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6:49: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调查现状: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偏低
统计数据显示,在调查样本中,超过53%的学生来自县城或农村地区,并且这些学生中一半以上来自外省的一些小县城。家庭月收入总额1000元以下的达到6.3%,家庭月收入总额2000元(含1000元以下)以下的达到57.42%。家庭月收入总额2000元以下的学生人数超过一半,可以推出,目前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主要是来自农村经济情况不好的家庭。
学生与家长的教育选择倾向 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8.7%倾向于选择普通学校,且多是来自农村或县城的学生,31.3%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职业学校。在问卷中,面对“如果考不上普通学校”这个问题时,59.1%的学生会选择上职业学校,有22.5%的学生选择复读再考普通学校,有18.4%的学生选择花钱也要上普通学校。
学生与家长选择职业院校的原因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问及“为什么选择职业学校”时,29.4%的学生选择了“早点挣钱,减轻家庭负担”,而家长选择此原因的也占到42.6%,可以说,家庭经济状况的窘迫,是学生和家长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主要原因。选择“可以通过上职业学校然后考高职的方式提高学历”的学生有25.7%,这一结果显示,看重职业学校的升学功能也是选择职业学校的主要原因。
学生与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了解 只有5.9%的学生和2.3%的家长非常了解职业教育,11.2%的学生和8.1%的家长对职业教育有大致的了解,64.3%的学生和73.2%的家长对职业教育全然不了解。可见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漠不关心,同时也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本身的宣传力度不够。
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是很少的,一般人全然不了解职业教育,有一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上不了普通学校的孩子学习一技之长的地方,就是学习一点技术之后能当工人,等等。
学生与家长对职业院校的满意度 从统计数据来看,仅有的5.7%学生和4.3%家长对职业学校的“很满意”;而56.8%的学生和64.5%的家长表示对职业学校“不满意”。在访谈中,家长和学生不满意的原因源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就业情况、学习安排、收费情况、升学率等各个方面。学生觉得上职业学校自卑,会被朋友看不起,感到和上普通学校的同学有很大差距。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职业学校的学习风气和学生的精神状态不满意,上了职业学校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甚至有一些家长表示“让孩子上职业学校很后悔”。
学生与家长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 调查显示,有44.8%的家长认为子女上职业学校低人一等,和上普通学校的学生家长相比自己脸上无光。在访谈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接受职业教育后,“和上普通教育的同学距离越来越远”“当别人听说自己上职业学校时,很多人表示出同情和不屑”。职业教育带给人更多的是负面感受。当问及“身边有没有在辍学之后又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时,有56%的学生和62%的家长选择“没有”,选择“很多”的学生仅占不到10%,只有3.4%的家长选择“很多”。可见,职业教育对于辍学青少年的吸引力还是不足的。
对策建议: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是当务之急
调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低,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也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学者对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往往过多倾向经济因素的分析和制度政策的探讨。应该说,经济因素和制度政策确实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只考虑这些因素是不够的,因为在人们做出选择和投资职业教育的判断时,还受着虽然看不见但客观存在的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构建良性文化机制,更新职业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我们改变教育观念、方式、手段的具体反映。良性的职业教育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首先,营造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氛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的呼唤。因此对于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建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搭建各种平台,加以引导和推进。包括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表彰奖励优胜者;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才;广泛深入宣传职业教育,大力宣扬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贡献;设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建设;树立科学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其次,建设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应更多注重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最密切,而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就不应该闭门造车式地疏远企业。因此,职业学校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还必须广泛了解市场文化,与市场文化融合,才能形成一种具有职业特色、立体结构的学校文化。
一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就业中的问题和现象
高职院校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主要总结如下:
第一,实习就业中的跳槽现象。和传统意义上的跳槽不同的是,高职院校实习生的跳槽,完全是由于对相关职业期望值过高而发觉现实难以接受,故而做出的盲目弃槽重选行为。产生这种行为是因为没有实际调查和慎重考虑,多数并不如人意。
第二,实习就业中的跑人现象。跑人现像主要是指学生在实习或就业中,不和所出院校沟通,不和所在单位协商,也不经所在部门允许,私自离岗离职,甚至去而不返等现象。近几年来,这种行为不是个别的,而是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实习就业的学生身上。这种不计后果,毫无职业道德可言的行为让人颇为头疼又无奈。这种行为既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又对学生所出高职院校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还会令人质疑学生的职业诚信。
第三,实习就业中的避世现象。避世现像是指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接收压力后,放弃实习就业,转战回校,以攻取更高学历来换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这实际上是由于不能适应社会的节奏和压力,采取的对实习就业的一种变相逃避。
第四,实习中的崩溃现象。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实习就业中由于工作的辛苦和强度超出所能承受限度,致使身心遭受压力而无处开解,乃至精神抑郁,生活工作都受到影响。
另外,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大部分坚持下来的学生或多或少会向家人、朋友、老师诉苦发泄,述说想象与现实的差距。以上现象又以在服务行业中实习就业的学生最为常见。
从表面来看,以上种种问题现象是学生心理素质差、对实习就业态度不端正造成的。深层次探求,这些现象与当今的职业教育的缺失与偏颇也不无关系。
二 目前职业教育的偏颇和缺失之处
所谓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了解所选专业,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从工作流程到工作内容,从工作强度到工作力度,从职业技能到职业态度。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最终使学生完全接受并热爱自己所选的专业及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以最好的状态和心态施展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技巧。所以,完整的职业教育,还需要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然而当今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受的职业教育,与其说是职业教育,不如说是专业技能教育。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职业技能和职业技巧作为职业教育的内容来抓,却忽视了其它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以致造成了学生在实习就业中的以上各种问题。
第一,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正解的职业观。高校大部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当初选择专业的时候,是以谋生为目的的。相当数量的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对所选专业不够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因此,对所选专业根本谈不上热爱或喜欢。在他们看来,选择职业教育,是就业的一种途径,至于这个所选专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不是自己想做的,甚或自己将来能否从事或胜任所选专业对口的行业,都不在他们考虑之内。就如同人们以填饱肚子为目的却盲目购物一样,所购食品是什么成份,什么味道都不吝一眼,撕开包装发现不合胃口随手便丢。
实际上,一个行业,一个职业,除了是谋生的手段外,更是一个人体现价值的舞台。它除了可以使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外,还是一个人发挥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智力、获得精神满足、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良好途径。
因为学生只把实习就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来对待,所以一旦发现实习的岗位不能满足或暂时不能满足自己对谋生的期望值时,一些自认为有能力的学生会别谋“高就”,踏实肯学的学生会选择“回炉另造”――继续到高一级学府求学。
第二,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缺失。学生在选择一个专业、接受该行业的职业教育时,对该行业首先要有一个尊重的态度,对自己将来所从事岗位要有一个负责的认知。在良好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熟练的职业技巧和职业技能才有发挥的舞台。这应该是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最基本的职业化培养。而且这些东西,不是靠教师和学生在职业教育的课堂中口对耳的宣传,而是要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心里去领会,潜移默化,进而成为一种观念。
然而从实习就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不声不响、随随便便地“跑路”来看,职业教育在这方面明显是缺失的。
一个人一旦进入到一个职业中,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行为便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涉及身边一个很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就如同一整个链条,缺失了一扣就会影响运转。大多数“跑路”的学生把自己的行为定义为“摔盘子”的行为――一个盘子摔碎了没什么关系,买一个补上就行,我走了没关系,再找个人补上。他们从来不考虑因为碎掉的盘子而没盛上的那盘菜,自然不会考虑因为他出走的个人行为而被扔下的一摊子事儿。他们不懂得尊重所在岗位,也不懂得尊重所从事职业,对于自己的实习就业没有一点负责的心态,甚到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
第三,学生对相关职业的了解浅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职业。他们需要知道选择了该职业后,需要做什么事情,会面对什么工作,以什么心态,他们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他们需要哪些职业技能――只有全面了解一个职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然而事实却是,他们在实习就业时发现,他们对相关职业明显地了解得远远不足,以至于他们产生迷茫、混乱、沮丧、烦躁、抑郁等各种情绪。
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对相关职业却知之甚少。一方面,是由于职业教育的疏忽,另一方面有些校企合作的院校只是名义上的合作,职业教育和实习就业是分开的环节,学生没有机会真正认识相关职业。这也是造成学生在实习就业中因所选职业不合适或不喜欢而造成跑路或心理抵制的原因。
第四,学生盲目的职业选择。职业教育的职责还在于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然而在实习就业期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却是近似盲目的。
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择高校专业时,基本是在能选择的范围内,以什么专业在当下热门、好就业为原则,根本不考虑事过境迁,万事有变,也不考虑自身的能力、性格和喜好。而经过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后,在实习就业的选择时,学
生依旧没有吸取教训,基本是以哪个公司(企业)有名气、规模大、薪水高为前提。而对于对方公司紧张的工作节奏、频繁的工作强度是否自己能胜任考虑不足。最终的结果便是学生跑的跑,走的走,放弃的放弃。而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因为超出承受能力范围的压力而产生烦躁不安,心情抑郁的不良情绪。
另外,长期在学校的温床中,学生享受的是“体面”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公司从社会上招来的“闲散人员”进行的“临时培训”不同。因此,一开始就把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想像得过于“优雅”和轻松。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学生,当他们进入校门的一刻,潜意识里,他们已是有文化有学历的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肯把自己将来的工作和打工仔、服务生联系在一起的。而一旦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会了想像和现实的反差后,往往被工作的辛苦和挫折挫伤进取心和积极性,职业道德观淡薄的,就很容易做出“跑人”的事情来。
三 改进完善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
为了更好地保证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质量,完善职业教育势在必行。今后的职业教育,不能仅仅以职业技能和职业技巧为主,而更应该结合以下内容进行:
第一,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管是实习还是就业,学生都应该秉承尊重岗位、尊重行业、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原则。
第二,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力求让学生对相关职业有一个系统详细的了解。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如果真正能做到校企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真实职业氛围内了解相关职业,接受职业教育,必会事半功倍。
教师的职业素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结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教育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心理品质的总和。作为一种职业,可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三方面分析教师职业的素质结构。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专门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方面;教师的专业素质则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操、职业个性等四个方面。
一、职业行动知识成为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
职业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社会学认为,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承担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获得相应的报酬;它具体指向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一种职业应该包括行业和职能两个维度构成”,“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 无疑职业是一种专门的劳动岗位,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对学科体系专业分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真实的社会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科学编码。”职业行动知识的核心是工作过程知识,包括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上个世纪末以来,以德国不莱梅大学劳耐尔(Rauner)教授、中国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等为首的国内外一大批职业教育研究者,提出了生成性的教育过程与工作过程定向的“职业科学”概念,并提出“职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职业的角度对特定职业领域里的具体职业行动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研究和系统化;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对特定职业领域里实用的科学知识、方法、能力等进行研究和系统化。这样,“职业科学”就涵盖了实际的职业劳动的实施过程与实用的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既研究工作经验又研究专业知识,既关注工作过程又关注学习过程。
二、职业岗位技能成为教学能力的重要构成
教学能力是基于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所形成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职业“双专业”特征的具体表现之一。学科专业知识内化为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教育科学知识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随着职业行动知识成为职业教育教师职业专业知识构成的一部分,一旦教师掌握了职业行动知识,也一定会内化形成教师一定水平的职业行动能力。这种职业行动能力具体包括工作过程知识和职业岗位技能两个方面,其中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行动知识的核心,是职业科学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专任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而职业岗位技能则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构成。
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技能和职业技能。这符合职业教育对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师资的“双师”素质要求从三个方面界定了专任教师的职业岗位技能,即1.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具体认证“双师”素质的条件是具备上述三者之一即可。但实际上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各自的关注点是不尽相同的。
第一条强调职业教育专任教师除拥有必备的教师资格证外,还应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证,通过取得后者而了解职业岗位技能和工作过程。考虑到仅仅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证,并不能确凿评定教师的职业岗位实操水平,故要求教师应同时具备主持或主要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也就是说,单有“双证”并不等于“双师”素质,参与或主要主持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是比较典型职业实践操作,当且仅当二者兼备时才能界定“双师”素质。
第二条强调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必须具有企业一线本专业工作经历,在时间上规定为五年内累计两年,同时还要具有能够全面指导学生实践实训的能力。这里“企业一线”意在突出真实的职业行动,并通过职业行动积累职业工作经验,全面了解具体工作岗位任职要求;“本专业工作经历”意在将专业与职业对接,最终的目的是根据职业行动知识来改革传统专业学科体系,也就意味着职业行动知识才是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五年内累计两年”是对职业教育专任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时间要求,目前国内职业教育专业面向的往往是多个职业岗位(岗位群),专业专任教师要比较深入了解这些岗位具体的工作实践,必须有较长时间作保证;“全面指导学生实践实训的能力”侧重要求两点:一是“全面”即要针对专业所面向的所有职业岗位,允许专业专任教师突出深度了解其中的一二个职业岗位,但同时要求必须全面了解所有职业岗位;二是“实践实训”既包括校内实训,也包括企业顶岗实践,也就是说专业专任教师在校内可承担实训课程教学,在企业里可以指导学生顶岗实践。总之,职业教育的专业专任教师还同时是一个比较合格的企业员工。
第三条强调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应用技术实践研究能力。关注专业学科体系,也就意味着职业行动知识才是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五年内累计两年”是对职业教育专任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时间要求,目前国内职业教育专业面向的往往是多个职业岗位(岗位群),专业专任教师要比较深入了解这些岗位具体的工作实践,必须有较长时间作保证;“全面指导学生实践实训的能力”侧重要求两点:一是“全面”即要针对专业所面向的所有职业岗位,允许专业专任教师突出深度了解其中的一二个职业岗位,但同时要求必须全面了解所有职业岗位;二是“实践实训”既包括校内实训,也包括企业顶岗实践,也就是说专业专任教师在校内可承担实训课程教学,在企业里可以指导学生顶岗实践。总之,职业教育的专业专任教师还同时是一个比较合格的企业员工。
第四条强调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应用技术实践研究能力。关注点具体包括:首先是“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一定与企业生产一线密切相关,应用技术研究就是为企业生产一线解决新技术应用、技术革新、技术研发等实际问题,是深层次了解并创新职业岗位职业活动的重要途径;其次是“主持或主要参与”,只有是主持或主要参与者才能真正深度、全面地了解企业特定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等活动,或者说只有不是片面地、边缘化地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的主持人或主要参与者才有机会、负责任地参与并了解企业生产活动;第三是“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这是强调应用技术研究的实际价值,评价一项应用技术研究的成败关键就是是不是被企业使用和是不是取得了良好效益。某种意义上说不被企业使用的应用技术研究绝对不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没有取得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研究绝对不是一项成功的研究;第四是“近五年”,尽管我们认定某专业专任教师是不是具有“双师”素质是一种静态测评行为,但一旦将这种静态测评行为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时,其暂时性和可发展性就会得到彰显,为“双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潜势。
综上所述,三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必须深度了解企业,熟悉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不仅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教师,还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或技术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必须从“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或技术人员”的角度再一次“专门化”。
三、校企合作意识成为职业素质的重要构成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和鲜明特色,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是一个泛在的工作,应该具有全员参与、主动服务的校企合作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意识是指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应主动密切联系企业,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获取顶岗实践机会和职业行动知识,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实施合作育人和项目研发的主体意识。具体包括:
1.为企业主动提供技术服务的意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即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企业生产运营服务。落实到职业教育专任教师个体身上,技术服务就是要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工艺流程优化、技术应用中的疑惑、陈旧技术革新改造、新技术培训指导、经营管理健康体检与校正、企业文化凝练与培育等等,专业专任教师在与企业交往的过程中,要以企业一员的身份有意识地去发现和捕捉服务机会,主动跟企业沟通,独立或团组完成服务任务,赢得企业信任,为深入了解企业、融入企业赢得机会。
2.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育人的意识。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产业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甚至接受理实一体化教学。单纯依靠校内专任教师和实践教学条件,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学生或所有实操技能的实训和理实一体化等教学需求,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包括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和生产设施等弥补校内专任教师和实践教学设备等数量或质量的不足。专业专任教师要主动与企业技术专家沟通交流,缔结稳定的协同进步、合作育人的人际关系,合作开展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归纳、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遴选、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与教学领域分析、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开发、课程教学与评价等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
一、职业教育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学校与普通的高等学校不同,每个专业课程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料比较多,如果整理不及时,会造成教学资料丢失,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找到相关的教学依据,严重制约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在职业教育中实行档案管理,将相关的教学资料进行收集,按照类别进行归纳整理,以便于后面工作的使用。在职业教育中加强档案管理,有利于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还可以通过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档案管理主要包括:文书档案、教学档案、学籍档案以及基建档案等四大内容,由于各个档案内容较多、较复杂,一旦档案管理不当,使档案处于混乱的状况,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档案管理主要内容
(一)文书档案管理
文书档案主要是指学校在日常管理中产生的各种文件、资料等,这些文件记录了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过程,还包括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将文书档案分类别进行归纳管理。通过文书档案,可以了解到学校是如何发展的,对学校发展有利的项目,学校应该积极推进,摒弃学校发展中的不足之处,促进学校快速发展。另外,学生可以通过文书档案,了解到学校的辉煌历史,并使学生感到骄傲,从而产生爱校的情怀。
(二)教学档案管理
教学档案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笔记、教学成果等,学校可以通过教学档案,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档案,了解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教学档案管理,可以了解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不断提高学校的职业教育水平。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档案选择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档案了解自身的不足,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籍档案管理
学籍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在入学时的基本情况、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等内容。学校通过学籍资料管理,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管理学生。社会用工单位可以通过学生的学籍档案,判断学生是否满足本企业的要求,更好地甄别人才,学籍档案是学生最直接的名片,是判断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设备、基建档案管理
设备档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详情以及维护的相关信息等,一旦教学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可以通过设备档案,了解仪器设备的基本性能,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基建档案是指学校基础建设的档案,主要包括:施工的图纸、水电安装示意图以及消防安全通道示意图等,学校的基建档案十分重要,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有利于维护校园建设的安全,学校建筑如果需要改建、新建或扩建,基建档案是必不可少的依据。
三、加强职业教育中档案管理的实践性
(一)增强档案管理的意识
职业教育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管理人员需要具有档案管理的意识。现阶段职业教育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管理工作缺乏责任感,有时会导致部分档案资料丢失,就会失去档案管理的作用,给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加强职业教育的档案管理,首先,需要树立管理人员档案管理的观念,了解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增强职业教育学校全体教职工的收集整理意识。由于职业教育中的档案资料种类繁多,单单凭借管理人员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学校的全体教职人员共同努力,将重要的档案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并上交到档案管理部门。另外,学生在档案管理中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档案意识,积极配合学校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以便学校为学生建立完善的个人档案,为学生以及用工单位提供便利。
(二)加大档案管理的力度
职业教育的档案管理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工作小组,在小组中推选最具责任心的负责人,领导档案管理小组人员努力做好管理工作,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学校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将档案管理的场地列入规划建设内,建立独立的档案馆或档案室,并与普通的办公室进行区分,在档案室内配备齐全的办公设备,配备必要的电子产品,以及档案管理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在档案馆或档案室内建立纸质档案资料存放处,该存放处不仅需要比较大的空间,还应该注意室内通风,防止潮湿,以免资料被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在职业教育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依据《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在日常的职业教育档案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档案资料收集、移交、查阅、审核、归纳、总结等,再根据档案内容进行分类,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收纳保存。档案保存也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分门别类,文书档案归纳管理,教学档案归纳管理,学籍档案归纳管理,基建档案归纳管理,并由档案管理部门的专人负责,确保档案的安全性。
(四)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也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职业教育学校的档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实行电子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档案资料整理更加仔细,查找档案更加方便快捷。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职业教育档案管理,首先,制定一个整体的档案管理方案,按照计划进行收集、录入、整理、存档。其次,利用互联网络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实用性的档案信息网站,方便使用人员查找,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提高档案开发利用水平
职业教育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档案资料,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档案的开发利用才能体现出档案管理的价值。在档案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不仅可以保留文字档案,还可以保留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材料,丰富的档案内容可以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另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档案资料进行鉴别,删除重复或者无价值的档案内容,提高档案的水准和质量。实现部分档案的公开性,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查找,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四、结语
通过职业教育中的档案管理,可以帮助职业教育学校了解自身的不足,为学校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在职业教育中加强档案管理,增强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发挥档案管理的价值,不断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红.加强职业教育学校档案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2.
[2]吴桂云.改制后职业教育系统档案管理的几个新区域[J].办公室业务.2011.
[3]尹英范.加强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J].黑龙江史志.2014.
[4]林凤.关于职业教育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2.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22-03
一、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衔接现状
(一)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目标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预期结果,直接指引着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衔接的起点。从理论上讲,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学习者的特征,但是现实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往往过多的关注学习者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及所服务的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情况与发展需求进行深入调研论证,缺少对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群的深入调查分析,对行业的就业准入制度了解不深甚至是不了解,直接造成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的脱节。
(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众多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集结点。从课程内容角度分析,课程开发者多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他们学科知识结构较好,但对行业、产业、职业的了解不足,很难从职业能力的角度选取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在这一点上,由于职业院校对行业、产业、职业发展需求调查研究的欠缺,也造成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职业资格的衔接缺失。从职业资格课程资源角度分析,为了保证职业技能考核的质量,劳动部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1],并从职业分类、职业标准、国家题库、考务管理和质量管理五个方面逐步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是仍然缺乏职业资格相关课程模块的支持,这也为职业教育课程引入职业资格标准造成了困难。
(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实现预期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分析,目前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使用国家职业教育统编教材,院校开发的校本教材相对较少。从教师的角度分析,目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失调,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也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造成困难。
(四)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可为确定和诊断预期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为修正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推动下,许多职业院校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学校技能鉴定系统,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机制和措施,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然而,职业院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并没有因为管理体制的变化而更新,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形式仍是以笔试为主,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却分为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鉴于一些职业院校场地设施不足,鉴定内容和质量并不能达到全社会的统一性,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接点基础
(一)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必要条件
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划分所依据标准的不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基于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基于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和基于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式[2]。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最初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取相关职业领域的从业资格,即职业资格等级划分是以受教育程度来决定的,这种基于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我国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二)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最佳接点
随着科学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以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主的个性特征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性更为显现,并在职业资格的制定中得以表现。职业教育的整体、系统化教学,为学习者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学习机会,满足了职业资格逐步发展、完善的需求,这为职业资格进入职业教育课程提供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三、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策略与途径
(一)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职业资格接点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必然要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职业教育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必须考虑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行业的发展需求,考虑产业、行业的就业准入和就业条件。在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时,首先要明确该职业院校服务面向的行业和产业,其次要了解其行业准入条件,都有哪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转化为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语言,为学习者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3]。
(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职业资格接点
从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有实践专家与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参与。实践专家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对工作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目标,并将其转化为相关的课程内容;职业教育毕业生从自己的学习与就业经历出发,分析所学的不足和工作岗位的技术需要,为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从课程内容开发的原则分析,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依据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依据职业教育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要参考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从课程内容开发的领域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有四个领域:一是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制的职业教育教材;二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各种系列参考教材;三是各种教育学会、协会组织编写的职业教育教材;四是职业院校编写的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种领域,而是要充分考虑各种领域内的相关教材以供参考。
(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职业资格接点
在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如何和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制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时,提出了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双对照、双考核、双认证”的基本原则,强调课程的学习领域要与鉴定的工作领域建立起对应关系,要了解两种证书制度的区别与关联,要关注对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形成性评价[4],并提出了重要的教学途径——单元式教学,要求按照学习领域安排学习进度。近年来我国许多职业院校正在尝试CDIO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主线,把专业所需的知识、应达到的能力、应具备的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具备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这个核心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达成含有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目标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职业资格接点
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时,一定要以含有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不仅要在教学中进行职业资格能力的评价,还要对课程目标中其他专业技能、核心技能等进行全面评价。在职业资格评价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通过单元式教学,进行职业资格的学分制管理和模块化考核,即要求职业院校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的工作领域要求建立资格学分,然后在每一个学习领域结束后都对其成果进行检验、考核,累积资格学分,最后达到预定的资格学分者视为鉴定合格。在这个资格学分体系中,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评价的学分,还特别强调企业评价学分和资格评价学分(技能要求综合考核的学分)。这样,整个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既关注了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又关注了学习者职业资格能力的获得;既关注了形成性评价,又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的终结性评价;既关注了学校本身的评价,又关注了企业对学习者职业能力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劳动部.关于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的通知[Z].劳部发[1995]177号,1995-04-17.
[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68.
[3]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05-207.
[4]陈李翔.能力·课程·资格: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51-152,125,126.
Analysis on the Converging Point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WANG Ling1,Li Jian-hua2,LIU Lian-zhong3
(1.Shijiazhua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2.Shi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3.He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虽然有些特殊教育学校设置了很多的职业教育实践场地和教室,还有很多科目的教学实践实验,但是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仅开设了面点课程以及烹饪课程,因为没有聘请到合适的面点教师,面点课程一直处于停止开课状态。在烹饪课程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班级人员较多,但教学秩序和授课过程很好,说明该校的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比较高,能够将教学内容很好地完成。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在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的时候,其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没有趣味性和丰富性。在对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行走访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寝室或者单位等场所中,学生并不擅长与领导或者同事沟通,因此常常会产生矛盾,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就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交往能力以及集体意识都没有进行有效的培养。
2.与社会脱轨
在对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校都没有设置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职业教育一直都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开展,即便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实践活动,也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进行实践。在学生学习课程中,学校并没有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实战演习,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学校和家庭的圈子中学习和生活,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不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1.特殊教育学校要注重职业教育课程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在特殊教育学校领导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归类,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课程,可以采用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对每名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确定。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开展调查,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归类,多为学生设置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同时学习两个专业,这样他们便可以掌握两项技能。家长和教师还要及时沟通与合作,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来选择他们想要选修的课程和内容。这样不仅满足了每一名学生的需求,避免学生兴趣不同和能力不同给职业教育教师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同时还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特殊教育学校不应该将学生顺利毕业作为根本目标,必须要将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之下,更加注重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认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教育,越早引入职业教育越有利于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和更快地融入社会工作。根据中国现有教育体制,初中阶段是人成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人通过对事物的认识形成自我人生观的确立期,所以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是推进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过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做法,笔者发现,美国进行职业教育改革运动时,就把加强初中年龄段的职业体验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希腊要求12~14岁的学生接受45学时的职业体验教育;德国要求13~15岁的学生每周上5~7课时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已经将职业理念和职业认识教育前置到了12~15岁阶段的学生。201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提出:“鼓励中小学加强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鼓励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对于希望升入职业学校或较早开始职业生涯的初三学生,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教育班或与职业学校合作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可见,国家对在初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已经有了相应的举措。
从职业认识入手,对学生开展正确的职业观教育
笔者在对现在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职业认识不准确是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者高”“学而优则仕”这些传统观念一直传递下来,社会对各种职业认识产生了优劣、地位高低差异认识,对人们的就业观起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作用。大家都想做体面、收入高、地位高的职业,而排斥那些所谓的不知名、不体面、收入低的职业,也就导致了现在的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的问题。有关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求职者只关注社会提供的30%左右的职位,如此必然出现就业困难的局面。这也说明,正确的职业认识对解决就业困难问题有重要作用。
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来源于哪里?大多数人是通过亲人所从事的工作、媒体报道的各种职业以及学校书本里对一些职业的描述来认知各类社会职业的,然而这些认知是不全面、不准确的。所以在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是非常必要也很重要的。
职业教育现状是学生一般只有在职高、大专甚至大学才有机会真正了解、认识一个职业,才会去思考职业是什么。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初中阶段正是人树立自我人生观的阶段,应当在这个阶段把学生的知识教育与职业认识教育结合起来进行,使学生尽早为人生的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步骤进行规划和准备。
那么,在初中阶段如何开展职业体验教育?笔者根据工作的实践总结出一些方法,在此与同仁分享。
开设职业体验课程,让初中学生切身感受到当前社会一些与自己生活和区域紧密联系的职业,学校要积极联系校外各类职业技能体验机构和培训单位(如社区学校、区内中职校等),每学期除了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场所参观、调研等活动体验外,还要充分利用社区学校、中职学校的培训、实训场地,在相关单位的培训师或职校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具体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课程的学习体验,并使之成为初中学习必修课程之一。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确认识个体差异性
对学生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确认识个体差异性,做好准确的自我认识、树立合理的目标,制定适合个体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必须认识到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特质,加纳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将人按照不同的智力分为7种类型,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每种类型的人都有不同强弱的能力区分。霍兰德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6大模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实际型、调研型、艺术型。不同类型的人对不同职业有着一定的自我喜好。不管是加纳德多元智力还是霍兰德兴趣理论,都是让我们认识个体差异性,对自我形成准确认识。自我准确认识和准确的职业认识同等重要,只有具有准确的自我认识,了解自我特点、喜好,再结合对职业的认识,才能正确选择职业发展目标,乃至于人生的规划。
在初中阶段开展的职业体验教育要与职业规划协同开展。应该如何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了解自我,选择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其次,要根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教学。在这方面,上海建平中学校长、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提出的“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和北京市十一学校从初中就开始推进“走班制”“个性化学习成长”等教改都成为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还应开设家长职业规划体验课程,让家长了解职业规划、了解自己家孩子的特点,为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做准备。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和职业规划方向,开展相应职业指导
回顾过去12年的历程,双方合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9到2002年初是合作的萌芽阶段,双方互访探讨合作模式。
第二阶段,从2002年初到2004年, 双方在广东职业院校中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并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项目。
第三阶段,从2005到至2009年,双方开展职业教育政策体制研讨,并确定了开展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
第四个阶段,从2010年开始,双方成立“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协助广东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阶段 合作的萌芽
从1999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开始相互接触,酝酿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从2000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英国职业教育专家数次到访广东,深入调研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并了解国际合作需求,同时组织研讨会,介绍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况和教学方法。广东省教育厅和职业学院代表深入了解了英国相关职业院校和颁证机构的概况,分析了英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评估机制和资格证书体系在广东的适用性。在相互了解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双方决定在英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和职业教师教学法培训上开展长期合作。
第二阶段 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学法培训
从2002年开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等14所院校开展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BTEC 和NVQ 课程的试验,共有400多名教师参与项目,受益学生近10万人。
英国的课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英国BTEC教学大纲是由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基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培养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知识传递有很大的不同。BTEC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以提高学习效果。这样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上的创新。
为了帮助广东职业教育教师转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举办了培训班,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据统计,共有超过500名广东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从2010年起,广东省教育厅继续依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邀请英国专家进行教学法培训,共有2000多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英国BTEC 课程的引入和教学法的培训,大大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和职业课程的改革,为广东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水平的新型教师队伍。
第三阶段 课程教学标准改革
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策划在更深入的层次进行合作。2004年,双方共同邀请中英两国职业教育专家组,对广东职业教育现状和校企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就中英职业教育深入合作形成了新的思路。1年之后,双方举办了中英职业教育比较研讨会。200余名中英政、校、企代表聚集一堂,就双方职业教育现状、证书制度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之后,2007年双方正式启动了中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选取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为试点,开始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项目组在了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宏观机制,如英国国家资格框架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英国校企合作机制;课程标准及开发,如教学实施、教学评估、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开发、单元描述、单元设计、课业设计等)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广东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形成了项目成果,进行了试点推广。整个项目历时三年,项目组出版专著两本,论文上百篇,取得了全国领先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进入2010年,结合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需求,双方合作进入全新阶段。
经过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广东省教育厅三方的多次研讨,决定选取中高职课程衔接作为项目合作的重点。在课程教学标准改革的项目基础上,选取数控、汽车后市场、信息技术业、旅游管理等四个重点行业对应的中高职相关专业,从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入手,围绕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发相关专业的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在全省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中推广应用。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借鉴英国经验,探求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方法指南,为解决广东乃至中国中高职课程重复、衔接不当的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此合作项目得到了中英两国职业教育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共有超过100名来自7所广东职业院校和4所英国职业院校的教师直接参与了项目的研究;有超过60家中英行业和企业支持;围绕项目组织了4次大型专业论坛研讨;安排了30余名项目骨干教师赴英国深入调研和学习。
2010年12月,英国课程专家MikeCole教授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刘育峰博士到广东实地调研,与项目组成员就研究内容、研究进度等方面初步达成了共识。2010年12月15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共同召开研讨会,双方签署了项目框架协议。2011年9月,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了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英国汽车工业学会、英国院校等机构对英国如何从职业标准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流程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交流的基础上,双方搭建了广东7所院校与4所英国优秀职业院校的合作平台,进行中英院校之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在2012年12月北京举办的“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活动上,广东项目的案例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一书中,并呈给中国教育部作为决策参考。同时为了认可和肯定广东省教育厅和下属院校在中英职业教育合作上的贡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向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7所参与课题的职业院校授予“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发展研究中心”和“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院校”牌匾。
在未来,双方还将继续探讨在中英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框架下,扩大课程标准开发的范围和以及探讨现代学徒制试点。此项目将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将中英项目研究和实践成果,推广到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职业院校,协助中国推进搭建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培养高技能人才,让技能培训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需求,是中英两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英国政府将技能培训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不断增大对技术、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如现代学徒制的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减少失业,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这使得英国开发了一个国际上公认的、高质量、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作为中国职教的领先者,广东省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结合、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探求突破,这给双方继续深入合作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基础,也让双方的合作具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对于合作的双方来说,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展都不是盲目的、被动的。在合作过程中,英国和广东职业教育都需要有合适的条件,思考为什么要合作。
大学生职业教育所面对的新媒体环境的客观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由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转到当下流行的新兴媒体(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在由多媒介技术和产品合成的新传媒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日益多元化,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把虚拟影像的传媒世界当作真实的现实社会,按照媒介的描述感知和理解社会。但面对内部运行机制极其复杂、充满着各种社会利益博弈的媒介时,大学生因缺乏真正的媒介辨识力而无法甄别媒介信息的真伪,把媒介内容看作毋庸置疑的权威和真理,在心理上形成了对媒介的过分依赖、认同、轻信甚至盲从。例如,一些虚假的媒介信息常常会导致大学生求职者的决策失误,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和损失。因此,在传媒网络体系覆盖下开展的大学生职业教育面临的职业文化环境、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取向等都受到严重的挑战,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实施学生媒介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传统的职业教育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创新和改进教育方式成为当务之急,而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则不失为一个极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
大学生职业教育中教育客体的客观要求当前,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接触和感知外部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生奇志等人的调查结果,大学生使用媒介呈“复合化”趋势,95%以上的大学生使用两种以上的媒介获得新闻和信息。在传统媒介和以网络、手机为标志的新兴媒介对比中,使用网络媒介高居榜首。同时,由于缺乏对媒介知识的了解,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信息传媒社会将大学生置于媒介网络之中,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给大学生职业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在媒介信息时代,在大学生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有必要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质。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更真实、更理性地认识外部世界,也可以使其以更成熟的、社会化的心态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自觉抵制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为今后更好地发展自我、融入社会、贡献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职业教育中教育主体的迫切需要在媒体信息时代,大学生职业教育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伴随着电脑、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影响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而校园媒介信息环境丰富多彩,媒体传播手段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迫使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的媒介素质,充分地了解网络,了解大众传媒,研究媒介传播规律,才能适应时代及大学生的要求,给学生提供更好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职业指导。然而,现实中大部分职业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水平不如学生,因此迫切需要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以期师生的媒介素质同步得到提高。
二、构建面向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无论是面对不断发展的媒介信息环境还是职业教育的主客体(即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都需要加强媒介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面向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
(一)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校园媒介素质教育环境面向职业教育的校园媒介素质教育环境可以从多层次构建。良好的校园媒介文化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由表及里、潜移默化的作用。鉴于此,在高校中应积极推进多层次的校园媒介网络文化建设,将党的方针政策、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和大学生职业教育信息导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媒介网络环境中吸取知识营养,提高其媒介素质,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能力。构建以大学生职业教育网站为主体的媒介素质网络教育环境媒介素质教育网站不仅具有一般形态的动态网站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新媒介特征的WAP形态网站功能,可实现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支持大学生职业教育的移动学习环境。网站将文字、声音和视频集成在一起,将各种媒介就业信息,如职业指导讲座及职业生涯主题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演讲会、模拟招聘等等活动的文字、声音和视频素材挂在网站上,传播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知识。构建大学生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辅导网站与教师辅导博客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辅导学习环境应重点丰富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知识,然后定期推荐一批好的有关职业教育的网址,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实施IP地址监控,并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设立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职业生涯教育网络论坛进行互动交流等。
(二)构建职业教育中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内容新体系一个良好的媒介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媒介素质的提高。面向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媒介的基本知识;网络媒介传播的基本原理;媒介信息制作与传播技术;媒介信息隐含的商业目的与功能及媒介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因素。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要求大学生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具备敏感的媒介意识、较强的媒介认知能力和媒介理性消费能力要学习掌握媒介基础知识以及各种媒介的使用方法,包括网络媒介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网络传播基本原理等。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媒介基本知识,才能理性地使用媒介信息。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大学生要有媒介意识,通过现有的媒介环境寻找与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取向相关的媒体信息,养成正确的“职业媒介信息需要”。例如,大学生要经常查阅各种就业招聘信息,分析各种招聘单位的信息,了解用工单位的需求,通过各种媒介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提炼,了解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观。具备媒体信息分析评估和批判能力根据传播学理论,媒介通常根据其自身宣传目的选择媒体报道的重点,在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主观因素,可能出现一些不良信息。例如,现在的各种就业信息,传播渠道复杂多样,有一定的模糊度,真假难辨。一些招聘广告含有大量水分,有的甚至是一些非法机构的具有欺骗性、欺诈性的聘用信息。所以,培养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分析评估和批判能力特别重要。面对海量的媒体信息,大学生要做到不偏信、不盲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批判的思维分析和评估各种媒体资源,提高对媒体信息的甄别和筛选能力。
具备制作和媒体信息的能力及利用网络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在媒介信息时代,大学生既是媒体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媒体信息的制造者和者。制作和自己的媒介信息、借助媒体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相互交流是大学生媒介素质得到提高的象征。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应要求大学生不仅会查询浏览各种与职业相关的媒体信息,而且还要会制作和自己的求职媒体信息,如简历、求职感想、视频演说、视频自我介绍短片等。因此,大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媒体制作方法和知识,同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循媒体道德规范,要有自律能力,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充分认识媒体信息的社会影响力,制作和真实的、健康的、文明的媒体信息,利用网络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具备利用媒体信息发展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学生要善于从媒体信息中提炼出有关实用的职业技术信息,结合现实环境情况,消化吸收,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另外,大学生通过参与分析评估、制作和传播媒体信息,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个性,增加对社会的认识,能以成熟的心态、理性的思维看待社会,实现自己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信息沟通和协调能力大学生的信息沟通是指大学生获得某一信息后作出反应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思想、感情、观念、态度的交流过程,即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信息沟通的形式有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横向沟通是指处于同一级别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纵向沟通是指不同级别的组织、个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沟通和协调的作用是使一个群体中的个体成员都能够做到在恰当的时机将恰当的信息内容用某种适当的途径传递给相应的对象,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和谐的、快速的和健康的信息交流系统,有利于整个群体的组织和发展。在信息时代,整个社会充满着信息和信息交换。高校应该注意培养大学生信息沟通和协调能力,尤其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沟通能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沟通能力,高校要研究和构建一个有效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能力培养体系。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和在校受训的经历、职业咨询和指导、口头表达训练和交际能力,以及在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获得的专业技能和各种奖励、科研能力和成果等等。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是综合素质要高,即以能为本,这些素质都取决于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
(三)提高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质要大力加强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质,抓好各系学生辅导员、学工处工作人员的媒体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既掌握职业教育工作技能,又能熟悉媒体技术、具有良好媒介素质的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者。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媒介时代大学生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质。作为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者,有了一定的媒介素质,才能深入网络媒体世界中,了解学生的各种网络媒体语用体系,掌握丰富的网络媒体知识,具备较强的网络媒体沟通能力,才能适应大学生在网络媒体上的交流方式,才能真正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138.02
当前职业教育有四大发展趋势,即:(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2)职业教育终身化;(3)职业教育社会化;(4)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在这四大趋势中,本人认为我国当前最急需解决的就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化问题。
职业教育社会化是指职业教育着重在社会需要,重点是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即职业教育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相匹配,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那么为什么说我国当前最急需解决的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化问题呢?
1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属于观念问题,但恰恰是社会认可度决定了职业教育社会化水平的高低,并进而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这也是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从国家层面上讲,现在已经意识到要把“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必须向德国学习,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因此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从社会层面来说,包括家长在内的普通人群对职业教育并不认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接受职业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总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因为无法考到好的学校才上了中职或高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只要初中毕业就可以读中职,高考只要二、三百分就可以选一个高职院校就读,这让人们无法高看职业教育。一般人眼里,似乎只有读本科甚至上研究生才是正道。实际上,社会需要理论型的研究人才是不多的,对工农业生产而言,需要的是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大量的动手操作的一线工人、技术人员、高素质的劳动者,中国古代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话,职业教育正常发展,要破除我国古代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而优则仕”的残余思想。令人愕然的是,一位教育专家在一个讲座中说,“有些小孩从小没有培养好,最好只好去上职业学校。”听后让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们情何以堪。专家尚且如此不了解和认可职业教育,何况普通老百姓。
因此本人认为,国家应逐步让职业教育取得和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现在职业教育多数还停留在高职大专层次,国家要把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甚至是研究生层次推广。而作为职业教育教师的我们,则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逊色于普通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教育才能最终得到全社会认可。
2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内涵
职业教育社会化包括办学模式、办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的社会化等等。所谓观念决定行为,由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因此势必影响到了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方方面面。
(1)办学模式的社会化,指要求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企业等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到职业学校从专业调整到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办学全过程。在实际的职业教育实践中,本人认为那些采用了企业来冠名班级,学生在学习及实训中一直有企业按照其用人标准参与培养,并在毕业后直接到冠名企业工作的情况是真正的“零对接”。但这样的情况在目前中职学校中只占少数,且以理工类、纺织类专业为主,并不是普遍现象。文科类、经济类专业如文秘、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以企业冠名并培养的很少,即使挂名校企合作单位,也只是流于形式,企业并不深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像我所从事的市场营销专业,也曾跟很多单位洽谈校企合作办学事宜,但企业方一般只在其销售旺季、需要人手帮忙时比较热情,平时却不愿学生过多参与其销售过程,因为害怕学生作为新手上岗会影响企业的销售业绩,所以即使需要人他们也需经过挑选,并非所有学生都有上岗实训机会。总的来说,企业需要用人,但他们只愿意无偿的从毕业生中挑选他们认为可用的,并不愿过多参与学生在校的培养过程,因为他们认为培养人企业需要付出,但对他们却没啥好处,甚至会对企业正常运转造成不利影响。从国家层面来讲,也一直在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却没有任何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以保证校企合作能顺利进行。本人认为政府一直在讲重视职业教育,是到了拿出具体措施来的时候了。从企业层面来讲,其实也不见得一点好处也没有,引导培训得当的话,他们可以使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并直接从实训中考查学生,待毕业是留为己用,达到双赢的目的。
(2)办学条件的社会化,指在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鼓励企业、行业或个人参与职业教育;政府是当前我国办职业教育的绝对的主体。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也主要是为了本企业服务,并不向社会开放,如吉利汽车、海尔集团等。行业因为人力、财力、物力所限参与职业教育极其有限,主要仍是一些培训项目。个人参与职业教育在广西比较有名的一些学校,甚至曾经发展为招生超万人,在业界赫赫有名,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私人办学对盈利的过度追求,使其做出了许多短视的行为,导致了这些学校已在走下坡路,前景不被看好。
因此本人认为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可以鼓励但却不能奢望企业、行业或个人更多地参与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自身的绝对主体性地位。
(3)教学内容的社会化,指教学内容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及国家职业标准接轨。从这一点来说,考察目前学校所用的教材,仍以学科体系为主而编写,而不是按职业要求及标准来编写,除非教师善于变通,有所取舍,能比较好的处理教材,否则若完全按照书上内容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则难以达到职业教育所要求的教学效果。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职业人”,在教材的编写、教材的选取上,应倾向于“职业化”,而非“学术化”。教师在授课时,应更关注交给了学生何种职业技能,而非大量的灌输理论知识。
(4)教学模式的社会化,指改革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让学生从技能模块入手学习,从生产任务入手学习,从工作过程入手学习。我认为这又回到校企合作的话题上来,以目前的状况,校内的老师大多数都没有企业经历,毫不掩饰地说,很多老师只能是纸上谈兵,既不了解生产任务,也不了解工作过程,更不了解具体的技能,教材怎么编排的怎么教。因此,我认为,要实现教学模式的社会化,仍要依赖于校企合作,把企业请进学校参与教学过程,把老师放到企业开展常态化的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才可能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社会化。否则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只能是流于形式,无法学到真正的职业技能。教师足够地了解企业、专业、技能、岗位,才能在教学时胸有成竹,按照企业生产、运作、销售的实际情况编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专业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5)评价方法的社会化,指让企业等用人单位、行业、社会团体参与评价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并未形成完整的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职业学校的评价主要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评价主要是口碑,没有评价指标和数据。个人认为,国家应参照用人单位、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的评价标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把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为职业教育与一般的学术教育不同,其本身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才,学生的个人素质、专业技能就应该放到社会上去评价,而不是由学校或其上级行政部门随意定性评价。
3结语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化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当前必须努力提高社会认可度,并在办学过程中与社会真正地融合起来,才能实现职业教育高度社会化。因此无论是国家、企业、学校还是作为职业教育教师的我们,都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我们只有一起努力,才能迎来职业教育发展真正的春天。
1.1 “双元制”简介
“双元制”教学强调两个环境,一个在学校环境中学习,另一个在企业环境中学习。在这两种环境中的学习是相互结合的。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开展已有180多年,大概涉及350个培训专业领域。
1.2 教学大纲
双元制教学大纲企业部分由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制定,(包括培训内容的范围,时间安排,考试要求等),学校部分是由德国联邦州文化部长常务会议制定的。这两个机构在制定职业教育教学大纲的时候由上一级机构联邦及州协调委员会来管理。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按照专业领域来规划设计的,课程也是由专业领域设置的。不像我们国内,课程由教学大纲统一规定,他们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专业领域和职业需要而设计的。
1.3 学制与考试
学制根据所学专业领域的不同分为2-3.5年不等,毕业考试由两部分组成,以3.5年学制的专业领域为例,一个考试安排在1.5年以后,主要针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由工商会(手工业协会)制定和执行,占毕业成绩的40%,通过后可以拿到一个认证证书。另一个考试安排在3年2个月后,由工商会(手工业协会)和职业学校共同制定,由职业学校负责执行,成绩上报商会(手工业协会),占毕业总成绩的60%,通过后由工商会(手工业协会)发放证书。
1.4 时间安排
学生在企业和学校学习实践的时间分配,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致为整个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在企业实践学习。在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又分成,一半时间在企业培训中心实践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车间现场实践学习。
1.5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
1)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师的各自优势: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师在全面要求的基础上各具优势。实训教师擅长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师善于专业理论教学。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学由专业理论老师主导,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为学生受到良好的专业理论培养和技能培训创造了良好的师资条件。
2)有利于理论与实践培训交替进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交替进行。学生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际训练;学生在实习场所的实践培训,又可拓宽其视野,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从而为其接受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
3)有利于最新科技信息迅速反映于教学之中:“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使企业与职业学校紧密联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革新成果和最新科技信息易于传到教学之中,并应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使职业教育教学能紧密跟上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4)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双元制”职业教育使教学与实习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可立即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无疑可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可使学生容易理解知识,深刻领会和牢固掌握知识;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运用知识,可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从而渴望继续学习;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可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并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5)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必须在企业生产现场,在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培训员的指导下,在众多熟练工人中间,接受实践培训。工人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必然对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环境的长期熏陶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6)有利于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性:“双元制”职业教育把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相连,在企业,学生长期置身于成人的环境之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往,企业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毕业后走向社会。“双元制”职业教育可使学生直接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深入了解生产的工艺设备和加工工?,了解企业的管理情况,加深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
7)使教育单位与用人单位成为统一整体:“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由企业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务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规定招生人数、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教育单位和用人单位成为统一整体。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适应性,又有利于用人单位择优雇佣工人、减少用人培训成本,也有利于毕业生谋取职业。
8)有助于学生较早的独立,形成责任感和积极认真的态度。学生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每月从企业获得生活费,可以较早的独立,学生在企业车间实践工作能培养的责任感,养成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
2 “双元制”职业教育参与机构及职能
2.1 政府职能
政府在《联邦职业教育法》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运行。在政府层面要求企业参加“双元制”,须给出具体岗位,不参加“双元制”的企业的法人要被处罚,交纳罚金。在德国,企业已经被社会机制限定,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已成为企业须要承担责任和义务。《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联邦经济部等主管部门会商联邦教研部以法归形式公布国家承认的教育职业。围绕这些教育职业由职业教育研究所、行业代表、和上级各专业主管部门三方联合制订相应的《职业教育条例》,作为具体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统一法规依据。同时,各州文化部也根据国家承认的教育职业制订并颁布职业学校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在州职业学校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各州文化部长联合会议协商确定相应的《框架教学计划》,以便全国职业学校参考。
在《联邦职业教育法》中,第10款“合同”和第11款“合同内容”,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职业培训合同的地位。学生要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的学习,就必须首先与 符合一定资质要求的教育企业签订意向明确的培训合同,而且合同必须以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合同内容”依照法律规定,必须明确写明职业培训的方式、目标、内容和时间安排等四项内容,具体条款应包含“1)培训职业;2)职业培训的开始时间和期限;3)培训点外的培训措施;4)每天培训的时间。5)试用期;6)报酬额度和支付;7)休假时间;8)职业培训合同解除的条件;9)其它与职业培训相关的,如待遇标准、企业规定和工作要求可作补充说明”,将学徒在企业培训当中可能涉及到的各项事务,都预先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2.2 工商会职能(手工业协会职能)
德国法律规定,工商会(手工业协会)作为沟通桥梁,是经济的自主管理机构,负责沟通政界与企业之间的问题。
所有企业根据规模和性质,不是属于工商会,就是属于手工业协会。两个协会在组织上都是独立运行的,保持中间立场,代表所有企业的共同利益,给企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2.2.1 工商会职能(手工业协会职能)
1)负责“双元制”教学中考试委员会的组织与管理。
2)监管“双元制”教学,依据培训规则组织“双元制”的考试,鉴定发放相关认证证书。
3)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联合培训中心。
4)负责国际交流。
5)地区经济界的代言人,沟通政商界的桥梁。
6)给企业提供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2.2.2 工商会与手工业协会主要区别
两者会员群体不同。工商会的会员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如机械制造企业、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等。手工业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小型手工业企业或作坊,如修车行、泥水匠作坊、油漆匠作坊等。
2.3 企业职能
2.3.1 企业负责招生。每年企业定期提供岗位,负责面试招收学生,并在工商会(手工业协会)的监督下与学生签订培训合同,时间就为该专业领域“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习时间。
2.3.2 企业对招收的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一定金额的生活费,金额随年级递增。
2.3.3 企业成立专门的培训中心,组织培训师负责完成由联邦劳动经济部颁布实施由德国经济界为主导制订的培训规则。企业与学校商定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学习时间的分配,制定出学生在企业或学校学习的时间交替表,一般学校1/3时间,企业培训中心1/3时间,企业车间现场1/3时间。(如企业较小,无能力单独成立培训中心负责学生培训,可以参加工商会(手工业协会)组织的联合培训中心)
2.4 学校职能
2.4.1 负责接收和企业签订了培训合同的学生。
2.4.2 完成各州文化部制订框架教学计划。负责参加“双元制”模式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
2.4.3 负责和企业共同商定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配合企业制定出学生在企业或学校学习的时间交替表。
2.4.4 负责和工商会(手工业协会)共同制定毕业前的考试内容,执行考试,并将考试结果上报工商会(手工业协会)。
最后,学生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毕业后,可以和企业双向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工作,也可以和企业双向选择是否再签订“双元制”培训合同继续升学,也可以自己独立升学。
3 在国内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了解,我们发现我国的国情与德国有很大的不同,在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之前需要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政府的扶持政策。政府能够提供何种政策激发促进企业加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兴趣,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岗位?
2)工商会(手工业协会)的替代机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工商(手工业协会)的职能作用,由哪个机构?或者能否获得工商会(手工业协会)的授权,在园区成立分部,或受工商会(手工业协会)上海办事处的领导管理。
3)招生主体的确定。“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招生是由企业完成还是学校完成?
4)企业与学生签订培训合同包含的内容,相互责任如何确定?
5)“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展专业领域的确定。因专业领域太多,如果大面积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多,既体现不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企业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培训岗位,所以我们要先确定几个苏州工业园区内企业急需的,能够提供足够岗位的专业领域,先行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让其它企业看到“双元制”职业教育优势、企业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可以获得的利益,主动加入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
4 解决??题的建议
1)成立“职业教育“双元制”建设推进委员会”,由教育部牵头,招商部、经发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均派专人加入,邀请德国专家参与(如德国职业学校的校长、工商会(手工业协会)代表等),选定组长,开展“双元制”引入研究和开展落实工作。
2)由“职业教育“双元制”建设推进委员会”进行调研,确认企业、学校希望政府提供的政策,以及政府能够提供的政策,最终发文确认政府的扶持政策。
3)由“职业教育“双元制”建设推进委员会”中的德方专家,通过对我国政府部门、教育模式与机构的了解,提出可能替代德国工商业协会(手工业协会)的机构,或者成立新的专业机构形使德国工商业协会(手工业协会)的职责。
1.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主体
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以多元化为主体,包括职业院校、相关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单位,了解教育集团的主要职能,充分发挥教育集团在多元主体中的作用。其中职业院校是教育集团的基础,主要进行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的展开,是教育集团发展的关键。相关政府是教育集团的重要组成主体,它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教育集团在行政方面的工作,为教育集团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提供专业的指导方针,是教育集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机构是教育集团发展的必要组成,科研机构能为教育事业提供相关教学方面的科研成果,在教育过程中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2.教育集团组间原则
职业教育集团多元化,要求各主体具有自愿的原则,不同主体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参加教育集团的组建,组建主体需要考虑教育集团是否适应单位自身发展情况,同过组件教育集团能否达到二者共同发展的目的。其二,教育集团的组建需要互补的组建主体,教育集团的发展是全方位的,而各个主体都在不同层面上有自己的优势,组建主体在需要有共性的同时更需要有特性,发挥不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相互弥补不足,使教育集团能够全面发展,完善教育集团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其三,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需要有带头人,不仅是职业教育学校需要领头人带动学校的发展,在教育的各个学科中也需要相关领域的精英,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完善教育集团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中机电专业的教学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机电专业在职业教育中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变,如何培养机电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1.加强专业培养,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竞争越来越大,企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上的应用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应该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增加学生的就业率。职业教育学校在教学方面要明确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实习教学基地,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在企业单位上岗,实现生产岗位无缝对接。在专业素质培养方面,学校可以从相关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让专业的技师为学生在岗位技能方面进行指导。
2.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要求就是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掌握专业知识,从职业教育学校毕业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通过完善机电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专业型人才。专业课程的安排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关键,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安排上,以机械制图、电机故障检测、电机故障排除、电机学、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为主,在机电专业不同方向增加相关领域课程。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