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9 14:45: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

篇1

1、前言

贵州中药材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气候特征兼具,是全国最适宜中药材种植中心区域之一。中药材产业正在成为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到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500万亩以上,实现民族医药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建成3个中药材交易市场,力争把贵州建成中药现代化大省、中药材产业大省和民族药大省。

2、贵州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较和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的要求来看, 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由于基础薄弱, 新药研究开发所必需的人才、条件、装备还很缺乏, 很难适应现代药物对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研究开发的需要自主研制开发的新药品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科技含量上都还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 落后于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

(2)我省中药材种植分散, 规模偏小, 集约化程度低, 企业尤其是大型制药企业参与G AP基地建设的程度低多数基地还未形成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运作方式, 目前仅有何首乌、太子参获得国家认证验收, 需要加强道地药材、民族药材、具有竞争力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和G A P基地建设, 以便更多的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G A P认证。同时, 野生资源存在不同程度下降趋势。据统计, 从1990 年到2 0 0 0年野生资源面积减少450万亩, 蕴藏量减少78万吨, 其中大幅度下降的有石解、山慈菇等12 种,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较为严重的问题。

(3)投入不足, 资本市场培育极需加强特别是企业在GMP改造后, 自有资金使用殆尽, 面临资金严重短缺的局面, 国家的一些引导资金, 杯水车薪。加上绝大多数企业资本运作跟不上,目前全省真正实现上市的药业企业只有二家, 资金问题已成为目前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 在技术开发平台建设, 新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规范化基地建设方面也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3、建议采取的对策

为进一步发展贵州中药现代化, 必须认真贯彻实施中央《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着眼于国际医药发展前景, 确定长远目标,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五年计划, 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中药产业, 促进中药企业做强做大, 实现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使中药产业发展成为贵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1)继续发挥“ 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 的作用, 增强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 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合力。当前要针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特点与具体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计划, 纳人省的“ 十一・五” 计划和中长期规划中, 并分步实施, 使之与全省整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政策、法规, 营造中药产业发展的优良外部环境。已有的政策、措施应抓紧落实, 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改的, 应抓紧完善。有的可以上升为法规或行政条例, 综合构成中药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竞争有序、健康发展, 形成良好的政策保障体系。

(3)突出重点, 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型骨干中药制药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是产业的支柱。中药产业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 核心是中药制药企业。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是鼓励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协作、联合, 实现优势互补, 把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技术后劲足, 管理现代化的中药制药企业或企业集团。

(4)进一步加强新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一方面政府要继续加大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专项的投人, 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高度重视新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要逐步形成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另外,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 企业的融资和资本运作是从根本上解决中药产业面临的资金严重不足的主要措施。同时也可以借此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大型骨干中药制药企业或企业集团, 真正地做强做大贵州中药产业。

4、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企业将向兼并重组方向发展

近年来,医药领域的兼并重组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主题。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我省的中药企业也迎来了新一轮整合期,通过兼并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益,这些措施都提高和改善了中药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了医改和中药产业的双赢。

(2)各方资金加快向中药行业倾斜

中药作为我省乃至全国医药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新医改和国家刚的《意见》都表明了我国对中药行业的发展导向和相应的扶持政策,未来各方资金都将会加快向中药行业倾斜,以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3)企业更注重品牌的发展

同时指出,国家《意见》提出要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如今,我省已经有一批中药企业被誉为“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未来更多的中药企业将更加注重自身品牌的发展。

(4)产业发展将愈加规范化

另一方面,随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中药产业的规范化程度也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中药行业内多、小、散、乱的局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可以预见今后中药产业的发展将愈加规范化,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炮制以及中药商业等各个环节。

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学科、多种领域,诸如生物、农、林、中西医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经贸、管理等。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单靠某一个单位、某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注重加强多学科、领域的有机配合,联合攻关,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强强联合。引入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文、投资环境。加强对外合作,特别是与国外大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大资金投人,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研究、开发经费,同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中药现代化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肖培根,肖小河, 21 世纪与中药现代化[J].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25(2): 67-70.

篇2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子、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来讲,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要大力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求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观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以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第二种模式。即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当前,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推广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我国、本地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组装集成,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乡村级农业技术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培置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要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大力培训乡村农民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重要的农业资本。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广大的群众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基础。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如下思考:

1、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找准着眼点。

当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节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配合政府搞好生产结构调整,整体开发规划,并应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及其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双垅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灾害性天气预防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2、深入农业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使用农民群众的语言,采取声、形、图结合的办法,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

3、帮助乡村建立健全农技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

面对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光靠少数专家和市、县(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成果很难进村入户。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网络,采取层层培训的办法,加快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

基层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示范最具有说服力、带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帮助乡、村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协会及专业协会,并把他们作为基层培训的重点对象。

4、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

篇3

我国中药安全性现状

从1990年开始,我国就投入到有关中药安全性的研究中,广大学者们针对中药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开展了分析。结合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中药所致不良反应事例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这就迫切的需要提高中药安全性。在中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国际对安全性问题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到2016年为止,据WHO所统计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约为一万多例。

针对中成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报告来看,导致不良反应的关键成分就是中成药,其中占据很大比例的即为中药注射剂。部分学者针对391例中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了研究,由注射剂、内服中成药、内服草药和外用中药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患者分别为301例、82例、6例和2例,所占比例依次为77%、21%、1.5%和0.5%。也有研究人员分析了九十年代的文献资料,发现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数是1293例,其中720例(55.7%)为注射剂。在中药的毒副作用下,出现不良反应的报告数量逐渐增加,所以当前医学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就是提高中药的安全性。

中药现代化与中药安全性的关系

使中药的给药方式更加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根本所在,药效长、疗效高和治疗速度快是现代中药的主要特征,同时还要做到毒副作用小、剂量小,并方便患者携带及服用,能够进行便利化的存储。现代中药迎合了国际市场的发展需求,通过对产品的创新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销售量。但是鉴于中药注射剂是引发中药副作用的关键,所以研制的现代中药也要重点对这一问题进行处理。中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产物二者看似相互冲突,看似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引发更多的现代化中药产物不良反应状况,这就必然会制约中药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中药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存在繁琐的原因,包括主观、客观等要素,例如:临床工作人员操作错误、药物自身问题等。

所以,中药注射剂并非引发现代中药安全问题的唯一缘由,仅根据这一方面对中药注射剂甚至现代中药持否定的态度是不对的。当前在中药现代化研究领域,主要职责就是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政府及相关机构必须要针对中药的安全性开展深入探究。降低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频率的关键对策就是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这就要求强化对中药安全性的分析和研究,推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问题的出现,研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药产品。

建立适宜现代中药研究的中药标准

篇4

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支柱,中药材即原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我国是世界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而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最具有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随着我国对中药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药材种植已被各界关注,而现代中药的兴起无疑给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大力支持中药材种植的政策,鼓励药农种极种植中药材。

一、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国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特色产业。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320种常用植物药材蕴藏量达到850万吨左右。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这些丰富的中药资源为我国中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资源保障。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鼓励中药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我国中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是中药产业产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2012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5590亿元,这意味着年均增长为12%。“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中药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2%的增长速度,从2005年的1192亿元达到2010年的3172亿元。

2.中药产业在促进医药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从工业产值增长率来看,1995年到2009年十年间,中药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811.2%,而医药行业总体的产值增长率为716.5%,中药产业产值增长率高出医药产业约9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中药产业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中处于快速发展的地位,能够有效促进医药行业的顺利发展。此外,从中药产业销售产值所占的比重来看,中药产业销售产值占医药行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15. 98%提高到2009年的25 . 05 %,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中药产业己经发展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

3.中药产业盈利能力逐渐增强。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医药行业的产值利税率与成本费用利润率。除了极少数年份之外,不管是产值利税率还是成本费用利润率,中药产业都明显高于医药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另外,从中药产业本身的盈利能力来看,中药产业的利润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一点从成本费用利润率很容易看出。

二、当前中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低下

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另一方面,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尴尬地位,身份难以合法化。由于地位尴尬,使得中医药虽然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市场,但普遍难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的主流市场,大部分只能在华人圈子里使用。

2.中药产业基础薄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基础薄弱,尚不能对有效药方的作用机制完全解释清楚,对其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也处于探索阶段。同时,中药产业的生产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较低,一般不超过其销售收入的1%左右,而发达国家相应的研发费用比重是2.5%-4%。由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对中药药理药效的研究乏力,无法加大开发中药新品种的力度,从而制约了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根据美国制药协会统计,2000年,美国开发成功一个新药投入8.02亿美元。研发成本的投入占总销售额的15%以上,而我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不足5%。另外,美国需要十多年时间才能研发出一种新药,而我国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花费5、6年时间都认为过于漫长。风险方面,美国要筛选一万个化合物,成功率是万分之二,也就是说,一万个提出申请的化合物只有1至2个被美国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为药物。

3.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由于不保护药品的多家生产,对企业投资新药的吸引力不大,从而造成中药企业专利市场转化率低,中药企业申请专利较少的现状。制药企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而这些小企业用于新药物的开发研究投入微乎其微,技术附加值极高的新制剂的开发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为了生存需要,“进行有限的仿制”便成为许多企业选择的捷径。目前,我国新药的审批条件是,只要符合安全、有效的标准就有可能获得批准,有没有优势和特点并不在审批考虑的范围内,这使每年都会有大量新药上市,其中仿、改制品种占有很高比例,新药不“新”。几十甚至百家企业竞相申报仿制药物或制剂,最终造成大家互相倾轧,争先降价。

三、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发展之本

据介绍,我国从“九五”期间开始对中药现代化战略进行研究,我国中药产业走现代化、国际化之路,必须着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推进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中药产业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因此,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新医改中有关中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2.加大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水平。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特色产业,要实现其现代化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以提升中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然而,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其现代化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其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水平。

3.加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中药创新、提高中药产业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引导作用;其次,为中药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合理合法的技术壁垒,有效保护研发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最后,中药企业自身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做好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保护,积极申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努力提高中药产品的信誉和认知度。■

参考文献

篇5

1山东省中草药种植现状

1.1山东省中草药资源和品种现状

山东省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波状丘陵区、鲁西北平原区;水系发达,气候温和,降水量集中,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我国中草药资源大省之一。省内中药资源丰富,有天然药材资源1470种,占全国中药资源种类的10%以上,其中植物类药材达1299种。大量收购的中药材390多种,地产药材200多种。许多中药品种在国内享有盛誉甚至闻名于世界,有的品种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我国的“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就记载了山东产金银花、北沙参、丹参、瓜蒌等地道药材,其种植和加工历史也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5年以后,山东省中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成为拉动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省内中药材种植面积由20世纪初的30万亩左右,发展到目前的18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10%,产值近90亿元。全省中药材种植品种70余个,其中实现规模化种植的20多个,金银花、丹参、桔梗、黄芩、西洋参、丹皮、徐长卿、栝楼、山楂、银杏叶等主要道地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1.2中草药种植生产区域和规模情况

中药材种植栽培已成为促进山东农业发展的优质项目,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前景广阔。种植区域由上世纪末的沂蒙山区、胶东半岛的文登、鲁西南的菏泽为主的传统产区,扩展至全省各市。省内除聊城、德州、滨州未有中草药基地外,其他14个地市均有不同规模种植,并逐步形成临-日-潍-淄、济-泰-莱、威-烟-青、菏-济、东营5个大的中草药种植分布区域。其中临-日-潍-淄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约占全省面积的90%,区内群山连绵、丘陵纵横,盛产金银花、山楂、丹参、黄芪、桔梗、徐长卿等优势特色药材品种;另外,文登西洋参、菏泽丹皮、平邑金银花、郯城银杏叶、莒县黄芩等品种,当地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省同品种种植面积的95%、85%、75%、70%、60%。山东省产区的金银花、丹参、桔梗、西洋参等中药材年交易量分别占全国同期同品种交易量的60%、50%、50%、30%以上。[2]

《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 2020年)》中确定重点建设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鲁西南、黄河三角洲、微山湖与东平湖五大中药材生产区,重点培育金银花、丹参、桔梗、黄芪等中药材优良品种20个以上。

“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正在成为省内中草药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省内现有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200余家,中药材销售专业合作社(公司)约300家;现有以中药材种植、提取、销售为主业的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0多家。建立万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0处以上,通过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现场认证的有6处。

2中草药种植产业化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2.1中草药种植技术人才缺乏,缺少专门技术指导,生产科技含量较低

中草药种植只要有土地和人力就可以种植,但中草药种植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管理规范,只有规范的生产,才能得到质量稳定、均一可控的药材。而我省不少中草药主产区缺少中草药种植技术人才,缺少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药农在田间管理上比较粗放,使用化肥、农药没有标准,造成中草药出现农残、药残、重金属超标,与GAP技术规范存在不小差距。

目前由于普通药农缺乏科学的种植知识和技能,省内优势中药材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品种退化、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致使出口的药材被外商退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缺乏指导农民种植药材的科技人才、市场缺乏熟悉中药材鉴定的高层次人员,致使中药材的优劣真伪难辨,从而使原本得天独厚的资源不能体现出其优势,也就无法转化为财富,因而严重制约着中药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指导农民科学规范地种植和鉴别中药材的高层次人才奇缺,以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不稳定、产业开发滞后,产业效益较低。[3]

2.2中草药种植产业信息不对称、缺乏统筹规划

市场宏观调控不足,产供销信息不畅。全省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中药材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药农的种植、销售等存在很大盲目性。药材属于特殊农产品,主要应用在医学领域,不像水果蔬菜是生活必须品,药农对外界市场信息不够了解,种植中药材主要受药材行情利好影响,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少有人会对药材未来的走势考虑。常言道“药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药贱伤农、血本无归的情况时有发生。

企业不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中草药的种植方法相对滞后,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中草药种植企业在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的拥有量严重不足,创新能力提升较慢,而科研机构偏重基础研究,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低。新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可靠的科学数据,从原材料到成品缺少可控的质量标准,在中草药的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未能全面利用现代化农业的手段实现技术创新。

2.3中草药种植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条较短

中草药种植产业链按龙头企业和参与者不同,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企业+基地+农户)、中介组织带动(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带动型(生产者与市场经营者通过合同构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以及其他类型。目前省内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少龙头企业带动,对当地农村经济和药农增收的引导、带动作用小,还未真正形成中草药种植产业特色;且龙头企业本身发展处于摸索阶段,也存在管理水平低、产品成本高、创新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中草药种植模式仍保留着分散、粗放的小农经济模式,多以农户和小型种植企业为主,受限于其获得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错误性,决策结果不能达到最优,使其对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较低。

大部分药材产业链较短,产业链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只有当中游和下游通畅时,上游之水才能顺流而下。而省内的中药行业主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对中草药的需求有限,企业竞争力不强,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不足20家,还未产生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3产业化发展措施

3.1健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产业大拉动,在推进上游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中、下游产业发展。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是重点,推动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是关键。继续推行“企业+基地+农户”“ 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推进中药生产和中药材加工企业在中药材产区建设稳定、可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促进道地和优势中药材向最佳种植区域集中。

中药材加工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提高收率,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并在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传统产品外,以金银花、丹参、桔梗、牡丹、栝楼、北沙参、西洋参等药材为重点,积极开展功能饮料为主的饮料、茶叶、功能性食品等延伸性产品研发;探索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途径,加强中药材在中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化妆品等方面开发利用,将中草药制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造更大的价值,培育几家过亿元的中药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3.2大力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实施品牌培育战略

中药材的种植是中药药品研制、生产、开发和应用整个过程的源头,只有首先抓住源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药质量和中药标准化以及中药现代化问题,因此,中草药的规范化种植对于推动我国中医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自2003年开始建设中药材GAP基地已来,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药材生产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要想取得中药现代化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大力推行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这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只有规范化种植才能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均一,因此,中药材种植中要树立品牌意识,突出规范化种植药材的质量优势,让消费者认识到品牌中药材的重要性,即“好药材才能制造好中药”。此外,应立足道地及优势中药材资源,建立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发挥道地药材在临床上特有的疗效,以便增强中药材的品牌效益,提高中药材价格竞争优势,使患者和基地利益最大化。

3.3推进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健全产业发展体系

立足现代化、规模化、信息化的功能定位,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市场的信息、包装、仓储、冷藏、运输等功能,提高辐射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采用专业培训、科技下乡等方法,培养一支用用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的产业发展主力军。加强中草药种植宣传,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到中草药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发挥种植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动中草药种植产业稳定发展。提升中药材产业在农业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强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与广大药农的紧密合作关系,增加中草药产业化的科技投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4,5]

4结论

随着中医的不断普及,中草药种植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规范种植中草药是对于中草药种植产业的最基本要求。良好的基地环境,有效的基地运行模式、质量溯源的安全意识,不断建全的中药材的产业链、战略品牌的培育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中草药种植业的成功大厦,基本达到了中草药种植产业的要求,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提示着中草药种植业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通过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中草药种植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措施,把握其发展脉搏,进而保障中草药种植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成明,靳光乾,付建国,等.对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医药发展论坛,2004,8(8):659-663.

[2]王志芬,刘喜民.山东中药材种植的现状及其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09(11):5-6.

[3]李祺,刘盈.我国中药产业链问题与成因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8(35):2214-2217.

篇6

中药,现代化是惟一的出路

记者:中药行业近年来似乎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大家言必谈国际化,似乎中药行业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已经转移到走向世界上来了。但据我了解,即使在国内市场中药产业的地位也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市场份额逐年下滑,在国内市场都快保不住的情况下,大谈国际化问题是否有点可笑?

闫希军:纵观中国中医药市场,一方面是具有雄厚实力企业的销售收入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整个中药行业市场份额的下滑。解决中药市场份额下降的问题,最直接的手段是规范整个行业,从科研、生产到销售、管理实现现代化,尽可能多的研发和生产像复方丹参滴丸这样年销售额在几个亿乃至十几个亿的大产品。只有整个行业耐得住寂寞,扎扎实实的作好中药现代化工作,几年之后,赢得消费者的现代中药企业群集将浮出水面,中药市场份额下降的局面才有可能得到改变。同样,我们所倡导的中药国际化的前提也是要首先保证做好国内市场的工作,天士力的方针是"基础市场在国内,目标市场在国际"。其实,中药实现了国际化也就意味着实现了现代化。

记者:中药现代化成功或者说对中药现代化的认可就是应该有能叫得响的产品,否则老百姓不认可,就只是一个噱头。

闫希军: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可以作为一个参照。天士力在实践中药现代化的道路上也曾走了场钢丝。我们的第二个主打产品养血清脑颗粒在1998年就已经拿到了生产批件,但那时我们的营销网络和市场能力还不能保证同时运做好两个产品。于是我们决定背水一战,集中全部资源把复方丹参滴丸这个品种推出去,一定要做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来,为此我们把养血清脑颗粒推迟到2001年才上市。

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中国的中医药企业,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一定先要把一件事情弄明白做透彻、把一个产品做专做精,这样才有可能处理好更多的事、运作好更多的产品,才有可能进一步将企业做强做大,参与国际化的竞争。

我想,如果能够有十几个像复方丹参滴丸这样的现代中药大产品,现代中药才能完全改变传统中药的现状,社会消费结构才能发生大的转变,老百姓才能把自己的健康托付给这个行业,最终带动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

一个产业给予消费者的信心是巨大的,它能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从一个产品到一个产业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过程。

记者:在你眼里,复方丹参滴丸是否达到了中药现代化?

闫希军:复方丹参滴丸已经基本实现了中药现代化。

我们从种植、提取、制造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建立了一体化的现代中药产业链。

为了确保现代中药产品质量,我们不仅建立了以多元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中药质量控制体系,还打造出以第四代大型自动化滴丸生产线为核心的现代中药先进技术数字化制造平台。

我们还通过举办“健康之星天士力行”这样的大型消费者服务工程广泛传播大健康理念,使人们对中药现代化有了全新的认知。

记者:天士力是目前国内从事中药现代化工作的中药企业当中最早的,也是最成功、最成熟的。如果对过去8年来中国中药现代化进行一番总结,那么天士力也是最有资格的,您认为在实施中药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闫希军:近几年,国家启动了中药现代化工程,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极大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但从整个产业的角度考虑,投资还远远不足。但正是因为国家有了一个纲要性的政策,中药现代化总体来说发展还是很快的,同时,社会的关注度、企业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国际化是衡量现代化的最终标准

记者:现在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中药国际化,也就是最初国家科委提出的中药要进入主流发达国家医药市场,天士力现在又是如何理解国际化的?

闫希军:我们不光要实现产品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要追求标准国际化,而标准国际化最终又要通过科研国际化来实现。而实现科研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就是我们可以把相关的科研实验室建到国外去,这样在保证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联合研制产品,可以大大缩短整个国际化的进程。

经济和政治从来都是息息相关的,中药进入主流发达国家市场同样也会带来相应的政治问题,西方国家对本国企业的政策保护性非常强,因此,把企业建到国外或收购国外的企业也是国际化的一条出路,像我们天士力收购荷兰神州医药集团,三九控股日本制药企业都是在进行这样的尝试。在西药行业,印度的制药工业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

记者:国际化的实现方式除了走出去,是否也应该包括请进来,比如与国际资本的合作等?

闫希军:现在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资本市场力量一直在关注天士力(600535)这支股票,他们分析天士力股票走势的本身就是对我们所搭建的现代中药平台的关注,这充分说明具有国际化眼光的投资方已经将视线投向了现代中药行业。另外,也有跨国公司与我们就合作进行过直接的接触。但是我们觉得天士力对中药现代化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理解要比其他人更加深刻,我们想做的不仅是在资本市场上能够有所作为,更重要的是树立一面真正代表现代中药产业的旗帜。

目前现代中药的资本市场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我们还要做许多工作。比如:专利体系的建设、知识产权的保护、研发产品链的建立、产业平台的健全等等。有些工作是做了一大部分,有些则是刚刚起步。

我们认为中药现代化最终还是要通过国际化来验证,国际化达到了也就实现了现代化。简而言之,中医药再好,如果得不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就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在国际化和在国内对中药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普遍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但目前国内似乎对中药二次开发的知识产权存在一个是否保护的问题,这也挫伤了一部分中药企业的积极性。

闫希军:对于中药行业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中药的二次开发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科研,是对老祖宗留下的财富进行再开发,很难套用目前西药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

目前许多企业的知识产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概念还没有形成。传统中药的知识产权是公开的、共有的,要申请专利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这就需要一有投资二有人才,其中解决投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很多中药企业掌握着许多好资源而且有资金,但不愿意把资金投在已上市产品的二次开发上,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我们知道一个药可能包括几十乃至成百上千项专利,申报更需要一大笔费用,这样巨大的投资很少有企业愿意投入。

篇7

中药饮片作用较大,既能按照中医处方直接进行调配煎汤,也能作为制药厂加工中成药的重要原料。现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中药饮片加工中仍出现诸多问题,制约加工现代化发展,必须加强重视,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艺,最终实现饮片加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中出现的几点问题及相应对策是以下重点研究的。

一、中药饮片加工中出现的几点问题及分析

目前,在中药饮片的生产方面,加工炮制规模日益扩大,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加工炮制逐渐机械化、自动化,饮片质量不断提高。但加工中仍存在几点问题,需引起重视。主要问题有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缺乏加工标准及程序、加工工具比较落后、缺乏加工管理及监督。

1、人员业务能力不足

现阶段,从事中药加工工作的人员普遍存在业务能力不足现象,业务素质较差,缺乏专门的重要理论教育。有经验的老药工大多已经退休,无法对新员工进行帮、传、带,导致新员工缺乏理论基础,不能正确的投入工作。在城乡贸易市场及集市上,经营中药的人大都缺乏中药知识,不重视加工质量,一味的追求个人利益,造成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很多药商在饮片加工时掺杂施假,大大降低了饮片质量,影响饮片正常使用。

2、缺乏加工标准及程序

相关部门没有根据饮片加工的特点及现状制定相应的加工标准、加工程序,导致加工工作无章可循,工作程序混乱,缺乏有序性。部分地区即使制定了加工标准和加工程序,但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导致标准及程序仅流于形式[1]。在对同种饮片进行加工时,受各地不同用药习惯的影响,常常导致不同地区有不同加工方法。在判断饮片质量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加工标准,导致加工人员仅凭工作经验及感官进行判断,缺乏科学性。

3、加工工具比较落后

加工工具的先进性是决定加工工作效率的关键,只有保证工具先进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制药厂制剂与临床使用的需要。现阶段,部分地区加工工作使用的工具较为落后,尚未实现机械化加工,仍依靠手工操作,不仅造成劳动力严重浪费,而且加工质量较差,工作效率较低。

4、缺乏加工管理及监督

加工管理及监督是保证饮片较高质量的基础,能促进加工工作有序、稳定进行,最终促进产业发展。很多地区缺乏有关饮片加工的管理及监督,政府无相应立法,处理非法行为及事件时缺乏相应依据。

二、中药饮片加工改进对策

必须加强对饮片加工现状的深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艺。结合以上对中药饮片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以下从加强对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定加工标准及程序、实现现代化科技加工和加强管理及监督四方面提出改进对策。

1、加强对人员的定期培训

作为加工人员,必须高度认识到加工质量对中药饮片正确使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充分意识到自身业务素质及能力的不足,积极参与培训及理论教育,以提高工作效率及个人能力。加工企业应认识到员工综合素质对自身企业发展的意义,定期组织人员培训,促进员工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的提高。邀请相关专家定期来本单位开展讲座,向员工讲解有关饮片加工的理论知识,由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向员工介绍加工注意事项及经验。对于新进员工,可以由业务能力较强的老药工或其他加工人员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提高新进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促使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政府部门还应当倡导相关院校增设有关饮片加工方面的专业,专门培养从事加工方面的人才,并为其分配相应工作,促使专业人才充分发挥特长。

2、制定加工标准及程序

为了提高中药饮片的加工质量,有关部门必须结合食品药品卫生指标,制定相应的加工标准,并规定加工工作严格按照加工标准强制执行,将加工标准作为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保证饮片质量,为其进入国外市场提供有力保障。对于加工场地及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中药饮片中霉菌、致病菌、重金属、细菌、残留农药量大大超标、大量使用对中药饮片及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硫磺等中药饮片,应禁止此类饮片进入市场[2]。对市场上经济实力差、质量不稳定、生产规模小、加工技术较为落后的加工企业进行强制关闭。大力扶植质量高、有一定经济实力、机械化生产和生产规模较大的优势企业,实现加工市场一体化。

3、实现现代化科技加工

饮片加工时,必须在继承及发扬传统的基础上,秉承科学态度,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技术相互结合,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最终实现现代化科技加工,促进加工业发展。作为加工人员,必须善于、敢于引进现代化科技,规范不良行为,积极研发适应现代市场、新型的中药饮片。目前,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区已经普遍采用新型饮片,如浓缩型、速溶型和颗粒型等,不仅克服传统加工的许多缺陷,还保持了传统加工的基本特色。目前,利用制剂工艺、提取技术已成功制成了缓蚀剂、胶囊、脂质体、控释剂等新型饮片,利用粉碎技术已成功制成纳米微粉饮片[3]。

4、加强管理及监督

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管理及监督作用,设置相应部门,实现对饮片加工的有效管理及动态监督。应明确管理及监督部门的职责,提高自身的管理及监督水平,实现饮片加工的规范化、程序化发展。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中药饮片加工只有与时俱进,做到加工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才能确保饮片较高质量,才能提高临床疗效,从而促进中药产业的稳固发展。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文献,对中药饮片加工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供学者参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重庆;中药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Key words: Chongq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current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046-01

0引言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科学的特色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世界医药领域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将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21世纪初,国家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了“中药现代化”是今后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目前重庆市中药产业面临很好的发展机会,但也存在着众多问题。笔者对重庆市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就相应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重庆中药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重庆中草药资源丰富,但尚未形成足够的品牌优势重庆共有中药资源4500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中草药总(产)蕴藏量达163万吨,在品种数量与资源蕴藏量上仅次于川、广、云、贵,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主产区[1]。虽然拥有众多的人工种植药材,但多数为农户自发分散种植,并且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小,缺乏规范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手段,亟待向产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重庆还拥有一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的特色品种,如石柱黄连、合川使君子,酉阳青蒿及垫江丹皮等,但尚未形成品牌优势。重庆目前只有石柱黄连一个品种通过国家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申请。缺少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是重庆中药材难以做大做强品牌的重要原因。

1.2 产业工艺和技术落后目前,重庆中药生产还是以传统的水提醇沉或醇提水沉为主,有的甚至未经过任何除杂工艺,少部分采取了一些常规的分离精制技术。而国外早已采用超临界萃取、树脂吸附、膜分离和浓缩、喷雾或冷冻干燥、毛细管电泳等先进生产和检测技术。现阶段使用的中药生产设备达不到工程化的水平,整体的制剂设备仅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水平[2]。随着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修订,对药品的生产、研发加大监管力度,从科学的角度、从维护患者利益的角度是非常正确的,但对于企业进行中药创新却很不利。因为技术改造投入巨大,风险也大,造成企业缺乏进行工艺提升改进的动力。长期如此,必定对重庆中药产业造成巨大伤害。

1.3 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后续新产品缺乏重庆多数中药企业规模小,而且同类产品生产厂家众多,竞争激烈,以及近年来药品持续降价造成了制药利润下降,都影响着企业新药研发的思路和投入。为维持生存,许多企业不得不削减研发投入。许多企业研发投入不到销售额的1%,而发达国家中药生产企业研发投入则占到销售额的2.5%-4%左右。重庆的一些中药科研院所虽然有较好的人才及设备,却缺乏足够的中药研发课题,重庆整个中药行业的研发水平和科研资金投入亟待提高。另外,重庆本来有一些非常好的中药品种,如太极急支糖浆等年销售过亿的中药品种,但都是一些老品种,缺乏后续产品。当这一代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时,没有新的拳头中药产品,那这个行业就非常危险。

1.4 重庆是西南地区传统的药材集散地,中药材种植、制药及商业贸易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中药产业规模。但近些年中药材交易发展缓慢,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个全国知名的、能辐射周边省市的大型药材批发市场。重庆中药生产企业采购通常都是从外地的大型药材批发市场引进,既延长了采购周期,增加了生产成本, 也不利于本地中药材的生产和销售。

2重庆中药产业发展的一点建议

2.1 加强对地道中药材产地的支持力度, 打造品牌优势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地道中药材是中药材质量的最好保证,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则是对地道药材最好的认可和保护。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 [3]。对已申请原产地产品保护的如石柱黄连药材要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同时积极引导垫江丹皮、酉阳青蒿等著名中药材产地申请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给予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通过品牌提高了产品的价值,较高的价格反过来又促进产品质量的保证,以此促进中药材的良性发展。

2.2 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提高工艺技术如前所述,从药品监管角度出发,目前的药品注册法规打击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工艺水平的积极性,那么地方政府部门就必须从产业发展角度对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如对有工艺技术重大改进的产品,药品定价时就要充分考虑其工艺提升所投入的资金;其次提供中药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鼓励中药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再次支持中药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企业。

2.3 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充分利用重庆市拥有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优势,搭建中药创新平台,在科研院校和大型企业中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和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研制中药新药,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对重点品种进行二次开发,进行深度研究开发,明确作用机理,提高质量标准,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名优中药新药。

2.4 积极扶持、培育一个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针对目前重庆市缺少一个大型中药材市场的现状,可通过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支持引导建立重庆中药材交易中心,如在重庆主城区或万州地区,扶持建立一个规范的规模化中药材交易中心,发挥集聚和品牌效应,建成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的能辐射重庆周边甚至全国的中药材市场, 将有力的促进中药产业的整体发展。通过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及早出台重庆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的指导意见,引导重庆市中药产业迈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集群化,重庆中药产业一定会取得长足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062-01

1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现状

1.1 质量检测标准正走向规范 目前,我国中成药质量是通过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国家药品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的部颁标准、各省启治区、直辖市的药品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来控制的。其主要要求是:①主要药物必须进行有效成分含量的定量测定;②有毒药材必须进行限量测定(规定最高限量);③贵重药材必须进行限量测定(规定最低限量);④50%以上的组成药物必须进行化学鉴别。

此外,还重点对中成药的重金属含量及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五十多种中成药中汞、砷、铅、锑、铬、镉、铜、锡等污染元素的安全限量标准。

1.2 中成药生产管理得到加强 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对中成药质量控制非常重视,1984年以来,卫生部组织了千余人次的医药专家、上千家企业和全国药政、药检、药典等单位,用9年时间对市场上流通的中成药品种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清理整顿及医审和药审评议。1992年卫生部了《关于药品审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对新药质量标准的审批办法做了进一步完善,先由当地卫生厅(局)审查同意后,送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统一审批,以部标准颁。同时,对于现有的属于地方标准的中西药品标准,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作了《关于地方标准上升为部颁标准的工作安排与要求》,将临床广泛使用、疗效肯定、正常批量生产、质量稳定的药品和辅料,整顿统一为部颁标准,以利于药品的监督和管理。以中成药为例,共进选出约4000个品种,实行一方一名,由卫生部逐批颁布实施,基本上扭转了中成药品种混乱状况。

1.3 适合中药制剂的检测方法正在建立 适合中药制剂多成分、多指标检测、药代动力学精细的前处理与微量检测等检验方法正逐步制定和规范,先进可行的技术正陆续引入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检测中。薄层色谱分析技术在中药检验和质量分析中已成为常用手段。气相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及中成药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分析。一些单位正将中草药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港图用于质量控制的研究。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检测方法也已逐步引入制剂检测中。

2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研究不够 目前,药典中有关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缺乏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础研究,造成无法控制中成药的质量标准。

2.2 现行药典或部颁标准制定的中成药质量标准偏低在药典或部颁标准中,很多中成药的指标成分都是定性检测,甚至只是用显微鉴别,缺乏定量鉴别。

2.3 中药制剂主成分含量差异过大 中药制剂同厂不同批的成分含量差异有时过大而同一地区不同厂家或不同地区的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制剂的质量差异更大,严重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

篇10

中医是我国特有的医疗技术,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当前社会,中医技术沿用至今,具有较强的治疗效果,中医具有治本的功效,在医药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有时会结合中医药物,有效提高了治疗的效果。为了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结合中药的药性理论,加强药性研究,应结合现代化的药性理论,这可以保证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结合现代化的研究技术以及设备,能更清楚的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了解药物的药性,从而保证我国中药产品能尽快进入国际市场。

1、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范围及意义

为了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必须对中药的药性进行细致的研究,了解中药的功能以及有效成分,在对中药进行研究时,主要是对其药性进行分析,这可以了解到药物发挥出的疗效,与作用。中药药性理论是指药性形成的机制以及运行的规律。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范围包括药物的性质、应用的规律,药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的性质,也是指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等,本文主要是对中药药性的四气与五味进行研究,药性理论是中医通过长期的实践得出的,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分析了药物本身具有的性质以及达到的治疗效果。中药的药性是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在对中药的药性理论进行现代化的研究时,需要结合中医临床用药的治疗经验,还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这可以保证中药的现代化发展。

2、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都是我国中医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中医也总结出了较多的经验,对中药的药性以及用药效果进行了总结,中医治疗需要有坚实的理论为基础,是建立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不同的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有着差异性,在用药时,中医需要观察疗效,这有利于了解到中药的性质,可以总结出中医的药性理论,这对今后的治疗与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等,在临床应用中,能了解到药物是否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可以实现对症下药。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的形成,也均来自于临床实践的总结。因此,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是以其临床实践为基础的。

中药药性理论的不断补充与完善,也有赖于中药的临床实践。因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才使之逐步臻于完善。如“四气”理论,在《本经》中只有寒、热、温、凉四气,后又加上平性而称为五气,而后又在五气的基础上添加了“微”与“大”,使之进一步有了微温、大热、微寒、大寒等程度上的差异。五味也是如此,《本经》只有五味,后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总结出了淡味、涩味等。可见,药性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也是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而逐步认识与深入发展的。

3、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实质及应用性

3.1临床研究的应用性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指导性,在临床实践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辨证选药时,大多根据药性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说明药性理论研究,也要以指导临床用药为目的。如药性寒凉的药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药性温热的药可温里散寒,助阳回阳。辛味药能发散;甘味药能补益;咸味药能软坚等。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家用药多以个人经验为主,定性强于定量,定性与定量均以个人经验为据,量效关系较为模糊,且笼统而随意性大。因此,我们可借鉴中药化学的研究,来认识中药的有效成分,并为其精确定性提供依据。

3.2炮制学研究的指导性

为了提供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也需在中药药性理论的指导下,按要求进行炮制,否则将会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如同为治疗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之补中益气汤,有的医生开方使用后有效,有的则疗效欠佳,有的甚至无效。究其原因,与未按药性理论要求对方中某些药物进行规范化炮制有直接关系。按照方中药物组成的药性,黄芪当用蜜炙,白术当用麸炒。因为生黄芪功在走表,透达肌肤,走而不守,具有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之功,为外科疮疡溃后托疮排脓生机之要药。而炙黄芪则重在走里,具有补益脾肺,益气生血之功,为常用的补虚益气之品。白术生用,功效重在燥湿利水,益气健脾,内含较多的挥发油,苍术醇、苍术酮,燥性较大,若经麸炒后,由于麸多孔,质松而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部分挥发油,其燥性相对较低,所以临床多用炒白术。

3.3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方向性

在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当首先以药性理论的研究为基础与方向。如“四气”的实质就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药性理论研究方向,因为四气的研究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许多学者从中药有效成分和中药药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在某些方面也体现了“四气”的实质。有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温热类药物所含生物活性成分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代谢系统的活动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并能为其提供营养物质或供给能量,从而显示出这类温热药物所具有的温热作用。如据药理研究证实,温热类药物的附子所含乌头原碱具有强心镇痛作用,中医所说的“亡阳虚脱证”,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呼吸、循环衰竭,热量供应不足,故用具有强心镇痛作用的附子来回阳救逆。又如干姜含挥发油及姜辣素等成分,能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升高血压,促进消化液分泌,旺盛消化吸收功能,所以干姜能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鉴于上述药性理论的指导,证实了附子、干姜这类温热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4、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医技术越来越高,对中药的应用越来越灵活,为了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的发展,并保证我国中药产品可以进入国际市场,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对重要的药性理论进行现代化的研究,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还要结合以往的临床应用经验。在了解药物的药性后,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可以为用药提供理论指导,保证治疗的效果。做好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化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中医治疗水平,帮助患者更快的解除病痛。■

参考文献

[1]却翎,王Z,祁燕,宋娜丽,唐志国,包・照日格图.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06)

篇11

进入 2 1 世纪,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独特优势的中医药,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向预防与保健相结合,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谱也由传变迅速的恶性传染性疾病转向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人口的老龄化使一些老年性疾患的防治更为突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回归大自然”的思潮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体系也就有更高和更多样化的要求[1]。我国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但是总体上看,我国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中药生产工艺及制剂技术水平较低;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弱;中药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

为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中药现代化,国家科技部、省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及相关研究开发部门均制定了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省的医药制造业产值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省委、省政府在2002-09组织有关专家对全省制药产业的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推进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阐明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对发展目标、工业重点、政策措施等进行了部署,针对制约全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创新药物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开发研究问题,明确提出在其后的4年中, 由省财政每年安排1 000万元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用于中药产业重大项目的研究,包括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的研究等。贵阳医学院党委、院行政紧紧抓住这一大好发展机遇,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和部署, 一方面积极争取省里的资助,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了贵阳医学院药物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挂靠学院科研处为管理主体单位,由3个研究所,共计10个研究室组成。以贵阳医学院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为平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了药品研究机构登记备案(登记备案号:5220010323-A-0003)。

平台建设是中药、民族药现代化的研究基础,目前我院已经拥有贵州省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中心、贵州省实验动物工程中心、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贵州省毒性检测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获得了多项资质,对贵阳医学院创新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支撑条件,使我院成为贵州省中药创新研究的重要支柱力量。但是要适应中药民族药与现代医药学科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调整与整合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加快相关研究室的建设。

1 新药筛选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平台

中药、民族药单位药物即为1个复方,如何根据传统的功能主治,进一步凝炼并表达其现代医药科学的研究模式,寻找活性成分/组分是创新药物研究的基础。建立活性化合物和活性样品(天然产物样品,生物工程样品)的确证筛选方法和系统评价体系,通过初步的药效、药代和毒理学研究,确定具有开发研究前景的先导化合物;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最终确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候选药物,进入全面、系统的新药临床前研究。因此,筛选模型是中药、民族药成为创新药物的活性基础平台。利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发现的新靶点,研究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微量、快速、准确的新型药物筛选模型和方法,提高药物筛选的水平和效率,发现具有新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研究高通量药物代谢和药物毒性的筛选模型,提高药物开发前景的早期预测准确性,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研究开发一批能够准确反映特定药效的现代药物筛选新模型(包括整体动物病理模型,组织器官水平的筛选模型以及其他类型的药物筛选模型),寻找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新药[2]。有必要充分利用我院现有分子生物学与干细胞等学科优势为依托,构建相关的研究技术平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 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和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平台研究[3]

贵阳医学院自2001年筹建临床前药理研究所,我院药理活性评价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又密切结合国内现状的特点,为我省创新药物的药理毒理评价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横向经费已经成为我院科研经费的一部分。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又能结合国际国内创新要求的新模型和新方法。我院在地方病的研究尤其是氟中毒、砷中毒等地方病研究方面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特色,建立了相关的动物模型,适应我省发展的要求。其次,对于国家疾病治疗的重点病种,如心脑血管病药、抗肿瘤药等研究要建立既符合传统医药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新模型和新方法,尽量按照国际规范制订标准操作规范。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生物药剂学是我院特色优势学科之一。但是,由于我院地处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分析仪器及研究方法滞后于国内的研究。根据学科的发展,结合我院的优势学科,我们可以建立研究生物大分子及复方药物药代动力学新方法,系统地开展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多层次组成的体外药物代谢和毒性研究技术平台,在药物研究与开发早期对候选化合物的代谢和毒性进行预测和评价,可以提高候选化合物的新药命中率。

3 临床前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自反应停事件的发生,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中药、民族药难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此密切相关。自20世纪70年代始,西方国家开始对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进行规范。目前,贵州省科技厅批准立项,贵州省暨贵阳医学院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在我院进行筹建,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一促进我院相关药学、药理学、毒理学发展的良机,筹建一个现代化的安全性评价中心。除进行相关的动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外,要充分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学和毒理学的新进展,研究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实验、反复给药动物一般毒性实验、生殖毒性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模型,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器官、组织病理评价系统;研究适合国际上近年来出现的新型药物如基因治疗、转基因药物的临床前安全评价模型和方法;研究毒代动力学关键技术,跟踪国际毒代动力学前沿新技术,完善我国一类新药的临床前安全评价。

4 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中药民族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而任何研制药物成为药品被临床广泛应用的过程,必须经过现代随机、对照、重复、盲法、均衡的临床多中心对照,才能最终被国家最高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单位认可,批准生产后真正成为药物在临床广泛使用。2008年我院附属医院申报临床试验基地,获得了卫生部批准,为我院新药临床研究与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进一步利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成果,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入研究临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种族特性的新药临床研究评价体系尤其是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的特殊人群种族特性的评价体系,对保证贵州人民的进口药的使用安全,同时为我国创新药物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针对国际和国内出现的新药物类型,研究能够准确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试验方法,建立相应的临床试验评价技术平台,保证新药及时、安全用于人民的防病治病[4]。

5 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研究平台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三千八百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三千七百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土纵、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茱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龙胆草、天冬、银花、桔梗、 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但是,植物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技术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防止品种退化,解决品种源头混乱的问题;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收集中药品种、产地、药效等相关的数据,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可持续发展。建立这些共性技术的试验平台,对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证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组建贵州省种植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实验室,促进我院以地方特色资源为基础的资源学科发展。

中药民族药现代化是个持续进取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在传统医药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目前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才能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我院应该根据自身的科研特点和科研技术势力,充分利用目前的政策优势,组建相应的技术平台和实验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为我省乃至我国中药现代化贡献力量,同时促进我院的科研技术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对创建西南一流且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医科大学提供一定的学科建设保障。

参考文献

1]沈祥春,彭 佼. 对中药现代化认识与实践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 1664.

[2]石建功,王素娟, 莫顺燕,等. 高通量技术在天然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应用, 2003,5 (4): 48.

篇12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041-1

随着生物园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以及药品行业GMP认证的实施,处于西部的青海中药饮片企业也积极转变观念,依靠特色资源,“纯天然、无污染”成为最大卖点,一些特色植物及深加工产品相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传统的中藏药如麻黄、红景天、冬虫夏草等都在青海省多个地区分布,已知的在青海省生长的1660种天然药物中就有1294种中藏药材,目前198个品种是国家和青海的重点品种,有188种药材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我国医药宝库“三大宝”冬虫夏草、鹿茸、人参,青海就独占其二。以冬虫夏草为例,占我国虫草资源的70%,且主产区以个大、体肥、色艳、气香而享誉国内外。因此,中药材深加工产品就成为关注的热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GMP认证工作,使中药饮片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极大地提高了中药饮片质量。高新技术的应用和GMP改造也推动了青海中药行业现代化进程。在这种形势驱动下,青海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1资源优势

青藏高原生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广谱性,分布着大量的特有动植物资源种类,形成了特色资源的不可替代性。高原生物对高原极端环境条件的特殊适应机制,必然产生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特性与生物活性成分,使这些资源种类形成巨大的开发潜力。由此,青藏高原独特的生物资源不仅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而且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属于地球上少数相对“纯净”的“绿色资源”,必将逐步演变为人们争相追逐的目标,这是青海中藏药对外竞争的最有利条件。

2面临困难

目前我省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参差不齐,在通过GMP改造和认证的洗礼后,大多已举步维艰,难以承担巨大的硬件和研究开发投入。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落后,厂房破旧,设施设备简陋;二是生产管理水平较低,无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无工艺标准,无工艺过程的量化控制,长期依靠经验,主观性较强,生产的中药饮片质量稳定性得不到保障;三是人员素质较低,质量管理和检验人员不到位;四是原药材购进渠道混乱,质量不能控制。

3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促进中药饮片现代化与标准化

3.1重视中药饮片质量的管理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执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随着科学的进步,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但与国外相比,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化目前在我国严重滞后。2005版《药典》中关于中药质量标准的相关内容中,只有中成药和中药材的相关规定,其中个别饮片仅作为中药材的补充写入其中。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确立是饮片现代化的关键。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饮片炮制标准因为地域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地方标准,呈现了炮制工艺规程的多样复杂性。针对这点,国家在制定生产规范时,有必要收集各省的地方标准作为借鉴和参考,让饮片目录更全,并进一步细化和科学化中药欣片的生产工序。而对于《中国药典》和《炮制规范》未收载的品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规定一些权威专著,例如《中国中药杂志》、《中药大辞典》等作为参照标准。

此外,中药饮片GMP认证毕竟不同于制剂药物的认证[1],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还没有达到用标准参数进行科学控制的地步,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3.2运用现代新型高新技术推动中药饮片现代化进程

作为中药行业,采用高新技术是行业趋势,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提取技术如超临界萃取技术、微波技术以及色谱技术的发展,对饮片的药源、部位、炮制加工方法进行科学整理,制定炮制前后的鉴别标准。此外要吸收和借鉴国内较先进的中药饮片研究成果,增加质量控制内容如:形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从而提高中药饮片技术含量与可控性。

4青海省中药饮片企业发展重点

4.1产品定位利用青藏地区特色资源,尤其是贵细原材料如冬虫夏草、藏红花等以发展高附加值的优势品种。例如,尽管我省的虫草资源丰富,然而大部分生产虫草的企业都以“食”字号出售,仅有青海九百松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和青海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出品的是“药”字号,在此基础上运用高新提取技术、制剂技术等开发出虫草口服液、冬虫夏草益肺胶囊等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品牌。

4.2加强业务素质培养和从业人员管理[2]加强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提高从事饮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学习老一辈人员的经验,使其有识别中药真伪优劣的能力。对于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关生产和质量验收人员在掌握中药的产地、加工、鉴别、炮制、贮存、养护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市场信息等社会学科知识,这些因素对药品的价格和质量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3进一步完善生产与经营企业中药饮片质量体系[3]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和实施青海品牌战略,逐步扩大诚信认知度,在包装上按规定要求注明饮片名称、产地、规格、适应症、用法用量、加工企业名称、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内容,为实施中药饮片批准文号带来便利,全面实施GMP创造条件,同时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提供青海的版本。

中药现代化,包括中药饮片现代化、中药提取现代化、中成药制剂现代化三个方面。而中药饮片是前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加入WTO后,我国中药产品迎来了发展机遇和空间。在大好形势下,我们要重视中药饮片的质量,共同努力促进中药饮片生产现代化,使祖国医药宝库得以发掘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