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笔记范文

时间:2023-12-29 15:04: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语文知识点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语文知识点笔记

篇1

高一语文必须掌握的三种技能一、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三、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减少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四、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高一语文高效率学习方法(1)预习

在测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课

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因为提高课堂效率是尤为重要的,那么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呢?

a、做好课前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b、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会分心等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

c、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

d、充分理解、掌握方法。

e、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有的同学在听课,往往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这是错误的,开头,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只要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会眉目清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但却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提示。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f、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一份永恒的?a href='//xuexila.com/fanwen/shiji/' target='_blank'>事迹梢钥朔?a href='//xuexila.com/naoli/' target='_blank'>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须记笔记。同时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器官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

g、注意和老师的交流,目光交流,提问式交流,都可以促进学习。

提高语文学习的三种技能1、学会快速阅读

2、学会快速书写

3、学会快速笔记

同时,巨人专门推出了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以期使这些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篇2

语文是与生俱来的学科,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启了对语文学习的启蒙。而想要学好语文,就应该亲近它,甚至热爱它,从心底里接受它的枯燥和博大精深。语文作为母语,对于国人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一个人可以缺乏数理化知识,但是一旦欠缺语文素养便会被人们当做愚蠢的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所以端正学习的态度,培养语文的兴趣,一步一步的建立起对语文学习的架构,从而深识语文,爱上语文,懂得语文。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现状

语文教育受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使得很多教师和学生无法突破自我,将语文局限在教室之中。而高中生学习语文更是增加了难度。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不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堆叠,而是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课外阅读的积累,这就加大了高中生学习语文的难度,若在按照以往的学习方法就容易让学生将语文学死。这也就是目前很多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迷惑,找不到问题的症结也找不到语文学习的具体方法,以至于一直不能在语文学科上突破自己。

二、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

篇3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1、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2、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1、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2、多写。

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学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3、多听。

不光听教师说,听教师泛读,也要听课文朗诵录音。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篇4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一)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由于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多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多写。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学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篇5

高一语文有效的学习方法一 静心读书

对于现代社会劲爆媒体的多年来的狂轰滥炸,家庭校园乃至社会,已经很难有宁静的地方了,然而,宁静以致远,不静下来读书,在高中阶段都难以精心读书,那将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个一辈子远离书本的人,一个一辈子读不进书的人,起知识的吸纳是非常可怜非常有限的。要静心读书,要开始读长篇大论,读厚书,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能够静下心来读书。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在语文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眼皮下静心读书,并减少一些好心的唠叨与不必要的话语干扰。

二 大声读文

这里主要是讲读古文。因为大声读,才能够暴露一些字音字义的毛病,才容易督促自己去查找注释或工具书。读出句读,把古文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读出来,把句子的语气读出来,如果对这些上千年的经典能够读得摇头晃脑,读得有情有味,这些千古名篇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逐渐的进入脑海融进血液,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指导和影响自己一辈子。

三 积累梳理

学习是少不了背诵与积累的,包括学习数学在内,但是,这种积累是散乱的还是有意识的能够分门别类的进行,则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梳理。由少年时代进入到青年时代,在学习上就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学习调控意识,有非常明确的理性追求。在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厚自己的学科储备的时候,对于已有的和新摄入的内容,都应该尽可能的进行整合梳理,包括新认识的字,新接触的语词,新领悟的精粹的语句,以及一些文学形象一些中外名篇。

四 学会倾听

倾听是吸纳,学会倾听就是学会有效的吸纳。高中阶段的学习由于知识密度厚度的增加,特别需要我们学会倾听。通过倾听可以获得很多丰富的信息,通过倾听也可以提高我们对转瞬即逝的话语迅速敏捷进行捕捉进行提炼的能力。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同学之间的讨论、学术厅里的报告、课间休闲的聊天、公交车上的谈话,都需要我们学会倾听,迅速敏捷地感受与领悟,提取出主题词,从这些无字句处获得丰盈的收获。

五 主动交流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思考与讨论之中,融入到学习的大环境大磁场里,主动的用口进行述说,用笔进行倾吐,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表达倾吐出来,与同学分享,与老师分享,这样也才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得到进一步的讨论指导与深化。特别是用笔进行交流,应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实话实说,直话直说,完全不用去考虑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把写作技巧章法抛到一边去吧。只要自己的坦然真诚的,说的是真化实话心里话,就永远是好的。

高一怎么提高语文成绩1.整理语文知识点

知识整理笔记是用来记录高中语文知识点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经过初中语文的学习,绝大部分的高中语文知识点和语言现象都有接触,但限于理解能力,很多的高中生是一知半解,支离玻碎的,等很多的学生进入高中的时候,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用一年的时间归纳整理,同时对文字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

2.逻辑答题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高中语文的答题背后还是需要很多的实用技巧的,虽然说语文不等同于数理化方面,只局限于一个答案,高中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这些也不能够成为在大腿方面的主要部分。学生们还是需要找到内容背后的答题逻辑,根据逻辑来判断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准方向,才能更好的进行答题,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3.找到自己的不足

很多的高中生在学习高中语文过程中,高中生想要找到自己在高中语文中的不足,并且这些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但这些方面的改正需要高中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因为每个人在面对自己不足之处的时候,总是会有意识的避开,所以,想要让高中生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再将这些不足的地方改正,对高中生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可是,为了能够让高中生提高自己的高中语文成绩,这是都是必须都得做到的。

怎么提高语文成绩1.作为高中生,应该多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只有阅读量达到了一定程度,语文成绩才会有明显的提高。

2.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就应该上课多听讲,因为老师的经验毕竟比你多,他概括出来的一些做题方法和一些结论是很重要的。

3.文言文方面,应该多积累一些文言常识。

因为高中的考试中不乏有一些固定的文言常识在考试中占有挺大比重的。把这些记牢,可以保证不会低分。

4.想要提高语文成绩,作文是一个重头大戏。

课余时间应该多积累一些作文素材,然后多练笔。只要坚持就能看到效果。

5.练就一手好字的语文就成功了一半,你的字体会影响评卷老师对你的评分。

因此练成一手好字十分重要。

篇6

2、上课要认真听讲,不东张西望,不和周围的人说悄悄话。

3、每天坚持看半个小时课外书。

4、资源和练习册的错题要及时改正,不能一天拖一天。

5、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按时时完成。

6、生字或者写话作业要写工整,不能胡涂乱画。

7、把作文或杂文中的错别字通通消灭掉。

8、提前预习新课。

如果我按照这些学习计划去做,这学期我就会更棒!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繁重,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有效的沟通。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课堂上,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一直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热情,努力克服高三特有的紧张心理和压力。课余用作业批语与学生交流,给他们激励。平时经常在作业本上、卷子上给学生写点短信,用贴近他们心理的话语来帮助他们,使他们明确不足,努力进步。另外,有时间就与个别困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原因,树立积极奋进的健康心态。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内容,理解其精神实质;多查阅参考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多看有关教学艺术方面的资料,提高自己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管理能力;总之,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3、加强教学常规的落实,把工作做实。

备课

(1)充分利用资源和学校、个人资料,深入研究高考,保证备课质量。

(2) 充分根据学生实际实行有效教法,保证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活动。

(3) 认真设计每课教案,精心设计各项练习,尤其是知识点汇总练习和错处反馈练习。

(4) 认真设计语文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弱点突出强化习题。

上课

(1) 一切围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落实扎实、练习有效、效率高、动手动口动脑。

(2) 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新课、复习课、训练课、阅读课、写作课、考试课、讲评课。

(3) 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4) 狠抓知识点落实,专题练习,补充大量高考知识。

(5) 认真布置作业,突出重点和知识整理。

(6) 严格课堂纪律,保证每一个学生能认真学习、练习。

辅导

(1)培优补差,设计练习讲究梯度和系列性。

(2)对艺术生加强文化专题训练和能力训练。

(3)课后抓名篇名句的落实。

阅读写作

(1)上好每周阅读写作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2)印发每次学生佳作,阅读并讨论,借鉴并提高。

(3)分题材和体裁印发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指导学生欣赏学习写作感悟。

(4)印发美文专题,扩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

(5)指导做摘抄笔记,定量定质定范围,同时进行交流。

考试评价

(1)以周周练的形式,分阶段专题测试。

(2)以月考的形式,进行综合训练。

(3)及时评分评讲。甚至针对部分学生偏题的作文,进行个别辅导。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的教学,我们将择取重要的篇目,培养学生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围绕高考考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相应的主观阅读题答题能力。

篇7

G633.3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起共同组成了社会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更有历史感,用沧桑的笔触传递着历史的曲折,更带来深刻的感悟,带来思想的升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和体现出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积极意义:可以抑制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特别是防止他国的文化入侵,增强民族自豪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更加广泛的文学爱好;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积极成长。在这样的教学意义下,传统文化的渗透更要做到高效、高质,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技巧下,以衔接教学内容为基本方式,构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接下来,笔者将就具体的“渗透”措施做详细介绍。

一、利用基础知识点渗透传统文化。

首先老师要做到对传统文化的足够尊重和了解,起码能够做到调查和总结传统文化。在课前进行课堂设计时,要主动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将知识点更多地系统性联系起来。我们的汉字有很多故事,其创造更是从形、音上都甚有讲究,所以以这些基础的知识点为文化渗透途径之一是可行的。现代造字、造词的现象随着网络的发展而频频出现,虽然不能完全说是不好的现象,但是的确对传统的字词产生了冲击,也是文化功利性的一大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老师结合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汉字的真实含义,而且有利于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护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二、利用古诗文学习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汉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高中的古诗词学习也同样是令学生头疼的一件事,在记忆和理解方面也存在困难。利用古诗文的学习来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同时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带来更好的记忆效果,又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古诗词中包含道德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在古诗词中有所体现。老师在教学时,能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拓展和扩充,不仅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更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立体的关于古诗文的印象,从而以理解和兴趣为基础,更有记忆和使用。针对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探寻深刻的情感,寻找文化情感的来源,使得情有所依、感有所托。更要关注古诗文的作者,从一个人去看当时的社会,了解补充历史文化背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铺垫文化底蕴,使得传统文化内涵的学习更加丰富而深刻。

三、利用课堂讨论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这也是文化渗透的最佳时机。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态,更能将老师的思维更自然地传递给学生。在课堂中以传统文化为内容进行课堂交流,在对话中加入文化成分和元素,用自然的语言进行有效熏陶。在课堂中,多搭建一些传统文化的学习平台,老师通过课下的文献和资料的查阅,以及要求学生进行课前调查等,将共同得到的传统文化部分进行交流,相互交换心得,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更多样化的展现。如多媒体教学,给予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文化知识;文化介绍会或是辩论比赛等,用语言的魅力直接感受传统文化;实物展示会等,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能够联系它的文化背景,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故事等。还可以培养学生课堂小组讨论的习惯,以传统文化作为基本的讨论对象,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发现更多文化之美。当然,还可以将这种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多去参观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古迹或是有人文历史性的建筑等,能够通过背景了解和实物的感受,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建立更加丰富的人文触觉,能更加敏锐得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力量,从实践课堂活动中收获更大的感动。

四、利用课外阅读渗透传统文化。

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个过程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性,再加上老师课外阅读内容的引导,能够在学生轻松娱乐的同时,收获一定的教育意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日兴趣推荐给学生相关书籍,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培养更加长久的阅读习惯。在教室内设立读书角,增加传统文化类相关书籍。并且定期举办各种传统文化主题的“阅读会”,将自己在这方面的心得和大家共同分享。另外,要鼓励学生记录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从传统文化的学习角度来说,是宝贵的材料。还能作为写作积累,在高考语文中能够表现得更加出彩。当然,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影片,在放松心态的同时,也起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要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实现连贯统一,创新和变化教学方法,给学生新鲜感。并且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寄托一定的历史意义,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更容易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18-01

我国从古代就非常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中所讲的“善学”、“不善学”,就是说学生有没有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是否具备科学有效的自学能力。素质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要求绝不只是要学到了什么,而是强调要学会怎么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如是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都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设法把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他们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指导学生正确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学习活动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都有自己的独特规律。高中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一些语文学习的规律,他们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掌握规律并拥有一定主动权,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他们应该知道内因推动规律。我们的学生要明确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发奋学习,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自学能力。他们要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克服各种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促进。内因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内驱力,科学的内因一定能够促进一个人潜能的发挥,成就事业。恩克斯,中学没有毕业就弃学从商,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坚持自学,发奋努力,最终成为伟大的革命导师。只上过三个月小学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同样是自学成才,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也就是初中毕业,却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24岁的时候就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只要坚持就有收获。

其次,学生要明白理解规律。理解规律就是要把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就好像是在收获,而思考就如同是加工和消化,二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常犯的错误就是学而不思,学而不问,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并消化后再收获,如此掌握知识一定不会牢固。因此,我们对学生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更应该指导他们掌握理解规律,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多学、多问、多思,阅读文章时必须字斟句酌,做到字斟其义句酌其旨,有效培养各自的阅读能力。

另外,学生还要掌握温习规律。温习规律就是要理解“学习”的涵义,把“学”与“习”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多学多练,既学也练。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后,还要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温习、回味、练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比如阅读教学,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阅读所学课文,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生字新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各个方面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及时完成文后的阅读练习,并能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指导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贮备知识的一种有效形式就是做笔记。单凭大脑储存来积累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要经常做笔记来辅助记忆。做笔记是一个有效的好习惯,马克思在完成《资本论》前,就做了一百多本笔记和手稿;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读书笔记多达六十多万字。因此,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要指导学生做听课笔记。听课笔记可以先从记录教师的板书提纲开始,等到学生基本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好的听课笔记,记录了教师授课的思路、观点和典型材料,也记录了本课时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相关的字、词、句等。当然,一定要防止学生只速记教师讲的内容,而忽视思考问题的现象,绝对不可以为了完成听课笔记而单纯的记录。盲目速记的结果,只能是“十指酸痛,大脑空空”,学生必定不会有太多的收获。

二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阅读笔记要有效分析并整合所学内容,它应该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动。读书笔记的形式很多,一可以在书上划符号、写批注,对文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等标记不同的符号,或是在文章的旁边空白处写小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疑点,方便以后查阅资料或是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二可以摘录。就是把文中的重要事件事迹、确切的数字、精辟的论证等抄录下来,从而积累材料。要注意在摘录时不可以省略原文句子而用其他句子代替原文,还要注明材料的来源,以便后来运用材料时,能够核准原材料,避免出错,贻笑大方。三可以写读书提纲。就是按照文章的内容或章节,用自己的话将其基本内容和一些实质性东西扼要记录下来。而读后感则是读书笔记的提升版,我们可以适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并和他们进行必要的交流切磋,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终身学习能力

不可否认,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学习懒惰依赖性大,不会科学安排时间,学习无计划,上课不专心,作业不独立。这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科学用眼、用脑、用手,把学习思考、体育锻炼以及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绝不允许学习上打“突击战、疲劳战、、题海战、消耗战”,学生的身心健康才是教育的主旨。我们要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利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训练,有效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形成学习策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旦养成,他们的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入手,切实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行走的人。

篇9

为了消除“学习心理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先给学生做好心理建设,使学生明确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的和特性,认识到语文学了要积累记诵之外,更重要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及运用。譬如思维能力,初中语文开始注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严密性不强,在课堂讨论中往往是“信口开河、不着边际”;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开始成熟,思维渐趋缜密、活跃,在课堂讨论中也就显得“深思熟虑、观点鲜明”。因此,教师要极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把握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强化衔接意识,提高衔接的针对性、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衔接的顺利与否,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客观情况是,高中语文教师的衔接意识不够敏锐,大多数教师对所任班级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学习状况不甚了解。因不了解,就很难展开有的放矢的学习引导,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再者,非完全高中的中学学校一直各自封闭,相互间沟通联系较少,有老师形象地称之为“交警执法,各管一段”。如果我们能有计划地组织初、高中语文教师相互观摩学习,既可以在反思与交流中形成广泛的课程资源,又可以在沟通中找到初中、高中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此外,高一新生摸底考试也非常重要。它可以让高一语文教师掌握学生的知识“盲区”(所谓“盲区”就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这样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三、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在“温故”中实现平稳过渡

最近几年,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初、高中语文教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实现初、高中教学的平稳过渡,高一语文教师必须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要十分注意教材本身的关联,注意“温故知新”、以熟带生,这样才能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和过渡,才能缩短初、高中学习的不适期。能在新课堂上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会大大增强。比如,教授《沁园春・长沙》可以从初三学过的《沁园春・雪》带入,教授《诗经》两首同样可以由《关雎》引入,这样的知识勾连是很好的过渡与衔接。再譬如文言文的学习,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习简易文言文,上了高中后,学生普遍反映文言文阅读篇目多、难度大,考试要求较高,学起来有困难。因此,在高一教学文言文单元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梳理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知识点以“温故”,分专题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集中的知识归类,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开始高中文言文教学,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联系初中所学,循序渐进,效果会好一些。

四、鼓励独立探究,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阶段,由于课文比较短浅,教师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主要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因此,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课后补充练习就行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也缺乏探究精神。

篇10

就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来说,不仅是弘扬国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但就高中文言文教学现阶段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手段单一导致课程索然无味等现状,严重阻碍着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一结论发挥的作用更是明显。就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几乎是谈“文”色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不起学习兴趣,由于文言文一些字词的古今差异,掌握起来也是颇费工夫。周而复始,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文言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基于此种学习现状,要想有效优化语文文言文课堂,最主要的工作是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关注度,对课程内容知识具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才有可能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步伐,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可以从文言文学习短期内作用的重要性出发,对学生进行“威逼”,众所周知,高考的语文科目中,文言文是作为单独考点对学生进行考查的,而且分数比重较高。从应试的角度讲,如果学生想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那么文言文部分是非抓不可;二,从文言文学习的长远作用来看,通过对文言文的相关学习,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一些优良品质,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养成。如从《赤壁赋》中可以学习到苏轼的豪迈,《游褒禅山记》中可以了解到志向的重要性。将短期激励与长期启发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文言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有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今后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已经习惯于包揽所有知识点的讲解,甚至记笔记的课堂习惯,教师都会进行提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也就相应的产生了学习惰性,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形成对教师的过度依赖,一遇到具体的应用,脑袋里却一片空白。这样的教学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阶段语文科目的主要教学目标从原来的知识掌握型转向知识应用型,因此,相应的教学理念也应发生转变。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传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一些通假字的古今释义以及一些文言字词的理解,而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文言文理解方法,便于学生今后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换言之,即授“渔”而非授“鱼”,教师应将自身从讲台上解放出来,尽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全权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一些字词,如卒、文、道等,当在文中遇到上诉字词时,建议教师不宜为了节省课程时间直接告诉学生相关释义,如果课程时间不够,那么可以让学生做好标记,在课后进行整理,作为当天的课后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慢慢习惯于自己去寻找答案,形成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形式

随着多媒体硬件的普及,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硬件丰富课程形式已经是普遍现象。多媒体的应用,不仅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视听,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提高相应的课程教学质量。文言文属于国学范畴,较语文课程的其他内容可能更为严谨,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内容稍显枯燥,一提到文言文教学,大多数学生脑海里出现的都是“之乎者也”的画面。因此,文言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除了让学生明白其重要性之外,还应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进行实质性的质量提升。如就《赤壁赋》这一章的学习,教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除了进行日常的备课工作之外,还应通过互联网去收集一些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可以是记录片,甚至是某个电影片段也行。教师可以在播放多媒体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便会主动的参与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思考,这样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漫无目的的情况。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了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适当的开展情境教学以及诵读活动,从更多角度让学生了解到文言文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都是高中语文文言文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课程中,并且不断对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为高中课程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晓茜. 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 学周刊,2011.

篇11

有人把文言文称为“第二外语”,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最大的难题莫过于文言文教学了。文言文与现代文字、词、句式上的巨大差异,不但给我们学生的阅读带来困难,也影响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文言文在高考中考察的比重大,知识能力要求高。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答题能力,很容易陷入满堂灌的窠臼。文言文教学课堂趣味性尽失。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让文言文教学不失趣味性?下面结合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实施课前“读”,让学生有学好文言文的心理准备

任何人面对陌生的知识都会不自觉产生排斥心理,我们的学生面对与现代汉语有教大差异的文言文时,也常会产生怕难心理。中国古代的傩戏文化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傩戏的表演者在做一些危险的表演时,一定要先念一段“咒语”,使表演者进入状态,对即将表演危险动作产生信心、沉着冷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也不妨让学生课前念一念。学好语言的关键是开口读。课前的读,能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深难字词、字句,更能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

二、督促课中“记”,在探讨中积累文言知识

通过课前的读,我们的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探讨研读了。文言文的文本研读不外乎是:实词、虚词、句式、翻译、思想情感等,在课堂中督促学生动笔去“记”,有诸多好处:

(一)提醒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将同学发表的精彩论述或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记录下来。

(二)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记忆知识要点,达到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目的。

(三)避免教师授课单一声调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现象发生,让学生参与其中。

(四)是练笔的过程,也为日后复习留下资料。

语文课堂如果是教师一堂言,是沉闷的课堂;如果是学生一堂言,缺乏教师恰当的引导,是活泼但是难以达成学习目标、突出不了知识性的课堂;如果是抄笔记的一堂课,是痛苦的课堂;如果只有讲,没有适当的笔记的课堂,是清风明月,挥挥衣袖什么都没有留下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探讨研究、恰当的在记忆中积累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彰显生活教育思想

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体验。

(一)课前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习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理联系起来。课前,我将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讲给他们听,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再布置朗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二)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引导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与文言文教学的结合点,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现象与场景创设情境,让课堂导入“生活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顺利地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引入课堂,使我们的文言文课堂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文言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挖掘生活资源,拓展文言文教学空间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去关爱大自然,关注社会,让他们通过对自然、人生、命运的客观理解来感悟文言文的内涵。徽州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如能开发利用好这些生活资源,必将促使学生感受语文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通过这种亲身体会,让学生学得更有趣味了,使学生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让文言文教学生活化,把文言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生尽可能多地浸蕴在文言文中,使中学生强烈地意识到“处处有文言,时时用文言”,自觉形成一种文言文实用意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的资源,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篇12

一、教学方法方式的衔接

首先,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学生自然会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此时的学生非常需要来自教师的理解和关怀,高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异,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易后难,先慢后快,循序渐进,要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目 标,引导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此时,有必要简单的阐述一下,对于教过高三的教师更要降低教学起点,设计好教学的梯度,不能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极大的压力,此时不能用高考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其次,抓住学生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凝聚点.做好初高中学生情感的衔接。应该成为教师重视的 方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求知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初中课程改革以后,许多教师在 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初中相比.高中教学方式方法还相对滞后,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教师一言堂、教法 陈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的教学环境.便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学生怀着很 大的期望到一个更高级的学校读书,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点,要进行自我调节,不能漠视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高一教学中的“第一次”:设计好第一次师生见面,讲好第一节课,把握好每位心理状态。

最后,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的教学情况,在思想上做好衔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原 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或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高中起始年级的教师特别需要详细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习的本学科知识的情况。把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储备情况结合起来,寻找衔接的结合点。

二、注重实践与前引后连

首先,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即使靠死记硬背记住了所学,也只能说明有一定基础,但往往不能灵活运用。高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我认为。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外,只有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这不但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也适合于我们藏族地区学生的学习。

其次,由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讲实际上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初中语文学习处于 中等的学生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教师有必要扶一扶、拉一拉。应针对入学新生. 注意适时调整教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教师、新教材。在教学中前引后连,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可先复习《春》,使学生更充分地领会不同时期不同思想下“景”和“情”的关系。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教学,以旧带新,这样可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在衔接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的知识的深度、广度得到拓展。

三、语法知识的强化性衔接。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解决语句修改、长短句变换、句子衔接、仿写,以至阅读理解都直接或间接要用到语法知识。对我们藏区学生来说,学生的语法知识太 缺乏了。初中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基本”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加上初中语法只学不考,所以目前初中教材没有“语素”、“句群”等知识的介绍,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法知识也得不到保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要时时用到语法知识。因此,高一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中作一些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法知识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哪些需要补充,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相关的语法知识。如结合“理解句子”的训练介绍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知识,让学生从语法的角度把握句子的结构、理解句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补充语法知识,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断层处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从而有利于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