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4-01-02 10:17: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篇1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与这口号一样响亮的成效。学生仍然是应试教育流水线上一个个劣多优少的产品。每天的时间,或埋头于学校课堂,或奔波于校外的各种补课,让原本天真的一张张小脸,被倦怠黯淡了双眸。很显然,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毫无趣致的课堂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理解,独守自己的小方圆,自私自利,想法单一而偏激。很显然,教条的“死”的知识点的累积,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那么,如何暂时解开枯燥乏味的单纯性知识传授的绳子,真正把“素质”和“能力培养放到更前位,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做了深入的思考,并尝试性地做了很多实践,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下面我就把这些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大家。在这里,我暂且将思想教育放在一边,主要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谈。

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小集体,甚至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强的人,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融洽于环境,令自己与他人都产生愉快的感觉。所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针对很多小学生羞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这一现象,我们做了很多尝试。羞于表达,一是能够表达好,只是不够自信,所以很纠结地放弃或错失了表达机会;二是心里很空,没有什么可表达两种情况。那么,首先,要突破学生的心理界碑,让阳光照射进来,就是第一步。我们利用音乐课开展了一堂特别的课,就叫做“你会模仿么?”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亦是学生喜欢去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以此做突破口,让无论多么内向的孩子,也跃跃欲试了。这一堂课,学生从最简单的模仿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说话、动作、走路姿势,来了个“我来模仿你来猜”,挑起了整个欢快的气氛,因为掌声和笑声,大家的情绪完全被鼓动起来了,争先恐后的局面开始出现了,又跨越到了“明星模仿秀”,虽然有的模仿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像”,但这一点点成功就是一个分量十足的鼓励了。通过这样的一堂课,我们发现,学生活跃起来了,课间的气氛也融洽了,他们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是可爱的。只是平时他没有在你面前打开自己。很多学生因此不再总觉得自己是被人嫌弃的,开始有了与人沟通的欲望。

敢于表达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表达得好与坏的能力问题了。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想深度。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倚仗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平时,有的学生有阅读的好习惯,有的没有,有阅读习惯的同学也有阅读内容不适当的弊端。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阅读,并主动阅读优秀的书籍呢?我们还是从学生的天性入手,因为,每个人生来都具有或多或少的表演欲,只是有的被压制了而已。于是,我们又在语文第二课堂设计了这样的内容,“名篇佳作表演”。也就是学生可以独自进行表演,让其他学生猜自己表演的人物和台词是出自哪篇名作。我记得有个学生仅做了三分钟的表演,居然令自己流了眼泪,而台下的学生,也红了眼圈。他表演的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一段对白。表演时,他化身为三个角色,简・爱、罗切斯特和画外音。若想表演得顺畅和入戏,必须要极度熟悉表演内容。这就需要他们对作品充分理解和熟悉,甚至整段的内容都背诵了下来,再加上反复揣摩,记忆也变得非常深刻了。还有的学生,三个两个组成了一个小组,表演了一出小话剧,把老舍的《茶馆》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为了表演成功一个小角色,主动而认真地阅读了很多资料,最后敲定了一个。借此,学生发现了好的作品恒久迷人的美丽,更启发了自己的创作思维。他们发现,对生活的观察入微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素材的积累。

创造性思维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甚大。一个人具有多少潜力,取决于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从一幅画入手,一个简单的人物造型,让学生去添加背景,每个学生几乎都不一样,大家放到一起,就成了别开生面的创造性思维启发课。在一堂美术课里,每个学生手里都分到了一个小小的纸巾包,上面是一个仰头向天的小女孩形象,通过老师的启发后,学生最后完成了一批令他们自己都欣喜若狂的优秀创意的作品。有的画的是在够树上的苹果,有的画的是在接空中飘着的一百分试卷,有的画的是脚踩书籍的阶梯,上面展开给她的是一片旖旎的风光,有的画的是被巨大的书本环绕透不过气来而将手伸向了天空……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27-01

当前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语文这门学科又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立足素质教育,牢固树立“育人”观念,把“教书”纳入“育人”的大目标中来,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审美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思考力、想像力、观察力、创造力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最重大的课题和责任。

一、 授课文道并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正是实际和交流思想的艺术。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既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哲理,又呈现出字句优美、文采斐然的文学底蕴。所以,我们在给学生分析文章、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道德、情操的渗透,真正做到文道统一,教书育人。

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更要让学生懂得体会亲情,珍惜亲情,思考生活与做人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收集平日里与父母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进而挖掘出平凡生活中被我们忽视了的挚爱深情,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发现同学们在思想上有了深深地触动,需要一个交流内心感受的平台,因此我适时的开展了题为《感悟挚爱深情 发现生活之美》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乐观快乐的看待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并享受生活之美。此课受到了听课领导及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我想只要我们利用好语文课堂,授课时能文道并蓄,一定能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和洞察事物的能力,让语文教学推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 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的重要性已在法国画家莫奈将伦敦之雾画成紫色中证明过了,然而在有限的语言课堂里,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我想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们可以运用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等手段引人注目展示有关的图片或播放录像片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如:在讲《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必然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范进为何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如何理解?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也能回答一二,但理解并不深刻。而如果改用电脑课件,让学生一起看一下“范进进学直到发疯”这一片段的录像,让学生细致、深入直观地观察一下范进在中举之前凄苦无奈的神情,胡屠户全然不顾女婿已是须发花白的老者,而将其骂个狗血喷头的理直气壮,直到中举后众人又如众星捧月一般对他的百般献媚……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正是封建科举制度使世人颠狂,人性扭曲,以至于考了35年的范进在中了秀才又连中举人后,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一时悲喜交加竟受了极大刺激而疯了。科举制度的腐朽,文章的主题思想,此时已是不言而喻,昭然若揭了。

篇3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面临21世纪各国愈演愈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时代在呼唤中国自己的创新人才,也在呼唤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中国现代教育。

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视,这一问题,在中小学教育完成后并为显露出来,考试作为教学效果的检验器,有句话叫: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一味的去学习,死读书,读死书。老师本文由收集整理一味的讲课,认为学生只要会做就可以了,当到了研究生阶段,思维已经定势了,要想改变这种定势思维,即开发创造性的研究的能力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只能在别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而不能独立工作,不能领导一个实验室,开创自己的研究领域。可见,我国要在世界激烈的竞争中求得较快的发展,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争的一席之地,中小学教育光注重培养“好学生”而忽视求异、求新、求变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绝对不行的。有些教师把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视为“不定因素”,并千方百计的把他们的新颖思想纳入“正统”的框架。长久如此,我们只能培养出放弃理性判断,放弃独立思考的“好学生”。这是违背现代教育的精神的。很难设想,一个有缺乏自信心的人组成的社会,与一个信心十足的人组成的社会竞争,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中国要腾飞,必须改革教育,要改革教育,就必须创新,惟有创新者才有未来。

二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我们知道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牵扯到教育的许多方面,所以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必将有力的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迪斯尼乐园科技馆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也许是西方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最直接的体现,而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创新意识就比较少,要改变这些,有赖于教育改革,屏气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中,迫于升学的压力,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尤其是初高中,我们都感觉到学习的压力特别的大,疲惫。这样的教育压制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求知欲,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思,因此向素质教育转变势在必行。素质教育要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教育基础。

三 、创新能力的培养

“3+x”高考科目设置中出现了综合科目的考试,它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原则体现: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加大应用型和能力型土模的份量;以能力立意替代以知识礼仪,大破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诸能力培养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阵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 发学生的活动空间

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对全体学生而言: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活动空间。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的讲究师道尊严,认为老师是绝对的权威。严重禁锢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带着非常紧张的情绪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要大胆的转变教学观念,以朋友的身份实施教育,寓教娱乐,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允许有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传统的教学,总是用一把尺子去度量不同品质的学生,课堂上用一个进度施教,一个难易程度知识传授,结果“好”的吃不包。“差”的吃不消,其实实质就是限制了一部分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对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造成了伤害。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从多个侧面要求学生任选一个方面求解。这是就可以由成绩相对差的学生推倒比较容易的。在动手推倒后,好学生觉的我行,差生也觉得自己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思维积极性就能更好的挖掘出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

篇4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本文把博弈论基础课程中介绍的策略式思维方法和能力纳入到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之中,论述了博弈意识和策略思维能力是现代竞争社会中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通过分析博弈论课程中的经典案例,探讨了如何处理博弈中的策略问题,并由此引出了博弈意识的两个核心要点:一是换位思考、改变观点;二是向前展望、倒后推理。通过分析案例探讨了成功素质教育的策略观。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博弈论;策略思维

一、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与博弈论和策略思维

成功素质教育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率先提出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成功为最终目的的教育理念。研究成果表明:成功素质的外延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体系,主要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等;品格体系,主要包括人格、道德、诚信、毅力、性格、风度、气质、修养、心态等;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等;能力体系,主要包括领导、组织、管理、观察、分析、表达、协调、沟通、应变、公关、体能等;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在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是核心体系。能力体系和方法体系是五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已经实施了市场经济,国际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竞争态势,正逐步形成越来越严峻的竞争格局。如何在政治经济、军事体育乃至于日常生活中看清楚竞争对手的策略、并战而胜之或取得双赢,是国家或组织或个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策略思维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战而胜之的艺术。是在竞争环境下必须具备的能力或者方法。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工作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到策略思维。学习需要策略,就业需要策略,生意人和企业必须借助有效的竞争策略才能生存发展,政治家必须设计竞选或施政策略等等。总之,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离不开策略思维的能力和方法。关于策略思维的科学称为博弈论,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虽然其历史尚不足50年,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当代“最后一个经济学全才”保罗•萨缪尔森教授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成功素质教育的作用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是将要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把握先进文化方向的即将走进社会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理应对博弈论知识和策略思维的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及其对成功素质教育的启示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塑造大学生的成功素质,必须围绕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大领域展开。专业素质是指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素质;非专业素质是指虽不具有专业特性但同样是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且对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挥起“倍增器”作用的素质。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共同构成成功素质,两者缺一不可。博弈意识和策略式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各界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成功素质。分析和研究博弈论中一些经典案例,可从中体会到策略式思维的基本方法,感受到策略式思维的巨大魅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

(一)囚徒困境

假设警察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量刑就可能取决于两者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警察局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他们串供。两名囚徒明白,如果他们都交代犯罪事实,则可能将各被判刑5年;如果他们都不交代,则有可能只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有可能会被立即释放,不交代者则将可能被重判8年。

两个囚徒该如何选择呢?

对于两个囚徒总体而言,他们设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个囚徒在选择不交代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换句话说,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将可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因此,囚徒在考虑自己策略选择的时候,必须站在对手的角度来考虑策略。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两人都会选择交代。这就是该博弈问题的解,是一个纳什均衡。该问题反映了个体理与集体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叫做囚徒困境。

我们可以利用囚徒困境模型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不合作现象。例如出售同类产品的商家之间本来可以通过共同将价格维持在高位而获利,但实际上却是相互杀价,结果都赚不到钱。当一些商家共谋将价格抬高,消费者实际上不用着急,因为商家联合维持高价的垄断行为一般不会持久,可以等待垄断的自身崩溃,价格就会掉下来。又如住户在公共楼道里堆满了杂物,结果大家都极不方便。但你如果不占用公共楼道,别人也会占用。每一居住面积狭小的住户从自我利益最大化出发,都会选择占用。但占用的结果却最终损害了大家的利益。

在博弈论分析中,一定场合中的每个局中人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都策略地、有目的的行事,他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对他的可能影响,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该案例启示我们换位思考、改变观点。我们希望你可以站在竞争对手的位置来进行策略思考,进而从别人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正确做到这一点对于找到你自己的最佳策略是必不可少的。不过,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和观察这个世界做起来并不容易。人们习惯于把别人看做和我们一样的人,而不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博弈论的思维方式则要求你哪怕完全不能同意他们的见解,也要设身处地,仔细分析自己若处于对方的境地,思路会有什么变化。

(二)海盗分金

有5个海盗抢得了窖藏的100块金币,并打算瓜分这些战利品。他们的习惯是按下面的方式进行分配:在5张纸条上分别写了1、2、3、4、5这五个数字,然后抓阄,抓到1的海盗就先提出分金币的方案,然后所有的海盗(包括提出方案者本人)就此方案进行表决。如果有超过一半的海盗同意,就按照1号提出的方案分配,否则,1号海盗被扔进大海,再由2号海盗提出分配方案,规则同上...请问1号海盗应提出什么样的分配方案?

所有的海盗都乐于看到他们的一位同伙被扔进海里,不过,如果让他们选择的话,他们还是宁可得一笔现金。他们当然也不愿意自己被扔到海里。所有的海盗都是有理性的,而且知道其他的海盗也是有理性的。这些金块不能再分,也不允许几名海盗共有金块,因为任何海盗都不相信他的同伙会遵守关于共享金块的安排。这是一伙每人都只为自己打算的海盗。

分析这个策略游戏的奥妙就在于应当从结尾出发倒推回去。当游戏快要结束时,你很容易看出应如何分配这些金币。如果从游戏的开头出发进行分析,那是走不了多远的。其原因在于,所有后续人员的决策方案都是要确定:“如果我这样做,那么下一个人会怎样做?”

记住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我们的出发点应当是游戏进行到只剩两名海盗(假设前面3个海盗都被仍进大海了)――即4号和5号――的时候。这时提出分配方案的海盗是4号,而他的最佳分配方案是不存在的,因为不论他提出什么方案,5号海盗都是反对。5号海盗独自得100枚金币。

倒退回到上一步,现在加上3号海盗。4号海盗知道,如果3号的方案被否决,那么最后将只剩2个海盗,而4号将肯定一无所获――此外,3号也明白4号了解这一形势。因此,只要3号的分配方案给4号一点甜头使他不至于空手而归,那么不论3号提出什么样的分配方案,4号都将投赞成票。因此3号需要分出尽可能少的一点金子来贿赂4号海盗,这样就有了下面的分配方案:3号海盗分得99块金子,4号海盗得1块金子,5号海盗一无所获。简写为(99,1,0)。

2号海盗的策略也差不多。他需要有50%以上的支持票,因此需再找二人做同党。他可以给同党的最低贿赂是1块金子,而他可以用两块金子来收买4号和5号海盗。因此,4号的分配方案应是:(98,0,1,1)。

1号海盗的策略稍有不同。他需要收买另两名海盗,因此至少得用2块金子来贿赂,还要比2号的方案多拿出一块才能使自己的方案得到采纳。他的分配方案应该是:(97,0,1,0,2)或(97,0,1,2,0)。

该案例启示我们向前展望、倒后推理。这里说的是做出一系列行动和反行动,预计沿着你现在前进的道路走下去,最后你会到达哪里。“向前展望、倒后推理”法则告诉你,应该首先确定自己最后希望达到什么目标,然后从这个结果倒后研究,直到找出自己现在应该选择哪条道路,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可以达到那个目标。

在企业管理中人们经常谈到学习邯钢经验,邯钢成本控制经验的核心其实就是“向前展望、倒后推理”方法的典型应用。“海盗分钻石”据说是美国著名软件公司招收员工时的考题,20分钟内给出正确答案的人,年薪可以达到8万美元。从中可以看出,世界最成功企业之一的软件公司对员工素质提出的要求或标准;而成功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中提出的超前发展、创新教育和实用教学等理念,要求把最新的最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这与世界一流公司的用人理念有着相同的地方。

三、成功素质的策略观

成功者离不开拼搏,博就是博弈,博弈是离不开策略的。构成一个博弈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就是局中人、策略空间与得益函数。成功素质教育的策略观,即要求人们具备博弈意识,也要求人们在各种博弈中必须把握和采用几种共性的策略。其中威胁和反威胁、合作与不合作、先动与后动等策略是最重要的几种。

在博弈中,人们经常采用威胁策略,但其他博弈方也会采取对威胁的辨别和反威胁策略。介绍一个前面提到过的托马斯•谢林教授的小故事。若干年前,哈佛大学一帮学生来到谢林的课堂,他开始对学生讲学这门课有多难,有些学生便离开了教室。之后,他详细讲述了他就这门课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极端严格和极其刻苦,更多的学生溜掉了。最后,只剩下几个人在座位上惴惴不安,直冒冷汗,他却告诉这几个人放松。刚才那番强硬的说词是他的一个计策,为的是让上这门课的人数降到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保证只有最刻苦的学生上他的课。后来,他的确让这些学生很刻苦地学习。他们顺利完成这门课之后,都觉得这个理论真的至关重要,教授也棒极了。在这场师生博弈中,托马斯•谢林采用了一种比较温和的“威胁”策略。对博弈论不够坚定的学生相信了威胁,失去了机会;而对博弈论坚定不移的学生终于得到了世界一流大师的教诲,终生受益。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罗伯特爱克斯罗德经过计算机模拟“囚徒困境”发现,在重复博弈中,如果博弈的次数是无限的,博弈方会选择相互合作的策略。但如果重复博弈的次数较少,则合作就不可能实现。这就是重复“囚徒困境”的结论。在我国的反腐败斗争中。

1983年美洲杯帆船赛前4轮结束后,丹尼斯康纳的“自由号”在这项共有7轮比赛的重要赛事中暂时以3胜1负的成绩排在首位。在第5轮比赛开始时,由于对手“澳大利亚二号”抢在发令枪之前起步,不得不退回到起点线后再次起步,这使“自由号”获得了37秒的优势。澳大利亚队的船长约翰伯特兰打算转到赛道左边,满心希望风向发生变化,可以帮助他们赶上去。丹尼斯康纳则决定将“自由号”留在赛道右边。这一回,伯特兰大胆押宝押对了,因为风向果然按照澳大利亚人的心愿偏转了5度,“澳大利亚二号”以1分47秒的巨大优势赢得这轮比赛。人们纷纷批评康纳,说他策略失败,没能跟随澳大利亚队调整航向。再赛两轮之后,“澳大利亚二号”赢得了决赛桂冠

一般来讲,成绩领先的帆船,通常都会照搬尾随船只的策略。一旦遇到尾随的船只改变方向,那么成绩领先的船只也只会照做不误。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后动优势,如果双方的技术实力相当,帆船比赛的输赢在很大程度上是赌风向的比赛。在1983年的那场比赛中,当以3∶1的场数领先的美国人又以37秒领先时候,他们就获得了后动优势:澳大利亚人押什么风向,他们就跟随押什么风向。这样,他们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因为如果澳大利亚人押对了,他们也跟着押对,尽管可能因为决策晚一点而输掉几秒,却很难把37秒输光,同样,如果澳大利亚人押错了,那么大家都错,那37秒的优势仍然管用。

总之,成功素质教育的策略观至少应该包括识别威胁或许诺是否可信,更加善于思考,具备深邃的洞察力;学会和竞争对手合作,共同获得双赢;学会掌握竞争中的主动权等。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篇5

一、金工实习的重要性

金工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进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金工实习始终为专业培养目标实现而服务的,金工实习的指导思想是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而发展得到的,促使学生工程意识得以强化和发展,学生在这一基础上,能够将现代知识以及传统知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在一起。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具备工程技术人员的全面素质,能够增强学生应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金工实习是为大学生构建工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训练以及创新意识培养的平台,学生亲自实践的基础上,学习机械制造相关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且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充分解决,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2]。为培养能够新世纪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金工实习需要具备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促使学生在实习之后,能够在业务素质方面得以提升,受到工程实践系统化的教育。在金工实习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传统的金工实习存在着较为单一的现象,在金工实习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对学生思想素质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加强,才能够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为专业培养的目标服务。

二、大学生金工实习中的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大学生金工实习的过程中,需要将其和时展的特点充分综合在一起,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以及教学资源等在设计和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得以优化和发展。在教师的讲解以及示范等基础上,使得多媒体课件得以增加,增大课堂信息量。多媒体课件色彩背景以及字体变化的形态等方面能够有效体现出教学的相关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并且为教学提供便捷[3]。将相关的视频和动画等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使得课程教学的时候,能够将静态的物体变成动态进行讲解,在这一基础上,促使抽象的问题更加直观,并且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数是实施书本和图片教学,而利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二)构建开放性教学场所

金工实习训练基地在设置的时候,需要明确其职能需要促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加全面的工程训练。在条件具备的基础上,教学资源需要面向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充分做到自主实践和不断提升。从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而言,进行实训基地的设备和资源优化和发展,能够辅助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和自主学习等提供开放的实验室,促使这些场所成为公共教育资源。同时,也使得金工实习训练场所能够有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的重要平台,促使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工程素养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4]。这也对实习基地的管理体质和责任心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实习基地的场所以及仪器和材料等方面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确立。

(三)创新训练项目

在金工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设置的时候,将其分为基本单元和综合训练单元以及创新设计单元等。通过实践性教学项目,完成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综合训练单元对学生进行综合工程实践教育,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实施包含有产品装配和生产流程以及工艺方式等在内的全面工程实践教育,营造现代化的工程背景,促使学生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技术能力等都得到必要提升,为学生提供创新设计制作平台,学生能够在这一平台中进行创新产品制作。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对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结束语

为了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以及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应用型人才,金工实习的教学思想和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应实施综合工程实践教育,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以及创新意识等有效综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得到长远发展,为社会输送质量更高达额人才[5]。

参考文献:

[1]刘倩宏.浅谈金工实习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创业家,2013,(12):162-162.

篇6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31-01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国家对个人都有重要意义。二十一世纪是科学与技术革命更加深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化更加迅速、创新更层出不穷的社会。这样的一个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要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非有成千上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难当此任。语文是一门创造思维颇为丰富的科学,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和活动中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一、诱发创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教师要想法设法点燃儿童心中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1.创设情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到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学生提高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情景。

2.诱发兴趣。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而且需要培养学的情感和兴趣。创造性强对创造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我们一定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兴趣。

二、启迪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解释这些事实或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因而教师在小学语文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鼓励质疑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于提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教师都应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不会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教学中,我把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在讲课前,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完之后,我都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的习惯。

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问题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交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质问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对问题的解决,绝不能只满足于得到结果,而要把功夫下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质量。

2.引导求异思维。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行业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3.启发创造想象。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幻灯,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形神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

三、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创造新的想法、新的事物的能力。从认知过程看,它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景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1.重视学科活动。活动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检,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活动课,使创造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创造求新的精神和能力。

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别为学生设置了“欣赏课”、“说说做做课”、“畅想课”、“演讲课”等课型,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验,获得真知,提高素质。

篇7

关键词: 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实践活动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practical ability;practice activity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29-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改工作脚步的不断加快,现代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这和其它能力的培养一样,需要从早抓起。

近代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婴幼儿学龄前的教育,可以把儿童的智商提高30分之多。布鲁姆总结前人大量的长期跟踪研究成果后也提出,假如以17岁人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儿童长到4岁,智力大约达到百分之五十,8岁时已达到百分之八十,其余的百分之二十是8岁到17岁时获得的。也就是说,人的智力发展,在最初4年等于以后的13年的总和。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个关键年龄期,培养和教育的情况如何,会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智力以及创造能力。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年龄期,人的智力发展将是难以弥补的。众所周知的印度“狼孩”卡玛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她从小被狼叼去,直到7、8岁才回到人中间,尽管以后在米德拉孤儿院经过9年的精心教育和训练,也无法补上她所失掉的智能,在她17岁死去时,其智力水平仅相当于3、5岁的正常幼儿。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人的潜能是遵循递减规律的。比如说,生下来具有100度的潜能,如果从小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有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得很出色,那也只能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潜能的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郭沫若称之为“天资递减律”。

可见,智能培养必须从早抓起,创新能力当然无可例外。而实践却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1 实践能力是创造力的必备条件

实践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又是创造力的必备条件,包括创造力在内的各种能力都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必须是通过亲身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另外,创造也得在实践中完成,离开了实践,创新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有人认为,如果弹钢琴不从5岁开始,拉小提琴不从3岁开始,是难以精通的。这种说法固然有些绝对化,但也有某些道理。弹钢琴和拉小提琴,手指的工夫是很强的,而锻炼手指的工夫当然从小开始为好。学杂技也是这样,体操运动也是如此。这表明了长期的、艰苦努力进行实践锻炼的重要性。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也就道出了个中哲理。

历史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哪一位天才人物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一项发明创造也都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就拿爱迪生来说,他曾一度是世界发明家之魁。他有着1000多项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发明专利权,以致人们认为世上没有他不会做的事情,人们开始称他为“魔术师”,好像他搞发明创造就如玩魔术一般。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人了解到爱迪生是在多么勤奋地工作着。他经常一天工作20小时,而且他的大部分发明都是经过几百次试验才获得成功的。他在发明灯泡时,试验了1600种物质,甚至包括朋友的胡子,看看它们是否传导电流并发光。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他做了让电流通过置于真空玻璃罩中的一根炭化棉丝的试验,试验灯发出一种微弱的红色的光芒。令人惊服的发明,证明了电灯是“世界之光”。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并且就学习过程来讲,历来强调知行统一,即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荀子把学习过程看成“闻”、“见”、“知”、“行”四个阶段,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行之,明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要在博学、慎思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北宋的程颐说:“学者,言入乎耳,必须著乎心,见乎行事”。南宋的朱熹也指出;“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明朝的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陶行知说:“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而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同志在实践论中也指出:“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论知识,再需要回到实践中去”。学习活动不能违背这个规律,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决不能违背这个规律。

2 为中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创见是创造的花蕾,好问是创见的幼芽,而实践却是好问的土壤。学校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阵地,因此,应大力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实践环节不但可以使学生受到实践技能和技术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此,要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重视学生实验;开设活动课,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重视生产劳动和专业实习以及社会调查;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等。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指出:“学习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强调儿童与课程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只要把教材引入儿童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点连接起来,使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在杜威1896年创办的实验学校里,“作业”是一个中心概念。所谓“作业”,是指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包括纺纱,织布,烹饪,木工等。他认为这些“作业”的教育价值既适合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又能代表社会的情境。

值得指出的是,为中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固然需要与具体的、客观实际事物相联系,但这并非提供实践机会所指的全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为提供好思维材料。因为思维要经过对有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来实现,这是一种“思想实验”,没有一定的思维材料做基础,“思想实验”就难以进行。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向学生提供思维材料:①通过语言直观勾画出学生已有的表象;②通过对实物、模型、教具、图形等进行观察,以形成知觉和表象;③通过实验向学生提供思维材料。

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的做法可以有多种多样,广大教师可以在实践中探讨、总结,不过,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即正确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时下的教育教学体系,是以知识的系统性编排的,使知识脱离实际,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去理解周围世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只会是“传递式”,这种教学方式,一个人即使读到博士,仍可能培养的是没有创新能力的人。相反,应该把知识看成人类对客观世界通过抽象思维产生的东西,教学中就不应太多的或者单一的注重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理念下,需要我们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必要的调整,这包括设计一些重应用,注重动脑动手的好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课程计划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育部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年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心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巨大潜力,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2]刁维国.运用教学转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教育探索,2002(5).

篇8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充分说明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我们学习数学,想在数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首先必须通晓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练会基本能力,才能在研究学习中有所发现。好高鹜远、排斥基础,是不可能创出什么“新”来的。基础知识是构建该学科知识大厦的基石,基本方法和能力决定了知识大厦能不能去顺利构建,没有这些,知识大厦就是空中楼阁,更不可能金壁辉煌。我们难以想象,连数学的基本加减乘除运算也不会的学生,能在数学方面作出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努力打牢双基,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成长奠定基础。

二、着眼于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

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是创作的源泉。在这儿,我也要说,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也是数学发现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必由之路。

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方法和手段,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信息和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当然,观察应讲究方法,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例如,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和科拉顿分别进行了电磁感应观察,结果法拉第获得了成功,而科拉顿却错失了良机。万有引力的发现,欧代几何体系的建立,近代数学史上一个个新发现无不打上观察的烙印。因此,观察能力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数学上,更是离不开观察。杂花生树,群鸟纷飞的明媚春天,原野上追逐嬉戏的孩子手中高高放飞的各色风筝、气球,在轻松之余,你是否想起过它所包含的数学问题,你是否想到了启发孩子去观察分析、气球为什么飞得那样高,你有办法测出气球在空中的大约高度吗?这些活动无时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数学对象包涵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数学观察不外乎观察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这两方面。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观察已知和需要求解的,还需要观察从已知到求解的整个过程,随时捕捉有用信息。

三、立足于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像物理、化学学科有许多可供学生直接观察的实验,而更强调思维的活动,但是,有许多物理现象通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数学问题,没有数学的介入,就很难以凭借观察得到的现象窥其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培养思维活动的深刻性,在培养学生创造观察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此,可以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

1.加强设计训练,引导学生探索

高一数学第五章《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一节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用同样长的绳子挂一个物体,如果绳子的最大拉力为F,物体受到的重力为G,你能否用向量的知识,分析绳子受到的拉力F的大小与两绳之间的夹角θ的关系?在研究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当场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问随力F增大两根绳子与物体结点处能否在同一直线上,当我用力拉绳子时,学生们观察到结果是可以在同一直线上,但是经过深入思考结合课本上的数学模型可知,上述回答是错误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现象掩盖了本质,事实证明,只有深入思考,建立数学模型才可能揭示本质。

2.重视预测、猜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通过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出某些没有经历过或现实中尚未发现的事物形象。人们借助这种思维常能在未经逐步仔细分析的情况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一些合理的预测或猜想,这种猜想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也正是“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是使杨振宁、李政道得以问鼎诺贝尔奖,也正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使陈景润家喻户晓。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无数合理的猜想组成数学这个神奇的世界,也正是这些数学的预测和猜想成为数学发展的动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合理地去预测或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3.鼓励独立思考

篇9

二、善于比较,积极进行知识迁移

传统的生物知识课堂,教师们往往依纲扣本,对于孤立的生物知识进行机械性的讲解和记忆。显然,这种教学理念与方式都极为陈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示出来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生物学科知识内部,还是其与其他学科知识间,均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有效抓住这些联系,积极比较,迁移知识,有助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培养其生物思维能力。学习生物知识,就必然要了解一定的生物学史,而生物学不断发展前进的历程真的就是一部在知识迁移中曲折前进的历史。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如细胞学说的建立等等,无不是前辈在积极思考、有效迁移的基础上所发现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这些常识,对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有着很大的好处。此外,生物教材中,很多知识点之间有着相似点,如果我们不详细区分,不但会造成知识上的错误认识,更会影响学生今后在生物学习中的深入思考与专业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地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不但有益于学生由旧知联系到新识,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感受到比较学习的好处之后,纷纷开始整理相关的容易混淆的知识,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等等,在强化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也优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践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往往以演示实验与小组实验为主。演示实验中,衡量实验成败与否的标志往往定位于是否通过实验得出了教材中的既定结论,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均是如此。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实验形式很难得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的效果,充其量只是证实了一下我们课堂所学内容的真实性,当然,如果实验失败的话,就连这一点作用都没有了。素质教育呼唤教学策略的改革,当然也包括实验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更新与进步。我们需要在实验教学的同时,注入更多的探究性成分,让学生在自主设计与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创新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譬如,在进行“酶的专一性”实验教学时,笔者就打破了教材中的既定设计,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认知与课堂所学,自主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用具,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思考实验过程。这种实验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实验的过程中,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锤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着眼于我们的课堂现实,将所有的实验都改为自主探究性实验并不现实,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进行还是十分的必要的。即使是进行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笔者也主张让学生参与进来,设想不同的装置,不同的成分,不同的步骤会造成怎样的实验结果,并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完成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否科学。如果实验失败了,我们和学生可以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探究实验的原理,在不断的实验与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0

一、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转变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例如: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法指导,形成自学三角形的能力。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批、自评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只有在实践中能力才会受到锻炼和发展。自学是一种实践,学生在自学中不仅牢固的掌握知识,而且容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要广泛采用。要优化课堂结构,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要做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正确对待在实践中成功与失败,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要让学生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

三、掌握推理原则,形成初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定理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而对定理的理解是自学的理论基础。严密的推理是论证和掌握定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定理的形成过程(推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便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的适当渗透,可以加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长智慧,使自学时更能高瞻远瞩。数学方法(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类比、转化等)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也是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一种认识能力,这种能力是自学成功的必要保证。

四、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自学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

篇11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把。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历史责任,为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应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不断地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激发人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必须遵循个性化原则,因材施教,重在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创新的精神。确立教育的个性化原则,要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勤思考,多讨论,鼓励学生提高批判能力,发展创新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相长”良好氛围。

1.创造性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人的基本素质培养中,创造力是根本的素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杨振宁教授说:“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充分的开发。”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社会和企业无缝对接的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

2.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与素质教育本身的内在联系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即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而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使其智力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还使其精神得以升华。通过创新教育,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创造性地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教育和知识教育。

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它不仅为创造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启迪人们的创造灵感。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创新的科技创新的要求,教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转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统一的教育观上来,加强学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开阔学生眼界,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情操,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教师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从而关系到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自身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意识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熏陶作用。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开发人力资源的科学家。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学习,善于探究与反思,不断创新,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挖掘他们的潜能。

2.打破传统观念,创新课堂教学。

技工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方针。首先,技工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中级技术工人。这一培养目的要求:一方面,必须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毕业后达到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必须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技巧,毕业后即能独立顶岗操作。其次,技工学校的教学内容,既有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学,又有生产实习课教学,而且,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生产实习课教学占有重要地位。最后,技工学校的教育形式,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采取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双轨道教育的形式。以上特点决定,技工学校主要是靠教学这一基本途径来完成它所担负的任务。因此,技工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方针,把教学工作摆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学校领导应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工作上,教师也要把完成好教学任务、教好学生作为最根本的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创新?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明确自身的职责重在“引路和导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逐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理性思维,使其在自主、自觉的学习中得到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的程度是影响其创造力培养和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只有创新的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导”而不是“教”,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用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渴求。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素质和创新教育,社会的发展也逐渐走进了信息发展的核心。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引进,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变革,专业教育逐步走向信息化,即教学多媒体化、教育资源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教学中必须采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要从对知识的传承走向引导创新。

新形势下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要正确面对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改革和发展的眼光认真地分析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要紧密结合技工教育的特点,紧跟时代步伐,以人为本,全面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打造出受社会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优秀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晓华.创造、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J].发明与创新,2005,(6):34.

篇12

一、前言

“知识爆炸”性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知识总量在急剧增长,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突出,学生应具有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在变化与竞争的社会中立足与发展。但是,在目前应试教很大程度还影响我们的校园,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薄弱。许多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社会的进步有着相当的不利影响。恩格斯描述当时的爱北斐特中学特点时,这样写道:这个中学“经费非常充足,因此可以招聘最好的教师,开设比较完整的班次。但是这个学校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510 页)现今我国的许多学校不是还在走爱北斐特中学旧路吗。

二、对素质教育要有全面的认识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特殊要求的体现,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使人的素质综合发展的教育,是使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育”。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能力,首推素质教育。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在素质形成和提高的过程中,知识是基础,只有具备相当的知识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素质。素质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亦可以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一个人对待外界和自然的认识。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故它又是潜在的,它是通过外在的形态来体现的。其外在形态即为“能力”,所以从素质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由此看来,素质的核心就是一个“做人”的问题,即为人之道,其内在基础是知识、外在表现是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互为一体,如不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就不会具备较高的素质,反之,只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而缺乏较高的素质,也不能成为健全的人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便会成为重中之重。纵观中外教育史,学校教育的职能从单纯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尤其是在我国,由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文化熏陶和在“高考”指挥棒下,加之计划经济下形成的“铁饭碗”式“太平盛世”的假象,使人们长期以来思想老化、不思进取和创新,学生能力的培养被束之高阁难于展开。

三、在素质教育下有关学生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1、教会学生学习有关能力的培养

有一句著名的比喻,即“给学生干粮不如给学生猎枪”。这句比喻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亦称:“教是为了不教”。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仅仅利用课堂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学习方法,鼓励发现式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谓“器”就是方法。学会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即继续学习能力),是主动吸取知识、不断拓宽知识结构的基础。

2、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是一种“作坊式”灌输教育方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表现和创造性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锻炼和表现。培养高素质人才,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即教师要实现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变,要使学生实现从“观众”到“演员”的转变,即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思考、分析,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将知识变为能力。在这方面可以实践讨论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式,以利更多的学生大脑都动起来,使学习变成一种自主性、自觉性的行为。

3、加强课外实践指导对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

课堂、书本是重要的手段,但却不是唯一的。尤其是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将知识发展为能力、将课堂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变成为自己的能力,仅靠课堂和书本是不够的。当代“学而时习之”的含义应该是运用与实践。因此,教育部多次发文件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增加运用和实践环节提供了时间保证。所谓“减负”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应随之转变观念,有指导地将这一部分时间充分运用起来。用做课外知识实践的指导,其方法是很多的。比如说开展一次辩论赛,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材料,了解主题背景,组织辩论语言。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转贴于

4、学校管理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是受教育者,同时作为学校的成员也是学校一切活动的参与者。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必须要围绕着素质教育进行改革,使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方面,一是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选择,在选择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发挥潜能。二是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社团活动、社会活动,让学生自我领导、运作,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参与。这样做学生不但可以锻炼独立思考、还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创造自主选择性的育人环境,是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四、借鉴国外合理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思路

1、美国的学校教学在小学阶段以轻松、自然、快乐为主体。也许有人说孩子在小时侯不施压,不鞭策,不养成好的习惯,将来定会贻误孩子的前程。然而,哪个孩子不贪玩?哪个孩子能有发愤读书的觉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圣人要到这个年龄才“有志于学”何况是一般孩子。而美国长期的教学证明,这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配合优越的物质设施,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实干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美国教师很少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做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但是,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也不用考试给学生分等定级,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赞美学生思考的一切结果,去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如教昆虫知识,老师会发一只昆虫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其形态、变化和生长过程,然后写观察日记;同时动手查找资料,探索昆虫秘密,最后写成文章。以下是一位中国孩子描述的在美国上数学课时的一个情景:“一次做数学算术题时,我不认识‘addition’,老师说:‘You can guess。’她用绿色的大眼睛看着我,鼓励我继续做下去,当我写了一个加号时,她大声说:‘Good job!’这充分显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导演”“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肯定学生能力,给予信心与自信。

2、欧美国家十分重视创业教育。在法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诸如“在中学里办企业”、“教中学生办企业”等许多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办企业,而是要在学生继续学业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创业的兴趣与将来创业的能力。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项竞赛又被称为商业计划竞赛。其内容是鼓励一些大学生以一无所有的创业者的身份,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作出具有可行性的计划报告,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从而取得投资并创办公司。后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许多大学都相继举办这类竞赛,并逐渐形成每年举办一次的制度,不久又波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大学。这些教学也收到了巨大的成效。据统计,硅谷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闻名遐迩的“雅虎”公司,其创办者杨致远和他的同伴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他们以自己对网络搜索引擎的构想,赢得400 万美元的投资,几年后这个公司创出了近70 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投资回报率高达几百倍。比尔盖茨能成功地创办微软公司,与他在中学时就曾与他人合作开办过一家软件公司有直接关系。

五、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素质教育是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的越来越重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中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已是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心理学参考材料.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

[2] 学习. 别听学校的.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3] 中国孩子在美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4] 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