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05 14:52: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解

篇1

从上述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历程分析,现代物流在制造企业中兴起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压力,根据国外的实践结果表明,通过物流的整合,可以使物流总成本降低23%,供货时间缩短75%,产品的可获得性提升9%,库存水平下降23%......种种的因素标明,中国“物流热”的兴起并不是偶然性的结果,是当整体经济迈向买方市场、产品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衰退期的阶段时,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就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此,物流也就成为了外界所说的“第三方利润源”了。

当然,如果从中国物流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得不提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随着著名战略家Michael Poter的价值链理论进入中国时,首次提到的“原材料-进货物流”和“产成品-物流”,这使学术界和理论界开始关注物流在中国经济中所取得的作用,但是,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以及“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思维影响,在当时,物流只是作为一种辅的业务,并没有为众多企业所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当企业经营者把视角放到物流管理的时候,却由于缺乏对现代物流管理足够的认识而显得事倍功半,在他们理解中的物流依然停留在传统物流的范畴,仅仅以为物流就是运输和仓储两个环节。在与一些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采取的都是压缩物流成本的策略,每年给物流部门下达物流成本的压缩指标,让物流部门与供应商进行交涉,寻求最低价位的服务提供商。然而,随着该种策略的实施,有关的服务水平也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市场缺货率上升、甚至工厂停工待料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出现,加大存货成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但因此换来的却是巨额的存货资金投入,使企业的现金流面临危机。

上述的现象表明了,传统物流的观念只能在具体业务成本过高的时候起到相应的作用,当其成本压缩接近极限时(也就是与物流供应商的成本相当接近),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将抵消具体业务成本下降所取得的优势,为此,在企业进行物流整合的时候,必须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视点进行,从总成本的概念并结合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的变革,才能通过物流管理的提升,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①流程的一部分,它对从起始点到消费地的货物流和货物储存、服务及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计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美国物流采购协会对物流管理的最新定义,该定义界定了物流和供应链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中必不可少的载体,并且,把满足客户需求作为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据此,现代物流管理的服务功能也有了新的延伸,除了原有的运输和仓储职能以外,还延伸到了国际货代、搬运、增值服务(包装、再包装、打码、二次打码、分捡、加工、贴标签、回收)、物流信息服务(订单传输、订单处理、货物跟踪、数据分析、报表生成、库存警报)、物流规划(仓库布局及功能设计、运输方式规划、工厂布局、物流流程设计)等方面,而物流规划则是目前物流管理中的制高点,也是众多制造企业成功进行物流变革的必经之路。

虽然,“物流热”遍卷全国,然而,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的是,物流管理毕竟这是一个企业的后勤支持职能,物流管理能力的提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但是,却并不是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而引入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则主要是基于提升并满足客户服务水平和总成本控制的角度进行。

首先,企业实施现代物流管理的第一个前提是在管理上把商流和物流进行分离

   目前,很多的制造企业,尤其是国有的制造企业均把物流纳入销售部门或者采购部门的管理范畴,并且,往往原材料物流和产成品物流是割裂进行处理的,这样所导致的问题是,为了满足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或者保证原材料供应的及时,在销售和采购职能领导的要求下,不得不常常不顾成本的上升来满足(内部)客户的需求,从而导致了整体物流成本的上升;另外,分散的物流运作体系也不利于企业进行物流的整合。而纵观外资企业的物流职能设定往往具有物流和商流分离的特点,如国际知名的P&G公司,其物流管理纳入客户服务职能中,由客户服务人员进行综合统筹管理,而生产和销售部门只需向客户服务部提出相关的服务水平,客户服务人员就会以此为依据,有效地进行物流规划,并对物流供应商进行整合。

而著名的跨国企业M公司则把物流职能独立出来成立了物流部门,并通过物流变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早在1998年,M公司在全国设有三个工厂和三个配送中心,为了保证产品的市场供应,还另设有54个小规模的区域配送中心,当时的供应商有30多家,但是,这些供应商主要都是向M公司提供干线运输的服务,而短途配送业务只 有30%由供应商负责配送,70%则是客户自提,当时的策略使M公司由于物流采购过于分散,造成相关业务成本偏高的现象,同时,由于仓库过多,库存投资非常高,并且,客户自提的做法也不利于M公司对市场的控制,市场缺货的现象频繁,有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跨区销售的现象。当时的物流部门负责人为了改善上述的现象,邀请国内知名的物流企业宝供物流企业集团参与了企业的物流变革项目,成立了由双方各相关职能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的项目小组,在对相关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后,制订了具体的实施策略,通过选择少数专业的物流企业作为供应商以集中采购、运作网络整合(仓储布点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定单管理流程、运输管理流程、仓库管理流程)、物流职能内部架构重组、构筑物流信息网络等策略,从根本上扭转了物流管理的劣势,在现有工厂和配送中心设置不变的情况下,把原有的54个小规模的区域配送中心减少到20个,物流供应商从原有的30多个缩减到3个,并且,短途配送业务主要由3家供应商提供相关的服务,客户自提的份额由原来的70%下降到20%......物流变革的成功,使M公司的客户满意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原来的85%上升到98%,物流业务成本在原有的基础上下降5个百分点,库存也大幅度得到压缩。在实施物流变革的过程中,M公司的物流负责人的观点是,在物流职能管理方面,销售和采购部门只需提出有关的服务水平需求,而无须过多介入物流职能的管理过程,物流部门所进行的相关规划将是基于有关的服务水平基础上进行,这将使物流职能在行驶其业务控制的权力时,少了很多的制肘,其主要的业务就会在服务基准上寻找突破口,例如通过相关的规划,有效地进行成本的控制,降低库存等等。

其次,在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解上应着重于软性管理方面的角度出发,而不盲目先进设施的巨资投入。

篇2

关键词:

医药高等学校;药品经营与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基础

一顺应医药行业的发展需要,开设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

当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药品的现代物流配送也发展较快,为促进我国药品现代物流的发展,规范第三方药品物流或药品委托储存、运输、配送等行为,根据《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国食药监市〔2005〕160号)等要求,国家鼓励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配送。支持具备现代物流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促进规范化、规模化、多元化的集约发展,使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允许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条件且管理规范的药品批发企业为已持有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开展药品委托储存、配送业务。为此,作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现代物流管理基础》,对学生进行必需的课程教学要求也是势在必行[1]。

(一)科学分配教学学时和安排课程内容

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以满足实际就业岗位和药品现代物流配送的需求为出发点或不断调整,本课程总学时数38学时。课程学时可以作如下分配:理论课时为26学时,实训实践为12学时,实训实践课时占课程总学时数的31.6﹪。该课程共十章内容,包括:物流和物流管理概述,物流基本业务管理,物流系统与物流技术设备管理,物流配送与配送中心,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物流组织与服务、成本和质量管理,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各章的教学学时在实际教学中,也还需科学合理的分配或依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以树立和培养学生为药品现代物流服务的思想和能力。

(二)把握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轻重点

医药物流,是现代物流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国家对该领域制定有相应的药事法律法规以加强规范管理,这就使得医药物流在管理和操作的层面上具有其特殊性。而高校中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能掌握医药专业知识又具有一些药品现代物流配送能力,能够在实践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该门课程的开设,应与普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区分开来,但又要显现出“医药物流”与“现代物流”相互交融的部分,即学生在系统学习并牢固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课程学时数的分配而科学适度的把握好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轻重点,使学生把所学的医药专业知识和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的知识相互联系在一起,相互交融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2]。

(三)为药品经营与管理而服务

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开设是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而服务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知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各类医药商品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的基本功能方面都有其特殊不同的要求。因此,就要求教师在知识讲授、举例说明、幻灯片的演示方面应加强和药品经营与管理活动相关联的内容,让学生对药品现代物流有一个初步正确的印象。此外,现代物流管理的教学中也可以使用“系统观念”等医药学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物流管理在医药物流中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立足于医药商品特色和现代物流发展特色,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能力突出的实用型人才[3]。

二探索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方法

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方面就会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不同之处,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又不能脱离其他专业课程而独立存在。同时,由于物流产业在不同地理区域或经济区域发展水平不一,发展规模差异较大,对学生毕业后的实际技能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如何在现代物流管理教学中探索出新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的有助于学生对于本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是我们面临探讨的新课题。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学校大多已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授课之前需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激发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讲授与PPT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微视频、插图、实作演示、岗位操作流程影像等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应用,变传统枯燥的教学为生动有趣的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要注意,避免太过依赖多媒体,避免整个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课件演示、视频播放而带来的过多信息量,使学生无法消化理解课堂内容[4]。

(二)理论与实训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相互交叉进行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强化。高校中的许多专业课程都开设有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地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实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巩固和深化,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创新思维以及行业规范操作的重要手段。依照现代物流的主要环节采购、运输、存储、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与销售、货代和船代、报关与报检、信息处理等内容来设置实训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开动脑筋,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将知识转化成为实践技能的目的。

(三)计虚拟的实训实践教学

在教师的布置引导下,由学生分组成立虚拟物流公司,或购置第三方物流核心流程和物流沙盘的仿真软件,安装在实训室的电脑上,构建一个仿真环境。在物流仿真实训室用动态的、可视的,多媒体方式来推演整个物流的运行,产生信息流、资金流的流程,运输库存管理的流程,以及配送的流程。学生通过自行分配角色进行实训实践的演练,边学边做,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模拟物流业务可涵盖如下行业:医药、食品、耗材、连锁、供应链等,依据各行业业务运作模式的特点进行组合,形成可定制的业务流程。流程中还可包括现代物流技术设备或信息技术的应用。如自动化分拣设备、装卸设备等;在信息技术中,如EDI、条形码(商品条形码与物流条形码)、EOS(电子自动订货系统)、药品电子监管码、POS(销售时点系统)、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功能。在实训中教师可对整个实训过程进行监控、评价或组织学生对实训过程进行分析评判。当然仅仅单凭学校的虚拟实训显然是不够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需要借助企业或相关行业的支持进行课外直观的、形象的实训实践教学以帮助学生的理解[5]。

(四)尝试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教学手段

医药高等学校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实际配置情况及就业前景,探讨将学生培养成医药物流专业型人才。当然这还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现代物流与医药物流相结合。由于现代物流行业发展较快,物流学科本身又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有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的知识。因此,要更好地将这些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简单的堆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贴近学生,可尝试将学生培养为医药物流专业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三结论

物流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引入物流概念一词,但物流及药品现代物流的发展却十分迅速。而现代物流管理基础又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运用新观念采用新方法。需要加强任课教师自身在医药与现代物流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扩展提高,从而为教学服务,同时对教师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劲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外资,2009,3:44-45.

[2]韦克俭.现代物流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68.

[3]董铁.物流与电子商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77-78.

篇3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164-02

1 前 言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业的迅速崛起,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高职物流课程理念的依据。因此,探讨如何构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现状

现代物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科学系统的业务领域,是一个综合应用多技术、多学科的综合性领域。物流管理也成为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科,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现代物流概论》这门课程。《现代物流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主要介绍现代物流管理的一般理论,物流系统的基本内容以及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等,在完成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其目的是使学生对物流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升学生物流理论素养,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对我校《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情况分析,结合对学生调研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在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①我校《现代物流概论》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课时约60个学时,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复杂,涉及面广,要完成教学任务具有较大的难度。②课程授课对象是新生,他们对专业缺乏有效的认知,入学后对专业学习迷茫。特别是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物流系统的基本内容以及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等知识,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理解和把握。③在对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的把握上,怎样既全面而深入地介绍物流管理的各个方面,又与后续专业课程《采购管理》、 《运输管理》、 《仓储配送管理》、 《供应链管理》等合理衔接,授课教师也存在困惑。④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不善于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今,如何来引导和培养学生,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现状和困惑,结合高职教育改革的就业导向,我们认为可以将职业导向作为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切入点。

3.1 高职就业指导现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责任和义务,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重视全程化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和职业规划,尤其有效指导学生自主职业生涯的发展,促进人的职业化。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入学后对专业学习迷茫、不适应的现象,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高职高专新生遇到了学习问题。学习问题中,比重最大的是 “缺乏学习动力”,其次为“对所学课程内容没有兴趣”。如何引导新生确立正确的目标,激发新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学习动力,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学校积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配备学生辅导员、建立“导师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目前开展的职业规划指导大多对于学生来说显得较为宏观,缺乏对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的支撑,相关教师是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无法顾及对学生个体特征的把握,因而也就无法从个体特征与专业、爱好兴趣与职业、性格与职业等关系来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与自我定位。另外,对专业课程价值及专业课程与职业的关系、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的关系、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准备、专业知识拓展与职业群结构、专业知识拓展与未来职业转换、专业人才社会定位与现状等各方面都没有涉及。这样一来,学生无法形成对专业的感知与把握,仍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定位,也就无从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走向,未来职业胜任力更无从了解。一个目标不明确的学习,其效率高低可想而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与就业脱节,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3.2 基于职业导向的《现代物流概论》教学构想

从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对开设在第一学期的《现代物流概论》还是非常地关注,带着对专业的好奇和对未来职业的期许,希望借此了解所学的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专业基础课程对于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联系职业教育和学科教育的桥梁,我们考虑将职业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目标的定位、专业能力的自我提升和可持续性发展。

(1)利用专业基础课程《现代物流概论》在进行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帮助新生尽快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找到专业学习兴趣、设计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

(2)引导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给自己准确定位、确立近期目标,进而接受客观环境,主动适应环境,缩短大学适应期,从而为整个大学时期的顺利学习和生活乃至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引导学生的自我提升和可持续性发展,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物流管理知识及从事物流管理职业的兴趣。当职业方向确定了之后,也清楚了职业的基本要求,对照这一个基本要求,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求学,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来适应理想的职业目标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以职业活动过程、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职业资格获得为主要系统化方式组织起来的专业课程,并且具有指导学生自主职业生涯发展的特殊功能,我们把这种课程模式称为“职业导向”课程模式。

3.3 基于职业导向的《现代物流概论》的具体实施

(1)课程性质定位为“专业概论(物流管理)”

专门为大一新生开设,了解专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为大学生涯规划提供帮助,为就业规划提供帮助,为职业规划提供帮助。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物流、生产制造、商品流通、内外贸易和工程建筑企业,培养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不同功能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其他企业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掌握相关基本操作技能,在物流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并非不考虑学生需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它是学生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充分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与职业特色,物流管理能力素质培养与物流专业特色,物流学科特色与学习方法,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内容。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突出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体现专业定向性,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来进入职场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结构等,即不仅要有高职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

在《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改革中,首先根据专业整体的知识体系来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分为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物流作业(职能)管理与物流综合管理三大模块。然后,再根据需要,结合按生产物流、采购物流、仓储物流、配送物流、运输物流、包装与装卸搬运、国际物流,物流企业运营等物流业的主要岗位群和工作范围来划分学习模块。

这样《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能够保证整体知识体系的完整,又能与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与岗位联系在一起,还要充分考虑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衔接需要。不同类型岗位群的介绍,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找到专业学习兴趣、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篇4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企业已经高度重视了对其经营成本的研究,这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通过节约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获得资本的最大增值和利润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物流成本下降所带来的增值利润空间巨大,挖掘物流领域潜力,成了企业关注的目标。

一、推进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与现状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企业降低总成本获取利润的“第三个源泉”。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其由三部分构成:第一,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的费用;第二,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的费用;第三,对上述活动进行综合管理的费用。

由于对物流成本的把握不准确,给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带来许多损失,不利于发现企业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非效率活动,也难以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因此,把握物流成本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对概念本身的理解上,还必须对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以及物流成本分析方法等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二、把握企业物流成本水平的衡量指标,正确处理物流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用来衡量微观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不同的行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有差距的。一般说来,制造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高于非制造业,运输费用所占的比重居于所有物流费用的首位,其次是保管费用。

2.社会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社会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用来衡量社会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运输费用,二是库存维持费用,三是物流管理费用。

3.物流成本与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物流成本与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成反比。降低物流成本,可以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物流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意味着扩大了企业的利润,提高了利润水平。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知,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但价格背后体现的还是产品的价值量,即产品中所凝聚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数量。商品价值并不取决与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而是由行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三、推进现代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管理模式和途径

1.创新经营管理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推进物流成本管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首先要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创新经营管理理念是做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关键,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切入点。

2.树立物流总成本的观念,降低企业物流总成本

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点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物流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物流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在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

3.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按照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费等功能类别统计,并没有与物流服务水准联系起来,也没有按顾客类别和销售业务人员类别计算物流成本,以至于物流成本上升的责任不明确。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虽然通过展示成本的大小来说明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在强化物流管理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成本数据在物流管理上所发挥的作用有限。通过不同作业环节的作业成本的计算获得的成本数据,可以清晰地说明物流成本增加的具体原因,从而为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思路,明确降低物流成本的责任部门。

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物流管理部门作为直接对企业物流系统规划和运营负责的部门,理所应当成为企业物流系统优化的主导者。优化物流系统不仅是物流部门自身的工作,还涉及到生产、销售等部门,物流部门在企业的地位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系统化工作的质量。从物流部门的角度出发,作为优化物流系统的基本方法之一,首先从改善物流作业效率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但仅此还不能达到物流系统优化的最终目的,还需要将企业的物流活动与生产和销售活动连为一体,实现生产、销售和物流一体化,进而实现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系统优化,降低物流成本。

5.降低客户成本

降低客户成本是现代物流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与传统的运输服务、仓储服务不同的是,现代物流是对企业原材料、流程清单、成品及有关信息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的策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而不是单独的某一运输或仓储等服务的交易行为。在这一过程中降低客户成本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因而现代物流又被称为“第三方利润”,能否降低客户的成本是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能否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企业在为客户减少资金、管理等各项经营成本费用的同时,从大的方面来说,也就是在帮自己节约成本,从而降低了自身物流成本费用,提高了利润。

6.充分利用物流外包和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

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投资成本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余华.现代物流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李伊松.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中国储运.《中国储运》杂志社,2007.

[4]杨霞芳.国际物流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物流管理是指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实现物流合理化,对物流活动全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内外贸易的广泛开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企业在不同程度上从生产导向、销售导向转为市场导向,而物流也随之从传统的单独管理进入系统统一管理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的需要也从最初的旨在扩大生产能力与规模变为提高系统效率、稳定市场与销售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一个高效、合理、通畅的物流系统,可以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之目的。目前,业内还缺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深入理解,加之现阶段国内对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还不尽完善,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物流思想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掌握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论及其内在含义,从而将我国现行的物流管理理论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思想体系,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的物流理论体系进行比较研究。

一、中外物流管理思想的演变

“物流”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之后,随着营销管理学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将物流问题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并把它理解为物资的供应、装卸搬运和储存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各个环节的综合体。然而,从物流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二战”期间曾被认为是现代物流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当时以美国营销学派阿奇・萧提出的“physical distribution”物流概念和军事后勤学派美国少校琼西・贝克提出的“logistics”物流概念最有代表性。应该说,这两个概念的实质内容是不同的。阿奇・萧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定义物流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准确地翻译,应该是“实体分配”,实际上就是把企业生产的产品怎样更省钱、更及时地分送到客户手中的活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物流”;而琼西・贝克则是从军事后勤角度定义物流的,将“logistics”译成中文,确实是后勤的意思。“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快速发展,供、产、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物流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同时在工商界,许多企业开始广泛应用美军“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后勤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此后,宏观经济的衰退,市场萧条,尤其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使企业意识到顾客服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20世纪中期,由于原材料的多样性、季节周期性的需求、库存持有成本的上升、多项目的生产线以及在客户需求与物流成本之间建立平衡的需要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美国的管理学家提出了物流管理的概念,并把物流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包括分配、计划、运输、仓储、市场研究、用户服务等的思想观点为众多厂商所接纳,但此时人们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仍局限在生产领域以外的流通及服务环节上,而对于企业内部运作产生的物流需求问题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配送需求计划(DRP)、配送资源计划(D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准时制(JIT)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以及在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推动了物流顾客服务战略和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也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流理论和实践开始向纵深发展,一方面,EDI和专家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POS系统、条形码技术在物流上的广泛使用,进一步保证了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和准确性。在此背景下,单凭技术发明、改建工厂、提高劳动生产率已难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相比之下,改善物流管理、改进工艺流程则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无论是在对物流概念的理解上,还是在现实的物流管理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并提出了“整体化物流管理”的思想,即物流管理不仅包括前述的产品流通过程和服务环节,也包括需求预测、订货过程、原材料采购、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

日本物流概念形成的历史比美国要晚得多,但是其发展却十分迅速,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在日本,物流概念的导入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派出“流通技术考察团”在美国实地考察时初步接触到“物流”这个概念,在详细了解了物流这一新事物后,于1958年第一次提到Physical Distribution(PD)。由于当时的日本尚处于经济发展的黎明期,所以物流(PD)概念马上被产业界所普遍接受,并把它译成“物的流通”。1973年,日本经历了石油经济危机,经济陷入萎缩状态,日本的企业重新关注物流对企业盈利的价值,谋求物流带来的利润空间和竞争优势。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消费者需求上的差异化日益凸显,商品倾向于轻、薄、短、小的商品开发,多品种、小批量成为当时生产经营的主流,这使得市场需求的不透明度增加,要求制定合理的库存的观念越来越强烈,物流管理也相应地从集货物流向多频度、小批量、配送短距化方向发展,由于市场销售竞争的不断加剧,物流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因此得到纵深化发展。

虽然物流理论和实践在国外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物流的战略地位尚未显露,物流实践的发展相对缓慢,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尚未形成,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对物流产生了需求,我国政府和企业才逐渐认识到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的价值和战略地位,由此开展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但时至今日,我国的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二、中西方物流概念内涵解析

1、欧美物流概念解析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63年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及制成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1985年对物流的定义改为: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从以上两个定义来看,前者定义了具体的物流活动,强调物流的目的是“有效率”的流动,而后者则采取了更为灵活的表述,强调物流的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

欧洲物流协会在1994年对物流所做的定义: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欧洲物流协会的定义已成为欧洲标准委员会的物流定义,寄希望于能够成为欧盟的物流规范。

从物流在西方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特定过程以及各种物流概念的分析来看,欧美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对物流概念的定性与定位的实质性内容基本一致,都是从工商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定义和分析的,并且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物流的经济技术特征,提出了物流活动的管理实质上是对可控制的社会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即通过市场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物流网络实现系统的总成本最小,这些思想理念构成了欧美国家现代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核心内容。

2、日本物流概念解析

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1981年在《物流手册》上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向消费地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如果不经过这些过程,物就不能移动。

在日本,最初的物流概念,并不仅仅是指市场营销中的商品的分送和销售,还包括从生产到消费领域的供需服务。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运输、保管、搬运、储存、流通加工及其伴随信息传输处理等活动来满足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这些概念的内涵,虽然已经拓宽了物流(PD)理念从美国导入时的初始内涵,与美国和西方物流(logistics)的意义有所接近,但是其仍然没有将物流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商品所有权的转换纳入物流系统的研究范畴,仍侧重于强调实体的流动过程。

3、中国物流概念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相对于欧美和日本的物流概念,我国的物流概念既简练又确切,既深刻又易懂,既规范又通用。根据国家标准的物流定义,物流属于物品实体的流动,“物流”中的“物”泛指经济活动中各种物品,“物流”概念中的“流”泛指物品空间位置、时间位置的变动和形状性质的变动。我国的物流概念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具有广泛的涵盖性和普遍通用性,而欧美国家和日本将物流理解为分销领域或“物的流通”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中外物流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由于东西方物流管理思想内涵的形成和发展所经历的过程有所不同,势必会造成在以后的发展中,东西方物流在概念和内涵上产生重大分歧。东方的物流思想突出强调的是产品或服务的物理性移动,强调政府在物流活动中的调控作用。东方的这种物流理念,是日本在从美国引入的PD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意是指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活动的核心和实质是“物”的流通。日本统计审计会发表的《关于改进物资流通消费统计工作的咨询回复报告》中将日本的流通体系分为物的流通和商业活动两大类,从而第一次确立了初始的商流与物流相分离的概念,将物的流通解释为物资流通活动和信息活动,并指出物流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物资实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而将商业活动称之为商流,它的基本功能是完成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在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物流思想的发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物流专著是日本菊池康也教授撰写的《物流管理》,他将物流描述为“为了消除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场所间隔和时间间隔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应该说,对物流的管理理念提出更进一步解释的是日本学者林周二在《现代物的流通》中对物流的论述。他认为“物流是克服时间和空间间隔,联结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包括废弃和还原在内的一切资材的物理性移动的经济活动。具体说有运输、保管、包装、搬运等物资流通活动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活动”。

由于我国的物流概念是从日本引入的,所以“物流”定义的主要内容和日本的物流定义基本类似,概念中将“物理性”流动作为其核心内容,仍然强调物流是货物或物资的物理性移动,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阻断,创造了时间和空间的价值,所有这些都体现和构成了东方物流发展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的形成源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东方民族文化。

不难看出,中日所代表的东方物流思想理念的实质内涵是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物理性转移,突出了在物流活动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强化了物流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性,如具有代表性的“第三利润源”的观点则是出自日本物流成本学说的权威学者西泽修。

欧美现代物流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通过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充分整合并利用各种资源,即通过对现有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业务流程、销售计划等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在构筑综合性物流体制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去管理整个供应链,这种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相比更加合理和高效,因为它实现了企业内部物流的一体化,把分散的物流各项功能整合起来,并把它当作一个系统进行管理,防止各环节、各物流节点仅仅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而忽略整个物流系统的成本,以防止和减少内部利益冲突,保证整个物流系统运行的有效运作。可见,在西方的物流管理中,比较侧重的是供应链管理,其管理的目标并不是要达到哪一个环节的成本最低,而是要通过所有功能之间的平衡,来降低企业整个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或者在较优的服务水平上使物流成本更加合理化。由于西方物流理念强调的是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管理,所以在组织实施中,对运输、仓储等基本的物流服务功能则是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律来择优选定社会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优化和配置的,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保障。因此,西方物流管理活动体现的是现代管理学的思想内涵,是一种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自然社会等各种资源的手段,它将成为企业管理经济活动的一种优化运作模式。

东西方在物流理念内涵定位上的差异,使得中外物流实践活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物流,其着眼点是企业,注重物流成本的测算和企业利益的得失,比较强调物流是“第三利润源”。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物流,其着眼点是消费者,物流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满足消费者而不是满足企业自己的基础上,所以欧美物流不谈“第三利润源”而特别强调物流的后勤保障服务,这使得欧美的物流管理思想更加具有战略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细致地了解东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产生的背景以及在物流理念定位上的差异,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真正内涵,借鉴发达国家在物流管理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物流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 汝宜红:现代物流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物资流通,2001(7).

[3] 牟旭东、陈建:物流第三利润与源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篇6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13-02

1.现代物流管理概念

一般认为,物流是供应链一部分,是为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现代物流管理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等,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优化,使各个环节高效衔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现代物流管理对于协同化经营、准时制生产、全球化经营、电子商务等新的企业经营模式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现代物流管理强调快速反应思想、业务流程的重组思想、优化思想和价值链战略思想。快速反应主要集中在买方市场环境当中,是由企业通过对顾客的需求深度进行了解,通过最快的速度生产顾客所需的商品或服务。而优化主要是要关注企业的整个价值链,通过资源整体优化配置,运用价值链激励机制,寻求非增值活动及相应结构的最小化,从而实现现代物流管理效益的优化。

现代物流管理以价值链为中心,顾客链为导向,将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彻底、根本的改造,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对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进行协调,使企业的物资供应以及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将不能增加价值的环节消除掉,让企业位于可持续改善状态。

2.现代物流管理对国有制造企业采购、仓储成本的影响分析

当前,很多国有制造企业由于产品价格受到市场竞争机制的限制,从企业内部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是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企业内部降低成本已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物流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所占比例比较大,怎样从企业物流领域降低企业成本,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从物流的环节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采购成本分析

近些年,由于全球经济疲软,各行各业经营状况普遍不佳。尤其是进入2014年以后,国内钢铁、煤炭、化工等国有制造企业普遍亏损。所以,企业在“节流”方面狠下功夫。国有制造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其原料使用量比较大,如果企业对原料采购不进行统筹规划,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比较大的,且是不可弥补的。若物资采购不当,会造成积压浪费和价值损耗,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现代物流管理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及时、按需进行物料采购分析。采购过程以信息管理系统为载体,重点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建立供应商档案,形成信息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确保市场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为采购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避免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所以,企业管理层应注重供应链流程中的采购环节,目的是在满足企业生产运营需求的情况下,将采购成本降到最低,避免采购不当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2)存储成本分析

一般情况下,国有制造企业物料仓储库容量较大,如果存储管理能力弱,那么存储期间,管理费、货款占用、折旧等费用项目会比较大,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也是相当大的。因此,通过现代物流管理手段,加强库存管理和物资成本的预算管理,实现库存结构合理化,按需订单采购,避免货物积压,对重点物资设备采取提前介入机制,通过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做到合理快速组织物资保障供应,有效压缩物资在库时间,加速物资周转,减少资金占用。

3.国有制造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国有企业经过体制改革得到不断的发展。虽然,物流管理中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对企业成本的节约作用很明显,但是很多国有制造企业缺少配套的物流体系,因此实施物流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找对问题,我们才能有效实施现代物流管理思想与方法,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物流经济效益。

(1)企业物流理念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理念淡薄,对物流的理解大多仅限于运输、仓储等低增值业务,而对物流系统设计、物流合理化、开发信息系统等高增值业务缺乏应有的了解。针对此情况,国有制造企业应树立现代物理理念,打造现代物流管理体系。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建立完善物理管理信息平台,构建电子体系,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共享与对接。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实行跟踪控制,保证各个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减少损耗,提升物资利用效率。

(2)信息化、标准化程度

国有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环节多,涉及部门多,管理容易分散,因此信息流通必须及时准确,否则就会出现信息错误现象,难以传达一致信息,信息共享程度低。这除了造成经济上的直接损失,还会造成人力、时间、效率等方面的损失,组织目标难以实现,极有可能出现矛盾,制约企业的发展。物流过程实质上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正向和反向一体化过程,国有制造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信息交换平台,提高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为有效实施现代物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另外,制订企业物流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也是必要的。企业管理应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企业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物流标准化使货物在物流过程中的基本设备统一规范,提高设备标准之间的有效衔接,促进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提高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

(3)物流管理人才

目前,企业物流专业管理人才还比较匮乏,这对物流管理的有效实施是一大障碍。且当今企业的竞争已从资源占有的竞争转向人才的竞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人才是重要的资源,企业物流管理需要有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和专业人才,特别是需要高素质的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和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方法的人才。

(4)实现组织结构转变与战略转变同步

企业缺少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一般情况下,传统的国有企业由于受其历史原因和自身发展的影响,国有企业往往将物流业务放在别的部门业务中,国有制造企业没有一个专业的机构去管理企业物流的整个运作,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运营出现很多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是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库存控制、物料需求、采购、生产计划、需求预测、销售网络等职能被分布在财务、生产、营销、销售等不同部门中,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和职能部门。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地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再进一步就可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关键是有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来统一所有物流功能和运作,并参与企业决策。

(5)推进准时制(JIT)生产方式

JIT管理是当今世界物流管理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最早产生于日本丰田汽车,生产企业JIT的核心内容就体现在JIT采购、JIT送料、JIT制造和JIT配送。采用JIT管理方式,在车间内部管理和厂际运输中,采用看板管理和一条龙生产方式,以上道工序拉动下道工序的方法组织生产,可降低零部件的存储时间,理顺物流秩序,大大减少制品流动资金的占用。

参考文献:

[1] 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 刘巧如.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浅析.商场现代化[J]2009年2月.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n the didactical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logistics thoughts

Wang Chenglin1,Wu Yue1, Zhang Xufeng1, Zheng Jinke1,SunQiuju1,Li Shufen2

(1.Beijing Wuzi University2.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new didactical model will be exploited if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thoughts is used on the didactical process management,and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veracitywill also increase if the new didactical model is used , the information and data management which is cockamamie now will become ordered and efficient, in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new didactical model will also contribute to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tudying positively and the level of the didacticalmanagement.

Key words:The didactical process management;Logistics managem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

物流是一门应用型科学,该学科本身强调对于实物流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如果能够将物流管理的思想融于教学管理之中,对于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实验教学管理、教学资料管理和人员管理都借助现代物流管理的思想来完成,将会为物流教学过程管理开启新的思路。

一、教学资料自动化管理系统

1.教学资料管理特征分析

教学资料的管理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管理的难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试卷以及毕业论文等教学管理对象种类多、数量大、查询频繁,其管理一直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教学资料管理模式下虽然可以通过分类存储并建立资料卡片进行管理,但是管理的效率比较低,查询更新都比较困难,信息的共享性也比较差;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原有的教学资料数量大为增加,传统的管理手段的弊端日益凸现,以试卷管理为例,不但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而且查找十分困难。因此教学资料的管理具有管理对象复杂多样、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广的特点,增大了其管理难度。

2.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的运用

从现代物流管理思想角度理解,教学资料也是一种“货物”,其管理过程可以理解成为基本的货物库存管理,在合理地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与之对应的教学资料自动化管理系统。借助现代化的物流设备和信息管理技术,使用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条码技术等在内的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实现教学资料的查询、存取等操作的数字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管理,极大地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该系统总体组成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仓库系统、条码识别系统、物流传输系统以及智能监控系统等五部分。

二、实验教学管理

随着现代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实验教学目前日益受到重视,但是随着实验教学对象和实验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充,实验教学的日常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1.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目前高等院校中实验教学中提高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已经称为共识,而随之而来的是实验学生数量、实验教学内容大幅增加,传统的签到考勤制度等越来越显现出不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相关的学生信息,特别是记录实验过程的动态信息的管理已经成为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利于教师能够及时的掌握相关教学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该管理系统包括以下主要的功能模块:

(1)学生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专业,身份代码,自动识别标识等方面。

(2)学生学习任务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管理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以及学生实验教学的完成情况统计,该模块同时具备学习进阶权限管理功能,能够对根据系统掌握的信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判定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并确定学生分级实验教学的具体等级,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实现因材施教。

(3)学生实验成绩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学生实验成绩的记录、查询;

(4)实验教学内容信息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相关人员查询实验教学的基本资料,包括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以及实验地点、实验步骤等教学信息。

(5)学生实验教学综合评价模块;能够对学生实验进行实时监测,完成实验数据的实时记录,并具有实验过程追溯能力,防止伪造实验数据,并能够对上交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判,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成绩评定;

2.实验室设备管理分析

目前由于实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实验室实验教学设备不断增加,同时在有限的实验资源范围内必须多个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实验场地等资源,这就带来实验设备更换识别的问题,以我校的理化实验室为例,一个实验室需要承担不同教师的近十项教学实验,管理上千台(套)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而且不同的实验项目之间还存在着人员和设备的重叠,给实验室设备管理带来诸多问题,而采用现代物流先进的货物管理方法,引入RFID技术,建立实验设备的动态储存位置管理;同时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学生领取设备的动态管理,这样就可以将实验室设备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减轻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量。

3.实验教学过程的人员管理

利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人员的自动化智能管理,自动实现对实验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验出勤情况的纪录,并可以实现人员实验时间安排的合理规划,防止出现实验教学时间冲突的现象,对于简单的、基本无风险类操作实验,可以实现实验教学的无人化管理,实现学生实验时间的自动调配,有效地解决学生实验时间无法整体协调,实验教学无法整齐划一完成的难题困扰。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和资料管理的管理对象种类多样,且相互作用,并具有典型的实时动态变换特性,对教学过程的合理计划和控制,符合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思想,将现代物流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技术合理地应用于教学过程管理,突破以往传统的手工资料收集、整理、查询的管理模式,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依托,从系统整体管理的角度出发,符合现代物流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将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作者单位:王成林,邬跃,张旭凤,郑进科,孙秋菊,北京物资学院;

李淑芬,北京理工大学

篇8

  (一)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状况

现代物流系统决不是单一因素或少数几个要素所能构成,更不是在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物流设备、仓库和货车可以决定,相反,它要求一系列子系统为之配合,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产生效应,在效能集成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这些子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物流中心网络。即将工厂、仓库、集货、配送、加工等多种作业环节和机能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中心,可以说它是整个物流管理活动赖以存在和发挥效能的物质基础。今天对物流中心的理解已不仅仅将其定位于物流作业的场所,而是整个物流管理活动的枢纽和经营战略具体体现的形式。具体讲,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物流中心网络(即建成什么样的物流中心,如何进行物流中心的布局等问题),并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即物流中心的层次和机能分工)加以完善是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企业从全局的角度和整个企业战略的设想来把握。

2.物流系统的运营主体。从现代物流供应链发展的状况看,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组织物流活动的主体既有单个主体(即由单一企业承担),又有复数主体(即由多个企业共同承担),在后一种状况下,往往有一个企业发挥着主导者或核心作用,而这种地位的形成是由该企业对其他企业的影响力和指导程度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只有这个企业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并对其他企业的物流管理和经营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其核心地位才能被认同和接受。

3.物流体系的组织方式。从历史的角度看,物流体系的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从生产到消费完全由自己来组织;二是通过委托的形式来组织物流活动。前者的好处在于企业能够完全控制整个物流活动,发挥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支配权,但它所带来的问题是随着各企业对物流管理的高度重视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往往因为封闭性造成实际物流运营成本过高,降低了物流体系的效率,同时容易产生企业之间的物流管理冲突,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物流共同化成为物流体系的重要组织方式。但是,应该看到,共同物流的发展在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发挥物流对各参与企业的指导作用,以及有效地对共同物流进行管理,避免因为共同化物流阻碍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即信息的泄露等问题)。

4.物流信息系统。确切地讲,物流信息系统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中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物流信息系统模式和构成方式,但是,这并不等于物流信息系统在现代物流体系中不重要,相反,没有一个发达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系统。而物流信息系统的高度化主要应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它能及时有效地反映企业自身的商品销售、在途和在库信息,便于企业实现单品管理,彻底排除滞销品;二是能促进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的高效运转,真正使企业具备对市场环境和需求的及时响应能力;三是系统应具有发展性,即信息对经营管理的支持应能突破企业的界限,为促进企业对其他企业的指导或共同预测和计划做出贡献。只有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的信息系统才能称得上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心脏。

5.完善的物流作业流程系统。该子系统指的是装卸、加工、保管、备货、分拣、运输等具体物流活动的组织方式。没有完好的作业流程也不可能实现物流的高效率和低成本,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业流程的安排要比单纯强调自动化、机械化重要得多。

综上所述,可以说现代物流体系是以“信息化”为基轴,“中心的集约化、再编”、“省力化、合理化”、“共同化、标准化”为主要内容,最终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系统。

  (二)不同主体物流课题与系统的多样性

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高度化和多变的需求,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削减各种经营成本,在很多生产企业的战略中,物流战略已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实施,这可以从越来越多的企业战略陈述中出现“Logis-tics”一词加以佐证。但是,现代物流的发展并不是Logistics这个词汇所能完全解决的。首先,从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各种专业物流服务商的角度看,物流战略的实施有很大差异。长期以来我们所倡导的Logistics主要是从生产商的角度出发,并不完全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企业,这表现为整个物流系统和管理体系主要是以生产商为中心而展开,位于流通终端的零售商和中间环节的批发商都是从属于生产企业。但是,今天这种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开始在流通产业中掌握主动权的其他类型企业正在积极建设自己的物流系统,从而争夺物流管理上的控制权。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物流管理在今天不仅仅是商品储存和运输管理,而是对适时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信息和单品进行管理,通过物流管理能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把握企业运营的状态、市场和整个产业的发展动态,所以,谁能拥有发达的物流管理系统,谁就能够取得相应的竞争优势,增强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谈判力。例如,像沃尔玛这样特大型超市以及日本7-11公司这样的便利连锁企业,都在构筑自己的物流管理体系,并且要求所有生产企业必须符合其物流管理的要求,甚至将生产商物流体系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此外,一些大型批发业者也从原来生产企业的销售人转变为直接为零售服务的专业物流提供商。所有这些变化使得物流管理和物流体系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这时原来生产商决定一切的状况发生了改变,物流管理和体系上的协调以及多品种经营成为了当今时代物流管理的主要课题。

其次,对于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企业而言,由于它们各自经营的领域和事业规模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实施物流战略方面的能力和欲望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类型的企业都有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之分,这就要求各经济主体在实施物流管理时,必须体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企业的物流管理不应该是完全统一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合作企业,物流管理的形式和支持的力度应当是有差异的,这一点必须在制定企业物流战略规划时得到充分考虑。

物流系统发展的多样性还表现在生产、批发、零售与物流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使得物流体系变得日益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反映在各类生产或零售企业为了扩展自己的物流服务领域、提高物流管理绩效、降低物流成本,除了承担本企业的物流活动外,还承担部分其他企业委托的物流活动,从而出现向专业物流进化的倾向。与此相对应,一些专业物流企业在从事物流管理活动的同时,却在相应地进行某些商品的批发或零售业务,呈现出向商品经营发展的动向,这种商流和物流管理的相互交融更加使物流管理体现出动态性、多样化的特征。

  二、现代物流中心发展的趋势

物流中心作为企业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在企业强化现代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物流中心的建立如何能顺应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物流中心对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企业为了对应经营业务的需要建立和拥有自己的物流中心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传统物流中心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商品保管、周转和分拣的机能,从而使物流活动能统一在企业整体管理系统之中。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开始广泛地开展物流中心的再建,亦即对传统的物流中心进行改造,使其适应现代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看,企业物流中心再建的一个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物流中心运作的高度化、信息化和机械化,充分对应企业顾客的各种要求,并能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缩短产品的流动时间,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第三大利润源泉。

从企业物流中心再建的具体形式看,主要表现为两种表面上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或者说物流中心规模的两极化发展,即物流中心的集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与分散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应当讲这两种发展方式各有优缺点,它们分别反映了企业不同的发展思路。首先,就集约化、综合化发展方向而言,其优势表现在土地、建筑物等设施的投资减少;商品总体在库量的压缩成为可能;到物流中心的输送费用得到降低;能对企业物流,特别是从事多角化经营或广域化经营的企业物流进行统一管理,并且由于上述种种优势进一步使得导入物流管理自动化较易实现,从而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中心的集约化和综合化发展;带来了物流中心到配送目的地的距离延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品配送的成本,同时因为缺乏与配送目的地用户的密切联系,降低了物流服务的水准等问题。相反,从分散化、个性化发展的绩效来看,集约化、综合化发展所固有的问题恰恰是它的优点,亦即由于它接近配送目的地、配送时间较短,进而能充分对应用户的需求,特别是能对终端顾客多样化的要求做出迅速的对应,与此同时,由于分散化带来物流中心的经营规模较小,因而较容易实现中心的运营管理。但是,它的问题是不易从企业整体上对商品在库进行综合管理,容易发生商品断货,同时由于规模较小,更不易导入自动化的管理机器和系统,因而中心内管理绩效较弱。

从上述对集约化、综合化物流中心以及分散化、个性化物流中心的优缺点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盲目地判断物流中心应该向何处去、究竟走哪一条发展方向是有失偏颇的。对物流中心再建的趋向理解应当具体联系物流中心对企业整体绩效的经济学分析,或者说物流中心的规模或数目对企业整体物流费用有多大的影响程度。

联系生产流通系统和物流服务水准的变动对最佳物流规模的影响,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现代物流中心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具体来讲,随着近年来生产、流通阶段物流活动的广泛普及以及高度化物流服务的出现;对现代物流管理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亦即现代物流管理必须充分对应多频度、少量化和JIT物流活动,同时能从企业业务流程的全过程进行一元化管理,缩短商品在途时间,防止商品流通过程中出现断货现象。这种新型的物流服务要求无疑也对与物流中心建设相关的各种费用产生较大的影响。从总体上讲,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推动物流中心规模化发展的趋向,这是因为在所有费用中在库费用的构成变化最大。从现代在库费用的构成来看,如今的在库费用已不仅仅指的是商品在库委托保管等直接经济费用,还包括很多因为不能顺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机会成本,诸如,因为不能实现在库一元化管理而产生的在库负担;在库量过多而出现的残留品的管理费用;不能充分应对柔性的流通系统和顾客需求而发生的损失等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的在库管理费用可以称为广义在库维持费。显然,在当今企业经营活动中,为了杜绝上述各种在库费用的出现,就必须大量从事物流中心在库信息系统的构筑、实施输配送的计划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自动产出系统的导入等等,这样,尽管在广义在库维持费上表现为费用曲线向上推移,但是它却有效地抑制了其他费用的上升。

当然,联系到具体的企业,物流发展的方向是不尽一致的,这是因为每个企业的物流费用构成情况以及产品的特性不完全一致。对于处于产销供应链起端的生产企业或中间环节的批发流通企业而言,除了广义在库维持费和受发货处理费外,输送费用的比例较大,而配送费用相对较少,另外,产品也较易适应长距离运输或集中保管,因此,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讲,企业物流中心具有集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部分企业通过对原有物流中心进行集约化、综合化的改造,在物流中心内引入各种信息系统,借助于集中一元化的管理,压缩商品在库量,削减次品损失,进而充分对应JIT物流。相反,对于接近终端用户的零售企业,特别是对于从事生鲜产品或时效性产品经营的便民店、超市等企业来讲,商品配送费用的比例较大,而且配送绩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物流服务的高低程度,所以,最佳物流中心规模有向分散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三、新型物流中心建设中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现代物流中心内在体系的建设是随流通系统中商品品种少量化、多频度、小单位化发展以及JIT等新型生产、流通体制的进化而演变,可以说,流通系统中的种种变革不断带来了物流中心机能上的重大变化。具体来看,随着经营商品多品种化发展,商品保管、在库的数目增加,管理日益复杂,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就极易发生滞销商品增多。同样,配送多频度、少量化的发展,使得以整箱为单位的商品输送减少,相反小件商品的配送增加,这种发展趋势无疑使商品备货、包装等作业繁琐化。除此之外,JIT制度的实施十分严格地要求缩短订货到发货之间的周期,并且实施防止断货发生的商品在库管理,同时能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对应订发货、备货、分拣和配送业务,进而要求有很严格的商品包装、贴付等流通加工机能。上述种种对现代物流的要求都推动了企业要从战略的角度看待物流,或者说建立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高度化的物流中心是现代企业发展物流中心的主要趋势。

在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和高度化物流中心的建设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这种物流中心对哪个经济主体来说才是最佳的物流系统,以及物流中心的业务实际上是由谁在运营。首先就前一个问题而言,原来在组建物流中心时考虑的是如果物流中心对企业自身有益,那么该中心的建设将是合理的,但是,从现代物流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企业个体的最优物流系统不一定是产销供应链全体的最优系统,供应链全体的最优物流中心系统将是相互协作,物流、信息流相互融合的物流体系,显然,这是单个物流中心所无法实现的。也就是说现代新型的物流系统需要产销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从商品流动的全过程来考虑物流中心的建设,以便实现物流中心的联动化发展。正因为如此,如今在建立发展物流中心时不仅要分析物流中心对本企业的作用和益处以及系统硬件上的现代化,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该物流中心的独特机能、对其他企业所能发挥的作用和绩效、是否符合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在库水平的高低等等因素,可以说,这是新型物流中心的根本特征之一。

另外,从物流中心业务的实际运作来讲,原来的物流中心是企业自己购买土地、自己建设、自己运营,而现代物流中心则更多的是企业租赁来的,亦即企业并不拥有物流中心的产权,而是通过向外部专业物流商租赁物流中心,并委托全部物流管理业务,借助于物流的共同化行为,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绩效。此外,从事物流管理业务时,也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的资源,而是灵活运用其他企业的资源,保证业务活动的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型物流中心的特点是,在对应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中,从供应链管理的观点寻求物流系统的全体最优,并且通过灵活运用外部委托或共同配送,在充分考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通产业和社会的最大绩效。

  四、我国建设物流中心应注意的问题

1.积极发挥政府在推动物流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企业的物流中心能发挥积极的作用,需要很多政策、社会设施等宏观因素和条件的指导和支持,而这些职能都必须由政府出面来积极推动甚至实施。当然,从我国现有的情况看,各级政府已开始对物流和配送的政策支持,但是,从现代中国物流发展的现实情况看,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有的政策措施缺乏明确的指导方向、规范效应和法律效应,没有为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和基础,所以,发展中国的物流体制,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政府的作用应该加强。

我们认为,政府的这种作用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物流瓶颈,为企业物流管理的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环境;(2)在法规和政策上推动物流效率化,加紧研究制定各种物流管理政策或法规,同时加强各政府机关、地方公共团体、物流从业者的合作,形成多方面的综合管理体制;(3)推动物流成本核算的标准化和统一化;(4)系统地引导社会物流系统向高度化方向发展,这包括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技术开发改进等。

2.物流中心不仅仅解决的是一个物流问题,而是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制度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要素。从前面我们对现代物流中心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物流中心的建立已远远超出了解决物质商品流动本身这个目的,而是在对应多品种、少量化经营的时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必然产物。这表现为产销之间脱离原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分离、追求局部最优化的状态,从而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整体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以实现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最适化。除此之外,由于流通产业和生产系统的高度化发展,使得多频度、少量化配送成为物流活动变革的标志;物流活动跨产业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以及由于产品进口扩大或全球化生产的普及引发了国际物流活动的飞跃发展,所有这些都使得现代物流中心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商品运输、保管的事务性管理场所,而是为了适应全球制造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极大复杂化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组织管理模式,是为了符合顾客的需求,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最终用户之间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以确保经营活动能有效、低成本进行的管理科学的载体。

所以,要在我国大力推动物流中心的建设,不能不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应当讲,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对物流管理的认识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要求,虽然近几年来物流管理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重视,但是,对于如何加强物流管理,如何设计符合现展趋势的物流中心管理流程,如何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待物流中心的作用并培养起自身的核心能力都尚未成熟,我们的企业有很多仍然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对运输、储存管理的物流认识,认为只要建立起具有运输能力和仓储能力的场所就是物流中心,而忽视了物流中心是一种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高度的作业管理能力、经营战略的管理能力以及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所以,要形成完善的物流中心体系,我国的企业还必须练好经营管理这个基本功,否则。指望通过时髦的“物流”一词来解决一切现存的企业发展问题,不现实,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其次,物流中心建设和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物流中心发展的制度环境也就是企业开展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制度环境或市场环境,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等,目前这些制度方面的改革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这是因为企业或社会在建设物流中心、提高物流效率时,必然要涉及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重新配置,而如果上述制度不能到位,必然对这种资源的再配置产生阻碍。例如,在当今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的物流中心的集约化和共同物流的发展,必然涉及单个企业财产的处置或企业甚至产业间资产的融合,在上述制度环境不完善的条件下,显然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的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也是物流中心发展的必要条件。

3.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硬件的建设,更是软件和人才的建设。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物流中心,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施的建设,更是一种软件的建设和创新。目前,有很多企业认为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必然需要大规模地投资于先进的物流设施,似乎没有现代化、世界一流的设备和硬件就不能成为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对此,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就是在发达国家企业中的物流中心,也并不都是充满了完全自动化、高度机械化的设备和系统,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来实现机械化,如日本资生堂公司就提出了“弹性机械化”的概念。由此看出,一个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的根本特点应表现在高度现代化的流程设计和流程管理,这种软性的建设往往要比硬件的建设更为重要。例如一个企业物流中心内的订发货业务、商品检验、保管装卸作业、场所管理、配货作业、分拣作业以及成本管理等都直接决定了物流中心内的经营效率。物流中心如何与外部产业中的相关环节有机相连、相互协调,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也决定了物流中心的效率,所有这些才是目前我国发展物流中心应当充分关注的问题。此外,中国物流中心要有巨大的发展,还需要从事物流管理和作业的从业人员具备高度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发达国家为此建立了一整套物流教育和培训制度,而我国要想真正使物流中心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物流的教育和培训也应当是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9

1.从企业需要出发,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代物流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存在的最重要价值就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服务于社会经济。这种服务不是纸上谈兵,是实实在在的。因此,我们的教育会不会只停留在概念阶段,会不会口号大于实际,我们是不是有能力使课程非常细化,非常实际,是不是有能力把概念转化为应用。这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尽管作为本科教学,对人才的培养中理论、素质与能力的并重至关重要。

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能力才是合格的物流人才?许多生产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董事长们认为,不是所有物流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毕业后就是人才,考察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人才,最重要的是看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终身继续教育的能力。这种能力与技能可理解为:(1)从学生的角度,表现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知识积累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里突出的是个体的差异性;(2)从教育的角度,即高校如何从企业需要出发,培养既掌握有实际操作技能,又具备管理理论的“成熟成品”,而不是“初级阶段产品”或“半成品”。

一个现代企业的需求是什么?在我国大力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的今天,众多的企业都在思考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为客户提供便捷、准确的服务。为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企业要在多方面对自身进行改造。

国外很多著名企业现代化、高度信息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的建设历程,代表着一个企业与时俱进,不断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这正是我国目前众多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在发展中所要面对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问题,要求有“人”来解决,有“人”来提出解决为企业进行设计,即既有思想,又能动手。只会谈大道理而不懂技术细节的人无法担此重任。而培养这样的人才,将是物流教学的重中之重。

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企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如何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大型物流中心的建设、ERP技术如何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等等。为满足企业的需求,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与科研第一线的高等院校,可考虑:

首先,由教学单位组建行业组织,或借助其它行业组织,如中物联,加强与各地物流企业的联系,而不只是由某一地的某一人或某一个教学单位去建立联系。这样可以加强力度,有效保证工作的开展。

其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和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对企业的改造与再造提供解决方案,形成教学一科研一企业间稳定、牢固的关系^最后,校企资源共享。由一个教学单位牵头,对当地物流企业开展培训、规划,但培训、规划人员由上述行业组织承担,当地教学机构参与。

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型经济增长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对学术培训的逐渐重视。这是自工业化产业占据统治地位以来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在此之前,学术界常被商业巨头们用这样一句话加以嘲笑能干成的人,就亲身去做;干不成的人,就去学校教别人如何干。”但时代已经变了。管理原来被认为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才可以学到,而现在大家都认为最好在商学院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各著名商学院都能最大程度的确保教授们在实际商界中发挥作用并获取丰厚回报。实际上,许多教授管理的公司欣欣向荣,长期作为大公司战略咨询。学生们直接受益都是教授的亲身经验。这种模式受到企业公司的极大欢迎,因为企业知道,他们才是最终的受益人。

2. 设计使用虚拟教学方法

归根到底物流是一个链,是一个程序。在这个链条当中,不仅有为数众多的供应、生产、加工、储存以及运输等流程,还包括在这些流程中的现代化工具与技术,如自动化分拣设备、吊装设备(吊车、托盘、叉车、高位叉车)等;在信息流中的各种技术装备,如EOS(电子自动订货系统)、条形码(商品条形码与物流条形码)、POS(销售时点系统)在使用中的流程与步骤、信息走向;以及目前许多正在筹建或者正在建设中的、基于航海、航空港基础上的大型和超大型物流运转中心的功能。

可是这部分在我们的教材中大多数以文字的形式描述。对这些比较抽象的东西,但凭口头描述难以想象整个工作流程。此种教学方式必然是学生兴趣索然,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们对这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名词只能完全凭记忆力记住,这一方面使学生难以从学习中产生灵感,更谈不上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利于教师营造生动的课堂气氛,如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对配送中心进行设计、对供应链进行优化与再造、流通与运输企业按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改造、通过何种方式与手段对现有物资等。这种困难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从观念、技术、设备、规模等许多方面与各口岸、各大沿海城市的大型物流企业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难以作为物流教学基地,故此,实现虚拟教学势在必行。

所谓虚拟教学,就是通过动态的、可视的,多媒体方式来推演整个物流的发生流程、产生信息流的流程、库存管理的流程,以及配送的流程。例如,、供应链的环节等外部的、较直观的部分物流过程可使用沙盘辅助;各类物流自动化设备辅以多媒体技术可拍摄成图片或者动态图像;而VCD或多媒体信息流的过程可用来动态演示,较直观反映如二维码的不同作用在不同的阶段。

另外,用POS系统实现零库存管理的流程;VMI(买方管理库存)如何自动向企业物流中心发出发货指令,补充零售商的库存;CAO(计算机辅助订货系统)如何非人工生成企业补货订单,各环节指令的接收与发送,都是比较抽象的、较难理解认识的概念,需要通过更加直观的、形象的方式来协助学生理解。

而对于物流的仓库自动化管理和自动化设备,如果仅仅按照旧的模式去学习,只怕学生也是难以理解。所以,如果能通过VCD、电视片等方式,拍摄出运作的过程,将使学生欣然接受这些枯燥的概念与流程。但是单凭学校的力量显然是难以实现,需要企业与相关行业的协助才能完成。

3. 教学内容应避免相互重叠

纵观目前市面各种介绍物流学、物流管理方面的教材,大多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重叠。如物流概念、物流的要素、物流中心建设、物流的产生与发展、不同行业的企业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都是重复率较髙的内容,几乎在大部分的教材中都有出现。其它的如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系统的设计等,基本上也出现在多种的物流教材中,并且篇幅较大。

如果使用这类教材,则教学上会面临一些困难:

一是课程内容安排方面不论何种教材都有中心思想体系.若要协调课程体系的设计.则需重新编排教材.进行大量内容上的删减与补充.这是一个工作量较大的工程。

二是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由于不同教材在内容上雷同.课程的先后顺序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选取的案例容易反复虽然在物流教学中有大量的案例可供分析.但如果在教材中发生案例内容重复出现.学生们的反应必然会出现反感失去兴趣。

篇10

尽可能低的总成本下最大程度实现客户要求服务水平是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所在,即寻求成本优势和服务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提升企业的战略优势。按照这个目标,物流管理要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就是把适当的产品以适当的数量和适当的价格在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提供给客户。

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已成为目前很多国内物流企业最为强烈的变革方向。面对激烈竞争、高深莫测的市场环境以及顾客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消费层次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传统企业看似完整但缺乏系统的生产、采购、销售模式,已没有办法适应需求,加强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缩短产品开发到流通的周期,降低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终端用户的全过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成本,已成为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

一、现代企业物流概念和特征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企业物流的概念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不仅物流活动的功能范围不断扩大,物流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深入。现代物流表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现代物流是系统整合的协作物流。从企业内部来讲,它是对信息、运输、物料供应、搬运、存货管理、包装、仓储、实物配送等分散的物流作业流程的综合协调整合;从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现代物流管理指挥着跨企业组织的物流作业,实现供应链的协调。企业物流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客户,而且要考虑自己的供应商;不仅要考虑到客户的客户,而且要考虑到供应商的供应商;不仅要致力于降低某物流作业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要致力于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总成本。

第二、现代物流是客户服务物流,客户服务是物流创新的原动力。当今的经营管理理念的核心已从产品制造转向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与此相适应,企业的物流动作在产品生产组织的基础上也同时向企业生产过程的上下游延伸,特别是增加了产品的售中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现代物流将更多的以企业的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强调物流动作客户导向性,成为客户驱动物流。

二、现代物流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手段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中国国内市场而不断发展,企业的成本优势或价值优势将是企业生存和成长必需取得的目标。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手段来获取。沿着价值优势的轴线,物流管理创新能够缩短提前期,增加可靠性,快速反应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

第一、现代物流管理创新的中心在于对现有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的创新。从工业化以来,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被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步骤。这些分割了的业务流程,差错多、步骤多、周期长、反应慢,这些都是竞争力的杀手。创新就是要缩短周期、减少步骤、加快速度。伴随步骤减少,产品的积压和库存也就相应减少了,从而得到了更高生产效率。现代物流管理注重的是整个物流系统总成本的合理控制和整个供应链物流的管理。要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重点不能仅仅放在技术创新和生产线的优化上。向生产要利润、要成本降低的空间有限,我们要着手物流管理,通过卓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越的物流效率,创造企业的成本优势,提高企业利润,增加企业市场份额。

第二、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过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能比其他竞争企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这种价值是通过成本高低差异来显现。对于顾客来说,价值可以独一无二的服务,也可以是低价格。价值优势就是与竞争对手的价值差异化能力。一个物流管理技术娴熟的企业,如果在存货的可得性、递送的及时性和交付的一贯性等方面领先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就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供应商和理想的业务伙伴。一个拥有卓越物流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

高效的物流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也同时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一直扮演辅助角色的物流管理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11

在大多数企业中,物流与营销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而这两种职能间的联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两者直接的交流也并不及时,营销人员并不能真正的意识到物流对于营销活动的重要性。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整合企业营销与物流资源,使之成为一体化战略,这样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整理实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都要面对物流经济时代,因为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能够是支持企业核心能力建设,可以提供服务和支持,因此如果企业能够在两者一体化战略方面,加强努力必将会给企业带来益处。

企业物流的发展是以客户需求和满意为中心,以物资流通及相关服务为基础,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人才流相结合,以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专业化的配送服务为重点,以成本的最优和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以全时空、多方位的为手段的发展过程。

在企业整理运营过程中,市场营销收到物流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在营销的4P战略方面,分别是促销、价格、产品、销售渠道,四个策略。在具体影响方面,不同的策略,则会对物流和营销之间的内在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物流主要会在以下几方面对营销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对产品策略的影响。不同的产品策略,相应的产品的外观,包装等会进行不同的设计,而物流的及时性,顺畅性及效率性,则会对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时,一定要对物流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不仅要达到宣传产品,保证产品重量,又也要提高产品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费用。当今充分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只有做好物流管理,充分提高物流的质量和效率,使客户感到满意,才能够使产品营销效果最大化。

其次、对企业产品价格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价格竞争虽然有所弱化,但是高质量的产品,低价格,仍然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仍然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降低成本不仅是本身原材料,人力等成本,还包括非常重要的物流成本,因此物流成本存在于产品各个生产环节,因此要想降低成本,物流成本往往是最先被考虑到的成本之一。为了有效的营销,那么精简成本必不可免。我认为一个优良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省下一笔不菲的物流费用,这样就可以促进营销活动的进行。

另外、现代物流对销售渠道策略的影响。营销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销售渠道就显得极为重要。物流的通达性和网络结构直接影响到销售渠道的建立。如果说营销活动的效果让人兴奋,而物流管理却未跟上营销活动的步伐,那么之前所做的都将成为无用功。例如,以均瑶牛奶为例,均瑶牛奶曾经在CCTV做过大面积的广告活动来提高其知名度,效果也很显著,很多国人都认识了这个品牌,然而当消费者走进超市、商店时都没有找到这个已经在他们脑海中留下印象的品牌。均瑶牛奶在策划营销活动的时候全然不顾自己销售网络覆盖面到底有多广,自己的物流到底有多大,所以失去物流的保证,营销策划做的再好所有的都是白搭。

最后、对产品促销策略的影响。产品促销策略实施效果如何,物流因素影响非常大。要想准时,保质把企业产品送到正确的顾客手中,需要确保物流各个环节的良好衔接,此外,提供给顾客商品在线查询查询服务等,以上举措便于经销商减少产品库存,提高公司经销商忠诚感,增强他们对公司发展的信心,便于与经销商构建良好的发展合作关系,有利于扩大产品销售,提高市场份额。

企业物流环节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所重视,现代物流是系统整合的协作物流。从企业内部来讲,它是对信息、包装、运输、物料供应、搬运、存货管理、仓储、实物配送等分散的物流作业领域的综合协调管理;从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现代物流管理指挥着跨企业组织的物流作业,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因为现代物流管理对营销活动的有以下积极作用:

第一、降低成本。当前大多数我国物流企业仍遵循较为传统的营销方式,服务的内容大都停留在运输、仓储、搬运上,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少能够提供综合性、系统性的物流服务,经营理念与国外发达物流企业相比较为落后。大多数企业还只是按照用户的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搬运,很少能够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程管理,物流增值少。而随着现代物流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物流必将可以既能够降低营销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又能够保证以前顾客服务水平。

第二、构建良好的物流渠道,保证畅通的营销网络。有的企业经营网络不合理,网点之间不成片,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产能过剩,造成浪费或者重复建设;有的企业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EDI、条形码、二维码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形成不了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物流渠道,实际上构建完善的物流系统,非常富有弹性,这样大大适应动态营销的要求。例如世界连锁超市巨头沃尔玛(Wal-Mart)、法国的家乐福(Carrefou)等,都采取良好的物流供应链,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级企业。

第三、市场营销的有效性还取决于物流公司成功的市场调研。物流在产品生产和运输的各个环节中,能够提前把握零售商和终端顾客的需求状况,提前预测和把握,从而为企业构建良好的营销策略和产品生产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保持信誉度,提高顾客忠诚感。企业的物流人员在运送产品的时候将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物流人员的形象和企业市场营销员工同样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良好的物流可以提高企业的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感,增强企业信誉度,影响市场竞争力。

实施现代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尽可能最低的总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的企业利润目标,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创造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决策系统化。从企业营销战略角度思考,物流体系就是利用有效的网络,把分散的产品实体,整合成完整的系统的活动,协调企业产品原材料购买,产品生产、销售等的决策,让产品在最快的时间运到顾客要求的地点。因此,必须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标准化和目标管理,同时最大程度优化企业的物流设施,对企业的物流各个要素进行重新的整合以便适应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要求。现在许多企业,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市场营销战略需求,纷纷构建专业的物流中心,例如著名的海尔公司就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物流中心的建设,现在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管理体系。

第二、物流信息化。许多市场营销专家认为,当代物流管理的显著特点是走向系统化、信息化。物流活动之间的信息控制,订货、储存、搬运、进出库、发货、运输、结算等各物流环节之间的信息控制,自动化机械设备的联网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拟,物流数据的生成系统,网上营销与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物流管理等,这是当代营销物流发展的主要趋势。建立一个高效动态互联的标准信息系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保证其各项职能相互协调并且保持高效,实现与企业互联进而使得物流服务整体化,同时能够更好的适应客户要求的必要条件,这直接影响了客户服务中心和客户之间的沟通及协作,阻碍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三、适应企业市场营销的理念。从企业营销战略和目标市场需要出发,规划、评价企业物流系统。脱离市场营销战略,孤立地评价一个物流系统的效用是毫无意义的。企业物流决策必须纳入企业的营销战略进行综合管理,即围绕目标市场需要,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定价、促销、特别是渠道选择等基本策略结合起来。

第四、注重企业运营效益。要想提高企业效益,降低成本是企业的重点,而要想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的关键。据西方市场营销方面的专家测算,物流成本降低潜力比任何市场营销环节要大得多,物流成本约占全部营销成本的50%。现代物流管理的效益评价系统比较复杂,既有数量指标,又有难以量化的主观评价指标,以经营为导向,应考虑企业战略执行情况、物流体制的合理性、物流系统的综合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物流效率对企业整体的贡献程度等多种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有效与否,良好的物流管理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与此同时,也需要注重营销中顾客服务的理念,才能够更好地构建完美的物流服务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保持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美).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34-245.

[2]魏修建,姚峰.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4

篇12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输送、回收方面的成本。与流通企业相比,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都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之中,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

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管理研发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五个阶段。在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实践中,达到物流成本管理第四阶段水平的企业不多,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还都处于第三阶段。

在我国,生产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构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并确认了最需要展开的功能成本分析和动态的成本计算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化总体水平较低,许多会计核算方法成为解决物流成本问题的障碍,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仍然存在着困难,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物流合理化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货物卸货、搬运、暂存、包装、资讯、准时配送等方面失控,企业物流专业化技术水平不高,物流不合理,物流运作能力低下。

物流管理水平的低下决定了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较低,组织间交易成本高,物流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从物流成本管理经历的五个阶段看,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的第一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第二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成本竞争优势的建立。在我国绝大多数生产企业管理实践中,物流成本衡量的计算体系尚未确立,能明确本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的企业少之又少,报表上所反映出来的物流成本仅是向企业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只不过是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因而无法真正了解物流的全部费用,实现物流成本削减也变得十分困难。

(一)现行财会制度和核算方法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指出,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合现代物流的费用管理,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导致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甚少,存在很大的虚假性。目前,我国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来核算物流成本,企业的“损益表”中没有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准确的计算与分析,无法完整统计物流成本,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无从下手。

(二)物流量规模小制约物流成本的降低

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难以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没有物流业务外包的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物流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并且物流设施和技术落后,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难以开展,物流成本较高。

(三)物流成本横向比较困难

各企业通常是分别对物流成本进行计算和控制的,即各企业是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各企业间无法在物流成本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确切的行业平均物流成本值,难以建立物流成本比较优势。

提升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思路

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能推动企业物流的合理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企业应当从思想观念上和管理体制上加以转变,研究制定可行的程序和方法,坚持运用系统化的方法综合考虑以得出合理的方案,最终追求总成本的最小化。

在物流成本的控制过程中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将与物流相互联系的各项业务环节组合成统一的整体,并将计算机运用到企业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中,从系统整体出发,互相协调,为客户、本企业内各部门提供最佳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一)优化物流流程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应从优化物流流程,改善物流管理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设置专门的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方法,有效管理企业物流成本。

(二)完善物流途径

传统的狭义的物资成本概念仅限于物资本身的购进价款,物资的质量成本及拖期交货成本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往往没有得到计算、考核和控制。在物流成本构成中,仓储成本比重仅次于运输成本,因此企业应注重仓储成本的管理,采用JIT(JustInTime)方法,完善物流途径,缩短物流运程,减少库存量和周转环节,合理库存,提高保管效率,这是降低物流成本最重要的方法。企业在保证物资质量和交货时间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免去为防止残次品和不按期到货而多储备物资,节省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物资存储费用。

(三)再造业务流程

为适应当前的竞争态势,生产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必须进行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的流程再造,变职能管理为流程管理,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客户、以客户评判作为服务考核结果、体现运作效率和效果的流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与流程再造相配套的还包括将原有的基于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过渡到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后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恰当地反映企业整体运营状况以及流程各节点部门之间的运营关系,从而促进整个物流上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价值流、工作流高效流动,实现整个物流畅通无阻的高效运行。

(四)恰当选择物流模式

从产权角度看,物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自营物流、物流联盟和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实践中,企业应该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最终目标,从企业的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物流市场的交易成本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选择物流模式。

物流外包作为一个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仓储费用和减少在途资金积压的有效手段,确实能够给供需双方带来较多的收益,企业选择第三方承担物流服务的情况将会更加普遍。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理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实行物流外包或局部外包,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之一。如果物流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企业的物流管理协同成本小于委托第三方物流的交易成本则应该选择自营物流。

(五)系统管理物流成本

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对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在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由于各种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以成本为核心,用系统论观点,按照总成本最低的要求,调整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

(六)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七)实施“全程供应链”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客户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企业管理应从过去关注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转向关注从客户到供应商的“全程供应链”管理。生产企业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实施一体化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比较完善的供应链,尽量减少“中间层次”,直接将货物送达最终顾客,减少开支,并能更有效地管理资源,无需承担仓储及存货管理的成本。

(八)构筑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局部物流效率优化无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借助于现代化信息系统的构建,把物流系统内部各功能要素和外部的战略伙伴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物流快速反应系统。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将企业定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计划和行为,从整体上降低物流成本。

内容摘要: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推动物流合理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低下,物流成本较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关键词: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鲍尔索克斯.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3.丁俊发.中国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4.王键.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的构建[M].科学出版社,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