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02 10:17: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手工艺的作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手工艺的作用

篇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文明的具体表现,共同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但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依存的载体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它需要依托特定的文化氛围及群众环境,在传承体系上也存在很多欠缺,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种种原因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此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古老的文化形式正接受着巨大的冲击,有的渐渐失去了其本来的面貌而逐渐被同化甚至异化,有的则因为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而尴尬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因此,我们需认识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容忽视并迫在眉睫。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高校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殿堂,与其它类型的教育机构相比在文化、知识的普及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它不但能为年轻一代创造全面、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科学、系统的学科结构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但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普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弊端。高校教育体制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经验、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此外,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也使得学生所学知识片面化,不能很好地达到各学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特别从对我国文化本质的传承上讲,这大大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延伸与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非固态表现,无论它以怎样的形式出现,都是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人民群众对社会、文化、艺术、宗教、习俗的综合诠释,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何种方式保护与传承,都不能背离其本源,不能忽略其生发的土壤。高校教育体制因看到自身的优势,重视实践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意义,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发挥着良好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手工艺类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它通过民间手工艺术的形式创造出各类工艺制品,目的是配合民俗活动,同时也是为了美化生活。故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类型既有文化性,又有艺术性,同时也因以传统的手工技艺为表现方式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与当前高校体制中的艺术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的保护与传承,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以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近年来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就体现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与推广,以及对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在一定意义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开设全校艺术选修课――重塑传统文化语境,扩大群众基础,培养潜在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以鲜活的个人生命为载体,以农耕文化为源头,世代传承的非固态的文化形式表现,它出现并存在于传统民俗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既脱胎于民俗,又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而,无论古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或发展终归要以民俗为依托。但是就今天的社会文化形势来看,农耕文化逐渐被城市文化、工业文化所吞噬,民俗信仰遭遇了近百年来主流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在这样一个无神论的时代,显然被烙印上了老旧的、过时的标签,人们逐渐淡忘了民俗,背离了信仰,以往一切依托于传统的文化形式变得惨淡而无力了。因此,对民俗语境的重塑、传统文化的普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前提。

南阳师范学院近年来在全校的艺术选修课中开设了一门名为《民间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的课程,吸引了全校各学科学生的积极参与。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诞生于民间,群众基础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典型类别。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课程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剪纸的同时,也涉及对与剪纸艺术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历史文化、传统民俗、和各地人文特色等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认识、理解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同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该课程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宣传与普及的作用,相应的,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识与接受的年轻群体,对于保护与传承具有实际的推动意义。此外,此课程还注重对学生创作能力的激发,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创作,一些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了对传统剪纸艺术的极大兴趣,并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初步掌握了民间剪纸手工艺的表现方法,经过自身的艺术创作发挥,也能创造出一定水准的艺术作品来,从艺术实践的角度上看,此课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民间手工艺术的兴趣,也客观上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欣赏及创作水平,这既配合了国家素质教育对于美育的要求,又对培养、发掘民间手工艺术的潜在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艺术类专业学科建设――延续民间手工艺术的生命活力,推动产业化优质发展。

相对于固态的物质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拥有鲜活的生命载体,它以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为存在基础,以愉悦民众为存在目的,无论所有者或接受方都是有着主体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始终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主要形式的,通过口传身授来进行知识、经验的传递。然而,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时今日的传承过程中遭受了“人亡艺绝”的尴尬境遇。一些遗产类型的所有者年事已高,年轻人又因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认识,或认为学习继承它们无法为自己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而不愿意去学习、去继承,造成了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后继无人。教育机构的相关支持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艺术教育尤其对民间手工艺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将民间手工艺术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科学、理性地看待传统艺术形式,并能够借助不断训练的艺术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发挥自身的艺术特性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个性化诠释。我们应看到,一方面学校教育对传统手工艺术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是系统的、理性的,能够在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握其变化规律,尊重其原真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肯定学生的个体能动意识,鼓励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术在内容与语言形式上的创新发展,为传统艺术形式注入新鲜血液。高校艺术教育相关学科的设立,直接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人的问题,同时也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术的产业化道路提供专门的高层次人才。

针对当前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与继承为契机,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大胆拓展专业学科,成功开设了玉雕专业,利用镇平玉雕的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与南阳独山玉的地域材质资源优势,积极培养玉雕专业人才。镇平玉雕以雕刻细腻、造型新颖而著称,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5年镇平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以产业带动传统手工艺术发展的模式在镇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镇平县玉雕加工企业近万个,从业人员12万人,个体加工产值10亿元,以镇平石佛寺玉雕湾、镇平玉雕大世界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已成规模,产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手工艺的产业化不但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商业环境也为其融入了新兴的时代多元文化元素,增强了生命活力,产业化带动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使传承人的队伍不断壮大,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然而,在稳定的产业基础上如何实现进一步提升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南阳师范学院玉雕专业的建立使得培养高层次玉雕人才成为可能,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支新兴力量,玉雕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绝不局限于手工艺技能的传授,而是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相关传统艺术理论知识和玉雕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同时,学校还配备了玉雕工作室,聘请经验丰富的玉雕技师对学生传授经验知识和实际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对专业理论进行创造、发挥,培养出既具有艺术理论基础和审美修养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手工艺术人才,这与现在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初级技术人才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对镇平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质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传承的部分可行性方式在高校艺术教育体制中看到了基本雏形,南阳师范学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传承的推动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校内产生了良好的传统文化艺术学习氛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文化环境,在实际意义上也为传统手工艺术培养了后继人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保护与传承的有力推手。我们应触类旁通,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培养人才、塑造人才,有针对性地对这种传承方式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屈华,夏雪飞.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述评.文学界(理论版),2010.04.

篇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性,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授权的重要性,研究者对授权的研究也普遍起来。授权就是管理者将职权或者职责授予下属,让其承担管理性的工作,同时会给下属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以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然而,管理者的授权并不总是成功的,有些下属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的职责,导致工作的失败;有的管理者在授权的过程中采取的操作方式不正确或者对授权的监管不力,最终都会导致企业工作绩效的下降。因此,仅仅对授权研究还是不够的,应该从授权后员工个人的身心感受去定义授权,因为只有当下属感受到自己“被授权”,他们才会产生工作的动力。于是,“心理授权”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员工工作的满意度是决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但工作中面对的各种困难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因此,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成为学者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些研究发现授权与员工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的联系。本文主要研究心理授权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作用。

一、心理授权的内涵

(一)心理授权的定义和结构

心理授权最早是由Thomas 和Velthouse在1990年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心理授权是个体体验到的心理状态或认知的综合体。心理授权其实就是员工从内心感知到管理者对他所进行的授权程度,当员工感觉到自己已被授权,那么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会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从而能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和活力,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绩效。

Thomas 和Velthouse认为心理授权可以分为四个维度:工作意义、自我效能、自主性和工作影响。工作意义是指员工从自身的价值观出发来评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自我效能是指员工对实现良好工作绩效和成功完成工作的能力的认知;自主性即自我决策,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具有的决定权和控制权;工作影响是指员工个人所做的工作对组织战略、运营业绩和组织管理的影响程度。Thomas 和Velthouse 提出的心理授权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对于研究心理授权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二)影响心理授权的因素

心理授权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感知,因此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氛围下心理授权的作用程度也不同。本文探讨了影响心理授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因素是个体特征:因为心理授权是员工个人内心中对授权的感知,因此,个体特征是影响心理授权的重要因素。个性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任职年限、自尊心、情绪等。其中,雷巧玲在2009年的研究中发现,男性心理授权要高于女性。年龄方面,有研究指出,年长的员工的心理授权要高于年轻的员工。Spreitzer的研究发现,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与心理授权成正相关关系。Koberg在1999年的研究中提出员工的任职年限与心理授权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preitzer在1995年的研究发现,自尊心与心理授权成正相关关系。Conger在1988年指出个人的情绪波动性对心理授权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个因素是工作环境: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的不同,对他心理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因而所感受到的授权也不一样。工作环境包括组织的文化、组织的公正性、组织的支持等。Thomas和Velthouse在1990年的研究中提出,员工的工作环境对心理授权有显著的影响。当组织的文化氛围良好,公正性很大,组织的支持程度很强,那么员工所感受到的心理授权就会很高;反之,心理授权就会很低。

第三个因素是工作特征:工作特征是指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所具有的价值,不同的价值对员工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工作特征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整性、任务的多样性、任务的重要性等。其中,Liden在2000年的研究中发现,工作特征与心理授权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员工的工作任务具有完整性、多样性、重要性时,那么他们所感受到的心理授权相对也会比较高。

二、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内涵

(一)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和维度

员工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期望的相比较之后所形成的心理感觉状态,只有员工满意了,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而能够提高劳动效率,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绩效。

工作满意度可以分为多种维度,对此,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最早研究工作满意度维度的是Hoppock,他在1935年提出了工作满意度包括疲劳、工作单调、工作条件和领导方式等。后来,Friedlander认为工作满意度的维度应该包括社会及技术环境因素、自我实现因素、被人承认的因素。俞文钊通过研究发现主要由个人因素、领导因素、工作特性、工作条件、福利待遇、报酬工资、同事关系等组成工作满意度。卢嘉认为工作满意度主要包括领导行为、管理措施、工作回报、工作协作、工作本身。

(二)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种满意程度,是一种心理状态,因而这种心理状态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导致所反映出来的工作满意度也不同。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个性特征:工作满意度是一种心理状态,因而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于这种状态的感受也不同。具有乐观心态的人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满意度就会比悲观心态的人满意度要高;凡是追求完美的人对工作的满意度就会比安于现状的人满意度要低。

第二类是工作环境:员工工作的环境不同,心理满意度也不同。这里的工作环境包括:物理条件、作息制度、薪资待遇等。当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的设施齐全,作息制度合理,薪资较好,那么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相对也会比较高。

第三类是工作内容:员工从事的工作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工作给员工带来的满意度也不尽相同。如果员工从事的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那么他的满意度就会很高,反之就会很低。从事强度较大的工作的员工的满意度比强度小的员工的满意度要低。

三、心理授权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作用

心理授权与员工工作满意度都是员工心理上的一种感受,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员工从心理真正感觉到了授权,这种授权才是有效的,那么这种授权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到底是怎么样的,目前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所以大胆提出假设认为心理授权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并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模型(图1)

图1 心理授权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作用

(一)工作意义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工作意义是指员工从自身的价值观出发来评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员工认为工作意义比较高,那么他们的个人价值观与工作价值就是一致的,因而他们对目前的工作就是认可的,心理所承受的压力就比较小,对工作的满意度也会比较高。谢礼珊和何叶等人的研究表明,工作意义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以推断出心理授权中的工作意义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

(二)自我效能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自我效能是员工对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的一种感知,当员工感受到上级将权力授予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更有信心完成自己的工作,工作积极性也会提高。自我效能较高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工作,因而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度相对来说就会比较低,他们会期望完成更具挑战性的工作。Thomas和Tymon在1994年的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与工作满意度没有关系。

(三)自主性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自主性是员工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控制能力,表现在员工可以自主决定从事什么工作,怎样展开工作,自由选择工作的方式,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工作,让他们感觉到上级确确实实把权力授予给了他们,对他们有充分的信心,因而在工作中就会心情愉悦,对工作的满意度就会很高。Thomas 和Tymon在1994年的实证研究中指出自主性与工作满意度的提高有很强的相关性。由此,可以判断心理授权中的自主性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

(四)工作影响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工作影响是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对组织的战略和管理等所具有的影响程度。当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影响比较高时,他们就会从心理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从而会提高工作积极性,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绩效。Spreitzer等人认为工作影响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绩效领域,而不是情感领域,而李超平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由此,可以判断出工作影响与工作满意度没有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授权与员工工作满意度应该是正相关关系。可以加入个性特征和组织性质作为控制变量,因为员工个人的性格不同,造成的心理授权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也不同。对于那些乐观的人,他们对工作就会充满了积极的态度,因而对工作的满意度就会很高,会符合以上的假设。当如果员工是悲观主义者,当他们面对工作时往往是消极怠慢,对工作充满了抱怨,这会导致工作的满意度也降低,从而产生反效果。同样,当组织的环境和从事工作的性质不同,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会不同,最终会影响到研究的效果。因此对这些变量就行控制是有必要的。

这些年,关于心理授权的研究不断深化,这方面的学者也不断增多。基于本研究的结论,可以给企业带来一些启示:为了增加员工在工作中的满意度,仅仅授权还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考虑员工心理授权的程度,增加员工的工作意义和自主性,使他们从心理切实感觉到企业的授权,从而提高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最终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绩效。

参考文献:

[1]Thomas K W, Velthouse B A. Cognitive Elements of Empowerment: An “Interpretive” Model of 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 15(4):666-681

[2]Spreitzer G M.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Workplace: Dimensions, 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5): 1442-1465

篇3

人总是会老的,于耄耋之年能否老有所养,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问题。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老龄社会临界点为10%),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20年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达到1.32亿,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那时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加上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到那时一对年轻夫妇上面,可能有四位父母,八位祖父母都健在。这么多的老人养老问题怎么解决,这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寿险公司在开办储蓄养老保险方面有着极为有利的专业优势,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所谓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并不能解决老人们“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况且,由于国力所限,加之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现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社会养老保险仅涵盖城镇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城镇人口中的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以及广大农民无法享受

全面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涵盖所有人群,包括非城镇人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民,也应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也应能领取养老金。但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决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目前即使在城镇人口中也并非全部都进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也有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人群,他们就是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也就是没有工作单位或者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是摆在我国当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显然,社会养老保险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

(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加剧,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某些现实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在步入工业化社会后才会出现老龄化,且老龄化速度较慢。我国则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下便进入老龄化,使资源配置陷入困境。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采用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这种平衡方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会造成资金需求的急剧增长,社会负担加重,显然,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三)过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交纳标准和替代率,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部分参与者无力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定的替代率为90%左右,而国际上一般为45-50%。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单位和职工个人的保险费交纳标准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8%,单位和职工个人普遍感到难以承担。如果降低交纳标准,势必由国家财政补贴,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

(四)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国民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不相适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一直呈现向个人倾斜的趋势,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从1980年到1995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7%下降为10.9%。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迅速。按当年价格计算,1978年至1995年间,城市居民的收入以年均15.9%的速度增长,城市居民存款余额也以年均34.3%的速度增长,由154.9亿元增加到23466.7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绝大部分的社会养老费用仍然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不仅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们自我养老保障意识的提高,造成过分依赖国家、企业局面。

(五)社会养老保险只能解决基本的退休养老问题,不能解决退休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下降问题

根据国务院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交费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1)用人单位按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提取;(2)个人按工资的8%提取。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时间的早晚直接挂钩。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假定某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1000元,缴费满30年则他每月可拿到300元基本养老金。又假定该地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的比例是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240,该人60岁退休时,如果个人账户累计总和为6万元,那么,他退休后每月可拿到250元(60000÷240),两项合计550元,这点钱显然只能解决基本的养老问题。并不能解决老人们退休后“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

二、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的辅助方式

我国人们具有良好的储蓄习惯,绝大多数的人选择储蓄的方式就是将钱存银行,因为银行储蓄具有风险小、存取方便、安全性强的优点。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7万亿元,就充分说明老百姓对

银行储蓄的偏爱,然而,通过银行储蓄本息的累积来实现自我储蓄养老的方式存在明显不足,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一)银行储蓄收益低,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按目前银行储蓄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名义存款利率仅为3.933%,将大量的钱放在银行,显然是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二)银行储蓄无法抵御通货膨胀

2008年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为8.7%,如果以此来对照当前的存款利率,按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利率为-4.767%(即4.14%×0.95-8.7%)。它意味着你将100000存进银行,一年后它的实际价值变成了95233元,4767元就白白地蒸发掉了。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预期,将钱都放在银行里,作为自我储蓄养老资金显然不合时宜。

(三)银行储蓄属自发,随意性太大

而自我储蓄养老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在这个资金积累的漫长过程中,很可能中途夭折。

储蓄既是一种预备手段,又是一种积累手段。作为预备手段,其作用是未雨绸缪。作为积累手段,它是为了实现未来某一耗资较大的消费而有目的地存钱。两者都是现代人实际的需要,所以,为将来老年幸福美满生活做适当地储蓄准备是一种非常明智的行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总是难以主动地、自觉地储蓄,即使能到银行储蓄,由于银行储户可随时支取账户上的存款,在时间上、数额上并没有太多限制,因而存款就不易保住,一旦有什么开支,一下就取走了,使自我储蓄养老计划中途夭折。所以,自我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三、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深化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必须提升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设计。笔者认为,在我国未来的养老保险体系中,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

(一)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可扮演重要的角色

受国力所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虽覆盖一定范围,但还未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正需寿险公司在社会保障的空白地带发挥作用。同时,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富裕的晚年生活,收入水平较高的阶层可通过购买寿险公司的养老保险,确保其有一个富裕的晚年生活。

(二)寿险公司的资源配置

寿险公司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作出最佳投资策略,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养老基金产生最佳的资本配置和最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更好地保护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

(三)寿险公司养老基金的积累方式

寿险公司的养老基金积累方式比较适应我国未来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方式向基金积累方式改革的趋势,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相适应。

(四)寿险公司的优势

寿险公司之所以在许多国家养老保险中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还在于其拥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1.寿险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精算师,可准确制订交费标准和给付水平,根据谨慎的精算原理保证养老金的稳健运用和给付安全。

2.寿险公司拥有众多的投资和理财专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寿险公司会制订最佳的投资组合,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保证养老基金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同时,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尽力降低经营成本,为养老金所有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寿险公司承诺的养老金给付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可得到充分保障。寿险公司的经营接受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严密监管,促使寿险公司进行稳健经营,提取足够的责任准备金,以保证充足的偿付力和流动性。

4.商业寿险公司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符合国际惯例。无论在养老保险体制比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养老保险体制正走向完善的拉丁美洲国家,寿险公司均在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通过购买寿险,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计划储蓄的美德

由于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储蓄”,当保险合同生效后,投保人便要根据合同的规定按期交纳保费,以维持保单的有效性,直至保单期满为止。这样,投保人便能有计划地把资金积累起来,养成有规律储蓄的好习惯。到约定领取养老保险金时,才能按时领取养老保险金,或在退保时得到现金价值。由于退保损失大,所以人们一般都不愿退保,这样就迫使人们“存”一笔钱在人寿保险公司,做到细水长流,源源不断,保其一生。这不仅解决了自我储蓄养老不主动、不自觉,随意性太大的缺陷;也解决了银行储蓄存款,由于支取太方便,很多人往往因为经不起物质的诱惑,令储蓄养老计划半途而废的问题;还可以为愈来愈老龄化的社会和独生子女后代减轻负担,使老了的自己依旧拥有尊严。

综上所述可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充分发挥商业寿险公司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87-01

前言

网络思想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技术的推广给社会带来了庞大的信息流量,缩小了世界的距离,但是多元化的社会认知也给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如何运用网络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各大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强化网络中正面的、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反面的、消极的垃圾信息成为了辅导员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一、辅导员工作中运用网络手段的重要性

随着新媒体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步代替传统媒体成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力量。大学生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方式逐步地发生了大的变化,当前,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纸质书信的存在,博客、QQ、飞信、微博、论坛贴吧、网络电话等成为了现代人交流与沟通的主要方式,网络信息的传播直接导致了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们的思想信仰、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的改变。他们更乐于匿名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宣泄压力、交流思想以及传递感情,他们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认可的愿望更加的强烈。在网络媒体运用的形势下,老师只有与学生搭建一个适合彼此交流的平台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够顺利开展自己的工作。

对于师生而言,网络平台最大的好处就是彼此之间可以在虚拟空间里交流,避免了学生在面对老师之时的尴尬,多了一分轻松和自由。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他们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上都已经走向成熟,很多时候更注重个人形象和个人隐私,面对面的交流会给他们带来许多不便,QQ聊天、微博互动等网络沟通方式为辅导员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辅导员可以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知重要事情、提供学习交流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师生之间使用的网络媒体渠道也越来越多,沟通也越来越便捷,辅导员通过网络手段能够更容易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具体来说,辅导员工作中运用网络手段有三大好处:其一,可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二,可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三,为辅导员提供一个更快速、更新颖的交流途径。

二、辅导员工作过程中运用的网络手段

辅导员通过网络开展工作的方式有很多,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种:

(一)高校论坛

在现实学习中,许多大学生都有一些不愿说、不敢说的事情或者意见,他们会选择高校校园论坛的方式大吐苦水,甚至有一些人身攻击的文章在论坛中出现,这种不正确的思想传播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群体思维方式的扭曲,因此,辅导员要密切关注校园论坛的发言,以自己的言行来正确的引导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并且辅导员也要针对学生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在校园网以及学校论坛上与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

(二)开设博客

博客是网民自己发出的想法和声音,是一个颇受大众欢迎的网络互动平台。辅导员可以在网络上开辟实名制的博客空间,把想要传播出去的思想观念、课程辅导资料等挂到网上,毕竟辅导员能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有限,个人博客相当于课堂的延伸,而且,学生们也喜欢在博客上发言交流,这样就能够增加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QQ流

目前,QQ已经成为了网络主流的聊天工具,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人手一个QQ号,甚至一个人有多个QQ号。辅导员可以设立一个QQ群,将所有的学生组织到QQ群中,不仅方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方便宣传学校大事、班级活动以及学习安排等事情,拉近彼此之间的交流距离,方便辅导员对学生们的管理。

(四)开设“主题公园”

辅导员在对学生们进行辅导工作的时候,需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寻找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组织特稿,形成交流专题,并开设“网络主题公园”,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朝着理想的思维方式靠拢。例如洪水、地震、某高级官员被捕入狱等新闻要及早的进行,坚决避免学生脱离主渠道进行地下传播,辅导员要尽可能的利用校园网、QQ群等快捷的交流工具,公开的向学生进行传播,务必使学生们能够冷静、客观的看待国内外发生的重要政事事件。

三、辅导员工作中运用网络手段的建议

在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网络手段已经初步的显现出自身的优势所在,虽然很多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都会用到网络,但是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进行完善,以便能够更好的为自身工作去服务。首先,辅导员要找准自己在网络中的角色定位,其不仅应该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管理者;其次,要学会适当的运用网络语言;最后,要恰当的选择网络交流方式。现如今,大学生中交流最为普遍的有:QQ、QQ群、博客、电子邮件、微博、飞信等,虽然都是在进行网络交流,但是不同的交流工具有不同的功效,辅导员要根据工作开展的目的选择最适合的工具,以便能够事半功倍。

总结

日趋成熟的网络环境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更广阔的工作平台,也为其提供了更高的工作要求。网络技术已经充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辅导员如何在工作中运用有效的网络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是一个极具时代意义,也值得去继续探索、深究的课题。

篇5

在社会改革的不断发展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基础物质追求,而是更多地向往精神方面的需求,艺术设计领域也开始更加注重将手工艺文化和当代艺术设计内容进行结合。将手工艺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中,在实现手工艺和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同时能够带来良好的文化效应和市场经济效应,一方面充分顺应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发展和市场机制对专业化设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民族手工艺文化时代精神。

一、手工艺传承的重要性

手工艺发展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表现在将打磨的兽骨作为一种装饰品。手工艺的概念包含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技巧和智慧。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更为注重对技艺的传授和培养,现代手工艺的发展在注重技艺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视技巧和艺术表达的联系。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满足人们传递知识的需要,手工艺传承的过程中在家庭、村落和手工作坊之间营造了一定稳定的环境,能够保证手工艺的稳定发展。手工艺传承最为基本的内容是手工技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手工艺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下掌握手工艺产品的生产技巧和相关的艺术理论法则,提升手工艺术设计的美感。手工艺课程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对传统手工艺的良性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校课程的合理配置将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型传承,既保留传统手工艺优秀精华,又能根据时代要求赋予手工艺新的生命力。

二、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改革的重要性

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手工艺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突出表现在独特性强和制作形式的自由化,是一种具有亲民性质的艺术活动。传统的手工艺发展大多选择人们熟悉和了解的材料来作为基本制作材料,材料的选用比较日常生活化。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

手工艺课程的开展对学生来讲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本身的文化底蕴,对手工艺文化本身来讲,能够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对手工艺文化的深入研究能够进一步发现手工艺在民族情感、创造力实现、价值观等方面丰富的价值。通过对手工艺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能够对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行丰富完善

手工艺在不断的发展中衍生出了自己多种形式的手工艺,在编织、剪刻、风筝和陶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借助手工艺课程能够了解不同文化形式,感受到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三)能够对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

手工艺的设计发展和现代社会以营销为发展目的的一些工艺品不同,其设计本身更加注重人性化、精神化的内容。手工艺以自然作为其基本的设计源,以和谐设计作为自己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对生态和人自身的心理平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手工艺的发展追求回归自然的情感,在不断探索中能够对设计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三、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宏观技术层面

1.加强对手工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手工艺设计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之外,需要各个高校加强对手工艺艺术设计特色化办学的探讨。手工艺设计要能够体现本地化、本土化的特点,手工艺设计教育的重要目标要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在手工艺的设计中能够充分显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较为偏远的民族地区,手工艺的设计和发展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入,在手工艺设计中体现较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

2.进一步确定手工艺教学体系

高校手工艺专业建设发展中教学体系的确定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要注重和实践应用关联较大的手工艺。设计艺术的教学一般的课程教学相比对技术性、艺术性和职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且和社会实际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手工艺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确定手工艺教学体系。

3.加强手工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阶段各个高校手工艺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手工艺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聘请的手工艺教师一般只注重教师的的学历和职称情况,选择的任职教师也是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研究生,总体上手工艺教师队伍素质较低。为此,手工艺教学需要引进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进入课堂,通过这些大师将手工艺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

4.加强对手工艺教学硬件条件的改进

手工艺教学的教学硬件主要是实训室的建设。通过手工艺实训室的建设能够对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并为学生的手工艺动手操作提供场所的支持,促进手工艺艺术的深入发展。

(二)在微观应用层面

1.手工艺教学课程的安排

手工艺教学课程的安排可以根据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比如以云南手工艺课程教学开展为例,可以围绕《云南民族艺术》《少数民族居民》《民族插画》等内容来进行。

2.加强具体地方特色手工艺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建设

手工艺教学课程的设计需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为此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需要根据地方发展实际,对课程教学的教材进行进一步的设计。

3.加强手工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手工艺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展需要实践教学基地,比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作坊、具有民族特色的营销企业等,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充分满足学生手工艺学习的动手实践需要。

4.将手工艺文化实践环节融入艺术教学中

将手工艺文化实践环节融入艺术教学中具体表现是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参观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民族文化博物馆、民间艺人的住所进行参观,从而进一步了解手工艺文化发展以及手工艺的制作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设计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艺术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艺术设计师。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在手工艺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因素,同时手工艺艺术设计师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高校艺术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的要求下突出自身本土化和特色化的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的良好发展。

作者:周诚 单位湘南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工业现代化给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强烈渴望自然个性化穿衣状态,渴望追求高品味有文化气息的穿衣哲学,因此服饰传统手工艺的这种独特的生态的装饰手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服饰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研究,从中吸取精华,为现代服装与服饰所借鉴,成为当今的服装服饰设计领域重要的课题。

(一)传统服饰手工艺的生态价值

古往今来,由于“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根植于服饰手工艺中,手工艺与自然物质材料的长期接触中形成物我不二的生态关系和崇尚自然的观念。传统服饰手工艺本质是人类生态性劳动活动,它强调利用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依靠手工进行制作,形成“工具在手,工力在身”的生态型生产方式,它靠体力和技巧创造制作优秀的服饰,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具有投入资金少,能源消耗少,污染小,规模小,灵活机动等特点,而且还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因此服饰手工艺具有科学无法解释的合理性,在与大自然广博磨合中生成,它天生就蕴含着和谐与协调之魅力。如在少数民族地区,从种植棉花,到植桑养蚕,到织布染色,到剪裁缝制,到刺绣盘扣,到百纳绣鞋,无一不是用手来完成的,这些都依存于自然的生态关系,材料取之于自然,染料提炼于植物、刺绣、织布、缝制等工艺都依赖于手工,这种原始的生态是现代人所追求传统服饰手工艺生态价值是一个整体自然系统,除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包括人的观念的生态价值,以适用为本的思想一直贯穿在服饰手工艺制作中,简朴惜物的美德是生态价值重要的内容,如中国特有的千层鞋底,就是将破旧的衣服和碎布集中起来,一层一层的糊粘起来,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材尽其能,发挥衣服的再生作用。在物质富裕的今天,提倡这种造物,用物,惜物的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需要,有益于传统服饰手工艺可持续发展的。

(二)传统服饰手工艺的文化价值

服饰手工艺是服饰文化之一,也是造物文化之一,是人类用艺术的方式造物的文化。人类的服饰手工艺,从最初的生活需要、装饰需要,到精神需要,服饰手工艺对于确定一个民族的形成和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人类服饰史上主要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一直受到研究。首先,服饰手工艺是依附于服装和饰品最终以产品物化形态表现,无论是刺绣、印染、织布等,都是一个文化产品,它以隐喻和象征为本质,以造型和技艺为手段,以身口相传为延续,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服饰生产和生活文化特征,反映服饰文化文明状况和发展脉络,是服饰文化的活化石,为人类服饰文明发展的历史进步和发展规律提供具有多样化的文化的直观性和原始性素材。其次,服饰手工艺是生存文化基础,更是生活文化的再现,它为人们服饰提供最基本的穿着,而且超越生存,创造人类丰富的生活文化,如生活方式、生活乐趣、生活寄托等,正是这种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文化,造就服饰手工艺的精美的艺术风采,浓缩悠久文化历史精髓。正像社会学家先生所说:“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从当代国际服饰品牌角度来看,中国品牌要想在世界服装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风格,对服饰手工艺文化研究和挖掘,吸取和借鉴,正是提升品牌产品文化价值,深化品牌企业文化内涵,提高品牌附加值的最重要途径,对企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传统服饰手工艺的创造价值

从石器时代,人类就一直不断地在创造,为生存,为生活而制造一切所需要的产品。传统服饰手工艺是用手创造出的物化的劳动的艺术产品,它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是创造力的体现。服饰手工艺以手为媒介进行创造,这种创造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生活需要,或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服饰手艺人不仅体现创造的成果,更注重创造的过程,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潜在的智慧,发挥手工艺制作的潜力,实现和确立个人自我价值,确证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充分体现人的高度自觉。从而得到一种鼓舞和满足。如当一个织女,在经过日日夜夜的尝试和研究后织出一种新颖的提花或挑花图案,创造出新的织布方法,受到人们的赞赏,这就是创造价值和创造精神的体现。传统服饰手工艺是设计与工艺融于一体的独特的创造艺术形式,手艺人既是设计者,又是制作者,意大利设计师曾说传统手工工匠是真正的设计者,当然他不是一项机械的工作,而需要较高的悟性和技能。深厚的工艺是再创造的过程,是延续和调整的过程,用工艺来调整设计,用设计来创造新工艺流程,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传统服饰手工艺才创造如此众多辉煌的杰作。

(四)传统服饰手工艺的情感价值

“手随心动”一词经典地概括传统服饰手工艺本质特征。传统服饰手工艺是在心与手的交流和互动下的情感的产物。卢梭在《爱弥儿》写到:“人在干活时心到手到,一切都会各得其所,各个部分就会相得益彰”。这种情感价值的表述,在社会认知和文化价值导向下形成,是随着理性的发展由情绪器官产生的心理体验。传统服饰手工艺在表现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同时,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个体情感和素朴的个人审美价值。在一针一线的刺绣中,在丝丝蜡染冰纹中,在蓝白相间的蓝印花布中,它倾注不同手工艺者的不同智慧情感、生命情感、生活情感和审美情感。对于这些心灵手巧的手工艺者,样在脑里,图在心里。边绣,边织,边配色,边出图,产生出“千人千面,万人万相” 生动的手工艺作品,表达休闲娱乐的创造乐趣和情感。在这些作品中,唯一、独特和多样的手工痕迹无不唤起我们心灵的震撼,唤起我们温暖的回忆,唤起我们真诚的情感。它的不可重复性,决定传统服饰手工艺的不可复制性,是高科技无法模拟的。这正是当代批量生产衣服饰品所匮乏的,是现代产品所丢失的文化。

传统服饰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吉祥的象征和隐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喜鹊登梅图,梅兰竹菊图等吉祥纹样手工艺,它们丰富的图案和绚烂的色彩传递着人们的精神情感和寄托,承载人们热爱生活,期望美好,寄托祝福的美好心愿,表达人们质朴善良的心灵和朴素的民俗情怀,成为传递情感的艺术符号。

(五)传统服饰手工艺的艺术价值

古老纯朴,绚烂精致的传统服饰手工艺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数千年以艺术的形态作用于社会,它的积淀深厚,博大而灿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传统服饰手工艺主要来至于民间和少数民族,来至于普通劳动者和手艺者,并服务于他们自己,他们把自己所看、所想、所思,通过手的媒介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服饰手工艺品,作品深深凝结着人们生活情感和民俗观念和精神,由此形成服饰手工艺独特的大众民俗艺术价值。首先,从题材内容价值上,丰富而多彩,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和抽象概括,劳动生活的再现,把“寓教于乐,寓情于景”融入到无声的主题中,通过转换,组合,夸张的艺术手段,反映在服饰和服饰品上,创造精美的装饰图案艺术。其次,从色彩的价值上,鲜艳而耀眼,大胆的色彩搭配是服饰手工艺典型的艺术特点,不同的色彩风格代表不同的民俗民族风情和地域风俗,直观的表现出原始、质朴、率真审美情感,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态。最后,从工艺技术价值上,精湛而巧妙,无论是冰纹魅力的施蜡工艺,变化莫测的扎缝工艺,镂空浇花的蓝印花布工艺,还是针法繁多的刺绣工艺,巧妙别致的拼接,巧妙多样的编结工艺等,都由劳动人民祖祖辈辈世代相传,这古老悠久的手工技艺具有原发的生命力,是宝贵的艺术遗产,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并应用这传统手工技艺创造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服饰品。

篇7

【作者简介】朱晓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经济史专业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明清经济社会史。

明清处于前后转折的重要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传承阶段。明清手工艺以“苏州样、广东匠”为代表的地域特色较为引人注目,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一、明清“苏州样、广东匠”的形成

据明清史料记载,苏州“琢玉雕金、镂木刻竹与夫髹漆装潢、像生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显微镜烛之,方施刀错。其曰水盘者,以砂水涤滤,泯其痕纹。凡金银、琉璃、绮绣之属,无不极其精巧”,而广东“匠役,亦以巧驰名”[1],两地手工艺技艺精湛、所制器物奇巧为明清社会所公认,形成“苏州样”“广东匠”的说法。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苏州样、广东匠”形成的重要原因。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经济处于领先优势,经济发展繁荣,促使商品流通、市场网络不断扩大完善,带动相关手工业、手工艺行业的发展。张瀚在《松窗梦语·百工纪》中的一段话就是最好的例证:

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故百工技艺之人,亦多出于东南,江右为伙,浙、直次之,闽、粤又次之;西北多有之,然皆衣食于疆土,而奔走于四方者亦鲜矣。

“百工”一词在西周已出现,春秋战国以后通称各种手工业者。由材料可知,江南一带手工艺从业人数最多,广东地区则稍显落后于苏地。另外,从社会风气的转变也可看出苏州、广东手工艺的发展。以苏州手工艺的影响来说,吴地追求奢侈富贵,“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制器而美,以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是吴俗之侈者愈侈,而四方之观赴于吴者,又安能挽而之俭也”[2]。从侧面反映出吴地手工艺技术的高超,各地纷纷效仿,“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3],带动整个社会风俗的演变。手工艺繁荣,器物制作精美,人们往往会蜂拥争之,一柄折扇价值三四金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苏州沿袭历朝历代手工艺精粹,自经济重心南移始一直占据手工业工艺的主导地位,而广州虽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城市,西方技艺大多由此往北传,但对中国传统社会而言,对新手工艺、新奇事物的接受程度远远不及传统手工艺的普及程度。这是广东手工艺不及苏州的原因之一。

在明代至清初很长时间内,“广东匠”发展不及“苏州样”,苏州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不仅从业人数众多,且手艺精湛,主要体现在织绣、制玉等方面。以织绣为例,唐宋以来,苏州、杭州等地就成为全国丝织中心,其技术十分高超。明代除分设内外织染局,在“苏、杭等府亦各有织染局,岁造有定数”[4]。一直到清代中期,苏州织绣工艺一直引领全国织绣手工艺的发展。如乾隆二十二年五月,湖广总督开泰上奏说:

楚中风土非不宜蚕,祗缘工匠习业平常,狃于其旧。若令江浙工匠教以染造,自可驯致改观,并可仿织绸纱。臣与抚臣并在省司道公同捐办,已向江南雇募工匠来楚,复选觅荆州工匠到省,设立机局,使之试织。其仿织之宫绸府纱颇肖江南,商店闻而购买,得价尚易……[5]

一方面,由“工匠习业平常,狃于其旧”一语可知,楚省丝织因本省工匠手艺普通且多安于现状而发展缓慢;而以江浙工匠“教以染造”,说明江浙地区工匠手艺高超。另一方面,手工艺要想取得发展,必须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其技艺才能得到提升。江浙手工艺一直领先的重要原因,在于该地能够推陈出新,将传统技艺归纳总结并使之提升。在玉器工艺方面,清廷认为苏州玉工技术“精练”,乾隆皇帝对其更是大加赞赏:“相质制器施琢刻,专诸巷益出妙手”,专诸巷即代表苏州。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深入,广东城市作用愈显突出,“广东匠”开始超越“苏州样”,且影响了整个明清手工艺。特别是18世纪,广州成为我国与西方各国交流的唯一港口之后,西方各种新奇物品大量涌入广州,许多精美工艺品及新技术伴随传教士而来,直接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对手工艺技术及其风格都产生巨大影响,导致“广东匠”的迅速发展。

广东工匠以中西风格融合为基础,借鉴西方手工艺技术,丰富中国传统手工艺内容,并且逐步渗透、影响清代宫廷、苏州等地的手工艺而占据一席之地。清宫各式日常生活家具一部分就是由广东工匠设计制作,其家具“骨架厚重坚实,雕饰工细。多用较浅的隐起刻法,转折柔和,有的附加镂空圆润的花牙子,图案往往带有欧洲风格,镶嵌画珐琅、錾胎珐琅、染牙等装饰”[6],具有大气豪放之风,与苏式家具更重质感、精致的风格迥异。

除此之外,促使“广东匠”超越“苏州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间接因素是清初皇帝的个人喜好,这是我们在研究清代手工艺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康熙、乾隆皇帝,下面两段西人的描写可充分说明康熙、乾隆对西方技艺的喜爱:

(玄烨)把颐和园中的如意馆、紫禁城中的启祥宫(现名太极殿)拨给那些供奉皇帝的画家、机艺师、设计师们制做集会之用。欧洲来的传教士们在如意馆做画、刻版,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这些器物都是传教士们或其它从欧洲带来做为礼物送给皇帝的……

(弘历)很看重一批宫廷画家,并特别欣赏某些欧洲传教士的艺术,如郎世

宁(Castiglione)和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

虽然他自己绘画水平很平庸,他却是个颇为自负的鉴赏家,收藏了一大批书画杰作……欧洲技工被雇用来装配或修理钟表和它种机器,这些器物都是从欧洲运来送给他的礼物。几位耶稣会教士成了建筑师,设计修建一些意大利风格的建筑物和园林,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7]。

另造办处聘用大量西方传教士为之服务也可做例证。以玻璃工艺为例,清代玻璃的主要产地有山东博山、广州及清宫玻璃厂等处。其中造办处玻璃厂在清代相当长时期内一直占据主要地位,一个主要原因即得益于西方技艺的影响。玻璃厂建立初期,西方传教士如纪里安、洪若翰、白晋、张诚等都曾做出重大贡献,而且他们也一直负责玻璃厂的生产。乾隆皇帝最钟爱的金星玻璃,就是由西方传教士纪文参与指导完成。统治者对西方新事物的喜欢,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转变,间接促使广东手工艺的普及与发展。

广东工匠技艺超群,是清代社会普遍认同的。清宫造办处的工匠有许多来自广东,杨伯达先生在《十八世纪清内廷广匠史料纪略》一文中,将在18世纪清廷造办处服务的七十名广东工匠进行整理,其中康熙晚年的程向贵、周俊二人,服役于玻璃厂,雨过天晴刻花套杯、雨过天晴素套杯就是二人杰作;雍正时期的张琦、林朝楷、邝玉南等人,都是造办处著名的画珐琅匠师。

总而言之,“苏州样”“广东匠”促使传统手工艺与新兴手工艺的融合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的重要代表。

二、明清苏州与广东手工艺的比较

苏州、广东手工艺同为明清手工艺代表,其擅长工艺种类各有侧重,苏州以织绣、制玉为主,广东则在玻璃、珐琅等制作方面更显突出,可说各有千秋。

1.传统与新兴手工艺的斗争。中国传统社会讲究中庸、专权,体现在手工艺方面,即器物制作带有一种温和且保守的色彩,创新不足,精致有余;而西方崇尚自由、平等,手工艺方面敢于创新、色彩开放。加之苏州距离政治中心较广东近,历来是统治者极重视的地区,在这种背景下苏州手工艺明显带有保守倾向,缺乏创新,其所制器物追求精致的质感,程式相对传统固定。而广东则处南部沿海,所受政治束缚较少,随着中西交流的扩大,西方新思想、技术、器物等不断传入,且首先传到广东,再由广东转销各地,促使广东对西方新技艺接受较快,二者融合贯通,从而制作出风格迥异的手工艺品。“苏州样”“广东匠”地位的变化,正是传统手工艺与新兴手工艺之间斗争的反映。二者相互影响,当遇到阻力时,因传统手工艺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新兴手工艺往往会按照传统要求做出退步,被同质化。以皇家牙雕与广东牙雕为例,二者风格不尽相同,然而在造办处的广东牙雕工匠按照皇帝要求,蜕变为“恭造”模式,以“月曼清游”册牙雕为代表。此时他们已不是新兴手工艺的代表,而蜕变为皇帝意愿的执行者,稍不遂意,便会遭到斥责或惩罚。

归根结底,传统手工艺与新兴手工艺的斗争,其实质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即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在明清社会大环境下,西方外来文化尚不具备足够力量摧毁中国本土文化,只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之后,西方因素越来越多的涌入中国,、维新变法等更是大力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技艺,引进机器制造,抛弃中国传统技艺,一味推崇西方手工艺,这些都加速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分化与衰落。

2.二者为民间手工艺的代表。苏、广手工艺属民间手工艺范畴,与宫廷手工艺有着较大区别。这里以清代造办处为例来说明宫廷与民间手工艺的差异。

造办处是清代宫廷手工艺作坊大集合,为皇室需要服务,内有匣裱作、油木作、玻璃厂、如意馆、法琅作、舆图房等多种作坊,其匠役分南北两匠,全国各地手工艺名匠多被征召至此。造办处在清帝亲监下做工,其制作皆有皇帝决定。也就是说,皇帝的喜好、意愿直接影响器物的形式、风格,故造办处俗称“揍笨处”,其意指不合皇帝心意的、愚笨的工匠在此只会挨揍。其中雍正皇帝对造办处的管理与器物的质量要求甚严,且更推崇宫廷手工艺,强调“恭造”式样,雍正五年闰三月诏谕:“朕看从前造办处所造的活计好的甚少,还是内廷恭造式样。近来虽其巧妙,大有外造之气,尔等再造时不要失其内廷恭造之式。”[8]对于“恭造之式”,雍正帝明确要求器物制作精细、款式与风格文雅,并且严格要求按照皇帝意愿制作,绝不允许个人想法渗入。如雍正七年五月初一日在品评法琅翎管时说:“近来烧造的法琅翎管甚糙,孔雀翎亦不好看。郎中海望必要精细恭造。”[9]十年闰五月诏令要求年希尧进奉的香几“胎骨要轻妙,款式要文雅”[10]。

“恭造”式样的要求,与中国传统社会严格地等级划分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要求严厉,服饰、器物等的使用、色彩、图案等都有明确等级界定,以玻璃器为例,金朝曾明令禁止王公贵族以下平民使用。清宫造办处所制产品主要为满足皇室、贵族的需要以及作为赏赐品给藩属国、进贡使节等,讲究其鉴赏、装饰、收藏价值;而民间手工艺所制产品部分是为迎合地主阶层、小市民、商人等需求,还有一部分是为养家糊口,其图案、色彩、用料等都不及宫廷手工艺品要求讲究。另一方面,宫廷手工艺在制作与生产中规模往往较大,不计成本花费,不求利润回报;而民间手工艺多是家庭生产模式,更注重器物制作所需的工料银两等各方面的消耗,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回报率。

另外,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因素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民间手工艺因受政治束缚较小,对新技艺更容易接受,制作中愿意借鉴新技术,因此创新可能性较大。相反,宫廷手工艺往往有一定模式要求,约束色彩浓厚,缺乏创新性。其中广东手工艺不断吸取西方新技术,改善器物的制作,就是民间手工艺创新性的有力表现。

三、“苏州样、广东匠”的影响分析

“苏州样、广东匠”的形成与发展,对明清社会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苏、广高超的手工艺成为其他地区学习、借鉴的榜样,利于加强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明清时期,苏、广手工艺名家辈出,其中苏州“百工技艺之巧,亦他处所不及”[11],较著名者如刘允辉制扇、赵浒制灯、钱葆初制笔、项天成捏像等;广东亦不逊色,如东莞黄贞仲亨“所制金石竹木诸弄物,及雕刻印纽,为天人、山鬼、螭虎、白泽、飞狐、虫、鸟,各依石玉之色,点黄缀白,一一天成”,南海朱未央“所摹秦汉印章亦古雅,于晶玉上作蝇头真草字体,遒媚如二王,迅疾若风”[12],令人惊叹。手工艺名家辈出,吸引了许多外省工匠前来学习,促使手工艺技艺更快地传播,如四川巴县向苏杭等地学习手工艺技术,所制器物“几与苏杭粤东相伯仲”[13],及上文中乾隆时期湖广总督要求调派苏杭地区名匠来荆楚教织绣,就是两地手工艺发展的突出表现。手工艺的学习与借鉴,成为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有利于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文化的发展,体现出全国大一统思想。

“苏州样、广东匠”代表了明清地方手工艺的发展成就,这与明清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明清时期江南、东南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等优势,其经济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江南地区,一直是国家赖以生存的财赋重地,美国学者孔飞力曾在著作中评论说:“中国最为繁荣的地区经济已在这里存在七八百年”[14];而广东则是中外交流的主要城市,经济发展亦突飞猛进,并且自明嘉靖年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开始,广东接触西方新事物机会增多,商品贸易、手工艺等方面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网络广泛,推动地区手工艺与其他行业的发展;反之,手工艺的发展,对扩大商品流通网络、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以广东佛山为例,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带,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明清时期成为商品集散的重要枢纽,商贾云集,百货充盈,各种手工艺品如纸伞、五金加工、竹木漆器等十分兴盛,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苏州、广东民间手工艺与宫廷手工艺共同发展,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增添了丰富内容。是一体现在手工艺特色上,两者各有侧重。明清宫廷手工艺讲究突显皇室风范,用料方面十分谨慎,图案、装饰、色彩等级要求严格,并且十分注重手工艺品庄重、高雅的气韵、气派;另外对工匠个人技术要求更高,入选为宫廷服务的手工艺工匠首先需要将自己试做的活计送给皇帝亲览,满意后方可在宫中服役。相对而言,民间手工艺要求相对简单,苏州手工艺以巧、细见长,如小家碧玉之感;广东手工艺因吸收外来因素影响,独具新颖,更讲究实用价值。二是在手工艺种类、质量等方面,宫廷手工艺可以一定程度弥补民间手工艺发展的缺失。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讲农本,对手工艺的发展有严格地规定,其中对部分原料的统制使得部分民间手工艺不能顺利发展,如禁用黄铜器皿、稽查打造铜器的铺户、严禁私铜等政策。另一方面,部分手工艺在民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产品质量较差,如清代南方玻璃制造基地广东,其本土玻璃质量薄而脆,苏州制造的玻璃质量据说“更不及广铸”,而清宫玻璃厂所制玻璃不仅质量高,而且创造了不少新品种,提高了中国传统玻璃制造水平。两者在技艺上的相互切磋,共同促进了明清手工艺的发展,在传统手工艺发展史占有光辉的一页。

明清社会上承唐宋元,下启近代社会,处于中国传统社会关键的转折阶段。一方面,专制皇权逐步达到顶峰,保守色彩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得到充分体现,表现在手工艺方面即手工艺名家对已有技术进行研究,力求更为卓越。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因素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原有的社会思想文化、经济等不断受到冲击。的爆发,、维新变法的展开,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社会发展趋势。此时传统手工艺赖以存在的基础——自然经济下家庭手工业逐步解体,传统手工艺在西方技艺影响下,逐步产生分化,部分手工艺逐渐没落并消失。而此时期工艺厂、工艺局及工艺传习所的创办,为传统手工艺向近代手工艺的转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再者,不断推陈出新,手工艺技术才能持续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这是明清手工艺未能突破的一大瓶颈。特别对宫廷手工艺来说,征召为统治者服务的手工艺人,完全遵循统治阶级意志,按其要求制作器物,长此以往,造成思想僵化,技艺上不能得到突破。对此,我们既要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华,又要不断发掘创新,借鉴先进技术、思想,推动现代手工艺技术的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

注释:

[1]谢国桢选编、牛建强等校勘:《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第227-228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明]张 瀚:《松窗梦语·卷四·百工纪》第7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二·两都》第3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4][明]张廷玉:《明史·卷八十二·志第五十八·食志六》第19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5]朱祖延、郭康松:《清实录类纂》(科学技术卷)第160页,[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6]杨伯达:《中国古代艺术文物论丛》第20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版。

[7][美]A.W.恒慕义主编:《清代名人传略(选)》,载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第291、30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8]杨伯达:《清代造办处的“恭造式样”》,载《上海工艺美术》2007年第4期。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法琅作》(3)第5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5)雍正十年闰五月二十七日条,第2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宋如林、石韫玉:《苏州府志·卷一四九·杂志五》第11页,清道光四年刻本。

篇8

人类,正是用手工劳作的方式奠定了文明的物质基础,从而创造了厚重的传统和历史悠久的文脉。在外界看来,传统手工艺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一直表示担忧。实际上,许多业内人士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暖意。振兴传统工艺,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任务,振兴传统工艺是构建中华民族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手工艺

其实,手工艺是民众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对生活文化的一种需求。现在的手工艺离生活太遥远,必须采取措施拉近它与生活的距离。手工艺人应该坚持正宗、坚持本体。因为做手工艺是一件很快活的事情,能够产生愉悦感。做手工艺的时候,手感也特别重要。只要经过训练,人的手指可以感觉到0.0002毫米的振幅。如果没有灯光,常年在纸库工作的老工人可以不看标签,凭手感就能准确无误地取出125g的纸和128g的纸。

“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引伸之凡善其事曰工。”“工盖器物之名也。”从最早的《说文解字》到近代著作,都有很多关于工的文献解释。用过机械的人都知道,再精密的器械,在制作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累计工差。如何去消除?这就要借助于手的感觉。所以在手工艺行业中,工,指的是工艺、精工。

艺,原指种子。它最早的甲骨文字是一个妇女跪在地上,双手捧着一株麦穗,后来被引申为从事艺术的工作。其实,种地也是一门艺术,横成行,竖成陇,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美。但我们也有必要认识到:杂乱、无规则是另一种美,在城市建设中更是如此。

由此看来,传统手工艺是一个综合了多方面因素的词汇。传统手工艺:是指前工业时期,以手工劳动的方式对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和结果。任何一位从事手工艺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这样的观念存在。

传统手工艺的三大知识

材料、工艺和形态,是手工艺知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与手工艺有关的完整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又支撑着手工艺的永续发展。

在西方,材料学属于工业体系,而在中国,材料学普遍存在于传统文化中。比如伐木,每年的阴历4月份是砍伐树木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时的树木是没有虫子的。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段,人们还可以在阴历7月份砍伐,只需把木头泡在水里,就很容易处理掉虫子。所以20多年前,我们可以看到在河道里漂浮着大量的原木。

中国人对材料的讲究,其实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最终目的。在选择材料时,尤其讲究材料的物性。以我们最常接触的家具为例,在传统工艺中,家具都选择暖性木材,但最近几年有商家炒作金丝楠木,进行大肆推广。其实这是一种寒性极强的木材,强度也不高,只是花纹比较漂亮,它还有一个珍贵的头衔――皇家使用。其实这句话被误解了,相对准确的应是“死了的皇帝使用”,活着的皇帝是不会用的。可现在金丝楠木都是活人在用,这就不合适、不符合中国传统的。

时下植物染很流行,中国人尤其喜欢蓝色。靛蓝有保健作用,穿着天然的蓝染服装,靛蓝分子能进入皮肤可以美容,而靛蓝挥发的酸味还能驱除很多小虫子。在过去,这些都是常识,可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了科学,却把常识丢了,很是可惜。事实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最好的材料学著作。

工艺,就是处置材料的方式。工艺的实施主要通过手,如果手不够用,我们便会借助各种各样的工具,工具是人肢体功能的延伸。经过训练,这些功能同样可以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人的本能。只有当技术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成为本能后,才是工艺的最好状态。在这样的技术状态下,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艺,才能做出最好的、可以传世的东西。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其实与传统手工艺的准则很相似,有尺度而没有尺寸。其实这是一种很前卫的科学,因为它模糊了空间造型的边界概念。

形态则是通过工艺去处理材料的结果,除了外部造型,还有内部结构和装饰。所以现代传统工艺美术似乎走入了一个歧途,只注重外部装饰,把手工艺文化越做越小,用美术的评价体系去评价手工艺,工艺美术快要脱离工艺了,而我们的手工艺人更以做美术家为荣。其实工艺与美术是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手工艺最好的形态,首先是符合实用的,是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但是在泛科学化的背景下,这些作品逐渐变成商业对象、研究对象和陈列对象了。手工艺一旦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剥离,一定是死路一条。

传统不是落后

如今人人都在创新,创新其实有三种意思:1.更新仿制;2.局部改造;3.颠覆性发明创造。第三种与手工艺的关系不大,手工艺人其实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一点一点改进,让东西做得更好、让传统更完美,这才是创新。手工艺的规程中有很多范式,如果进行颠覆性创造,很可能遇到种种问题导致结果一塌糊涂。

手工艺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比如海南黎锦,它的核心技艺是l染。这是一项古老但不先进的技术。黎族妇女先在纱线上做出花纹后再进行浸染和织造,即先染经线而不然纬线,最后染出来的花纹就有一种朦胧的美感。这些花纹的背后都是黎族人的历史故事。

篇9

手工艺自古以来就是乡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工业革命在全球蔓延,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然而,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方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渐渐被机器制品代替,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成为了工人,手工艺的记忆也渐渐流失。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一色的楼房,笔直的马路,越来越多的汽车代替了自行车、摩托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奔走于外地,求学或者就业……乡村生活不再是传统的耕种播收。

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竞争力的加剧,那些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来进行生产的乡村企业面临着发展的最大难题,即产能结构的不合理,人才的缺失,企业效益低下,这些问题最后不可避免的又反馈于那些由农转工的乡民身上。“失业”原本是属于城市文明的产物,近几年却一度成为了乡村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现实。因此,在这样的乡土社会背景下,要重新发掘手工艺的现代价值,探讨乡土手工艺在现代化中的发展途径,形成以手工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一、关中地区乡土手工艺发展现状

“关中自古帝王都”,这和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关中其名始于战国时期,因其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以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赋予了关中地区肥沃的土壤、纵横的河流、温和的气候,使得关中地区自古便为皇族福地。

从西周起,110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在历史上,关中地区作为京都之所在,其区域经济中心的便利也为关中地区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也孕育出了众多的手工艺品类,如秦绣、玉石雕刻、青铜铸造、造纸、草编、陶瓷器、年画等。近代以来在工业化的冲击之下,关中地区手工艺的发展基础也遭受了根本性的破坏。

然而,尽管如此,作为乡民“衣食住行用”的生活基础,乡土手工技艺本身包含了一种深刻的文化思想,汇聚了乡民从生存到生活的韧性理念,正因为如此,在特定的生长环境和区域文化形态之下,乡民对于手工艺的记忆从来就不曾消失,手工技艺及其存在方式也在乡民之间生生不息的传递。

在经历了短暂的寒冬之后,借着西部经济大开发的时代机遇,如今手工艺在关中地区又重新焕发出了往日的光彩,有一些甚至已经成为了区域的文化名片。如华县的皮影、蒲城的土布、凤翔的年画、泥塑,耀县的瓷器等,形成了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泛的局面。笔者通过近两年对关中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现状进行考察,对这些手工艺的文化生态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了很多制约手工艺在当代持续发展的问题。

由于各地的支援力度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关中地区的乡土手工艺发展情况差别很大。有的地方从工艺学习、教育推广切入,有的从技艺传承着手,有的注重个别企业的发展,有的虽有工艺产业的群聚,但彼此之间的串联度和依存度不足,存在阶段性发展的盲点和困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发展数年,并在持续进行中的手工艺生产方式,值得我们去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对关中地区的这些生产方式的提炼,概括其发展思路,借鉴其经验,以期为关中地区乡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思维上的引导和经验上的补充。

二、关中地区乡土手工艺的发展模式

(一)家庭作坊

个体或者家庭的组织形式自古就是传统手工艺的一种运行方式。家庭作坊内通常由一个熟练掌握和应用手工技艺的人作为核心,其他家庭成员或者学员做相关的辅助工作。鉴于手工艺的传承特性,这种手工艺发展最原始最基本的运作形态,直到今天依然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方式在关中地区的很多地方都存在,比较集中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铜川耀县陈炉镇。

铜川素有“煤城瓷都”之称,铜川市辖区内的黄堡、玉华、上店、立地坡、陈炉以及耀州区塔坡一带在古代都是耀州瓷的重要产地。《同官县志》载:“同官黄堡镇瓷器,宋代早已驰名,即现代鉴古家所称之宋器,精巧绝伦,惜自金元兵乱之后,镇地陶场均毁于火,遂而失传……继起者为立地、上店、陈炉各镇。而立地、上店今已不陶,所存者唯陈炉耳。”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化之后,如今唯有陈炉一直延续着耀州瓷的生产。民国时期的《同官县志・工商志》中对陈炉镇的陶瓷烧制情况有如下描述:“陈炉镇瓷在县东南三十里。住民八百余户,星布于半山间,为邑巨镇。镇民俱业陶,而以农为副业。陶场南北三里,东西绵延五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故有‘炉山不夜’之称,为同官八景之一。”由此可以看出陈炉镇制瓷业的盛况,昔时家家户户以烧制陶瓷为生,窑炉星罗棋布,炉火日夜不灭,也难怪清代陈炉知县袁文观感叹道:“日落炉峰夕,林间树色暝,村灯秋暗月,野火夜沉星。”

陈炉制瓷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在1955年到1958年前后,由于对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公私合营运动的开展,根据原料产地、烧制品种的不同,陈炉镇相继成立了瓷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以后,瓷业合作社也被合并为陈炉耐火材料厂,后改为陈炉陶瓷厂,成为大集体性质独立经营企业。但陈炉陶瓷厂的建立并没有改变陈炉个体家庭生产的制瓷方式,李家瓷坊、崔家瓷坊、袁家瓷坊、关家瓷坊等家庭生产的作坊散布在陈炉镇的各个角落,世代相传。

值得注意的是,陈炉镇现在家庭作坊式的个体生产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生产,而是传统个体生产与现代化产业结构的融合。以李家瓷坊为例,李家瓷坊的前身是陈炉镇享誉百年的“桥上李家”,工艺传人李升科的父辈曾创办过“红花福瓷行”,在当地极具影响力。20世纪70年代李升科曾在陈炉陶瓷厂工作多年,1992年退休后在女儿李竹玲(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主张下成立李家瓷坊,开始了传统瓷器制作与现代审美融合的探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李家瓷坊制作的产品已经成为耀州古瓷现代化的杰出代表。李家瓷坊在传统家庭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为了提高瓷器产量和品质,雇佣了一些附近的艺人或者学员,分管瓷器制作的不同工序,形成了具有公司特征的家庭式生产方式,集设计、制作、包装、展示、销售于一体,自负盈亏。这种新型家庭作坊式的手工艺生产,普遍规模不大,从业人数不多,产品成本低廉,但由于加入了个体创新和独特风格,从而显现出了很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专业合作社

由于允许个体和私营性质的经济形式的存在,个体手工艺的生产形态出现了另一种形式,即合作社模式。合作社和手工艺联姻在关中地区涉猎到了多个手工艺行业,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关中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合作社经营模式有蒲城地区的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和农妇土布专业合作社。

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位于蒲城县苏坊镇,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创办人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贺兴文先生。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合作社宗旨,实行“合作社+加工厂+成员户”的运作模式,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成员、合作社之间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同时还利用农闲时间,聘请专家、教授、美术教师、有制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技能培训。由于重视管理和技能培训,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截至目前合作社成员有135人(户),人均收入上万元,有力带动了“一村一品”工艺产业的发展。如今从事麦草工艺及民间手工艺的制作人员越来越多,仅苏坊、封村及周边村镇千余户农民从事民间工艺艺术品的制作,麦草工艺画已成为蒲城县的一项文化支柱产业。

农妇土布专业合作社位于蒲城县荆姚镇许家庄村,负责人为亓栓柱。其前身为2000年成立的“三秦农妇织绣工艺品协作会”,2004年正式改名为“农妇土布专业合作社”。农妇土布专业合作社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合作社负责织布机、纱线的发放,以及对农户基础纺织技术的培训。经过培训合格后的农户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织布,完成后将成品交付合作社进行布匹质量的检验,合作社完成成布的回收。成布回收后,合作社的手工艺作坊会对其进行脱浆、捶布等处理,按照具体的市场需求再进行缝制,制作衣服、桌布及沙发、床上用品,最后投入市场销售。

如今,许家庄的土布专业合作社除了农妇土布专业合作社外,又成立了“秦妇土布专业合作社”“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经过调研发现,许家庄共有农户300余户,其中大部分农户家里都在进行规模化的土布生产,同时这些土布合作社在带动本村乡民获得手工生产的经济效益外,也带动了周边村庄乡民的参与热情,成为许家庄土布合作社的社员。如今,许家庄作为践行“一村一品”的典范,成为探讨手工艺复兴的重要实验田。

专业合作社的方式,使手工艺的生产有了相对稳定的客户和市场,同时借助相对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成本,通过采用纯手工和机械生产结合的方式,使手工艺品的产量得到提高。这种发展模式的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的反应敏锐,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同时这种经济形式的存在,使得乡土手工艺的生产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对区域文化影响的提升也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区域共营

区域,可以在乡村,也可以在城市,指的是一个特定人群活动于其中的时空坐落。乡土手工艺发展的区域共营模式通常是依附于特定的具有手工艺传统的地区或者区域来展开。这些地区或区域早期多是在文化工作者和学者们的指导下形成和活动的。如陕西宝鸡六营村的泥塑工艺,长安区北张村的造纸工艺,三爻的灯笼工艺等。区域工艺的振兴需要长期且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工艺资源的调查、传统工艺的传习、工艺教育的推广、跨工艺领域的合作、工艺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工艺品的创新开发、社区美感的建立、地方特色的融入、工艺家与商家之间的互相整合、工艺体验服务的推进、工艺产品整合营销以及区域品牌与个别工艺品牌的建构等。

同时,区域共营模式还需要政府、企业、学者、教育等多方面的互动,依靠某一种或者多种的传统手工艺,激活全社会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情感共识,从而形成区域的文化认同。然后在多方的共同作用下,使之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发展的代表或者区域文化的象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例如陕西关中地区的凤翔泥塑、华县皮影、渭南面花、蒲城土布、耀州窑瓷等,这些地方的特色传统工艺的发展,构成了区域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探索乡土手工艺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发掘作为一种探索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方式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近9亿,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近7亿,占全国产业总人数的50.1%。地少人多、劳动力过剩、经济来源单一等问题成为农村现阶段一个大的社会现实。作为乡村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乡土手工艺则展现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乡村手工艺的研究应当以民生的本质需求为出发点,关注乡村文化的建设,提高手艺人的生存质量,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上的阐释。手工劳动的性质决定了手工艺人必然需要有稳定的生活水平作保障,这是乡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得以继续生存的根本,忽视该问题,必然会导致手工技能的缺失、手工艺行业规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正因为如此,探索关中地区乡土手工艺发展的现实意义在于重新审视手工艺发展中的民生问题,从根本入手,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在近两年的考察中发现,凡是在乡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也正是传统手工艺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例如,江苏省拥有传统工艺资源,而且有着深厚的手工生产基础。从手工编织、手工印染、手工刺绣到服装、家具生产、小五金等传统手工艺,不管是在田间劳作的妇女,还是从都市产业中退休返乡的老人都在从事手工艺生产,他们从简单的手工艺做起,一旦乡村经济起步条件成熟,这些手工艺就转化为生产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企业和市场。正因为如此,今天江苏乡村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农村生活水平。而关中地区由于各地经济基础差异,在支援力度、重视程度等方面也各有不同,这直接决定了各地手工艺产业发展情况。

知名社会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曾说:“我国小传统的民间文化无论如何代表大多数一般民众的文化,它不仅在传统时代扮演一种提供大传统文化许多基本生活素材的角色,而且在当代的社会中也逐渐被认定是影响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伴随着乡土手工艺的再生,传统工艺作为民间文化的显性代表,不仅可以作为新产品开发的模型制作手段,更可以是一种创造观念的源泉。当一个生产活动的发展过程不是从社会上层自上而下地推进,而是从生活中直接展开,那么手工方式毫无疑问是最便于实现目标的方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手工艺生产必将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经济形式。

乡土手工艺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技艺也在不断的更新,在与现代社会的结合过程中,从而体现乡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存在价值。乡土手工艺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在对民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实现乡村的手工艺化,同时也是乡村城镇化和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因此,通过具体的调研分析和手工艺劳作方式的解读,其目的是为了在整合群体与个人,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人与手艺的关系中,发掘乡土手工艺的现代价值,从而转化利用这些宝贵的手工艺资源,实现民生与手艺的互联与双赢。

参考文献:

[1]足立喜六. 长安史迹研究[M]. 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3.

[2]潘鲁生等.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赵农.关中蒲城土布纺织研究[J].艺术百家,2011(2).

[4]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关中蒲城土布纺织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篇10

90年前,诗人戴望舒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油纸伞、姑娘,已近百年。

传统手作油纸伞传承人――陆玉贷老人说,自己从十五六岁,便开始学做油纸伞。那时候家里穷,没办法继续念书,就待在家里,跟着爷爷学起了做伞。听爷爷说,自己家族从祖公开始,已经做了数百年的油纸伞。而已近百年的油纸伞,正面临消失的窘境。不仅如此,还有铁匠,还有吹糖人,还有鬼工球,甚至还有弹棉花,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发展前景都不乐观。

什么是传统的手工艺?在研修班上,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调研员李晓松在接受《中国名牌》采访时说,传统手工艺具有历史传承及民族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并多采用天然材料的制作工艺。用传统手工艺制作出来的产品就是传统手工艺品。

李晓松具体解释说,首先,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例,国家级项目的硬性标准是要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传统手工艺一定要有历史传承。其次,传统手工艺在特定的民族环境中产生,所以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比如国家级的剪纸项目很多,但是长白山的剪纸和陕北的剪纸风格有很大的不同。第三,传统手工艺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便是生活的一部分。第四,手工劳动是传统手工艺的核心。第五,传统手工艺大多采用天然材料,比如木雕。这是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手工艺相区分的重要特点。

这些核心要素像框子一样,框住了传统手工艺中的精华。对于传统手工艺的这些核心要素,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黄雪寅表示,国家推崇工匠精神,这必将对中国的手工艺起到推动作用。

侧重艺术与生活

中国传统制伞工艺传承千年,云南、四川、江西、湖南、台湾等十几个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制作工艺,而且传到日本,称为日本和伞。显然,它已不是简单的生活用具,更是文化现象。

对于手工艺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生导师张夫也说,第一是文化生态的建设角色。第二,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以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和谐的保护发展。在谈到第三个角色时,张夫也说,现在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有一个基本的共识: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所以这些国家的综合大学,都设有艺术门类的专业,只要提到教育必须要涵盖艺术教育,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绝不能称为真正的完整的教育,而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手工艺扮演着提高文明素质的角色。

张夫也对《中国名牌》说,手工艺是艺术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健全人格,是国家文化的缩影、国家文明的标签和国家形象的表征等。

随着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做手艺”也成为眼下年轻人热衷的文化新时尚。年轻人的加入,使得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开始出现破墙而出的希望,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出路何在的讨论已不是以往那般沉重。对于中国的手工艺的现状和不足,业内的看法比较一致。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张爱平总结称,中国的手工艺历史传承悠久,制作技法高超,但在设计理念、品牌创造方面尚有不足,有特色却难以形成品牌,因此迫切需要培养文化管理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中国手工艺的竞争水平。

现代设计的升级之路

那么中国手工艺应该找到一条什么样的升级之路呢?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划总监曾辉对《中国名牌》说,这条路就是用现代设计的思维,把传统手工体系重新挖掘出来。曾辉说,一说到现代手工艺便有一种倾向,就是过分强调手工艺产品的艺术性。

比如说,中国是瓷器大国,家里吃饭的餐具,喝水的茶杯以及花瓶装饰等等,很大部分都是瓷器。但如何通过现代的思维来帮助传统手工艺进行现代设计,这是当下的新命题、新思路。为此,曾辉举了中国长卷的例子。中国的长卷是古代中国人阅读的重要方式,一个长卷能够浓缩千里江山的四季流转。在一个长卷上能够表达出的意境,是单幅作品无法传递的。但是现在这种长卷少有了。能不能将长卷的方式在当代应用呢?来自香港一家企业把长卷用于公司的宣传册,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这就是将传统工艺融入转化为现代设计的成功例子。

曾辉还举例说,意大利皮鞋业有很多家族企业,有一家企业一年只做800双皮鞋,所以皮鞋的手工艺非常精致,这家企业不求扩大规模,不求搞连锁,不求搞资本扩张,就踏踏实实做好一双皮鞋,这就是手工精神,工匠精神,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当然如果其中能够诞生名牌奢侈品,那就是另一番景象。曾辉说,欧洲工业化国家对手工艺非常珍惜,所以很多品牌保留延续到现在,形成百年老店。所以大家热衷去欧洲购买奢侈品,比如爱马仕背包。

篇11

中图分类号:F407.8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26-03

传统手工艺产业集聚区以省会石家庄为建设基地,实现创意、生产、教育、展示交流、销售一体化。使其成为省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也让大众更加了解河北省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平台,同时带动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发展模式的制定需结合现代市场需求,以市场调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帮助传统手工艺生产成功转型,解决艺人及传承人的生活生产经费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一、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

我省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藁城宫灯、衡水内画、大名草编、曲阳石雕、易水砚、大厂花丝镶嵌、衡水法帖、定瓷、安新芦苇画等均为河北独具地域风格和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门类达几十种。目前,这些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存在大量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状况。建立产业集聚区域,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现代管理方式、市场规律进行重新规划,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实现传统工艺在新时期的发展。同时,打造地域品牌,吸引外界商机,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从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模式来看,主要为个体生产和家庭作坊式生产,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加工的生产形式。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由手工完成,对生产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经过专门训练,生产周期长,数量有限。目前传统手艺品的生产大部分集中于当地村户。整体来看,工匠及手工艺人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作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利用农闲的时候进行手工业副业生产,批发零售。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制约都成为阻碍传统手工艺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难以在艺术创作、技法创新投入精力,更不易在创新研究上投入资金,容易导致技术失传并与时展脱节。

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工艺品制造加工的生产模式。采用标准化生产,进行专业化分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因市场大批量开发往往失去其中的艺术细节,文化内涵也大大削减,成为纯粹意义的商品,只得其形不得其神。一些价格较低的产品更有在做工中偷工换料的情况。

二、传统手工艺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文化保护存在误区。目前,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中投入精力主要围绕手工艺品展开,整理现成品,编辑名录,收集入库,只保存了民间艺术的表层现象。在保护中没有将其作为活态文化进行认知,制作过程的保护、传承、创新这一核心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价值观念、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可能依靠简单的保存,或依然要求人们仍生存于旧式民居环境中从事手工业生产,以维持其原有面貌。对传统手工艺的收录虽最快速、便捷,但也只是一种被动保护。遵循传统手工艺发展规律,对其在文化与市场角度进行合理开发是根本问题,应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发展。

2.文化意识薄弱。与单纯的手工艺品整理保存不同,想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引导当地民众主动参与生产、创新过程,建立文化意识并形成群众基础。随着传统手工艺的功能作用和生活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目前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中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尚未被开发出来,民众文化意识薄弱。仅有少数民间工匠或老艺人从事这项生产活动,其目的也是以其生存或增加经济收入为主。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就业空间,新时期的农民更多地选择了其他行业作为收入来源。相比之下,经济收入不高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在目前就业市场中不具备优势,即便是一些以手工艺品生产为生的家庭在祖业继承上也出现了问题。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经济收入,建立文化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年轻一代群众基础,使其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建立整体文化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3.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差异。传统手工艺多为农耕社会生活的日常用品,或传统民俗的组成部分。从使用人群到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的现代社会中,其原有的实用性往往不再重要或被更为先进的现代产品所替代。传统手工艺成为了以欣赏、装饰为主要功能的特殊产品。但大部分传统手工艺品的观赏性又与当今社会的主流审美观念不相符合,只能被少数从事艺术工作的群体所认可。传统与现代社会审美观念的极大差异,使其传承和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大量传统手工艺品由于缺乏创新,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取得优势。

三、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成为产品生存的手段,创造经济价值是产品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前提。目前,传统手工艺以收藏观赏为主要功能的产品,其审美功能远大于使用功能。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主要集中于旅游商品、家居装饰、海外出口等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旅游文化产品成为游客消费对象,在一定程度拉动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触。加上新型文化元素的融入,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迎合消费者审美认知。如北京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可观成果,顺义“巧娘工作室”、北京通州的烙画葫芦、北京怀柔的藤式布贴画、北京延庆的豆画、昌平小汤山农业园的鸵鸟蛋雕刻画、平谷的桃木雕刻等均在新时期找到发展的立足点并形成品牌效应。又如天津杨柳青年画、上海金山农民画、陕西户县的农民画等已逐渐走出地区并走向国际市场。总之,发展手工艺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可行之路。

四、传统手工艺产业集聚区建设措施

1.成立手工艺人创作工作室。手工艺人工作室是集研究、创作、生产、人才培养、订单销售于一体的创作型生产机构。在产业集聚区内根据不同门类成立相关工作室,发挥行业带头作用。手工艺人虽掌握熟练的制作技艺,但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进行产品创新、满足现代消费需求,无法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将手工艺人进行组织管理,形成区域性文化组织,将民间工艺生产转向艺术研究的层面。推进手工艺人等级评定制度,给予相应荣誉称号及奖励措施,划拨研究经费,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同时,工作室也承接订单,进行手工生产,产品以求精为特征,建立品牌效应。除创新研究外,工作室的主要职能还包括招收学徒,担任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使学徒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参与创作及生产。使传统手工艺在相对单纯的教育管理环境中得以发展,保持独立性及固有特征。

2.建设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在产业集聚区内建设手工作坊一条街,由若干独立或相互合作的手工艺作坊聚集而形成,按不同地域进行划分形成特色手工艺品生产区。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在发展中加入现代经营理念,合理引入现代生产技术替代部分手工制作过程,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调整价位,使传统手工艺更贴近大众消费。手工艺作坊一条街以销售店面或前店后厂形式进行组织,以独立经营为主,兼顾生产合作。手工艺作坊建设弹性较大,可以是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的大规模作坊,也可以是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的小规模作坊。手工作坊之间以市场竞争带动发展,生产灵活,市场反应力强,通过建设发展打造区域知名度,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以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带动旅游业发展,开发旅游纪念品,形成旅游业与手工艺产业的互动发展,成为河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3.形成创意产业园区。利用石家庄批发市场环境优势和艺术工作者的集聚优势,形成文化创意创作空间,打造创意孵化基地,使其成为工作、交流、展示和居住的空间。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创意群体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并成为与社会进行交流的平台。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建立创作工作室和办公场所,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包括创意工作室、美术馆、策展机构、创意产品机构等。集艺术创作、作品展示、交易活动、服务提供于一体,是手工艺产业集聚区新的发展点。每年定期举办传统手工艺产品博览会,宣传本土产业的同时也吸引外界商机。打造文化创意展销空间,定期在美术馆举办专题展览,在石家庄各大公园内部建立艺术活动展演区,为大型艺术活动提供活动场所。

4.建立专业合作经济平台。开拓市场是传统手工艺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宣传范围,提高民众自觉发展的驱动力。将传统手工艺推向国内外市场为发展中的资金投入增加了来源,使其能够自主发展。从单纯的区域市场推向复杂的国内、国际市场也带来了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第一,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建立在扎实的现实基础上,选好发展时机,避免盲目投资。第二,把握发展方向,保持原生态艺术特征,特别要保持发展理念的端正,在市场环境中保持理智的创作观念。在手工艺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成立专业经济合作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专业经济合作平台由政府统一管理,通过对市场的考查评估制定产品开发方向,提供技术服务,安排组织产品生产,提高产业发展的科学性,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同时,制定市场指导价格,规范经营行为,协调生产方与销售方的关系。弥补分散个体生产完全交付于市场,缺乏整体规划而产生的不足。由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品牌将产品输入市场,设专门商店进行销售,销售所得按比例返还生产方。同时建立电子商务体系和实体店面营销体系,接收订单安排生产,实施商品化运作。

5.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作用。(1)完善资金支持。物质基础是手工艺顺利传承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为手工艺人从事创新、生产、研究工作提供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是接班人培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将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纳入财政预算,制定产业发展支持计划,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项目补助、研发支持、信用体系建设等。制定和完善优惠税收政策,产业发展初期减免税收减轻产业负担,以优惠政策吸引手工艺产业创业发展。以金融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扩宽融资渠道,建立符合手工艺创意产业贷款特点的审批方式。扩展手工艺产业投资渠道,充分吸纳社会和海外资金支持产业的发展,鼓励由单一投资向多元化投资方向转变。(2)加强科技支持力度。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的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及质量。如,苏绣的生产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画稿制作阶段,以电脑喷绘替代传统的手绘上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未对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应鼓励高校、研究所发挥人才培养作用,为手工艺产业提供科技及创意型人才。加强手工艺创意与人文、艺术、历史的融合,赋予其更深厚的人文内涵,保持生命力。推进市场营销信息化发展,扩展市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科学化管理。(3)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组建手工艺创意产业协会,进行积极引导,健全自律机制。通过产业协会的核心作用整体规划行业发展,推行行业标准,实现生产发展的规范化。维护行业权益,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结构的科学规划及协调发展。加强行业协会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展行业调研、人才培养、品牌宣传、品牌保护等,提高手工艺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向政府部门提供行业发展趋势的报告,提出行业发展政策。

五、总结

手工艺的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适时性。在综合分析传统手工艺产品市场需求、生产形式、生产主体等要素的基础上,对当下新环境中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为其在新时代的民间生活中找到新的文化生态平衡。从生产性方式保护的角度研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途径,使其能够走上现代产业发展之路。结合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特征及以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特征,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制定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设策略及管理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1]左叶松.安徽泾县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问题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2]杨晓玫.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苏菲.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几点思考[J].河北学刊,2007,(5).

[4]余婕.浅析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新手工艺”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9.

篇12

中图分类号: S851.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79-1

1 动物预防免疫和防疫监督精细化

需要保证疫苗发放工作的质量,发放人员应该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记录的内容有很多,比如疫苗的种类、数量、发放时间等等,发放疫苗人员应该对疫苗的情况十分的了解,比如基本的名称、使用范围、如何保存以及免疫周期等等,还需要在熟练掌握注意事项的基础上,将这些注意事项详细的介绍给疫苗领取人员。

防疫员对动物免疫时需要对免疫操作进行规范:要依据相关的规定来保存疫苗,合理确定注射剂量,规范针头的使用和注射部位,将免疫时间进行规范;将春秋动物免疫作为主要内容,对免疫的密度和质量进行强化,特别是在禽流感、羊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方面,按照百分之百的密度标准来进行免疫,要保证耳标佩戴率不能小于百分之百,血清的免疫抗体检测也需要符合相关的要求和标准。

要依据免疫周期来保证采血工作的质量:工作人员要对疫苗免疫时间进行熟练的掌握,达到了免疫周期之后,就需要及时的对防疫员进行提醒,防疫员需要保证采血工作的质量,并且将血液及时的送到实验室,然后就可以进行血清分离以及样品保存等工作。

检测工作需要及时的完成,并且认真的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然后将反馈数据及时的上报:如果有些地区的抗体合格率不符合相关的要求,那么就需要详细的分析,并且及时的进行相关的补针工作。

2 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工作精细化

依据本地区制定的相关整治实施方案,开展一些检疫工作专项整治活动,对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屠宰企业需要定期经常的培训工作人员,比如贩运人员、收购人员、屠宰人员等等,这些人员应该与检疫人员进行积极的配合,做好相关的检疫工作,比如宰前检疫、宰后检疫、瘦肉精抽检等等,避免入场屠宰中出现那些没有证、没有耳标或者是不符合证物的动物,要对检疫检验进行严格的把关。精细化管理屠宰检疫的各个环节,要将屠宰检疫方面的相关制度严格的落实下去,比如网上申报制度、入场检疫制度、准宰通知制度、检疫责任管理制度、实验室抽检制度等等,提高检疫技术,对检疫收费进行严格的规范;同时,还需要对检疫人员管理进行强化,如果在检查中发现一些工作人员存在着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当的问题,那么就需要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严肃的追究,同时,对责任追究制度和检疫责任制度严格的落实下去。

3 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精细化

在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需要有效的结合日常监管和重点监管,在大力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严厉惩戒违法行为,还要加强诚信文明建设,在严格执法的时候,需要坚持公正、文明的原则,对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将相关的制度严格的落实下去,比如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等,严格监管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量化,落实双向责任承诺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将监管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在监督执法责任体系方面,需要进行逐渐的完善,明确责任,严格监管。将一些有着比较大规模或者重点养殖场和禽畜屠宰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责任体系严格的落实下去,专人专责制,这样如果出现了问题,可以有效的进行责任追究。对工作痕迹化管理进行强化,在工作之前需要做好计划工作,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的记录,这样可以方便以后督查工作的进行,依据工作情况做好相关的台账,完成了工作,还需要认真的进行总结;在对监管工作的步骤环节进行记录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图片、文字等等,同时,对数据进行备案,这样可以有效的考评工作质量,落实监管职责。

4 重大疫情应急工作精细化

要对制定的应急方案进行细化和完善,将应急经费认真的落实下去,同时,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各个部门之间应该互相合作,密切沟通和交流,对疫情检测预警进行强化,成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应急队伍,定期进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此外,还需要建立和健全应急处置长效机制,在重大疫情发生的时候,确保能够及时的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置。

5 结语

广大的工作人员需要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在实际的工作中,坚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将精细化管理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职工,不断的提高畜牧兽医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成图.浅谈精细化管理在畜牧兽医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动物检疫,2012,29(9):123-1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