麦克西将一个语词存在的意义等同于它所指称的事物,坚持意义与指称相区别。奎因赞同弗雷格对于语词的意义与其所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分析,并且他引用了弗雷格关于“暮星”与“晨星”的典型例子来具体论证语词意义与所指称的事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即虽然“暮星”与“晨星”他们的指称对象都是金星,但他们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同一“对象”,可以有不同的“意义”,而“意义”取决于“对象”之外的东西。
第三,一个单独名词或名字也可以通过改写成一个摹状词来使它有意义,而不必预设一个由该词来命名的对象存在。例如:“飞马”这个词,虽然不是一个摹状词,但我们可以把它改写成一个摹状词,如:将“飞马”改写成“被科林斯勇士柏勒丰捕获的那匹有翼的马”,然后再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它进行分析。
(二)麦克西虽然主张飞马存在,但他认为飞马是人们心里的一种观念,是观念上的存在,而不是一匹有血有肉的、占有任何时空范围的存在。
奎因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批判麦克西的此种观点:
第一,奎因认为,麦克西混淆了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例如:巴特农神殿是可见的,巴特农神殿的观念是不可见的,麦克西决不会把巴特农神殿与巴特农神殿的观念混淆,但是当我们由那些客观存在的东西转到不存在的东西,比如:飞马时,便很容易混淆了。但必须认识到,客观存在的飞马与飞马的观念仍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当我们否定飞马存在时,我们否定的并不是观念的飞马,而是客观存在的飞马。
第二,奎因认为,麦克西是因为混淆了意义与命名,把所谓被命名的对象飞马与“飞马”这个词混淆了起来,使麦克西无法确定“飞马”这个语词的指称对象(即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可以被命名为飞马的对象)。麦克西为了避开指称困境,他就将“飞马”的意义解释为人们心中的观念的飞马。
二、对怀曼的批判
(一)对怀曼的未现实化的可能事物的批判
与麦克西相比,怀曼的思想精细了许多。怀曼把“存在”(existence)这个词限于现实性,认为存在是一回事,而潜存(subsistence )却是另一回事。他首先承认在现实世界中,飞马不存在。但随后他又主张飞马是有的,只不过潜存在可能世界中,他主张飞马是作为未现实化的可能事物而存在的。
而奎因指出,在我们关于“存在”(exist)的常识用法中,当我们说飞马不存在时,就是说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如果飞马存在,他就会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但这只是因为“飞马”这个词有时间、空间的涵义,而不是因为存在有时间、空间的涵义。奎因认为,怀曼所说的未现实化的可能事物缺乏“同一性”这个概念。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这是奎因本体论承诺的一个约定。因此,没有同一性,就不能判定某东西存在。
(二)对怀曼的矛盾是无意义教条的批判。
当谈到伯克利学院又圆有方的屋顶时,怀曼承认,说伯克利学院又圆有方的屋顶不存在时胡说。他说:“又圆有方的屋顶”这个短语本身包含矛盾,所以它是无意义的。
奎因批判了怀曼的这种矛盾是无意义的教条。首先,他认为,根据这种理论,归谬法也就变成无意义的了。因为归谬法的证明方法,就是先假定命题假,通过推理出现矛盾,来证明该命题是正确的。因此如果矛盾没有意义,归谬法也就丧失其意义了。其次,奎因指出了矛盾无意义教条有严重的方法论缺点,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标准来说明什么有意义,什么无意义。因为从丘奇在数理逻辑上的一个发现得知:不可能有关于矛盾性普遍适用的检验标准。
因此,在辩论什么东西存在时,奎因为了避开人们关于什么东西存在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他主张站在语义学的问题上谈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陷入古的老柏拉图的“非存在之谜“的困境,而且可以找到进行辩论的共同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为什么对辩论指手划脚的人越来越多?
为什么现在的辩手个个感觉良好,而观众却不买他们的账?
为什么现在的辩论成为无聊的口舌之争?
为什么我一口气问了几十个辩手,他们却都不能告诉我辩论赛是在做什么?
他们还总是说一些诸如“思想的碰撞,理论的交锋”自己也觉得心虚的话。
倒是一位观众来的直接――“辩论赛就是把对方扳倒”。各位辩手,是不是觉得他说的很恶俗?但你们想一想,你们各位在台上争得脸红脖子粗,不就是为了这个结果吗?说到这,你又不爱听了。好,我们换一个文雅一点的说法:辩论赛与辩论是不同的,区别在于辩论是一种交流手段,是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而达成双方的共识,而辩论赛则是要想办法证明己方观点的正确和对方观点的错误。
那让我们再想一想,我们怎么把对方扳倒?也就是说,你们凭什么打赢比赛?
有几位高手已经说了,要“剑胆琴心”,“要有智者的当机立断,仁者的温文尔雅,凭借放怀天下舍我其谁的胸襟,凭借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于谈笑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如果你有这样的人格魅力,你不用来辩论了,去随便做点什么都比搞辩论强。你只是一个平常的大学生。不要对你正在玩的东西抱有那么高的期望。要知道,正常的赛制之下你方发言的时间只有23分钟,平均每个人只能说5分多一点的话。也就是说你只能说一千多个字。就这一千多个字也是在对方的百般干扰下完成的。没有时间让你去表现你那高贵的气质。还是省省吧。
又有“资深辩手”说了,要靠逻辑、理论和技巧。什么是逻辑?辩题永远不是辩证的,双方都不可能用逻辑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你们谁都不掌握真理。什么是理论?据我所知,目前没有人知道关于辩论赛的理论是什么。因为它还不是一门学科,根本就没有理论能帮你去赢得比赛。什么是技巧?话说得漂亮就叫技巧?怎么把话说得漂亮?话说得漂亮给谁听?对手不会因为你话说得漂亮就认输的。
说到这,我只能很遗憾的说,至今我还没能遇到一位能告诉我辩论赛是怎么获胜的辩手。
如果连这种问题都没有人能搞懂,辩论还有什么希望?
2
我并不想反对什么,也不想提出什么,我只是在说辩论的现状。作为一名辩手,我觉得这种现状让我很失望。
说到足球,我觉得这个例子举得很好。是,足球的目的有很多,对于参加者来说,可能是要锻炼身体,可能是要赢得奖金,也许只是为了吸引女孩的目光……;对于观看者来说,他们大多是“关注的是在结果刺激下的过程”。这些都没错,但这是对足球来说,而不是对足球的职业球员与教练。如果他们只知道足球是“思想的碰撞,体力的交锋”,而不知道怎么过人和射门;如果他们只知道足球是团队合作精神的表现,而不知道用什么队形;如果他们只知道球是要踢到一洞里面,却不知道如何用11个人与对方的11个人进行进攻与防守;那么足球还可能像现在这样吗?我想不会。
可是现在的辩论赛却是这个样子,辩手们不知道如何取胜。他们只知道要把对手扳倒,但拿什么可以扳倒,怎么扳才算扳倒。他们根本不知道。人们只是看到4个青年才俊在台上滔滔不绝,却不知道他们想做什么。如此下去,辩论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另外多说一句,现状如此,还有人想回避现实,说辩论越来越受欢迎了。看看现在的辩论都成什么样子了。再看看新浪上关于辩论的讨论――“辩论死了?”。我想如果一个东西活得生机勃勃,别人是不会去讨论它死没死的吧。
说到这里,我还是要再问,辩论赛到底是如何取胜的?
如果还是没有答案,我想大概辩论真的没有什么希望了。
3
说了这么多,现在是公布我的答案的时候了。
其实很简单,辩论赛得胜的根本在于――“说服观众”。
是不是很失望?是不是很不服?
哈哈哈。当你真正的悟到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很自信的说上一句:“只要是辩论赛,只要我在场,没有不赢的可能。”怎么?不相信吗?
告诉你,所有的辩手都有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们把太多的目光集中在对手身上,忘记了台下的观众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你的对手会承认你说得对吗?不会,永远不会。
你靠什么赢得比赛?靠观众心服口服的掌声,靠评委的肯定。评委也是观众的一种,你在说服所有观众的同时也要说服他们。
我想这才是辩论赛的出发点,也就是说辩论赛是你和对手拥有同样多的时间去说服观众,谁让观众相信了自己的观点,谁就胜出。如果你打过够多的场数,你应该能理解我的话了。
再多说一句,说服不等于迎合,说服不等于讨好,说服不等于不考虑对手的说服。
还有,说服就是要无所不用其极的去说服,不要去说那些观众听不懂的理论和逻辑,不要自娱自乐,不要去诋毁别人的说服方法。开放,去接受一切新的作法。
如上图所示,日本小额诉讼程序的流程主要包括:
1、制作诉状(书)并提交简易裁判所;
注:对于小额诉讼的管辖,一般为如下之一:
(1)被告人住所地的简易裁判所;
(2)债权的义务履行地(支付行为所处的场所)的简易裁判所;
(3)不法行为(交通事故等)的发生地的简易裁判所。
2、由简易裁判所指定口头辩论的日期,并予以通知双方当事人,此外,要求被告提交答辩状;
3、要求原告在口头辩论日期前提交证据;
4、辩论当日,通过证据和证人来主张自己行为的正当性;
5、裁判官听取双方的辩论并作出判决,如无异议申请,则判决生效。
(三)日本小额诉讼程序的特征
日本小额诉讼程序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以60万以下日元与金钱支付有关的请求为诉讼对象
日本的小额诉讼程序仅限于金钱支付有关的诉讼请求。例如:债务不归还的场合,或者押金不归还的场合,或者因交通事故等而无法取得损害赔偿金的场合或者打工等不支付工资的场合等等。
同时,日本的小额诉讼程序的金额限制在60万日元以内。但是,金额若是超过60万日元,如果将金额分开,少量多次的采用小额诉讼程序也是可以的。
2、一个期日审理原则和次数限制
根据日本民事诉讼法第三七零条的规定,除存在特别事由之情形外,当事人应当在最初口头辩论期日里穷尽主张和举证,法院应当在该期日里终结审理。小额诉讼程序并不像普通诉讼程序那样,进行多次的审理,也并不需要每次都去裁判所(法院),因此非常的迅速。
日本民事诉讼法规定,每个人在同一简易裁判每年依据小额诉讼程序请求审理、裁判的次数不得超过10次。(民事诉讼法第三六八条第三项、民事诉讼规则第二二三条)指定该规定的目的在于防止金融业的催收债权占据此程序。
3、非严格的证据采集和证人询问
在小额诉讼程序中,作为原则,书证等证据的搜集和证人的询问应当限于在在当日当地予以确认。如果证据的调查复杂,或者存在着多数的证人的情况下,一天之内无法审理终了的话,可以转为普通诉讼程序。
同时,证人的询问顺序,可以不采用交互询问而听凭于法院的裁量,进而可以先由法院进行询问。在当事人提出证人询问之申请时,其也可以不提出询问事项书。在笔录中,无需记载证人等的陈述。在当事人提出申请时,法院可以利用电话会议系统,或者法院及双方当事人与证人之间可以通过声音的发送与接受可以进行同时通话的设备,来询问证人。在利用电话会议系统进行询问时,为了进行发送、提示文书之复印件以及采取其他实施询问所必需的措施,可以利用传真设备。
可见,在小额诉讼中采用的是非严格的证据证明制度。正如新堂幸司先生所说的:"从小额诉讼的这个立法趣旨来看,在小额诉讼中采取严格的证明、实施依证明责任的裁判是不妥当的,而应当基于衡平来进行裁判。"[2]
4、禁止反诉与上诉
在小额诉讼中,禁止当事人提起反诉。但是,诉的客观或主观合并、部分请求等不受限制。当诉讼整体趋于复杂时,法院可以作出决定转为普通诉讼。
同时,对小额诉讼的判决禁止上诉,而采用特殊的不服声明的制度。如果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可以在两周不变期间内向做出判决的法院提出异议。如果异议合法时,诉讼将恢复到口头辩论终结前的程度,在此种情况下,依照通常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
三、日本小额诉讼程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通过上述对日本小额诉讼程序的介绍和我国当前的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日本的小额诉讼程序对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特别是简易程序的完善是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的。
首先,日本小额诉讼程序明确规定了程序适用的范围,明确了程序适用的次数,这使得法院在受理案件时清楚的了解什么情况应当适用小额诉讼程序,什么情况应当适用其他的程序。同时,日本民事诉讼法明确的规定了在何种情况下才可以转为普通的诉讼程序。这样的设置可以很大的解决我国当前简易程序中的适用范围宽泛,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界限不清的问题,可以限制法院适用程序的随意性,保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能够得以实现,也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和降低诉讼成本。
其次,日本小额诉讼程序的设定本意在于试图通过小额诉讼程序来接近市民,并经常为市民所利用,进而达到法院亲近市民之目的。[2]而在我国,由于"厌诉"的传统的长期存在,法院与市民之间的关系疏远,甚至受到市民的排斥,所以许多数额较小的民事纠纷往往无法得到合理的解决,纠纷的双方因为"厌诉"等原因在纠纷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便采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的方式解决,有些纠纷甚至引发违法犯罪,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当事人双方的。如果采用小额诉讼制度,一方面可以拉近法院与市民之间的关系,减轻社会上对法院形成的偏见了,正如日本设立小额诉讼程序的本意一样,另一方面,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立还可以使得数额较小的民事纠纷较快、较合理的得以解决,使得双方能够认可法院的判决,这样可以提高法院的威信,同时减少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威胁。
再次,日本小额诉讼程序规定了诉讼的次数、禁止上诉和反诉,对于我国而言,其借鉴意义在于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另一个诉讼上的问题,这便是"好诉"。近年来,随着我国市民法律知识的提高,以及诉讼成本的降低,在诉讼上存在了一种"好诉"的现象。而这些诉讼的案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数额较小的民事纠纷。因此,如果我国能够像日本那样限制小额诉讼程序的次数、禁止反诉和上诉,可以在一定程序上防止"好诉"现象的发生或者是严重化。此处需要明确的是,限制诉讼的次数并不是在于阻止市民进行民事诉讼,而是在于防止市民"好诉"而使法院的负担加重。限制诉讼的次数有利于更好的保障市民的诉讼权利,同时也有利于社会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好诉"的一个原因就在市民对于ADR(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不了解,他们认为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是最好的方法,因此便提讼,往往并非因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而去寻求法院救济。但,如果对诉讼的次数进行限制的话,能够在市民提出诉讼前形成一个缓冲期或者说思考期,市民会在提讼前考虑采用何种方式能够更好的解决自己的纠纷,是否可以不采用诉讼的方式而采用别的合法的方式去解决。而这样便有利于市民去了解社会上的其他资源,了解其他的纠纷解决方式,从而发挥社会的力量解决纠纷,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诉讼毕竟是借助公权力,是解决纠纷最后的一道关卡,公权力的介入较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是有其缺陷的。因此,我国在设计小额诉讼程序时可以参照日本对于次数限制的规定,虽然日本此规定设立的初衷不是上述所提到的。
最后,在专门机构的设置上我们也可以借鉴日本的模式。在日本,全国共设置有437所简易法院,其裁判机关与第一审的地方法院不尽相同。简易法院的裁判机关由建议法院法官组成,其任用要求不像地方法院以上的法官那么严格,只要从事多年司法实践,具备简易法院法官工作所必需的学识及经验的人,通过规定的考试,便可任命为简易法院法官。[3]在当前,我国在现实的社会法制状况下和简易程序的立法状况下设置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是必需的,也是紧迫的。目前,我国的法官队伍总体水平仍然不是很高,法官的数量不是很多,因此存在许多的问题,如果设置专门的机构,同时采用与日本相似的人员录用方法,可以解决当前我国法官数量的不足,同时因为我国法官的录用并不像日本那样有着特别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法官录用上并没有太多的限制,从而使得一些法学人才流失,如果设置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也有利于更多的法学人才加入到法官队伍中,提高我国法院法官的总体水平。
四、笔者的观点
引入一个制度的同时也需要结合本国的特点,完成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只有这样这个制度才能被国人更好的接受,也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引入小额诉讼程序,当然也需要参考我国的实际,从实际出发,寻求一项适合我国又能吸收日本的小额诉讼程序优势的小额诉讼制度。
在此,笔者通过对小额诉讼程序的学习与研究,以及上述提到的日本小额诉讼程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
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的设立应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求急,求快。就当前我国的情况而言,小额诉讼程序的引入,特别是借鉴日本的小额诉讼制度,我们仍需耐心的、花费一段时间进行试点实验及调研。就数额而言,日本如今的数额60万日元也不是开始就是如此,也是经过了几次调整和研究而形成现今的60万日元。在我国,由于人多地广,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规定一个具体的数额是不现实的。而数额的确定便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试点及调研。同时,次数的限制应当如规定也是需要时间去调研的。因此,在设立小额诉讼程序方面,虽然我们强调其优越性,强调其设定的必然性,但是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将来仍然会出现司法解释多于法律条文的怪现象等。
参考文献:
[1]章武生.民事简易程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5.
[2][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685-686
[3]廖中洪.民事诉讼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717.
[4]江伟.民事诉讼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观念淡薄型。缺乏教学反思敏感性,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视而不见,自我感觉良好,查找不出任何问题或不足。
2.反思茫然型。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教学中取得的成功或存在的困惑与不足,但说不出所以然,不会提炼成功经验,也不会剖析不足原因,更寻求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剖析肤浅型。有的仅从理论层面阐述,空洞乏味。有的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回顾,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纵观上述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领会反思意义,捕捉反思素材,明确撰写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质量,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让反思武装教师头脑――深入领会反思要义
1.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方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教学之后,若教师深入思考,认真审视、反思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解决困惑的方法和策略,将使教学活动方案更科学、完善。
2.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善于反思的教师才会不断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积累经验,少走弯路,日积月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增强。
3.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良好的反思习惯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成为优秀教师成功的基石。坚持每日反思,就会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增强自我监控能力,有效引领个人成长。
二、让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多元捕捉反思素材
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不同,反思的维度和角度不同,反思内容也不尽相同。那教师该如何捕捉反思的素材呢?
1.从教学活动效果入手,反思教学的成功与不足。
(1)成功之处。教师应努力挖掘活动中的教学机智和精彩瞬间,思考精彩之处形成的原因,寻求有效策略和方法。如:歌唱活动中哪些方法对幼儿的学习有支撑作用?是教师语言的清晰讲解,图谱教学的直观呈现,还是丰富趣味的游戏练习?又如: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哪些材料来支撑幼儿的探索与实践?其成功的方法和奥秘是什么?等等。
(2)不足之处。教学永远是一门具有缺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应努力思考自己的疏漏与失误所在,思考产生的原因及补救和改进的措施。如:在数学活动中为什么幼儿总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是因为难易程度把握不当或是教材选择远离幼儿生活?等等。
不管是反思成功还是不足之处,只要积极捕捉,认真反思,就能积累有效经验,为下次活动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2.从教学活动对象入手,反思教师和幼儿的行为。
(1)教师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果。如:教学语言是否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教师讲解是否清楚明了?教学重难点是否有效把握和突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是否适宜有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否既关注了全体又照顾了个别?是否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幼儿,让幼儿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等等。
(2)幼儿行为。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行为。如:活动中幼儿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幼儿是否有与同伴共同分享、合作、探讨、交流的机会?幼儿的情感体验是否充分?是否每一个幼儿都在活动中有获得成功和快乐的体验?等等。
其实,只有善于关注幼儿行为的教师,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师幼互动双赢。
三、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精心撰写教学反思
教育家叶澜曾说: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对一个教师来说,其专业成长的历程就是不断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的过程,经常性地反思可获得熟练的教学技能,独到的专业智慧。
1.知晓撰写形式。
常见的教学反思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批注式反思。
即备课时在教案旁边留出一些空白处,教学后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某一个知识点或是某个细节作有感悟的批注,以便日后进行查找、借鉴。如在社会活动中教师就“下雨好与不好”的话题引发幼儿辩论。活动后教师就辩论环节进行反思:幼儿辩论情绪高涨,表达强烈,以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正确观点,尤其在对方表达出现失误时能快速抓住并给予反击。可见,辩论形式对幼儿大胆表达,与同伴进行思维碰撞有着积极的意义。
(2)总评式反思。指教师在教学后有感而发,对整个活动进行回顾、总结,并站在理论高度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如教师在大班语言《猫捉鼠》活动后进行总评式反思:活动中教师通过观看动画片引发兴趣,了解内容,采用多元朗诵进行巩固练习,最后开展游戏把活动推向,整个活动幼儿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好。
(3)点评式反思。指及时把教学过程中令教师难忘的教学片断,或成功的欣喜,或失败的教训等内容详细记录下来,并作深入思考,认真分析,扬善救失。如:大班音乐《面条舞》活动后,教师针对“如何有效控制幼儿不随意躺在地上”这一现象进行反思:一方面进行语言暗示,发挥同伴榜样作用,如××小朋友身体弯弯曲曲,真像一根面条。另一方面采用游戏情节控制,教师可故作惊讶:“呀,面条都粘在锅底了,让我用筷子来搅一搅吧。”教师就扮演了“筷子”的角色,与幼儿进行互动调整。
2.建构撰写格式。
建构一定的反思框架、格式更便于青年教师学会反思。
(1)情境描述。指教师有选择地对教学活动中的某个环节或某个片段进行实录,详细描述教学情景,为更清晰、客观地进行评价、反思提供依据。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环节或片段,如成功做法、精彩瞬间,或失败之处、遗憾之笔。总之,所选环节或片段要突出典型性、可思考性。
耶鲁法学院教授欧文.费斯是当代言论自由制度研究的标志性人物,他在其著作《言论自由的反讽》中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分析和论证了国家在言论自由制度中所应扮演的角色。此书对我国言论自由制度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不过正如贺卫方教授所言,此书针对的是美国的状况,简单的将费斯教授的结论用于中国可能会出现某种类似“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时空错位。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认识《言论自由的反讽》(以下简称《言》)这本书得理论的时候,头脑总应该时刻将其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以中国法律人的视角透视这本书精妙的思维演进并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国家干预——促进言论自由的力量
一直以来,言论自由都被视为美国宪法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它是实现集体性自决的重要的基础。在民主社会中人们被允许选择自己所希望的生活方式,而这种选择依靠的是“不受禁止的、强健的、以及完全开放的辩论。”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费斯提出了《言》一书最主要的思想,当今的思想市场中权力私有化聚集,这同商品市场中出现的问题相似,在面对这种冲击私人无法做出有效的对抗,需要国家来出面进行抵制。由于在美国“关于言论自由的公共辩论集中于仇恨言论、出版物和竞选捐赠这三个问题。”在本书开篇,费斯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讨提出言论“沉寂化”效应理论,同时指出这些问题才是了国家干预的必要范围。所谓言论的沉寂化指的是在公共辩论中的弱势群体——受仇恨言论攻击者、女性、穷人,由于言论对这些人的评价和论断会使得这些人的社会存在感和名誉被贬损,最终弱势群体的声音会被完全淹没。这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证明了国家的积极干预存在的必要性。这些弱势群体就像在广场当中站立发表言论的一方,他们虽然有发表与自己社群利益相关的意见,但是由于这些人的声音弱小,人们无法听到他们的言论内容。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是一个喇叭——国家。“国家甚至不得不压制一些人的声音,为了能听到另一些人的声音。”同时为了证明美国宪法修正案并非绝对的排斥国家干预。费斯通过分析最高法院一些通过“均衡价值”来裁判的案件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自由主义的内部已经分化。一方更偏重自由,而另一方更偏重平等。偏重平等的一方追求的均衡价值和国家为了支持管制而推进的利益实际上一样的。费斯指出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内容中立原则不应该延伸到仇恨言论、品和政治开支的情形当中,因为在这类私人派别在使辩论倾斜,而国家管制却推进了自由和公开的辩论。接着《言》一书中指明了,国家在积极干预言论自由的时候所应扮演的角色是“议员”。“当国家扮演一个议员的角色是,它的目的不是来决定结论,甚至不是维护公共时序,而是为了确保公共辩论的强健”。
应该说国家干预也是一种危险品,因为这种干预有可能过当或者当时言论市场中各方的力量失衡。费斯认为司法部门此时应该担负起监督国家行为的重担。费斯强调言论的强健性与资源的数量是成正比的,国家要做的就是合理的在各种不同的人群中分配资源。国家作为“配给者”在实施配给行为的过程中应该考虑言论的沉寂化的可能性,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因为不合理的配给而加剧“沉寂化”的结果。
二、《言论自由的反讽》所带来的思考
费斯提到,新闻媒体身上肩负重要的民主使命。而且这种使命并非是法律赋予的而是道义赋予的。新闻媒体应该想大众提供有关公共事务的全面的观点,构建真正自由的公共辩论平台。当然我们不能否然美国的媒体被寄予了这样的期望。但是反观我国的新闻媒体,我们很难说新闻媒体构建的是怎样的平台。但事实是,民众很难对我国的新闻媒体寄予自由公共辩论平台的期待。
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法官P·斯特瓦特在耶鲁法学院明确提出,传媒成了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权”的理论。虽然他认为该权利不是基于个人地位而是基于传媒工作者特定的身份,但他的第四权理论却是把传媒定位于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器”的角色的。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些年来我国新闻媒体的整发挥着越来越多的积极的“社会公器”的作用。在司法方面,司法机关能够传媒监督来抵制行政或者其他干预。新华网调查显示,79.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媒体监督是现行所有监督方式中最有的监督手段。这样的状况虽然说明了我国法治在监督层面上存在巨大的问题,但是同时也说明了新闻媒体的巨大作用。传媒作为一种言论的渠道,是保证公民言论自由能够真正得到实现的理想途径。但是在我国没有同意新闻管理法律出台的情况之下,传媒也时不时会对司法独立性造成不良的影响。今年受到传媒热烈追逐的药家鑫案,李刚案等虽然连续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民众对司法的关注,但是很难说,媒体的舆论导向到底有没有对司法最终的裁判造成了影响。很多被媒体报道过的案件,由于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最后都会出现罪犯被重判的情形。这样显然不是民主的体现,而是一种舆论对司法的影响和侵入。
三、我国实现“公共辩论强健性”的路径
费斯在《言》一书中不断的强调“公共辩论强健性”对民主社会形成的重要作用。那么在中国语境当中公共辩论怎样才能变得强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费斯所言“民主极力赞扬的不是简单的公共选择,而是那种根据全面的信息和在适当的反思条件下做出的公共选择。”当整个社会在合理权利空间内信息能够自由流动时,言论自由才能实现。合理的权利空间指的是整个社会中除了基于法律上的正当理由而受到限制的空间之外的自由空间。公众言论的有效表达离不开各种信息的输入,而表本身又是一种信息输入方式,所以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有效保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言论自由权。所以整个社会基于正当理由而限制的范围之外的空间,信息应该是自由流动的。根据人民主权的原则,人民才是政府信息的拥有者,所以政府信息公开不需要受到限制,除非基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由国家权力机关以法律的方式予以明确。因此,政府信息不仅应该开放,而且应该可以再社会成员之间自由流动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公共辩论才有可能强健起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行政。但笔者认为,在信息公开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免于公开的信息范围不确定等。
概述
翻译学辩论在我国断断续续进行了近二十年。通过辩论,的确解决了一些问题,如对“翻译”,“翻译研究”,“翻译科学”等概念、范畴的理解已趋于一致,对“翻译是科学”等一类命题的本质认识已有深化(杨自俭:2000)。但是,在一些较大的问题上,如翻译的艺术论和科学论,翻译理论是否可以成为科学等问题上,谁也没说服谁。这些是双方交锋的焦点,要解决是一些核心问题。不过,这些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对象。笔者要探讨的是辩论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新问题,笔者称之为边缘问题。之所以将这些问题称为边缘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还没有成为辩论的焦点,不太为众人关注。但是,这不等于说这些问题不重要。笔者拟就了四个这样的问题,(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二)翻译学辩论中的话语风格;(三)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四)“翻译学”一词的使用。虽然这些问题不是翻译学辩论的核心,但笔者认为如果让这些问题存在并任其发展,将会影响翻译学辩论的效果,进而影响辩论中核心问题的解决,因而不可忽视。
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在翻译学辩论中,客观规律这一概念常常被双方提到。争论的双方,使用同样的概念,理解却不同,由此得出的结论具有天壤之别。主张建立翻译学的一方声称,翻译“有其特有的客观规律,一旦发现这些规律,并把这些规律以理论的形态加以系统化,就可以成为科学”(王东风,楚至大:1996)。反对派则认为“翻译活动不受客观规律支配。所以,翻译不可能成为科学”(劳陇:1996a)。这不太可能是一种偶然现象,因为翻译是主观创造性思维起决定作用,而不受客观规律的约束的观点被多次强调过(劳陇:1994,1996a,1996b,2000a,2000b)。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客观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概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领域都有其内在的,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它。但是,人可以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并利用规律(华岗:1982)。既然如此,反对派说翻译活动不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过于主观,有悖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
坦率地说,对以上提到的反对派的这些认识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在《试论现代翻译研究的探索途径》一文中,作者将英汉某些词句进行简单对比之后,以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为前提,断言语言符号之间“找不到共同规律”(劳陇:1994)。笔者认为该结论有悖于语言学常识,有重新修正的余地。他的对比只能能说明,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企图寻求词层或者句层的绝对一一对应是行不通的,而要上升到推断语言系统之间不存在共同规律,则缺乏足够的论证。根据现在已达成共识,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这是不同语言之间能够进行翻译的基础。关于这一点,早有人论述过,此处不准备展开。
在翻译学辩论中有不少受人尊重,影响广泛的译界前辈,笔者无意指责谁。但是,笔者在这里不得不指出,他们的某些认识上的失误,以及由此引出的一些结论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2000年第5期《中国翻译》发表《不存在所谓的翻译(科)学》(李田心)一文。其某些观点,参考了某些名家的文章,常识性的错误非常严重,比如将客观规律说成是时而存在,时而消失的怪物一样的东西。这样的说法,在没有足够的解释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实际上,以上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失误涉及到理论探讨中的哲学认识论问题。笔者并不是教条主义者。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认识论。但是,一旦我们选择了某一认识论为基础,就不能随意曲解与其密切相关的概念,否则,争论就会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争吵。
翻译学辩论中的话语风格
辩论本应该体现平等磋商、相互交流、互相尊重、以理服人的原则。这一点绝大多数人做得相当不错。但是,也有部分人,由于话语风格方面的选择不当,影响到辩论的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辩论的效果。
《丢掉幻想联系实践――揭破翻译(科)学的迷梦》(劳陇:1996a)一文的副标题甚为刺眼。也许作者完全是出于一番善意,却无意之中用了一过于武断的话语。这里有极大的商榷余地。对于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正常的现象。不管如何,在没有进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就将别人的研究探索说成是走上了绝路,判断过于肯定、绝对。也许这种话语会造成某种轰动效应,但是,这种话语不利于学术探讨。会给人某中错觉,好像是某位权威在宣布已成定论的判决,或者是某位得道禅师在“棒喝”执迷不悟的弟子。所幸的是,《中国翻译》的编辑先生当年没有将该标题照直译成英语,而是比较笼统地译为“MyViewonTranslatology”。
香港城市大学的朱纯深认为,在学术研究中,最好先消除中国传统话语习惯对研究的影响,否则,容易造成耸人听闻的效果(朱纯深:2000)。据笔者观察,朱纯深先生所指的那种中国话语的特点,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过在某些学者的学术论文中,这种风格的话语仍不时出现。《翻译学:一个未圆且难圆的梦》(张经浩:1999)一文回顾了翻译研究的历史,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翻译研究的忧虑。有些提法虽有不妥之处,纯属一家之言,倒也无大妨。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那些充满个人感彩,缺乏理性的话语。如“出言大胆的要数杨自俭先生”(张经浩:1999)。也许杨自俭先生对翻译学已创立的判断缺乏足够的依据而值得商榷,但也不至于不允许别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吧。又如“有人提出‘信、达、贴’,还有人提出‘信、达、切’,但‘贴’什么?‘切’什么?”(张经浩:1999)。笔者觉得,这不像是一种学术研究话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不足为奇。不想看他人写的书或文章也是个人的自由,即便是老师也不能强迫学生读自己的书。但是,如果要评论别人的观点,最好先全面了解别人的阐述之后再发表看法。如果连别人提法的含义都没弄懂,就大声叱责“‘切’什么?”,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我们当然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是一种“学霸”的表现,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话语风格在学术领域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
话语风格某种程度上反映个人的心态。在心里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如何评价,谁也管不着。而要作学术探讨,最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的话语,以免渲染一种过于主观的气氛。争论者如果能以一种客观、冷静、理性的心态对待翻译研究,就能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而不至于一见到不同的观点就动肝火,以至于在辩论中,不是以理服人,而是用情绪发泄代替严密的论证。
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
前些年,不少人认为翻译无理论,全凭译者的天赋与灵感。近年来,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不少人接受了翻译需要理论这种观点。但是,不容乐观的是,谈理论必须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那些纯理论的研究仍然遭到普遍的拒绝。也许是由于这种具体条件的牵制,各家在构建翻译理论框架时,总要给翻译实践划出一块地盘来,不然的话,很可能会被指责为脱离实际,而遭拒绝。因此,不少理论研究者不得不追求大而全的研究思路,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自身的发展。
刘宓庆在其专著《现代翻译理论》(1990,18~22)中,将翻译学的学科框架划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林璋认为“这个开放的翻译理论作为理论的观念若不指向翻译实践,那么翻译的内部系统即翻译理论便成了与翻译实践无关的纯粹的概念游戏”(林璋:1999)。针对刘宓庆的翻译理论模式,林璋强调,翻译理论体系必须指向翻译操作,理论本身有必要避免走向“玄”,“涩”(林璋:1999)。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不少译家和部分翻译理论研究工作者在翻译理论研究上重实用的价值取向。这也体现了我国科学研究传统重实用的特点。
《中西科学技术思想比较》(曾近义等:1993)一书将中西科学传统进行了全面对比,对今天的翻译研究颇有启发。现摘两点:1.在科学思维方式方面,中国古代重直观、经验,轻逻辑,从而形成了科学技术上的工匠传统。西方人重理智,逻辑理性方法,重视知识的完善,因而西方人善于构造科学理体系,其科技传统为典型的学者型(曾近义等:1993,58~59)。2.研究动机方面,中国古代科学传统注重实用目的。孔子就不主张研完捉摸不定远离人世的天道。荀子也说:“唯圣人不求知天。”这种重实用的科学传统体现在王文学研究方面就是为订历法、看风水等而研究。数学也主要是发展了计算等较实用方面技巧。西方科学传统主要不是为了实用研究,而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研究。如牛顿理论在当时与生产生活没有任何关系(曾近义等:1993,212)。近代中国没有形成真正现代意义的科学,而落后于西方,其中有外部的原因,也有科学传统本身内部的原因(曾近义等:1993,136)。我们的传统中当然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对于今天强调翻译理论研究的呼声,也许会有人认为我们抛弃了传统。我们的翻译传统没有纯理论的成分,同样成果辉煌。也许从翻译领域内部很难看出问题来,如果从科学传统的比较中反观翻译研究的现状,问题会更清楚。回顾我国近代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艰难历程,我们感触很深。真希望我们的后代能会有自己的翻译理论而不要再去西方“取经”(当然对话和交流是必要的)。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不少有远见的翻译理论工作者。他们已经意识到翻译理论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张南峰先生指出,现阶段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大体上是应用理论体系,或起码有很多种应用成分(张南峰:2000)。他认为翻译研究的任务不单单是指导实践(张南峰:1998)。“如果没有纯理论的历史眼光,只看到眼前的应用问题,有可能把一时的表现看作内在的特质,把自认为切合某种文化,某个时代的需要的翻译标准视为永恒的真理”(张南峰:2000)。
王东风博士呼吁在新世纪的翻译研究中,要重视理论研究(王东风:1999)。这应该不是一时的突发奇想,或者偶然的随感而发,而应该是反思翻译学传统,比较中西差异之后的理智选择。
有必要加以说明的是,本文虽然强调纯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要否认翻译实践和实用翻译理论的含义。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探讨,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这已超出了本文的目的。
“翻译学”一词的使用
霍姆斯曾经提出过翻译学的规划,他将翻译学分为描写翻译理论,理论翻译学,应用翻译学(吴义诚:1997)。刘宓庆先生也对翻译学的理论进行了宏观设想(1999,11~21)。杨自俭先生最近又阐述了他对翻译学的新认识,翻译学是翻译科学的理论核心或叫基础理论,包括翻译性质,原理,标准,方法,翻译家论,翻译史等(杨自俭:2000)。可见“翻译学”是一概括性很强的学科概念,指系统的翻译理论。
许均教授指出,现在中国有不少学者写了大部头的著作,冠之以《翻译学》或《翻译学概论》(许均:1996)。R·阿埃瑟朗认为,就目前而言,“翻译学”只能看作是不同途径、角度和方法的翻译理论研究的一种总称(许均:1996)。刘重德教授认为翻译学是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翻译理论代称,并提醒要谨慎使用“翻译学”一词(刘重德:2000)。
可见,目前“翻译学”一词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滥用。笔者认为,目前的大多数以《翻译学》,《×××翻译学》命名的的译学著作,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大篇幅的是翻译实践实例,称为《×××教程》比较合适。并不是笔者求全责备,准确描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应该是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对这点,笔者不产生太大的怀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0期的编者按语颇为意味深长,“学科建设需要扎实细致的基础工作,克服抢占山头占地盘的浮躁心理”(编辑按语,《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0,p44)。翻译学若能创立与完善,必定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业。踏踏实实,淡薄名利,或许是创立翻译学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境界。
顺便说一句,使用过于宽泛,不严谨的概念也容易招致反感。
结束语
新的一轮翻译学大辩论已经开始。通过辩论,翻译理论研究是否可以成为科学,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辩论来澄清事实,解决问题,推动翻译事业向前发展。因此,笔者希望各方能从翻译事业的大局出发,服从理性,遵循一定的规则,真正做到辨明是非,解决问题的目的。笔者不希望拙文所提到的类似问题再次干扰辩论,希望新的一轮翻译学辩论发挥出更高的效率。
参考书目:
华岗.《规律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劳陇.试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探索途径[J].《外国语》,1994,(4).
劳陇.丢掉幻想联系实践----揭破翻译(科)学的迷梦[J].《中国翻译》,1996a,(2).
劳陇.译意论[J].《外国语》,1996b,(4).
劳陇.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J].《中国翻译》,2000a,(4).
劳陇.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b,(9).
李田心.不存在所谓的翻译(科)学[J].《中国翻译》,2000,(5).
林璋.论翻译学的基础研究[J].《外国语》,1999,(6).
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刘重德.事实胜于雄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王东风.中国翻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9,(1),(2).
王东风,楚至大.翻译学之我见----与劳陇商榷[J].《外国语》,1996,(5).
吴义诚.关于翻译学论争的思考[J].《外国语》,1997,(5).
许均.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J].《中国翻译》,1996,(1).
杨自俭.对译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新认识[J].《中国翻译》,2000,(5).
曾近义等.中西科学技术思想比较[J].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张经浩.翻译学:一个未圆且难圆的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0).
一、引言
辩论是一种特殊的对话形式,有着获取胜利的强烈目的性。近些年来,辩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俗话说:辨真伪,论是非,究事理。辩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思维方式、口才及涵养,而且体现了所用语言的文化魅力。
话语标记语在辩论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辩手若能充分合理地运用话语标记语,将大大提升辩论的水平及话语的逻辑性。尽管辩手们在比赛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但要在口语中合理地组织并运用这些信息,话语标记语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话语标记语OK更是被广大学者所研究,并在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以美国总统竞选辩论和第七届外研社杯全国辩论大赛决赛为例,通过对比英文辩论中话语标记语OK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探讨话语标记语OK的作用与功能。
二、话语标记语研究概述
英语中的“well,you’know,but,ok,I think,oh”等和汉语中的“我知道,那么,是不是,吗,噢”等,都是典型的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它们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被频繁地使用,但对于话语标记语准确的概念却缺乏统一的界定。目前比较统一的定义是:在言语交际中,它们不直接构成话语的命题内容,所起的作用不是句法的也不是语义的,而是通过多种方式调控话语和言语交际的互动性,具有动态的语用特征[1]。它是一种重要的衔接手段,是指用来标示话语之间各种逻辑或时空关系的单词或短语[2]。它们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有制约功能,特别是对辨认两个话语之间的连贯关系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理解话语提供便利,制约着人们理解话语的直接联想[3]。
Levinson[4]在Pragmatic一书中提出:英语,毫无疑问绝大多数语言中,都有很多标记某一话语与前面话语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关系的词语和短语,如位于句首的but,therefore,in conclusion,to the contrary,still,however,anyway,well,besides,actually,all in all,so,after all等。人们普遍认为,这些词语至少包含了非真值条件意义……它们常常表示所在的话语仅仅是前面话语的一种回应、延续[5]。
Schiffrin[6]对话语标记语做了一个界定,并提出为什么要分析话语标记语,以及对她自己所认定的11个话语标记语分别探讨了它们各自的意义、语法和功能。
Fraser[7]从句法语用的角度,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一个系统的研究,并将话语标记语分为四类:(1)对比性标记语;(2)阐发性标记语;(3)推导性标记语;(4)主题变化标记语。冉永平[8]在其博士论文中,更进一步将汉语会话中的话语标记语细分为类:主体变化标记语、传信标记语、推导标记语、阐发标记语、说话方式标记语、对比性标记语、自我评估标记语及以言指事施为性标记语。
三、话语标记语OK的数量、位置及功能分析
本研究以美国总统竞选辩论(NED)和第七届外研杯全国辩论大赛决赛(NCD)为语料,总字数分别为15,798和15,594,前者语料来自CNN官方网站的转录,后者来自于北京外语音像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外研社杯”第七届全国辩论大赛决赛》。
表:NED和NCD中OK的使用数量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OK在NCD中使用得相当频繁,而与之对应的NED中,使用次数则为零。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极少或者甚至不用OK来做话语标记语。OK是okey的一种简写形式,来表达同意及赞成。一般情况下,我们用以回答问题及表达请求。我们认为造成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辩论是一种正式的语言形式,而OK则过于随意,非正式场合的用语。第二,源自中国人的口语习惯,很多人倾向于在中文中使用“好伐”,“可以吧”。第三,对于话语标记语并不十分熟悉,不擅长使用其他话语标记语,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使用话语标记语的情况一无所知,只是凭自己的语感进行使用。
赵燕[9]对话语标记语OK的功能做了归纳,总结出四点功能:缓和功能、提醒功能、回应功能及信息修正功能.
而从我对语料库的分析来看还有着其他的功能。
1)变换主题
举例1:
Xia Tian:Thank you.Good afternoon,honorable judges,ladies and gentlemen,it’s so exciting to see so many people,and especially Miss Yang Lan,you have always been my idol when I was a little boy.OK,first we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FLTRP for holding this competition,and choosing today’s topic,which is urbanization does or does not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ving ...
在该段话的开始,辩手Xia Tian表达了他见到自己偶像杨澜时的兴奋之情。之后用话语标记语OK来进行主题转变,感谢外研社举行此次比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OK可以起到变换主题的作用,而又使得主题的转换不会显得那么突兀。
2)回应问题
举例2:
Ye Jiawen:... So according to your logic,why do you think urbanization does not help us in our spiritual level,does not improve out quality of living on our spiritual level? Can you please give us concrete examples and logical reasons? Thank you.
Xia Tian:OK,thank you.Yes,we agree with you that the urbanization helps to improve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human beings,but what is more,it is human beings’ spiritual satisfaction.
Ye向对手提问,要求举例并有合理的理由来证明都市化无法提升我们的精神层面,无法提升我们在精神层面上的生活质量。Xia Tian用OK进行回应,表明自己对于该问题可以回答的自信,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思考问题争取时间。
3)举例说明
举例3:
Teng Chen:Well,my dear friend,we have to say that,yes,we are not denying that the urbanization may provide improvement of the material life,and actually we are saying that,yes,material foundation to some sufficient extent,saws (seen) as the bases of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ving,but we have to notify that human’s desire for material life,for material abundance is never fineable,ok,once you give them a thousand dollars,they will ask for ten thousand,and now can you say that because they earn more money,or they can purchase more luxurious commodities that they are bound to enjoy a happier life.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Teng Chen提到都市化可以使得物质生活得到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人类对物质生活的渴望,对物质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为了说明这一点,Teng Chen通过用OK来进行举例说明。
4)引起注意
举例4:
Ye Jiawen:We have never said the material enjoyment is the only thing that human beings want,actually urban areas,cities provides us with great cultural diversity,and we can enjoy a lot of things on a spiritual level.OK,so as I understand it,you have already agreed with us that the urbanization helps improve the material quality of people’s living.
Ye认为对方辩手误解了她之前所说的话。根据Ye所说的,他们从来没有认为物质生活的享受是人类唯一所追求的东西。城市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反之,我们的可以很好享受精神层面的东西。通过这些话语,Ye做出了一个结论,都市化可以帮助人们提升物质生活的质量。而关键的是总结性的最后一句。为了让对方辩手和观众自己发言的重点,用OK来吸引大家注意。
5)填充功能
举例5:
Xia Tian:Now listen to our definitions,the domination of English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English is widely used in the whole world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which we call it in the lingua franca.Ok,the culture imperialism means because of the infiltration of foreign cultures,the original culture diminishes and dies out.
Klerk[10]提出,在很多地方,话语标记语可以当做place filler,即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有着填充功能而已。当说话者不知接下去该如何说,或者只是想有个短暂的时间在脑海里搜寻词语的时候,话语标记语就起到了填充的作用。特别是在辩论当中,就不会让对手觉得自己无话可说,给别人一种支吾、迟疑、无法回答的印象,给予自己一定的时间思考。更有二三词连用,创造更大的空间。
五、结语
辩论可以反映出辩手文化、语言、思维、反应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运用。辩论也可以体现我们对语言把握和运用的技巧的掌握,而话语标记语的正确、有效地运用使辩论更具逻辑性、欣赏性。因此,在辩论中有效地掌握和运用话语标记语对辩论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高水平的英语使用者,那些参加英语辩论的选手,他们的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与以英语为母语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这也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可以加强对话语标记语的介绍和使用的说明,通过加强对话语标记语的学习,增强语用能力,更好地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8.
[2]马萧.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3.24,(9):36-39.
[3]莫爱屏.话语标记语的关联认知研究[J].语言与翻译,2004.79,(3):328.
[4]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冉永平.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增量辨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VOL25,(4):10-15.
[6]Schiffrin,D.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7]Fraser,B.What are discourse markers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VOL31:931-952,
[8]冉永平.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Conversation[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论文,2000.
为什么正方很酷?
你的天地
你可以决定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下。
你的陷阱
你可以为反方设置陷阱,隐藏起你对他们论点的疑问,引诱他们使用较为软弱的论点。做为正方的辩论有着很大的空间让辩手学习以及培养传播策略。
你的辩护
你可以决定你代表什么或倡导什么。你有机会在公共论坛中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并接受别人的辩难和检验。在未来的岁月中,学会站起来提出自己的主张是很重要的,现在是你接受这种训练的时候了。
选择一个正方方案
许多辩论的初学者被动的“采用”一个正方方案。那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是你总是要学会提出自己的正方方案。即使你是被动“采用”一个方案,你也可以将它稍加改变,重新措辞,使它变成你自己的方案。当你决定开始提出自己的正方方案时,这里有一些东西是你所必须记住的。
理论功底
你需要一些有力的证据。在你的方案中最好引述一些与辩题相关的专著或是论文,这样你可以学习如何安排材料和数据来达成你的目的。如果感到思路太多,理不出头绪,不必担心,你表明你所掌握的理论比对手多得多。
论文应有所倾向
如果有对你方案不利的证据存在,不要害怕,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的思路。有些证据对双方而言都是有力的,你可以利用那些对你方案有力方面,这些证据也能够帮助你预测出反方可能会采用的论点。你可以强调大多数的专家都是支持你一方观点的。
你的辩护:更好、更深、更少矛盾
恰当的选择一个自己能够游刃有余的方案区域能够帮助你在辩论中做的更好。你会更有兴趣学习相关知识,这使得你的查找和准备工作变得更为容易。你的正方方案如果和你的信念与价值一致的话,会使你在辩论中不自我矛盾。
对反方的预测
成功预测到反方的计划,对于你的正方方案克敌制胜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你发现反方的证据很少,反方可能会反复提相同的东西来反对你的方案,这对你很有利,因为你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反驳反方论点。
避免流行论点,或者反转流行观点
在许多辩题中,反方的论点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且传播的很广。这时候应该确定反方的这一论点属于哪一派的流行观点,然后在设计本方的应对方案,将这一论点反转为自己所用。缺乏想象力的辩手每次都会反复使用同样派别的流行观点,因此掌握这一点能够帮助你打败这些辩手。
有声望的区域方案的影响
对于最常见的方案,反方越准备充分。因此,你最好不要使用你所在区域最常见的方案。如果你的方案与众不同,反方就不能够做到事先准备,不得不仓促上阵。
准备
准备一个正方的方案需要查询所有相关的资料,然后将你所查到的资料和你的思路结合起来。查询的技能是你在辩论中所能学到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这是一个信息时代,能够获得信息就意味着金钱。现在就开始学习查询资料吧,今后你会从中发现财富的。
查询:略读能查阅到的文献资料
到图书馆去开始查询工作。在这里略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你不需要从头到尾的阅读你所查找到的资料。你需要通过略读大致了解图书馆里有些什么,并选择出最好的材料进行细读。使用本书中的查询指南。确定你查找了所有种类的相关主题文献资料,包括相关领域的书籍、专业期刊,政府文件、网站、普通期刊以及报纸和一些特别团体发行的印刷品。
怎样阅读:略读程序
一旦你获得一堆材料,把他们整理出来,然后从其中最好的文章看起。然后,再一次略读其中的关键概念。不要仅仅是选出一本书来从头看到尾。你千万不要那么做。相反,你可以选出一本书,然后略读——看一下每一章节的开头,找到一些可能会为你所需的章节,然后先略读它们。你可以读一下次章节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如果它们看起来不错,然后才花时间略读整个章节。你在略读某一段落的时候,可以先读一下此段落的首尾句。如果它们看起来对你所查询的主题有帮助,然后再阅读整个段落。这个办法可以让你迅速阅读到你所真正需要的段落,而不是阅读那些上百页无关主旨的材料。不要忘记使用书中的索引查询一下关键词。对于公共材料以及论文,你也可以使用相同的办法。学会略读能够帮助你传阅厚重的资料找到你所真正需要的材料,并使你成为信息时代的胜者。
小心反方,切断他们的论点
你在查找正方的资料的死后,也要花同样的时间和力气查阅反方的证据和论点。只有当你理解反驳你方方案的论点时,你才能够真正理解本方方案。你可以参看本书中证据那一章节中的证据使用指南。
根据使用类型来进行分类
当你拥有一些论据以后,你需要根据它们的内容进行分类。最好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它们的发行种类。你可以将其按:意义、根属性、解决力/计划、反对、对不利的解答等来分类。当你分类时,切记论据中所蕴涵的论点,不要根据关键词来分类。举个例子,你把所有关于“老师”的卡片集中在一起就是一种错误的分类方法,因为这些卡片的内容可能说老师好,也可能说老师坏,可能说老师们反对这个计划,也可能表明这个计划有助于教学等等。你需要根据你在辩论中使用来进行论据分类。
确定论据缺乏或论据软弱
你务必要对于那些你需要但却没有找到的论语给予足够的关心。你需要使用一些特别的办法来寻找这些论据或者找到一个可以回避的正方方案。
正方申论——正方第一次发言
在正方第一次发言中,你会给评委留下第一印象,众所周知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因此,你必须做到使评委对你以及你的思路留下好印象。
风格与修辞
使用丰富多彩、圆滑老练的语言。不要一张论据卡片接着一张论据卡片,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状态,解释论据证明的观点以及为什么你的论证是非常重要的。用你自己的话把论据说解释给评委听。显示出你语言风格和水平。
面对不同的裁判,使用不同的发言风格
正方第一次发言须针对不同的裁判作出变化。一些评委喜欢发言短小精干,另外一些则喜欢速度快的发言。因此你最好事先准备两种类型的辩稿,省得到赛前才匆忙修改。
文献综述
正方第一次发言中,在你开始介绍解决方案后,花两三句做一下文献综述。这样可以帮助裁判对你有一些大致了解,有助于你阐明论据和潜在观点。
论点和联系
论点要少而精。论点应该尽可能和辩题相吻合。应该使用清晰简短的词来表示论点,以便于评委可以很容易记录下来。不要使用太多的潜在论点,这样做不理智,论点应听起来立意高,有价值、有系统。不要怕重复论点,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评委已经记住它们了。
先后顺序:一个符合逻辑的秩序
将你的论证融入有组合中,比如可以把所有解释为什么计划可以解决问题的论证集中到一点中来论述。同样,遵循问题-解决的模式来构建你的论文。例如,你可以尝试此种模式:问题(意义性),原因(根属性),解决方案(计划),功效(解决力)。这便于评委和绝大多数人理解。
根属性:不论牵涉到何种领域,关键在于需求性
你必须论证根属性。注意思考它,它可能使你陷入麻烦之中。阅读一下本书中进攻案例中有关根属性的部分,仔细理解。你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根属性可以选择。
态度根属性(ATTIDUAL)
人民、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不喜欢这个计划或不希望问题得到解决的人的态度是需要考虑的。
制度性阻碍(STRUCTURAL)
法律、法规以及自然规律的使得计划或者解决问题受阻。
弊害根属性(HARMSINHERENCY)
现行政策所试图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错误的,它会造成弊害,正方的计划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带来这些弊害。
存在根属性(EXSTENTIAL)
虽然其根属性不是那么强烈,但是仍然有人使用它。这种论证方法是:如果问题存在并且持续,那么一定存在的“存在”着一种根属性在(现行情况下),非此即彼。
意义性、冲击性、利益(SIGNIFICANCE,IMPACT,ADVANTAGE)
下一个议题是意义性。一定要注意在你的辩稿中体现出这一点,使得别人感觉到你的计划的重要性。我们有一些到达此目的的方法。
利弊比较(ADVANTAGEVS.HARM)
利益和弊害其实都在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利益是为了说明,我们接受这项计划会有比现状更好,弊害则表达了现状的不如意,因此我们需要消除它们。你最好把未来可能带来的利益以及现在存在的弊害放在一起谈。
评判标准1(QUALITATIVEDIMENSIONS)
每一次发言必须谈到意义性,它来自于我们对于避免弊害的需求。有时,它是一个评判标准,但是它不能用量化的方法来评估。你不需要说明自由究竟值多少钱或是美貌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重,因为这些都是评判的概念。然而它们却非常重要。任何有脑子的人都不会为自己的自由出一个价钱。
评判标准2(QUALITATIVEDIMENSIONS)
一些攻击通过它们的暗示以及需要性的累加显得十分清晰。对于死亡、疾病、贫困的儿童,人们不需要多加思考就可以达成共识,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因此唯一的问题就是有多少概念可以列入你方案的清单之中?你需要找到巨大的弊害,然后用触目惊心的数字表达出来。
充满感情(EMOTIONALLYLOADED)
找出那些能使人们内心震动的弊害。对在你的方案中被确认承受现状弊害的人们表示同情与关心,因为毕竟,这是你辩护的理由。
计划(PLAN)
你的计划是你真正需要辩护的地方,是你的正方方案中最重要的一项战略。务必要使之清晰明了,精心撰写。这里有些建议帮助你构建计划。
壮志凌云(MATCHTHERESOLUTION)
在你的计划中,尽可能的多用篇幅来表达出你的决心,因为,这会使你的计划听起来更加合题,意义重大。
行政机构:单独的激励源泉
(AGENT:SINGULARORINCENTIVEORIENTED)
你需要一些行政机构来执行你的计划。你利用这些行政机构来表明你的坚定(比如联邦政府),但是你必须指出那些行政机构中的哪些部门采用此项计划。同样,你利用此行政机构的决定来激励其它团体或者同级政府采用此项计划。
具体行动的内容、程度、时间、尝试以及证人
(ACTION:WHAT,HOWMUCH,NOWLONG,MODEL,ADVOCATE)
你需要详细说明你的计划中所采取的行动。将会做什么?达到何种程度?实现计划需要多少时间?你最好使用一个试点作为你的计划指导。(“我们将会在全国推广我们在维斯康新州的做法。”)这样可以防卫对于你的计划可行性的攻击,因为它已经成功在维斯康新州执行。同时你也需要一位此计划的赞成者,人们也许通过他的证言“我们接受蒙大拿州立大学的伊万·菲尔古得博士的学生证计划”认可你的计划的解决力。反复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你证明解决力变得更加容易。
资金来源:一般途径以及目标途径(FUNDING:NORMALVS.TARGETED)
你的计划需要资金来支持。你可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途径(从议会获得合适的资金),或者你通过争取目标途径(比如通过消减军队添置昂贵轰炸机的数量获得)。另外,你需要说明你怎么花这笔钱。
强制力:一般途径以及目标途径(ENFORCEMENT:NORMALVS.TARGE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