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一体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04 16:33: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档案一体化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档案一体化管理

篇1

2.纸质文件材料控制与纸质档案管理一体化。纸质文件材料控制指婚姻登记工作中,工作人员对婚姻登记材料进行有效的动态过程控制。登记材料控制工作是一项规范化、专业化和职能化的工作,主要活动包括登记材料的申报、审批、整理和归档。相比之下,纸质婚姻档案管理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模式,档案人员按照传统的档案管理要求对归档的纸质婚姻档案进行收集、分类、编目、登记、统计和必要的加工整理等,便于查询和利用。在实际工作中,静态的档案管理工作前移,将档案管理的方法、理念融入到登记工作过程的控制中去,档案人员对登记人员进行登记材料验收、收集、分类、组卷、编号、整理、借阅等专业化的系统培训。登记工作结束后,登记档案直接上架,以期实现纸质登记材料控制与纸质档案管理的一体化。

3.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一体化。在婚姻登记工作中,工作人员使用的是《婚姻登记管理系统》,用来存储、控制婚姻登记过程中生成的所有电子文件,包括部分纸质文件扫描后的电子文件。在档案管理中使用的是适合档案管理的专门数据库系统,用来存储管理归档后的电子档案。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一体化需要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将上述材料录入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无缝链接,建立文档一体化软件,针对从电子文件产生到归档为电子档案进行全过程控制和管理。在建立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实现登记材料全部电子化,同时优化两个操作系统,通过开发一体化软件,使文控操作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相结合,逐步实现电子文件到电子档案的一体化管理。

二、实现婚姻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篇2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307-01

文件与档案一体化管理,就是利用管理系统将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文书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信息,避免档案部门的重复劳动,使文书工作中文件的收发、登记、运转、承办、催办以及文件的收集、整理、立卷和归档、利用、统计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从而达到文件处理精炼化、完成案卷系统化、查找利用标准化的目的。

一、当前机关文件与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文件处理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是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分别负责文件处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两者是以立卷归档为工作界线。文件归档前属于文书部门管理,归档后属于档案部门管理。在这种体制下,文件在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运行,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各自为政,致使文件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容易出现收文不全,归档不全的现象,档案质量也得不到可靠的保证。文件与档案分离既不利于文书部门信息服务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档案部门作用的发挥。

2、由于机关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不一样,决定了各自形成的文件、档案类别也不尽相同。在文件处理过程中,文件格式错乱,文件载体不耐久而造成文件的残缺不全,字迹难以持久,制约了档案业务工作质量的提高。缺少统一的标准、制度,使文件部门的成果不能被档案部门直接采用,要重新编目、著录、标引等,重复劳动浪费了人力和财力。由于文书与档案部门职能分置,推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制度举步维艰,影响了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3、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大量的电子文件产生于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档案,使得文件与档案信息管理也快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而目前机关文件与档案管理部门使用的软件不统一,造成信息不能相互对接和同享,严重阻碍了机关信息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机关实施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只有把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机关运转的高效率和档案管理的高质量。文件与档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发展阶段,它们有共同特征,一是信息上的连续性,二是公文上的相关性。无论是现行文件还是非现行文件,它们的内部特征具有一致性,都可以用统一标准进行管理。开展文件与档案一体化管理,充分利用文书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信息,避免档案部门的重复劳动,使文书工作中文件的收发、登记、运转、承办、催办以及文件的收集、整理、立卷和归档等工作与档案管理和提供利用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为档案工作与办公自动化联网打下良好的基础,避免了档案部门今后重复进行著录,从而达到文件处理精炼化、完成案卷系统化、查找利用标准化,档案部门也就摆脱了繁琐立卷任务。

目前,各级机关都在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而文件与档案在各项管理活动中起着传达信息,决策参考的作用,是指挥控制、组织实施与管理的工具。现在大多数机关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公文处理、档案管理都使用计算机管理,但是,在职能分置的环境下,文书与档案部门只能被动地提供和处理单一、零散、原始的信息。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使文件与档案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进行文件与档案一体化建设,让文书处理的有关信息与档案管理信息链接起来,建立相对集中、有序,必要的检索、编目,形成文件档案信息网络“一条龙”的服务系统,才能提高机关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机关实施文档一体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文档一体化管理不再只是一种管理思路,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实施的一种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文件处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档案的质量,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编目、利用等环节来看,都有着实际的工作内容。

1、转变观念,提高机关管理人员素质。由于管理体制、思维模式上长期存在着文书工作、档案工作分家的局面,目前机关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仍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工作环境的严格分工和管理模式的严重滞后,使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软件开发各自为政,或将档案管理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并接,并未真正实现现代办公环境下的文件与档案一体化管理。因此,一方面,要求各级领导必须对文件与档案一体化有着客观、充分的认识,才能打破狭隘的文件、档案互不干涉、各自独立发展的职业观念,树立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一体化思想,从根本上改变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相分离的局面。另一方面,文件与档案一体化是一项兼文件与档案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知识、多技术为一体的科学,传统的档案工作很难适应。要开展多部门合作,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地培训来提高文件、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通过岗位培使他们充分认识文档一体化的必要性,增强推行文档一体化的自觉性,掌握文档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大力推进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办公自动化是文件与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基础。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导致电子档案的产生,为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真实地记录下来,把文件产生的整个过程分类整理,并准确地将要归档的公文、合同、协议、文件、指示、资料一等,归入相应的档案数据库中,实现了信息的在线查询、借阅。而这些电子文件,经过档案专业人员整理核对后形成最终的电子档案。由此可见,办公自动化应用于机关档案管理中,真正实现了电子文件从形成、传递、查阅到存档的—体化管理。档案部门可以配合信息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做好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推广应用和数据迁移工作,从而实现网上无纸化力公与档案管理的无缝链接。

3、标准化、规范化是实施文档一体化的前提和关键。实现文件与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前提就是要制订文件、档案的有关规范标准。只有文件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档案管理现代化才能顺利开展。首先要把好文件形成关,文件标题、编号、主题词等特征要标识规范;其次是要制订机关档案管理分类、著录、标引工作规范。在文件形成与处理时,把档案分类、编号等原则运用其中,使每一个单位的文件、档案类目划分和设置标准、规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类文件管理系统都能和档案管理系统紧密衔接起来,就能实现数据共享,保证文件档案的质量,为社会提供可靠的档案信息。

篇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37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1

1 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概述

1.1 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图书和档案是以文献信息为基础而形成的产物,两者作为信息的重要来源,虽然管理信息的形式不同:图书完成信息的横向管理,档案实现信息的纵向管理。但这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开发和利用信息价值。所谓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是指:整合图书和档案两者各自独立的管理系统,使两者协调统一,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为千万用户们提供方便而且综合性很强的检索服务。

1.2 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信息资源数量也不断增加,这使图书档案管理的整合工作迫在眉睫。传统的图书馆及档案管理显然无法跟上资源更新换代的速度。通过图书和档案管理的整合,实现资源的共享,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满足用户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可加速图书和档案管理的发展进程。一体化管理的优势表现在:能够在现代技术与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进而满足用户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资源需求,促进图书与档案整合性的科学管理。

2 医院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滞后,缺乏统一性

虽然图书和档案两者几乎同出一源,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将图书和档案管理工作,分置在不同的系统,造成书籍和文件管理上的碎片化,这两方面的工作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沟通和交流。这不仅妨碍了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还无法给用户们提供多元化和系统化的资源信息。这样的管理系统显然无法达成资源共享,而且还会导致许多的资源信息重复存储,并流失一些重要的资源信息,管理工作无法明确分配,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2.2 缺少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往往能够担当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并将其合理运转起来的人都是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图书和档案管理一体化必须着重从人的角度研究剖析。因为医疗书籍包括档案的管理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对在职的人员就有了较高的要求:一要具备合理清晰构建知识结构系统的能力;二是要能够熟练掌握多方面领域知识;三是要清楚各方面阶段的发展特征。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截至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从事图书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非常稀缺,甚至部分医疗机构没有专业管理人员,使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难以整合发展,更阻碍了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2.3 缺乏完善的基础信息设施

能否拥有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决定着图书馆和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这也是实现图书馆和档案管理综合控制的基本要素。目前,尽管已有不少医院开始应用信息基础设施来介入管理,但设备的质量和数量还不能达到规定的标准。一些医院的基础信息设备甚至是几台为数不多的笔记本电脑,而且还需要人工进行信息搜索。由于图书档案管理的网络环境建设受限,因此,降低了管理的效率,而且还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3 加强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对策

3.1 完善管理体制的建设

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合理开发符合标准化的信息资源,建立图书档案馆一体化管理机制,积极号召鼓励这些图书档案馆参与到建设一体化的管理活动中来。建设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监管体系,确保图书馆和档案馆顺利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此同时,医院各级领导积极推动制度改革,加快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完善步伐。

3.2 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篇4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33-001

早在1985年6月,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出了“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问题。信息资源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实现资源的共享是信息化时代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这两个原本独立的工作最终走向了联合,成为新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产业。

一、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涵义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指的是把三者原本“独自为政”的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的管理方式。一体化管理图书情报档案,就是努力找寻或选择三者的最佳功能点,突破三者之间的种种界限,增强图书、情报、档案工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利用远程存取、网络互建、分布式收藏、资源共享等策略,达到信息、信息标准、信息相关工作人员、信息设备设施与技术等因素相互间的磨合与适应,给予图书馆使用人员一体化的集成式服务。

二、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分析

1.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的一体化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

资源的整合造成了现代商业的繁荣发展,信息的全球化开始对商业的发展走向产生巨大影响。在现实的商业环境中,各家公司都十分注重商业信息的收集,越多的信息就意味着在做决策时能够考虑的更加全面,对于决策的合理性和前瞻性都有很好的帮助。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在这两个系统中进行体现,成为信息快速传播和掌握的重要平台。

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是将尽量多的信息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提取和整合,使决策者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事物的判断,目前这个正在快速发展的系统叫作“云系统”。因此,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这两个同属于一类的信息系统合并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必然。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知识、技术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组织之间的依存度增强,社会各界对信息资源需求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将档案、图书、情报集为一体,实行一体化管理,形成综合性信息网络,有利于档案、图书、情报资源的融合与集成,进而为社会提供多维的、综合的、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需要。

3.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的联合成就了一个新的行业

并不只有资本才能成为资源,随着经济发展的演进,获取信息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资本在商业运行中的地位。在以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这两个系统进行合并的典型案例背后,是一个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那就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提供行业咨询的信息咨询行业。信息咨询公司通过对某一领域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并且进行专业的分析,再将这些分析结果提供给自己的客户,通过这种方式从信息流中衍生出了新的先进的生产力,不仅使经济的发展更具合理性,并且避免了很多因为重复投资带来的浪费。

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作为两个典型的信息系统,走向联合能够为现代经济的健康有效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二者的联合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产业,参与到经济发展中,使发展和决策变得更加合理。

三、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1.整合资源,搭建一体化网络平台

以网络为平台,建立以国家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节点,以省市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网点,以各基层单位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成员,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三大系统之间的文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各系统以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组织、转换与开发为主要任务,共建电子信息资源体系。这样图书、情报、档案所包含的信息都可以融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之中进行一体化管理。这个共建的一体化电子信息资源体系在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同时,还能实现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的统一检索和利用,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2.加强宏观管理,统一制度标准,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从全局出发,加强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统一的规范,对工作中的各种行为加以控制和约束;改变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各自相对封闭、孤立的状态,理顺专业系统和各方面关系;加强三者横向联系,尽快实行档案、图书、情报实体的相互交叉管理。只有制定了统一的、权威的机构和系列的规章制度,实现了管理制度的一体化,才能使三个独立但本质上又相同的工作系统在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下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协调发展。行业内部应该出台统一的业务标准,为不同机构不同地域制定相同的游戏规则,以保证其于未来能够统一接入到一体化的网络当中。只有有了法律法规和业务标准规范的支持,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的一体化才有更好的实施空间。

3.鼓励各部门进行二者一体化实践探索

针对我国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种种辩论和现实情况,国家应该在出台相应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鼓励各图书馆、档案馆及相关机关、单位参与到信息一体化的实践中来。加大信息一体化的宣传力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别从国家和个人的层面对信息一体化的各项优点进行阐述和宣传,树立起现代化的信息一体化管理理念。另外,政府应该主导一些论坛类的活动,鼓励各图书馆、档案馆及相关机关、单位建立起立体多层次和广维度的一体化管理和协调组织,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进行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单纯将图书管理和档案管理分开,不仅给图书管理员的管理工作带来压力,而且也使得读者的查找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文章以山西省宁武县社会救助管理站的图书管理为例,对于推进图书档案管理的一体化进程进行分析,通过对于国内目前的管理情况的总结和归纳,提出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解决措施。

二、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1.顺应时展

在如今社会中,信息极度膨胀,知识数量急速增加并且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图书馆、档案馆不可能将所有的文献资源都进行收集整理,因此需要实现图书档案发展的一体化,也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所有的文献资源,这也是在快速发展的现代技术的发展的总趋势,实现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同时,要注意将图书馆、档案馆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完整的文献资源布局,形成共同的发展,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2.实现优势互补

图书馆、档案馆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管理问题,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管理特点和管理优势。对图书馆、档案馆进行一体化的整合管理,主要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对图书馆与档案馆进行分开的管理不能实现目前对于社会资源的全面需求,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严重拖慢了管理速度,也无法实现与网络科技之间的对接,进行管理速度的更新。因此,长此以往,如果还将图书馆与档案馆进行分开管理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更新速度减慢,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也会造成查询的工作不断重复,不仅给资源馆的人力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也浪费了查询者的大量时间,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不便。

3.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管理过程存在其自身的特色以及优势之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其二者进行馆藏的图书各有偏重,不利于读者进行综合利用。因此,为了顺应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同时实现资源共享,进行图书馆、档案馆的一体化管理,是最好的选择措施。只有利用其在管理上的一体化,加强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共享,才能达到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于图书馆、档案馆管理的基本要求,实现不同学科、不同信息之间的整合发展,实现平台的最优化。

4.知识经济发展

进行图书馆、档案馆的一体化管理的重要动力是指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在资源、知识共享占主要发展趋势的当今社会,知识是创造创富与实现自身增长的重要依靠。进行图书、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实际上就是将知识进行更好的管理,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实现知识自身的整合以及整体化、系统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实际上不仅满足了读者日益发展的需求,同时为了读者用户提高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完整的信息资源。

三、实现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措施

1.健全管理体制

就目前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的管理现状而言,各级相关负责人应该加强对于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认识的重要性与迫切程度。随着当今社会的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管理人员需要把握住发展趋势,认识到进行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以及实现部门整合,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与统筹。在战略指导层面上,只有管理层在对于进行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有全面、科学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图书档案管理才能在战术、战策上有所偏倚,从而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2.加强人才培养

篇6

二、实现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关键

文件与档案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文件强调的是现行效用,而档案注重的是长远价值。文件转化成档案不是其本身发生质的变化,而是依据其运动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所进行的不同划分,是同一事物价值形态变化的体现。档案可以被理解成是由于它们的特定价值而必须保存起来的某个机构或组织的所有的现行文件和非现行文件。这种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档案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尽管如此,传统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与文件工作分开的。大多是在机关内分设两个部门,分别负责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两者以立卷归档为界,文件在归档前属文书部门管理,归档后属档案部门管理。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文件在两个相互封闭的系统里分开运行,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各自为政,致使档案质量得不到可靠保证,档案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出现了文书部门收集不全文件、档案部门收集不全档案、业务部门利用不全档案的恶性循环。

(一)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与电子文件保存系统紧密相关

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与电子文件保存系统紧密相关,如果在文件形成之初不能采取技术与管理措施使其真实性、完整性得到控制,则形成的电子文件转化为档案后,其凭证价值将难以得到肯定。此外,如果不在文件形成之初就由最关心其档案价值的部门对其进行控制与管理,一些有价值的电子文件可能会由于工作人员疏忽或对文件价值的不理解而从系统内清除、删掉,这将造成有价值的电子文件流失而无档可归。

(二)电子文件需要预先的档案干预

电子文件来自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导致了相关的信息管理原则,可以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把它作为实现一个组织目标的有效手段,这是信息技术的一种战略作用。在计算机内,管理程序以迅捷的电子化方式进行。新开发的“工作流程”软件,可以通过完整的工作程序来自动处理电子文件。这一电子工具的应用,导致了机构工作形式的完全变化。文件管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内进行,而不再是一个机构内纯粹手工进行的行政管理或公文运行。档案工作提前介入文件的管理,到文件制作形成过程中去指导工作,直接对文件进行鉴定、著录,使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部分重叠,使文件从产生到最后利用形成一个无缝系统,这样才便于对文件的保护与存取。所谓文档一体化管理,它是将原纸质文件归档管理系统中的许多“后控制”手段提到了最前端,主张在电子文件形成前采取行动,以保证其归档质量,即将传统理论对实体保管对象的关注,转变成对文件、文件形成者及其过程的有机联系、目的、意图、相互关系、职能和可靠性的关注。所有这些都远远超过了对文件进行传统的档案保管。这种保管模式因此又被称为“后保管模式”、“前端控制思想”。这样实行的结果,就使文件管理工作与档案工作真正熔为一体,再也无法将两者明确区分。

篇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规模和水准,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国际互联网自产生之日起就以其快捷、方便的优点成为世界各国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手段,互联网为人类信息交流创造了全新的模式,改变了人们信息交往的固有方式,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目前互联网已联通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工具,也为服务利用档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档案利用者的档案信息化需求增强,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对档案人员提供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事实上出现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象,档案利用率不高,档案馆的真正性质、功能不为社会公众所知。整个档案界对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似乎准备不足,可见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必须提高自身水平,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积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使档案中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以档案数字化建设为基础,才能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

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任务繁重的一项阶段性工作,它是将传统的以纸张、录音带、录像带为存储介质的各种原始的纸质档案、图像照片、声像档案和微缩照片等通过扫描、压缩、摄录、采集、转化等手段转换成图片文件、声音文件和录像文件,对图片文件可以通过文字识别等技术等相配于每张图片的科学手段,再运用分级存储管理技术将图片和索引字段存储于光盘库、磁带库等各种大容量的存储介质上,并可通过各种方便的查询手段迅速地检索出需要的档案资料,可以到局域网、广域网、企业内部网、国际互联网上的过程。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目前我国档案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它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电子档案管理以及文档一体化管理密切相关。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数字化过程需要使用扫描仪、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等信息采集设备,综合运用扫描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存储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档案部门配备电脑、构建信息网络,只是营造了档案信息利用的“高速公路”,这些“高速公路”能否真正发挥效能,取决于有无充足的运送对象——数字档案资源。由计算机代替手工完成的各项业务工作,改变业务流程,对于档案实行数字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为研究制定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与办法,实现档案利用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数字化后的档案可以在网络环境中提供利用,充分发挥网络传输面广、越时越地、快捷便利的特点,解决传统利用方式中同时利用带来的矛盾。此外,数字化后的档案可以与办公OA系统生成的线性电子文件在同一系统中提供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文档信息的利用效率。

2.保护历史档案

许多历史档案因老化或管理不当变得脆弱易损,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很有可能彻底损坏,通过扫描等制作其数字化副本代替原件流通利用,将原件信息存储于易于保存的光盘等载体中,可保护重要历史档案免遭进一步的破坏。

3.规避安全风险

通过异地存放多套档案数字化副本,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规避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损害对档案信息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4.缓解库房空间的紧张

对于日益增多的非永久保管的半现行文件,可通过制作数字化文本来取代原件进行保管,可以缓解档案库房保存空间不足的压力,提高空间利用率。

5.便于档案移交工作

以数字化档案代替档案原件,以档案“信息流”代替档案“物流”,可以解决已到移交年限档案的移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便于档案移交工作的正常进行。

6.在数字环境下,文档实现一体化管理

在数字环境下,随着电子文件数量的不断增多,特别是电子文件结构对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的依赖性,使电子文件在形成与现实使用过程中形成质量状态对文件整体质量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档案工作者对电子文件具有不容回避的监控、管理职责,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原则”和“文件连续体理论”都要求将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看成一个连续的、无明显分接界整体,要求档案工作者从文件形成之时甚至形成之前就提前介入,进行入口控制和滞后控制,对文件自形成到归档、利用的各个环节实现一体化管理,对文件档案生命的全过程负责。

二、加快数字化档案建设,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

网络连接着世界,利用档案的传媒实现了跨时空的嬗变,网络能把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和集成在一起,发挥出强大的整体效应。只有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实行一体化管理,避免信息资源在产生者那里无效保存导致的浪费和价值生命的缩短,确保档案信息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使档案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被人们共享,才能推进世界上多种文化共生和交融。

馆藏资源数字化、空间虚拟化、信息资源共享化、服务对象及需求扩大化和传输网络化、档案信息社会化这些特征表明,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符合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档案管理自动化

这是对档案自身管理行为现代化的确定,而这种现代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数字化管理基础上的。档案管理具体业务环节的计算机管理问题是基础性的,它是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前提条件。

2.档案信息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所有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必须按照规定的技术模式、文件格式和工作标准进行数字化。档案信息组织形式从纸张上顺序的、线性方式转变为电子计算机的直接的、网状的方式。索引文件、超文本技术等使得信息可以按本身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这为方便用户检索、提高检索效率奠定了基础。

3.档案信息存储海量化

传统载体的档案数字化,需要机读系统和机检系统提供海量存储介质予以保存;而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更需要有海量的存储系统作为技术支持。因而,各个物理位置的档案保管单位,必须采取海量存储技术。

4.档案信息社会化

传统介质的档案在一段时间内只能供一个使用者使用,其他读者如果也想获得这种档案信息,则必须上档案部门排队等待,因而,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档案信息服务化。世界上一些藏有极其珍贵档案和文物的档案部门为了保护这些档案、文物,每年只批准每月2000名左右的学者和专家来此研究。为此,很多学者等了数年也依然无法如愿。如果建立了数字档案,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利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入档案部门查找资料,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利用,这些档案、文物则可以得到真正永久的保存与收藏,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

参考文献:

篇8

高职院校中,图书和档案是师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大师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单一地从图书或档案中获取信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而是需要无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的多元化的个性信息服务,需要来源广泛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内容。因此为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必须打破图书、档案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图书、档案进行有效整合,实行一体化管理,使信息部门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这是一种必然趋势。

一、图书、档案一体化的涵义

图书、档案都是以文献信息为基础而形成的产物,作为重要的信息源泉,虽然管理信息的形式、内容有异:档案馆提供的信息以纵向的原始信息为主,图书馆提供的信息以横向的再生信息为主,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开发、利用信息,实现信息的价值。所谓图书、档案一体化是指将图书、档案各自独立的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即各种要素通过竞争冲突,不断地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匹配,打破图书、档案之间的层层壁垒,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布式收藏、远程存取等手段,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标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匹配与磨合,为用户提供集成的一站式服务。

二、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1.改变高职院校图书、档案管理现状的客观需要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图书和档案管理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分散管理,这种单一的纵向管理模式使得档案、图书管理出现了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同时,旧的图书档案管理模式无法适应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图书、档案管理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建立横向管理模式,即实现图书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可以整合高职院校现有的图书、档案资源,配合高效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合理利用人力和财力,集中力量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对本来教育经费就比较紧张的高职院校来说,实行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不仅可以节约经费投入,还可以加速现代化管理进程,从而实现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和集中利用。

2.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性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地。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也日益频繁。在教学和科研中,师生不仅需要利用原始的档案资料,还需要利用馆藏图书、电子图书以及文献检索工具等获取动态信息及科研资料。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档案、图书分散管理方式,不利于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只有将图书和档案信息相互融合,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对信息的需求,推动教学和科研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措施

1.建立标准、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

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图书、档案管理制度是图书、档案一体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因此,首先,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格局,根据图书、档案的共性和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建立统一的文献信息管理机构;其次,要依据图书、档案的差异,制定特殊的管理办法,组织人员编制和采用对图书和档案管理都适用的分类、著录、标引和检索的分类法、著录法、主题法及文献标引法等,以,统一规范管理,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

2.构建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图书、档案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一体化管理不是简单的整合,要实现高效、统一的管理,就必须借助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图书和档案的宏观调配和检索。为此,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增强图书、档案部门的信息集散能力、快速反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从而提高其服务效率和质量;二是要以网络为基础,加强图书、档案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和建设,实现信息数字化;三是将分布于不同地点的数字化图书、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互相链接,实时公布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四是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实现网络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培养综合型人才

培养综合型人才是实现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关键。因为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专业性强、实践型强、技术难度大,涉及到信息、技术、语言等众多知识领域,因此需要培养一批既精通图书、档案的业务工作,又精通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现有的图书、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要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并逐步提高他们在管理队伍中的比例,为高职院校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图书、档案一体化的飞速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是提高图书、档案服务层次的需要,是信息社会下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一体化的真正实施还有许多细节问题尚需解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3-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和数字技术化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渗透各行各业。在这样的历史趋势下,档案、图书、情报的管理也被赋予了新的概念,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应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档案、图书、情报的综合效能,让知识信息更好地位高校的教育事业服务。高校实行档案、图书、情报资料一体化管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施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一)高校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图书、情报、档案有三个共同的特性,即信息性、知识性、服务性,且图书、情报、档案工作也都属于为大众提供知识信息的服务工作,这也是图书、情报、档案的共同理论基础。图书馆学是研究和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的,需要掌握图书资料与情报信息的收集、分类、编目、流通、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情报服务等方面知识与技能。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档案学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三者之间也是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

(二)信息数字化时代为高校图书、情报、档案实现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图书、情报、档案实现一体化,可以是网络环境下的融合即虚拟图书馆、虚拟情报所和虚拟档案馆,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为其提供了可能性。图书、情报、档案都是用来承载知识信息的,具有同源性,而如今信息化时代使之相互独立,信息对载体的依赖性也越来越低。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信息从传统的载体中解放出来,让信息在网络环境下获得自由,利用数字技术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数字化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互相连接。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及时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所带来的便利。

二、实施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意义

(一)高校图书档案和情报一体化管理有利于降低成本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情报、档案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而我们都知道图书、情报、档案是具有很大的同源性的,这种分散且重复率高的管理是存在很大弊端的。不仅是对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对高校的建设成本也有很大的要求。因此,为了降低不必要的浪费,减轻高校压力,图书、情报、档案实行一体化管理势在必行。建立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机制,对图书、情报、档案进行统一的分类和检索,有利于开发更多的文献和信息资源,还能适当降低管理成本;对馆内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学术交流,培养一批精通图书、情报、档案处理技巧,熟悉信息检索技术,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的“一体化”管理人才,实现工作人员的最大化利用,降低管理成本;改进技术装备,协调计算机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校园信息网络的统一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降低管理成本。

(二)高校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有利于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可以做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提高,减少闲置资源甚至浪费,还可以促进资源流通发展,提高流通率加速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相互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提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现如今无论哪个单独的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都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这一矛盾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组织聚拢分散独立的信息资源,形成综合优势,发挥整体功能,全面实现资源共享。而在我们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虚拟图书馆、虚拟情报所和虚拟档案馆同样适用,而且会应用地更好。计算机可代替人力实现更多更高技能的操作,实现知识信息存储与快速检索,满足更多用户的更多要求。图书、档案和情报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全面实现资源共享,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必然趋势。

三、结语

由此可见,高校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切实可行的,它对用户、高校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高校应积极主动探索与学习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探索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方法,尝试并创造出极具特色的管理模式,降低高校自身发展成本,推动信息网络化社会的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35-01

1985年6月,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问题,并提出了档案、图书、情报的发展规划,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了。学界和业界皆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从理论上进行了诸多讨论和分析,在实践中,各国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我国,由于受我国国情以及各种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的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在图书馆、档案室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1.图书、情报、档案学科同出一源、同为一体。情报产生在语言文字未出现之前,人们起初用手势、声音传递情报,语言产生后又用语言传递,这些信息被称为“口头情报”。直到文字产生后才有了“文字情报”。远古结绳记事,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档案萌芽。后来中华先民把这些档案加以汇辑,传播到外界,流传于后世,是原始档案功能升级,从而形成最早的图书[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三个学科更是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

2.图书、情报、档案本质属性相同。情报、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2]。信息是三者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共同的基础和出发点。图书、情报和档案都是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都可以被存储、传递和利用。它们都来源于实践,又可脱离产生它的实践活动而被存储和传递;都有现实的实用性;都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3]。

3.图书、情报、档案的职能、管理手段和发展方向相同。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的核心问题都是信息及其载体的搜集、选择、整序、存储、传播及利用。管理手段主要是分类、编目、归档、主题、索引等,在过去都是手工操作,现今大都是自动化管理。广泛采用现代化技术是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共同发展方向,它可以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从而达到高速、高层次、高效的目的。

4.根据著名的贝塔朗菲定律:整体系统的属大于各孤立子系统的总和。这一定律应用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研究中,就是图书、情报、档案各自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其功能简单相加的总和,将小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整体功能。因此,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本质就是整体内各个子系统在物质、能量、信息的合理流通中,向着“合”的方向发展,促进系统属性和功能的增加[4]。

二、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1.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5]。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知识、技术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组织之间的依存度增强,社会各界对信息资源需求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实行一体化管理,将图书、情报、档案集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信息网络,有利于图书、档案、情报资源的融合与集成,为社会提供多维的、综合的、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满足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技术条件下地域、时间和行业限制,使得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网络型信息共享是资源共享最理想的模式。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机构进行了三者的一体化,从其表现形式分: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档案集中到某个部门管理,实现全部的一体化,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是图书馆,又是档案馆,还是情报研究机构;另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和档案相互交叉地保管在一个部门,实行部分的一体化,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上海图书馆等;也有的将图书馆与档案工作合在一起的,如玻利维亚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柬埔寨国家档案图书馆。

三、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我国,各高校的图书、情报、档案学专业在院系归属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的设在管理学院,有的设在信息学院,有的设在人文学院,等等。这说明这些专业长期处于一种依附状态,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独立的专业定位,其发展和走向也未能形成学明确的思路,其理论水平也处于一种滞后状态。学科建设现状无法为一体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

2.宏观管理无力。宏观管理的一体化是一种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图书、情报和档案三个独立的系统改变封闭、孤立的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横向联系和纵向伸展,组成一个统一协作网络的过程。目前,三个系统从上到下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缺乏横向联系。图书馆系统基本上属于文化部和教育部管理,档案系统由国家档案局指导与协调,而情报系统则主要由国家科技部管理。因此,成立全国性的以及各省市、各行业的图、情、档协调机构和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一体化的核心内容[6]。

四、一体化实现的条件

1.改变传统思维,统一思想认识。首先,解决观念上的种种偏见,在思想上明确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图书、情报、档案三界所面临的一件迫切的任务。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环境下,研究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三者协调发展及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图书馆、情报、档案一体化的途径,是信息时代的现实需要,是创新管理机制的必要手段。

2.加强宏观管理,统一制度标准。从全局出发,加强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统一的规范对工作中的各种行为加以控制和约束,改变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封闭、孤立的状态,理顺专业系统和各方面关系,加强三者横向联系,尽快实行图书、情报、档案实体的相互交叉管理。只有制定了统一的、权威的机构和系列的规章制度,实现了管理制度的一体化,才能使三个独立但本质上又相同的工作系统在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下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3.寻找三者共性,统一技术标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一体化管理就无从谈起。目前,作为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它们的标准化工作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后的任务是要以一体化为目标,重新审视已制定的各项标准,结合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的工作特点,寻找三者具有互换性和交融性的结合点,制定出凸显共性、适用更广的技术标准,以推动一体化的进程。

4.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通用型人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需要一支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通用型人才队伍。他们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熟练掌握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技能、专业理论知识、有资源共享意识,为一体化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支持。通用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专业教育。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各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 孙伟江,付杰.档案、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管理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4(4).

[2] 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87-98.

篇11

电子档案作为单位档案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存储和管理与传统的纸质档案所用技术方法不同,它既为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提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也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充分认识其管理成效的基础上,切实关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优劣比较,扬长避短,才能做好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

一、对电子档案的优势判断

(一)提高了工作时效和归档时效。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网络系统不但为归档提供了快捷的管理手段,而且提供了信息利用的快速途径,免除了立卷归档、检索查找的困难,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归档质量和检索速度,而且将文书档案管理人员从手工直接建档的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微机处理后,就可把按“卷”立卷归档,改为按“件”整理归档。由于实现随机管档,就可将过去的集中立卷,改为平时随时整理立卷。这样,集中的工作量,就变为分散的工作量,提高了立卷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归档的目的,便于检索利用。

(二)补漏增缺遗漏文件更加快捷及时。传统的文书立卷方法遇到文件收集不齐或漏交归档时,补漏增缺,就得拆卷重做。改为微机网络管理,文档用微机按“件”整理归档。可随时补漏增缺,使文档不形成存积,这样只需按一下键盘,修改一下档案目录就万事大吉。微机管理省时省力,可以给工作人员以充分的时间去提高业务水平。

(三)单件文件提档有利于档案保密。过去查阅档案时是整卷提供。利用者只是利用卷中的一份文件,却能够看到整卷档案内容。这是不符合文档管理的保密要求的。微机管理将其改为单份文件提供利用,利用者就无法接触其他无关的文件,从而达到了文件保密的要求。

(四)电子档案确保了标准统一。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而要提供可利用的档案,就必须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文档卷宗。但是传统的文书立卷工作是人为的纸张立卷,立卷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操作,其对立卷标准掌握的尺度很难做到完全统一,这必然影响到案卷质量水准,从而给今后的利用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同时,归档工作还占用了档案人员的绝大部分时间,致使档案管理人员的编研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的境地,这又制约了管理人员的水平提高。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档案利用,也是被动式的。文书档案管理进行微机管理,档案人员就可以从繁琐的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档案编研和二次信息开发利用上来,从而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利用的效率,使文书档案的管理、在提供利用服务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时效价值。

二、对电子档案的劣势判断

(一)归档工作的困境。办公自动化是无纸化办公,与以往的纸质文件归档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的地方是归档流程相同,但归档的介质有所变化,转变成电子文件,与纸质介质不同。从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种类来看,办公自动化产生的文件只是档案部门文书档案整理归档来源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是电子档案的主角。档案部门如果已经实现档案信息化,借助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查询检索档案的辅助手段,可以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衔接起来,使用接口程序将电子文件导入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待归档临时库,由档案管理员登录档案管理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立卷归档工作。如果档案部门没有实现档案信息化,一般办公自动化系统中都包含档案管理功能,可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参与电子文件的立卷归档工作。同时归档仍然需要包括纸质文件的归档。所谓“无纸化”只是相对的,电子文件归档应当与纸质文件归档并存,并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二)归档法律效应的困境。电子文件是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照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档案管理人员对电子文件进行整理归档后,档案查询更加方便快捷,文件提档更加便利,但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应却受到了挑战,怎样确保电子文件归档后仍然保持其法律效应和依据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电子文件归档保存后,应用数字水印、数字签名和数据加密技术能够对电子原件进行保护。通过数字水印技术使电子文件在利用过程中的版权受到保护。数字签名技术鉴别电子文件是否被非法篡改。数据加密技术对电子文件进行加密压缩保护,防止非法拷贝打开。通过这些软件技术,使电子文件的法律效益得到保护。

对电子文件加盖电子档号章保证其归档依据。电子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后,通过软件技术读取电子文件机读数据自动生成电子档号章,保持与纸质文件归档工作的一致。包含电子档号章的电子文件能够更好的体现档案的法律依据。

(三)档案利用上的困境。电子文件的查询利用是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只有充分的利用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电子文件查阅利用需要完善的流程管理和制度,查阅权限能够分配、控制,对开放的电子文件自动记录利用效果统计;档案利用人员能够申请查阅,提交的查阅申请能够实现流程化,并实现多级审批,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审批的可以直接审核,需要提交领导批准的电子文件则需要进行多级审批;审核后的电子文件在授权时间允许范围内能够进行利用效果登记,利用到期后自动收回权限取消授权。电子文件在线查阅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功能,必须在档案部门规范的查阅环境下进行阅读,不能由其它软件打开阅读,避免查阅人员随意进行下载保存。电子文件打印功能应进行授权控制,授权打印应当使用数字水印技术对电子文件版权进行保护。档案利用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为档案管理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档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四)电子文件保管中的困境。电子文件整理归档后,能够借阅和利用,但由于电子文件本身载体和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给档案管理部门带来新的管理规范。

由于电子文件存储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保管的特殊性,电子文件的保存不单是存储在电脑服务器硬盘中,为保证电子文件的安全性,避免由于计算机网络、病毒以及人为错误操作对电子文件造成破坏或丢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数据备份和恢复工作。数据备份包括对数据库的备份和对电子文件的备份,并且要能够借助软件系统按照设定的时间段自动备份和增量备份,而且还需要对备份的数据进行刻录保存,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异地备份,保证档案数据和电子文件的绝对安全。

电子文件需要依靠计算机、数据库的支持,同时需要有完善的备份、维护和数据恢复机制。只有数据安全稳定,电子文件才能得以正常利用。

三、结束语

面对电子档案给档案管理带来的新挑战,档案管理工作要向前端延伸,实现文档一体化。单位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支持,经费上大力投资。档案管理者要恪尽职守,不断研究电子档案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管理和技术上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为档案资源的自动化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篇12

药品生产企业从对药品进行研发开始,目的就是为了将其标准化、批量化带入市场,以满足患者治疗需求,同时收获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上述从药品雏形到销售,都是一个系统性的、紧密联系的过程,该过程就是药品的一体化。因此可知,药品生产企业中药物档案的设计以及研究档案的出现,都是以药品为中心进行的工作,研究档案和药物档案最终都是对药品的一个整体性反映,也属于一体化的完整工作流程。

药品从研发阶段开始,到注册、生产,最终进入市场销售,这一过程是新型药物诞生的完整过程。以此而言,与药品相关的资料和文件也会及时记录在案,并归类至档案中,该档案就成为了相对完整的、具有新意义的档案,也就是药品注册档案。药品的注册档案是药品生产企业的研发标准、生产技术等相关重要项目的综合体现,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药品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

二、探索药品生产技术档案的新管理模式

我国颁布的《药品GMP认证检查指南》以及《药品生产质量规范》中,对药品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进行了硬性要求,即这些部门建立药品档案时应该以其种类为依据,能够随时调出药品的质量变化和种类审批流程,同时,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管理。

通过了解,药品生产技术档案的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对药品进行介绍,例如药品名称、规格、配方、生产工艺和流程等方面;第二,申请和审批药品的相关文件,如注册药品的证书、药物使用标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等相关内容;第三,生产质量标准以及药品主要原料和成品的质量标准。

上述质量档案是对多种药品档案的归纳。我国目前药品生产企业有如下问题:药品的科研、注册、质量等方面的档案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且没有明确的管理标准和名称统计,档案之间互相重叠,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最后导致药品生产企业陷入了管理杂乱、无序的泥潭中。药品生产企业不同一般企业,比较特殊,如果希望促进其档案管理进一步完善,那么就必须将相关规定修订得更加切实,药品生产企业对于档案的一体化分类管理应该更加熟练,将药品的注册、科研、质量档案进行有机综合,最终形成独立运营的档案类别,通过不断完善和科学化的手段对档案进行管理,推动药品生产企业效益的稳步提升。

更重要的一点,是令药品具有源头的可追溯性。这也是GMP的基本要求。

三、建立完善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