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4:45: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于1983年由Hetor和Lascurain两位学者首先提出原意是指那种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其初衷正是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来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作贡献,至少能在资金上给以支持。最初的生态旅游只不过是为了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而采取的权益之计。随后不到20年时间里,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
一、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
纵观生态旅游产生、发展的历史,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随着影响旅游业主要因素的变化,旅游业内部格局和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20世纪末,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教育(包括市场、资源教育和目的地教育)、环境管理、技术、媒体、政府策略等共同构成了影响世界旅游业的多种主要因素。相应地人们的旅游偏好、出游方式发生变化,出游人数增加,传统大众化的团体旅游也转向由小组团寻求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真实经历的旅游。(2)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向往“原始”的自然环境,“回归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3)当今社会有相当部分收入可以自由支配,并具有一定出游能力的人口在不断增加;新闻媒体和因特网增加了对新景点和边远景点的“可视度”;探险旅游和“软冒险”旅游的风行,这些都促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4)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例如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冲击和扭曲了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拥塞与商业化以及旅游经历的日益恶化;交通混乱、垃圾堆积、噪音、废气、水质污染等问题。出于解决此类问题的考虑,必然需要对这种传统旅游作重新的矫正和反思。
二、生态旅游的含义和实质
(一)关于生态旅游的含义
卢云亭对生态旅游提出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它具有区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我国著名旅游地理学家郭来喜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休闲、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强、品位高雅、形式多样,既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乐趣,又能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环境优化的健康型旅游活动体系。国外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特色为目标,通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地方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等方式而有助于自然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以上诸种含义均强调了游客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了解自然,从而获得旅游体验和各种知识这一出发点。
(二)关于生态旅游的实质
生态旅游供给是指生态旅游产品的供给。它是应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理论上要从两方面来理解生态旅游:从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指的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从供给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应该将其统一起来,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规划,科学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完善监控体系,保护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基础,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为旅游者提供真正的生态旅游经历,取得旅游经济效益,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终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
三、生态旅游战略目标的基本原则
(一)与积极的环境伦理目标一致原则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的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新求知的高层旅游活动。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满足需求和获取利润。
(二)保护资源完整性原则
生态旅游吸引游客到独特而又可进入的自然界中去,不破坏资源,不对资源整体构成损蚀。如何更好的认识那些能吸引游客,且不会对其构成任何耗竭的吸引物的自然特征?如何最佳的传达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又如何给环境以补偿?这些都与旅游目的地社区的自然环境及环境质量的维持息息相关。
(三)重视对资源内在价值认识的原则
生态旅游者对于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和外加价值的认识,相比之下更关注前者,他们会按照自然的原始模式去接受它,而不是从自身的便利和需要出发去改造它。
(四)游客满意度衡量原则
游客满意度以观赏和教育的获益来衡量,而不是寻求刺激,也不是物质上的收获,后者只对自然旅游、荒原旅游和探险旅游更为适用。生态旅游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过程中获得第一手的具有启迪教育和激感意义的共享经历。
(五)其他管理方面的原则
生态旅游要求高质量的导游服务和合适的旅游组团规模,认为称职的导游除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外,还须具备语言、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知识,以及环境解释、交流、服务及伦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良好素质。旅游组团规模“对于较为远程的徒步旅行,组团人数约为15~20人。Finucane(1993)调查开发生态旅游较为成功的西部澳大利亚发现,生态旅游组团通常少于15人,尤其是要参与丛林涉足旅行项目时,更是如此”。
四、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从开始出台就以不寻常的速度发展。特别是美、法、瑞士等旅游发达国家,以生态旅游为特征的观光、探险、狩猎、科考等旅游组织更是风靡各地,成为新时尚、高刺激的旅游项目。
我国国土广阔,有从海洋到内陆的各种地貌,有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气候,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到1997年,全国已建立932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4处),已有九寨沟等15个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它们保存了众多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物种和原始自然本底,环境优美、景色秀丽。身临其境会感到大自然无穷魅力,是进行生态旅游的首选地点。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首要形式,森林的诸多保健功能,使其对游客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到1997年,我国已批准建立森林公园900多处,初步形成了山丘森林型、海滨森林型、沙漠森林型、冰川森林型、溶洞森林型、火山遗迹森林型、森林草原型、热带雨林型等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森林公园体系。
在看到我国具有广阔生态旅游地的同时,我们也不无痛惜的看到:许多决策者和经营者却把生态旅游当作一块招牌、一种商品、一种蚕食保护区的借口。多数景区尚未转变观念,仍在传统旅游观念的错误引导下来开展旅游业,也未从可持续旅游的角度出发建设规划风景区。更有甚者,为追求高额经济回报,大搞建设而不惜破坏风景资源。多数以为生态旅游就是去静幽的大自然旅行,尚不知自己的一些活动对资源造成破坏,如丢弃难降解废气物、采摘花木、驱赶恐吓动物。他们尚无对景区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旅游观。所以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时一定要加倍小心、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生态,不能为经济利益驱动而将自然遗产毁于一旦。生态旅游地属于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敏感区,旅游业极易对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尽管自然保护的涵义经历了从“绝对保护”到“合理保护”的变化过程,且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有诸种合理性,但自然保护区中的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发展的程度和方式都要服从保护工作的限制,这是一条根本的原则。因此,在生态旅游地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措施和管理模式,最低限度减少旅游业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生态旅游地发展的基本目标。在全球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之际,我国有关部门应利用好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更新观念、强抓管理、积极引导游客,来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以达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小结
综上所述,旅游业是为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和走向自然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为20%~25%,可望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热点。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旅游者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的生态联系。虽然它一开始出台就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发展,但与国外生态旅游开展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仍处于起步状态,且有些决策者和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大搞建设破坏了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严格制止,我们应始终本着发展生态旅游要根据生态原理和运用生态学方法的原则,这样才能在开展旅游,使人们观赏大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生态资源。
参考文献:
[1]吕永龙.生态旅游发展与规划.自然资源学报,1998(1):81.
[2]张延毅,董观光。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2):108-111.
[3]赵景柱,梁秀英,张旭东.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系统分析[J].生态学报,1999,19(3):393-395.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功能比较完善的资源库,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决定作用;又是人类实现自身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所以,森林资源对于实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林业发展旅游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的利用率的一种方式。森林旅游自身具有真实性、自然性、参与性等特点,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当前的林业旅游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给林业旅游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一、林业生态保护和林业旅游之间的关系
发展林业、保护森林是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开展林业旅游,应该坚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科学合理地对旅游项目进行开发,应该在不使森林资源有所消耗的基础上,获得远远高于进行木材生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林业旅游与林业生态保护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林业旅游对林业生态保护应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此外,林业旅游还应该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林场实现脱贫致富。
二、林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林业生态旅游对林业保护应该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当前的很多地区林业旅游发展中都存在很多问题,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者行为与旅游经营给资源造成破坏
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不长,所以对生态旅游的教育意识的培养不能与发展速度相适应。很多经营者忽视法律法规,不进行规划就开工,不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就开业,导致废水四溢、垃圾乱堆,给森林生态保护带来极大危害。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这些都对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林业旅游资源被超负荷开发和利用
很多经营者在林业旅游景区内部建设公路、索道以及宾馆等,这些设施占据了大片的森林资源,导致了水土流失等现象。此外,很多林业旅游景区的游客常常会超量,这给当地生物活动造成了不良影响,违反了它们的一般规律,从而使得野生动物的数量不断减少、范围不断缩小,导致生态不平衡。
(三)决策不科学,开发不合理
我国林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其开发者并不把环境保护作为其核心,而是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不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施的展示手段比较落后、展示形式比较落后,知识讲解的标牌比较少,知识内容残缺以及导游的知识品味低等等。
三、林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与策略
在发展林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开发者和经营者如果注重强调其教育功能,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作为其起点和目标,那么林业生态旅游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我国的林业生态旅游要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把资源转变为发展资本
森林旅游资源的发展是潜力无穷的。所以我国的旅游开发者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识到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在进行森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还应该树立起林业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新观念,积极利用好我国比较为丰富的林业资源,充分发挥我国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所具备的品牌优势。
(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有效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搞好林业景区间横向联系,补充单一的林区景观的不足,达到优势互补之目的,从而能发挥森林资源整体的优势;第二,实现森林生态旅游和农户之间的结合,从而能够补充旅游景区缺少吃住条件方面的不足;第三,搞好森林景区和其它的景区间纵向的联系,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效结合,从而能够补充森林旅游资源不够丰富之不足,比如与美食文化节、杜鹃节以及峡谷探险等进行有效结合,对其旅游内容具有较大的丰富作用,而且还能实现生态旅游的不断延伸和扩展。
(三)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利用
根据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森林的生态破坏比较严重。所以,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时,开发者以及经营者应该认识到过度开发和利用森林旅游资源所带来的生态系统失调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准确理解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真正目的和实际目标,从而能采取措施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利用。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森林景区的承载力进行估测和分析;第二,把握住森林资源的开发速度,强化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三,对已经造成破坏的森林景区进行修复和保护,把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成一种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产业。
(四)对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人才是实现林业生态旅游良好发展的关键,所以提高旅游行业人员素质极为重要。在发展林业生态旅游时,应该积极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对已有的管理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培养出林业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从而能够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五)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定位
要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进行科学分析,就应该找准其发展的目标,掌握市场的基本特点,克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消极因素,发挥人文和自然的优势。同时,还应该借鉴西方国家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创造出旅游精品,这样才能把我国的旅游服务与旅游特色推向世界。另外,我们还应该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把保护作为开发的前提,把开发作为保护的延伸,在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应该把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为实现林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不懈努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生态旅游在我国刚刚兴起,是一种朝阳产业,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实现其良性发展,就必须认清林业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解决当前林业旅游中存在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发挥林业旅游的功能与作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福庆.森林旅游投资建设战略理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2]蔡绍平.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刊,2004(01)
1农业生态旅游内涵
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有多种称谓,常见的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园”、“田园旅游”、“绿色度假旅游”等近10种称谓[1-3]。农业生态旅游内涵界定为: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求知、回归自然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通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美学、旅游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此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顺应这一形势推出了“华夏城乡游”的主题旅游,回归自然的农业生态旅游成为了一项重要旅游内容。此后出现了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2-5],在农业生态旅游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特色:1)以观光、休闲的功能为主。主要是“农家乐”的形式,观赏成份较多,带有较少部分的参与性与体验性;2)与旅游业相结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是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往往靠近其它旅游景区景点,依赖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带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3)农业生态旅游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周边及特色农业地区。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是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对旅游区生态协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生态旅游管理不当、干扰程度超过系统本身所承受的阈值,均会对农业生态旅游带来不利影响。另外由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问题。为了满足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系统总结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2.1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相当模糊,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目标,于是盲目花大本钱改善硬件设施,大规模地扩建多层住宿楼房,房屋过分装修,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添置卡拉ok和电子游戏机等。可惜这些举措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失去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追求原生的乡土建筑和自然的生态景观而来的乡村旅游者失望,扭曲了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另外一些地方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独特的“拳头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考虑环境保护。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旅游企业并不关心。某些旅游企业认为只要让旅游者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就是所谓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成为部分旅游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以满足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生态旅游更深层次的含义。
2.2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农业生态旅游无序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已有20多年,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建设、旅游等众多部分,但政府并没有发挥指导作用;因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引导,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重复严重,遍地开花,特色不明显;同时水电、道路、通讯、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明显滞后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地方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单一
农业生态旅游应具有独立性,有鲜明的农业特色以区分于其他旅游景区,充分体现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在乡村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或者虽然已注意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套数。如山东烟台市福山区目前就有185个村建立了示范园,示范园区面积达8293亩,仅长岛县就建立了20个民俗文化村,渔家乐就有700个渔户。由于内容的雷同,游客游览后,常会大失所望,重游率极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也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且生产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经济效益不明显。
2.4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缺乏专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发展空间巨大但就其专门的旅游人才来说,却十分匮乏,造成旅游项目少、参与程度低。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没有结合生态农业的特点,推出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而缺少专门的农业生态旅游人才,直接导致现在农业生态旅游中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主要是农民自发的经营管理,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另外,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规划、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粗糙,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忽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通过行业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等的培养,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对扭转目前出现的问题、应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5与农业生态旅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依托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以法制为保障。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的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不到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或是执法不力;缺少相关的质量标准、卫生许可、从业资格认证等制度法规出台起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导致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上的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农业生态旅游的微观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民营资本的进入,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极不完善,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让一些本来无乡村景点管理才能的人居于管理部门,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的顺利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加快农业生态旅游的立法步伐,加大其行业的管理力度,规范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已经势在必行。
2.6农业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
伴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本闭塞的乡村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正伴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而日益下降。游客遗弃的饮料瓶、烟头、食品袋,经营者遗留下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田间随处可见,严重地破坏了乡村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缺乏规划的餐馆和娱乐场所、游客的随意采摘都是破坏乡村旅游地植被的祸首。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对当地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可能被游客带来的文化同化;传统文化可能舞台化、商品化;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也会受到破坏。这些将从另一方面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2.7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文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空间日益“钢筋混凝土化”,加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欲望与日俱增。而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增多,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向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及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旅游已逐渐成为大众最时髦的消费方式之一。同时由于常规旅游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农业生态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又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因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很多,前景广阔。
3.1有着深厚的生态农业基础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已有数千年历史,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形成了种养地结合、不断培肥地力的优良传统,加之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差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乡土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类型,为农业生态旅游增强了吸引力。
3.2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多姿,气候多样,物种繁多,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从南到北,有热带森林、江南水乡、中原大地和北国风光;从西到东有西部高原、中部盆地、东部海滩。我国农业源远流长,产生了十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和文明,如我国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织布等无论对外国人还是国内城市居民均颇具吸引力。此外我国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艺术、特色烹食风味和乡村居民建筑等都以其独特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3.3充足的农业生态旅游客源
农业生态旅游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其中,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性,其需求主体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喧嚣中生活的市民已逐渐认识到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成片的森林、空旷的田野等大自然景色对其身心的重要,乡村田园的泥土气息与瓜果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和纯朴的民情,清新的绿色食品以及有趣的农业生产劳动等,极大地吸引了大中城市居民。
3.4农业生态旅游投入少、收益高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4小结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的新型产物,特点鲜明发展前景巨大。本章主要从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着手,系统分析了我国目前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面临的7个问题,并指出从农业生态旅游自身基石、需求对象和投入产出效益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7(10):51-52.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经验、总结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和逻辑关系。通过对生态旅游的一些旅游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来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发展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游客的随意采摘,为建造房屋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大面积生态资源移除,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和草地的退化等原因,植物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较为严峻。
2.破坏自然环境;
3.生态旅游被标签化。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旌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倡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2.维护自然生态稳定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展开。这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经济的最后安全防线。所以维护生态安全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3.加强游客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 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 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 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 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培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4.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
四.结论
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