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0:17: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针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现状,尝试将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课进行整合。在教学中加强教学内容与专业的练习,可以充分发挥化学课的“双基”作用,以达到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94-03
课程整合又称课程综合化、课程调整,是课程设计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需要,笔者遵循五年制高职化学教学的特点,选取护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将化学教学内容与护理专业课进行相互融合,并尝试通过实践,处理好化学教学与护理专业课应用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化学课作为“公共文化课”和“医学基础课”的双基作用。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现状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教育形式。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自兴起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化学课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是普通高中教材的浓缩精简版,许多知识的专业应用性不大。且教师在化学基础课教学中缺乏有意识的引导,未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导致专业课需重新教授。化学基础课未能很好地起到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且护理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她们化学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同时,一年级新生尚处在适应的阶段,对于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很多学生心理准备不足。在此种情况下,如按照严格的化学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完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所有内容的学习,难度较大。
很多教师尚没有充分意识到学情的变化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学内容仍然局限于旧模式、旧体系,强调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分析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结合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将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进行整合,有针对性地加强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化学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又可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所需化学知识点的梳理
要想做好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课的整合,须明确化学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化学课作为“公共文化课”肩负着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又是医学基础课,与护理专业课相辅相成。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化学知识的铺垫,否则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所以,要真正学好、用活专业知识,除了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与专业课相关的化学内容。
根据对专业课教材的研究和对专业课教师的访谈,笔者梳理了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各专业课对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见表1。
通过化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的整合,将化学教学内容围绕专业课的需求进行整合设计,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目前的学习基础和身心发展。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整合的实践
结合对整合知识点的梳理,笔者尝试在讲授化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增加与化学相关的临床知识介绍,设计与临床相关的化学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教学中引入临床案例 (1)溶液稀释的计算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在讲解时训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教学中以临床上用20%的肥皂液配制0.1%的肥皂液进行灌肠作为引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将他们带入实际的工作环境,明确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拓展练习时,基础护理课中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是一个重点,而配制的基础正是一个多次稀释的计算。将这个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步步分析,在体验溶液稀释公式使用便捷性的同时,加深对临床案例的理解,为专业课教师的授课扫清障碍。(2)针对护理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介绍电解质溶液知识,以常见疾病的用药原理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如针对胃溃疡,使用制酸剂调节胃液pH值时,应服用碱性药物,常用药物有胃舒平,其主要成分是Al(OH)3,通过中和反应可以缓解胃酸过多的症状。又如肝性脑病,用药的根本目的是减少患者体内氨的产生和吸收,在选择灌肠液时就应使用弱酸性溶液,如稀醋酸。(3)临床上消毒剂的使用非常普遍,授课时,可以发挥化学学科优势,介绍不同消毒剂适用情况的同时给予一定化学原理的解释。例如,临床常用φB=75%的酒精进行消毒,为什么不使用浓度更高的φB=95%的药用酒精呢?这是因为,乙醇能与水形成氢键,有很强的脱水性。当遇到细菌时,φB=75%的乙醇能使菌体蛋白脱水凝固、变性。而φB=95%的乙醇却会使菌体蛋白迅速凝固而形成坚固的菌膜,影响乙醇渗入菌体,反而会降低灭菌效果。
实践教学中增强技能与专业的联系 (1)在进行溶液配制实验时,先让学生观看医院急症室的注射液配制实况,接着让学生配制几种临床上常见的溶液,如生理盐水、50 g/L葡萄糖注射液和消毒酒精。在学生熟悉并掌握了溶液配制的原理和基本步骤后,进一步比较与临床实际操作的异同点。同时结合青霉素皮试液稀释的计算,进行临床上的配制方案的设计,加强化学技能与专业的联系。(2)临床上诊断糖尿病时,可以对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进行测定。化学实验中采集血液并不方便,可以让学生先根据生化检验指标中的含糖加号,计算并配制出不同加号等级的模拟血液。接着使用班氏试剂对这些溶液的含糖量进行测定,大多数学生都得到了明显的砖红色沉淀的实验结果,并根据沉淀颜色的深浅,判断出病情的程度。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既巩固了葡萄糖的化学性质,也理解了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病情诊断的基本检验原理。(3)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至关重要。在基础护理学中,护士站里护士对药品的摆放有着严格的规定,这样严谨的工作作风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除了关注学生操作的规范性以外,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验习惯,并将这一项作为实验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的同时,养成规范细致的责任意识。
课后习题中体现专业特色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将传统习题改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化学知识的铺垫,有的甚至与化学课程所需掌握的知识点是重合的。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将一些课后习题进行改编,让学生在巩固化学知识的同时,提前了解一些专业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1.“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Al(OH)3,可治疗胃酸过多的症状,请写出其中发生的反应,并改写为离子反应方程式。
例2.肝性脑病患者在用药时,为了减少体内氨的产生和吸收,常选用弱酸性溶液进行灌肠。下列哪种溶液可用做肝性脑病患者的灌肠液( )。
A.稀硫酸; B.稀盐酸;
C.稀醋酸; D.生理盐水。
说明:“胃溃疡”、“肝性脑病”是内科护理学中介绍的常见疾病,设计习题时可以将用药原理作为切入点,结合化学中电解质溶液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例1中,学生首先要分析出胃酸的主要成分是HCl,并能够正确书写出反应方程式,再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求进行改写,考察了几个方面的知识。例2中,考查的则是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例3.氯化钙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混合后,会生成难溶的碳酸钙沉淀,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CaCl2+2NaHCO3=CaCO3+2NaCl+H2O+CO2,所以不能同时使用,请改写为离子反应方程式。
例4.两性霉素B为胶体溶液,不宜加入盐类物质,否则会析出结晶。通常可加入下列哪种物质稀释后静滴( )。
A.生理盐水; B. 氯化钾溶液;
C. 碳酸氢钠溶液; D. 葡萄糖溶液。
说明:药物在体外配制时,药物与药物,药物与辅料或溶媒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使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的现象叫做配伍禁忌。通过以上例题在帮助学生了解产生配伍禁忌的原因同时,也巩固了化学中离子反应和盐析的相关知识。
2.在习题中体现护士执考要求。自2011年以来,用人单位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否则不予签约,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也成为护士就业的必备条件。笔者翻阅历年护士执考试题,发现其中有不少题目考核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将这些试题适当改编后,可以为化学习题提供一些素材。
例5.下列哪项对高钾血症病人禁用( )。
A.等渗盐水; B.10%葡萄糖液;
C.右旋糖酐; D.林格液; E.碳酸氢钠。
说明:本题考核了学生对药物化学成分的认识,林格液又称复方氯化钠,除了含有氯化钠成分,还含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及乳酸根离子,可以调节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但高钾血症病人体内钾离子浓度偏高,不宜再补充,所以不能使用。
例6.属于高渗晶体溶液的是( )。
A.5%葡萄糖; B.11.2%乳酸钠;
C.羟乙基淀粉; D.低分子右旋糖酐;
E.20%甘露醇。
说明:渗透现象在很多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上都是重要内容,本题考核的是学生渗透浓度的计算,以及等渗(渗透浓度在280~320mmol/L)、低渗、高渗溶液的判断。计算可得20%(200g/L)甘露醇(C6H14O6)的渗透浓度约为1100mmol/L,它是临床上常见的高渗溶液,常作为脑水肿病人的脱水剂。
通过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基础知识与护理专业整合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越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得越为牢靠。同时,在化学课上引入专业问题,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目前的整合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要使融合更加有效,教学设计更加合理,还需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深挖专业教材,不断进行探索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2004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顾坤华.江苏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2):17-19.
[3]陈学姝.对五年制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8(29):6-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64-02
随着医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关注焦点与研究方法差距越来越大,沟通和交流却逐渐减少,最终产生了二者之间的鸿沟,被称之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死亡谷”[1]。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1992年,Choi[2]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1996年,Geraghty[3]在《Lancet》上发表文章首次应用“translational medicine”一词;2003年,Zerhouni[4]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Medicine. The NIH Roadmap”中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中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在实验室与病房(bench to bedside)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不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课程,实验教学都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操作中获得的对理论知识的二次习得,才能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在实验课中学生的基础医学技能操作也得到很好的锻炼。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连接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地结合转化医学理念和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兼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一项创新,并影响了实验课内容、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主要包括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基因信息传递为中心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知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决定了其知识点纷繁复杂,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枯燥吃力,因此在理论或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建立“病例引导型教学”[5](Case Based Study,CBS),从具体临床疾病现象做引入使学生先有具体模像,然后对疾病相关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机理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由表及里”地引导教学过程能让学生有层次地学习和理解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知识,课堂中营造出的“病例-机理”氛围也能使医学生感受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临床中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又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新理论、技术层出不穷,具有很强的更新及前瞻性。与日新月异的发展前沿不同,教学所采用的教科书的更新和修订速度较慢,因此不论在理论或实验教学中,教师都应主动在教学过程中添加前沿新发现和技术,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十分必要,可为后续基础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转化医学的联系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作为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时展产物的转化医学,其研究内容的中心环节之一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涉及到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和作用;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用药治疗,疾病治疗反应和预后的评估与预测[6]。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架起基础科研工作者跟临床医师的桥梁。它的出现使得基础科学重视临床医学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并根据现象追根溯源寻找机理原因,并能将研究出的机理成果运用到临床问题中,解决临床医学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并在“现象-机理-运用”这一过程中形成及时反馈,使临床研究者修改观察指标或侧重点,同时也相应地使基础研究者修改研究方向,为临床服务,最终使患者受益。其两者都是桥梁学科,与多学科密切联系,特别是与临床知识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工作者教学与研究必须以转化医学的理念为指导,从而适应转化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与转化医学理念的创新结合
1.引入病例引导型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建立“病例引导型教学”(CBS)内容。用具体临床疾病做实验背景,并阐述疾病相关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原理,然后对验证此原理所采用的实验技术进行讲解和操作示范,学生即可开始实验操作并完成报告和教师布置的相应思考题。例如,我们使用医院生化化验单的幻灯片来引入血糖这一生化指标,讲述血糖的生化和临床诊断意义,并以糖尿病为病例讲解血糖超标后对身体的影响,在进行背景铺垫后开始讲解葡萄糖氧化酶测定血糖的原理及方法,最后让学生对事先准备好的不同血糖浓度的血浆样本进行检测,获得结果后进行分析:所测样本血糖是否在正常;如果不在正常值范围内,是偏低还是偏高,分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这次实验,学生不仅学习了检测血糖原理的实验技术,并对血糖的生化知识和临床运用有了很好的结合学习。
2.引入个性化用药治疗的系统实验内容。转化医学将分子标志物、分子分型的个体化用药治疗及疾病治疗与预后的评估与预测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在实验中充分融入转化医学科研成果,开展一系列以科研成果如个体化用药治疗为主的内容新颖、应用性强的专业前沿研究性实验,能够极大地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目前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关键问题有初步的了解,较好地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转换,相互促进。我们在实验课中创新设置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人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实验。首先为学生讲解整个实验背景:硝酸甘油作为治疗心绞痛的基本药物之一广泛用于临床。研究发现硝酸甘油的舒血管作用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所介导[7]。乙醛脱氢酶2(ALDH2)具有硝酸酯酶活性,对硝酸甘油转化产生NO起了关键作用[8],而ALDH2基因中Glu504Lys位点的多态性会影响ALDH2硝酸酯酶活性,用药指导建议,ALDH2 504Lys等位基因携带患者慎用硝酸甘油[9],所以这一基因多态性位点具有指导临床硝酸甘油的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然后为学生讲解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这些关键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使得学生对实验背景、目的和所采用技术的原理及操作都能有统一清晰的认识。具体实验流程为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口腔黏膜细胞中提取自己的DNA,经过PCR特异性地扩增ALDH2基因中含Glu504Lys片段,再经过酶切反应和电泳检测即可获得自己的Glu504Lys位点基因型。通过这一系列综合开放性的实验,以学生自身遗传多态性为背景,将临床个性化用药检测与经典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结合,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关注和投入,训练了实验操作能力,还加强了他们转化医学思维的培养,
3.实验教材的采编。实验教材是实验课程的重点。本教研室认真研究国内外优秀教材,借鉴其经验,同时结合本学院学生的临床需求,精心编写自己的教材,建设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课程配套的实验系列教材。同时也精心挑选合适的转化医学内容穿插入实验教学过程中。
随着日新月异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进展,我们也对前沿进展和发现保持持续关注,将更新的内容及时修改、添加到实验教材中。
以上仅是我们作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师在转化医学大背景下,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的心得及体会,随着转化医学的发展,其内容必将会更新和扩大,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要敏锐地跟上发展脚步,积极寻找转化医学与生化、分子生物学的结合点,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基础扎实、科研思维清晰的有用医学之才。
参考文献:
[1]赵玉沛.转化医学本土路线图[J].中国医院院长,2011,(11):92.
[2]Choi DW. 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3]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4]Zerhouni E. Medicine. 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5642):63-72.
[5]贾舒婷,张继虹.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病例引导型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7,8.
[6]闫华.医学科教新任务――促进转化医学[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225-228.
令人触景生情的调查报告背后,是这样一则惨痛故事:在夺去58位公民宝贵生命的住宅楼火灾事故发生近50个月之后,同样是在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又有36位公民的生命凋零在2014年至2015年跨年活动的踩踏事故中。这36位逝者,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才12岁。与58位公民生命的消逝让公众的痛惜幻化为上海一度成为一片花海一样,人们同样用盛开在冬日里的鲜花痛悼踩踏事故中36位公民生命的凋零。
调查报告和处分结果仿佛在为惨痛事故画上句号。与此同时,有两种表情将作为“档案”留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表情之一是36名死者的亲人泪流满面的悲戚神情,表情之二是受处分官员藏在黯然神伤中的羞愧之色。
此时此刻,36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是36个破碎的家庭,是36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悲剧。因此,防止同类悲剧重演才是至关重要的议题。
踩踏事故发生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出了众多声音。在泥沙俱下的“报道”中,传统媒体将一些逝者比如复旦大学学生短暂的生命旅程的“复原”,是以“专业”的姿态发出了“政府有责任防止悲剧重演”的警报。
站在事故调查报告公布这一时间节点来看,面对踩踏事故这样的重大事件,与传统媒体在报道方面的“专业”相比,政府在防范事故和善后方面的“专业”更为重要。
在踩踏事故发生的第五天,刊登在新浪网上的题为《上海踩踏事件不能归罪于群体素质》的文章将后一种“专业”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篇出自新浪驻北美特约观察员唐家婕之手的文章,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在美国有“人群安全管理”专家韦特墨这样的人物,也通过韦特墨了解到上海踩踏事故这类悲剧“不是中国独有的,全世界都有可能发生”的常识。
从“人群安全管理”的专业角度,韦特墨为造成这场涉及人群安全管理、群体心理学、群体狂潮、拥挤波等众多专业内涵的事故找到的主因是“错误的人群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10-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旺盛,很多大专院校纷纷调整专业结构设置相关专业学科,其中比较火的学科是艺术设计专业。就业范围应用广泛,但高校学生缺乏市场竞争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应用较强,但在公司的实际运作中着手较慢,因此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结构调整优化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结果调整需要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审视,将创造性思维方法引进教学,在创新意识指导下,从事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和研究,突出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探索既具有独立院校特色又符合艺术设计办学规律的创新型教学思路和方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专业结构在一个学校内反应了人才培养方面对经济社会和市场需求发展的相适应程度。其是否合理体现在一个专业的设置上,文化活动和社会经济的日益分化是专业设置的结果,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对专业建设上进行调整,使其培养出的人才可以独立从事经济社会的活动。为迎合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在艺术设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独立学院专业人才建设方面进行研究如下。
1 建立合理的艺术设计学科结构
为拓宽专业面,实行广泛培养,在课程方面应该形成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贯通。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开展人才培训平台,对一个需要长期发展的大学院校的发展及其重要。因此,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和领导的核心,是决定学校的主要特点和水平。独立学院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依靠于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发展,片面追求数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这样一个转变的追求。因此,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和领导的核心,是决定学校的主要特点和水平。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优化专业结构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的,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导致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学院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这一中心,广泛的研究,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开发新的专业,通过不懈的辛勤努力,使所有的专业毕业生,以适应经济发展与市场的需求为基础。
其次以就业为主方向。毕业生成功就业,专业设置,调整是不是合理为调整服务的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并改造传统专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旧的和新的专业的互补性,合理性的结合,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就业率。最后,基于能力的培训人员应该有很强的能力去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专业的调整优化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以增强操作能力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 艺术设计专业调整从建立教学实验室、实践基地及材料工艺考察中心方面进行
设计不同于美术作品的创作,设计在表现艺术风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功能。否则即使设计的图纸画面如何精美而不能满足实际应用,也只能是一张废纸。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根据这个特性,并制定对应的培训目标和培训方法,最重要的目的是教学实践方面的培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先进的设计思想,熟练的设计手段,还要熟悉各种材料,技术和应用科学和技术在设计中,以及社会责任感也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所要有的。这些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教学,使实践教学内容,充分渗透到设计教学的各方面,以提高学生实际设计能力。设计教育教学上通常是先理论教学再实际操作安排作业。在课堂完成作业,作业形式为一套设计作品。教师在课堂上一定会及时让学生去获得大量的书籍,资料上的知识,并观看好的设计作品,在设计咨询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内容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但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代替学生实践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虽然课堂理论教学和质量保证不仅丰富了信息内容和专业类的认识,并积极引导学生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设计方法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实战水平。其次,没有对材料的认识,不了解最新的工艺技法,不清楚各造型要素、方式手段对设计设计的影响和制约,怎么能保证设计工作,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掌握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在书本上的知识是解决不了的,最简单的办法是建立教学实践的实验室、实习基地材料,工艺调查中心,并结合实际应用性的设计教学环节,使的在学习过程中,直接认识艺术设计阶段过程及技术难点并快速提高,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独立学院个性化人才培养
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学生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学院通过各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采取用思想教育感化、教学内容渗透、管理制度养成、良好环境陶冶、将素质教育内化于包括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等各个环节。同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开展学生智力、眼界的开阔来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系统教学研讨会,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营造氛围,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灵魂。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奠定基础。
创新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改革也是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内容。它是学校的可待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大方向,从增强学校发展能力的角度引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从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密切关注新兴产业和产业升级的发展态势。
通过强化艺术设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高校艺术专业全面发展,提高培养专业人才,实践性人才,建设拥有实践教学基地,使得学院与企业更加密切,让大学生们能更快进入企业,更快为社会服务。培养具有良好艺术修养、人文精神和创造性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研究就是基于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实践教学不充分,以及该专业特殊性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变革。是改善办学条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最终培养未来的设计师,以较高的理论造诣和实际设计能力等优势的设计师,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将极大地促进专业学科的建设,使环境艺术专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