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3 16:49: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规划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市规划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概念规划简称“概规”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规划,它强调的是思路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创新性。概念性规划是一种超地域、超空间、超时空不受约束的规划,也是应对城市总体规划僵硬体系的一种规划。它备受地方政府和规划界的重视。其一方面希望对目前的总规到详规在战略性、灵活性和宏观性等方面的不足给予修正,它也对目前城市规划体制的实效性、时效性和科学性进行挑战。

一、概念性规划简介

概念性规划接近于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反应一定的理念和构思。可以让人们比较直观的接受你的理念。是一种表达规划理论的方式,也常用于宏观层面的规划。多用文字和简单的意示图来表示一定的想法和战略性的东西。概念规划——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规划既非法定规划,既可以在宏观层面又可在微观层面编制概念规划。概念规划涵盖范围广,是对未来远景的一个描述和整体性认识,带有一定指导性。概念性规划是在规划编制早期的一种研讨性规划手段,是在理想状态上对土地利用发展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构思,内容以结构上、整体上的概要性谋划为主。概念性规划较少地受到规划具体实施的主观条件(如本位原则、即定方针、习惯意识等)及客观条件(如交通条件、资金条件、技术条件、时间条件等)的限制,它仅包含规划所应用的主要结构和关键性规划内容,仅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核心项目的创意规划以及这些项目实施的时空布局与景观环境的统一和整合过程,只是一些概要说明,没有细节。

二、概念规划的作用

1、城市与时俱进的体现

概念规划对规划师而言,是城市发展现实与城市规划思想的碰撞。在过去有很多规划师,终其一生都很少能遇到这样庞大且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而且概念规划融入了许多规划师和学者的规划哲学思想,它是实践与理论碰撞的战场,许多与城市规划有关的经验在此聚汇,城市的发展宏图也在此展现。它表明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描绘美好家园的一门艺术。概念规划成功的调动了一大批规划师的创作热情,也使他们对城市规划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它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城市规划者,他们对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概念规划还为城市及其规划研究提供了机遇和空间,这大大的推动了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

2、最高层面的控制性规划

概念规划有两种空间概念——建设区和非建设区。而这都是为了城市空间拓展的控制量度,两个区域的控制策略相反,建设区是控制向哪发展,发展什么以及采取什么策略;非建设区是控制不能向哪发展,不宜发展什么,延续什么,保留什么,保护什么以及采取什么策略。对此,城市的发展框架对于城市发展结构及其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都有瞻前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意义。同时,概念规划还包括社会、经济、产业和环境等的发展研究,也是明确定性和定向的研究。并且概念规划是政府决策城市发展方向的有力控制依据,也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层面的控制性规划。

3、是制定城市规划的决策手段

概念规划是运用哲学规划观完成的一种规划,在辩证思维中规划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势。概念规划能够从容应时,源于其包容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及时性:包容性体现在它对相关学科的吸纳和对城市各个相关层面的探讨上;战略性体现在它对城市时空发展的计划和预测上;针对性体现在它对发展策略的选择和对城市问题的诊断上;及时性体现在它能在短时间内提出纲领性的咨询文件上。它是规划师在较短的时间里从对城市印象的了解、客观分析到产生主观判断,发现城市各层面的问题,提出城市发展的策略和观点的规划,是理想和现实斗争的结果。规划师从一般性与针对性两个层面对城市的建设进行分析研究,为政府提供城市发展定向、定性的选择。

三、概念规划的共同点

1、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围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增长、空间发展方向、土地需求、布局形态、交通运输等问题进行研究,落实到空间结构的形式与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等。从这些内容看来,概念规划比较适合当前一些大城市的需要。

2、专项战略与全面战略。近年来进行的概念规划多是为城市的全面战略。而事实上,在参考国外的做法后,得出城市发展中的许多专题都应进行专门的战略研究。与我国大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交通、生态、环境,以至形象、特色等均可以作为专题战略研究的课题。

3、目标、时序和时限。目标是概念规划的前提,同时也是概念规划研究的结果,并不是预置的空洞口号,在这点上我们在目前的概念规划中做得还不够。同时,概念规划应该明确时序,时序的划分利于分阶段地实施概念规划,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监控。时序的划分也便于在进入下一阶段前作必要的调试,使运行良性正常。同时,概念规划还需要时限,没有时限就容易过分“超现实”,缺乏相应的约束,而误把“未来”当作“当前”。时限可长可短,依据目标、任务而定。

四、概念规划的不足

1、夸大了概念规划的作用。把概念规划当作是包治百病的良方或法定规划的实施依据都是冒险的行为。

2、概念规划理论上缺少充分的论证。概念规划虽有“大胆设想”,但是由于缺少充分、具体的论证,故在对城市的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容易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也易造成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3、理想和现实容易脱节。由于概念规划的大尺度规划操作和理想化的空间模式,可能使城市建设出现“狂妄之作”,造成规划看起来“满怀信心”,实施起来“丧失信心”的尴尬局面。

4、城市规模盲目扩大。我国城市概念规划普遍带有外延拓展性,当地政府一味地要求扩张城市建设用地,使得城市规模成倍增长,好像城市规划成了政府争取土地的契约。

5、跨越式发展和盲目崇洋。由于概念规划具有目标导向性和问题导向性,故其所产生的结果的依据也不同,对此,概念规划对一个城市发展阶段的判断要非常谨慎,对城市发展潜力和面临问题的判断也要非常慎重。许多参与制定中国城市概念规划的外国学者,由于对中国国情了解不足,往往形成目标导向型的结论,我国个别城市也曾有盲目崇拜的价值取向。很多城市在概念规划中提出跨越式发展的概念,主要跨越的是城市规模和城市地理门槛,这种跨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质变过程,但是也有可能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借口。

结束语

概念规划研究作为一种规划的工作方法,对它的开展不宜有太多的限制,让其中好的思路和理念,成为推动城市高效率发展的智力资源。概念规划应当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社会过程和技术过程的结合,其最终的成果必定是基于技术和经济、社会现实的政治决策,且伴有相应的保障制度。概念规划有可能和有必要成为大城市的一级规划层次,应该拥有有完善的程序和法定效力。目前概念规划研究正在全面迅速的展开,表现出了实效、创新、快速、宏观的特点,使得人们对概念规划的未来满怀期望。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

1、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

绿色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分析与设计,其中室内的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空气品质等为室内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绿化设计、公共设施集约化设计等为室外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

(1)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良好的室内环境对于居住者的身心愉悦、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概念设计在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降低建筑能耗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可再生资源,减少碳排放,降低建筑设施增多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与破坏。通过利用现场资源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将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区划分归类,如将具有同样使用功能的区域设计安排在指定的空间内,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节能,而室内空气的对流畅通又降低了用户对空调等设备的依赖;利用自然资源还可以完成室内的防潮、除湿、换气等事项,同时也增加了室内人员的舒适感和愉悦感。

(2)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从宏观方面而言,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和设计以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重要的出发点,实现建筑工程的科技性、经济性、地域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此笔者将重点对室外环境中的绿化设计进行一些分析。这种绿化设计通常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及窗台绿化等。对于城市建筑来说,屋顶的绿化设计就是对特定范围内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及生活意境的创造。据研究,城市建筑物植被每增加10%,就能在夏季最炎热的视觉中将白天的温度降低2~3度,这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能使夏季降温、冬季保暖,同时还吸附了浮尘颗粒,降低了大气污染。

(3)建筑材料的选择。根据有效场地选择来减少材料的需求量,并就地选材或在允许的地方使用旧材料,这样省却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费用,减少了能耗和浪费。在使用新材料时要首先选择最低消耗、而且具有再生性、可持续生产并能回收的材料。例如在木材资源丰富的地区,考虑增加可再生、可回收的木材材料的使用率;就地选取本地区的青石资源,用于建筑物的基础和修桥、补路等,不仅美化了建筑环境,而且营造了地方特色,还节约了资源。

2、绿色建筑节能概念设计

依照当地气候条件,认真研究节能减排及能源利用技术,尽可能地减少能源耗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概念设计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绿色室内设计所使用的原材料大多保持着原材料的质朴本色,因此能够就地取材,即选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是可回收的材料,对塑料、玻璃和工业废弃物等进行再生的利用。

4、绿色建筑智能概念设计

绿色建筑智能化概念设计可利用温度、湿度以及风力等自然条件设计出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以保障室内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效率。通过完善的智能化概念设计以促进绿色建筑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

5、绿色建筑节水概念设计

中国属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节约用水是现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应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绿色建筑供水、排水、卫浴用水、建筑物周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都是排水设计的一个重点。绿色建筑内部需要大力提倡并推广节水型器具的设计与应用,在进水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余压,设计建设建筑区域中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开发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性水用于绿地的灌溉等利用途径;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并按照室内水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科学设计冷热水以及开水供应系统,或者是采用分质供水。

6、绿色建筑地下空间的利用与节能设计

建筑体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城市从单一的地上空间趋于向地上地下综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缓解城市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实际问题;同时,由于地下厚实的土层受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使得地下空间具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因此,可设计成一种节约制冷与采暖耗能的最经济有效的建筑形式,从而提高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

二、绿色建筑概念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不仅关注建筑自身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以体现建筑的“绿色”化,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创建一个舒适健康、安全便利的居住场所,满足居住人群对建筑功能的需求。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原则围绕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个关键,并将其贯穿于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功能设定以及建筑材料和技术选用、设备安装乃至建筑工程完工后的营运、维护等进程之中,充分把握概念设计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人、自然与建筑物三者之间的互动。

1、整体及环境优先

在设计中,绿色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与周边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力求所谓的最佳环境效益,就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关心与尊重。如对当地文脉的保持、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等,加强对建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技术、材料的重视及利用,搞好建筑环境的绿化,降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运用独特的美学原则以充分展示建筑体的时代精神。

2、简省高效

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就是要体现对能源节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运用电子和信息技术等诸多手段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并加强建筑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预见性研究,使近期规划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为建筑物后期扩展和建造留下充分的余地。

3、健康舒适

在保证适用性的基础上,增强建筑的自然通风、透光等,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保证住户工作及生活、学习环境的绿色、健康。

三、结束语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气候环境差异较大,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加强绿色建筑的普及与推广。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探讨力求达到绿色建筑概念设计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建筑节能设计管理的职能,建立良好的设计环境和政策支撑,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于绿色建筑概念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30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生态城市”是 197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 届会议上”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中提出的。1987 年, 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雅尼茨基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式, 那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 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城市化程度的明显增长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 造成城市居民与自然日渐分离, 特别是在城市无节制的膨胀和人工设施高容量的聚集建设, 所产生的城市生态问题, 已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因此,加强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改进工作的研究势在必行。

1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改进的认识

生态城市理念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具有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规划只考虑城市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 也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环境规划中, 而是将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各个方面。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体现在城市具体的发展目标上就是既要达到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之间的和谐, 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追求最大效益的社会经济目标、满足城市居民本身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还要形成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 建设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城市众多子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协调以求城市发展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性。

2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改进工作的原则

生态城市的结构在城市总体布局层面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结构、河湖水系结构, 还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绿地系统结构等, 以形成城市与自然交融的生态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规划必须建立在摸清城市自然本底系统状况的基础上, 对自然环境的适宜性及城市的开发容量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 保证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主构架的连续性, 形成城市生态体系。这种连续性、系统性对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生态效能具有决定性意义, 也是城市生态设计的基础。把生态学用在城市设计上,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 生态系统可以承受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压力,但这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因此, 人类应与大自然合作, 不应以大自然为敌。

(2) 某些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危。应把自然价值观带到城市设计上, 强调分析大自然为城市发展提供的机会和限制条件。

现代城市规划除了城市的性质、规模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外, 用地大小、地形地貌、山脉、河流、气候、水文及工程地质等自然要素的制约因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改进工作的措施

城市规划设计改进工作,主要侧重于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空间布局和整体形态设计的改进等方面。具体改进措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构筑城市――区域一体的生态大环境措施

生态城市理念是以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生态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协调城市建设过程中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和谐一致,在此基础上完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布局,形成城市――区域一体的生态大环境。在城市规划中曾经甚至现在仍残留有经济发展至上的思想,由此只重视经济建设,漠视生态建设,结果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恶果,因此要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就需要充分平衡与协调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中的各种因素,并在规划的全过程中加强多学科、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通过优化规划方案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促进城市良性健康地发展。城市规划工作最核心的问题即土地使用,基于生态城市理念,应当从更大范围内的城市―― 区域生态系统出发,强化城市内部生态结构与区域生态格局网络的衔接,包括湿地空间与区域湿地空间的联通、水域特征的保存与延续、生态廊道的构建、以及城市防洪防暴和大气流动的生态流的控制等。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必须在保证环境品质的前提下,坚持集约、高效地使用土地资源,进行适度有序的高强度开发,形成紧凑的城市布局。合理确定组团布局,依据步行和非机动车的出行距离,采用组团式布局,通过生态廊道界定组团边界;强化公交引导,依托大运量公交系统引导土地开发,沿交通站点周围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倡导混合使用,充分利用现有地形,综合考虑土地使用、交通组织,通过平面和竖向的合理设计,减少土方挖填,实现高效的土地使用,创造丰富的城市景观。

( 2) 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倡导空间节能思想实现永续发展措施

城市开敞空间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 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它包括自然风景、河流、森林、山体等的自然空间及城市的广场、道路、庭院等的自然与非自然空间。城市开敞空间的系统性构筑, 有利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城市景观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一系列城市子系统的综合协调,

空间节能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可以实现建筑节能,如优化选址、朝向和布局以利节能,尽量减少体型系数以降低热损耗,围护结构采用保温隔热材料以减少热传导等。其次,采用节能照明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智能建筑系统都可以显著节能。再次,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技术等也是节能的有效措施。保护城市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如湿地、湖泊、河流等,更是实现生态节能理念的重要举措。通过空间规划的控制作用,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形成城市风廊、生态廊道等,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 3) 建构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措施

城市的园林绿地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 城市绿地系统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本底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 应重视城市生态格局薄弱和缺失环节的弥补与重构, 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绿地廊道的贯通性, 不能把绿地作为城市实体布局之后的填空部分。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近些年,一些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已经认识到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的将绿化概念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扩展建筑景观,还能同时为建筑物降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不利影响。在水文方面的优势则表现为,能够有效的锁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此外,建筑物周围的植物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周围空气质量,降低污染。因此,城市绿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并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成绩的绿色容积,即综合绿化面积,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就目前来看,城市绿色容积率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首先,可以根据设计师的对整个城市规划所期望的绿化效果来确定;其次,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绿化功能的比例来确定;再次,可以根据地块未来发展方向的绿地面积指数来确定。在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中, 以城市生态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为原则, 把街道绿地、公共绿地、单位绿地及大小公园、郊区林带和区域大范围的自然山水等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充分发挥绿色生物系统的生态功能, 通过合理的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保障城市生态机制的良性运作, 优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促进城市和自然的和谐与共存, 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能。

(4)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措施

从根本上讲,生态城市理论的出现,源于对传统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批判,以及对新的、良好的甚至是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期待。

①加快城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市节能减排。对于城市工业结构升级,要分类指导。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的资源型城市,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好资源、加工类产业的调整和转型工作。相对综合型的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应考虑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的资源性城市,可根据城市发展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可以采用优势延伸模式,重点发展加工业主导产业;依托条件好的资源型城市,宜采用优势组合模式等。

②以低碳生态化为目标,实施城市工业空间转移和布局优化。城市内部,大城市工业可在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下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可以进行三要素(研发、制造、销售)分离布局;中小城市优化工业空间发展,可在城市某一区域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按当地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城市群之间的工业空间转移和优化升级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确保整体最优。东、中、西部城市之间的工业空间转移,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可建立一种技术转移为主导的结合地域优势的工业空间转移模式。

③以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城市工业发展,为城镇化预留空间。要通过市场和企业的力量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构建清洁、循环的生态工业体系,政府要从多个角度提出合理的政策并加以实施。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结语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基础,以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通过对生态城市理念的认识,做好生态城市规划改进的工作,将生态城市的思想、理念充分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尤其是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将生态和环境因素同规划方案的制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优化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篇4

尽管概念性规划是一种新引进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体系,

但在近年来的城市实践中,它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概念性规划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城市特色危机问题

呢?就是没有把概念性规划上升到主题规划,概念性

规划应有之意就应该是主题规划,可是因为我们的概

念性规划没有主题,所以我们的概念性规划还是一个

泛泛的城市规划,只是在僵硬的城市总体规划上多了

点空间发展内容而已。自2001年中国引进概念性规

划后,我们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搞了概念性规划。而名

为概念性规划,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结果

每个城市都搞了概念性规划,但城市的特色并没有规

划出来,城市特色没有规划出来,城市特色危机就自

然出来了,岂不知概念性规划还缺少一个主题,没有

一个主题贯穿于概念性规划之中,概念性规划就是城市

发展战略报告的一个翻版报告而已。概念性规划如何

突破,那么就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新的规划理念,

那就是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主题文化发展

战略规划是建立在概念性规划之上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

全新规划体系。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弥补了

概念性规划几个方面的不足和缺失。

一、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缩小

了城市总体规划和概念性规划两极

分化的问题

概念性规划是一种超空间、超时空、超地域不受

约束的一种规划,它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僵硬体系而

应对的一种规划,而目前这种概念性规划和城市总体

规划造成了一种两个极端的问题。一个是城市总体规

划体系僵死过硬,一个是概念性规划“天马行空、异

想天开”。而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不是“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规划,而是在城市

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有主题依据的,有主题

空间布局,有主题前瞻性战略思想的一种空间发展战

略规划体系,它赋予了城市总体规划新的主题空间内

容,新的主题空间时空,新的主题空间地域,新的主

题空间发展目标。也就是说,把城市总体规划僵死和

概念规划泛泛的内容,通过一种城市主题文化融入到

城市发展战略之中,既打破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僵硬状

态,又调节了概念性规划的泛泛不足,使城市总体规

划更具特色性和主题性,使概念性规划更具超前性和

前瞻性。

二、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着重

强调城市主题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造成城市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形象

单一问题的结症,就是我们在概念性规划中没有把主

题定位在首位,而是把城市主题定位在了次位的位置

上,这样的概念性规划,城市怎能不产生特色危机?

我们现在概念性规划的四个核心是: (1)、以人为

本;(2)、可持续发展;(3)、和谐共处;(4)、城市

的可达性。而唯独没有城市主题定位,这样的城市规

划城市怎能不产生特色危机问题呢?

在从概念性规划的目标看:(1)、创建完美的社

区;(2)、建设一个公园及室外休闲系统;(3)、为

居民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 (4)、改善居民就业状

态;(5)、绿色空间的界定与保护;(6)、环境保护

与改良;(7)、城市废弃物的无害循环处理;(8)、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塑造城市特色;(9)、都市

中心区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管理;(10)、都市区高新技

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11)、都市区内交通与区

级交通。

从以上目标内容看,把塑造城市特色放在了第八

位上。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主题规

划,如果文化主题都没有界定出来,另十项内容就显

得空泛和缺少主题统领能力,这样的概念性规划正是

造成城市特色危机的根源所在。

而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强调的是主题的标

志性和统领性,主题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纲,纲举

才能目张,没有主题,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就等于没有

纲,没有纲就不能做到纲举目张,所以城市主题文化

发展战略规划强调的是城市发展主题,而城市主题文

化就是城市发展的纲。

三、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的出现将使概念性规划成为历史

英国把概念性规划叫做(结构规划),波兰把概

念性规划叫做(城市与区域规划),香港把概念性规

划叫做(发展策略),美国、新加坡叫做(概念性规

划)。可见概念性规划的内容繁杂和相互不统一,有

这么多概念性规划模式,我们的城市究竟采用哪一

种,这首先就带来了概念性规划的混乱性,因为这种

概念性规划的混乱性,甲城市用英国的,乙城市用美

国的,丙城市用波兰的,丁城市用香港的。这种鱼目

混杂的城市概念性规划,怎能不让城市概念性规划乱

成一团。这说明概念性规划还不是一个严谨的学科,

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由于理论的不成

熟,也导致了城市概念性规划设计理论的不成熟。如

何把这些不规范的概念性规划,提升到一种科学规范

的规划理念,那就需要创新,那就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突破,没有创新和突破,这种不规范的概念性规划,

就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无法克服的弊端和问题。城市特

色危机越演越烈,就是概念性规划自身体系不科学性

所造成的。而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性规划,是在各种

概念性规划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一种全新主题规划概念,

它的出现将使概念性规划成为历史,城市主题文化发展

战略规划,是当今世界最前沿和最创新的科学规划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

划,区域规划,详情规划的静态规划基础上,和城市

发展战略编制性规划的动态规划基础上,既有静态规

划的各种功能内容,又有动态发展规划理念,把城市

总体规划静态内容赋予动态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以

一种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为指向的一种全新规划理念。

它强调的是一种静态和动态的统一,静态和动态的和

谐,静态和动态的完美,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

战略编制性规划二者之间找到了一条契机和结合点。

另外,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是一种集大成的

发展战略规划,它把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详情

规划,城市发展编制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城市文

化产业规划,城市雕塑规划,城市色彩规划,城市形

象规划,城市品牌规划,融合成一个大规划内容的发

展战略规划。它是以俯瞰全局的视角进行城市

空间布局,从而为城市提供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方略,

提供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指向,提供城市主题文

化发展战略实施步骤,提供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行动纲领,提供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运作模式,

提供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品牌,从而把城市提升到

一种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城市化――机遇与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4

[2]刘君德,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

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 轨道车辆; 模块化; 设计

模块化概念是指在车辆设计过程中, 对整车结构块可以互换; 进行分解, 形成若干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分系(3) 易于维修保养 在结构出现缺陷或设备出现统, 即模块。这些模块中包含骨架结构、隔热隔声材料、故障时, 只需将所在的模块拆下来进行处理, 而不需对电气布线以及内装饰等部分。模块的形式可以是车辆整车进行作业。的某一大部件, 也可以是整个车辆的一部分, 还可以是下面利用实例来详细阐述模块化概念在轨道车辆车辆的某些附属设备。目前, 在欧洲铁路行业中, 模块设计中的应用。化概念在车辆设计中已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其优点如下。

1 模块化概念在地铁车辆中的应用

(1) 车辆组成简单化 只需将各个模块接口组装地铁车辆是当代城市解决交通拥挤的主要工具, 在一起, 即可构成整车; 因而其在中国的需求量正在与日俱增。模块化概念在

(2) 互换性能强 相同类型的车辆对应部分的模地铁上的应用主要是以车辆的各个部件作为模块. 地铁之星车辆为例, 这种车辆的车体是的抗侧滚扭杆装置的作用。由于圆车轴具有较强的抗侧滚能力, 从而保证了车辆的稳定性。空气弹簧仅对车辆的侧滚稳定性起5% 的作用, 其余靠车轴的抗侧滚作用来保证。

公铁两用车具有便利、迅速、平稳等特点, 必将在我国得到推广。但由于其悬架减振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 既不同于我国目前的卡车悬架系统, 也不同于铁路转向架, 因此我国应提前对悬架减振系统进行技术研究和关键零部件研制, 为公铁两用车的国产化做好技术准备。

由司机室模块、车顶模块、底架模块、侧墙模块(8 个) 和车端模块构成。车体模块分解见图1。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 由骨架、隔热隔声材料、内装饰板、附属部件等组成。在车辆总组装之前, 每个模块都可实现自身的预组装, 形成一个整体。在总装配时, 司机室模块和车端模块与车顶和底架在各自的边梁处连接; 侧墙模块则在车顶边梁和底架边梁的纵向方向上与车顶和底架进行连接。上述的连接方法均采用一种国外的特殊紧固件, 因此在总装配时不需要进行机械加工。机械紧固见图2。该型地铁车辆的最大特点是侧墙并非是长大部件, 而是在车门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 全车共设有8 个模块(相对于每侧5 扇侧门而言), 而每个模块与车顶和底架的连接又相对简单, 从而大大增加了车辆装配的灵活性。因每个模块包容量大, 因此车体的装配时间大大缩短了。这种车型对国产化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绝大多数模块可单独划分出来作为国产化项目提供给分包商进行生产, 因而能达到较高的国产化率。

图1 英国MOVIA 车体模块分解示意图

2 模块化概念在轻轨车辆中的应用

轻轨车辆以其基础设施费用低而深受发展中国家各大城市的青睐, 因此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模块化概念在轻轨上的应用主要是以车辆的一部分作为模块。以德国Chem n itz 轻轨为例, 这种轻轨车辆由前端模块、后端模块、乘客区模块和中间模块组成。其中前端模块中含有司机室、受电弓、少量乘客座椅、动力转向架等; 后端模块除不含受电弓外, 其他与前端模块相似, 可以实现双向运行; 乘客区模块为含有乘客座椅的客室模块; 中间模块含有乘客座椅、动力转向架或非动力转向架(根据要求确定)。在这种车辆中, 为增大载客量, 中间模块在设计时尽量小, 而乘客区模块则尽量大。各大模块之间通过风挡进行封闭连接, 相邻模块的电气布线及气路则通过模块端部的各种连接器进行连接, 乘客区模块与中间模块及前(或后) 端模块在底架部位的连接方式为铰接。当客流量增加时, 这种轻轨车辆能做出相应调整, 在每辆车中增加一个中间模块和一个乘客区模块, 从而提高了单元车辆的载客量(图3)。轻轨车辆通常采用低地板结构, 故许多电气设备大都以模块方式安装到车顶上。例如每个带有动力转向架的单元模块, 其车顶上都装有IGB T 元件的牵引逆变器箱, 内含2 台逆变器, 分别控制车辆左侧和右侧的车轮转动。整个箱体为一个独立的模块, 在箱体四周有四个螺栓孔及一个铰接板, 安装时它们与车辆结构相连接。这样当该设备局部出故障时, 即可容易地将箱体卸下来进行处理。由此可见, 这种模块式的轻轨车辆结构具有能适应人口众多的中国城市实情的优越性, 因此必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图2 侧墙模块与车顶和底架紧固示意图

篇6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re proposed,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urban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Compare with the conventional system architecture, we argue that the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architecture is an ideal architecture for urban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Finally, the outline of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was described from technical maturity and advantage point of view respectively.

Keywords: Urban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一、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及其技术需求

在讨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自动化系统之前,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下面从七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可持续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主城区向外扩展、主城区和卫星城连成一体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要能适应这一不断发展和扩展的需求。然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也就是说,当前的规划在将来是要变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规划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变化因素,反过来也要考虑现有系统和未来系统的平滑衔接和升级。用技术的语言讲就是系统结构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的阶段性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受投资、征地等诸多因素制约,不可能像大铁路那样一次设计、一次建设,需要分阶段地建设和实施,一般的形态是逐线建设,即使是一条线也要求分段建设。这样的建设模式给系统运行带来很大的挑战。对于分阶段实施的系统而言,很明显要求系统具有扩充性。对于能够一次建成的系统,建成后的系统升级和改造,要求不中断系统的运行,从这个角度看,要求系统具有在线特性,即边测试,边运行。此外,还应考虑系统运用过程中的在线培训。系统的扩充性和在线特性对于降低系统的开发成本,运行成本都是有直接好处的。这一问题也可以归结为系统结构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 运输组织的多样化和高密度化

运输组织的多样化是指根据节假日和重大活动适时地调整运输计划并付诸实施。这就要求建立在线实时的运输计划系统,即运行图系统,实现小时级计划的调整。

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实现列车的高密度运行是必须的,比如120秒的运行间隔。高密度运行与列车自动控制方式(ATC)和行车指挥系统密切相关。在这样的需求之下,存在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信息集中控制集中,信息集中控制分散。就行车指挥系统而言,如何进行选择可用下面的事例来说明。

日本的新干线由JR东日本,JR西日本,JR东海道等铁路公司运营。因此,新干线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分为二大类:其一为COMTRAC(JR西日本,JR东海道采用),其二为COSMOS(JR东日本采用)。COMTRAC采用的是信息集中控制集中模式,而COSMOS采用的是信息集中控制分散模式。

基于可靠的理由,在阪神大地震后,COMTRAC建有第二指令所(调度所)。

需强调指出是信息集中是指列车计划信息(运行图)的集中,以及列车运行实绩(在线状态)的集中。控制分散是指列车进路控制由各个车站的系统——程序进路控制装置(PRC)完成。站间协调的准则就是列车运行图。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车站PRC只要有运行图信息就可以实施进路控制。在正常情况下,由调度中心向车站PRC传送运行图信息;而在非正常情况下(灾害),由各车站PRC定期保存基本运行图信息,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

至于列车在线信息的集中,可以这样考虑,在灾害时,只需收集列车运行状态的最少基本信息,而不必建设1:1的备用中心。

日本东京圈自律交通运行控制系统(ATO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律分布系统,它管理着东京地区的200多个车站和2000多公里线路。实现了行车指挥、设备监控和旅客信息服务综合自动化,实现了列车的高密度运行(120秒),实现了系统的分阶段的建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一系统也是采用的信息集中控制分散模式。

就列车自动控制系统而言,有两种模式。一是在地面系统生成速度指令,发送到轨道电路上,列车按速度指令行车;一个是地面系统只发送停车点信息,列车根据这一信息和自身的位置以及制动性能自律地生成平滑的制动曲线。后一种模式也可以称为(列车位置)信息集中(制动)控制分散,可以适应不同车辆不同的制动性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高密度运行。

因此,实现运输组织的多样化和高密度化时,采用何种技术路线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4. 旅客服务的实效性

为旅客提供列车运行信息的显示和广播是基本的要求。在非正常运行情况下,实时地信息是关键。要求旅客服务系统和行车指挥系统实现互连。

5. 维护作业管理模式

系统的维护模式是一个较少探讨的问题,面前维护作业管理很难实现自动化。系统维护模式也决定着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式。

第一个问题涉及系统自身的维护。是不中断运行维护,还是在线维护与测试。即系统是否具备在线维护的能力。这又与系统的体系结构密切相关。

第二个问题是维护的管理模式。是集中还是分担。现有的维护管理模式可以说是一种集中模式,一切均在调度人员管制下完成。分担的维护管理模式是指由调度中心、车站和现场作业人员共同完成维护作业。在这种模式下,调度中心负责信息(维护作业计划)集中,车站负责进路控制,现场作业人员负责维护作业时的进路申请和作业实施。可以说,将过去调度中心的相当权限下放给了车站和现场作业人员。各个环节具有相当的自主权并相互协调。支持这一维护管理模式,需要相应的系统结构和技术。

6. 安全性

安全性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要求。具体地讲就是在轨道交通系统的各个环节如通信信号、行车指挥、列车控制、牵引供电和车辆等领域采用故障-安全设计原则。故障-安全涉及硬件、软件和通信编码等方面。如何应用故障-安全的理论和方法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7. 可用性

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而言,故障-安全是不够的。故障-安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被动的技术措施。如何保证运输服务的连续稳定性,即可用性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做到100%的可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代价往往是高的。有时由于外界因素(如灾害、人身伤亡事故等)的影响导致服务中断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是无限期的。非正常情况下的快速恢复是一个关键。

在高密度运行区间,为防止列车故障或事故时引发混乱、尽量减小列车晚点,需要灵活快捷的列车群自动控制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列车群自动控制依赖于运行图;在非正常情况下,要实现列车群的协调,如安排列车的避让或折返、避免列车在站间停车等。传统的列车群控制大多依赖于调度员的指挥,难于实现快速的事故恢复。

为保证运输服务的可用性,快捷的列车群自动控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从技术上讲,实现可用性也有两条技术路线:容错和防错。防错主要采用冗余技术,100%的备用,系统的成本太高。容错是真正容许模块的错误和故障的发生,采用模块级备用方式,实现低成本化。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需求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 系统的在线扩展性

(2) 系统的在线维护和测试性

(3) 系统的在线容错性

(4) 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的技术路线

(5) 调度中心-车站-现场作业人员协同的业务分担模式

二、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开发理念和方法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需求,需要建立新的设计开发理念和方法。提出如下观点和方法供参考。

1.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的技术路线

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输组织的多样化和高密度化,采用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的技术路线是一种理想选择。

2.调度中心-车站-现场作业人员协同的业务分担模式

这一模式对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高效协同运行有重要意义。

3.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集中式体系结构和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对于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而言,集中式的体系结构已不能满足系统动态变化和扩展的要求,而客户/服务器结构又存在着系统负荷过于集中在服务器方等问题。因此,研究适合于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以满足系统动态扩展的要求是一项重大课题。

4.系统设计方法学

目前,系统设计大多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包括结构化设计和面向对象设计等方法。这些方法假定在设计阶段系统的结构、规模和功能是确定的。系统的扩展和变化,必将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可谓“牵一发动全身”。对于大规模系统而言,不可能一次设计、一次建成,需要分阶段地设计和建设实施。采用自底向上,由子系统逐步构成整个系统的系统设计方法学势在必行。

5.系统容错技术(可靠性)

目前的双机或多机冗余备用技术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防错技术,即防止错误的发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成本高,防不胜防等问题。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特点,研究开发低成本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容错技术是必要的。

6.故障-安全技术

对于轨道交通电气化自动化系统这类要求故障-安全特性的系统,需要从硬件、软件和通信等层面对故障-安全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重点解决工程实用化问题。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

三、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

1.体系结构对系统运用成败的影响

在讨论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之前,先以CTC系统为例,说明体系结构对系统运用成败的影响。

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系统采用CTC已有漫长的历史。美国1927年开发了第一套CTC系统,以单线无人站为控制对象,以增加区间列车运行数为目标。实践证明,其投资效果是明显的,到1955年所有干线基本实现了CTC化。欧洲(1943)、日本(1954)开始采用CTC系统,其目标是实现车站的无人化和经营的效率化。

我国开展CTC的研究已有40余年的历史,广深、大秦、郑武等线装备了CTC系统而没有开通或使用。其主要问题是:调度集中模式下,行车和调车作业的矛盾没有解决。

基于CTC的运输管理模式可以说是一种集中模式,一切均在调度人员管制下完成。但调度员的管制能力又是有限的。

从技术上讲,CTC采用的是典型的集中式体系结构,对于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而言,集中式的体系结构已不能满足系统动态变化和扩展的要求,而客户/服务器结构又存在着系统负荷过于集中在服务器方等问题。

在高密度区间、客货混跑条件下,传统的CTC系统面临如下问题:(1)大规模枢纽站仍然由人控制,不能实现自动化;(2)发生故障恢复运行时相当费时;(3)维护作业依赖于人,存在安全隐患。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仍然存在上述(2)(3)之问题。

在第一部分已经提到,调度中心-车站-现场作业人员协同的业务分担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调度中心负责信息集中,车站负责进路控制,现场作业人员负责维护作业时的进路申请和作业实施。可以说,将过去调度中心的相当权限下放给了车站和现场作业人员。各个环节具有相当的自主权并相互协调。这一业务模式可称为自律分布模式。

以“信息集中、控制分散”为基本理念的自律分布铁路调度指挥模式是解决我国CTC系统主要问题的一种理想选择。支持自律分布模式的体系结构是一种对等式体系结构,又称为自律分布体系结构。

2.集中式体系结构

在自动化系统中,广泛采用的是集中式结构。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而言,集中式的体系结构已不能满足系统动态变化和扩展的要求。在运行过程中,其缺点表现为:

图1 集中式体系结构

(1) 所有的现场设备信息必须汇总到通讯前置机后再由通讯前置机发送到控制中心。这增加了信息传输中间环节,并且随着现场设备的扩展,增加了通讯前置机的负担,通讯前置机是现场设备和控制中心交互的咽喉,如果它出现故障,则整个监控系统处于瘫痪状态。

(2)现场的所有信息都是最终汇总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进行各种数据处理,最后由操作员工作站的屏幕上显示出来。同时将各种控制信息发送给现场设备,进行统一监督和控制。这种集中式的监控系统随着监控规模的不断扩大,必将大大加大控制中心的负担。

(3)若要对集中式结构的监控系统增加新的设备时,必须停止整个系统的运

行,并且还必须将控制中心的软件进行修改,甚至重新编写软件,这也将大大影响 监控系统的运行,而且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3. 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客户/服务器结构虽然减少了中间环节,方便了动态扩充,却又存在着系统负荷过于集中在服务器的问题。

图2 客户/服务器式体系结构

(1)客户端每一次操作必须通过服务器统一处理。这样使信息交互中的大量负担集中到了服务器,客户端只执行一些简单任务。特别是在如今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服务容量要求必然会迅速增加,负荷进一步加重,严重情况下,很可能导致网络拥塞,服务器处于瘫痪状态。

(2)同时由于客户/服务器结构中服务器必须处理大量的信息,且客户端均由服务器连接,如若要加入新的客户端虽不影响其它客户端的运行性能,但必须对服务器进行调整修改,服务器软件也将被修改后才能使得整个系统运行正常,这时,修改服务器将导致服务器部分失效或全部停止运行。其它客户端无法交换信息进行连接,必然影响到整个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

(3)传统的客户/服务器应用软件模式大都是基于“肥客户机”结构下的两层结构。它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系统的扩展及安装维护困难。开发人员写出的程序在客户端运行,占用了大量的系统资源和网络资源。而在分布式实时控制系统中,C/S结构更显出他的不足:

Client与Server直接连接,没有中间结构来处理请求,Server定位通常需要网络细节,Server必须是活动的(Active),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严格依赖于服务器端数据存储和组织方式。应用接口的异构性严重影响系统间的互操作。许多相同的功能模块被多次重复开发,代码的重用很困难。无法保证数据的实时性,系统可扩展性差(无法实现在线维护和在线扩展),容错性差,对多数据类型的应用支持较差。

由一个中心服务器处理所有数据,所有的数据都必须通过服务器的中转,而不是直接的点对点的方式,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延时。这种模式在服务器具备所有需要的信息的时候可以正常工作,而当数据来源于多个节点且同时又被多个节点使用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且服务器还是整个系统的性能瓶颈,若服务器由于某种原因出现故障,则整个系统的通信都将陷入瘫痪。

所以,客户/服务器结构无法满足分布式实时应用系统的需求。 4. 系统的通信模型

传统的通信模型对应于其传统的体系结构,同样具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传统的通信分为polling型和请求/应答型(request/reply)。

(1)Polling通信模型

其主要问题在于控制中心的服务器采用定时轮询技术,控制中心发出信息后,各个客户端是按照与控制中心联接的顺序来接收信息并对控制中心的信息做出反应,例如在Master对Slave1发出信息后,Slave1接收信息并做出反应后将发出回馈信息到Master, Master在接收到Slave1的信息后再向Slave2发送信息,以此类推,在最末端的Slave i将在最后接收到Master发出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如若其中某一个Slave出现问题或联接中断,则该Slave后的其他客户端将接收不到信息,无法做出反应。并且这种通信方式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造成很大的障碍。

(2) 请求/应答通信模型(Request/Reply)则对应于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请求/应答通信模型是基于TCP/IP协议的一种网络化通信模型。它是一种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发送信息的请求后,在得到服务器应答后才能发送信息的通信模式。与polling通信模型相比较而言,其优点在于无需各客户端按照顺序来进行应答,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如若一旦服务器发生故障,则通信就无法进行,也将影响到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

从上述两种通信模型来看,两者都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影响了监控系统的动态扩展及可靠性,需要有新的通信模型来加以改进。

5. 自律分布系统结构

自律分布系统(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ADS),在降低系统复杂程度、实现系统的扩展方面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自律分布的思想是向生物学习而提出来的。在生物体中,每个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据此,自律分布系统认为构成系统的各个节点具有相同的潜在能力,任何一个节点可以从其他节点接收信息,然后选择必要的信息加以自律地处理。在自律分布系统中,任何程序只与数据域(池)发生联系,从而避免了程序之间的直接连接,有效地降低了系统的整体复杂性。在自律分布系统中,采用功能码通信方式。发送数据的节点将数据与表示其内容的功能码组成一对,向数据域(池)发送。接收数据的节点从数据域中读取数据。当一个程序所需的数据到达数据域时,由系统自动启动该程序。这种方式称为数据驱动方式。数据域、功能码通信、数据驱动是自律分布系统的三大特征。自律分布系统已从专用控制网络扩展到通用网络如以太网。自律分布系统在降低系统复杂性和实现系统在线扩展、在线维护和在线容错方面是有效的。

四、解决方案---自律分布系统(ADS)技术

1.ADS技术综述

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表明,在设计自动化系统时,不可能一次性将各个部分、各个环节都考虑完整周全,而必须随着系统的分阶段建设不断扩充规模、不断完善功能。现有的自动化系统都是一次性建设完毕,如要进行扩充和维护,只能终止整个系统的运行,这必然会给运输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自律分布系统,即ADS(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构成自律分布系统的首要条件是子系统的存在性。整个ADS 系统是不能事先定义的,只能笼统地定义为若干子系统的集成。ADS 系统最关键的特点就是子系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的能力。

(1)自我控制表现在一旦某个子系统出现故障、进行维修或刚刚加入,其它子系统可以不受干扰地管理和运行自己的功能。

(2)自我协调是指一旦某个子系统出现故障、进行维修或刚刚加入,其它子系统能够在在它们内部协调处理完成各自的任务。

正是子系统的这两个特点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在线扩展、在线维护和容错。因此根据ADS 思路设计的自动化系统体现了以下优点:

首先,它不再基于传统的C/S 模型,而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平等的,不存在依附关系,可以自主运作,但这并不表明它们不与外界交换信息。实际上,各个子系统不断向外界以广播方式发送信息,同时又根据各自需求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以为自己服务。这样一来,C/S 模式中服务器大量的负担被有限地分散了,而且加快了子系统间信息的交换速度。

ADS的核心协议ADP是建立在TCP/IP的UDP协议之上的一个应用层协议。因此,只要支持TCP/IP协议的环境都可以支持ADS技术。目前,ADS标准草案(ISO/TC184/SC5/SG5)已提交给国际标准化组织,即将被采纳为国际标准。另外,ADS 与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和CORBA的融合及其标准化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日本东京圈自律交通运行控制系统(ATO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律分布系统,它管理着东京地区的200多个车站和2000多公里线路。实现了行车指挥、设备监控和旅客信息服务综合自动化,实现了列车的高密度运行(120秒),实现了系统的分阶段的建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如下图所示。

2. ADS的技术成熟性

自律分布系统体系结构和相关技术是成熟的、可靠的,其理由如下:

(1)ADS是一种开放的技术

ADS的核心协议ADP是建立在TCP/IP的UDP协议之上的一个应用层协议。因此,只要支持TCP/IP协议的环境都可以支持ADS技术。

(2)ADS即将被采纳为ISO国际标准

目前,ADS标准草案(ISO/TC184/SC5/SG5)已提交给国际标准化组织,即将被采纳为国际标准。

另外,ADS 与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和CORBA的融合及其标准化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3)ADS有成功的应用实践

日本东京圈自律交通运行控制系统(ATO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律分布系统,它管理着东京地区的200多个车站和2000多公里线路。实现了行车指挥、设备监控和旅客信息服务综合自动化。实现了列车的高密度运行(90秒),实现了系统的分阶段的建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ADS有较成熟的开发平台和工具

目前,自律分布系统的主要开发工具有:NXDlink, NXDFS, NXConstructor32, NXMaRT-View, NXMaRT-Watch等。均支持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平台如UNIX, Windows NT, 还支持PLC和设备网(DeviceNet)。

因此,采用自律分布系统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其产品是可靠的。

3.采用ADS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主要特点

3.1 在线可扩展性

(1)在系统中假如有新节点(车站)加入,在数据域中的所有节点都将接收这一信息,同时可在控制中心看见这个新站加入系统中。

(2)假如在线的车站突然因为网络故障退出了网络系统,其他所有节点都会知道这一状况,当网络故障被排除以后,节点重新加入系统,并且自动向控制中心发送自己最新的信息。并且尽力来恢复故障前的状态,可见系统有很好的伸缩性。

3.2 在线可维护性

运行图文件可以在控制中心在线修改,修改后可以下传到各个车站控制子系统。在节点在线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地对软件系统内容进行修改和维护。

3.3 在线容错性

(1)假如控制中心主机发生了故障,在控制中心的其它备用主机就会自动取得控制中心的控制权,同时系统中的其它节点也会重新确认新的控制中心节点,向它传输最新的信息。当发生故障的原控制中心主机重新加入系统以后,系统会自动的接纳它,同时它也会确认为新的控制中心。

(2)处于远程控制模式下的车站节点,在发生本地网络故障时,该节点会将自己升级为控制中心并且由远程控制模式切换为本地控制模式。

(3)在发生灾害时普通节点可以通过请求应答的方式来向控制中心请求成为控制中心,这样控制中心就可以自由的漂移。可见系统有较为理想的在线容错性。

3.4 能较好地贯彻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的技术路线

信息集中要保证信息的实时性。这里有二层含义:调度中心实时地得到列车在线信息;各个车站平等地得 到调度中心的运行图信息。ADS系统采用的/定购通信模型能很好地保证信息的实时性。控制命令在网络上传输的话,通信线路故障或主机故障将导致系统失效。采用ADS技术实现控制分散可有效避免系统失效的风险。

在ADS体系中,由于各个系统节点是对等的,任何一个节点都具有潜在的相同的能力,区别只是应用层的功能不同而已,而且这种区别是由管理者的方便造成的,而不是设计阶段决定的。这意味着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随时可以成为控制中心。这种灵活性对保证系统的可用性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在灾害发生时。此外,车站节点的本地/远程运行模式能方便地实现调度中心临时管制。

五、结论

本文从七个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轨道交通系统的五大技术需求,分别是1)系统的在线扩展性;2)系统的在线维护和测试性;3) 系统的在线容错性;4)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的技术路线;5)调度中心-车站-现场作业人员协同的业务分担模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新的设计开发理念和方法。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需求,需要建立设计开发理念和方法。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输组织的多样化和高密度化,采用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的技术路线是一种理想选择;调度中心-车站-现场作业人员协同的业务分担模式对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高效协同运行有重要意义;自律分布体系结构是适合于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理想选择;采用自底向上,由子系统逐步构成整个系统的系统设计方法学可以支持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分阶段建设实施。

最后对自律分布系统技术进行了综述,并从技术成熟性和技术特点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采用自律分布系统技术在技术上完全可行的,同时自律分布系统能很好地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技术需求并支持本文提出的设计开发理念和方法。

参考文献

[l] F. Kitahara et al. “Distributed Management for Software Maintenance in a Wide-Area Railway System”, Proc. of ISADS97, Berlin, Germany, 1997, pp. 311-318

[2] F. Kitahara,et al. “Widely-Distributed Train-Traffic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and Its Step by Step Construction”, Proc.of ISADS95, Phoenix, U.S.A., 1995, pp.93-102

[3] K. Mori, et al.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oftware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Proc. of FJCC’86, Dallas, U.S.A., 1986, pp. 1056- 1063

[4] K. Mori,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s: Concept, Data Field Architecture and Future Trends”, Proc. of ISADS93, Kawasaki, Japan, 1993, pp.28-34

[5] K. Kawano, et al.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Test Technique”, Proc. of COMPSAC89, Florida, U.S.A., 1989, pp.52-57

[6] H. Yamamoto, et al. “On-line Software Test Techniques Based on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Concept”, Proc. of the forth Workshop on Future Trends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Lisbon, Portugal, 1993, pp.29 l-296

[7] Tetsuo Takashige, “Signalling Systems for Safe Railway Transport”, Japan Railway & Transport Review 21, September 1999, pp.44-50

[8] Kazuo Kera, et al. “Hitachi’s Initiatives in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21st Century Railway Systems”, Hitachi Review Vol. 48 (1999), No. 3, pp.126-133

[9] Fumio Kitahara, et al. “PHASED-IN CONSTRUCTION METHOD OF ATOS”, Proc. of ISADS99, Tokyo, Japan, 1993, pp.415-424

[10] Hiroshi Wataya et al. “The Cooperating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Architecture”, Proc. of ISADS95, Phoenix, U.S.A., 1995, pp.40-47

篇7

1.概念性的研究、规划与设计

概念与规划、研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结合起来却能够较清楚的分析日前城市规划体系。

1.1 概念性规划

概念性规划也即概念规划,由于许多城市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的概念已为规划界所熟知,但也因为如此,对概念规划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层次上。从上面的分析中,概念与规划的结合应该是多层次的,实际上,概念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战略性、目标性的规划,由于城市规划是多层次的,概念性规划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深化方案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概念规划,工业区、居住区规划也存在概念性规划内容,只是由于问题简单,概念的确定较为容易而简化。如房地产策划中某开发地段的基本定位,发展策略就是概念性规划的基本内容,也是具体规划的依据。

1.2 概念性研究

既然存在概念性规划,也应该有概念性研究。实际上,概念性研究是概念性规划的基础,单独以研究为目的的概念性工作还是很多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由多家参与,编制不同的规划方案,准确的说应该是战略规划研究,至少是战略规划研究阶段,也即概念性规划研究阶段。如果从法定的城市规划体系上来看,目前国内所开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均应该是概念性研究。

1.3 城市设计的概念性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环境三维的空间设计,来贯彻城市规划思想,指导城市环境元素的进一步设计。城市设计是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桥梁。由于城市环境元素的不确定性,城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空间的概要性设计,也就是说,城市设计包含着空间概念性设计的内涵。

1.4 概念性研究与规划的重要性

概念性的规划、研究将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上说,城市发展所涉及到的问题复杂,影响城市长远发展的因素涉及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几乎各个方面,仅按“蓝图规划”的方式难以实现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控制引导。

从微观层面看,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功能的划分和用地的安排,城市空间、社区环境等均需要在功能安排之前给予一个基本定位。城市设计带有很强的空间概念性设计,该学科的快速发展,已说明微观规划中对概念性规划、设计的需要。

从我国城市发展过程来看,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城市的发展通过计划式的具体控制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现行规划体系及其发展

我国法定规划体系主要包括五个层次。其一是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法》中将城市行政区内的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多年未有法定的编制审批程序。近二年来,认识到区域性规划的重要性,已开始将城镇体系规划作为独立的规划进行编制、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也开始由国务院审批,“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批准实施的第二个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与此同时,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及编制思路也有大大更新,珠江三角洲地区编制了城镇群规划,江苏、安徽等地着手编制了都市圈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已经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其二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将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定为15―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等的蓝图规划。随着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城市总体规划越来越重视城市发展的宏观问题,如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等。但由于总体规划时限、相应的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制约,法定的总体规划模式已与城市发展的需要产生大量的矛盾,导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模式的产生。

其三是分区规划。分区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主要针对大城市总体规划深度难以与详细规划结合而设立,是总体规划的补充。

其四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层次规划是规划管理中最便于操作的内容,深圳市为强化控制性规划的管理作用,在控制性规划(技术文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法定图则制度。

其五是修建性详细规划。该层次规划是与建设结合最紧密的规划形式,但由于只有建设项目落实后,规划才真正具有实际的建设指导作用,而许多城市的重要地段的建设有多元的建设主体,建设意图、建设时期存在很大差异,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以其空间概要性设计的突出表现而得到了迅速发展。

3.新的规划体系

篇8

城市规划,就是指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或者为城市未来的布局提前做好规划和安排,为建设未来吗,美好城市所做的一切部署工作。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旨在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构建和描绘一幅美丽的蓝图。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城市管理三大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与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一起,共同组成了城市管理。

一、对城市发展历史的回顾

从早期到现在,城市发展历史课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在这里,我们引用“期”这个概念来对每一个阶段的城市发展进行概括,并针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作简要的论述。总体来说,我国城市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个时段(或者5个时期):

(1)朦胧期

朦胧时期主要是指城市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所处时间大致在古希腊时期或者更前,在中国主要是夏朝、商朝以及周朝。朦胧时期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是,城市规划观念受其所处时代和政治、风俗的影响,在城市建筑的形态和设计上都深刻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奉行宗教思想的事实,且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设计具有着阐释学中的丰富的神秘主义。

(2)滥解期 [1]

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设计及形态。其特征是形成一种新的理性设计思想和实用的规划准则,有专门的城市规划设计家,形态的可理解性加强。在中国,相当于晚周,城市规划体系建立,“里坊制”的出现。

(3)进化期

上述设计思想和理性实用准则在整个西方世界普及,发展趋向成熟。这一时段从中世纪中一直到19世纪,形态的决定论特征逐渐加强。在中国,相当于从秦代到唐宋这一时期。当时,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的军事防御,统治阶段为了便于管制市民,将里坊内部设为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的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设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唐长安城就是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4)革新期

近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的兴起,功能主义的城市形态观、形体观。形体的决定论成为主导设计思想,城市形态走向抽象,逐渐导致环境问题。在中国,从唐末到北宋,我国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很大进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镇,商品经济有所发展。而在西方,革新就更为突出,15- 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人们的精神梗桔,带来了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反映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上,突出了以“人”为主体,来代替“神”的权威。到了18世纪中期,起源于欧洲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先驱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城市”的新概念。直到19世纪末,霍华德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城市”的概念,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城市、大城市,崇尚自然、追求新的理想城市结构模式思潮。至本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对城市空间结构按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

(5)多元期

从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设计和多元思想崛起,城市形成建设趋向小型化、环境人性化和决策公开化。二战以后,世界上很多国家恢复重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而在60年代以后,现代城市规划观念又经历了一次新的转变,直到今大,这种转变仍在继续发展。

二、当今社会的城市规划新观念

随着城市规划在几个世纪发展中不同元素的介入和添加,发展到今天,其内容和形式已经变得更加饱满和丰富,并且所受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今天,就城市规划的全民意识来说,这回公民对其“规划”的概念已经不再模糊,这也总算没有枉费城市规划师、设计师以及相关人士的一番苦心,没有辜负其对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付出和希望。就当今社会来说,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这二者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正式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最新阶段。当今社会的城市规划内容被注入了更新的设计观念和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中已融入社会经济因素

当今的城市规划所研究的问题较之以前更为广泛,添加了更多的社会因素以及城市结构进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居住人口过多的问题,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解决城市人口疏散来开展的,那时的城市规划并没有过多的将经济这一动态因素考虑进去,而是重在对城市人口以及城市环境等的建设。直到今天,在这个以信息和知识创造经济的时代,“经济”这一动态的活跃因素才被完全的考虑到城市规划建设中。然而由于经济这一元素的活跃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城市规划对经济因素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太深刻和完善,比如对社会经济的定量分析等。但不管怎么说,经济因素的注入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仍然为城市规划的结合带去了新的因素,使得其所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2)从更深层次和角度认识城市结构[2]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而是社会经济作用的结果,对城市职能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有了重新认识,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另一方而是从空间结构上,对“功能主义”观点提出挑战,引导人们重新研究旧城市;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允许适当的高密度,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还重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旧建筑的有机结合,改变过去对旧城市全盘推倒,大拆大建,彻底求“新”的做法。

三、结束语

结合当前的城市规划观念,我国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宏观方而看,针对城镇体系结构中,城市之间的相互排斥大于相互合作问题,规划在制定时能否充分考虑,并研究能促进这种“区域协作”切实可行的政策或途径。将生态城的基木观点融入城市规划,认识到人类是属于大自然的,是其中的一部分,规划应理解自然,与自然合谐。

篇9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建设的指示、国际接轨的需要,城市的扩建工作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重点已经成为政府建设规划的重点内容,要想使我国城市建设过程更有计划和成果,难么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好城市规划内容,而就就目前的城市规划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与城市规划初衷想违背的内容,如对土地的利用不合理、土地使用浪费等等一系列问题,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城市发展现状就必须先明确规划与土地利用的相对关系,透彻理解城市规划的概念,以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城市发展问题。

一 优质的国外发达国家中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对关系

城市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相对关系,这没有一个统一的约定俗成的概念,但我们可以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经验,用来确立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就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演变过程来看,大体可以将其分成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城镇化”阶段,这个主要是一个“聚集”的过程,使发展较好城镇的周边城镇聚集过来,逐渐形式一个中心区域,并得到集中发展,最终形成城市;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外扩”阶段,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向着城市周边农村地区扩展,在这一发展阶段中能够使城市发展与建设范围扩张,并同时提高城市周边农村的生产化水平,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打破两者之间的二元化发展界限,使城市与农村形成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从而有效约束了城市建设的规模和对土地利用的要求。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农村的发展,无论是经济环境上还是生活环境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隔膜正变得越来越小,从而实现了国家城市化这一整体的宏观概念,国家城市化这一概念是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也是使城市扩建与农村土地占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重要方式,是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本质。

二 如何优化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对关系

借鉴城市规划结果较好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经验,并且切实结合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的实质性内容,将其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引入我国城市建设之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一套有地域特色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理念,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我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对关系。

(一)在探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相对关系时要注意强调区域的发展概念

就当前的城市发展观念而言,城市规划再也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规划理念,而已一个整体理念,城市规划要立足于满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各个区域的均衡,利用发展较快的、发展较好的经济地区带动发展速度较慢的区域,不仅要考虑城市内部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城市周边农村发展换环境与城市城市的发展关系,将“统一建设、整体发展”理念切实的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理念之中不仅能使我国国家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更能从内部限制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发展中占用的土地使用更合理、利用率更高、占用的资源土地更少、开发的贫瘠土地更多。在城市土地分配利用过程中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正确的土地建设、社会发展等相关政策,把握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工作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在探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相对关系是要紧密结合政治、经济、社会这些要素

城市规划是城市土地建设的基础,而城市土地建设则是社会行为、政治经济等一系列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要注意提高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这里所指的利用并不是单单指对的资源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对贫瘠土地的建设处理,土地利用在城市建设中所含有的更重要意义在于对城市土地的重新分配和利用,城市规划是一个统筹的概念,而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在规划过程中设计者根据城市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然后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内容进行整合编排,合理安排各个区域部分的组成框架以及城市分化区,对外要将周边农村的土地利用计划一并考虑进来,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化的发展势态,使两者能够形成一个共融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城市扩展内容更明确、对内对外的土地利用内容更科学合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形势被确立、发展过程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和谐共融,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

(三)在探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相关关系时要注意生态发展这一概念

生态发展是当今的重要主题,其触角已经延伸到经济、政治、发展、建设以及社会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对于城市发展当然也不例外,土地利用是生态建设的基本基本内容之一,在城市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为土地利用提供基本方向,而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计划又反过来对城市规划起到限制性作用,使建设范围、规划内容不至于超出生态建设的总概念范围之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更精准地确立哪些是生态建设区、哪些是生态储备区、哪些是可控发展区、哪些是不可控发展区,准确掌握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在设计计划中对这些重点内容作重点处理。在土地编制利用阶段,要做好土地的地质调查、土壤取样分析、土层结构分析、土质类型分析等等,做好对土地基本组成结构的调查和分析之后才能更全面、细致、准确地对土地的建设内容进行确立,最大程度的提高对土地的保护和利用率,同时也为城市的生态建设规划指明了方向。

总结:

城市建设是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内容的重点所在,也是我国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要想使城市建设得效果更理想,我们就必须优化城市建设规划、提高对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明确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性和本质上的统一性,在大力开展城市建设过程中以城市规划为指导、以土地利用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掌握好两者的相对关系,使两者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在城市建设过程之中的实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田;陈龙乾.浅谈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衔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42(01):124-126.

篇10

数字城市并非专家学者的空洞妄想,其来源于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快速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城市规划概念,需要将城市建设与信息技术全面结合,才能打造出适合新时代居民的城市。数字城市规划技术起步较晚,且面临着一次次信息技术革命,其技术体系不断发生着变化。

1 数字城市概述

“数字城市”是计算机技术与卫星技术有效衔接后提出的城市建设概念,其主要是指利用虚拟的空间平台,通过卫星、互联网、遥感等新兴技术,将城市中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人文地理等有关信息生动地呈现给城市居民,从而服务政府决策、服务居民生活。其本质上就是把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用于规划城市、预测城市、运营城市、监管城市。建设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系统工程,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向,其将大大优化城市内部的系统,并提高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效率,减少时间浪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总的来说,目前数字城市仍是一个虚拟概念,尚无法完全达到全面的信息化,仍需要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 数字城市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

数字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较多,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地观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此,笔者结合实际,立足于专家学者的研究,对数字城市规划的最为关键的四项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2.1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

近年来,我国在地球信息科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人们对地观测技术的研究也趋于成熟,使之逐渐实现了多时相、多角度以及高分辨率的目标。现阶段,城市中的各类建筑房屋、汽车等都可以通过卫星图片清楚地看到,它必将成为建造数字城市的重要信息源。就目前而言,数字摄影测量是数字城市数据采集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摄影测量的独特优势,使之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城市规划中各种比例尺数字地形的精度要求,有效地促进了数字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

2.2 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所谓的虚拟现实技术,指的是用数字空间取代传统的城市抽象地图等以生动的城市模型来模拟与显示城市的三维空间现实。实际上,数字城市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行政部门及普通公众提供城市的信息服务。所以,城市中各类信息的管理、分发以及传输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而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则是虚拟现实技术有效实施的保证。现阶段,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加之因特网的传输速率,笔者认为数字城市完全可以采取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网络结构体系。

2.3 3S一体化技术

3S一体化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总称,它们是建立数字城市的三大重要支撑力量,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地利用好这三大技术的特长,就能够真正有效地形成和提供所需的对地观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多种能力。比如,我国北斗卫星被应用于商业活动,预计将带来4000亿产值。

2.4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指的是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长期受制于数据的获取与不足,规划工作的数据基础高度依赖官方的测绘数据、统计资料等。因此,开放数据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内外都纷纷建立了共享知识、开放获取、城市数据派等多种开放数据形式,可以说开放数据的形成是大数据的必要条件,而大数据又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数据基础,因此,推动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城市规划技术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建立一个相对集中且完善的大数据中心,这样可以对庞杂的城市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和分析,有利于各种数据资源的整合、挖掘与利用。

3 数字城市规划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意义

3.1 促进城市规划的数字化

传统的城市规划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即人的意志力占据绝对地位,无法充分放大地理资源优势,导致城市规划中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如,著名的化工城市“泸州市纳溪区”,其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无法有效分割,导致城不像城,化工产业发展亦受到城市限制。数字城市规划虽然仍然取决于人的意志力,但数字城市规划技术将各类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科学计算,得出最为科学合理的数值,大大提升了城市规划的准确度和科学度,为城市规划决策者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基础数据。

3.2 促进城市规划的信息化

信息化已经是城市21世纪各地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关键附着物,城市居民习惯于网络上的生活,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元素。数字城市规划技术能够有效整合城市信息数据,扩大城市信息覆盖面,为城市军民提供最为经济的信息资源。如,城市WiFi的全面规划建设将全面促进城市信息化建设。这都是数字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基于信息技术,城市将逐步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如智能家居、智能公交等技术的研发。

3.3 促进城市规划的系统化

传统城市规划虽然也讲究城市功能的完善,但其相对来讲较为独立,而数字城市规划技术依靠信息科学技术支撑,实现城市规划数据资料的共享,为决策者找准城市要素配套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将城市规划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在这样规划建设的数字城市中,各个城市要素相互连接,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实现城市功能的全面化,打造出人与环境、人与城市配套设施、人与人的需求完美结合,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4 结束语

数字城市为城市规划、智能化交通、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城市安全应急响应等创造了条件,是信息时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将数字城市建设好,这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空间基础,其势必将取代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写下灿烂的一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规划,数字城市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数字城市规划的技术体系,充分利用各类技术方法,力争在城市规划理念上超前思维,减少城市建设的浪费。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85-01

一、什么是“城市经营理念”

城市经营就是运用市场机制,把城市经营的对象――城市资产,包括城市土地、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城市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生态、城市知名度、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还有依附于各种有形资产之上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各种特许权等的无形资产,通过市场运作获取收益,并投入到城市发展的新领域。这是“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城市自我增值、自我发展的市场化道路。它有三大特点:一,经营所需的资源是泛资源的概念,即没有什么不是资源;二,强调在政策引导下用经济杠杆调控城市;三,“经营城市”是比城市管理内涵丰富的概念,即城市管理属于“城市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经营的基本思路

城市经营理念下我们要把城市整体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利用市场手段和经营思维,整合城市部内的各种资源,发挥城市的系统效果和整体优势,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和手段,宣传和促销城市,建立城市品牌,树立良好的城市整体形象,增强城市对各种资源的吸引力,加大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最终实现发展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篇12

Abstract: the dongguan double transition period, an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ity of fin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The way the system of the urban design of beijiao exploration research, so as to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services company.

Keywords: fine; Urban design; Way of beijiao tow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东莞市进入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战略时期,对城乡规划提出新的思路和要求,城市发展越来越注重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关系,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转为内部挖潜,注重城市内涵发展、功能区完善和品质提升。现有的法定规划体系不能满足精细化城市规划管理要求,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适应精细化建设与管理的城市规划体系。近年来中心区城市设计、三旧改造、成熟社区、地块包装等规划设计的逐步推行体现了规划思路的转变。然而,如何搭建和完善精细化规划体系,如何协调与法定的规划体系的关系,是值得探索研究的。

1国家法定规划体系与特点

国家法定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解决城市(镇)与周边城市(镇)的区域协调,确定城市(镇)的性质、定位、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和道路交通框架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片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各项用地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市政管网,着重确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以便实施土地开发强度管理;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控规确定的地块指标为依据,对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作出具体布置,为各项建筑、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在法定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主要以控规作为具体项目审批管理依据。但是控规指标体系具有普遍性与一般性,没有就地块与城市之间在空间、建筑形态、环境和人文活动等方面提出控制和引导,政府难以把握、统筹城市空间品质的建设,公众难以理解城市未来的发展形态,造成下一层次详细设计方案审批依据不足,难以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

2构建适应精细化建设与管理的规划体系

2.1东莞市现有的规划体系衍生

东莞现有的规划体系是由国家法定城乡规划体系衍生而来,衍生的规划类型包括“三旧”改造规划和“地块包装”。“三旧”改造规划是结合省、市“三旧”改造政策衍生而来的,包括“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和“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分别对应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为依据,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更新的需求,在镇街范围内对“三旧”改造进行统一部署和整体安排。“三旧”改造单元规划是以“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为依据,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制定近期改造片区的详细规划,提出具体的改造要求和实施安排,达到城市设计的深度。“地块包装”是为适应精细化城市管理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地块包装”也叫地块规划设计条件咨询,是在控规之后、土地出让前,由规划局组织,土地出让方委托规划设计单位根据拟出让地块的现状环境特征、上位规划要求,通过意向性方案比较验证,综合提炼形成地块的规划控制要素,经规划局审议通过后,作为核发《建设用地规划批准书》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出具规划设计条件的重要参考依据。规划控制要素包括用地性质、功能、强度、空间、形态、环境、交通、市政等方面。

2.2东莞市现有的规划体系补充建议

在衍生的规划类型中,“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和“地块包装”都强调了城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其控制要素在地块控制指标基础上增加对城市空间、建筑与环境的控制与引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控规的不足,体现了精细化管理要求。然而,无论是地块包装还是三旧改造单元规划主要是针对局部街坊或地块展开的,在缺乏片区城市设计指导的情况下,其城市空间研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周边为非建成区时。因此,有必要在现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和完善精细化的城市规划框架,为精细化的城市规划管理服务。主要是对应国家法定规划体系,在宏观层面编制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在中观层面编制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在微观层面编制地块包装或三旧改造单元规划。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对应总体规划,从总体上提出城市空间形象的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格局和人文环境景观的总体框架,并提出城市设计重点地段。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可与总体规划编制同时展开,其研究成果以专题形式纳入总体规划,使其成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而发挥其作用。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依据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研究,针对特定地区,进一步策划城市功能,深化完善片区的空间景观、形态结构,组织公共空间系统等,其土地功能、地块的强度和高度要求、环境景观要素和公共空间系统等经过提炼后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而达到管理控制目标。地块包装、三旧改造单元等依据控规和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对城市局部街坊或地块的空间组合、建筑群体、环境小品、人文活动场所和交通市政设施等进行详细设计与安排,提炼出控制要素,形成控制管理图则,作为核发用地批准书的依据,从而实现精细化城市规划管理目标。

图3 东莞规划体系补充建议框图

3城市设计体系在道镇的实践

随着东莞主城区的进一步辐射扩散及东莞大道延长线、西部干道建设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道镇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道镇适时提出城市发展要以城市规划为纲,通过完善规划体系、优化城市管理、强化建设力度,提升城市魅力、打造城市品牌,最终实现建设现代和谐水乡新城的目标。由此,道提出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城市设计体系,在二维城市规划管理基础上引入三维城市规划管理。

2010年,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在道镇初步实践与精细化规划管理相对接的城市设计体系研究,包括道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道镇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结合项目建设需求的地块包装和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并与道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有效对接。

3.1道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从与总体规划对接出发,确立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和重点,如下图:

图4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与总规的关系图

规划通过现状城市核心风貌资源分析,确立了“岭南古镇,河岛绿城”的总体定位,提出“一结构五系统”的总体城市设计体系(即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景观系统、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城市立体空间系统、城市体验系统和城市色彩系统),通过“一结构五系统”具体设计要素的控制与引导实现总体设计构想。

道镇总体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完成初步成果后开展的,在充分解读总规初步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特色、城市空间美学、人文活动和观赏体现的角度补充完善了总体规划的定位,优化了用地功能、空间结构、景观系统、公共空间及绿地系统等,其研究成果反馈到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深化编制中予以落实。

3.2道镇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根据道资源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建设重点,提出5个重点控制地段,并对其开展了概念性城市设计。概念性城市设计是在总体城市设计“一结构五系统”的指引下,细化重点地段的功能、空间和特色策划,对土地使用、绿地开敞空间、用地强度分区、建筑高度分区、建筑风貌与特色、建筑界面和重要节点等进行了普适性的控制和引导,为控规编制或调整、地块包装或三旧改造提供依据和指导。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如下图:

图5 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关系框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