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8 17:03: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社会心理学就业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心理学就业前景

篇1

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的各种心理疾患,心理障碍有待心理学专业人士的解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会压力、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疾患,心理障碍有待心理学专业人士的解决,而由此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也相当严峻。

马加爵、杨佳、邱兴华、熊振林,他们身上多少都存在心理障碍。依据相关心理学理论,个人遭遇造成心理问题,因得不到及时疏导、救治而出现严重心理变态后,就会产生破坏性心理。

由于全球经济衰退,股市暴跌引起的各种心理恐慌,有跳楼自杀的,有上街游行的。2008年频繁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事件、甘肃陇南事件等,固然有、滥用警力的原因,但如果有正确的心理疏导,就可起到避免矛盾激化的作用。

据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不仅成人群体,儿童一样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北京一千八百多名家长近三年的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孩子存在各种心理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已由1989年的占总生病率的20.23%上升为1998年的27.03%;天津市对5万名大学生所作的调查中,有心理障碍的占16%以上。北京大学近十年来因心理疾病休、退学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1/3左右。杭州市科委从7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抽取2961名大学生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占25.39%。

2010年我国首次开展的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公布,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在15至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更是第一原因。中国也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总的自杀率为23/10万,而国际平均自杀率仅为10/10万,中国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1/4。

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当前精神疾病防治体系薄弱,专业机构及人员严重匮乏。

二、心理学就业前景乐观,城市社会需求供不应求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会出现烦躁不安、失眠、头晕等症状,这些现象不都是由生理上的疾病造成的,而是心理因素作怪。而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心理学的存在和作用,已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目前,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人员供不应求。

心理学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类情感世界的每个角落,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在实践中更充分地发挥人的因素,提高劳动、学习效率,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像汶川、玉树地震时的心理干预,让灾民能够迅速从灾后心理阴影中走出;富士康跳楼事件,促使企业开始注重对员工的心理培训;大中小学建立并逐渐完善的心理辅导室,希望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

根据近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规模以上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心理学专业的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5%以上,而211院校的就业率则在85%。麦可2007年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公布了一组来自我国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我国患有各类精神疾病的总人口已超过1600万,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人数则更多,估计达到1.9亿人,也就是说,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辅导。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有3.4亿人,约3000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而处于高压状态的白领等人群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而我国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非常匮乏,每百万人只有2.4个心理咨询工作者,而在美国是550个。如果依据联合国颁布的标准:每1000人配备1名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那么,仅以5亿的城镇人口基数来计算,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47.6万的缺口。目前全国各类大学纷纷招收心理测量与咨询方向的研究生。在《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心理学排在第七位。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有所改善。但是,毕竟我国能够进行心理消费的人群还没有达到普及的地步。在国外,心理学行业具有完备的体系并且能够细化各种门类。而在我国,心理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

篇2

心理学类专业包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这两朵在时代的召唤下孕育而生的“姐妹花”,成为了教育科学家族里的“新宠”。虽然它们是“一奶同胞”,但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有着各自的专业特色。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者的基础学科相差不多,理论基础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专业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掌握。以及一些基本实验和心理测验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它主要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心理学则包罗万象,囊括心理科学的应用方面,包括心理咨询、工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方向。也就是说,它侧重于基本知识和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关注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它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为都是一个家族的成员,而且是一对“孪生姐妹”,为此它们在许多方面自然大同小异。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要学习相应的基础理论学科,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投奔它们的同学都必须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等。

此外,投奔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基本实验技能等辅助学科,以适应将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相对于心理学,投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伴随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它们又共同催生了教育科学上的两个新秀――特殊教育专业、运动心理学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后起之秀,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中在对受伤儿童进行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的工作中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特殊教育专业的同学主要学习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运动心理学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专业,它是传统心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但又具有鲜明的体育特色。众所周知,国际重大赛事的比赛比的不仅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实战经验,更大程度上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较量。很多技术水平很高的运动员往往因为心理素质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原有水平的发挥而与冠军失之交臂。运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正是要培养系统掌握心理学和体育运动基本理论,具备比较扎实的应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有熟练的应用运动心理学专门技能,能在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和部门从事教学、咨询和技术开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希望

心理学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心理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心理学人才的需求量自然也不断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各个角落如车站、酒店、宾馆等,甚至人们使用的每一件东西,都在寻求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和管理,这些都需要心理学家的介入和参与。

心理学是一门朝阳学科,它虽然比较抽象,但应用性很强,可以同很多的专业、行业相结合,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相当广阔。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以选择到高校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担任老师、辅导员,或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也可以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调研等工作。另外还可以到医院和诊所工作,同时也可以考公务员或到中小学从事心理教学工作。

心理学知识日益渗透到各行各业,如公司企业、教育系统、服务行业、医疗机构。现在很多大公司、学校、机构,都需要心理学人才。我国心理学专业的发展起点低,在理论、技术、方法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优秀的心理专业人员比较匮乏,每百万人口中心理学家尚不足两人;而在美国,每1500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学家。当前,中国的心理学界经历着变革,西方的心理学思想和东方的哲学思想在近些年发生着碰撞,给中国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将为优秀的心理学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心理学专业前景大好,作为她的“孪生妹妹”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也不逊色。据权威专家分析,今后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尤其是偏向于理工科专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而就目前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看,由于每年的毕业生少,如全国能够培养工业应用心理学本科学生的大学仅浙江大学一所,剔除升入硕士阶段学习的毕业生外,该校每年毕业本科生仅10余人,因此就业前景良好。

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业面比较窄。实际上,他们的就业领域很广,就业领域主要有:进入大中专院校、社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到企业、医院、司法部门从事商业心理、市场预测、心理治疗、犯罪心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进入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人事选拔、培训、考核和激励体系设计等工作;进入高校领域进行应用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入伍进部队,近些年来,基层连队、武警部队从地方大学招收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大学生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人心理辅导工作等,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途径。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进部队从事战士心理辅导或做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容易出成绩,而且待遇也较高。另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创建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培训机构、社会调查专门机构等等。

天地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本科层次的院校均有开设,但这两朵姐妹花生长的疆土主要在师范院校和一些实力强的综合院校。

在一批本科院校中,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的基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浙江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它们的实力都是有目共睹,在全国名列前茅。

南开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属于南开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其社会心理学实验室为全国第一家,拥有独立的教学实验室设备,主要以社会心理学和健康保持心理学为特色,学生实践机会丰富。

中山大学在杨中芳教授的带领下,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迅速。

当然,中科院心理所是不可遗漏的,他们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走在全国理论前沿。

陕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系是教育部在西北地区成立最早且唯一一所培养心理学专门人才的教育科研基地,在空间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

武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从竞技运动心理和大众锻炼健康心理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将心理学的原理和竞技体育、大众健身锻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应用心理学的特色。

另外还有一些省属重点院校,他们的师资力量、科研设备和科研水平都很不错,像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等。

二批本科院校中开设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也有很多。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很有特色,都下设了应用心理学研究所与认知和发展心理研究所。

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都设有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点。

四川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均有基础心理学和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硕士点,以及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并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篇3

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剧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价值观是影响学生奋斗方向与目标的关键质素。就业价值取向在顺利就业创业的过程中的意义显著。新形势下分析研究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对激发高职大学生内在动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主流是好的。学生对职业选择目的明确,对于当下社会提倡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思想观念比较认同,就业趋向务实,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浮躁没耐心、好高骛远、频繁调换工作岗位、道德水准下滑、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等。具体而言:

(一)就业方面

在市场的经济模式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以市场需要为主。加之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剧,高职院校大学生无法适应过快变化的节奏与产业发展需求,短期内无法找到相符合的工作。部分学生虽已经找到就业岗位,但由于受到学校教育内容的影响,短期内无法与新专业技术要求相适应,出现了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未达到预想报酬,放弃目前工作。

(二)创业方面

大学生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创业空间广阔与制度性支持并未催生大学生创业繁荣之景,主要是因为个体创业准备不足,过高的创业期望值带来的只是短期热情,创业选择和现实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高校创业教育不成体系,相关课程不完善,有效性低、缺乏经济基础和保障性的融资渠道等。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大部分就业创业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从思想到行为随意度较大,受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不重视工作经验的积累,多在乎相对较高的报酬,调岗换岗时有发生,这些是典型的就业创业价值取问题,需要及时予以引导,加以纠正。

(一)就业价值观偏离

认为现在国家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大,就业前景看衰,自信心不足,找工作难,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等消极思想普遍存在。等、靠、要,将社会压力转嫁给父母、家庭。主要原因还是高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偏离.对新的就业形势不去关注、认识不足。更重要是的对自身缺少明晰认识。加上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极思想影响,把高的薪金报酬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就业价值观有所扭曲。

(二)创业心态不稳

认为自身生活的环境或者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创业大军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但又不愿意离家太远。创业多奋战一线、冲在最前面,有时缺乏其他方面的支持,加之创业初期条件差、短时间难以有收益,也看不清项目的发展空间,更换项目的随意性比较大。

创业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为此劳累而到处奔波,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自私自利,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三)就业创业意识消极

大部分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组织招聘会的方式,为学生们推荐安排工作。往往在临近毕业时都没有明确的就业意向。或者希望通过家庭社会关系就业,希望通过自主创业就业人数比例低。有一部分大学生马上就业的愿望并不强。就业态度也比较消极;大部分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个人的创业能力也不够。究其原因,高职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就业意识不够,思想不够活跃,求职途径窄,多希望借助外力实现个人目的。

三、大学生创业就业应该具备的能力

顺利就业是学生的个人与家庭的愿望,也是社会和高职院校的目标。引导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采取Σ呓饩銎浯嬖诘奈侍猓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一环。

首先,大学生需要调整好就业心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理性择业是当前毕业生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高职大学生牢固建立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学习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观,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进行深度分析,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个人实际,找到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个人发展的现实目标与未来方向紧密结合,发挥就业主观能动性,为顺利就业夯实基础。清醒地认识到用人单位的报酬高低与毕业生自身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相关。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个人价值。

其次,可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技巧培训,通过求职信、自荐信、简历表等基本应用文的写作、求职外语强化培训以及面试技巧培训等,帮助学生明晰个人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进一步明确求职方向,同时规避求职面试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升求职能力和水平。还要抓好教育培训,运用新新媒体新技术,使就业培训丰富多样起来,增强吸引力。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咨询通道,开展在线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与实时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大均.高等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28-02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问卷设计

2009年以来直到2013年,受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中国外贸环境日趋严峻,国内经济也受到很大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特别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改行从事专业不相关工作的屡见不鲜。很多人因为找不到合适工作,待业在家。

目前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在校生面临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压力,从而影响学习效果。究竟目前的高职学生是如何看待就业问题的,他们的想法是否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可能发生的情况之一是,在校生将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以应付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是也存在相反的可能,禁受不起重压的人可能会采取放弃的态度,不再专心学习。有一部分人可能会寻求一些专业外的途径来解决将来的生存问题,因此热衷于学习专业外的技能。另有一部分思想观念比较新潮开放的人则有可能不会受恶劣形势的影响,而是有着自己的打算。

为了了解实际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就有必要做一些调查。我们因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其中有如下部分内容:

“1、您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参考选项有:A、有一份稳定的、比较轻松的、收入中等的工作;B、有点压力的、收入较高的工作;C、自己做老板,管理一家企业;D、没有任何想法,听天由命。

“2、您觉得最能体现职业成就感的是什么?”参考选项有:A、赚钱多;B、受人重视;C、技能高超胜过别人;D、工作内容有意义。

“3、您认为您本人找工作是否会很容易?”参考选项有:A、应该很容易;B、有点难度;C、可能很难找;D、已经有安排,完全不担心。

“4、您有没有想过自己创业?”参考选项有:A、决定一开始就自己创业;B、想要先给别人打工赚经验,再自己创业;C、目前不想,但可能会在适当的时机考虑自己创业;D、压根儿完全不想自己创业。

“5、您认为做商业类工作赚钱最重要的是什么?”参考选项有:A、要有技能和知识;B、要有人缘和社会关系;C、要有资本;D、要有胆量。

二、调查结果以及原因分析

1、第一个问题“您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用上述调查问卷,我们对浙江某高职院校2011级普高生源和三校生源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并整理了相关统计数据。针对第一个问题,普高生源的学生有38%选择A,34%选择B,28%选择C,无人选择D。三校生源的学生有33%选择A,31%选择B,31%选择C,4%选择D。两种生源的学生的选择情况高度相似,说明在学生性格和偏好方面,普高生和三校生并没有明显差异。基本上没有人选D,说明学生的工作心态都比较积极,很少有消极的情绪。

2、第二个问题“您觉得最能体现职业成就感的是什么?”

针对第二个问题,普高生源的学生有30%选择A,20%选择B,6%选择C,44%选择D。三校生源的学生有10%选择A,44%选择B,19%选择C,27%选择D。普高生和三校生都有较多人希望将来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岗位、受人重视,这说明他们都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也必然对教师给予他们的评价很敏感。同时都只有极少数人想在职业生涯中追求技能高超,说明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对自己普遍是不够自信的。在A项的选择上,两种生源的学生体现了差异,或许说明了三校生存在着更为保守的心理特征,尽管他们的学习成绩甚至优于普高生。

3、第三个问题“您认为您本人找工作是否会很容易?”

针对第三个问题,普高生源的学生有12%选择A,66%选择B,18%选择C,4%选择D。三校生源的学生有4%选择A,48%选择B,40%选择C,8%选择D。两种生源的学生给出的选择居然如此雷同,大部分人选择了比较适中的“有点难度”,似乎只是验证了统计学上的正态分布原理。不过从另外两项选择的比例,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选择“很难”的人数比选择“很容易”的人明显更多,说明高职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普遍还是比较悲观的。

4、第四个问题“您有没有想过自己创业?”

针对第四个问题,普高生源的学生有6%选择A,30%选择B,54%选择C,10%选择D。三校生源的学生有38%选择A,54%选择B,8%选择C,无人选择D。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这个问题上体现了两种生源学生完全不同的择业观。普高生仅有较少人考虑自主创业,而三校生则大部分希望能自己创业。这似乎与我们一般的想法相悖。我们通常以为普高生由于受过高中阶段教育,基本素养更好,思想更开放,性格更灵活,但他们恰恰在问卷调查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随大流心态,对自己并没有太高的职业期望。三校生的创业愿望如此强烈,可能跟这类生源的家庭环境有点关系,因为这些学生多来自农村,而农村家庭一般有更强的创业精神。另外,三校生对待职场竞争的态度比普高生更为悲观、不自信,这也可能导致他们更想从自主创业上寻求出路。

5、第五个问题“您认为做商业类工作赚钱最重要的是什么?”

针对第五个问题,普高生源的学生有12%选择A,76%选择B,4%选择C,8%选择D。三校生源的学生有6%选择A,84%选择B,6%选择C,4%选择D。两种生源所有学生的想法体现了高度一致性。无论他们的性格和兴趣差异有多大,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缘和社会关系”是职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而“知识技能”、“资本”、“胆量”这些实际上都很重要的东西却被轻视了。这正好反映出现实中国社会中人们喜欢走捷径、不愿遵守规则的文化现象。学生们耳濡目染下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么一种事实,就是哪怕你再有钱、或者有知识、或者有胆量,如果在本地没有强有力的人脉资源,是无法生存的。虽然高职院校现在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技能,但学生并不太买账,仍然不太重视学业,这个现象可以得到解释了,原因就是学生们最重视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知识和技能。

三、较深层次的心理分析

1、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大学低年级阶段都没有对将来明确的打算,处于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状态。这可能有多方面因素。

(1)这是一种社会大风气的影响结果,其实不光是高职院校学生是这样,其他各类大学生都是这样的。大学生中间普遍弥漫着一种享乐主义的思潮。

(2)中国的大学生很少接触社会,大部分的假期实习实践活动都是形式上的,因此他们暂时没能形成自己对职业的看法。

(3)由于对自己能力的怀疑,高职学生没有自信能够在将来工作岗位上获得连续晋升,所以对将来自身成就的期望值普遍比较低,而较低的职业期望总是会导致消极的随波逐流的想法的。

(4)性别差异也是个重要因素,女性会更多地考虑家庭而不是事业,她们的想法往往比男性更为保守。高职院校学生性别比例在很多专业上都是失衡的,比如语言类、经济类专业,女生占据绝对优势,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大学阶段忙于谈情说爱而不是职业规划,在毕业时首先考虑的是组建家庭而不是开创事业。

2、高职学生心理状态普遍缺乏自信

缺乏自信可能有几个方面原因。

(1)过去失败留下的心理阴影。高职学生生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高考失败未能进入一本、二本;另一类是中职中专毕业的学生,中考就已失败未能进入普通高中,无论哪一类,都经历过学业上的失败,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

(2)大学阶段产生的新的挫败感。虽然就读于高职院校,但也要跟本科院校学生一样参加各种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由于学习风气总体较差,高职学生在这些方面总是显得更加困难。

(3)就业阶段社会大众对高职学生的歧视。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明确要求高学历或者好的毕业院校,等待高职学生的,仅仅是一些薪水极少的、或者风险极高的岗位,在这些岗位上看不到什么好的前途。随着经济形势恶化,现在甚至连这样的机会都越来越少了。

3、对学生施加就业压力未必能提高学习效果

高校教师在督促学生学习的时候,往往自然而然地对学生施加各种压力,强调各种危机感。就业压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化成为学习的动力,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这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一方面,强大的精神压力可能会造成恶劣情绪,而恶劣的情绪只会提升人对于娱乐的需求,同时不可避免地打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精神压力下,人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出于本能地,具有相似情况的学生会抱团活动以增加安全感,如果这个小团体中的主导人物是学习厌恶者,就会导致所有团体成员都不爱学习。

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制度造成的。全日制学生在上课阶段不被允许提前找工作,而上课阶段结束到实习阶段,只有短短一个月甚至两星期的缓冲时间,学生必须在很短的时间里找到可以实习的企业,不然可能就会受到学校老师的责备和惩罚。但是,即使是在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时期,要快速确定工作单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找一份工作需要的时间是越发不确定的了。如果能让学生认识到寻找工作本身需要一个漫长过程这个事实,并调整心态,学校也能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更好地帮助学生度过这个过程,就业对于学生的压力就可以减轻许多了。

参考文献:

[1] 艾尔・巴比(Babbie,E.)(美).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6.

[2] 劳伦斯・纽曼(W. Lawrence Neuman)(美).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5版)[M].郝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