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3 14:39: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

篇1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87-01

近几年来,群众文化正以极其迅猛的势头蓬勃发展着,群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呼和浩特群众文化以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为主,以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了许多形式各异、特色鲜明、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呼和浩特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同时也再次验证了文明、健康、时尚的社区文化活动,的确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

一、群众文化队伍的现状

群众文化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卓越作用正日益显示出来。但从事群众文化这一工作的人才和业务人员队伍存在年龄偏大、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却成为阻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许多有着较高专业技能,并在群文战线上有着丰富经验的部分群文专业干部都已接近退休年龄,而他们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更新;另一方面,文化系统近几年未能引进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员,由于机构改革从其它单位调入的人员又缺乏必要的群文工作的专业技能、经验和工作方法,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

二、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做好群众性的文艺辅导工作

群文干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倡导者、策划者和组织者。群文干部的素质,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和层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关于群众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需要全社会来重视、思考,并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

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对文化的辅导要求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参与文化活动的人群年龄跨度大,从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到退休以后的老人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二是知识层次高,接受艺术指导人群有趋向高学历发展的倾向;三是辅导门类多样化。从传统的艺术门类逐步扩展到用现代手段表现的艺术体裁,如电脑音乐制作、古典与流行音乐的普及等等。面对这些变化,文化馆在组建群众文化辅导队伍时,要选择紧跟时展、善于学习、思维清晰和有较强组织能力、一专多能,并具有辅导普及与提高水平双重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事实证明:一个德才兼备的群文干部,有很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会带动周围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为了满足呼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让青城人民过上一个团结、奋进、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我管参与承办了2014年“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庙会从初期筹备到后期结束,历时2个多月的时间,我馆工作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本着早布置、早行动、早落实的原则,力求在工作思路上突出新特色。经过艰苦的劳作和辛苦地努力,使我市的民间脑阁、秧歌、社火、晋剧等优秀非遗项目得以立体展示,精彩纷呈、相映成趣,即表现出传统艺术,又贴进利现实生活。庙会上的其它活动也都五彩斑斓、各有特色,收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群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成功。

群众文化活动过程是人民群众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辅导、投身创作、参加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艺术带来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群众性文化活动表面上展示的是艺术作品、艺术人才,其本质展示的是群文专业干部的素质,同时也是广大艺术爱好者努力学习艺术的过程。各类群文竞赛性活动,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群文业务人员的智慧、组织才能和辅导才能。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比其结果更具意义。人民群众、群文业务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教育和锻炼,境界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高。所以没有组织辅导过程的群众文化活动,实际上也是缺乏意义的。

三、要强调群众文化辅导的传承性

群众文化是一种真正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它在活动内容上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充分利用,使它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神。群众文化所涵盖的群众艺术与民间、民俗文化所涵盖的核心形态――民间文艺,在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民间文艺的自在性、原生态属性,反映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就呈现出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所以在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文艺过程中,形态成熟、主体自觉的群众文化,就成为既能让民间文艺保持民间文化特性又能让民间文艺获得主体价值观念支撑的必然选择。群众文化对民间文艺的传承,让民间文艺如:风筝、灯谜、雕刻、剪纸、泥塑、蜡染、刺绣、皮影、木偶、陶艺、秧歌、社火、“花儿”、杂技、山歌、小调等脱离瑕疵、形态结构进一步完善、获得现代意识。这种传承是自觉的、更加成熟的传承。因此,群众文化是传承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认同感的生动和富于人性的社会文化。笔者认为,群众文化的这些个性,是其在当代文化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的彰显。鉴于它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应当引起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态势与组织辅导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形态呈现了新的走向。一方面,由于兴趣爱好的千差万别和社会生活的各不相同,人们的文化活动日趋分散;另一方面,出于互相交流、彼此竞技的需要,人们的文化活动又常需集中。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格局和新态势。认识并把握这一新格局和新态势,对于群文单位确立自身的角色地位,更好地开展组织辅导工作,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呼和浩特群艺馆参与进行的广场消夏文化活动,主要是以广场舞免费教学活动为重点,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活动从6月下旬开始到8月初结束,近两个月的时间。每晚,四方群众蜂拥而至,纷纷加入跳舞的行列,至此,呼市群艺馆免费教学活动,在我市各区广场顿时成了一道靓丽风景,而且是场场爆满。在历时近两个月的广场文化活动中,我馆除完成了开幕、闭幕、保卫、宣传报道等各项工作以外,在我市13个公园和赛罕、新城、大召、春渡公园等各区广场,实施“健身舞免费教学”400场,参与人数约20余万。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指整个社会群众文化活动所呈现的一种总体面貌。具体情形有三:其一,从地点上说,群众文化活动既有分散在社会各方和千家万户进行的,又有集中在广场公园、文体场馆等公共集聚场所展开的;其二,从项目上说,既有各人依照各自兴趣爱好分散选择参加的不同项目的活动,又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在同一时间、场所集中统一选择参加的同一项目的活动;其三,从人数上说,既有以群体形式(同一群体单一项目或同一群体多种项目)进行的集中活动,又有以个体形式出现的分散活动。

显然,所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对目前群众文化活动总体形态所作的概括描述。实际上,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形态的存在方式,是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的。往往表现为集中与分散并存,聚众和分众同在;既有集中,又有分散;时而集中,时而分散;分散中有集中,集中中又有分散;分散的同时有集中,集中的同时又有分散。全社会的全门类的活动如此,局部地区的个别门类的活动也是如此。正象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一样,群众文化活动聚散结合新态势的出现,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群文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公共文化馆事业的职能意识,坚持文化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坚持文化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文化馆在群众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以群文活动的组织辅导、创作、研究为主要目标。如此,我们的群众文化事业就一定能够更加持久、稳定、蓬勃地发展,更有力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2

近日,由北美文心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和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的“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小说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主持,5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作家、国内评论家以及出版界人士出席研讨会。与会代表主要以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第一部小说集《一代飞鸿》为基础,围绕新移民作家的文化身份、人性书写以及新移民文学的成就和前景等相关问题展开热烈深入的讨论。

“文化身份”也可译为“文化认同”,它包括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社会认同。新移民作家大多在母国接受早期教育,东方传统文化观念形成了其文化身份的稳定性内核,移居海外之后,又不得不屈从于西方现代价值体系的“嬉戏”。因而,新移民作家在其创作中必然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两种文化身份。大多数学者认为,新移民作家文化身份的转变必然带来文学书写方式的变化。陈瑞琳表示,从早期移民文学到新移民文学的最重要变化是移民文化身份的转化,新移民作家也会运用新的视角叙述新的经验。陈公仲认为新移民作家具有东西两种文化身份,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全球意识、批判意识、忧患意识和忏悔意识。杨文虎分析指出,以前留学生文学较多关注怎样融入西方社会,而新移民文学力求以平等而非仰视的姿态尽可能去了解对方,在创作中表现出摆脱他者的心态,在精神上有了自觉,这是叙事视角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文化身份不是文学创作惟一的决定性因素。朱小如认为,谈论新移民文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身份问题上,重要的是作家是否提供了独特的个人经验。李洪华举例说明,从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话语方式来看,新移民作家都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无法彻底改变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书写方式。

新移民文学的人性内涵及其表现方式成为这次研讨会的热点话题。与会学者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东西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内容即表现为不同的人性内涵和对人性的不同理解。新移民文学处在东西文化的交叉地带,表现了比国内文学更异样、更复杂、更深刻的人性内涵。但也有学者强调,尽管新移民作家在空间上发生了位移,但在心理上,母国文化仍然是其精神皈依的家园,因而在人性的表现上,与国内文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人性具有超越性,不应该从东西文化的差异来看待新移民文学所表现的人性问题。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补充和延伸,新移民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最具活力的重要一脉,无论是在题材范围的拓展、主题深度的挖掘,还是在艺术手法的创新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不容忽视的努力和突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一方面,由于从事华文创作的大多是第一代移民,缺乏充足的后继力量;另一方面,虽然新移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逐渐融入居住地,但华文文学仍然只能得到少数华人群体的认可。因而,新移民文学的成就和前景也成为此次研讨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杨扬看到新移民作家创作的极大包容性,及其展示出的不一样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经验,认为这对于大陆文学是很好的参照。喻大翔指出北美新移民作家应该进入我们的研究领域。他们回到大陆,请大陆学者审视他们的创作,这是一种认同的要求。也有的学者对新移民文学的成就和前景持一定的保留态度。李平认为,移民文学题材的尺度不能始终只停留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上,而应该有更多的拓展。

篇3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中医药传统文化以哲学、生命观、宇宙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医药文化注重是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模式,杜绝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把人视为机器的思维模式,同时更注重整个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对人的健康的影响。

“大医精诚”的价值观体系

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较早提出了从事医学的最高境界,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凡大医者必须具备“精”与“诚”,“精”指专业精湛;“诚”指品德高尚。“大医精诚”首先要求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医乃仁术"的中医人文精神

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在于“医乃仁术 ”。仁者爱人,生命至上。在中医药文化中,医生不仅是治病救人的“仁者”,甚至“上医医国”,还承担着国家和民族兴旺的重任。

二、中医药文化在提升中医院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中传承并扬弃中医药传统文化,在提升中医院核心竞争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建设,包括了医院价值观念体系、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及医院环境形象体系等方面。而价值观念体系又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中医药文化在医院内部可以提高团队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

中医院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先进的医院文化,能够扩大医院管理内涵,引导职工树立健康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学习精湛医术的同时,还必须弘扬中医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遵循"医乃仁术"的宗旨,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而加强中医文化建设正是加强中医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中医人文精神的切入点。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可在医院职工中间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极大地增强职工对医院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不仅能够减少和避免中医医院人才流失,而且能够把全体职工凝聚到医院建设的整体目标上来,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团队作战,发挥集体优势,以取得最大的胜利。

(二)中医药文化使得中医院具有更好地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优势

篇4

自20世纪80年代,CI由日本传入我国,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而言并不陌生,而且不少成功企业如海尔形成了自身极具个性的企业文化,成功赢得市场竞争力。

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所以企业以文化论输赢,中医医院以文化定胜负,如果一个医院没有文化就像身体没有了灵魂。中医传统文化精神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有力地促进中医医院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中医医院独特品牌特色。

目前医院文化已日益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医院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医医院如何利用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中医医院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制定和实施中医医院“文化强院”新战略,已成为中医医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

一、构建中医医院文化的时代背景

在当今新形势下,新医改政策中“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技术”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要求中医医院须高举中医药文化旗帜,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中医医院很大的政策支持,因此中医医院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更大的飞跃。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医医院必将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塑造和构建中医医院文化,创建优良的就医环境,提高医护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对内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对外提升中医医院在公众当中形象。构建良好的中医医院文化是中医医院永葆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构建中医医院文化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时代需要。中医药学一直处于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甚至有人提出“废除中医”等言论,虽然这其中存在着各种层次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中医在宣传方面不如西医,对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特色优势知之甚少,传统中医药文化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中医药的群众基础逐渐削弱,因此构建中医医院文化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当务之急,

2.有利于区别西医医院,塑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增强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有朋友说,但从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上,根本无法区分中医医院还是西医医院,因此构建中医医院文化尤为重要,要使中医医院有别于西医医院,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中西医的区别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每一种医学都打上了厚重的文化烙印,塑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就从中医医院环境建设着手。中医医院文化体现了一个中医医院形象和精神,良好的医院形象,需要依托文化为载体。中医医院通过做好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建设,让更多的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中感受中医、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正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言,任何企业如果想创造一个长盛不衰的品牌,必须有文化的支撑。

3.构建医院文化有助于增强医院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医院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发展源动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中医医院的发展需建立适合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四字概括,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会使医院职工大大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二、构建现代中医医院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中医医院文化环境建设,中医文化环境能充分体现中医的职业特点、人文情怀,让中医文化起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的作用,对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医医院建筑物外观设计,古朴大方,具有中国传统特色,成为中医医院标志性建筑。医院在环境形象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增强了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达到医院内部、医院与社会的和谐,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有力保障。

2、弘扬中医文化,制定办院方针。确定办院理念,要把医院文化体现在办院理念、办院特色和办院定位上。中医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浓缩的精华,就我院而言办院方针(中医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体现了我院的医院文化。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医院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办院理念、办院特色、办院定位。当今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体现自己的办院理念、如何强化自己的办院特色、如何进一步准确定位,需要医院根据自身的文化而制定。

篇5

二、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和优势

1.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具有独特价值和深厚底蕴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国粹。中医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中医药企业作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发展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还有《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了发展中医药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进中医药迈向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这样的机遇,中医药企业应该立足自身,整理和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发挥优势,开展文化营销,让消费者感知并且认同凝聚在产品和品牌中的中医药文化,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面对市场上西药、生物药的竞争压力,消费者对中药的信任度降低等情况,中医药企业也需要大力开展文化营销,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优势

我国中医药企业在开展文化营销策略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首先,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消费者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度较高。中医药特有的文化内涵赋予了中医药产品在治疗方面的整体观,其独特的疗法使中医药产品毒副作用低,在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中医的养生文化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并推崇。其次,许多中医药“老字号”企业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在文化营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例如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企业在长期的营销活动中在产品和品牌中不断渗透着文化,使企业的文化感召力深入人心,在营销团队、渠道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有力的支撑企业进行文化营销。

三、文化营销在中医药领域的成功案例—东阿阿胶

山东东阿阿胶成功的开展文化营销已经从一个固定资产几万元的小作坊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阿胶及其系列产品生产企业,以文化为利器从传统企业转变成文化型企业,向中华气血滋补国宝级企业迈进。东阿阿胶挖掘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了解阿胶的历史,申请并获得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的称号。阿胶属于滋补保健品,顺应当前消费者所追求的健康理念,符合国家倡导的“治未病”,通过赋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唤醒消费者对中医药的认知,弘扬中医药文化,进而提升东阿阿胶的品牌影响力。在品牌建设方面,东阿阿胶也植入文化战略,聘请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团队,搜集古代经典和民间验方,形成阿胶学术文化、美容文化和滋补文化三大体系,对品牌的文化内涵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在东阿阿胶的主要标识中也运用了文化因素,红色的图形体现了浓重的东方色彩,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并认可。在企业文化营销方面,东阿阿胶倡导“厚道”文化体系,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并通过兴建中国阿胶博物馆,举办阿胶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大力传承并创新中医药文化,增进消费者对阿胶的了解,带动阿胶行业健康发展并真正实现文化价值的引领。

篇6

2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

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是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认知度的有效途径。在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工作中,医院以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为切入点,采取群众看得懂、听得懂、易接受、参与度高的形式,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开展中医药义诊咨询、举办中医药科普讲座、展示中医药科普宣传展板、发放中医药科普宣传资料,面对面解答群众的健康问题,给出健康指导。每年夏季傍晚利用人们聚集广场纳凉休闲时机,组织医务人员在广场开展健康咨询、义诊、播放中医药科普宣传片、组织市民开展健康知识、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有奖问答等科普宣传活动,市民参与激情很高,普及效果显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手段,向社会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结合专科专病预防以及养生保健指导,与新闻媒体联合开办《健康有约》、《位、大作用》以及《漫谈中医药》等文化科普栏目,其中系列养生科普宣传作品《漫谈中医药》获得“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组委会”最佳科普作品奖。与当地主流媒体联合策划的主体选题《中医席位》在本市引起市民良好反响。积极组织编印科普着作,先后编印并出版《春夏秋冬养生食谱》、《赵和平临床经验集》、《中药百花赏析》、《诗画中医》等科普系列丛书。

篇7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此次会议的召开付出艰辛劳动、辛勤汗水的福建中医学院领导以及全体会务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面对西方科学的挑战,面对国内部分人士的非议,中医药事业受到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也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尤其是今年更是喜事连连。5月国务院22号文《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就是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7月召开了500多人参加的全国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四年来我们分会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建设工作,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给的多项研究项目——中医医德规范研究、中医医德评价体系研究、中医院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建设研究,目前还在承担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研究项目。通过研究梳理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值得一提的是我分会的这些研究成果,都已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纳,并作为政府文件开始实施。我会多位委员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贡献,有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有的出版书籍、发表文章,向大众传播中医药文化、介绍中医养生知识,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我分会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高兴的是由于我分会的呼吁和努力,中医文化学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学科,作为重点培育学科进行建设。

    昨天,我分会完成了委员换届工作,新一届委员会不仅汇集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播方面的专家、学者,而且吸收了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医药企业文化建设、院校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者、实践家,目前第四届委员会有委员170人、常委65人,涵盖面广,阵容强大,已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最大的分会之一。

  各位代表,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灵魂和根基,是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中医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医药文化分为心、手、脸三个层面,也就是核心价值层面、行为规范层面、物质形象层面。“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形态,其产出规律、作用方式、传承路径等都表现出它的独特性。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排他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特征,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们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研究,包括中医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尤其是原创思维)、人文精神、医德伦理。要梳理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既要继承、整合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的,还要创新先进的中医药文化。要提升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

   第二,中医药地域文化发掘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既要打造地域中医药文化的品牌,更要塑造中医药精神,提升中医药的形象。

    第三,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包括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国内传播各种媒体,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国际传播,探讨和孔子学院合作的渠道。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包括中医院、中医药企业、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心、手、脸三个层面的建设。弘扬中华优秀医德。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机构文化品牌。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篇8

1.1含义

中医医院文化集聚了中医药文化的特色,是中医院的精髓,它结合了医院的院训、院歌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医疗服务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是医院精神、医院价值观、医院品牌的体现,也是促进中医院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1.2主要内容

中医院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中医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则是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包括中医院建筑、院容院貌、环境绿化、诊疗设备、院徽院歌、文化设施等,它是中医院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也是中医医院文化的表象,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医院物质文化,可以充分体现医院宗旨、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断优化中医医院的公众形象和品牌价值。

(2)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包括医院价值取向、奋斗目标、服务理念、管理模式、道德规范、中医传承、中医保健与养生、中医特色疗法等,它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在医院核心价位体系建设中,我院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针和“名院、名科、名医、名术、名药”的品牌发展战略,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增强了职工凝聚力,提高了医院竞争力。

(3)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包括医院的规章制度、工作守则、管理目标等。制度文化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医护人员的核心价值观要通过制度文化来培养和表述。有序、高效运作与医院制度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4)行为文化。

中医医院的诊疗行为、言语仪表、教学传承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及特定礼仪,最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医院人员良好的员工行为可以提升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可以促进医院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不断提高。

2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彰显中医院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它以提炼形象、创新发展等特有的功能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医院应大力加强医院文化实践建设,发挥其优势。

2.1文化价值体系体现中医药文化

在以主席倡导的“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为国策的时代背景下,我院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地域文化特点,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院歌等方面加以体现。目前医院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传承国医,服务民众”的办院宗旨,坚持“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办院方向,实行“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名术”的发展战略,严守“厚德、敬业、传承、创新”的院训,推行“精、诚、仁、和”的价值观和“严(严格、严谨),细(细心、细致),实(求实、务实)、高(高标准、高质量)”的行为准则,高唱《大爱无疆颂》院歌,并多种途径强化员工对医院核心价值的理解,使全院上下人人知晓,形成共识,同时能转化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

2.2行为规范体系富含中医药文化

我院积极推行标准化服务,制定了医院员工语言行为服务规范,明确了每个岗位的服务用语、服务行为、服务制度和服务量化标准,规范了职工言语行为,形成了我院特有的医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制定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规章制度,编印下发了《员工手册》、《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读本》等,通过建章立制、教育培训、考核竞赛和树立典型,不断加强行为规范体系的落实和执行。同时,医院积极倡导以职工为中心、构建和谐医院的管理理念,开展登山比赛、拔河、跳绳比赛、职工篮球比赛、排舞大赛等活动丰富职工文体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春节团拜、职工生日送生日蛋糕和贺卡、职工住院送慰问品、职工及其直系家属去逝送慰问金、对困难职工开展“送温暖”等活动,加大了对职工的关怀力度,增强了凝聚力;通过开展岗位技能操作比赛、“微笑之星”评比、“向刘祖贻国医大师学习争做人民满意的健康卫士”一系列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特色主题活动,激发了职工的敬业爱岗精神;我院推行彰显中医药文化的特定礼仪,如医院大会和重大活动唱院歌、诵院训、院歌比赛、拜师仪式等方式,传承、创新了中医医院文化内涵;为弘传国学、促进行风建设,心血管内科医务人员每天晨会交班诵读《弟子规》已经成为我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同行中广为传颂、争先效仿。

2.3环境形象体系彰显中医药文化

医院在整体布局、环境建设、道路命名、房屋建筑风格和病房室内装饰等方面均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全院上下形成了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如全院室内整体装饰色调统一以古色古香的淡黄色为基色;医院庭院中草木茂盛,丹桂飘香,充满古朴、幽深、和谐的气息;房屋建筑一律中式风格;道路以仲景路、华佗路、扁鹊路等命名;制作中医药文化墙和三位老全国名中医铜像,充分利用门诊大厅、走廊、候药区、各栋住院楼大厅、病室走廊等区域,多载体、多形式、全方位、规范化展示中医药文化;我院“湖湘名医堂”装修设计典雅、温馨古朴、具有浓郁的中医文化品位,以其高雅舒适的就医环境、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赢得社会各界的赞广泛誉;正在建设中的湖南省中医医疗保健中心是湖南省政府重点中医医疗保健项目,在医院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凸显的中医药特色基础之上,即将成为三湘大地之名医与湖湘中医药之圣殿完美结合的新福祉。这些饱含着的中医药元素,在湖湘大地尽情绽放着中医医院文化的魅力,迸发出巨大的精彩与活力。

2.4注重内涵建设构筑中医院品牌

我院注重中医院文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始终致力于发展学科建设,全面提高服务能力。(1)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增加服务内容,简化服务程序,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2)弘扬中医传统技术操作,积极开展各种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不断提高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住院患者的中医治疗率,门诊患者中医治疗率和中医急诊患者中医参与治疗率。(3)加大中医科研、人才培养和经费投入,建立了药理研究室、重点实验室、中医肿瘤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级各类课题238项,荣获过科研奖励50多个,发明中药新药30多个,出版学术著作110多部。(4)中药院内制剂是中医药特色的体现,是中医药疗效的保障,也是中药新药开发的基础和平台。我院不断加强院内制剂生产、传统炮制加工、药物配置、中药饮片小包装生产和配方。重视中药超微饮片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发。开展了银翘散等8个古方或验方超微饮片与传统煎剂疗效的比较研究。(5)我院为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基地,通过把基地建设与医院内涵建设、中医药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基地建设带动医院整体诊疗水平的提高。(6)不断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经验,全面、系统地总结和整理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开发形成特色诊疗技术、中药制剂以及经验专著等成果。目前,已培养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师承人员10名。

篇9

    中医与京剧、书法、武术并称“四大国粹”,中医药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作为基层中医医院可根据群众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推动中医药的业务不断发展,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成果,掀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热潮,以利提升中医药业务技术水平,开创中医药工作新的局面,同时造福社会。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础和动力,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底子簿、基础差、起步晚,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难点和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组织保障,政策引领,明确重点,统筹兼顾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医院须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挂帅,由专人具体负责,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继往进展慢、内容少、投入低、特色差、措施弱等情况,强调“三个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三个重点是”:培育医院核心、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四个坚持”是:一是坚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二是坚持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努力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现状、人员、资金、设备、程序、范围、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四是坚持紧紧围绕医院业务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多措并举,扩大宣传,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医药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关系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更应当从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高度,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中医医院可以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扩大宣传,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以中医药政策、理论、技术、演变、特色、成果等为内容,院内采取图板、视频、讲座、带教、参观、自学、培训等形式,院外采取城乡义诊、电视专题、知识竞赛、对口支援、理论培训、技术推广、发送资料等形式,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长期宣教,力求实效。

    3 充分做好三项工作,努力夺取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基层中医医院更加光荣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让中医药事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烘托中医氛围,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需长期侧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普遍认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仁、和、精、诚”4个字,即: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可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医院发展规划、院训、院歌、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员工手册》、医院管理及环境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以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业务建设。主要是招聘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创办中医特色学科,鼓励中医传承创新,设立中医发展基金,购置中医诊疗设备等,不断探索和完善诊疗行为、医患关系、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三是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上注意突出中医药元素,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在院内显着位置布展华佗、李时珍、扁鹊、张仲景等中医药先辈的图像资料、中医名家名言警句、院训、院歌、中医药防病治病图板等,并向群众制发宣传图册资料;在新院建设上可与设计单位一起进行了整体筹划,在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以彰显中医药文化为主线。

    总之,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内外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加强组织,统筹协调,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要求;同时,基层中医医院应在中医药的文化建设及业务发展上积极发挥龙头作用,扶持、带动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业务的发展,使中医中药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篇10

2中医药文化价值传承与传播的新理论依据

2.1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时代机遇

不可否认,西方科学主义在诸多方面对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客观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帮助,但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和不足。在科学主义思维下成长起来的西方医学,亦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局限。一是还原论的局限性,忽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机械地把人体当做一部机器来看待,力求在最微细的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没有办法解释整个机体的各种情况。还原论对于很多复杂性疾病的研究,比如高血压病发生原因的研究及各种自发性免疫系统疾病的研究等,凸显出它的局限性。二是单纯的医疗“治病”模式,忽视了人体健康的整体性及健康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在西医机械的生命观下,通过各种仪器观察和检测生理、生化指标,按统一标准判断病症,对症下药,重视病的普遍性,不注意人的特殊性,不注重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所产生的影响,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三是治疗上多采用对抗、攻击性疗法,少有调动机制、自身平衡、修复作用、养生保健疗法。西医在对疾病治疗中少有充分运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来对抗疾病,这在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下凸显出越来越多的不足。随着世界科学知识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多种知识的深度交流中,中医药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特色技术被世界重新认识,慢慢为世界所接受,中医药文化价值也渐渐走向世界。如在中医学中处于“圣度”地位的“和”的理念,不仅仅是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气的和谐,要求人的心身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再如“仁”的价值内涵,是中医文化价值中内涵极其丰富的关于个人道德情操修养的部分,“医乃仁术”和“医者仁心”有利于突破纯技术主义的框架。同时“仁”不只是蕴含医道和医德方面,普通人同样需要在道和德方面具备“仁”的思想高度,在处理情志及人际方面要有宽容的心怀。对中医药文化中这类价值观念、认知方式、审美情趣的传播,从实际意义上讲,有利于促进当代民众的身心健康,让人们在嘈杂的现代社会中在心理上寻找到归属,促进个人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逐渐传播,让世人更深刻地领悟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对促进社会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公众对中医药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医药核心文化价值得到了公众的重新认识,不断积累着更加深厚的传承与传播的土壤。由于西方科学主义及西医科学面临的困境,西医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基础研究与临床问题解决之间脱节、疾病谱的转变使医疗成本大大增加、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及医学实践三者需要整合,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促使人类寻求新的医学转向。在此背景下,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加强研究与应用之间的结合,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个双向转化的桥梁。转化医学遵循的是循证医学的原理,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整合,聚焦于具体疾病,以疾病诊疗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患者为目标。转化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要求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问题,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显然这体现和吻合了中医药学的特征:实践性、经验性及中医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疾病个体实施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发挥自身优势的契机。与此同时,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也充分体现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时代价值。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完好状态。并且规定了有充沛的精力;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敢承担责任等十项健康标志。人类健康观念从只关注生理健康到生理与心理健康并重,且关注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中医药文化中诸多生命观、生活观、治疗观、养生观,尤其是“治未病”理念相吻合。这些都为中医药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

2.2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提供了和市场分工协作的理论依据

新公共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达国家的社会再造浪潮,是“管理主义”或“新管理主义”运用于公共管理部门的结晶。其本质是重新发现公共品的价值,试图通过企业方法实现社会公益目标和公共品异化。大卫•奥斯本和泰德•盖布勒的《重塑》一书提炼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精髓的十个方面:起催化作用的,掌舵而不是划桨;社区拥有的,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性的,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感的,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讲究效果的,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受顾客驱使的,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事业心的,有收益而不浪费;有预见的,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17]。较之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现了不同的特征。首先是重新定位了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增强对“顾客”需要的响应力。其次,更重视活动的结果和产出及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充分放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公共需求。三是强调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的垄断性,即并非所有公共服务都要由提供,而是应根据公共品的内容及性质,灵活采取供给方式以满足需求。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是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制度价值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创新的基础上,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登哈特夫妇提出的一个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务员要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不是试图通过控制使社会朝新方向发展;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在思想上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具有民主性;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方案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过程得以最有效并且最负责地实现;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公务员不仅仅要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回应,而且要集中精力与公民以及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责任并不简单。除市场外,公务员还应该关注法律、社区价值观、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重视人,不只是重视生产率;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18]。新公共服务理论把效率和生产力置于民主、社区、公共利益等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中,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

2.3多中心治理理论提供了公共服务有效实现的路径

关于完全提供公共产品的“失灵”,一直都是一个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福利国家“福利危机”的出现,提供公共产品的无效、低效受到很大诟病。面对公共产品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与“失灵”,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要么“市场”、要么“”的二分法模式已不能满足公共事务治理的需求[19]。基于此,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市场和这两个极端之间,公共事务存在着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由于各类主体在功能、结构、外部运行环境等方面的互补性,可以有效解决采用某种单一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而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供给的优化配置[20]。显然该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主张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提供公共物品,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2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网络化,即超越了企业治理的局限,单纯的范围。以公民为主体,私人部门、公共部门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精诚合作,可以提高治理效率、增加效益,缓解治理的压力。

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新探索

3.1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品凝集界定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都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无不重视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市场配置的重要弥补作用。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如中医院、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及中医适宜技术等,都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普及,是一种共同资源。依据准公共品的“拥挤性”的特点,难以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针对广大群众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巨大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中医药公共资源的功能,提高中医药文化价值提供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3.2中医药文化在现代公共服务中的特色与优势

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性为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及传播的路径提供多元性思维。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传播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为满足群众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医疗机构、高校、社会团体、企业、民众共同参与治理,既需要推动,又需要市场的补充;既需要学术建设的发展,又需要经济建设激励,以建立健全合理的、长效的运行机制。及其主管部门负责主导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方向、政策,制定与组织传承、传播发展的计划,负责监督、考核,引导资金的投入。非社会团体可进行资源调研,推出公益服务。高校或中医药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知识技术优势,可进行学校和合作、校企合作,让知识真正服务公众,加快知识向实践转化。营利性组织在允许范围内,充分发挥自身活力,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多方协作,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承担各自的责任,分享应得的利益,满足群众需要[11]。

3.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实现的路径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循证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健康管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同时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开展健康管理已成为趋势。虽然我国也逐渐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但由于资源的不足,仍普遍“重医轻防”,忽视各种健康风险因素的危害。要充分调动各个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中医药文化价值在社区健康管理中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内容丰富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具体措施,在饮食、起居、劳作、心理、中医锻炼方法、中医药知识、医疗药膳、顺应自然和避邪护身等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的诸多内容,在健康管理的实践中,应通过多元主体及多种路径,推广到各类人群中去。再者,从中医药文化价值自身角度,操作简单、安全,设备、场地的要求较低,诸多具体适宜技术简、便、廉、验,极适合在社区开展[22]。因此,应提高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努力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健康管理。

4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创新方法

4.1领航掌舵建中医药特色健康社区

中医药文化价值对社区健康管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社区是中医药文化价值实现的前沿阵地,是传承和传播的基础,是中医药特色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场所,是最能为民众提供可及的地方。建设中国特色的健康社区,中医药必然能发挥关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依据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应发挥领航掌舵的作用,协同各方主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好基础工作。一是发挥战略导向作用,进行长期及短期发展的政策规则制定,为各主体的参与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管理的实现。二是充分发挥资源投入的主导作用,弥补民间资本投入的不足。对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健康社区建设,应主导优先配置资源,保障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培养与投入等等,有利于健康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发挥最重要的管理与监督作用,完善管理与监督体系,监督各方主体提供服务的质量,以群众满意度为指挥棒,及时调整政策,激励与规范各方行为,有利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4.2中医药文化健康社区模式: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市场、社会多元共治

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及上述论述,中医药文化价值在社区的传承与传播中,不再是唯一的决策中心,以公民健康为中心,、企业、非组织、公民应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社区健康自主治理新体制,实现管理主体和权力中心的多元化,实现“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和、市场、社会多元共治”。这为其他非机构参与社区健康管理提供了广阔空间,实现了公共服务社会化,最大的优势是各方都能发挥自身最优势力量,相互整合、相互弥补、资源互补、协同增效,提高了供给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4.3中医药健康社区的协调效应:中医药文化价值增值,实现各方效益最大化

中国特色健康社区治理模式,公共品的利用可通过价格歧视增值。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中医药文化服务及产品,企业可依据消费者的偏好、品味、收入、阶层等因素对不同消费者设置不同的价格,根据消费者的不同情况收取不同费用,使消费者都能以合适的价格获得产品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区别定价,尽可能利润最大化,增进收益;公众又可最大程度上使个人福利最大化;中医药文化价值以这种市场制度获得社会认可,加快传承与传播,同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4非部门主动参与功能的扩大

以中国特色健康社区为平台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价值,除部门发挥领航掌舵作用,高校、医院、各社会团体等非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尤其是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医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之地。其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之地,不能局限于自身范围内搞实验和学术研究,师生应当走出校园,深入社区群众,采取各种方式,给社区提供知识和技术,将中医药文化价值普及并应用,用中医药知识惠及群众。这不仅造福民众,同时能够更好地让中医药文化价值获得民众认同,促进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传播,促进高校的自身建设发展。医院同样是知识密集的地方,公立性医院应该采取短期或长期的多种措施,如开设社区中医服务门诊、举行各类义诊活动等,将中医药文化及技术传播到基层。各类社会团体亦应在健康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公益性作用,以各种形式补充资源。

4.5市场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竞争机制、效率机制主导、非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建设

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社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可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健康需求。为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偏好人群的需求,市场应当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将一些资源配置到有偏好的人群手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企业俱乐部的“选择性进入”是使中医药文化价值资源更体现价值和效率的有效方式。企业组织依据市场对中医药技术与价值的不同需求,以企业力量提供设施、人力等资源,组建俱乐部,充分满足和尊重特定主体的选择性,以人为本设定具体内容。设定合适的准入制度,既提升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同时增进社会福利价值。

篇11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生活中传承了几千年,其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预防保健、辨证论治、平衡调节、以人为本等重要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底蕴和潜力,而且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因而在现阶段中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包括有:医院宗旨、院训、医院精神、医院发展战略以及中医院外在形象标志、员工的行文规范及文化娱乐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医院成立于1961年,具有五十多年的建院历史,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省级教学医院。近年来,医院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深入,吸收各方面的优势文化,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团体形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式。医院建立了以救死扶伤、患者至上的医院宗旨;精诚仁和、继承创新的院训;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刻苦专研的拼搏精神、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以及质量建院、特色兴院、人才立院、科技强院的医院发展战略。

    2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彰显中医院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在现阶段中医院发展受到了西医的竞争,甚至是否定,有些中医院出现了萧条的状况。中医院要想在现阶段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创新式的发展。中医院文化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它以提炼、形象和创新等特有的功能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因而中医院应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实践建设,发挥其优势。

    首先在价值体系上,要根植于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使得中医院在医疗技术方面要走不同于西医发展的道路,进行差异化竞争。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诊疗优势,弘扬和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传统医药的主体特征和特色,保持发扬其精华。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体的办院方向,拥有脑病、骨伤、肿瘤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脑病、心病、眼病、消化科、肛肠、针灸、肾病等7个省级重点专、学科;1个国家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各重点专科在临床诊疗中广泛应用中医推拿、按摩、火罐、艾灸、针刺等传统浓厚的中医特色,广泛应用研制的中药特色制剂,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术、专药的专科建设新格局,并且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其次在医院规范管理上,要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并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为患者提供合理舒心的医院布局、方面快捷的服务、优美宁静的诊疗环境,使得患者和医院职工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医院环境建设进行优化,在医院门前有药王孙思邈雕像巍然耸立,并建设具有特色的综合病区外景、中医文化专栏、中医药文化长廊等特色景区,整个医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给患者和医院职工提供了温馨舒适的环境。在医院管理上,医院通过大胆创新,建立了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医疗费用管理。通过落实科学管理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病员数量也大幅上升,病人满意度也得到提高。

篇12

文化故事

故事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而文化故事主要是结合企业的中医药背景编写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内容,它是通过手册、视频或者FLASH动画等载体进行表现和传达。但同样它是阐发中医药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

案例分析:地处医圣故里的宛西制药,打造仲景品牌,采用仲景经方,制造仲景名药,所以它可以将仲景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编写成完整的具有传统中医药文化元素的故事,借中医药文化传播企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笔者认为这一文化故事在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很具有代表性,成功之后则成为一经典案例。

产品故事

有了文化故事,产品故事也是同理,只是产品故事是从产品的角度去描述,从产品的角度上编写与产品相关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内容,也是通过手册、视频或者FLASH动画等载体进行表现和传达。但故事只是一个引子,重点描述的还是产品本身的相关中医药信息。包括产品的经典验方与产品之间的关联,以及验方背后古代名医潜心研究的事例,都可以编写成生动的故事,借中医药文化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及产品核心竞争力。

案例分析:步长脑心通胶囊是在经典验方“补阳还五汤”处方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味虫类药水蛭、地龙、全蝎,采用了“植物药+虫类药物”的方法治疗中风、冠心病。那么,将此典故通过艺术加工成情节跌宕起伏的视频或者FLASH动画故事进行传播。既有产品信息的推介,又有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也是经典的文化营销案例。

文化项目

文化项目相对文化故事、产品故事,它的范围扩大了许多。它是从整体性来策划的中医药文化内容,并且要有一定的文化平台进行传播,而且它是一个持续性的文化内容。

案例分析:东阿阿胶举行的中国阿胶文化节,是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盛会,将阿胶丰富的养生保健价值变成产品和服务,护佑众生。另外东阿阿胶把阿胶文化苑建设成为高标准4A级健康文化景区、中医药文化健康教育基地、传统阿胶制作工坊、养颜养生馆等旅游景点和文化工程,为国内外人士提供各种健康服务。东阿阿胶打造的这种将企业产品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结合的项目,又是文化营销的一个经典案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