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7:38: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并利用规律。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时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小 结】
一、“四个一”:
一个核心概念---物质;
一个根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一个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二、“两个二”(两对辨证关系和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课备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实例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做到:
1、精选实例。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掌握大量真实、精确、新颖的实际例子。真实指确实发生过的事。真实性是教学的生命。因为只有真实的例子才能作为科学的依据,使教师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服学生。当然真实性并不排斥假设。假设作为一种论证手段,只能做为真实的反证中,真实仍然是前提,精确指所选用的实际例子要有代表性,能够具体地说明某一问题而不是偏离主题。精确还是真实性的补充,使真实的例子丝丝入扣地准确解释书本原理,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新颖指所选用的例子最好是新近发生的或者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因为这些事学生或者不知道,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教师的讲解既扩大了知识面,又解决了疑问,使学生倍感亲切、信服。比如在讲解国家政治政体时,可用美国竞选的例子,说明总统制体的特征。用澳大利亚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是否改君主立宪制为民主共和制的例子,说明两种政体的区别,这不但让学生弄懂复杂的政体现象和演变过程,还要以引导学生跟踪观察,培养学生对时政的兴趣。
2、精心筹划。精确把握例子在教案中的比例,有必要时还要考虑课堂上各类突发问题的应付方法和补救手段。对那些一个原理要用多个例子说明的或者一个例子用以说明几个原理的地方更要考虑周全,充分弄清原理与实例之间的各种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逻辑联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比如:用日本各在野党利用执政的自民党内部分裂的机会。向议会提交对森喜朗内阁的不信任案,未获通过,森喜朗政府涉险过关的例子,可首先考虑用以说明日本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基本内容,并引申证明议会制国家的共同点,还能顺带解决学生对日本是否实行一党制的疑问,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那些在课堂教学中暂时不用的例子,可以安排以练习的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备课的延伸,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实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1、力求语言简练。讲解实例是为了证明原理,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可以节省时间又不冲淡教学主题。比如:在进行数字比较时,最好只选用两组最能说明问题的数字。如果过多地宣读一长串诸如百分之类的数字,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书上的例子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新近发生的例子,最好点到为止。比如:“美国总统选举结果久拖不决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东南亚政局动荡就说明了经济是政治的根源”。等等。而对那些必须展开说明的例子,也不必从头到尾,来龙去脉地交待得一清二楚,可以简明扼要地说个大概,足以证明清楚所要证明的原理即可,避免影响实例与原理的衔接教学。
梁代慧皎的《高僧传》作为保留至今的唯一一部较为完整的关于僧侣事迹的综合性传记,其佛教词语的研究对于中国佛教史、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在翻阅整理《高僧传》的佛教词语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语料对词汇学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其中体现在其语料对《汉语大词典》中佛教词语引用始例的补正。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收词最为丰富的大型辞书,是研究中国汉语词汇史极为重要的工具资料。但是由于编写时的条件限制和制约,《汉语大词典》中尚有很多不足和缺失。笔者发现词典中有很多词条例证所引用的始例都比实际用词时间晚,有的甚至要晚上几个世纪,尤其是很多佛教词语,这样的不足对辞书和佛教词汇的研究都有所不利,所以有必要进行较为系统的补正。《高僧传》作为中古汉语及佛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其中有很多佛教用语的使用都对《汉语大词典》的始例有补正作用。虽然有些词汇的源头并未真正探明,但是仍大大地将《汉语大词典》中的始例提前了,所以笔者将《高僧传》中对词典始例有补正作用的佛教用词收集整理于此,并分类举例,以期对辞书的编撰和中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些现实意义,也以此进一步说明《高僧传》语料的实用价值。
一、关于佛教义理的词汇
【妙觉】佛家语。谓佛果的无上正觉。
《高僧传》:妙觉既陈。又玄其知。婉转平任。与物推移。(160)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李邕《楚州淮阴县婆罗树碑》:“妙觉常圆,什门上首。”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色空】佛教语。“色”与“空”的并称。谓物质的形相及其虚幻的本性。
《高僧传》:每与支道林争即色空义,庐江何默申明开难,高平郄超宣述林解,沾于世。(168)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王维《谒璇上人》诗序:“色空无碍,不物物也;嘿语无际,不言言也。”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慧烛】佛教语。犹慧炬。谓无幽不照的智慧。
《高僧传》:适若因陛下慧烛海隅,明华日月,故以慧明为人名。(288)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慧烛九枝而吐焰,慈云五色以垂阴。” 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顿契】佛教语。谓顿悟契入。
《高僧传》:每盘游极日,辄信宿妄归,披衿顿契,自以为得意之交也。(171)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坛经・定慧品》:“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二、关于佛教仪式及活动的词汇
【归依】佛教语。信仰佛教者的入教仪式。因对佛、法、僧三宝表示归顺依附,故称。
《高僧传》:宋孝武时迎益州仰禅师下都供养,称便束意归依,仰亦厚相将接。(438)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州乡愧伏,远迩归依。”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法祀】佛教徒举行的祭祀仪式。
《高僧传》:后刘思考临州,大设法祀,请汪讲说,乃应请。(283)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道宣《后记》:“明日,设大斋法祀。”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超度】佛、道教谓使死者灵魂得以脱离地狱诸苦难。
《高僧传》:时京师瓦官寺又有超度者,亦善十诵及四分,着律例七卷云。(435)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做甚么好事?超度谁?”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檀施】布施。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食。
《高僧传》:诠性好檀施,周赡贫乏,清确自守,居无兼币。(272)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月抽官俸,日减私财,并入熏修,咸资檀施。”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三、关于佛教人物的词汇
【门师】在家人的佛门师父。
《高僧传》:时有凉州沙门释慧崇,是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412)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杜宝《大业杂记》:“出右掖门门旁,渠西二里,有龙天道场,南临石泻口,即炀帝门师济^黎所居。” 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圣僧】佛教称已证正果的高僧。
《高僧传》:此是圣僧,吾等罪人不能得见。(382)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经成号圣僧,弟子名扬难。” 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罗汉】佛教语。梵语Arhat(阿罗汉)的省称。小乘的最高果位,称为“无学果”。谓已断烦恼,超出三界轮回,应受人天供养的尊者。我国寺庙中供奉者,有十六尊、十八尊、五百尊、八百尊之分。
《高僧传》:是故罗汉死后,佛许烧身。(457)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缚喝国》:“故诸罗汉,将入涅盘,示现神通。”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施主】即檀越。佛道对布施者的敬称。
《高僧传》:施主失应时之福,众僧乖古佛之教。(522)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杜荀鹤《题江寺禅和》诗:“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说经文是妄言。”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四、关于佛教生活的词汇
【染衣】僧人穿着黑色染的缁衣,因以“染衣”指出家为僧。
《高僧传》:深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贞。弃宰相之荣。袭染衣之素。(157)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磔迦国》:“是时王家旧僮,染衣已久,辞论清雅,言谈赡敏。”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衣钵】亦作“衣钵”。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饭盂。
《高僧传》:四事供养,衣钵卧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姚兴为货之,于城南造寺。(67)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崔颢《赠怀一上人》诗:“竹房见衣钵,松宇清身心。”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寺舍】僧舍。
《高僧传》: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386)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旧唐书・辛替否传》:“寺舍不能保其身,僧尼不能护妇子,取讥万代,见笑四夷。”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灭度】佛教语。灭烦恼,度苦海。涅盘的意译。亦指僧人死亡。
《高僧传》: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250)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白居易《唐抚州景云寺石塔碑铭》:“佛灭度后,U卜香衰,醍醐味漓。”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坐禅】佛教语。谓静坐息虑,凝心参究。
《高僧传》:顷之,跋陀横为秦僧所摈,严亦分散,憩于山东精舍,坐禅诵经,力精修学。(99)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晋书・姚兴载记上》:“起浮图于永贵里,立波若台于中宫,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五、关于佛教书籍及器物的词汇
【梵书】指佛经。
《高僧传》:善梵书,备诸国语,游履异域,别有大传。(81)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元子温《题画》诗:“曾向流沙取梵书,草龙珠帐满征途。”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律藏】佛教经典中关于戒律的著作的总称。
《高僧传》: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禅法无闻,律藏残阙。(216)
《汉语大词典》中无始例。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幢幡】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从头安宝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分言之则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长帛。
《高僧传》:每讲会法聚,辄罗列尊像,布置幢幡,珠佩迭辉,烟华乱发。(179)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自地涌塔于佛之前,其幢幡璎珞、玛瑙、车渠、七盘四悬,乘虚耀日。”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戒坛】僧徒传戒之坛。
《高僧传》:即于南林戒坛前,依外国法^毗之。(109)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白居易《大唐泗州开元寺明远大师塔碑铭序》:“十九从泗州灵穆律师受具戒,五夏,通《四分律》、《俱舍论》,乃升讲座,乃登戒坛。”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金象】亦作“金像”。金身佛像。
《高僧传》:于张侯桥浦里,掘得一金像,无有光趺,而制作甚工。(478)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晋书・吕光载记》:“又进攻龟兹城,夜梦金象飞越城外。光曰:‘此谓佛神去之,胡必亡矣。’”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佛教从东汉时期开始大范围地传入我国,由此,大量的汉译佛典应运而生。由于宣扬教义,争取教徒的需要,很多译者尽可能地将佛典语言译得通俗易懂,口语性强,使得汉译佛典中的佛教用语对中土文献产生很大的影响。董志翘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曾说过:“这是一种逐步的,由近及远的扩散。率先受到影响的,便是一些与佛教有直接关系的中土文献。” 可见很多佛教词语最早应见于汉译佛典以及受其影响的中土佛教文献。同时佛教用语大大增加了语言交际时的词汇量,并成为此后研究中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语言材料。所以作为重要的辞书,在编纂中,不仅要重视佛教用语词条的引用释义,关于佛教词语的词条始例更应有效利用相关的佛学文献。
《高僧传》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僧人传记最为发达的时期,同时,属于传记体例的《高僧传》是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一部代表作品,其关于佛教词汇的语料本身便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更何况其语料能够有效地补正了《汉语大词典》中佛教词语始例的不足,足可见对其语料的研究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总之,从《高僧传》看《汉语大词典》中佛教词语始例不足,不仅有助于辞书的编纂和修订,同时也体现了《高僧传》中佛教语料的研究潜力。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89-02
政治课需要学生记忆、把握的知识点繁多复杂,良好的记忆是学好政治的关键,但记忆要“有法”,不能“死记”。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忆力,那么学生政治课的学习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政治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记忆力的几点尝试。
一、培养兴趣,轻松记忆
现代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中心,让学生在自然享受的状态下轻松记忆,并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有效记忆中。因此,要提高记忆力,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引导学生构建兴趣记忆的阶梯,使学生能在充满情趣的教学状态中记住众多知识。
一)巧设导语,吸引学生
课堂上能否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导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讲授新课前,教师要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导语,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在讲高一经济生活《神奇的货币》时,笔者就先设置了一个简单的谜语:百家姓里排老二,以谜语引出“钱”这一主题,然后再播放一段关于“钱”的视频,通过夸张诙谐的说唱,再配上形象生动的图片,牢牢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正题,引出经济常识中货币的概念。
二)联系实际,贴近学生
脱离了实际的政治课教学是空洞、无趣的,更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于书本上的一些例子,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就可以了,而教师需要找的是一些与学生、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例子来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例如,笔者在讲授“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内容时,就在课堂教学中以“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主题举行模拟听证会。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选出主持人、申请人、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媒体代表、人大代表等进行实际模拟演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升了其参与政治的兴趣。
二、遵循规律,科学记忆
江苏的一位高考状元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谈到了他的记忆方法,“任何知识都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还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记忆方法得当,艰苦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愉快”。的确如此,记忆也要遵循规律,科学记忆。
一)理解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基础。唯有理解才能记得快、记得牢,建立于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有意义的记忆。“强记不如善悟”,对记忆内容理解越深刻越能使大脑思维变得活跃,形成种种反思、联想,从而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弄清记忆对象的含义、意义。要使理解不断加深,还要把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善于把已有知识和新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新的联系。比如在学习哲学常识时,有的学生就是因为没有深刻理解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会灵活加以应用,才觉得政治枯燥无趣,只得硬着头皮去死记硬背,成绩当然得不到提高。
二)循序渐进记忆
南宋学者朱熹说:“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乎彼。”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记忆也是如此。记忆只有在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基础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贪多求快,往往欲速则不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提出记忆的要求。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记忆,一步一个脚印地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达到学习记忆的目的。
三)重复记忆
根据遗忘规律,知识要及时地重复记忆几次才能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新授课讲解小结后,教师要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我消化、及时记忆,下节课复习导入时,教师要提问学生,并让学生默写,以便查漏补缺、强化记忆。其后一周、一月甚至更长时间内重复提问,根据知识要点的前后联系,滚动复习、反复记忆,这样知识遗忘的速率就会大大减低。
三、巧用方法,有效记忆
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挡才能的发挥。”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帮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精力,用最快的速度达到记忆的目的至关重要。记忆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根据知识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增强记忆力。
一)区别难度记忆法
“少则得,多则惑。”正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重难点的突出和把握,学生记忆的内容也要有所选择和侧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将所要记忆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难度等级,如了解、理解、运用等,并用醒目的颜色作出标记,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和关键,合理分配精力记忆。
二)读背结合记忆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政治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提示教材中的关键词,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中心来阅读。同时可以借用记忆语文和英语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大声朗读,并反复背诵,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通过默写的方式检验记忆的效果。
三)分解记忆法
一些复杂的概念内涵丰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描述性的定义,修饰限制的条件多,需要对概念作层层分析。分解记忆法就是把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逐个突破。例如“实践”这一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首先可以从三个方面分解概念: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性质是物质活动。其次对着三方面进一步分析: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不是主观世界;实践是物质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认识活动。最后重点强调“改造”二字,引出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这样层层分析,就能准确地揭示和掌握概念的本质。
四)列表比较分析记忆法
把一些相近、相似的知识,用图表的方法加以比较对照,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区别。这种方法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又能让人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误区,避免概念的混淆。比如在区分消费类型、投资方式的选择等知识点时就可以通过列表对比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