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6:49: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旅游资源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为地理环境部分的体育旅游资源,其地域性特征尤为明显。我国幅员辽阔,受地理分布条件制约,造成区域、民族的差异,体育冰雪旅游资源呈现出地域差异性和地方特色。如青藏高原有冰川雪峰景观,东北地区有林海雪原景观等。东北三省大部分区域处于中温带,山区冬季雪量大,雪期长,雪质好,适于滑雪旅游。滑雪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大区域: 哈尔滨市、伊春市、牡丹江和大兴安岭地区。冰灯和冰雪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以及吉林市、长春市、沈阳市、鞍山市等大中城市。体育冰雪旅游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
二、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季节性特征
体育冰雪旅游资源依托于冰与雪这种物质基础,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季节性特征特别突出,冬季北方的冰雪资源丰富,这里到处银装素囊,玉树银花,一片冰雪世界,多开展滑雪、滑冰等项目。长期生活在温暖炎热地区的人们来这里赏冰雕、乘雪橇、堆雪人、嬉冰雪,可称得上是难得的享受。黑龙江省有效开发冰雪旅游资源,已经连续多年在春节旅游黄金周战胜海南省,成为中国最热的旅游省份。
三、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特征
旅游资源在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冰雪旅游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旅游者即是游览娱乐者,他们活动的内容具有旅行、参观、游览、消遣、娱乐、疗养、登山、滑雪、滑冰、狩猎、访古等多样性。我国东北不仅有上述适合冬季运动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而且其冰雪服饰、冰雪饮食、冰雪建筑等冰雪物质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冰雪规范文化;冰雪艺术、冰雪娱乐、冰雪运动等冰雪精神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冰雪综合旅游资源,可满足冰雪旅游者的参观、消遣、娱乐等的需要。
四、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健身性特征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环境的污染,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强,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让人身心疲惫,通过健身、娱乐、休闲等方式来调节身心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从体育旅游活动中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缓解和消除身心疲劳,防范“文明病”。健身性是体育活动本身固有的内涵本质,体育活动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体育冰雪旅游活动给参与者带来的强烈生理及心理感受。如登山、冬季游泳、滑雪、滑冰、狩猎等体育冰雪旅游方式,均显而易见地表现出较强的健身性。
五、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可重复使用性特征
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可重复使用性,是指体育冰雪旅游者对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多次或反复使用参与,以达到健身的效果。这是体育冰雪旅游者注重体验参与过程的结果。尤其是空间距离较近的一些体育冰雪旅游资源会被人们反复多次地使用,如体育冰雪游乐场所,体育冰雪主题公园,滑雪运动、滑冰运动等。
六、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观赏性特征
观赏性是指部分的体育旅游资源具有很强观赏性和视觉吸引力。在经济、体育发达的欧美,把重要的体育比赛活动作为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已收到很好的经济效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比如奥运会、世界杯和欧洲杯足球赛,美国NBA 篮球赛等体育赛事,吸引大批异地球迷前往观看。在我国,观看体育比赛而形成的旅游活动已初步形成,并且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如2001年沈阳10强赛、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等吸引了大批球迷。冰雪运动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如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运动及各种惊险的雪上项目比赛,其艺术性和技巧性水平之高,动作难度、惊险之大,比赛竞争场面激烈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它给人以强烈的美感、艺术感和刺激感,这对于旅游者来说是一种极其美好的艺术和精神享受,吸引着更多的旅游者参与体育冰雪旅游和观赏精彩冰雪运动比赛。1996年第3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的成功举行,有力促进了黑龙江省体育冰雪旅游的发展。2007年长春亚冬会、2008年齐齐哈尔全国冬季运动会、2009年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对这些冰雪体育赛事观战旅游的有效开发,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冰雪旅游的开展。
2.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及其实践意义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状况。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子系统)的自身状况,而且取决于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系统结构)和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输出条件(系统环境)。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和为城市旅游业发展服务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同时需要与其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协同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统计表明,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据全国旅游总量的90%以上,而且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开始摆脱了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这两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更加依赖于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环境,依赖于城市旅游整体功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认知,依赖于在多种环境条件作用下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在城市范围内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必须摆脱单一的旅游资源要素评价的弊端,深入研究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多种因素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有效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优化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城市旅游产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应该是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所作的分析过程。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部吸引要素进行详尽地分析,把握其固有特征,以揭示其个性旅游价值;其次要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深入地研究,把握其结构特征,以揭示其整体旅游价值;最后还要对影响和制约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环境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其环境特征,以揭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价值。
3.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
3.1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及其个性旅游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由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或称旅游城市的吸引要素)所构成。这些旅游吸引要素内容相当宽泛,它们在城市旅游功能的形成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子系统的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受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其环境特征的制约与支配;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旅游资源要素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不论旅游资源要素怎样组合,也不论其所处的环境和开发条件的优劣,这种独立性都不会改变。
城市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要素自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假定排除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在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个层面上去研究各项资源的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其它旅游价值。城市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要从对其资源属性、状态、形成、演化的分析入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得出各自的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是形成城市整体旅游特征的基础,多数旅游资源要素都是在自然界的长期作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下形成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深刻认识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质属性,注意挖掘和弥补其有用成分,依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并结合对开发条件的认识,按照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原则,实现旅游功能的最大化。
3.2 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整体价值
城市内各项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何等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身特征和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组合后所形成的综合属性和整体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价值的评价是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质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因而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
旅游资源组合特征又可称之为旅游资源结构特征,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范围内全部旅游资源要素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等。类型组合是指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如果在一个城市内(或包含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并形成体系,资源在为旅游者服务的功能上相互补充,则可称之为城市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整体功能更强。如我国最著名的深圳华侨城旅游区,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功能互补、服务内容各异、巧妙配置组合,加上华侨城优美、舒适的周边环境,形成极佳的旅游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之相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照抄深圳人造景观的建设经验,缺乏合理规划,大兴人造景观热,相互雷同的旅游项目和设施近距离重复建设,教训则十分惨痛。
地域组合是指城市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配置关系。如各旅游资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分散性和同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表明:内容各异、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整体优势,因此组合价值更高;而内容与形式大体雷同的旅游项目(特别是各种现代人造景观)则宜在详尽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分散布局;同样条件下,靠近交通主干线或枢纽地带的各旅游资源要素具有相对空间配置优势。
级别配置关系是指城市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等级结构、资源产品的消费档次结构等关系。不同等级和消费档次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有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需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高等级、高消费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如世界遗产项目)在一个城市内的分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相关行业或部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综合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各等级旅游资源要素联结成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城市整体旅游功能的发挥自然也离不开对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的优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研究各细分市场的等级消费需要,坚持系统开发原则,挖掘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实现功能最大化。
3.3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条件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是一个与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联系的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对其开发和利用。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于系统本身的状况,也在于系统所依存的环境特征。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评价应该是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特征、旅游资源组合特征、旅游资源环境特征及其质量评价所构成的体系。
收稿日期:2011-04-26
基金项目:云南地质公园地学旅游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09JJ04)资助;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Y0479)资助
作者简介:齐武福(1971―),男,硕士,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旅游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046-04
1 引言
1999年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Geopark(意为geological park)这一名词,并讨论了地质公园计划[1]。我国是世界上以政府名义首次正式命名设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2001年3月16日,我国正式公布了首批云南石林等11处国家地质公园的名单。迄今为止,我国已命名有182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有24处世界地质公园)[2]。
近几年,随着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许多学者在理论上积极地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其中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如国家地质公园的涵义、特征、类型、功能、价值、选址、范围的划定、申报程序等;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如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开发理念、原则、内涵、模式等;以及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如国家地质公园的功能分区、产权、管理体制和机制等3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2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研究
2.1 研究现状
在《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研究》[3]一文中,杜霞、李磊从地质特征、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鲜明的人文景观等3个方面概括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4]一文中,李建兵、李忠东等从总体特征和核心景观特征等两个方面概括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在《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5]一文中,李赋屏从华夏之最、景观齐全、神奇诡秘等3个方面概括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在《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设计初探》[6]一文中,胡能勇、蔡让平从地质遗迹的多样性、地质遗迹的稀有性、地质遗迹保存的自然性和组合的完整性、资源开发的可操作性、面积的适宜性、交通的便利性等6个方面概括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在《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7]一文中,江以平、赵赣等从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6个方面概括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2.2 述评
申报者理解的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保护者理解的国家地质公园是由各种地质地貌遗迹构成的;而旅游开发者理解的国家地质公园则是由各种旅游资源构成的,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地质地貌遗迹中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部分,还应包括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而未必受保护的人文景观。
地质旅游资源或旅游地质资源的所指范围较狭窄,无法概括地貌类和地下水体类旅游资源,所以用“地学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相对较准确,当然还需进一步研究。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特性是用来描述地质地貌遗迹特征的,而直接用来描述地学旅游资源的特征则未必恰当。因为前者主要是地学专家可以体验到的特征,侧重于精神生产(地球科学研究)或精神产品传播(地球科学现场教学);而后者则必须是未来的游客可以体验到的特征,侧重于精神享受或消费(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或非专业性的探索)。二者在许多情况下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从理论上阐明“地学旅游资源”与“地质地貌遗迹”的区别和联系,将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3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研究
3.1 研究现状
关于地质遗迹的分类,陈安泽在《旅游地学概论》[8]一书中,将其分为地质构造现象、环境地质、古生物和风景地貌等4大类、19类、52亚类。《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9]将地质遗迹详细地分为重要的剖面、重要地质构造遗迹、重要化石、古人类遗迹等35种。赵逊等在《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10]一文中,根据我国已有的国家地质公园的类型分为地层学遗迹、古生物遗迹、构造地质遗迹、地质地貌遗迹等9大类。上述分类的详细程度有所不同,但分类的依据都是地质遗迹的成因。
在《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研究》一文中,杜霞、李磊根据旅游资源的鉴赏原则和分类方法,将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为2个大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7个亚类、22个基本类型。在《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一文中,江以平、赵赣等根据旅游资源的鉴赏原则和分类方案,将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为2个大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8个亚类、29个基本类型。并进一步将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分为7种成因类型、23种形态类型。在《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11]一文中,罗春科、周永章、杨小强等将西樵山地质旅游景观分为火山机构类、构造岩性类、构造裂隙成因的流水类及人文地质遗迹类等4种类型。
3.2 述评
显然,“地质遗迹的分类”与“(地学)旅游资源的分类”是2个有联系、但同时存在很大差别的问题。前者必须依据成因来分类;而后者仅根据成因来分类显然无法满足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相对而言,前一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且较成熟,后一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很不成熟。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12]已对旅游资源从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作了分类,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应照此标准执行,但该标准中的地文景观类型只能从大体上涵盖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类型,对于一些新类型应及时进行研究和阐释。
4 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的
研究
4.1 研究现状
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一文中,李建兵、李忠东等从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丰度高,自然性、原始性、神秘性突出,品位高,特色强,组合巧妙,功能齐全,极具科考、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等6个方面对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在《试论浙江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13]一文中,李跃军从地质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根据GB/T18972-2003评价、与世界著名的火山岩地区比较等3个方面对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价值评价。并将该公园的地学旅游功能概括为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两项。在《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一文中,罗春科、周永章、杨小强等从地质学意义、地貌学意义、生态学意义及考古学意义等4个方面对西樵山地质旅游景观的科学文化考察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在《金口大峡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构想》[14]一文中,罗成德、方海川等从9个方面对金口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并建立了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在《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15]一文中,余菡、陈锦凤等不仅对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与等级划分,同时还对该公园的气候适宜性、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在《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一文中,江以平、赵赣等从科学研究价值,社会、经济、环境价值2个方面对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在《西峡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16]一文中,王清利、常捷从旅游开发价值、旅游开发条件2个方面对西峡国家地质公园的恐龙蛋化石群进行了旅游价值评价。前者可分为典型性评价、规模评价和科学价值评价;后者则可分为区位条件评价、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评价及区位经济条件评价。在《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17]一文中,后立胜、许学工指出各国家地质公园均存在着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但在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价值方面,它们则主要表现为两个明显的功能,即科普修学价值功能和自然观赏价值功能。与此同时,它们还存在着其它的诸如疗养康体等方面的功能。从我国公布的第一批11个国家地质公园的特点来看,各国家地质公园几乎均具备这几个方面的价值。但是在价值含量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带来的是旅游开发策略上的不同。因此,提出对地质公园进行旅游价值的分类。
4.2 述评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性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而言,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有3类[18]。第1类是规划的目的,即通过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及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直接为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步骤等宏观规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2类是开发的目的,即通过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色、结构、功能和性质的评价,在宏观规划的指导下,为具体资源开发方向和专项旅游建设项目提供论证,为已经开发和部分开发的老旅游区提供改造和扩大的依据。第3类是管理的目的,即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质量、规模、水平的鉴定,为旅游资源的分级管理提供系列资料。具有世界罕见的国际意义的国家地质公园,经申报批准后可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等的管理级别来进行管理,同样也有省级和地县级的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显然,上面列举的文献本应该是从第2类即开发的目的进行评价,但有些实际上是从笼统的或者从第1类、第3类目的进行评价。
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客观性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其特点、价值和功能也是客观存在的,评价时应实事求是,对其价值和开发前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应做到客观实际、恰如其分。但在事实上,由于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包罗万象,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必然导致评价结论的差异。比如很多省份都有同种类型,如火山地貌类的国家地质公园,但这些国家地质公园往往不约而同地称自己为“国际罕见、国内独有”或“火山博物馆”。显然,不能将此问题的出现仅仅归咎于“炒作”,而应进行深入研究。
(1)重地学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轻地学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3个方面[21]。但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试论浙江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等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2)在地学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中,重地学旅游资源特色的评价,轻地学旅游资源价值、功能特别是旅游资源结构和规模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特点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旅游资源特色的评价,旅游资源价值与功能的评价以及旅游资源结构和规模的评价3个方面[18]。但在《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等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旅游资源价值、功能特别是旅游资源结构和规模的评价。
(3)在地学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中,重旅游自然环境,旅游经济环境和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价,轻旅游社会环境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环境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旅游自然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社会环境和旅游环境容量等4个方面的评价[18]。但在《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等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旅游社会环境的评价。
(4)在地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中,重区位条件的评价,轻客源条件,旅游投资条件,施工条件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条件等方面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区位条件,客源条件,旅游投资条件,施工条件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条件等5个方面的评价[18],但在上述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后几方面的评价。
在地学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方面,定量化方法还关注得不够。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发展到目前已日臻完善,在评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时,应尽可能避免带有强烈主观个人色彩的定性评价,力求定量或半定量评价,并要求不同国家地质公园尽量采用统一定量评价的标准,以便评价过程中的比较。但除了在《金口大峡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构想》中,作者建立了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在《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中,作者进行了定量评价与等级划分外,在其它文献中的作者大多仅进行了定性评价。
5 结语
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方面的研究而言,由于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时间短,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
(1)还未搭建起一个研究的理论平台。研究者至少要掌握《旅游资源学》[18]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应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内容。否则就只能停留在个案的描述、论证上,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且易雷同。
(2)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引用地学和旅游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缺少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多领域的渗透。
(3)研究者尚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 ――许多研究者仅满足于笼统地概述、泛泛地评价,根本无法满足下一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事实上,对任何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而言,对其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最终都源于一个基本问题――这个国家地质公园中的地质地貌遗迹连同其它旅游资源究竟对未来目标市场中的游客有无吸引力,有多大的吸引力。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下一步能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而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将朝哪个方向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1] UNESCO. UNESCO Geoparks programme: a new initiative to promote a global network of geoparks safeguarding and developing selected areas having significant geological features[M].Paris:University of Toromto Press,1999.
[2]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关于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审批结果的公示[R].北京: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9.
[3] 杜 霞,李 磊.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4):452~455.
[4] 李建兵,李忠东,朱世华,等.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J].四川地质学报,2004,24(4):241~244.
[5] 李赋屏.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J].社会科学家,2003,104(11):105~108.
[6] 胡能勇,蔡让平.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设计初探[J].江苏地质,2003,27(3):168~170.
[7] 江以平,赵 赣,魏 源.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J].江苏地质,2003,27(2):103~106.
[8] 陈安泽.旅游地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9] 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1∶600万)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10] 赵 逊,赵 汀.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J].地质评论,2003,49(4):389~399.
[11] 罗春科,周永章,杨小强,等. 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J].地质评论,2004,24(4):387~390.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13] 李跃军.试论浙江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3):60~61.
[14] 罗成德,方海川,罗利群.金口大峡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构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2):106~109.
[15] 余 菡,陈锦凤,刘 新.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6):102~105.
[16] 王清利,常 捷.西峡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J].地质找矿论丛,2004,19(2):139~142.
[17] 后立胜,许学工.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54~57.
[18]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Review of Research on Geopark Tourist Resources
Qi Wufu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144-03
[作者简介] 毛卫东,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
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旅游管理;
杨春宇,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贵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 (江苏 南京 210046)
一、引言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1]。旅游资源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变化、发展。受传统的旅游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人们往往将工业产品的开发方式用于旅游产品,将旅游资源专门化、物化、景观化。其实,当代大量的社会事象(事物和现象)、社会活动都是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但因为其较为隐性、多变和缺乏预见而常常被忽视。而这部分资源恰恰是与人类社会和人的旅游需求同步发展的,是旅游资源中最具活力和开发潜力的部分。为此,有必要对其内涵、特征、范畴和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
自王立纲(1983)在我国最早使用了社会旅游资源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便被广泛使用于国内的相关研究。对社会旅游资源的认识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其内涵和特征的把握;二是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主要有从属、并列和两者交融为人文社会旅游资源[2]三种观点。
研究方法主要还是通过社会现象的枚举去解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和活动”这一相当宽泛的内涵。对于什么是社会旅游资源这个核心问题,缺乏明确的概念与范畴的界定。由此造成在学术研究上,相关的旅游资源类型和概念混用、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不清;在指导实践上,泛化了人文旅游资源,弱化甚至忽视了对大量社会旅游资源的及时挖掘和充分利用。
二、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1.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社会”、“旅游”、“旅游资源”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文”、“人文资源”在社会学和旅游学领域中都是范畴广、争议大的一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旅游资源进行了概念界定。
彭一万(1991)提出“社会旅游资源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事物和活动”[3];王克起(1998)强调社会旅游资源是“特定区域的人群”[4];郑小琦(2000)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社会创造的”[5]。丁季华(1999)认为“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会议、商务和城市景观”[6];其他的还有,马晓冬等(2004)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以抽象人文吸引物为主体[7];王文才等(1994)认为“与社会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具有长效性、永续性价值的各种建筑物”[8],等等。
作者认为:(1)社会旅游资源的内涵“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物和活动”过于宽泛,必须用明确的外延加以界定。(2)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不能并列。(3)旅游资源的范畴是变化、发展的,用枚举法去定义难免“刻舟求剑”、“以偏概全”。(4)将“有旅游吸引力的人群”归入社会旅游资源,契合了“社会”的人类特征,但“人类”必须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5)用时间尺度去界定具有很大的创新,但“现代社会创造的”范围还是过大。且缺乏分类原因的说明,分类意义不够明显。
对于社会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应从其人文属性、功能体现和时间尺度三个方面深化分析:首先,从人文属性的视角。社会资源一般包括人口和劳动力的状况和分布以及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设施等。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社会资源侧重于人和与人相关的事象及活动,人文资源侧重于人的创造物,他们都具有人文属性。但无论何种资源,只有能够成为旅游吸引物(或因子),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从概念上分析,社会资源的人类本身不能成为旅游资源,人类只有与一定的空间、事象和活动相结合才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同时,与人相关的自然资源一旦被人类所作用也就具有了人文属性。所以,从旅游资源属性上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应该从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其次,从时间尺度的视角。社会资源具有地域性、种群性和历史性。认识社会资源,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时间尺度。许多西方学者是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源的,1980年法国皮埃尔・布迪诺(P・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现在的和潜在资源的集合体[9]。可见,历史的社会旅游资源已经可以归入人文旅游资源,把握社会旅游资源的时间尺度应该是当代的。最后,从功能体现的视角。社会旅游资源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主体功能是什么?”。社会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主体社会功能,比如:现代工程、现代建筑、会展活动、赛事活动等,只是因其同时具有了体验性和景观性而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功能就是满足人的旅游需求的旅游功能。
作者认为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的社会性、资源范畴的拓展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高度契合,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类型。它是指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当代人类,及由当代人类所创造的、不以旅游为主体功能的,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活动。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人文旅游资源共同组旅游资源。
社会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的地位归纳如下(见下图):
2.社会旅游资源的特征。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时间当代性将其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主体功能的社会性将其与主体功能为旅游的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表1)。
在此基础上,社会旅游资源还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状态的变动性。随着旅游需求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大量具有体验性和景观性的事物、现象和活动等社会旅游资源不断涌现。但其状态往往是变动的,存在挖掘、消亡和转化三种情况。比如:南京长江大桥,最初只是一个交通设施,但由于它的独特性、景观性等特征,使它具有了旅游吸引性并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交通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成了社会旅游资源(这是挖掘);随着条件和人们旅游观的改变,原有的特性被覆盖、取代,它的旅游吸引性下降,逐渐退出了旅游资源范畴(这是消亡);假如,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的变化,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交通设施的主体功能退化或者不存在了,但它还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可以服务于旅游业,这时就可以将其主体功能转化为旅游,成为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此外,还有一种转化可能,即由于它在特定时期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可以转化成未来的遗存类人文旅游资源(这是转化)。
(2)表现的隐蔽性。一方面,社会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是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来的,表现为相对隐性、间接。许多当代的建筑、设施,往往在建成之后和使用过程中,其旅游价值才被认识。另一方面,许多属于社会旅游资源的人物、事件和活动都具有短暂性和时效性,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周密的策划和巧妙的运作才能被挖掘利用。最后,社会旅游资源是外延不断扩展的概念,它与人的需求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人类多样、多元的旅游需求和人类社会大量的复杂事象都具有一定的内在性、复杂性和发展性,表现较为隐蔽。
(3)范畴的广泛性。社会旅游资源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同步发展。主观上,旅游需求的发展要求我们扩大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客观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能提供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既有具体的又有抽象的,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单一的又有综合的。此外,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大量的旅游吸引因子。这些吸引因子既可以转化为独立吸引物,也可以整合成综合吸引物,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同时,大量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的人本化、个性化彰显,新的旅游需求、旅游方式不断涌现,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强,旅游的影响已经并不断超越经济范畴而走向更深远的社会层面[10-11]。这一时期,旅游社会属性的基础地位和引领趋势明显上升,当代大量的科技、体育、文化等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设施不断地被开发出旅游功能,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12]。
(4)载体的人类性。社会和人文既是现象也是过程。从现象的视角看,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和。“是一种大型的、长存的、自足的自我持续的群体,它由相互作用的人们组成,而这些人分享和共通一定的价值与信念[13]。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一个由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人类能力与习惯组成的综合系统[14]。所以,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是这样的人类:他们共享着文化,创造着人文。社会旅游资源的载体既包括人类(个人或者人群),也包括人的活动和与其相关的要素(环境、设施等)。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载体主要是人类的各种创造。社会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当代的人类,与一定地域空间结合的人类,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活动都可以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三、社会旅游资源的内容体系
基于以上对社会旅游资源概念和特征的认识,以郭来喜先生等(2000)对旅游资源分类为参考(将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历史遗产、现代人文、抽象人文和其他四类[15]),将其“现代人文”中旅游功能非主体性部分和“抽象人文”中现代部分抽取,并从以人为本和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将其外延扩大,社会旅游资源可分为设施、事件、人物、活动、环境和其他六类(见表2)。
四、结语
旅游资源的属性分类问题是旅游学的基础问题,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时间的当代性、旅游功能的非主体性是界定其概念的关键,也是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所在。廓清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可以进一步梳理旅游资源的分类依据和类别关系。同时,能够引导人们更多的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旅游社会功能的视角以及社会和谐的视角去深刻认识社会旅游资源,丰富和拓展旅游资源观。重视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并推进社会资源旅游化,是促进旅游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2]郭为.景点景区规划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J].旅游学刊,2001,(4).
[3]彭一万.重视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向 [N].中国旅游报,1991-03-07.
[4]王克起.浅论社会旅游资源 [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8,(4).
[5]郑小琦.为开发旅游资源觅良策 [J].望新闻周刊,2000,(29).
[6]丁季华.旅游资源学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7]马晓冬,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为例 [J].人文地理,2001,(6).
[8]王文才.成都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J].四川地质学报,1994,(2).
[9]Eric L.Lesser.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C]. Boston: Butter-worth Heinemann,2000,322
[10] R. W. Butler.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ourist developmen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4,2(2):100-111.
[11] Michael Romeril. 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 ac-cord or discord[J]. Tourism Management,1989,3(10):204-208.
[12] Peter E. Murphy. Tourism as a community industry:An ecological mod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J]. Tourism Man-agement,1983,3(4):18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