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1:41: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西方经济学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国相较于其他国家现行的经济时代,90年代初,美国经济连续8年的增长。在这期间,各种经济因素充满着新的活力,因为经济时代下的需求是旺盛的,金融市场的活跃从而也是较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使得股市增长迅速、就工人员多、物价低廉、经济增长迅猛,失业率和通货膨胀指尖的连动力被打破,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原则及规律与显示经济的发展相悖,相较于“有效性”有着极其大的挑战,也使得外界对经济有了新的关注与讨论。西方各个企业也是将成功的原因归功于知识,将知识看为最为重要的资源,就好比美国的比较出名的公司,如微软、诺基亚等等,他们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员工的智慧从而使得企业达到最大程度的进步。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连续增加资本劳动不变,或连续增加劳动而资本不变,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但是该规律不能解释像微软、爱立信进入知识信息时代收益递增的行业,不能解释比尔盖茨为什么迅速成为全球最富有人的。网络化首要的经济规律应是随着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投入,边际收益是递增的。这个规律说明,在提高知识信息等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在经过一定的特定适应期后,获得边际效益就越高这种效应在高科技行业普遍存在,在收益递增行业里,今天出售得多,明天出售得更多,智力成分取代市场份额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并且好的想法与技术发明能导致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二、菲利普斯曲线
在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下,短期中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方向的劳动解释关系,即低失业会导致高膨胀。在以往长期的情况下进行预期调整,有着高膨胀的代价,不能增加就业情况。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连续8年的增长之后,1997年失业人群比例不到5%,通货膨胀不仅仅没有加大,反而得到了减缓,1998年3月更是不到1%,这也是历史以来最低的。经济学家认为,这当中作为主要的原因就是高科技技术下的产品物价低廉。虽然在高科技发展中,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但是这样带来的是工资的上涨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学习上的压力;而其他原因则是有一种体现,即人们对以往的产物需求量不高,自然是不会驱使通货膨胀。
三、新市场的定义
不像高科技技术环境下,以往人们只需要对人们的生活需求品进行堆积,然后到达“饥饿”的状态,在对堆积物品进行出售,从而会抬高物价,引发通货膨胀。垄断引起的超额利润是垄断者对于消费者、生产者和供求者的剥削,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刚性需求和消费者之间产生新的理解。然而在西方高科技下,虽然有个别的企业占据着市场的大份额,但是这不影响产品的升级,也没有使消费者对垄断市场产生很大的不满的见解,而是出现了双赢的经济现象,也是这种现象颠覆了以往传统的观念“垄断是不可行的、可耻的”。经济学家指出投资者将投资眼光放在了高科技技术上,从而使自身沦为垄断者,但是在投资者这里与技术和产品研究之下,一旦出现新的突破和创新,消费者的需求性也会水涨船高,从而使得价格大幅度的降低。这一过程可以刺激企业投资人研究新型产品的同时发展新的技术。正是因为这种新的经济时代的产生,增长的力度也不会出现“过热”的现象,反而激发消费者需求,从而使得经济运营呈现一个良性循环的现象。
四、对于经济周期的重新定义
传统观念中,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的出现主要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与需求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国民收入,也使得之间有着较大的波动。这种波动被定义为经济周期波动,而在这种波动形式中,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会重复出现,所以在经济周期的研究上,经济学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何经理,为的就是只出现繁荣、复苏的经济周期,然而并没有出现经济学家预想的那样,反而出现了更为明显的不足。经济周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在这其中美国的周期发展却是远超经济学家的预料。美国的经济周期大致只出现两种形式:意识经济复苏期时间延长,而是周期性的特征很大程度上的与以往形成了新的改观,从二战之后(也是美国第九次经济衰退后的复苏)美国经济复苏时间长达78个月,不仅远超过以往平均水平的50个月,而且在历史上的排位也是来到了第三,直至目前也没有出现过衰退的景象。而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周期发生的最为主要的要因就是自供给的变化,简而言之就是创新产品跟不上时展的脚步,而消费者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导致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而在这位经济学家的观念下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就业和生产逐渐变形式的作用于服务行业,服务业受到商业周期的影响较小,所以也导致服务业成为国家关心的重要行业之一,防止国家经济较大程度上的波动。就好比银行一样,提出服务为主的核心观念并加以执行,有效避免了银行破产情况下的经济衰退情况的出现。经济全球化是先当今经济贸易的趋势,而我们要有效的利用外界所带来的合理实施下的理念,致力于经济周期的波动。
五、经济拓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89-02
情境认知与学习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不仅影响了学习和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而且也促进了教育实践中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反思。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理论把知识视为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为了获得一大堆事实性的知识,学习还要求思维与行动,要求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的物理或社会情境中,学习更要求学习者参与真正的文化实践。《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除了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经济学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美国经济学家D・弗里德曼曾讲过,经济学像一把锤子,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其他所有的东西看起来都像钉子,让学生更熟练更合理地使用这把“锤子”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根据情境认知理论所揭示的学生学习过程,《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通过设定合适的社会情境,将理论中所体现出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揭示出来,更要让学生参与到思考、分析,甚至行动中去。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可以具备初步的思辨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可以关注经济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由经济问题导致的相关社会问题,可以融会贯通并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解释和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合法的边缘参与”课堂实验,
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合法的边缘参与是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中心概念和基本特征,即基于情境的学习者必须是共同体中的合法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同时他们的活动也应该在共同体工作的情境中进行。情境学习中有关合法的边缘参与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的社会参与的形式,学习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确切地说,合法的边缘参与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用新的方式观察和理解学习的途径。
经济学是用来解释真实世界的经济过程和结果的思维方法,不是单纯的数学游戏,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既能够获得经济学的知识,又能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的课堂实验教学法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理论概述――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的程序,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有关场景,让学生扮演经济活动中的当事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相应的规则,优化自身的行为,进而在游戏中分析结果,发现经济活动背后蕴藏的规律。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相关的结论,并由教师归纳、讲解各个实验涉及的经济学原理。
在学习市场结构理论时,让学生扮演商品的购买者和出售者,参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口头双向拍卖,以再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神奇力量;参与完全垄断市场中的交易和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产量确定,来再现垄断厂商追求最大利润的情境,进而亲身体验市场中的竞争和垄断行为,感受寡头企业间的相互依存性。
博弈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已成为占据主流的基本分析工具,但学生往往认为博弈论结论晦涩、研究方法又高度数学化,看到教材中相关内容总会产生畏难情绪,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可利用博弈论实验,用货币诱发真人被试的可控实验室方法,复制真实的现场环境,直接检验被试对象如何进行有效决策的策略博弈行为过程。使用常见的纸牌、虚拟货币等工具,通过“囚徒困境”、“最后通牒”、“瓷器的争夺”等一个个令人兴奋、充满乐趣的游戏,发现生活的真实逻辑,以及可以广泛应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策略游戏。
课堂实验教学法的运用,使经济学的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表演的平台。在这场表演中,教师成为了导演,精心设计这类生活或工作情境,每个学生则成为了一幕幕经济生活情境剧的主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手脑并用,全身心投入,或独立、或合作,成为每个实验的合法参与者充分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去发现知识、探索真理,进而亲身体验经济规律的奥秘,不断领悟经济学的真谛。
《西方经济学》中的认知学徒制:第二课堂
基于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的教学模式有抛锚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认知学徒制以及基于交互式多媒体的教学等。其中,由柯林斯、布朗和纽曼于1989年首先提出的认知学徒制模式是在该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
经济学课程的第二课堂主要指学生课外时间进行的各类社会调查,可以由教师将《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布置给学生进行印证式、学习式调查,安排学生到社会上进行问卷调查或走访等,并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调研、思考,最后得出一定的结论以验证经济学知识。在调查结束后,还可以专门抽出一定时间,由教师组织各组学生展示其调查结果,这样不仅能实现信息共享,更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课堂可以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认知学徒制,像企业中的项目小组一样,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完成既定项目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调查的过程中,获取开发和利用调查数据和经济信息的方法。
认知学徒模式一般应包括四个构件:内容、方法、序列和社会性。这些构件的有机组合能有效地使传统学徒制的特征适应学校教育中有关认知技能的教学,从而定义一个适合不同课堂和师生角色的有效学习情境。为了帮助教师设计支撑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的理想的一般学习环境,学者们在研究中不仅识别出反映该学习环境的四个维度的主要构件,而且还从每一个构件中识别出在建构或评估学习环境时必须考虑的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和构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可以归纳为表1内容。
社会调查中的各小组可被视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实践共同体”,其中的学习者具有社会参与的特征,将参与视作学习的关键成分。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共同工作,通过协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应给予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中进行观察、参与、发明或发现的机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沟通,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和独立活动。学习者则要通过理解和经验的不断相互作用,直接参与社会调查的各项工作,理解现实中产品调研、市场调查的过程。随着学生作为一个初学者或新手逐渐从该共同体的边缘向中心移动,他们会变得比较积极,更多地接触其中的文化,可以逐渐进入专家或熟手的角色。
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参与式学习”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范式认为,学习应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学习过程是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应由面向课程转为面向学习,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 主张通过活动与协作完成知识的建构。基于此的网络教学环境不再只是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而变为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的认知工具。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考试、图书馆、笔记记录等,都应该能够在网上得到很好的支持。国内全日制高校教学中使用较多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具备教师备课、课件制作、网络化教学等功能,如使用得当基本可以实现以上教学目的。教师在此平台上可以完成在线备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常规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协作学习,通过平台的讨论区,师生围绕一定主题开展广泛的讨论,有关课程问题的所有讨论都在平台上记录下来,这为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条件。平台还提供了小组学习专有的讨论组、邮件与公告等功能模块,支持小组学习。聊天室提供一种实时讨论问题的环境。平台提供的创新性教学工具――博客、团队、讨论、考试等基本教学单元,为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网络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参与式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并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他们自己确立学习目标、探索适当的资源、与其他人进行小组协作,并以有意义的方式建构知识。王敏娟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将情感领域的因素与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和认知因素相融合,提出了网络参与式学习的“Cybergogy模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模型来描述每个学习者,然后设计针对每个人的策略,让学生不仅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且积极地参与学习(见图1)。
根据这一教学策略,在《西方经济学》的网络教学中,教师可在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上通过教学资源、设计互动教学模式与内容,从认知域、情感域和社会域三方面做足文章,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具体策略见表2。
现代网络教学的一个最大优势是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全天候的动态交互环境,可为学习者、教师搭建一个个性化的互动交流平台。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种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网上的讨论、博客、作业批改、BBS等互动工具,经常保持与学生的联系沟通,使学习者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答疑和帮助,以主动将学生的情感引导到好的“地带”,如有好奇心的地带和能更好发挥创造性的区域,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
综上所述,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成为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合法参与者”;通过社会调查的布置,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多个“实践共同体”,实施协作式学习;通过网络互动教学,进行“参与式”学习。这些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意识地让学生领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对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使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28-31.
[2]黄阳平.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08,(7):54-58.
[3]王敏娟.参与式学习和网络教学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8,(4):22-27.
[4]戴明,,杨海波.经济学课堂实验实训[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既有经济头脑又有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社会需要的。因此,各高职院校的改革都在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 经济法课程已成为涉及面宽、实用性强、受益面广课程。改革法学院校及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法,探求实用的教学方法,提升高职学生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成为此门课程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
一、高职经济法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职院校经济法教材普遍粗糙,教学内容的编排跟不上当代经济的发展。由于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前提,科学的教材才有助于提高高职经济法教学质量。当前,高职院校所用经济法教材版本很多,但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材内容过于繁杂深奥;有的教材内容跟不上时展。并且有部分教师全部照本宣科;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使用相同的教案,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职经济法教学方法的最新研究
(一)抓好课件的制作,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笔者认为,课件的制作不能只求精彩漂亮,必须实用。《经济法》课程源于社会生活和相关法律,而社会在不断发展,法律也逐渐的顺时而修改,但经济法教材往往滞后于这种改变,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不便。如果采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就能够做到电子教案与现行法律的同步。由于多媒集多种媒体于一身,如集文本、静态、动态的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体,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的演示,通过超级链接各种相关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这就大大的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种教学也非常节省时间,使老师便于集中精力给学生讲解重难知识点,并且它可以随现行法律的改变而及时更新。
(二)增设专门的仿真案例讨论课
仿真案例讨论课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建立一个仿真环境,并由学生扮演独立的当事人。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是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讨论过程是教师引导并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就告诉学生结论或答案,讨论结束时老师还要及时作总结和点评。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这些能更好的找到有代表性、说服力要强的教学内容。案例是载体,教师通过案例可以实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案例可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以及为社会提供法律咨询
和法律服务
所有这些目的都是希望将学生真正纳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感受,从中得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训练。
(四)汉语、英语同步教学在课堂上的使用
这主要针对经济贸易类专业,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之所以运用双语教学,主要是要拓宽学生在经济法学方面的国际视野,同时培养这种能力。教育部认可双语教学意在通过外语的形式更好地研习英美法的相关法律制度,掌握准确的知识背景。经济法很多法律制度内容与英美法有相关性,通过双语教学使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体会。同时,双语教学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求,高职教学要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转变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通过使用上述教学方法,学生能较为轻松迅捷的掌握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经济法律的常识,掌握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技能,较好的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实现目标和利益最大化。
本课程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分组教学。根据设计任务的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间,以及学生现有的年龄和兴趣特点、认知和技能基础、性别和性格差异等情况,将学生组合成5~6人的协作小组,每一小组有小组长作为负责人,来协助老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程任务布置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援,进行学习,制造团队比赛的气氛,增进学习成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采取教师评价与团队小组成员评价和学员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体系中,除了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教师还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精神和合作意识的评价。在实践成绩评定中,从实训过程、实训效果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多元过程考核评价,并对有创新的设计、承担组长工作的学生有鼓励加分。实践成绩中职业素质考核占20%。实验报告占10%,实际操作占70%。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和认知规律,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任务,从而实现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出不同比例的“独自”学习和“合作”学习任务。对于“独自”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自学能力。对于“合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师设计主题,引导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研讨,教师给予适当地点评,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2.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基本特征。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创造者,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起组织、指引、促进、答疑的作用。学生应明确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有目的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来实现目标。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完成工作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情感、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
3.教师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和植物景观设计的创新意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与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使得他们了解其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不管何种评价,教师事先都要确定公正可行的评价标准,评价完成后,还要对各小组或成员进行评比,使各个小组形成一种团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有效管理、及时评价,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1以学生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学生自身的需求
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为导向进行改革。现在大部分西方经济学教学任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虽说能掌握理论知识,却不能使学生很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我们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的需求,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激发出无限潜能的目的。
1.2提高西方经济学教育水平的需要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不断完善,企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前僵硬的、保守的会计方式,已经无法追上时代的步伐。我国西方经济学教育水平继续提高,实现西方经济学教育水平在基础理论、执行程序等方面的巨大改变,将企业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其利益进行分析讲解。
2以学生为导向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2.1提高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师的水平的方法
就目前而言,有许多高校西方经济学专业会计师跟不上社会的进步,不能及时更新所学知识,西方经济学教师之中那些取得教师资格、参与企业工作的并不多,那么要求他们培养出大批综合性西方经济学会计师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需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校西方经济学会计教师,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西方经济学学员。那么,作为学校,应该主动联系主管会计的当地财政部门组织西方经济学教师参加西方经济学专业技能培训,依据各项新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理论基础、操作指南,并结合相关案例,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西方经济学教师的能力。或者招聘一些优秀的具有扎实西方经济学基础的企业会计师,参与到西方经济会计教学之中。
收集模拟教学资料采用会计模拟教学思路。西方经济学教师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实际情况自己设计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料,或由校企合作直接从企业获取实训资料。可以教给西方经济学学员基础的知识,也可以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各项操作基础。西方经济学教师积极组织西方经济学课教学,学生参与其中,在模拟操作过程中教给学生各种西方经济学有用的东西,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装订凭证,到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账等具体账簿,再到编制报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许多小组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进行演练,经过多次的分项目练习后,再进行综合的模拟。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2.2尝试各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注重务实性,它需要我们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时尝试各种教学方法。首先,依据学生需求,结合就业需要,进行西方经济学内容的调整,使单一静态的期末考试变为复合动态的检测。其次,利用现代化各种教学手段和各种现代化的装备,从而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率。建立与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体系,装配会计电算化教学实验机房,安装适应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会计软件。教师也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公司获取实践工作中的资料数据,获得实训资料,更好地教给学生。
2.3注重西方经济学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学生需求倾斜,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进一步保证西方经济学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就业需要,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都是十分完美的,所以必须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会计职业道德观。这就需要会计学生不仅要不断努力学习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以及本职业的技术,提高从业执法水平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2)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西方经济学知识时应该由理论联系到实际,才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处理事情,此外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着重点。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传授理论知识,并结合一定的案例,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的决策,让会计人员明白有些东西是可以自己做主决定,但是有些事情必须按照规定办事,不能逾越。
3总结
在国家全面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西方经济教学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满足学生就业等需求,本文就以学生为导向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剖析,希望能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武斐婕.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25):151-153.
[2] 徐敏丽,杨帆.以"学生为中心"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0(15):167-168.
[3] 付秀芸. 逆向教学设计在发展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04(15).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与经管类的其他专业课有着紧密联系,如会计学、财政学、市场学、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学科的教学都不能完全脱离西方经济学。因此,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探析,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1、理论体系庞杂,系统性较强
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用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探寻国民收入稳定地以较适合的速度增长。每一部分都有很多的概念和理论,而且紧密相连。除此之外,西方经济学虽然拥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众多经济学流派和不同的学术观点。这些虽然丰富了西方经济学内容,推动了西方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但也给西方经济学的教与学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2、研究方法众多,理论较为抽象
西方经济学采用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长期与短期分析相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均衡与非均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体系。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基础之上,是通过剔除现实中需要排除的因素和现象,达到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的目的,因此理论性很强且抽象,并且在理论分析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数学推导与证明,甚至很多时候还要通过图形来分析解释经济问题。
3、教学目的多层次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一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中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的难度不同,教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确定及教学深度也不同。初级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全面地介绍西方经济学中主流的理论框架和基本理论体系,为学生在经济学的继续学习中提供比较扎实的知识储备,目前国内较多高校本科都是以这个层次作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中级西方经济学是在初级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较详细地讲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相关经济模型与数学推理来分析现实经济现象与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目前国内只有部分高校本科把词层次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高级西方经济学则是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思想,真正做到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这是最高层次的目标。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难度大,学生基础差
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逻辑性强,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所以要想学好西方经济学,必须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层次不齐,数学推导能力不强。在很多高校西方经济学常常会放在第一和第二学期,此时学生的高等数学还没有学完,不能为经济学的学习提供较强的数学基础,带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难度,致使很多学生都觉得西方经济学晦涩难懂,失去学习的信心。
2、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一致
西方经济学作为基础课,几乎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开有这门课,所有专业都学习一样的内容。但不同的专业对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要求和层次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差别,就不能因材因需施教,影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通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是要使学生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分析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但是现在多数高校中选取的教材中很少有联系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的案例分析,有些教材是国外经典教材的翻译,里面有大量的国外经济案例,有些教材是国内学者编写的,知识点梳理明晰,逻辑性较强,但又缺少经济学案例,即便有也是国外的案例居多。所以很多学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之后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用学习到的知识分析国内经济运行的情况。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
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理论概念较多,而课时却很有限,所以多数老师还是主要采用讲授法。西方经济学中又有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图表,单纯的讲授法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讲了很多,学生真正理解的却很有限,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把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局限于经济学知识点的学习。现在高校基本上都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它可以将文字,图表,动画甚至视频都融入教学中,有表现力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但有些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略了传统板书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得了解图形的推演和数学模型的推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老师启发下进行思考。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各高校在西方经济学的考核上多数都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卷中多以客观题为主,即便有主观题,为了阅卷标准化,也会根据答案的要点给分。这样就会使教师教学会着力在知识点的讲解,学生的学习也重在知识点的学习,甚至有的时候会是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不利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无法真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探寻
1、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和时间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人为地调整,课时也应该根据需要差别对待。对经济学知识要求较高的专业要分配较多的课时,选取系统性较强的教材,对经济学原理进行较深入的讲解;而对经济学知识要求不太高的专业课适当分配较少的课时,选取实用性、浅显易懂的教材,使学生对经济学这门课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在时间安排上也要考虑衔接性,西方经济学应安排在学生修完高等数学之后,这样能够使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增强教学效果。
2、革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积极性,革新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尝试采用提问、讨论、启发式、专题辩论或案例分析等方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多加入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讨论和讲解,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习到的知识能灵活运用于实际中。教学手段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3、考核方法多样化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的效果,因此课程考核的方式就应该与教学目的相一致。根据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课程考核时不能只关注知识点的考核,还应该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核试卷中,要多加入主观题目的设计。考核总成绩中即要包含试卷分数,还应该包含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上课时的课堂表现、提问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G642.0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西方经济学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管理类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在实践中能对经济学原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课程实践是培这一能力的有效手段。
1、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教学内容中有大量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数学推导的公式,由于学生接触社会比较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难以接受,大多数同学出现听不懂,学习吃力并失去兴趣。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可以提高一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概念的深刻理解,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加深对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因此,课程实践教学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其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均与现实密切相关;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总需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也与生活生产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要学生学好并熟练掌握这些理论,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将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地结合,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3、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而且也可以通过课程的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程实践实际上就是要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把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习惯。只有通过课程实践,才能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制约因素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其课程实践教学开展较为缓慢,许多高校依然滞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上,究其原因,主要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制约。
1、观念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一种误区,一直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认为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原理可以通过图表和公式推导实现对经济理论的理解,主观认识上,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各高校普遍存在对课程实践弱化现象,导致教学计划上未安排相关实践课时,即便少数学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了西方经济学实践课时,实践课时也很少。这种主观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导致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环节难以开展。
2、课程实践教学实施途经难。
虽然高校面对人才培养新形势要求,不断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依然存在难以实施。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没有适合西方经济学的实践软件,与其他专业课程比较而言,缺乏实践的平台,无法实现实验室教学;其二,西方经济学多位合班课程,并且同一学期多个专业同时开课,人数之多给课程实践带来难度;其三,理论教学课时与课程实践课时冲突,难以合理安排课程实践。
3、缺少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目标。
西方经济学课程涉及抽象概念多、公式多、理论多,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宽,其实践环节的设计比较复杂,而且难度也较大。目前,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中,还没有形成优化的课程实践方案,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没有落实到实处,实践教学内容还没有细化的各章节,这给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实现的模式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补充而非替代,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做实践的,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是相辅相成。有关实践的模式研究有很多,纵观以往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实现:
1、课程的认识实践。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相关章节内容安排学生认识实践,比如,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章节中,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实践中了解一些产品价格水平,了解企业生产状况、成本状况以及销售状况,通过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认识过程在课外进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总结交流在课堂进行。
2、课程的调查实践。调查实践是对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深度理解的过程,教师依据课程大纲要求,规定内容,学生分组开展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例如,学生可以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地方GDP的构成及增长趋势、通货膨胀效应等进行调查分析,切实做到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调查分析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过程在课外进行,交流安排在课堂进行。
3、课程的研究性实践。研究性实践教学是将西方经济学中的研究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教师命题或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组专题研究。例如,对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转型影响,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性的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实践安排在课外进行,研讨在课堂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81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作为揭示市场运行规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科,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也被确定为经管类核心课程之一。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学生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掌握其他专业课程、积累专业知识具有重要影响。为更好的进行西方经学课程教改研究,特对某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各年级本科在校生开展了广泛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共计200分,收回问卷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份。调查问卷涉及学生专业背景、教材需求、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西方经济学教改研究的思路。
1西方经济学的特点
1.1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并存
西方经济学植根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践的土壤,形成了一套资本主义国家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作为经济实践活动高度提炼后形成的完备的科学理论,西方经济学也因此被美誉为“社会学之王”。正是因为西方经济学来源于现实经济活动,能够反过来指导经济建设,所以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但从意识形态上看,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上层建筑,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为从意识形态上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先进性,宣扬资本主义社会优越的。比如,西方经济学把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美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及存在的剥削关系。基于此,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即摒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坚持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运行规律原理及其科学的研究方法。
1.2理论普遍性与抽象性并存
西方经济学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指导着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是宏观调控这只“看的见的手”的理论支撑,也是市场调控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依据,因此,与国家、社会、企业乃至个人息息相关,具有普遍适用性。
但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性强,通过一系列假设,剔除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些复杂多变的因素,设定一个“真空”的状态和分析框架,构造出一个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的理想的?h境,比如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此基础上分析市场运行规律,然而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类似于这些抽象分析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很多初学者感觉困惑,甚至认为西方经济学过于“高大上”。同时,西方经济学中多用数学推导、模型构建及图形推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过分依赖甚至滥用数学演绎、模型推理等抽象的公式、符号去试图解释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这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西方经济学“太难”的误导,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1.3体系完善与内容固化并存
西方经济学即“主流经济学”,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标志,历经2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凯恩斯、萨谬尔森,西方经济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被美誉为“经济学帝国”。从学派上看,从新旧古典到新旧凯恩斯,派别林立;从研究对象上看,西方经济学主要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构成,结构完善。对西方经济学庞大的结构和众多学派的理论,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要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和研究。
但如同所有其他学科一样,西方经济学作为经典传承的同时,也因固化常常受到批判和质疑。随着经济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对主流经济学质疑的声音从未间断,如我们熟知的“自闭经济学”,2008年源于美国的全球经济危机,掀起了对主流经济学批判的浪潮,也因英国女王在访问伦敦经济学院时质问“为什么经学家对危机毫无察觉”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实,早在2000年,法国大学生曾掀起了反对脱离现实的“自闭经济学”的签名活动,但因为多为法语报道,所以未引起太大的冲击和关注。我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也应充分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应注重立足中国经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经济运行规律。
2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和误区
2.1否认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方面,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和地位不断提高。目前,一些学者及教学工作者只强调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作用,而忽略了西方经济学存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近年来,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忽略了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存在重西方经济学,轻政治经济学的误区。这样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学生会错误的认为政治经济学只是批判资本主义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保持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扬西方经济学之长、避西方经济学之短。我们要认识并利用好西方经济学在揭示市场运行规律、经济活动规律方面的理论,但也要认识并摒弃其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观点。在对学生教育上,我们要坚持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但并不排斥西方经济学有用的部分。
2.2教学侧重于抽象分析、数学推导
如前所述,西方经济学中定量分析很多,条件假设、数学推导和模型构建贯穿原理始终。近年来,在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上数学化的分析被众多经济学学者追捧,步入了经济学一定要数学化的误区。于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过度依赖数学推导、模型构建等数学工具,却忽略了西方经济学本身的思想和原理,这会对刚刚接触经济学的学生造成严重的误解,使得学生在各种模型、数学表达式面前望而生畏,认为西方经济学太难学。对我们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这种现象。
图1是调查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不满意的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使用大量数学推导成为学生最不满意的教学方式,其次是课堂上堆砌抽象理论。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推崇的抽象分析、数学推导,反而是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障碍。诚然,抽象分析、数学推导是我们直观理解经济学的有效工具,但工具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取代经济学成果和研究思想,即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它的研究思想,而不是它的表达形式。
2.3教学重经典理论轻实践分析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经济学原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以晦涩的理论、原理为主,课堂上或书本上为数不多的案例也往往是年代久远的“舶来品”,缺乏现实的经济实践案例,结合我国经济实践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作为象牙塔的学子,本就对经济社会生活知之甚少,面对满是老旧国外案例的教材,面对“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学生自然对西方经济学提不起任何兴趣,这将成为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阻碍。
图2是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认为最适合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的结果分析,不难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成为学生认为最适合他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诚然,理论本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但不是成为教学的全部,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用原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才是其应有之义。
2.4教学过于依赖多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将知识点的框架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播放中,可以将西方经济学中错综复杂的各种曲线用不同的颜色区别呈现,可以把晦涩的概念用生动的动画演示出来,可以链接相关视频、图片辅助理解概念。总之,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基于此,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追捧的方式,并迅速在教学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下图是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比例高达91%。
但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也导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堂节奏太快,跟学生思维不同步。比如对于数学公式的推导,多媒体难以呈现推导计算过程,呈现完毕,学生都不明白推导过程,就已经开始讲解下一个知识点了。类似的问题,就需要依靠传统板书,按学生的思维速度,分步计算并最终推导出结果。二是课件演示时间短,学生无法记笔记。课件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提前做好的,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完全依赖课件,很少甚至不板书,只念现成的课件,使得学生来不及记笔记,也没板书可以去看教学脉络,日后无从复习。这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思维“掉队”,影响教学效果。
3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3.1案例教学与我国经济实践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产生的,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一些观点或案例用中国国情理解往往感觉困惑、“水土不服”,无法深入掌握理论,更不能达到将理论与我国经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也可以印证这一点,高达72%的学生认为西方案例脱离中国实际,希望案例能够本土化。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案例,通过联系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实际,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相比遥远的国外“舶来品”案例,符合我国国情的案例、学生耳熟能详的经济现象、耳濡目染的经济事件,比如,如何理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的定位等问题,对初学者来说更容易接受,从而可以更好的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运行规律,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
3.2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思辨和探索问题的意识、理解国家经济运行规律及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建立一种教师启发与学生参与探索的关系。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94%的学生希望通过西方经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的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行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更加注重“走近”学生。调查问卷?@示,90%的学生认为课堂需要互动。因此,教学中,要“走近”学生,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创造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要更加注重“换位思考”。41%的许学生指出教师讲课与学生思维步调不一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试图多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畅通教学中与学生的思维沟通,按学生思维节奏调整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3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因其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是引自西方国家而得名。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教育部指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全国各个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它不仅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是服务于其他专业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学习的有力工具 [1]。
二、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应实现的几大目标
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以外,还应着重实现下述目标:
1.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教师自己要养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以及经济学思维习惯的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最终学会用专业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经济学及其相关专业知识,也是保障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有效手段。
2.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是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做到能够与时代并进。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经济学的基础性地位更加说明了在这种共通性之中,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主动向其他课程渗透是首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穿插引入其他课程的某些元素,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其所学的各门课程,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三、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理论性强导致趣味性不够。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阐述,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对于初学者和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会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较强的理论性也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充斥着资料性信息,导致课堂气氛的轻松性不够,也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令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不利于其对教学方式的及时调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数学化倾向导致理解力不够。西方经济学知识阐述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掌握。近年来,经济学界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能够增加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然而,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推导很容易令人忽视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牵连性。在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不应因数学方法本身而强调数学方法,而应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定性分析。因为数学的方法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它的全部。
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从当前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成分比较多见。目前中国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经济学为主。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来源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早期版本,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未能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得到反映。教材中还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即使学生课堂上能够记住一些抽象的理论、模型、案例、图表和专业术语,但由于现实性不够,学生不仅不能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更不能实际运用 [3]。
4.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学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普遍缺失。学生大都是被动地听,而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谈。而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弃课本和教案。少数教师甚至跳过了备课环节,直接从互联网下载教学课件,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时常出现讲授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四、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增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适宜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可将传统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融合,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例如在教学中适当使用黑板板书介绍关键概念或推导重要数学模型和公式,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教学效果,或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2.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贴合度。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尽量选择精练易懂、所举实例符合中国现实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之外,应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际操作条件,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实践热情。
3.增强教学体系改革的有效性。西方经济学内容纷繁复杂,流派林立,观点各异。容易令学生把握不清其基本知识体系。教师要把握住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条主线,通过两条主线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如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总供求的平衡。在讲授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侧重点。如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简化模型化的经济理论的阐述,着重培养其思维方式。
4.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进一步推进,经济理论界对知识的时效性越来越注重。一些不合时宜的理论在时代的变迁中被淘汰,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西方经济学教学不能忽视现实经济的这一重大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前沿理论的研究,促进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授课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紧跟经济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适时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帮助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93-02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的学科,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最根本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相适应的是,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也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早在1989年,西方经济学就被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为中国各高等院校财经、管理学科各专业普遍开设的11门核心课程之一。此外,西方经济学也被很多高校作为经济管理类考研基础课程。然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产生了厌学、恐惧的心理。尤其是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科学对待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同为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这两门课无论是方法论还是阶级立场包括很多基本观点都是严重对立的,这样就很容易给大学新生在思想上造成混乱。一般来说,财经专业的大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学习政治经济学,大一下学期之后才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陆续发现两门课程很多基本观点相冲突,比如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阶级性等。这时,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混乱。西方经济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理论体系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对西方经济学不能全盘接受,对待其庸俗的、不科学的理论体系要持批判的态度。当然,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本身具有一般规律性,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不因国家的差别而不同,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它,而应该批判的继承,大胆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必须坚持以为指导、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看待西方经济学。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对待西方经济学对于我们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上,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体系,不能成为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在若干具体经济问题分析方面,它确有可供我们参考、借鉴之处。”目前国内的很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一般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时,在每一章专门拿出一节来来评析和批判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和数学化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现行的各种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往往充斥着大量的数学公式、数理推导和大量的图形和图表等,学生往往感觉很抽象和枯燥,很容易产生厌学和畏惧思想。其实,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中国现在也在实行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讲解。因此,在上课时,要多联系实际,利用身边的案例来讲解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再通过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说明现实经济现象和问题。这样,就很容易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强其求知欲。当然,这并不是反对经济学中数学的应用。其实,数学逻辑的严密性使其在经济分析中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必须强调数学的应用,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掌握,而且能够自己动手推导,这有助于提高学生把现实经济现象抽象出正确的数学语言的能力,从中也能学到经济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数学工具已经作为现代经济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大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还是有必要接受这方面的训练。作为初学者,案例教学显得很生动、易于理解,同时再辅之以数学工具,就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和牢靠。
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严谨、深刻、逻辑结构缜密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时实践的不断发展,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日益庞大和复杂,西方经济学内部形成了众多的派别,这些派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派别在丰富和完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过多的学术排斥和对立也给初学者带来了很多疑惑和不解。这一点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清该学科的发展脉络、每种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这样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此外,每种理论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该理论就不能很好地解释外界经济情况了。经济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经济学的理论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总是试图解释新的经济问题。这样一来,大学教材上介绍的知识总是显得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当前的经济情况,给学生们做适度的扩展,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结合中国国情分析经济问题
高校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然后用它来分析解释现实经济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对中国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上,而现实世界和假设条件是有很大差距的,理论就会和实际脱节。此外,西方经济学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中国跟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经济学理论,我们必须要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对西方经济学进行“中国化”,然后用于经济问题研究。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1968年出版的《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一书中谈到西方经济学和欠发达国家的关系时说“这些(西方)经济学术语是从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态度、制度和文化中抽象出来的,它用于分析西方世界可能有意义,并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欠发达国家这样做显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缪尔达尔这句话对我们今天学习西方经济学还是有很大启示的。
参考文献:
[1] 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7,(6).
[2] 宋佐民.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1997,(1).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2011年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对大学生《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为例”中期成果;项目负责人:林哲煜;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为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会计2010级11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3日
《西方经济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状况。基于此,本课题小组于2012年5月,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面向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的会计、财务管理、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大学生发放书面调查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41份,有效率为96.9%。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一)整体学习兴趣较高,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否感兴趣问题,76.24%的学生表示感兴趣,23.76%的学生回答“否”。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这是学好该门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课前才有可能主动地去预习,课上才有可能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授课,课下也才有可能去主动地复习。
然而,调查结果也同时显示,相比较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现象及理论而言,学生对宏观部分的兴趣更大一些,但比例相差不大——对微观部分感兴趣的占25%,对宏观部分感兴趣的占38.3%,两者都感兴趣的占34.2%;还有23.76%的学生表示对西方经济学不感兴趣。这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不可小觑。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作为专业基础课,对西方经济学不感兴趣或者部分不感兴趣,都是不可取的,十分有害的。因此,老师应当适时加以强调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二)整体学习目的明确,少数学生学习目的应当重立。关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32.75%的学生表示是为了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37.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接受获得并积累知识,17.75%学生觉得是必修课应该上,有1.75%的学生是为了考研,有1.25%的学生是其他原因;在回答学习西方经济学是更注重知识的获得,还是获取知识的能力问题时,46.25%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获取知识的能力重要,36.25%的学生觉得知识和能力都重要。这表明,从整体上看,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明确的,注重提升思考问题能力同时,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
不过,仅有1.75%的同学选择是为了考研,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对考研的重要性并不是很了解,也可能因为学习这门课程时还处在大一大二阶段,学生还没有明确是否考研。所以,对于有志向考研的学生应该十分重视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为考研打好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有9%的学生表示学习西方经济学是为了应付考试,很显然,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不正确的,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予以教育和引导。
(三)整体学习态度端正,有的学生学习态度尚需引导。对“无选择的情况下,同学们只好硬着头皮去上西方经济学”这一问题,有72.5%的学生“不同意”,15.8%的学生“完全不同意”,只有11.7%的学生持相反意见;关于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获取方式,有45%的学生认为是“主动获取”,而51.6%的学生则表示是“被动的接受老师讲授”而获得的,另有3.4%的学生认为是介于二者之间。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和端正的,愿意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获取上,主要是依赖于老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课前一般不会主动预习,课后复习也做得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包括重视程度、主动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尚需要老师的进一步督促和引导。
(四)整体授课方式较好,个别传道解惑方式有待改进。在回答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对学习情绪影响程度的问题上,有7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大。这说明,学生希望老师能用比较有趣或者比较容易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知识的理解能力。关于西方经济学授课方式问题,有50.7%的同学认为授课方式灵活,按学习需要来制定课程安排,42.5%的学生认为授课方式比较单一,老师只按自己的方式授课,6.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可见,整体上看,现行授课方式可以被大部分学生接受,但是传道解惑方式有待改进。
(五)整体教学效果初现,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应该加强。就西方经济学的掌握运用方面,有31%的学生表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4%的同学觉得可能对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13%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该课程各主要流派的发展历程和经济学理论前沿,12%的学生能够运用该理论分析显示经济问题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10%的学生认为能够用该课程理论开展一次科研活动,只有10%的学生认为目前收获不大。这说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效果初步显现。
就“能否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有14.71%的学生回答“可以”,24.51%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可以”,还有48.04%的学生觉得“少部分可以”,只有12.75%的学生以为“不可以”,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性不够强,只有少部分理论能解决实际问题。这表明: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偏重理论,与现实有差距,运用到实践中有一定难度,对学生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对于如何提高学生西方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是摆在老师和学生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二、对策分析
(一)增加学习时间。西方经济学知识点繁多复杂,难以掌握,要在两个学期内系统掌握比较困难,应当适当增加课时,对于非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可以增加3个课时左右,而对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可以安排4个课时左右甚至更多。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因此,学生自己要加强自主学习。一是学生要注重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多看一些有趣相关的辅助教材,注重自学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二是学生要勤学勤思,不懂就问,遇到问题应当及时请教老师、同学,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三是老师要倡导和鼓励学生自学,树立和提高学生自学的信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丰富传授内容。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如果只是向学生讲解传授各章节的知识,不交论或模型的来龙去脉,忽视逻辑分析和推导,学生就难以理解西方经济理论的形成思路。特别值得注意是,西方经济学是以外国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传授时应当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经济问题也列为研究对象,以便学生理解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跳出书本,注重实践与运用,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传授方式。西方经济学中有着许多难以理解的图像、模型和专业术语,学生对数学工具的应用普遍感到不适应。初学时学生大多对复杂的几何图形、数学公式、数学证明不太适应,不理解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涵义,很难把它们与文字描述统一起来。假如老师只是告诉学生直观的含义,学生还是无从着手,摸不着头脑,容易产生困惑,进而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枯燥的、沉闷的。因此,应当进一步优化传授的形式,比如,配备更多的先进多媒体设备,延长多媒体教学的时间,添加视频资料的播放,增加教与学互动的形式、内容与时间,以生动、有趣、快乐的传授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之间讨论的时间等。不可否认,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同,每个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学生选择老师也选择教学方式,采取自主选课的方式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也是学生选择或者说改进教学方式的一种手段。但是,传道解惑方式有待改进不仅限于此。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经济的发展历史,西方经济发展现象,以及运行规律做理论讲解和概括。而这些内容又是相关经济课程的基础,对于整体把握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在实际运用当中就要照搬书本中的理论,相反地,应当鼓励开放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以创新的视角看待这门课程,并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注重创新实践,以实现升华。
一、西方经济学教育现状分析
西方经济学在课程设置上来说,是一门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并不难,难的是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走出传统教学的瓶颈,将创新应用到西方经济学的课改实践中来。
现在的西方经济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学实践的限制,以及何种教学资源的匹配度有限,不能很好地将课本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开放教育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突出教师在知识方面的主导作用,而开放教育的教学实际则更需要体现创新在整个教育环节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应用成为近年来开放教育的课程建设重点。
二、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西方经济学教改
西方经济学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应当更加偏向于理论的讲解和模型的构造,而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讲授下获得该门课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实践应用的技能。开放教育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由于缺乏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以及很少安排实践课程等因素,导致学生不能高效利用课堂时间,缺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整体把握。因此,结合新一轮教改的具体要求以及考虑到现实的情况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西方经济学教改的创新应用;
1.创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当今这个以创新为特色的时代背景下,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相关知识整合,课外拓展和实践应用这三个环节时,并不能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开放教育可以考虑采用“课堂引导互动式”、“多媒体呈现式”、“学习小组讨论式”等创新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探索积极性。
“课堂引导互动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对教授知识进行讨论,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呈现式”,则是现在的大多数教师比较推崇的授课方式之一,可以在充分利用各媒体元素的基础上,对教授的知识进行创新改造;“学习小组讨论式”则是主要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的探索热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三种创新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同时兼顾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不同方面,正如三驾马车一般带动课程发展齐头并进。
2.创新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信息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等重点内容;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开放经济宏观均衡,宏观经济理论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围绕叙述各自的经济理论,构建学科间有机的框架联系等方面开展讲解。虽然课程本身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全面,但是还应看到其美中不足之处――缺乏相应的实际经济案例分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实际的经济学案例或者当地经济热点案例,例如,娄底民间借贷市场崩盘背后的经济问题分析等。以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同时让学生看到西方经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贵价值。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及要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先顺序,以便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可以在广博的理论知识里少走弯路,可以将注意力放在实践的应用当中。例如,在进行“供求原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工作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来诠释此原理,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原理的讲解。这就对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提高教师素质
将创新能力注入西方经济学教改这一壮举,是离不开一支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优秀教师团队的努力的。教师在整个的教学活动当中都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传授者,更是规划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在学生还对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一知半解的时候,开放教育就应当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大胆参与到课堂建设活动中来,积极开发和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
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增加自己的专业素养,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行为,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导向,积极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新方式;另一方面,开放大学也要积极推动教师间的人才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家座谈和讲座,加大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逐渐形成一支积极创新,注重实践,教学课堂丰富多彩的教学队伍。
4.动静结合分析
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分析是一种新型分析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可以起到全面分析和掌握西方经济的作用,还可以实时分析西方经济学的变化动态。作为一种横向分析,静态分析主要是对某一种经济现象在每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经济现象所引起的变化。而动态分析主要是对某一种经济现象在每一段时间内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化,以及对产生这种经济现象的外界因素分析和内部矛盾因素分析。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无论是对某一种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还是对某一因素进行分析,都需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比如研究和判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地租形式是否合理、是否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房屋出租方和房屋承租方之间实现利益双赢、是否可以借用西方经济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等,可以采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问题一一解决。首先,采用静态分析法分析地租在经济萧条环境下或者在经济繁荣时期内其形式和出租方式有何不同,并对决定地租形式的因素和条件进行详细化、全面化的分析。其次,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分析在经济萧条环境下和经济繁荣环境下,地租形式在过去与未来发展的变化。最后,将这两种分析方法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对该国家或者地区的地租形式作出最终判断和选择。如果只是采取其中的一种方法分析与判断,其判断结论就会与事实不相符合,甚至会严重偏离实际结果。
三、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进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改的反思
现阶段,开在创新能力视角下进行的开放教育西方经济学教改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可以肯定的是,开放教育教学工作者及学生等多方力量的积极配合下西方经济学的教改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开放教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之中充分感受到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乐趣。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但还应看到的是,在创新能力的实际应用不断取得新突破的时候,仍旧有很多因素需要各方的努力和配合,以期在日后逐渐将其攻克,诸如在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等方面投入的不足等等。毋庸置疑,在西方经济学课改中的创新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滞不前;相对的,应当看到该课程在进行创新型改革之后会拥有更加广泛的接受度和使用度,而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方杰,王桂兰,刘应洪,张婷,郑礼明,彭雅婷.创新式教育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师,2014,06.
[2]田杨慧力,刘玉平,王杰.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