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

时间:2022-05-18 08:16: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

篇1

(1)社会方面:高职生的就业机制不完善、社会对高职生的认可度不高、社会的技能人才能力需求较高等。

(2)学校方面:高职教育改革本到位、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同市场需求脱节,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等。

(3)高职生自身: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欠佳、就业意识不强、脱离实际、怕吃苦贪图享乐等。

2、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就业难点。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广告学理论与技能,能在新闻出版、影视媒体广告部门、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策划创意与设计制作、广告市场调查分析和营销的广告业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能:了解广告领域中涉及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熟悉现代广告媒介、广告技术手段;掌握美术基本技能、广告创意与设计方法、计算机平面设计技能等。可以看出此专业很看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专业班主任应将重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思想贯穿于高职三年。

二、班主任分阶段做好就业工作

1、主导思想。合理运用教育规律并将其与企业评价体系相结合,深入贯彻“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以就业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努力达到合理规划、提升自学能力、历练实践本领三个目标。

2、实际操作步骤。(1)大一阶段:专业认可,正确规划。高职大一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期。首先这一阶段应该让学生尽早树立就业意识,班主任在新生入学伊始充分利用晚自习期间,有针对性的开展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介绍,着重说明专业的前景、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辅以近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让新生产生学习的紧迫感和竞争的压力感。同时班主任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应根据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特点,尽快帮助新生设立合理的三年学业生涯规划,即大学一年级是学生设计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二年级是专业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大学三年级是设计的再提升时期。这样使他们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建立长效反馈机制,三年内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规划。其次班主任应该严抓学风建设,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专业特点,不妨邀请企业有经验的设计师来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或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从实施过程来看效果比较理想。再次班主任应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广告设计这个行业要求毕业生具备极强的获取新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因此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可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强化素质培育,为就业夯实基础。(2)大二阶段:社会初探,从想象到实现。高职大二阶段是为就业准备的关键时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开展班主任工作:①引导学生准确定位。重点发掘、了解、明确每一名学生的想法和决定,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并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②对于不想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例如需求进一步提升学历的学生,班主任应积极鼓励支持其参加专升本考试,并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需求其他技能特长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参加活动、比赛,充分运用自身才能为就业做准备。③对于想从事本专业的学生,班主任要建议他们积极参加各项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争取多拿一些社会承认的证书;同时班主任要创造各种实践条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技能,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这里举几种可行方法,一是在学期初提前联系好广告公司,将有经验的设计师聘为学校兼职教师,实践期间由校外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现场的讲解,校内专职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二是学生自主联系广告公司,并每个月如实上缴实习报告,分享实习心得;三是建立校内广告工作室,学校负责给学生提供场地,业务的洽谈、任务的设计和后期制作都有学生来负责,获得利润后参照公司的分成模式分发给负责项目的学生。总之这一学年一定要让学生接触社会,这样比课堂更有说服性,学生也能将反馈的信息及时用于完善学业规划。(3)大三阶段:真枪实弹,厉兵秣马。高职大三阶段是顶岗实习期,学生一般都在外实习,进入了就业的实战阶段。

篇2

目前,职专毕业生就业难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从宏观的社会结构方面看,职专学生就业难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供大于求是历史遗留性问题,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以知识回报社会,更是为职专生提供实践舞台、增加锻炼机会。但是,目前很多职专生在传统择业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1.焦虑与恐惧心理。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分析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升学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了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择业方向和择业方法,始终不能顺利就业,因择业挫折产生了就业恐慌。过度的焦虑对职专学生就业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职专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职专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影响职专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挫折与失败心理。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职专毕业生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3.自卑心理。自卑是指职专生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极的主观体验。部分毕业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悲观地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埋怨家庭和环境,在求职的时候一味地选择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结果不能顺利就业,陷入了自卑的泥淖。

针对职专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上述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

一、客观认识自己,搞好自身定位,不能好高骛远

孙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职专毕业生求职择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 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不要从兴趣出发,不要过于看重工资待遇或其他条件,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确立就业目标

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关键的一步。职专毕业生择业起点不能像大学生那样高,更不能停留在美妙的设想上,脑子里不能只有成功而没有失败和挫折。职专毕业生一开始不可能办一个大公司,也不可能做个大老板。幻想一夜成为世界名人、成为百万富翁,那是不现实的。为了积累资金,默默地做些别人看不上眼的工作是值得的,没有苦就换不来甜。为了当老板就要创造当老板的条件,从小老板干到大老板,向大企业家发展。这样确立就业目标,就比较符合实际,可以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三、学校支持

在就业心理教育实施方面要强调系统性,通过学校专业的成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整合与优化心理教育的各种途径,包括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学校有关部门、心理咨询机构等,积极开展职专学生就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职专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进行心理行为训练和团体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测量,建立职专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从而帮助职专学生排除心理困扰,提高职专学生心理素养,促进职专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树立自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它是一种勇于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职专学生在择业求职时必须树立自信心,就是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大胆地推销自己。当然,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因此,职专毕业生在择业时要自觉培养自己敢于竞争、敢冒风险的心理素质,要敢于向社会挑战,扩大就业成功的机会,使自己成为竞争社会的强者。

总之,职专毕业生在校期间,如果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具备高超的技能,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那么,职专学生的就业就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篇3

(二)依据市场发展需求,实施专业教学改革紧跟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科学的实施专业教学改革,[3]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率先实行课程置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北大青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和优质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工作技能、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利用其有利的环境优势为学生搭建大中型外资企业以及海外企业的就业平台。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中实行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为“2+1”模式,其核心内容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两年,主要完成公共课、基础课及专业理论知识的修读及专业操作技能的实训,最后一年进入相关的企业顶岗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际岗位中得到及时充分的利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打造现代的技能技术型人才。

(三)把握创业培训机遇,提高创业培训质量抓住政府部门的创业培训机遇,积极做好学生创业培训工作,并从培训数量到培训质量观念的改变。近几年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创业培训工作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我们从选拔培训对象、培训准备、项目书写练习及疑问解答等方面出发,始终以创业质量为核心,发挥创业培训的真正实效。截止2013年底,共有300余名学生参加了创业(意识)培训班,其中创业设计项目《秦潭E购》获得安徽省高职组创业设计大赛三等奖。

(四)从多角度出发,做好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就业跟踪调查对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反馈作用,我们从毕业生评价、毕业生家长的满意度调查与评价、用人单位、社会、政府的满意度调查与评价三大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邮件交流等方式进行跟踪调查,不隐瞒、不回避就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求真务实的做好跟踪调查工作,真实地反映就业实际状况,为今后就业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五)从发展角度看,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库就业渠道路径对就业工作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库是当前就业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充实就业信息库信息:一是借助校企合作,在与企业合作中,我们及时了解当前所需的人才;二是发挥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功能,通过“以老带新”的模式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工作;三是结合任课教师的自身资源,加大力度与教师推荐的企业或公司合作;四是联合学院招就处,从学院大型招聘活动中遴选出相关企业或公司进行合作,为学生就业开辟新的渠道。

(六)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就业工作成效如何,就业服务保障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主要是从就业信息宣传、就业师资队伍建设、就业困难生帮扶等方面着手进行。在就业信息宣传方面,我们发挥电子信息系的优势,利用QQ群、E-mail、微信、微博、系就业网站等网络媒体给每位毕业生进行信息宣传,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创作出一个良好的就业、择业环境;在就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系结合就业工作实际需要,加大了对职业指导师的培养,目前,我系中级指导师(1名),初级指导师(3名),增强了就业工作的综合实力;在就业困难生帮扶方面,[4]除了积极联系就业困难毕业生参加学院举办的专场就业招聘会以外,同时,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一对一”心理引导工作以及积极主动联系相关企业,综合企业和毕业生实际,实行推荐就业,以解决就业困难的局面。

二、措施成效

通过上述措施在我系的开展落实,2013年,我系毕业生共391人,年终就业人数389人,年终就业率高达99.49%,此外,在进行的第三方评价问卷调查中,企业或公司对我系毕业生的满意度是90.45%,毕业生对我系的教学育人评价满意度是88.72%;2014年,我系毕业生共411人,初次就业人数373人,初次就业率90.75%,在进行的第三方评价问卷调查中,企业或公司对我系毕业生的满意度是92.21%,毕业生对我系的教学育人评价满意度是90.53%。纵观就业反馈数据,成效是显著的。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87-01

科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IT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工作态度,更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然而,现在的计算机高职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 计算机高职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1.1 专业方向的设定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计算机专业的方向也越来越精确。有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方向设置并不明朗,不论哪个方向,学的课程都差不多,很多也很杂。而且,专业方向一旦确定就很多年不变。这种陈旧的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就业率。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现在有很多的计算机高职专业是一些本科院校在承办。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没有突出高职专业的特点,一些课程的设置和本科专业差不多,太偏重于理论,而实践教学环节不过关。由于高职专业学生的底子相对比较薄弱,计算机又是相对比较难学的科目,特别是大量理论课的设置,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从而学习热情大减,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目的国家早就定性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这个能力就是实践动手能力,技术能力,也是适应能力。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1.3 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

计算机行业知识发展和更新迅速。教师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一些院校,不管教师所学什么专业方向,排课的时候是统排,不考虑教师的专业方向,而且一个专业的方向的一些课程还没研究透,换个学期又换另一个方向的课程。而且,我国现行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仍在沿用普通高校体制,依然是以教师的论著和科研成果为标准。教师为评职升薪,不得不刻意埋头作文[1]。教师的精力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再加上为评职称搞科研的压力,使教师很难真正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2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解决途径

2.1 计算机专业高职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市场人才供需状况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2]。通过往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工作反馈信息、企事业单位计算机行业人员深度访谈、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要求,借鉴NIIT模式,归纳出企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共性[3],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再依据不同的方向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2 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突出方向的特点

在课程体系,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的设置中要突出专业方向的特点,针对性要强。有的院校为了学生好就业,课程开设的比较杂,哪个方向的都学,但是哪个方向的都学不精。这就不利于培养出技术精湛的人才。比如:软件开发专业可开设的专业课:数据库设计与应用、C++程序设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J2EE程序设计等;而网络方向课开设的专业课有:计算机网路基础与网络服务、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设备与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组网实用技术等。其他方向的课程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去选修,但是不应设为必修课。当然,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也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识文化课和专业的基础课设置也要合理。

2.3 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了必要的理论和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在此提出:人才培养的方案中设置为“4+1+1”工程。即在3年的培养计划中,与职业素质相结合的通识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专业课占4个学期,1个学期用于以工程项目驱动的实训,最后1个学期为学生的深入企业实习。

在一个学期的专项实训中,老师集中讲解用到的专业知识,然后,虚拟一些开发项目,让学生分组独立操作,按项目的要求和进程在实训室完成。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定期评审,以帮助学生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愿花人力、物力及财力去培训新员工,所以“有项目开发经验”成了招聘人才的首要条件,也成为毕业生找工作难的一个门槛[4]。项目实训驱动的经验,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著增强,而且,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和一定抗挫抗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这将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中,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只有广泛开展与企业合作,创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专业教育就及时培养具有所需要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毕业生。同时,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训教学、岗位见习、顶岗上班等形式零距离接触企业,适应企业的工作全过程[5],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4 注重教师的培养

高职院校除了要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引进,特别是要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引进,更要注重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和专业方向,提供更多的去企业和公司培训和锻炼的机会。并且,不应单纯地以论著和科研成果作为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还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成分。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就为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其他因素

其一,源自教学实践的教学变革力量;其二,源自教育科研的专业支持力量;其三,源自教育管理的行政推动力量。只有由教师、科研介入和管理层的行政推介,三股力量的积极、通力配合下,改革才能有根本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长富,赵斌涛.关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步履维艰的原因和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23.

[2] 马力.高职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09(7):89-91.

篇5

二、法学专业学生较之其他专业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现行教育制度是法学类的专科生专科毕业时要发专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升入本科院校后成绩合格的颁发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专升本学生的本科毕业证书与高考直接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所持的毕业证书有很大区别。普通高校“专升本”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误解,有时甚至是歧视,很多招聘单位在用人时直接就写明拒绝接收专升本学生或者写明要求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变相拒绝专升本学生,还有些单位的人员不太清楚学校的一些情况,将专升本学生与函授本科、自考本科学生归类在一起,忽视人后续进步的可能性,认为高考没考好,没读上好学校、好专业、正规本科的学生都存在些问题,带有个人的偏见;法学专业的专升本学生还与其他专业有所差别,法学毕业生瞄准的就业单位多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而进入这些机构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媒体也多次报道过,很多公务员岗位都是几百人选一人,多的甚至几千人选一人,是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也是人们心中认为法学专业不好就业的现实表现,与之相对比的是依法治国建设任重道远,基层单位甚至基层的执法单位多少年甚至从来就没有过专业的法学毕业生。

职业教育应定位于本科层次,同时构建高职法学专业学士学位相关事宜,使高职教育有自己的独立学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建立法学类专业高职教育体系从专科到本科的模式,高职法学教育能够通向法律职业;积极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使得高职教育体系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进入普通教育体系进行研究生方面知识的学习,由应用性转为应用研究型人才。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意见》要求: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篇6

探讨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教育部最新文件要求将现有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合并为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专业合并需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整合,适应专业发展和市场需要。该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以下简称高职专业)设置管理,指导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制定高职专业目录(2015年)。其中将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六个药品制造类专业合并为药品生产技术。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满足合并后的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需要,结合我校当前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并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现状

目前,在我国旧的普通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药品制造类专业有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六个专业,专业类别繁多,学生填报专业时不知道这些专业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化学制药技术与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与生化制药技术不好区分[1]。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也根据自己企业情况选择相应专业,导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到其他专业对应企业就业。药品制造类专业划分得过细、专业面太窄无形缩小学生的就业面、限制了专业口径,不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2]。在这大的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将药品制造类相关专业合并为药品生产技术,有利于学生更好就业和满足市场需求。

2根据专业调整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以强化培养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建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

2.1制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召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座谈会、认真听取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以及对毕业生的评价,以便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就业面向。组成了由企业专家,校内领导、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由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听取了对该专业的教学培养方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职业面向、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修订,突出了初始岗位群和拓展岗位群、职业能力、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2.2构建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遵循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构建了以“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的课程体系[4]。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综合实践课,选修课程包括公共任选课和专业限选课。

2.2.1公共必修课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开设形势与政策、英语等公共必修课;针对学生目前比较严峻就业形势,开设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针对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发生率比较高的情况,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主动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正视现实。同时开设相关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利于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及心里素质的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5]。

2.2.2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基本知识、强化实际应用能力为教学重点,同时为专业课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合并为药用基础化学,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合并为人体解剖与生理,为了适应药品生产企业质量检测岗位的现代检测技术需要单独开设仪器分析技术,也为后期学习药物检测技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为了体现原有生物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两个方向,同时开设了生物化学、药学微生物基础技术、天然药物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能力和素质,注重学生适应现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开设药物检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设备等十二门专业课。为了进一步完善“双证书”制度,促进“课证融合”,将考证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2.2.3综合实践课

为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学科关联与沟通、校内实验教学与企业真实场景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工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校内验证性和重复性的实验内容,增加了实践性、技能性、工艺性综合实践课,利用我校中央财政支持的生物制药实训工厂和药品检测中心,开设了贴近生产和检验的药物制剂生产技能实训、药品检测技能实训。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一些验证性和重复性的实验在药剂实验室开设,一些实践性、技能性、工艺性综合实训在生物制药实训工厂内进行,保证了学生有足够时间、足够机会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校内的实验实训课占到课时总数27%,加上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实验实训课数和理论课数比高达1∶1。

2.2.4选修课

选修课程包括公共任选课和专业限选课。公共任选课包括大学语文、美术鉴赏等十六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学校教务系统进行任选一门课、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学和考核,有利于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提高情操。为了提高学生文献查阅能力、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或专业综述提供帮助,开设了药学文献检索;为了扩展学生就业面,增设专业拓展课程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药品市场营销学、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学生可以根据以后就业方向从四门专业限选课中任选两门进行学习和考核,考核成绩录入学生成绩档案,也作为是否能够毕业的一项指标。

2.3完善考核制度,构建合理、全方位的考核体系

在校学习期间课程考核分考试或考查两种方式,成绩采取百分制形式,考查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考试由全校统一安排时间进行,凡有国家统一能力等级考试的均参加统考。在实习期间,由实习的科室(部门)进行不定期考核,结束时、由实习的科室(部门)给出实习鉴定,根据学生实习期间表现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成绩不合格者不予以毕业[6]。毕业考试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考试时间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将毕业考试安排在学生进实习点前组织考试,毕业考试内容包括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基础综合知识、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专业综合知识,凡获取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可代替专业综合知识成绩。毕业实习结束后进入毕业论文或专业性专业综述撰写阶段。修满本专业规定所有课程且成绩全部合格,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专业性专业综述,并符合国家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及我校学历管理的要求,授予国家全日制普通专科(高职)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文凭。

参考文献:

[1]马宁,张青松.综合型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15,22(12):55~58.

[2]别同玉.高职药学人才需求分析及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2,10(5):221~223.

[3]蔡晶晶,王雅洁,王蔷,等.生物制药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84~86.

篇7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138-02

市场营销专业是目前大部分高等职业学院都开设的专业,其主要的宗旨是要培养面向营销服务第一线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营销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提高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营销专业特点及高职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一)高职营销专业特点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即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市场营销专业是今年来发展较快的高职专业之一,是一门跨度大,综合性、实践性强的专业。只要我国绝大多数行业买方市场状况不变,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具有实践经验的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所表现出的旺盛需求就不会改变。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前景很广阔,历年平均就业率达97%左右,持续多年排在社会人才需求的前列。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是在普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多由成人教育、专科教育发展而来,其主要定位于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营销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能策划,善调研,懂公关,会推销,求创新,服务于企业的营销一线。

(二)高职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的定义,就业力指能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必要时获得新就业的能力。就个人而言内在表现为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就外在而言表现为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稳定率、晋升率以及企业满意率等整体评价指标。一般而言,就业力可以区分成能够广泛适应及胜任不同工作要求的核心就业力以及配合特定产业或工作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就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力来说,其就业技能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营销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的“知识能力”;二是围绕营销工作的专业业务技能,包括沟通技能、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科技技能等;三是决定其职业发展的核心技能,主要包括有利于就业的态度与个人特质、自我营销与职涯管理能力、具有学习的积极意愿,并能反思所学的能力三个方面。然而就目前的高职营销专业教育来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本科营销的缩小版教育,未形成完善的高职营销专业教育体系。很多高职院校虽在理论及业务技能方面教育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整个过程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待继续深入的研究。另外,不只是营销专业,在其他高职专业中同样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核心技能这种软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力的必要性

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就业率普遍较好,特别是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但其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就业过程对社会及自身认识不足,缺乏职业意识。很多应届营销毕业生面临就业时,对就业形势不明,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认识不清,对未来工作期望过低或过高,不了解社会中营销工作的岗位要求,造成盲目就业。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想法非常嬗变,这山望着那山高,把工作当成“跳板”,把工作单位当成自己“有偿实习”的场所,在择业过程中热衷于选择大企业、高收入、岗位流动性大的岗位。由此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是其工作的低稳定性和高流动性,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不信任。另外一方面,学生的自身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对营销人才的期望。高职毕业生是大学生中最低的学历,但好高骛远的高职毕业生绝不是少数。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高职营销人才应是具有一线营销能力的人员,企业希望所招收的营销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营销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营销专业的一线人员,很多时候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营销技能及个人努力在营销基础工作中更为重要。然而很多营销毕业生在学校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三、如何培养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力

个人要具备充足的就业力,不只需要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有利于就业的态度与个人特质,还需要搜集有用的职场信息以进行适才适性的职业选择,并且需要多方尝试实际工作,不断从工作中学习与成长,这是一个长期不断的工作。鉴于我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高职院校营销毕业生的就业力培养起点只能确定在学校,提升毕业生就业力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把握专业营销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要培养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力,首先各院校要确立正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以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工作过程和营销工作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为导向,在培养方向和目标上做到有的放矢。总的来说,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就不同的学校而言,各自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会因为区域、产业等的背景不同,而有着具体的差别。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要能准确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及时掌握各行业对营销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准确设置岗位培养目标。高职的市场营销专业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确定专业营销方向。

(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营销专业技能是其毕业生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是不同的。因而要提高高职营销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要有一套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由于营销科学是近20年才从国外引入的“舶来品”,所以目前国内高校的营销专业设置仍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各高职院校应从学校自身优势以及地方经济需求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以企业对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具体体现在结合地方经济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增加必要的专业知识课程。二是要将实践、实习等技能训练活动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引进专业营销方向的双师型教师,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开展联合办学等。

(三)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力

核心就业力主要指个人态度、个人特质、职业生涯管理与自我营销力三个方面。因为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做市场营销需要各种能力,在现实中,并不是学市场营销的人就适合做市场营销。在很多情况下,营销专业知识反而变得不是很重要,良好沟通技巧和心态等个人能力却越显得重要。然而这些核心就业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也不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就可以获得,而是个人成长过程中不断累积获得的。高职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帮助学生提高其核心就业能力。首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高校应在学生大一时,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对个人的知识、体力、能力、社会经验、智力和个性特点进行恰当的评价。其次,在专业教育中结合学生素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以及求职自荐能力和转业改行的多项适应能力。在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理想教育等,以培养学生的从事营销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及创新精神。

(四)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的各种具体的择业行为很容易受眼前利益所驱动,盲目择业。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和职业道德辅导,引导他们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和一般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创业意识、吃苦精神、责任心等。一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实现个人意愿与职业、个人素质特点与职业要求的结合。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分析自身特点能力是否适合从事营销类工作,适合从事何种营销工作等。二是要开展心理指导,调整好学生正常的就业心态。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用平常的心态面对就业,提高职业心理素质。三是要进行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高职学生要在各类人才竞争中取胜,必须了解企业、了解职业,必须具备相应的求职技巧与方法,应对学生进行应聘指导和选择职业指导。四是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加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责任感,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使其对企业营销工作或其他工作有正确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

参考文献

[1]汪胜.浅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力的培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穆林.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理性思考和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9).

篇8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日益壮大。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为此我国也付出了很大的发展代价。现如今,急需加快以“扩内需,调结构”为宗旨的经济转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在此背景下,就急需大量的适合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高等教育中的高职教育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高职中的一些急需的且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却遭遇了就业“冷门”的现象。急迫需要寻找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使得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的结构失衡现象得以修正,高技能人才真正适合实际企业生产,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提供助力。

一、专业热与就业冷现象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年招生超过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100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职普大体相当的格局基本形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高职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89%以上。但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高职教育相对较难,甚至出现了专业热就业“冷”现象。

高职教育中的一些热门专业遭遇就业“冷”现象,从2006年之后已经逐渐显现,在电气信息类专业中就有很明显的显现,据麦克思公司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统计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数控、模具等热门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就业率低、薪资低。笔者对河北省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和廊坊等四个地市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高职专业进行实地调研,对于用人单位也进行了访谈和调研,同时针对毕业生也进行了网络调研,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在有些热门的高职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就业情况较好,用人单位对于新入职的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也不太满意,需要进行大量的长时间的培训,方能适应企业的生产需要。而进行的企业调研且显示,在学生就业状况不好的情况下,而不少企业还找招聘不到合适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这些专业仍在如火如荼的招生,专业规模仍在扩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人才供应的总量的供应已经得到初步缓解。但高职专业热与就业“冷”现象凸显了高级人才资源的供求关系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而出现结构性变化,高职人才结构出现失衡。

二、专业热与就业冷现象的原因分析

针对高职电气信息类专业所出现的专业热却就业“冷”现象,通过调研和企业走访,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失衡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时没有认真做社会需求调研,盲目跟风,什么专业热门就上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好就业就办什么专业,只追求招生和办学的短期收益,导致热门专业的人才培养迅速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由于跟行业发展、企业生产的联系不紧密,也没有积极寻求相应行业机构和组织的帮助,有不少院校对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的把握,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准确把握。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不达标

在高职教育中,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行业指导和积极的社会调研,使得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不够合理;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真正来源于社会生产一线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太少,且缺乏必要的培训机会,使得在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出现短板,课程结构甚至出现因人开课的现象;而企业兼职教师数量较少,且由于体制制约、观念约束、教育培训缺乏等原因,限制了其在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能力发挥;由于产业更新快,教学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践条件和社会生产实际向脱节,人才培养适应不了社会生产实际;而高职培养的人才,在企业入职时得不到应有的培训,也加大就业的“冷”度。

三、解决高职院校的专业热与就业“冷”现象的对策

(一)强化高职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提升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能力和水平

针对高职人才结构失衡问题,首先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利用行业协会、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及时对因经济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人才需求变化情况,作出科学决策,指导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结构作出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前,国家已完成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组工作,涉及59个行业和部门,基本覆盖各行业门类,会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各方面的专家3100人,其中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占21%。

(二)充分发挥行业指导机构的作用,增强高职办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办学中,应当积极发挥行业指导机构(如劳动部门、科研院所、咨询公司)的作用,邀请他们参与办学决策,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践的科学性,避免办学的盲目跟风现象;对专业发展做出精确分析,形成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深挖本校、本地特色,办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开设具有地域色彩的特色课程,培养出高技能的特色人才。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一般专业知识比较系统,理论功底比较厚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践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比且与企业生产一线的联系较少,对于生产需求的变化的反应不太敏感。因此,就需要通过产学结合、企业顶岗、专业培训等形式,强化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使得高职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国家和各个省市已经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计划。

(四)加强高职兼职教师的培养

企业兼职教师对于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生产实践中的技能技巧方面经验丰富。对于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适当引入企业兼职教师加入,健全企业高技能人才进入高职院校的机制。但是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比较弱,需要强化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素养的培养,建立兼职教师的岗前培训与职中研修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网络化的培训体系,使得兼职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更好的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五)积极拓展企业培训师作用

在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主要的工作时间还是在企业。其经过培训,强化教育教学能力,不但成为合格的兼职教师,还可以作为企业的优秀培训师,可以更好的针对企业的特点,开展对新招聘的高职毕业生职前强化培训,也可以对老员工进行高新技能培训,提高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益,为企业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积极的助力。

(六)深化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是:注重与产业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企业生产环境是最真实的能力培养环境,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条件,强化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能实现高职教育的长效发展;开展校企合作定点式培养,开展订单式培养,使得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也能增强企业参与高职高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卢德生,敬鸿彬.专业热,就业冷,出路何在[J].教育与职业,2012,(01).

[2]马思,王雅丽.高职教育学生就业信息调查分析与研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篇9

关键词:高职招生;调研;分析;软实力

0引言

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生源吸引力,做好招生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对严峻的招生形势,为保障生源数量,不断提高生源质量,现对湖南省近几年相关院校招生情况、生源的选择意愿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分析,不断改进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

1湖南省高职招生现状调研情况及数据分析

1.1近三年高考人数统计情况及数据分析近三年湖南高考人数统计为:2014年:37.8万,2015年:39万,2016年40.16万;湖南高考人数2015年比2014年增加1.2万,增幅为3.17%,2016年比2015年增加1.16万,增幅为2.97%。

1.2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报考状况及数据分析

1.2.1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报考状况

本次调研高职院校报考状况,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国家级示范职院、省级示范职院、行业背景很明显的职院、区域地域不同的高职学院招生数据。

1.2.2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报考状况数据分析

①表1反映的录取率情况:按照第一志愿的填报人数(将读取高职院校的第一选择院校的学生)与学院的计划数相比,填报第一志愿学生进入国示范高职就读的学生录取率几乎达到35.92-51.31%,而填第一志愿进入省示范高职就读的学生为录取率为70.36-161.39%,录取率越低,学院生源挑选余地越大,学院可以充分挑选好的生源进入学院就读,录取率对于学院招生来说应该是越低学院越好。②表1反映的专业变动尤其明显:从数据上看,目前的信息类专业和商务类专业统招报考人数及第一志愿的填报人数持续保持和上升,与部分国示范不差上下,而生源建筑为主的职院,如职院5明显三年统招报考人数以近28.12%和9.1%下降,第一志愿的填报人数以39.60%和14.73%的比例下降。生源以建筑为主的职院6,统招报考人数以16.11%和17.30%下降。第一志愿的填报人数以23.77%和32.38%比例下降。③表1反映招生的地域优势仍然存在:无论是国家级示范校,还是省级示范校,地处长沙市的职院招生明显有优势于和地处非长沙地区的国示范。

1.3湖南某省示范校2016级新生报考情况及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是在新生入校两个月后采用的电子问卷的形式,当场做题,现场提交。参与调查人数为3130,参与率99.78%。其中资源工程系409人,建筑工程系458人,土木工程系665人,管理工程系764人,信息工程系834人。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1.3.1学院报考动机及数据分析(为什么选择该学院)

报考一个学院是有很多的综合性的原因,调查选项就可能发生的多方面进行罗列,学生答题时进行单项选择。结果是选择学院及学院专业、行业声誉的数据1701人,占报考动机的54.35%;基于现实的考分考虑的填报747人,占总比例的24.07%;外人推荐的占比例的8.91%;学院的有效招生宣传尽占1.92%;其他原因占11.15%。

1.3.2专业报考动机(为什么选择所学专业)及数据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基于专业兴趣826人,占总比例的26.39%;基于专业声誉1233人,占比例为39.74%;此两项比例综合与66.13%;高于学院报考动机中学院声誉影响54.35%。

2软实力视域下的高职招生现状调研分析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都属于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软实力内容及其丰富,是高职院校立校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主要通过影响力、吸引力来表现。从湖南省高职招生现状调研情况及数据分析来看,学院声誉、专业声誉等软实力是高职院校吸引考生的主要因素。

2.1学院声誉是考生选择高职院校的重要参考因素

高职招生,学院品牌才是王道。从湖南近三年高考人数统计及不同学院的报考状况来看:国家级的示范校保持了很高的报考人数,连续三年生源投保数变化不大,没有因行业市场变动及考生日趋成熟的高考志愿填报而发生变动。表1中的国示范到底比省示范声誉强在哪呢?就全省来说,他们是职业教育重大项目的获得数最多的学院;在专业同行来说,他们很多时候是高职专业教育规则的制定者;在官方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排名当中,总排在了其他学院的前列;相比而言高分者才能进入此校,荣誉感油然而生。就这些学校的内部而言,学院制度奖勤惩懒的设计、师资不进则退的规则、专业荣誉的激励、教育教学永远最重要地位的体现,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设计等,造就了学院所有人。从湖南某省示范校学生对学院选择的问卷中,我们看到,基于学院、专业、行业声誉的报考人数有1701人,占报考动机的54.35%;基于现实的考分考虑的填报人数有747人,占总比例的24.07%;学院的有效招生宣传占1.92%;外人推荐的占比例的8.91%;其他原因占11.15%。虽然在此问卷中有11.15%的原因涉及方面很广,所以概括在一起,这也反应了考生投报学院的复杂性。由此数据准确看出,学院在招生宣传和外人推荐方面的工作对考生选择学校的最终影响仅占1.92%和8.91%。

2.2专业声誉是考生选择高职院校的主要参考因素

从湖南某省示范校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问卷结果来看,基于专业兴趣826人,占总比例的26.39%。基于专业声誉1233人(专业前景873人、专业实力143人、热门119人、专升本需要98人),占比例为39.74%。此两项比例综合与66.13%高于学院报考动机中学院声誉影响54.35%;专业的声誉更胜于学院的声誉。聚焦2016年的招生四大变化及2017年总理的工作报告中对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部分省直接招录到专业、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在这样的改革方式下,专家认为更多考生会对各院校专业排名比较关心。对于一些办学历史悠久,专业声誉已逐步形成了的高职院校,这项招生的变化会在相应专业录取上更加有利。这种改革有利于王牌专业找到更多、更好的生源,同时也给这部分高职的王牌专业带来了机遇。

3对高职招生工作的建议

3.1进一步提升学院声誉,增强高职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

学院声誉,本身就是一张宣传名片。良好的学院声誉,会形成一种磁场,对考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内在吸引力。目前学校的社会声誉很多取决于学生对学校的评价、用人单位对历届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之间的评价、学院职工对学院的归属感等。多种声誉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层面各有各的不同。进一步提升学院声誉,核心还是集中在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上,集中在培养人的职业发展平台上。因此,学院应紧紧扭住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生命线的“牛鼻子”,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加大正面宣传,不断提升学院的声誉,增强高职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

3.2加大专业品牌建设,形成核心竞争力

专业品牌最终取决于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有些专业也可以在某个侧面的一定时期内造成品牌效应。如湖南高职专业一段时间内在各类专业技能比赛的成绩排名、专业技能抽检的成绩的排名,专业毕业设计抽检的排名等;这种专业的时段性影响,久而久之,就外化为专业声誉了;如果长时间的在这些竞赛中领先,也就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专业品牌。站在学生及家长的角度考虑,专业品牌就是专业的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就业薪水、就业环境、就业后的职业发展等。这也要求学院在保障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能细致化地做好就业服务工作,能进行一对一的就业的个性辅导,充分为困难就业的学生提供好平台和机会,并做到学生毕业半年到一年后还有跟踪的就业服务指导。

3.3新形势下的高职招生工作仍需关注细节

招生关乎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任何高职院校都输不起。面对招生相关数据和政策的变动,学院应适时调整和细化招生工作;招生部门应致力于做好招生细节与考生沟通工作,仔细地为考生的选择做好参谋,为考生志愿填报、专业录取等提供暖心服务。这些细节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考生对学院的信赖感,特别是对很多信息相对闭塞、父母不能给与相应的指导的考生来说尤其重要。

3.4搭建自媒体平台,充分发挥自媒体招生宣传的功效

高职招生应主动适应信息化招生宣传模式,搭建好自媒体平台,落实好各个招生环节,建立与考生良好的沟通关系,为考生提供周到的信息咨询服务。同时让更多的人愿意关注、便于关注,达到找到潜在生源,实施“有温度”的交互;让潜在的学生感受到关注和帮助,让他们看到他将在这里成就些什么;让家长知道他们的孩子将安全、健康、预期的成长,及时解答他们所有的问题;最终实现留住学生,扩大影响。此外,本校师生也是高职招生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学院应加强师生的爱校教育,通过宣传等潜移默化的手段,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院的招生工作中来,营造全员招生的氛围。从本质上来讲,学生不是被招来的,而是被“吸引”来的。学校内在吸引力的大小,才是招生成败的关键;而吸引力来自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来自于所有参与者从内到外发至内心的对学校办专业、办学校的认可。同时应夯实内涵、溢出品牌,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构筑高职院校招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晓云,严帆,王云,赵云梅.高职院校软实力的科学内涵及评价体系[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4):157-161.

[2]刘玲.软实力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形态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08):87-89.

[3]刘淑萍,吴小凤.高职招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03):15-17.

篇10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加重要。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就需要会计工作。所以,会计学专业的就业对象十分广泛,不仅可在这些单位从事财会工作,还可从事审计实务工作、咨询服务工作。若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优势更是明显:薪水高,地位高,注册会计师在企业改制,资本运营、财务管理等不同领域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我们高职学校的毕业生缺乏工作时间锻炼,毕业生技术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进行岗前专业技术培训。因此,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而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全国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设置较多,社会上各种会计培训班的开办使毕业生人数超过社会需求;致使我们高职专业的学生更是就业压力巨大,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往往是先找一个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来先解决一下温饱问题,再另找机会找合适的工作。另外招聘单位对会计类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迫于现在的就业压力,许多学生已经把对会计的研究推向精尖化,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等领跑会计职业市场的证书。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8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来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更加困难的表现

1.各地需求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范围,呈现出沿海发达城市多,内陆省份少的的特点。

2.会计类毕业生多。近几年来一些文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纷纷上马会计类专业,还有很多地区开设了会计培训班及会计技校,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

3.薪酬逐年降低。市场只给1000元,关于会计类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会计类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月薪在1500以上,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的显示水准,连我们高职学生希望自己的月薪也在1200以上。

4.社会要求逐年提高。目前会计类毕业生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文凭要求越来越硬,致使我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做的事情也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来做。

5.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的数量增多,就业压力增大,会计类专业是大学生热门专业之一,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会计专业在我院设置以来,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几年来,在师资培养、经费投入、专业软硬件建设方面为本专业教育教学环境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也使我系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目前,本专业已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就业率100%,就业方向集中在本省及沿海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

二、提高会计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率的措施

笔者从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发,做了认真的系统分析,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合理定位和促进会计专业的发展,分析行业现状与人才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在详尽分析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课程设置计划,为专业建设指出方向。

2.在师资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本专业未来发展对师资的需求,要采取“急需紧缺型师资调入,鼓励在岗教师进修提高,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措施。

3.要进行准确的岗位定位

要教育学生眼光不能太高,要切合实际情况重点放在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满足出纳、会计核算、会计软件应用、审计等岗位的上岗需求。具体要求如下。

(1)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操作,迅速成为各企业单位的出纳、统计及基础财经文秘管理人员。在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财经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

(2)毕业生能适应多种岗位需求。从专项会计、总帐会计、纳税会计、涉外会计、成本会计等能满足用工单位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会计技能,并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取得助理会计师资格。

(3)毕业生具有领导、管理的能力。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软件应用技术等专业课程,在专业水平上大幅提高,逐步会计师职业资格技术职称,成为各类企业财务管理人员。

(4)毕业生具有查帐、调帐、审计能力。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基础同时,认真钻研会计理论与实务知识,通过自我学习、实践以及向资深会计请教学习。

4.产、学、研结合办学是生产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模式

坚持与企业紧密联系,将生产实际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培养企业认可的会计人才。我院自会计专业创建以来,已与多家企业签署了实习基地协作或合作协议,有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事业单位就有六家。本专业还聘请了企业、政府机构及高校中具有高级工程师、教授资历的专业人士组成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5.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

要创建严格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组。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对本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要经常通过向企业、学生及家长电话采访,派出教师去用人单位实地走访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获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就业的形势就会越来越好,同时也会促进学校的招生工作,有进有出,流向顺畅,这样才能减少社会的压力,搞高学生的就业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共同创建好自己的学校。

篇11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就业同样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就说明高职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提高了信誉度。否则,就会影响高职教育的信誉和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将这项_L作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把“四个教育”抓实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一、专业教育

所谓专业教育,就是通过对专业情况的介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及发展前景、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觉性和土动性。

从日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看,专业教育必须从开学之初抓起。就高职学校的生源来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校扩招后仍没能进入本科院校而选择高职,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日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父母,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毕业时,到了「作岗位方知自己当初学习不够功夫,技能较差,但是时间已过去,后悔晚矣。搞好专业教育应该注意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讲清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都是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急需人才的专业,学生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与依据,了解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前景十分必要。就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设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而言,应该向学生介绍,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软件产业正在我国兴起,目前国家对软件人才侮年的需求量是20万人,而高校每年毕业生只有5万人,急需大规模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与软件技术应用人才。学生了解产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状况,对白己所学专业充满了希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使学生找准自身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蓝领和灰领人才。由于专业不同,具体培养日标也不同。譬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软件蓝领,即初级程序员。因为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人批急需的高素质的企业软件蓝领止是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日标,也是该专业学生为白身发展应该做好的准确定位。

第三个环节,讲清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在向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把高职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讲清楚,进而把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高职教学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土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精化知识基础,强化应用能力,深化素质教育。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模块式教学,学生要掌握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和网络编程的技能。让学生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经过理论、实践、考证三个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了解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就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从思想到行动上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二、职业教育

职业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做好就业指导作中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等。

1、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两课”教育必须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特定的职业人员必须遵守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并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热爱本专业,热爱本职,忠于职守,认真负责。职业教育还要与实训课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职业的本职要求出发,规范白身的行为,在实践中进入角色,逐渐养成适应职业的工作态度。在实践操作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领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事业发展以至个人前途的重要性。

2、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学的主线

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爱好,帮助学生选择不同的技能方向,以通过选修技能模块的方式,让学生的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白己潜能,进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互动,边学边练,边学边干,.早实践,多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1至2种技能,做到顶岗就顶用,为他们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3、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高。高职院校以培养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本位,因此要注意培养和训练高职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为事业的成功、项目的实施、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合作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去体验只有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取胜,进而增加合作意识。二要培养学生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踏实、肯干、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细节做起,保证细节不出错,保证各环节不出错,保证整体工作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后顶岗顶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现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己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阻挡的趋势。原来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实是“学不到老就活不到老”。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白学能力,把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自觉学、主动学、用脑学,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白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在学生就业后就能够坚持在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这也是教育的成功之所在。

三、就业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就更大。因此,在为学生多方开辟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教育。

(一)就业观念教育

高职院毕业生存在种种就业观念问题:有的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不应该再从事体力劳动;有的认为只有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有的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想一步登天当老板;有的这山望那山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除了安排就业指导课外,还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召开以就业观念为主题的班会等,让学生做到“四个了解”,“四个树立”。即:了解国情、国家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改革制度现状:了解国家各产业与职业的分类情况和发展前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产生、发展、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及待遇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现实状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树立先实践逐步积累经验的观念;树立诚实守信、扎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观念;树立“低看自己、高显才”的观念。只要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坚定理想,树立勇于吃苦、勇于实践的精神。他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白己发展的位置。

(二)应聘技巧教育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双选洽谈形式己普遍采用。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应聘技巧的教育和指导。这主要应该注意三点:

1、把握求职简历的填制原则

填制求职简历既要言简意赅,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实事求是:既要精心编制,又不可过分花哨。通过求职简历能表现出学生的爱好、特长,特别是高职学生的技能特色等。用人单位通过阅读求职简历,可对该毕业生有个初步了解,并能够分析其工作及生活态度。

2、学会自我推梢

自我推销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过程,学会自我推销是高职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一门技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应该采取模拟场景等方式给学生创造表达、展示和锻炼的机会,这也是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3、自我推销应该抓住三个要点

一是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要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意向和岗位要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自己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和素质。如果自己自信心不强,底气不足,这种自我推销肯定会失败。二是表达方式要落落大方。在招聘者面前展示自己,要注意语言精练,朴实无华:在工作待遇上要提得合理、适度,不要在谈薪论价上多动念头,应该重在工作,缓谈薪酬。三是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许多高职毕业生由于不注重人文素质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许多毕业生在供需见面会上只想着把简历送到用人单位面前,却忽略了自己的举止,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不好。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除了简历外,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社会礼仪等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化,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进而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创造条件,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力度

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多实践、早实践可使高职学生获益,并利于能力养成。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增加教学见习次数,加大教学实习力度;另一方面要安排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中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利用岗位实习和假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岗位工作的实际过程,提高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就业时就会形成水到渠成、得心应手的效果。

四、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要求人们把高职院校真正办成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为此,我们要:

1、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世观。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中遇到困难、问题时,敢于鼓励他们具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支持其付诸实施,使学生不仅成为认识主体,而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

篇12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教育部与地方高校实行“省部共建”的同时,其他地方高校也不甘落后,她们将自身的办学特色发扬光大,一些高校还成功将某些优势学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与相关部委联合,于是就形成了无教育部参与的“省部共建”高校,这些高校分属于中国科学院、外交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防科工委(2008年已撤销,其大部分职能归于现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水利部、农业部、安全部等部委。此类高校在地方就业或某一领域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其中很多院校在二本批次招生,且在本省招生人数众多、招生政策优惠,为考生提供了很好的选择平台。以下,笔者将对这些无教育部参与的“省部共建”高校做出详细列举与盘点。

一、省部共建本科高校

1.除了上述高校,另有八所高校与国家三大石油公司共建,虽国家石油工业部现已撤销,但这八所高校仍可称为“省部共建”高校: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长江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常州大学。

2.高校“省部共建”之后,不仅可以得到资金支持,改善硬件设施,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的“身价”,为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带来无形的益处,如在就业、考研、出国等方面,会有多方面政策倾斜。

3.由于高校“身价”的提高,高考招生时也会上一个台阶,许多学校的录取分数也“水涨船高”,少数学校甚至由“二本”上升为“一本”。

二、省部共建专科高校

1.由于高职专科学校属于地方政府主办,所以绝大部分生源都来自于本省,上述高校实行“省部共建”后,会逐步扩大招生范围,尤其是周边省份会得到较多的招生计划。

2.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28所院校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所跨省实行单独招生试点的示范性院校,素有“高职高专的北大”之美誉。

3.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教育部于1982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是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1997年由教育部划归江苏省管理。学校目前是国内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特殊教育师范的高校,被国内特殊教育行业专家誉为“中国特殊教育的黄埔军校”,长期以来,一直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多数专业就业竞争基本上是校内竞争,毕业生求职做编制教师,在许多省份可以突破“必须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门槛。

我的大学主持人:大雪熊

职务:大学城管家、公仆、头儿

职权:管理大学城内大小事务,努力搞好城内景点、设施的建设,扩大城市范围,做好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城里游览、定居。觉得好就常来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