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29 15:04: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篇1

中图分类号: G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42-01

众所周知,母爱是伟大的,但师爱要高于母爱,它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感觉好恶去对待学生,而应带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按照接班人的要求去全面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可以教育孩子。”实践表明,当我们真正热爱他们时,我们就会努力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帮助他们获取成功和进步。爱,是通过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在一线工作的我,更觉得在教育教学中,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多给优生一点“严爱”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纯洁而真挚的、普遍而持久的恩爱。教育需要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奉献这种师爱,是教师成功的关键,它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其它教育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俗语说,“严是爱,松是害”,“严师出高徒”,这是许多教育者的经验之谈,也说明了“严”与“爱”的关系。

一般来说,优生谁都喜欢,这是无可非议的。正因如此,优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掩盖、被忽视、被原谅、被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酿成大错。因此,笔者对此类学生总是以严爱来要求他们。

我们班的语文科代表李佳佳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上课表现积极,学习成绩优秀。可她非常傲慢,每当我让她辅导别的同学或别的同学问她不懂的问题时,她极不情愿,并对其他同学冷嘲热讽。针对她这种自以为是的表现,教师专门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各自上台演讲,说出自己的优缺点,然后其他学生当评委,看是不是实事求是。学生大都能对自己做出准确评价,可李佳佳只说了她优秀一面,这时其他同学给了她严厉的批评,并指她平时存在的问题。李佳佳脸红了,感觉到了自己在班里并不是很受欢迎。后来,李佳佳终于认识到优生不只是学习要好,还需行为表现好,还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同学。

对优生的教育管理,要爱护其上进的积极性,要从有利于健康成长出发,对他们做到严得合理,爱的真诚。严自爱出,爱从严来,做到表扬适度,批评得当。把爱体现在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帮助上,做到放心不能放松。既要防止超越实际和优秀生接受不了要求的“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又要反对放松管理,搞迁就姑息所谓“爱”,助长他们不良思想的滋长。

二、多给学困生一点“偏爱”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对学困生这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将近尾声时,老师让学生练习“读一读”,无意间点到最后一排的刘栋,他却低着头,站着不动,好像接受审判一样。这时,有学生说:“老师,他不会读的,他的成绩很差,胆子很小,以前我们老师都不点他的……”我听了不觉一愣:让他坐下,再叫一位?但刘栋那沮丧、自卑的样子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我停了一下,走近刘栋低声对他说:“你能念吗?”他没回答,只是轻轻的摇了摇了头。我对大家说:“谁愿意帮他?”话音刚落就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我又对刘栋说:“你看,有这么多同学愿意帮你,但必须经过你的同意,你喜欢叫谁就叫谁!”听了我的话,他沉默了一阵子后慢慢地抬起来头,然后用手指了指同桌。同桌李浩满心欢喜地站起来,然后刘栋开始读了,一碰到不认识的字,同桌李浩马上就告诉他。当刘栋读完时教室里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的同学甚至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我看见刘栋的脸上露出轻松而又愉快的笑容。我摸了摸他的头说:“你读的真棒,老师很高兴!大家的掌声告诉老师,你和同桌配合的很默契”。刘栋仰着头,眯着眼睛,开心地笑着,那愉快的神情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从那以后,他不仅课堂上发言积极了,而且作业的完成情况也一次比一次强。每当他有进步的时候,我总对她说:“你的进步真大,比老师想象的还好。”他慢慢的向优生靠近了,由此证明,如果我们在教育要求上“退一步”,那么就有可能让“学困生”获得勇气、信心和成功。

三、多给有错的孩子一点“宽容之爱”

犯错误的学生,笔者从不火冒三丈地批评和简单粗暴地训斥,而是从“爱”出发,从关心入手,体察谅解,甚至加以“庇护”,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用心良苦而恍然大悟,使他们觉得老师信任他们,真心地对他们好,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不然对不起老师,从而产生一种“情感报答”的心理。

篇2

一、基于学生,科学分析师生的综合情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给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烙上了深深的个性色彩,有的教师擅长用言语进行直观的表达,有的教师喜好用肢体语言对教学问题进行示范,有的教师关注教学媒介在活动中的应用。如此种种,都属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从另一个侧面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了解教师自身的同时,更要重点解读学生,包括班级的整体体育水平、活动项目的倾向性问题、特殊的体育苗子、学生学习的风格特点,等等。力争做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高度融合、和谐共生。

有一年,我教学的初一一个班,女生居多,通过学期初的了解,我发现近90%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原来在小学的时候,舞蹈是学校的特色项目。从开学的几节体育课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柔韧性较好、协调能力也很强,他们对力量性的活动不感兴趣,理论训练不到位。我平时喜欢跳霹雳舞,也经常参加一些比赛。因此,我和学生一起制订今后班级的体育教学计划,将韵律操、哑铃操、单双杠体操融入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弥补了学生体育发展中的不足,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拉埃丁和斯泰莱的一项研究发现,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完全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这不一定是好事。这时学生容易提早预见自己的学习效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降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和学习兴趣的丧失。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在教学方式匹配的同时,适当地制造“失配”机会,一方面,给学生留有学习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风格的转型与完善。

二、理解学生,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体育学科应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对体育训练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我引导他们参与跳绳活动,特别创造出花样跳绳活动,如向前摇、向后摇,单脚挑、双脚跳,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单人双臂交叉跳、多人穿梭跳,并开展跳绳比赛活动,原先不喜欢运动的学生也很乐意地加入活动的行列。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让他们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浸染积极乐观、豁达大方的体育文化?仅仅靠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给学生施加体育精神的影响,借助各种活动和途径,为他们创设机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和宽容,让学生在备受呵护中迸发出对学科的情感,

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允许他们通过多次或更长的实践活动摸索体育活动的规律,进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尊重学生,充分利用差异性资源

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表明,只要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发展特点,那么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正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从现实世界看到的是另一道风景,因为教育事业的艰巨性和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让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量身制订规划,更不可能让计划追随着学生的终生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正视这一问题,才能尊重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上学年,我们班小王的篮球考核成绩一直很落后,尽管他很努力,但是进步却不是很明显,不但学生自己着急、懊恼,我和其他的同学也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呢?但我们达成共识,不许嘲笑他的姿势和成绩。同时,有几个篮球打得比较好的同学主动请缨,利用课后时间多约他参加训练活动,渐渐地,小王有了感觉,对篮球入了行,不但考核过关,而且还成了学校篮球队的重要成员,后来当他知道大家为他做的这一切时,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篇3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现状和学习需求进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孔子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对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详细的研究阐述。初中英语老师要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就必须要了解班级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发展点、兴趣点和特长点。

一、组建小组,倡导合作学习

1.分组。在学期开始时,首先用大量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并进行知识和能力摸底,根据相关不同因素,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发展类型,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将不同发展类型的学生再M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6人。

2.合作。现代心理学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要求每个小组明确一名组长,在进行小组内讨论时,组长做好分工,回答问题时则由组长指名小组代表回答,小组其他成员可进行适当补充。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多向交流、协作的功能,让全员参与到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来。合作学习使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分类教学,适时调动兴趣

1.教学目标分设高、中、低。各年级、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都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教师在熟悉整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每课教学目标要求,再根据学生情况分类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对优等生可以提出课标要求外的拓展延伸要求,对中等生可以提出只达课标要求,对潜能生可以提出基本达到课标要求。在教学8A Unit 1 Grammar时,将潜能生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大概读懂课文,掌握重要词汇,能用简单的形容词比较级对比、描述人物;中等生的教学目标为读懂课文,熟练掌握大部分词汇,能用所学过的形容词比较级与课文中出现的复杂句式对比、描述人物;优层学生要熟练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所有词汇和句式,灵活运用形容词比较级和拓展外延知识对比、描述人物。

2.教学内容分设放、扶、领。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设备、教学进度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对相同教学内容通常对班级所有学生进行统一授课、提出统一要求,而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有效实施因材施教原则。

在教学9A Unit 8 Grammar时,对优层学生采用“放”的方法进行教学。他们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对他们大胆放手,以其自学为主,适当加以点拨指导,教给其学习方法,让他们先自学课本139页内容后读课文,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培养其自学能力,挖掘其学习潜力,要求能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分辨出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的区别,灵活地用所学句型进行会话、复述已学过的课文,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非常规问题。对中等生在学习时采用“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类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等问题,通过老师、同学对他们在课堂上细致讲解,要求识记常用单词和习惯用语,可以先把包含定语从句的词、句划出来,然后让其翻译成汉语,在翻译的过程中让他们分别找出其中的限制性定语从句和关系代词,必要时还让他们说出定语从句中的主语,通过帮扶引导有助于他们掌握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基本结构,使他们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相应的英语材料。对潜能生在学习时采用“领”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老师及同小组的优生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要求能听懂最常见的限制性定语从句,短语听写只要能写出一半就行。这样较好地保护了三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3.巩固练习分设基、综、拓。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时,练习题可以分设基础题、综合题、拓展题。教学9A Unit 2 Integrated skills中的A1-3这三个部分主要是对色彩疗法的描述,可根据听力材料挖去一些颜色、情绪、服装等细节,让中等生、潜能生进行短文填空,要求他们了解一则广告的语境,并能从广告印刷品和电视采访中获得信息,学会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巩固信息,确认事实;要求中、高层次学生能征求和提供意见并提出建议,并学会陈述某种服饰的颜色、优缺点等,理解、探究听力材料中关于My favourite colour的写作结构。

三、灵活评价,品尝成功喜悦

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情况,就必须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教学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评等。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能力、接受能力、表现力等方面的不同,就是同一问题对他们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要求,按照不同标准、要求及时给予其恰当的评价,让各类学生均获得成就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英语里时间、日期的不同读法,让优等生对潜能生指出其错误的地方及原因,中等生也能得到优等生的点拨从中得到启发,同时潜能生的问题也给中等生一个觉醒。优等生在交流中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之间加强友谊,增强团结。

篇4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校本教材则是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不同教育教学环境和学科特点的学生实际而开发的,对于针对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来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以“高职院校”及“校本教材”作为题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近10年来只有9篇相关的论文,其中大多数论文主要涉及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探讨以及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策略、思路或模式,只有两篇论文涉及到了针对性较强的基于学生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应用,对校本教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分析与学习者个人需求分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极其匮乏,从而导致了校本教材,尤其是更注重应用性目的,更强调实用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在理论框架方面的欠缺,以及最后的校本教材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预期要求的一系列结果。

一、校本教材需求分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West(1994)指出:需求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务实并注重实效的活动,建立在与地方(本地)情境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同时,20世纪90年代后,需求分析开始应用于教材的选择。Bosher&Smalkoski(2002)在谈到需求分析对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时也指出:需求分析既对目前的情境进行分析,也对将来希望达到的情境进行分析。可以说,所有的校本教材都应该加强编写者基于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分析与学习者个人需求分析)的理论学习,通过需求分析来加强校本教材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这应该是提高校本教材质量的根本保证与基本前提。因此,笔者认为校本教材的需求分析有以下优势:

(一)针对性与系统性

校本教材的编制与开发成功与否,教材内容的选择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教材编制者可以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析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必需的专项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与学习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教学过程的讨论,以便于得到更全面、更深入、更细致的信息,促进校本教材的开发。

(二)全程性与全面性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需要教材编制者、用人企业、任课教师与全体学生的积极配合,全面、主动参与,以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教材编制者从教材内容范围的确定到素材的搜集、加工,从试用教材的编辑、完善到最后版本的应用与考核整个流程中都时刻注意与企业、学生双方的需求保持一致,真正实现“以需求为本”、“因材施教”等宗旨与原则。

(三)合作性与互动性

需求分析其实是一个任课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学生集体之间的合作、学校资源与校外行业资源的合作以及教材编制者与以上各方的合作贯穿始终的过程,并将因此主导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教学的流程、教学评估的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基本需求分析的教材开发又是开放的,它随时接纳更多、更新的教学内容,允许、鼓励不同的教法与学法,拓展评价空间,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此进行相关教材内容的调整,以达到校本教材效果的优化。

二、“因材施教”原则下校本教材需求分析的原则

从理论角度来看,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而个人需求主要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与他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Benesch(1996)强调:需求分析对于社会政治问题以及此类问题对课程设置的影响缺少关注。因此,基于社会需求分析及个人需求分析角度的,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基本内涵应为:

(1)高等职业学校的师生和企业员工是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他们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进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2)企业参与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企业的参与可以保证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贴近社会用人需求。

因此我们可确定,需求分析的基本内容与过程也就是通过调查社会需求、学生个人需求的各种方法,如政策研究、座谈、问卷调查和预测等,来最后确保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质量与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地推进“因材施教”理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落实,以及通过更贴近学生实际与需求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促进他们的潜能开发,从而更好地实现我校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预期目标,以及推进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因材施教”原则下校本教材需求分析的策略与流程

(一)需求分析的人员结构与资料准备

1.教材编制者主要负责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指导理论的研究与准备工作以及实证研究的执行工作,策划需要分析中的政策研究,座谈、问卷调查和预测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并进行评估与总结。另一方面,教材编制者也作为担任相关学院课程教学的基础部大学英语教研室的教师,提供并收集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当中教师部分的反馈,以及课堂师生互动的情况等教学方面信息,为更好地把握需求分析的内容效度提供参考。

2.相关学院主要负责落实企业与本学院学生的需求分析的座谈、问卷调查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并将反馈结果提供给教材编制者进行研究、评估及总结。

3.就业指导办主要负责提供历年来企业对相关学院毕业生在其单位的就业表现、对课程设置及教材设计的反馈与建议以及对未来就业者的相关素质要求等方面的原始记录,以供教材编制者进行参考,并最后确定需要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程序

研究程序(步骤)主要指研究的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与总结阶段,本研究的三个阶段具体可体现为: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资料;第二阶段(实施阶段):落实需求分析的具体工作;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对需求分析的内容与结果进行总结与评估,形成英语校本教材编制与开发的相关思路与策略。

为了最大化地实现校本教材的需求分析效度,本研究特地选取了企业角度、学生角度以及任课教师角度三个视角进行对现有教材的调查、分析与评估,以及对校本教材的需求分析,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了解与分析。这些信息对“因材施教”原则下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制与开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具体程序如下图所示:

四、“因材施教”原则下校本教材的需求分析应关注的重点

(一)校本教材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根据束定芳教授(2004)所指出的:外语教材为外语学习者提供符合外语学习规律的语言素材和学习方法。因此,高职院校的外语校本教材应定位为:在“因材施教”原则下,根据需求分析的具体结果,结合高职院校英语“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的指导原则,顺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采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职业需要。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结合。

(二)校本教材的重要功能

Cunnisworth(1995)对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功能作了以下概括:

(1)讲授材料的一种资源;(2)学习者实践和实际互动活动的一种资源;(3)学习者在语法、词汇和语音等方面的参考书;(4)课堂语言活动的灵感来源;(5)(反映既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大纲;(6)用于自我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资源;(7)为自信心有待加强、缺乏经验的教师提供支持。

从实际来看,应确定高职英语校本教材不但具有以上重要功能,而且还要与需求分析的结果相结合,体现具体学校专业特色、学生特色与教学特色,真正实现在校本教材的编制与开发中需求分析的价值。

(三)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及材料的选用

在选用校本教材材料的时候,应提倡一种大教材观,即把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与其他教学材料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狭义教材的功能的同时,使学生多渠道、多方位地接触其他语言材料,满足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在“因材施教”原则下的校本教材编制与开发,更应该结合企业与学生的具体需求,以此来选择更全面、更深入、更贴近学生具体学习的情况、更具有专业特色、更体现学校教学原则与完结的教材内容,特别是要配套相应的教师用书,帮助教师更好地体会与理解校本教材的内涵与精髓,了解其所具备的专业特色与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教材;同时,还应配套相应的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此为延伸,结合职业的要求和特点,不断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大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统一性与系统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校本教材的试用与评估

教材的评估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要看它是否与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吻合。

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本等方面。以下原则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1)教材应该与企业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与明确需求吻合,与具有专业特色与职业特点的英语课程的目的和目标吻合。(2)教材应该顺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采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高职高专的校本建设中。(3)教材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应该对其学习的过程起到促进的作用。同时,也应该促进教师对行业背景、企业需求、职业特色等方面的认识,在教学中自觉渗透专业与职业方面的知识。(4)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体现了基础性、实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结合。

因此,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校本教材的模块样本要广泛征求企业、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过程,不断地进行动态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与修订,在最后教材编写完成后,还应经过学校学术委员会论证、由专业人士进行统稿、润色,反复修订,由有关领导批准后方可在全校使用。

五、结 语

“因材施教”原则作为外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整个外语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此原则下的英语校本教材编制与开发必须与教材使用的环境、教材适用对象的具体学习情况,如英语水平、学习观念、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等相适应。

教材编写者在教材编写与开发的相关理论框架下,可进行需求分析,思考教材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及重要功能、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教材的基本内容及材料的选用、教材评估等方面的原则与策略,并不断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与教材评估后的调整,从而编写出一本科学、有效、系统性及针对性较强的英语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Benesch.,S.Needs Analysi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AP:An Example of a Critical Approach.TESOL Quarterly,1996,30(4):723-738.

[2] Bosher.S.,& K.Smalkoski.From needs analysis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designing a course in health-care communication for immigrant students in the U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2(21):59-79.

[3] Cunnisworth,A.Choosing Your Textbook.New Zealand:Macmillan Heinemann,1995.

[4] West.,R.Needs analysis in language teaching.Language Teaching,1994,27(1):1-19.

[5] 陈丽云.高职院校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制[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4(27):80-82.

[6] 刘平娥,罗建远.高职高专校本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8(26):59-60.

[7]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在现代教育中,这就是量力性原则,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规格人才培养观。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他能够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果,殇也达,求也艺”;第二步是分别激励,激励是促使学生尝试成功的源泉,激励充满着争取成功的力量;第三步是补偏救弊,即针对同样的问题,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讲解和回答。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各家各派无不主张因材施教。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学习与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无论什么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理解。因此,要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茂密森林,就必须关注每一棵树木的成长,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价。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15~18岁,生理上正告别少年期进入青年期,肌肉和心肺功能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骨骼生长趋缓,生理器官、神经系统基本发育成熟,各项机能已趋完善,青春期生理特点开始显现;从心理上看,他们自我意识猛醒,思维能力、高级情感迅速发展,自信,有个性,渴望得到鼓励、肯定、表扬,希望并善于秀出自我、展现自我。相对于同年龄段的高中生,职校生又是初中毕业生中学习成绩偏下、行为习惯较差、自控能力偏低的这部分学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如何用赏识的心态、激励的办法来进行因材施教,我们的做法是“不同的学生设不同的奖项”。多年来,我校紧紧把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一主旋律,坚持德育就是质量,德育就是效益的办学理念,实践中努力做到德育工作“近一点、细一点、实一点、精一点”的工作思路,积极思考因材施教的学生德育管理模式,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对孔子因材施教第二步进行了尝试探索,以达到“不同的学生设不同的奖项”做法,变奖励为管理,变管理为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肯定,自我管理,自我辐射,扩大学生学习榜样的视角,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校园之星”是一个统称,它是由学校“技能之星”、“礼仪之星”、“进步之星”、“阳光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文艺之星”、“奉献之星”、安全之星、奥运之星、劳动之星、遵纪守法之星等系列组成,以季度为评选周期,一星一方案,评选方案由评选条件、评选方法、奖励方法、推荐材料等组成。“校园之星”评选的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育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校园之星”奖项的设计,我们认为要努力做到:(1)代表性。学校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生活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代表性地设计评选奖项;(2)针对性。奖项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青年,又要善于兼顾部分群体或个别学生,使某一类型或某一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3)前瞻性。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评选奖项。“校园之星”的评选,其理论是因材施教,其核心是赏识、激励、关爱,抱着一种欣赏的积极态度,把力量注入学生的体内,短短的一年时间,已让青年学子展开飞翔成功的翅膀。对此有几点思考,让我们同仁以此共勉:

篇6

一、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孔子非常重视了解和研究学生,他对学生的心理、个性的观察很细致。他在教育中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指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正是孔子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巧妙地实施因材施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广大适龄青少年,在一个教学班中,尽管他们的年龄相近,但由于遗传、环境和先前教育的不同影响,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知识的特点也就不一样。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观察、谈话、访问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共性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在教学中,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不可分割,即: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启发诱导,是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方法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提高教育成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诱导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学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启而不发”,究其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启而不当”,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导,而是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

四、热爱学生,爱岗敬业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数学课堂质量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

篇7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21-02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世界上具有卓越贡献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最著名的老师。孔子特别重视德育教育,他认为德的品质是根本。他的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以下几方面。

一 因材施教

在孔子的教育言论中,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这一教育原则的确源于孔子。正如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所说:“圣贤教人各因其材。”“二程”(程颢、程颐)也说过类似的话。后世通行的因材施教原则便是出于这一总结和概括的,并对我国历代(包括当代)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孔子的教育言论和实践,为了贯彻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将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结合起来

孔子非常重视“知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一个人最大的祸患就是不了解人、不了解别人的心理。于是他明确地提出“不可以不知人”的主张。而“知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2.将统一要求与个别对待结合起来

孔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大而言之,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君子”,即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小而言之,则是让他们掌握某一项具体的知识和行为。但是,在统一的要求之下,孔子却从不机械地采取同一形式,而是区别处理、个别对待。

3.将“拔尖”和“大面积丰收”结合起来

“拔尖”、“大面积丰收”是两个新术语,孔子没有意识到二者及其关系。但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和成绩看,他却又是如此做的。众所周知,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几乎人人都成为当时的有用之才。这不就是“大面积丰收”吗?在三千弟子中,出色的学生有七十多人,即所谓“七十二贤人”;而在这“七十二贤人”中,更出色的人才不过十来位;而在这十来位出色人才中,最出色的却只有颜渊一个。这不就是“拔尖”培养吗?

二 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亦为孔子所首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要生硬地给他们灌输道德认知,机械地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感,一味地要他们锻炼道德意志,勉强地要他们付诸道德于实践;而要启发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思考,自觉“躬行”。这样看来,启发诱导的心理学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在《礼记·学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教,喻也”,即,教育就是启发诱导的命题。怎样运用这一教育原则和方法呢?它对此提出了三条规则:

1.道而弗牵

“道”是引导、诱导;“牵”是牵逼、硬拖。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动前进,而不要强逼硬拖,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2.强而弗抑

“强”是鼓舞、激励;“抑”是压抑、推动。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励他们的自信心,鼓舞他们自我提高,而不要压抑学生,使他们被动地前进。

3.开而弗达

“开”是开导、启发;“达”是畅通、通达。意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耐心开导,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而不要为了使其通达,事事越俎代庖。

三 以身作则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两段话虽然是就“从政”而言的,但对于教育工作也是完全适用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做出榜样,那么,他就不可能当好教师、教好学生。“不能正己,焉能正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把这句格言作为座右铭。以身作则就是强调身教、无言之教的巨大威力。孔子对学生说: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予欲无言”。子贡一听便马上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他接着又解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无言之教”是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就是通过模仿榜样、潜移默化地去教育学生。美国现代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实验即说明了这一点。班杜拉认为,模仿过程在人格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是通过父母和成人的榜样作用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

四 表扬批评

孔子善于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首先,他善于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表扬或批评。例如,颜渊,因为他的自觉性很高,所以对他总是以表扬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批评。而对于子路,则因他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所以孔子就经常批评他。

其次,孔子又善于针对同一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点灵活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作用,有时直接表扬,有时直接批评;甚至在同一场合,有时是先抑后扬,有时则又是先扬后抑。仍以子路为例,当他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时,就予以直接表扬;但当他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品质时,就予以直接批评;当他因受到称赞而表现出傲气时,就立即稍加贬抑;但当他因受到责难而出现难堪局面时,就立即稍加赞扬。

最后,从孔子的言论和实践看,他是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孔子在教育方法上的这一思想的正确性,早已为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所证明。无论表扬或批评,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是有好处的。但研究表明,一次表扬和一次批评,对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有效;而继续使用表扬和批评,则后者的效果不如前者。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应多用表扬,少用批评。

参考文献

[1]孔祥安.孔子的德治思想及其价值根源[J].广东社会科学,2013(3)

[2]高宏涛.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观[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王厚香.“无伐善,无施劳”译解[J].管子学刊,2012(4)

篇8

一、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这个具体的词,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后代思想家、教育家对孔子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因材施教”的解释。其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比喻人,“施”指的是实施、进行,“教”指的是教育、教诲。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根据,凭借,依循;材,才质,指学生的天资、才能、兴趣、心理、志向等等,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含“天生我才”的成分,也包括“孟母三迁”前后不同环境造成的人的不同品性。施,施加,进行,指教育行动及过程。教,教诲,引导,点拨。施教,不是“施知”因为它指的不是单纯顺的对受教育者交付或给予知识,而主要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领悟,指导受教育者习得,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包办完成学习,即孟子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便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根本的,是普遍性的。

二、因材施教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它在哲学,科学及生活中有着不同的解释与定义。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在人们有目的的行动中,通过一连串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动作来完成特定的任务。这些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动作所形成的集合整体就称之为人们做事的一种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使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中要运用哪一种方法,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了,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多用讲授方;在化学教学中就要多用实验法。还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就需要用直观教学法,中学阶段的学生就可以应运以抽象的语言描述为主的教授法。学生都是个体,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法,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来实施教学方法。就是在因材施教的理念指导下,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下,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只是一种教学理念,来指导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来应运具体的教学方法。

三、因材施教只是一种教学理念

“因材施教”由孔子倡导实施到二程把它概括成一个教学思想工作,再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其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贯穿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当时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教学原则之所以历久不衰,寻根探源,我们可以发现,“因材施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正如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所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含义,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尊重每一个国民的受教育的权利、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的指导理念。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重灌输、轻交流,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思维,教学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思维、感知。

四、在现在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贯彻因材施教

孔子通过谈话、观察、提问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掌握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志向、学习态度和学习专长以及年龄差异等进行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实现培养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给我们教育教学最大的启示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只有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我觉得应从教师教学个性化和学生学习个性化两个层面着手。第一,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素质。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有: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平等中的首席、反思者与研究者等等。但是,教师的个性化素质首先表现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上,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分类进行施教;要实施双向因材施教,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而且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且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教师只有敏锐地体察到这些个性特色,并将自己独特的感悟与理解融入其中,进行深加工,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产生心灵的碰撞,学生才能从中寻找到认同、理解、滋养等。 教师的个性素质表现于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各有所专长,个性化的教学艺术可以形象而直观地感染学生,带给他们审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熏陶。中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必然会引发学生在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改变接受学习的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个人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目标基本达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参与制定切合个人实际情况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为自己制定较高的学习目标,超出一般水平,通过课外自学弥补课堂内容的不足,以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水平迈进;而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可以制定一个略低于一般水平又稍高于本人现有水平的目标,这样既可以通过努力看见自身的进步,以满足个人的成就动机,又能正视与别人的差距,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评价方式也要个性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是建立在个性发展目标基础之上的。每个个体的发展目标不同,评价也就不同。期望理论告诉我们,适切的目标产生最佳动机水平,激励作用最大。因此,制定个性化的评价要与适切的目标相吻合,才会收到最大的激励作用。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和教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教师应少一些指令,给学生一些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求,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愿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 发,富有个性地学习。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到今天,因材施教原则依然有着它的现实意义,它的内涵和对现实的指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但如果我们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同传统的“因材施教”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社会提供的可资用于教育的一切有利条件施行教育,就会更好地发挥其高效育人、多出人才的积极作用。因此,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仍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洪雪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演进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11-3(3).

篇9

关键词:试论 中学 电脑 教学 素质 教育

中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当前,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已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计算机教育本身也是一项重要而有力的支持。因此我认为,难得的机遇已悄然到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进一步坚定信念,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建设、学科教学德育目标、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评估等方面 做出整体性改革,并结合“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教育思想, 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用的世纪人才。

一、教学内容应以实用为主、突出表现为更新、更深的特点

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自编或选用多种教材,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

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时代的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和调整。正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那样,教学内容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我校计算机课程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高一年级我们在初中课程基础上增加了QBASIC程序设计,让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二年级主要选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命令的操作,学会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课题。此外,我们还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和增添了新的课程内容,如WINDOS95、Internet通信等,注重学生实践训练,以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我们也注重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 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加强计算机教育,效果最佳。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有鉴于此,我们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精心培养这些尖子人才,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特长。

三、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现代社会由于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中找到出路。我认为,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明智之举。大量事实表明,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完全被摒弃,学生是真正作为学习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的,教师可组织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并茂的语言教学,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软件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正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才得以 真正实现,从而体现出教学的互动性。这样,教育再也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都获得与科学家们一起参与课题研究、去挖掘考古、去探索星体奥秘等过程的喜悦。我们的经验也表明,这样得来的结果比耳提面命的讲授深刻得多、鲜明得多,更能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篇10

2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策略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的直接负责人和实施者,是各种德育途径落实和实施的主要组织者、协调者与实施者。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同时也是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的基本力量,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策略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2.1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等因素协调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品德结构主要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这几个方面简称为知、情、意、行,高中班主任要想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必须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等因素协调发展的规律。知,即道德认识。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是以一定的品德认识为必要条件的;情,即道德情操,是人们对行为、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等标准作出一定的判断后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行,即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时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德育的最终目的。一般而言,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这就要求高中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工作,但是,知、情、意、行这四个方面在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多端性,从某个因素开始,最终使得学生的品德达到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2.2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他们的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材施教,首先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再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2.3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锻炼法以及自我修养法等等,班主任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做好班级德育工作。譬如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可以采取说服法或榜样示范法。后进生虽然在班上为数不多,但他们的能量不小,破坏性很强,很容易成为班上的不稳定因素,他们喜欢“离群”,时常与老师、集体处于对立状态,所以班主任要做到全面认识和了解后进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全面做好班级德育工作。针对后进生思想和学业成绩较差,在学校和集体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爱护与关怀这一特性,可以采取陶冶方法,做到以情感人,做后进生的知心朋友,与他们建立感情上的联系,用真诚的爱来感化他们;针对他们复杂的心理状态,班主任应多采取鼓励的方法,对他们做出的成绩做到及时表扬和奖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作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做好班级德育工作还要善于做好优秀生的培养工作、中等生的促进工作以及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从多个方面,运用多种方法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56-02

引言:

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更,学生更是千差万别。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才能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若不注意具体传授知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即使高水平的教师也不一定教出合格的毕业生。

一、了解学情是因材施教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

中专院校招收的学生在整体上素质差,日常行为不规范,这在中专院校已经形成了共识。从学生的成长经历上看,学生在思想、德育为人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着受到过歧视或不被重视的经历。他们缺少学校、老师的关爱,缺少成功感。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形成了性格乖戾,逆反心理强的特点。他们渴求被尊重,而又不会尊重别人;渴求被理解,而又不愿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渴求得到表扬,而又不知何为正常的行为;渴求努力学习,而又缺少信心与耐心;渴求成功,而又缺少努力与韧性。而与此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仍存在好奇心,特别是网络的出现让目前的学生了解到比以往同龄学生更多的知识、更新的内容,因材施教地教学就更为重要了。从学生的素质上看,学生文化程度有高有低,有高中生还有初三、初二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本校12年秋季招生四百余人,经摸底考试后,语文为46.3分、数学17.3分,平均分为27.2分。这些分数中除去一些“水分”外,学生真实水平可能还要更低一些。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授课时应当从学生的不同差异出发,针对授课对象的思想状况,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教育和教学工作,力求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精心设计教案是因材施教开展教学的主要条件

(一)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突出知识的重点性和实用性

目前中专院校所用的教材,大部分是2005年左右首次出版,学情已大不相同,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做适当的增减。在讲授《工程测量》中的“坐标转换”时,需要通过坐标系的计算转化而来,内容复杂,学生难于理解,且毕业后很少会再涉及到此部分内容。授课时就应把这部分内容删减掉。而在讲授“缓和曲线详细点放样”内容时,教材中没有介绍缓和曲线总偏角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计算出来,学生对此经常会有疑问。此时就应增加对缓和曲线偏角简单介绍,学生就容易掌握该部分内容。

(二)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上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目前的学情来看,每节课的内容都应尽量做到让学生弄清、理解,这样学生才可能有信心,有耐心继续跟随教学进度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应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考虑目前中专院校的学生实际的领悟能力,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尽可能预测到授课时出现的细节,课堂教学不可能达到最好,但要达到更好。如在讲解《工程测量》中关于“竖盘指标差的计算”时,计算公式为x=(α左-α右)/2= ( R + L - 360°)/2。若应用此公式计算速度x时,学生就不容易理解竖盘指标差推导公式x=(α左-α右)/2。这是因为有一部分学生对字母不如对数字敏感,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两边的换算不熟练 。此时在讲解竖盘指标差x 计算时,可将所测量的数字直接代入公式x=( R + L - 360°)/2中,等式中都是观测值,再解出其大小,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总之,要以学生的思维来讲授新课,一切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不要过高地估计学生的实际情况。此外在授课时,还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学习,自行归纳总结,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功感。在讲授《角度测量》中的经纬仪时,通过对经纬仪的结构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其构成,然后分组动手操作经纬仪。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直观感,而且对学习兴趣的提升也大有益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直观教学法是因材施教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

常听一些教师说中专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差,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时间短,正常授课难以进行。目前事实的确如此,但不能因此而不进行教学或应付了事。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更应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其中因材施教地通过直观教学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可以使难点简单化,对学习无兴趣的学生,逐渐感兴趣,将“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佛隆提出了“期望理论”学说。即:激励水平=目标效价×期望值。目标效价指的是个人对某一工作目标自身重要性的估价,期望值是能达到的目标的概率。此公式表明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价值――期望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也越强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声音、图像、动作等,这些对于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容易突破难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兴趣提高学生的期望值,获得成功的机率也大为增加。除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外,因材施教地直观教学还可以借助于实物、模型、挂图或贴近生活的实例作为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专业课教师经常会需要讲解某些科学理论,若只用叙述法讲解,学生不但感到生涩而且难于掌握,而因材施教地使用直观法就可较容易地达到教学目标。在讲授《水准测量》“安置仪器”时,可用水准仪实物,实际操作演练,学生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水准仪构造、架腿结构,并能自行总结归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因材施教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同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杜绝马家爵似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育人的重要性要大于传授知识的重要性。

充满爱心与耐心地教书育人。学情分析可知,目前中专院校的学习整体素质不高。不同的学生成长经历也都不尽相同,形成个体差异性,因而决定了对待不同的学生必须因材施教进行不同的教育,若没有爱心与耐心这“二心”是无法做到教书育人的。中专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不良表现是:有些学生上课随意说话,有些学生上课打闹,有些学生上课睡觉,还有些学生举止不雅,语言粗俗。学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是因为基础差学生无法学懂造成的,还有些不良行为是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解决学生思想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应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一)是要充分利用各项规章制度来管理约束学生

各项规章制度都是经过反复酝酿,充分考虑各方面情况而制订实施的。每条规章制度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武器”来管理约束课堂45分钟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做到心悦诚服。如在管理课堂时,某学生多次违反课堂纪律致使无法正常授课,劝解无效请其离开班级时。学生会说“我交了学费,你凭什么不让我上课?”教师答:“你交了学费是来学习的,没有认真学习是你的过错,但你没有权利影响其他学生正常的学习。”

(二)是要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将问题矛盾尽量消灭在萌芽中。不能等其发展成参天大树无法纠正。如学生上课时由于自身的恶习偶尔会出现一些“口头语”――脏话,他们是在无意中脱口而出,甚至自己都没有觉察刚才说了脏话。教师在听到时马上就应制止。以这些所谓的“小事”对学生进行及时恰当的思想教育会得到远比长篇大论的思想教育好得多的效果。同时在处理问题时也应“软硬得当”,正面引导为主,但对原则性问题决不能让步。

(三)是要对学生进行“三职”教育和“三职”培养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职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行为教育。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职业责任、职业要求、职业岗位和就业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和学生今后就业的适应程度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和今后个人的发展前途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提高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

通过几年来的因材施教研究的大胆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升。上课随意打闹,睡觉的现象基本没有了,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二是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提升。经过期中期末考试验证,许多差生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学生经过二至四年的学习,95%以上都能实现就业,许多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技术骨干,还有百余名学生走上技术领导岗位,在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结论:

教书育人为百年大计,做为教师任重道远,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因材施教应是教学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参考文献

篇12

受时代背景差异的影响,孔子教育思想虽然并不能够以全盘照搬的方式应用到现代教育中来,但由于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就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其中很多理念都与教育的育人本质直接相关,因此即便是从现代教育的视角来看,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而将孔子教育思想应用到高职语文教学中来,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孔子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作为孔子最为著名的教育理念之一,最早体现于《论语·先进》篇中“闻斯行诸”的故事,当学生子路、冉有就相同的问题(闻斯行诸?)向孔子求教时,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并在公西华对此感到疑惑后作出了“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解释。这说明孔子认为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特点来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子路好胜心强,做事喜欢逞强,所以要教导他做事应多听取他人意见,而冉有性格谦逊,做事总是犹豫不决,则需要鼓励其行事果断[1]。2.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思想出自《论语·卫灵公》中的记载,与东周末年孔子创办私学的事迹相关,简单来说就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同时也都有着成才成德的可能,这一点不会因族类与出身的高低贵贱而改变。纵观孔子数十年的从教生涯,无论是对贵族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与平民学生(如颜回、曾参、子路、子夏、子贡等)的一视同仁,还是欲居九夷的言论,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其对于有教无类思想的推崇。3.启发诱导启发诱导作为孔子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是指教育者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并帮助进入到高度投入的思维状态中。如《论语·述而》篇中记载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而孔子的学生颜回也曾做出“夫子循循然诱人”的评价,这些都是能够充分体现出孔子对启发诱导这一教育思想的重视与贯彻。4.学思并重学思并重是孔子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归纳,是指学习必须要与思考相结合,在学习活动中,二者无论哪一方面出现了缺失,都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孔子的从教生涯中,经常会据此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展开指导,如《论语·为政》中曾提到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而在《论语·卫灵公》中则有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记载。5.重视德育在孔子的漫长从教生涯中,其不仅会关注学生能力、学识的提升,同时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直接将“德行”列为了孔门四科之一,并提出了很多有关德育的教育理念[2]。例如对于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孔子曾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观点(出自《论语·学而》),认为学生要以品德为先,具备孝顺、诚信等优秀品质后如果还有余力,再开始进行学习。而在德育内容上,则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过而不改,是为过矣”等品行要求。

二、孔子教育思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作用

1.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因材施教理念的核心内涵是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特点来对其展开针对性、个性化教育,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开放性特点十分契合,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一教育思想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征等展开教学设计,制定出多层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那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就能够将自身个性特长充分展现出来,并实现相关能力素养的有效发展,这对于素质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贯彻显然是很有帮助的。2.适应职业教育特点与本科类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存在着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职业教育特点,在语文课教学中,很多学生不仅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同时还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使教师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而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运用,教师则能够对“有教无类”观念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树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才”的正确教育观念,对学科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重新拾起信心,而在教师对学生充满自信并耐心帮助其解决学习问题的情况下,高职语文教学效果也必然会随之得到提升。3.落实学生主体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当前很多高职语文教师虽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产生了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仍然习惯于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在知识讲解、课文解读等方面耗费了较多的时间,同时还常常会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而将孔子教育思想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则能够使启发诱导教育思想与新课改要求联系在一起,加深教师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认知,同时结合《论语》等书籍中记载孔子教学事迹,对坚持以学生课堂主体的重要性展开深度解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会对新课改中有关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要求产生更强认同感,同时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启发,这对于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显然是很有帮助的。4.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高职阶段的语文课程通常都是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其总课时虽然相对较多,但在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仍然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不足,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学习效率过低、学习效果较差的情况,并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而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运用,则能够在帮助教师了解各种学习方法的同时,使其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及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同时在之后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各种自主学习方法,并引导其积极展开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为语文学科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持。5.发挥语文德育功能从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与能力素养发展,同时还必须要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但由于很多高职语文教师缺乏德育经验,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也有所不足,因此语文教学所取得的德育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而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运用,则能够结合孔子的德育教育理念,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进行深度解读,提高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同时帮助教师掌握一些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这对于高职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三、孔子教育思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1.运用分层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需要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与分层教学方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而为了实现对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有效应用,教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自然也就对分层级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对其进行合理分层,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进行分层,对写作、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课文中涉及到的修辞手法完成写作训练,以帮助其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实现写作能力的稳步提升。而对于写作、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鼓励其学习课文写作手法,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完成写作训练,以提高写作训练的挑战性,实现写作能力的最大化提升。2.理解学生学习问题高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这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大提升,同时还很容易使其学习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此教师还需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应用到教学中,充分理解学生的不足与缺点,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来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自信。例如在学习《劝学》等文言文时,有些学生经常会出现难以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即便能够结合注释进行翻译,也同样可能出现课文理解偏差。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的客观事实,同时树立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信心,并在学生正确翻译出课文中部分句子的含义后,对其加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文言文学习逐渐产生兴趣与信心,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其学习效果也必然会随之得到显著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