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4 15:1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篇1

1文化创意设计与地域经济的相关概述

1.1文化创意设计的含义

文化创意设计,顾名思义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文化设计,它是对文化进行创新的成果。具体来说,文化创意设计主要指的是以文化为基本元素,对不同的多元文化进行融合整理,进而设计出的具有创意性的文化现象。由文化创意设计衍生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文化创意,是由英国首创的,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即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智能产权。之后有很多国家与地区也纷纷提出与之相关的概念,主要包括文化产业、版权产业、体验经济、休闲产业等概念。文化创意设计不是简单意义上对“新技术、重投入”的一种叠加,它需要植根于社会这片肥沃的土壤之上,让技术充当养料促使其茁壮成长。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业态与形态进行了界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这标志着我们国家将文化创意产业放在了一定的高度对其进行整体的布局。

1.2地域经济的含义

地域经济隶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它与地理环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具体来说,地域经济又可以称之为地区经济或者区域经济,主要指的是在某一地理环境中不同的经济主体(不仅包括本国人与本地人,还包括外国人和外地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拥有的经济资源以及在一些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随着我国十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征程的开启,地域经济发展在我国呈现出新的令人瞩目的发展动向,将我国地域经济发展引入一个较为活跃的时期。地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辐射作用,它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与提升的作用。因此,促进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有利于加速实现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的必要性

文化创意设计是从20世纪末的发达主义国家开始萌发的,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创意设计更是在世界各个国家掀起了新的浪潮。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之后,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一枝独秀,成为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从而使得我国党和政府对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更加的追捧与重视,它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具有其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就是以文化为基本元素,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多元文化进行融合、整理、创新、发展,从而设计出蕴含文化底蕴并具有特色性的文化产品。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促进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文化注射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我国的文化更具有生机与活力,这对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2.2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提升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更好地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3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

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它对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并且,全国各个发展较好的大型城市也都随之推出相关的政策来支持与推动我国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放在文化创新的高度进行了整体布局。所以说,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我国政治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是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

3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文化创意设计在我国有其发展的必要性,因为它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样,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3.1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发展具有其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设计就是以“创新”为核心基础的,它是知识经济时展下的产物,具有极大的创新性与创造力。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二者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文化创意设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文化与创新的一种融合,文化创意对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来说具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创意文化产业能够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业形态,它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3.3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不仅是危机帮扶的先导产业,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型战略,而且还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一种新型的创新型产业,它依靠人的智慧、天赋与技能,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对文化资源进行提升与创造,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开发,产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具有较高就业潜力与较高财富创造的新型产业,它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与地区在国际竞争中夺取竞争优势的新举措。文化创意产业蕴含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它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4探讨文化创意设计对地域经济的发展

4.1文化创意设计是地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文化创意设计是知识经济时展的产物,它具有极大的创新性与创造力。文化创意设计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是一个具有较高就业潜力与较高财富创造的新型产业,有利于创造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地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对地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动力。

4.2文化创意设计能够促使地域形成新的产业链,从而带动地域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

文化创意设计主要以“创造力”为核心基础,它不但可以将地域内现有的文化与创意资源转化成经济成就,从而提升地域产业经济的附加值,形成新的产业链,而且还会通过对地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激发、保护以及再利用,从而带动地域内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提升整个地域的经济结构,促进地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4.3文化创意设计对地域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创意设计对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拉动与促进的作用,文化创意设计之所以对地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类型,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创意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逐渐成为促进与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一项好的文化创意设计能够瞬间大幅度提升一个企业的知名度,使得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地增加与扩大,并且能够使得地域内很多传统的产业与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4.4文化创意产业为地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高的效益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它是对地域内传统产业的一种超越,其理念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反映。文化创意产业所推崇的是多样化、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以及充满个性化且丰富多彩的创意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作绿色产业,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艺术性,在作业模式上打破了生产与消费一体化、传统分工体系等,为地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效益。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在地域发展战略中占据了首席之地。

5结语

一言以蔽之,文化创意设计是以文化为基本元素,对不同的多元文化进行融合整理,进而设计出的具有创意性的文化现象。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具有其必要性。由文化创意设计衍生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具有较高就业潜力与较高财富价值的新型产业,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它对我国地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学峰,王国兵.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中国的模式——以网游业为例[J].东北亚论坛,2010(03).

篇2

关键词: 《易经》;简约化;文化精神;科技影响

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105-04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这是为什么呢?国内外许多顶极学者和专家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发表了题为《易经与中国文化》的演讲。他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他把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芽的原因归罪于五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入世的而非出世的;二是科举制度;三是国人观念上把技术看作“奇技巧”;四是国人缺乏推演思维;五是天人合一观。而四、五点全是《易经》之过,把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萌芽,反映在思维领域的缺陷归罪于《易经》在推理方面只注重归纳法而轻视演绎法;把天人视为一体、内外同理,抹杀了自然规律跟人世间规律的区别。

事实上,《易经》文化不仅存有归纳法而且存在演绎法。《周易·系辞上传》记载“易有太极则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讲的就是演绎法。然而《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和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当人们在试图破解李约瑟难题、寻找“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终极原因时,从《易经》带给国人的文化思维习俗去解读不失是一种路径。

一、《易经》简约化表达方式不

利于科学缜密思维方式的形成

其一,《易经》符号简约化。《易经》仅用阳爻和阴爻二个基本符号,用三个爻的不同组合形成八卦,再由两个八卦的重组得出64卦。不同的卦象均由阳阴两个基本符号在易变中演生而来。比如泰卦,上坤下乾。坤是地,乾为天。古代人迷信,认为地在上天在下,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是天地交通之象。《易经》仅用二种符号来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和运动规律,而不是采用每一具体的符号对具体事物进行定格;仅用极少的几个符号表达变幻不拘的具体事物的表象。用极其少的质料因来简约一切实际问题,缺乏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具体性质具体表征。符号简约易于拘泥于简单的符号组合,忽略事物真实的面目。试问人的名子符号能够穷尽作为自然人的思想及个性吗?代表表象的符号不能透视事物内部的规律。运用简约的符号只能便于对事物进行记录和描述,只能从最简明和简易的方面去刻画,至于表象之内的东西,仅靠简约后的几个符号进行提炼是很困难的,必然采取与简约相反的路径去探测。比如用系统化、整体化、有机化比较简约化更复杂更科学的路径去探索,可能要比从表象对事物进行简单的认知更深入、更深刻、更透彻。因此,化繁为简的符号在某种意义上只能代表着简易和粗浅。古代先民采用简约的符号,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反映了中国文化在《易经》中所表现出的简单性、直观性和象征性。而西方文化在对事物作以区分时,总是以特别明确的符号进行标注,每个意义与事物都非常的确定和清楚。比如“”代表推理的结果;“+”代表数字累加。符号意义非常的确定、唯一和具体。而《易经》64卦象符号是在两个基本符号的易变下赋予不同的表象,不仅难以理解而且也难以记忆。不仅会给人造成形似、大致、模糊、笼统的错觉,而且使人的思维停留在一种简化、简单、近似的塑化环境中,进而习惯于“掌握表象等同于完成了对事物整体认识”的简约思维。在符号的选择上,《易经》文化走上的是一条看起来非常简单,实质上对事物的描述和表达却不是一件很简约的事。在简约符号的文化积淀下国人的思维和注意力往往放在对事物表述的简单刻画上,忽略了符号背后事物之间的逻辑性、思辨性和实证的思维联系,没有形成追求确定不疑的知识文化精神。而这三者恰恰是西方科学的本质特征。

其二,语言文字简约化。“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育的年代。”[1]在这一过程,中华文明始终贯穿着文字及语言简约的价值取向。因为语言的简约化可以重点表达语言的发音量和文字的表达效果。比如说“爸”和“爸爸”,当喊出声时,前者声量必定有力有声有色,后者则被第二个爸字轻音弱化。中国古文堪称语言文字简约化的代表和典范。为了使字词更简约、更精美、更上口,中国古文往往不遵循现代语法逻辑结构。杨振宁先生认为世界各地的原始语言和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结构,而汉语中的单音是仅有的。如64卦的卦名乾、坤等,读起来声音洪亮底气足,有力有份量,它适宜中国古人对体内过剩能力的发泄需要,因此受到当时人们的欢迎。元、利、贞、吉、凶、阳、阴等这些单音节字一直被保留下来,足以说明语言文字的简约化是受到《易经》的影响。中国先民为了语言文字的简约化,往往不注意语言的系统性和表达的逻辑性。有时为了力求字词的简约化牺牲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造成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非常的不确定性。象征意、通借字、引申意、扩展意等等从表象来看难以确定,根据不同人的心情和思绪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而英语却不同,比如word是单词、言语、消息之意,前头加上the 则变为圣经的意思。英文多以复音出现,不同的词代表不同的意义,非常的精准。比如respectable(应受到尊敬的);respectful(尊敬的人);respective(各自的)。即使它们是同词性的词,符号表达不同,音节读音不同,意义不同。结构区分相当清楚,意义区别相当明显,不存在词性不清楚,结构不明确,意义混乱和笼统问题。《易经》语言文字以简约化著称,它淡化了人们逻辑一致性和系统性的思维观念。在意义方面某种程度上《易经》带给人们的不是确定性的真理,而是思维的随意性,缺乏理性,主客不分,天人一体的幻境。从中国古文诗辞歌赋中可略知一二。中国诸子百家格言警句多,但之间联系不严密;《道德经》隽语名言多,但缺乏系统性;《论语》言语简明但不规范。既然《易经》文化表达了一种简单和大致能够描述事物表象的价值倾向、一种简练和似是而非的思维定式,缺少精准性、系统性和逻辑推演的科学探究理路,那么要让《易经》文化担当起培植科学发展精神的给养和土壤,恐怕它难负此任。

二、《易经》简约化类比方法

不优越于科学技术方法的运用

首先,简约化类比方法不是一种严谨科学的逻辑推理方法。爱因斯坦说得好,“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2]《易经》简约化思维在构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联时,不是主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而是采用与归纳和演绎相比具有简约特征的类比法。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而类比推理被视为与归纳和演绎并列的一种推理方式,是从个别到一般或一般到一般。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而类比推理的结论与不完全归纳一样是或然性的。类比推理看似有归纳的影像,但不是归纳,它偷功省力,不象演绎那样进行的严密和扎实,采用牵强附会的思维达到对另一事物进行推理。“《易经》的思维方式与其说是归纳,不如说是类比;与其说是归纳思维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还不如说是类比思维犯的错。归纳是一种科学的推理方式除了不完全归纳外,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可靠的。而类比思维就不同了,得出的结论只是具有或然性。而且由于类比思维的滥用,造成中国科技上比附大行其道,确实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蜕变。”[3]简约化类比即简单类比是《易经》的根本思维方法,代表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类比、比喻、象征等思维形式,从本质上看,是同一形态的东西。比喻是类比的表现形式,象征即是隐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三者都建立在经验的、具象的基础上,都是主体借助一定的物象或原理,以阐明特定的情感意志的一种方法。”[4]简约类比主要表达主体的情感意志,常被用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理解为修辞手法更为恰当,感性的因素多一些。而归纳和演绎,尤其是演绎,它是在大前提下透析一切内涵的有效推理手段和渠道。“类比推理前提不蕴涵结论,推理的根据不够充分。类比推理所依据的是两事物一部分属性相同,进而推知另外属性也相同,这样,前提不能蕴含结论,推理的根据不够充分,不能保证结论必然正确。”[5]这种方法容易在不同类别的事物之间通过牵强的类比,形成表象的、非本质的、错误的联系,用在科学研究中是不能推出正确的定律和定理来的。《易经》在逻辑方法上这种简约化,使原来可以初见科学的演绎法自然发展下去却被简约的时尚思维环境裹挟在垃圾堆里,只计简便、可行、实用,而不再付出求真、探秘和创新的坚持。后来这种简约化的类比方法被儒学吸取,天与人的关系被类比为合一一体。到了汉代董仲舒时期,《易经》文化中的简约化类比方法被比附歪曲到天人感应的地步。

其次,简约类比方法是一种原始思维方法,缺乏严密的分析和推理。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把握,往往使用更容易表达的想象力。只要有一个类似的点,古人就爱发挥想象和幻想,在似是而非的记忆中,对似同相同的东西复现就会感觉到安全。对于事物出现的原因及结果,在飘渺不定的幻觉下很难实现理性的分析。醉酒人不理智,脑际中晃忽出现曾经发生过的同类事件,比如勾起使他不快乐的往事。这是人类本能就会的原始类比思维起到的作用。这种方法把事物之间的相同假设当成真理,而不去考虑进一步地验证,缺乏科学理性和科学实验,不是促成科学萌芽的根本方法。列维·布留尔从逻辑的角度研究了原始人的逻辑思维方式,认为简约类比方法容易产生因果不分,“他们把原因与前件混淆起来了”[6]。中国先民富有想象力的类比方法,对一种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要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科学技术,仅靠简约类比的思维方法是不能催生出近代科技的。“《易经》的类比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既有积极的影响,也阻碍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进一步研究”[7],因为易经采用的推理方法是一种原始的类比方法,用玄乎至今没人说清楚的阴阳五行是什么来类比天道、自然和社会,并主观地取象作比,为人类、自然和社会之间在观念上编织了一幅象征感应之网。用卦象的意义把人世和自然界嫁接起来,忽视严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沈致远说:“中国传统思想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许多重要发现都停留在孤立而未形成体系,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现实是非常可惜的。”[8]因此可见简约类比思维方式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进作用不如严密的推理和实验优越。如果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把科学思维熟掌于心,变成身体技能的一部分,这样才能驾驭科学技术的发展列车。

三、《易经》简约化价值取

向不施惠于科学精神的发展

一方面,《易经》以简约化画像和文字展现一种神秘主义的力量。作为古代神秘文化原是用来调适古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不是用来帮助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的。吴国胜认为“人的先祖,为他的巨大的心理能量所困扰,……充满了恐惧、愤怒甚至绝望的情绪”[9]。古人不是因为没吃没喝而恐惧,而是因为内心巨大的能量不知如何释放而恐慌。 “为了调适内在的恐惧心理,必须得做一些文化上的功课。第一步就是制造各式各样的人类符号,制造意义世界。”[10]人类早期的基本活动主要是跳舞、典礼、巫术、图腾等仪式表现。这些仪式都是有意义的简约文化。而“《易经》肇始于原始宗教的巫术活动,从本原和本质上说是一部预卜算命、推断祸福的经书,是古人占筮后,根据卦象所写的档案性的记录。”[11]因此,《易经》作为一种用简约化的符号,反映先祖渴望战胜内心不安通过简单而玄妙的手段而被保留下来,是人类早期进行物质文化活动基本内容的记忆,跟近代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没有多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它的简单而实用、奇妙而无科学性的非理性的文明趋向,在人们爱幻想的本能下以及占卜文化的影响下,被国人一代又一代地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易经》中简约类比表达一种简单而实用的价值趋向。其影响根深蒂固地凝集在国人的血液里。如“划繁为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别搞这么复杂,简单一些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可以体会到《易经》简约化思维和价值观的存在。在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里,愚民文化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易经》中玄乎糟粕思想也始终没有得到清算,《易经》中归纳、演绎方法因简约化类比方法占据上风而没有得到弘扬。对玄妙不可说清楚的符号人们可以通过类比来预知未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人的视野,蒙蔽了国人的理性,削弱了国人的斗志,麻痹了国人的科学精神。简约类比之风胜行,让国人处在浪漫的艺术世界里,没有人对枯燥无味的实验知识和试验技能乐此不疲。所以中国人可以用简单实用的类比方法去沟通人世间和自然界,使原本不同领域的规律和现象用“通感”的方法联系在一块。简单实用,排斥复杂性和庖丁解牛式深入探究,并拒绝进一步追问知识的真实可信是《易经》简约价值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源头《易经》那里所表现出来的简约价值倾向塑造了中国人注重实际和中庸的行动取向。“实用取向,即直接功利性,从事物的表层关系判断利益得失。所以中国人很难怀着虔诚之心去从事科学研究,进而把对象升华到形而上的层面加以探讨。中国人注重实际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们急于用一种现象解释另一种现象,压抑了对一种现象深入研究的可能性。”[12]因此,在《易经》简约价值影响下,中国人在演绎推理、试验探究方面缺乏优势;在理性选择、主客二分方面朦朦胧胧;在思维表达方面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而是用臆想笼统、实用简单的价值观去对待人与自然和社会,同科学技术的理性精神相差甚远。

总之,《易经》简约化文化表达方式、简约化类比方法和简约化价值取向体现着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简约”《易经》精神。其特征与实证检验、具体系统、准确标准的科技理性不相符合,然而这种简约化文化精神恰恰影响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2005年第1期。

[2][8]沈致远:《抽象继承——兼论关于〈易经〉的争辩》,《科技文萃》2005年第2期。

[3][7]许外芳:《略论《易经》的类比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学术探索》2007年第5期。

[4]李宗桂:《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5]中山大学逻辑教研室:《逻辑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1页。

[6][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47页。

篇3

1 问题与矛盾

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195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每年的6月7日设立为“世界文化遗产日”,其意义是明确“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或自然风景不仅属于它所在的国家,也属于全人类”。2006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并决定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随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并在法律地位上予以明确。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曾经被片面地理解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限制,致使很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片区成为城市发展难以逾越的“门槛”,曾一度影响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工作。这种状况尤其在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西部地区还持续存在。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起飞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从2005--2008年开始酝酿并初步提出了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空问规划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统筹发展,为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对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不得不面临着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两个方面的难题。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往往是一些中小城市,经济实力薄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对滞后。因此,如何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科学地结合起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中西部地区众多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科学思路,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经济发展要素,从经济、旅游、城市规划等多角度思考,提出一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并以四川省三台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用以分析所述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 三台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与价值认识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绵阳市东南部、涪江中上游,为绵阳市辖县,距绵阳市中区57km,距成都市153kin,以县西三台山得名。三台县于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台县古为郡县,是古国文化发源地。自公元前201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自古享有“蜀川重镇、剑南名都”之称。境内沿江平川、浅丘绵延,溪流纵横,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具有山水之利的半山区县,既是人文荟萃的文物之邦,又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历史上李白、杜甫、薛涛等诗词文人均在此汇聚,并留有名篇佳作。

三台县主要有4个历史文化片区,分别是古城墙南门片区、大佛寺片区、琴泉寺及北塔寺片区、东山公园及东山大佛寺片区。该4个片区大多依山就势,坐落在县城的凤凰山、牛头山、三台山、蟠龙山上,构成了县城“山水城”的城市骨架。但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强烈诉求并缺乏及时的保护规划,致使以上历史文化片区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部分山体形态被快速发展的房地产建设吞噬,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此种状况已经引起了文人名士的关注。作家舒乙认为,三台古城墙年代久远、质量高,城墙的材质超过北京古城墙,并就三台的保护事宜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提案。本文就其重要的历史街区进行概要说明。

2.1古城墙和南门片区

2.1.1概况与价值

古城墙和南门片区内大量的清代民居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现在的古城墙文风厚重,于清乾隆32年至35年(公元l767—1769年)由知县徐世楹在明嘉靖墙楼的基础上培修复建而成,现仍保留下南城门楼和东城门门洞,是目前国内少数保存完整的石砌古城墙之一,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规划保护区。东门至北门段和南门至老西门段的部份城墙保存完好,城墙总长约2km。南门城墙高6m、厚9.8m;城墙用长1.2m,高、宽0.3—0.35m的条石垒砌,门洞为纵联式券拱。南门城楼为木结构抬梁式,重檐歇山顶,九架梁前后单双步梁分心用9柱、面阔5间、进深8间。南门片区现状为大量成片相联的古民居院落,受北方建筑营造法式影响,形成多进院和几个多进院落并列住宅,以及“四水归堂”,“一颗印”式住宅,其造型别致、古朴典雅,具有北方明清代建筑风格,富有古城韵味。

2.1.2主要问题

城墙被开有断口10处,搭建若干处,均因经济发展而又缺乏保护规划所至。同时,该片区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差,导致民居院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增加了改造的周期与成本。此外,城墙周边的城市用地性质不合理,大量的工业用地给城墙和民居的保护带来了环境、交通等诸多问题。

2.2大佛寺片区

2.2.1概况与价值

该片区位于三台县潼川镇南河路蟠龙山腰,是县城山水形态的重要构成节点。大佛寺内造像凿建于元大德五年,距今有700多年历史,坐东南朝西北,高8.3m,肩宽3.8m,为“说法像”。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发现此佛,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修建大佛寺,其佛教文化影响力大、交通区位好、城市地标功能强。大佛殿的大佛是绵阳市唯一、全省少有的元代佛教造像,在研究元代佛教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佛殿为九脊歇山式木结构,造型独特,气势恢弘。

2.2.2主要问题

周边用地性质复杂,建筑风格不和谐,景区被城区严重屏蔽,缺少“透气”的空间,影响了大佛寺片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2.3琴泉寺及北塔片区

2.3.1概况与价值

琴泉寺始建于北周,唐初按星象落座建殿,文人荟萃。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等人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石刻碑,阴刻、楷书,文物价值较高。北塔位于琴泉寺北侧的北塔山顶,清嘉庆十八年修建,现保存完好。随着城市的向北拓展,可与琴泉寺片区携手打造城市北部的城市公园。

2.3.2主要问题

该片区位于城市西侧,处于城市发展的外围,受城市发展冲击较少,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市用地的快速拓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前沿,同样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2.4东山公园及东山大佛寺片区

2.4.1概况与价值

该片区主要包括东山公园与东山大佛。东山公园始建于唐代,李白、杜甫、薛涛等文人墨客都曾于此驻足作赋,因有“东林晚钟”之景而有“小寒山寺”之称。东山大佛位于东山观音寺,沿涪江东岸山崖而建,面对涪江,自然景观优良。内有坐式佛像高14m,历史悠久,为唐代所造。唐人侯圭《东山观音寺记》对其就有描述。该片区位于城郊涪江东岸,人文历史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条件好,为城市的景观骨架节点。

2.4.2主要问题

东塔年久失修,人文历史遗迹保护力度不够,周边建筑不和谐,缺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如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东山大佛景点受地形地势的影响较大,发展空间较小。

3.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主导的保护思路与模式

城市经济发展并非意味着城市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城市的全面发展包含了城市经济在内的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居住环境、投资环境等诸多方面,因此作者从旅游学、经济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进行了多角度综合思考,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发展为主导,以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点,以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以最终达到科学合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思路,为城市的游憩空间、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3.1保护思路提出的研究基础

经济发展战略——支撑作用: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与旅游经济对接、与文化经济对接和与休闲经济对接,并据此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如本次案例中古城墙及南门片区与凯江滨水区的协调发展。

篇4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交流空前扩大,使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泸沽湖正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泸沽湖摩梭人神秘的传统文化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左所与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的交界处, 是摩梭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古称“摩沙”、“摩些”、“么些”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摩梭人一直实行母系制的基本生存方式——母系家庭而被喻为“东方女儿国”,摩梭人共同生产、共同分享,家屋是其维系传统文化的地方,摩梭母系家屋的当家人是由家屋内推举出来的最有能力的女性担任。摩梭社会对男性的重视则集中体现在“舅掌礼仪母掌财”这一文化传统[1]。一直以来,摩梭人传承着一种与我国传统婚姻制度迥然不同的婚姻形式而引发了一场民族旅游的浪潮,民族学家称这种婚姻形式为“阿注婚”或“阿夏婚”,我们普遍称之为“走婚”。走婚,就是配偶双方不组成家庭,而是夜晚男到女家偶居,清晨又回母家,所生子女由女方的母系大家庭抚养教育,配偶双方除性关系外无经济上的联系,也不必承担义务[2]。作为摩梭文化载体的母系家屋的传统形式是木棱子房,即以树木为原材料,家屋以祖母屋为核心,屋中的火塘是家屋成员传承、分享的重要地点,同时还配有花楼、经堂、草楼等几个部分。家屋是评判一个母系大家庭是否兴旺的载体,因此摩梭人只要稍有积蓄, 都会投入到家屋的修葺改善中。

二、发展旅游经济对摩梭传统文化的冲击

旅游经济是指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所引起的,旅游者同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同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的总和。旅游经济不仅仅作为一种经济形式,也是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泸沽湖地区推进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摩梭人的传统文化主要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冲击:

1. 发展旅游经济使摩梭男女的劳动对象、地位以及范围发生了转变

在摩梭人的传统经济结构组成部分中,女性主要负责从事农业耕种、农副产品生产以及手工业产品生产工作,而男性主要负责赶马经商、下湖捕鱼、江边淘金等工作。女性由于其收入较稳定且在整个家庭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加之负责整个家庭的日常家务活动,因此相对于男性而言在家庭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从1992年泸沽湖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以来,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摩梭人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摩梭人开始转向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济活动。以较早发展旅游业的落水下村为例,落水下村的旅游业主要以家庭接待为主,而家庭接待是处于家屋内的住宿及餐饮等活动,无一例外这一任务就落在了主要负责家务活动的女性身上。一直以来摩梭人形成了“女主内、男主外“的格局,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女性不仅要负责家里的接待活动,还要参加村里集体组织的旅游接待活动,这就使得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把劳动范围扩展到了家外。女性不仅要操持家内还要负责家外的一些活动,使得女性在家中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2.发展旅游经济使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发生了变化

“走婚”这一独特现象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只出现在泸沽湖周边地区[3]。至今,摩梭人因仍然保存着母系家庭和走婚习俗的生活方式而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我们常说的“走婚”即是民族学家所说的“阿夏异居婚”,这种婚姻关系是男女双方以感情和爱情为基础建立的,它不受具体的法律或家规等的约束和保护,婚姻关系的建立和解除都由男女双方自愿,双方皆有平等与自由的选择权。随着旅游经济在泸沽湖地区的推进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加强,摩梭人传统的婚姻形式开始发生了变化。从事旅游业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使得摩梭人意识到要想较好较快地发展旅游业,必须有着固定的配偶搭档。在落水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接待的旅游活动是当前最主要的旅游组织形式之一,住宿、餐饮及交通运输等一系列旅游活动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走婚”上,于是固定专偶成为目前最切实可行的婚姻形式,现在已有很多摩梭男女开始结婚实行一夫一妻制。然而却也是因为发展旅游经济的原因,很多已经停止“走婚”的摩梭人为了迎合游客猎奇的心理,又重新开始了“走婚”。

篇5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媒体环境的融合与发展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学术界的定义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_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具有较强的外延性,因此有的学者也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细致整合以及充分运用,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经济效益的知识服务类产业的统称。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文化创意产业的独创性、科技性、覆盖性等特征更加显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媒体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之一。就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来看,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相对简单的传播方式,已经迎合了当前人们因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而呈现出的个人可分配时间零散化的现状。通过新媒体这一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开展互动、表达诉求,获得更大程度的关注,更能产生更多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反馈模式。 如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兴产业,不仅加速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还与新媒体环境产生了良好的契合性,不断与之融合发展,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有力产业支撑。

二.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宝贵机遇与发展挑战

目前,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工具,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电子产品等终端,向广大用户提供持续的信息化服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即时通信工具,以QQ、微信为代表,具有通信效果即时、互动方式灵活、传播速度迅捷等特点。二是自媒体工具,以微博、博客为代表,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扩散性,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三是流媒体工具,以可传输、可点播的音频、视频数据流为代表,媒体提供商在网络上传输媒体的“同时”,用户一边不断地接收并观看或收听被传输,虽然远在天涯,却如亲临现场。由此可见,新媒体已经融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宝贵机遇

1.新媒体将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壁垒在互联网浪潮下将被逐渐打破,文化创意产业链有望被逐渐打通,进而颠覆文化创业产业的固有发展模式。从长远角度来看,凭借网络平台这一基础,更多产业将开始进军文化创意产业,开展多领域、跨平台的经营拓展活动,逐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最终形成资源配置优化、经济效益凸显的良好局面。以万达集团进军文化产业为例,自2012年起成立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以新媒体平台为基础,展开了院线、影视制作、演艺、科技娱乐、美术收藏等诸多领域的商业拓展,年收入不断攀升,目前已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

2.新媒体将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融资新范本。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媒体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全新的虚拟市场空间,其强大的传播效应与聚合能力,将使文化创意产业借鉴到更多金融合作模式,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融资难”瓶颈,为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和资金投入渠道。以阿里巴巴公司借助旗下的娱乐宝平台融资文化产业为例,娱乐宝平台于2014年开展预售活动,支付宝用户以100元为门槛,就可以投资《小时代》、《狼图腾》等影视作品,支付宝用户也从消费群体一跃成为准投资群体,文化创意产业也筹集到了相应的启动资金,进一步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渠道,创新了文化金融的合作模式。

3.新媒体将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品形态的针对性转变。

新媒体环境下,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信息推送技术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迎合用户需求的重要手段。通过大数据分析海量信息,充分挖掘潜在文化创意元素,不仅可以掌握用户的真实需求,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用户需求;通过信息推送技术,可以更精准地投放产品,完成从被动接受到精准推动的有效转变,区分市场,抢占先机,提前谋划,运筹帷幄,最终完成产品形态的针对性转变,从而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发展挑战

1.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产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挑战。

原创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原创内容生产仍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这其中产业融合发展是基础先决条件,没有优质内容,终究无法吸引优质客户。但当前形势下,部分文化创意企业恰恰忽视了原创内容生产,未能建立从内容创意创作源头到播放终端的全产业链,未能在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苦下功夫,走出一条跨界融合与合作发展的双赢之路。

2.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高水平人才相对缺乏的挑战。

文化创意作为一个复杂学科,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具备多种学科门类知识储备的高水平人才参与其中。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当前的从业人员现状并不乐观,存在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高端人才相对缺乏的普遍问题,整体人才层次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

3.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普适性程度相对不高的挑战。

受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模式与文化传承特殊性的影响,文化创意的来源具有较强的地缘差异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局面,但缺少相互间学习借鉴的成熟模式。特别是一部分文化创意企业过于注重迅速获得经济效益,而忽视普适性程度相对不高的现状以及对地缘文化的创意应用,照搬照抄,盲目模仿,导致同质化、趋同化等不良现象的产生,不但导致文化创意产业陷入以单纯赢利为目的的发展困境,还阻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途径探究

(一)坚持内容为王,切实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内容为王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提升文化产品质量为归宿,以注重文化资源挖掘为宗旨,使文化产业及其产品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坚持内容为王,坚持以传统文化为基本的创作内容,文化创意产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要把提升文化产品质量作为基本着力点,将内容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赢得产业发展优势,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

(二)加大培养力度,构建高水平复合型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文化创意产业核心是人才的灵感和创意。在新媒体背景下,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高水平复合型的人才队伍,是解决人才匮乏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同质化现象,培养定位大同小异,难以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偏才”和“专才”。因此,应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市场需求,充分从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新媒体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在顶层设计方面,要树立战略思维,克服短期效应和急躁情绪,尽快制定新媒体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形成宏观层面“互联网+”的顶层设计,探索实施推动融合促进战略。努力实现三步走:一是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产业融合相关政策,加快制定各地区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支持重点企业和项目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研发生产和市场开拓能力。三是大力扶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使其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再次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引导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媒体及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篇6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4-0075-03

Abstract: SWOT analysis is used to study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 Shanxi under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hat are beneficial to its development: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and increase marketing publicity;broaden financing channels and improve infrastructure; build the brand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nd extend the tourism industry chain;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train high quality personnel, improve service level. It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outh Shanxi to seize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Cultural Tourism;South Shanxi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不仅是促进地区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以实现“五通”建设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通过加强旅游合作,尤其是发展具有各国特色的文化旅游,能够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实现文化认同,为深化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晋南地区是指山西南部,包括临汾市和运城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延伸的腹地,邻近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同时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记载表明中华史前三圣尧舜禹都建都于此,晋南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首先列举出研究对象发展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挑战,然后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分析,从中得出发展建议或结论。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条件

晋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寻根祭祖游。临汾市的陶寺遗址,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出土了最早的文字,奠定了华夏的根基,“民师帝范,文明始祖”尧帝的尧陵和尧庙;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广胜寺内的飞虹塔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七彩琉璃塔;苏三监狱是全国仅存的明代监狱。运城市的世纪曙猿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类人猿;“海内祠庙之祖”的后土祠;“关庙之祖”“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庙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具有“中??死海”之称的盐池。这些旅游景点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垄断性。

2.区位条件

晋南地区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是连接三省的中间环节。向东承接环渤海经济圈,向西毗邻关天经济区。晋南地区邻近西安、洛阳两大旅游热点城市。运城市离西安仅有260公里。西安是我国西部的特大型城市,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国际化程度高,旅游发达,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构想的促进下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者。

3.交通条件

南北方向上贯穿南同蒲铁路,东西方向上横亘侯西铁路、侯月铁路。大西高铁建成营运缩短了晋南地区与太原城市群及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交通时间。运三高铁的筹建有助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并与中原经济区实现对接。京昆、运风、运三和大运高速形成了晋南通往北京、太原、三门峡、西安等大城市的高速交通网。临汾乔李机场、运城关公机场目前通航27个城市。晋南地区已经构建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现代化的交通网络。

(二)劣势分析

1.管理体制

大部分旅游景区由事业单位分级管理,管理机制不活,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滞后,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景区整合不足等问题。晋南地区的19个4A景区以及2个3A景区大部分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相互支撑少,未形成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产业投资渠道单一,向社会资本的开放程度不够。

2.开发程度

旅游资源并不等于旅游产品,晋南地区资源向产品转化尤其是深层次的转化不足,这直接影响文化旅游的发展。目前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游览观光的层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收入主要依赖门票,主要的旅游活动集中在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同时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够,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不完整。各类产品开发不足,难以满足游客当前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以及市场新变化。

3.相关服务

目前运城市有旅行社84家,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5家;临汾市有旅行社54家,五星级酒店0家,四星级酒店5家。虽然旅行社数量多,但缺少大型旅游上市公司,整体上呈现小、散、弱的状态,市场化程度低,接待能力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同时旅游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重点是文化的挖掘和讲解,高素质的讲解员会将文化更加生动地展现,更好地将文化融合的旅游中,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然而现阶段存在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景区服务人员素质层次较低等问题。

(三)机遇分析

1.“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国家“一带一路” 合作倡议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华文化对各国人民存在着巨大的吸引力。晋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尤其是运城的关帝文化和临汾的根祖文化,更是对海内外的华人华侨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同时晋南地区临近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高地西安,可以与西安形成大的旅游圈,共享旅游客源。

2.良好发展环境

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柱。这为晋南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通过《人说山西好风光》电视竞演方式评选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主办城市,全面宣传了晋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展示文化旅游形象,掀起全方位协助文化旅游发展的热潮。这为晋南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挑战分析

1.区域竞争

黄帝是华夏部落首领,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是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陕西延安黄陵县力图将黄帝陵打造成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据历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经过几千年的传承,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华夏第一陵”。同时黄帝陵是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旅游内容上与晋南的寻根祭祖游内容相近,容易形成区域竞争。

2.旅游业新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成为人们了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旅游业已经从“景点旅游”发展到了全民旅游和自助游、自驾游为主 “全域旅游”阶段,最终要实现全域资源整合、全面布局、全景打造、产业融合、全民参与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把整个旅游地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规划和建设,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变,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根据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从游览观光型向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休闲性更强的度假休闲旅游转变。这使得游客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对特色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的要求更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

三、发展对策

(一)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抢抓“一带一路”机遇,依托晋南地区加入“美丽中国、天下黄河”“黄河进三角”等旅游联盟。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强化与主要客源地行政部门、规模旅行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换、互相宣传、互送客源、共同开拓市场,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例如,与黄帝陵加强合作,同时突出民间姓氏祭祖特色,形成寻根祭祖专题旅游线路,打造“大寻根旅游圈”共享客源。通过广告策略、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人员推销等各种方式加大对晋南旅游文化资源的营销宣传。例如,借助西安区位优势进行大通道建设,在重要的交通枢纽设置旅游广告牌,扩大晋南旅游的辐射范围;加强旅游宣传互动,定期举办旅游推介会。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

旅游业发展需要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和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吸引国家、省政策性投资,吸引战略投资者。鼓励金融机构开办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的质押贷款渠道,小旅游企业以联保的方式实现小额融资,将资源禀赋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使得旅游业的发展由促进消费的单一支撑向投资、消费的“双轮驱动”转变。鼓励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的大型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旅游业和金融业的相互促?M。支持和改进旅游消费信贷,探索开发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城市基础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以及乡村公路等级不高和景区景点连接线道路不通畅的问题,实现从机场、火车站和客运站到景区交通的无缝衔接。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停车场以及旅游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而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

(三)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延长旅游产业链

依托晋南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尧舜文化、关公文化、移民文化和黄河文化,开发影视、节庆、主题公园等文化旅游产品。在景区内开展常态化的主题活动和增加夜间项目,以游客的体验时间换取旅游空间。例如举办“关公国际文化旅游节”“大槐树寻根祭祖节”“舜帝德孝文化节”等活动,塑造晋南地区根祖孝文化的旅游品牌,带动晋南文化旅游业发展。支持旅游产品的研发,设计一批质量过关,具有晋南文化元素符号的旅游产品,实现文化商品的“回味效应”。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将旅游业与餐饮业结合起来,弘扬晋南餐饮文化,深入挖掘民间传统小吃、开发晋南文化型传统菜品,打造特色餐饮品牌,提升晋南餐饮业发展品质。旅游业与住宿业相结合,优化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住宿品牌,推进住宿企业的连锁化、网络化发展,发展更适合自驾游、自助游的车营地、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

(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探索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委托经营,实现旅游事业向旅游产业的转变,提升旅游企业的活力,解决土地、资金、体制、组织等旅游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配置的问题。建立景区旅游开放备案制度、景区旅游建设与经营项目会商制度、推动景区旅游实现特许经营管理,推进经营决策、劳动用工、薪酬制度等去行政化改革,完善景区建设经营活动中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景区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景区预约预报预定机制。引导旅游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农业、教育、医疗、金融业相互促进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晋南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服务水平

篇7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机遇 ;影响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国家和社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都投入了极大的力度。其中政府的扶持力度最具引导性,如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节能法规与标准的制定等等。作为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产业理念,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西方发达国家转换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战略步骤。他们注意到创意产业对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因而把文化产业与更广泛的制造业部门联系起来,致力于发挥创新、信息、知识与文化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当前,美国、欧盟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乃至马来西亚等国,都把创意产业作为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战略步骤,形成了全球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总体态势。

在全球创意产业勃兴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产业结构总体调整转换的新阶段。面对这一现实,中央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所有这些,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文化与产业的联姻是历史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新现象、新机遇,是信息时代社会资本积累的新源泉,抓住这个机遇就把握了信息时代。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及税收优势

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文化部随后出台《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年,北京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2009年又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同年7月,央行营业管理部和北京银监局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政策都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且已经开始制定切实的指导方针为文化企业的融资打通脉络。此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消息:“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日前《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称,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并具体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这一消息的将使低碳经济深入到我国的各个行业之中。在今后无论出于经济原因或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作为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文化创意产业都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倾斜和税收优势都将显现无疑,他们将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矛盾论认为,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但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多角度科学分类,促进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方法较为单一,基本是依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根据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的。例如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1、文化艺术;2、新闻出版;3、广播、电视、电影;4、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5、广告会展;6、艺术品交易;7、设计服务;8、旅游、休闲娱乐;9、其他辅助服务。这种单一的分类方式无法使文化创意企业和机构与我国目前的低碳经济政策进行良好对应,由此带来的行业内低碳标准不统一,碳排放区别不明显,很难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分类时针对不同视角进行多角度分类。低碳经济要求以科学、准确的碳排放为标准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碳”化分类以更好对应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促进产业自身结构的调整升级。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在控制自身的碳足迹的同时发挥更大的降碳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低碳产业,但不是无碳产业,只是相对于其它产业而言总体排碳量较低,作为经济范畴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依然离不开资源使用与能源消耗,其在经济生产过程中也必然直接或间接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等污染。研究如何使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排碳量得到减少和降低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8

一、引言

河南省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出台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过5%”的发展目标。虽然国务院、河南省都非常重视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是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乐观,面临着整体实力不强、文化资源开发不够、产业附加值较低、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等问题。[1]为此,文章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期望能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一)文化创意产业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快速发展。诸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甚至已发展成为这些地区与城市的亮点。另外,成都、南京、杭州、青岛等城市也纷纷凭借各自的区位资源、文化资源以及人才资源等优势,创建充满特色与个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示范园区,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物,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经济迅速发展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更是适应知识经济的创新型产业形式,其主要包括视觉艺术、书刊、表演艺术、出版业、电视电影、设计策划、文物古董、计算机等行业。这些行业既包括传统艺术部门与数字化经济部门,也含有商业化传媒部门。

(三)区域经济因素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

一是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和规划会对文化创意产业要素供给产生影响;二是政府制定的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法规等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战略与竞争结构产生影响;三是政府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作为文化创意行业的运行标准,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条件。总之,文化产业政策直接影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成效。

三、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含量

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其重点在于抓住了消费群众的内在需要,极大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文化与精神等方面的诸多需要,并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满足消费者的各方面需要,重要举措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含量。[2]因此,强化文化创意产品物理形态的制造技术,丰富文化创意产品种类,积极利用计算机、手机等新型媒介终端设备,采用视频、通讯等数字化标准终端的符合功能,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含量,实现河南省区域经济的高质高效发展。

(二)增加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

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河南省可以从自身独有的中原优势出发,打造充满特色的中原文化创意品牌,从各方面着手增加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例如,依托功夫文化、中华姓氏、甲骨文、轩辕故里、禹州钧瓷、朱仙镇木板年画等丰富的中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民间演艺、民间工艺等,将其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中。只有不断增加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才能真正增强增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效促进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

(三)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效应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功能。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增强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这些企业进行大力创新,实现龙头企业与骨干企业引导示范功能的最大化,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水平。同时还要有效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促进跨行业、跨地区的整合重组,推动大规模、集约化的管理。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鼓励个人企业与个人资本的深度对接等。通过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贸易组织的中介作用,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大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篇9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传统和谐文化,如何做好传统和谐文化的植入,如何改善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不和谐因素,这是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传统和谐文化中存在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思想,对于促进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面貌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代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着摒弃传统和谐文化的现象,尤其是牺牲自然的利益而攫取眼前的利益,不注重大局,对经济主体大动干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跟传统和谐文化的缺位有着密切关系,因而,我们必须加大对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视,从而带动经济的长远发展。

传统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无讼。这是指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的一种方式或者观念。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文化中,无讼理念曾对中国古代的诉讼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今天,无讼的价值理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孔子是“无讼”论的奠定人和倡导者。他曾指出:“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①说的就是把无讼的观念引入执政当中来。在无讼观念的引导下,这种古代传统的文化对于现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它与当代法治理念有着某种契合,例如都有赖于人们的认同与遵守,都追求社会秩序与和谐。在今日,无讼对社会的和谐、矛盾的解决以及司法成本的节约等方面仍然有着积极而现实的作用。②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竞争激烈,难免会发生摩擦,甚至对簿公堂,造成不必要的诉讼成本与损失,如果能够大力弘扬无讼的文化理念,将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加有利。

以和为贵。和谐被看作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经济发展中的和谐境界离不开“和”的价值观念与相处观念的有机结合。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和为贵所期冀的是一种向上的团结氛围,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共存理念,尤其体现在集体的道德观上。然而,“和”不是意味着一种盲目的同一,它也需要在同中求异,促进以和为先导,必然需要允许各种不同观念的存在于价值性,从而通过和的办法与手段来促进各种不同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和谐,这便是以和为贵为核心的当代经济发展的和谐价值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是一种和谐的思想理念,积极寻求一种正确的、普遍适用的、经济有效运行的方法与技巧,提倡一种中庸思想观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契合。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社会向前的形态如果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就必然导致社会的倒退,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重创,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传统和谐文化中就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治理思想。这种思想强调的是人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自然的发展才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老子就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则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④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无论是从道家还是从儒家的观念看来,他们都极力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只有人与自然能够达到和谐的境界,才能够给社会带来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和谐文化的缺位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使经济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传统和谐文化提倡以和为贵,追求社会关系与社会建设的和谐促进与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政府未能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以及自身的工作性质。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即政府未能很好地行使手中的管理权力,脱离了广大经济主体,从而使社会经济主体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在整体的经济发展建设中,缺乏统一有效的指导经济发展工作的基本标准和统一的管理监督机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政府的管理往往出现了管得过严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具有创新理念的企业经济主体,更是在政府的限制下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扑朔迷离。传统和谐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之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果,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保证。然而,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尤其是传统和谐文化的支撑,而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人们极力从自然攫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却忽视了保护自然。正是人们对“天人合一”和谐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人们与自然相处的尴尬,甚至遭受自然的报复,从而在更大层面上阻碍经济发展。

最后使人际关系恶化,纷争明显。在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难免会出现许多纷争,在纷争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冷静思考的因素,而是选择了大动干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与损失,既不利于社会进步,更不利于经济发展。而这种纷争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跟传统和谐文化中以和为贵思想的缺失是分不开的。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和为贵,一旦各个行业都能够以此为准则,不自欺、不欺人,便能够在许多行业中创造共赢互利的局面。然而,人们忽视了和的重要性,却只看到了差异性与不容性,最终只能导致在出现后最大限度的扩大化,人际关系恶化,这显然对经济发展很不利。

通过传统和谐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是以传统和谐思想为指导构建良性指导思想。必须传承传统文化和谐思想,以带动当代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形成一个良性的指导思想。

一方面,将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运用到日常的经济发展建设与实际工作上来,提倡同中存异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将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运用到人际关系的构建上。当前,只有强调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并将其植入人心,才能够在出现问题时,以最快速度与最低成本将问题解决,进而以高效率的姿态投入到新工作中去。

二是转变政府观念,加快和谐政府制度建设。当前,由于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导致许多企业无法放开手脚,影响经济的快速创新。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观念,加快和谐政府制度的建设,转变管理理念,坚持以和为贵,以和为根本,坚持以经济主体的合理利益为重,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重,发挥企业主体的创造性作用,以及各个行业的和谐共处。在处理政府与广大群众的关系时,要加大和谐管理的观念,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并鼓励大胆创新,鼓励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和谐的管理理念,将以和为贵的文化思想广泛传播于社会中,加大和谐文化的普及效应,加大文化的宣传。在处理纠纷时更要注重和谐思想的运用,以更柔和的和谐思想解决充满刚性的纠纷。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转变观念,坚持以服务型政府的姿态展示在广大群众面前,加快构建和谐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保持中立的角色,促进经济发展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此外,还必须坚决遏制在经济发展中滥用自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攫取利益的现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三是加大推进友好人际型社会的构建。当前,由于人们对传统和谐文化理念的漠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磨合与构建,从而使得经济的发展步伐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而,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推进人际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在面临经济利益的竞争时,能够以和的思想与理念来促进纠纷的解决,而不用走诉讼的程序,这样的解决模式也同传统社会追求的无讼文化是相对应的,是继承与弘扬传统和谐文化的一种方式,对促进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原文化软实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BKS005)

注释

①《论语・颜渊》,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篇10

将社会分析应用于旅游经济政策与项目管理中是对传统技术主导法的改革创新。旅游经济的社会分析主要是以社会学角度进行旅游经济系统全面考察,其中涵盖行政管理措施与资金及技术的使用考察,还包括对旅游经济项目影响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变量分析与考察。笔者在文中先分析了旅游经济社会分析的重大意义,并基于其重要性进行了社会知识认同分析,最后分析了社会学变量切入点分析。

一、旅游经济社会分析的战略意义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中注重进行自然发展经济学,从而忽视了经济发展中人类文化的相关影响研究。近年来,众多经济学者将文化变量引入到经济发展研究中,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经济理论成就,进而确定了文化问题在经济发展思想与实践中重要的影响地位,社会文化变量在旅游经济中的影响地位也就此确定。

旅游活动最大的特点便是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社会活动,其中各项活动都以旅游民众的主体需求为主导,具有社会人文性。旅游活动由于包含旅游消费群体与旅游活动服务群体,而其中的各群体或个体又具有明显的主体倾向,包括不同的社会生活行为习惯,这便决定了旅游活动中多元化社会影响因素的存在,因此将社会分析应用于旅游经济活动中能够系统囊括经济活动中各种社会影响因素,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社会知识对于经济发展也渐引起学者注意,并在经济研究中不断加深对社会知识的理解。社会知识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影响研究能够改变减少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因素,对于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学科系统知识认同分析

(一)社会科学知识认同的必要性

现阶段,将社会分析应用于旅游经济发展中首先推进了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对社会科学知识的认同,这是人们用社会学角度进行旅游经济发展可行性考察的必然结果,此外,强化旅游经济对社会知识的认同也是经济发展研究对社会文化变量关注度不断提升的附带成果。基于一项项的经济发展研究,社会文化变量与社会科学知识认同能够影响旅游经济项目的成败,因此将社会分析应用于旅游经济发展中需强化对社会学科知识的认同。

(二)社会科学知识认同发展意义

现阶段,旅游经济项目计划与设计工作多是基于经济发展目标进行项目规划,其中社会科学知识认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基于经济实际进行因素分析,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具有明显的战略意义。

社会分析应用于旅游经济分析中能够为经济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这便对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中强化社会科学知识认同提出了要求。社会科学知识认同过程中包括环境分析、可持续发展观、机构构建等环节的分析。这些知识与意识方面的认同能够推进社会分析的系统化。

一般而言,社会学科知识中一些因素对旅游经济的项目规划具有限制性影响作用,会直接损害旅游经济各项工作开展的系统性与概念性,这便要求强化科学知识认同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理论,减弱旅游经济内部社会因素的障碍性。

三、社会变量学与资金为主导的旅游经济

对于以资金为主导型的旅游经济而言,项目能够促进旅游经济迅速发展,推进经济目标的实现,将社会分析应用与旅游经济项目计划中能够拓展旅游经济发展内涵。

现阶段,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已经构建了相关的选择模型,但是社会分析就其模型作出了理论指导。项目选择模型中的人作为一大社会变量具有关键因素,可以算是旅游经济项目中的主导。将社会分析应用于旅游经济项目规划中将人这一变量置于首位进行因素考察,能够推进旅游经济项目规划。笔者认为人这一社会变量算是旅游经济政策制定者,这一社会变量能起到基础作用,重视社会变量的研究能够推进旅游经济科学发展。

四、旅游经济中的社会学切入点

将社会分析应用与旅游经济项目计划与政策制定中能够打破各社会学科之间的界限,并形成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现阶段,国外就社会学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社会角度在经济政策制定等相关工作中的作用,并最后得出结论认为社会学科知识应用束缚性因素过多,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将社会分析学应用于经济政策相关工作中需要以各学科界限的打破为切入点,着重明确旅游经济中的社会分析要素与内涵,强化应用。

随着旅游经济需求模式的转变,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将一些重要的社会变量置于经济研究的重要位置,会使经济决策的制定更加客观,也会强化项目诱导作用的发挥。在旅游经济研究中进行社会变量考虑能够实现旅游经济项目与政策相关问题的结构优化。

五、结语

本文着重阐述了社会分析在旅游经济政策与项目中的应用。笔者就社会学中的社会学科知识与关键变量进行了应用分析,认为将人这一社会变量作为现阶段旅游经济项目规划中的关键社会因素进行计划与设计能够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还能够促使旅游经济政策的制定更加符合旅游需求模式转折阶段的实际情况,利于旅游经济客观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萨满教;赫哲族;经济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大国,要使这样一个大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正确处理宗教与各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宗教,就其本身来说,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等。利用宗教的这些功能,使宗教服务于少数民族经济,就有了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宗教与本民族的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成为促进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赫哲族,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也是全中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的古老宗教。本文将通过对赫哲族萨满教与该族经济发展的关系来深入了解宗教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赫哲族的宗教观

中国少数民族大都位于环境恶劣,地域闭塞,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因为这些原因,他们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甚少,所以经济相对落后,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本民族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存,而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他们的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宗教基本上涵盖了一个民族所有的文化,甚至是他们所有的生产生活。所以,正确认识宗教在自身民族经济中所产生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以赫哲族为例,它的萨满教信仰是在漫长的渔猎经济生活中滋生和成熟的。他们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崇拜大自然,他们认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都是有灵的。由于他们对于生老病死等现象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所以就只能提出他们自己主观虚构的臆说。他们认为人有三个灵魂,即“生命的灵魂”、“思想的灵魂”、“转生的灵魂”。这三种灵魂被统一在一个健康的人身上。与这种灵魂观念相适应,赫哲族人对于自然现象以及自然物都有自己的种种认识,他们知道多少动植物,那么就有多少神灵。所以,他们就用石头,后来又用木头,做成很多鬼神的形象,用来祭祀、崇拜,有的也制成画像,随身携带,出猎时携带,祭祀时排列。因为神的力量有大有小,他们的神也就有了高低、主次之分。他们认为人和神是不能直接相通的,所以在人神交流中必须要有一个中介人,这就是萨满。萨满是一切萨满教仪式的主持人,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萨满是忙不过来的,于是,就出现了萨满之间的分工。而这些萨满在平时,也是要参加生产活动的。[1]

从氏族制度在赫哲族地区衰落开始,赫哲族萨满教的职业化发展逐渐形成,并具有了某些特点,他们构成其宗教活动生活的基本面貌。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有:第一,萨满教授的非氏族性,萨满的神是祖传的,但教导新萨满的人不能是自家萨满,必须接受外姓萨满的教导,萨满学习的方法时实地观摩,在师傅萨满给人跳神治病的时候,边看边学;第二,赫哲族的神已有萨满专用和老百姓普通供祀之分,即使同类的神,也出现不同的称呼;第三,赫哲族的萨满已分成流派、等级;第四,专职化的萨满,不同的萨满有不同的职能,领不同的神,举行不同的仪式。[2]

二、赫哲族的宗教观对经济的作用

萨满教影响着赫哲族人民生产生活,他们的贫困富有、丰收减产,甚至是他们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萨满教。下面,我将具体的谈谈萨满教对赫哲族经济发展的作用:

1.萨满教对于赫哲族人民的教育作用,可以稳定赫哲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赫哲族萨满教信徒认为,一个健康的人拥有三个灵魂,其中“转世灵魂”的作用在于转生,即“好人死后仍为人,父子互相更替不绝;次者变为家畜;恶人变为蒿子杆上的疙瘩;永远不得再投胎为人。”[3]因为有这种观念,所以,赫哲族人民大都善良质朴,他们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力求后世再为人。正是基于因果轮回,世代不息的来世观,赫哲族人民大都遵循着良好的道德规范,不会逾越社会道德和法律底线。这一点,是很珍贵的,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是显得难能可贵。所以,赫哲族地区的萨满教,对于赫哲族地区的经济健康地、有序地、安全地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萨满教造型艺术和仪式活动都独具特色,有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特别是众多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利用当地的民族特色、宗教特色,来发展民族旅游业是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头戏。赫哲族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以捕鱼狩猎为主的民族,所以他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极为单一,这个也成为赫哲族除了自然环境限制外另外一个经济增长慢的重要原因。利用赫哲族本地的民族宗教资源发展民族旅游业,并把它作为赫哲族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充满了建设性的意义。

萨满教是一种氏族宗教,当氏族间举行大祭的时候,外姓人可以参与到其中,而祭祀家族也会将传世神具陈列于神坛两边,供内外人瞻仰膜拜。在这一活动中,外姓人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到这一仪式的庄重严肃,还可以看到不同萨满独具特色的着装以及有着特殊意义的道具。在萨满教造型中,神偶、神具、神服是最基本的。这些都是要由萨满自己亲手制作的,制作它们的材料都是有规定的,不能以次充好,以免破坏了各自所代表的意义。神偶要尽力保持原形原貌,较之于外形,更加重视神偶的神似,它不要求萨满精雕细琢,只要古朴简单就好。神具里面最重要的要算神鼓了,神鼓的选材往往要萨满长途跋涉,选取清净深幽山林中的木材,以兽皮来做成鼓面。神服的制作是最为精细的,从材料到裁剪,从设计到缝制都有很多讲究。[4]

3.北方很多少数民族都信仰萨满教,赫哲族可以利用共同的信仰,加强与周边地区其他民族的交流,从而有利于本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大国,要消除各民族、宗教之间的隔阂,促进他们的共同发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最行之有效的,还是只有各民族根据本民族特点,做好自身经济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无论是对于本民族,还是对于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大多数北方少数民族都把萨满教作为其民族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虽然各民族在自然、人文环境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萨满教的仪式活动也有各自的不同,但是,共同的信仰仍是他们之间的重要联系。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北方所有信仰萨满教的少数民族看做是一个群体,一个以萨满教为他们主要精神支柱与传承纽带的群体。这样,赫哲族就不再是势单力薄了,它的经济就可以与整个大群体挂钩,可以利用萨满教,进入到这个大群体,加强与北方各民族的沟通与交流,发展自身的民族经济。

萨满教对于赫哲族民族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萨满教与赫哲族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萨满教发展赫哲族的民族经济,可以成为促进赫哲族民族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赫哲族经济发展对萨满教的影响

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相辅相成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宗教活动,就是属于无形的意识世界中的精神层面。

在赫哲族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受过毁灭性的摧残。直到现在,赫哲族无论是从人口还是从经济方面讲都是及其薄弱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要看到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其他方面的变化,特别是赫哲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萨满教文化的变化,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赫哲族经济发展对于萨满教活动的影响:

1.赫哲族经济的发展,可以为萨满教的各种仪式活动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使宗教活动得以更好地进行。任何宗教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举行,如有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工具,特定的服饰等等。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保证。

作为人神中介者的萨满,他们举行仪式时,所穿着的服饰,包括铜镜这些配饰和神偶以及神具等在制作的过程中,虽然大都利用天然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在寻找和收集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以及不举行仪式的时候这些东西的保管,都是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来保证的。信仰萨满教的赫哲族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需要举行仪式,比如:祈求丰收、送魂、占卜、求雨止雨等等。在这些众多的仪式中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也是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来保证的。无疑,经济的发展,对于赫哲族萨满教的存在以及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物质方面的支持,萨满教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2.赫哲族经济发展给萨满教的宗教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对萨满教文化的保护,变得越来越迫在眉睫。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看到积极一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消极的一面。诚然,赫哲族经济的发展对于萨满教的存在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消极的一面。

解放前,赫哲族科学技术严重落后,经济不景气,人们不能解释的现象,比如:打雷、下雨、生病等等,只能作出自己的主观的臆想。所以,在那一时期,坚信“万物有灵”的萨满教盛行。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很多自然现象的实质,萨满教信徒也不断减少,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间,萨满教的观念以及传统显得更为微弱。这些都是赫哲族经济发展对于当地萨满教这个古老宗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关于萨满教的很多文化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该族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哲族地区的文化,与萨满教文化是一体的。所以,保护萨满文化就更加迫在眉睫。不能把赫哲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萨满文化的传承对立起来,要寻求他们共同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萨满教在赫哲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萨满文化与赫哲族的民族文化是一体的,是赫哲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教育了民众,促进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加强了赫哲族与其他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之间的联系。反之,赫哲族经济的发展也给萨满教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萨满教的发展壮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两面性的,赫哲族经济的发展也给萨满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通过对赫哲族宗教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覃广光.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2]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凌纯生.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篇12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古代大国的兴衰,还是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在我国,农村人口仍然占了较大的比例,重视对农村文化的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的整体实力,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文化建设这一方面,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在很多方面制约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我国的经济转型面临着很大的难题。

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1完善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这同时也使得我国的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城乡建设过程中经济实力差距不断拉大;第二,文化建设的差距。从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对农村的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村人民的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农民在发展农业的时候能够通过更加科学的手段,更好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我国的农业建设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的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使我国在这个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能够更快的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沉着应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2能够增加农村人民的幸福感,加快整体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能够使农村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之余有更加丰富的休闲生活,增加人们生活中的乐趣,使人们产生幸福感。根据研究发现幸福感并不是一种实质化的体现,而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但是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使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时,能够以一种轻松、健康、向上的心态去对待。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城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相对于之前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现在农村的物质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如果在人们进行物质享受的同时能够加强对农村的文化建设,会使人们更加充分的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农村建设的意义,增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并积极的参与到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加快农村发展的步伐。

1.3加快农村的城市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农村的建设,尤其是近几年来,实现农村城市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加强对农村的文化建设,能够极大的提高农村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改变农村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使农村人民逐渐向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转变。这样的话,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农村居民慢慢的接受一些城市中的文化,从而极大的降低在进行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时候出现农村人民对城市文化产生抵触情绪的现象,更好的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

2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2.1没有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就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城乡差距问题已经由来已久,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麻木,好像这一问题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正是由于大多数人在思想上没有端正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才导致我国出现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城乡文化建设差距越来越明显的问题。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宣传,使人们充分的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比如,在地方的新闻上可以有侧重点的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进行相关的介绍,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的了解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试点的方式,对单独几个农村进行文化建设,让农村人们能够根据实际的实施效果,来更清楚的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益处,增强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信赖程度,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来,加快农村的整体建设。

2.2思想守旧,文化形式单一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影响,在大多数农村人民的思想中只是单一的认为,作为一个农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活计,有一个好的收成就行,这种传统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产生一定的阻碍。加之由于受到传统农村文化的影响,我国农村现有的文化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在重大节日的时候,才会进行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将各地的风俗人情展现出来。所以,实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丰富农村文化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劳动人民文化知识教育。比如,乡政府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活动,号召各个所属村积极的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来,这样的话,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不仅能够促进村民之间的友好交流,而且能够丰富人民空闲时间的文化生活,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3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加强对农村的文化建设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已经越来越重要。通过丰富农村人们的文化生活,能够使人们更好的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树立对一些文化的正确认识,从而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质量,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