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7:38: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统计学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一个良好经济体系的运转离不开强有力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统计学作为信息处理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助推器。
一、统计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所在
1、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统计学发展体系对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有着推动作用。传统的统计学只注重其在经济领域的运用,而忽视了其在社会、科技、人文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我们要把目标从发展狭隘的统计学转移到建立和发展大统计学上来。大统计学的观点就是把统计学归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性质,从而使统计学的作用得到最大范围的发挥。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现状,使我们能够制定出更加准确的经济发展策略,来为我国及各个地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做好统计工作是我国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十一五”阶段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统计工作为这些成就的获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对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了保障。统计工作在经济普查、人口抽样等领域的作用也逐渐凸显,这些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定位,鼓励相关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能量。
3、统计工作为我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提供了数据上的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已经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统计工作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手的市场变化数据,使我们主动地去适应形式的变化和发展。统计工作在影响我国政策制定的基础上,其重要性更加作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利益分配等都在随着市场机制的引进而发生着变化,统计工作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发展必不可少的利器。
二、我国统计学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社会对统计学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统一。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期,我国通过对统计学的多次研讨,社会各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人们对统计学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数理统计学发展到了,包括理论统计学和各领域应用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的概念。大统计学并非是要彻底地去除统计学的各种特性,而是把统计的各种性质加以融合,使统计学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相互包容,使其不断吸取各种性质的长处,从而增强统计学的社会适应性。
2、近年来我国统计学在教育领域的比重不断增加。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的国情。统计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其在专业设置、教材编订、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等到了充分发展。我国的大学已经把统计学作为了独立的专业,相关的经济专业中也加入了统计学的教育内容,统计从业资格证和统计师等考核也已经步入正轨。我国统计学的发展紧跟了时代的脉搏,统计教材的编订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的国情。
3、我国统计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改革开放给予了统计学和各学科间融合的机会,从而赋予了统计学旺盛的生命力。我国对统计学的研究包括:国民经济的核算、计量经济分析、政府的统计改革、经济主体的发展策略、市场研究、经济预测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我们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统计学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上的强大能力,为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统计学在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统计学仍然属于弱势学科。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从人才培养的力度上看,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着差距。我国的统计学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作为数学专业的研究范畴,这种归类方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统计学和相关学科的结合,而缺点就是使统计学缺乏独立性,不利于统计学科的整体发展。我国高校统计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点设置及硕士、博士点的分布如表1、表2所示。
三、促进我国统计学发展的新策略
1、发展我国的统计学教育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统计学发展的要求包括:要正确认识统计学的测定方式,统计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体,各类统计学科都有相同点,把统计学充分应用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其生命力等。统计学的教育要进一步明细,分清各种形式统计学的不同特点,可下设政府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等专业。统计教育学科的设置可以采取分级的方法,把统计学设置为一级学科,然后根据具体的专业走向来设置二级学科,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
2、注重统计学和各学科间的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统计学科体系。统计学和经济学、数学等学科有着很大的共同点,我们要把统计学看成是一个贯穿于各个学科间的线索,构架一个综合性的统计学科教学体系。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对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要抓住统计学统计数据这一本质特征,把对统计的认识方法和应用领域中的专业学科相结合,研究出统计学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规律。
3、提高我国统计数据的质量,做到数据分析的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于2002年决定加入国际公布数据通用体系,然而该体系对数据的统计质量、诚信度和公开程度等方面有很严格的要求,我国统计学的发展任重道远。统计学的发展政策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统计的理论研究体系,加强有关统计的经济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等法律从制度上保证了统计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关认定机构还要注重统计人员素质的认定,施行委派制管理,主管领导要下放权力,为下级的统计机构分配权力,从而减少乱用职权现象的出现。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犯罪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虚报、伪造和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4、完善市场机制,做到统计数据分析与市场发展的同步。传统的统计都是政府来操作的,是一种垄断行业,在市场机制日益成熟的今天,引进竞争机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行业走向发展的必要手段。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在做好宏观调控的同时,要增强竞争意思,加大对统计行业市场化的投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的统计机构的发展,鼓励政府和民间机构统计部门的资源共享,做到互惠互利,优化发展。
5、把统计学的发展加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统计文化。一种理论的发展到最后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统计学作为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含义存在于统计学与文化相互联系的有机范畴中。统计的文化包括从业人员的信念、道德素质和奉献精神,也包括了国家在法律政策上的努力,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为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统计体系而不懈奋斗。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闭关锁国式的发展模式显然是不能生存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统计学和统计人才的重视程度很高,其金融、银行、保险、医疗、财务等领域对统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限制了我国统计人才的培养,致使我国的统计行业发展迟缓。作为统计行业中的一员,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相关的统计法律法规,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为我国统计事业的稳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环境和学习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成为大多数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CAI课件的广泛使用,其固化性强、开放性差及互动性不足等缺点日益显现,极大地制约现代教学的发展。
1997年3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寻求适合中国教育特色与课程教学的CAI发展道路,即第二代教学软件――CAI积件的开发[1]。同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系统阐述了“积件”的概念:是师生根据教学需要自主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工作平台,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拓展CAI资源的通用性和实用性[2]。因此,积件即积件系统[3]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一系列研究热潮。
本文梳理了近10年我国有关积件系统的研究文献,期望通过分析研究现状、发现研究问题、总结研究经验,为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1.积件系统研究文献统计及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有关积件系统的学术论文进行跨库检索,检索主题设定为“积件”,检索范围包括“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硕士、国内会议、国际会议、报纸、专利、成果、学术辑刊”等10个数据库,发表时间为2006―2015年,结果共检索得到1282篇相关文献(截止2015年8月16日)。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筛选得出与积件系统密切相关(以积件系统为文章主旨)的426篇文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2)。由此可以看出:
表1 2006―2015年积件系统相关文献数量统计
注:括号内的数字代表文献数量中的硕士论文篇数。
表2 2006―2015年积件系统相关文献年占比统计
首先,有关积件系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探讨、技术开发、教育应用及研究反思等四个方向。其中有关积件系统理论探讨的文献总占比29%,内容包括积件系统的起源、定义、特点、组成、开发的必要性及原则、开发软件简介等,均为期刊类文献,其间2006―2010年文献量大,为主要研究方向,2010年后占比逐年下降,说明学者对纯理论的积件系统探讨已逐步成熟。积件系统技术开发的文献总占比21%,主要涉及积件库的建构、积件制作软件(如Flash、Authorware等)的应用、积件的存放与管理、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等,此类研究年占比不高,但2007―2009年文献中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多,有一定参考意义。积件系统教育应用(与具体学科教学的结合研究)的文献总占比最大,为48%,且呈逐步上升态势。本文将该领域文献进一步细分为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其中应用理论研究包含积件系统介绍、与具体学科结合的基础、开发软件的选择等,占31%,应用实践研究涉及积件制作、积件系统建构、教育实验研究等,占17%。由此可知,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积件或积件系统建构及实践应用研究并不多。积件系统的研究反思是学者对当下积件系统理论及建设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的思考,仅占2%,却对积件系统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次,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积件系统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纯理论介绍向教育教学实际应用转变。但大部分教育教学实际应用文献(理论类)并未把握住研究的核心思想,而是直接套用积件系统理论,用大量篇幅介绍其起源、特点和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有关实践研究的文献占比还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增加,由此体现出学者对积件系统实用研究的期待和努力。
第三,由年文献量对比可知,我国积件系统的研究态势呈下滑趋势,表明积件系统研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后,因开发难度较大,致使有实际成效的研究不多。
第四,进一步对积件系统教育应用研究文献在不同学科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可知: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在各学科中的发展极不平衡,其中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处于中等水平,但较大地落后于同是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且近四年均未有相关文献报道。
表3 各学科积件系统教育应用文献数量统计
2.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现状
结合文献统计及分析结果,进一步对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展开分析,总结如下。
2.1研究内容
积件系统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构成。积件库是教学资源的集合,包括五种类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虚拟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其中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是目前积件库建设的重要对象,该资源库中的内容就是积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六种形式[4]。
(1)积件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积件开发软件有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3DStudioMax等,其中Flash因操作控制方便、处理能力强和兼容性高等优点成为最常使用的动画类积件开发软件,图片处理软件有Photoshop、Coreldarw等,视频处理软件有会声会影等。积件的存放平台可依托校园网,使师生能通过网络访问对积件素材进行下载、修改和上传等操作,以丰富积件库。而积件的组合可选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进行操作。
(2)积件的制作与整合
中学生物学积件的获取有两种方式:已有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教师动手制作。目前,已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是中学生物学积件的主要来源,如收集、整理科普及教学光盘中的动画、视频素材,对其进行分割、合并,获取积件;或将网络上已有的不同版本的Flash课件、图片、动画、元件优化整合到一个Flash文档中,制作成积件,此方式只是简单地对已有资源进行分割整合。而教师动手制作则要求教师在确定积件开发的相关学科知识点后搜集素材、制定脚本进行原创式积件制作,该方式对教师软件操作技能要求较高,难度较大,故资源较少。
2.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根据分析可知,大部分文献强调的是积件系统开发的必要性、与学科结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积件系统开发和建构的具体案例并不多。在积件制作中,大多只是对已有资源进行简单的分割、组合,没有较大规模的原创式制作,也没有对新建积件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检测其教学效果。所以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积件系统开发不完善,教师对开发软件不熟悉,致使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出现停滞,研究步入瓶颈期。
3.发展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的策略
积件系统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3.1注重实践研究
积件系统从1997年发展至今在理论上已趋于成熟,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中学生物学应将研究重点从理论探讨转向实践应用,在平台选择的同时,结合实例介绍平台的使用步骤和积件的制作方法,将新建积件切实应用于教学实践,检验其教学效果,以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真正做到积件系统与生物学教学的完美结合,推动中学生物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3.2完善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积件系统的开发不仅是平台的选择,还要有规范的开发流程。本文结合当前各学科积件系统的开发步骤,设计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知识点筛选、积件制作、积件库建构、积件组合平台选择、积件系统教育实验研究、研究数据反馈、积件系统再修改等步骤(见图1)。
图1 积件系统开发技术路线图
3.3提高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
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在于一线教师对开发软件的利用能力,且生命活动过程复杂,对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有效提高一线教师和在校师范生的软件操作能力极为重要。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可增设Flash、Authorware等软件操作培训课,并组织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多交流,共同举办和参与积件制作竞赛等;对于在职教师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集中进行专业培训、竞赛和交流等。
4.结语
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进入瓶颈期,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开发应用不多。因此,应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积件和积件系统的具体实践开发上,注重积件技术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同时积极提高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吸纳跨专业人才的加入,共同促进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莹.以基于积件思想的内接资源包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3.
[2]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7(4):50-53.
[3]刘晓雪,李远蓉.重新认识积件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4(5):23-27.
[4]袁倩,陈迪.我国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反思[J].网络教育,2007(7):47-50.
[5]崔绪昌.浅谈积件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8,33(8):30-31.
[6]徐莹.积件问题研究现状浅析[J].天中学刊,2012,27(5):139-140.
[7]王扬.师范生物教学中关于课件向积件发展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07(49):99-100.
[8]赵玉柱.如何实现flash课件整合[J].中学生物教学,2008(6):48-49.
[9]刘甜.化学Flash课件的开发与积件库的建立[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4.
[10]袁倩.积件系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6(9):56-58.
1.引言
羽毛球运动具有简便易上手且健身价值高的特点,两人一对、四人一组相互对击,其趣味性、娱乐性及竞技性深深吸引高校学生,成为武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学生的首选项目。通过羽毛球课的学习与锻炼,提高大学生锻炼的意识,掌握锻炼的一技之长,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树立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健身、娱乐及教育功能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得到不断延伸和发展[1]。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武汉市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集、阅读和研究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2.2.2调查研究法
通过武汉高校羽协竞赛活动及高校羽协教研等活动,对武汉市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
2.2.3分析法
对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及调研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3.结果与分析
3.1武汉市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
3.1.1武汉市普通高校羽毛球课程需求与师资状况
调研发现,武汉市高校羽毛球课程开展普遍,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目前武汉市普通高校羽毛球专业教师只有5位,其余为非羽毛球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它成为影响学生锻炼兴趣和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3.1.2武汉市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场馆、器材状况
随着各校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绝大多数高校建有综合性体育馆,满足了包括羽毛球项目在内的教学基本需要。由于选修羽毛球的学生较多,羽毛球场地不能满足同时多班级上课的需要,而露天教学受阳光、雨雪、风速度等天气条件的限制,总之,场地不足占调查的59%。露天教学场地设施也会因武汉春秋季节多雨,夏季过长,户外曝晒等,使露天场地较多时间出现空置状况。
3.1.3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的现状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羽毛球课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获得学分和提高一技之长上,更重要的是把羽毛球课程看成是心理调整、发展个性、提高身体活动能力的极好机会。他们对“老套”的教学组织方式不满意,对过于强调动作的规范性要求、过多简单重复单一练习感觉枯燥无味。
3.2武汉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发展对策
3.2.1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当前,高校羽毛球课出现选课学生多而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局面,专业老师的引进主要受学历的制约。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养成锻炼的习惯等,而不是向学生传授高深的运动理论或引导学生开展体育理论或运动技术的研究。
3.2.2课内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选修羽毛球的大部分学生以上羽毛球课作为当天锻炼的主要时间,另有部分技术水平高、课上不能满足练习需要的学生在课外自发组织起来,共同出资,租用场地,请来教练员,以提高竞技水平,满足自身练习的需要。
4.结语
本研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目的出发,重视对羽毛球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提高场馆的利用率,满足学生对羽毛球科目学习与锻炼的需求;集体购买球与球拍,以降低支出,缓解学校体育教学的经费压力;合理对内外开放场馆,解决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9-0047-05
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在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上发挥着三位一体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群策群力。美国发展学前儿童保教事业的经验为我国儿童保教事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美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现状
1.学前儿童保育现状
据2007年9月的统计数字,全美共有6岁以下(0~5岁)儿童2400多万名,其中3岁以下(0~2岁)婴幼儿约1200万名。2400万名学前儿童中高达20%,即近500万名儿童生活在贫困家庭①,〔1〕而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有21%(260万名)生活在贫困家庭。〔2〕
美国早期纵向研究项目(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ECLS)对1万名出生于2001年的9个月大婴儿所作调查表明,半数儿童在各种正规的非亲子看护托儿中心(regular nonparental child care)接受照顾;其余半数接受非正规保育的儿童中,26%的儿童由亲属看护(relative care),15%由非亲属看护(nonrelative care),如家庭托幼机构(family child care homes),9%接受其他类型的照顾。儿童获得保育时间的长短因保育类型不同而不同。通常,一周内由非亲属看护的儿童比由亲属看护的儿童多得到10个小时的照顾,在正规托儿中心的儿童比接受非正规机构看护的儿童多获得31到40个小时的照顾。该调查指出,婴幼儿接受保育的类型受其所属种族的影响。9个月大的黑人儿童(63%)比白人儿童(49%)、西班牙儿童(46%)、亚裔儿童(47%)更多地接受非亲属看护;白人儿童(21%)比黑人儿童(33%)、西班牙儿童(30%)、亚裔儿童(33%)更少被送去托儿中心。此外,儿童接受保育的类型还受父母收入水平的影响。父母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标准(FPL: Federal Poverty Level)的儿童(43%)比高收入家庭儿童(higher-income children,52%)更少得到非亲属看护。〔3〕
2002年,美国家庭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s Families,NSAF)以1.2万名5岁以下儿童为调查对象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表明,2002年3岁以下母亲就业的低收入家庭儿童(62%)比高收入家庭儿童(68%)更少得到正规的非亲子看护,而更多地被亲属看护。就时间而言,3岁以下母亲就业的儿童38%获得35个小时以上的非亲子看护,17%获得15~34个小时的非亲子看护,获得1~14个小时非亲子看护的占17%,另有28%的儿童得不到非亲子看护。〔4〕
2.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根据美国的教育体制,5岁儿童入读的幼儿园(Kindergarten)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正规教育的起点。因此,学前教育指5岁前的儿童(包括5岁)在未正式入学之前接受的教育。3岁以下儿童入托或入读的场所被称为婴幼儿计划(Infant/Toddler Program);3岁和4岁儿童的学习场所为学前班(Preschool/Pre-kindergarten)。〔5〕
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美国联邦政府的密切关注。自1965年以来,受联邦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计划(Federal-Funded Preschool Education Program)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学前儿童的受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家长对儿童保育的需求。过去几十年中,加邦政府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数量成倍增加。美国人口现状调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显示,1965年全美只有60%的5岁儿童入学,1980年入学率上升为85%,2005年超过90%。3岁和4岁儿童的入托或入读率也迅速攀升。1965年仅有5%的3岁儿童和16%的4岁儿童进入学前班,而到2005年,3岁儿童的入读率已达40%,4岁儿童入读率接近70%(见图1)。〔6〕
全国家庭教育普查(National Household Education Survey,NHES)自1991年起对学前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调查分析,包括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数量、儿童所受保教的类型以及不同年龄、种族、宗教、父母的不同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影响。调查表明,2005年69%的4岁儿童和43%的3岁儿童加入了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计划,儿童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延长了许多。1991年至2005年间,不同种族、居住地区、家庭收入水平、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就业状况的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情况有所差异。例如,就种族背景而言,1991年,不同种族的3岁儿童中,44%的白人儿童、44%的黑人儿童、21%的西班牙儿童及43%的其他种族儿童加入了学前教育计划;不同种族的4岁儿童中,59%的白人儿童、68%的黑人儿童、50%的西班牙儿童和62%的其他种族儿童在学前教育计划中受到教育。到2005年,各种族3岁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增长率普遍较小;而4岁儿童的入读率增幅较大,白人儿童达到69%,黑人儿童75%,西班牙儿童59%,其他种族儿童81%(见图2)。就家庭收入水平来说,1991年,贫困家庭儿童中30%的3岁儿童和50%的4岁儿童加入了学前教育计划;非贫困家庭儿童的比率为3岁45%,4岁62%。2005年,贫困家庭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比率增幅很小,3岁达33%,4岁不变;而非贫困家庭儿童增幅较大,分别为59%和72%。〔7〕
二、几项大型联邦政府学前儿童保教计划的实施情况
在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方面,联邦政府虽未制定系统的保教政策,但多年来一直主持着多个大型保教项目。这些项目或计划分别隶属于联邦政府的两个部门――卫生和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其中,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开端计划(Head Start)、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CCDF)、贫困家庭短暂性援助计划(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 TANF)和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CCDBG)。由联邦教育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婴幼儿及其家人特教补助计划(Special Education Grants for Infants, Toddlers and Families)、一号条款学前班(Title I Preschool)、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以及其他小型学前儿童保教项目和专业发展与研究项目。〔8〕
1.开端计划(Head Start)和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
开端计划(Head Start)是美国实施年限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项学前儿童保教计划,旨在为低收入家庭5岁以下儿童(主要为3~5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和营养保健等多项支持,80%的经费来自联邦财政拨款,其余部分依靠社会支持。该项目一年约提供90万个入读名额,可供全国11%的4岁儿童和7%的3岁儿童及6200名3岁以下儿童入读,每名入读儿童平均享有约7500美元经费。2005~2006年度,联邦政府投入68亿美元运行该项目,该年度来自50个州的721289名3~4岁儿童申请加入了开端计划,但加入人数尚不足所有合格申请者的一半。该计划资助下的儿童保教机构每天最少开放3.5个小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保教机构开始提供全日制保教服务。1994年,联邦政府又提出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把早期教育服务对象拓展到低收入家庭中的0~2岁儿童和孕期妇女。2005年,该计划共为81914名3岁以下儿童和10485名孕期妇女提供服务。〔9〕
2.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Child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
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是联邦政府第二大保教项目,隶属于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下设的儿童保育局(Child Care Bureau)。13岁以下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可申请此款项,75%的款项以早教券(Voucher)形式发放。2005年多渠道筹措来的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达89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直接投入48亿美元,共170万名儿童得到资助,其中6岁以下儿童达110万名。2006年联邦政府拨款50亿美元运行该项目。〔10〕
3.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
自1973年伊利诺斯州(Illinois)、密歇根州(Michigan)和威斯康星州(Wisconsin)率先为3~5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教育以来,特殊教育学前班便成了美国学前儿童资助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的《残疾人法案》明确规定必须为残疾儿童或发展迟滞儿童开办特殊教育学前班。1992年,美国各州都普及了该项目,加入该项目的儿童人数也稳步增长。2005~2006年度,全美6%的4岁儿童和4%的3岁儿童就读于特殊教育学前班。〔11〕
4.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hildCare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美国于1990年颁布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并于1995年对此作了修订。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面向0~13岁儿童。2000年以来,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资助的儿童数基本保持稳定。2006年该款项平均每月资助180万名儿童,与2005年相比,平均每月增加53200人。〔12〕
三、联邦政府针对学前儿童保教事业采取的新措施
1.调整政府财政预算,削减儿童资助项目开支
虽然联邦政府一直主持着多个大型儿童资助项目(Child Support Program),但是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全美只有14%满足条件的儿童享有由联邦政府资助的保教服务。鉴于目前国内紧张的经济局势,2008年2月4日布什总统在向国会提交的政府财政预案中明确表示,2008年政府将继续减少对儿童资助项目的财政投入,预计将减少对151个不同类型的学前儿童保教计划的投入,减少金额累计约150亿美元。例如,仅就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CDBG)而言,随着投入资金的紧缩,预计到2012年受该项目资助的儿童数仅为200万名。〔14〕此外,社会服务补助金(Social Service Block Grant)也将被削减5亿美元。
2.保持部分项目投入不变,重点支持贫困家庭儿童
对于大多数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来说,家庭收入难以维持食物、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需要,根本无法保障对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投入,因此往往只能选择一些价格低廉的短暂性保教服务。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43%的贫困单身母亲家庭接受着育儿支持,儿童资助收入(Child Support Income)是这类家庭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占家庭总收入的36%。一项涉及美国17个州的调查表明,在没有任何育儿帮助的情况下,在11个社区中只有不到10%的家庭能够承担起社区学前教育中心的保教费用。〔15〕在经济局势不稳、早期教育资助减少的情况下,针对贫困家庭儿童不利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状况,美国法律和社会政策中心(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CLASP)倡议国会预算决议的确定与实行应依据以下三条原则:(1)不损害贫困家庭及儿童的利益;(2)恢复先前削减的财政投入;(3)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及儿童促进社会长远发展。〔16〕国会在裁决财政预算时应明确向贫困家庭及儿童提供帮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不但不能继续削减对这部分人群的财政投入,还要努力恢复前几年减少的对贫困家庭短暂性援助计划、医疗补助制度等一些重要项目的投入,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3.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针对儿童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美国政府开展“良好的开端,聪明地成长”项目(Good Start, Grow Smart),致力于从三方面改善学前教育质量。首先,加强启蒙教育支持项目。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将对启蒙教育中心儿童早期识字、语言和算术能力的培养标准进行评估,还将实施一项国家培训项目,培训近5万名启蒙教师。其次,加强与各州合作,提高儿童早期教育质量。强化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合作,要求各州制定儿童早期教育质量标准及与K-12标准相一致的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大纲。再次,为父母、教师和看护者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增加科学研究投入,加大对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并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家长、教师和看护者一起分享。 〔17〕
四、对我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启示
首先,强化政府在学前儿童保教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虽然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至今我国尚无任何一项由政府资助的学前儿童保教计划出台,偶尔出现的几个民间资助的儿童保教项目也不成气候。在美国社会免费普及5岁儿童的幼儿园教育时,我国还在为最大幅度提升3~5岁儿童的入园率、最大程度规范幼儿园收费标准等问题而努力,对0~2岁婴幼儿保教问题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能有效改善学前儿童的保教状况。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支持贫困儿童。贫困儿童是一个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是最需要帮助的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以及广大幼教工作者在面对贫困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时就只能束手无策。明确国家贫困线标准、统计贫困儿童数量、规划资助体系、开发农村资源和城市社区资源、多渠道开办学前保教机构等许多工作都等待着政府去做。
最后,学前教育立法势在必行。美国政府宏观调控、地方高度自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之上。加强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明确国家政府及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等经验,是美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Basic facts about low-income children: Birth to age 6〔EB/OL〕.〔2008-03-20〕.省略.
〔2〕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Basic facts about low-income children: Birth to age 3〔EB/OL〕.〔2008-03-20〕.省略.
〔3〕〔4〕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Infant and toddler child care arrangements 〔EB/OL〕. 〔2008-03-20〕.省略.
〔5〕〔8〕林秀锦.美国各级政府与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43(9):39,40.
〔6〕〔7〕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Preschool policy brief who goes to preschool and why does it matter 〔EB/OL〕.〔2008-03-20〕.省略.
〔9〕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Suppor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babies in child care: What does the research say 〔EB/OL〕.〔2008-03-20〕.省略.
〔10〕The White House. Good start,grow smart:A guide to good start, grow smart and other federal early learning initiatives〔EB/OL〕. 〔2008-03-20〕. acf.dhhs.gov.
〔11〕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The state of preschool 2006〔EB/OL〕. 〔2008-03-20〕.省略.
〔12〕〔13〕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participation in 2006〔EB/OL〕.〔2008-03-20〕.省略.
〔14〕〔15〕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Families forgotten: Administration’s priorities put child care low on the list 〔EB/OL〕.〔2008-03-20〕.省略.
〔16〕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s resolu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a blueprint in support of low-income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EB/OL〕.〔2008-03-20〕.省略.
〔17〕田立新.美国政府加强儿童早期教育计划〔J〕.基础教育参考,2006,(7):58.
On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in America and Its Enlightenments
Xiang Me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