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4 11:4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程建设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程建设措施

篇1

随着软件产业迅速发展,软件测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剧增,职业价值日益提升。然而在作为软件人才的主要培养渠道――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育中,软件测试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在很多高校软件工程相关专业中,没有开设专门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软件测试技术只是作为软件工程的一部分被提及,还有一些学校只是把软件测试技术作为选修课,课时较少,则侧重理论讲解和测试方法介绍,忽视了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1]。而软件测试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没有实验实训环节支持,只是枯燥地讲解测试理论和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测试工具和测试对象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产品,实践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有较大的难度。由于缺少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训练,很多高校毕业生虽然想从事测试工作,却离软件公司对测试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从而被拒之门外。

其次,缺乏讲授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师。高校软件工程的主讲教师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但缺乏较好的软件测试案例和软件测试经验,而这正是讲授好软件测试课程的关键所在,也是很多老师不愿意上该课程的原因。

第三,学生对软件测试的认识也直接影响他们对软件测试技术的掌握。一些不规范的软件公司往往让新进人员和编程能力较差的人员从事软件测试,这让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不会编程序的人才从事软件测试,从而不重视软件测试技术的学习和训练[2]。

在这种情况下,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软件测试人才,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自2005年就在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中开设了软件测试技术以及相关实践课程,并将其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来建设,在课程的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1突出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内容新体系

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级人才。针对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软件测试技术的理论学习和系统训练,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能运用软件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了解软件测试职业特点及软件测试人员素质要求。按照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结合实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内容应体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重视能力发展,其结构要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统一,应以软件测试基本理论为基础,引入案例教学,辅以讨论、报告会等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并增加配套实验和课程设计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在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结束之后开始,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包括软件测试基本概念、各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测试用例的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等,共32学时;实验教学同步安排,主要是一些基础实验,包括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通过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最基本的一些方法,共16学时;课程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后半学期集中进行,学生自由组合为小组,分角色进行,课程设计强调学生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测试方法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熟悉测试项目中的管理,感受大型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共32学时。

这样安排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5,加强了实用性,使教学内容以应用为重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1.2编写多种教学辅助资料,完善配套教学资源

软件测试技术不断发展,课程讲授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应在讲解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意增加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同时,为配合课堂教学,加强课后指导和实践环节,我们编写了《软件测试技术实验指导》和《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等内部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巩固、深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动手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此外,为了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我们精心制作了全新的多媒体课件,在授课时充分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板书,做到重点突出,直观易懂,使课时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还向学生提供大量相关电子文档资料、参考文献和参考网站地址等,使学生可以进行主动性学习。另外,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检验学习效果,我们还建立考核系统和题库,搜集了丰富的各种类型题目,并进行了汇总和整理。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软件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效的实践教学是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创造力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重点做到“两有、两严、一宽”。“两有”即:有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对上机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合理设计;有目标,对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培养学习能力的具体目标。“两严”即:严格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方案并调试,杜绝个别同学拷贝的现象;严格验收和检查,要求学生编写规范化文档,并结合演示,随机抽取提问等手段,使学生在思考―实现―再思考中真正得到提高。“一宽”即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1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实验内容

软件测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众多,包括多种软件测试方法和测试工具的使用。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了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3级实验的方案。

其中,基础性实验是较简单操作性实验,主要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共8学时,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一些基本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综合性实验是对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各种具体的测试方法在项目中的应用,感受软件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和实施细节,共8学时。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穿插与理论课同步进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勇于创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最后32学时的设计性实验是本课程最高层次的应用性设计实验,需要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分组进行,安排在暑假前的两周集中进行,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软件测试的规律,熟悉软件测试项目中人员、产品、测试用例及缺陷的管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3级实验的安排,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3级实验,更牢固地掌握了理论和技术,有效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

2.2建设实践教学案例库,扎实执行实践训练

为了保障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以可操作的软件测试案例为中心,让学生能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实际的测试过程。为了保证案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应有效果,我们收集建设了实践教学案例库。这些案例有的是从软件企业中收集,有的是从学生毕业设计和上机作业中收集,还有的是从教材及网上收集[3],另外也有教师自己设计开发的。有了这些教学案例,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实践训练。

2.3搭建实验平台,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重视所学知识与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的结合,以便在今后的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通过比较和论证,我们最后选择了大多数企业测试部门最常用的一些测试工具,包括WinRunner、LoadRunner、JUnit、Rational工具、Bugzilla等,对于大多数被测软件来说,这些测试工具完全能够支撑整个软件测试过程。

在搭建实验平台的同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通过软件工程实验室,学生能全天候进行实践,老师能随时指导学生做设计,以及回答学生的提问,使学生的实验时间更加充分和自由。

3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师资建设和培养

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学生,首先应培养合格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院经常选送任课老师到正规软件公司的软件测试部门实习,学习企业的软件测试管理和开发过程,并在企业许可的情况下,收集测试案例,丰富实践教学。另外还派遣任课教师到优秀的软件测试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以及攻读博士学位等,在教学中结合项目实践,将第一线的技术、信息带进课堂,通过培训和项目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实践经验,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此外,我院还经常不定期地邀请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为师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等。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职业

软件测试人员不仅要掌握软件测试技术,还要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软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编程等方面的能力。由于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是找出软件中错误,并经常同系统设计者和编程人员交流,因此严谨的工作习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软件测试人员所必需的。而学生对软件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和就业前景的了解,是激发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予以适时介绍,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报告,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职业要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正确认识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职业。

5结语

软件测试技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主动思考问题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们也普遍反映软件测试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摸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以期对其他专业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亚. “软件测试”教学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6):31-32.

[2] 胡宏银.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2):11-13.

[3] 钟元生. 软件测试实践教学特色的构建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0):62-65.

Reform o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Testing

WANG Shuai, ZHU Bin, LI Li-ping

篇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14-03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1]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得专业基础理论和学科系统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设置与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学质量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是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2]因此,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需构建耦合多主体行为的课程建设管理模式。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是构建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本框架,居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地位。[3]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外,大部分课程按照二级学科,甚至是三级学科设置,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不相适应。[4]另外,课程设置随意,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是从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出发而是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定,甚至是为了照顾某人,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5]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一些课程的内容陈旧过时,未能体现学科发展的特点、动态和前沿,甚至存在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另外,课程内容设置未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够,学生较难获得参与课题训练的机会。

2.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的问题。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高校教师待遇不高等原因,教师资源供不应求,研究生任课教师出现短缺,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缺乏学科知识结构合理、具备学科专业深厚理论基础及本学科交叉知识的教学团队。因此,某些课程设置随意,存在因人设课现象,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或者勉强开设的课程也只是对本科课程在横向层面上做平面式的扩展,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6]多数老师连续多年上一门课程,课程内容陈旧,内容很少更新。

目前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教学方式相似,教师根据自身理解对知识进行重组后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主,而研讨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方法居于辅助地位。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对原始知识缺乏理解,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不够紧密。现阶段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学习知识”与“科学研究”分离严重,导致研究生缺乏独立科研能力,不能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一方面,研究生参与科研机会不多,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据调查研究表明:超过25%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37%的研究生参与过1项科研项目,23.8%的研究生参与过2项科研项目,15.5%的研究生参与过3项及以上科研项目。[7]因此,研究生无法体会课程学习对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所带来的提升效应。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成果到课程教学内容的渗透不足。目前的研究生教学中,教师习惯按照选用教材的内容体系授课,不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不能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制约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4.课程建设缺乏有效组织活动与制度保障。与本科教学规范性、基础性相比,研究生课程教学更具灵活性、多变性,教师和导师更为重视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轻视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8]在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课程体系设置环节外,基本没有其他环节的组织活动,如教学法活动、教学观摩评比、教学督导及教改项目研究等组织活动。由于一些高校过分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硬性规定科研论文数量及发表刊物要求,忽视教学课程的安排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如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激励制度、研究生课程审查考核制度、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制度等。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管理模式构建

研究生课程建设需要管理部门、教师及研究生共同参与,是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的活动,构建耦合各参与主体行为的管理模式是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效果的有效途径。耦合多主体的集成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课程建设基本内容环节。在课程体系设计环节,要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设置课程体系,要注重不同培养阶段课程设计的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研究方法类、实践类、研讨类与系列讲座类等模块化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环节,要根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和课程教学效果,及时完善、更新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建设环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师生教学合作。在师资队伍建设环节,要做好教师的引进、评聘、培训等工作,建设具备学科专业深厚理论基础及本学科交叉知识的教学团队。在教学管理建设环节,要从影响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管理、政策、体制等)出发,制定质量标准、检查办法、管理制度等,保证和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二是研究生参与课程建设环节。一方面,研究生在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选课计划,可以跨方向、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选课,拓宽课程学习渠道。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和途径参与课程和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高课程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实现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三是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科基本要求和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开设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的教学合作,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吸引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将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结合,培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积极通过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提升自身的教学与学术水平。积极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验,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四是管理部门参与课程建设环节。首先,要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责任。充分认识到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基础,直接反映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9]培养单位应全面承担课程建设责任,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规范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的课程审查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开设课程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标准,坚持按需、按标准设课;建立和完善灵活的选课制度。建立和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点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最后,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通过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励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三、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师德与师能建设。在严格控制学术水平标准的前提下,选拔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任课教师。通过政策积极引导教师端正教风、教书育人。支持教师参加教育培训、挂职锻炼与学术交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支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依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以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载体,建设高水平课程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团队教师结对制度,充分发挥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2.改进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则着重培养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和提高。[10]在课程教学中,倡导专题讲座式、研究讨论式、案例剖析式等体现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研究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在研究生课程考核中,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考察。

3.健全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一是课程审查机制。发挥学术组织和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新开设课程的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设置标准,坚持根据培养需要按需、按标准设课。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师资力量、主要内容、选修要求等方面对新开设课程进行审查,达到预期标准的才能批准正式开设。除管理部门和内外部专家外,吸收在读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审查工作,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及时进行调整。二是评价监督机制。制定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实施课程评价,及时反馈课程评价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除了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还应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业人士评价等多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力求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三是激励约束机制。统筹适用各类经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统筹利用校内外资源支持和奖励研究生教学,建立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把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纳入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升课程教学工作地位。

4.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通过政策保障、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管理。政策扶持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学术与教学水平。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薪酬结构中的比重,并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求。落实经费保障,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投入,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4.

[2]夏晓烨,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9-60.

[3]李占华,罗英姿.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开发理念和改进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22-27.

[4]温静,胡显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182-184+204.

[5]翟亚军,哈明虎.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06):39-41.

[6]罗尧成,付莹莹.回归本质: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及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07):35-37.

[7]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07):66-70.

[8]章丽萍,赵张耀,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6):38-41.

[9]王旭林,王宏波.加强课程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6):108-111.

[10]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93-96.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ode of Scale Breeding Biogas Ecological Energy Engineering

JIA Wei-qiang

篇3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 12013)11-0047-02

注重“知识一素质一能力”协调发展,本课程在“综合性一信息化一开放式”的教改格局下,以生理学实验方法为基础、综合病理生理学的模型复制和药理学的治疗机制等实验内容,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熟悉机能实验常用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完成机能学的基本实验及多指标的分析综合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生自行设计与实验实施。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机能学科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严肃的态度、严谨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学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积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和创新能力。2006年,我院在机能实验室开设了相对独立的开放实验室,为培养合格的研究型医学人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机能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的设置突出了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现代性和综合性,体现了“掌握知识的力量才是力量”“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重在过程,不惟结果”等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学习理论。机能学实验是医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医学实验的基础,它是将传统的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三门学科的实验及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独立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机会,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科研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实验,这对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机能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措施

2,1基本训练在基本技能训练阶段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实验技术与方法的统一,以实验技术技能和器官系统功能为主线,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科学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机能实验的基本实验方法、技术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包括熟悉常规仪器的使用、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开展部分富有学科特色的经典实验,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训练的积极性,萌生探索的欲望。在综合能力训练阶段,将分散于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设置以问题为主线的实验教学内容,以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为主要形式,以实验室开放为手段,在机能实验技术的基础上适当向细胞生物学、生化分析、形态学技术延伸。

2.2综合训练

以器官系统功能为主线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学科划分的实验内容有机整合为综合型实验项目,注重学科的交叉、实验技术的整合,将科学的研究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融于实验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创新。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型、探索型实验教学:开展命题设计和学生自选题设计实验,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使学生从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图片和数据整理、文献查阅、撰写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各个环节得到一次较为全面的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同时,发挥学科优势和教师积极性,将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的紧密结合,为培养高素质高级医学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3实验课形式多样性包括必选实验、自选实验、命题设计、自选题设计、创新课题研究。机能学实验是医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医学实验的基础,它是将传统的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三门学科的实验及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独立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机会,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科研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实验,这对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4实验课内容开放性①实验内容开放;②实验选题开放;③实验时间开放;④实验对象开放。讲解、操作演示、学生讨论、实验方案设计、网上自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2.5开设“实验科学的方法论”、“机能学实验的基本知识”等理论课,将教师和学生的认识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转移到“掌握知识的力量才是力量”上来,从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角度起到了授人以渔的作用。

2.6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分级管理,在运行机制上采用项目分工下的目标责任制。实验教学目标、任务责任到人,从主任到教辅人人有明确的职责,设备管理、教学准备、7个实验室均有专人负责,有力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篇4

【基金项目】2013年3月,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课程群结构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Y13-2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35-02

一、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必要性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教育改革逐步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尤其针对学科特点进行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高校建设的核心环节。近年来,诸多高等院校针对课程建设中涉及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方式、课程内容调整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开展了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还体现了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作者结合长期从事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课程之间联系紧密,对本专业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对控制类课程统筹布置,优化课程和学时安排,合理布局开课时间以及课程内容,才能保证控制类本科生通过本科学习,具备扎实的基本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建设必须以课程群建设为出发点。

课程群指同一学科内服务于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是课程建设的举措和有效措施。当前,诸多高等院校针对自动化专业控制类的课程群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控制类课程群建设的概念、内容、方法及体系构建没有统一标准和有效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作者根据自身在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的实际经验发现:目前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实验教学尚存在些问题,如课程之间衔接不充分、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有些课程内容缺失、课程实践环节偏少。更为重要的是有些控制类课程远离实际应用,造成学生就业后无法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无法体现出控制专业毕业学生的能力优势。因此,优化控制类课程群课程结构、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成为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

二、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原则

从本质上说,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是自动化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是为了实现现代教育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对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革新。结合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人才培养特点及专业特性,要充分考虑社会对控制类人才的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专业方向、设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如要不断调整课程模式,更新课程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课程结构,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优质教材撰写和选用,以增强控制类本科生学生面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凝练控制类课程群内容、优化课程群体系

控制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此课程群目前存在门数多、学时多、相互之间重复交叉、实践教学薄弱等缺点。因此,可以考虑在重新修订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对目前控制类主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等)课程进行了整合与优化,注重课程间协调发展,合理安排授课顺序(经典控制现代控制智能控制),将课程中的重复内容进行合并融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修订和编写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时注重控制系统仿真工具和软件如MATLAB的应用和学习。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方法与手段

控制类课程群教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图多、公式多、需要展现的动态过程和变化特性较多,在课堂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不仅为教师节省了大量作图和书写时间,能有更多的时间讲解分析原先基本原理和晦涩问题,使学生学习控制理论不再枯燥乏味。另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及网络技术,通过开发教学网站实现网络化远程教学,突破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极大便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及师生互动,这样教师可以把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在网站上,学生可通过网站答疑、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等交互式方式随时进行学习和实践。

(三)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

讲授控制类课程的专任教师大多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及工程项目,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可以考虑将授课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并针对实际课题进行简化后搬进课堂,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力和兴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实践经验。并且注重学生实际工程调查,广泛收集科技资料,使教学、科研、工程有机结合,适应控制类专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加大控制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开放综合性专业实验室,筹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有效培养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具体措施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结合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技术领域课程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同时充分吸纳新技术、新知识,形成实践性强、课程知识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打造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

(一)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

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的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应涵盖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扩展知识和综合能力课程等几个方面。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课程群中的专业知识、提升能力和素质的技术内容进行凝练,并针对性的开展基础实验、工程训练、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融入国家职业标准,确立课程内容方向;构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课程群师资团队建设

针对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特点,成立自动化专业课程群建设团队,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适时负责对课程内容调整,教学知识更新,教学成果校验等主题工作,力争躲到每年调整一次教学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另外积极开展就业和社会调研,充分了解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建设基于项目引领的专业核心课程。并积极鼓励团队成员开展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提质创优活动,形成良好的课程群建设氛围。

(三)课程群教材建设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材要求课程内容能够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手段,建成集纸质、电子、网络教材为一体化的特色课程群教材系列,同时避免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重复,剔除陈旧过时技术内容,为师生提供知识内容更新、能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教材。另外,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高质量优秀教材,丰富教材体系和内容。

(四)课程群理论和教学研究建设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应提升教学教改理论水平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教研教改和科研作用,紧密结合自动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研究;开展与本专业休戚相关的工程类应用技术项目研究和实践。

四、结论

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是对现有自动化课程的改革和优化,优化控制类课程群课程结构、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成为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本文结合作者长期从事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实践经验,提出从凝练控制类课程群体系优化、信息化技术利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原则,并从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和课程理论和教学研究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了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措施,对自动化控制类本科生知识面、实践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永梅,陈立潮,吴志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2]张富忠,罗成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电子技术,2003(15).

[3]王桂林,宋秀红.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的理论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

[4]宋烈侠,杨承运.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漫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Z1).

[5]黄祝明,胡亚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6]王嘉才,杨式毅,霍雅玲,于倩.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S1).

[7]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

篇5

一、引言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在学过《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其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所学的数据库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设计数据库系统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法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该方法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学生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也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纠正,将导致学生在系统设计中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设计出的系统也存在不实用,不稳定等问题。

二、项目化实验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项目化实验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实验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化实验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开发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开发,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自觉运用已学的知识,有效探究和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提高专业技能,并体会探究的乐趣和协作的精神。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强调项目任务的真实性、教师指导的目标指引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践过程的探究性和合作性、评价的过程性和反思性等[1]。

项目化实验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学生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常见的问题

1.课程设计的题目选择不合理

由于课程设计的选题工作是在数据库课程设计开始时才进行,因此,有的同学把课程设计的题目设计得很大,然而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比较少,学生投入的精力也有限,所以导致学生做出的系统虎头蛇尾。

2.把程序编写工作放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首要位置

学生在做数据库课程设计之前,已经做过一些课程设计。比如在学习C、C++或Java之后,利用C、C++或Java所做的课程设计。那些课程设计内容是使用高级语言设计和编写小软件,在那些课程设计中,程序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那些课程设计是以熟练应用某高级语言为目的[2]。而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编写程序工作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相比较,重要程度降低了。因为数据库课程设计不是以熟练运用某高级语言为目的,而是以熟悉和运用数据库系统设计知识为目的。

但是学生往往认为程序编写工作重要,而认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无关紧要。当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后,有些学生不认真作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匆匆忙忙开始编写程序,这种行为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的不相符。

3.只重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缺乏整体和全局观念

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学生对系统没有全局规划[3],往往是把时间都花在需求分析和系统实现上,在最后阶段,由于时间仓促,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做系统测试,草草收场,这样开发出来的系统将会出现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系统开发各阶段,缺乏一个整体的统筹规划。

4.熟悉常用技术和工具

在《数据库原理》课程中,我们介绍了数据库设计的传统方法,例如:概念设计中ER图的画法,以及如何将ER图转化为逻辑模型等数据库的设计方法。由于现在数据库技术发展很快,在软件公司实际的数据库系统开发中,书上介绍的这些技术方法已经过时。有很多工具可以直接完成从数据库概念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设计和转化。如果我们还使用书上的方法,将会造成学生毕业后所学的内容已经过时的问题。

四、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1.选择恰当的课程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的选题工作可以在数据库原理课程开始讲授时布置下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思考成熟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将课程设计题目确定下来。然后学生一边学习数据库原理课程内容,一边着手收集课程设计所需的有关资料,做好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课程设计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规模和难度应该比较小。因为课程设计不同于毕业设计,加上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比较少,学生投入的精力也有限,所以要控制规模和难度[4]。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题目时,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如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等,或者选择学生很快就能熟悉的一些问题。

2.摆正程序编写工作在软件工程中的位置

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的,使学生清楚程序编写工作与其他软件开发工作的关系,让学生摆正编写程序工作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位置;告诉学生不能只重视编写程序工作而轻视其他工作;更不能不经过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阶段而直接开始程序编写工作。通过做数据库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摆正程序编写工作的位置。此外,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将一些典型错误实例介绍给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还可以安排时间让学生对设计内容进行自查和互查。

3.培养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

在数据库课程设计开始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订一个软件开发计划。对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个阶段,从可行性研究到需求分析,从总体设计到详细设计,从编码到测试,让学生站在整体和全局的角度,考虑和分配各阶段所用时间和各种资源。通过这个计划的制订,训练学生树立从整体出发来思考软件系统开发过程的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从全局的角度来合理规划软件开发的各项工作,熟悉软件开发的整体过程。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做的规划,对学生各阶段的工作进行审查,审查通过之后,再让学生做后面的工作。

4.熟悉常用技术和工具

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设计来熟悉数据库开发的一些常用技术和工具。例如,我们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就可以教学生怎样使用POWER DESIGNER来做数据库设计[5]。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数据库开发工作,就会经常用到这些工具。熟悉这些常用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且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各项文档材料的制作,可以为毕业后从事相关的软件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形式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巩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软件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且可以建立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巧,丁革建.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项目化实验教学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131-139.

[2]胡颖.关于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23-25.

[3]海波,朱小军.高校实践性课程多元学习环境设计[J].甘肃高师学报,2007(5):54-56.

[4]王艳红,章小莉,姜湘岗.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项目开发能力[J].计算机教育,2009(13):91-94.

[5]卫东,房芗浓.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2010(5):49-51.

篇6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建筑施工是复杂而统一的整体,各专业在施工的各个阶段相互影响,并存在很多交叉作业的情况。若仅专注于某一专业的质量或进度控制,而不进行相关的沟通和协调,必然会给其他专业的施工带来不便。设备安装工程作为其中的一个配合工种,从属于建筑项目的整体规划中,与其他专业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其与土建工程的关联尤为密切。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高端、先进、精密的设备逐渐被建筑工程采用,其安装调试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设备今后的工作效率、运行安全,必须得到土建等其他专业的有效配合。因此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与建设部门一道,统一制定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等环节的技术方案,重视土建施工对设备安装的影响,尽力完成好二者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考虑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由于各自工作内容互有侧重, 工程量较大、专业性较强、难点不同等特点,在工作界面的确立、上下道工序接口的衔接,设备基础预埋件、预埋套管、孔洞和电缆管线暗敷,自然接地极埋设,以及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点设置等方面,往往可能产生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给下道设备安装调试工序留下后遗症。

为有效满足沈阳地铁电客车架修工作的需要,结合沈阳地铁十三号街车辆段检修组合库安装的动平衡试验机、转向架提升台、转向架清洗机等、构架翻转机等设备的土建基础施工经验,满足架修设备安装工程前、中、后的要求,本文对土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结合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为提高沈阳地铁电客车架修设备安装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二、造成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架修设备安装设计与土建单位设计协调不通畅,造成设备安装设计与土建设计出现了不相符的状况、建筑图纸不能满足施工图纸的要求、实际孔洞与预留孔洞的具置存在偏差、管线安全性不能满足规定等。

(2)土建单位对预留位置工作重视不够,不按相关设计要求、施工规范、技术规程及工艺标准的规定进行预留,而是凭经验施工,是导致设备安装与土建专业对预留或是预埋孔洞的精度存在很大偏差的主要原因。

(3)设备安装与土建单位之间存在脱节,没有及时良好沟通、或者沟通不及时,导致各个单位仅仅关注各自的施工作业,而根本不关心其他各方施工的具体情况,而在机电设备进场的时候土建单位的施工作业已经结束,加上又缺乏良好的沟通,因此,机电在安装的时候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

三、解决问题思路及对策

(1)根据架修设备特点,结合土建施工,对其特点难点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在施工前期工作中,施工技术人员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好本工程所具有的特点难点,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对策上。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两者间的配合协调、设备调试结束后与接受方的顺利移交等工作。同时要重视和做好技术交底、图纸会审以及设计联络等工作。在熟悉消化设计文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施工项目的现场实践经验,善于发现不足之处及问题,并能够对症下药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将事前控制落到实处,为日后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都必须着眼于从总体质量考虑服务于全局考虑,任何工程建设都是为了达到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标准、投产后满足使用预期目标。因此土建施工及设备安装尽管专业不同,除了满足达到各自标段的工程质量标准外,更要发扬一盘棋精神,树立起上下道工序之间互相配合协作的思想。土建施工要为设备安装积极创造好条件,设备安装也有义务对已建成的产成品加以保护。

(3)土建施工前,设备安装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审核施工图纸,以防发生遗漏和设计失误。应重点检查:设备构件预留、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固定件预埋等。设备安装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土建知识,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并特别注意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及其连接方式,校核准备采用的设备工程安装方法能否和土建施工相适应。

(4)土建施工基础施工阶段,安装专业应做好大型设备与型钢构件预埋工作,设备安装施工员应主动配合基础内预埋管线的施工。钢套管的固定应绘制安装节点详图、土建预埋套管配筋图等。应标出每根套管的中心点位置,便于安装对套管位置的复核,使水平积累误差控制在每一跨轴线之间。施工中应及时核对图纸,保证土建施工时不会遗漏,并且保证孔洞预留的标高、位置、尺寸、数量材质、规格等符合图纸设计要求。避免返工修理而破坏土建基础,做好墙体的防水处理层,以免墙体渗漏。

四、土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通常有两种:主动与被动控制,在质量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主动控制指的是先对风险因素和可能出现的目标偏离以及损失进行分析预测,并在此技术上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督与控制。而被动控制指的是在安装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及时进行解决,并尽快恢复施工,被动控制能够尽量减少施工偏差造成的,而无法保证以前的施工计划。在安装地铁机电设备过程中应当以主动控制为主,主要控制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在施工准备阶段,对设计图纸充分消化吸收,标出所有预留预埋点,作以标记,绘制各系统设备预留孔洞图,并进行会审,确保位置准备,符合各专业工程需求。

(2)协调好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接口,并予以检查落实。需解决好前期设计或招标过程中有否遗漏的子项目,譬如轨道敷设、设备基础件、出墙预埋套管、至现场设备的动力及控制电缆钢管线是否有漏缺现象。

(3)在施工阶段,在预埋预留施工中,严格安装图纸要求或标准图集逆行施工,施工人员必须随工程进度密切配合做好预留检查工作。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控检验。一定要将设备基础的预埋孔、预埋件及工艺管线、套管尺寸偏差值控制在设计和规范标准之内,重点解决“漏、偏、缺、错”问题,避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后果。做好土建施工预留、预埋工程检查验收工作。严格执行“三检”制度,通过自检、互检、专检对预留、预埋工程进行验收。

(4)严格执行混凝土浇筑审批程序。在主体或是附属结构的混凝土浇筑前,通知安装单位技术负责人进行配合,确保各专业安装工程按设计、规范要求施工。

(5)加强现场管理与技术措施管理。混凝土浇筑时应该派专人负责,混凝土终凝前应再次校验孔洞位置,以保证预留孔洞不挪位;不得过早拆除模具,浇筑好的预埋管道敞口处要临时封堵,以免掉进关内杂物或堵管。

(6)重点部位进行旁站监理。对设备安装预留孔洞要重点建立,由于设备多,管线复杂,预留、预埋时很容易出现交叉,错埋、漏埋现象,因此,在重点部位进行旁站监理,并在机电设备安装前,机电设备监理或是机电设备安装单位技术负责人进行认真核对。

五、结论

结合沈阳地铁电客车架修设备安装过程项目的施工实践,保证土建工程施工的质量,采取主动控制方案和被动控制措施相结合、落实到实处,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控制,管理人员承担监控的职责,保证竣工后的施工质量达到标准,使工程质量满足设计图纸以及合同的规范标准,进而为将来架修设备安装调试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科研事业单位作为我国事业单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资金来源多为国家全额拨款,以及少数差额拨款和部分自收自支,其中研究所主要为全额拨款,医院主要为自收自支。因它的性质决定了其特殊性,因而如何进行项目投资分析,如何进行项目建设管理成为了一大难题,也成为了工程建设项目中需要管理的重点工作。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独立、简单的施工管理不同,它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项工作, 即对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前期投资和中期建设以及后期的使用功能的监控和协调工作,对工程进度、资金以及质量等方面的因素而进行的宏观的、综合的性的监控和协调的过程。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施工过程和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对科研事业单位自身的项目管理工作可能涉及的还比较少。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做好成本控制,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大规模工程建设项目的要求,是科研事业单位面临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本文主要从项目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入手,通过对项目管理指导思想、项目管理的原则两方面对科研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能力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项目管理的对策,以增强其管理能力,使得国家的财政拨款更加切实有效的落到实处。

一、当前基本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科研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往往没有健全、有效的制约与监督管理机制,以及没有规范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约束,加上该类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一般都较大,如果对其缺乏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可能在项目评估、工程发包、招投标以及工程款的支付等问题上容易产生腐败现象。近年来,不少相关方面的人员就是在这方面产生了相应的问题。

(二)缺乏合理的预算,使得投资不利

科研事业单位往往缺乏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人员,以至于对工期、工量、工款评估不足,而管理机构也是临时组成的,对工程建设方面了解不充分,因此,双方缺乏合理、有效的沟通,使得有关单位能够在项目评估、工程发包、招投标以及施工等阶段有将造价抬高的机会,并最终使得投资总额超出预算标准,给科研院所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导致其成立之后就开始负债,也造成了国有资源的浪费。

(三)建设项目功能多余、造成浪费

建设工程的参与单位普遍认为:科研院所的基本建设资金是由财政拨付的,因此,出于提高自身利益的目的,相关单位可能会想尽多种方法来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附属功能来尽可能的抬高造价。然而,这其中也存在着许多误解,比如科研单位并非都为国家拨款,有许多是自筹基建款,当然,即使是国家拨款,也应合理使用每一笔资金,使其物有所用,物尽其值。但是,在科技改革的背景下,科研单位的工程建设经费很大程度上要由单位自己筹集,这样高标准、附加功能的建设项目,造成浪费。除此之外,科研事业单位缺乏工程建设的相关经验,这样也容易产生工期长、工程建设质量差的问题。

二、明确工程建设管理的指导思想

科研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分支,其项目建设既要符合工程项目管理总体要求,还要具有科研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自身的特点。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要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指导思想,即树立现代化管理的思想。首先是要强调战略观念。要从全局出发,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景。面向未来的含义中包括市场的未来、技术的未来、组织的未来和工程项目管理科学的未来。其次是市场观念。要搞好工程项目管理,首先要了解市场,找到目标受众,其次要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自身的优势及劣势,以及市场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了解市场,从而占领市场,并最终赢得市场。

三、项目建设管理的原则

要想解决科研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要合理控制其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铺张与浪费,项目功能设计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既要尽量满足当今的使用需要,也要兼顾未来的改扩建可能,但是,应尽量降低其不必要的开支,降低造价,不能追求“大、全、奢”,而要讲究“实、够、好”。

(二)成本全面控制原则

在项目建设的初期,应请专门的评估机构,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有效的分析,对其工程预算进行计算。项目建设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成本控制的工作在建设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但是从源头控制成本,进行合理规划,并在施工过程中动态的根据相关情况进行调整,便能有效地降低成本。

(三)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的重点是成本控制,要将其放在施工的每个环节上,在施工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误或偏差,要及时的来进行纠正,以避免出现大的工程失误,工作人员要对施工进行动态的监控。

(四)目标管理原则

工程项目建设要进行目标的设立,将成本控制与质量标准纳入设立的目标中,将目标管理的目的、方针、任务以及措施等加以分解,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将这些目标落实到每一个执行部门与单位甚至是个人。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五)节约原则

根据施工的要求,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项原则有两个要求:首先是要严格执行预期的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从而对各项成本与费用进行监督与制约,并进行实报实销制度,以防止造假现象;其次是提高建设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控制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人、财、物的消耗。

四、基本建设管理和成本控制对策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机构

根据具体情况设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与管理机构,使得工程管理、财务、审计等部门各司其职,从而能够使单位领导对建设工程的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此外,各部门之间也要彼此进行监督,并定期对工程的进度、资金等的使用情况进行公布,以建设高效、优质的工程。

(二)在工程建设前做好项目评估工作

以控制好项目的管理进程和科学成本,在这种前提下,最终达到对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时,要审慎、真实,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并最终提高投资效益。

(三)抓好设计环节,做好成本控制

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贯穿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投资的设计与决策决定成本的控制。这不仅包括施工项目的进程设计,还有资金投入的时间、数量设计。有效地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必须把控制重点放在设计阶段,避免超标,功能过剩。

(四)招投标是控制投资的重要手段

因科研事业单位的项目资金大部分是政府拨款的专项项资金,因而更加要抓好招标的公平性、透明性工作,防止腐败的滋生,以保证资金的最高效使用。招标工程建设要从设计、施工、设备供应以及监理等全过程实行招标,其中很重要的是要拟好标书,将材料、型号、设备等的规格等级以及品牌等都一一在合同(附件:列出工程材料明细表)中明确,并做好保密工作,杜绝招标过程中的不正之风与不正当行为。并且采取扩大竞争范围的方式,增加竞争主体,使建设项目有更多的选择权,选择最合适的承包商,从而尽可能以较低的建设成本来进行工程建设,同时还要保证工程质量。

(五)加强内部管理, 降低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一块软化区域,相关部门对其重视程度的不足,导致了许多不容小视的浪费。提高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水平是有效的解决管理费用过高的关键环节,也有利于成本的控制。

我们相信,科研事业单位的不懈努力,通过加强项目的评估、成本的控制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等,将有效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使得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项目向着更加有序、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8

1、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

1.1、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围绕课程建设进行的

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培养的载体,它是人类在各个专业领域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的总结,是一种文化传递,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发展前沿的反映。它维系着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内相关的管理和行政工作。它实施在课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社会实践中,它沟通着学校与企业、行业,推动着学校的教育、科研,促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密切联系,不难看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的作用。

1.2、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是根本

课程质量是一个学校师资队伍水平、教学过程、学生质量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以提高课程质量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是学校长期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推进内涵建设的重点。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设计,在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技能、能力的传承与创新的并重,以及体现学以致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这些都是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

2、提高课程建设的几点措施

2.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促进教学基本建设和改革

高职学院都明确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学院教学建设的基本任务,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为课程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从被动开始转为主动,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与经验,如“校企共建、通力合作”就是近年各高职学院进行课程建设经验的结晶。

2.2、优化课程设计,以“说课”形式深化职教改革

“说课”活动开展以来,最大的成效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引入了“课程教学设计”的观念,从传统的“备教学内容”深化到知识、技能、能力实现的设计、实施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形成了一些如“赛事驱动型”、“工作任务驱动”等课程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课程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2.3、案例教学、课堂实训充实课程教学内容

近年来,高职学院各专业选用国家高职“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的比例逐年提高,同时,相关专业正在着手组织编写专业核心课程的系列“规划教材”。

2.4、加大实践课程,改善实训条件

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进度设计中,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得以保证。其次,高职学院也加强了课程实践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课程实践教学有显著改善(作业与实践课),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正在进行(与企业的课程合作教学等)。同时,由于高职学院课程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课程建设认识、方法、管理尚存在不足,课程建设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职学院关于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精品课程常态化建设的任务不具体、不明确,推进课程标准研制的工作较为滞后,专业特色课程(包括选修课)的开发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教师深入开展“课程设计”的教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由中青年教师领衔的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建设推进不足。

3、课程建设方法与实施手段

3.1、重新站位,以职业课改为抓手制定特色的课程建设规划

通过新的课程管理办法的制定,健全完善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和协调部门工作职责,明确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建立有效的课程建设水平评估体系,修订课程建设的奖惩办法。课程建设一定要结合学院课程建设资源可开发与可利用的实际,突出重点与特色。

3.2、持续有效的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学院经过近年来的精品课程集中建设,对于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一般要求与规范都已经熟悉。进一步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数量与质量上有所突破,关键在于集中解决精品课程中突出的问题与矛盾。一是要“开门建设”。二是坚持常态化的建设任务的落实,以教材建设为课程建设的突破口,突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特色。三是在保持“展示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课程的“网络化与交互性”,要实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网上课程资源的“同步”。四是要建立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的维护与更新、可持续开发与建设的“终身责任制”。五是要设立精品课程建设的专项预算,新增必要的教学设施与设备,如影音采集与编辑设备等。

3.3、高屋建瓴,针对职业岗位群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思路

关于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进一步明晰基本的改革思路,即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逻辑终点”来指导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虽然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定位在理论上普遍都是接受的,但在实际的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还是存在着培养“通才”“泛才”或是“专才”、“一专多能、一专多通”的认识差异。根据高职学院各专业的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及需求预期,应该分别明确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具体思路。

篇9

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从课程建设方面推动学校各专业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群、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全面加强教学建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本文着重阐述通过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团队的发展。

一、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随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精品课程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持续建设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有效地带动了其他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在教学改革中起到了示范作用,推动课程质量不断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普及面占专职教师的70%-80%。

课程建设体现了以下特点:内容的前瞻性、形式的多样性、载体的立体化。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有:造就名师团队;收集、整理教学资源;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形成一批高质量教材;结合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完善。我校信息技术学科在专业建设中一直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其中两门主干课《Flas制作》和《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已全部成为无锡市精品课程资源。

二、课程建设在专业团队打造中的地位

我校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措施、有成效;能够跟踪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与企业合作研制校本教材;能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建有数字化共享资源。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促进了信息技术学科专业团队的发展。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抓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借助平台,点面结合,资源共享,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其他课程共同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团队的前提,团队动态取决于团队需要实现的目标和每名团队成员的个性,让团队专注于核心优先事项,从而由外向内形成统一。根据个人的特长制订一份任务明细,言简意赅地陈述团队为课程建设工作而存在。

三、如何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专业团队发展

通过制订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课程责任制、制订课程评价标准等手段来促进专业团队的发展。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唯有教师专业团队素养的提高,才能确保课程的顺利执行。团队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团队精神。这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就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后而推动团队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更强调组员个人的主动性,合理利用每一个组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中每一个组员都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课程的建设工作。

2.团队合作。课程建设需要团队合作,个人的成功是暂时的,而团队的成功才是永久的。成功靠团队共同推进,每个成员一定要明白,团队的利益、团队的目标重于个人的利益和目标。

3.团队士气。没有士气的团队,是缺乏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而士气旺盛的团队,无论任何环境,遇到任何困难,都是无往而不胜的。团队需做到五个统一: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则、统一的行动、统一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课程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间要相互沟通与协调,让建设工作统一有序,使整个流程合理衔接,每个细节都能环环紧扣。

4.优秀的团队管理者。团队管理者心里始终要装着组员,支持组员的工作,关心组员的生活,用管理者的行动和真情去感染身边的每位组员,平时多与组员沟通交流,给组员以示范性的引导,捕捉组员的闪光点,激发组员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沉下身去和组员融为一体,让组员参与管理,给组员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让组员感到家庭的温暖,在这个家庭里面分工不分家,有福同享,有难同担,个人的事就是团队的事,团队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对待每个人、每件事都要认真负责。

5.合理的激励考核。人都有惰性,一个团队组织要想保持持久的动力与活力,就必须要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一个团队在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激励考核,优胜劣汰,奖优罚劣。

6.系统的学习提升。创建学习型组织。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决定未来,自上而下,组织成员每一个人要有一种学习的动力与渴望,保持决策的先进性、前瞻性。打造学习型个人,为团队个人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打造学习的良好氛围,让成员外出进修,从而营造一个人人学习的好风尚。

课程建设最终目的是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只有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专业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从精心设计教学、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结合区域特点、突出实践环节等措施,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及教学团队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生活品质的增加,工作过程中诸多行业对于相关员工的素质要求一步步都在提升,当前服装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由以前单一的技术类型工人转变成为了复合型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而在中职学校的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虽然学校紧紧的跟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的完成了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但事实上部分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没有较好的完成学生学习质量有效提高的目的的同时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分析自身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的提升服装专业课程建设的质量。

1、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来讲,当前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合

这项问题是当前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已经逐渐发现并正在全力改进的问题之一,但事实上学校收到的效果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具体来讲,当前服装行业内部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以及相关工艺材料甚至包括服装制作的流行趋势都处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的过程中,而学校在没有与服装行业内部的企业达成有效的沟通甚至是共同利益双赢的局面下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教材来完成对学生的教导工作,这种做法造成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内容的严重脱节。

1.2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而实践较少

当前学校对于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分配内容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将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时间的安排上是完全分开的,造成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安排完全都是服装专业理论,而另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安排则全部都是手工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衔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例如学生在学习“人体体型与服装结构的关系”这一课程时,直接就学习到了肩斜度、肩斜线以及袖山弧线等等内容,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之后这样的理论将被另外的学习理论所覆盖,学生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将对这种理论完全失去印象。

2、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内容

2.1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职业标准的应用

具体来讲,学校应该加强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职业标准的应用,通过对当地服装行业实际的生产情况和经营情况进行了解来完成对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过程,通过对服装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来完成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问题的结合,通过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的理念、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原则、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途径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考量来完成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职业标准的引用和应用工作,在服装专业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有效的增加其专业课程的职业化内容和相关国际标准的内容,进而有效的保证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能够跟得上当前服装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在新的服装专业教材《服装款式设计与制版》中,其教材内容中的质量标准、达标时间以及技术要领都是来自于相关服装企业的实际操作要求内容。

2.2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应该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更新,使用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来形成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接收到效果更好的服装专业课程教育。教师可以在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模拟式等种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标本的运用,例如教师在服装结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出一条新款连衣裙,继而让学生们展开对连衣裙结构的绘制工作,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应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更加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当前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实例,进而在教育市场上树立更加优秀的服装专业形象。

参考文献

[1] 常子龙.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导报,2013,(19):39.

[2] 梅广龙.中职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3,(5):5-34.

篇11

1引言

课程是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是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过程中,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商务英语是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简称商贸职业学院)开设不久的专业,所以要将商务英语创办成为课程观明确、课程目标清晰、课程结构完整、课程活动多样的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商务英语具有应用型交叉学科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重心,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两个基本点。以“一个重心,两个基本点”来进行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培养符合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本文拟从专业课程建设目标、专业课程建设包含的几个方面以及保障措施来阐述商贸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目标

商贸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力求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将建设更优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为了提高语言能力,学生必须巩固已学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系统地掌握商务英语的基本词汇及表达方式。在专业适用领域,学生要了解相关的商务知识,熟悉各种商务活动和商务英语有关行业的基本术语及其内涵,了解涉及国际贸易、经济等领域的基本词汇,并熟悉其意义;要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商务文书(例如商务信函、备忘录、商务报告、企划书)的写作规范和格式,了解他们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商务交流中的技巧和礼仪,建立有效的沟通。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所学英语语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知识等运用到实际的商务环境中,练习和提高英语沟通技能,掌握设计、组织和完成商务模拟活动的技能,发挥团队精神,培养协调合作的能力。

3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方面

(1)课程结构建设

商务英语专业以培养具备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来进行课程结构的设置。为了职业素质的提高,分别设置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课(如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分别为职业基础能力课、职业核心能力课、职业实践能力课;同时还应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应包含《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外贸函电》等课程。通过设置该课程结构,在开展教学及教法研究时,会更加有针对性,并对下一步精品课建设打下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商贸学院商务英语专业需要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个学历高、年轻化、极具发展潜力的教学团队能够胜任专业与课程建设任务。要加强梯队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的作用,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保证教学和科研投入,提高学术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后备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选拔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为课程建设储备人才与力量。学院应进一步鼓励教师参加岗位技能资格认证,建立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提升学历,使专兼职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要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强化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问题式以及协作互动式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教师学习和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创办有个人特色的微课堂或网上课程。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增加师生互动,当堂内容及时消化,课后疑问及时解决。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把课程小论文、课外实践、社会调查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还可以采取实训作业、实训设计、案例分析、上机操作、岗位模拟训练、顶岗实习、企业实习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行统一鉴定考试的专项技能课,必须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鉴定考试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安排实训课,还应建立商务实训室进行仿真操作实训,更贴近于工作环境,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培养方案制定考核标准,切实保证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

(4)考核方法改革与试题库建设

课程建设中也应注重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和技能考核;加强对综合素质的考查。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型学习。目前商贸职业学院已经开始推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方式,商英专业未来会推行过程性考试、论文考试等多种考试模式,强化机考、网考,完善现有各专业必修课试题库建设。除了考试方式的多样性,也要注重考试的时效性,分阶段进行测试可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情,及时反馈教师教学信息,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4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制度保障

①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依据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出更细致的、更符合商英专业发展的制度,如听课评课制度、过程性督查制度及教学质量检测评估制度等。②实习实训制度实训课作为商英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更需规范和管理。合理、可行的实训制度可以使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有组织、有计划、有考核、有落实,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③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为了进一步维护和稳定教学工作秩序,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商务英语专业需要实施教学质量保障监控机制,对教学管理及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与评价,包括专业定位、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跟踪等,科学地鉴定教学质量的全面状况,并提供反馈信息,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加大经费支持和教学条件建设

建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本着择优扶持、重点建设、分期分批的原则,在经费投入上保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支持精品课程建设。根据课程建设计划给予课程建设的分阶段投入,并根据课程评估结果,合理安排建设经费。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立项,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拓宽课程教学资源,优化多媒体教学条件,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善课程教学条件。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把商英专业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教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作为教学成果表彰奖励。对评选的校级精品课程,提供一定建设经费,并给予配套经费资助和重点支持。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应将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有效结合,充分体现商英专业复合型的特点,不仅会使商英教学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也能够让商英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根据该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将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以及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商务知识。在实践中,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岗位中,符合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48-01

一、树立精品意识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教师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目前已有大约7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上网,为实施和推广精品课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样板。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打破现有教学质量受制于教学资源匮乏的瓶颈,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所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教师熟练地运用精品课程的设计方法,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推广精品课程不仅要求教师自己掌握其内容,还要求能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模式,学会独立思考和增强技能。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课程的精品化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改革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基于工作过程。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中职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明确地达到一个岗位的目标,胜任一个岗位的需要。

三、更新考核方法

根据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考核是改革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把过程性考核作为对学生的考核,从根本上进行中职教育的改革,才能做成精品课程。

1.建立评价体系。以专兼职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以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与结果为评价客体,建立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2.制定评价方案。

(1)学业成绩计算公式 Z=[(x1+x2+…+ xn)/n]*70%+y*30%,其中,x:平时每一任务考核分值;n:考核次数(任务序号);y:期末试卷分值;z:课程总成绩。

(2)任务考核项目及权重(x1―xn),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①工作过程考核(60%),由劳动纪律(20%)、职业习惯(20%)、合作意识(10%)、工作态度(10%)四个方面的考核组成。

②工作结果考核(40%),由工艺执行力(20%)及任务完成度考核(20%)两部分构成。

(3)期末理论考核(y):依据行业、企业及国家技能考核应知标准,由试题库抽取试题,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不及格学生补救措施:经上述考核方案考核后不及格学生采取“间修”(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补充学习,完成相应项目的学习与训练,以获得相应成绩予以补救)、补考(补考分为期初补考与毕业补考两种形式,为不及格学生提供两次补考机会)等形式予以补救。

3.过程性考核的监控。为了掌控理实一体教学中学生的进程,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细化到完成任务时每个步骤的考核,以《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故障分析与检修》课程中,受电弓检修任务中的一个考核标准为例:

对每个任务的完成都设定一个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围绕着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考核,从而实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有效的保障机制

使教学模式正确有效的实施,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有效的保障机制是根本。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学校应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建设保障管理机制,把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使课程建设管理落实,并在资金投入、教师使用等方面给予鼓励政策。使精品课程建设在管理机制上畅通,措施上更得力,技术上有保障。要建立评价标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以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体现出课程的特色。

五、充分利用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与学中去,其价值要体现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来,精品课程所聚集的优质教育资源,要在网上进行资源共享,这样可以使任何地方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网上学习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名师名课,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也可以通过对精品课程的学习观摩,学会精品课程中倡导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

通过实践,验证了精品课建设在中职学校是一笔极为巨大、宝贵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着明显的效果,提高了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