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4 16:33: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地理学科教学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

篇1

课堂不但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过去我们强调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现在还应加上一条:备素质教育。即使有些学生因成绩不好,最后未能接受高层次教育,我们也应该使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具备比较好的自身素质,使他们一旦走入社会,就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普通公民,这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达到的下限标准。这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学生、因教材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得以贯穿下去,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一、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发展状况对如何发展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但是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多,而研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少;研究个人的教学经验多,而进行教学科学实验的少;分散的零星的专题研究多,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研究少。运用传统教学法,教师的学问要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的知识也只是教师自认为要传授学生知识的较少部分,这当中是授受关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抄笔记,学生记笔记,教师考笔记,学生答笔记,把学生的头脑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像灌水瓶一样向学生灌注,像北京的填鸭一样,形成地理教学八股。在传统教学中虽不断有新的教学方法出现,什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等,但都没有脱离教师提出问题、设疑、并通过讲述解决问题的模式,最终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效果相差甚远。

二、适合地理课堂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种方法

素质教育效率的大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得当。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一)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

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比如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件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自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四)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讲到岩石时,可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石头带回教室由教师逐一讲解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老师引导的学生自我表现法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就需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三、地理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

教育的过程应是灵活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不是为完成限定的教材而教学。教学活动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地理知识兴趣、情操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比较充裕的时间运用地理学习工具学习,特别是读图填图训练、发言讨论。让学生有学和做的充裕时间,在一定的宽松条件下学习。

也许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讲述的内容减少了,但学生更多地获得了对地理知识兴趣的培养和地理求知能力的培养,更有益于他们今后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

篇2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转变

1.教学内容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大的降低。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创新是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研,将地理课程教学赋予生命力,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生活中善于举一反三,将教学内容活学活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传授。

2.教学目标的转变

新课标中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合作探索的能力。教学目标体现了更多的灵活性的特点,以自己所在地区作为学生的探索发现的对象,通过对生活环境的了解,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对我们爱国情怀,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3.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探索式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1.创设良好的地理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学生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与他的生活的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是创新人才的标志之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个性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个性化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开拓、创造精神。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分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有目标、有计划开展讨论、自主探究。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者,当然这需要教师提醒学生组建时要注意学习成绩。让学生自主组建小组有利于合作探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上课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便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要求每个小组要提出一个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争辩;教师要走得学生中间,进行指导和点拨。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有效地统一地理现象和理论内容,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互动的过程,师生两方都应当对教学知识进行反应。地理课程比较单调和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教学的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效地统一生活实际的一部分地理现象和地理学科的理论内容。如此,教师不但可以有效地借助教材内容对生活实际当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也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掌握教材当中的理论性内容,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时区知识的时候,能够划分全球为二十四个时区,其中,这分别是西十二时区和东十二时区,接下来为学生解释美国处在西五区到西十区之间,而我国处在东八区,因此美国和我国的时差是九至十四个小时。如此根据生活实际中的事例,学生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握时区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地理知识的价值,与此同时,这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培养学生地理探究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缩短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为地理课堂增添活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周围去发现地理知识,同时把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使学生关心现代地理的发展和变化。学生身边的土壤、气候等都可以引进地理课堂。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要教师引导到位,他们就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从生活中获得的地理知识,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教学活动的真正价值,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明确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篇3

中学地理课全面恢复以来,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教师素质显著提高,教材建设不断加强,教学设备渐臻完善,教学改革也逐步深入,这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地理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脱离不开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而已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法,变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显然不行了。现行教材编者的用心良苦,突出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个意图;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扩大教学效果,而不能以偏题怪题让学生钻“牛角尖”;现行教材知识面广,伸缩性大,目的是要面向全体,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中一定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二、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这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地理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地理教育的素材。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根据不同学段,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很好地发挥教材的思想地理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在这方面,应进一步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通过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教学。如通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比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较,家乡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2、以国情教育为依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善于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善于通过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难得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教育,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3、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全和提高。

四、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地理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篇4

高中学生,学习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学习要求高。而预习活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由于学生课余时间的有限和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不够,以及高中生长期养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不会预习,更没有预习的习惯。因此,学生如何预习,能否自觉地完成预习任务,是新课改面对的一道难题。解决的办法是要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预习有“法”可依。即教师在导学案中应当有明确的课前预习要求。

首先,通过课堂结构的调整让学生自觉地开始预习。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一节课先是新课导入,然后是知识讲解,接下来是练习布置,最后学生课外练习。如果将课堂结构进行调整,第一部分是课前预习交流展示,第二部分是预习交流基础上的重点难点的探究活动的学习,第三部分当场检测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这样一来,回家作业的内容变成了预习活动,原来的回家作业全部或部分移至课上当堂完成,调整之后的预习环节就成了回家作业。

其次,学生如何进行预习。由于大部分学生不会预习,如果没有明确的预习任务,学生的预习活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导学案中预习任务,是预习环节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预习活动的主要依据。学生在完成预习案的一项项活动中完成了预习任务。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活动”、“课堂探究活动”“当场检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高效地设计导学案中的预习内容是提高预习质量的重要关键

预习内容的质量是保障预习效果的关键。学生完成预习活动的时间多少为适宜?课前预习内容的难度大一些还是简单一些?预习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教材的整体框架还是对重点难点有一定的思考?预习活动的形式有哪些?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加以完善。

1、预习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大部分预习内容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的,时间在15-30分钟左右。预习内容往往需要学生阅读教材等学习资料,完成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思考。教师在预习活动设计方面,往往形式较为单一,思维训练程度和层次不高。如形式上以填空、画圈、简单习题等为主;思维训练上以知识再现、记忆和简单分析为主,学生思维强度不够。由于绝大部分的预习活动以填空等练习题的形式来呈现,学生往往只是将教材上的答案简单地抄写下来或做一些简单的归纳,缺乏深度的思考,预习活动的效果没有真正体现。

2.预习活动的内容梯度化

除了预习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外,更重要的是预习活动的内容梯度化。也就是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老师设计系列有梯度的预习活动。学生在完成预习活动一的基础上去完成活动二,在完成活动二的基础上完成活动三。从难度上区分。可以将相对简单的活动一、活动二放在预习活动完成。此外,活动一的学习成果是活动二的起点,活动二的学习成果是活动三的起点。不同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产生的学习线索也是不同的。在完成系列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现状更加清晰,进而调整课堂教学。

3.预习成果的问题暴露化

预习活动在最后部分设置“学习疑问”这一环节,也就是通过学生的预习,将不懂、不会、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课堂交流讨论的重点。如果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学材完成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能真正明白教材学材想告诉他什么,他看懂了多少,哪些需要老师讲解,哪些需要老师拓展,这样预习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但是这一环节常常是形同虚设,不少学生更在意的是学生有没有完成课前预习活动,预习活动完成的准确率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在学生没有养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还要暴露问题。

三、课堂中交流和展示是保障学习效果的突破口

学生完成了预习活动后,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交流展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呢?虽然老师实现会全部批阅或部分批阅预习案,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但是如果没有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预习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通常会不自觉地将预习活动中的问题提出来,由老师讲解一下,或请某一位同学来分析;有时也会请同学轮流报答案,遇到有争议或有难度的地方,就一起来分析。但是这样就往往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预习交流展示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将本组预习过程中各自不同的想法记录下来。其中有些困惑可以通过小组内部交流,小组成员就能解决;有些环节可以通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如还有疑问,而这小组难以完全解决的内容就是课堂交流,教师主讲的重点、难点。学生进行问题汇总后,教师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快速的筛选,选择与本课内容相关、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探究合作、讨论交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