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31 10:48: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并广为传播和使用的一个概念,从经济表现来看,是指在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美国已经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又与低通胀和低失业率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一高两低”现象。而从更深层次上讲,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联合推动下,经济发展过程产生的一系列质和量上的变革并导致世界经济的系统关联结构、功能和所遵循的规则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已经由生产实体产品转变成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运用。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知识、拥有知识的劳动力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新经济的支柱产业。可以说,新经济是指建立在网络经济和知识、信息经济基础上的,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规模收益递增为主要特征、以享受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外部性为条件、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的新型经济形态。

二、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速度文化

由于现代通讯传输工具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时间上的竞争。美国思科系统公司信奉的企业信条是:“在未来的商场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因此,培育起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当务之急。

首先,企业速度文化要求在最快的时间里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当前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仅看谁的技术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更要看谁最先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当前需求,抢先占领市场。其次,企业速度文化要求企业每个员工更新观念,树立时问观念,增强危机意识。企业要营造出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知识和才智的企业文化氛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最快速的反应机制,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讲求效率,不断增强企业的合力,牢牢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

三、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

新经济时代的人本文化主要体现在内外两方面:1.是企业内部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2.是企业对外要以顾客为出发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必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标准。

四、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创新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为一种社会主题。国家的强盛需要创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是通过创新得到的,而不是继承来的,创新是企业战略的核心。企业只有基于创新制订战略,才能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源泉,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敢于大胆创新。不畏风险的人,敢改变游戏规则的人也就是在思维模式上能迅速改变的人。在信息社会中,“明天意味着重大事件”。未来似乎不可预测,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那么怎么让它确定呢?答案应是自然人或者法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本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新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主动性和确定性来对付明天的不确定性。

企业要在市场的大潮中做一个成功的弄潮儿,依靠的是其核心竞争力,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创新,包括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企业文化的创新在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文化的创新,转变了员工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为企业实施文化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创建于1937年的麦当劳,从最初的汽车餐厅发展到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快餐连锁店,并跻身世界500强之列。不能不归功于它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先生创业初期,就为自己设立了快餐店的三个经营信念,后来又创造性地加上了“v”信条,构成了麦当劳快餐店完整的Q、S、c、V经营理念,即质量、服务、卫生、价值的经营理念。正是以这一经营理念为核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麦当劳文化,使麦当劳创下了世界最大的连锁体系纪录。

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虚拟文化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各种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于有形资产。虚拟文化可理解为通过专利局、互联网和其它媒体使无形资产增值的人文环境,例如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网页和广告宣传等,以及由于电子商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引起的市场全球化,营销观念、交易和支付手段的变化所带来的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变。

企业虚拟文化的要旨在于具有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素质。耐克、可口可乐等美国公司就是虚拟经营的典范,它们不断地制造概念,通过概念来进行市场扩张。此外,在新经济中,企业大小的重要性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所以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象大企业一样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虚拟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创造消费、购买消费。在全球生产普遍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超市化,传统的消费概念已经过时,发现消费、创造消费,从有限消费转变为无限消费,就成为虚拟经营的重要内容。

六、新经济时代的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

企业自身具有追求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全球化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企业已经从过去的恶性竞争逐步转向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竞合”关系,主观和客观因素都迫使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文化的融合铺平了道路,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企业成为跨文化的组织。实际上,企业融合文化应当是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占,企业有了包容性的融合文化,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成双赢或多赢的商业运作。在最近几年以来,市场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只有善于竞争和合作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不断做大做强。

篇2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文化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文化经济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术语,甚至于学界对其都没有准确而明晰的定义,在本文当中主要表示的是和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者是商业经济相对称的一个概念,表示在少数民族内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而获得的市场经济价值增值,其基本特征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经济是一种人类资本型经济

文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体,多方面的包含着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或者是艺术等,具体到少数民族,强调的就是人们所能够获得的所有能力。文化经济的发展是通过文化资源的生产、保护来实现的,因此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当中也能够对整个少数民族内的知识水平、道德高度以及艺术水平等起到非常好的提升作用,这实际上表达的就是人力资本的优质性。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认为文化经济是一种人力资本型经济,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

2.是低能高效的优质经济

低能高效优质经济是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文化经济正好能够达到和实现这样一种完美的目的。文化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表现,它的进一步开发和再生都不需要大量物质资源的投入,只需要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来对其进行发掘和再现即可,而在我们国家这样一些方面的人才是并不缺乏的。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化经济相比于其他的经济而言在投入上是大大减少的,尤其是在新世纪新环境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现在,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追求更是使得文化产品成为了高附加值的产品。

3.文化是一种扩散性经济

文化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是能够获得直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市场性质的展示来扩展出新的良性发展道路来,在此过程当中,民族文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会大大加强,伴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运输、通信咨询、建筑商贸或者是商业金融等各行各业的快速崛起与发展,这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刺激、促进和保障都是非常有利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经济的发展能够对人们文化素质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文化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社会主义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二、少数民族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1.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西部地区想要尽快实现改革开放和进步,就必然需要通过资源优势发展产业优势的方式来实现,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最具有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就是特色文化,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在较多方面处于不尽理想的位置,因此就只能够通过自身独特的部分来占据市场优势,如少数民族内独特的产品或者是独特的生产技能等,或者是其他更加别具一格的文化资源等,如新疆维吾尔族,就具备相当多这样的典型产品,农业产品如葡萄干、文化产品如新疆舞蹈,以及其他的旅游产品等,都是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的。

2.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化为集放型需要通过文化手段

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放型的转型是我们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然需求,而这样一种转变过程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加新的要素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那么,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就成为了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经济学家进行过非常多艰辛的探索和分析,最终认为需要通过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来实现,其中最为强调的就是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具体到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知识的生产力就成为了最为主要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也成为了成就经济完美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看到的是,少数民族内的文化积淀越深,则越有条件提高当地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整个地区内人们的思想意识,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少数民族的文化功能决定了文化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支点

文化经济的功能决定了它确实能够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在这里我们通过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来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和概括。一是文化能够对民族风情和异域情调予以表现和展示,从而加强对外开放并带动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存在着相当多历史文化遗产或者是名胜古迹,除此之外,在食物、服装、婚俗、礼仪或者是节庆等各个方面也有着各不相同的显著特点,这样一些特点的存在都使得少数民族非常具有对外开放的能力和必要性。二是能够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内较为脆弱的经济结构能够得到良好的调整和改善,文化经济本身的综合性质比较强,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文化经济就能够通过关联性质的作用来带动旅游、交通或者是邮电通讯等多行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三是通过文化的方式和手段发展经济还能够实现少数民族内的文明建设,可以看到的是,文化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直接的经济收入,还有民族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优化,甚至能够使得整个国家内的经济都走上更加合理的道路。可以看到的是,通过文化手段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了少数民族对外开放的重要选择,文化活动所构建起的健康、文明和高雅的形象,使得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少数民族内的特色,这对于整个国家民族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同样是有好处的。

结语

本文通过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基本概念的阐述,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少数民族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就是文化,希望能够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篇3

一、相关概念的理论界定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是经济管理行为法律层面的范畴。其主要特征是经济管理行为受到法律的制约,并经过了法律的调整。经济管理的范围包含了国家对于经济财产事务的公共管理,同时也包含了对个人、家庭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实物管理。在文中主要论述公共经济管理和因社会化而导致内部关系外部化具有公性质的私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公共经济管理行为可以定义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对于国民经济实施管理的行为。其显著的特征是在管理过程中突出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内容包含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实施、组织协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经济管理中发法律行为制度是为了保证国家对于经济管理行为的实施,是其管理的重要法律保障。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相关的法律制度要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根据法律现实主义的观点,法律要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要能够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理念,作为在经理管理法律行为过程中的行动指南、行为标尺,最终形成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持续性特征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中的首要基本特征就是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在此特种中要求法律管理行为能够兼顾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结合,避免各种短视行为对于国家经济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可续行在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中坚持以和谐型内涵作为基本的方向,可持续性的核心要求就是要能够保证人类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不能够超越资源以及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能力。经济管理的法律行为持续性特征人类的经济体系与生态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生态体系较为稳定、变化较慢,而人类的经济体系则变化较快,呈现动态的基本特征。因此人类的经济发展要能够满足持续性的特征,保证不破坏生命支持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功能,人类活动的影响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二)和谐型特征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要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在此基本特征下人与自然界之间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不是能够对自然进行随机支配的主人,而应该更为关注自然界的独立意义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在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中药能够给予自然充分的尊重,不能够安排超越自然承受能力,经济管理法律行为要能够适应和谐性的要求,要能够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不断吸收生态中心主义的合理科学因素。

(三)系统性的特征

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发展的特征不是孤立的,在经济管理的法律行为中不能够存在孤立发展的观点,简单的方法也不能够解决经济管理中诸多复杂的问题。局部发展或者某一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够形成真正意义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的经验证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微观效益的方案对于经济整体发展都是不利的,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是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整体系统观念的体现。

三、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一)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是实施资源配置最为有效的手段,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也是最有效率、最为成功的经济制度之一。但是市场不能够有效解决人类经济发展所有重要的问题,因此经济管理的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市场可以实施有效的管理,纠正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正确走向,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其主要实现方案主要有反垄断、消除不正当竞争;采用税收、补贴及法律规制等各种手段,增加外部的收益和负外部的成本,使外部性内在化以及提供公共用品等,通过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纠正市场失灵,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整体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管理的法律行为主要体现的持续性、和谐性等方面的特征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群体之间能够协调运作,健康发展。因此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群体、不同阶层要能够保持一种共赢与和谐竞争的关系。公共利益的存在是个人利益存在的重要保证。个体的理性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缺乏合理的格局,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坚持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经济管理法律行为来纠正个人理性所导致的偏差,实现个体理性和公共理性和谐相处,达致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共赢。

四、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的贯彻实施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能够倡导经济的绿色转型,要能够发展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保证经济转型以及在此过程中培育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对于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管理中要能够体现对于产业的地区合理布局、实现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社会发展的协同效果,在进行相关制度的建立的社会要能够进行正确引导,避免避免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规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主管部门同时也可以通过财税管理手段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能够建立稳定的资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进行合理的补助,并采用税收等行政手段对于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进行有差别的税率,提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资源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关税税率,使得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引导的作用。最后还可以通过金融手段为循环经济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当前阶段,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发展急切需要进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进行绿色经济的转型。

五、结论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缺乏管理的机制下,市场的竞争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是无序混乱的,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具有不利的影响。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可持续性、公平性以及整体性的特征,通过制度的建立实施,以管理的手段以及各种调控方案对经济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1 基本概念的阐释

1.1 民事诉讼模式的概念

“诉讼模式”这一概念在国外是没有的。可以说,使用“模式”一词概括某一诉讼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构成要素,是我国诉讼法学者在研究民事诉讼体制上的“创新”。一般来讲,民事诉讼模式是以模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不同国家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总体差异。对其概念究竟为何,以张卫平先生为代表,提出了“体制特征概括说”。他认为,此处使用“诉讼模式”这一概念,意在概括民事诉讼体制的基本特征,阐明各个具体诉讼制度之间的异同,同时对影响同类模式的诉讼体制形成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民事诉讼模式,就是对某一民事诉讼制度之宏观样态进行概括,从而以模式分析的方法揭示各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总体差异。它以构成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要素为内容。

1.2 民事诉讼模式的划分

在民事诉讼法学领域,通常认为由两种类型的基本模式,即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这是基于当前世界上的两大法系,即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民事诉讼制度上的区别而进行的划分。“在两大法系,诉讼模式因受法律传统、陪审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采取了不同的诉讼模式,即英美法系实行当事人主义(Adversarial system),而在大陆法系采取了职权主义(Inquisitorial system)。”

当事人主义,是强调当事人主导与控制的诉讼模式。它具体表现为诉讼的启动、维持和展开均依赖于当事人,法官在诉讼中属于消极中立的地位,仅负责案件的裁判。在这一模式下,当事人所负义务,包括取证、举证、质证、证据价值之陈述、向对方发动攻势等。与此相反,法官则不能主动依据其职权收集证据、自行确定审理对象、归纳案件争议点等。在采取古典辩论主义的国家,法官甚至只能按照当事人陈述进行判决,即使这样的陈述是不清晰、不完整的。“按照美国学者儒本的概括,当事人具有三个特征:即裁判者的中立性、形式的程序规则、当事人负责提出自己的案件及挑战对方的案件。”这时,诉讼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完全由当事人进行的攻防竞技赛。

职权主义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它主张法官才是对整个诉讼掌握主导权的角色。“纯粹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特征是(1)法官推进诉讼进程;(2)法官主动依职权调查证据,可以主动询问被告人、证人、鉴定人并采取一切必要的证明方法;(3)采不变更原则,案件一旦诉到法院,控诉方不能撤回,诉讼的终止以法院的判决作为标志。”如今虽采用纯粹职权主义的国家已经基本消失,但在改良后的职权主义模式下,法官仍被赋予了比当事人主义更多的权力。比如,法官仍可依职权对案件事实展开调查,进而对证据进行评价并最终决定是否采用;法庭依职权调取的证据无须进行质证;在审判过程中,法官有权就案件事实直接向当事人询问等等。

2 民事诉讼模式移植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传统诉讼法律阶段,前后诞生于罗马法庭的弹劾主义和纠问主义,即为如今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雏形。它们经过英、法、德等国家的移植和改良,转而被美洲、亚洲等地区与国家吸收借鉴,从而形成如今的现代诉讼法律模式。可以说,法律移植成为促进传统诉讼模式向现代诉讼模式转化、至今仍推动其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

然而,并非所有移植国都能取得和被移植国一样的社会效果。成功的法律移植需要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这些条件直接影响移植的成败。因此,在移植过程中,移植国需要对其进行审慎考虑:政治体制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被引入的诉讼模式的失效、偏离甚至扭曲,继而产生反效果;经济的疲软,又或许会使其成为移植国不堪重负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文化传统的鸿沟,则更有可能在移植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社会排斥反应,最终导致移植失败。

因此,欲成功进行法律移植,必须充分考虑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这些条件反映出移植国对其所移植制度的接纳能力,为移植成功的可能性评估提供必要的参考。而为修正这些条件上的差异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对原有诉讼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造与取舍即成为必要。

3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

在我国的审判改革之初,就有学者发出吸收“当事人主义”、去除我国法院“超职权主义”的呼声。有的学者则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协同型民事诉讼模式”的理论,强调当事人和法官应本着对案件真实的发现这一共同目标的追求,协作推进诉讼进程。而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在2007年则在其某一主题发言中,提出了“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命题。这些理论,都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移植与“中国化”提供了参考。

然而在这之中,笔者较倾向于张卫平教授的观点。张卫平教授认为,协同主义是对协动主义的误读,而协动主义实际上是对古典辩论主义的修正,修正并不是变革,其实质还是属于当事人主义。时至今日,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尽管仍留有前苏联的职权主义类型的影子,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却显示出弱化法院职权、强化当事人作用的趋势。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仍要以当事人主义的构建与职权主义的解构为方向。

而从法律移植的角度来看,我国已初步具备移植当事人主义模式的条件。首先,改革开放使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在随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实力增强。其次,价值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主要体现在使传统的“和合性文化”混入了对抗性因素,公平竞争、手段正当、效益原则等逐渐成为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最后,这一场改革由政府推动,反过来也对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政府的执政观念转变,为契合吸引投资这一经济目标,政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笔者认为,移植的过程虽然是渐进式的,但其过程的缓慢并不意味着移植必然难产甚至失败。

4 结论

当事人主义的移植,实质上就是当事人主义的“本土化”过程。正如学者所言,“任何具有积极意义的进步首先产生于对自我问题的深刻认识与自我路径的理性设计”。我国是一个当事人程序权利和程序意识严重匮乏的国家,审判改革的重心,依然应为褪去从前的绝对职权主义模式,朝着构建当事人主义模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卫平.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J]. 现代法学, 1996(06).

[2]王利明. 司法改革研究(修订版)[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1. 具体参见该书第九章审判方式的改革, 第二节.

[3]同上。

篇5

高尔夫运动是现代体育运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项古老的户外体育运动。海南高尔夫运动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社会影响下,以其独特的运动魅力,所表现出诸多经济功能和文化内涵,使我们无法用一般体育运动的认识方法来评价高尔夫运动对现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推进作用。海南高尔夫运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来源之一,显示出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潜力,并迅速成为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新兴的社会第三产业。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社会发展,是基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明、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的心理祈求,以及社会个体文化价值趋向的心理驱动,成为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基础。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

高尔夫运动起源于英格兰,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高尔夫运动传人中国,目前在广东、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已建成了许多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尔夫球场,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趋势已初步形成。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品牌宣传推广,海南高尔夫运动目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

(二)海南高尔夫球场

海南高尔夫运动自1992年开始,至今已经经历13个春秋。自1992年由台商独资建成海南第一家高尔夫球场――海南台达高尔夫俱乐部开始营业至今,海南已有20多家高尔夫场分布于海南海口、博鳌、兴隆、三亚四大区域,高尔夫球爱好者人数超过30多万人,预测这个数字在以后的5年中将以每年超过20%的平均速度增长。尽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海南的高尔夫球场并不算多,但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其密度名列前茅,数量也仅次于广东、上海和北京。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社会发展是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社会发展的基本体现,也是以体验高尔夫运动文化,感受高尔夫文化魅力的社会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为高尔夫运动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所以,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体验和感受高尔夫文化的发展内涵,实现社会个体追求高雅、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休闲方式的心理发展祈求,是高尔夫运动产业市场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结构还未完善、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还未达到具体要求、不同市场的管理人员还未实现本土化,管理还未达到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等。

二、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下,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制约海南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消费门槛太高

虽然近年来海南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但是一般的普通大众仍然是没有能力涉足贵族化的高尔夫消费。海南人均可支配水平在2003年还是刚达到1000美元而已。海南的高尔夫球场一般都有价格昂贵的会员证,让一般工薪族望而却步。这也是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海南,要想更多的人来参与高尔夫运动,要使更多的人了解海南高尔夫运动,必须要将其消费门槛降低,让更多的人去参与高尔夫这项运动。

(二)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国内很多球场靠聘请国外的管理人才来管理高尔夫球场,这无疑增加了经营管理的成本。中国高尔夫教育与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而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和外国的相比还比较落后许多,根本就跟不上国外的节奏,这也不能够使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顺利地向前发展。目前全国接受高尔夫专业大学教育的学生只有少数部分,大部门集中在深圳和北京,据具体调查所知,海南地区高尔夫产业管理层所需要的人才达到300~500个;5年之内,这方面的需求将达到1500~3000个。这些简单的数据都已经足够说明了海南高尔夫人才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很多高尔夫行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高尔夫产业的意识。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海南高尔夫活动和高尔夫产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为使其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寻求多方支持并形成合力。

首先应充分发挥社会行业组织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海南高尔夫和高尔夫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要充分运用传媒的力量,为海南高尔夫运动和高尔夫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另外积极创办高尔夫职业教育学院,为高尔夫产业发展创造人才条件。

四、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建设的不断完善,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国内某些地区相比,其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研究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海南高尔夫产业不同市场的企业经营和市场开发,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将会体现出平民化、市场主导型、叛卖快乐经营模式和媒体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亚初.现代高尔夫运动发展特征及社会属性之窥见[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321-325.

[2]陈伟新.周丽亚.深圳高尔夫运动公众化发展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规划研究,2002,(5)43-45.

[3]郁小平,何莽.珠江角高尔夫产业环境分析及发展对策[J].区域经济2003,84-85.

[4]郁小平.中国高尔夫俱乐部发展战略研究[J].暨南大学2004.

[5]杨晓生.论高尔夫运动的文化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

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01

1.前言

一部电影作品虽然是由演员、摄影、美术、音效、剪辑以及其他众多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但是它的创作理念、表达方式、价值导向以及精神追求却是导演个人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部电影作品所表现的一切其实都是导演个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电影作品只是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将导演的思想散播到了社会公众之中。那么,我们会发现有的电影作品广受欢迎,而有的作品却无人问津,有的作品经久不衰,而有的作品却曲高和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电影导演艺术的表现方式与实现程度的不同。而电影到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实现程度并非一定要标新立异,在其一定的规则范围内显现与众不同之处才是出奇制胜的关键,而这个规则范围就是基于电影导演艺术的一系列基本特征。

2.电影导演艺术的基本特征

2.1再创作性

电影导演进行电影的拍摄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无中生有或者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基础就是指电影剧本。[1]在一般情况下,导演通过对剧本的选择来确定拍摄的主题,然后根据拍摄主题和自身对剧本的理解以及加工创作,最终形成一个崭新的作品。在这种传统的创作中包含了电影导演的双重劳动:第一重是阐述剧本,即对剧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完整的理解,这是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性工作;第二重是加工剧本,即导演在尊重原剧本基本内容和精神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对于剧本的理解和对市场的定位将剧本的部分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和添减,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符合电影拍摄要求的剧本,这一阶段的劳动是导演再创作过程中最富有含金量的劳动,也是判断导演艺术价值的关键性环节,它不仅体现了导演对于剧本的理解程度,更体现了导演对于市场、观众的把握程度。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当前出现了不少导演与编剧合二为一的现象,也就是说一个人既是导演也是编剧,那么这就跳过了剧本选择的环节,直接由导演一个人进行一次创作。这一情况在年轻导演中较为常见,虽然不算是新兴现象,但是剧本创作和再创作始终有所区别,还需要导演不断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深度、优化对社会现象的表达方式,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电影剧本的创作或再创作。

2.2主观能动性

对于剧本的阐述离不开电影导演的个人理解和感悟,这也是进行二次创作的前提条件。如同我们翻译外文文献一样,直译和意译都可以完成翻译,但是我们会发现包含了作者的理解以及适当的删减或者添加的意译往往更能够完美地表达原文涵义,也更容易被我们用我们的文化或习俗加以理解和运用,如果单纯的进行直译则无法起到这样良好的效果。同样,导演进行电影剧本的阐述也是如此,如果只是照搬原作者的作品而不加以个人的理解,那么这样的剧本即使再优秀也可能是无法打动观众的,也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毕竟剧本与电影这两个作品是有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对于通过接受影像效果来理解作品的广大观众来说更是如此。[2]因此,电影导演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开拓的思维理解剧本、以先进的思想改编剧本、以深刻的理解再创作剧本、以准确的定位把握剧本再创作,只有如此,电影导演才能圆满的完成电影拍摄的前期工作以便为以后的环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电影作品的问世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2.3综合性

电影导演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门类,所谓综合并非多个艺术门类的简单相加或者单纯罗列,而是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各要素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以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整体上达到最优的效果。[3]一定的文学功底、必要的历史知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常识、对于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均是一名电影导演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除此之外,电影本身应包括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和规定等,作为电影导演都应当充分具备其素质和能力。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说电影导演艺术缘何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门类,它不仅需要导演涉猎的范围广、领域多,更需要将这些范围和领域之内的事物进行有效的整合。所为整合,即挖掘其潜能、发挥其优势、规避其不足,使之与整体相适应,最大限度的满足整体利益的需求。众所周知,电影的整个过程包括剧本创作开始一直到电影上映之后,都需要导演的全程负责,而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包括化妆和道具以及演员的表演也需要按照导演的要求和理念来进行设计和表现,那么作为一部电影的中心人物和灵魂人物――电影导演必须身怀十八般武艺且样样精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影作品完全处于导演的控制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诠释导演期望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精神追求和社会价值。

2.4经济利益性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同样要尊重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一般价值规律,在履行大众文化传播职责的同时也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而且经济回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部电影作品被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而只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反映公众心理需求的电影作品才会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那么,电影导演在进行电影创作时必然要关注电影的经济利益,所谓经济利益实际上就是成本与回报之间的差额。对于电影导演来说,由于对未知风险和情况的不确定性,未来的回报只可以作为预计或者估算,而只有投资成本是导演可以在当前阶段可以把握和确定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为了取得利益的最大化和投资风险的最小化,往往才采取降低成本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在电影导演艺术创作中同样可取,但是不能一概而论。[4]随着全球沟通的不断深入,各国文化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并被接受,相对于那些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影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观众对于电影的欣赏水平与要求却是与日俱增,那么单纯的压缩成本而造成对电影质量的影响实不可取。作为一部电影作品的核心人物,电影导演要在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之间进行平衡,这也是每一个导演都会面临的难题。一是要做好准确的市场定位,既要迎合观众的口味又不能从众媚俗;二是要在准确定位市场的基础上合法合理的规避风险,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的可能性;三是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经济投资,特别是在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和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加大必要的投入。只有综合把握多方面的要素进行考量,导演才能使得电影作品名利双收。

3.结语

电影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电影导演在进行电影创作时二者不可偏废。没有生活来源的艺术是无根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的艺术又是缺乏表现力的。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使之达到完美的结合是电影导演永恒的课题,而在完成这个课题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电影导演艺术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我们破解课题的重要线索,也是攻克各类难关的关键提示。导演只有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电影导演艺术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创作出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从而激发和推动电影事业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封勇.刍议电影创作中导演艺术的体现[J].时代报告,2012,(11):151.

篇7

知识是以人为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总结与归纳。知识具有显性和隐性二重属性,因此通常我们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广义的讲:显性知识是社会发展普遍需求,通过语言、文字、传媒等形式进行广泛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在显性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应用目标,有所创新,独有所长,仅有少数人(组织)掌握或应用的知识。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和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研究是永无止尽的。知识的隐化是相对的,知识的显化是绝对的,知识的发展是绝对的。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物质商品和知识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商品的地位逐渐提高、作用愈来愈明显,主要表现在:知识作为物质商品的生产要素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已经成为物质商品的最重要生产要素;与物质商品的社会再生产一样,知识商品的社会再生产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引导并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商品充分体现了丰富多彩、门类繁多等广泛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与物质商品一样,知识商品也具有广泛性和发展性。

其广泛性来源于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空间上看,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位、每一个角落,知识无处不在。

(2)从时间上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发展进步都体现了知识的广泛使用和不断创新。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知识商品必然无时不在。

(3)已经建立的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大容量的广泛存在,更深层次揭示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新理论层出不穷,相应的应用技术也不断涌现。作为无形资产,知识商品体系繁多,规模庞大,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

知识商品的发展性来源于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其生产过程中就基本确定下来了。而知识商品则不同,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虽然在生产的时候也为一定的目的和方向所规定,但在使用过程中经过某些适用性改变之后(甚至不加改变),便可以不断地衍生。若横向转移,可扩大使用价值的范围和领域;若经纵向渗透,则可继续生产出一系列相关新知识。

(2)各种知识商品通过人脑的组合加工而形成的新知识大于投入各种旧知识的简单相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知识将取代并超过旧知识。

(3)由于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同一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同一知识商品潜在的使用价值的认识与应用能力将会逐步提高,导致在现实生产的使用过程中,知识商品使用价值必将不断扩展。从而,有利于新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研制生产,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并进而为整个社会带来广泛的经济效益,必然促进社会生产的扩大与发展。

(4)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与其它生产要素结合会提高这些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知识投入的逐渐加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全面繁荣与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完全一致的。

相对于物质产品,知识具有两重属性(隐性、显性);相对于物质商品,知识商品具有多种特性;相对于物质商品的社会再生产,知识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规律与物质商品截然不同。知识商品的广泛性和发展性,决定了其区别并相对与物质商品而自成体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知识商品经营理论体系由以下基本理论构成:

知识商品导论:探讨知识的二重属性(隐性、显性),分析知识商品的十大特性,明确与知识商品经营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论证知识商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内在规律,阐述知识商品经济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的概述:明确知识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知识商品化、知识商品的大规模社会在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态,分析知识经济的由来、现状,阐述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研究知识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应对策略,并预测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前景。

知识流通经济学:在尊重知识的两重属性、知识商品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十大特性的基础上,分析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研究知识商品规模经营,对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各个阶段的影响及其内在的经济运行规律。探索和研究知识商品市场运行机理,分析知识商品市场需求、资源分布,阐明知识商品流通在知识的社会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营销学:在尊重知识的两重属性、知识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十大特性的基础上,研究知识商品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策略、方式、方法。

篇8

藏族舞蹈是在藏族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不仅具有强烈的审美特征,而且蕴含了藏族丰富的文化。例如,藏族人们的生活历史、性格特征、审美情感等等。我们在欣赏藏族舞蹈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感受到藏族人们的生活气息。对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并分析它的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1 藏族舞蹈相关概念及其分类

(1)藏族舞蹈的含义。我国民间性的舞蹈,大致可分为“谐”和“卓”两种类型。藏族舞蹈就是一种以“谐”的形式流传在藏族民间的一种集体式的歌舞。藏族舞蹈的类型主要又分为四种,即《果谐》《果卓》《堆谐》和《谐》。后来藏族舞蹈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以及队形变换等内容。在这些新形势下,藏族舞蹈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以劳动形式展现出来的歌舞。这种劳动式的歌舞形式发展至今,已经被表演者们搬上了舞台,并逐渐演变成了我国历史上纪念生产劳动的一种艺术形式。

(2)藏族舞蹈的分类。从总体上来看,藏族舞蹈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自娱自乐为主的民间性舞蹈;另一类就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例如,《羌姆》,是寺院用来祭祀的舞蹈,这种类型的舞蹈就是宗教舞蹈的典型代表。这两种类型的舞蹈,有着部分共同的特性,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无论是自娱自乐性的舞蹈,还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并且这两种类型的舞蹈在表演过程中,都能体现出一种优美而潇洒的姿态。但是这两者类型的舞蹈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例如,《羌姆》和《果谐》中的圆圈歌舞或者《堆谐》中的踢踏舞,在舞蹈的表演形式上、道具的使用上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2 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有位著名的藏族舞蹈家,用“颤、开、顺、左、绕”这五个字概括出了藏族舞蹈的动律以及形态特征。

(1)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征。藏族人民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地区属于一种高海拔、低氧气的环境,藏族人们在高原上生活着,就免不了要背着重物上山、下山。众所周知,背着重物上下山是需要很大的力气,时间长了,藏族人们就习惯性地膝关节发力。因此,藏族人们在跳舞的过程中,通过膝关节有韧性、有节奏地上下颤动,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颤动感和韵律感。观众在欣赏这种形式的舞蹈时,会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一种看似不紧不慢,却又绵绵不断、有条不紊的感觉。这种一张一弛的舞蹈形式,带给人不一样的美的感受。例如,藏族人们通过脚和膝盖的迅速颤动而表演的踢踏步,在给观众带来无限乐趣的同时,也使人轻松自在,顿感身心舒畅。

(2)藏族舞蹈的基本形态特征。藏族人们在跳舞的时候,无论是落脚还是出腿动作,都以外开为美。例如,藏族舞蹈中的抬腿、踢腿以及跨腿、抛腿等动作,都会出现外开的脚型。另外,除了外开美,藏族舞蹈还具有很强的协调美。例如,在藏族舞蹈中,有不少动作是通过同手同脚来完成的。也就是说,藏族舞蹈的表演者在跳舞过程中,会经常使用手和脚顺边的运动。如果不从舞蹈的审美角度出来,我们会认为同手、同脚是一种很别扭的动作,但实际上,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顺边的运动是藏族人们在跳舞时用来保持协调感的一种方式。另外,在藏族舞蹈的表演过程中,女子比较注重前倾、垂臂等形态特征,力求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来给人一种典雅含蓄的美感。而男子则比较注重用懈胯、垂臂等体态特征,来表现一种豪放、粗犷之美。从以上这些特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们豁达开朗以及充满自信的性格。

3 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1)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新的舞蹈形式不断地产生。藏族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应该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因此,藏族传统舞蹈就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舞相结合,吸收现代舞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另外,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让现代舞继承藏族舞蹈中的精华部分,这不仅能够弥补现代舞中所缺失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使藏族传统舞蹈中的优秀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总之,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可以帮助藏族舞蹈吸引更多现代人的眼球,从而推动藏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

(2)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藏族舞蹈作为一种有韵味的形式,需要审美者的关注。在当今的物质经济时代,藏族舞蹈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就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人们的审美情感。舞蹈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物质条件来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艺术需求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追求市场需要而忽略艺术本身的韵味,但也不能将关注的审美情感置之度外。因此,将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4 推动藏族传统舞蹈创新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大对藏族舞蹈团体的扶持力度,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藏族舞蹈表演出来,就需要专业的舞蹈人员,而这些高素质的舞蹈人员都需要通过专业的训练培养出来,培养这些舞蹈人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要想培养出更多专业的舞蹈人才,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藏族舞蹈团的资金投入。其次,要扩大藏族舞蹈的影响力。例如,在各大高校积极开展藏族舞蹈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将藏族舞蹈教授给学生。

(2)借助各种媒介,加强对藏族舞蹈的宣传力度。藏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藏民族人们生产劳动的智慧结晶。藏族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以及传承藏民族的文化。与汉族舞蹈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相比,藏族舞蹈具有其独有的特征,象征着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藏族舞蹈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影响力,让藏族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例如,借助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藏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5 结语

藏族舞蹈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中,感受到藏民族人们的生活状况。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推动藏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舞蹈文化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孙婕.藏舞中膝关节发力特征及带来的舞蹈韵律探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48149.

[2] 宋瑞江.从《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看藏族舞蹈的现代特征[J].艺术教育,2009(03):97.

篇9

柔性化管理同以往的刚性管理大不相同,其是相对于刚性管理的一种管理手段,公司经济管理活动中借助柔性化管理模式,一般是通过转变以往严密的管理架构、硬性的规章体制、明确的奖惩政策等方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将公司职工作为开展工作的核心,同时突出人在管理工作里的中心位置,把管理手段变为企业员工的行动。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运用此管理模式,除了有利于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开发,还有利于公司整体的灵活管理,在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提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一、企业柔性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经济管理的作用研究

(一)柔性化管理的基本特性

首先,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柔性化管理机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把人力的挖掘作为其管理核心,借助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人脉的调动以及员工培训、情感投资等手段,全面发挥柔性化管理的效用,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其次,组织框架更加柔性化。在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借助柔性化管理形式,必然会更为重视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优化及调整,把以往的集权性质鲜明的金字塔模式的管理结构朝着更加扁平化的分权模式(也可以称为森林型网络化管理结构)变化,使得企业内部各组织结构更具弹性特点。再次,经营管理更加柔性化。企业采取柔性化的管理手段,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弹性十足、灵活多变的基本特征,比如说:战略决策的灵活性大为提升、产品以及服务的研发设计更加优化、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特征更加明显、内部预算控制弹性化加强等等,均属于柔性化管理的基本特性,借助这种管理方法公司适应市场形势变动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二)柔性化管理对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

第一点,柔性化管理有利于公司市场适应能力的迅速增强。柔性化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现代化特征鲜明的管理手段,其因为十分重视人性化及灵活性,所以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及知识经济的诸多需求,更容易对管理对策进行有效的调整,进一步体现人才的创造性力量,最终使企业获得长足的进步。第二点,柔性化管理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员工利益关系。柔性化管理方法更突出人的管理,把对员工的控制放在首位,同时注重公司价值目标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可以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另外,柔性化管理能够促进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的达成。柔性化管理体系对公司管理结构、体系运作途径的优化调整,均有利于企业经营能力的增强,并且更强调企业文化同经营理念的构建,所以对于公司的战略规划目标的达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

二、企业柔性化管理的具体应用对策研究

(一)建立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企业柔性化管理结构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便为柔性化人力资源机制的构建,即为柔性化管理工作进行的前提保障。第一,人力资源部门必须更加重视企业职工水平及自身修养的提高,在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力是企业关键的生产要素,员工水平和修养的提高,除了能够完成更高效的生产外,还有利于企业总体价值创造水平的增强。第二,必须构建柔性化激励体系,借助对薪酬奖励、精神、工作及学习激励等多个途径,构筑多元化的激励机制,目的是保障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企业还应当更注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健全,经由绩效考核的形式,全面掌控员工的基本水平及晋升空间,同时将此作为调整员工工作岗位的主要参考,最终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

(二)尽快建立起扁平化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

第一,我们应根据公司的经营管理特点,依据扁平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需求,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缩减,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结构进一步精简。此外,依据“方便生产、利于提效”的管理原则,展开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及管理流程的整合工作,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内容。还有一点,在公司管理组织结构的优化方面也必须重视各个部门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保障各项决策及信息传递层次及时长的减少,并且注重横向信息共享平台服务范畴的扩大。

(三)搞好柔性化管理同刚性管理两者的关系

众所周知,企业柔性化管理绝非彻底抛弃以往的刚性管理理念,恰恰是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刚性管理对当今企业的经营管理仍然具有关键作用。在实际经济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清楚意识到柔性化管理和刚性管理的一致目的,使两者有机结合,互相作用。刚性管理当中的准则及制度约束是柔性化管理的基础,应当在管理模式方面进行整改,关键是把制度的硬性执行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四)在企业内部形成柔性化的文化氛围

柔性化管理文化指的是一个企业柔性化管理措施推行的精神动力,对企业柔性化管理机制的建设起到宣传、推广和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对于企业柔性化管理文化氛围的营造,必须本着“人性化”的根本理念,并且强调企业精神的宣扬、经营理念的推广等,借助对文化环境的创造,令每一名员工的公司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借助文化精神的力量来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起人人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人人为企业发展做贡献的新格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柔性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创新性手段,能够有效调整企业的管理结构,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同时,企业管理机构需要完全认识到柔性化管理对整体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参照柔性化管理的基本需求,对各管理环节进行柔性化改造,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柔性化发展,保障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10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对于企业文化,很多学者通过研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定义[1]。本文说研究的企业文化是在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和环境条件下,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等企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反映企业基本特征、文化理念以及行为方式的潜在资源,它包括了多个方面,具体体现的途径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四个方面。它是企业及其员工行为规范、经营哲学、情感价值、凝聚力信念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尊重人,信任人。员工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和载体,只有充分的尊重员工的存在价值和尊严,努力满足员工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把员工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发展企业文化;

创新、自信。企业文化的最高价值观应该是创新与发展,在创新中寻求机遇,培养员工信心,使他们坚信企业的前景和潜力,并有信心实现企业的美好前景。

开放管理、员工参与。员工参与的现代企业文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特点。通过开放式的授权使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企业的文化管理中能够提高它们的主人翁意识,已经成为制度化的企业文化。

注重诚实信用、加强员工学习培训、宽容失败、鼓励尝试与革新,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企业持续发展及其原则

由于科学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膨胀,人们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越来越严重,这就带来了资源破坏、能源紧张、粮食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危害人们生活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观。也即是不断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既能满足一个国家或地区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国家或地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具体来说就是既能够满足现在企业的各项生产以及经营活动的需求,又不会危害企业未来的生产及其经营活动,并且现在的生产活动对未来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产生良性的影响以及推动作用的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如下基本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它是指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随着各种内部干扰因素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自动调节的能力。

需求性原则。传统的企业发展只是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在石化行业,片面的追求高产量,忽视油气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存储量的有限性,这不仅对油气开采区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使得部分可采资源遭到破坏,变成不可采储量。因此,企业生产经营要立足与长远,保证资源的充分、有效开采利用,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条件,缺乏公平性的企业环境会使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任和热情,他们就不会为企业的发展进尽心尽力、献计献策。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另外,企业的公平性还体现在对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上,企业不能为了满足当下生产利益就对某项资源进行过分利用,这对于企业未来的资源利用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

三、企业文化管理与石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篇11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6-0106-03

[作者简介] 刘文涛,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广东 广州 510065)

主题公园是一种以游乐为目的的拟态环境塑造,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为目标,以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为主要特征。主题公园区别于以自然天成和祖宗传承的形式存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原赋景区,它诞生于无中生有中,即通过人工修建并赋予其特定意义,围绕鲜明的主题,营造出富有吸引力的特殊的体验环境。

一、体验经济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1.解读体验经济。何为体验经济?1999年,美国两位企业策划人派恩和吉尔姆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体验经济就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实际上,体验经济是从服务经济中分离出来的经济形态,它们的区别在于:服务经济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而最终实现产品利润,而体验经济注重顾客体验的满意程度,使消费者为其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而付费。体验经济论认为体验经济的产品是“体验”。人们以货币换感受、换快乐、换体验,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以货币换取商品或服务的传统交换原则。企业不再提供商品或服务,而是通过提供“体验”产品,以感性的力量,满足消费者在感官、情感、情绪、知识、智力等方面的个性需求,从而给顾客留下难忘的愉悦回忆。

2.体验的基本特征。“当他购买一种体验时,他是花费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就象在戏剧演出中那样――使他身临其境”,这句来自《体验经济》的描述,概括了体验的以下基本特征。

(1)诱导性。体验是顾客对一定的刺激物所产生的个人的心理感受。顾客是体验的主体,但顾客的体验并不能自发产生,需要一定的刺激物作为诱导性因素。企业作为体验载体的提供者,扮演着体验诱导因素的设计者和筹划者的角色。要激发顾客体验兴趣,使其获得美妙的体验感受,企业必须把握顾客的体验需求,设计有形产品作为“道具”,提供无形服务作为“舞台”,使消费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2)参与性。体验是一个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过程,是体验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参与、互动是顾客体验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顾客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思索与体会,通过心境与外在环境的互动而获得内心感受,实现体验感知,体现出较大的主动参与性。体验服务提供者应该设计与提供参与性强、兴奋感强的活动与项目,给予游客互动、独特的体验。

(3)个性化。体验的结果体现为心理感受,是通过个体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参与而形成的。个体由于社会背景、生活阅历、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在体验需求和心理感受上体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不断追求能够彰显与众不同的服务和产品,产品的差异性、个性化成为人们选购产品的价值取向。体验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使顾客获取充分的个性化的体验价值。

(4)情感化。“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属于精神层面范畴。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顾客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感性产品(钱祖煜,2007)。因此,体验产品应该更加强调与顾客的情感沟通,以此触动其内在情感,强化顾客体验价值。

二、主题公园服务内涵与现状分析

1.主题公园服务与服务创新。“服务”是服务提供者以支持性设施、辅助物品、自然资源等为载体,在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中,以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当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的基本上是无形的任何活动或利益(俞海滨,2007)。消费者总是在购买一系列产品成分和服务成分组成的整体。

主题公园体验产品总体来说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两个层面。有形产品是物质形态产品,包括游乐设施、辅助设备、服务环境等方面,可以被游客直接感知并体验。无形服务是作为活动提供的产品,不能作为物而离开服务者独立存在,包括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和服务过程等非物质形态产品,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导向下对于行游娱食购一体化服务的要求,具有综合,主要表现为游憩产品服务(即有助于丰富体验经历的服务)和综合服务(指餐饮、住宿、购物等外延服务)两种模式。

无形服务是主题公园体验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活动与每个环节都渗透着服务,可以说服务贯穿于顾客体验过程的始终。主题公园的产品设计与服务配置都是影响游客独特体验塑造的基本因素,游客的完整体验需要服务支持。主题公园要赢得竞争,不仅需要进行有形产品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更需要在无形服务层面进行创新。服务创新应立足于游客的潜在体验需求,突破对行业惯例和游客价值的传统认知,发掘游客新的体验诉求,创造新的服务理念、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服务传递方式,提高服务体验价值。从经验来看,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主题公园通过持续开发有吸引力的有形载体来吸引游客有不少局限性,而其服务属性的不断创新则有利于主题公园开创新的竞争领域,不断保持竞争优势。

2.主题公园服务现状分析。

(1)重设施轻服务,影响顾客体验的整体性感受。主题公园“设计性”的特点要求它要持续不断创新发展以做好后续支撑,不断丰富内涵,不断开发新项目,给游客带来持续的新鲜感、延续其吸引力。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主题公园在经营管理中将重点放在设施项目和景观塑造方面,不惜花费巨资增添新的游乐场所、器具,如建设更高、更大、更快、更刺激的过山车等,但是忽视了主题公园服务支持体系的重要作用,服务产品的建设与创新力度不足,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整体性体验感受。实际上,无形服务面对面的服务形式,更能满足消费者自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品味追求,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是游客情感体验的主要载体。

(2)服务主题模糊,影响主题公园主题传递。主题是体验的基础,是主题公园发展的根本。主题公园根据主题进行活动策划,游客以主题作为游园线索,无论是有形设施还是无形服务都是主题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主题公园的主题内涵更多地体现在有形产品层面,而在服务层面的主题表达比较模糊。主要体现在:一,服务主题缺乏创意,题材雷同,或者不能融合于中心主题,最终淡化了顾客的主题体验;二,服务主题文化内涵欠缺,表现空间狭小,难以激发游客的体验需求,限制了综合的深化和全面发展,不能对主题公园主题传递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持。

(3)个性化、情感化服务水平低、服务质量亟待提升。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经验的日益丰富,游客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和丰富的情感需求,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也驱使企业必须不断追求独特卖点来凸显其服务的与众不同。但是,我国主题公园的服务管理侧重于标准化、流程化和规范化,个性化、情感化服务水平低,服务人员服务观念薄弱。以下现象在我国主题公园可谓屡见不鲜:身着工作服的后勤人员在面客区缺乏主动为客人服务的意识;售票检票处的员工服务僵硬,甚至对客人指手画脚,俨然将自己视为游客的管理者;服务人员的举止行为与主题格格不入等。

(4)服务形式单一,参与性、互动性不足。参与性是体验的基本特征,游客注重的是接受产品时的感受与参与过程。参与性包括简单观察或深入参与,主动创造或被动参与有几种形式,其中,深入参与以及主动参与能给消费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国主题公园服务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具体表现为:服务形式拘谨、沉重、重复现实,使人生出厌烦情绪。

三、体验经济下主题公园服务创新思路

在体验经济时代,由于主题公园缺乏原生的深厚的文化积淀,要延长其生命周期,需要不断变化创新。纵观我国主题公园服务现状,存在着质量低,参与性、互动性、情感性和娱乐性少等问题,未能体现主题公园服务的风格与特色。据此,笔者特提出基于体验层面的主题公园服务创新思路。

1.主题化服务。鲜明的主题是主题公园的核心,服务主题是整体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持性因素。主题化服务在内容上围绕整体主题,在形式上表现整体主题,有利于为游客提供鲜明的体验引导,丰富其游园经历,提升整体主题体验价值。服务主题化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文化性。主题公园是一种创新型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创意和策划性活动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来确立鲜明的服务主题,以丰富的文化手段来展现服务主题,才能使服务主题具有新意、深度和吸引力,体现出高品位,避免主题庸俗,从而创造较高的体验价值。二、市场性。服务主题化的根本目的是吸引游客,因此,研究人们的体验需求,掌握游客休闲观念的变化是服务主题设计的依据。有调查显示,随着人们休闲观念的变化,游客更希望主题向着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在娱乐中接受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教育。所以,服务主题必须寻求目标市场所乐意接受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力求文化与时代兼具。

2.表演化服务。参与性是决定主题公园产品有效供给的基本条件,与静态观赏的服务相比,表演化服务更能使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娱乐、教育、审美、遁世的体验。具备参与性的服务产品,能形成感召力和亲和力,提升游客体验价值。表演化服务实际上就是以服务为游客体验营造剧场舞台,将服务主题和服务情景形成剧本,将环境氛围、服装、音乐、色彩组合成道具,由服务人员充当演员。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就是演出,并使游客参与到演出中来,获得最直接的体验感受。因此,主题公园的表演式服务策划可以参照戏剧表演形式,将一般的活动通过戏剧表演形式表达出来,给游客难以忘怀的体验。表演式服务包含如下内涵:

(1)角色多元化。由于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具有多种需求,需要服务人员担当多样化角色,除了本职岗位角色外,还集保安员、服务员、导游员、管理员、宣传员角色于一体,按照不同顾客需求,及时转换角色。

(2)表演剧本化。在主题公园服务产品中,服务人员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表演,服务的全过程就是一出戏,服务表演的成功需要具有吸引力的剧本为基础。可以将游憩服务、综合等服务项目设计成喜剧、杂技、魔术等,并使其具有情节性。

(3)人员融入性。作为服务剧本的主要演员,要求服务人员必须融入主题公园所营造的体验氛围,从外在的着装、语言、表情、举止,到内在的态度、认知、情感等方面,都要符合体验场景的要求,同时,更要求服务人员具备高超的演技――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服务技能和互动沟通能力,以引导游客体会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轻松在其中、感悟在其中的滋味。

3.个性化服务。体验具有个性化特色。越来越多的游客期望通过个性化的体验来实现自我。主题公园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其体验需求必然存在差异。揣摩不同游客的审美特点、心理习惯、消费观念、兴趣爱好来量身定做服务产品,同一旅游项目也体现不同的服务侧重点。实现体验个性化,引起游客共鸣,是主题公园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个性化服务的实施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做好标准化和规范化服务。这是优质服务的基础,能保证游客的基本满意。例如,北京欢乐谷在营业前就编写了全套服务与管理制度体系,提升了管理与服务规范,从而保证了服务品质。二是讲究个性设计,深化个。可以将主题公园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设计成一个综合服务模块,由游客根据各自的需求挑选组合,使游客在参与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强化体验,并最终通过服务的个性化满足差异化的偏好和需求。

4.情感化服务。主题公园是游客感受快乐、为游客制造体验的场所,面对面的服务形式决定了他的服务具有情感密集型的特点。首先,情感化服务的实现,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观念,贴近市场,充分考虑到个体顾客的体验需求,充满人性温情地为游客创造情感体验,提升游客的体验价值。其次,情感化服务又是多元化的,通过细微化、延伸化、个性化、人文关怀等不断变化的服务,使游客产生愉悦、惊讶、激动、感动等情感体验,使被尊重的情感体验直达心灵。例如:深圳锦绣中华作为我国第一家主题公园,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服务口碑,在服务中充分体现了人性关怀和情感服务,“跟踪式清扫”、“陪游式清场”等人本服务成为其成功经营的重要保证。第三,服务是游客亲切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服务人员的热情友善、称职敬业,周到细致的人本化服务,能使游客处处感受到尊重与关心,产生愉悦、温馨的情感体验。一些知名的品牌主题公园,很注重员工服务观念的培养,因而在市场中体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主题公园的典范迪士尼乐园要求员工热情、真诚、礼貌、周到地服务客人,并且体现在各个细致入微的环节。例如,员工的目光必须与顾客的目光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如果客人是儿童,员工要微笑地蹲下为他服务;不直接对客服务的员工也注重培养他们的顾客意识,如会计人员上岗前两三个月的每天早上上班时,都要站在大门口对所有进来的客人鞠躬、道谢。他们表现出的周到和人性化服务,绝非用“服务态度好”就能够形容的。服务观念在全体员工中的有效落实,为迪士尼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参考文献:

[1]王兴斌.“体验经济”新论与旅游服务的创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篇12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概述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

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也逐渐被众多公司所重视。那么,什么叫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呢?根据大学会计书本上的定义是这样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是指反映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内容质量。从会计学的另一角度来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也可以定义为:企业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那么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可以根据会计信息所具备的质量特征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来衡量,它不仅反映了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水平问题,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的会计法规和会计政策能否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在现如今企业会计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有着原则性的指导作用。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标准,是财务目标的具体化。总的来说,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分为基本特征和其他特征。之所以称为基本特征,主要是由于只有企业会计信息具备了这些特征才可能真的有用,基本特征反映了会计信息的实质。基本标准主要有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和及时性。其中,可靠性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而它的其他特征则是,重要性、谨慎性、可理解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按照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企业会计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在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当前的企业环境分析,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一,会计信息不真实,数据不完整;由于一些领导为了追求任务指标的期限内完成,一旦没有达到目标就依靠调整报告蒙混过关,对一些数据加以改造,以及少数会计人员做假账,隐瞒公司真实情况,虚报虚假信息,从中得到不法收益。二,会计信息没有披露完整,不够及时,相关信息也没有得到反映;在一些企业里面,有部分企业领导偷税漏税、为了个人私利以及个人业绩,保留一些真实的会计信息,只是披露一些与会计工作的无关的消息,从而相关的信息得不到充分反映。三,会计信息传递时效过慢,影响信息的发展需求;在一些公司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从而降低相关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及时性。一般企业会计系统是不定期提供会计信息的,而且企业年度报告要在财政年度数月后才能公布,企业管理机构往往由于了解信息的不及时而难以确定一些重大事件系于何时发生,使得会计实际信息与真实信息传递的速度不一致,从而影响使用者对信息发展的需求。

(二)导致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原因

由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从长远的角度讲,虽然暂时赢得了一些公司利益,但是最后终会使企业陷入困境,损害多数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为此许多研究者进行市场调查和相关研究,分析后指出主要原因为:一,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公司的制度没有很好的进行权力分散牵制,导致一些部门权力过度集中,一些部门权力相对分散,这就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二,企业人员自我约束力不清,没有严格的自律意识;企业的一些内部员工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准则为标准,自我规律意识不够强。三,外部监管机构监督不力;一些监督机构没有完全的认真监管,导致一些企业虚报会计信息。四,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不够完善,需要加强;一些会计工作人员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一味听任上级安排,不假思索,从而导致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出现问题。

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优化创新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制度的优化

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我们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要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进行权力牵制,杜绝权力过度集中。让企业内部人员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制度,同时建立科学的奖励机制,以调动公司人员的积极性,为维护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数据完整性做出努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社会监管体制,由国家加强社会监管,保证不让一些监管部门,从中获取不法利益。严格执行国家监管体制的标准,对违反国家监管体制的监管部门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批评。出示相关法律文件,维护监管体制的完善,保证监管体制的实施,为维护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只有在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共同优化下,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才会更加良好。

(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创新

同时,在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意识方面也应该进行创新。首先,增强企业人员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企业人员的遵纪守法的规范意识,尊重法律法规的相关制度,从而避免虚报虚假会计信息,虚构不真实的会计报告。严格按照自我规律要求,积极主动的配合监管部门的监察,良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规范职业道德;在企业内部,定期开展会计人员思想教育课程,让会计工作人员更加真实有效的完成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积极提倡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弘扬会计职业道德,实事求是,认真谨慎的完成每一笔业务。从而可以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思想意识,规范企业内部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共同促进会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一些列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这将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也会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标志,它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只有完善企业内部机制,加强外部监管机制,规范企业人员自律意识,弘扬会计职业道德,才能够共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和谐健康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