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29 15:04: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篇1

中图分类号: G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42-01

众所周知,母爱是伟大的,但师爱要高于母爱,它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感觉好恶去对待学生,而应带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按照接班人的要求去全面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可以教育孩子。”实践表明,当我们真正热爱他们时,我们就会努力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帮助他们获取成功和进步。爱,是通过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在一线工作的我,更觉得在教育教学中,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多给优生一点“严爱”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纯洁而真挚的、普遍而持久的恩爱。教育需要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奉献这种师爱,是教师成功的关键,它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其它教育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俗语说,“严是爱,松是害”,“严师出高徒”,这是许多教育者的经验之谈,也说明了“严”与“爱”的关系。

一般来说,优生谁都喜欢,这是无可非议的。正因如此,优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掩盖、被忽视、被原谅、被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酿成大错。因此,笔者对此类学生总是以严爱来要求他们。

我们班的语文科代表李佳佳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上课表现积极,学习成绩优秀。可她非常傲慢,每当我让她辅导别的同学或别的同学问她不懂的问题时,她极不情愿,并对其他同学冷嘲热讽。针对她这种自以为是的表现,教师专门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各自上台演讲,说出自己的优缺点,然后其他学生当评委,看是不是实事求是。学生大都能对自己做出准确评价,可李佳佳只说了她优秀一面,这时其他同学给了她严厉的批评,并指她平时存在的问题。李佳佳脸红了,感觉到了自己在班里并不是很受欢迎。后来,李佳佳终于认识到优生不只是学习要好,还需行为表现好,还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同学。

对优生的教育管理,要爱护其上进的积极性,要从有利于健康成长出发,对他们做到严得合理,爱的真诚。严自爱出,爱从严来,做到表扬适度,批评得当。把爱体现在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帮助上,做到放心不能放松。既要防止超越实际和优秀生接受不了要求的“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又要反对放松管理,搞迁就姑息所谓“爱”,助长他们不良思想的滋长。

二、多给学困生一点“偏爱”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对学困生这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将近尾声时,老师让学生练习“读一读”,无意间点到最后一排的刘栋,他却低着头,站着不动,好像接受审判一样。这时,有学生说:“老师,他不会读的,他的成绩很差,胆子很小,以前我们老师都不点他的……”我听了不觉一愣:让他坐下,再叫一位?但刘栋那沮丧、自卑的样子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我停了一下,走近刘栋低声对他说:“你能念吗?”他没回答,只是轻轻的摇了摇了头。我对大家说:“谁愿意帮他?”话音刚落就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我又对刘栋说:“你看,有这么多同学愿意帮你,但必须经过你的同意,你喜欢叫谁就叫谁!”听了我的话,他沉默了一阵子后慢慢地抬起来头,然后用手指了指同桌。同桌李浩满心欢喜地站起来,然后刘栋开始读了,一碰到不认识的字,同桌李浩马上就告诉他。当刘栋读完时教室里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的同学甚至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我看见刘栋的脸上露出轻松而又愉快的笑容。我摸了摸他的头说:“你读的真棒,老师很高兴!大家的掌声告诉老师,你和同桌配合的很默契”。刘栋仰着头,眯着眼睛,开心地笑着,那愉快的神情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从那以后,他不仅课堂上发言积极了,而且作业的完成情况也一次比一次强。每当他有进步的时候,我总对她说:“你的进步真大,比老师想象的还好。”他慢慢的向优生靠近了,由此证明,如果我们在教育要求上“退一步”,那么就有可能让“学困生”获得勇气、信心和成功。

三、多给有错的孩子一点“宽容之爱”

犯错误的学生,笔者从不火冒三丈地批评和简单粗暴地训斥,而是从“爱”出发,从关心入手,体察谅解,甚至加以“庇护”,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用心良苦而恍然大悟,使他们觉得老师信任他们,真心地对他们好,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不然对不起老师,从而产生一种“情感报答”的心理。

篇2

一、基于学生,科学分析师生的综合情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给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烙上了深深的个性色彩,有的教师擅长用言语进行直观的表达,有的教师喜好用肢体语言对教学问题进行示范,有的教师关注教学媒介在活动中的应用。如此种种,都属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从另一个侧面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了解教师自身的同时,更要重点解读学生,包括班级的整体体育水平、活动项目的倾向性问题、特殊的体育苗子、学生学习的风格特点,等等。力争做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高度融合、和谐共生。

有一年,我教学的初一一个班,女生居多,通过学期初的了解,我发现近90%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原来在小学的时候,舞蹈是学校的特色项目。从开学的几节体育课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柔韧性较好、协调能力也很强,他们对力量性的活动不感兴趣,理论训练不到位。我平时喜欢跳霹雳舞,也经常参加一些比赛。因此,我和学生一起制订今后班级的体育教学计划,将韵律操、哑铃操、单双杠体操融入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弥补了学生体育发展中的不足,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拉埃丁和斯泰莱的一项研究发现,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完全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这不一定是好事。这时学生容易提早预见自己的学习效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降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和学习兴趣的丧失。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在教学方式匹配的同时,适当地制造“失配”机会,一方面,给学生留有学习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风格的转型与完善。

二、理解学生,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体育学科应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对体育训练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我引导他们参与跳绳活动,特别创造出花样跳绳活动,如向前摇、向后摇,单脚挑、双脚跳,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单人双臂交叉跳、多人穿梭跳,并开展跳绳比赛活动,原先不喜欢运动的学生也很乐意地加入活动的行列。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让他们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浸染积极乐观、豁达大方的体育文化?仅仅靠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给学生施加体育精神的影响,借助各种活动和途径,为他们创设机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和宽容,让学生在备受呵护中迸发出对学科的情感,

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允许他们通过多次或更长的实践活动摸索体育活动的规律,进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尊重学生,充分利用差异性资源

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表明,只要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发展特点,那么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正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从现实世界看到的是另一道风景,因为教育事业的艰巨性和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让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量身制订规划,更不可能让计划追随着学生的终生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正视这一问题,才能尊重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上学年,我们班小王的篮球考核成绩一直很落后,尽管他很努力,但是进步却不是很明显,不但学生自己着急、懊恼,我和其他的同学也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呢?但我们达成共识,不许嘲笑他的姿势和成绩。同时,有几个篮球打得比较好的同学主动请缨,利用课后时间多约他参加训练活动,渐渐地,小王有了感觉,对篮球入了行,不但考核过关,而且还成了学校篮球队的重要成员,后来当他知道大家为他做的这一切时,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篇3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现状和学习需求进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孔子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对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详细的研究阐述。初中英语老师要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就必须要了解班级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发展点、兴趣点和特长点。

一、组建小组,倡导合作学习

1.分组。在学期开始时,首先用大量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并进行知识和能力摸底,根据相关不同因素,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发展类型,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将不同发展类型的学生再M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6人。

2.合作。现代心理学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要求每个小组明确一名组长,在进行小组内讨论时,组长做好分工,回答问题时则由组长指名小组代表回答,小组其他成员可进行适当补充。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多向交流、协作的功能,让全员参与到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来。合作学习使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分类教学,适时调动兴趣

1.教学目标分设高、中、低。各年级、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都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教师在熟悉整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每课教学目标要求,再根据学生情况分类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对优等生可以提出课标要求外的拓展延伸要求,对中等生可以提出只达课标要求,对潜能生可以提出基本达到课标要求。在教学8A Unit 1 Grammar时,将潜能生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大概读懂课文,掌握重要词汇,能用简单的形容词比较级对比、描述人物;中等生的教学目标为读懂课文,熟练掌握大部分词汇,能用所学过的形容词比较级与课文中出现的复杂句式对比、描述人物;优层学生要熟练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所有词汇和句式,灵活运用形容词比较级和拓展外延知识对比、描述人物。

2.教学内容分设放、扶、领。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设备、教学进度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对相同教学内容通常对班级所有学生进行统一授课、提出统一要求,而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有效实施因材施教原则。

在教学9A Unit 8 Grammar时,对优层学生采用“放”的方法进行教学。他们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对他们大胆放手,以其自学为主,适当加以点拨指导,教给其学习方法,让他们先自学课本139页内容后读课文,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培养其自学能力,挖掘其学习潜力,要求能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分辨出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的区别,灵活地用所学句型进行会话、复述已学过的课文,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非常规问题。对中等生在学习时采用“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类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等问题,通过老师、同学对他们在课堂上细致讲解,要求识记常用单词和习惯用语,可以先把包含定语从句的词、句划出来,然后让其翻译成汉语,在翻译的过程中让他们分别找出其中的限制性定语从句和关系代词,必要时还让他们说出定语从句中的主语,通过帮扶引导有助于他们掌握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基本结构,使他们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相应的英语材料。对潜能生在学习时采用“领”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老师及同小组的优生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要求能听懂最常见的限制性定语从句,短语听写只要能写出一半就行。这样较好地保护了三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3.巩固练习分设基、综、拓。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时,练习题可以分设基础题、综合题、拓展题。教学9A Unit 2 Integrated skills中的A1-3这三个部分主要是对色彩疗法的描述,可根据听力材料挖去一些颜色、情绪、服装等细节,让中等生、潜能生进行短文填空,要求他们了解一则广告的语境,并能从广告印刷品和电视采访中获得信息,学会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巩固信息,确认事实;要求中、高层次学生能征求和提供意见并提出建议,并学会陈述某种服饰的颜色、优缺点等,理解、探究听力材料中关于My favourite colour的写作结构。

三、灵活评价,品尝成功喜悦

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情况,就必须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教学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评等。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能力、接受能力、表现力等方面的不同,就是同一问题对他们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要求,按照不同标准、要求及时给予其恰当的评价,让各类学生均获得成就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英语里时间、日期的不同读法,让优等生对潜能生指出其错误的地方及原因,中等生也能得到优等生的点拨从中得到启发,同时潜能生的问题也给中等生一个觉醒。优等生在交流中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之间加强友谊,增强团结。

篇4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校本教材则是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不同教育教学环境和学科特点的学生实际而开发的,对于针对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来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以“高职院校”及“校本教材”作为题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近10年来只有9篇相关的论文,其中大多数论文主要涉及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探讨以及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策略、思路或模式,只有两篇论文涉及到了针对性较强的基于学生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应用,对校本教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分析与学习者个人需求分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极其匮乏,从而导致了校本教材,尤其是更注重应用性目的,更强调实用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在理论框架方面的欠缺,以及最后的校本教材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预期要求的一系列结果。

一、校本教材需求分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West(1994)指出:需求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务实并注重实效的活动,建立在与地方(本地)情境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同时,20世纪90年代后,需求分析开始应用于教材的选择。Bosher&Smalkoski(2002)在谈到需求分析对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时也指出:需求分析既对目前的情境进行分析,也对将来希望达到的情境进行分析。可以说,所有的校本教材都应该加强编写者基于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分析与学习者个人需求分析)的理论学习,通过需求分析来加强校本教材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这应该是提高校本教材质量的根本保证与基本前提。因此,笔者认为校本教材的需求分析有以下优势:

(一)针对性与系统性

校本教材的编制与开发成功与否,教材内容的选择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教材编制者可以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析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必需的专项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与学习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教学过程的讨论,以便于得到更全面、更深入、更细致的信息,促进校本教材的开发。

(二)全程性与全面性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需要教材编制者、用人企业、任课教师与全体学生的积极配合,全面、主动参与,以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教材编制者从教材内容范围的确定到素材的搜集、加工,从试用教材的编辑、完善到最后版本的应用与考核整个流程中都时刻注意与企业、学生双方的需求保持一致,真正实现“以需求为本”、“因材施教”等宗旨与原则。

(三)合作性与互动性

需求分析其实是一个任课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学生集体之间的合作、学校资源与校外行业资源的合作以及教材编制者与以上各方的合作贯穿始终的过程,并将因此主导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教学的流程、教学评估的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基本需求分析的教材开发又是开放的,它随时接纳更多、更新的教学内容,允许、鼓励不同的教法与学法,拓展评价空间,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此进行相关教材内容的调整,以达到校本教材效果的优化。

二、“因材施教”原则下校本教材需求分析的原则

从理论角度来看,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而个人需求主要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与他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Benesch(1996)强调:需求分析对于社会政治问题以及此类问题对课程设置的影响缺少关注。因此,基于社会需求分析及个人需求分析角度的,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基本内涵应为:

(1)高等职业学校的师生和企业员工是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他们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进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2)企业参与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企业的参与可以保证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贴近社会用人需求。

因此我们可确定,需求分析的基本内容与过程也就是通过调查社会需求、学生个人需求的各种方法,如政策研究、座谈、问卷调查和预测等,来最后确保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质量与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地推进“因材施教”理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落实,以及通过更贴近学生实际与需求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促进他们的潜能开发,从而更好地实现我校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预期目标,以及推进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因材施教”原则下校本教材需求分析的策略与流程

(一)需求分析的人员结构与资料准备

1.教材编制者主要负责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指导理论的研究与准备工作以及实证研究的执行工作,策划需要分析中的政策研究,座谈、问卷调查和预测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并进行评估与总结。另一方面,教材编制者也作为担任相关学院课程教学的基础部大学英语教研室的教师,提供并收集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当中教师部分的反馈,以及课堂师生互动的情况等教学方面信息,为更好地把握需求分析的内容效度提供参考。

2.相关学院主要负责落实企业与本学院学生的需求分析的座谈、问卷调查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并将反馈结果提供给教材编制者进行研究、评估及总结。

3.就业指导办主要负责提供历年来企业对相关学院毕业生在其单位的就业表现、对课程设置及教材设计的反馈与建议以及对未来就业者的相关素质要求等方面的原始记录,以供教材编制者进行参考,并最后确定需要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程序

研究程序(步骤)主要指研究的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与总结阶段,本研究的三个阶段具体可体现为: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资料;第二阶段(实施阶段):落实需求分析的具体工作;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对需求分析的内容与结果进行总结与评估,形成英语校本教材编制与开发的相关思路与策略。

为了最大化地实现校本教材的需求分析效度,本研究特地选取了企业角度、学生角度以及任课教师角度三个视角进行对现有教材的调查、分析与评估,以及对校本教材的需求分析,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了解与分析。这些信息对“因材施教”原则下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制与开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具体程序如下图所示:

四、“因材施教”原则下校本教材的需求分析应关注的重点

(一)校本教材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根据束定芳教授(2004)所指出的:外语教材为外语学习者提供符合外语学习规律的语言素材和学习方法。因此,高职院校的外语校本教材应定位为:在“因材施教”原则下,根据需求分析的具体结果,结合高职院校英语“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的指导原则,顺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采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职业需要。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结合。

(二)校本教材的重要功能

Cunnisworth(1995)对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功能作了以下概括:

(1)讲授材料的一种资源;(2)学习者实践和实际互动活动的一种资源;(3)学习者在语法、词汇和语音等方面的参考书;(4)课堂语言活动的灵感来源;(5)(反映既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大纲;(6)用于自我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资源;(7)为自信心有待加强、缺乏经验的教师提供支持。

从实际来看,应确定高职英语校本教材不但具有以上重要功能,而且还要与需求分析的结果相结合,体现具体学校专业特色、学生特色与教学特色,真正实现在校本教材的编制与开发中需求分析的价值。

(三)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及材料的选用

在选用校本教材材料的时候,应提倡一种大教材观,即把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与其他教学材料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狭义教材的功能的同时,使学生多渠道、多方位地接触其他语言材料,满足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在“因材施教”原则下的校本教材编制与开发,更应该结合企业与学生的具体需求,以此来选择更全面、更深入、更贴近学生具体学习的情况、更具有专业特色、更体现学校教学原则与完结的教材内容,特别是要配套相应的教师用书,帮助教师更好地体会与理解校本教材的内涵与精髓,了解其所具备的专业特色与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教材;同时,还应配套相应的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此为延伸,结合职业的要求和特点,不断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大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统一性与系统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校本教材的试用与评估

教材的评估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要看它是否与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吻合。

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本等方面。以下原则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1)教材应该与企业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与明确需求吻合,与具有专业特色与职业特点的英语课程的目的和目标吻合。(2)教材应该顺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采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高职高专的校本建设中。(3)教材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应该对其学习的过程起到促进的作用。同时,也应该促进教师对行业背景、企业需求、职业特色等方面的认识,在教学中自觉渗透专业与职业方面的知识。(4)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体现了基础性、实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结合。

因此,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校本教材的模块样本要广泛征求企业、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过程,不断地进行动态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与修订,在最后教材编写完成后,还应经过学校学术委员会论证、由专业人士进行统稿、润色,反复修订,由有关领导批准后方可在全校使用。

五、结 语

“因材施教”原则作为外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整个外语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此原则下的英语校本教材编制与开发必须与教材使用的环境、教材适用对象的具体学习情况,如英语水平、学习观念、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等相适应。

教材编写者在教材编写与开发的相关理论框架下,可进行需求分析,思考教材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及重要功能、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教材的基本内容及材料的选用、教材评估等方面的原则与策略,并不断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与教材评估后的调整,从而编写出一本科学、有效、系统性及针对性较强的英语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Benesch.,S.Needs Analysi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AP:An Example of a Critical Approach.TESOL Quarterly,1996,30(4):723-738.

[2] Bosher.S.,& K.Smalkoski.From needs analysis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designing a course in health-care communication for immigrant students in the U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2(21):59-79.

[3] Cunnisworth,A.Choosing Your Textbook.New Zealand:Macmillan Heinemann,1995.

[4] West.,R.Needs analysis in language teaching.Language Teaching,1994,27(1):1-19.

[5] 陈丽云.高职院校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制[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4(27):80-82.

[6] 刘平娥,罗建远.高职高专校本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8(26):59-60.

[7]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