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1:4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采 地质灾害 治理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350-1
1采煤引发地质灾害问题
三街煤矿处于构造剥蚀中高山地貌区,山势陡峻,地形切割强烈,冲沟发育,沟谷多呈“V”字型,地形破碎,土地较贫瘠,受采煤的影响,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土地退化、荒芜、房屋裂缝、水源干枯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煤炭的开采造成了矿山地质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采空区面积扩展,煤矸石堆积量增大;采空区塌陷引发大量地面裂缝、公路及便道路基陷落变形,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特别是矿山多年井下开采,致使矿区内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沟水断流、干涸,致使矿区内人畜饮用水及农灌水困难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相继发生和出现。
1.1采空区塌陷
1.2滑坡
影响矿区地质环境的滑坡主要有7个,以小型为主,个别中型。主要危害是直接危及4户村民、农田200多亩、县乡公路、矿区公路自然生态环境。
1.3潜在不稳定边坡
矿区发育两个潜在不稳定边坡,两边坡后部紧邻滑坡,坡面较陡,土体松软,岩体质量较差,边坡变形破坏或滑动后,易诱使后部坡体随之变形破坏,严重影响后部滑坡的稳定,最终导致整个坡体的滑动破坏。边坡本身的变形或滑动主要危害对象是下方县乡公路,同时影响矿山生产、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对周边村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4煤矸石堆放的潜在危害
2治理与恢复方案
2.1人畜饮水工程
2.2采空区治理
对三街煤矿采空区治理,目的是抑制和缓解采空区地表的开裂、塌陷及影响范围扩大,并不能从完全削除采空区塌陷对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采取的治理措施有:采用井下废石和矸石及矸石场堆采取干式充填系统充填采空区,矸石量基本满足工程的需求,不足时从地表采掘碎块石进行充填;充填材料采用机械运输,运输系统充分利用矿山生产运输系统,不足时由矿山配备;地表裂缝采用筑填粘土进行封堵;塌陷影响比较严重的塌陷区进行土地复垦。
2.3煤矸石堆放场的治理
2.4地质灾害
对矿区的滑坡及潜在不稳定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
2.5污水处理及利用
矿山井下抽排水及矸石淋滤水易对周边土地及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各矿区硐外原有污水处理池处理能力不足,需在每个矿区增设日处理污水100―400m3的污水处理场五座,将矿井污水、矸石场污水集中处理后作综合利用,主要用于农田灌溉,以弥补矿山疏干引起的农灌水源不足。
通过上述治理工程,有效抑制地质灾害的发展,基本消除其危害性,对已破坏的地质环境进行恢复保护,对已破坏的工程设施进行加固;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基本解决因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学校师生及部分村寨人畜饮用水困难问题;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基本恢复治理区地质环境,有效抑制治理区地质环境的恶化,有效保护治理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
3地质灾害的预防
煤炭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直接危害了矿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地质灾害的产生和延续,使人们无法安居乐业,治理灾害的工程量巨大,耗资不菲,工期较长。在煤炭开采之前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有可能产生的灾害应遵循“以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对于可能产生地面蹋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煤矿,可采取特殊的开采方法和顶板管理措施,以防止或减少地面塌陷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产生,对塌陷的地表随时进行综合治理,以恢复和进一步改善矿区环境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炭开采会引发很多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矿区所在地的环境和生活,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做好预防和治理。近年来,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法不断完善,煤炭开采技术日益进步,由于煤炭开采而引发的地质灾害将会逐渐减少,随着科技的进步,煤矸石亦可完全利用为充填开采或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促进我国煤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6-3465-03
Discussion on Mines Control Scheme Design in Yixing
LIN Fang1,ZHANG Jia-yang1,ZHU Xiao-yong2
(1.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ology, Xinxiang College, Xinxiang 453003,Henan,China;
2. Jiangsu Mountain and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td. Co., Nanjing 210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of mines in Yicheng town, the control scheme of three districts in the mines was prilimilarily discusse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high-quality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rol project by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eliminate hidden danger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mines; control scheme; design; Yixing
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宜城镇西南城郊结合部的矿山采石宕口现有环境与周边绿阴成群的青山绿水极不协调,而且成为宁杭高速公路、宁杭公路等交通沿线的最大视觉污染源,严重破坏了宜兴市南大门的景观,影响了区内人民工作、生活环境和宜兴市开放发展及建设“绿色宜兴”的整体形象,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矿区内存在多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随意堆放的废矿渣等固体废弃物,易诱发泥石流灾害,危及周边村庄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加速周边土壤的退化。国内外对矿区治理成功案例较多[1-6],目的是消除矿区遗留的地质灾害隐患和环境污染,改善其生态地质环境。通过对宜兴矿山宕口的综合治理,可以美化宜兴市的城市形象,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生活、生产、投资环境,有效利用矿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促进宜兴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宜兴矿山宕口地质环境现状
结合前人对矿区的调查情况[5,7,8],分析了治理区内存在的多处地质灾害隐患,其主要分布于采石宕口中上部高陡边坡区域,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山体滑坡、崩塌及危岩等。
根据该矿区1∶1 000地形测量图等相关资料,该宕口占地总面积约82 180 m2,其中宕口底部平面面积约45 060 m2,露采坡面面积约37 120 m2。露采坡面最高约106 m,坡顶线长约846 m,坡脚线长约980 m。整个坡面一般上部较陡,中下部较缓,上坡面局部陡立,甚至反坡。该宕口露采坡面顶部及坡面上存在多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根据矿区地形地貌并结合矿区治理后的整体效果,将整个矿区分为3个治理区,各区的地质环境现状如下。
1.1 治理一区现状
该区现状包括露采坡面及宕口底部平面两部分,其中,露采坡面面积约8 731 m2,平均坡长约365 m,最大高差约62 m,平均坡度约50°,局部较陡,甚至反坡。宕口底部平面面积约5 326 m2,高差约8 m。宕口坡面岩石裂隙发育,局部岩体极不稳定,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不利于露采坡面的环境治理,必须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前提下,对坡面陡立区域进行适当爆破削坡降坡,以满足露采坡面植被恢复的需要,并保证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
1.2 治理二区现状
该区包括露采坡面及宕口底部平面两部分,其中,露采坡面面积约12 753m2,平均坡长约332 m,最大高差约64 m,平均坡度约40°,局部较陡,甚至反坡。宕口底部平面面积约16 769 m2,高差约4 m,宕口底部平面堆放有部分生产废料。宕口坡面岩石裂隙发育,局部岩体极不稳定,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不利于露采坡面的地质环境治理,必须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前提下,对坡面陡立区域进行适当爆破削坡降坡,以利于露采坡面植被恢复工程的施工,并保证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
1.3 治理三区现状
该区包括露采坡面及宕口底部平面两部分,其中,露采坡面面积约15 636 m2,平均坡长约278 m,最大高差约66 m,平均坡度约45°,局部较陡,甚至反坡。宕口底部平面面积约22 965 m2,地势南部较低,北部较高,最大高差约16 m。宕口坡面岩石裂隙发育,局部岩体极不稳定,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不利于露采坡面的地质环境治理,必须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前提下,对坡面陡立区域进行适当爆破削坡降坡,以利于露采坡面植被恢复工程的施工,并保证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该区南部露采面已生长有部分植被,可不进行植被护坡与绿化。
Small Green Mining in Open-Pit Mine Road
――Zhangli Gold Mine as an Example
TIAN Chen-long XU Feng-lin LIU Kang WANG Qi
(College of Geologic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China)
【Abstract】The quantity size of small open-pit mine, mining localities face is wide, have caused great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oncept of green mining backsliding today chi, compared with the large min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the management of small open-pit mine is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 In this paper, Zhangli gold mine as an example, to develop a small open-air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rol, monitoring and protection of small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to provide technical basis and the reference path, make small open-pit min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and to minimize the extent of damag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economy, onto the road of green mining.
【Key words】Small open-pit mine; Zhangli gold mine; Green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
0 前言
中国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型、特大型矿少,中小型矿山多 [1]。随着小型露天矿山开发时间的不断持续, 开采范围和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并且小型露天矿山采矿分布点多面广,开采方式多样,对矿区生态环境、水文环境、地质环境的破坏问题日趋突出,这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矿山的理念是矛盾的。
在基本查明张里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基本查明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造成的危害,产生地质环境问题的背景,分析研究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而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结合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
1 小型露天矿区开采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矿山的对于环境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的确定
评估级别是依据评估区重要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和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三个因素(表1)来确定的。
表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
张里金矿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为重要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矿山建设规模为小型,确定本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
1.2 小型露天矿山的现状评估
1.2.1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张里矿山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矿体倾角较小、埋藏浅,采场范围基岩,无地下采空区和溶洞,不抽取地下水,矿山开采产生的废石按要求堆放在开采区东北[2]。
综上所述,评估区具备发生崩塌的地质环境条件。因此,确定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评估区内目前尚未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为小。
1.2.2 对含水层破坏现状评估
(1)矿井生产对地下水水质影响
张里金矿生产过程中矿区内主要固体废物为废石,废石中的有害物溶出量很少,且矿石只做短期堆积,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很小。
(2)矿坑排水对主要含水层水位影响
由于本矿区主要含水岩组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源,开采标高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不会对含水层造成直接影响。
(3)对矿区地表水体及生产、生活用水影响
根据现场勘查,矿区出露位置较高,区内无常年地表水系,仅发育季节性冲沟,雨季有暂时性水流,矿业活动直接对地表水体的影响不大。
1.2.3 对地形地貌景观现状影响评估
目前,张里金矿矿区无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区、生态保护区及重要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露天采场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0.0325km2,废石堆放场占压土地面积0.0106km2,矿山道路占压土地面积0.0026km2。
故露天采场、废石堆放场和矿山道路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露天采场影响为严重,废石堆放场和矿山道路影响为较严重。
1.2.4 对土地资源影响评估
张里金矿对土地资源影响的评估:
(1)目前矿区开采已形成0.0325km2的采空区,破坏土地类型为其他园地,其他草地及采矿用地,面积分别为0.02hm2,0.05hm2和3.18hm2,故对土地资源破坏为较轻。
(2)废石场压占土地面积0.0106hm2。压占土地资源类型为采矿用地。矿山道路压占土地面积0.0026hm2,故对土地资源破坏为较轻。
1.3 小型露天矿山的预测评估
张里金矿从矿山建设特点和地质环境条件综合分析,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为崩塌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为中等,评估区内其它区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为小。预测评估采场区内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中等,评估区内其它区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小。
1.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
在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等的影响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按单元素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采用叠加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影响程度分区。综合考虑危害对象、损失与治理难度,将评估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和较轻区。
可将张里金矿划分为:
(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
为矿山开采境界范围,总面积为0.0486km2。矿山开采引发或加剧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危险性中等;对地下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程度较轻;对区内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严重;影响土地类型为果园、其它园林、其它草地、其它草地和采矿用地,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较轻。
(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
主要为废石堆放场和矿区道路,总面积约0.0132km2。矿山开采引发或加剧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危险性小;对地下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程度较轻;对区内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较严重;影响土地类型为其它园林,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较轻。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区
评估区内除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和较严重区以外的区域,总面积约0.1904km2。矿山开采引发或加剧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危害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较轻;不会引起矿区及周围含水层水位下降和地表水体流失,也不会影响到矿区及周围居民及矿山生产生活供水,对地下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程度较轻;对区内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较轻;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较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较小。
2 小型露天矿山治理恢复分区与地质环境保护
2.1 矿山的分区及治理方案
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和“就大不就小”,“整体不分割”的分区原则,结合本矿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在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基础上,根据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分区结果,将评估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将张里金矿可分为:
(1)重点防治区
分布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严重区,为矿山开采结束后形成的露天采场,总面积约0.0486km2。防治措施是:因矿产开采后,露天采场平台面积较大;布置截排水沟,边坡复垦的原则应把握以绿化为主。
(2)次重点防治区
为张里金矿废弃物堆放场和矿区道路,面积分别为0.0106km2和0.0026km2,防治措施是矿山闭坑后,对矿区道路进行修复壤,待其稳定后种植林木,恢复土地使用功能。矿山开采所产生的废料废渣,闭坑后应随即进行矿坑回填,开采过程中废石堆放不宜过高,堆积坡度应小于30°,防止堆积体发生崩塌。同时宜沿废石堆坡脚处修筑排水沟,及时疏排降水。
(3)一般防治区
评估区内除重点防治区和次重点防治区以外的其它区域,面积约0.1904km2。无需治理或稍作平整即可正常使用。
2.2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监测对象和内容,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2.2.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
张里矿区主要包括崩塌、含水层破坏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
(1)崩塌
主要针对矿山开采结束后形成的露天采场。因矿产开采后,露天采场平台面积较大,因此在林地布置时,应充分考虑排水系统,以免形成内涝。台阶覆土后,易产生水土流失,拦土墙修建可采用矿山的废石渣进行砌筑;内侧应布置小型的截排水沟,布置时可在覆土时预留部分空间形成土质截排水沟。边坡复垦的原则应把握以绿化为主。
(2)矿区含水层破坏防治工程
矿区处于丘陵区,地表无河流通过。主要含水层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源,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矿山。对区内地下水水位、水质影响较轻,故矿山在生产过程中应设专门水文地质人员对其水文地质变化情况进行监控,使矿坑排水达标排放,发现问题及时通报。
(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①废石堆放场治理恢复工程
包括露天采场剥离废石的运输、存储场地的平整和表土回填。
②矿山道路治理恢复工程
治理前先进行场地硬化路面拆除、平整工作,然后进行表土回填。
矿山开采终了后,对废石堆放场和矿山道路进行综合治理,进行植被覆绿。绿化矿山地质环境。
2.2.2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主要是针对矿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水质污染和进行的监测,包括露天采场围岩位移、塌陷范围、地表位移、废水全分析等内容。
3 结论
(1)依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和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三个因素,确定小型露天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
(2)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含水层破坏情况、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及土资源破坏程度、危害对象等,将小型露天矿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3)本方案的治理范围为采矿区、废石场压占区,针对治理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方案、治理方案和监测方案。
中图分类号: TD167 文献标识码: A
煤炭是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储量更为重要。随着煤炭资源需求的增加,近年来煤炭生产企业井喷式的开采严重的影响着矿区环境资源、诱发地质灾害和导致环境污染。不同地域矿山开采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也各不相同,露天和地下不同的开采方式诱发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也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导致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地质灾害以及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不可修复性的危害,严重威胁着矿区周围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严重制约了内蒙古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
1 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1.1内蒙古中西部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平川、丘陵谷地盆地分别占全区53. 4 %、20 %、8. 5 %和16. 4 %。戈壁沙漠、沙地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40. 1 万km2 。其中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及阿拉善等地区年降雨量不足200mm ,蒸发量高达1600 ―2000 mm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该区域煤炭储量又非常丰富,由于历史及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掠夺式开发、粗放式管理导致了矿区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发生,这些滞后发生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为露天开采过后的煤矿虽然在后期进行了回填作业,但是由于回填土质的不同以及回填高度的差异,在一些开采较深矿区尤为明显,将会导致后期隐藏的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
1.2矿井水、露天矿坑水、洗煤废水、煤矸石山淋溶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土壤、植被和矿区河流。矿区煤炭长期堆放大风扬尘产生煤粉灰、煤矸石长期风吹日晒大风扬尘、矿井排风有害气体、煤矸石自燃和煤层自燃污染等造成矿区周围大气污染严重。其中像乌海市的乌达跃进选煤厂矸石山燃烧区附近SO2平均浓度为10. 69 mg/ m3 ,超过国家标准70 多倍,H2S 平均浓度1. 57 mg/ m3 ,超过国家标准150 多倍,造成矿区周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地下开采的矿区闭坑后可能会发生地面沉降、塌陷以及表面裂缝等地质灾害,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甚至会引发山体滑坡以及山体开裂等严重后果,将会给周围人民的生活及成产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
2矿山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在矿山环境治理时,首先考虑的是矿区周围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保护矿区周围居住地避免遭到矿山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的影响。
2.2综合治理。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地质分布及不同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治理时选择的方法不同,治理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综合治理才能有效的进行因害设防,减灾减害。
2.3注重效益。煤矿资源的开采本质是为了获取利益,所以治理的过程中注重效益也是原则之一。矿山环境治理应在遵循生态环境优先考虑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利益。针对不同矿山的具体环境情况,危害的大小,危害的缓急以及治理资金的充裕与否,选择最合适的治理方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多措并举。仅仅利用工程措施治理矿山环境降一定程度上违反注重效益的原则,因为工程措施虽能根治环境问题但般都会有投资较大的特点,而生物措施可刚好弥补工程措施这一缺陷,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3 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
3.1地震、矿震。矿震是由矿山冲击或者矿山岩爆引起的,指的是在开采过程中矿柱或者受支撑力较大的岩石,脆性煤等,在一般的压力之下不会发生大的震动。然而随着开采的深入,随着表面压力的增大,其所承受的压力将会达到微妙的极限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将会向自由空间内释放巨大的能量冲击,并向坑内大量的喷射、散爆,给矿山带来巨大的灾难。此类灾害在开采过程中或在打隧道的过程中引发的小型地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时有发生。实践证明,地震或矿震有着天然地震的某些特征,若矿区周围存在着较大天然地震则矿区发生地震的几率将会明显增加,其强度与人为开采的深度和强度是成正比增长的。所以煤矿在开采之前,首先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部门根据安全性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地震预防要求,当所有要求条件满足之后方可进行开采作业。
3.2采空塌陷。此类地质灾害均在事发前并无任何预兆,往往都是瞬间发生的,具有时间短,破坏力大等特点,需要重点进行防治。在所有煤矿地质灾害中,塌陷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可在煤炭开采之前,对矿区周围地质进行全面监测,充分了解地面的沉降规律及区域。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易发生沉降区域进行重点防治,采用抗变形技术以及加固技术以抵抗地面的变形,还要明确开采的区域,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区域不得进行开采。
3.3开采区域突水涌水,涌泥,瓦斯突出。由于矿区具有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征,若开采煤矿之前对实地的考察不充分,造成对开采过程中内部涌水的估计不足。在开采设备工作时,开采区域周围水体在水本身压力和矿区岩石压力作用下,将会通过矿层的薄弱处以及岩石断层、岩石隔水层等位置进入开采区域。打穿透水断层,可能会突然遇到暗河或者水溶洞的情况,地下水或者地面水就会趁机大量涌入,而在应对措施不齐全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将会受到严峻的生命威胁。此类灾害发生同时,大多还会伴着泥涌,不仅使得矿坑被堵塞掩埋,而且将会掩埋施工机器并工作人员,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对整个矿区都会造成不可修复性的打击。为了能在开采过程中有效的防治地下水,泥等涌入井下,避免井下被淹没的危险,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或者是私人企业,都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涉及的相关规定,良好的通风系统以及方便快捷的人员撤离通道必须在施工之前就应建立完成,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实时的对矿坑内的瓦斯含量,渗水情况,地质结构等进行监测,如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的进行人员撤离并迅速组织人员对隐患进行排查,直至隐患接触后方可允许人员进入。
3.4开采结束后隐藏地质灾害。由于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实施治理相关措施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地质灾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和滞后性,这就导致了煤矿在关闭后仍会存在着一些地质隐患。煤矿的开采要制定严格的开采规范并组建监督部门进行实时监督检查,坚决杜绝私挖乱采的现象发生,并合理规划开采范围。在总的开采规范的前提下,结合开采矿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开采的具体方案并配套相应的预报制度流程,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前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4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策略
4.1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强化相关环境保护部门行使监督实施的权利,完善制度体系的建设,促进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从法律的角度上强制性监督相关工作的实施,强化治理恢复矿山环境工作。
4.2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方面人才的培养。要加大矿山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矿山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开采人员,对于开采后要及时的对该矿区进行合理有效的环境恢复工作,只有全民存在这样的意识才能切实有效的推动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的进行。
4.3加强矿区废物,废气,废水的回收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废物,废气,废水的处理方式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有效,采用高科技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推动矿山环境的治理恢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开采过程中及时的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对于矿山环境的治理与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4.4明确矿山企业的环境主体地位。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矿山企业是矿区环境的主要破坏者,理应作为开采后环境治理与恢复的责任主体。企业治理将会比政府治理更加有效,因为企业在不断的开采作业中,对治理恢复环境的成本与效益更加了解,更加有利于进行矿山环境的恢复工作。
4.5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开采许可证明体系,在取得开采许可证的时候让企业缴纳足够的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这样才会促使企业去更加积极的治理恢复矿区周围的环境;改善企业成本核算标准,将开采过后环境的治理恢复成本都纳入矿山企业成本中。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开采过后矿区环境的治理与恢复需要相关部门长期的监督以及有效的引导。另外,还要注重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相关技术开发,通过各方面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实现矿业的绿色开采,为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亮平;煤矿地面塌陷地质环境类型及其恢复治理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