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0:26: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最初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开始,为一个人后续的教育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夯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反之,基础知识不扎实容易导致学生在后续的教育上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进而丧失信心和学习的乐趣,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竞争力激烈,家长往往会忽视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而重视那些能够带来特殊效益的能力培养,结果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对于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小开始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且由于处于该阶段的小学生可塑性较强、学习能力极佳,传统文化教育达到的效果更加显著;另一方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广泛,与上课教学活动开展相比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所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加有利。
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其他国家的文化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方式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过洋节等就是文化渗透的现实表现。积极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本应是件好事,但对于身心依旧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判别能力较弱,容易盲目崇拜其他国家的传统或习俗,进而不理会本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在实际生活中逐渐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乐趣和激情,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e极作用。
2、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身心依旧处于发展的状态,对于外界知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极佳的学习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小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社会上的相关消息,但由于辨别能力较弱,往往会导致有害知识进入到小学生的知识系统中,慢慢的养成一些恶性,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关注生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习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往往会对社会上的事务有着较为正确的认知,传统文化教育在该活动过程中的渗透更加有利于学生三观的培养,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辨别能力,进而养成一系列较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如何更好的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不少学校逐渐意识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慢慢重视起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但部分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是,部分学校管理者自身水平有限,不清楚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虽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制定不出具体的实施措施;二是,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显得过于形式化,不能达到传统文化教育预期的效果;三是,教师对该项工作的开展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1、制定合理详细的计划
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非一件易事,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弱,传统文化的学习具备一定难度,所以小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为了更好的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应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找到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两者之间能够自然连接的知识点,并制定好相应的较为合理且详细的计划,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也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2、重视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学校应首先重视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鼓励全校师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该项工作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3、利用现代化手段,让传统文化教育生动有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但往往过于生涩难懂,学生无法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声音、视频及图片等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4、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形式可以多样化,不存在过多的局限性,所以为了更好的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借助于丰富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情境,结合自身的接触、感知等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5、传统文化教育应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段,对于社会的认知较少,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等特点,为了更好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制定相应的计划。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小学生所处的阶段,身心依旧处于发展状态,学习力强,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等方面有限,所以应结合实际情况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着装布依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在羊场乡,布依族村寨除妇女们着布依族服装外,男子都基本已改装,不少外出务工回村后的青年人还穿上了西装。
2.布依族民间歌舞及乐器正在逐渐失传状况已显现出来。
例如羊场乡自古就有“布依盘歌”之称。婉转的“情歌”,以悠扬清脆的月琴和木叶曲,构成布依族民歌的主旋律,那庄重肃穆的“转场舞”,婀娜多姿的“绣荷包舞”。昔日那里的布依族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而现在能唱布依族歌、会吹木叶、弹月琴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不少的布依族村寨除了欢庆活动、迎接来宾外,平时根本听不到唱布依族民歌和木叶声了。
3.布依族姑娘能刺绣的已不多见。
七八岁的就开始投师学艺,向奶奶、外婆、妈妈或姐姐学绣花、挑花,女孩心灵手巧,长大后个个是绣花能手。可现在布依族村寨的少女能绣花的已不多见。
4.布依族民间体育也潜藏消亡的危机。
布依族民间体育是我县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这些独具风土人情的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丰富着布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布依族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里,造就了多彩的传统体育,这些民间体育活动多与生产和生存相关,民间体育有一定的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具有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和就地取材的特点。布依族民间体育摔跤、踩高翘、扳手劲、打秋千、踢毽子、坐翘板、打格罗、爬绳、跳棒、跑步、玩弹弓、翻跟斗等。如今除只有少数布依族村寨开展这些项目活动较为广泛外,多数面临失传。
5.打工潮的兴起,制约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动的开展。
每年全乡约有三四千名农民外出务工,他们虽然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但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许多布依族村寨传统节日也逐渐冷清,有的本应由青壮年承担的活动项目不得已而只能靠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担当。有的地方虽然有传统文化活动,但青壮年已外出,他们失去了学习机会,有的地方甚至由于无人参与而无法举办各种民间民俗活动。
为保护和传承布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关于做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精神。为使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切实提高对保护和传承布依族传统文化及其进校园的重要性的认识。
布依族传统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社会、经济、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布依族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要充分认识到布依族文化目前所处的困境,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历史责任感,提高保护、传承、开展布依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尊重民族感情、维护民族团结基本国策提出的政治要求,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他们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使民族文化后继有人,是我国各民族和睦友好,共同繁荣的根本要求。在中小学校开展布依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2.要把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小学教育内容。
将这些喜闻乐见的布依族民间音乐、舞蹈、体育、传统手工艺等引进教学课堂活动中来,使中小学生的学生能够从小受到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热爱他们自己的民族。开展布依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要注重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把布依族文化教育与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民族平等观念,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优良、胸襟宽阔、多才多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布依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在开设布依族文化课程时,要坚持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使之生动有序。要结合课外活动,开展各种兴趣小组、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布依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施教,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本领,增强他们弘扬和传承布依族传统文化的自尊心。实践证明,开展布依族文化教育,创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非常重要。
:刚才您谈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需要,现在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请问,肇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样的优势?
彭银祥:我们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优势一:建立了政府强力推进的运作机制。2013年肇庆市工作会议和2014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要在全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由市委市政府倡导这项工作,在全国应该是首例。
优势二:准备充分,试验先行。我市的课程决策至少经历了四年多的试验和准备。在多方听取意见,多次进行调研、咨询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优势三:教学内容更具导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我市目前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既较好地体现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又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儒家经典“四书”和《礼记》为重点,兼及《道德经》和《周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如此明显的优势,想必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一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彭银祥:是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日渐凸显。
首先是形成了立德树人“知行结合”的课程运作模式,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教”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全覆盖―扩面提质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行动方案,推荐若干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渠道,通过“学典立德”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知行合一外化学生的行为,达到“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规范“学典立德”教学模式,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落地”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规范化要求,一方面突出经典教学对于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注,总结出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拓展延伸(领悟和实践经典)―背诵经典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孔子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端砚文化”“竹文化”“玉文化”“花文化”“红色文化”等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扩展了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个抓手,其中课程是最基本的保证,肇庆是如何整合这方面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材的?
彭银祥: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问题。一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中去。三是教育环节全覆盖,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来说教育人群的全覆盖。我市目前从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经费这“四有”上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落实。从幼儿园到高三,每班每周一节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安排专任教师上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使用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使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九年级至高二着重传统文化经典选读――《道德经》《礼记》,高三主要是“中华文化之源”――《易经》。这样的设计既体现出每部(篇)经典的独立精神,又能兼顾系列经典的整体关联,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地遵循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再说说学科课程的全覆盖。我市各学校结合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利用课前五分钟、早午读、大课间和升旗礼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樱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和传世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来谈一谈教学环节的全覆盖。根据《方案》要求,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进校园到进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社团活动作延伸,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为拓展,县(市、区)主题活动为窗口,各中小学通过周末大讲堂、研究性学习、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理性认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辐射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更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肇庆做了哪些工作?
彭银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研训结合的原则,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指导引领。我们成立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制订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计划、方案,组织指导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定期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常态化开展。
强化教师培训。市教育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组织各类学校分管领导、教师参加中华书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艺术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培训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三千余人次。各县(市、区)和学校也纷纷组织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为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研提升。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努力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一批骨干教师,锤炼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也通过举办教学比赛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以传经、教研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我们还开展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划和教案共享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演、演讲比赛、教师素养比赛等活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引导教师创新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肯定和专业成长。
健全激励机制。市教育局每两年评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多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热爱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校合作。请您谈一谈,肇庆是如何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彭银祥:一方面强化家校互动。要求各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肇庆市中小学生传统美德行为指引》和低年级教材印发到学生手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传统美德“五个一”实践活动;通过评选“经典诵读家庭”“美德之家”等途径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家长会、校讯通等平台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创设交流平台。市教育局编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讯》,开设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和新浪、网易博客平台,及时全市各地各校教育动态,报道各地各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开辟“锦言录”专栏,反馈分享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肇庆教育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银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根据我们的访校记录和家长、学校反馈,课程实施以来,无论城区还是乡村的学生,都已经能熟读或背诵相关经典选段,学生通过诵读和吟诵,熟悉经典、领悟经典,培养了学习兴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师行孝等行为有明显的改善,日常行为更趋规范,涌现出一批“美德少年”和“美德之星”。在公布的2015年“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测评中,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分以高于第二名15分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广东省五个城市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测评组的高度评价。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市教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市教育局先后面向全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案推荐”和“优秀课程规划与教案征集”,评选出25部优秀课程规划和203份优秀教案,并向全市推广使用。此外,在由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录像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我市教师获得三个项目的特等奖,有2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总人数达51人,获奖档次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人瞩目。
全市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学校教育辐射整个社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市教育局还接到家长表示赞扬和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话,一对耄耋之年的退休大学教授,听说学校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专程到学校听课。如今,传统文化经典亲子阅读、创建“书香家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肇庆蔚然成风。
:正所谓努力耕耘结硕果。四年播种,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和变化,但实施的过程中必定有苦有甜,请您谈谈这中间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彭银祥:确实如此,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认识是先导。同样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县区之间、学校之间、甚至校内班级之间,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不均衡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管理层以及任课老师的思想认识差异。帮助全体教育工作者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导性问题。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积淀出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幼儿教育的一大重要课题。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第二部分社会领域内容和要求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幼儿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文化体现在观念、环境、教育教学活动等各个方面,为幼儿提供一个蕴含着国家民族特点和传统的文化氛围的教育环境,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中
在布置和美化区角、走廊、楼梯间、等环境中,把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如:唐诗宋词、圣贤名句、成语故事,幼儿创作、字画相承,既有古韵又有现代信息,集美、雅、趣为一体,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充分发挥每一寸空间的教育价值,是教育环境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还可开辟专门的主题墙。以如:青花瓷、二十四节气等。
二、在语言教学中加入经典诵读
古典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在新世纪中,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父母注重对孩子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但仅有这些技能是不够的,必须特别注重孩子审美情趣的培养,因为它是培养孩子优良性格、健全人格的基础。所以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诵读活动,传承文化,提升品味。如:小班的孩子可以欣赏古诗词诵读,《春晓》、《静夜思》、《咏鹅》、《悯农》等:大班可以阅读《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也可以在晨读时放音乐跟读,也可以进行朗诵比赛。
另外利用一些民间故事、童谣、图片等,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谦虚礼貌、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德育教育故事,还有数量众多的成语故事。并将这些美德渗透在一日活动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健康道德观。
三、把传统节日融入社会教学
根据节日习俗设计教师环境布置、开展主题活动,如:张灯结彩元宵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等,每逢这些重大节日,都组织大型的、综合性的活动,组织幼儿做元宵、猜灯谜,在端午节组织幼儿吃粽子、配香囊等等。有年级组联合的大带小庆活动、亲子庆祝活动等,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气氛的烘托中,亲身感受各类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体验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