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文化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02 14:58: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对商业文化的理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商业文化的理解

篇1

Abstract:Historical distric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urban culture space,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urban cultural quality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culture is becoming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renewal and urban cultural strategies.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reform practice is canonized because of the promotion of local vitality, but also disputed because of development damage on historical cul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ptio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and problems of the commercialized rehabilit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o realize the return of cultural values. In this paper, the turn of consumption 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motivation of commercial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it also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authenticity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social culture. It needs to re-establish cultural values, choose the direction of renovation, promote the renovation process and design methods to find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consumption culture ; historical districts ; commercial renovation ; mechanism analysis ; coping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TU-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2-94(3)

1 引言

历史街区是指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旧城地带,其不仅包括由官方认定的历史文化街区,也包括其他能反映历史文化特色的规模化区域。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不仅成为城市政府的一项保护责任,更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活力的一种战略资源,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性利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大量的历史街区改造实践中,历史街区的商业价值被不断挖掘,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触媒。当前学术界,对于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模式存在较大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其创新了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与再生的新模式,缓解了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中资金投入的压力,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历史街区的改造存在商业化破坏的倾向,是历史文化价值的异化,造成了历史街区不可逆的文化破坏。与激烈争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理论探讨和机制分析相对缺乏,且尚未能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

1960 年代后伴随这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西方世界相继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文化、艺术成为一种可被消费的商品,承载文化、艺术基因的空间亦成为重要的消费对象。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全面转型的浪潮中,近年来中国社会也呈现出新的消费文化的蔓延现象。消费文化的特征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行为模式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消费文化的理论探索,起源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却同样对于以空间营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建筑、城乡规划学科提供了崭新而系统的理论视野,形成了一套透过空间现象观察社会本质的方法论。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引入消费文化的理论视角,解析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和问题,并从消费文化与历史文化共存互荣的角度探索相关改造规划应有的策略应对。

2 机制理论:消费文化与文化空间的生产

2.1 城市消费文化的转向:以空间符号为消费对象

在经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之后,西方社会普遍进入了以消费支撑经济增长、以消费激发城市活力的阶段,带来了产业体系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全面变化,进入了所谓的“消费社会”。法国学者鲍德里亚(J.Baudrillard)从符号学角度对消费社会和商品的符号价值进行了分析,指出现代社会消费开始由物的使用性消费过渡到物的“符号消费”,并断言符号价值将取代使用价值,成为社会主要的消费对象。符号消费的出现,代表了整个社会消费层次的分异与消费结构的调整――以证明个人购买能力的炫耀性消费和以表现个人品位的风格性消费,将代替纯粹物品使用的实用性消费,成为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资本与消费文化的持续影响,以及国内居民财富的不断增加,加快催生了中国的消费社会。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完全契合了中国正在涌现的“符号消费”的需求,因而具有巨大的市场动力。历史街区是承载历史文化的空间符号,人们在历史街区中进行餐饮、购物的同时,也消费着由空间符号传递的文化体验。这种模糊的“穿越感”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形心态,也将会激化人们的消费热情,诱发炫耀性消费和风格性消费的行为。

2.2 空间生产逻辑的转向:以迎合空间的消费需求

在消费社会之中,消费的需求将会主动控制生产的逻辑,进而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的改造过程。波兰学者鲍曼(Z. Bauman)提出消费场所将逐渐替代传统的公共场所,纯粹的公共空间将被赋予文化的符号,进入商业运作的领域;借由商业运作空间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再生,却不仅局限于真实的文化价值。

当前,中国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正是迎合消费需求的空间生产过程,植入了消费社会的资本运作逻辑。对历史建筑加以改造、装饰,形成迎合现代需求的公共消费空间,将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量化为租金、税收等资金收入,较快平衡改造成本,因此成为政府、开发商甚至是原住民都愿意积极参与的模式。而建筑形式与功能的改造往往以刺激消费需求为导向,通过提炼历史建筑的元素,将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和反复强调,寻找并建立现实空间形象与历史文化的多重联系。同时,在空间的改造中植入符合商业潮流的形象、符号、故事等素材,构建出时尚的空间意向,形成更为多元的消费动机。例如,采用将传统建筑符号与新建筑进行拼贴、基于传统形式演绎出新的文化小品等。因此,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本质上并不是为了形成以传统商品为消费对象的零售业态,而是要打造出一种以“超现实”的空间符号为消费对象的休闲业态。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虽然可以实现资本高效回报与社会消费需求的耦合,但却容易会诱发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更大冲突。

3 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批判性反思

3.1 符号消费导致的文化异化

符号消费的特点以及炫耀性消费和风格性消费的潜在客群,催生了对商业化改造的社会诉求,也导致了历史街区改造过程对于历史文化原真性的忽视和“肤浅”加工,大量以刺激消费为重点的改造方案出现,历史文化的保护被商业利益所裹胁。而在国民文化素质滞后于财富积累的整体社会环境中,看似滑稽、猎奇的设计方式反而容易受到追捧,鲜有人去拷问其对历史文化的真正贡献。现代材料和工艺的历史建筑复制品开始肆无忌惮地出现,历史文化符号滥用于各种场景和建设之中。大到街区的整体环境、小到建筑的细节,都呈现出再创造的痕迹。改造后的历史街区不但没有获得文化活力的再生,甚至丧失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以符号消费为导向的改造过程,往往是一种新文化的植入过程,其混淆了商品与文化、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并将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形成较强烈的冲突。这一切印证了英国艺术家汉密尔顿(R.Hamilton)的观点,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更倾向于后现代的波普艺术(Pop Art),是一种流行、低成本、年轻且有商业效益的艺术。此类再创造手法虽新鲜且易于复制,但也将进一步抹杀文化的特异性,使得本应该各具特色的历史街区却呈现似曾相似的感觉。

3.2 经济利益推动的空间绅士化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原来是居住功能的历史街区,其改造过程往往倾向于引入商业资本,并对于原居民采取整体搬迁异地安置。这样的推动方式,忽视了历史街区现阶段生活氛围的真实性,将彻底破坏原有的社区文化,割裂改造前后历史街区的文化联系。改造后的历史街区纯粹地成为中产阶级、小资群体的消费空间,是一种仅针对特定群体的“绅士化”的空间。这样简单粗暴的改造方式,是基于更容易操作和整体营销的经济理性,却将进一步加剧城市社会的不平等和文化层的断裂。相对贫困的原住民被强迫迁出旧城地区,重新制造的文化空间横空出世,“马赛克”式地镶嵌在城市原有的社会空间中,形成一套为城市精英服务的新的社会关系。而这一过程,也将导致历史街区文化的根治性进一步丧失,并可能带来非消费时段城区的空心化现象。

4 改造策略:文化价值的系统回归

4.1 改造方向:凸显商业化改造的文化意义

首先,应该慎重筛选改造对象,尽可能针对具有历史商业事实的地区进行改造,且充分尊重历史地段原真的商业特性。其次,应该体现局部商业化改造对于城市整体文化资源整合的触媒效应,以最小的商业化改造盘整最大的文化活力。再次,可以创造性地整合城市的文化要素,集中形成民俗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展示空间,通过商业吸引人气,通过公益传递城市文化精神。以南京的老门东为例,改造之前的老门东以居住功能为主,但其历史上是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集散地,直至清末才逐渐为居住功能所替代,因此该地区的商业化改造,其实是一种对于历史商业场景的回应。整合周边明城墙、秦淮河等历史文化资源,改造后的老门东开设了金陵刻经、南京白局,以及手制风筝、布画、竹刻、剪纸、提线木偶等民俗工艺博物馆,体现了对南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彰显;其商业街区以中低端的餐饮小吃、休闲娱乐、商品零售为主,整体上并没有脱离城南地区市井生活的文化根基。

4.2 改造方式:创造商业态和生活态的和谐

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时期的特定场景中,也体现在历史变迁的脉络中。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街区的原住民同样也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不应该采取彻底搬迁原住民的方式,粗暴地隔离与此空间紧密相关的社区文化。居民生活形态的消失,容易导致历史街区整体氛围的消沉。因此,理想的历史街区改造模式不仅仅是一项建筑设计工程,更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原住民的意愿,调动原住民力量,合理引导原住民的职业转型,适度保留居住空间,在商业化改造的同时提升居住生活品质。在日本,以尊重原住民社区为前提,采用社区营造的方式进行遗产更新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岐阜古川盯、北海道小樽等地区都有令人欣慰的成功案例。除了政府的制度和立法支持以外,真正推动社区营造的是社会团体和普通市民,这与日本市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密不可分。当前中国,居民自治的力量相对薄弱,保护生活态的文化价值、协调资本的商业化冲动和原住民利益则成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在巨大的市场利益面前,保持对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责任的坚守,选择一条相对复杂的改造路径,是对政府地方治理水平的巨大考验。上海的田子坊改造,在没有开发商资本注入、没有大规模动迁的情况下,维系了原有的邻里关系和社区文化,可算是协调商业态和生活态的一种积极尝试。

4.3 改造方法:界定保护与创造的设计边界

首先,在空间的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应该确定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明确刚性的保护要求,保留弹性的创造空间。其次,历史街区改造应该保留甚至恢复街区总体的街巷肌理、建设强度与高度、建筑颜色基调,保护历史空间总体的文化意向。最后,根据不同建筑的文化价值、区位价值,区分不同的利用和改造方式。

对历史文化价值相对突出的典型建筑,应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无论是在材质还是工艺上都应该力求保持历史文化的特质;对一般性建筑可以适当加入设计师的个人创造,合理演绎历史符号的现代样式,但应该尽量避免与总体环境的冲突。同时要注意控制创造性元素、创造性建筑的比例,不宜一味地迎合消费需求,避免将具有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时尚文化作为历史街区改造的主要基调。

界定保护与创造的设计边界已经逐渐成为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行动的基本共识,但是边界设计的合理性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以成都的宽窄巷子为例,在改造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进行了三级分类,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性设计,但这一商业化改造项目,仍因存在较大规模的新建和改建工程而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

5 结语

虽然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学界对于实践的效果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对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误区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本文基于消费文化的视角对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认为以空间符号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文化,诱发了迎合消费需求的改造模式,并将导致文化异化和空间绅士化的过程。为了应对商业化改造需求对街区历史风貌及文化的重大冲击,需要探索回归文化价值的改造策略:在改造方向上,应凸显商业化改造的文化意义;在改造方式上,应创造商业态和生活态的和谐;在改造方法上,应界定保护与创造的设计边界。在推进商业化改造的全过程,时刻保持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之心;在疯狂的消费时代,时刻保持对历史文化的脉脉温情。

因本文主要是从理论建构的角度,试图解析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与应对方法,而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具有广泛而复杂的现象特征与分析层次,尤其对于合理的改造方式、方法的研究讨论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朱直君. 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J]. 城市规划,2010(7):70-75.

[2]王又佳. 谈大众消费文化场景下建筑的价值取向[J]. 华中建筑,2014(11):19-23.

[3]吴晓庆,张京祥. 从新天地到老门东――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价值的异化与回归[J]. 现代城市研究,2015(3):86-92.

[4]李和平,薛威. 历史街区商业化动力机制分析及规划引导[J]. 城市规划学刊,2012(4):105-112.

篇2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务英语一跃成为了各大全日制高校的热门专业,受到许多优秀学生的追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与全日制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同步发展的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专业。目前,许多高校的成人教育都设置了商务英语专业,并建立了独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齐头并进,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经历着不断的变革,从早期的商务语境下的词汇教学已经发展到现在以交际教学法为中心的全方位教学。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了调查,发现均没有开设独立的文化课程。笔者也对已有的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了调查(如商务英语阅读),发现很少有涉及到文化领域的课文。也就是说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缺失的。在当今全球化加剧推进的背景下,在全日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由语言交际向文化交际转变的趋势下,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也必须与时具进,意味着也要从语言交际教学向文化交际教学转变。

1.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现状

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现状及对文化的需要和期待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开设文化教学。为了突出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作了两项调查。调查一中,笔者设计了10道关于文化的选择题用来考察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其结果由以下图表显示。

第二项调查是调查成人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意见,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赞成开设文化学课程。

从两项调查可以看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生不能理解主要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现象。尤其是把西方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比较的时候,学生更加束手无侧。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帮助自己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或者商务谈判。正因为如此,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还是比较强烈的。他们也希望能够开设文化课程并用这些文化知识来指导商务实践。

2.文化教学内容

假如开设文化教学课程是必需的话,那么文化课的教学应该围绕着什么展开呢?笔者认为文化课教学内容的选材必须与商务结合,并能够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以下将围绕着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课内容进行探讨。

2.1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大部分学者把文化划分为两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这种划分的根据是文化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文化知识是两种文化的有效交流所必需的,就称作交际文化。否则就是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某种文化的具体的言语或非言语的知识,它不会阻碍文化间的交流。知识文化跟语言有关,主要指的是表达或者行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而交际文化指的是直接影响到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的知识。交际文化关注的是某种表达或者行为的文化意义,缺乏交际文化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所以交际文化是商务英语教学的重点。

2.2交际文化的内容

交际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和实用交际文化、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交际文化。具体来说,语言和实用交际文化涉及问候、祝愿、感谢和道歉等;非言语交际文化包括肢体语言和副语言等;概念文化包括宗教和价值观等。商务英语教学应该重视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文化教学。

2.2.1非言语交际文化

非言语交流是人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赵爱国指出65%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交际的方式尤其是肢体语言传达的,而只有35%的信息才是通过言语传达(赵爱国:204)。[1]非言语的交流方式通常都是无意识的,但却表达出人们的真实情感。Mehrabian指出93%的有效信息都是通过非言语传达的(Mehrabian:51-52)。[2]当一个人的语言跟他/她的非言语表达相冲突时,我们倾向于相信他/她的非言语表达。

在商务交际中,非言语信息尤为重要。因为在商务背景下,人们倾向于敏感。由于一方对于另一方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商务交际中,双方非常注重观察对方的非言语表达,希望能从中了解对方的内心状态。贾指出,非言语交际研究应该包括空间价值、姿势、身体接触、外表、眼神接触等。

2.2.2概念文化(文化的深层结构)

概念文化具有暗含性的特点并对某种文化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所有的文化行为都可以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找到它的根源。概念文化的构成要素指的是那些能够从深层次上并持续地影响信仰某种文化的人的东西,如宗教、价值观和时空观等。

2.2.2.1宗教

Nanda指出,“宗教探讨的是生与死,宇宙的起源,社会和种族的起源,人和群体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1994:349)。[3]宗教不仅影响到人的精神及心理需求,而且给我们指明了文化的社会性。以下我们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作为例子说明宗教如何影响商业行为。

(1)基督教

首先,基督教徒相信有组织的礼拜。基督教的自我观是相互联系的自我。这种宗教管可以解释美国人喜欢归属于某个群体。他们更为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西方人的为人处世方式都可以从基督教中找到根源。再者,耶稣扮演环游世界的救世主的角色,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喜欢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2)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影响着阿拉伯世界的所有生活。可兰经渗透到法律体制、社会体制、人们普通生活的方方面面。Esler指出,“伊斯兰传统导致了一个膨大的宗教律法体制、宗教道德、社会行为、商业及婚姻关系”(1992:257)。[4]所以要理解阿拉伯世界的商业行为就必须了解伊斯兰教。

总之,宗教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其商业价值观和商业行为。所以,宗教这一类深层次文化结构必须贯穿到教学当中。

2.2.2.2价值体系

文化价值观的划分的根据是不同的主流文化的文化模式。由于我们都接受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原因,不同文化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力最大。虽然社会在变,文化都在变,但是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抵制变化的。文化系统有多个方面: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时间导向、人性导向、行为导向和社会导向;Hall的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等。在这里,笔者举例说明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的价值观如何影响商业观念和商业实践。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商业思维的影响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探讨的是社会个体的相互依赖程度。个人主义者偏向于喜欢较松的社会框架。在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中,社会普遍鼓励竞争,以及人们更多地依赖自己的观念和思想作出判断。这种文化强调个人推动力、个人成就和个人决策。Hofstede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倾向于个人主义。相反,集体主义的特点是有严格区分群体的僵硬的体制。“我们大家”的意识比较浓厚。集体主义者认为身份是基于社会系统。个人决定于社会机制和机构。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等。概括地说,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种文化价值观往往能影响到某种文化里的人们的商业思维,如商业问题和困难的解决办法、商业人际关系的建立、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商业成就的认可、商业动机和推动力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对商业的影响

男人气质文化指的是很大程度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以男人为导向的。日本、墨西哥等国的文化属于男性气质文化。在这样的社会里,男性占主导地位。男性占据了话语权和决策权。来自男性气质文化为导向的国家的商人是任务型和目标型的商人,他们比较直接和高效。而以女性气质文化为导向的国家强调体贴、关爱和修养,来自这种文化的商人比较保守并且重视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谈判前跟他们建立好关系是必要的。

3.从文化现象到案例学习再到文化深层结构的渐进式教学

文化教学必须从熟悉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开始。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取与商业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并把它们介绍给学生。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学生理解各主要国家的文化差异。教师也需要将文化跟商业联系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文化是如何对商业起作用的。为避免教学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如电影、电视、广告、互联网等。如教师可以将世界不同国家的麦当劳文化进行对比,解释麦当劳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同化现象,然后解释本土文化对美国麦当劳文化本土化的作用。最后是文化的杂交与融合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给学生介绍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之后,教师可以再进一步:商业案例分析。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成功的商业案例,给他们展示“文化”对商业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经营的成功经验,证明对各国文化的理解正确与否决定了公司的成败。

无论是各种文化现象也好,案例分析也好,教师要完成的最后一步必须是理论化。也就是要从深度上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实质。比如,教师在讲解尊重文化多样化(cultural diversity)及反对文化民族中心主义(cultural ethnocentricity)这一话题里,应引导学生追溯中心主义在西方文化里的由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回到柏拉图的中心说(Logocentrism),并详细讲解两千多年来这种中心文化根源对欧美等国文学文化的影响。再进一步解释商业文化如何受中心主义的影响。在理解了文化中心主义的由来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打破这种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提倡文化多样化和平等性。这时,为了把文化多样化和文化平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师可以引入语言学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和后结构主义思想(Post-structuralism)来解释打破中心主义的必要性。

文化教学经过这三个步骤之后,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和熟悉了各种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商业实践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从案例中得知在实际实践中如何利用对文化的正确理解来创造商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学生也能够从深层次、从文化学和哲学的角度理解各种文化现象。

4.结语

文章一开始就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用证据证明了成人大学教育商务英语教学课程中开设文化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接着,文章初步论述了文化课上应该教授的文化学内容。包括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文化等。最后,文章指出了文化任务型教学的教学层次和步骤:先从各种文化现象入手;接着使用各种案例来说明文化对商业的作用;最后探讨从哲学的层面去理解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赵爱国.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Mehrabian,municationwithout Words.Psychology Today,1968,2:51-52.

篇3

二、公司商业合同中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以及存在价值

在如今这个世界经济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处处都蕴藏着商业契机,同时也对人才有了更新的定义,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也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上,单纯的科目性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时代下只有加快适应生存环境的速度才是唯一的办法。

在国际贸易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随着时代的需要正变得越来越紧俏,或者说是越来越吃香,因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被这群人牢牢盯紧着,他们不放过一丝一毫赚钱的机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这项职业,对赚取外汇时刻充满动力和热情。可是,就算是一切准备事项就绪,双方在签订商业合同的时候还是会发现信息上的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流障碍,这种阻碍合同签约的客观因素。

一个恰到好处的英语合同翻译工作者可以为公司作出很大的贡献,这种贡献不是那种能够立即表露在外的经济层面上的价值意义,而是自身公司与合作公司之间的信用默契程度。因为对于外国公司而言,尤其是那些发展完善的国际性大公司,他们的发展对象中除了要考察对方公司的硬性指标,还要关注对方公司在历届合作中的成功率,以至于自身亲自尝试合作后,会得出直观全面的公司评价,这种评价的背后就是由公司的软件做后盾,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合同签订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这绝对少不了一个合格的英语翻译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这样无形中的贡献能够造就公司与另一合作公司之间的默契,更加能够提升一个公司的内在软件实力。在如今这些拥有英语专业背景的人士看来,公司商业合同中英语翻译对于词汇的精准性和语气基调的延展性都要求甚高,虽然他们自身的英语功底不浅,但是一些常见的翻译错误依旧是时常困扰他们的“心病”。拥有灵活的英语翻译技巧和扎实的翻译能力是每个对外贸易公司热切追求的不二选择。

三、商业合同产生的英语错误原因探索

1.翻译者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同

有很多商业合同的英语翻译工作者,对合同的英语翻译出现过或大或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几乎都由于缺乏先天的知识基础,继而导致了在对商业合同进行英语翻译的时候显得捉襟见肘。因为商业合同中的英语翻译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翻译工作者拥有厚实的英语基础做铺垫,能够对词汇意思和句段排列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是对英语词汇的多种搭配方案都弄得清清楚楚。如果从事公司商业合同英语翻译的工作者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做后盾,在处理英语翻译过程中的细枝末节时就难免出错误。要顺利进行商业合同英语翻译工作,一方面是翻译工作者要有英语的专业背景,而另一方面是需要翻译工作者接受过一定的专业基础培训,强化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经济以及法律理论的知识,这一点往往被很多翻译工作者无意识地忽略了,自认为商业合同的英语翻译也就不过是英语翻译的一种形式而已,事实上,商业合同中的法律条文和基础经济知识在一般性的英语专业知识中很少涉及,就算有所涉猎,也不过是片面而粗浅的点到为止,举一个常见的英语翻译错误,翻译“出口退税政策”时,有些人会。要兼顾英语背景和经济法律知识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顾此失彼的后果则是在无形中增加公司的对外贸易运作风险。

2.翻译者的自身经历影响

每个翻译者作为人的独立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自身成长经历,有自幼长大的学习经历,也有出身社会的就业经历,但无论是什么样子的经历都会对其今后的人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从这个方面看起来好像是对商业合同中的英语翻译工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客观来说,这种经历带来的辐射效应会延续到人的很多个方面,如果一个翻译工作者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内陆地区,受到的传统观念就会比较浓厚深远,以至于在英语翻译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对一些词汇的理解和运用相对保守。在西方社会和美国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相对开放和热烈,社会对人民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对自由的渴望导致了国家和人民都不拘一格,倡导人性的彻底释放,所以,对于翻译的理解和词汇的运用就很灵活和多样。

3.因词义多样化而混淆意义

公司的商业合同,一般而言,都具有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显著特点。合同中的任何条款细节和文字修饰都是按照公司的需求严格部署的,没有任何累赘。很多的翻译都没有基于原文,这就造成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曲解文义,这可以直接导致公司的商业合同破绽重重,对公司的经济利益造成了不小的威胁。曲解原文不是因为翻译者没有正确运用词汇导致的,而是翻译者对于词汇的意义层次感拿捏不到位,造成了翻译出来的结果不能完整准确,有误导阅读的嫌疑,尤其是对于公司的商业合同而言,词义的模棱两可可能会成为制约两家公司合作的绊脚石。在英语的词汇意义中,很多词汇都不单单是纯粹的既定意义,比如green这个单词,就不是单单的绿色那么简单,在完整的词语解释中,它还有幼稚的意思在里面,这不是一个常用的概念,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混淆,或者让人产生歧义,对于公司商业合同的制定来说,无疑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漏洞。

四、公司商业合同中英文翻译错误的应对策略

1.尽量还原合同原文的真实性

在一个商业合同英语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直观全面地将合同中的内容用英语呈现在另一张纸上,“不夸大、不捏造、不篡改原文”可以说是英语翻译的核心思想了。对于翻译这个过程而言,要做到忠于原文就必须对现有文字进行充分地阅读和彻头彻尾地理解吸收,只有对已有的内容有了一个全方位地掌握,才有可能在接下来的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思想感情以及语气基调,乃至于细节条款的陈述方式做到有理可依。

2.适当增加白话文的使用范围

在商业合同的英语翻译中,有一些条款或许很难只用单纯的英语词汇去拼凑和组合来表达,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中国特有的文化词句时,而合同中的英语翻译在面临这种问题是,往往会习惯性地将学校模板或者好词好句型的作文模板拿来拼凑,以显得才华洋溢,可事实上,这和商业合同所需要的已经有所出入了,商业合同要求的是实用的文字叙述和清楚明了的逻辑顺序,而不是用花哨的英语句段和生僻歧义的英语词汇。词义固定的单词和词组可以诠释意义相对稳定的句子,而平铺直叙的翻译风格虽然老套,但是可以和原文如出一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将商业合同中英语翻译成白话文不仅仅能够扩宽读者的理解范围,而且可以增加双方的意见沟通流畅程度。而据有关调查的信息反馈,最理想的状态是,白话文的翻译所占比例大概接近翻译全文的一半,这样的翻译比例结构被认为是最方便阅读和理解的。

3.加强对法律专业术语的使用规范性

在一些常见的商业合同中,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任何条款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做支撑,没有凭空臆想或是值得修改的余地,一旦在合同翻译过程中对原有的法律意义有所撬动,就有可能会造成公司间因信息互通障碍所导致的法律纠纷。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就要求在对商业合同翻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针对其中的法律条款进行专业词汇的对换,即将法律条款的翻译做到一词不漏,用英语中常用的、适用性强的、既定意义的专业词汇,可以减少在翻译过程中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4.注意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商业翻译歧义

在公司的对外贸易活动中,有很多外国公司都是与中国的文化风俗迥然不同的,从他们的说话语气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有些让身为中国人的我们一时之间无法适应,但面对这样的有着文化差异的商业合作伙伴公司,在充分尊重双方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的基础上开展互利双赢才是最佳的方案。而在这样的商业合作背景中,翻译者应该尤其注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词汇歧义影响,比如在中国人惯有的传统观念里,数字4谐音“死”字,寓意不吉利和霉运,连选楼层都尽量避开4楼的标示,而在西方人的眼中,4这个数字只不过是千百个寻常数字代号中的一个而已,真正令他们感到恐惧和不详的是数字13,这是因为大部分的西方人都有自己的基督宗教信仰,讨厌数字13是因为基督教中耶稣和其十二个门下弟子吃最后的晚餐的时候一共有13个人。像数字4和数字13这样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感受差异,使得中外人在信息的交流和互通上产生了一定的先天障碍,这种障碍让翻译者在进行商业合同翻译时必须将双方的文化背景都有一个充分透彻的了解和对比,注意翻译结果中可能出现的理解歧义。另外,不得不说的是,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也是制衡双方理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龙”这个概念,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龙的出现似乎永远都是伴随着不可一世的慑人气势,象征着无上的荣耀和吉祥如意。在西方人所接受的文化观念里,龙是一种十恶不赦的邪恶怪兽,称得上是十足的罪恶之物,相对于龙而言,西方人认为老虎是象征威猛和霸气的动物,更是健康与活力的代名词,在对一些带有褒奖色彩的事物进行比拟的时候,通常会使用tiger,比如在对“亚洲四小龙”这个当年经济发展迅速而猛烈的群体进行比喻的时候,就会是“Four Asian Tigers”,但是依据中国人习惯性的依样画葫芦式的翻译就会变成“Four Asian Dragons”。类似于这样的文化差异如果只是出现在一般性的交谈和玩笑中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出现在公司之间的商业合同中的英语翻译的话,就有可能导致意义错乱、张冠李戴。

篇4

电影片名翻译的成功与否,无论对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还是对于英文电影进军中国,以及对中外文化交流,其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电影片名翻译不仅能增加票房,更能对其内涵进行本土化的诠释。而一个失败的电影片名翻译则往往画蛇添足,捕风捉影,与电影貌合神离,让观众一头雾水,最终连商业目的也无法实现,更别提传播异域文化内涵,激发观众审美情趣;糟糕的译名往往令人大跌眼镜,而且是对原作不尊重,本文就此阐述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特点及技巧。

1.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

1.1商业价值

电影的最终目的是产生经济效益,通过观众对电影的观赏,赚取票房,从而维持电影的持续创作。因此电影片名翻译时必须考虑到商业价值,要求电影译名能让观众产生观看欲望,从而达到增加票房的目的。如影片"Se7en"(1995)是一部犯罪心理剧和宗教剧,如果直译片名《七》观众往往不能立刻理解影片内涵而译片人巧妙地把片名译为《七宗罪》这就使相应的观众理解了影片类型,从而产生观影欲望。

1.2艺术价值

翻译前辈严复早在19世纪末就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其中的“雅”就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也就是翻译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1990年的影片 “Ghost”译名为《人鬼情未了》,则很好的做到了雅俗共赏。首先“ghost”的直译是“鬼”、“幽灵”等如果以此作为片名,观众定会断定这是一部恐怖片。而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译为《人鬼情未了》涵盖了艺术性,也突出了影片的爱情主旨,因此更为合理。

1.3提示属性

在观影者选择影片时,片名有着对观影者的提示和导向作用。大多数观影者会表现出对一些类型片特别感兴趣,所以影片具有提示属性。影片 “Speed”(1994)译为《生死时速》,用“生死”来体现影片紧张的情节以及影片的类型,这就对观众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生死提示动作,时速提示剧情。因此片名翻译一定要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意识形态和认知语境来提示观众影片类型。

2. 英文电影片名误译案例分析

2.1追求商业价值导致滥译

(1) 跟风译名

为了商业需要,很多影片片名的译制为了追求商业的轰动性,都采用诸如“生死”、“悍将”、“黑帮”、“神鬼”、“天煞”、“至尊”、“魔鬼”、“风云”、“追缉令”等等词汇。像 “Pulp Fiction”译成《黑色追缉令》,此外还有《媚力追缉令》、《红粉追缉令》、《杀戮追缉令》、《外星追缉令》等。

“总动员”一词也极为常见,译者将Total Recall 译为《魔鬼总动员》,继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在中国大陆成功上映后,马上又有了其他许多“总动员”,如《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玩具总动员》(Toy Story)、《怪兽总动员》(Monster)、《未来总动员》(Twelve Monkeys)等。

(2) 四字情节

很多影片,会发现四字译名居多,如果片名都为四字,则太没有创意,容易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如:《莎翁情史》、《烈火悍将》、《死亡诗社》、《夺面双雄》、《生死时速》、《木马屠城》、《憨豆先生》、《狂蟒之灾》、《越战忠魂》等。 “Shakespeare in Love”可直译为“恋爱中的莎士比亚”,情史,按我的理解是整个感情历史;而“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仅仅是一种状态,翻译为《莎翁情史》则是将较长的片名强行压缩成四字片名的典型。

2.2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译

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而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都会造成片名汉译出现意想不到的误会。

(1) 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如 “Dragons”在中国译为 “龙”,在中国是神圣、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 “Dragons”往往代表邪恶,力量,专制,让人产生不好的印象。李连杰拍过一部影片 “Kiss Of The Dragon”(2001)。 “Kiss Of The Dragon” 在片中是代表着一种非常残忍的杀人技巧(类似于中国的点穴手法),然而影片的汉语译名《龙之吻》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温馨甚至浪漫的意象,和原名要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代表着一种不受欢迎的生物,是代表着一种邪恶的势力,如把龙这个文化符号具象化,翻译为“邪恶,死亡”,《邪恶之吻》、《死亡之吻》则更传神地传达了影片的内容。

(2) 对文化差异理解不够深入

电影译名要融合两国文化,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广告作用,但是对译名的过度归化可能会导致另一种窘境。“The King’s Speech”(2010)和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2003)这两部电影曾分别被译为《皇上无话》和《皇上回宫》。通常来说,欧洲封建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我们译为国王,经过加冕的国王我们才称为皇帝。这两部电影在中国看来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宫廷剧,让人哭笑不得。当下译名《国王的演讲》以及《指环王――王者归来》则要好得多, “The Return Of The King”直译为“国王回来”,“国王返回”,经过语言的适度归化,于是“王者归来”这样绝佳的翻译就出炉了。所以对电影片名的译制如不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不免会贻笑大方。

2.3译名的“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被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影片名的翻译也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原本的直译简洁而具有神秘感,而译制人员却担心观影人不能理解片名而提前把剧情加入标题透露给大众。“The Deer Hunter”直译《猎鹿人》就可以了, “The Sixth Sense”直译《第六感》也很好,而译者仅仅因为“The Sixth Sense”影片中有数个鬼怪现身的血淋淋的镜头和几处令人惊叫的恐怖场面,将一部本是探讨家庭伦理道德的影片名称翻译成了带有诡异色彩的名称《灵异第六感》,这只能归因为译制人员对电影的理解不够深刻。由此可见,过度提示对电影的译名翻译也是不可取的。“留白”更显睿智与神秘感,更能激发观众的想象。

3.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技巧

3.1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要熟知翻译基本理论

在翻译理论中,有关联理论、认知理论等,而归化理论及异化理论就像两个大圈,将这些理论都包含在内,所以在对英文电影片名进行翻译时要熟知他们,了解他们。

(1) 归化理论

归化指的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回顾已有的外国电影的片名翻译实例,我们能脱口而出的佳作自然是《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Blood and Sand碧血黄沙》,这些都是实施了归化式的翻译策略,让人读后只觉唇齿留香,片中意境清晰可见,这样的翻译更贴近中国观众的欣赏心理,能让观众很快记住并加以传播。

(2) 异化理论

异化指的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异化理论依仗的是接受者的文化猎奇心态和文化底蕴。例如,将《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单》、《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等等都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新词。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

3.2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要并重商业性与艺术性

电影的商业化译制往往追求最大的商业价值来回收引进影片的成本,同时增加收入。有习语 “Chase the excellence, success will follow you.” 即“追求卓越,成功将会在不经意间赶上你。” 如果将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遵循追求卓越的做法,那么好的电影自然会有好的票房,因为成功会在“不经意间”找上你。而事实上,过分追求商业价值而忽略艺术价值则容易适得其反,《刺激1995》(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变种异煞》(千钧一发 Gattaca)、《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傻瓜3 Idiots)这些追求观众猎奇心态的译名无不让真正热爱这些影片的观众望而却步,最终影响到了初期的票房,若不是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其后的票房也将惨不忍睹。相反的《盗梦空间》(Inception)、《飘》(Gone with the Wind)、《闪灵》(The Shining)这样追求卓越的出色译名不仅赢得了票房,而其译法至今也为人所津津乐道。而当译制方能一直保持追求卓越的状态,从长久看来,其无形资产的增加也是不可估量的。

3.3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要理解两国文化,品味原著内涵

翻译主要是对在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思维方式等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字和语言进行转换,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时更要注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地使用语言来调整文化间的差异。作为译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对影片所涵盖的文化有充分的知识面将其覆盖,特别是对各民族文化符号的理解,这样才能达到对英文片名的翻译不曲解原作思想,抓住目标观众的目的。因此要综合利用电影的文化内涵来译制电影片名,结合影片内容来翻译,如 “Home Alone”(1990)译为《小鬼当家》就突出了译制者对影片内容的理解而成为了成功的译名,因为汉语中的“小鬼”是昵称,往往是指聪明而又顽皮的小孩,而片中的小孩正是如此。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的标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因为基于电影艺术的特殊性质,既要考虑艺术价值,同时也要考虑商业价值,既要让观影者一目了然,又要保持电影异国风味,同时还要有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如何找到其中的契合点才是其真正的难点,这无疑对译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本文通过对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一些讨论,希望能对电影片名汉译有所帮助,减少误译、滥译的发生。

[1] 刘沭丰. 基于英语文学翻译中创造性生成运用的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12).

[2] 邓龙. 关联理论对电影片名翻译的诠释[J]. 电影文学, 2008(10).

[3] 贺莺. 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 外语教学, 2001(2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