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4:58: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标准农田整治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规范》要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五方面: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等区域则禁止建设。
《规范》强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
《规范》还规定了各项工程的具体建设标准,如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0.6,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应不高于8%,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5年等。
公主岭市始终以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为重点,严格保护耕地。近年来,通过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实施新增建设用地表土剥离、划定基本农田等措施,保证了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一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和补充耕地。公主岭市对于耕地后备资源进行了统计造册,将宜耕的后备资源纳入到土地整理储备库,适时进行开发整理。近年来,对二十家子、杨大城子、双城堡等6个乡镇、54个行政村的耕地进行综合治理,整治面积6980公顷,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到2015年,通过土地整治公主岭市耕地面积净增加1020公顷。公主岭市黑林子镇、怀德镇、双龙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涉及24个行政村,建设总面积19450公顷,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2184 公顷,项目总投资1.38亿元。项目实施后人均年纯收入增加541元/人,项目区粮食总产能增加442.5万公斤,夯实了农业基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保障了粮食安全。公主岭市作为全国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之一,通过项目的实施,对山、水、路、林、田的综合治理,将项目区整理成高标准、高质量的耕地,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防止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效改善了项目的生态环境,同时提高了耕地质量。
公主岭市自设计勘测之初就把保护耕地作为一条原则和理念,贯穿整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始终,做到能占废弃地,不占耕地,能占耕地质量等级低的,不占质量等级高的耕地。就以农用井和配套井房为例,以前项目设计4米×4米的农用井井房,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设计为0.7米×0.7米的柱式混凝土结构的井台及0.7米×0.7米×0.12米混凝土井盖。仅这一项节省优质高标准农田7987.65平方米,最大限度的保护了耕地,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是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公主岭市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结合本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目前,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划定工作已经完成,共划入基本农田1.6166万亩,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平均质量等级有所提高,水田、水浇地、坡度小于15度的耕地比例有所增加;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与河流、湖泊、山体、绿带等生态屏障共两只,形成了城市开发的实体边界;数量、质量、形态基本达到了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规定要求,全域划定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三是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工作。2013年初,公主岭市编制了表土剥离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剥离承担单位、剥离方式、表土存放地点、后期管理等内容。下发了《关于印发公主岭市建设占用耕地表土耕作层土壤剥离工作方案的通知》,刚性要求所有占用耕地的新增建设用地全部实施表土剥离,不进行表土剥离的项目不予供地。目前已有11个建设项目用地实施了表土剥离,面积达到131公顷。剥离的表土被运送到指定存土场进行存储,为今后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坡耕地和中低产田改造储备了优质土源,为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战略性保障措施。
新瓶装新酒,内涵外延全面扩容
与2010年到期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不同,“十二五”期间的规划名为《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是新瓶装旧酒,还是全面“升级扩容”?
“毫无疑问,是新瓶装新酒。新一轮规划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土地整治内涵外延发生深刻转变的背景下编制完成的,原来的框架思路和目标任务已经‘包’不住了。”规划司负责人表示。
10多年来,我国的土地整治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范围上,已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逐步演变为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
“当前,土地整治已经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工程,成为保发展、守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负责人认为,本轮《规划》的定位和层次很高,不仅要经过国务院批准,而且部分内容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延伸。
此外,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等一系列重大成果的相继完成,也为本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十二五”时期的土地整治规划要驶向何方?《规划》的回答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要求,加快农村土地整治复垦,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分量”最重
再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补充耕地2400万亩一一本轮《规划》中仅有的两个约束性指标,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必答题”。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一再提醒我们,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该负责人表示,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加快建设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地方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
然而,在许多人眼里,这却是一项“不可思议”的任务:过去十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共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亿多亩,其中“十一五”期间1.6亿亩。如今,未来五年新建4亿亩,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地从何来,钱从何来,如何建设?
“这个目标虽然有难度,但我们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支点,就能实现。”该负责人介绍,《规划》为确保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如期落地,设计了一系列抓手,多轮驱动,力促建设任务的落实。
首先,科学划定了华北平原区等10个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冀东煤炭钢铁基地等10个土地复垦重点区域,东部沿海滩涂区等9个土地开发重点区域;确定了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整治工程等8个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在实施好已安排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的基础上,适时启动新的重大项目;以示范建设构筑全域整治新机制,在继续实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打造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同时继续推进示范省建设。规划期内,新建5000处万亩连片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
其次,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将通过省、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层层分解落实。其中,国土资源部负责制定下达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计划,各省(区、市)则据此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明确每年能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面积、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及具体建设任务。
再其次,经测算,建设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预计总投资约需6000亿元,而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预计可征收5250亿元,缺口部分可通过聚合农业、水利、农发等相关部门资金投入,基本可达资金供需平衡。
最后,《规划》还明确提出要建立农田整治的经济激励机制。
据了解,规划期的头一年,2011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000多万亩。“今年计划再建1亿亩,年度计划即将下达各省(区、市)。”
此外,《规划》还要求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经整治的基本农田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走好统筹路,下好一盘棋
“统筹推进土地整治”是《规划》第三章的内容,位于各项主要任务之前。该负责人介绍说,“全域规划、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土地整治,下好全国一盘棋,正是本轮规划的基本思路。
何谓“全域土地整治”?一是目标多重化,即耕地面积增加,耕地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二是整治范围扩大,即统筹安排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废弃地整治、土地复垦和未利用地开发等各类活动。三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合理流动。
“统筹区域土地整治,也是本轮《规划》的亮点之一。”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规划》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充分衔接,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具体来说,就是从东中西部土地资源的禀赋差异出发,确定因地制宜的区域土地整治方向。如东部地区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整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中部地区加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东北地区要大规模开展基本农田整治,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西部地区推广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促进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土地整治扶持力度,切实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44
1 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分析
据调查统计发现,现阶段唐山市基本农田面积约为48.22万hm2,约占全市耕种面积的85%,,其中以迁安市基本农田保护最佳。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这些年相关部门开展了土地整治活动多达120项,共新增加耕种土地面积为0.32万hm2,但在土地整治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基本农田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相关部门对唐山市的基本农田状况进行一定的分类处理。
2 浅析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的高标准农田,其主要特点是土地平整、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集中连片、生态良好,符合现代化农业和经营的基本要求,同时农作物产量能够保持高产稳产的状态。但是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目前情况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田建设项目全面性较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对道路、电力设施以及排灌等相关农田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但是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片面的追求建设速度,忽略了施工质量,为后期农业生产使用埋下安全隐患。另外在农田建设过程中涉及土壤培肥计划较少,导致建成后的耕地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
2.2 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且各项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但是部分地区农田建设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缺乏主动性,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到位,配合度较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田建设的进度,导致建设周期延长,为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埋下了隐患。
3 建议及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对提高唐山地区农作物产量,实现农田高效、高水平化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今后农业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1 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当制定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相关人员应当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分析,如土壤土质、水电设施、道路交通等,为后续该地区农田改造提供了详细且全面的参考资料;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过程中应当严格制定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加大对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视力度,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的各项流程,做好监管工作,制定相关的建设标准,并提高其执行力度,全面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3.2 建立以政府主导、各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需要各部门之间的良好的配合、协作来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协调落实、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落实各部门的建设责任,并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以保证农田建设项目的圆满完成。
3.3 保证投入资金的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力量,在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前提下,整合投入资金,力求实现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特别是对农业、水利、国土以及财政部门的涉农资金使用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聚合,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完成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4 结论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缓慢,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各地区应当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视力度,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为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