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学术会议范文

时间:2023-12-29 15:04: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年病学术会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老年病学术会议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76-02

自2006年5月~2008年4月我院老年病科使用异舒吉即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珠海许瓦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滴注治疗老年心血管病85例,由于护理得当,未发生一例因滴注异舒吉而导致明显不良反应的病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5例患者中,男52例,女33例;年龄62~80岁,平均71岁。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21例,充血性心力衰竭23例,冠心病心绞痛3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6例。

1.2 治疗方法

将20~40 mg异舒吉注射液溶于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以2~8 mg/h速度静脉滴注,1次/d,连用5~10 d。

1.3护理

1.3.1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年龄大,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卧床时间长而影响其活动和日常生活,再加上静脉滴注异舒吉时速度缓慢以及频繁地监测血压、心率等而产生焦虑、急躁、反感情绪,有的甚至不配合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应耐心解释[1],说明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产生的不适感,说明该药的治疗作用以及用药方法的原由,使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输液时,如果条件和病情允许,可协助患者坐起看电视、书报、下棋、与家人聊天等,以分散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

1.3.2 用药的观察与护理

异舒吉的药理作用为松弛血管平滑肌,继而引起外周动脉和静脉扩张,容易引起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增快,静脉滴注后起效迅速,若剂量过大、速度过快或患者呈高敏状态,可引起血压急剧下降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因此,用药过程中需做好以下几点:

1.3.2.1 密切观察血压及心率用药前测量血压及心率并做好记录,开始用药后每间隔15~30分钟测量1次,稳定后每小时测量1次。有些患者对此药敏感,血压波动大的测量次数需要增加,当血压降至

1.3.2.2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滴注速度异舒吉初始起剂量是2 mg/h,然后每隔20~30分钟递增2 mg/h,直至达到8 mg/h为宜。速度应根据病情、血压和个体差异调整。用药过程中影响滴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一般坐位或坐卧位时输液滴速会减慢,仰卧位及侧卧位时会增快,所以,输液过程叮嘱患者勿频繁更换。②穿刺部位。一般选手背、前臂输液为宜,如患者不下床活动的也可选下肢输液。如果选择手腕关节或肘关节输液时,由于关节由弯曲变为伸直或伸直变为弯曲时可加快或减慢输液速度;或者输液一侧的胳膊受身体压迫时调好滴速,当患者转为平卧位时滴速突然增快而发生意外,因此,输液过程嘱患者尽量减少移动穿刺肢体,避免压迫,一旦肢置发生改变,立即调整滴数,防止滴速过快而导致血压下降。③血管的条件。如果患者血管弯曲的,在活动时可能导致针尖斜面在血管壁上,使液体流通不畅,甚至凝血后阻塞血管而影响单位时间内的药物维持量[2]。最好选择肢体末端较粗直、富有弹性的血管,以确保输液通畅,保持血压恒定。④输液器的质量。一次性输液器的调节器存在不同程度的难调节问题,有的甚至会自动滑落,因此,使用前要检查输液器的质量,防止意外的发生。⑤输液器管道和头皮针的固定也非常重要,有时因管道受压或扭曲引起液体滴入不畅,一旦受阻解除会加快滴速。⑥护士的操作规程。异舒吉滴注起效快,故应先穿刺,调好滴速后再加入药物,以免因穿刺、固定及调节速度时输入过快;更换其他液体需要调快速度时,一定要确保输液管内的异舒吉溶液滴完后才能将液体调快,或更换输液管,否则突然调快引起血压下降等不适。

由上述可知,影响滴速的因素较多,有条件的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和输液泵输液。输液过程要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如果滴速改变应及时调整至适当范围,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1.3.2.3 头痛和晕厥的护理临床工作中笔者观察到,在静脉滴注异舒吉过程中,约10%的患者出现头胀、头痛,有的患者甚至感到难以忍受,这时,护士应耐心解释,头痛是由于硝酸酯类药物的扩张血管作用继发引起的,与生成的一氧化氮(NO)有关,NO在硝酸酯类药物导致的头痛和自发性偏头痛中具有重要作用[3]。用药初期出现头痛属于正常现象,通常连续使用数日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如遇患者头胀痛难忍时,可用头部冰敷减轻头痛[4]。静脉滴注异舒吉过程中患者若出现性低血压晕厥,可采用脚高头低平卧位,按摩四肢,促进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使之缓解。滴注结束后,应静卧1 h,缓慢坐起,防止产生直立性低血压而昏厥。

1.3.3 巡视、协助生活护理

输注异舒吉注射液时要频繁巡视,严密观察,反复交待患者和家属不能擅自调节输液速度。经常核对输液速度,若发现输液部位有红肿、外渗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处理,避免影响治疗效果和导致机体损伤,增加患者痛苦。患者由于年龄大,输液时和肢体活动受限,给生活带来不便,护士应多关心照顾,协助患者用餐、上卫生间等。

2结果

静脉滴注异舒吉后,有9例患者出现头痛,6例给予头部冰敷,3例经药物减量后症状缓解。

3讨论

异舒吉注射液为二硝酸异山梨酯,具有扩张动、静脉,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供氧,增加侧支循环血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环节来改善心肌缺血,增加心肌灌注[5]。近几年异舒吉注射液广泛应用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等老年心血管病的治疗,其治疗效果优于重点作用于静脉系统的硝酸甘油。虽然异舒吉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直立性低血压和反射性心动过速。但经临床观察85例中,除约10%患者有头痛外,用药过程中只要护士做到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就能确保用药的疗效和安全[6],有效预防异舒吉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17-118.

[2]王颖,陈杰.异舒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2,5(1):1.

[3]李东霞.硝酸酯类药物的静脉应用[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2,29(6):374.

[4]何晓明,修英菊,孙丽娟,等.头部冰敷减轻硝酸甘油引起头痛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9-20.

篇2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086-02

大面积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起病急,进展迅速,致残率及死亡率相当高,为探讨其临床特点,利于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现将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4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4例患者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男20例,女24例,年龄46~90岁,平均年龄71岁。44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16例,有糖尿病史4例,有高脂血症病史10例,有风湿性房颤病史4例,有冠心病史6例,有脑梗死病史4例。

1.2 临床表现

活动中发病8例,安静状态下发病36例,均为急性起病,起病时即伴有意识障碍16例,偏瘫44例,伴失语或吐词不清20例,伴抽搐发作2例,伴发肺部感染16例,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4例,梗塞部位出血2例。

1.3 辅助检查

本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其中额、颞、顶、枕叶梗死2例,额、颞、顶叶16例,额、颞叶10例,额、顶叶8例,顶、枕叶8例。

1.4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急性期以脱水降颅压为主,常规给予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控制脑水肿,有4例配合白蛋白应用,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药物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控制血糖,调控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有2例梗死部位出血病例未用活血化瘀药物,有2例因病情进行性加重,脑疝形成即转脑外科行去骨瓣减压术。

2 结果 本组44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例,经过全面系统治疗,存活32例,死亡12例。死亡率27.3%。存活患者中,重度残疾18例,重度致残率40.9%,其余患者不同程度的偏瘫、语言及智能障碍。

3 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闭塞所致的脑梗死[2],梗死面积≥20cm或大于同侧半球的2/3即符合大面积脑梗死,常波及2个脑叶以上范围,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5%,其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约为50~80%。[3]本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者16例(占36.3%),有糖尿病史者8例(占18.2%),高脂血症10例(占22.7%),均说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另外,本组病例中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叶也是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占22.8%,其原因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致心脏瓣膜栓子脱落,随血流到大脑半球堵塞血管致大面积脑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既可动态起病,也可安静状态下起病,多起病急,病情重,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颅高压征象,酷似脑出血,早期CT征象往往不典型,发病24~48h后CT扫描可见脑室后大面积低密度影;而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可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2h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所以对于疑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而CT检查未见异常者,应尽早行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以利于尽早确诊,及时治疗。

本组病例年龄46~90岁,平均年龄71岁,提示大面积脑梗死多发于老年病人,发病年龄较年轻的病因多为风心病、心房纤颤病人,由于梗死面积较大,脑组织严重缺血、低氧、自由基大量储留,造成神经细胞壁、细胞器损伤以及酶的功能障碍,同时出现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危及生命,加之大面积脑梗塞多发生于老年病人,且并发症多,如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故死亡率高,国内报道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50~80%。本组病例死亡率27.3%,较国内报道偏低,可能与本组病例平均年龄高,大部分有脑萎缩,脑水肿、颅高压时有较多代偿空间;有2例有脑疝征象时立即行去骨瓣减压术而抢救成活。大骨瓣减压可迅速降低颅压,改善脑组织循环,减少继发性脑损害,提高手术效果。所以,提高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把握手术时机,尽早手术,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本组44例病例中,有16例并发肺部感染,占36.4%,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例,占10%,并发癫痫2例,低钾血症2例各占5%,故有效预防及控制并发症,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之一。

综上述,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重度致残率高,早期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有效控制脑水肿及并发症,有脑疝征象时及时手术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3

以前认为2型糖尿病是老年病,而历年的几次调查发现其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此次调查发现30岁以下者达5%,而男性为7%。过去建议45岁以上每年查血糖,而现在则建议30岁以上就应查血糖了。此次调查还第一次发现30~39岁的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同龄女性2倍,而其他年龄段男女差别没有那么大。35岁男性患高血糖的比率较1994年上升了4.6倍,肥胖率也是男性高于女性。

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有关,因为超重和肥胖的比率也同样上升。一般认为体重每超1千克,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至少增加5%。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超重。

篇4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发生的改变及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脑梗死是中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1]。我科2012年10月~2013年9月采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部分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88例患者均为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入组患者均无严重糖尿病或精神病史,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95年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2]。采用SAS12.0软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4.3±7.9)岁;病程:7h~14d,平均(5.8±3.1)d;完全瘫痪14例,不完全性瘫痪3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2.9±8.1)岁;病程:6h~14d,平均(6.1±2.9)d;完全瘫痪16例,不完全性瘫痪2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共治疗14d后观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栓通,用法:250mg加入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14d。

1.3疗效评价标准[2] 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相关标准[2]制定:于治疗后28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46~89%、18~45%、0~18%内分别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综合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等级资料采用wilconx检验。检验水准定位α=0.05,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估 治疗14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经wilconx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43,P=0.01)。见表1。

2.2 用药不良反应 观察组和对照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干扰原定治疗方案,见表2。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由于大脑局部血液循环出现急性供血障碍,诱发局限性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临床研究[3]表明,在急性脑梗死区域存在部分尚未完全死亡的神经元,该区域被称为缺血半暗带,该区域内的神经元细胞可通过恢复脑灌注,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或消除已经存在的自由基,减少钙离子内流,消除脑水肿从而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增加脑部血流量,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降低血脂,改善血流动力学来进行治疗。

血栓通粉针剂中主要成分之一是中药三七的根提取物的活性物质,三七总皂苷,该药物可有效拮抗内皮素,调节一氧化碳合成而扩张血管,同时抑制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活化因子的生成来防治血管的阻塞,最终达到改善脑梗死局部血液循环的目的。血栓通内的参类提取物可通过血小板中的线粒体对氧气的消耗水平进行有效控制,实现了对血小板聚集程度的控制,最终降低了血液黏稠度,改善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了疾病的恢复[4,5]。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注射用血栓通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特点。但是,由于样本量、试验规模、中医中药成分不明等限制,注射用血栓通对脑梗死的长期疗效尚有待于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的试验加以确定。

参考文献:

[1]袁明,裘吴.血栓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2):226-228.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29(6):381.

篇5

[中图分类号] R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a)-0150-03

目前,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2011年底)已超过1.85亿,占总人口的13.7%,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健康保健、积极防治老年疾病成为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提高老年医学教学水平,对于医学生了解及掌握老年病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界越来越重视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对医学生进行实用性知识教育,教育方式也由“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向“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式转变[1]。

1 老年医学及老年医学的临床教学现状

1.1 老年医学

1909年,美国Nascher医生首先提出老年病学的概念,1942年美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医学学会,宣告现代老年医学的诞生。自此,老年病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成为现代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老年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寿命和人类衰老的原因、规律、特征、机制,探讨延缓衰老的对策及老年疾病的预防、治疗,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我国于1964年在北京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界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为我国现代老年医学的研究和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1.2 老年医学教学的重要性

机体的老化及退行性变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之复杂多变的疾病状态就是老年病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3]。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由于老年患者疾病种类多、治疗特殊且困难,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同其他人群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问题,势必耗费巨大的医疗卫生资源,老年疾病防治成为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事业的焦点之一。因此,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培养合格的老年医学临床医师也成为各个医学院校需要面临的问题。

1.3 老年医学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老年医学综合性强,涉及基础、临床及技能等多方面,其内容复杂,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老年病学的临床教学大体上还是遵循学校的课程安排程序,先是基础医学,然后进入临床医学的学习[4]。教学模式多数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进程中教师的问题一般鲜有同学正面回答,没有问答则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则缺少思考,没有思考则难有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则缺乏必要的联系,因此,普遍存在理论的学习与技能实践脱节、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主动性、难以深入理解讲授的内容等问题。在实践性非常强的医科院校,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校,老年医学课程的开设多以考查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而且课时设置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重视程度不够,此外,老年病科实习或轮转时间过短等实际情况则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疾病管理的整个过程,这些因素都束缚了老年医学教学进程的稳定发展。

2 老年医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1 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老年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扎实、全面的优秀临床医师,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熟悉老年疾病的特点,掌握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目前,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优秀的老年医学临床医师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老年疾病种类繁多,老年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及特殊性,对医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及临床素质要求亦越来越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已很难适应现代老年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提高老年医学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医学生对老年病学的重视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老年病教学有必要推进教学改革,实施“教育国际化”。

2.2 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方向——PBL

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首次由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n′ows教授在1969年提出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5] 。PBL教学法与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同,目前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2.3 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优势

PBL教学不是强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现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6]。PBL教学模式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等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运用更灵活[7]。PBL教学通过教师课前将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及实践技能课程进行整合,在由8~10名同学组成的小组讨论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同学在课后通过阅读参考书、查找文献而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下一次课堂中展开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缓解了学习压力;在讨论问题的同时还能锻炼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此种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对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还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因此,PBL教学法是一种更适合当前医学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3 PBL教学模式在老年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3.1 PBL教学框架的设计

医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是认识疾病的本质,再运用本质性理论解决临床问题。PBL教学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限次“迭代”的过程[8]。教师在PBL教学进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情景问题、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设计与PBL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教学进程是PBL教学的宏观层面,而问题设计则是PBL教学的微观层面。PBL教学过程首先是设计教学问题,其次选择合适的媒体,采用恰当的方式呈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问题,协作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9]。

3.2 PBL教学步骤的实施

下面提供典型的情景案例:一位78岁的男性患者就诊,诉“自测血压增高1个月”,作为老年病科医师,您的诊疗思维及方案是什么?

在教学进程中,针对上述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就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教师列出共同的问题,确定需要讨论的范畴,例如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高血压有何并发症?老年高血压有什么特点?患者有何基础疾病?血压最高是多少?患者需要进一步作什么检查?治疗方案如何?怎样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上述类似的问题可以提出很多,讨论后教师罗列出新的医学术语,同时将未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再次回到课堂上一起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及研究成果,从而掌握相关内容。最后,教学督查组针对整个教学进程得出结论并评价讨论小组的工作成绩。

3.3 PBL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0],如果没有与PBL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评价手段,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1]。任何评估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考察是否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目标,因此,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应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水平,实行考教分离,按照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建立并完善主、客观题库。同时,由教师准备典型案例,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提出诊疗计划,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最后针对病例展开讨论,进行点评。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进行全面测评,其中包含理论知识、临床思维、实践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从各方面为学生评分,制订评分细则,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到合理辅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医学相关知识的全面了解及掌握对于医学生而言极为重要。在当前形势下,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PBL教学是以学习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12],此种教学模式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合在老年医学教学中推行,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然而,PBL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存在自身问题,因此,老年医学PBL教学模式尚有待于在教学进程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郝吉庆.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1,15(1):129-130.

[2] 成蓓,曾尔亢.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3] 任延平,黄若文,韩亚利.基于全科医学理念开展老年病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661-664.

[4] 徐淼,李维卿,潘霄,等.基于转化医学和全科医学理念开展老年病学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12(5):884-886.

[5] 马慧娟,袁芳,武宇明.PBL教学的开展条件和模式探讨[J].才智,2009,9(7):93-94.

[6] 李晓丹,张少林.PBL: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88-90.

[7] 王振元.PBL教学法对医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80-81.

[8] 杨雪,孙杰,吴春雨,等.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2-24.

[9] 王树树,陈钧,桑爱民.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118-119.

[10] 王小燕,梁生旺,戴华芳,等.建立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83-84.

篇6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Edaravone in senile diabetic mellitus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

SUN Sh-ilei,CHEN Chen.Department of Geront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 of Zhengzhou University,Henan, 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safty of Edaravone on senile diabetic mellitus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Methods An opentrail was carried out with 64 senile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daravone for 2 weeks.The neuro-psycological scale of ESS and ADL were used to evaluate patient’s therapeutic effect before therapy and 1,2,3 weeks after treatment.The adverse effects,such asincrease of aminotransferase and so on were monitored at the same

作者单位: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time to evaluate the safty of this drug.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ESS and ADL score of patients of edaravone group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 Senile; Diabetes mellitus; Cerebral infarct ; Edaravone ; therapeutic effect; Safty

依达拉奉是羟自由基清除剂,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1]。但该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和并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依达拉奉配合治疗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64例,取得良好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纳入6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来自郑州大学一附院老年病科住院患者,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龄69岁(67~92.5岁),发病48 h内。均符合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经CT/MRI证实并排除出血,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患者,以往确诊2型糖尿病,接受预混胰岛素治疗,无肝肾功能损伤。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的血糖水平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静脉滴注桂哌齐特针、奥扎格雷纳针、脱水剂、脑细胞保护剂,并根据病情予调控血糖、血压、血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2次/d,30 min滴完,连用2周。两组均未用抗凝、溶栓及降纤治疗。

1.3 疗效评估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周,采用欧洲卒中评分(E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等分析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同时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1.4 安全性评估 记录治疗过程中有无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损害、脑出血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2、3周的各量表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两组治疗前后,ESS、ADL评分变化情况见表1和表2。治疗组E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ESS评分比较(x±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治疗后第3周

治疗组3250.29±15.0564.33±16.6072.22±19.54*78.81±13.06*

对照组3251.46±13.3664.98±16.3265.25±15.9769.06±14.19

注:与对照组相比*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比较(x±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治疗后第3周

治疗组3227.84±20.6048.71±26.3366.23±21.85*72.97±21.16*

对照组3229.62±19.8545.13±20.0753.16±22.1863.29±19.68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 药物安全性评价 在依达拉奉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考虑与研究用药有关,上述症状在未经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情况下自行消失。研究期间不良时间发生率为3.1%。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5岁,脑梗死发病率增加约一倍;糖尿病患者较同龄非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发病率高达数倍,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具有病情重、进展快、疗效差、并发症多、预后不佳、致残率高等特点,是临床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脑梗死时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水肿及组织损伤与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密切相关,引起瀑布式的自由基级联反应。糖尿病患者本身又长期糖代谢紊乱,体内产生大量自由基,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减退,导致明显的氧化应激,加重各种代谢紊乱[2]。

依达拉奉是捕获羟自由基的活性抗氧剂,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减轻脑组织损伤,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本研究采用 ESS评分、ADL量表神经心理分析工具对依达拉奉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疗效进行了评价,发现依达拉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老年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另外安全性评估显示此药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研究为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脑梗死,提高其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篇7

郎平:鼓励大家关注骨骼健康

作为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前主力队员和前教练,郎平是千万中国人心目中的偶像,她的“铁榔头”精神曾经鼓舞了一代人。在上述主题活动中,郎平被主办方授予“骨质疏松关爱大使”。对热心公益事业的郎平来说,“骨质疏松关爱大使”并不是她的第一个大使称号,但无疑是任务最重的称号之一。在主题活动中,她以铁榔头精神和健康形象为榜样,鼓励大家关注骨骼健康,“我希望全中国人都远离骨质疏松,健康地生活!但我知道这并不容易,需要大家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我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号召大家重视骨骼健康。以实际行动远离骨质疏松,大家需要做的是:坚持运动,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咨询专业医生,科学补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位排球运动员出身的女性,郎平无疑比一般人更清楚骨骼健康的重要性,她表示:“其实骨骼健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生理性的话题,更是一个社会性的话题,只有你的骨骼健康了,才能更好地承担作为母亲、父亲乃至儿女的责任,更好地享受幸福生活,拥有高品质的人生。我认为‘铁榔头’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骨骼健康的形象标志,大家一起关注骨骼健康,行动起来,人人都是‘铁榔头’。”

徐苓:有效及时防治骨质疏松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徐苓教授指出:“骨密度检测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最佳定量指标。只有通过定期的骨密度检测,我们才能全面了解自身的骨骼健康状况,同时需要咨询专业医生,根据检测结果,全面评估骨骼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坚持合理补充钙和维生素D以及适当的运动等,是保证骨骼健康的重要基础措施,我们要把防治骨质疏松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公益平台提供骨密度检测机会

为了推动骨质疏松症防治事业的长期发展,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与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健康药物部共同启动了“骨骼健康关爱行动”。该行动是一个骨骼健康的公益平台,并且是一个持续数年的计划,“骨骼健康关爱行动”活动内容丰富,包括以下方面:

举办骨骼健康专家论坛,培养更多的各地该领域学术带头人。

计划举办多样性学术活动,吸引超10万名临床骨骼健康相关专业医生参与。

计划为超过1000万个消费者提供免费骨密度测试的机会。

“骨骼健康关爱行动”将覆盖全国50个城市,近千家医院,近千个社区,为更多中国人提供了解自身骨骼状况的平台。

由于很少有家庭配备专业的骨密度测试仪,到医院进行测试的成本也不低,所以大多数民众并没有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的意识和习惯。通过“骨骼健康关爱行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专业的测试仪器进行骨密度检测,还可以与众多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得到维护强健骨骼的正确引导和建议方案。

自觉关注骨骼健康,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了解自身的骨骼健康现状,并结合科学的补钙,坚持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远离骨质疏松的基础。

篇8

中图分类号:R743.2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丰富,疗效肯定,但是高血压病的辨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主观经验。因此,寻找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实验室客观指标,对于辅助中医辨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高敏C反应蛋白(HCRP)是敏感的炎症标记物,其含量变化对预测心脑血管危险事件具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分析3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CRP浓度的变化,及其与发生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和中医证候之间的关联,希望为深化对中医证候的客观认识,借助实验室微观指标辅助中医辨证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328例,男性173例,女性155例,男女比例为1.12∶1。年龄35岁~93岁(62.59岁±11.00岁)。高血压病程1年~40年(10.55年±10.13年)。合并急性心脑血管梗死72例,陈旧心脑血管梗死40例,未发生心脑血管梗死216例。

1.2 诊断标准

1.2.1 疾病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诊断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诊断标准[3],脑梗死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心肌梗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5]。

1.2.2 中医辨证标准 血瘀证辨证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86年修订的血瘀证辨证标准[6],气虚证辨证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和老年病专业委员会1986年修订的虚证辨证标准[7],风证、痰证、火热证辨证参照1988年卫生部药政局高血压中医诊断的辨证分型标准[8]和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眩晕[9]。

1.3 纳入排除标准 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纳入本研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急性创伤、恶性肿瘤和严重感染的患者。

1.4 方法

1.4.1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临床资料收集人员经过培训,使用统一的病例信息调查表采集病例信息,参照中医、中西医结合相关辨证标准[6

9]进行辨证,并经高级职称医师确认中医证候是否成立,证候成立赋值为1,不成立赋值为0,由专人录入数据库,使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管理。

1.4.2 HCRP检测 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试剂为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仪器为美国Beckman公司CX4 Pro全自动生化仪,正常参考值3 mg/L为异常。

篇9

Youth anemic brain stem dies clinical analysis

Yang Yuping Liu Weiying

Abstract:The cerebral infarction sees in the old age patient,recent years the clinical discovery,the youth cerebral infarction morbidity year by year increased,its morbidity gradually hastened the youth oriented,also simultaneously were partial the patient morbidity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s atypical,often delayed the treatment.Therefore,takes the youth cerebral infarction understanding and the treatment,thus and grasps its dangerous factor to the early intervention and the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recrudescence which should get sick,has certain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The youth anemic brain stem dies Clin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95-01

脑梗塞多见于老年病人,近年临床发现,青年脑梗塞发病逐年增多,其发病渐趋年轻化,且同时部分病人发病及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延误治疗。因此,重视对青年脑梗塞的认识和治疗,并掌握其危险因素从而对该病的早期干预及防治复发,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治疗的28例青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32~45岁,平均年龄41.5岁。初次发病27例,1例二次复发。本组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

1.2 临床表现:静态发病17例,活动起病11例。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头痛、呕吐、抽搐和共济失调。入院时血压≥19.67/12.67kPa者21例。头颅CT及MRI:基底节区9例,颞叶梗死灶12例,腔隙性脑梗死5例,多发性脑梗死2例。

1.3 合并疾病及病史采集。28例中21例病人有明确高血压病,明确心脏病史4例,糖尿病7例,吸烟20例,饮酒18例,高脂血症12例,,颈动脉狭窄4例,肥胖6例,口服避孕药史1例。

2 治疗

2.1 一般治疗。入院或就诊时常规行头部CT及MRI、颈部血管彩超声、心电图和化验检查。了解脑梗死的类型,询问发病时间和发病的方式,排除脑部出血疾病,判断脑梗死的临床类型。本组脑梗死病人急性期经予脱水降颅压,抗凝及扩血管药物和对症处理。恢复期给予神经营养剂及活血化瘀中药、理疗和功能锻炼处理。病因明确者针对病因治疗。重视对呼吸道的管理:防止因意识障碍致舌后坠填塞呼吸道,要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吸氧保证PaO2大于90mmHg。血压的管理:在收缩压大于170mmHg或平均动脉压大于130mmHg时,以及高血压状态时合并夹层动脉瘤、急性心梗、心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时,推荐降压处理。

2.2 特殊治疗。依据脑梗死的类型,询问发病时间,判断脑梗死的临床类型,选择治疗措施。对于小于3小时的各种类型脑梗死,使用组织型纤溶酶源激活物(rt-PA),应用rt-PA的病例 24小时内不抗血栓治疗;对于动脉硬化血栓性梗死和心源性梗死,6小时内行尿激酶纤溶疗法。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聚以及低分子右旋糖苷血液稀释治疗。

3 结果

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基本痊愈8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6例,无效及自动出院2例。

4 讨论

脑梗死多发于老年人,但近年来青年人发生脑梗死的几率在上升,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达4.4-15.9%,滕跃华[1]对45岁以下青年脑梗死病人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因素除了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供血动脉狭窄(主要为颈动脉狭窄)等传统因素外,肥胖,吸烟、酗酒也是青年人罹患脑梗死的重要因素。本组病例也表明在青年人发生脑梗死发病因素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疾病占75%,有些存在合并多种疾病,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动脉内膜增厚、管壁变硬,当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时,导致血流的中断,可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脑血栓,如这些病症结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共同加重血管的损害,存为其发病基础。

与老年人脑梗死相比,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青年脑梗死的发病有其自身特点。首先,吸烟、酗酒是青年人罹患脑梗死的重要诱发因素,吸烟可以使血液黏稠度、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增高;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增高,一氧化碳可以使动脉内这种细胞的肌球蛋白收缩,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硬化形成,吸烟者比一般人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明显增加。酒精可使血细胞比容和黏度增加,使血流滞缓,从而形成血栓;酒精还可引起心率失常和心脏壁结构异常,导致脑栓塞;酒精可以导致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的不均衡,激发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导致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的不均衡,从而引起血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导致发生脑梗死,研究表明酗酒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本组饮酒者18例,占64%。

其次,从本组病例可见,活动中发病较老年病人高,初发脑梗死多见(占96.4%),复发者较少,且多无渐进性加重过程,发病有一定的病因,本组大多可寻及与发病相关的 基础疾病因素和不良习惯,如有明确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史,和吸烟酗酒。其中口服避孕药史1例。另外,中青年脑梗死,临床经过突发,临床表现相对较轻,有些仅仅表现为头痛、呕吐、抽搐等,偏瘫比率低,容易误诊,而老年患者复发多见,临床经过重,易于诊断,这些特点对不典型症状的及时诊断甚为重要。如对中青年脑梗死易患因素及时、及早治疗,其预后较好,本组基本痊愈8例,18例进步,仅2例效果较差。其大多恢复较快,后遗症较少而轻,发病前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生率及继发性癫的比率显著较老年低,可能与年青人病脑部机能状态好,侧支循环较好,发病时病情较轻,就诊及时,病后锻炼积极等因素有关。

重视对基础疾病的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青年脑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郑传友等诸多文献[2,3] 公认它是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梗死发病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组有高血压者 21 例,占78.6%,高糖血症7例,占25.7%。血脂增高者12例,占42.8% 说明高血压与本病密切相关,有效控制高血压、有效防治糖尿病、高脂血症是预防脑梗塞的关键。

总之,熟悉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的各种病因和危险因素,并对这些危险因素早期干预,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或复发,对防治青年脑梗死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70-01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严重而又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出血主要原因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导致胃粘膜弥漫性出血、糜烂、溃疡所致呕血及便血,病死率高。我院于2004年8月至2009年1月收治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82例,分别采取4种不同方法止血,现将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标准[1]

1.1.282例中,男70例、女12例,年龄17~65岁,平均36.0岁。,并排除消化性溃疡等非肝硬化所致出血院80例,其余2例为住院期间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前已做脾切除术或脾切除加断流术4例。呕血同时黑便或暗红色大便56例,单纯便血者26例。出血诱因:39例病人有饮食不当史,如时粗糙食物、进食过量或饮食不洁而发生恶心、呕吐等;43例为自发性出血,事先无明显诱因。总血总量:轻度出血(出血量1000ml/24h)22例。

1.2 治疗方法

82例应用一般止血剂,静脉应用甲氰咪胍或奥美拉唑和口服凝血酶治疗25例;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口服凝血酶治疗42例;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胃管内注入10例;内镜直视下对出血灶喷洒凝血酶或注射硬化剂(鱼肝油酸钠)止血治疗5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迅速准确地实施扩容,做好输血准备,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和器械。

2.1.2 严密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出血先兆,如口渴、胃部灼热感、恶心、心悸、体温正常而脉博快、血压正常,而脉压差小,应警惕出血的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时,稳定病人情绪同时密切观察血压、脉博、呼吸、神志改变,注意肢体温度,皮肤与甲床色泽;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力争使可能出现的休克及早得到纠正;呕血时头偏向一侧,避免将血液吸入气管;详细记录呕血或便血量。

2.1.3 计算24h输液量 抢救主要措施是止血和快速输血输液。要求输血前补充生理盐水,输血时速度要快(3h内>ml/min,12h内>ml/min),休克纠正后再按医嘱补充血容量。老年病人注意避免因输血、输液过多或过快而引起急性肺水肿。输血管输新鲜血,因库血含氨较多,可诱发肝昏迷。

2.1.4 饮食护理 出血时禁食,待出血停止24~48h后方可进流质饮食。

2.2 药物治疗的护理

2.2.1 应用垂体后叶素的护理。在用药中注意观察血压,使血压维持在90~100/60~80mmHg,如血压过高,要降低浓度或减漫滴速。本药对冠心病病人可诱发心肌梗死,属禁忌。本组用垂体扣叶素治疗42例,未发生不良反应。

2.2.2 口服凝血酶的治疗护理。使用凝血酶时要求500U用O.9%氯化钠溶液100ml或牛奶100ml稀释,1次/4~6h,可连用2d,服药后轻轻左右翻身改变,旨在使药液充分与破裂血管或溃疡出血部位接触而止血。凝血酶在酸性条件下灭活,因此稀释时只能氯化钠溶液或牛奶。且本品只能外用或13服,切忌静脉用药,应单独存放。本组口服凝血酶治疗42例,有效40例,有效率为95.2%,无效者系口服凝血酶后即呕吐。

2.3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

使用前先检查胃囊及食道囊有无漏气,测试气囊容量及压力;每8~12小时将食管囊放气并放松牵引1次,同时将三腔二囊管再稍深入,使胃囊与胃底粘膜分离。以免压迫时间过久引起粘膜糜烂,30min后再将气囊充气加压。总压迫时间2~3d。置管期间随时抽取胃内容物观察有无继续出血。出血停止24h后,取下牵引沙袋,先放食管气囊再放胃气囊的空气,继续观察24h,如无再出血,可吞服液体石蜡15~20ml,然后抽尽双囊气体,缓慢将三腔二囊管拔出,以防撕裂粘着于食管壁上的粘膜,引起再度出血。拔管后禁食1d,如无再出血可给流食。

2.4 硬化疗法的护理

进行急诊内镜检查时需做好病人的思想准备工作,向病人介绍硬化治疗的优点、疗效和原理,治疗操作步骤,插镜时的配合动作,并向病人家属说明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后护理:①术后24~48h严密观察有无再出血以及神志、面色、血压、脉博等生命体征变化。②一般术后有发热及腹痛,体温38℃左右,持续2-3d退热。③出血停止24h后给流质。④按医嘱术后即时给予抑酸药物静脉滴注,防止胃酸反应对食管静脉的侵袭引起再出血[3、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4);241.

篇11

由于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新近,我国国家糖尿病和代谢异常研究组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该研究在年龄大于或等于20岁的一般人群中,应用多级分层抽样方法,对46239人进行前瞻性调查。对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患者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测量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者约为9240万,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20.4%[95%可信区间(CI)18.6~22.3]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的老龄化,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趋势。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因局部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受阻,造成脑部缺氧缺血而诱发一系列不良临床反应,比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等。据研究,每年新发脑梗死病例超过200万,每年死于脑梗死者约150万,卒中是我国国民的第一位死因[2]。而作为危害严重的疾病,糖尿病和卒中相互影响,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卒中的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卒中、心源性死亡的危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3],糖尿病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同时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肥胖、血脂代谢紊乱的患病率。现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124例,就临床资料以及头颅CT进行分析,以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的关联性。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01月一2012年03月在新疆老年病医院住院的60岁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卒中(糖尿病组)患者124例,男66例,女58例;年龄(66.4±4.8)岁。发病前确认糖尿病者76例,其中糖尿病病程平均为13.4±6.9年,入院后确认者48例;排除应急状态下的血糖升高,入院时平均血糖(10.3±3.1)mmoL/L,最高21.2 mmol/L;并选取同期住院的60岁以上非糖尿病患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非糖尿病组)进行对比研究,其中男50例,女46例;平均年均(70.8±3.9)岁。

1.1.1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2006年WHO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11.1mmol/l;缺血性卒中诊断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

1.1.2排除标准

(1)除外应激状态下的血糖升高。(2)伴恶性肿瘤、血液病、胶原病、严重的心、肝、肺、肾脏系统疾病患者;(3)出血性脑卒中及脑肿瘤患者;(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心源性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栓塞患者;(6)住院期间使用糖皮质激素者;(7)其他疾病所致大脑高级神经功能障碍者;(7)患者欠配合或家属拒绝者。

1.2 研究方法

记录两组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吸烟、住院天数等一般情况。监测入院后血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两组均进行头颅CT检查。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老年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卒中与非糖尿病组在年龄、血压、住院天数、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转贴于 表1 两组患者年龄、血压、住院天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组TG、LDL-C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

表2 两组患者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头颅CT影像学特点比较( 见表3)

两组患者行头颅CT检查显示老年2型糖尿病组梗死灶以多灶性、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脑梗死头颅CT比较[n(%)]

3.讨论

糖尿病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其病理生理基础:①血管病变:长期高血糖,尤其空腹血糖>7.8mmol/l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不仅可以引起脑内微血管病变,还可以引起其它大血管病变, 使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管基底膜增厚,使血管狭窄。②血糖持续增高,引起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导致脑血流显著下降、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而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血小板对血管壁的黏着力增加、血小板之间的聚集力增高,血液黏度升高,加速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容易导致脑梗死发生 [4]。

在本组资料中,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卒中组年龄66.4±4.8岁,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70.8±3.9岁,糖尿病增加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性。同时,本研究也显示了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卒中组血压特别是收缩压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增高(P

此外,本组资料显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较非糖尿病组脑梗死组临床症状重及神经功能评分差,这与血糖的水平密切相关,血糖水平越高,临床症状越重,高血糖影响和促进了脑梗死的发生,而脑梗死又会影响糖代谢紊乱,加重高血糖,而糖有氧氧化被抑制后,糖酵解加快,使局部乳酸形成增加,产生酸中毒,加重自由基的损伤,抑制缺血脑组织ATP的恢复,进一步减少局部脑组织的血供,从而加剧脑组织缺血性水肿,导致病情恶化[5]。

据相关文献报道[6],微小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微小血管基底膜增厚,糖类物质不断沉积,透明样变性和脂肪变性,管腔不同程度狭窄,再加上血流动力学改变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且供应大脑深部脑白质及脑干的深穿支小动脉为终末动脉,缺少侧枝循环,一旦发生血管病变或血栓,极易造成其供血区脑实质的缺血和梗塞。所以,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本研究资料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所占比例达到47.7%,可见腔隙性脑梗死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一个重要特征。另外,本组资料中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0.3%,远远高于单发性脑梗死,因此,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多发性,病灶分布主要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的基底节、 深部脑白质区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支配的小脑、脑干等部位较为多见。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卒中病情重,预后差,常以多灶性、腔隙性脑梗死多见;高血压、高血脂等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而高血糖是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病情和预后主要与血糖水平有关,因此应尽早发现并有效控制糖尿病,以延缓及减轻脑梗死的发生、进展。同时应该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脂,从而减少其危险因素,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10, 362:1090-1101

[2] 陈竺.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3] Goldbourt U, Yaari S, Medalie JH. Factors predictive of long-ter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among 10,059 male Israeli civil servants and municipal employees: a 23-year mortality follow-up in the Israeli Ischemic Heart Disease Study[J]. Cardiology, 1993, 82:100-121

篇12

通讯作者:张玉洁近年来中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导致中青年人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其具有致残率、复发率高的特点[1]。为了探讨中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以便更好地降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率,回顾分析了我院2000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45岁以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年龄在45岁以下在本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 28~45岁,平均(42±1.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和/或MRI和/或DSA检查证实,其中初发51例,复发9例。脑叶梗死39例,基底节梗死15例,小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3例。

1.2 方法 入院后均详细询问病史,并经仔细的体格检查,调查高血压病、心脏疾病、糖尿病、嗜酒吸烟、卒中家族史等危险因素,并测定身高、体重、血压,抽取12 h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血脂、凝溶试验等实验室指标。肥胖标准为BMII>25.0 kg/m。

2 结果

本组危险因素分析如下:高血压病34例(56.7%),高脂血症10例(16.7%),吸烟18例(30.0%),酗酒12例(20.0%),糖尿病6例(10.0%),肥胖7例(11.7%),有脑卒中家族史者6例(10.0%),长期工作紧张、劳累9例(15.0%),长期饮食不规律3例(5.0%)。病因明确51例85%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30例58.8%,以颈内动脉彩色超声发现动脉硬化斑块为依据;心脏疾病并房颤9例17.6%;各种脑动脉炎9例(17.6%),烟雾病3例(6.0%);未明确病因9例15%。

3 讨论

3.1 发病率与病因分析 过去多认为脑梗死为老年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大多提示脑血管病的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趋势,且以脑梗死多见。中青年脑梗死是指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中青年脑梗死国外报道[2]占脑梗死患者的11.7%,国内报道[3]为2.7%~14%。本组占我院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的4%,明确病因者为85%。

中青年脑梗死病因较多,本组资料显示中青年脑梗死中58.8%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是中青年人脑梗死首要病因,与文献一致[4].说明动脉粥样硬化在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中可能仍是最重要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从青少年已经开始,并非仅仅是老年病变。因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应从中青年甚至青少年开始,才能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大量统计学资料显示[6],心脏瓣膜性房颤如先天性心脏病、心房粘液瘤,特别是中青年患者,心源性栓塞发生率更高。本组有9例心脏疾病并房颤引起,其中风湿性瓣膜心脏病6例,支持上述观点。因此,降低脑栓塞,首先要防治心脏病,尤其伴有房颤的心脏病。合理的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脑栓塞的发生[6]。诊断脑动脉炎依据DSA显示脑动脉主干阶段性不规则狭窄,并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等血管危险因素。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脑动脉炎均可产生局灶性脑缺血。本组各种脑动脉炎9例中有结核性脑动脉炎2例,梅毒性动脉炎2例,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钩体病感染所致动脉炎,其差异可能是由于近年来结核发病率增高和性乱增多趋势、病例统计较少所致;迄今为止,Moyamoya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相关。本组未明确病因者15%,其发病原因可能与一些和遗传有关的代谢以及凝血纤维机制障碍有关,也可能与现有检查条件和手段不足有关。

3.2 危险因素分析 选择公认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本组患者综合调查分析,发现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糖尿病、肥胖等导致动脉硬化的因素,仍是中青年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文献认为[6]高血压是中青年脑梗死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与脑卒中成正相关,这种相关是一种直接的、持续的,并且是独立的。本组有34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占56.7%,居所有危险因素首位,因此要降低中青年脑梗死,首先要防止高血压;高脂血症也是脑梗死的另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导致血管脂质沉积,加重动脉狭窄,更易诱发脑血栓形成。积极监测血脂水平并及时干预高脂血症,对预防中青年脑梗死是积极措施。糖尿病也是中青年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6倍,糖尿病多合并糖、脂、蛋白质等多种代谢紊乱。高血糖能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增多,容易形成高凝状态,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脑梗死发生率增加。“三高”因素相互促进又相互因果。吸烟酗酒已是公认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本组有30例吸烟酗酒患者,占50%。吸烟可增加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促进血小板凝集,加强动脉血管收缩和动脉内皮损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直接减少脑血流量和灌注量,引起脑梗死[6]。酗酒可降低红细胞柔韧性,从而使脑局部血流减少,造成局部缺血坏死促使血栓形成,而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者则更有卒中易感性[7];肥胖可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多种代谢紊乱,导致胰岛素抵抗,诱发代谢综合征发生。不同的危险因素发生于同一个体产生的致病效应,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呈几何倍数的增加[8]。因此,增加体育运动、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是减少中青年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措施。

3.3 临床特点 根据本组资料及文献复习,中青年脑梗死有如下临床特点:①发病率逐年增高;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以38~45岁居多;多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烟酒嗜好多重危险因素。②以初发脑梗死多见,复发少见;动态发病多,症状达严重高峰时间短;首发症状以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者多见。③脑CT和MRI检查显示梗死灶以单发灶多见,基底节区梗死最为常见,其次是额叶,脑干梗死较少,多发灶及腔梗随年龄增高而增加;较少累及中线;水肿程度轻。④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意识障碍少,并发症较少。⑤治疗预后较好。

总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有其自己的临床特点,病因及危险因素呈多元化。在临床工作中应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认真评危险因素,积极寻找病因,加强预防并针对病因治疗,是降低中青年脑梗死发生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

参 考 文 献

[1] 朱迎慧,晁志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中青年脑梗死检测.医药论坛杂志,2007,28(7):114.

[2] 于雪凡,李颖春,赵春绪.61例中青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4),357-359.

[3] 王晓玲,刘颖梅.青老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对比分析.中国医师杂志,2005,7:943-944.

[4]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6-127.

[5] 陈国光.48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1):33-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