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5:04: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老年护理新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临床资料
本组200例老年住院病人均是65岁以上的,其中男112例,女88例,病人病情较复杂,除手术外,合并高血压120例,占60%,合并心脏病86例,占43%,合并糖尿病44例,占22%。
2 老年病人的特点
2.1 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老年病人的体质较弱,全身条件较差,并发症多,入院时除手术疾病外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其它慢性疾病,其抵抗力、代偿力、应激力等较差。另外,老年病人较年轻人的手术疾病也较复杂和严重。
2.2 手术期间的心理特点:老年病人由于具有特定的生理条件,必然导致心理上的变化,大多数病程较长,认为即使手术也难延续生命,对手术深感紧张和恐惧,对疾病的康复缺乏信心,其中一部分病人是在子女的劝说下而入院治疗,接受手术的病人对手术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年龄已高,会在经济上、陪护上给子女增加负担而产生一定的顾虑。
2.3 手术的生理变化:由于老年病人的客观条件及特殊的心理变化,致使其血压容易上升,一些血压原本正常的病人,一进入手术室即因紧张而出现血压升高,甚至达到难以手术的程度,其他生命体征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3 老年病人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3.1 加强术前访视:做好术前访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手术本身是一种创伤,病人从非手术状态到手术状态,需要有一个适应和能够接受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向病人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各种监测仪器所产生的报警声,麻醉的方式,手术方法的概要。让病人感觉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关心,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同时也增强护患之间的交流。
3.2 病人术前晚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让其关系最密切的亲人陪护在身旁,保持病室安静以及柔和的光线,如难以入睡可适当应用镇静剂,进入手术室前再次安慰病人,使其放松,减轻恐惧心理,避免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老年骨科创伤病人日渐增多。老年人易骨折,这是由于老年人特定的生理阶段性所决定的,老年人的骨折发生率与年龄增长成正比,进入老年后,对外界的反应性降低、迟钝、视力减弱、肌肉骨骼退化,使老年人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大打折扣,心血管系统的退化使老年人自我保护性差,易受外伤,导致骨折。对此,探讨骨科老年病人生理心理变化特点、疾病发生发展特征、生理生活特殊需求,是骨科护理工作的重点。
1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1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
1.1.1 忧虑恐惧心理老年人对摔伤后造成的痛苦产生一种应激反应。出现担忧不安的情绪,食欲减退、缺乏自信心,怕骨折后不愈合,遗留后遗症,甚至不能入睡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不配合治疗。
1.1.2 孤独且求治心情迫切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因为离开工作岗位就减少了社会交往,特别是部分老年人因丧偶或子女不在身边,便感到孤独无助,但又由于平常身体健康,对突发骨折卧床。几乎阻断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心理难以承受,因此求治心情迫切。
1.1.3 悲观绝望心理有的老年人原本身体就不好,经济条件有限,突发骨折后,即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担心卧床后给家里人带很大麻烦,劳民伤财,因此对治疗不抱希望,也不配合。
1.2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2.1 组织器官老化,生理功能下降,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衰老退化在60岁以后更明显。随着老年化现象的加重,其相应的生理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如脑细胞老化常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表达不准确;运动系统衰老则表现为关节僵硬、肌力下降、动作缓慢、活动不协调、不便利等。
1.2.2 由于老年患者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缺钙等现象,因此骨骼伤恢复更为缓慢。
1.2.3 老年人身体伴随疾病多,容易诱发危象。由于组织老化,各种慢性疾病的积累,使老年骨科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急、慢性疾病,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机能容易遭到破坏,引起病理改变,而且容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连锁病变,如诱发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 骨科老年患者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
帮助老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老人孤独与寂寞感。护理时要切忌粗暴,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时间。多和老人交谈,并通过护士的言谈举止,各项操作处置准确,熟练轻柔,取得病人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老人感到自己受重视和尊重,增加生活的信心和乐趣,消除寂寞与孤独。并做好老年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亲人的陪伴与支持对老年人非常重要,首先向家属介绍同种疾病患者康复的经验,使其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事实上良好的医患关系及亲友的密切交往本身就是很好的心理治疗。
2.2 情志护理
患者受伤后因生活不能自理,且长时间的卧床,容易产生沮丧、情绪低落等现象。中医学认为七情变化太过、精神刺激过强容易引起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容易诱发并发症,直接影响疾病转归。根据中医“郁而达之”的原则及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教中医养生理论,解释焦躁、忧虑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鼓励其家属多探望、陪伴、照顾,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应激能力,使患者精神安定,-情志舒畅。
2.3 疼痛的护理
中医认为疼痛乃多种因素而致气血凝滞,阻塞不通,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疼痛可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影响水谷精华的吸收和运化。对此可宣教疼痛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感;请性格开朗、乐观的患者与其交流,消除疑虑,减轻心理负担,情绪稳定、气机调畅可提高痛阈;对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操作告知患者。使其有思想准备;指导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如咳嗽或深呼吸时,用手或枕头按住切口,以防牵拉切口引起疼痛;对于原因明确的剧痛者采用针刺止痛,针刺前向其讲明针刺止痛无不良反应,使其积极配合。效果欠佳者可根据医嘱应用小剂量止痛药。
2.4 饮食护理
加强饮食营养护理,安排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饭菜可口,以保证患者必须的营养摄入。
2.5 正确帮助患者有效的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环节,对老年患者更应鼓励其早期活动。正确的功能锻炼,不仅能减轻肢体远端肿胀、关节僵硬,而且能促进局部的血循环,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加速骨折愈合,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增强。
2.5.1 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伤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此期主要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如桡骨远端骨折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动,股骨颈骨折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此期主要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
2.5.2 骨折中期两周后伤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痂逐渐形成,骨折部趋于稳定,此期锻炼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在医护人员或健肢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功能锻炼以患者不感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原则。
2.5.3 骨折后期骨折临近愈合主要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和肢体正常力量。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要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在训练负重行走能力。功能锻炼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外展运动,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内收运动,尺桡骨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转活动,股骨颈骨折不能做足的内外旋转运动。帮助老人做床上活动,要有耐心,适可而止。
3 老年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褥疮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人血液循环差、皮肤薄而干燥。缺乏弹性,加上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褥疮重在预防,一旦发生难以愈合。患者入院后,对全身情况作认真评估,如精神状态、病情、皮肤情况、局部受压的情况等。建立翻身卡。根据评估的结果采取有效的措施,病情允许翻身的可定时督促,协助翻身,及时评价翻身的效果;对于不能翻身的患者可使用气垫床、气圈等。年龄较大、精神较差者护理人员定时为其抬高臀部并按摩受压处。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防止潮湿,便后及时清
洗并扑爽身粉,保持皮肤干燥。
3.2 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人因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而致肾功能减退,此外膀胱粘膜随着老化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发生尿潴留,再加上卧床而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对长期卧床患者嘱其多饮水,有尿及时排出,排尿困难时,可用手挤压下腹部,使膀胱余尿排空。需行导尿术的患者,按留置尿管的护理常规护理。
3.3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形成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常因手术使血流缓慢、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所致,严重者引起肺栓塞而导致死亡。因此,积极预防是防止血栓形成的关键。术后应加强小腿肌肉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注意观察患肢有无疼痛、肿胀,术后患者血液如呈高凝状态,可应用小剂量肝索或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预防。劝告患者禁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同时避免在患肢输液。
3.4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及护理
据统计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60岁以上的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0%,而老年人因机体功能下降,各种老年性相关疾病发生率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在增加[1]。有数据表明,每年由于各种老年性疾病而来院门诊输液的老年患者约占输液患者总数的25%~35%。因为老年患者较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加之多为慢性疾病,病程长,因而在输液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2]。目前对于这个心理问题研究尚不充分,总结出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寻找出适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输液的老年患者86例,其中男48例,女38例,平均年龄(74±12)岁。包括糖尿病、脑梗死、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急性肠胃炎和一些急病的患者。文化程度大多是初中以下,少数是初中至高中水平。
1.2 调查方法:采用对话咨询方式来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输液时心理状态、输液时感到不适的原因、对输液环境以及护理服务的感受等方面。所有被调查对象事前都予以讲明调查目的及意义,患者均自愿配合,配合率为100%。
2 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感到恐惧紧张:有42例存在此类心理问题,占48.8%,排在第1位。由于老年患者大多对医疗知识比较缺乏,对所患的疾病以及接受的治疗不了解,加之老年患者理解及记忆能力下降,对医生及护士的解释不能明白,故在输液中易出现恐惧紧张的不良心理问题。另外,还有许多老年患者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当其身体又出现其他的疾病时,就愈发恐惧紧张,担心自己给家庭带来负担。
2.2 自觉寂寞孤独:有14例存在此类心理问题,占16.3%。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大多数家庭的子女较少,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患者的子女工作繁忙,不能长期陪伴照顾患者,特别是在老年患者罹患疾病,生活自理困难的情况下,较容易产生寂寞孤独心理问题。
2.3 出现焦虑忧虑:有13例存在此类心理问题,占15.1%,。由于多数老年患者的经济条件不充裕,而所患的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因而经济负担较重,思想顾虑较多,思想存在着不小的压力,出现焦虑不良心理问题。同时由于患者本身血管弹性不好,穿刺时不能一次成功,且输液时滴速较慢,耗时较长,这都易造成患者忧虑等不良情绪。
2.4 自觉消极自卑:有10例存在此类心理问题,占11.6%。由于多数老年患者因为疾病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劳动能力的丧失,甚至有的患者行动不便,要以轮椅代步,大小便需要人侍候;加上治疗时反反复复输液,容易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也有经过长期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的老年患者,自觉没有治疗意义,出现消极心理,不愿接受输液治疗。
2.5 表现易怒急躁:有7例存在此类心理问题,占8.1%。老年患者多有慢性疼痛折磨,因而有易激惹发怒的情绪。同时由于医院在输液高峰期,患者就诊时间长且就诊程序繁琐,从挂号、就诊、交费、取药等排队时间过长,体力不支,因而容易出现急躁情绪,影响病情改善。
3 相应的护理对策
3.1 舒缓恐惧紧张情绪:可以通过使用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与老年患者交流、安抚患者,与患者解释所患的疾病病因,以及治疗方案时切忌使用医学专业术语,以避免出现沟通困难,对于恐惧紧张情绪明显的老年患者在输液期间可以安排专人护理,同时给予日常生活保健及健康指导,交待患者需要注意的预防措施。
3.2 排除寂寞孤独情绪:在门诊发现老年患者单独来输液时,应主动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要有耐心地倾听患者的烦恼及诉说,给予患者安慰和关怀、不得冷漠对待患者,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倾诉需要,交流时语言温和,面容微笑,使之感到亲切感,消除寂寞孤独不良情绪。
3.3 解除焦虑忧虑心理:对于患者思想顾虑重的情况,应充分理解患者的处境,并帮助患者解决在门急输液时所遇到的困难。对于血管弹性差的老年患者,选择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护士进行穿刺,取得老年患者的信任,尽量保证一针见血,这是满意度重要保证。
3.4 消除消极自卑心理:对于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应主动关心,耐心询问,态度要亲切和蔼,认真听取患者的建议和意见,务必维护患者的尊严,尊重患者的隐私。多与之交流讲解疾病的治疗过程,给予充分的心理疏导,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参与治疗活动。
3.5 平复易怒急躁情绪:对于急躁情绪激动老年患者,要有耐心的解释,必要时可为高龄患者给予便利,优先输液治疗。在输液高峰期倡导团体合作精神,调配护理人员,舒缓输液高峰的拥挤,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可以减少老年患者的易怒急躁情绪。
总之,在门诊静脉输液中,应深入了解患者的感受与需求,针对老年患者的心里特点找出患者存在的心里问题,并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做好个性化心里护理对策,提高护理满意度。
2011年9月~2012年6月收治老年白内障患者80例,男21例,女59例,年龄60~88岁,平均73.75±6.98岁。
方法:对8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进行调查与访谈,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调查与访谈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心理问题两个部分。一般情况指患者姓名、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心理问题由访视护士于患者新入院、术前24小时、入手术室前询问患者并准确记录。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患者有无紧张、恐惧、忧郁、怀疑、烦躁、孤独等心理。
结 果
本次调查的80例患者中,存在紧张恐惧心理者最为多见,其次是忧郁怀疑心理。此外还有烦躁、孤独等心理特点,见表1。
讨 论
老年性白内障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手术复明安全,效果好。白内障患者因对疾病缺乏认识,对手术的畏惧,担心手术效果,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都发生变化,应激性和代偿能力都较差,所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前心理特点以紧张恐惧,忧郁怀疑较为明显[2]。这主要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普遍减退,害怕不能承受手术,术后效果不佳或并发严重并发症有关。同时部分患者存在烦躁、孤独等心理。针对患者存在的这些心理特点,提出几点护理对策。
术前紧张恐惧的护理:对存在紧张恐惧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帮助患者清除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并树立治疗信心。手术是白内障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3]。手术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应激源,也是损伤过程,患者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在所难免。护理人员应主动为患者提供有关手术的信息,讲解手术治疗的意义及效果,术中的配合等。多了解并鼓励患者,消除患者对手术的不安和恐惧,减轻心理负担,使患者缓解紧张恐惧情绪,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术前忧郁怀疑的护理:对忧郁怀疑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注意态度和语气要耐心、温和,音量适中,多关心患者,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给患者创造一个乐观、积极的环境。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及设备,手术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介绍治疗成功的例子,也可请术后康复中的患者现身说教,介绍经验,介绍保持积极配合的治疗心态对治疗的重要性,增加患者的手术安全感[4]。
术前烦躁、孤独的护理:对存在烦躁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尊重患者,与患者交谈时称呼恰当,言辞恳切,回答询问要慢,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生活上多给予关怀,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到关心和温暖。老年白内障患者一般都从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再加上脱离家庭环境,暂时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其心理上的孤独需得到社会、家庭的情感支持。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家属沟通,鼓励家属陪护,使其消除或缓解孤独感。
营造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整洁、安静、有适宜的温湿度,良好的通风和光线,安全舒适的休养环境。针对白内障患者年龄较大的特点,护理服务活动应更加完善。如护送患者检查、入手术室的途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颠簸。努力营造轻松的治疗环境,营造家庭气氛,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总之,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前的心理复杂,是影响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诊治观的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手术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护理人员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护理,在各方面给予患者耐心细致的关怀和指导,使患者在术前的心理机体状况达到最佳状态,有效的提高手术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建丁,叶依群.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0(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