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7:0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保护植物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家都知道,任何植物生长都需要时间。校园里的盆景也要长很久才能长出几片新叶子的。如果不经常提醒那些同学,植物们将受到严重地破坏。日积月累长期下来,植物还没有长出新叶子,旧叶子便被那些不文明的个别同学拔光了,植物也就枯死了。缺少植物的恶果将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环境。
之所以发生这种破坏植物的现象,我想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个别同学调皮,还有可能是因为植物刚好摆放在了同学们的必经之路上……如果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合理规定和做出相应调整,植物们很快就会面目全非了。所以,我建议:
1.把植物摆放在同学们不经常走的地方。
2.常常修剪植物,避免新枝叶突出,从而不让同学们乱拔植物,同时美化了学校的学习环境。
4.在全校进行保护植物的宣传。
5.给大的植物周围上一层比较结实的围栏,防止同学们踩踏植物的根。
6.在校内制定保护植物的要求,鼓励同学们互相提醒,认真做好。
这些小小的建议,希望校长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望多多指正。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37-02
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实践环节,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前提高综合素质、独立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锻炼环节。大多本科毕业实习都是安排在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或者是第7、第8学期,由于最后两个学期涉及到学生的考研、找工作等具体情况,因此2002年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的植物保护专业便将毕业实习时间调整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时间跨度为每年的5月中旬到9月底,这段时间大田作物、露地蔬菜及果树等植物处于播种生长期,病虫害逐渐发生,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生产实践中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生产实践的机会。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采取四年连贯式培养模式,在第三学期便结合科研训练实践课程开始选择导师,通过两个学期的科研训练,学生在毕业实习时便可以较快地融入到毕业论文的设计及实验过程中,同时,毕业实习的前期阶段是学生专业课结束后的专业生产实习课程,该课程由专业课老师带领,以小组为单位,到各个实习基地调查果树、大田作物、保护地蔬菜等的生长状况,同时了解这个阶段病虫害发生情况。专业生产实习课程结束后,紧接着进行毕业实习,实践课程的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有序培养。经过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基本达到了培养人才综合能力的目的。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毕业实习中存在的不足也暴露出来。
一、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在第三学期选择导师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学生不了解专业方向,不熟悉导师研究内容,基本没接触过专业课,只学习了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仅仅凭导师给的论文题目,而学生对论文题目的理解只是想当然的字面意思,甚至于高年级同学的一句话便选择毕业实习指导老师或者是将来的考研方向,选择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出现偏科的现象,比如考植物病理学方向的学生不认真学习昆虫学的相关课程,而在真正实习的时候,有的学生想换实习方向却因为烦琐而不能顺利地更换。
2.导师要求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存在攀比情结。学生毕业实习不仅仅是一个长专业知识长专业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接触社会、学习如何沟通如何跟人交往的一个过程,也是学习做人学习独立做事的一个过程。目前毕业实习学生都分散到各个导师的课题组,有的导师要求比较严格,完成毕业论文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要定期地汇报实习情况;有更多的机会到田间到企业去了解实际情况接触社会。而有的导师给学生一个题目,便放任不管。学生实习期间经历一个暑假,有的导师在假期一个月不再进学校,学生的实习指导无从谈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意义认识不足,部分学生觉得做实验耽误学习时间,耽误玩的时间,觉得做实验是给导师干活,而没有意识到毕业实习其实是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一个视角,是独立开始工作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尝试,也是运用几年所学知识到具体工作中的一次锻炼,对学生来说是一份难得的阅历,对踏入社会顺利进入今后的工作状态以及如何与团队合作等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正因为导师要求不同,部分学生认识不足,导致学生毕业实习糊弄的思想越来越普遍,大多数的学生把考研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与考研学习、参加考研辅导班冲突的事情一概视为耽误时间,不愿意离开学校,不想花心思在实习上,要求严格的导师面临没有实习学生的尴尬境地,部分学生把毕业实习当成是走过场,只要能毕业就行,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3.目前培养模式不能与学生的多向择业有机地结合。目前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概有40%左右的学生读研,有30%~40%的学生进企业,有10%~20%的学生考公务员。而目前这种毕业实习模式单一,学生实习都是进入指导老师的课题组,跟不同的老师做论文,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进入企业做营销或者技术服务等工作,想在毕业实习时进入企业实习以便更多更好地了解,但是由于学校要求毕业实习要完成学术毕业论文,而进企业实习完成这样的论文有困难。因此,最近几年来我们进企业实习的学生寥寥无几。而一些科研事业单位的联合培养,由于学生的畏难懒惰情绪不愿意离开学校,很少有学生心甘情愿参加。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力,针对性地培养适应社会不同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拓宽就业渠道,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实习,也是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的改革问题。
正是由于对教学目的认识不清,对毕业实习的意义理解不充分,部分师生重视程度不够,考核制度不健全等等问题,导致部分毕业实习存在走过场糊弄过关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到毕业实习的质量,成为培养合格人才的障碍。因此,必须提高对毕业实习的认识程度,理顺毕业实习与其他教学课程的关系,端正师生对毕业实习的认识态度,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从而保证和提高毕业实习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毕业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
1.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意义的认识,充分发挥毕业实习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意识决定态度,毕业实习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直接地应用到生产和实际工作中,也可从实践中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或者在生产实际中验证所学的知识,从而更牢固地掌握本专业知识,是课堂理论学习的进一步巩固与加深。毕业实习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将知识转化为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毕业实习阶段是检验大学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目前毕业实习阶段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实施试验方案,分析科研数据,整理毕业论文以及计算机绘图作图排版等都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认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大学四年学习关键环节设置的缘由,在毕业实习前专门进行毕业实习目的及意义的分析与讲解,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端正实习态度,从思想上改变对毕业实习的轻视是实现毕业实习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作用的根本途径,只有重视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强化考核的严肃性及目的性。健全的考核管理机制,是在确定实习目标和制订实习计划后确保实习质量,保证实习顺利开展,实现实习目标的有力保障。成立专业考核小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在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定期或者是不定时地抽查、检查实习进展情况。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实习中进行实习计划完成进度的抽查,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实习任务,实习后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于不合格论文不能通过答辩。只有考核严格了,管理才有效,结果才明显。
3.开展多样化实习模式,促进个性化人才发展。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核心,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导师课题组实习的学生,教师根据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规定,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督促,指导、推荐学生就业及考研。同时,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实习单位和岗位,由专业老师负责根据毕业实习要求制定实习计划、试验方案、数据处理及毕业论文撰写,但是具体实习工作是在企业或者是其他岗位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既熟悉了实习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积累了经验,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实现了高质量多渠道就业目标,既满足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为社会提供了急需的人才,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毕业实习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青岛农业大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起到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重要桥梁的作用,必须与时俱进,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具有较强植物保护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柳燕.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J].高教论坛,2004,(2):130-142.
[2]周庆元,包文姝.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1):229-230.
自合肥市“庐剧”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市庐剧院在重新修订《合肥市庐剧艺术保护和发展条例》的基础上,结合省政府皖政[2006]40号文件精神,制定出《“庐剧”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该方案分别从颁布“庐剧艺术保护和发展条例”、培育庐剧新人、加强庐剧艺术研究、建设庐剧传承基地和演出场所、抓好庐剧新剧目创作演出、加强庐剧演出市场的开发等方面制定出详尽的措施。2007年成立了“安徽省庐剧研究会”;近年来,创作、改编多种新剧目,如《村长娘子》、《万年桥》、《借罗衣》、《皖川情》、《卖棉纱》等;完成对省艺校庐剧班的教学培训工作,采取理论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办法,让同学们在《村长娘子》和《庐剧演唱会》等剧目中参演,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直观展示庐剧的戏曲风采,市文化馆在非遗展厅内常年巡回播放庐剧经典剧目,并配以图文、实物等,展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并通过电视、报纸、橱窗等方式进行宣传,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市文化馆在每年举办的“暑期非遗绝活培训班”活动中,特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丁玉兰老师亲自授课,不设门槛,面向大众宣传本土戏剧,培养出更多的兴趣爱好者。又如“巢湖民歌”作为第一批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将抢救、保护及传承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对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先后举办了“皖中南民歌大赛”、“安徽省民歌歌会暨歌手大赛”、每两三年便举办一次“巢湖歌会”和“南巢歌会”,并制作《巢湖民歌》专题片。同时,先后出版了《巢湖地区民歌集成》、《中国民歌民谣集成?巢湖卷》等书卷;制定出《巢湖民歌保护发展指导性意见》加强对巢湖民歌工作的保护和发展;建立巢湖民歌资料室、陈列室、数据库和多媒体展厅,面向广大群众,进行直观的展示和宣传;在中小学义务制教育阶段开设相关巢湖民歌音乐课程,如巢湖学院附中、巢湖市炯炀中学均设立了巢湖民歌传承基地,每周设置相应课程,普及巢湖民歌;并通过鼓励和支持各类传习培训活动,目前巢湖市各乡镇文广站均建立起巢湖民歌流动传习所,通过不定期举办民歌基础知识传授和教唱活动,努力培养出一批年轻民歌手和少儿歌手,让巢湖民歌有序地传承下去。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对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水平提出以下四点看法。
1.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广泛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而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必须确定政府主导的地位,认真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在现实工作的基础上建立长期有效的保护机制,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制定规划,常抓不懈。文化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馆内要确定专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有效开展保护工作,并要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员培训、知识普及、上下通联等具体工作。注重资源整合、发动社会广泛参与、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人民群众之中,使其代代相传,薪火不断。政府要把非遗保护所需经费列入预算,保证其各项工作的经费投入,同时,注意非物质文遗产保护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合理利用奠定基础。
2.科学保护,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针对非物质文遗产的特异性,以其不同的价值予以区别对待。那些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蕴藏着民族文化优秀品性和审美特性,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让其“廷年益寿”,予以活性传衍。有些类别应作为“让人类寻找历史记忆的痕迹”实施文献记载,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决不能采取“以牺牲部分人享有现代文明”为代价来实施保护,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分门别类加以保护,充分协调处理好某些政府的功利行为、企业家的商机,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都要以保护非特质文化遗产的长远利益跟协调,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辩证统一原则。牢记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主体。
3.有的放矢,遵循“非遗”项目的自身规律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特殊性,在保护中应尊重其自身内在规律,依据其呈现状态,传承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与自然主体人的思维、理念、情感、习俗、生存、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其最主要的是保护相关文化生态环境和代表传承人。以强调文化保护的整体性理念。对个别特殊、濒临灭绝危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有挽救意识,特事特办,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具有本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它的创造、拥有者一般都是广大农民和市民,其传载与传衍地域应在广大农村和乡镇。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中,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农民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享受其传统文化成果,保障农民文化权益,这样才能使文化生态的植被繁茂生长,使优良的“文化基因”得到传承。
惠州市是一座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14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截至目前,惠州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两项(惠东渔歌、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1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54项、县区级非遗保护名录95项。为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州市应该采取建档保护在内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千年历史的活态遗存。
1惠州市非遗建档保护的现状
非遗建档保护,就是将非遗的项目情况介绍、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展演的图片音像、名录项目申报资料等,收集制作成档案,并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保护。建档保护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多少艺术档案(还必须是符合档案质量的),就有多少艺术财富;有多少艺术档案留给后人,就意味着有多少历史艺术遗产传给后人”。
1.1惠州市在非遗建档保护中所做的工作
1.1.1在非遗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惠州市重视非遗的挖掘、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2005年国务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后,惠州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也随之展开。近几年来,惠州市借助申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契机,根据各类非遗项目的特征及存续状况,通过记忆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方式,对全市的非遗实行了分类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取得了明显效果,初步建立起了功能较完善、布局较合理的非遗保护网络。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体制机构与法规制度。惠州市从市到各县区、乡镇街道都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制订了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专家委员会,成立了非遗研究所等。市文化行政部门牵头制定了《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惠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定管理暂行办法》《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等五个专门关于非遗的行政法规。二是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惠州市组织对全市非遗进行了普查与分类整理,制作出了全市非遗分布图,并在全市推广建设非遗的传承示范基地和生产性示范基地。目前,惠州市有惠东渔歌、龙门舞火狗、小金口麒麟舞等三个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博罗百草油制作技艺生产基地等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此外,惠州市还通过给予传承人补助、启动“非遗学堂”项目、开展传承人带徒学艺活动等措施,培育非遗项目的继承人。1.1.2在建档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从档案管理的角度看,非遗建档保护工作分为收集、整理、保管、统计、鉴定、检索、编研和利用八个环节。目前,惠州市在非遗建档保护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相关部门对老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进行抢救性记录,用笔记、录音录像、拍摄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非遗资料;第二,相关部门将收集到的民俗、民歌、手工技艺等非遗资料进行了初步的规范整理,包括实物的、纸质的、照片的、录音的、视频的,基本上建立了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同时进行了重要档案的异地异质备份。
1.2惠州市在非遗建档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惠州市非遗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和轻管理的情况。同时,由于观念、资金、部门配合等原因,惠州市在建档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尤为不足。1.2.1专项经费、硬件设施及专业人才存在欠缺第一,惠州非遗建档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尚没有专项经费;第二,惠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是非遗档案的主要搜集和保管单位,但缺乏专业的档案库房与档案设备;第三,惠州市没有配备专门从事非遗档案管理的人员。1.2.2尚未建立非遗档案数据库建立档案数据库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础性工作。惠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在2006年就建立了非遗数据库,但已经出现了存储空间不足、功能滞后的问题。同时,非遗数据库里虽有大量资料,但没有进行专业化的档案分类管理,显得较为杂乱。而许多镇级的非遗保护中心在档案资料的收集、存储、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空白点。1.2.3基于档案资源的非遗编研、宣传不足惠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在非遗文献资料的编辑出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编辑出版了《惠东县渔歌客家山歌业余学校教材》《客家山歌民间歌谣》《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惠州水北民谣(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版)》《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内刊)》《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巡礼(2010年内刊)》《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2012年内刊)》等著作和十余本普及性刊物。这些出版物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宣传价值,但相比庞大的非遗资源,编研、宣传仍不足。
2完善惠州市非遗建档保护的举措
2.1制定非遗建档保护的实施细则
有法可依是非遗建档保护取得真正实效的必要保障。目前惠州市在非遗档案管理方面缺乏明确、详细的法规制度和操作办法。因此,惠州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非遗建档保护的实施细则:第一,惠州市要尽快制定出关于惠州市非遗建档保护的相关条例,并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档案部门牵头,对非遗的建档主体、建档流程、知识产权归属、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等工作作出部署;第二,在相关条例没有出台前,非遗保护中心应当和档案部门密切合作,建构非遗档案的业务标准规范,如接收办法、征集办法、鉴定标准、归档范围、所有权的界定以及保管期限等,从而使当前较为迫切的非遗建档保护工作具有明确、科学的操作性。
2.2建立非遗档案的协同保护机制
非遗建档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多部门协同合作才能做好。然而现有法规对非遗的协同保护、保存都是仅作出了原则性规定,而对于建档主体和保管主体、具体的协同机制与程序,都缺乏明确规定。惠州市应该克服和避免部门间各自为战、重复征集、档案遗漏的现象,建立良好的共享系统与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体制与机制,并根据非遗档案的收集、分类、保管和开发利用的现状及规律,形成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管,以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档案馆为主导,各公共文化机构承担传播和展示功能的非遗建档保护的协同工作体系。
2.3设立非遗建档保护的专项资金
惠州市县两级已将非遗保护、保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了保护专项资金,用于非遗的调查、传承、传播、濒危项目抢救等保护、保存工作,如根据《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对成功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都有资金扶持。在建档保护方面,惠州市虽然也有经费资助,如2016年下拨16万元更新非遗数据库的专项经费,但没有设立非遗建档保护的专项资金。惠州市2016年GDP达3390亿元,人均GDP达7.1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61.3亿元,有着较雄厚的财政基础。因此,惠州市应该设立非遗建档保护的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拨给非遗保护中心统一管理和规划使用,专门用于非遗普查资料的分类归档、口述档案的采集整理、非遗濒危项目的采集整理、非纸质档案(如传统技艺流程、仪式规程的图片、音像、多媒体)的采集整理、库房设备与档案设备的购买和维护、非遗档案资源的编研与宣传等。
2.4建立惠州市非遗档案数据库
非遗档案数据库是利用数字技术对非遗档案数据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智能管理的软件系统,建立档案数据库已经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手段和必然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明确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惠州市应该高标准地建立一个共享的、多功能的非遗档案数据库,实现非遗档案资源的信息化,促进非遗档案的统一管理及资源整合。非遗档案数据库里的档案,应该包括非遗活动档案、传承人档案、非遗保护档案。这些档案的分类与存储,应该坚持系统有序原则,即对档案进行系统科学的整理、分类、排列和编目,使之条理化,便于查找和利用。同时,惠州市应不断提高非遗档案数据库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要设置有数据备份、数据恢复功能和数据访问权限控制等功能,保证数据库安全。
2.5加强非遗传承人档案的建设
非遗项目传承人是非遗产生与生存的原本环境,传承人的叙述和展示,体现了非遗的原貌。惠州市重视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如现在给予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6000元补助,但建档保护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是针对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建立起来的、记录和反映其社会文化活动、标识其民族(族群)文化特征的档案集合。目前,惠州市关于传承人档案建设,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不足,如惠城区汝湖镇的绳结艺术,相关部门调查发现传承人基本没有了,而文字、声像资料也没有保存。因此,为了不“人亡艺歇”,惠州市应该不断加强传承人档案建设。非遗传承人档案的建设主要包括:文字档案材料的收集、图片声像档案、口述档案等。在非遗传承人档案建设中,惠州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及时开展抢救性档案记录工作。因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较突出,惠州在世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60周岁的已达50%以上,所以惠州市要积极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并为其建档,尽可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6推进非遗档案的优化利用
首先,非遗档案不应被束之高阁,而要优化利用,以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介绍、咨询与利用服务,同时通过编研、宣传等途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其次,非遗保护部门应该与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民俗馆等进行合作,深入挖掘非遗档案信息资源,借助互联网、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通过举办非遗展览、非遗演示、专业培训等形式,生动展示与积极宣传非遗,使非遗作为活的文化灵魂渗透到社会环境中。再次,惠州非遗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将非遗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向社会公开,便于公众查阅,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最后,惠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应该联合档案、文博部门以及高校、社会研究机构,大力开展资料整理、文献编研以及书籍音像出版的工作,挖掘惠州非遗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