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5 14:52: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公路存在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公路存在问题

篇1

截至目前,我县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185.6公里,其中:县道    

69.8公里,乡道434公里,村道654.4公里,专用路27.4公里。全县农村公路二级公路60.8公里,占农村公路5%;三级公路172公里,占农村公路15%;四级公路942公里,占农村公路79%;等外公路10.8公里,占农村公路1%,农村公路四级路比重高,等级偏低,影响农村公路承载能力。

二、养护资金短缺

目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主要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统筹安排的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经费和养护经费;三是县财政列支的年度日常养护经费,按照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计算。

三、农村公路养护水平不高

目前,我县农村公路的养护只局限于路面简单的清扫、路肩培护和排水沟疏通,对局部损坏严重的地段进行维修垫铺。造成养护水平不高的原因,一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村公路养护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二是各乡镇道路养护管理工作都是临时聘用地方群众进行日常保洁,乡镇地方道路管养所管理及养护人员频繁更换;三是养护人员对农村公路管养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的养护技能培训;四是由于资金原因,养护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养护水平低下。

三、农村公路排水设施不完善

农村公路尤其是乡、村级公路排水不畅、积水路段较多。造成农村公路的排水设施不完善的原因:一是农村道路排水设施设计标准不高,不能满足特殊天气下排水量需求。二是排水设施管养不到位,长时间无人管理造成排水设施的淤塞,遇到大的雨水无法及时排泄。三是在道路建设过程中缺乏排水设施规划,主要表现过村段、低洼段等,由于无排水设施,遇到大雨、急雨时,路面没入水中就成了必然。

四、农村公路安全设施不齐全

篇2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公路运输中拥有便捷、及时、灵活、直达的特点,其适应性强、服务面广、基本能够实现零距离服务。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干线公路建设养护同时,要统筹兼顾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当前,我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还不够健全,责任主体还不够明确统一,管养资金的来源和供给还得不到保障,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在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与老百姓便捷出行等方面仍有一定距离。

一、农村公路现行管理养护存在问题

1.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仍未完全建立。2008年省政府出台《福建省农村公路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虽然明确农村公路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落实养护管理责任主体,但由于早期群养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设置未建立,人员配备等均不到位,管理办法对人员落实要求从内部调配与实际目前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相矛盾,目前各县区、乡镇等虽然设置农村有养护管理机构或明确管理责任单位,但实际上还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等,没有彻底解决机构人员根本性问题,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到位。

2.养护补助经费不统一、群养公路养护经费标准低。现行群养农村公路养护分为专养和群养,群养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农村公路养护建设资金,其中福建省2008年核定群养县道小修保养经费为6000元/公里·年、乡道为2000元/公里·年、村道为1000元/公里·年,其中县道养护经费标准能达不到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不低于7000元/公里·年标准,与专养县道公路养护经费4-5万元/公里·年也相差较大,更不用说随着近年来养护成本、人工费用跨越式增长。养护经费标准不统一、群养标准低,致使群养农村公路普遍存在失管失养现象,养护质量得不到保证或未养护,养护工作互相推诿、扯皮,养护工作未能有效开展。

3.农村公路历史欠帐多,基础较差,养护成本相当大。目前农村公路仍在完善,重点还是解决通的问题上,重建轻养仍普遍存在。早期建设标准低,桥涵附属设施、边沟、挡墙及标志标线不够完善,完善农村公路功能需投入资金较大;同时随着城乡交通公路一体化的发展,车辆急剧增长和超限运输存在,且向大吨位方向发展,农村公路超负荷运转严重,加快农村公路损坏,致使许多农村公路早期就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也增加农村公路养护成本,同时随着近年来人工费、材料费增长,养护成本也呈现逐年提高现象。总体上目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需投入大,公路功能未能正常使用和发挥。

4.缺乏有效管理和必要技术指导。农村公路点多、面广、线长,做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除要求有效管理机制外,还需一定熟悉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必要技术指导,目前乡镇虽指定一名副科级干部负责县、乡、村道管理,但更换频繁且大部分未配备专业养护人员和实现机械化养护,养护方法简单粗糙,农村公路养护主要依靠当地的政府发动群众采取性养护,缺乏养护必要知识,又未能得到及时必要技术指导,特别对于一些技术性养护工作,如桥梁、挡墙等一些大中修养护工程,养护治标不治根,养护工作未彻底,养护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农村公路养护改革发展对策

篇3

农村公路是直接服务于广大群众日常生产和生活的“运输线”和“致富线”,是直接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沟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载体和通道。近年来,随着我省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以及路面改造工程的实施,农村公路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针对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探索有效应对的措施,确保农村公路建养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1农村公路养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村公路路况总体水平较低,区域间差异较大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加之长期养护管理“缺位”,致使农村公路基础薄弱,路况总体较差,公路等级普遍较低,绝大部分为准四级或等外公路。且绝大部分乡村道路的桥梁又是由民间桥梁改造利用,病危桥梁较多,道路安全设施、标志标线也不够齐全。

1.2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

《公路法》对县道、乡道公路的养护管理主体作了规定,但对村道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没有明确规定。由于村道公路至今未有明确定义、管理主体不明确,养护管理严重“缺位”。虽然县道和部分乡道养护由县交通局或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负责,乡道养护责任归属乡镇,村道养护责任名义上也落实到乡镇,但因经费无着落,乡镇基本上不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缺位”现象仍普遍存在。在地方政府方面,由于乡村道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部分乡镇认为乡、村道路建好以后,养管工作就是交通部门的事,没有把乡村公路的管养工作纳入正常的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范畴,个别地方还出现损坏或破坏乡、村道路的现象。而且,地方政府重建轻养现象也较为突出。

1.3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养护资金缺少来源,资金筹措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正常养护无法维持。

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后,县道和乡道养护经费主要由汽车养护费切块补助和地方手拖费、摩托车费补助解决。但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公路建设的投入,忽视养护管理的投入,使得县乡道公路养护经费不能足额到位,县乡道公路养护管理不能到位。村道公路由于一直未纳入交通公路部门的管养范围,没有正常固定的养护经费来源,而多数村在修建村道公路时已负债累累,根本无法筹出资金来养护,导致村道失养情况普遍严重。加之农村费税改革后,财政支付转移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资金太少,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1.4 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养护质量难以保证,缺乏农村公路养管长效机制。

由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无法建立,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养管体系未真正建立,缺乏农村公路养管长效机制。绝大多数乡镇没有固定的管养机构和专业的养护人员,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无法承担农村公路管养任务,养护质量难以保证。

2 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措施

2.1要组建农村公路专业养护队伍

农村公路养护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民养护工队伍,落实日常养护人员,明确责任,确保有路必养。农村公路又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管理难的特点,在养护作业上又是“单兵作战”,因此,在选择养护队伍时要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能独挡一面的养护能手。为了提高养护工的养护作业操作技能,提高养护质量,公路管理部门应对养护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处理公路各类病害的技术技能,通过日常的全面养护,来逐步提高农村公路的抗灾能力。

农民是农村公路的直接受益者,将农民放到农村公路建、养、管的主体地位,县级公路管理部门应做好交通协管员、养护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指导培训及协调管理工作,实行民路民建、民养、民管、民享,有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也有益于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2.2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明确管养主体。依据《公路法》规定,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责任主体在地方人民政府,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主体是统一的。乡村公路应属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县交通局设立县乡公路管理站,负责农村公路养护生产计划、生产技术、检查验收、保护路产。乡镇设立专职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乡村公路的养护工作。乡级人民政府和村级组织,应当切实认真履行上级政府制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保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明确相应的职能部门或专职机构,并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生产专职人员。切实履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监督、指导、管理职责。

2.3 拓宽渠道筹集资金

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养护资金保障是关键。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公路建成通车后的养护资金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由固定的、充足的资金投入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显然是不现实的,虽然上级公路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对策,目前每公里500元也仅是补助经费,不能满足日常支出。因此,要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问题,必须拓宽筹资渠道,扩大融资方式。如可采用县级财政安排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联村单位筹一点、各类企业帮一点、沿线群众挤一点的灵活多样的方式筹措资金在乡镇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设立专用账户,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然后根据各线的养护质量考核成绩按期计量支付。

2.4 实行管养分离,合理配置公路养护资源,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公路养护运行机制。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可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养护”的管养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监督、行业管理、主体负责、承包人实干”的四级农村公路管养保证体系。推行招标养护、委托养护、合同养护、承包养护等模式,建立健全养护县场。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养护施工单位;日常小修保养由行政村落实农民养护工具体负责养护。养护形式可多样化:平原地区乡镇可在养护里程较多的区域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站,集中负责该片区的农村公路养护;山区养护里程短的或路线比较偏的农村公路养护,可承包给个人或家庭养护,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实行弹性养护制,忙时干农活,闲时养村道,不拘形式养好路。农民养护工按照养路的好坏或达标率,从村委员会或乡镇政府领取劳动报酬。公路部门负责做好监管和技术指导,并负责培训农民养护工,真正做到:责任在乡镇,实施在村组,受益在群众。

2.5 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管理长效机制。

篇4

1现状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过后,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但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现在的进展仅仅是开局、起步。农村公路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 地方政府和设计者不能因地制宜。

建设者往往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样农村公路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浪费了有限的建设资金, 使有限的农村财力很难承受。

(2) 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不足, 公路建设等级低下; 另一方面, 农村公路大多数为民办公助、群众投工投劳的成果, 资金投入不足, 涵挡等配套设施差。

(3)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 农村公路的造价每公里大约为7~ 10 万元,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省补助、交通费投入、财政配套、村集体经济支出、发动农民自愿筹集等渠道组成。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总量不足, 通达深度不够; 另一方面在公路建成后, 由于资金不足, 缺乏养护, 超重车辆的行驶, 导致路面破坏严重, 功能失效。

(4)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责任不明确, 管理跟不上。

作为政府履行公路交通管理职能的部门, 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不够明确,服务的主动性不够强。

(5)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对农村公路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重建轻养的观念严重。因此, 这类公路损坏严重, 造成财力浪费。

(6) 农村公路安全条件差。

“村村通公路”的实现, 使广大农村形成了密集的公路网, 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支柱作用。但农村公路宽度不够, 质量欠佳, 有的年久失修, 通行能力差, 极易出现安全问题。大部分农村公路没有交通标志、标线, 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 存在较大的交通事故隐患。

2规划原则

为建设既满足通畅、安全、便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又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公路, 应当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 总体安排, 统筹兼顾, 分步实施。

首先, 农村公路规划要按照县、乡、村道的顺序, 本着县道规划与国省道规划, 乡道规划与县道规划, 村道规划与乡道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 合理布局, 纵横结合, 做到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相统一。其次, 农村公路规划要着眼经济建设的大局, 优先考虑当地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第三, 农村公路建设应遵循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 在实现“大动脉”畅通的情况下, 逐步丰富“毛细血管”, 避免出现“断头路”、“卡脖子路”以及干线公路施工时支线受损的现象。

(2) 坚持标准适度和因地制宜原则, 发挥最大投资效益。

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农村公路的使用功能和投资规模。农村公路不在宽而在适用, 等级不在高而在实用。原则上, 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 根据各地区公路网的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按照公路的使用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农村公路采用的技术等级。农村公路路线设计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原有道路, 尽可能减小工程量。农村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原则,结合农民、农用车及农村交通特点, 结合当地农村地理、资源、经济状况, 建设适合当地农村特色的公路及道路。

(3) 注重实效, 确保质量, 实现畅通无阻。

公路交通设施规模、布局, 等级标准及管理服务, 充分体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 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兼顾今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

(4) 兼顾环保, 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公路规划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与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 道路修建有利于复耕造地, 尽量避免占用农田。同时, 要尽量防止水土流失,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注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增强农村公路交通亲和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按照“安全、方便、节约”的原则建设交通工程设施。

路基路面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地形、地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 尤其应重视排水与防护设施设计, 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又要经济合理, 以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 交通工程设施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路基路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 做到醒目、牢固。在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 应根据需要设置线形诱导、警告、减速等标志;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设置减速装置。在学校等特殊路段应设置警告、禁令标志及必要的指示标志, 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可设置里程碑、漆划标线。

3规划方法与实施措施

3、1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村公路建设必须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 中央政府扶持,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发展方针,按照“多予少取”的方针, 积极协调交通、财政等部门, 统筹规划, 协调行动, 充分发挥资金投入效果,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加快发展。

(2) 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要坚持不修农民群众不想修、不愿修的路, 不强行摊派、集资, 不随意降低补偿标准, 不随意征用农民宅基地和耕地, 不乱采乱挖,总之,要通过农村公路建设这个载体, 一方面, 体现出农村公路建设效果上的“两满意”, 实现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 另一面, 体现出农村公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的作用

(3) 农村公路规划应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协调。

县域城镇体系是在县域范围内, 以中心城镇为核心, 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建设新农村, 规划要先行。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在充分调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乡情、村情、民情,选择发展路径, 明确新农村的建设模式、建设重点和建设方式。在此基础上, 对农村房舍、水电、道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出科学规划。

(4) 农村公路规划应与国道、省道、县道等主干道路网规划相协调。

篇5

中图分类号:TE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194-01

1 农村公路建设的必要性

公路是我国交通运输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农村公路也相应成为公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路是路网的基础,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条件。农村公路的发展,不仅能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促进农村发展、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农村生活富裕,促进乡风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带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参政意识,促进民主管理,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发展。

2 农村公路建设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调整了公路建设重点和投资方向,逐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各地方政府也把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和目标,积极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里程有了大幅度提高,路况有了极大改善。自2003年以来,辽宁省陆续开展农村乡村公路网建设、村村通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村屯一事一议建设,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公路网。但是由此也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

(1)资金不充足

我国修建的农村公路数量纵多,所需投入的基数较大;同时已建成的公路又需要管理和养护,所需金额也不少。农村所需要的资金完全靠国家补助是远远不够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是国家财政补贴,一部分是农村经济组织自筹。我国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大多外出务工,劳动力和资金筹集有较大困难。农村公路修建和管护资金仍面临巨大压力。

(2)设计技术标准较低

国家一直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但补助标准普遍偏低,地方政府自筹资金配套困难,导致农村公路设计标准也普遍较低,给公路的使用带来一定的隐患。以盘锦地区为例,乡道设计一般路面宽为3-5米,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厚度一般为15cm,沥青面层厚度为3cm。路面整体强度较低,抗弯拉应力弱,错车困难,在行车作用下易产生早期破坏。

(3)地基基础承载力不足

农村公路建设中,由于受地形和资金的限制,路线不可避免的穿越农田、水地等软弱地段。如果处理不彻底,就会导致路基过度沉陷,早成路面早期破坏。

(4)超载较为严重

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不断进步,农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农民也逐步富裕起来,农村生产活动也放开脚步,部分农民在村里开始投资建厂,大量建筑材料、原材料以及各种产品开始流进和流出。但是部分车主为了实现更大的运输收益,使用大型运输车辆,远远超出了现有标准较低的农村公路的承载能力,使公路出现更早期的破坏,这是造成公路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5)施工原因

在农村公路施工过程中,基层质量控制不好,如水泥稳定砂砾层水泥用量不足或不均匀,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压实度不够;面层沥青混合料级配不合理,出现离析;沥青用量不足,出现松散;机械配置不合理,面层碾压不密实;混合料温度过高,产生糊料;施工队伍片面追赶进度,盲目降低施工成本,导致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降低,造成农路公路早期破坏。

(6)养护管理不到位

近些年农村公路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公路里程大幅度上升,相关农村公路的管理部门将大部分力量和精力放到了公路建设中去,管理人员相人手对紧张缺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出现一些病害没有及时处理修复,造成公路破损进一步严重。

3 由各种原因造成农村公路的裂缝、松散、坑槽、沉陷等早期病害,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保证公路工程质量,保证公路的安全、畅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美好的运输环境

(1)加大农村公路资金投资力度,可采取灵活的筹资渠道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公路的不断修建,资金越来越紧张,有些村镇政府为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动员村民集资,甚至搞摊派,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这与国家想方设法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相违背。村镇政府应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可以采取灵活的筹资渠道,如积极联系收益厂企、养车大户、本地经商人士等捐献,出售公路冠名权、沿线广告权等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农民是农村公路的直接受益者,让他们在公路建设中自愿投工投劳,对于较富裕的农民,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主动捐献,为农村公路建设顺利进行贡献力量。

(2)合理安排资金,因地制宜、优化设计

对农村公路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进行详细的勘察设计,对于穿越农田、水地等软弱地段,要有具体的处置方案和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公路路基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在资金相对充裕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设计标准,以适应交通车辆快速发展的步伐。

(3)积极治理超限超载车辆

治理超限超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公路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正常发挥其功效,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治理超限超载一是要突出源头治理,工商、质量监督交通等部门集中开展整顿汽车改装厂、源头装载场、公路巡查的专项行动,根本上消除超限超载车辆的供应渠道和源头产地,同时出台相关部门工作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源头管理部门治超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汽车制造产业的监督和调控,严禁生产与现阶段我国公路技术性能不相匹配的“变型”车辆,科学合理核定车辆安全经济运载吨位,引导多轴重型卡车和集装箱式卡车从事运营产业。三是制定对运输司机的教育、惩罚办法,对多次进行超限超载运输的司机进行教育培训,取消驾驶员资格,吊销运输执业资格证,形成超限超载车辆无人驾驶,司机不敢驾驶的局面。四是采取强制措施,在农村公路路口设置超高栏杆、超宽路墩,防止超标车辆通行,保证农村公路不被重车压坏。

(4)提高公路施工水平,保证公路工程质量

公路建设管理部门应规范农村公路的招投标程序,加强市场管理,选取施工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的施工队伍,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基层和沥青面层的质量控制;质量监督部门能够真正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利用各种监督检测手段,严格把好工程各道工序质量和竣工验收,把一个个优质、舒适、快捷、安全的公路交给农民朋友,让他们享受到出行的快乐。

(5)培养农民爱路护路意识,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

公路修好之后,部分农民意识不到位,乱堆乱放,挤占路面现象严重,影响了道路的安全通行。各级政府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制定一系列道路建设和养护的规章制度,在群众中逐步养成爱路护路的意识和好习惯,为农村公路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增添一份力量。

篇6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量和负载量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型、超大型运输车辆逐年增长,特别是超载的车辆屡禁不止,严重威胁到了公路桥梁的正常使用,甚至会造成公路断交、桥梁坍塌事件。所以,保持桥梁的完好状态,加强桥梁养护管理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是做好公路桥梁养护工作必需面对的问题。采取正确的管理技术方案,保证养护的工作质量,尽可能地延长公路桥梁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年限。通过防互与治理相结合,提前检测出公路桥梁可能存在的病害及隐患, 进一步提升公路桥梁的抗自然灾能力,也就是保证施工质量。对原有构造物和技术标准过低的路段以及沿线设施采取分期改善或增建措施,全方面提高农村公路桥梁的服务水平和使用质量。

一、农村公路桥梁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标准低

由于桥梁在设计及施工方面存在缺陷,以及在时间上受到碳化、酸化、冻融现象、盐害等各种化学因素的影响,导致桥梁结构的钢筋和混泥土等腐蚀严重,有时还会遭遇不可避免的如山洪、泥石流、地震、强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尤其是对于早期修建的桥梁,会因为资金不足、设计荷载标准偏低、施工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当一些超载的车辆通过桥面时,致使桥梁内部结构发生严重变形、甚至出现裂缝断裂沉陷等。例如在早期修建的一些公路梁桥,几乎早就已经难以承受目前一些大型车辆的负载量。

(二)施工质量差

由于各方面原因,在桥梁施工过程中把关不严,造成桥梁施工质量差。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通常都是按图施工,而没有对地方公路桥梁设计进行地质勘探,忽略了当地基底要求承载力的大小,从而致使完工后在运行使用时导致桥梁基础下沉,彻底影响桥梁结构的安全性能。

(三)养护管理不善

桥梁的护养工作一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护养工作一直的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当地政府普遍认为,只要把重点放在修建好桥梁的工作上而忽略了修建完工后的护养工作。致使一些桥梁在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被忽略,最后小问题促发大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养护和修补,任其恶化,从而加快了桥梁的损坏。

(四)水冲刷基础

对于一些修建在河道周边的桥梁,通常会因为公路部门忽略对桥梁上下游河道的管理,导致桥梁基础冲刷严重。由于部分桥梁于上下游河道掠夺性采砂超量,导致河床标高下降。如果桥基受到严重冲刷致使基础,会严重影响到行车安全。

(五)人为破坏多

说到人为破坏,也是致使桥梁受到破坏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大部分情况下公路桥梁沿线的居民护路爱桥的意识薄弱,例如诸多桥梁栏杆都属认为的损坏,及影响了桥梁的美观,又影响到了桥梁的安全性。

(六)基础倾斜或下沉导致桥梁上部破坏

一般的重力式或梁式桥台的台背填土都相对较高,一旦超过4.5m台背土压力就会使桥台朝向河的中心推移,并且易发生下沉从而导致向后倾斜,最后造成整座桥下沉致使桥面彻底损坏。同样,拱式桥较梁式桥笨重,且多为超静定结构,对基地要求较高,水平推力较大。如果基地承载力不足或基础埋置深度不够就会容易导致基础下沉或推移。而且基础的变化肯定会使得原来的拱轴线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大致集中反映在1/4拱圈、主拱圈顶部以及拱脚处剪力、弯矩明显增大。对于空腹式拱桥来讲,因为腹拱较为薄弱,使得拱圈累计变形的过程中产生了拱上构造的外加应力,最终会造成靠近拱脚处的第一跨腹拱最先受到损害,导致开裂甚至挤碎。

二、村公路桥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公路桥梁管理体制

建议在公路养护部门专门设立一位桥梁养护工程师。其作用在于做好桥梁调查工作,以便建立一个桥梁管理数据库,从而对每一座桥梁的具体情况进行技术评定,并定期做出及时的完善制度。

(二)制定农村危桥改造计划

关于农村的危桥,针对其病害情况,依次进行分析和调查,如若可以进行加固就应采取补救措施,如若不能就必须将其视为废桥进行拆除,避免不必要的危害。对一般病害的桥梁要及时的采取养护维修措施确保其使用安全性。

(三)避免桥梁的过度使用

通过对桥梁的技术评定状况等级采取限行限载措施。如评定等级为三类以上的进行桥梁限载,评定等级为五类的进行桥梁限行措施。并设立警示标志,避免进步恶化已有危桥。

(四)按危桥病害类型做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与损坏程度一般的桥梁可以采取常规性维修和养护措施;对损坏程度严重甚至危及安全的桥梁,必须及时采取限载以及加固等应急措施;对与一时难以修复且中断交通的桥梁,要迅速设置绕行标志或抢修便道;对与维修加固或需重修设计的桥梁,应将其交予有能力的单位进行专项设计和施工。

(五)加强职能部门监督管理力度

1.农村桥梁的管理工作应按事权界定,以乡镇为主体实行区域负责制,也就是各乡镇必须对辖区内的桥梁明确其管理职责,建立起健全的责任制,并制定好日常养护规划和定期维修计划。

2.广大人民群众应和当地政府共同监督,共同努力,加强对桥梁的监护。如果发现任何有损桥梁安全的行为或事项,应及时制止并坚决做出惩戒。

3.有关部门必须肩负起桥梁日常巡查与监督工作,建立相应桥梁档案。并对设立警示牌的危桥加强驾驶人员法规素质教育和安全驾驶技能培训严格依法行政。

(六)发动、拓宽危桥并改造筹资渠道

农村桥梁改造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就是资金的筹集,所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尤为重要。这也就要求社会各界捐资、政府投入、村民参与共同筹资,对农村公路及时安排危桥改造。

(七)规范程序、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1.做好农村公路网规划工作,充分利用国道、省道及县道干支公路的作用,尽量减少农村桥梁,可以利用路网规划可以合并的桥梁。并拆除危桥从而消除事故隐患。

2.落实各项制度,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特别是要重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把关工作。

3.抓好工程质量管理,将还没有列入改造的危桥做好加固和养护等安全防护工作,确保安全。争取将农村桥梁改造工程建设成为一项优质工程、放心工程。

(八)建议组建公路桥梁调查组

建议相关公路养护部门培养公路桥梁专业技术人员并组建一个公路桥梁调查小组,与之配备先进公路桥梁检测仪器设备。定期对公路桥梁进行全面复检和记录,然后依据公路桥梁的现状,及时制定一个相应的维修护养方案。其次就是要统筹好桥梁维修资金,可以及时的对公路桥梁进行加固维修,尽早避免不安全的隐患问题,以此来延长农村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运营效率,使运输车辆的通行能力得到保障。

三.结束语

要想搞好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就必须要加强农村公路桥梁在技术上的指导力度,以质量第一为中心,重视设计工作,加强检查力度和设计质量监督过程,从工程源头抓起,提高工程投资效益,确保工程质量,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提供帮助。

篇7

众所周知,农村山区公路技术标准较低,交通安全设施缺乏,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2010年我国公路交通事故数据显示,某某省农村地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2514起、死亡5000人,分别占全省事故总数的52.2%和71.8%,农村山区公路交通事故已经占交通事故的极大比例,不容轻视[1]。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农村山区公路交通安全形势与事故特性,得出影响交通安全问题所在,并主要从工程的角度突出有效的改善对策,为改善农村山区公路交通安全,降低农村山区公路的交通事故率提供指导。

1 当前我国农村山区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特征

1.1 事故多,死亡率少

当前我国农村山区公路里程、农村地区机动车以及驾驶员数量的迅速增长致使农村山区公路交通事故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近几年的农村山区公路建设,道路等级不断提高,道路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山区公路的事故致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

1.2 下午和黄昏事故多

我们知道,下午2点到4点是人一天中最容易产生睡意的时段,也是农村地区群众出行的黄金时间,故下午事故发生较多;黄昏时分光线变暗,农村山区公路缺乏照明设施,驾驶员往往比较疲劳并抱有急躁心理,故黄昏发生事故亦比较多且发生死亡事故的比例也较大[3]。

1.3 交叉口事故多

一般来说,农村山区公路交叉口、出入口接入频繁,路通组成复杂、冲突点众多、几何设计不规范、视距不良、交通标志标线缺乏是导致事故频发的客观原因[4]。

1.4 碰撞事故多

农村山区公路道路宽度不足,交通组成复杂,超车现象严重是造成正面碰撞事故的主要原因;路口众多、车辆安全性能较低是导致侧面碰撞事故多发的原因[5]。

1.5 摩托车和小货车事故多

摩托车和小货车是农村山区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车型,由于摩托车安全性能差,多为碰撞事故的受害者;小货车数量众多,失修失养,且改装车量较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导致在事故中小货车比例较大。

2 当前我国农村山区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组织原因

农村山区公路交通车辆挂靠现象普遍,运输组织化程度低,车辆的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落实不到位。有的道路运输企业车辆使用权被层层转包,外来车辆挂靠专业运输企业,司乘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行车的安全动态无法掌握,使原来行之有效的预防性教育、检查、动态监控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形同虚设,行车事故频频发生,重大、特大恶性事故呈上升趋势。

2.2 人员原因

从文化素质来看,农村山区交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近年来,相当单位与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岗位技能培训,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接受了一定时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专业技术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个体和社会其他运输业户从业人员多数均未通过岗位培训。道路运输企业缺乏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的高级人才[6]。

2.3 公路原因

很多山区公路桥梁引道过短,且紧接急弯,外侧临水塘;小半径急弯多,导致视距不良;桥梁坡度过大,竖曲线半径过小,无法观察对向交通情况大部分道路宽度不足,车辆错车困难;部分路段两侧分布有水塘,缺少防护;全路段缺乏照明设施。

3 农村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3.1 积极改善道路线形

在公路改造中,要保证弯道处有充分视距以及横断面改造。修复、加固路基路面,对于不同的路面破坏程度分别采用利用沙石、沥青等整平以及重新铺设等方法。改善交叉口的几何设计,保证交叉口处视距充分,结合出入口管理技术改建交叉口,使其具有满足行车要求的合理间距;保证出入口的视距和间距,合并过多出入口,改建接入位置不合理的出入口。在交叉口、出入口的改善对策中借鉴接入管理技术,提出适合农村山区公路交叉口的改善对策。

3.2 改善交通控制设施

在必要的位置合理设置标志标线;改善存在问题的标志标线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对于危险路段应设置对应的交通安全设施,如临水临崖处设置安全护栏。如若有摊点等其他障碍物侵占道路空间则严重影响交通行车环境,增加安全隐患。故应清除侵占道路空间的障碍物,保证道路通畅无助。

篇8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村公路作为农业和农村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沟通农村与城市的桥梁,是连接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目前农村公路普遍存在技术等级低、服务水平低、通行能力差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公路只能简单解决农民的出行,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受制于基础设施这个“瓶颈”,农业没有形成产业化、规划化,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农业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完善县乡路网布局,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地区发展不平衡

有些地方基础条件好一些, 财力比较好, 对农村公路的投入比较多, 农村公路的发展就快一些, 好一些; 而有些地方基础条件较薄弱, 地方能提供的支持比较少, 农村公路建设滞后, 影响了全省农村公路的整体硬化指标和通达率。

2、资金筹措难

目前, 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 a. 利用中央投资和省市补贴; b. 县乡村三级政府的资金配套;c. 村民出资、出工或出地产材料及受益企业出资等措施弥补建设资金不足。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 配套资金往往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且农村富裕程度不平衡, 地理环境各异, 公路建设投入受限,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公路建设。

3、部分项目建设质量不高

农村公路建设属于国家、省、市、县补贴, 村镇集资配套修建的项目, 受资金影响,在工程的建设结构、施工工艺等方面出现“可汤下面”的局面, 导致局部工程质量不稳定, 部分项目存在质量隐患。

4、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跟不上

按照有关规定,农村公路项目业主应由县级交通运输局或镇人民政府承担,但县级交通运输局除中央投资或上级补助资金外本身并没有资金来源,而乡镇考虑到自身的财力很有限,无能力筹集农村公路资金,也不愿意再加重公路建设的欠债包袱,同时为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利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把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下放到村委会做业主,这有悖于上级的要求。另一方面,镇政府缺乏公路工程技术力量,所以农村公路质量管理主要靠县交通主管部门。由于农村公路点多面广数量大,农村公路管理所的技术人员又很有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人员不足。

5、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目前,农村公路养护政策不完善、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失养现象很普遍,路政管理还未触及村道,因此,这类公路损坏严重,造成财力浪费。在农村公路大规模建设后,农村公路的长效养护机制和路政管理急需研究落实。

二、农村公路建设的对策

1、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明确管理职责

对农村公路建设实行目标考核制度, 严格兑现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 对优秀的建设管理团队和个人, 进行物质奖励, 并推广他们的先进做法; 扩大路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 县级路政可委派专人常驻镇政府, 切实担负起镇、村道路路政管理, 维护好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对超重超载车辆依法打击。由于农村公路线长面广, 仅靠目前的专职路政管理人员很难管理。因此, 建议聘用乡村路政协管员分片管理, 协管员的主要职责是宣传有关政策, 提供信息、及时制止侵路、损路事件。

2、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农村公路规划要适应规划区域内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要与当地农村产业布局、乡镇企业发展、资源开发、自然地理等特点相适应, 与国、省道干线公路规划相匹配, 公路两边建房必须控制在建筑红线以外。应遵循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 在实现“大动脉”畅通的情况下,逐步丰富“毛细血管”, 避免出现“断头路”、“卡脖子路”以及干线公路施工时支线受损的现象。建设农村公路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农民百姓的出行和运输问题, 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 应兼顾乡村客运站点设施建设, 建设一批经济实用、规模适中、使用方便的简易站点, 逐步提高农村班车的通达率和覆盖面。

3、依靠政策, 拓展建设资金来源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核心是政策, 关键是资金。地方政府应完善农村公路筹资政策, 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 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落实配套资金。进一步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 利用外资”的体制, 结合农村公路特点实行全方位筹资, 在积极争取上级加大扶助的同时, 不断加大地方的筹资力度。确保农村公路资金来源最可靠的措施是建立农村公路养护基金: 一是养路费中安排一部分; 二是手拖费中一部分; 三是各级财政预算收入中安排一部分; 四是企业或社会捐助。另外, 可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直接或间接筹集建设资金, 通过拍卖道路冠名权筹措部分资金, 挖掘公路沿线的广告效益, 做好资金筹集文章。

4、 加强监督,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通过招标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 承担设计、监理和施工, 项目法人对施工单位应加强合同管理, 严格执行合同条款, 施工单位应忠实履行合同, 规范施工; 严格执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 稳步提高工程质量。项目法人应成立质安机构,专职负责质量和安全管理。应委派专干常驻项目法人单位, 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巡视和抽检, 确保工程建设处于受控状态; 根据农村公路特点, 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让群众监督管理的现场质量和安全控制体系, 更好地实现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重视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工作, 验收前, 施工单位应完成竣工资料和竣工图编制, 经监理和项目法人验收合格后保存。验收工作由项目建设单位牵头, 质监、设计、监理、施工和沿线村民代表参加, 对照设计图和技术规范, 结合内业资料, 对设计、监理和施工质量进行现场检测、评分, 只有被验收为合格的工程才能投入使用。六是建立完备的质量档案, 实行质量终身追究责任制。

5、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力度

建立有稳定资金来源的养护基金, 由省、市每年投入和县、乡政府筹措一定比例的资金积累滚动使用; 设区市交通部门征收的其他机动车养路费以及分成的汽车养路费, 县( 市、区) 交通部门征收的其他机动车养路费、收取的农村公路路产赔( 补) 偿费, 可全额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建立行之有效的养护运行机制, 建立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分级管理体制, 以县级政府为主负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坚持农村公路自修自管、民办公助和民工建勤相结合的方针, 形成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专群结合, 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养护管理模式; 积极改革和完善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 实行管养分离, 推进养护市场化, 发挥农民自己建设自己养护的积极性。

总之,“想致富,先修路”是农村建设发展中的经验总结,在建设农村公路的同时,也要真正呵护好农村公路,不能只重视短期建设,更要重视长期养护。要求农村公路坚持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使农村公路由修建为主转变为建管养并重,促进新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工程概况

豫西地区某乡村公路,是连接三个乡(镇)的一条重要县道,又是发展当地旅游事业的一条重要通道,并且是当年度重点扶贫工程项目,建设投资上千万元。该路段全长29.2公里,原为等外砂石路,路基宽4~5米,路面坑洼不平,弯急坡陡,临河傍山,地形复杂,且防护能力差,每到雨季,滑坡、水毁,交通中断,严重影响当地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该工程施工图设计按山岭重丘三级路标准。道路沿线植被较好,为了保护沿线原始生态环境,平面走向基本沿原路布设,路基宽7.5~8米,路面宽6米,最小转弯半径15米,最大纵坡8%。路面结构为20厘米灰土砂砾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4厘米沥青碎石面层。该工程分两个阶段实施,路基拓宽改造工程于头年秋后进行,由地方政府组织民工建勤完成。路面工程于4月开工,于当年10月底完工。经交竣工验收,质量评定为优良。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路基改造工程量大,组织实施难度较大。因道路沿线均为高山峻岭,坡陡弯急,原路基过窄,按设计标准,改造量较大,又因工程为扶贫性质,资金缺口较大,这是该项目的首要难题。

工程沿河道走向,防护能力差。该工程大部分路段沿河道走向,路基临河傍山,特别到雨季,山洪暴发,水毁滑坡,对工程造成极大危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要求工程提高防护能力,完善排水设施。

部分地方性材料采集困难,质量难以保证。受客观条件限制,一些地方性材料天然沙砾石需就地采集,但因河道沿线天然砂砾缺乏,且粒径偏大,级配不合理,不能满足工程需要。

施工组织不易协调,交叉施工影响作业效率。该工程沿线地域狭窄,路线长,出口少,施工期间车辆通行困难,材料进场与施工相互干扰,难以协调,有的标段还会造成停工待料,影响正常作业。

三、解决思路

该工程项目完成后,既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服务三农”的政策,为当地群众打开了脱贫致富大门;同时,也为河南省乡村公路建设提供了解决思路和宝贵经验。

(一)做好前期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搞好施工图勘察设计。设计人员充分调查,向当地群众了解人口通行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充分论证设计方案,优化施工图设计,特别加强了防护排水设施。施工图设计完成后,交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施工图评审工作,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

组织民工建勤进行路基改造工程。鉴于路基工程土石方量大,防护砌筑量大,涵洞排水设施多等情况,为加强工程领导,解决资金短缺等困难,成立工程指挥部,注重发挥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组织民工建勤,发动沿线广大群众,人人参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分段包干,突击会战,保证了路基改造工程如期完成。

组织当地群众采备天然沙砾料。在路面工程开工前,组织安排沿线群众采备天然沙砾料,堆放于路的一侧,以备底基层使用。这样,既有利于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又可减少路面施工各标段相互干扰。

搞好招投标,择优选施工、监理单位。鉴于路面施工专业性强,质量要求高,为确保工程质量,则通过组织招投标,选定实力强、业绩好、有经验的施工、监理单位,承担路面工程施工、监理任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文明施工

建立健全工程组织指挥机构。为加强该工程建设中的组织领导,由县、乡两级政府主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工程指挥部。各承包单位设立项目部,明确3项负责人,建立例会制度、评比制度、奖惩制度等。

各项目部均实行岗位责任制。主要是目标责任图标上墙,如组织机构图、工程进度图、晴雨表等。各标段现场设立责任牌,表明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责任人;各项目负责人和施工操作手均挂胸牌、带臂章,做到人人岗位明确,责任明确。

加强各单位、各部门、各环节的组织协调。若遇到矛盾,施工受阻,有人负责处理解决。如征地、拆迁、赔偿等方面,由乡、村领导负责协调。各标段施工期间运料与施工发生干扰影响,由指挥部负责协调。

(三)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市设由质量监督站,现场设有监理部(组),各标段项目部设有工地试验室及自检人员等,形成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现场从事技术、监理、实验等专业技术人员均由从业资格的有资质人员担任。并在开工前进行专业培训,考试合格者,才能上岗。监理人员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三全”管理,并拥有质量否决权、计量支付签字权。他们严格按规范要求,随时进行各项指标抽验。坚持上道工序未经检验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等原则,以确保每道工序合格,不留质量隐患。

篇10

关键词:农村公路危桥;铺装破损;砌缝脱落;改造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一、农村公路危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桥面铺装破损、坑槽

桥面铺装一般为沥青混凝土铺装,许多危桥铺装局部沥青层与混凝土层脱离,导致沥青层出现拥包,一些桥面沥青层铺装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或坑槽,易产生积水,影响桥面的抗渗水性,有的桥面为水泥砂浆铺装,铺装破坏形式有麻面和磨光。

2.拱圈砌缝脱落,造成局部渗水

局部拱圈砌缝砂浆脱落,当水位上涨超过砂浆脱落的高度时,在河水冲击下渗入桥体,易造成拱圈砖石的风化,腐蚀混凝土中的钢筋,降低桥体的寿命。

3.拱上侧墙局部孔洞开裂、杂草生长

拱上侧墙局部砌石孔洞,砌缝脱落局部开裂,部分砌缝开裂处有杂草生长,造成局部砌石松动,降低侧墙的强度。

4.路堤酥松,局部冲刷严重

部分危桥桥端路堤受雨水和河水冲刷,导致护坡水土流失、土质松软,护坡植草皮局部缺失,砌石护坡孔洞、砌缝开裂,并有杂草丛生。

5.护栏破损、缺失严重

多处护栏缺失、锈蚀、破损,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引发事故;一些护栏高度不够,防护能力差。

6.伸缩装置缺失

一些跨度较大的桥梁没有安装伸缩装置,不能应对桥跨结构在混凝土收缩、载荷作用、温度变化引起的自由变形。一些设计伸缩装置的现代桥梁缺乏维修,造成伸缩装置的橡胶板伸缩缝破损、锚固螺栓剪断空飞出、梳齿板伸缩缝损坏等。

二、造成危桥的原因分析

1.铺装层裂缝原因

造成铺装层裂缝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干缩裂缝、温差造成的裂缝和疲劳引起的裂缝。干缩裂缝是由于在混凝土设计施工时没有考虑水泥收缩率的影响,或水泥自由伸缩系数不精确,导致水泥失水后收缩受到集料和预制板的制约,产生应力,当应力足够大时发生应变,导致裂缝产生。温度裂缝是指桥面铺装层受温差变化而发生热胀冷缩,当铺装层的热胀冷缩受到集料自身的限制,由于水泥的抗拉强度小于抗压强度,当温度下降时,铺装层受到拉应力,温差足够大时,产生的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屈服极限时就会发生裂缝。疲劳裂缝是由于水泥层内部缺陷或搅拌不均匀,易产生集中应力,当受到重载车辆往复碾压时,引起疲劳断裂。

2.铺装层坑槽的原因

首先,水泥配比不佳,砂浆抗压强度偏低,加上裂缝因素,在重载或超载的造成坑槽;其次,沥青层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不足,在重载冲击下,造成铺装层的局部脱落;最后,沥青层面的抗渗能力偏低,当雨水从沥青裂缝中渗入后,车辆载荷使其产生动水压力,在往复水动压冲击下使沥青层面逐渐脱落。

3.砌石孔洞、裂缝和砂浆脱落的原因

一是砂浆配比不合理,造成砂浆的接强度不足;二是石料表面不清洁,砌筑时砂浆不饱满,降低砌石的粘结强度。

4.防护栏缺失、破损的原因

农村公路桥梁的防护栏大多是钢筋混泥土结构,防腐和防护措施不到位,在温差的影响下产生裂缝,雨水或高湿环境透过裂缝渗透到混凝土的钢筋中,年长日久,造成护栏表面粗麻、表面掉落或部分缺失,另外交通事故也是造成护栏缺失的原因。

5.养护、维修措施不到位

由于养护责任不明确,疏于对农村公路桥梁的监管,无年度检修计划,缺乏养护工程师和养护经费。

三、危桥的加固维修内容

1.桥面铺装的铺设

由于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年久,相关的资料缺失严重,拆除桥面铺装时应先进行实验性拆除,掌握铺装层的厚度和结构,以免破坏桥体。等护栏修复完成后,再进行桥面铺装,根据交通需要设计铺装的材料、结构和铺装结构。铺装前根据桥梁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防水水泥和防水粘结材料,如果有条件对铺装层进行稳定性试验,通过对铺装层进行直剪试验和拉拔试验,评价沥青层和混凝土的粘结力和抗剪强度;通过拉拔试验分析混凝土与沥青层粘结强度的抗疲劳特性,然后分析混凝土与梁板间粘结强度的抗疲劳特性,最后测试防水层的不透水特性,通过分析铺装层的强度、稳定性和不透水性,设计铺装层的材料和结构。

2.拱圈砌缝的修补

清除砌缝脱落处的松散砂浆,由于拱圈经常受水的浸泡,需要采用防水水泥和防腐难降解的添加剂,设计砌缝砂浆配比,对砌缝修补,对于较大的孔洞,需要使用细石混凝土修补,修补时确保砂浆填充密实。

3.拱上侧墙孔洞、裂缝的修补

清除拱上侧墙的松散砂浆,并去除裂缝上的杂草,要确保草根的完全清除,孔洞里的杂物较难清除,必要时扩大孔洞口再去清除。填充与拱圈配比相同的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合理控制填充的密实度。

4.路堤的加固

将植被路堤更换为砌石路堤,除去路堤的植被,设计路堤的坡度,添加新土整平后砌石,由于路堤的砌石多为廉价无规则的石块,注意砌石上下、左右砌缝的错开和砂浆的填充的密实性。

5.更换护栏

对破损、缺失的护栏进行拆除,根据破损护栏的原因,设计适当高度、强度、易维护的护栏,并做好护栏的防腐措施。

6.添加伸缩装置

在桥体主孔与引孔连接处、主孔与桥台连接处、引空与桥台连接处设置伸缩装置,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伸缩间距。

四、危桥加固施工工艺和操作要求

1.总体施工工序

原桥面铺装层、护栏凿除拱圈、拱上侧墙、桥台砌缝的修补孔洞、各种缺陷的修复护栏建筑铺装浇筑施工、伸缩装置施工。

2.原桥面铺装层、护栏凿除工艺

施工工艺为:原桥面铺装层凿除损坏护栏凿除清理桥面

为了拆除铺装层时不影响交通,需要和公路执法人员协调单向放行,铺装层拆除时先凿除沥青层再凿除混凝土层。由于是危桥,凿除作业时,人工先凿除沥青层,为避免对桥梁结构的损坏,采用分层凿除。拆除施工应对称施工,可以先凿除上层、两边的沥青铺装,再凿除中间的沥青铺装,由于沥青层与混凝土的粘力较小,可以使用小型风镐直接破坏沥青层与混凝土的结合面,使沥青层快速剥离,清除完毕后应及时清理工作面,为凿除混凝土做好准备。由于混凝土与梁体结合面的粘结强度高,且不能使用重型设备,可以先用混凝土切缝机切割成一定长度的小块,然后用风镐从小块的两个对面插入,利用其振动将混凝土与梁体的结合面破坏,再用撬杠将小块整体撬起,从两侧到中间逐步拆除,拆除完毕后及时清理。护栏拆除时,首先做好施工人员的防护措施,安装防护网,然后适应风镐将其拆除,如果风镐不能拆除,可以采用金刚石绳据将其拆除。所有拆除工作完毕后,对梁体上的拆除废料进行清理,注意不能直接清理到河中。

3.裂缝灌浆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

对于铺装出现的轻微裂缝需要进行灌浆处理,裂缝灌浆施工工艺为:拱圈、桥拱侧墙裂缝的表面处理密封密封检查配制灌浆砂浆灌浆检验灌浆质量和灌浆表面处理。

3.1清理损毁裂缝

沿裂缝的深度凿出表面混凝土,直到露出新鲜的混凝土,根据裂缝的大小,造成适当大小的V型槽,并剔除缝口表面的松散杂物,使用压缩空气清除槽内的微小颗粒,使、然后用清水冲洗V型槽。

3.2配制灌浆砂浆

根据裂缝的实际情况,进由试验数据进行配比,搅拌均匀,并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3.3砌缝的密封

对灌浆区域内的裂缝进行密封处理,防止裂缝贯通造成跑气跑胶。沿着砌缝的走向涂上一层胶泥,等胶泥凝结后再抹上一层胶泥,增加砌缝的密封性,并留有进浆口和排气口。

3.4密封性检查

当密封完全固化后,在裂缝上涂上一层肥皂水,从进浆口中通入一定气压的空气,检查是否有漏气处,并做好及时修补的措施。

3.5灌浆及质量检查

灌浆前调整提示灌浆泵,调整灌浆压力,然后把灌浆嘴渗入到V型槽底部,均匀沿砌缝的走向灌浆,并观察灌浆是否通畅,及时清理灌浆过程中掉落的浆液,灌浆完毕后检查灌浆的质量,并对灌浆的外观进行修整,确保灌浆的美观。

4.桥体表面缺陷修补工艺和注意事项

(1)砌缝修复

砌缝工艺为:砌石间缝隙污物的清理丙乳砂浆配制涂抹砂浆质量检查和养护。

4.1砌石间缝隙污物的清理

施工前清理砌缝表面的尘土、沙粒,并把砌石基面人工凿毛,增加砂浆的吸附能力,让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当砌缝损坏较小时,需要对其边缘凿除一定深度的齿槽,使修补面与原结构面的容易粘结。

4.2丙乳砂浆配制

按照试验数据,配置丙乳砂浆,砂子需要过筛,根据工程的进度,精确称量适量灰沙,准确量取适量丙乳,加入适量的水均匀搅拌,并在45分钟内用完。

4.3涂抹砂浆

涂抹砂浆时,为增加砂浆的粘结能力,应先用丙乳净浆打底,即丙乳和水泥按照1:2进行配比,在净浆为硬化前涂抹丙酮砂浆。在仰面或立面施工时,为避免重力影响下,丙酮砂浆下落,引起重垂脱空,应对其进行二次抹压,砌缝面积较大时应分段施工。

4.4质量检查及养护

由于丙酮砂浆早期的干缩较大,每天对其喷雾养护,同时检查修复质量,发现不合格的情况及时二次修复。

(2)孔洞修复

采用丙酮细石混凝土对孔洞进行修复,其修复程序为:凿除开口槽清理孔洞丙乳细石混凝土配置涂抹养护

4.5凿除开口槽

把孔洞周边的疏松区凿除,直到露出新鲜面,然后把开口处凿出规则的多变形,增加孔洞的美观,凿除完毕后清理孔洞内的杂物,再用清水清理尘土,确保孔洞足够清洁。

4.6丙乳细石混凝土配置

丙酮细石混凝土配置和丙乳砂浆的配置程序基本相同,需要注意材料配比和搅拌的均匀性。

4.7涂抹和养护

在涂抹丙乳细石混凝土前先涂抹净丙乳砂浆,在丙乳砂浆凝固之前涂抹丙乳细石混凝土,并振捣密实,养护时注意温差对其凝固的影响。

5.护栏的修复、更换工艺措施

对于缺失的防护栏需要进行重新安装,根据原有的防护栏测绘,得出防护栏的结构和尺寸,然后制作防护栏模板,凿毛、预埋筋,浇筑护栏砼,养生检验强度,拆除模板。

5.1防护栏的测绘

对原有防护栏测绘,拆除破损的防护栏,了解其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对内部构架加以更改,使之适应现在防护的需要。

5.2防护栏模板制作

按照测绘的尺寸,制作防护栏模板,注意防护栏的表面光洁度。

5.3浇筑护栏砼

把缺失的防护栏和破损严重的防护栏,凿出防护栏的浇筑槽,按照设计的结构,帮钢筋,固定防护栏模板,配置浇筑砼,浇筑,振捣密实。

5.4养生

浇筑完毕后需要对防护栏进行养护,冬季做好保温措施,夏季做好降温措施,防护水化热、天气变化引起的温差,导致温差裂缝。

5.5模板拆除

养生完毕后,对模板拆除,检查防护栏是否存在缺陷,如果查出缺陷,及时返工,采取补救措施。

5.6防护栏的修复

对于破损不严重的防护栏采取修复措施,如钢筋外漏锈蚀,需要对钢筋除锈、焊接。然后使用丙乳砂浆或丙乳细石混凝土修复,先用模板固定,涂抹丙乳净浆浆打底,再涂抹丙乳砂浆,养护。

6.铺装浇筑施工、伸缩装置施工

对于破损严重的铺装层进行拆除和铺设,其工序为:清除桥面浮浆、油迹并凿毛清洗桥面测量放样铺设、绑扎钢筋网片安装振捣梁行走轨道支垫钢筋网片混凝土搅拌及运输混凝土浇筑、摊铺、整平 一次抹面 二次抹面拉毛覆盖养生桥面铺装高程及平整度验收。

6.1清除桥面浮浆、油迹并凿毛、清洗

清除桥面浮浆、凿毛,先采用凿毛风镐对梁顶面进行人工凿毛,去除表面松散的混凝土、浮浆及油迹等杂物,对每片梁顶面进行详细检查、补凿,采用空压机及高压水枪对梁面冲洗干净。

6.2测量放样,铺设、绑扎钢筋网片

绑扎钢筋网时须先在梁顶面进行划线,然后铺设绑扎钢筋网,钢筋网片绑扎做到横平竖直,钢筋网片交叉点采用扎丝绑扎结实,扎丝成梅花型布置,钢筋接头应注意错位。

6.3安装振捣梁行走轨道

轨道采用2cm钢带,在需浇注的桥面两边每隔一定距离放样一个纵向控制点,把所有控制点利用墨线连成一线,轨道沿墨线纵向布置。在控制点处用电锤钻孔,打入钢筋,钢筋锚固深度30以上,外露50以上。用水准仪在锚固钢筋上测设桥面标高,然后焊接钢筋顶托,架立轨道,确保轨道顶面高程与桥面设计高程一致。为保证轨道刚度,需将轨道支撑加密,之后用铝合金水平尺检验轨道表面平整度,用高强度砂浆对轨道下方空隙塞垫密实,但应严格控制,严禁砂浆侵入护栏。

6.4支垫钢筋网片

采用短节钢筋对已绑扎好的钢筋网片进行支垫,利用两边已安装好的轨道拉线控制钢筋网片顶面标高,确保整幅钢筋网片保护层厚度均为2cm,支垫钢筋呈梅花型布置,为保证钢筋网片表面刚度,支垫钢筋宜适当加密。负弯矩张拉槽加强钢筋网在桥面铺装钢筋网安装之前就应铺设完成。

6.5混凝土搅拌及运输

混凝土按试验后的配合比进行拌制,桥面铺装混凝土应严格控制塌落度和粗细集料规格,或采用预制砂浆、预制混凝土。

6.6混凝土浇筑、摊铺、整平

混凝土浇筑前,先用高压风枪将桥面杂物再次清除干净,再对桥梁表面进行充分湿润,但不得有积水。混凝土浇筑要连续,从下坡向上坡方向进行,人工局部布料、摊铺时,应用铁楸反扣,严禁抛掷和搂杷,靠边角处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辅助布料,桥面混凝土铺装宜避开高温时段及大风天气,否则造成桥面混凝土表面干缩过快而导致表面开裂。

振捣时先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使得骨料分布均匀,一次插入振捣时间不宜少于20s,,然后采用平板振捣器纵横交错全面振捣,其振捣面重合100~200mm,一次振捣时间不宜少于30 s。最后采用振捣梁沿轨道进行全幅振捣,直至振捣密实。振捣梁操作时,设专人控制振动行驶速度、铲料和填料,确保铺装面饱满、密实及表面平整。

6.7一次抹面

振捣梁作业完毕,作业面上架立人工操作平台,作业工人在操作平台上用木抹进行第一次抹面,用短木抹子找边,第一次抹面应将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排出,第一次抹面应控制好大面平整度。

6.8二次抹面

混凝土初凝前,采用钢抹子进行二次抹面。二次抹面应控制好局部平整度。

6.9拉毛、养生

混凝土在二次抹面后立即采用尼龙丝刷进行表面拉毛处理,然后采用土工布进行覆盖养身,但开始养生时不宜洒水过多,防止混凝土表面起皮,待混凝土终凝后,再浸水养生,养生期在7d以上。

6.10伸缩缝安装

对需安装伸缩缝处的水泥混凝土桥面,应先连续浇筑混凝土,然后切缝开槽安装伸缩缝。伸缩缝开槽的施工工艺为:预留槽口放样切割伸缩缝预留槽调整伸缩缝预埋钢筋清除槽口杂物安放伸缩缝标高检查锁定、绑扎钢筋支模检查、浇注混凝土。

伸缩缝安装前,按照当地的额气温调节伸缩值,检查水平尺检查伸缩缝顶面高度与桥面沥青铺装高差是否满足要求,为确保不漏浆,伸缩缝混凝土模板安装应严格安装。伸缩缝平面位置及标高调整好后,用两台电焊机由中间向两端将伸缩缝的一侧与纵向预埋筋点焊定位;如果位置、标高有变化,要采取边调边焊,且每个焊点焊长不小于5cm,点焊完毕再加焊,点焊间距控制在小于1m;焊完一侧后,用气割解除锁定,调整伸缩缝在某温度下的上口宽度,上口宽度调整正确后,焊接所有连接钢筋。

6.11沥青的铺设

伸缩缝安装完毕后,对混凝土路面清理,然后进行沥青层的铺设,沥青层的铺设工艺和厚度都应满足道路的要求。

五、加固完成后的管理、养护措施

加强养护管理和养护措施,保持桥面清洁,及时清除积水、积雪和冰冻,及时发现泛油、拥包、裂缝、坑槽等病害,及时处理,防治损坏面积的扩大。制定桥梁伸缩缝、护栏、防撞墙、排水系统、桥面养护规范,落实桥梁养护责任制,实行桥梁年检制度,确保桥梁的使用安全。

作者简介:

姓名:胡纯卫,汉族,2008年11月评为工程师,1966年10月2日出生。

工作单位:盐津县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1]朱正春,赵年雷.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12(03);

篇11

1公路施工的质量问题

1)路基回填土沉陷。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回填土压实的质量通病为超厚回填、倾斜碾压、填土不符合要求,这些均会造成回填土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密实度,从而导致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管体上部破裂,无筋管还可能被压扁。其中倾斜碾压会使得碾轮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就越大;填土中如夹带块状物,妨碍土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如果回填的土层其含水量是处于饱和状态的,不可能夯实,当地下水位下降,饱和水下渗后,将造成填土下陷,从而危及路基的安全。

2)公路路面破损。目前,路面工程片面追求平整度,而忽视压实度的要求;材料到场及终压温度偏低,甚至在低温情况下过度碾压;材料配合比不当,基质混凝土未达标;路面基层甚至路床、基底承载力不足,弯沉值过大。另外,由于路面基层材料的收缩而造成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也会引起早期破损。此病害是雨雪水沿道路裂缝渗入路面基层和土基,降低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造成局部变形,扩展成网状裂缝。碾压中产生的细微裂纹及反射裂缝虽初期不影响行车,但在水分侵蚀及阳光照射下,成为促使面层混凝土疲劳开裂的催化剂,大大缩短水泥路面寿命。

3)路面平整度不达标。路面平整度是公路工程的主要舒适性指标,施工控制不好,平整度衰减很快。如果路面不平,会降低车速,增加行车颠簸,加大冲击力,损坏车辆,降低舒适性,减少安全性,降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公路施工中的质量问题解决办法

1)提高工程质量的认识。高度重视和确保农村公路建设的工程质量,必须把它看作是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制度,加强工程管理。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这个速度才是真正的速度,才能真正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要认识高质量的工程是最有效的财富积累。技术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对搞好工程质量的认识。

2)充分的施工准备。施工现场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充分的施工准备是管理好施工现场的基础。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特别是农村公路工程,要求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施工单位只有通过充分的施工准备,才能保障施工过程的连续、协调、均衡和经济。

3)合理配置施工资源。合理配置施工资源是保证施工现场动态投入生产要达到最佳组合,完全阶段施工任务,获取较大经济效益的关键。

在施工过程中,人力、材料和机械需求量不断变化,在配置施工资源时应力求均衡。要根据进度计划编制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根据材料供应与使用情况决定材料储备量;根据主导机械配置与之能力相适应的附属机械;根据天气情况和实际进度对资源进场计划进行调整。做到人、机、料、法、环协调统一。机械化施工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保证进度,是当前公路建设发展的主流。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机械组合的相对稳定。由于受进度、天气等方面的影响,机械的使用数量发生变化时,现场管理者必须适时改变机械组合。

4)做好试验路段。开工后,施工单位对自然条件、施工工艺、质量控制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通过试验段施工,可以初步掌握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主要技术参数、施工进度、机械组合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协调情况,故它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5)加强进度控制。进度计划是控制工程进度的依据,施工组织中的月、旬作业计划以及材料、机械使用计划都要服从进度计划的要求。进度计划反映工程从准备到竣工的全过程,反映施工中各分部、分项工程及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是现场管理者统筹全局,合理调配施工资源,正确指导生产活动的基础。能否按照计划实施,既体现施工单位的合同意识,也体现施工单位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当工程进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与计划偏差较大时,现场管理者要结合实际,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

6)着重治理质量通病。工程质量是公路建设永恒的主题。贯彻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方针,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质量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专检、联检,通过层层的检查,验收后方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所有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高质量的施工成品。这就不得不提到成品保护的重要性。成品保护可谓至关重要,任何一小点的破坏都会影响工程验收。成品保护必须采取主动与被动结合的做法来防护。所谓主动,即采取相应的相关防范强制性的制度,比如在玻璃等易碎品上遮盖胶合板等措施。

7)提高设计质量。要求设计单位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审核、会签、批准制度。保证必要的设计周期,满足设计阶段的工作深度,设计资料要求完整准确、可靠,质量和安全符合规范要求。根据已有的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结合实际,不断补充、修订和完善标准规范,提高工程的科技水平和质量水平;在工程建设中,项目部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在各阶段有针对性的对标准规范的学习、熟悉、研究和落实,使工程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可靠的控制下进行。

8)完善监理体制。进入现场的监理单位必须持有交通主管部门审批的相应工程的监理资质和类似工程的监理经验,监理人员要经岗前培训,并持证上岗;监理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专业考核,不合格的不准上岗;定期对监理单位及其人员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其现场机构的运转、人员的配备、仪器设备的配置和监理工作计划及人员工作情况进行现场核查和考评,对监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篇12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对策方法

绪论

随着近年来农村交通的大力发展,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乡镇政府必须提高对公路养护管理的认识,以健全的管养体系为基础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本文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1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

自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此次改革创新了模式,从传统化探索逐步开展到市场化探索。该模式主要包括3种:

1.1 分类管养模式

该模式是将县、乡、村三类农村公路分开进行养护管理。县道一般使用“招标制”或“公司制”养护模式,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向全社会公开招标,挑选出具有养护经验的专业养护公司进行合同化管理。乡道则由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组建养护管理班组负责养护,养护班组一般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并具备少量的机具设备。村道则由村委会聘请养路员,将村道的日常养护工作承包给村里的农户完成。

1.2 分级管养模式

该种模式采用分级管理的方法,建立市区)、乡、村四级管养体制,明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的资金管道,确保养护资金及时到位。除此之外,设立农村公路管养资金专户,由交通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监管。同时审计部门定期对养护资金进行核查,通过改善制度来减少资金挪用、挤占及截流等问题。此外将养护、管理人员选调和考核奖惩上升到规范化、专业化的层次,真正把部门行为与行业行为转化为政府行为,从而促进养护效率的提高。

1.3 片区管理模式

片区管理模式就是以市(区)、县以乡为单位划分为多个片区,每个片区在其管辖范围内实施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护管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以市区、县政府为责任主体,乡村为辅,最后交由交通部门统一进管理。

2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

公路养护是指为保持公路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防止其使用质量下降,或因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道路损伤而进行的一种经常性保养、维修和修复灾害性的管理活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就是养护资金筹措与建设管理,对原有技术标准过低的路段进行局部改善和更新。

2.1 公路养护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健全

从全国情况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主体不明确、养护管理资金匾乏、体制不健全。一些乡镇政府无力承担起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任务,而且政府部门对权责分配问题划分不明确,造成农村公路养护缺位,进而导致养护资金无法按时到位。另外“以建代养”观念使得地方政府重建轻养,部分农村公路因此处于失养状态。另外受资金投入等条件的限制,养护标准过低,抗灾能力过弱,使得农村公路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更增加了养护难度。

2.2 养护工程技术欠缺,路政管理薄弱

养护工程技术能力和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巨大的养护需求满足不了现阶段的公路养护,成为制约公路养护的一大瓶颈。由于执法人员配备不够,养护质量不高,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大量超限超载车辆绕行农村,碾压农村公路,损坏路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公路网功能的发挥。

2.3 农村设施落后,群众爱路意识淡薄

农村公路缺乏相应的服务设施雨警告标志,如路标、急弯路段等。同时乡村群众爱路护路意识淡薄,经常以路为场堆放沙、石等建筑材料,对路面造成损害,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形象和正常管理。

3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措施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乡村公路大都是砂石路面,抗灾能力弱,养护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加强乡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是公路养护的重中之重。

3.1 理顺管理体制

农村公路总量大、等级低、分布面广。各地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所设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随着农村公路的发展,县乡公路占整个公路网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所以可以设立独立的县乡(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来保护农村公路。设立县乡公路管理机构,其目的就是加强行业管理,所以工作人员构成应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配备标准按市级每300~500km配一人,县级按每50~100km配一人。每个乡镇配备一名管理专干,具体负责协调衔接工作。在此基础上,把县乡公路的管理权限进行明确,县道公路由公路部门养护,乡道按所在区域,由乡镇负责养护管理,同时把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乡镇领导任期目标进行考核,形成县、乡、联动,全社会重视养护的良好局面。

3.2 筹集养护资金

农村公路公益性较强,养护资金需要长期投入,靠国家全包起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多途径筹集资金。一是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中央1号文件的主要精神“多予、少取、放活”关键是“多予”,要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具体可从国家财政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设立农村公路养护基金,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确定补助标准,重点扶持中西部经济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二是调整养路费的投入比例。适当提高汽车养路费投向县乡公路的切块资金比例。同时,要在可能情况下,从高速公路通行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县乡公路发展,反哺农村。三是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只有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与突破,要通过农村公路养护体制的改革,实现“有路必养”,确保农村公路完好、畅通。加快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针对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现状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同样各级乡镇政府必须改变管养观念。以现代公路管养理念为指导,创新养护管理体系,拓宽管养资金渠道、提高管养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方法来提高满足新时期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需求,从而促进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翁孟勇.在“农村公路与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上的主旨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07-07-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