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5:04: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茶道的文化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关于在外经贸类院校开设《外国文学与文化》课程的尝试与研究”,项目编号396。
【中图分类号】 G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02-2
日本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日本茶人所推崇的茶汤道礼仪。从古至今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刻的影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使研习茶道的人们和组织越来越多,遍及全国。
一、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饮茶始于春秋,早在《晏子春秋》中便有茗茶的记载。在唐代,饮茶习俗不仅流行于我国国内,还远渡重洋传到日本。公元801年,日本高僧空海、最澄来到中国进行访问,经过一段时间在中国的潜心学习,他们掌握了中国的饮茶文化和习俗,回国时带回了大量中国的佛经和茶种,并把中国的饮茶知识在国内传播开。从此,日本开始种茶。到了中国宋代,日本僧人荣西来华,回国时同样带回了大量的茶种,再次使中国的饮茶文化在日本民间流传,此后,种茶和饮茶的风气逐渐在日本盛行。日本的饮茶文化从一开始便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即僧人茶和武士茶。不管是僧人茶还是武士茶,都有着浓厚的中国饮茶文化的烙印,这段历史通常被称为日本茶道前史,即被认为是日本茶道产生以前的茶文化史。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已达成共识,日人的饮茶文化来源于中国,中日两国在茶文化方面有着较深的渊源,中国茶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对日本有着长期的影响,日本茶道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15世纪末16世纪初,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把饮茶行为注入思想,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范,诸如厘定了茶会的种类,规范了茶器具的种类,确定了茶室、茶庭园的格局,制定了主人点茶和客人饮茶的基本动作流程等等,终于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
如今,茶道已融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将学习茶道和开展茶道活动作为一种以茶会友、修身养性和对艺术的高雅追求。爱好茶道的人往往成立小的组织,彼此选择日期互相邀请。
二、日本茶道文化的饮食礼仪
日本茶道有一套严格规矩,颇为讲究。茶道仪式可分为庆贺、迎送、叙事、叙景等不同的内容,流派颇多。现代的日本茶道举行的场所有一套特殊的规定,通常,茶道举行的的场所都是有茶的庭园和茶的建筑组成,即茶庭和茶室。茶庭与主要用于眺望的禅宗枯山水庭园不同,它重在近距离体验,使客人在其间经一条露湿的小径,被沿引至茶道仪式的主建筑物―茶室。茶室的布置也是举行茶道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十分讲究,一般要求简朴而优雅,入口的地方是一扇活动的矮门,客人宜躬身入内,表示谦逊,而主人则跪在门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内一般悬挂名人字画,陈设古玩,还放置青瓷茶花瓶,供宾客欣赏。茶室正中设有烧水用的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放着茶碗和各种饮茶用具。另外,茶道饮茶也有很多讲究,使用的茶碗也多为历史珍品,点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都有一定的方式,主宾大都是跪在地上恭敬地双手捧碗,喝茶时一定要三口喝尽,最后一口一定要发出声响,以示对茶的赞美,茶道所用的茶,色泽碧绿,略带涩味,饮茶时常备有点心,糕点之类食品,以调和口味。所以,茶道对于日本民众来说,不是通常解渴消乏的活动,而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
三、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实质
日本茶道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外在表现形式的各种艺术方面内容,在内涵方面还具有其独特的一套哲学思想,因而不能将其简单的归为艺术活动一类。对于这种不同的观点,日本著名文化学者久松真一先生的观点获得了为数众多茶道研究者的认同。他从宗教的角度出发将茶道定义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活动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他认为茶道文化体系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包含了宗教、道德、哲学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内容。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今天日本主流茶道流派“三千家流”的始祖千利休大师将茶道精神归结为“和、敬、清、寂”四个字。从事 日本茶道的人士毕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这四个字,日本茶道文化倡导人们通过净化心灵、提高品行、磨练意志、学茶上茶,将人们克服困难信心以及道义感进行增强,进而达到升华思想境界这一最终目标。
“和”是表示整个茶事进行过程中具体形式的和谐以及人们内心情感的平和、宁静,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相互礼让、谦卑友好、和谐共处的状态。另外,茶庭院、茶室以及茶具等等 ,其色彩、形状、宽窄、长短以及大小都应该保持协调和完整,给人一种和谐之美,使整个茶事活动在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中进行,从而实现一种参与茶事的主人与客人之间、客人与客人之间、甚至是人与所涉及到的器具、环境之间的理想关系。这个“和”字不仅仅源于佛教的教义,也是儒家基本精神的一种体现,充分体现了日本整个国家内部所极力追求和保持的一个完美理想状态。
“敬”是指相互尊敬,主要建立在“和”这一基础之上,共同实施茶事的人士并不分身份的高低和贵贱,全都聚集在窄小茶室里面,沟通感情和品茶畅饮。茶席上虽然设有上座、次座、末座等席位,但这决不是身份的象征,而只是茶室内设定的座位而已。这体现了禅宗佛教的“心佛平等的精神”,即指参与茶事的所有人,甚至包括人与物都是互相平等的。敬是专注与归依是佛教的三昧,是儒教程朱学派的主一无适,即是专注、专一、没有杂念。从这我们不难看出,茶道文化在禅宗教义之中还蕴含了日本神道“万物皆有灵”的精神。而且这种通过茶事追求人们贵贱无差别的理念的建立,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极为难得。
“清”是纯洁、幽静,即要求和茶事相关的人和物必须要洁净,这是对身体及周围一切事物都要求洁净和美好的一种渴求。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当每个人都具有清澈透明的心以及纯洁无暇的内心时候,才能够领略和享受大自然之美,轻松愉快地生活。达到了这种意境才是茶道内涵“清”的实质意义,即茶道的本来面目。日本茶道中的“清”完全体现了日本民族的独特民族习性,不只是要求保持清洁,而且具有具有更深层的含义。茶道重要典籍《南方录》指出:“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无垢的净土,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可见这条箴言的寓意之深。
“寂”就是指不贪图奢侈生活、谦恭以及朴素,倡导人们不管世俗有多纷乱,都要具有一颗平常心,做到谦虚做人,拥有无私和坦荡的内心。它是佛教中所讲的“空寂”一语,也是佛语的“寂灭为乐”,这是消除了心中妄想烦恼的境界,即是消除一切心中的杂念,达到无年无想的境界。如果说前三个部分是茶道的修行途径,那么“寂”就可以看作是茶道修行的出发点与目的地。“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无”的意思。茶人与客人通过茶事进行修行,在茶事的过程中领悟到对世间万物的否定,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日本茶道中的寂也便是倡导人们无论世俗如何纷乱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谦虚做人,永葆坦荡无私的心。做茶事时,要严格做到心静如水。假如你心有杂念,就不会做得圆满,其境界也达不到闲寂的标准。
四、结语
日本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而且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日本茶文化经过不断的改变发展,逐渐构成独特而系统的茶道体系,不仅在形式上内容及其丰富,而且在思想层面上也有着丰富的内涵。茶道追求的崇尚精神和倡导的人文文化是推动茶道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用心方可领悟。
参考文献:
[1]滕军.论日本茶道的若干特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9,(03):145-149.
[2]张晓光.论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审美文化观念[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02):42-43.
[3]余悦.中国茶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柳田圣山.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译林出版社,1989.
[5]张忠良等.中国世界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一、内涵存在差异
茶作为一种超越饮食文化,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内涵体现。分析日本茶道会发现,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体内容简单,其次是出现不平衡的审美要求,也称之为情趣不对称。可以这样解释,日本茶道更依托于我国禅宗的苦行僧式修行,整个茶道的进行也是有着主次表现的,譬如茶碗多以不正者为常态,碗口外斜,表面不光滑,颜色图案不对称也不均匀。日本茶道非常重视形式,以及蕴含在形式中的精神特征。在制作茶水时,近似于宫廷礼节式的苛刻要求,包括着装仪态,行为举止等方面。它所具有的精神层面表现在“和”“敬”“清”“寂”等方面,每个侧面表现的都是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意境展示,譬如主客间的和睦,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饮具的清洁透亮以及饮茶的氛围营造等。
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思想内涵,它包容着儒学、道学和佛学,这些思想在一起不是产生排斥或者对立的现象,而是包容兼蓄,海纳百川。中国茶文化具有深刻性、思想性,也具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中国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和日本茶道风格迥异,它不注重形式但是关注精神元素。其内涵特征可概括为“廉”“美”“和”“敬”等,这其中也体现出我国古代封建思想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国人的生活行为。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喝茶非常随意,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更适合于交流以及身心的放松。
二、构成要素存在差异
首先先探讨一下日本茶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
面,分别是茶具、点茶、茶食、茶花以及相对应的建筑等。
日本茶食的主要形式是三菜一汤,分别是炖菜、烤鱼、拌凉菜以及大酱汤。
点茶的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当年11月持续到来年4月份
使用的地炉,另一个是剩余时间使用的风炉。
茶花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根据不同的月份煮茶时放入不同的花料。建筑则是指提供饮茶以及做茶的空间和环境,这也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构建。道具是整个茶道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使用工具的总称,其中包括着烧水、壁龛、添炭、点茶、茶事等。
我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茶人、茶艺、程序、环境以及主题,这也是整个茶文化品位的所有要素构成。茶人是饮茶人和煮茶人,茶艺是制茶的技术,主题是具有个性化需求的,程序是整个品茶的流程,环境是品茶的空间元素体现。
三、制作工艺存在差异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制作工艺,并从中找出差异化表象,中国制茶工艺更加注重技法或者工艺的提升,包括“三法”和“四要”,前者是指制茶法、烹茶法以及佐茶法,后者主要是包括精茶、活水、真水以及妙器等。每一个环节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同一个方面的不同研究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给饮用者带来很多意境的体现。相比较而言日本茶道更加注重细节化的处理,礼仪的过程化,也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本身并不注重茶的制作工艺,同时常常是以煎茶法为主,所以通过上面的了解可以充分了解中日对于茶的理解和差异。
四、流派存在差异
如果从广义的层面进行分析,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流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探讨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日本茶道中的内部茶道文化繁多,其代表为3000家,均是日本茶圣千利休的传人,其中也表明千利休是日本的茶道宗师,最具代表性,本身也是日本茶道的象征,并且是以禅宗茶道为思想内涵。最后以死捍卫茶道尊严,被后世敬仰。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四个重要的流派,分别是贵族阶层、雅士团体、禅宗领域以及世俗市井。这也更加的说明了我国茶文化是全社会的文化景象特征,因为各个阶层皆爱茶道,这也是全民性的文化特征。既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曼妙,同时也能够寻获到生活的慰藉。
在中华灿烂的文明中所孕育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圈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受大众喜欢的饮品文化,并已经超越了饮料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其中最为驰名的两个代表分别是中国的茶文化以及日本的茶道。如果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日本茶道源自于中国的茶文化,但是又具备自身的特点。本文所需要研究的重点是体现在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之间的特征和差别,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化表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前言: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茶艺一词,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一词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第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艺就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和艺术。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开始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了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观点。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的精神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艺与茶道精神共同构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茶文化的重点。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亨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艺表演,就表演者而言,从备器、选茗到温杯、投茶、冲泡、奉茶、谢客整个过程中,能够体现一种人生志趣和追求,体现一种“道”境界者甚少,能够表达一种优雅美韵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优雅美韵可谓茶艺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内涵是“儒家精神”,是“积极入世”,是“非淡泊无以励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对这些精神内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进入到这种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让品饮和观赏者入“道”,充其量赏美而已。“看茶艺”可,“悟”茶道则无。
就品饮者和观赏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质、人生追求、美学修养制约,进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谛者同样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艺主要是感受美、鉴赏美、接受美的熏陶。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洗礼但距“悟道”相去甚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因此,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我们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茶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饮料之一,正像咖啡是“西方饮料的上帝”一样,茶也被称为“东方饮料的皇帝”,在东方,尤其是在日本,饮茶、品茶讲究茶道,几乎遍及每一个家庭。其实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并在日本形成了特有的日本茶道。目前由于知识产权等原因,日本称茶道,中国称茶文化,两者有所区别。
一、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形成及其文化底蕴
(一)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最初饮茶的时期可上溯到三国时期,东晋、南北朝时,饮茶的风俗已广为流传。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是在唐朝。这个时期,饮茶风气的普遍,陆羽的《茶经》的问世,大宗茶市的出现、茶税制度的建立以及饮茶习俗的外传都标志着茶文化的形成。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发展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深远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在《茶艺》的中,已将儒家的克己复礼、修身养性的道德理念融入茶艺之中,并对品茶人提出了一定的人品要求,即“精行俭德之人”。受道家“天人合一”观点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茶人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佛家与茶文化的发展、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寺院的僧侣为了坐禅修习的时候不昏睡、精神饱满而饮茶。在唐宋两朝,佛教置于遍地开花、全面发展的时期,佛教的发展带动了茶叶的种植、生产、以及名茶的创立和饮茶知识的传播。
(二)日本的茶道
日本最早的饮茶的风俗是在平安初期由入唐僧侣传过去的,日本天台宗的创始者最澄在804年来到中国,第二年将佛教的经典和茶种带到了日本。镰仓初期,荣西再次从中国带回了茶,并编写了茶学专著《吃茶养生记》(二卷)此后,茶作为一般性的大众饮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战国时代晚期,日本茶道史上诞生了一位集大成的茶人―千利休。江户时代,是日本茶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日本吸收中国茶文化,结合本土特点,将饮茶、品茶发提高到一种艺术水平进而发展为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艺术。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1因为茶是由僧侣带回日本的,所以日本茶文化从一开始起便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它的内涵就在于在品茶的过程中区领悟禅宗的精神,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
二、中日茶道之比较
(一)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静、怡、真
和、静、怡、真是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其中,儒家中的“和”即是中庸之道。在儒家学者们的心中,和是中,和是当,和是宜,和是度,和就是一切恰到好处,。“静”是中国茶文化里追寻自我,修身养性的必由之道。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们都是在“静”当中明心见性,在“静”当中与天地相玄会,在“静”当中证道、悟道,同时也是在“静”当中去找寻自己独立的自尊和人格。2“怡”是中国茶文化中茶人们在进行茶事活动过程中的身心享受。中国茶文化的这种 “怡悦感”使得它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一切都追求自然、随意,因此它拥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正是这种“怡悦感”,成为了中国茶文化有别于追求“清寂之美”的日本茶道的重要标志之一。“真”是中国茶文化的起点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最终追求目标中国茶文化活动中所讲究的“真”不仅是对于茶来说应是真味、真香的真茶;所使用的器具最好是真陶、真瓷、真竹、真木;茶室内所悬挂的字画也最好是名家、名人的名作真迹;室的环境也要求最好是真山真水。此外,还包含了茶事中待人的真心、说话的真诚、敬客的真情、心境的真闲。总之,在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二)日本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是日本茶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日本茶道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被人们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或是四规、四则。最初是由村田珠光提出“谨、敬、清、寂”,后由利休将“谨”改成了“和”,并以“和、敬、清、寂”作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和”是禅宗的淡泊、无为思想的反映,在茶事的进行过程中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器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3其次,“敬”的思想是从禅宗“万物皆有佛心”“我心即佛”的思想中吸收了“心佛平等”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凝炼和升华而形成。还有,人们要进入草庵茶室时,原来的大入口已被改成了小入口,因此不论身份所有的人都必须从小入口屈身进入到茶室中,即使是佩刀的武士,也必须先将刀置于茶室之外,才能进入宁静、祥和、平等的茶世界。这正好与禅宗所追求的“佛我如一”的境界想吻合。再次,“清”即是清洁、洁净。既表示茶庭、茶室、茶具的清洁干净,也表示茶人内心的清净。最后,“寂”即为静寂、枯淡之意,是茶道思想体系中的最高境界,也表现了茶道存在的意义。茶道中,“寂”与“单纯”“贫寂”“孤绝”的意思相靠近,指茶人或是修禅者在对一切的事物进行了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无的世界,正如禅语所说,“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无”就是“有”的本源。4当人们否定了传统的思维观念,否定了一切思想上的束缚,一种新的思想、一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便会随之而诞生。因此,“寂”是茶人们所努力追寻的最终目标。
(三)在文化传承方面
日本早于中国提出了今天的“茶道”概念,茶道在日本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完全是因为严格遵守了―“家元制度”的原因。在“家元”制度下,通常来说一个师傅可以有许多名弟子,但是对于本流派的独门绝技只会教授给流派中的某一个弟子。而这个弟子的选择多采取世袭制的方式,当然根据养子条例的规定,也可以选取本流派中的有实力的人,而不仅仅单纯地依靠血缘关系来挑选。现在日本茶道由数十来个流派组成,而且没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家元。其中,由千利休的后代所创办的“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这三大茶道流派影响和发展最大茶道教室和协会遍布全国。
参考文献:
[1]周卓鹏.浅析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音乐与茶道同属于文化领域,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茶道所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它结合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讲究理、敬、清、融,提倡中和之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内涵丰富深渊。茶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茶道文化属于狭义的茶文化。首先茶道表演中融合了茶文化的各个要素,属于茶文化的浓缩版,也是茶文化的核心。
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茶文化直接作为茶道文化来解释,茶道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茶人通过制茶、品茶、饮茶实现自我修养与人格的完善,体悟人生道理,这就是所谓的茶道。如果简明扼要的概括,茶道就是饮茶人对茶的觉悟。茶道源于中国,至今经历了4700 多年历史,是东方文化与东方人文精神的精粹,也是我国最为精髓的精神文化遗产。那么茶道文化与民族民间音乐之间的联系从何说起呢?首先,茶道在我国各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是通过茶道表演以及文艺创作等形式存在的,很多地域文化的核心都是以茶文化为主,并且以种茶、卖茶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茶道文化在这些地区根深蒂固,并且多半是由当地居民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固定、完善的文化体系,负责组织茶道表演的队伍也不是专业人士,他们基本都是出于对茶道文化的热爱,在当地重要的节假日里,这些茶道表演的爱好者就会组织表演,这样的庆祝形式一直延续和发展下来,就慢慢形成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茶道表演也逐渐规范,并且开始将当地的民歌、舞蹈融进茶道表演中,将茶与民族文化有机整合了起来,茶道表演开始衍生出茶艺、茶礼等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同时也积淀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音乐资源。这是因为有了民族文化的衬托和渲染,人们对于茶道表演中的传统文化体悟也更加深刻。
2 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表现
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艺术中的介入,推动了茶道文化的普及,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不仅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建设发展,也逐渐渗透到我国整体文化体系中,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巨大反响。西方很多国家十分崇尚茶道文化,在我国茶道文化传入这些国家,并在这些国家中生根发芽之后,我国民族音乐也随之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茶道文化作为媒介,将我国形式丰富的传统文化带入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思想在世界上更多渗透,这无疑是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地位提升的有效举措。可以说茶道与民族民间音乐是不可分割的,音乐的无国界性,极大地促进了茶道文化传播的速率,下面针对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表演以及重要性进行几点分析:
2.1 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地位
在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发挥了丰富文化内涵、烘托表演气氛的作用。它有效突出了茶道表演的形式,这些民间音乐继承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无时无刻不彰显着极具东方色彩文化体系的魅力。现阶段我国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艺术主要以佤族、彝族为主,在这些地区,居民通过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对于茶道表演中的文化内涵体会更加深刻,民间茶道以舞蹈和乐器作为媒介,将茶道本身所蕴藏的文化精髓传递群众,也就是说,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是茶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 突显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
以佤族音乐为例,它具有非常突出的民族特征,与民族特色鲜明的茶道表演一起配合,佤族人民对于音乐非常热爱,在它们的生活劳作中处处都有音乐,在音乐与茶道表演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凸显民族音乐风格,音乐风格就是在某一个阶段,该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在音乐领域的体现,从而使音乐烙印上了某种特有的色彩,音乐不仅能够烘托茶道表演,反过来茶道表演也将这些音乐更好的带入了社会,向更多的人展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通过茶道表演,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勤劳、简朴、简单的精神品德以及纯朴的民风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3 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针对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全面掌握这些内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挥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3.1 对本地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及其作用
民族音乐是在当地居民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当地的民族风俗和人文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面貌,在茶道表演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不断凸显,并且更加有效的凸显了民族情感,使人们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民族文化与情感,并与表演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茶道与民族民间音乐在这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发展和传承,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性决定了它具有民族服务的特殊价值。依旧以佤族、彝族以及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为例,早期茶道在这些地区普及的时候,当地居民将当地的民族音乐进行改编、舞台化,当地居民一边喝茶,一边欣赏音乐,通过茶道文化将当地民族音乐更好的展现出来,这就是一个宣传和发扬民族特色文化的过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不仅展现了茶道文化的民族性,而且充分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民间艺术的生存方式也必然发生转变。在当代社会,民族民间音乐介入茶道的方式,实现了更加广泛的普及,同时也对茶道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主推的作用。茶道的内涵丰富,中国民族茶道通过民族音乐的渲染,会使观赏者进入到一个情境中,在这个情境中茶道精神中的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明伦之礼被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展现出来。所以说,茶道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非常巨大的价值,它对茶道文化以民族民间表演形式进行下去的依托,在茶道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应该更加关注民族民间音乐的应用和发扬。
3.2 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及其社会价值
茶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华民族这一片文化繁茂的土地上,茶文化结合了中国传统佛、道、儒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涵养,孕育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茶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它的内涵极其广泛,主要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规、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它是中国人传统的饮品,也是人们所追求精神高度的和谐统一。高校培养的是先进的学生群体,学生需要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以及引领高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就目前来说,人文茶道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受到的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1茶与茶道
茶被称之为国饮,是国人馈赠亲友的良品。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包含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结合,由此生出的便是茶道。茶道是一种艺术,一种礼仪,一种生活方式。饮茶之人多注重于养生,注重于提升自我的精神高度。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体验茶道,品味人生百态。
1.1茶的概念
茶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经拥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大家普遍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也是从中国流传至世界。茶的起源并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唐代陆羽所作《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的茶学专著。这说明自唐代起,我国就已经拥有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和文化。茶除了具有观赏、品鉴的价值,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例如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等等。茶的这些功效都在国际医学药理上得到了证明。
1.2茶文化的意义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历史。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个过程,更是中国特色文化的具体表现。人们通过将赏茶、品茶、饮茶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和中华民族的礼仪、哲学文化等相结合,创造出了茶的特色精神内涵,从而将其升华为一种精神活动。因此,茶文化对人的发展、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1.3茶道的内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国茶道的发展经历了从煎茶、点茶以及泡茶等多个阶段。茶道主要讲究五境之美,分别为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道的本质是品尝茶的美感。它的美感一方面来源于茶本身的形态、颜色,另一方面也来源于茶道中所蕴含的礼仪。人们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环节,不仅可以学习它的礼法规章,也可以领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而提升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常言道: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人生就如茶叶,苦香淡皆是人生。人生百味,就蕴含在一杯清茶中。
2人文茶道概述
人文茶道四字,字如其名,是从茶道中所孕育出的人文精神,人文茶道重点在于人本。它是基于茶本身,加之以各种文化氛围结合而成的。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喜欢将琴、棋、书、画与茶结合。人们以茶为媒介,修身养性,品位人生。茶相比于咖啡,在提神的同时更能给人以一种静下心来的力量。这就是人文茶道中所蕴含的淡泊与宁静。简单来说,人文茶道是将艺术与精神高度完美结合。茶道有“四谛”:和、静、怡、真。这也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和”代表着人与人相处需要和谐,做事要恰到好处。人具备和气的品性才能与他人友善交往,广交善友。同时,“和”也代表着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静”就在于告诉人们要有一种平静淡泊的心态。人们饮茶时的环境,需要安静,这样人们的心才能安静下来体会茶的真谛,这是一种忘我的精神高度。“怡”讲究的是一种身心愉悦。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必定是愉快的,以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去品味它。喝茶不论贵贱,重要的是喝茶人的心态。“真”代表着回归本真。人们在饮茶中体悟人生,回归自我。人来源于自然,生活于社会,难免会沾染上世俗的纷纷扰扰。因此,人更要以一颗真心来体悟茶道,才能回归自我,找寻真我。佛道儒三家对中国人文茶道的影响最深。人文茶道也正是集合了佛、道、儒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优秀哲学思想,才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老子的《道德经》就有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正好体现了人文茶道的人本精神。道家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统一,人应该追求自然的本真,借以提升自我。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主要包含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佛家主张禅味,中国僧人认为茶有三德:第一,坐禅时,通夜不眠;第二,满腹时,帮助消化;第三茶为不发之药。这很好地体现了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融合。儒家核心思想为“中庸”,即做人做事恰到好处,不偏袒维护任何一方。做人必须讲究礼仪,正如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所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饮茶的过程就是提升自我修养、净化灵魂的过程。
3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学生在经历了几年高校教育后,必将步入社会,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光有技术知识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我的素质,要学会与人交往,正确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当代的许多高校学生只注重于知识的获取,并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注重于礼仪。在平时的生活中表现浮躁,忙忙碌碌不知所谓。许多人都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高校学生要想未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可以引领时代的人,就应当从提升自我修养开始。高校学生只有提升了自我修养,才不至于误入歧途,从而让自己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在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独来独往。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也不懂得诉说和寻求帮助。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作为高校生,走出学校就会进入社会。任何人都逃不开与人交际。哪怕是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之间都存在一种礼尚往来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会礼仪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然而,目前高校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高校素质教育需要一种更有力的方式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其质量的提高。
4人文茶道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宣传人文茶道精神对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而言是一种非常可行的举措。茶道是中华茶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的人本精神。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文化不是以神为本,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即将人的问题作为中心问题。世界上所有的群体社会,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人是基本,只有从各个学生个体着手,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总的来说,人文茶道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有利的影响。4.1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拓宽,传承民族文化人文茶道始于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佛、道、儒多家的哲学思想。正是由于它这种博采众长的特性,它的文化内涵才显得愈来愈丰富多彩。人文茶道精神的学习能够使大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其知识储备,从而完成自我素质提升。同时,茶道精神的学习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4.2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茶首先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高尚情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艺术的熏陶不可缺少。人们在这种艺术的熏陶中学会了欣赏,找寻到了自我兴趣,从而培养出高尚的情操。人一旦有了艺术的熏陶,整个人的气质就会与众不同。而人们通过学习茶道,可以了解到有关于茶艺、环境、诗词、历史等多种文化艺术。高校学生如果持续受这种有利环境的熏陶,自然就会以“茶人”为榜样,努力提升自我修养。4.3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学会释放自我压力高校学生的课业普遍压力较大,节奏较快。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尽快地了解到社会人才需求,融入社会大环境。品茶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从人文茶道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如何从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片空闲,体悟人生的真谛。从品茶中感悟到“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哲理,从而转化成动力,让自我的素质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4.4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茶道精神的主体就是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是钱梁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观点,其认为茶人应该“默默地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高校生活学习阶段正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时机,大学生在这个阶段会遇到许多挫折但也会有许多成长。因此,高校阶段是完善自我的一个好阶段。大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茶道,可以领悟茶道中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清楚地认知自我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5结语
人文茶道在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人文茶道的教育提上日程。人文茶道只是茶文化中最精华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其全部内容。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有所接触,必定会被茶文化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所吸引。我们所应当做的就是让人文茶道更广泛地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中,从而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接触到它。
参考文献
[1]付昌辉.加强横向课题研究促进高职科研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36-37.
[2]吴诗池.试论中国的茶文化———兼谈中日茶文化关系[J].农业考古,2004(02):13-26.
[3]刘悦.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培养素质奠基人生[J].陕西教育(教学),2016(4):15-16.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接下来我们从四个方面谈谈茶道表演的内涵。首先是表演的主题应该是泡茶或是茶文化上有关的题目。当我们看到表演席,首先意识到的应是“有人在泡茶”,或是“有人在述说茶道”,而不是“表演者好漂亮”,或是“茶席上的那盆花插得好雄伟”。表演者应该是专心于泡茶、奉茶或是喝茶,而不是环顾四方,或是摆姿势准备让人拍照。在茶会形式的茶席上,我们发现有些泡茶者心不在供应茶汤,只像茶席上的一件摆饰,让人想到一位钢琴演奏者在台上不专心弹琴的可怕样子。
表演席上如果还要上演茶道的意境与敬茶等的人际关系,那就要让观众理解到“有人在述说茶道”而专注于所述说的内容,不是只看到台上一个个让人赏心悦目的明星。个人表演泡茶时有如舞蹈的演出,多人表演茶道之人际关系时有如戏剧的演出。
茶道表演的第二内涵是“表演之下产生的茶汤”。茶汤是茶道表演的灵魂,如果没能把茶汤泡好,就如同上述所说的音乐会没把琴弹好一样,不是扣点分数就可以的,既使是服装、动作、茶具、挂画、插花俱佳,也应该视为不及格。但如果评分标准设计不当,只是扣掉茶汤的分数,可能还是可以夺冠。有人质疑若观众或评审无法喝到茶汤怎么办?是应该设法让每位评委喝到茶汤,没能喝到茶汤的观众可以凭自己泡茶的经验,从置茶量、水温、浸泡时间粗略知道茶汤是何滋味。
茶之所以形成“茶禅”、 “茶道”,理由是非常充分的,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茶,茶就现身在什么方向, “茶禅一味”是如此, “茶道一如”也是如此。
中国禅宗形成后,因着禅修而饮茶。相沿成习,潜移默化,饮茶成为佛教丛林的宗门规式。《百丈清规》规定丛林禅茶及其做法次第,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五灯会元》记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以茶敬客,更是寺院的常规,茶在唐代已经是僧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禅门茶风兴盛。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60-02
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同样源远流长,其精髓体现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茶道内容涉及艺术、社交、礼仪、修行等因素,其独特内涵使其成为现代人提高气质、内涵、修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一、“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是中华茶文化的核心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也就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融入了儒道佛的传统哲学理念、传统的伦理与道德标准,并形成“和”(谦和之仪、中庸之美)、“静”(空灵清静)、“怡”(和悦愉快)、“真”(返朴归真)的茶道精神。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和谐、重人格修养,认为本是“南方之嘉木”的茶具有清廉、高洁的品性,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茶可交友、可养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饮茶可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氛围。这就从中庸之道直接引申出“和”的思想,后来被认为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二是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三是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
崇尚自然的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推崇无为、宁静、淡泊。而生于名山秀谷间、汲取天地之精华的茶及它高洁的品性正契合了道家回归自然的理念,茶也就自然成为了道家推崇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理想境界的物质载体。而茶道精神之“真”也成为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另外,道家尊生乐生,注重养生、养性,尊崇快乐生存的理念。他们不消极处世,提倡主动适应自然规律,自己主宰命运,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快乐生存”的理念无形中影响了茶道精神之“怡”———以和悦愉快的态度待人处世。
儒、释、道三家都主张修行。正如中国茶叶博物馆郭丹英在《儒、道、佛与中国茶文化》中所说:“儒家注重心性的修行,禅宗也主张通过修行来净化自己的思想,禅宗同时也吸取了道家的一些思想,如它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因此禅宗主张圆通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协调,禅宗主张修行的方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饮茶有助于他们参禅悟道。因此,中国茶道修习注重宁静的氛围、空灵虚静的心境。道家与佛家不谋而合,他们也认为茶为清灵之物,饮茶可使静修得到提高。受此影响,中国茶道认为,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就是“静”。“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浓缩了中国儒道佛传统思想的精华,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二、学习茶文化有助于丰富女性精神世界
茶文化及其茶道精神的独特内涵,即蕴含其中的传统道德标准与修生养性的价值观念与现代人关注养生,讲究气质修养的目标极为契合,通晓茶文化有利于丰富现代女性人文内涵,提升形象气质。很多茶文化前辈对茶道的理解,无不体现这一点。浙江大学庄晓芳教授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林治先生将茶道解释为:茶道是一种文化艺能,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手段。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和谐安乐之道。可见,茶道是以茶为媒介,通过泡茶、品茶等茶事活动来感悟传统文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学习礼仪、体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进而使人生达到一种和谐愉快的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径。
流传至今的很多脍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作为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读来仍然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作品中,有的是描述煎茶煮茶情景的:如唐寅《品茶图》中题诗曰,“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联自嘉”;以嗜茶闻名的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留下的不少茶诗中有很多是描写户外煮茶的,像“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还有的是描述饮茶品茶后的感受与感悟的。如卢仝著名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常读这些令人神清气爽的诗文,会令人气度不凡、口齿生香,再结合氤氲茶香,岂不美哉乐哉!
通过学习茶文化,领悟“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可以丰富自身的人文内涵、完善人格、提升气质。通过一系列茶事活动,可以让人心存和睦、心胸豁达、沉静欢喜、返朴归真,而这恰恰又是茶道精神的个中真谛。尤其是女子,“女儿是水做的”,而茶也是承甘露滋润、得天地之精华,女子与茶天生就是合而为一的。因此,学茶很容易使女性与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境界,令女性气质脱俗、举止优雅、内涵丰富。
三、茶艺修习有利于提升女性综合素养
作为茶事活动最高境界的茶道,在饮茶泡茶中融入了很多哲理、伦理、道德,注重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如果把整个泡茶过程上升到艺术层面,强调艺术表演性、观赏性,并且讲究饮茶的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就是所谓的茶艺了。茶艺可以理解为茶道的表现形式与载体,是“茶”与“艺”的融合,茶艺的修习有利于女性综合修养的提升。茶艺其实“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从茶叶的沏泡要领——诤器、置茶、润茶、冲水、敬茶、品茶到中国各类名茶的沏泡方法,再到精湛的茶艺表演技艺,不仅需要茶艺表演者掌握深厚的茶文化理论知识,而且对表演者的举止言行、身姿神态也有较高的要求。如具备一定的礼仪常识,如端庄典雅的站姿、坐姿、步态以及相应的奉茶礼与请茶礼等、和谐得体的着装、和悦愉快的神态、清雅脱俗的气质、清晰婉转的解说等等。
总之,茶艺表演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是展现美与和谐的艺术,茶艺修习对女性身姿、心态、品性的修行有积极的意义。正像日本学者谷川哲三在《茶道的美学》中所说,茶艺是“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通过流畅与和谐的肢体语言与声音艺术,引导品茗者进入“万物与我唯一”的境界,并通过品茶感悟人生真谛,得到精神的享受,为生活增添无限情趣。在都市生活重压下的现代女性,可以通过习茶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放松,学会更加豁达、安然的面对工作与生活。
另外,围绕茶艺表演,还可以引导不同群体的爱茶女性进行一系列与茶有关的活动,如以不同茶叶为主题的茶席设计活动、茶诗茶词朗诵会、茶文化征文比赛等,不仅能丰富现代女性的业余生活,提高生活情趣,还可以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促进女性之间及女性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为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页.
[2]汤鸣绍.发展茶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举措.福建茶叶,1999年第4期.
1.1均具备包容性
体育是一项对个体没有硬性要求的运动,无论国籍、性别、年龄、身高或健康程度是否存在差异,都可以自愿参与体育运动。从体育赛事情况来看,既有专门为健全人士举办的体育比赛,也有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体育比赛,体育运动提倡人人平等。就高职体育教学来看,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具有显著的个性化差异,学生的性别、体育技能等均存在区别,但每个学生都具备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这足以体现体育运动及其教学的包容性,并在这方面与茶道精神有着契合之处。茶道精神中的“和”主要是指“和平”、“和谐”。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以茶会友、以茶待客,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融合后则意味着在体育运动中应与他人和平共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两者有着极其相似的核心认知,这为茶道精神融入体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依据。
1.2均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
我国茶道精神提倡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相融合,把实现个体价值和建设国家社会发展相联系,具备“大侠之风”、“大侠之气”,体育精神同样如此。虽然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竞技性,但是并不是单纯为了竞技而运动,而是在运动中获得相应成果,该成果并非只属于个体,而是关乎着整个集体的荣誉。体育教学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练、教师的系统引导下学生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运动员,并代表国家、团队参与国际比赛,在比赛中获得的荣誉成就不仅属于运动员个体,更是整个国家、团队的集体荣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茶道精神,便可向学生传达将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发展相融合的认知概念,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发展,还是为集体争得荣誉,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奥运会为例,当奥运会参赛者在获得金牌时会升起相应国家的国旗、响起国歌,获得金牌的参赛者此刻内心更多的是国家自豪感。因此,在将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后,也能激发学生的为国为民情怀,在该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更具价值意义。
1.3均拥有理性思维
茶道精神中包含着道家思想,天人合一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哲学观。天人合一主要是指个体应将行为举止与自然规律相结合,不能做出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的行为。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及价值观。比如,一些喜爱品茶的个体更喜爱幽静、自然的生活环境,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会使个体对世间常态看得淡然,能够理性对待生活的得与失。体育运动具有竞技性,当一方获得胜利时另一方势必处于失败状态,如果运动者不能理性对待比赛输赢便会影响后续心态,使自己丢失更多机会,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不同学生的体育训练进度不同,一些学生因投入较多精力运动后却没有获得理想成效而产生失望情绪,久而久之会失去对体育锻炼热情和信心。但事实上,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使自己在面对成攻和挫败时都能快速恢复至元气饱满的状态。这就需要学生采用理性思维对待体育锻炼,它与茶道精神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能引领个体控制自我思想和行为,对于学生调整体育锻炼心态有着积极作用。
2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积极影响
2.1有利于传达体育文化精神内涵
体育和其他学科有着一定差异,体育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各项运动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传达体育文化精神,使学生具备正确运动态度及道德素质。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学忽视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传达,这使得教学缺乏核心依据,不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课堂上学生无法得到有力指引。体育教学融合茶道精神后不仅可以在原有教学资源上加以丰富,还能使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带领下进行体育学习,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了解体育文化精神,可有效转变高职体育教学文化精神缺失现状,使体育教学更具吸引力。
2.2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将茶道精神融入至体育教学中还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我国从古代开始便有饮茶、制茶经历,在国人心中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还象征着和谐,茶已经和国人生活习惯有着必然联系。比如,当前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购买和储存茶叶,当有客人来访时便会将茶叶泡上,一边饮茶一边谈论事情,饮茶的过程也是双方加深了解的过程。茶道精神的融合可以转变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使学生能够深受茶道精神熏陶,在体育运动中秉承和谐理念与他人交往、互动。体育运动虽然具有基本人际交往功能,如,学生在进行篮球运动时会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与他人正确交往、相处需得到茶道精神指引。茶道精神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运动行为,正确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2.3有利于教学改革优化
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教学过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体育教学亦是如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及观念会影响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核心指导力量,如果不具备新时代正确教育观便会制约学生长远发展。而茶道精神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高职体育教学综合要素。茶道精神是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明,大部分内容都可以作为体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受茶文化熏陶,以此来弥补当前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并且,就我国高职体育传统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茶道精神中有着丰富教育资源,教师要想发挥茶道精神育人功能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体育教学中融合茶道精神可以推动高职体育有效改革优化。
3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现状
3.1茶道精神未引起足够重视
从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院校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强调茶道精神。虽然当前强调教育改革,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更注重运动技能技巧传授,忽略茶道精神引入。有的高职体育课程虽然有关注茶道精神融入,但是只是简单带过,与茶道精神相关的内容没有切实与体育内容相结合,这便导致两者融合留于形式,在此情况下学生对于茶道精神半知半解。比如,有的学生只了解部分饮茶知识和茶礼仪,无法透过茶道精神领悟文化精髓。这样既无法发挥茶道精神教育作用,又无法推动两者有机融合。该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教育思想有关。从高职体育教学实际来看,大多院校和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体育专业技能培养,在教学改革中也将重心放在技能传授方面,旨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未关注和强调体育心理教育作用。茶道精神的核心作用就是对学生心理、思想进行引导,当院校和教师没有关注体育心理教育作用时,便导致茶道精神遭到忽视,进而无法推动双方密切结合。
3.2教学方法不适用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性作用,而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则需接收相关知识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同理。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应用,在融合茶道精神时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融合效果,教师需以学生为核心,在考虑高职学生体育学习综合需求的情况下引入茶道精神内容。然而从现状来看,教师在该方面做得并不到位。一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不符,无法有效渗透茶道精神。在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使其无法深入了解和应用茶道精神,不利于形成茶道思维。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自我教学想法,没有考虑学生学习需要,致使教学主体地位发生扭转,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茶道精神内容无法吸引学生,严重削弱茶道精神教育价值。
3.3教学资源较匮乏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融入的茶道精神资源并不丰富,教师通常只是根据教材施教,忽视全新教学资源挖掘。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教学中涉及到的茶道精神内容极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的关系,无法挖掘大量有效的茶道精神教育资源。一些教师在融入茶道精神资源时没有和体育教学内容密切相连,使两者之间缺乏必要联系,该现状出现的原因和教师专业素质有一定关系。虽然我国高职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体育专业,但教师在接受教育时同样缺乏人文素养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师后续工作。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创新教学内容,加强茶道精神融合,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在引入茶道精神资源时只能原封不动的引入,无法在资源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且没有注重茶道精神资源内涵深剖,将这类资源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后,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深度理解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关系,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事倍功半。再加之教学方法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体育发展要求,这样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整体质量,还会给高职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素养形成造成阻碍。
4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发展策略
4.1加强茶道精神内涵挖掘与引入
茶是国人生活必需品,和柴米油盐一样有着重要地位。茶道精神影响着国人思想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应注重内涵挖掘。茶道精神涵盖的内容较为多元,但并非所有内容都与体育教学相契合。基于此,教师在引入茶道精神内容时,需站在体育教学实际综合考虑。例如,可以引入采茶舞进行教学。采茶舞在我国同样有着多年发展经历,扇子花、矮子步等舞蹈动作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且采茶舞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采茶舞属于民间舞蹈项目,舞蹈中的大部分动作创作灵感均来源于当地人行为习惯、思想认知。在引入该资源时,教师可针对采茶舞文化元素加以挖掘,使学生透过舞蹈看文化内涵本质,并在体育训练中受到精神文化熏陶。教师也可以在了解采茶舞基本舞蹈动作后进行提炼,提取出一些有助于学生体育发展的动作,如十字步、碎步等。这些舞蹈动作在采茶舞中有着独特艺术鉴赏价值,且和当地人的采茶劳动行为密切相关,将这些动作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显著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向学生播放采茶舞视频、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等内容,从而构建浓厚的艺术氛围,有机渗透采茶舞内涵,以此来加深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联系。
4.2增强茶礼仪渗透
我国茶道精神讲究品茶有道、敬茶有礼。茶礼仪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加以渗透,茶礼仪是茶道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有着完整的体系结构和规矩流程。体育教学同样有着一套专门的教学体系,学生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师等要素引导下具备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并形成体育道德素养。因此,茶礼仪和体育教学有着契合之处,在教学时教师便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比赛时,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团队,团队之间需要在比赛中PK获得胜利。在比赛正式开始前教师先向学生传达公平竞技理念,使学生可以在比赛中遵守规则和道德。随后,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握手、鞠躬。在比赛过程中如果有同学摔倒应及时给予帮助,不能因为对方是对手就置之不理,培养正直、和善、明理的竞技精神。通过这种方式融入茶道精神可以营造和谐、积极的体育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亲自践行茶道精神过程中深刻理解茶道精神本质,使其在体育道路中走的越远越好。
4.3转变教学认知方法
要想彻底实现体育教学和茶道精神融合,需在根本上转变体育教学认知及方法。院校领导与教师都需注重体育心理教育作用,从而给茶道精神融合提供平台。院校应为体育教学提供足够基础条件支持,教师在理论讲解基础上,需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促使茶道精神可以得到进一步深化。应密切结合教育改革融入茶道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院校实际增强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联系。例如,可以引入茶叶、茶具等物体使茶道精神得以物化。茶道精神包含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无形物质主要是指思想意识内容,而有形物质便是指茶具、茶叶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物体可使学生亲自接触茶道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茶叶在沸水中散开的情景,也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茶具特征。茶本身也是一种饮料,具有清热、解渴等功效,学生体育训练后身体流失水分会感觉口渴,补充水分是运动结束后的第一件事情。这时教师便可提倡学生喝茶水,并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喝茶的益处,在平时体育锻炼中加强接触,为茶道精神融合、理解提供有利条件。
5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学和茶道精神有着许多共通点,两者均具备包容性、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也共同拥有理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不仅可以传达体育文化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还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优化。在实际融合过程中,茶道精神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方法不适用,且体育教学中的茶道精神资源较匮乏。为转变现状,教师需加强茶道精神内涵挖掘与引入,增强茶礼仪渗透。同时亦要转变教学认知及方法,实现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有机融合,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洪涛,屈静力,杜坤.基于茶道精神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福建茶叶,2017(03):261-262.
[2]马文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8(04):216.
[3]陈寅,杨晔.茶道精神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结合[J].福建茶叶,2018(05):185+188.
[4]陈春梅,时爱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研究[J].福建茶叶,2018(10):202.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2-0113-05
传统文化犹如江海,波澜壮阔,源远流长;诸子百家好比山花,姹紫嫣红,分外妖娆。在中国文化的群山中,老子无疑是最高的一座。老子《道德经》内涵深邃、词句洗炼,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以“道”为核心,凭借优美的五千韵文,勾勒出一个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宏大框架。对中国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亦是中国茶道的重要源泉和灵魂所在。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缘,孕育了古朴而精深的茶道。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体悟宇宙之奥妙?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品味人生?如何通过研修中国茶道来涤荡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呢?
中国茶道与道家思想的渊源
茶之源在中国,茶道之魂在华夏。茶,原本仅是用作解渴治病之物,在唐代,经过茶圣陆羽的发扬与传播之后,渐渐从物质生活中凸显出来,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特别是融入宗教哲学思想后,茶,便从物质的茶,演变为精神的茶道。据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方式在唐代逐渐由药饮和煮饮,发展成为细煎慢啜的品饮,进而演进为艺术性、哲理性的茶文化。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代《封氏闻见记》如是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茶乃万物之精, 万品之华, 清而不浮, 静而不滞, 淡而不薄。中国茶道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以海纳百川之势,不断演进,广泛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最早与茶结缘,茶从产生之初就与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的萌芽, 到中唐时期茶道的最终形成, 处处打上了道家思想的深刻烙印。一方面,茶是汲天地灵气的自然圣物, 人乃宇宙精灵, 人与茶之间的交流,代表着人与天地灵物的交流,茶的品性中蕴含着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 亦可作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 于是道家之“道”与饮茶之“道”和谐地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中国的茶文化无处不浸润着道家的思想, 茶与“道”结下不解之缘,共同融汇而成中国茶道的精神元素。
中国茶道是人类品茗活动的根本规律,是从回甘体验(滋味)、茶事审美(品味)升华到生命体悟(真味)的必由之路。中国茶道蕴含了丰富的道家精神,体现了历代茶人对自然之趣的执着追求。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 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目标, 在品饮之中亦可得到充分发挥。在精神追求方面, 茶与道家思想有颇多相通之处。茶事活动中,倡导用本地之水煎饮本地之茶,强调茶与水的自然和谐。茶,终于寂静;水,终于无言。水漫,茶透,只是一个过程。品茗时,茶人强调“独啜曰神”、“独品得神”,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 追求“天地大美”之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品茗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就茶道精神而言, 真正的茶人胸怀宽广, 虚怀若谷, 与自然完美契合。于芬芳的香气中, 细细品味茶汤的滋味, 不知不觉, 茶与我俱忘,达到大道无我之佳境。中国茶道之要旨, 于无形之处尽显其精神。因为道家“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等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里充满着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蕴含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茶人最先领略大自然的奥妙,文人雅士置身于幽谷深林,煮泉品茗,观云听籁,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之境界。
茶道是茶与道的结缘,是形而下的物质载体与形而上的精神理念的有机融合。茶之精神蕴涵于道中,道融合在茶中,二者互融互通。茶通人生之道, 品茶悟道, 亦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道是无形的,难以表达、描述和超越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而茶却是有形的,可以品饮、体验和感知的。因此,茶道研修为人们接近道、体验道和感悟道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何为“静品心法”
茶通六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缘,孕育了古朴而精深的茶道。中国茶道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内容丰富而内涵深邃,虽历经千年,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修道,贯穿于中国古代先贤的几乎全部精神生活,如抚琴、焚香、书法、品茗等。修行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茶道研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是自然之真、人文之善与艺术之美的有机统一。在茶道研修中,静与美常常相得益彰。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活动创造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和一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人们的心田之时,茶人的心灵便在虚静中逐渐空明,茶人的精神便在静中升华净化,在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之境界。唐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里的“唯有文字五千卷”,指的便是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亦是中国茶道精神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倡导“无为”、“静修”,通过饮茶能使“静修”得到提升,所以茶是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因此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老子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一个人内心没有虚静过,就无法懂得万物的变化,就不能看到万物的本真。庄子说:“水静则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道家先哲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可以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归其根,归根称之为“静”,因此,“静”成为中国茶道研修之必备要件。自古及今,受老子《道德经》的深刻影响,历代茶人在茶道研修中尚“静”。“静”能悟道,“道”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道家的“虚静”之道与茶之“静”、“性”相通。人们一旦发现茶的“性之所近”――近乎人性中的清、静、虚、淡的一面时,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实然形态,换句话说,也就决定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醇和”的境界,惟有这样才能驱除内心杂念,品出茶中所蕴含的茶道精神,品茶调心,以茶入道,达到“清净虚明”、“超然物外”的茶人境界。
“静”乃中国茶道入门的第一课,不“静”,就不足以生慧,也就不足以悟道,技艺也难以提高。在品茗之中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了然于心,洒脱豁达。善于静观,就能在静中观察世间诸种现象的根源;善于静思,就能透过纷繁的人生现象,把握生活的本质;善于静悟,就能了解人生的真谛,领悟真正的哲理。有了静的工夫,加上重德,便可以使人获得内心的丰富、精神的愉悦和灵魂的安详,使广大茶人真正体悟到生活之美与生命之美的和谐统一。
静者,清心澄虑也;品者,细细体味也,即用冷静、清净之心思考、品味人生。所谓静品,即茶人为寻求内心的宁静所采用的品茗之法,即不动摇,无乱象,静静品味,是一种寂静的境界。欲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者,心必定要处在静的状态之中,由静而生的是人性最清净的思想,这种思想充满智慧,日常生活中若能如此静思静品,自然就不会犯错造恶。因此,静品是心灵不受污染,真正静寂,虚漠,达到心无烦恼的境界,惜茶之人宜时时保持冷静之心,去思考茶与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静品心法是通过品茗活动来享受生活、完善人格、体悟人生的茶道研修方法,是将中国茶道的精神理念在生活中付诸实施的知行合一的过程。静品心法其实就是茶者品茗之法,它源于中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茶人在茶事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是茶人在平静如水、回归本真的状态下,对社会和人生展开的思考,从中提炼出对茶事生活具有借鉴意义的理念或方法。静而能品,品而能参,参而能悟,悟而能道。唯有静心,方可品出其中真味;唯有细品,才能读出其言外之意,茶道心法,就是懂得如何去“品”。
茶道是茶人的精神信仰,是茶人探索生命真谛的心灵之路。静品心法便是茶者探索生命真谛过程中所得的心得体悟。茶者以品茗方式来解读《道德经》其结果必然是:慢品,细读,精研。本文所做出的解读,是一种茶席边的智慧,亦是茶人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投身于茶的理解之上。“一物二性”、“三位一体”、“对辨参悟”是中国茶道研修的三大定律,亦是静品心法所运用的主要茶道哲学思维方法。在潜移默化的体验、分享、感悟中,探寻老子《道德经》对于人生的启示。
一物二性:中国茶道研修的方法论
一物二性,相对的二,绝对的一,这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亦是中国茶道研修所倡导的主要方法论之一。因为“存在”,而“有”宇宙、世界和万物。因此“存在”被称为“一”。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是存在、是系统,是“一”,世界是存在、是系统,是“一”,我亦是存在、是系统,是“一”,万事无物都是存在、是系统,是“一”。哲学意义上的“一”是普遍性,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永恒存在的“一”。“一”既是万物的基础,也是变化的源泉,亦是和谐的整体。
“二”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宇宙充满对立,矛盾无处不在。“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切都在对立之间产生,一切都在对立之间演变,一切都在对立之间发展。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二章》)在茶道哲学领域,概念总是相伴相对而生:沉浮、甘苦、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福祸、荣辱、智愚、多少、生死、成败、攻守、进退、静噪、重轻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皆蕴含一物二性之理。
一物二性,洞悉事物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即天地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亦是构成事物千变万化的基石。以茶汤为例,普遍存在甘、苦两种不同的滋味。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记载:“啜苦咽甘,茶也”。喝一口,茶先是给人以苦涩的感觉;咽下去之后,却徐徐有甘甜的回味,这就是茶的味觉特性:苦后回甘。茶之苦,不是单调的苦;茶之甜,也不是肤浅的甜。茶之甜藏于苦中,茶之苦酝酿着甜。
苦与甘,原本是对立的两种滋味,却有机地并存于一碗茶汤之中,显示出茶汤的不寻常之处。苦中作乐、苦后回甘、化苦为甘的转换机制,引发人们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诸多苦难与磨砺。人世间芸芸众生,何尝不似沉浮的茶叶?“经历水与火,生命得丰富”,茶道之中,茶叶的起伏与沉浮,茶性的收敛与包容,茶杯的热与冷,茶香的浓烈与清淡,乃至于茶壶的拿起与放下,都是一物二性法则的重要体现,不经历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茶的叶子,只在生活的表面沉浮,浸泡不透生命的芳香。相反,只有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茶叶,在沧桑的岁月中几度浮沉,才会散发出最沁人的清香。
茶如此,人生如此,茶道研修亦如是。
三位一体:中国茶道研修的思维特征
“三位一体”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样,“三位一体”也是中国茶道研修的方法论――静品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也不断生长出鲜活的新形式。随着佛教由印度的传入与被改造,它融合本土儒家、道家文化因素而形成了中国佛教,数千年来,儒、道、佛三位一体,在互相争鸣中互相获得各自发展的养料,共同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史记・封禅书》中曾将“三位一体”译为“三一”, 认为“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这个“三一”,在中国上古文化中,本意指“天一、地一、太一”,是对天地神和宇宙原始的笼统称谓,其所谓的“一”有原始、至上的意思。老子有言:“吾有三宝,持而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老子认为,正因有“慈”,所以才可能有长久的“勇”;正因有“俭”,才可能有长久的“广”;正因“不敢为天下先”,才可能“成器长”。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三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的“三位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何谓“三位一体”?为何会一体分三位?怎样三位而共有一体?在《道德经》中,老子运用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 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开, 构建起了充满辩证思维的哲学体系。它论述了“道”为“一”、为“无”、为“无为”、为“自然”的三位一体的哲学内涵;“自然”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开端;“道”的“万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凡事“守中”的一分为三的作用和意义;由“道”的三位一体入手论证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构建起独树一帜的、充满着辩证思维的哲学体系。毫无疑问,这也成为了中国茶道精神的重要源泉。
《道德经》的核心是一个“道”字,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哲学体系是从“道”发端的,是以“道”作为其最高范畴的,老子的“道”充满了辩证法和三位一体的思想,老子的哲学体系是以“道”为中心概念推导演绎出来的辩证概念体系。沿着《道德经》的思路,定义“道”为天地万物的本体和宇宙形成的最初推动力,宇宙万物的演变都是“道”的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道家之“守中”有三:一是时间维度,要求顺势而为;二是空间维度,要求抱一守雌,变化有度;三是在时空的交互相容上,要求道法自然,变在其中。从“道”的本质属性上讲,亦是“合三为一”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世间有四“大”,分别是“道”、“天”、“地”、和“人”,其中,道是思想观念性的,是无所不包的世界本原,而其他三样是物质的,是“道”的产物。“道”自然是先其它三大而生的,简言之,由“道”而天、地、人,“道”是先世界而存在的世界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描述的创世纪的过程。这个道是老子的命名,为宇宙中的初始能量和源头智慧,活生生的存在,极富创造力的无上智慧。从道中生出万物的一体,这是终极的实相,万物一体,都是一体,一个东西所变化,没有分别。一生二,是指从一体中演化出二元对立的事物,二元对立后出现的是三位一体,这是更加精致的划分,时间分为过去、 现在和未来,空间分为这里、那里、这和那之间;人是身、心、灵的完美组合,身为物质层面,心是精神层面,灵为灵魂信仰层面,身、心、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同样,在人类的核心价值的追求层面,人的认识活动追求真,意志活动追求善,情感活动追求美,真、善、美三位一体。
对辨参悟:中国茶道研修的实践原则
当我们对于老子的哲学思维有所体悟,就可尽晓茶道与哲学的思辨之关系。“对辨”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当有一个概念提出时,就有另一个概念与之对应地产生。哲学本身正是通过两个极端的产生过程及其所表达的矛盾来展现问题的内涵,来展现问题的矛盾斗争的力量。中国茶道研修亦如此。
“参”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感应和对话。“参”是研习的过程,“悟”是通过研习从内心去得到认知和感悟。“参悟”指参透领悟,即通过思考明白了事物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了事物运行的规律,不为俗物或表面的现象所误导。“参悟”是东方文化所倚重的方法论,注重知行合一,将研习的心得体会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确认。参悟什么呢?参悟天地之大道,参悟人生之真理。《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有云:“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是做“加法”,学识与日俱增;为道是做“减法”,减而减, 直至无我,就与道相通。参悟的形式,有顿悟,有渐悟;有解悟,有证悟。正如庄子所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品茗”就与“参悟”自然而然发生了联系。
事茶爱茶,爱茶事茶,惜茶爱人,这是中国茶道的核心理念。生命源于一呼一吸间,茶的生命存在于一闻一品间。所以每一个会饮茶的人,都要先闻茶香,观茶色,最后再品茶味。闻茶香,观茶色是净化人的心境,使人脱离喧器浮华,品茶味是净化意境,使人参悟大道,达到无相无我之意境。如布袋和尚契此一样,刹那间放下布袋,即放下一切尘缘琐事,静下心来,安享茶带来的片刻洒脱盈满。“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此一语道破“静”字对品茗的意义。
中国茶道,不仅承载着茶人的健康而和美的生活方式,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茶道是茶人的精神信仰,是茶人探索生命真谛的心灵之路。静品心法则是探索生命真谛过程的不二法门。
古人云: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儒者,还是高僧大德,大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因此,静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大道的无上妙法。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空灵的心境,涤除玄览,经寂虚漠,茶香熏道,道法自然。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一物二性”、“三位一体”、“对辨参悟”,这三大茶道研修定律一起构成了静品心法的基本内涵,这套独到的茶道哲学研修方法将为广大茶人开启一扇遇上茶、爱上茶,并终身服侍茶的大门,满足茶人一生的信仰和追求。以茶为媒,使得难以言表的道从此不再遥不可及,以茶载道,使茶人得以在平静、柔和的氛围中去体验、感知道,进而品茗悟道,感受中国茶道精神的独特魅力。这便是谈茶论道,由茶入道,品茶修道,因茶悟道的过程。心即茶,茶即心,茶等的是一个懂他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一杯茶在手,人缘、茶缘、善缘尽在其中。在此仅摘一片绿叶而探讨之。
中国茶道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内容丰富而内涵深邃,虽历经千年,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参考文献〕
[1] 吴远之.茶道九章[M].北京:中国书店2015.
[2] 吴远之.大学茶道教程[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3] 楼宇烈.老子道德经集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