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1:41: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际贸易行业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67-02
近年来,国际贸易专业在全国的办学规模先扩后减,这与全球经济下行的现状分不开,但从长远来看,怎样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外贸专业人才,树立专业培养特色,并起到示范辐射作用,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以行领知、商学结合”的国际贸易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使命所在。
1 当地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2003-2013年,株洲市外贸进出口累计142.02亿美元,全市外贸增长幅度在2006年达到峰值,2007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外贸发展受到极大打击,2009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此后又逐渐恢复增长势头。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全市外贸出口从注重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逐年增加。本市对外贸专业的人才需求是比较迫切的。
从调查的情况来分析:株洲市的外贸企业除了南车集团等几家大型企业之外,基本上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外贸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及单证员、报检员上,外贸跟单员、单证员和报检员是依次排名前三位的岗位。用人单位对外贸相关的基层工作岗位更倾向于选择动手能力强的高职毕业生。尤其是株洲市芦淞服饰城,自上线电子商务平台以来,对线上的外贸从业人员也有较大的需求。从调查数据来分析,独立进行进出口成本、价格核算、用英语进行交易磋商、撰写英文函电、跟单履行外贸合同、网络贸易操作、外贸单据制作及审核信用证等实践能力是外贸企业普遍看重的国贸专业技能。社会能力主要集中在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受访企业对网络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后续学习能力等也很重视,普遍认为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与人沟通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比较欠缺,而且对就业地点要求过多,而外贸业务员岗位则可能要求毕业生能够适应差旅较多的工作。
综合分析,企业对国贸人才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基础要够用,在外贸跟单、单证缮制、价格核算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娴熟,最好是一进入企业就能进行基本独立的操作,以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这就对高职学院在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那就是必须紧密结合外贸行业、企业和地域需要,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在涉外企业单位从事外贸跟单、单证制作、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岗位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并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进行动态调整。
2 “以行领知,商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1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
为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培养符合地区行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国贸人才,我们通过专家会议、实地调研、毕业生访谈等方式,积极对国际贸易行业、企业和人才培养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外贸专业特点,综合考虑国际贸易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共性,以贸易流程为基点构建外贸实习专业平台,在专业平台基础上以职业岗位为切入点,构建“以行领知,商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以行领知,商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学院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有1-2名在外贸企业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在各级教学会议中,来自外贸一线的企业专家与业务骨干定期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研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的变化动态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对不同经济时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反复论证,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
以行领知,主要是指依靠校内的外贸实训平台,将外贸知识与职业技能训练相融合,针对外贸技能的各个模块设置专门的实训周进行配套、集中的专业模拟实训;通过与相关外贸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丰富实践资源,以培养实战技能为主线,开发真实环境下的实践项目,学生在学完专业核心课程后可进行基地实训;学生完成全部校内课程后,到校外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
商学结合的实现在较大的依赖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开发和校企合作的实质性开展。具体来说要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深度融合,就要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紧密结合,尽量做到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相关外贸职业岗位标准相统一,专注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做到课证相融,校企深度融合。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做融合。
国际贸易的专业特性,决定了探索工学结合培养方式存在着不小的难度。所以,基于外贸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领域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以国际贸易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外贸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与株洲本地外贸公司的企业实践专家共同敲定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制作》、《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视听说》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中学习情境由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转化而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按照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教学模块,结合具体的外贸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课程与工作一体化,通过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改革,尽可能及时反映外贸行业的最新发展,吸收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巧,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以顺利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理论课与实践课交替进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进行实训指导。在考核方式上,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将学习过程考核与实践结果考核相结合;积极探索教室与实训室、课堂、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充分利用校内模拟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训室实现操作技能要求高的课程,在业务现场实现职业情境要求高的课程,使学生所学即所用,能够在“用”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在“学”中切实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从该专业成立之初即强调了在校期间需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课证融合。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取得跟单员证书、单证员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至少一种。同时在教学中还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成效、不足及对策
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目前,该专业正在深入开展校企互通,整体推进以外贸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任务的制定与实施,以基于真实工作任务和场景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为载体,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外贸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逐步完善以外贸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力求学习与企业外贸业务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行动导向模式主导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
经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我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具体来说,在师资队伍上,构建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校企合作中建立了一批本地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课程与教材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培养目标和湖南省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对该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立项教改项目3项,空间课程资源建设6门。目前主审公开出版了十二五规划教材1本,主编副主编教材4本。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英语证书、单证员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均居前列,同时,结合湖南省的技能竞赛和技能抽查的常态机制,充分发挥了这两项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组织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2014年参加全国外贸技能竞赛项目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还通过与麦肯锡公司合作,坚持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活动,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较高,认为他们工作表现踏实、适应能力强、工作有潜力,目前已有部分学生成为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
3.2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人才培训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校企合作上还不够深入,企业的经营活动首先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接收没有实际经验的实习生到企业实践,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对他们进行培训是需要占用他们大量时间与经费的,因此,企业的合作意识不强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外贸企业的商业机密让企业不放心让实习生接触到企业的核心业务,这对于培养学生真实的风险防范意识是最大的障碍,因此,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完善“以行领知,商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运行机制需要长期探索、总结。基于这些原因,在校企合作中往往学校表现的更为积极,而企业相对冷淡,导致部分实训基地没有实质上的深度融合。
同时,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力度也不够。部分课证融通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已经有一定的时间,现在国际经济形势在变,相关贸易规则和惯例也在变化,还需要根据最新的职业资格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新兴的MOOCS资源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部分老师不愿意参与。教师教育观念没有完全转变,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与实用性,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可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让他们深入到外贸一线,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储玲.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平台+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6).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国际贸易规模逐渐扩大,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业务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1]。与此同时,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业务的风险防范也同时提上日程,受到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只有有效地防范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才能保持银行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也才会长远地推动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3]。基于当前银行国际融资贸易业务的现状,本文以中行某西部分行某西部分行为例,对国际融资贸易风险预测做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便为国际融资贸易风险管理提供政策性建议。
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风险都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通过专家制度法、信用评级法、KMV模型计量方法等综合性方法对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识别风险、防范风险及其管理风险等内容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4]。国内学者关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风险指标量化、业务操作风险、风险管理策略以及汇率风险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从风险预测方法、制度建设防范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5][6]。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尤其是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提出了新的问题,银行业发展也表现出诸多方面的改革。所以,本文有必要从定量角度全面分析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的风险测量,为内地国际融资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持。
2 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的发展现状
本文着眼于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的总体发展趋势、规模状况和结构分布三个方面做出详细的分析。
2.1 国际融资贸易总体趋势发展较快 总体来看,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无论从进口结算还是从出口总量看,增长速度都很快。2009-2011年间,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进口结算总量由72302.52万美元增加到106957万美元,年均增长21.45%,其中2011年的增长速度高达22.55%。出口结算总量由2009年的155542.2万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182712万美元,年均增长10.33%。之所以出现国际贸易进出口结算规模快速增长,原因在于西部城市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国际融资贸易的金融需求。
2.2 外汇融资规模有所波动 在国际融资贸易总体趋势向好发展的大背景下,外汇融资规模呈现出波动发展态势。从2011年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外汇融资产品业务量达到1389万美元,而2010年的外汇融资产品业务量已经实现2301万美元,同比下降39.63%。外汇融资业务量规模状况有所波动,其市场表现较不稳定。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西部城市的外贸经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之融资成本增加,外汇融资规模的扩大就受到极大地限制。
2.3 出口结算发展较快 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贸易融资结构趋于优化,出口结算发展迅速。2011年出口结算量与上年同比增长38.65%;与此同时,进口结算量同比增长21.72%,其中进口开证同比下降,进口代收和汇出汇款同比增幅较大。我们可以看到,中行某西部分行的出口结算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进口结算。这是因为该城市已经由对内发展转向对外扩张的经济发展战略,本地企业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使得出口结算规模增长较快。
3 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贸易融资方式单一、传统 贸易融资方式创新的供求矛盾日益成为制约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的长远发展。贸易融资方式的单一与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导致金融创新无法满足当地企业对外贸易的金融需求。从业务结构角度看,中行某西部分行仍然以传统的授信方式进行国际融资贸易,2011年汇入汇款和汇出汇款的业务量占比分别高达47.73%和33.40%,足以表现出贸易融资方式的单一。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080-02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合作逐渐增多,手段也变得丰富多样。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间贸易交流的重要部分,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和外资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寻找对策,创新金融策略,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1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1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各商业银行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积极发展自身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满足日益增多的客户需求。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为国家的贸易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自身融资业务也在不断增多,虽然增长速度并不高,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当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相对于以前有了以下进步:①进出口融资的发展步伐更加统一。过去我国国际贸易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正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小顺差额,稳定国际收支。进口融资得到了更多政策支持,与出口融资的发展步伐逐渐协调统一。②国际贸易中的授信方式得到完善。授信方式对国际贸易融资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今各商业银行正在新型融资工具发展的基础上,改善自身的授信机制,从而减轻风险承担的压力,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可以使融资业务得到更大的发展。③加大对新型融资产品的开发力度。信用证项下的融资产品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融资产品,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显示了信用证项下产品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局限性,因此各商业银行将融资产品的开发力度转向非信用证项下的融资工具,新型融资工具的利用将显著扩大银行融资业务的范围。
1.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下面从商业银行、企业和社会这三个角度对融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①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对融资问题的分析。尽管当前国际贸易融资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在商业银行融资业务中所占的比重毕竟还比不上国内的融资业务,因而没有得到商业银行足够的重视。在重视国内融资,忽视国际贸易融资的心理下,商业银行对新型融资工具和产品也没进行足够的应用,阻碍了本就发展缓慢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商业银行在融资的风险管理上也存在缺陷,在融资服务上只是单一地履行程序,忽视了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②从企业角度对融资问题的分析。很多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只是一味接受银行的建议,难以利用最适合自己业务状况的融资方式,从而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企业发展速度甚至带来财务危机。有的企业用关联企业互相担保的无抵押贷款的方式来融资,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一系列不良引用问题的出现,给融资带来很大的风险。同时进出口企业之间存在的债务债权关系往往十分复杂,使得一些贷款被长期拖欠,使银行蒙受了巨大损失。③从社会角度对融资问题的分析。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在对外贸易上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国际贸易经验并不充足,国内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并不拥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相应的社会信用机制也没有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脚步,企业不守信用,拖欠还款的情况经常出现,这对银行的授信机制提出了考验。法律政策体系和社会信用机制的滞后,给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但在国际贸易巨大的挑战面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诸多的问题,应对风险的能力还较弱。从各国对不良贷款指标的控制上来看,美国规定不能大于0.7%,欧洲稍微多一点,但也只有2%,而我国的指标却远高于西方国家的指标水平,说明我国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还有待发展。而明确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各个因素,无疑会降低控制风险的难度。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问题的影响因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缺陷,下面将分别从内外部两个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2.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①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有待整合。我国商业银行无一例外地都采取总―分―支行的结构进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分支行对于总行的政策和要求的执行很难做到全部实现。过去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使得银行在贷款上追逐利息,更多进行低风险和期限短的贷款,这种资本结构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势必会产生不利的问题。②国际贸易相关的信息技术系统不完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之前对企业和个人会进行充分的调查,这些信息仅仅依靠人力来分析不但效率非常低,评估结果也不一定很准确。因此相应的信息技术系统亟待完善,提高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才能有效防范融资风险。③银行内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员队伍素质不够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员队伍虽然对专业知识和融资业务的各项操作都很熟悉,但是在财务方面的知识不够,对国际市场变化也没有充分的了解,使得业务人员虽然能够完成融资业务但效果并不够好。
2.2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①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激烈。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商业银行也参与到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之中,有些银行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往往会采取降低担保登记等不明智的手段来进行融资,这无疑加大了违约的风险。②金融市场诈骗泛滥。在缺乏有效金融管理机制的条件下,金融诈骗由于成本低获利丰厚的特点,不断在金融市场上出现,给商业银行的信用信息审核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在融资上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③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这些年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金融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带来了困难。对此国家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开发新的融资产品,拓展自己的国际融资业务,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取得更大的市场。
3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和风险的防范对策3.1完善商业银行的融资体系和技术方法
为了有效应对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融资体系必不可少,对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对外融资的重视,在相关政策和央行的指导下,积极研究体系建设和技术方法,对融资手段和授信机制进行一定改革和完善,确保融资业务中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性,全面降低银行内部以及企业原因造成的融资风险。建立标准化的内控制度,规范银行的融资机制和方法,提高融资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确保国际贸易融资的安全,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和市场。
3.2提高融资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国际金融的不断发展,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仅要求从业人员熟悉基本的业务操作,还要掌握一定的企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具有足够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融资业务人员不再是过去的只需要执行融资的各种操作流程的传统业务人员了,金融和经济方面具有更高综合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受到青睐。
3.3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研发力度
如今国际金融和贸易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商业银行在融资工具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提高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中的融资能力。相关的研发部门要利用各种科研资料和信息,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以国外先进融资方式为参考,开发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开展的金融产品。同时重视客户的不同融资需求,针对性地提供服务,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
4结论
融资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前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政府和银行的重视以及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手段和方式,积累业务开展经验,才能有效应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各种挑战,为银行降低风险的同时促进市场中资金的流通,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2]封长志.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郭寿凤.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一、前言
近几年来,就业问题成为国内关注的焦点。而对外贸易对就业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劳工组织(LO)的数据,2006年中国直接在出口加工企业就业的人员达4000万人(Jean-Pierre Singna Boyenge)。[1]考虑到对外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对外贸易带动的就业规模将会更大。[2]贸易即使不直接对就业和工资产生影响,也会通过提高产业劳动需求弹性对劳动者产生较大的压力。[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其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就业增长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准确认识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国工业品出口比重在2000年后基本达到了90%以上,到2010年这一比例高达95%,工业品进口的比例在这一期间也基本稳定在80%以上,由于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大体上能够反映我国对外贸易部门对就业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工业品贸易作为考察的对象。
二、文献回顾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汇点,若考虑对外开放,总需求=国内需求+国外需求(出口),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进口)。P表示平均工资,Y表示总就业量,AD1为国内需求,AD2为国外需求,AS1为国内供给,AS2为国外供给,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总供给曲线。在封闭经济中,国内供给曲线AS1与国内需求曲线AD1的交点A 形成了均衡工资P1和均衡就业量Y1;在开放经济中,如果国外需求与国外供给的引入不改变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斜率,则新的均衡点为B点,新的均衡工资P2和新的均衡就业量Y2,对外贸易扩大了就业量。故出口或进口的增加导致了就业人数的增加,见图1。
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一方面,我国为贸易顺差国,且大部分顺差是由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的,劳动力成本低,出口的产品物美价廉,所以引入对外贸易后,总需求曲线会更平缓,如图中的AD曲线。另一方面,国际竞争将促使我国企业提升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间接的消极就业效应。[4]出口份额增加在创造就业的同时,引致技能要求的提升,对我国劳动者特别是低技能者的失业有很大的影响,而进口竞争的引入,对国内企业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我国开放条件下的总供给曲线更陡峭,如图中的AS曲线。
这样,实际的均衡点为图中的C点,均衡价格P*>P2,均衡就业量Y1
上面各方学者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受技术、产业特征、劳动力市场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而国内现有文献在考察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时,主要关注了贸易的静态就业效应,对就业的动态效应的研究较少,忽视了关键变量之间的动态关联。如胡昭玲,刘旭(2007)利用中国32个工业行业1998~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对就业有正向拉动作用,进口对就业的总体影响是不确定的,存在行业差异。[11]盛斌,牛蕊(2009)利用1997~2006年中国28个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从贸易流量和贸易政策两个方面检验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会减少中高技术部门的就业,但促进了中低技术部门的就业。以进出口额为代表的贸易流量指标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业部门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但贸易流量对中低技术部门的冲击均大于其对中高技术部门的冲击。[12]较为深入的研究是高文书(2009)利用全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出口对中国的就业有正的影响,进口对中国的就业有负的影响,进口依存度每增长10%,就业会减少0.19%。[13]而针对工业行业细分层面上的贸易就业动态效应的研究未有所涉及。为此,本文将采用动态模型对中国工业行业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三、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一)计量经济模型
本文参考Greenway,Hine和Wright等人(1999)研究英国贸易与就业关系的实证模型,把贸易作为技术进步变量引入包含技术进步的C-D生产函数中,建立开放条件下进出口贸易影响就业的模型。
Yit=AitKαitLβit(1)
Ait=eδ0TiMδ1Xδ2it(2)
式(1)中Yit、Kit、Lit分别表示第i行业在t时期的实际产出、资本存量、所使用的劳动力,是第t期的技术水平,参数分别表示资本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式(2)中M为进口渗透率,用行业进口额与行业产值之比表示;X为出口导向率,即用行业出口贸易额与行业产值之比表示。T表示时间趋势,δ0,δ1,δ2是参数。
将式(2)代入(1),取对数并整理可以得到第i行业的就业方程:
Yit=еδ0TiMδ1itXδ2itKαitLβit (3)
LNYit=δ0Ti+δ1LMNit+δ2LMXit+αLNKit+βLNYit
整理得:
LNLit=C(1)+C(2)Ti+C(3)LMNit+C(1)LNKit+C(5)LNKit+C(6)LNYit
从理论上讲,工业品进口会替代国内部分产品的生产,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就业的影响预期为负;工业品出口会增加国内生产,产出的扩大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就业的影响预期为正。下面结合中国工业行业的具体数据加以分析。
(二)数据说明
计量模型的回归数据使用2001~008年间中国28个主要工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样本时间跨度的选择主要考虑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1~2008年间中国国际开放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快速推进,自由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相对于其他时期更为显著。因此,本文的实证分析采用2001~2008年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为了全面研究贸易对我国工业行业就业的影响,本文的计量模型将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回归检验:(1)工业品贸易整体上对就业的影响;(2)将中国工业部门按照技术水平划分为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考虑不同工业部门贸易对就业水平的影响。
我国海关对进出口贸易的统计是以商品为基础,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条编码制(HS),这与工业行业分类采用的国际工业分类标准不同,为了获得各行业的进出口数据,本文借鉴盛斌(2009)的方法,对工业行业重新集结,总共得到28个行业的数据,并将这28个行业划分为中高技术产业(包含9个行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包含19个行业)。相关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关统计》、《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四、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待估计模型(4)是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若用标准的随机效应或者固定效应进行估计,将导致参数估计的有偏性和非一致性,为克服此问题,本文采用系统广义矩方法(GMM)估计回归模型。动态面板GMM估计可以分为一步和两步GMM,由于两步估计的标准差存在向下偏倚,会导致两步GMM估计量的近似渐进分布不可靠,在新增工具变量有效的情况下,一步系统广义据估计利用了更多的信息,其估计结果更有效,本文的模型最终选择一步系统GMM估计。
(一)整体估计结果
对模型(4)进行估计,从整体上估计工业品贸易对工业行业就业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整体回归结果(one-step sys-GMM)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从表1可以看出,一期滞后的就业对本期就业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3600,说明了工业行业就业有非常大的惯性,这也说明了静态模型存在偏差,选择动态模型进行回归是非常必要的。
产出的增长对就业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当期就业弹性为0.2317,产出的滞后一期对就业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行业经济的增长会带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与传统的经济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资本积累对我国工业行业的就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我国发生了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替代效应弹性达0.0512(资本的滞后一期没有显著影响)。造成这种影响可能是我国工业行业已经进入结构调整的实质性阶段,资本积累带动的不再只是产业规模扩张下简单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增长,而是更多的代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简单劳动力需求的降低及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长。因此,随着资本的积累,对工业行业就业的影响是排斥大量简单劳动力。
出口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而进口则与就业之间存在逆向变动关系,进口增加会导致就业减少,与预期一致。从回归系数进一步来看,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引起就业增加约0.0380个百分点,进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所引起就业减少0.0151个百分点。但总的来看,进口对就业的负面影响远小于出口的正面影响,影响力度只有等量出口的一半。从整体来看,工业贸易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时间趋势项的估计系数为正,说明随着时间变化,工业部门就业在增加,这符合考察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但不显著。
从影响就业的各因素来看,产业变量的作用最为重要,而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有限,这是因为受到国内资源环境等的约束和时节范围内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国工业贸易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全球生产和分工体系正沿着劳动密集型领域向价值链高端不断跨越,出口就业吸纳能力也有所下降。
(二)分部门回归结果
对中高技术部门和中低技术部门分别进行动态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分部门回归结果(one-step sys-GMM)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劳动力的滞后变量、行业产出对就业的影响与整体估计结果比较相似,而且都很显著,但资本变量和贸易变量对就业的影响存在部门差异。
在中低技术部门存在资本替代劳动力现象,中低技术部门存在大量非熟练劳动力,资本的投入尤其是技术研发投入的增加或者设备的引入,会导致企业减少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而在中高技术部门,资金的投入会导致这些行业更好的发展,吸收更多的高技术人才,从而带动就业。
工业品出口在中高技术部门和中低技术部门的就业效应都显著为正,出口的增加促进了就业,这与经济理论相一致。但从回归系数上看,中高技术部门当期的出口弹性为0.1210,滞后一期的出口弹性为0.0790,两期的作用远大于中低技术部门的0.0235。(当期的显著性通过,滞后一期的数值虽为正,但不显著,这里只分析当期的情况。)工业品出口在中高技术部门具有很强的正向就业效应,主要是因为中高技术部门的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较快,因此其对就业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中低技术部门的出口贸易比较缓慢,其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部门的就业增长依赖于国内非熟练劳动力需求。
工业品进口在中高技术部门和中低技术部门的就业效应显著为负,说明进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国内生产,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较为一致。(两个部门进口当期的显著性通过,滞后一期的数值虽为正,但不显著,这里只分析当期的情况。)但从回归系数上看,进口的就业替代效应在中低技术部门更明显,回归系数为0.0372,绝对值大于中高技术部门的0.0261。中低技术部门在我国属于进口竞争部门,进口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劳动力市场形成冲击,此外,中低技术部门在加工制造中大量进口装配设备,原材料及半成品,形成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进而减少就业。这表明进出口贸易对中低技术部门就业的影响更大些。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借鉴Hine和Wright(1998)的思想,通过对传统的C-D生产函数形式进行变换,构建工业行业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模型,并采用2001-2008年的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的GMM方法,首先从整体上估计了工业行业进出口贸易对工业行业总体就业的影响,接着进一步将工业行业分为中高技术部门和中低技术部门,分别检验这两个部门进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以考察工业品进、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行业差异。
整体估计的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品出口能够促进就业,工业品的进口则对工业行业的就业有负面的冲击作用,但出口的就业冲击作用高于进口。上期就业对本期就业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工业行业的就业有非常大的惯性;工业行业产出的增长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资本的增长对工业行业的就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业行业整体上存在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
分部门估计结果表明:资本变量在中低技术部门存在挤占劳动力现象,而在中高技术部门则会促进就业,进出口贸易对不同就业水平的工业部门的影响与整体上是相同的,即出口拉动了就业,而进口增长对就业则是消极的;但在具体影响程度上存在着不同:工业品出口在中高技术部门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中低技术部门作用较小;工业品进口对工业行业就业的替代作用在中低技术部门表现得更强。
基于以上分析结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还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出口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就业水平,出口增长不仅是出口部门就业的源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广泛的产业联动效应影响其他部门的就业机会。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继续积极促进出口增长,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就业。但在发展出口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尽管出口可以带动我国就业的增长,但近年来我国的出口顺差比较严重,通过进一步扩大我国出口来带动就业会加剧这种失衡。长期来说不能以扩大出口来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而应该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发挥其最大的就业效应。
第二,正确看待进口的作用,进口虽然会带来就业的替代效应,但进口为国内生产提供技术、设备和稀缺资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依靠国内资源获取成功的。只要进口规模和相关政策适当,增加有效进口反而可以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引入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并为国内市场提供设备、原料、智力支持,缓解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制约,从而达到拓展生产,扩大就业的作用。因此我国在适度进口的同时应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消化吸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着眼点,以维护国内进口产业的就业机会。
第三,在利用出口促进就业的同时,应看到扩大就业更应该依靠国内经济增长来拉动,因为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非常显著。另外,由于就业有很大的惯性,即如果当期就业大幅减少,就会对后期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力争保持就业的稳定,防止就业大起大落。
参考文献
[1]Jean-Pierre Singna Boyenge.LO database on export processing zones[M].Geneva:LO,2007,(4):893-1014.
[2]高文书.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J].时代经贸,2008,(4):30-35.
[3]周申.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劳动力需求弹性影响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6,(2):31-40.
[4]WooD A.How trade hurts unkilled worker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5,9(3):57-80.
[5]Messerlin P.A. The impact of trade and capital movements on labor: evidence on the french case [J]. OECD Economic Studies, 1995,(24):90- 124.
[6]Revenga,A. Exporting jobs:The impact of import competition on employment and wages in U.S. manufacturing1[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255-284.
[7]Greenaway,D. Hine,R.C. and Wright,P.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impact of trade on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1[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5):485-501.
[8]Kojiro Sakurai.How does trade affect the labor market Evidence from Japanesemanufacturing [J].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4,(16): 61-139.
[9]Hashemzadeh,N. The impact of NAFTA on US employment: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job gains and losses from expanded trade with Mexico[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1997,(10):1080-1091.
[10]Davidson,C. Matusz,S. Globalization and labor market adjustment: how fast and at what cost[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0,(16):42-56.
[11]胡昭玲,刘旭.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基于32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8):88-93.
【关键词】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1.1国际贸易融资的概念
按照《巴塞尔协议》,国际 贸易融资指商品交易过程当中,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应收款、预付款等资产的融资,是银行为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各个结算过程中提供资金及信誉融通服务的总和。
1.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进出口总额从 2001年509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16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是全球贸易额年均增长率10%的两倍。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总额有所回落外,近十几年来,我国进出口额都是高速增加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开展以保函、信用证为主的传统贸易融资业务。同时,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非常明显,这体现为融资方式多样化、融资手段更为灵活。
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风险
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国外信用情况复杂,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完善,尤其在亚非拉等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制度、法律及文化的不完善,企业的信用情况无法准确评价;其次,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成为新常态,地方债尚处在化解的过程中,经济的转型升级尚未完全明确,企业信用评价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复杂的信用环境下,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融资无法偿还。
2.2 汇率风险
订单的结算使用不同的货币,很可能是外国货币,而外汇价格变动频繁。整个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银行的利润,尤其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汇率的变动有可能使银行出现大额亏损。汇率风险一直伴随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整个过程。
2.3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的变动影响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收益及成本的预期,使银行获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差距,同时所付出的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也产生差距,使得银行不能准确预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相比其他传统的融资业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多种货币,所以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如不能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利率风险进行准确预估,
2.4 操作风险
内控系统的不完善以及外部事件都会引发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无法盈利,但却普遍存在。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还刚刚起步不久,不具有完善的内控机制,而且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个银行为了拓展业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往往采取比较宽松的内控制度。以上因素使得银行面临比较大的操作风险。
2.5 银行资信风险
银行深入参与到国际贸易融资的各个过程中,是订单交易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而且一笔融资业务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银行的信用至关重要。选择信用评级较高的银行,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帮助化解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将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确保收回融资;评级较低的银行可能会使国际贸易融资成为坏账。
3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3.1 防范信用风险
第一,建立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企业特点的客户标准。贸易融资应该服务于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业务,选择的客户有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经验和良好的信用。
第二,规范业务操作。首先在业务前期要仔细调查客户的贸易状况。其次,注重贷款途中的评价与管理。企业应该按照约定使用资金,不可挪作他用,对此银行应着重监督。
第三,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3.2 丰富资产结构,化解汇率风险
要化解与转移汇率风险,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另一方面要丰富资产结构。丰富资产结构要做到:第一,保证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币种不是单一的,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相互对冲。第二,控制进口融资与出口融资的业务规模平衡,资金流向在进口融资与出口融资中是相反的,控制其业务规模的平衡,在汇率变动时,可以起到有效对冲汇率风险的作用。第三,尽可能选择多种国际结算方式。
3.3 借助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
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仅面临国外利率变动的风险,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也将面临国内利率变动的风险。借助金融衍生工具是目前对冲利率风险最为有效的方法,如利率互换等。
3.4健全内控制度体系,化解操作风险
首先,逐步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及流程,完善内部稽核监督机制,并保持其独立性及权威性。
其次,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吸引外部高水平的人才,各个岗位责任明确、分工合理,互相监督。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对从业人员的科学管理。
第三,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加强信息和安全管理,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对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进行升级,增强收集信息的灵敏度,以应对复杂的业务环境。同时,建立严格的资料保全制度。
3.5 银行资信风险和国别风险的控制体制
国外银行的风险控制主要由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信用额度,二是限制业务范围,最终目标是避免大范围的集体风险。在对国家信用危机及国外行信用危机评估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得到行的信用等级,信用额度和业务范围都应该根据信用等级来制定,不可贪图便宜而选择一些资质差的银行作为行。
3.6 外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在十八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就开始显现出来,西方商业银行在近200年的经济发展中对于风险的认识和控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方商业银行要求国际贸易融资款项不可以当作他用,在企业收回货款的第一时间,就应当马上将国际贸易融资款项如数归还给商业银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安全性。
4 结语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但比传统融资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这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在各方面不断学习完善,减小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使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得到安全、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江林.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防范对策[J].金融视线,2013年4月:124-125
[2]徐静等.浅议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J].商界论坛:292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28-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六部委针对中国目前的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了实施“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号召。根据调查,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的供给相脱节。因此我们需要研究目前高校该专业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按需培养。
一、目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才供需脱节。长期以来,中国国际贸易专业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学与应用脱节、知识与技能脱节的教学现状。毕业生如果不能一上岗就胜任岗位工作,企业又不愿意花时间来进行岗前培训,这就会造成毕业生学而不能用,单位需而不愿招的现象。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泛而不精。首先,过于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上求全求多,通识课的比例过大挤占了专业课程的空间。其次,通过分析对比国际贸易教科书,可以发现有许多知识点内容重复交叉。例如,《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国际商法》与《国际贸易实务》在贸易术语以及货运、保险及惯例方面有重复的地方;《国际结算》与《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结算方式有交叉的内容等等。另外,目前一些高校的国际贸易课程安排存在先后顺序不合理的问题。如《国际贸易实务》与《外贸单证实务》、《外贸函电》同时开设,章节的进度却不一致,这既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会造成重复讲解,这不符合教学规律,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个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课时和学分分配上,实践课程占比例少,另一方面,即使在实践课的开课数和课时上有所保证,但是在教授过程中往往流于书本和流于理论,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机会较少。
4.师资配置缺乏,学生知识结构不能按要求构建。目前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双语教学。但能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严重匮乏。既精通专业又精通一门外语的教师为数不多,而且适合中国学生的双语教材严重不足,如果完全按照国外原版教材上课,对授课教师是一个挑战,对大部分学生来讲要消化教材内容难度也很大,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学生兴趣难以激发。中国外贸专业教师与国外相比,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大多缺乏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就会使讲课拘泥于书本或现成的案例材料,缺乏感性的认识。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国贸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习兴趣难以激发。
二、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向
1.培养熟悉国际商务流程及具体操作的人才。根据网上调查及历年来高校的现场招聘会来看,许多的招聘单位,例如外贸公司、海关、物流公司及政府外贸机构等,对国际贸易应聘人员的要求是要熟悉国际商务流程及具体操作。这就要求高校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对国际商务流程、计算机办公应用、各种单据制作及文件处理等知识的良好应用能力。
2.培养商务外语基础扎实的人才。外语掌握的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外贸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经过本科专业英语课程及双语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商务人才所必须的基本英语交互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商务和英语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
3.培养熟悉国际商务洽谈与沟通技巧的人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与世界经济对接度的提高,商务谈判已经成为各类工商企业经营与发展、合作与销售的重要商务活动内容,广大商务工作者迫切需要掌握谈判知识与技能,并在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此,高校教学应使学生系统而实际的学习商务谈判的实务内容与方法。
4.培养熟悉国际贸易法律及惯例的人才。国际贸易的交易过程是遵循国际贸易法律及惯例的,由于对国际贸易法律及惯例不熟悉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很多,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中,各种法律已成为阻止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工具。熟悉国际贸易法律及惯例的人才是现今企业难求的人才之一。
5.培养熟悉国际结算及证券业务的人才。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金融元素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际买卖当中,从贸易起始的商品筹资生产到贸易结束时的货款结算对金融机构的依赖将会加强,因此银行系统及证券公司每年都要招收一批熟悉国际结算或证券业务的高校毕业生。
6.培养具有上岗资格的人才。鉴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考证几乎成为对口上岗的前提,而其可供选择考取的资格证较多,学生不可能每一个证都报考,而每一个证所对应的岗位有一定区别,如何组织学生有选择的报考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考证的指导工作。
三、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1.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设置柔性化专业方向培养模块,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成为有用之才。为使培养目标更明确,需要细化专业内的培养方向:比如国际商务方向、国际物流方向、国际法律与惯例方向、国际理论与政策方向、商务英语方向、国际金融与证券方向等。
2.课程设置上力求与专业方向衔接。课程设置上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平衡好基础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和比例。第二,课程内容有交叉点或重复点的,在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的选择上相关教师应当有所交流、有所侧重。第三,部分与考证相关的专业课程可以提前开设。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以提前在本科大二下学期开设,这样也可以为学生在毕业前考证争取更多的时间。
3.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因材施教。(1)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知识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的理论和政策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从背名词和相应知识点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理论的讨论,加深自己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理解。(2)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教师可以用一些制作精良、内容充实多样的课件以及一些高质量的视频图像,与自己的口头讲述结合,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之中,从具体的感性材料中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解集装箱运输方式时,可以将集装箱托运流程的整套图片演示出来,让学生通过感观现场拍摄的图片来认识所学知识,仿佛身临其境,印象深刻。(3)参与式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上,采取分组讨论、角色表演、模拟谈判等参与式的教学,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就会被带动起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会非常明显。
4.建设一支“三结合”的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的引路人。加大师资培育力度。教师需要主动钻研教学理论、学科知识,还应联系企业、海关等相关单位,做到多请教、多实践、多总结,借此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训。根据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设一支“三结合”(专兼职结合、校企结合、国内外结合)的结构合理、水平高、素质好、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经济贸易业务运作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5.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紧缺技能型人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提高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平台。高校应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接纳实习、互利互惠的合同,逐步建立合作、协作伙伴关系,使其成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打下扎实的技能功底,成为应用型人才。
6.激励学生参加考证,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的商务技能大赛。通过把考证计入学分制,或者进行双证培养模式都是激励学生参加考证的好方式。另外,如果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参与到不同层次的商务技能大赛中,亲临竞争的氛围,将对学生的技能以及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永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缺失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
[2]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张军.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管理,2008,(5).
The Study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Skillful and Undersupplied Talent
WEI Su-jie
一、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现状
1.融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在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的同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2005年汇改后,伴随人民币逐步升值的进程,国内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需求日趋旺盛,各家商业银行都看好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纷纷抢占国际贸易融资市场份额,为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贸易融资方式更加灵活、方便、多样化
近年来贸易融资方式发展趋向灵活多样化。为适应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满足客户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融资业务时,也在积极地推出方便、快捷的服务手段。例如,近年来商业银行向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进出口商提供信用担保,使出口企业可以获得对方或者第三方的资金融通。不仅方便了进出口企业,同时银行在自身资金调度上更加灵活。
3.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上升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在逐步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安全稳健运行的影响更加突出。部分集团企业受海外母公司影响破产,部分外向度较高的企业因订单取消、资金链断裂而停产、倒闭,部分企业为套现银行融资而进行贸易欺诈,甚至个别国家地区的开证行为确保自身利益出现无理拒付,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急剧上升。
二、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特点
1.较低的准入门槛,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因财务指标不能满足银行贷款标准而无法融资的问题。国际贸易融资的准入门槛低,在融资过程中,商业银行不再通过传统的评价体系评价企业,而重点考察审贷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传统的担保原则被弱化,国际贸易融资封闭式的资金运作模式,使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确保每笔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因此,那些财务指标无法满足商业银行放贷标准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融资来获得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2.国际贸易融资审批流程相对简单,缩短的企业获取资金的时间。国际贸易融资流程与传统的资金贷款业务有很大的不同,与传统的贷款业务相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省去的繁琐的资格审查,而只需审查企业单笔贸易业务的真实性,并结合企业历史信用记录,落实相应的要求就可以放款。对于资金紧张,对融资时效性要求较强的企业来说,国际贸易融资提供了很好的融资渠道。
3.国际贸易融资自偿性能有效降低银行的风险。国际贸易融资是一种自偿性贷款,与特定的商品销售相联系,相关贸易项下商品销售收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时间和金额上与贸易项下的融资相吻合,保证了放款的收回。国际贸易融资中,贸易项下的单据为银行所控制。由于单据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中,不仅是出口商履约的证明,也是物权凭证,因此,控制了单据,就掌握了货权。在这里,单据被视为银行的质押标的,构成融资银行的一项担保。
三、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1.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
虽然近年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从商业银行目前业务结构来看,国际贸易所占比重比较小。一方面是由于对国际也无的不熟悉,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紧迫性认识不够,没有得到商业银行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不少银行管理人员观念保守,加之相关基层经验不足,不能很好的配合及支持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国际贸易融资中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部分。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抵押质押物不足、经营活动和财务信息不透明等自身限制,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问题,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3.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的管理中,通常是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灵活性过强,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的具体情况,放松融资条件,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
四、完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建议和措施
1.完善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风险控制机制。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004年6月版),贸易融资的风险主要反映在融资的自偿性程度,以及贷款人对交易进行结构化设计方面的技能,而不是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自偿性的高低对融资银行来说非常关键。要提高融资的自偿性,就要控制好对外贸易中的资金流和物流。并且还应注意汇率风险的对冲,避免企业将汇率风险转嫁给银行。
2.建立符合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贸易融资业务中,要求银行关注融资业务背景的真实性以及贸易的规模、信用,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客户的自身赢利能力是第二来源,贸易融资业务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应该有别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级标准。因此,应该建立与贸易融资特点相适应的信用评价体系,完善贸易融资评价体制,以完善和提高贸易融资信用审批的流程。
3.发展供应链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难的问题。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融资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供应链融资中,要完善中小企业的产业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同时商业银行应开发出既能保证资金安全又可以弥补中小企业自身缺陷的产品,也是加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供应链的重要所在。此种融资方式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从而很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编.国际贸易实务与融资[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27-282.
[2]程军.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发展变化[J].国际经济合作,2004.
[3)张宏伟.国际贸易融资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65-66.
[4]姚战琪.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正逢其时[J].中国经济信息,2006,6.
[5]钟胜利.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探讨[J].武汉金融,2006(9).
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融资或信用便利是为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具有风险性小、收益性高、流动性强,能为买卖双方承担转移或化解风险、提供融资和金融服务等优点,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近些年,温州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温州国际结算业务量呈现增长态势,贸易融资年度余额也呈倍数增长态势。2009年的12月份贸易融资余额更比2005年增长了618%。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009年,贸易融资余额达到创记录的10.26亿美元,仅占当年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的 1.34%,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7.7%。从国际银行业看,贸易融资一般占银行信贷的20%以上,发展中市场的贸易融资约占进出口总额的1/6。这说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温州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同高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相比仍相对滞后。这也说明了温州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贸易融资业务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
温州开展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主要以中资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辅以中资中型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中资小银行如浙商银行、温州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极少量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温州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现状
近些年,温州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不良率维持较低水平,远低于一般贷款不良率。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不良率较之全国来说是偏低的,这与温州相对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有关系。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融资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还是不容忽视。并且较之发达国家银行,温州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一)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模式有待完善
在银行实务中,不同的银行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模式不同,同一银行在不同时期采取的风险控制手段也不同。风险控制模式的选择和设置主要应看该模式是否灵活,在能够适应市场的竞争的同时,是否有效地增强控制风险的能力。
1.部门管理模式。温州大部分商业银行(包含贸易融资业务量最大的中资大型商业银行)都是采用以下管理模式,即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管理由信贷管理、授信审批、公司业务、国际业务部门等多个部门分工协作完成。此种分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加强了银行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风险监控,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即这种模式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要求较高,业务衔接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容易影响整体竞争力的发挥。同时,大部分银行由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风险管理有时候有失偏颇。
2.授信管理模式。温州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模式。目前,银行对客户授信额度的审批更多注重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抵押担保等,而对贸易现金流等体现贸易型企业的数据资料,关注产品的市场状况、销售的分布等具体因素关注不够,也就是贸易融资授信的实效性和灵活性还不够。
(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有待完善
事前控制主要包括贸易背景真实性、客户资信状况的调查、审查、审批等控制措施。很多银行常常比较重视对国内客户的资信调查,但对国外贸易商、国外银行的资信缺乏风险控制手段。很多银行贷前授信更关注的是企业的财务报表、抵押物,没有对企业的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目前,温州部分企业利用假贸易融资来套取资金进入楼市、股市,给银行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同时,近几年温州转口贸易发展迅速,而转口贸易下贸易真实性很难监管。同时,近些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银行相关人员需要对融资企业的产品紧紧盯住,否则容易造成风险。但是在真正实施中,紧紧“盯”住有难度。
事中控制主要包括对担保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对申请材料和合同的真实性和完备性,对贷款金额、利率、期限的合规性等方面的审查、审批等控制制度和措施。温州有些进出口企业融资担保合法性、有效性不足。信用证项下银行对信用证收汇期限监管不到位造成表外信用证变为表内信用证,从而使银行遭受风险。
事后控制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交易进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建立对物流、单据流和资金流的跟踪监控制。贷后管理中,多数银行主要是通过资金流、单据流实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监控,但对物流的监控手段较少。特别是温州近些年转口贸易发展迅速,此种方式下物流监控难度更大。
促进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
银行需要系统地梳理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流程,对流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系统排查,有必要针对不可接受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在系统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对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全面控制;从零散的、静态的、被动的风险防范措施向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主动的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向监管部门、社会、市场提供一套透明的、规范的、可验证的控制体系。
(二)打造风险文化
努力营造“诚实守信、审慎科学”的风险文化,认真做好每一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银行要引导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倡导用理念统一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文化培养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银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严格防范道德风险隐患,使风险意识真正融入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中。
(三)建立风险监控和评价机制
1.改革授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额度的审批不能仅仅注重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抵押担保等,应更关注贸易现金流等体现贸易型企业的数据资料,关注产品的市场状况、销售的分布等具体因素。同时,需要加强贸易融资授信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快捷的审批流程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对于单笔金额较大的贸易融资业务,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贸易流程来确定临时授信额度。根据业务类型不同,风险度不同,可以调节风险系数,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摒弃“重贷前、轻贷后”的惯性思维,通过实施授信的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率评价,加强对贷后管理的监控。
2.加强事前、事中、事后贷款控制。在事前贷款控制中,银行需要对市场风险、国家风险有更严格的评估制度。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对大宗商品价格、行业景气度等保持时时跟踪。同时增强对国外贸易商、国外银行的资信调查,提高事前控制力度。这类资信资料可通过专门的咨询公司进行,以及通过行调查国外客户资信情况。要建立产品评价系统。对每一业务种类的融资业务,研究其各自系统内的风险因素,尽量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做到既科学又灵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比较频繁,有时波幅比较大。银行一定要密切关注商品价格,不仅要关注当前的价位,还要进行历史数据比较,并且对未来的走势做出判断。
办理融资后,应当联合会计部门共同把关,监督其资金的使用方向,防止企业将资金挪作他用,要紧盯风险敞口。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帮助企业组织好生产、发运、资金运用等环节。跟踪监督基本客户的进出口授信额度,实行分级管理权限、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在事后控制上要增加对资金流、物流的管理。事后控制可以着手增强对物流的监控,建立对物流、单据流和资金流的跟踪监控制。对物流的监控,可通过现场检查客户备货、生产过程、跟踪了解货物出运、到港及提货情况进行物流监管。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方式,如与船代公司、港口或者仓储公司、物流公司合作,代替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和处理,以降低银行成本和市场风险。同时,银行要加强对授信使用的评价。
3.建立科学、客观的评级标准。现金流量是国际贸易融资还款的第一来源,对客户进行评级时可多参考其结算量大小,并考察其业务往来中的客户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等,因地制宜地建立科学、客观的评级标准。
4.建立专业评审机构。鉴于国际贸易融资有别于一般贷款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应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实施专业评审,打造贸易融资评审委员会,提升提高评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逐步形成“专家型”评审。
(四)改善风险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
银行需要改善风险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加强各业务决策层次的合作,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化解风险。可以引进成熟安全的信息技术,全面构造商业银行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此系统可以覆盖银行各项业务前、中、后台全过程操作,以及业务调查、执行和资金划拨的权限控制,将风险控制从事后监测转为实时监控,能及时预警。通过银行决策系统和支持系统能提高业务部门综合分析国家经济、产业和金融政策的能力,加强对客户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预测;通过建立信息化的风险控制系统可以使得银行内部人员的违规行为在计算机技术限制下无法操作,加强风险控制。
(五)和信保公司加强合作并转嫁风险
联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同出口企业的协商与参保将有关保险赔款权益转让至银行,确保银行贸易融资的安全。针对温州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又存在自身信用不足的问题,与保险公司加强互动,将银行融资与保险公司的信用保险紧密结合。银行凭借交易单据、保单以及赔款转让协议等文件,在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利用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能力较强的优势,转移风险,提升银行风险承担能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力。
(六)对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必须延伸到对结算业务的风险管理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与进出口贸易紧密联系,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与贸易纠纷紧密联系,在化解贸易融资风险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法规方面的知识。由于所涉及关系的复杂性,使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内容比一般贷款业务复杂,因此,对贸易融资的风险管理必须延伸到对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管理。
(七)提高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是项重要的工作。银行须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外汇政策和外汇业务管理的培训,以提高业务经办人员和管理层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减少操作失误和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胡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自议.中国农村金融,2010(5)
2.章虹芳.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思考.财贸研究,2008(8)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173-04
广西作为“一带一路”的重点省份,将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点地区。这将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大大增加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交易的机会。随着交易的扩大,传统融资方式已不能满足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利用创新的融资模式势在必行。为了能更加顺利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在使用新型融资模式时要注意可能会突然发生的不安全情况,并对此作出防范。
一、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分析
(一)广西中小型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调查显示,2011年,广西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和项目投资资金缺口约1 000亿元,比2010年增加300亿元。据金融部门测算,今年广西全区新增贷款将比2010年少200多亿元。但是截至10月底,国开行广西分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62亿元,直接支持企业380多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截至目前,广西今年将继续安排1.1亿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自2009年起,广西每年财政安排3 000万元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对银行的风险和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进行补偿。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主要部分。如表1所示,在2013―2015年间,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直接融资中的人民币贷款额逐年增加,占广西全区融资总量的比重为70.5%。而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的融资规模非常小。
(二)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在我国外贸进出口贸易下滑的情形下,广西进出口贸易却逆势增长。近年来,广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大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成立和快速发展。尽管政府在政策上为中小型外贸企业做出了相应的金融支持,使总外贸额增加,但其融资的困境还是没能得到很好改善。目前,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银行信贷规模受限,直接融资少;新型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不多;贷款利率提高使企业纷纷转向了民间融资,更加减少应用新模式的比例等。
造成这些困境的成因可以从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企业角度来看,广西中小型外贸公司普遍有着公司的信用额度不高、担保情况不能达到银行规定、缺少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等问题。广西中小型外贸公司因其自身经营范围不大的客观情况,普遍存在公司规章不够标准、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缺少相应的信用档案记录、风险控制意识不高导致贸易风险增加等,在很大程度上使银行难以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融资。由于经济立法的滞后性,使得部分企业在遭遇风险时不愿承担亏损,而是钻空子寻找法律的破绽以弥补自身的亏损,这也促使广西银行普遍不愿为这类公司投放贷款。
从银行角度来看,商业银行针对境外的业务所投放的精力较少,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这使其在贸易融资工具的更新方面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使适合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方式使用率较低,难以满足其迫切融资的需求,限制了其扩大市场占有率。银行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缺少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审查,往往因难以评定信用等级而拒绝提供国际贸易融资。
从政府来看,我国目前制定的经济制度,大多数是专门为大规模的公司,尤其是为国家控股的大规模的公司制定的,专门为中小型外贸公司制定的政策少之又少,明显滞后于中小型外贸公司的国际贸易融资交易的发展需要。国际贸易融资开展中包含的种种经济活动、所需的种种合同文件,政府还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法规,这使当事双方一旦发生纠纷,很难进行调解和诉讼。
二、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模式创新的思路
当前适宜中小型外贸企业操作的融资模式有国际保理、福费庭、结构性贸易和出口信用保险融资,能较好地与公司业务量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相匹配。笔者认为,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创新,应改变对传统信贷的融资偏好,按照不同的贸易模式和术语选择合适的新型国际贸易融资工具,以适应资金流通的需求。选择适合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新型国际贸易融资工具可以从如下思路进行。
(一)国际保理
该模式在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运用存在着特殊长处,且发展势头强劲。该业务是保理商购入出口方的应收账款,它把结算、管理、担保和融资等合并。它是属于周期不长的融资模式,十分适合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产品价格不高、批量多、时间不长、贷款额度不高、节约成本的特点。有些公司产品的购买率高、销量大,却因为公司不大,没有符合要求的典质物品,因此不能获取银行的贷款投放去处理资本匮乏问题。
(二)出口信用保险融资
该模式是银行和信保公司联盟创新的融资工具,集融资与防险功能于一身,安全度较高。公司投保该模式之后,除可以降低外汇风险外,还可以拿着保单到银行进行融资,从而规避可能造成损失的情况。这不仅降低了银行放贷之后可能追不回贷款的情况,也促进了信保公司的业绩增加。中国信保在2015年上半年宣布,将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承保金额达2 158.5亿美元,以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模式为主;对“一带一路”沿线承保占总额的30.31%。中国信保有所侧重地把业务开展的策略和资金放到“一带一路”的核心战略联盟地带,加大支持新型贸易方式,特别是对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占承保总额的62.83%,进一步扩大中小微企业覆盖面,这对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采用该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结构性贸易融资
该模式将传统和现代的融资模式相结合,取长补短,把所有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作为融资对象,通过组合不同的融资方式,遵循成本与风险的最优搭配原则,寻求成本和潜在风险的最佳结合点(如图1),最大限度地达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要求,同时减少了风险,使公司得到优势最大化。该模式通过按照交易过程中的状况和外贸企业的实际需要,把传统和新型的融资工具实行有机搭配,进而制造新型融资工具,达到优势最大化。这种融资方式可为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模式,切合中小型外贸企业实际融资需求,可对其提供资金支持。
基于以上对新型融资工具的分析,笔者认为,应按照广西的进出口量、经济环境,从现有模式里去除不合理的地方,扩大市场占有量,增加订单,发展自身需要的融资工具模式。广西融资新模式必须由政府引领,增强杠杆调节作用,改进经济环境;银行产品要和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企业积极参与经济活动要和提高公司信用资产相结合。三方共同努力、相互积极配合。
三、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模式创新的风险控制
当前,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风险意识普遍不高。对于贸易融资创新风险,公司及银行经管人员缺乏未雨绸缪的意识,未能做好对风险预测和防范措施,导致遭遇风险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不仅对中小型外贸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降低银行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信心,还阻碍了广西国际贸易融资模式创新的进程。此外,由于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和银行处理进出口贸易的方法较为滞后,没有完备的风险控制制度,监控和银企双方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等,导致无法很好地做到风险控制。广西的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善,缺乏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管理流程。
因此,对于新型融资模式下风险控制方法的选择,同样要从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角度入手。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扶助,为其融资活动的开展提供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调节和杠杆作用,使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可以侧重选择新型的融资模式,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要加强对广西外贸市场的监控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影响中小型外贸企业进行融资并扩大发展的影响因素,使其能在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得到相对安全的交易环境,将外贸的风险降到最低。
企业要及时调整市场战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实施,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扩大贸易范围,调整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减少对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依存度,分散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贸易风险。在选择融资模式之前,要先仔细了解该模式的优劣,结合选定的贸易术语,挑选最合适的模式,以减小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银行要随时更替风险防范方法,改良银行的部门管理监测规章制度。要紧紧跟随市场的变化趋势,迎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推出新融资工具,以达到双方利益共赢;并且要设立标准化的经营监测制度,建立突况跟踪监控体系,强化风控专业人才机制。应从以上三个方面加大对融资风险控制的强度,从而创造卓有成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四、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银企合作的鼓励政策
广西在借鉴我国进出口贸易发达地区的政策时,要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推进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宣传国家的经济法律法规制度,让其尽可能多地知道信贷方针;鼓励银行创新融资工具,扶持企业得到银行投放的贷款,加快资金的流通,使企业能更好地扩大生产,并解决其融资难题。
(二)完善政府风险监测体系
政府要加大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公正执法,对市场中存在的失信行为做出不同力度的惩罚, 尽力查处虚假的中介公司,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经济环境。经由相应的信息平台和机制让企业的信息更加可信、更加公开。平衡中小型外贸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对称度,建立信息公开和共享的平台,使双方能快速获得相关咨讯。
(三)创新金融机构融资产品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广西经济的特性,转变传统的融资观念,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争取为更多中小型外贸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可以派遣优秀员工到其他融资经验丰富的地区学习经验,了解、掌握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开发和运作流程及风险控制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立足市场需求,创新适合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工具,并且与时俱进地巩固新型融资模式下的风险管理方法。融资产品创新包括可加强国际保理尤其是双保理、出口信用保险融资及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实践与应用。金融机构应调整国际贸易融资的部门结构,部门的设置要依据市场化和适应客户需求的原则,将市场开拓、融资流程操作与风险控制的分工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四)强化企业创新和风险控制意识
强化公司关于风险防范意识,关注融资出现风险时可能会损失的资金数量。广西中小型外贸公司在采用融资模式时要依据费用最低、风险最小、模式和交易术语搭配最优的办法。探寻各种国际贸易融资模式的特点与应用实践情况,拟设广西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理性谨慎选择贸易结算方式,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同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企业信用意识,善于运用中介机构服务,加强客户资信状况调查,严格控制企业信用风险;增大对于新型融资模式下的风险防范,强化对精通外贸的员工在结算和融资等领域的专业训练,提高企业信用,减少信息不对称对贸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周庆贵.中小外贸企业产业升级战略与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探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2] 李京蓉.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7):208-20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71-03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对外贸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几年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许多企业表示,他们需要的是能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外贸人才,而目前高校培养仍主要停留在理论阶段,毕业生缺乏对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具体程序和方法的了解。因此,培养面向国际市场、符合现代国际竞争需要、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外贸人才,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目的为导向、以教育内容为依托、以教育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四个构成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本文将基于“四要素”构建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一、培养目标
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培养能在涉外部门、企业等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
知识方面: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相关法律知识,经济、管理、营销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专业理论。了解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精通 WTO的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
能力方面:具有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必需的专业操作能力,如国内外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国际商务谈判能力、进出口业务交易磋商能力、信用证审核能力、外贸制单与结汇能力、合同签订能力、撰写各种外贸函电能力、跟单履行合同能力等。
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专业和身心素质。思想素质中应突出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中应突出博学多才、视野开拓;专业素质中应突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应突出灵活的反应力、良好的控制力、较强的适应力。
二、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教材、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相互配合,以一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
(一)课程体系
应用型外贸人才,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另一方面要具有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实用”为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个课程体系由“平台”+“模块”两个部分组成(见表1)。
基础平台包括四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公共基础模块主要是通识知识的传授,如英语、体育、思想道德等课程。学科基础模块主要开设经济学门类的基础课程,如宏观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等。跨学科基础模块则开设经济学门类以外的学科基础课程,如会计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模块则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世界经济概论等。基础平台的课程都属于必修课,通过该平台的学习,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
专业平台包括六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并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拓展。专业骨干模块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深化,向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教育,如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服务与技术贸易、国际经贸谈判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来设置课程,可进一步分为国际货代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合作方向等子模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至少选择其中一个子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专业领域内拥有一项核心技能。专业实践模块是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外贸模拟综合实验、单证员模拟操作等,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资格模块侧重于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包括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外销员等,这一模块体现了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学生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情况选修一至两个证书的培训课程。职业辅助模块是针对学生缺乏对产品、目标市场的了解而设置的,侧重于传授职业中必须的相关知识,如可以开设机电产品、纺织产品、欧盟市场、北美市场、区域经济组织等课程,这一模块同样属于选修课程。职业拓展模块是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满足个性化需求设置的,是更深层次的专业教学,该模块可以根据市场对高层次外贸人才的需求分成国际商务谈判师、涉外律师、国际贸易研究咨询员等子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职业规划考虑选修一个子模块,也可以放弃选修。
普通教育平台包括三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公共选修模块包括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人文科学选修模块包括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课程,自然科学选修模块包括环境科学、信息学、材料科学等课程。这三个模块的课程和专业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人文科学素养。
和传统的课程体系相比,该课程体系增加了职业资格模块、职业辅助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丰富了人文科学选修模块和自然科学选修模块,更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综合素质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加强以及职业目标的实现。
(二)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指人才培养活动所借助的一定的载体,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一般包括教学途径和非教学途径。
1.教学途径。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优化。在此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建立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和框架,培养全局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实践教学是典型的参与式教学,通过全面模拟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景和各个贸易环节,能够使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非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是相对于正常教学活动而言的,主要包括一切被称之为“隐性课程”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活动,比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余活动等。针对一个具体的专业而言,非教学途径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短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增进学生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大力开展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成立学生专业协会组织、建立专业论坛、开展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各种比赛,请业内人士作专题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计划和非教学途径的安排等。其中教学计划是培养方案的实体内容,一般由课程的设置、学时学分结构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第一,课程设置要体现“厚”――基础理论宽厚;“精”――精选少开;“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新”――紧紧追赶学科的发展四大特点。第二,各院校可以根据办学特色和所属地域背景,开设一二门专业特色课程,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如农业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开设“农产品贸易”、攀枝花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开设“钢铁贸易”。第三,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应选择部分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如《国际商务谈判》,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2.学时学分结构。第一,适当加大选修课学分比重,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提升综合能力。第二,在专业课的学时安排上,除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外,每一门课程的学时都应分成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两个部分,努力缩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建议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40%。
3.教学过程的组织。合理安排课程的时间顺序,各门课程要衔接恰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延续性、渐进性,避免安排的混乱和无规律。
三、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
基本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模式。目前高校教育提倡学分制,这样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安排学习进度,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早日毕业,缩短成才时间。
组合制度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课程,如双学位、主辅修等制度。一个优秀的外贸人才,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外,还应该了解和掌握法律、营销、外语、管理、金融、信息等相关知识。组合制度正好满足了外贸人才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爱好特长,选择相关专业修读双学位或者辅修。目前中国重点高校普遍实施了双学位、主辅修制度,但很多地方院校还只有单一的主修制度。因此,作为地方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先实施主辅修制度,再争取双学位制度。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高校之间可以联合进行选课、辅修、双学位的学习,发挥高校的群体优势。
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正常运转而制定的各种规章、规则等制度体系,如教考分离制度、补考制度及各种奖惩制度。
四、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它是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对培养目标、制度和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对前几种因素进行反馈、调节与优化。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评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改进课程考核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增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作业、调研报告、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2)改进考核内容。课程考核时减少对知识记忆性的考察,加强对应用性的考核,加大案例分析题、综合题、论述题等应用性题型的比例。(3)加强实践课程考核。将课程实训与学生相应课程的学习相结合,确定评估依据和标准,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对学生就业情况的评价。建立毕业生追踪调查与信息反馈制度,地方和区域行业人才需求走访与问卷调查制度。
3.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专家、同行、学生、企业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学制度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包括随堂听课、问卷调查、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纺织品;服装;出口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06-02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技术性贸易壁垒却很快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兴贸易壁垒,发达国家以关注人类健康与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等合法目的为由,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种种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为手段,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置障碍。所以,立题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对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稳步进行行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创汇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TBT的相关理论
2.1 TBT的含义和发展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和服务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
20世纪70年代,TBT占非关税壁垒的10%-30%左右。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TBT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占各种贸易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经上升到80%左右。TBT成为越来越主要的非关税壁垒。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名目繁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信息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国际化、绿色壁垒。
2.3 TBT的经济效应分析
从短期来看,TBT造成了进口国市场准入障碍,增加了出口国企业的成本,从而产生相当于一定关税水平的进口替代效应。对那些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来说,它们能够较快地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TBT的限制,从而使得自己的产品竞争力更强,国际需求增加,同时又帮助它们扫清了出口国内的部分竞争者,强化了他们的垄断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TBT还起着优化出口国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3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状况分析
3.1 出口规模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服装业是中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
表1 2000年-2007年纺织品服装行业的
进出口规模调查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3.2 出口结构分析
按照我国出口的国别和地区分析,根据海关统计,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占出口总量的70%。
3.3 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构成分析
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构成看,2005年出口产品中,合资企业生产占39%;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出口313.64亿美元,占27.34%。民营企业正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
3.4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分析
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竞争力上来看,我国在化纤、丝绸、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领域最具竞争力。而在资本密集型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染整、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此外,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生产企业的信息化以及品牌管理与营销也是中国纺织企业的弱项。
4 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
4.1 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不利影响
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不利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纺织品服装行业收益降低、手续复杂、费用昂贵,大大增加成本、不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失业,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不利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发展。
4.2 TBT给我国纺织行业带来的机遇
我们不得不承认TBT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主要包括:促进我国纺织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纺织服装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
5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TBT的主要原因分析
5.1 来自国际方面的因素分析
国际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外国保护本国纺织品服装市场的需要、发达国家环保、安全与健康意识加强、WTO相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被滥用。
5.2 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方面分析
国内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我国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对国外市场依赖性较大、以低端产品为主,缺乏品牌竞争力、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和预警机制。
6 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应对TBT的建议
6.1 政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TBT:加强跨国交流与谈判,尽可能削减TBT,保护自身的权益;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和引导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规范标准制定,推进国际标准互认工作,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及预警机制。
6.2 行业组织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2.1 完善组织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行业组织建设还不完善,服务意识较差,未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应该加强纺织行业协会建设,形成权威性和凝聚力。此外,行业组织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及时向企业传递信息,并积极为维护企业的利益提供完善的服务。因为以权威性组织的形式出面应对TBT将会比企业单独应对收到更好的效果。
6.2.2 参与标准制定,积极与国外检测机构合作,制定国际认可的检测标准
6.2.3 启动自律机制,规范行业竞争,从根本上减少贸易摩擦
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出口市场集中,产品附加值低的特点,纺织行业协会应配合国家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出口,鼓励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形成行业自律机制,维护公平竞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大量出口低劣产品冲击市场,从根本上减少贸易摩擦,而且有助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升级。
6.3 企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3.1 企业梯度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有实力的企业应加强控制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品牌知名度以获取更多附加价值,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分散对美日欧的市场依赖性,扩大出口销路。
实力中等的企业应注重加强自身技术力量建设,加强企业品牌营销,积极关注国外TBT动态,加强企业环保意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和防范国外TBT带来的风险;扩大销路,分散风险,减少贸易摩擦。
实力较弱的企业应找准自身定位,选择合理的细分市场,可以给国外品牌做代工,也可以做国内品牌的加工方。在加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积累经验和资本。同时要尤其关注TBT动态,避免大量出口低劣产品冲击市场、加剧贸易摩擦。
6.3.2 熟悉WTO规则,参与标准制定,积极应对歧视
6.3.3 加强环保意识,提高技术水平
发达国家滥用TBT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TBT等方式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我国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加强环保意识,突破TBT的束缚。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科技水平、加强环保认证,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突破TBT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出口商品技术指南(针织品)[G].2005.
[2]谷祖莎.贸易技术壁垒中技术标准问题研究[J].技术经济,2004,(12).
一、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外贸企业从事的主要是加工贸易,需要的是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娴熟实际操作能力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一进入企业就能进行独立的操作,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磨合,从而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而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虽然现在实践教学越来越被重视,但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些都造成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最终形成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学校对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太少;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能力较弱;课程设置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不强烈。
二、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以下一些:
1、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以就业为导向。将学办在市场的兴奋点上。
2、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能力为本位,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方面都要紧紧围绕着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的原则
实践证明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1、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国际商品(货物)贸易理论及实务的学习,毕业后主要从事国际商品(货物)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公关文秘、国际商务谈判等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应该要把“育人”和“育才”、理论和实践、素质和能力结合起来,应该“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黏合度。
2、打造合理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必须加强技能教育的模块。技能教育模块可分为基本技能课、职业技能课和社会实践。基本技能课主要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听说、计算机基础等;职业技能课主要开设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与写作、国际商务单证制作、海关报关实务、国际结算实务、职业规划、国际商务礼仪、网页设计等,这些课可以开成选修课,但规定必选学分;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军事训练、中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3、创新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手段,强化教学目的;推广“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做到“授之以渔”;转换教师角色,突出学生本位;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4、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应用能力
(1)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
模拟实训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继专业理论课学爿后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适当引进“进出口贸易模拟实训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外贸实爿平台”、“国际贸易单证管理”、“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等实验教学软件,通过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体验与现实完全相同的各种业务过程,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
建立一个稳定的、与企业互动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一个扩展。高校应积极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公司、货运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实际参与业务操作,得到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能力训练,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5、重组师资队伍、增加双师成分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其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学校应该推出各种措施,让教师采用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到校内外一些实际工作岗位上去锻炼;其次,定期选派教师到校内外实爿基地、合作办学企业或校办企业轮岗实习;第三,聘请社会实践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孔繁敏,陈朝雁.普通教学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思考[J].北京教育,2005(10)
[2]王长全,邢邦圣.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职业圈,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