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5:11: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39-01
0 引言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的再生资源回收已初步形成以物资回收公司为主体、基本覆盖全区的回收体系,但是其废旧再生资源回收与再利用还存在着较多问题。由于旧的管理体系不能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要求,而新的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使得朝阳区的资源再生产业长期处在一种无序管理和无序竞争的状态下,市场结构呈现出小、散、乱、杂的局面,资源浪费严重,产生了严重的二次污染。
北京朝阳区作为北京主要商务区,合理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关系到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朝阳区废旧资源再生产业健康发展,保证产业链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转,本文建立能够适应和保证朝阳区再生资源产业链健康运转的综合管理体系,从四个角度为北京市朝阳区废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1 北京市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废旧物资主要有废旧纸张,废塑料,废旧电器,木材,轮胎,玻璃,各类杂品,年再生资源回收量约80万吨。朝阳区共有废旧回收网点800多个,覆盖率达到93.5%,城乡结合部地区共有各类废品回收集散市场40余处,占地面积超过1000亩。但因缺乏统一管理和规范建设,整体发展层次不高,规范化建设的回收亭仅占20%,多数还是以临时摊位和流动摊贩为主。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体系主要涉及收集、储存、运输、处理4个环节。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废品回收集散市场亟待整顿和规范;其次,前端回收网络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再次,回收行业整体发展处于低谷期。更好地利用北京市朝阳区再生资源,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正确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北京市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思路研究
2.1 回收利用网络和路径方面
对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路径进行合理设计和流程再造,在朝阳区每个街道选址3-5个封闭式再生资源回收站,满足居民废品交售要求,促进无序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尽快退出城市道路公共空间;在不具备建设封闭式再生资源回收站的地方,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原有无序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进行升级改造;封闭式再生资源回收站收集的废旧物品,经过分拣分类将使用再生资源专用车直接运送到利用厂家,不再运往本市回收市场,以促进北京市废品回收市场外迁或取缔、人口疏解。封闭式再生资源回收站定期开展环保、资源回收利用宣传活动,定期对回收人员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消除缺金短两、偷盗、破坏市政设施、收脏销赃等隐患,引导广大社区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2.2 财政金融方面
(1)政府采购和投资支持。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同有关部门制定政府采购目录时,应优先考虑列入经认定的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印有环保局统一制定的标识的产品。北京市朝阳区应当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政策扶持,将再生资源回收作为公共事业进行投资,可以要求受政府投资的企业每年将利润的一部分交给朝阳区政府。还可以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再生资源行业。
(2)税收政策和贷款优惠。
建立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免税减税退税机制,可以对朝阳区部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实行免税制,用低税率减轻企业压力。对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银行应当从利率、期限等多个方面提供优惠。银行可以从期限上给予优惠,延长还款年限。
(3)专项基金。
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拨出一定资金用于成立“再生资源回收”财政专项基金,防止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风险。建立“废旧资源回收”基金,基金用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希望工程事业;另一部分用于防范金融风险,同财政专项基金共同作用。
2.3 相应法规设计方面
(1)生产责任制。
北京市应以国家法律为基础,要求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同时使制造者、销售者、消费者共同承担起产品回收、再生、处置的责任。
(2)抵押金返还制。
通过对每户收取一定的费用,该制度通过收取押金使不回收再生资源的行为付出丧失押金的代价,从而以经济利益驱使居民将再生资源交回制定部门,达到回收再生资源的目的。
(3)绿色采购和清洁生产制度。
通过政府庞大的采购力量,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少的环境标志产品,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推动国家循环经济及其具体措施的落实。朝阳区政府应鼓励企业将清洁生产运用于制造过程,这样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而且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绿色标准,有利于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提高回收利用率。
(4)其他针对性措施。
在朝阳区实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手机回收送话费政策;电池“以多换一”政策;学校旧书回收;塑料瓶换矿泉水活动等措施,通过这些鼓励性措施,为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法规设计起到补充作用。
2.4 宣传教育方面
朝阳区环保局可以鼓励志愿者活动,在社区进行宣传活动。对于中小学,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应将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相关知识纳入课程范畴。朝阳区商务委员会每年举办一个以“再生资源回收”为主题的活动周,举办“再生资源回收”主题公益晚会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影响力。北京市工商管理局拓宽其下设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处的职能,将再生资源回收情况、废旧排放情况与企业信用挂钩,进而对企业形成更有约束力的监管。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应当在电视或流动媒体上插播公益广告,引导公众进行垃圾分类和废旧资源回收,唤醒公众的责任感。
3 总结
北京市朝阳区应当以建设“人文朝阳、科技朝阳、绿色朝阳”为目标,加大力度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本文通过从政策机制、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和实际操作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建立能够适应和保证再生资源产业链健康运转的综合管理体系,为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促进污染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齐春莹.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5):41-43.
[2]刘新民.大力发展我国再生资源产业[J].中国金融,2006,(5):20-21.
[3]赖阳.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产业化的思考[J].市场营销导刊,2007,(5):14-18.
[4]赵红,张国郁.垃圾资源化的思考[J].网络信息技术,2003,(6):37-38.
二、管理对象和工作目标
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的各种废旧物资,其中包括企事业单位生产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和非金属边角废料、报废的各种设备和运输工具,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出售的各种废品和旧物。主要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材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的工作目标是:从年起至年,通过三年的努力,构建起由社区回收点、初级加工分拣站和集散交易加工中心三个层次组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使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集散交易加工中心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利用率达到80%,实现我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逐步将再生资源产业培植成为推动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三、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各镇(街道、区)负责抓好辖区内废旧回收行业的调查摸底工作。要对辖区内所有废旧回收点和经营户进行全面排查登记,摸清掌握经营业态现状。并对辖区内废旧回收点和零散摊点的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对无证无照经营户、违法经营户坚决取缔;对有经营证照得经营户要规范从业标准,加强行业管理,营造规范、有序的经营环境。
(二)体系建设阶段。成立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的推进工作。重点扶持区再生资源回收骨干龙头企业实施全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在充分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构建以城乡社区回收点为基础,初级加工分拣站为纽带,集散交易加工中心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形成以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为龙头,吸纳社会零散队伍和小规模回收企业整合参与的产业格局。
1、社区(村)回收点。按照“合理布局、便民快捷、保护环境”的原则设置,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通过新建、改造和整合的模式,建设形成规范的社区(村)回收点,原则上每个社区(村)设立1个。回收点由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实施主体按照“七统一”规范新建、改造和整合,营业面积15~25平方米。主要采取定时上门与定点交售,固定设点与流动收购结合的办法开展回收。流动回收车每个社区(村)回收点配置1~2辆。
2、初级加工分拣站。根据“总量调控、统筹设置和方便回收”的原则,按行政区域在城郊结合部设置。初级加工分拣站由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实施主体直接经营管理。分拣站集中每天在社区回收点分散回收的再生资源,按分类标准、品质状况进行分拣整理和简单加工后,由专业封闭式运输车运送至集散交易加工中心处理。原则上各镇(街道、区)辖区建1个面积为200平方米左右的初级加工分拣站。
3、集散交易加工中心。集散交易加工中心负责全区再生资源的回收整理、物流配送、加工利用、科研开发和再制造等工作,以实现延伸再生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附加值,促进再生资源的产业升级。集散交易加工中心由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实施主体负责建设、经营和管理。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前提下,选择建设1个集散交易加工中心。
(三)巩固完善阶段。进一步巩固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成果,原则上全区所有回收企业、经营户必须进场交易,实行统一管理,从而形成覆盖全区城乡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四、规范管理
纳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的社区(村)回收点和初级加工分拣站实行七个“统一”,即统一外观、统一标识、统一收购价格、统一计量工具、统一管理制度、统一着装、统一车辆。按照“五有三规范”要求进行建设。“五有”:即“有网点便于回收,有专人进行回收,有政策支持回收,有制度规范回收,有部门监管回收”;“三规范”:即“规范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回收点和初级加工分拣站要加强治安信息监控体系建设。
纳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的流动回收车、封闭式回收专用汽车由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实施主体实行“五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登记、统一培训、统一标识、统一车型,负责收购和运输工作。流动回收车、封闭式回收专用汽车由公安交警部门核发专项运输证件。
社区(村)回收站点经营者遵循行业规范自律,按照街道、社区的要求签订治安责任书。社区(村)回收站点从业人员必须实行上岗前培训,取得资格后方可上岗。
组建全区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以及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部门职责
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各自职责,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区商务局负责再生资源的宏观指导,做好再生资源试点城市的申报、验收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的备案登记工作。负责全区再生资源行业的指导和管理,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实施主体的运行和有关项目的实施工作。
区委农办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的协调工作。
区发改局负责再生资源项目的立项,以及项目前期的协调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对再生资源项目的资金支持。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组织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运用和产业化示范工作。
区工商局负责对再生资源市场的管理,查处固定门店的无照经营和违规经营行为。
区财政局负责按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扶持政策的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好财政的扶持政策;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增值税退税审核,强化再生资源企业退税管理。
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负责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实施治安等方面的管理,负责废旧金属收购单位的备案登记,坚决打击收销赃犯罪;对回收专用车辆实行定向服务管理。
区城管局负责依法对收旧污染环境、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店外占道经营、无合法固定经营场所的无照经营、发出高噪声招揽顾客的违法行为予以查处。
区环保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根据关环保法律法规办理环保审批手续,依法对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进行查处。
规划分局、区住建局负责做好再生资源网点和项目的规划布点和建设审批工作。
国土分局负责做好再生资源网点和项目的建设用地的审批和报批工作,负责协调落实土地指标。
区国税局、地税局负责按有关规定在税收政策上对再生资源经营给予扶持和支持。
各镇(街道、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
六、政策扶持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面广量大、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产业功能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功能。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扶持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实施主体开展网点和集散交易加工中心建设。区政府实行“以奖代补”方式,对新建的回收网点每个补贴3万元,对改造、整合的回收网点每个补贴1万元,对新建的初级加工分拣站每个补贴15万元,对集散交易加工中心的建设提供贷款担保和给予利息补贴。加强和扶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再生资源项目建设和公益性的收废、处废工作。财政部门对再生资源经营上交的增值税地方留存部分和按增值税金额附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也给予适当奖励以扶持发展。各镇(街道、区)可根据本地实际,具体制定应的扶持政策。
资源短缺是我国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约束条件。研究表明,世界上80%以上的可开采金属矿产资源已变成各类产品和废物,每年生产的产品有70%进入废旧物资行列。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万吨废钢铁,可出钢8500吨,节约成品铁矿石2万吨,节能0.4万吨标准煤,少产生1.2万吨矿渣;每利用1万吨废纸,可生产纸浆8000吨,节约木材3万立方米,节约能源1.0万吨标准煤,节水100万立方米,节电600万千瓦时。由此可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对缓解资源短缺、维护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资源安全战略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首先,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缓解我国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措施;其次,积极推进资源再生产业既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又能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后,资源再生也是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要充分发挥资源再生产业的巨大潜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就必须探索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式。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机制,为资源再生产业打造一个产业化、市场化的平台,是资源再生产业得以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模式就应该成为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当务之急。
一、国际产业动态
一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都相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资源再生产业的实践,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瑞士每年回收废罐头盒1.2万吨,废电池的回收率为64%;德国每年回收包装材料599万吨,废物利用率达到50%,年产值达到400亿欧元。
1、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政府的政策导向
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资源再生问题,政府不但在政策上对资源再生给予正确引导,制定鼓励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而且在财政上也给予直接支持。
2、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平台是产业化政策和配套产业布局
西方国家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产业化政策及相应的产业布局调整。政府运用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等市场化手段,构建产业化发展体系,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为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空间。
3、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保障是健全的法律规范
西方国家资源再生的相关法律、规范比较完善,已经形成标准化和系列化,同时辅以必要的量化措施,可操作性非常强。
二、西方国家的资源再生体系的实践
根据大量的资料分析与总结,西方国家的资源再生体系主要由以下5个体系构成 。
1、制造商一体化体系
制造商控制公司内部市场,收集大量的可用材料,减轻制造商对原生材料的依赖,其也是废弃物转运体系、处理―加工商体系、零售―批发商体系和临时性体系的买方。
2、废弃物转运体系
通过和政府合作,优先获得规模、稳定的物资来源,保证持续获取大量稳定的可回收利用废弃物,为制造商一体化体系和处理―加工商体系提供货源。
3、处理―加工商体系
拥有专业的处理、加工、运输设备,对废弃物进行收集、分解、加工,使之达到工业标准的要求,这个体系同时也是废弃物转运商、零售―批发商以及临时性体系的买主。
4、零售―批发商体系
该体系是“强制押金”法规的产物,其职能是完成分销任务,消费者在这样的体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他们把“产品”带给渠道成员后换回押金。
5、临时性体系
临时性的垃圾回收组织不定期地收集可回收利用物资,卖给永久性的渠道成员。这些组织的活动具有间断性,是消费者和买方的中介。
从这个产业模式可以看出,各个体系是把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资与最终市场的物资需求联结起来的纽带,体现了市场的整合与调节。这些体系能否正常运行,不仅取决于该体系自身的功能和作用,还取决于再生物资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有效性,即再生物资的回收利用必须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及市场化的有效渠道。
事实上,资源再生过程是一个循环流动的渠道体系,上述体系从对再生资源进行初步收集、分解和分类开始,到与工业企业进行市场交易并为工业企业重新利用,其本质就是市场体系的运作,其运转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具备回收物资的高效处理技术;有可利用的物资或产品存在;有产品收购商和制造商;有最终产品的市场需求。因此,建立资源再生体系,必须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从资源需求的层面考虑目标市场的性质、分销物资的类型及相应的处理要求、渠道成员作用及整个企业的赢利能力。
三、中国资源再生产业的实践
我国自建国以来就比较重视再生资源的利用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政策的出台,我国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受到极大的重视。
1、我国再生体系的构成
当前,我国资源再生体系主要由回收网络、市场集散交易和综合利用处理三个重要环节组成。回收网络:由社区回收点和街道回收站组成,负责回收居民交售的可再生资源并进行简单分类、整理,以便企业利用或进入集散交易中心。集散交易中心网络(区域性的集散地和交易市场):接收街道回收站及工厂、企事业单位回收的再生资源,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分拣、整理、加工,通过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方便资源利用企业进场采购。综合利用处理网络:以一定规模和加工能力的企业作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终端,利用高新技术对再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形成再生资源产业群,使再生资源行业产业化。
2、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存在的不足
上述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的实践在我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建立了一些大型废旧物资配送交易中心和省级再生资源加工园,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资源约束矛盾。但是,我国的资源再生产业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制约了我国资源再生产业的良性发展。
(1)缺乏健全的管理法规和行业标准。虽然我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确立了产业基本规范和法律框架。但比较西方国家,我们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甚完善,还缺乏必要的操作层面的制度、办法,致使回收网点无序发展,再生资源市场秩序混乱。
(2)资源回收企业规模小,资源流失严重。我国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不足50人的小型企业占相当比例。由于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有限,再生资源流失严重,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3)行业技术进步缓慢,与国外同行业差距较大。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我国资源再生行业技术普遍落后,大多数企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工艺流程落后,缺乏深加工能力,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同时由于科技投入低,科技人员比重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企业发展潜力不足。
(4)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资源整合能力弱,资源再生产业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第一,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一个相对具体的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规划,因此产业发展缺乏实质性的产业化政策以及相应的配套产业布局。直接影响资源再生企业的规模化,行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无法发挥行业整合优势,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第二,行业管理缺乏市场化手段,无法发挥市场的潜力。我国在市场定价、企业融资、企业资格认定、税收政策等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市场化手段,导致资源再生企业鱼龙混杂、群雄割据、各自为战,甚至为争夺资源或市场恶性竞争;企业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缺乏融资渠道,企业规模难以扩张,行业技术进展缓慢。第三,由于缺乏市场机制,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难以顺利实现,再生资源产业调整经营结构、资产结构、人员结构和发展战略都缺乏必要的基础,产业的发展潜力受到极大限制。
四、资源再生产业市场化发展模式的构想
有关统计表明全世界再生资源产业的产值可以达到每年6000亿美元,其中美国达到1100亿美元,日本350亿美元,而我国仅为200亿美元。与此同时,每年可以回收利用但是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50―400亿美元,如何将这些庞大的资源迅速转化为市场需求的资源,为其构筑一条高效的转化渠道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既反映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显示出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资源再生产业的潜力,缓解我国当前的资源约束矛盾,就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市场化发展道路。
首先,要着重开展对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对比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的现状,分析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比较优势,找到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从制度建设、社会观念和技术角度确定适合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模式。
其次,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以市场结构、规模经济、行业集中度、配套产业为切入点,研究我国资源再生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方式,分析其产业辐射与带动能力,确立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道路,为决策提供数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持。
最后,对比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的实践,结合我国资源安全状况和产业结构状况,依照市场化的发展模式,从产业布局、运行模式、产业技术、成本效益、产业链条、配套设施等方面入手,研究市场化手段和方法,提出市场化对策,明确提出保障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产业化政策。
【参考文献】
[1] Lindhqvlst,T.,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Cleaner Production [D].Lund University,Sweden,PhD,Dissertation,2000.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011-03
1 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现状
2002年,由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发起、再生资源从业人员加入的贵阳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成立,编制了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规划。以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为纽带,经过多年的发展,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1.1 回收站
在居民区内或者在企业聚集的地方建立了超过600家的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站,专门用于收集居民生活过程或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的建设标准为:在城市(含县市政府所在地)按每1000户设立一个回收站;对乡镇的废旧物资回收,依托贵阳市供销社已经实施的“万村千乡”农家店的村级综合服务(便利)店完成。在居民居住分散的区域以及不能设置回收站的区域配置流动收购车。每个绿色回收站不小于10平方米,工作人员平均定员3人。每3个回收站配置一辆微型货车。
对于生活性再生资源,在一般情况下,回收站对于生活性再生资源的处理方式是“日产日清”。而通常生产性再生资源的单次运输量都比较大,可以直接将其放入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上一层级,而不需要通过回收站,因此回收站的建立主要是针对生活性再生资源。
1.2 回收中心
按照贵阳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的提法,回收中心也称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主要由废旧物资分拣中心和报废汽车拆解中心组成。在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规划中,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功能应当是负责区域内各回收站所回收到的再生资源的汇集、储存、整理等作业,同时也可将生产性再生资源在此汇总、整理、打包。通过对废旧物资的预处理,增加废旧物资的附加值。而对于报废汽车拆解中心来说,基建工作已经完成,但是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功能。
1.3 集散交易市场
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一般应设置在城郊且交通便利的位置。在回收中心将再生资源整理打包以后,统一将其运输到集散市场交易。完成后,再将其运输到深加工中心进一步加工,以使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或者直接在集散市场出售给再生资源需求企业。
根据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规划,贵阳市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由贵阳废旧金属市场和闲置设备调剂市场、旧货市场和废旧物资交易市场组成。
1.3.1 贵阳市废旧金属市场和闲置设备调剂市场
市场位于贵阳市花溪大道69号贵州柴油机厂内,就改造后的规模而言,市场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4600平方米,货场面积6200平方米,停车场3100平方米。同时,设置20吨地磅及吊装设备。市场经营户主要以经营废旧物资、残次钢材、闲置设备等为主。市场拟设财会、保卫、行政等部门提供协调、管理、监督等服务。
1.3.2 贵阳市旧货市场
贵阳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经过前期基础调查而进行筹建,位于贵阳市南明区解放西路,市场建设规模13762.46平方米。既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和居民卖废、旧难的问题,又达到了城乡互补的目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可再生资源的良好回收。
1.3.3 贵阳市废旧物资交易市场
在贵阳水口寺红岩村筹建,建设规模为10800平方米,主要经营报废汽车拆解中心和废旧物资分拣中心拆解进行预处理后的各类废旧物资。
1.4 加工中心
根据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规划,贵阳市再生资源加工中心拟建在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设想的主要运营项目有:
①将回收后的大量废塑料、废纸、废旧电器、废铜等废旧物资采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设备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使其变成具有高质量的品牌产品和生产原料,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产业发展。
②对回收的家用电器进行鉴别,将还具有使用价值的电器进行维修、清理等处理后,送到旧货市场出售。对无法再使用的废电器送往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进行拆解,最大限度地回收有用资源。
1.5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信息系统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信息系统,可覆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回收管理、仓储管理、分拣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和查询决策等经营管理内容。可通过其开设行业自律、政策宣传、教育培训、信息资讯、合作交流、管理咨询、鉴定认证、技术推广等综合服务功能,搭建起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桥梁。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再生利用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
目前,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信息系统,尚处于规划设想中,但在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规划中,已经提出要建设一个适合贵阳市使用的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和适合该系统的运行环境,逐步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2 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存在问题
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在总体看来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很高的物流技术应用水平,简单拆解再生资源并进行分类销售是其主要的层面,深加工环节极为缺乏,资源资源的效益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无法实现成本利用的最大效益化,而且有可能会出现二次污染的问题。整体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集中表现为如下问题:
2.1 对利用再生资源的意义认识不足
市民整体缺乏再生资源的利用意识,很少有人会自觉维护社会环境,主动参与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废旧物资经营者的社会地位不高,仍被当作“拾破烂的”,会在经济活动中受到市民的排斥。
2.2 对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认识不足
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作的大多数人员,因为对现代物流理念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认识上的缺乏,无法真正理解现代物流所具有的特征,如反应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信息电子化等。类似于收集、分拣和处理等单个功能活动,是他们当前所停留的认识层面,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同时无法充分的认识到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特点以及运行规律,无法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系统的设想和构建。
2.3 回收利用率低
贵阳市总体再生资源有效回收利用的比例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废钢铁的回收量占整个社会回收量的65%,废纸、废塑料、废橡胶约占45%,其他可利用资源特别是新生的电子废弃物资源流失更加严重。目前,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不完整,大多数经营者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由于回收渠道多元化,加工利用手段落后,产生的附加值低,导致许多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塑料、橡胶、玻璃等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变成生活垃圾。
2.4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主体基础设施落后
从物流的角度而言,贵阳市相当一部分再生资源回收的企业及个人,普遍存在露天存储再生资源、全手工装卸搬运再生资源,以及道路运输的不规范等现象,落后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基础设施使得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效率低下,在整个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过程中存在过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通常来讲,对再生资源进行回收是为了“二次资源”被更好的利用,但是,在其回收利用的过程中因为受到一定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致使回收利用不当会产生大的负外部性。就目前贵阳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而言,在回收利用的过程中存在过多的追求回收数量,而忽视对回收物流整个过程的优化与整理的现象,因而在回收物流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2.5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
电子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随着不断加快的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而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电子产品被列为污染环境的“危险物”,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有机物。目前由它们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电子废弃物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规范的电子电器废弃物回收体系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在贵阳市建立,也没有具有相当规模的处理工厂。
2.6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不健全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是再生资源得以重新利用的保障和前提,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一般由点多面广、功能齐全的现代回收物流网络、集散交易市场和先进的综合利用加工中心三大部分组成。目前,无论是回收物流流网络中的回收网点、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或集散市场,还是综合利用加工中心,均尚未形成规范、有效、健全的系统。
2.7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信息化程度低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主体逐渐已经开始采用信息技术,但究其发展而言明显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不确定性以及复杂形势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管理所具备的特点,在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服务的资讯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必须保证再生资源回流物品信息准确并且充足,这可以极大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发展。
2.8 管理职能交叉,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以及供销社和物资局自身的改革,再生资源行业企业准入许可制度取消,行业进入门槛降低,众多个人和企业纷纷涌入。而与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行业相关的管理部门有商务、公安、工商、城管、环卫、街道、居委会等,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在管理上没有确定性,较多交杂,各种管理职能相互交叉,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根本难以形成。更何况,不健全的行业体系,不规范的经营模式,所造成的隐患严重影响着税收、治安、市容、公用设施安全。很多没有经营证件的商贩大行其道,乱收乱购。经常做出惊扰市民的行为,另外间接导致的恶有恶性竞争、地下收购、污染环境等,使得有效的管理机制与协调体制的形成对于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3 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优化
3.1 科学统筹,全力打造“三网三点”模型化结构体系
从循环经济思想的角度出发,可以设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由相互关联的三大系统组成。即社会化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社会化的再生资源拆解及加工利用系统,社会化的废物无害化处置系统。从而形成再生资源通畅、有序的物流平台;规模化的回收品种分类标准制订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平台;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规范管理平台;具有再生资源的市场交易网络特征的信息平台。推动再生资源行业从松散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型、产业效益型方向转化。
由此,可以设想贵阳市再生资源物流网络体系建设的目标为:将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分解建设为三大网络和三大节点的模型化结构。
3.1.1 三大网络
3.1.1.1 覆盖城乡便民服务的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根据合理布局的原则,贵阳市未来可以利用3-5年时间将90%以上的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在90%以上的社区建立规范的回收站。具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开展:
①回收站点应符合相关标准。回收站点的设置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文件下达的标准,这可以已建设的贵阳市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站为参照进行建设。一般而言,简易收购站点要配备绿色遮护栏、遮阳伞和必要的设备,并一律标注国际通用的再生资源无限循环标识。社区固定收购站点的营业面积不应低于10平方米,建筑设计及装饰装修要与社区环境相符,要突出绿色环保主题。流动收购车由各区、县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公室统一设计,统一管理。
②从业人员的组织与管理。首先是对本市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进行优先招用,让其中符合条件的来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如果录用人员不足,可以组织具备资格的外来人员参加。进入工作岗位后,其日常业务管理由区、县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就业登记、社会保障与劳动事务管理则由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从业人员服务规范由市商委负责制定,并且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服务规范,由市劳动保障局进行统一的培训大纲教材的开发。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可由区、县劳动保障局会同区、县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及社区所在街道、居委会组织,并进行职业培训,相应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可在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个人及收购站点,包括在各社区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站点,均应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开展经营业务。
③收购品种。除国家、市政府法令法规有特殊规定的品种外,应尽可能多的开展回收物流种类,随着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规模的扩大,配合垃圾减量,逐步增加收购品种,广开再生资源回收渠道。
3.1.1.2 工业废旧物资回收网络
针对工业废旧物资回收组建专门化的网络,全面提升对工业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的组织化管理程度。具体实现的办法是通过专业的回收公司来进行工业废旧物资的收购、拆解和转卖,这样,通过专业设备和工艺流程,对集中后的工业废旧物资进行综合利用,提升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商业价值。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也可进入集散市场进行交易,或者直接流向利废企业。
3.1.1.3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管理信息网络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架构一个完整的,覆盖城乡的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可以对再生资源的供求信息进行和撮合成交,对再生资源无害化处理提供技术指导等。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建立准确快捷的信息采集系统,对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物流领域的产品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其次,建立并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信息处理系统,从入口到最后处理的全过程进行信息跟踪处理,显著缩短回收物流处理周期;最后应当建立可靠有效的信息传递网络,及时更新供需信息。
3.1.2 三大节点
3.1.2.1 回收中心 通常一个区域设置一个回收中心,主要负责对区域内各回收网络所收集的生活性再生资源进行汇集、储存、整理等作业,同时也可将工业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所收集的工业废旧物资在此进行汇总、整理、打包。
3.1.2.2 集散交易市场
①再生资源集散市场的设立。集散市场应符合城市服务功能与环保要求,与居民区相对隔离,避开高等院校集中地区,且便于运输。再生资源市场须按规划设立,不符合规划的应及早迁移。申请开办再生资源市场的,要经有关部门审批,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取得《市场登记证》后方可开业。
②集散市场功能与设施。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应同时具有储存、集散、初级加工功能,必须配备污水、污油及固废处理系统,且备有合格、完善的消防设施。储存场地要相对固定,有围墙隔断,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为确保运输车辆出入通畅,市场内应有规划合理、符合公安消防要求且无障碍的通道;有可对再生资源进行初级加工的必要设备。场内每个摊位经营面积不应太低。再生资源市场必须实行服务区、经营区分离;摊位内实行储存区、工作区分离。服务区、经营区、工作区要有与各自职能相符的设施。
③市场管理。应由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负责集散市场的建设,继而由不同的经营户来分包。对集散市场的管理由各区、县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来负责同时进行一定的业务指导。各种管理制度如经营、治安、消防、外来人口、卫生及各工种岗位责任等,都应是市场应该具有的,区、县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可对其进行监督执行。依法对开办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进行登记,同时营业执照也是各个处于市场内的经营主体所应具有的,同时要严格按照市场分类管理的要求,对国家、政府的相关法律法律要严格遵守。
④再生资源加工。在集散市场完成再生资源的初级加工,对该环节各再生资源市场应充分利用,实现从一用到多用的改变,对再生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再利用。根据不同材质、用途对所收购的再生资源进行分类是各再生资源市场应该具备的能力,并是且能够实现初级加工,可能包括:
废旧玻璃类:实行分拣、加工粉碎后用做工业生产原料;
废旧易拉罐类:按不同材质进行分类,切割成瓶盖形状后用做生产原料;
废旧报纸书刊及纸包装类:实行分拣、分装后打包;
废旧橡胶制品类:分类分拣后按用途打包后用做生产原料。
废旧塑料制品类:实行分拣后加工粉碎成颗粒状,用做生产原料;
废旧金属类:分类分拣后按材质切割成型,按用途打包;
有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深加工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开展对不同种类和品质的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使其向最终产品的深加工方向延伸,逐步实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产业化,进而打造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3.1.2.3 深加工中心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发展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单纯的“买废卖废”企业势必为市场经济所边缘化。所以,加工中心承担的职能一定是对再生资源的深加工。即对初加工后的再生资源产品进一步加工,以增加其附加价值,提高再生产品的售价。对贵阳市来说,再生资源深加工中心可考虑建设专属的工业园区或产业园区。这样,就能够方便建设比集散市场更完备的污水、污油、固废处理系统;且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提高企业效益、降低运营成本,这也是产业园区能够吸引再生资源深加工企业入驻的主要诱因。
关于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发达国家所采用的空间模式是产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企业分散经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由此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而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在阳市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行业的发展方面,也应尽快建立起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使得不同类型的再生资源得到有效的加工利用,并尽可能在循环经济园区内设置深加工中心,以改变区域内企业分布较为分散的局面使其向园区集中,使行业的集中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行业的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完整的产业链经济和行业配套体系能够逐步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加快推进。
3.2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社会化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必须有龙头企业做支撑。要推动再生资源企业规模扩张,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贵阳市应当在培育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可以通过增资扩股方式,组建新型的再生资源工贸公司,申请相应的商标,实施品牌建设,聚集起企业合力,进行有效市场扩张,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样,就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具体可以设想为以下做法:
3.2.1 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回收系统,以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为龙头,将社会零散收购队容纳其中,使得再生资源行业市场主体的自律引导作用得以发挥,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实现管理上的高效有序。所有收购的再生资源务必进行在制定场地的验收,从而统一再生资源回收的物流、人流和资金流。为确保货物的真实性,应在收购、整理加工、仓储和销售等基本环节进行收购政策关、品种关、安全关和质量关的严格把握。
3.2.2 对所有再生资源从业者和工厂均建立档案以备核查。推行从业者一人一档制度,档案包括身份证复印件、从业证明、近照等。
3.2.3 提高查验力度。再生资源类别要仔细甄别,拍照制成光盘存盘,特殊类别的再生资源附监测报告后再收购。
3.3 对接利废企业,建立社会化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系统,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再生资源行业是国家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骨干力量。贵阳市应当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以市场经济为手段,放大功能,广泛联合,构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互为依托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发展平台,积极探索和尝试与利废企业的联合合作,延伸产业链,积极开拓终端市场。实现回收企业与利废企业的有效对接,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具体可实施如下做法:
3.3.1 对具有较新技术的再生资源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提炼加工并利用复合材料的再生资源,流转单一质料的再生资源到相应的企业以实现再利用。
3.3.2 对销售对象实行总量和预警机制。利用由国税部门提供的利废工厂基本情况登记表,对其利废总量和废旧物资利用类别进行进一步核实,监督卸货时业务员应该随车到达利废工厂,比对当月销售量、合同以及登记标数量,如果有异常情况发生供货应立即停住,并向国税部门报告并核查。
3.3.3 废旧物资严格禁止向经营企业销售,原则上要将全部废旧物资就近销售给利废企业。
3.3.4 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是针对那些暂时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物,该处理由专门的废物无害化处理企业进行,要做到监管有效控制严格,以科学合理的拆解和加工处理废弃物,使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现象尽可能的减少。
3.4 实施项目拉动,增强发展后劲
从扩大经济总量,带动全系统再生资源行业整体规模效益提升的角度出发,贵阳市可在一定时期内确定相应的再生资源建设重点项目。再生资源重点项目的建设,必将成为拉动再生资源产业经营规模和效益提升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万玉良,王岩.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模式探索[J].再生资源研究,2006(4).
[2]章和杰,张琦.构建浙江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路径探索[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1).
俗话说:没有无用的垃圾,只有错放的黄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不屑一顾的“垃圾”,在专家看来,都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是名副其实的“再生资源”。
当“垃圾是另一种形态的资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当企业已经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当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那么,作为西北地区最大城市的西安,如何将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并将其发展成一个集“回收”与“再利用、资源化”为一体的新型大产业,也就摆上了政府的“案头”。
于是,西安市在“十一五” 规划中,特别强调了要“建设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并将其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即在全市逐渐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动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再生资源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很多国家的再生资源产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原来被认为是发达标志的一些支柱产业的产值。比如再生金属,该产业完全可以与原生金属产业竞争,根据测算,相对于开采矿山产生的废矿,每多回收利用1吨再生资源,相当于减少4吨生活垃圾的生成量,能节省国家上千元的财政补贴。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因垃圾大量填埋而占用的宝贵土地资源,从而也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可以说,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件‘多赢’的好事。西安应该花更大的力量去发展这一产业。”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徐通模教授感慨地说。
再生资源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器械、废家电、废木料等等,比如,家用电器是近几年的回收亮点,从2003年开始,我国迎来了家用电器更新换代的高峰期,进入更新期的电冰箱平均每年400万台、电视机500万台以上;况且目前电脑保有量超过2000万台、手机约2亿部,这些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远高于其他家电产品。
自然,西安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潜力巨大,市场亟待开发。据了解,西安市每年约产出废钢材40多万吨,废铜2万多吨,废铝2.4万吨,其他废旧物资,如报废汽车、废电机、废变压器、废塑料等6000多万吨,总价值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历年积存的废旧物资也是一笔十分可观的再生资源。
立法缺失成为“软肋”
近年来,西安市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空前发展,据统计,全市目前共有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1377家,其中生产性经营企业325家。从网点分布情况看,二环以内有324家,二环以外及远郊县有 1053家。其中95%以上属于民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约2万人。
但是,西安市再生资源产业化脚步还比较滞后,面临不少问题:比如,企业规模小,不具备循环利用废弃物的能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缺乏“规模”支撑;基本是分散收集者自发形成的不完善产业网络,多数企业采取可卖钱的“拿走”,不能直接卖钱的“抛弃”的回收方式;没有形成适应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等。
对此,徐通模教授这样解释:由于目前再生资源产业进入的门槛过低,西安回收企业太多太杂,从业人员多是外来乡民,文化素质不高,管理起来自然存在相当的难度;另外,国家鼓励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还不健全,现有的一些激励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产业发展的激励作用有限,不仅导致产业无序化发展,而且使企业和个人心存疑虑、信心不足,不敢增加投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他介绍,国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在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化的经验十分丰富,比如日本、德国、美国,其再生资源利用率目前已达到70%以上,再生资源产业的年产值超过了2500多亿美元,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它们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加强立法、政策推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规模化经营。像日本在具体行业和产品方面推出了《家电循环法》《汽车循环法案》,规定家电生产企业和汽车厂商有义务回收各自的废旧产品,进行资源再利用。美国专门成立了全国物资循环利用联合会,涉及5.6万家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的销售额高达2360亿美元,其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规模已与汽车业基本相当。
对此,他建议,我们国家也应该早立法,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并且立法内容应分层次,比如关于能源利用的管理规范、循环企业的标准等,这列为头等立法;其次就是行业立法,例如垃圾必须分类,容器和包装一定要循环使用等;还有专业立法,如汽车报废的处理、家用电器的循环利用等;当然,还要有更细致的法规,比如专门针对电脑、电冰箱、汽车、塑料等一些特别废旧产品的规定。
产业发展期盼“头羊”
据调查,西安市90%以上的废品站,都未经过相关部门规划,大多数是一两间旧房、一块空地、一架台秤就开张了,而且大多数废旧物资回收站点是沿街沿路开设,有的甚至设在名胜古迹旁,如顺城北路城墙根下的七八家废品站,书院门附近的废品站等,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有的设在居民楼群之间,如西影路、翠华北路、西北三路上的废品站,扰民现象十分突出;有的设在高新开发区内,如甘家寨、高新医院附近的数十家废品站。
废品站这些不雅“场景”,为什么就允许存在于西安市的旮旯呢?陕西物资再生利用协会张明学会长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以前我国几乎在所有的城市发展规划中,都没有设置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规划内容,更没有划出专门的用地;现在各城市的再生资源的聚集经营和加工场所都是临时性用地,随着城市的规划建设,这些用地基本上是两年一小变、三年一大迁。
所以也就影响了西安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规模,造成即使一些战略投资者看好行业发展前景,但也不敢大资金投入。
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缺乏战略统筹,在项目立项、资金扶持和城市规划上,没有专门的支持;社会对再生资源行业认同度低,停留在“捡破烂”、“收废品”的小农经济水平,缺乏公众资源环保的社会认同与支持。
针对以上现实,他建议,应积极引导再生资源企业打破地区、部门界限,搞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兼并重组改造。在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同时,下大力气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扶持有实力的再生资源企业,形成几家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竞争较强的再生资源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领头羊”,以此逐渐带动和提升西安整体再生资源企业的运营水平和产业发展格局。
减少再生资源浪费
长期以来,由于西安再生资源企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在600个行业中都排在末位,大多数企业基本无条件和能力引进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所以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据调查,在西安,大多废品收购者是走街串巷进行收购,还有一些拾荒者在垃圾集中点、果皮箱中翻拣出生活废品,卖给废品收购站。这种原始的回收渠道很难满足城市再生资源再利用的需要,以致资源回收率低,不易回收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严重。
实际上,回收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废钢铁、废铜、废铝、废纸等获利大的品种争抢收购;对废玻璃、废塑料等获利小的品种收购积极性不高;对废家用电器、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回收,由于难度较大,价值较小的部分基本上是随垃圾丢弃,导致大量应当可以回收的再生资源白白流失,既浪费了资源,也污染了环境。
由于西安市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过程不规范,投资少,技术装备落后;回收行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业内的科技人员比重远低于其他行业,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保要求有差距,因而造成大量有用的“宝贝”被抛弃,即便是一些废旧物资被回收,也因为技术等原因,不能充分挖掘其应有的价值,有的再次被丢弃,造成二次污染。
据陕西省物资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经理吕健介绍,由于西安再生资源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加上废旧物资都是零星分散,其回收、加工、运输费用高,销售价格低,致使部分品种回收量小,与实际生成量相差较大。如西安市每年丢弃的废旧电池达2000多万只,废旧家用电器、电脑及其它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更未提上日程,加工企业提取不了这些废旧物资的价值问题,自然就造成了浪费和污染。
就拿废钢铁来说,西安现有的10余家钢厂、铸钢厂,每年也只能消化废钢铁产出总量的30%左右,剩余的废钢大都通过东站、西站、三桥、533等铁路专用线发往湖北、四川、重庆等地。而废铜、废铝、废塑料出省率更是高达90%。这使西安市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处于初级阶段,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差距甚远。
面对再生资源被“糟踏”,西安市物资回收利用总公司总经理李志芳很是痛心。她说,西安市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市场混乱,竞争无序,缺乏管理,使大量的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回收和很好利用。一些收购业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甚至收赃和收购违禁物品。所以,该行业必须大力整治,统一管理,实现规范化经营。
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化
如何进一步推进西安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陕西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何发理认为,首先要加强政策引导,构建产业网络社会化、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市场运作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龙头企业,形成跨系统、跨部门、跨地区的发展格局。
其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优惠的信贷支持,用于回收设施建造、技术开发与推广、部分非经营性管理服务机构启动资金、产业规模化示范工程等。同时,建设三个重点载体,即再生资源工业园、再生资源产业化促进中心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中心,实行再生资源深度加工、高效利用和规模化经营,使其成为带动再生资源产业化的“样本工程”。
在调查中,记者还了解到,这些年西安一些再生资源企业,为改变西安市再生资源利用现状,真正实现废旧物资的利用价值,做出了积极努力,令人振奋。比如,在西安市占有重要地位的西安市物资回收利用总公司,计划投入2个亿,利用供销社现有的废旧物资回收队伍和网点打造一个现代回收利用体系。
该公司总经理李志芳,给记者详尽描绘了现代回收利用体系的宏伟蓝图:在城六区内投入4000多辆流动收购三轮车,收购人员统一着装、统一标识、统一衡器、统一收购价格,并经统一培训后上岗。为便于管理,三轮车及收购人员全市统一编号;新建、扩建、改建、整编1400个回收亭(站),所收废旧物资原则上做到日收日清;回收亭(站)至交易市场的废旧物资拟使用车厢封闭的运输车辆流转,以保证再生资源回收亭(站)所回收的废旧物资能及时运出;在城乡接合部筹建4个废旧物资类集散交易市场,市场同时具有储存、集散和初级加工功能。在三环周边及郊县区新建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加工工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65-03
一、概述
逆向物流企业包括传统的由制造/再制造厂销售分销商消费区域的正向物流,又包括由消费区域检测中心制造/再制造厂的逆向物流。正向物流是市场需求驱动的,而逆向物流则是一个供应驱动的物料流。整个过程是闭环的,再制造品类型不变,再制造品和新产品共用销售网络,两种产品的市场分相同与不相同两种情况进行考虑。在该网络中,可以把从消费区域收集报废产品检测中心检测拆卸制造/再制造厂视为逆向物流即再制造品原材料采购过程,把制造/再制造厂批发商消费区域看成再制造品的正向物流即销售过程(和新产品共用同样的销售网络),这样就构成供、产、销的再制造全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消耗量的进一步增加,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充分利用资源、做好逆向物流工作更为迫切。为全面掌握辽宁省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项目组于2012年4—6月对辽宁省典型的逆向物流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
二、调查企业
1.沈阳明泰逆向物流有限公司。沈阳明泰逆向物流有限公司,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郊著名风景区棋盘山下,与世博园相毗邻的沈阳市东郊开发区东陵街道三家子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沈阳明泰逆向物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为轮胎翻新,厂区占地12 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6 000余平方米,为沈阳市“花园式”企业,是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的会员单位,现已成为常务理事单位。
2.沈阳中弘逆向物流有限公司。沈阳中弘逆向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月,注册资本金11 250万元人民币,注册地在沈阳市近海环保产业园,公司已经投资3亿元人民币,建设占地面积100亩的沈阳再生资源生态产业园。该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为废旧汽车回收利用,具有年集散、加工100万元吨再生资源的能力,是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
3.沈阳秋实逆向物流有限公司。沈阳秋实逆向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0月,注册资本金5 000万元人民币,是同沈阳秋实逆向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库供销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注册地点在沈阳市法库县东湖新城物流经济区内。公司以建设县域再生资源回收示范体系为目标,投资3 000万元在法库县建设一个集再生资源回收分拣、旧货交易、报废汽车回收于一体的再生资源集散中心。
4.大连圣达逆向物流有限公司。大连圣达逆向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金人民币3 300万元,公司按照“开垦再生资源,拓展资源再生产业链”的经营战略,建设从“废弃物—再生资源—产成品”转变的逆向物流产业链,形成特有的“静脉产业”运营体系,通过几年的开拓发展,现已成为专业从事再生资源回收、逆向物流、进出口贸易、工业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集团,形成了以废纸类、废金属类、再生树脂类为主要产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公司下设两家全资子公司:大连圣达塑料工业有限公司,大连系民环境资源有限公司。
5.丹东宝华逆向物流有限公司。辽宁宝华逆向物流有限公司是辽宁省环保局批准,东港市政府举办,由辽宁宝华实业集团投资建设的循环经济项目,是辽宁省唯一一家对“七类废物”进行废物拆解、分类回收及加工处理的公司,坐落在辽宁省“五点一线”丹东产业园区东港分园区内,是丹东产业园区重点实施项目之一。公司规划面积近2 000亩,一期工程现已全面开工建设,占地面积为6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1 227平方米。项目总投资为5亿元。年可拆解废料(废电机、废线缆等)50万吨,生产废钢铁30万吨,废铜5万吨,废铝10万吨,废塑料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3 652万元,实现税金2 777万元,总投资收益率为37.66%。
6.铁岭鑫兴逆向物流有限公司。铁岭鑫兴逆向物流有限公司落户在安民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是由沈阳阻燃电缆有限公司投资兴办的两家企业,是集有色金属回收加工为一体的逆向物流企业。项目一期计划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108亩。
7.抚顺业鑫逆向物流有限公司。辽宁省抚顺市业鑫逆向物流有艰公司创建于2006年,公司位于抚顺市望花区,距抚顺市火车站8公里。该公司主要是以金属产品回收加工为主,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60 000平方米,员工人数100人,厂内拥有工程人员及高素质技术人员,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始终坚持在任何时候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和服务,全方位满足用户的要求。
上述辽宁省典型逆向物流企业情况(如表1所示)。
三、辽宁省逆向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的理念渐入人心。在相关政策带动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模明显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013年底,全社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0多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 800万。2013年,废钢铁、废塑料、废有色金属、废纸、废轮胎、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船舶8大品种回收量超过1.6亿吨,回收总值接近4 800亿元;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率超过70%。初步测算,与使用原生资源相比,相当于节约1.7亿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113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75万吨。行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2007年,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明确商务主管部门作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2009年,国务院公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明确废弃电器电子回收处理的生产者责任。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根据文件精神,2012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建立了由商务部牵头,22个单位组成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二)企业实力日趋增强
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借力政策支持,不断拓展回收网络,延伸产业链,成为回收体系的主体,初步实现了经营产业化、利废资源化和处理无害化。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设备较先进、分拣加工能力较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其中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0家,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家。
(三)回收体系逐步建立
自2006年起,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以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建设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回收体系试点,到2012年试点城市达90家。2009~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3.5亿元,支持75个城市新建和改扩建51 550个网点、341个分拣中心、63个集散市场;同时,支持建设122个区域性回收利用基地,有效推动了试点城市向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的方向发展,试点城市重点品种回收率超过60%;回收利用基地对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和城市矿产项目形成有力支撑。
(四)技术水平稳步提高
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加工利用技术,开展精深加工,创新经营业态,传统的回收、分拣、加工处理工艺得到改造升级。如聚酯塑料(PET)瓶片熟料生产技术,废印制电路板环保处理及资源回收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池回收企业与生产企业开展废电池再生利用活动,利用电镀废渣及冶炼废渣等工业废料提取各种有价金属等,取得了良好成效。部分城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置智能回收设施和设备,方便市民自助完成废弃物交售;有些地区设立了固体废物信息交换中心,整合了回收热线、信息系统和回收站点,形成客户交投、信息交换、废品回收、在线监控于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四低”:
1.组织化程度低。再生资源回收以社会化个体回收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回收量仅占回收总量的10%~20%。行业小、散、差的特点明显,回收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差,管理工作难度大。
2.分拣技术水平低。行业内技术研发普遍投入不足,操作工人缺乏技术培训,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较低。除少数企业回收工艺和装备较先进、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善外,大多数从业主体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分拣精细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3.经营规范化程度低。标准化、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尚未形成,回收、运输、储存、利用各环节协作配套不够。酸浸、火烧等野蛮拆解和不具备资质私自拆解现象普遍存在,偷盗销赃行为时有发生,乱堆乱放、乱设摊点现象还比较严重,造成行业秩序混乱,存在一定环保隐患。
4.部分品种回收率低。废玻璃、废电池、废节能灯、废纺织品等品种,受回收成本高、利用价值较低和利用水平有限等因素影响,经济效益较差,回收率较低,一般只有30%左右,个别品种甚至随生活垃圾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公众认识不到位。社会上普遍存在把再生资源等同于“垃圾”的错误认识,对再生资源回收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在源头上做好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端回收成本。一些地方对做好回收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科学规划,定位不清,回收行业发展滞后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各方责任不清晰。除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建立了基金制度外,其他品种尚未明确相关制度要求。特别是对于价低量小的品种,缺乏相关制度规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不健全,销售者和消费者对产品废弃后的回收责任尚未明确。
监管执法难度大。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对无照经营、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或根本没有任何环保设施的小企业和小作坊有效监管难度大,致使不规范企业依靠低环保成本抢占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政策配套性不强。2011年回收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取消后,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亟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废玻璃、废节能灯等品种由于回收成本高、利润薄,靠市场机制难以调动企业积极性,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此外,行业监管政出多门、职权分散,支持政策和工作措施缺乏配套性。
(二)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发达国家纷纷加快部署,采取立法和财税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等行业快速发展。如欧盟提出将在未来10年重点发展低碳产业与循环经济,到2020年实现主要金属和建筑材料基本由再生资源提供。
从国内现实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日益显现,粗放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国现有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和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铁矿、铜矿国际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耗量将有增无减,资源瓶颈愈发突出,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严峻局面,只有将废弃商品有效、及时回收,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和利用水平,才能形成“资源—产品—废弃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缓解资源紧张局面、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作为七项重点工程之一,首次将回收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意见》([2011]49号)是关于再生资源回收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为实现回收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绿色流通为主线,围绕规范回收利用秩序,降低回收利用成本和提高回收利用率,着力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体制改革和回收模式创新,提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构建多元化回收、集中分拣和拆解、安全储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完整的先进的回收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法规、制度改革、标准建设和政策引导等措施,着力加强对市场失灵品种的引导,提高重点品种的回收率。其他品种的回收则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坚持统筹当前和立足长远相结合。结合当前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同时,着眼于长远,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制度改革和技术服务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坚持突出重点和兼顾全局相结合。以回收、分拣环节为重点,同时,着眼于再生资源回收全程和全产业链管理。从产废源头入手,建立健全回收渠道,逐步实现应收尽收;通过提高分拣加工技术水平,实现与利废环节的有效衔接。
4.坚持总体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整体规划,总结经验,借鉴国外做法,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等情况,科学选择建设模式,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较高的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大中城市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平均回收率达到75%以上,实现85%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85%以上社区及乡村实现回收功能的覆盖、85%以上的再生资源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培育100家左右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2.2亿吨左右。行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规范化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四、主要任务
(一)分类建立回收体系
从产生源头看,再生资源主要分为四类:生活类(居民家庭)、产业类(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服务消费类(超市、百货店、维修店等)和公共机构类(机关、学校、医院等)。针对四类再生资源的特点,应分类建立不同模式的回收体系:
1.以三级网络为基础的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城市,巩固和提升以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回收利用基地)为代表的三级回收网络,并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调整网络构成;在农村,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延伸回收网点,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2.厂商直挂的产业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回收企业与各类产废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适合产业特点的回收模式。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分拣和加工的再生资源直接配送给利用企业和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通过厂(企)商直挂,减少中间环节,满足下游利用企业的需求,提高回收利用率。
3.与回收企业对接的公共机构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组织有资质、实力强的回收企业与公共机构对接,通过开展义务回收、协议回收、定期回收、流动回收等多种方式,建设规范收集、安全储运、环保处理的示范模式。
4.以逆向物流为特点的服务消费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充分发挥流通企业面向广大消费者分散销售且便于集中回收的优势,倡导销售者责任,推动绿色商场建设,利用销售配送网络,试点建立逆向物流回收渠道。
(二)完善回收节点功能
完整的回收体系应以回收网点为基础,分拣中心为核心,集散市场为补充,储存运输为联结,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为有效提高回收利用效率,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多样设置回收网点。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城市每1 000~1 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点,乡镇每1 500~2 0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点,结合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鼓励和推动回收体系与垃圾收运体系各环节有机结合。对难以设立固定站点的地区,组织统一管理、规范作业的流动回收车,借助电话、便民服务平台等各种方式,构建便民利民的回收网络。在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商场及公共场所设置自动回收设施,试点智能回收。
2.提高分拣加工水平。分拣加工是回收体系的核心,分拣中心的数量、规模和结构,既要充分考虑周边地区再生资源回收量,与回收网点有效衔接,又要兼顾周边产业和利废企业的需求,实现产废、利废的衔接。加大分拣加工技术研发力度,促进分拣自动化和精细化。在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试点建设一批回收分拣集聚区,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松散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型、产业型、效益型方向转化。
3.升级改造集散市场。推动集散市场向具备分拣、加工、处理等多功能的回收分拣集聚区转变,实现信息交换、价格形成、商品配送和资金结算等功能,推动线上与线下交易相结合。同时配备集中的污染治理设施,杜绝露天堆放等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储藏方式。
4.完善储存运输系统。合理规划和建设各类中转和存放设施,防止出现扬散、流失、渗漏。进一步提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运输能力,同时借助专业物流企业的力量,建立安全、高效、环保的物流系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危险废弃物的运输。
5.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机制,编制重点品种价格指数,解决传统交易中信息滞后和不对称的问题,为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的相关服务商提供信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回收体系各节点、各环节的对接和整合,促进回收与利用环节的有效衔接。
(三)培育龙头回收企业
1.支持回收企业公司制改造。引导传统回收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企业采购、销售、资金和财务管理,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回收领域。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和整合。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和加工环节,健全外国投资者并购安全审查管理。鼓励龙头企业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组织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
3.加大与利用企业的对接。鼓励回收企业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利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促进回收与利用的有效衔接。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形成部分重点品种上建回收网络、中连物流、下接利废产业的产业链,拓宽企业发展空间,稳定和保障再生资源供应。
(四)强化行业秩序监管
强化回收渠道的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再生资源制假售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查处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物品、收赃销赃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各环节的污染防治工作,支持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污染环境的企业并向社会公布。严格以环保、节能指标为主要依据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清洁生产审核。加大预防和打击废物非法进口力度,加强对进口再生资源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营造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回收秩序。同时,积极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制订行业自律性行规、行约,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五)健全回收管理制度
1.加大法治工作力度。加快出台《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推动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上升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研究建立销售商、消费者对于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积极研究废旧纺织品、餐厨垃圾等品种的回收管理制度。加大《废弃电器电子回收管理条例》的实施力度,进一步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度。积极探索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城市垃圾清运体系的有效融合,促进两网协同发展。
2.强化标准化工作。研究建立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统一权威的再生资源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加强回收目录、产品分类、分拣加工作业、运输储存、回收污染控制技术等基础类和通用类标准的制修订。通过认证认可等多种方式,加大标准贯彻落实力度,加强对现行标准的宣传,引导行业规范化发展。
3.加强行业统计和信息。在典型企业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分品种、分地区的统计报表,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特点的统计体系。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定期形成行业发展报告。制定《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模式指南》,加强分类指导。
(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充分运用媒体优势,倡导绿色低碳、环保健康、循环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强化道德约束。鼓励使用资源循环再生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消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广泛推介各具特色的回收体系建设成功模式,宣传推广再生资源回收的先进理念、方法途径、政策法规,提高全社会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的认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再生资源回收的良好氛围。
五、重点工程
(一)回收模式创新工程
1.重点品种回收模式创新。针对废玻璃、废电池、废节能灯等价值低、易污染品种,探索与垃圾分类试点相结合、自动回收设施布点与专业物流相结合等回收模式,探索借助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实现面向全社会的第三方回收模式。
2.企业回收模式创新。按照布局前瞻化、物流专业化、分拣精细化、产业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各种行之有效回收模式,大力发展整合网络、产业共生、“三位一体”等各类再生资源回收模式,鼓励其他回收模式的创新。
(二)回收分拣示范工程
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一批分拣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区域性回收分拣基地和专业性分拣中心。充分考虑全国各区域再生资源主要品种产生量及增长趋势、再生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规模、人口密集度、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区域面积、区位交通条件等综合因素,到2020年,建设区域性回收分拣基地200个,专业分拣中心2 000个,与遍布全国城乡、网络纵横的回收站点有效衔接,形成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为主的城市矿产基地形成有效对接。
(三)分拣技术创新工程
鼓励企业研发和应用智能型回收设施、设备,推广机械化、自动化和先进适用的分拣加工处理装备,促进再生资源分拣处理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鼓励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再生资源收运系统监测技术和传感识别设备,推动企业回收处理技术的创新。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各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领导与协调机制,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行业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行业信息定期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
(二)加大财税支持政策力度
按照向公益性品种、向产业集聚和向科技创新倾斜的原则,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回收企业的支持力度。对引进先进技术后开展消化吸收并产业化的建设项目,国家有关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税收政策。研究通过发展基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新型回收模式开发创新,鼓励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及装备的推广示范。
(三)完善土地金融支持手段
落实和完善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用地政策,对列入各地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布局和选址,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推广应收账款、收费权质押以及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四)建立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利用相关技术遴选推广机制,适时国家鼓励的再生资源分拣加工利用有关技术、工艺、设备名录。鼓励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对分拣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建立促进产业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公司,为行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支持高校开设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回收相关专业,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和健全产学研衔接互动机制,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处理技术联合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强化回收一线工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圈;生态一体化;再生资源;再生铅
京津冀城市圈中,北京市位于中心,汇聚了各种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服务功能,发展水平远高于周边城市。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交通拥堵、雾霾天气、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将北京的城市生态承载能力逼向极限。
与此同时,由于优秀资源大量流向北京,河北省境内形成了“环京贫困带”。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上经济落后、环保监管不力,密布的大量再生资源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高等问题,从另一个方面加重了京津冀城市圈的环境污染程度。近年来,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以及2013年北京雾霾严重时期,河北省各县市的再生资源熔炼回收企业被悉数勒令关停。京津冀地区因此逐渐由重视往来便利性的城市群一体化、经济协同分工参与全球竞争的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到重视区域生态共建的生态一体化阶段。
目前京津冀生态一体化研究处于机制探讨阶段,主要集中在绿化生态工程、低碳节能减排等方面,但针对区域内跨行政区划的再生资源产业链协作模式研究较少。京津冀地区生态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对各城市在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功能上进行分工协作安排。
再生资源产业链协作的需求动力
再生资源产业,指回收生产与生活中产生的各类有价废料,并将其加工成新的可用资源的产业,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垃圾环境污染问题,并缓解资源压力,有利于地区的生态建设。再生资源产业链,包含对废弃物的回收、分类、加工与利用等环节,这些环节分布于京津冀区域,产业运行期间都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风险。如果要清洁环保地利用再生资源,地区内城市必须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
京津冀区域内各类报废资源量巨大,本研究以再生铅为例对区域内再生资源产业链协作进行探讨。
由于汽车与电动自行车保有量逐年迅速增长,随之每年产生大量的报废铅酸蓄电池。作为典型的危险废物,如果处置不当会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但由于铅金属良好的再生性,回收工艺较简单,也属于典型的再生资源。报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产业链如图1所示,目前各环节均存在问题需要解决。
北京处置能力严重不足
据北京市交通局数据,截止到2014年3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551万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270万辆,每块铅电池重量在15~20千克,使用周期较短。另外,据有关研究显示固定型与动力型电池的报废量也较大,综合考虑各因素,估算北京市每年的废电池产生量在12万~15万吨左右,详见表1。而北京市报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企业少,目前其回收量只占总报废量的10%左右。
北京新建厂址难以合规
根据2012年工信部新颁布的《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新建再生铅企业应远离居民集聚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安全半径距离至少达到1公里。由于北京市门头沟等生态涵养区难以发展再生铅等再生资源产业,而房山等城市发展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过高,达到1037人/平方公里。综上,目前北京郊县难以寻找到适合新建处置工厂的地址来增加产能。
北京回收市场无序混乱
据2012年北京市环保核查公布数据,目前北京当地只有3家正规废电池回收收集企业,分别是生态岛、鼎泰鹏宇与中首精滤公司,每年回收量极低,大部分废电池都经由地下非法商贩回收。总体看,回收渠道依然处于分散无序状态,大多数小回收商没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大部分含铅废硫酸液被非法倾倒,严重污染水质和土壤;此外,这些小回收商往往趋利将废电池卖给回收价格更高的非法再生铅企业,从而造成二次污染。
河北正规企业处境艰难
目前区域内大型正规企业主要位于河北省,正规废铅处置回收企业,由于投入大量环保成本,总的处置回收成本显著高于地下非法小企业。一家无证非法回收企业,采用人工拆解、简单的熔炉就能进行铅酸电池回收,投入总成本不到10万元。而建成一个正规的铅蓄电池回收再生企业,投资却至少需要2亿元;此外,在处置期间,企业环保设施还需要高昂的运行维护成本。
正规企业回收成本过高,因此面临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在最终产品价格不变甚至略降的情况下,回收成本比例过高,影响利润甚至导致亏损;第二是地下小企业因为环保成本过低,通过抬高废品价格大量回收废品,导致正规企业在合理价位收不到原料。
落后地区血铅事故隐患多
近几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保持高发态势。自2009年陕西凤翔血铅事件爆发后,截止到2011年初,我国涉及铅污染处理事件超过60起,媒体报道铅冶炼企业铅污染事件约24起。河北省是我国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大省,仅保定市就有大量的非法私人再生铅厂,虽然当地环保部门在加紧查处与取缔,但这些非法工厂的存在,依然是非常大的环境安全隐患。再生资源产业链分工协作的可行性
鉴于缺乏完整的再生资源产业体系,产业链中加工和再利用环节薄弱,北京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产业链亟需突破自身局限,建立起京津冀一体化的大产业链。要实现其中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来弥补各自的缺陷,达到最优的产业链协作模式。这种协作模式的安排和部署,既能确保最小生态环境破坏和最低自然资源消耗,又能尽可能多的创造社会财富,最大化满足区域内人口的各种环境与经济需要。
北京的分工协作优势
政府关注环保问题。从2006年起,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涉及报废铅酸蓄电池的管理文件,包括《关于对电动自行车铅酸蓄电池产品进行登记和实施目录管理的通知》(京环发[2006]3号)、 《关于加强机动车维修和拆解企业危险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京环发[2010] 147号)、《北京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危险废物管理办法》(京交运修发[2011] 58号)等。这些文件为监督与治理报废铅酸蓄电池的整条产业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有利于在北京实施回收网络正规化工作的开展。
大量的资金投入。从2001年申奥成功到2008年举办奥运会,北京累计投入环保资金1400亿元;2013年开始,北京计划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投入7600亿元,在治理垃圾与污水方面投入848亿元。这些投入将为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的环保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先进的技术支撑。我国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工艺的核心研发部门,主要位于北京市,如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等,这些机构和院所在再生铅产业的技术研发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平。北京市丰富的技术资源可以使其在整个再生资源产业链中提供技术支撑。
河北的分工协作优势
以保定为例,其位于河北省中部,距离北京市区直线距离仅120公里,共有人口1080万人,约占京津冀都市圈总人口的12%。
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保定市工业基础牢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具有明显的低价商务成本优势、廉价劳动力优势和基础制造业优势,在工业上具有相当基础,但在产出上大都属于资源型初级加工的低附加值产品,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在发展阶段上适合与京津形成梯队差异性,产业空间布局有很大的互补性。
合法处置产能高。保定市安新县发展废铅回收产业有几十年的历史,是河北省再生铅产业重点集聚地。经过2011年至今的严格环保审核后,河北省仅存3家大型合法再生铅企业都位于保定安新县,分别是保定港安、安建与华诚公司,年回收能力分别为18万吨、10万吨、8.3万吨。其安公司为全国第四大再生铅企业,这些公司在回收规模、工艺技术、厂址选择方面都满足各项环保法规要求。
紧密连接下游产业链群体。保定市是河北省铅酸蓄电池制造业的重点地区,目前河北通过环保审核的50家铅酸蓄电池制造企业,其中保定市占到14家,电池制造组装能力达到1千万KVAh,其中保定风帆公司是全国第三大蓄电池制造企业。这些企业拥有非常成熟的市场经验,贴近下游产业链,产品可以方便地运输至下游企业。
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协作模式设计
从产业链环节看,根据北京与保定所具有的要素特点和未来发展规划,今后产业链将会形成以北京为主导统筹布局,提业链协作资助资金后,保定配合执行安全环保处置的模式。
联合建设回收网络
北京与保定应建立联合回收网络,对废电池进行全程监管,并按正规要求进行运输,避免其流人非法渠道。具体可以效仿国外的两种回收模式:一是由北京市政府部门出台文件,批准设置专门进行铅酸蓄电池废弃物收集的专业回收机构,专业回收机构将回收的含铅废弃物料统一收集后,在保证运输安全规范的条件下,将其运输至保定市拥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再生铅厂进行加工;二是北京市强制推行以旧换新、征收环保税、购买汽车预交抵押金等方式,批准保定市合法再生铅工厂,到北京直接进行回收。
共同补贴正规处置企业
日本的东京、大阪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均建有再生铅工厂,由于法规健全和环保资金充足,基本上不存在污染问题。根据美国2002年的统计数据,再生铅产业当年的铅排放只有46吨,在各类污染行业中排第六位,仅占总铅排放量的3.7%。因此,通过对相关行业进行合理规制,这一环保短板的消解是可以预期的。而目前国内呼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还处于讨论阶段,回收处置企业在运行阶段,没有从制造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因此,保定在帮助北京处置危废的同时,北京需要提供资金支持,来保证这些企业的正常运行。
联合打击区域内非法企业
在双方努力构建合法产业链的同时,无论是北京市境内的无证小回收商贩,还是河北省境内的地下小型再生铅企业,都会提高整个合法产业链的运行成本,并影响其运行效率,同时也会对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两地应成立联合产业链负责部门,共同监督境内存在的非法问题。
相互协作的保障机制建议
京津冀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在再生资源产业链中属于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但目前协作主要的障碍来自于不同的行政区划。
采取特许经营制度
建立再生铅回收利用企业的特许经营制度,形成有限竞争的长效机制。所谓特许经营制度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授权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某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的制度。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促使有限竞争的形成,又可以保障有限竞争的有序发展,是促使有限竞争长效机制形成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
建立环境押金制度
环境押金制度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该类产品时预先支付一定押金,只有当消费者将废弃物交回到具有特许经营资格的专门废弃物回收利用站点或企业时才能拿回押金。这种经济刺激制度会引导消费者主动将废弃物交回到专门的废弃物回收网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切断一些非法回收站点的原料来源,保障正规专业回收利用处理公司的原料供应,改变目前非法小作坊通过低技术设备投入甚至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获得的价格优越性排挤正规回收利用企业、垄断该行业的现状。再生铅回收也可以参照建立此制度,例如汽车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缴纳一定金额的铅电池抵押款,在汽车报废时将其交至正规许可部门可获得押金返还。
统一的监管标准与执行
因为所属行政区域不同,在环保标准制定与污染排放监管方面,各地区各自为政,地方政府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可能会影响临近区域的利益,并且在发现临近区域有污染存在的情况下,也无法直接高效地干涉。因此,建议改革现有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京津冀地方政府成立联合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区域内再生资源产业与环境问题,将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变为以整个区域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来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首先,在污染排放方面实行统一标准;其次,打破地方保护,成立共同的产业监督部门,联合打击境内非法处置企业,对各地的企业进行统一监督。
实施生态共建资金支持
子牙地区的拆解业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期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个体私营为主,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生产加工型资源再生业规模经济发展格局,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集散地。但在该行业发展中存在着生产方式单一、设备简陋及环境污染问题。为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改善该行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引导再生资源行业向集中、统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设立了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该园成为目前天津市保留的省级开发区之一。
现状:北方再生资源及有色金属集散地
园区成立至今,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对进口七类废物示范区基础设施的标准,进行园区建设和管理,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六通一平”。现已开发面积2平方公里,整个园区以路网分割成10个生产单元,按功能分为拆解交易区、产品深加工区、污染消除区、功能服务区、生活服务区、进口海关监管区、废弃物存储库、污水处理厂、废旧电线电缆和废旧电机集中处理处置中心。
截至目前园区内各类企业75家,其中专业进行废物拆解的定点加工利用单位48家,年拆解量达100万吨,可向市场提供原料铜40万吨、铝15万吨、铁20万吨、橡塑材料及其他材料25万吨,为天津市及周边省市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形成了天津市及我国北方的再生资源及有色金属集散地。
园区于2005年8月实行封闭式管理,在园区设立专门的货物进出口通道、电子地磅系统,对定点单位设立台帐,对入园的废物从拆解加工到拆解后各种成份的去向实行全程监管,并将逐步形成海关、商检、环保和园区“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前景:国家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
目前,园区已列入天津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在现有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扩至10平方公里,年综合拆解能力达到1000万吨。
园区今后的发展思路是:紧紧抓住国家加速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面开发和利用再生资源,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有利时机,紧贴滨海新区发展,加快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深加工生产基地建设,构建覆盖华北地区的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利用、加工网络体系。一是以七类固体废旧物资拆解为基础,扩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报废车辆等其他废旧物资、稀有金属的拆解和提炼;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及其他拆解物资的就地转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加快引进和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拆解的回收处理水平;四是提高园区功能,强化环境保护,使环保各项排放指标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An Investigation on Reclamation of Waste Textiles in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big amount of waste textiles generated every year in China, but the recycling and reutilization rate is quite low.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by Chinese government, related industries and researchers to the reclamation of waste textiles, the paper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aspect, such as imperfect recycling system, poor public awareness, small industrial scale and technological bottlenecks, and puts forwards related solutions.
Key words: waste textiles; recycle; reutilization; regenerated resources; circular economy
废旧纺织品是指在各类以纺织服装材料为原材进行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废料,包括短纤维、废纱、回丝、布料边角料等,以及各种废旧的纺织服装、纺织制品,如使用后的服装、布料、毛巾、地毯、装饰等废弃的纺织品。根据2013年公布的《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资料,2011年我国废旧纺织品的产生总量超过2 600万t,综合利用量仅有230万t,综合利用率不足10%。目前,政府、行业和研究人员都在研究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利用,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很多工作有待落实。
一、国内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发展简历
早期,国内首先关注生活、工业废旧品的回收,如金属、废纸、玻璃、塑料等再生资源的回收。1992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成立,主要工作是参与资源回收的政策制定、信息反馈及科学研究。1995年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成立(2013年11月30日更名为“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5 000多家,已登记注册回收网点16万个,未登记注册或临时的回收网点有近40万个,回收加工处理厂3 000多家,从业人员140万人。中国在纸张、玻璃和塑料等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和再循环体系,但对纺织服装废旧物的回收与利用的研究要比国际上落后,同时人们对于纺织服装再回收的认识还相当薄弱。
2010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同年,《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也明确提出:发展纯化纤和天然纤维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技术,形成环保、可持续的纤维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
2011年4月7日,发改委环资司在上海召开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座谈会,开展了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基本情况的调查;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提出在全国初步建立回收体系、提高回收比率的目标;12月发改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开展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拓展再生纺织品市场,初步形成回收、分类、加工、利用的产业链;12月21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在北京召开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座谈会。
201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 ― 2015 年)》,首次将“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列入其中,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t左右;11月,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发起的联合28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致力于建立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目的是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
2013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上,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技术首次被纳入评选领域,由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浙江富润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几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废旧制式服装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及工业化”项目获得科技一等奖;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又召开座谈会,研究推动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综合来看,政府、行业及行业企业都做了许多工作以推进国内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回收与利用,例如:以浙江和江苏为代表,对废旧纯棉纺织品、毛纺织品进行回收与综合利用,建立了纺织废料回收利用基地;以上海市和广州市为代表,由专业回收公司将废旧衣物环保回收箱按独立垃圾分类模式投放到居民小区,定期回收废旧衣物;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与浙江富润集团合作,开展了废旧军服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并在浙江诸暨建立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基地。
二、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1)尚具有服用价值的废旧服装,作二手服装出售或捐赠。发达国家中有超过50%的废旧纺织品以捐赠或非法出口的形式流向了欠发达国家,其中二手服装占一定比例。如在某些非洲国家,超过80%的人口穿二手服装。
(2)废旧纺织面料、碎布或一些不作二手服装用途的废旧服装,制作成清洁用面料,如拖把、擦机用布等。
(3)部分废旧纺织品经过回收分类和处理加工后,重新进入纺织生产,做成再加工纤维织物。回收的纤维可纺纱或掺入其他纤维一起混纺,所纺纱线可用于制作毛粗纺面料、毛衣裤、牛仔面料、毛毯、服装衬里、劳保手套、拖布等。
(4)加工成再生纤维,如回收的废棉可用于造纸,或作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原料。但再生纤维不一定来源于废旧纺织品,如再生涤纶,大多由回收的废旧饮料瓶经一定工序加工而来。由于非织造布对原材料的适应性好,再生纤维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最终产品可应用于农业及工业等领域。如作鞋帽衬里、车座衬里、家具内衬、地毯、土工布、隔音或隔热材料、过滤材料、建筑板材或墙材、装饰材料等。另外,再加工纤维可用作絮填料,如作运动场上聚酯泡沫塑料垫内的填充物。
(5)部分废旧纺织品由于分类处理不当或本身已丧失再利用价值,直接被掩埋或者进行焚烧处理。如焚烧也可作能量回收,用于火力发电等。
(6)还有部分废旧纺织品进行堆肥处理,有机物分解后可作为肥料再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国内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和行业方面,我国还未形成完善有效的回收与利用体系。虽然国内有关部门、政府机构及行业组织都在关注和努力扶持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利用,但研究和建设工作尚未全面铺开,致使国内的回收渠道有限。
(2)社会大众方面,废旧纺织品回收后再生产品档次较低,社会接受度不够。由于缺乏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监督体系,大众容易将废旧纺织品与“黑心棉”混淆,这种担心直接影响了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再利用。
(3)行业和企业方面,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规模效应不大,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因而也得不到政府的足够重视。目前我国废旧产品回收多为个体经营,普遍存在低、小、散的特点。
(4)技术方面,存在某些回收与利用技术不够先进的共性问题。还需研发专业的特种设备,如清洗消毒设备、相关纺织品助剂的特殊淋喷设备、用于纤维均匀混合的混合箱、将原料切成碎片的切割机、开松设备以及成套的可实现高值化利用的生产设备等。
四、对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建议
(1)完善废旧纺织品分类体系和分类管理方法,从来源分类收集,逐步分类细化。废旧纺织品服装的回收分类工作关系到回收管理体系的完善,提高作业人员的分类效率,从而提高回收综合利用效率。
(2)进一步完善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循环体系,健全废旧纺织品定点回收和处理加工网络,设立更多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组织或机构。建议联合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社区居委会等,开辟多种回收渠道。
(3)探索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与旧货交易市场联动的发展模式,对符合再流通标准的物品鼓励进入旧货市场重新进行交易,扩大旧货流通业的市场范围。如明确工商营业许可,允许出售“二手服装”,并由工商、疾控或防疫部门以及旧货协会等联合监管。
(4)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相关行业的信息数据库,开发行业经济数据统计、经营者备案年审、查询监管、网点分布地理位置查询等应用系统,实现网上统计、网上办公、网上服务,强化对行业的规范管理和宏观调控。通过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个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5)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推动绿色消费,增强人们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意识,提高人们对再生纺织品和再生服装的接受度。
(6)扶持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领域的龙头企业,由政府给予信贷和税收政策等方面优惠,引导、培育产业集群,以加速形成包括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及纺织品回收利用,扩大废旧纺织品再利用产品的应用范围,推动废旧纺织品产业向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7)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技术,加快高附加值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回收效率。首先,废旧纺织品在回收过程中要考虑安全问题和分拣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快速、有效、低成本的检测、消毒、清洗和分拣技术;其次,加大对除棉、毛、涤纶之外的纤维回收技术的研发力度;再次,加快回收设备的研发,通过新设备、新工艺提高回收处理效率。此外,加强研发高附加值的再生产品,研发更多的生态纺织品。
(8)完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监督体系,制定针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废旧纺织品的消毒方法和标准、废旧纺织品再生产品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等,以指导和规范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过程;同时加强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行业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
(9)综合发挥各级职能部门与民间组织的作用,如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民政部福利司、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旧货业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民慈善项目发展中心、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联合各方力量,解决和突破各种技术、体系建设等。
五、结语
针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要制定合理经济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技术路线,健全废旧纺织品定点回收和处理加工网络,建立并完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监督体系,扩大废旧纺织品再利用产品的应用市场,最终推动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燕. 废旧服装处置方式碳足迹比较[J]. 棉纺织技术,2014(1):78-81.
[2] 张玉霞,郝克宁. 关于发展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分析[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3):113-115.
[3] 郭燕. 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利用政策与措施研究[J]. 纺织导报,2013(3): 18-23.
[4] 顾明明,唐世君. 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5):27-29.
[5] 侯海燕. 发达国家纺织纤维废料处理趋势[J]. 中国纤检,2011(23):70.
[6] 韩丽,高雁,李静,等. 废弃纺织纤维的再加工与再加工纤维的质量安全控制[J]. 中国纤检,2010(1):74-77.
二、整治范围
重点整治:无证收购经营、非法打包站、非法开票、无证流动收购、收脏销赃违法活动以及借证经营、异地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规行为。
三、目标要求
杜绝固定场所无证收购站点,明显减少和有序规范流动收购,有效打击非法开票和严厉打击收脏销赃违法犯罪活动;按照“七统一、一规范”的标准,(即统一建筑装修标准、统一店招式样、统一收购价格、统一计量衡器、统一服装、统一车辆、统一管理制度)有效建立和完善回收网络体系,规范行业经营秩序;依法有序收购本地区可再生资源,完善考核,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四、工作步骤
(一)摸清现状
各村、社区对各自辖区内的废旧物资经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重点弄清网点数量、网点分布、网点名称与地址,有照无照等情况。
(二)宣传发动
1、利用新闻媒体对收购行业进行正面宣传报道,争取广大群众对整治工作的支持和监督,为清理整治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召开全镇清理整治工作部署专项会议,明确各村、社区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3、各村、社区深入辖区内废品收购点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宣传整治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发放宣传材料。公安、城管、工商、环保根据各自的职责对固定无照无证收购站点,流动收购摊点,有收脏销赃违法活动的站点,下发停业通知书。
(三)清理整治
为确保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整治取得实效,整治工作采取属地管理整治和联合集中整治的方式,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重点取缔打击无证收购、非法打包站、非法开票、无证流动收购、收脏销赃等违法行为。
一是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30%和35%左右;黑色金属共伴生的30多种矿产中,有20多种得到了综合利用;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70%以上的成分得到了综合利用;煤矿矿井瓦斯抽放利用率为33%。2005年资源综合利用量为7.7亿吨,利用率达到56.1%,与“九五”末相比增加了4.3个百分点。
2005年,我国回收利用废钢铁6909万吨,废纸3500多万吨,废塑料1096万吨,均比“九五”末增加一倍以上。全国已形成遍布城乡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及区域性废金属、废塑料、废纸等集散市场,我国钢、有色金属、纸浆等产品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已成为资源供给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日益提高。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型高效预处理技术和浮选药剂的应用,促进了含金银多金属矿的综合回收。炉渣回收和磁选深加工技术的应用,使转炉钢渣、电炉炉渣等得到了广泛的综合利用;利废建材设备制造基本实现国产化,全煤矸石生产烧结砖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粉煤灰综合利用向大掺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燃用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发电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容量最大已达450吨/小时,不仅提高了废物利用效率和发电效率,也有效地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利用废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技术实现了产业化。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源综合利用成为许多企业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煤炭行业发展接续产业的重点。全国已涌现出一大批综合利用产值和利润占企业的总产值、利润过半的先进企业,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2005年,水泥原料的20%,墙体材料的40%来自于工业固体废物,合计利用固体废物5亿多吨,可减少占用土地15万亩,环境效益明显。资源综合利用也有效增加了人口就业,2005年,煤炭系统燃用煤矸石发电装机已超过500万千瓦,可安排矿区就业5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