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0:17: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手工艺的作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文明的具体表现,共同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但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依存的载体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它需要依托特定的文化氛围及群众环境,在传承体系上也存在很多欠缺,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种种原因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此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古老的文化形式正接受着巨大的冲击,有的渐渐失去了其本来的面貌而逐渐被同化甚至异化,有的则因为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而尴尬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因此,我们需认识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容忽视并迫在眉睫。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高校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殿堂,与其它类型的教育机构相比在文化、知识的普及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它不但能为年轻一代创造全面、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科学、系统的学科结构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但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普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弊端。高校教育体制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经验、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此外,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也使得学生所学知识片面化,不能很好地达到各学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特别从对我国文化本质的传承上讲,这大大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延伸与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非固态表现,无论它以怎样的形式出现,都是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人民群众对社会、文化、艺术、宗教、习俗的综合诠释,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何种方式保护与传承,都不能背离其本源,不能忽略其生发的土壤。高校教育体制因看到自身的优势,重视实践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意义,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发挥着良好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手工艺类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它通过民间手工艺术的形式创造出各类工艺制品,目的是配合民俗活动,同时也是为了美化生活。故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类型既有文化性,又有艺术性,同时也因以传统的手工技艺为表现方式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与当前高校体制中的艺术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的保护与传承,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以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近年来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就体现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与推广,以及对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在一定意义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开设全校艺术选修课――重塑传统文化语境,扩大群众基础,培养潜在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以鲜活的个人生命为载体,以农耕文化为源头,世代传承的非固态的文化形式表现,它出现并存在于传统民俗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既脱胎于民俗,又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而,无论古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或发展终归要以民俗为依托。但是就今天的社会文化形势来看,农耕文化逐渐被城市文化、工业文化所吞噬,民俗信仰遭遇了近百年来主流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在这样一个无神论的时代,显然被烙印上了老旧的、过时的标签,人们逐渐淡忘了民俗,背离了信仰,以往一切依托于传统的文化形式变得惨淡而无力了。因此,对民俗语境的重塑、传统文化的普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前提。
南阳师范学院近年来在全校的艺术选修课中开设了一门名为《民间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的课程,吸引了全校各学科学生的积极参与。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诞生于民间,群众基础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典型类别。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课程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剪纸的同时,也涉及对与剪纸艺术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历史文化、传统民俗、和各地人文特色等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认识、理解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同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该课程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宣传与普及的作用,相应的,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识与接受的年轻群体,对于保护与传承具有实际的推动意义。此外,此课程还注重对学生创作能力的激发,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创作,一些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了对传统剪纸艺术的极大兴趣,并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初步掌握了民间剪纸手工艺的表现方法,经过自身的艺术创作发挥,也能创造出一定水准的艺术作品来,从艺术实践的角度上看,此课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民间手工艺术的兴趣,也客观上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欣赏及创作水平,这既配合了国家素质教育对于美育的要求,又对培养、发掘民间手工艺术的潜在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艺术类专业学科建设――延续民间手工艺术的生命活力,推动产业化优质发展。
相对于固态的物质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拥有鲜活的生命载体,它以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为存在基础,以愉悦民众为存在目的,无论所有者或接受方都是有着主体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始终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主要形式的,通过口传身授来进行知识、经验的传递。然而,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时今日的传承过程中遭受了“人亡艺绝”的尴尬境遇。一些遗产类型的所有者年事已高,年轻人又因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认识,或认为学习继承它们无法为自己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而不愿意去学习、去继承,造成了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后继无人。教育机构的相关支持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艺术教育尤其对民间手工艺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将民间手工艺术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科学、理性地看待传统艺术形式,并能够借助不断训练的艺术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发挥自身的艺术特性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个性化诠释。我们应看到,一方面学校教育对传统手工艺术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是系统的、理性的,能够在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握其变化规律,尊重其原真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肯定学生的个体能动意识,鼓励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术在内容与语言形式上的创新发展,为传统艺术形式注入新鲜血液。高校艺术教育相关学科的设立,直接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人的问题,同时也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术的产业化道路提供专门的高层次人才。
针对当前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与继承为契机,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大胆拓展专业学科,成功开设了玉雕专业,利用镇平玉雕的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与南阳独山玉的地域材质资源优势,积极培养玉雕专业人才。镇平玉雕以雕刻细腻、造型新颖而著称,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5年镇平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以产业带动传统手工艺术发展的模式在镇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镇平县玉雕加工企业近万个,从业人员12万人,个体加工产值10亿元,以镇平石佛寺玉雕湾、镇平玉雕大世界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已成规模,产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手工艺的产业化不但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商业环境也为其融入了新兴的时代多元文化元素,增强了生命活力,产业化带动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使传承人的队伍不断壮大,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然而,在稳定的产业基础上如何实现进一步提升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南阳师范学院玉雕专业的建立使得培养高层次玉雕人才成为可能,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支新兴力量,玉雕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绝不局限于手工艺技能的传授,而是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相关传统艺术理论知识和玉雕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同时,学校还配备了玉雕工作室,聘请经验丰富的玉雕技师对学生传授经验知识和实际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对专业理论进行创造、发挥,培养出既具有艺术理论基础和审美修养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手工艺术人才,这与现在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初级技术人才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对镇平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质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传承的部分可行性方式在高校艺术教育体制中看到了基本雏形,南阳师范学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传承的推动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校内产生了良好的传统文化艺术学习氛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文化环境,在实际意义上也为传统手工艺术培养了后继人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保护与传承的有力推手。我们应触类旁通,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培养人才、塑造人才,有针对性地对这种传承方式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屈华,夏雪飞.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述评.文学界(理论版),2010.0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性,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授权的重要性,研究者对授权的研究也普遍起来。授权就是管理者将职权或者职责授予下属,让其承担管理性的工作,同时会给下属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以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然而,管理者的授权并不总是成功的,有些下属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的职责,导致工作的失败;有的管理者在授权的过程中采取的操作方式不正确或者对授权的监管不力,最终都会导致企业工作绩效的下降。因此,仅仅对授权研究还是不够的,应该从授权后员工个人的身心感受去定义授权,因为只有当下属感受到自己“被授权”,他们才会产生工作的动力。于是,“心理授权”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员工工作的满意度是决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但工作中面对的各种困难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因此,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成为学者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些研究发现授权与员工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的联系。本文主要研究心理授权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作用。
一、心理授权的内涵
(一)心理授权的定义和结构
心理授权最早是由Thomas 和Velthouse在1990年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心理授权是个体体验到的心理状态或认知的综合体。心理授权其实就是员工从内心感知到管理者对他所进行的授权程度,当员工感觉到自己已被授权,那么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会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从而能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和活力,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绩效。
Thomas 和Velthouse认为心理授权可以分为四个维度:工作意义、自我效能、自主性和工作影响。工作意义是指员工从自身的价值观出发来评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自我效能是指员工对实现良好工作绩效和成功完成工作的能力的认知;自主性即自我决策,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具有的决定权和控制权;工作影响是指员工个人所做的工作对组织战略、运营业绩和组织管理的影响程度。Thomas 和Velthouse 提出的心理授权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对于研究心理授权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二)影响心理授权的因素
心理授权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感知,因此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氛围下心理授权的作用程度也不同。本文探讨了影响心理授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因素是个体特征:因为心理授权是员工个人内心中对授权的感知,因此,个体特征是影响心理授权的重要因素。个性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任职年限、自尊心、情绪等。其中,雷巧玲在2009年的研究中发现,男性心理授权要高于女性。年龄方面,有研究指出,年长的员工的心理授权要高于年轻的员工。Spreitzer的研究发现,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与心理授权成正相关关系。Koberg在1999年的研究中提出员工的任职年限与心理授权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preitzer在1995年的研究发现,自尊心与心理授权成正相关关系。Conger在1988年指出个人的情绪波动性对心理授权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个因素是工作环境: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的不同,对他心理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因而所感受到的授权也不一样。工作环境包括组织的文化、组织的公正性、组织的支持等。Thomas和Velthouse在1990年的研究中提出,员工的工作环境对心理授权有显著的影响。当组织的文化氛围良好,公正性很大,组织的支持程度很强,那么员工所感受到的心理授权就会很高;反之,心理授权就会很低。
第三个因素是工作特征:工作特征是指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所具有的价值,不同的价值对员工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工作特征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整性、任务的多样性、任务的重要性等。其中,Liden在2000年的研究中发现,工作特征与心理授权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员工的工作任务具有完整性、多样性、重要性时,那么他们所感受到的心理授权相对也会比较高。
二、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内涵
(一)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和维度
员工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期望的相比较之后所形成的心理感觉状态,只有员工满意了,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而能够提高劳动效率,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绩效。
工作满意度可以分为多种维度,对此,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最早研究工作满意度维度的是Hoppock,他在1935年提出了工作满意度包括疲劳、工作单调、工作条件和领导方式等。后来,Friedlander认为工作满意度的维度应该包括社会及技术环境因素、自我实现因素、被人承认的因素。俞文钊通过研究发现主要由个人因素、领导因素、工作特性、工作条件、福利待遇、报酬工资、同事关系等组成工作满意度。卢嘉认为工作满意度主要包括领导行为、管理措施、工作回报、工作协作、工作本身。
(二)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种满意程度,是一种心理状态,因而这种心理状态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导致所反映出来的工作满意度也不同。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个性特征:工作满意度是一种心理状态,因而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于这种状态的感受也不同。具有乐观心态的人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满意度就会比悲观心态的人满意度要高;凡是追求完美的人对工作的满意度就会比安于现状的人满意度要低。
第二类是工作环境:员工工作的环境不同,心理满意度也不同。这里的工作环境包括:物理条件、作息制度、薪资待遇等。当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的设施齐全,作息制度合理,薪资较好,那么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相对也会比较高。
第三类是工作内容:员工从事的工作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工作给员工带来的满意度也不尽相同。如果员工从事的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那么他的满意度就会很高,反之就会很低。从事强度较大的工作的员工的满意度比强度小的员工的满意度要低。
三、心理授权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作用
心理授权与员工工作满意度都是员工心理上的一种感受,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员工从心理真正感觉到了授权,这种授权才是有效的,那么这种授权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到底是怎么样的,目前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所以大胆提出假设认为心理授权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并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模型(图1)
图1 心理授权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作用
(一)工作意义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工作意义是指员工从自身的价值观出发来评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员工认为工作意义比较高,那么他们的个人价值观与工作价值就是一致的,因而他们对目前的工作就是认可的,心理所承受的压力就比较小,对工作的满意度也会比较高。谢礼珊和何叶等人的研究表明,工作意义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以推断出心理授权中的工作意义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
(二)自我效能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自我效能是员工对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的一种感知,当员工感受到上级将权力授予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更有信心完成自己的工作,工作积极性也会提高。自我效能较高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工作,因而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度相对来说就会比较低,他们会期望完成更具挑战性的工作。Thomas和Tymon在1994年的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与工作满意度没有关系。
(三)自主性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自主性是员工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控制能力,表现在员工可以自主决定从事什么工作,怎样展开工作,自由选择工作的方式,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工作,让他们感觉到上级确确实实把权力授予给了他们,对他们有充分的信心,因而在工作中就会心情愉悦,对工作的满意度就会很高。Thomas 和Tymon在1994年的实证研究中指出自主性与工作满意度的提高有很强的相关性。由此,可以判断心理授权中的自主性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
(四)工作影响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工作影响是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对组织的战略和管理等所具有的影响程度。当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影响比较高时,他们就会从心理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从而会提高工作积极性,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绩效。Spreitzer等人认为工作影响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绩效领域,而不是情感领域,而李超平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由此,可以判断出工作影响与工作满意度没有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授权与员工工作满意度应该是正相关关系。可以加入个性特征和组织性质作为控制变量,因为员工个人的性格不同,造成的心理授权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也不同。对于那些乐观的人,他们对工作就会充满了积极的态度,因而对工作的满意度就会很高,会符合以上的假设。当如果员工是悲观主义者,当他们面对工作时往往是消极怠慢,对工作充满了抱怨,这会导致工作的满意度也降低,从而产生反效果。同样,当组织的环境和从事工作的性质不同,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会不同,最终会影响到研究的效果。因此对这些变量就行控制是有必要的。
这些年,关于心理授权的研究不断深化,这方面的学者也不断增多。基于本研究的结论,可以给企业带来一些启示:为了增加员工在工作中的满意度,仅仅授权还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考虑员工心理授权的程度,增加员工的工作意义和自主性,使他们从心理切实感觉到企业的授权,从而提高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最终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绩效。
参考文献:
[1]Thomas K W, Velthouse B A. Cognitive Elements of Empowerment: An “Interpretive” Model of 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 15(4):666-681
[2]Spreitzer G M.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Workplace: Dimensions, 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5): 1442-1465
人总是会老的,于耄耋之年能否老有所养,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问题。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老龄社会临界点为10%),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20年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达到1.32亿,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那时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加上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到那时一对年轻夫妇上面,可能有四位父母,八位祖父母都健在。这么多的老人养老问题怎么解决,这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寿险公司在开办储蓄养老保险方面有着极为有利的专业优势,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所谓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并不能解决老人们“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况且,由于国力所限,加之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现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社会养老保险仅涵盖城镇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城镇人口中的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以及广大农民无法享受
全面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涵盖所有人群,包括非城镇人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民,也应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也应能领取养老金。但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决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目前即使在城镇人口中也并非全部都进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也有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人群,他们就是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也就是没有工作单位或者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是摆在我国当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显然,社会养老保险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
(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加剧,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某些现实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在步入工业化社会后才会出现老龄化,且老龄化速度较慢。我国则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下便进入老龄化,使资源配置陷入困境。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采用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这种平衡方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会造成资金需求的急剧增长,社会负担加重,显然,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三)过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交纳标准和替代率,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部分参与者无力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定的替代率为90%左右,而国际上一般为45-50%。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单位和职工个人的保险费交纳标准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8%,单位和职工个人普遍感到难以承担。如果降低交纳标准,势必由国家财政补贴,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
(四)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国民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不相适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一直呈现向个人倾斜的趋势,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从1980年到1995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7%下降为10.9%。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迅速。按当年价格计算,1978年至1995年间,城市居民的收入以年均15.9%的速度增长,城市居民存款余额也以年均34.3%的速度增长,由154.9亿元增加到23466.7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绝大部分的社会养老费用仍然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不仅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们自我养老保障意识的提高,造成过分依赖国家、企业局面。
(五)社会养老保险只能解决基本的退休养老问题,不能解决退休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下降问题
根据国务院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交费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1)用人单位按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提取;(2)个人按工资的8%提取。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时间的早晚直接挂钩。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假定某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1000元,缴费满30年则他每月可拿到300元基本养老金。又假定该地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的比例是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240,该人60岁退休时,如果个人账户累计总和为6万元,那么,他退休后每月可拿到250元(60000÷240),两项合计550元,这点钱显然只能解决基本的养老问题。并不能解决老人们退休后“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
二、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的辅助方式
我国人们具有良好的储蓄习惯,绝大多数的人选择储蓄的方式就是将钱存银行,因为银行储蓄具有风险小、存取方便、安全性强的优点。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7万亿元,就充分说明老百姓对
银行储蓄的偏爱,然而,通过银行储蓄本息的累积来实现自我储蓄养老的方式存在明显不足,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一)银行储蓄收益低,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按目前银行储蓄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名义存款利率仅为3.933%,将大量的钱放在银行,显然是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二)银行储蓄无法抵御通货膨胀
2008年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为8.7%,如果以此来对照当前的存款利率,按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利率为-4.767%(即4.14%×0.95-8.7%)。它意味着你将100000存进银行,一年后它的实际价值变成了95233元,4767元就白白地蒸发掉了。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预期,将钱都放在银行里,作为自我储蓄养老资金显然不合时宜。
(三)银行储蓄属自发,随意性太大
而自我储蓄养老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在这个资金积累的漫长过程中,很可能中途夭折。
储蓄既是一种预备手段,又是一种积累手段。作为预备手段,其作用是未雨绸缪。作为积累手段,它是为了实现未来某一耗资较大的消费而有目的地存钱。两者都是现代人实际的需要,所以,为将来老年幸福美满生活做适当地储蓄准备是一种非常明智的行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总是难以主动地、自觉地储蓄,即使能到银行储蓄,由于银行储户可随时支取账户上的存款,在时间上、数额上并没有太多限制,因而存款就不易保住,一旦有什么开支,一下就取走了,使自我储蓄养老计划中途夭折。所以,自我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三、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深化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必须提升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设计。笔者认为,在我国未来的养老保险体系中,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
(一)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可扮演重要的角色
受国力所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虽覆盖一定范围,但还未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正需寿险公司在社会保障的空白地带发挥作用。同时,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富裕的晚年生活,收入水平较高的阶层可通过购买寿险公司的养老保险,确保其有一个富裕的晚年生活。
(二)寿险公司的资源配置
寿险公司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作出最佳投资策略,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养老基金产生最佳的资本配置和最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更好地保护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
(三)寿险公司养老基金的积累方式
寿险公司的养老基金积累方式比较适应我国未来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方式向基金积累方式改革的趋势,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相适应。
(四)寿险公司的优势
寿险公司之所以在许多国家养老保险中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还在于其拥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1.寿险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精算师,可准确制订交费标准和给付水平,根据谨慎的精算原理保证养老金的稳健运用和给付安全。
2.寿险公司拥有众多的投资和理财专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寿险公司会制订最佳的投资组合,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保证养老基金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同时,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尽力降低经营成本,为养老金所有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寿险公司承诺的养老金给付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可得到充分保障。寿险公司的经营接受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严密监管,促使寿险公司进行稳健经营,提取足够的责任准备金,以保证充足的偿付力和流动性。
4.商业寿险公司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符合国际惯例。无论在养老保险体制比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养老保险体制正走向完善的拉丁美洲国家,寿险公司均在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通过购买寿险,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计划储蓄的美德
由于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储蓄”,当保险合同生效后,投保人便要根据合同的规定按期交纳保费,以维持保单的有效性,直至保单期满为止。这样,投保人便能有计划地把资金积累起来,养成有规律储蓄的好习惯。到约定领取养老保险金时,才能按时领取养老保险金,或在退保时得到现金价值。由于退保损失大,所以人们一般都不愿退保,这样就迫使人们“存”一笔钱在人寿保险公司,做到细水长流,源源不断,保其一生。这不仅解决了自我储蓄养老不主动、不自觉,随意性太大的缺陷;也解决了银行储蓄存款,由于支取太方便,很多人往往因为经不起物质的诱惑,令储蓄养老计划半途而废的问题;还可以为愈来愈老龄化的社会和独生子女后代减轻负担,使老了的自己依旧拥有尊严。
综上所述可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充分发挥商业寿险公司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87-01
前言
网络思想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技术的推广给社会带来了庞大的信息流量,缩小了世界的距离,但是多元化的社会认知也给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如何运用网络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各大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强化网络中正面的、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反面的、消极的垃圾信息成为了辅导员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一、辅导员工作中运用网络手段的重要性
随着新媒体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步代替传统媒体成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力量。大学生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方式逐步地发生了大的变化,当前,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纸质书信的存在,博客、QQ、飞信、微博、论坛贴吧、网络电话等成为了现代人交流与沟通的主要方式,网络信息的传播直接导致了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们的思想信仰、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的改变。他们更乐于匿名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宣泄压力、交流思想以及传递感情,他们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认可的愿望更加的强烈。在网络媒体运用的形势下,老师只有与学生搭建一个适合彼此交流的平台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够顺利开展自己的工作。
对于师生而言,网络平台最大的好处就是彼此之间可以在虚拟空间里交流,避免了学生在面对老师之时的尴尬,多了一分轻松和自由。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他们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上都已经走向成熟,很多时候更注重个人形象和个人隐私,面对面的交流会给他们带来许多不便,QQ聊天、微博互动等网络沟通方式为辅导员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辅导员可以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知重要事情、提供学习交流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师生之间使用的网络媒体渠道也越来越多,沟通也越来越便捷,辅导员通过网络手段能够更容易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具体来说,辅导员工作中运用网络手段有三大好处:其一,可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二,可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三,为辅导员提供一个更快速、更新颖的交流途径。
二、辅导员工作过程中运用的网络手段
辅导员通过网络开展工作的方式有很多,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种:
(一)高校论坛
在现实学习中,许多大学生都有一些不愿说、不敢说的事情或者意见,他们会选择高校校园论坛的方式大吐苦水,甚至有一些人身攻击的文章在论坛中出现,这种不正确的思想传播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群体思维方式的扭曲,因此,辅导员要密切关注校园论坛的发言,以自己的言行来正确的引导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并且辅导员也要针对学生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在校园网以及学校论坛上与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
(二)开设博客
博客是网民自己发出的想法和声音,是一个颇受大众欢迎的网络互动平台。辅导员可以在网络上开辟实名制的博客空间,把想要传播出去的思想观念、课程辅导资料等挂到网上,毕竟辅导员能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有限,个人博客相当于课堂的延伸,而且,学生们也喜欢在博客上发言交流,这样就能够增加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QQ流
目前,QQ已经成为了网络主流的聊天工具,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人手一个QQ号,甚至一个人有多个QQ号。辅导员可以设立一个QQ群,将所有的学生组织到QQ群中,不仅方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方便宣传学校大事、班级活动以及学习安排等事情,拉近彼此之间的交流距离,方便辅导员对学生们的管理。
(四)开设“主题公园”
辅导员在对学生们进行辅导工作的时候,需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寻找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组织特稿,形成交流专题,并开设“网络主题公园”,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朝着理想的思维方式靠拢。例如洪水、地震、某高级官员被捕入狱等新闻要及早的进行,坚决避免学生脱离主渠道进行地下传播,辅导员要尽可能的利用校园网、QQ群等快捷的交流工具,公开的向学生进行传播,务必使学生们能够冷静、客观的看待国内外发生的重要政事事件。
三、辅导员工作中运用网络手段的建议
在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网络手段已经初步的显现出自身的优势所在,虽然很多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都会用到网络,但是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进行完善,以便能够更好的为自身工作去服务。首先,辅导员要找准自己在网络中的角色定位,其不仅应该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管理者;其次,要学会适当的运用网络语言;最后,要恰当的选择网络交流方式。现如今,大学生中交流最为普遍的有:QQ、QQ群、博客、电子邮件、微博、飞信等,虽然都是在进行网络交流,但是不同的交流工具有不同的功效,辅导员要根据工作开展的目的选择最适合的工具,以便能够事半功倍。
总结
日趋成熟的网络环境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更广阔的工作平台,也为其提供了更高的工作要求。网络技术已经充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辅导员如何在工作中运用有效的网络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是一个极具时代意义,也值得去继续探索、深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