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5 14:52: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园教育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校园教育的意义

篇1

培养讲文明懂礼仪的高素养大学生,是社会主义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要求。但有些大学校园里常有不符合文明礼仪行为的现象发生,一些因大学生不文明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甚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校园常见的不文明现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单位,领导是员工的榜样;在社会,如果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青年大学生能带好头,毫无疑问,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一定是有序的、和谐的。然而,大学校园总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总结了一下,主要集中在以下15个方面:乱扔垃圾;随处乱贴;穿拖鞋;宿舍里夜半歌声,卫生差,使用违规电器;教室座椅乱涂乱画,带早餐进教室,接电话,穿奇装异服,穿暴露衣服;不诚信,考试作弊;公共场合过于亲密秀恩爱;不节约用水,浪费饭菜;不文明语言随口而出;抽自己的烟,让别人忍受去吧;沉迷网游,看黄色网站;插队,影响他人休息浑然不觉;碰到老师、家长不打招呼等;换位思考意识差,随意揭他人短处;感恩意识不足等。不文明现象无处不在,注意场合、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学生安心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魅力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无视纪律,不讲卫生,扰乱校园、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养成了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校园的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和谐的。这也就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氛围,为创建高校和谐文明的校园创造条件。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重要意义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你不学“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身。那么,对于我们社会中的一分子来说,礼仪就是规范自己、尊重别人的为人处世方式。讲文明懂礼仪,不仅体现自身修养,同时也是良好社会公德心的集中体现。教育工作者传授受教者以礼仪,不但提高了受教者的个人素养,也让受教者在人际关系改善方面受益匪浅。在多种场合要求高校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办学理念之中,融入每位师生员工的言行中。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党的十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对公民个人层面要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就是提倡大学生用文明的合乎礼仪的道德表现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重视社会群体意识行为上的公德心,使文明礼仪行为渗透到大学生活、学习、实践的各个方面,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更快地被认知和了解,从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道德新风尚。2.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在父母亲朋的呵护下,总是争强好胜者多,谦虚有礼者少,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意识强,换位思考理念意识弱,这往往容易在新的环境中伤害他人自尊,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大学校园里,从个人层面上来说,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自己的老师、同学、室友;从集体层面上来说,大学生离不开各类社团、不同班级、不同寝室层面的集体活动。与自己的辅导员、专任课老师、同学建立友好关系,在各类集体活动中锻炼能力、展现自我,离不开文明礼仪、相互理解和支持的行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行文明礼,弃高傲、冷漠、脏语,创造团结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学生在校园里更快地成长,得到师生的称赞与支持。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获得社会、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我们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成长环境的不同,大学生进入校园后,所表现的适应环境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尽相同。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交流;有的喜欢表现,自我意识强烈;还有的规则意识淡漠,自我约束能力差等,但大学生希望获得社会尊重和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具有普遍性。这就需要在大学校园里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通过文明礼仪来预防师生间潜在的矛盾和抱怨,从而催促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友谊,为将来的社会实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基础。3.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塑造良好职场形象的需要青年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自己的职业。人们的社会交际,常常与其职业联系在一起,职员文明礼仪素养的高低一定程度对某个企业或团体发展有重要影响,很多企业对新入职员工必须进行培训,其中文明礼仪的培训是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来说,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为人处事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必定会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为周围同事所接受和认可。语言刺耳,行动粗鲁,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分场合地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身边的同事,甚至上司身上,必然得不到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信任。失去了同事的支持和上司的信任,又怎能创造和谐的职场环境,从而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因此,青年大学生具备文明礼貌意识,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也体现了一个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就能够更快地在未来的职场环境中占得先机,获得成功。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传递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帮助下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作为教育机构当中采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已经不是新兴名词,因为已经有很多学校采用网络实施教学,但是作为教育机构使用公用的互联网进行交流,难免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学生再通过公共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时候,很可能受到来自互联网上面不良网站、网络游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对于学校来说在进行某些特定的学术研究,或者教育会议的时候难免不被外部因素所干扰,所以校园网由此诞生。

一、建立校园网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将是这个世界的新一代文盲,因为网络和电脑已经成为大部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机构建立自己独有的网络是当前最为主要的事情,而校园网的建设是重中之重的事情。校园网是由教育管理机构作为主导,学校作为终端的网络平台。校园网主要的功能体现在可以让教学更加轻松,让学习更加直观和愉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在教育论证、教学研究等相关重要领域也可以实现全范围覆盖。对于教职员工来说无疑是拉近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养的最好平台。

迄今为止中国的校园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在调查中发现,中国的校园网络覆盖已经达到几千所学校,在这些学校当中所有的教育数据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教育数据对比,以及相同专业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但是,在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几千个校园网的建立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传播的全面覆盖,只能算是冰山一角而已,还有很多学校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加入进来。这对于教育的传播以及知识文化的共享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在这方面不仅仅是教育机构自身的责任问题,还牵扯多方面的原因。而如何能够实现教育网络的全面覆盖,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教育关乎每一个人的未来,组建校园网不止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

二、校园网的主要内容

一所学校的校园网主要功能,是包含了教育资源共享、全校师生信息沟通、学校规章制度一目了然、学生学习计划建立以及教职员工的文化培养。学生可以通过学校自己的校园网查找每一个学习科目的知识信息,而老师也可以通过校园网把一些教育心得上传分享,学校管理者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查看每一位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遇到事情可以通过校园网与其他人进行心理疏导,并且作为校方在建设校园网的内容的时候还要添加当今社会就业情况的分析,以及与各大招聘网站进行联盟,把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给明确到位。

一个成熟的校园网要包含很多种类的信息资源,其中包括对于学生住宿有所帮助的房屋租赁信息建设,学校食堂的每天伙食标准以及校外附近的小吃特色都要有所体现。并且建立毕业班学生使用过的杂物出售信息专栏,提倡节约利用。校方应该主动建立家教中介专栏,方便学生在假期打工实习。可以说一个成熟的校园网所包括的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在教育上包括所有学校已知并掌握的学术信息,让所有师生都可以通过校园网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学校当中校园网的建设要点

学校在校园网的建设方面,首先要注意自身的经济情况以及学校的规模性,而且尽可能的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建设,当学校经济情况有所扭转的情况下在进行更换升级是比较稳妥的建设方法。

校园网的建设成功后,还要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很多学校当中的校园网长期处于无更新的状态下,究其原因有的是没有更多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还有的是更新不准确不及时,这是因为校园网管理员的知识水平有限,这和薪资待遇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学校本身的经费有限,对于聘请高级计算机人才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学校在建设校园网之前首先要根据学校本身的经济情况而定,而且为了能够及时的掌握控制校园网的使用方法,需要提前选取老师进行网络操作技能培训,还可以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网络知识培训等。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校园网的防护杀毒措施,做到系统定期杀毒,定期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完善的校园网。

四、校园网的维护和未来走向

首先在校园网的网速方面尽可能的选用光纤标准的作为传输基础,在条件准许的情况下基础设备必须具备有良好的升级空间,在应用方面尽可能最完善的数据填充,保证系统的信息丰富程度,保证使用者可以在校园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

在校园网的搭建上要选用较为先进的系统平台,建立完整的教育数据信息库,实施的更换硬件与软件,网络管理员可以是专业人士,也可以是老师或者在校学生担任,老师和学生来担任管理员的话,会极大的调到师生对于校园网的热情和参与性,对于校园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校园网建设是保证现有教育最大化的进行传播,保障学校能够全面的了解掌握现代文化知识的信息,而且还可以让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学习到较为前沿的学术知识,对于教育的发展是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校园网是专门为学校教育机构所研发设计的,通过校园网的建立,本校可以实现所有教育科室以及班级的计算机互联应用。外部也可以进行全国教育机构的资源共享数据连接等,在未来校园网将会与世界所有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全面共享,让教育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民族,真正的实现全世界学生拥有自己的网络家园。

篇3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指在高校校园区域内,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宗旨,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其核心内容在于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流文化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开放性的特点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了优雅的校园氛围,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保证大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和引领学生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时效性。

校园文化以课余活动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在校园中形成特有的人文环境,在这种特有文化的熏陶下,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使学生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与价值标准,进而激发其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校园文化是依据校园实际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以锻炼和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所以文化活动的设定应采取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直观易懂的形式。例如,开展大学生演讲和辩论赛,让学生对高校或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不仅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多样化,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的内容和精髓被学生理解、吸收,必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引导学生的发展。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群体,对文娱活动与文化艺术具有很强的兴趣,高校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群体意识,使他们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与思维方式。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大学生的行为倾向以及价值观形成一种较强的导向作用,而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篇4

一医学院校进行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1是秉承我国优良传统,继续发扬救死扶伤优秀品质的要求

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蕴含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人们都尊重医学,尊重医者,同时医者也以仁爱为医德规范。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强调对病人要有同情之心,无欲无求,而且对病人一视同仁,无论贵贱贫富,这样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1]。为更好地秉承美德,使医者本色不变,我们需要在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使其在社会发展中不忘传统,不忘本质。

2是人类发展、人口质量提升的关键

人类发展、人口质量的提升,与医疗状况息息相关。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胜任不同社会角色。医务工作者是医疗工作的主体,其医德对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帮助人们解除病痛,满足人们医疗保健需要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时代,社会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如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对这些与健康相关的问题,人们都希望在轻松、安全的环境中得到解决。因此,医务工作者需要在履行工作职责时,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医德教育不是在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开始进行,而是在准备从事医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实施[2]。所以,在高等医学院校,有必要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3可以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平常健康、心境平和、从不担忧的人,一旦进入疾病状态就会紧张焦虑,很可能变得精神萎靡、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等,更加迫切希望得到高质量的医治和护理,把康复希望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有生存与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等心理需求。为满足病人心理需要,医务人员要有高尚的医德。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医学生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以浓厚的兴趣积极工作。

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

1医德教育缺乏系统性

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需经过系统的教育来养成。目前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较普遍的现象是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临床专业课程占了全部课程的90%左右,仅剩10%左右的医德教育课程。而且课程时间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以任课教师面授为主,比较单一。这对于在大学期间需要经过医德萌芽期、医德成长期、医德社会化前期三个阶段的医学院校学生来说,很难起到应有医德养成教育的作用,这为学生今后走上医务岗位埋下了隐患[4]。

2医德教育缺乏实践性

加强医德实践,可以养成医学生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5]。大多数高等医科院校已经开始注重实践,有意识地安排医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括动,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接触基层,通过“三下乡”活动,义诊服务活动,光荣院献爱心活动等等,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但是,学校医德教育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淡化了医德教育活动的实践转化环节,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患者及其家属或医者的角色体验,也就是缺乏情感体验,教师所讲的医德医规很难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信念。最终,医德教育“成为一种口号式宣传和政治强制式灌输”,从而失去其“内在的精神诱导性和感染力”。

3医德教学的途径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由分科精细又趋向综合,多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医德教育的特点是教育分化、教学分离与综合并存,呈现立体多维性的医德教育结构体系。但现行的医学院校仍采用单纯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欠合理,随意性很大。医德教育就只通过开设“医学伦理学”(供基础、临床等医学专业用)和“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专业用)、“职业道德”等进行,像药剂专业、影像专业等就没有相应的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课程。除了课堂理论教学之外,较少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第二课堂。这种单纯的说教式的教学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难以取得良好的医德教育效果。

4医德教育缺乏校园文化的有效引导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的精神载体,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养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医学院校中校园文化活动都比较倾向于医学技能素质的培养以及单纯娱乐活动的开展,对于医德养成教育以及学生的人文关怀较少提及,很难起到启迪及较好的引导作用。

5医德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医学院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通常仅以理论课的考试分数来确定,没有把学生平时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在医院实习时医德医风表现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也没有通过现场模拟等形式完善学生自身的医德评价。导致学生仅注重医德理论考试成绩,忽视平时的道德行为规范。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在学生教育中没有起到激励和鞭挞的作用,失去医德教育评价本身的意义[6]。

三加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对策

1改进教师医德教育的观念

教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要开展好医德教育自然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医学院校应该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医德教育观念,由于医学院校很多老师自身就是医院的医生,属于“双肩挑”人员,这就更要求专业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专业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医学大家追求真理、医德高尚的事迹,有意识地对授课内容进行医德教育方面的挖掘。另外,笔者觉得有必要在医学院校中引入一部分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更好地让医德教育深入人心,并贯彻于教学活动中。

2加强医德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的医德教育课程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落脚点,以提高医学生的医德医风为出发点,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时间,加大医德教育等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力度,力争做到能够在大学期间至始至终嵌入医德教育课程,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设计以及课程教学安排,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医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贯穿始终,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在临床实践中强化医德教育

临床实践是强化医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时,带教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病人或病人家属进行良好地沟通,让学生充分理解疾病对患者带来的痛苦,家属对亲人患病的焦虑与期盼,引导学生自觉地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从而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培育人文关怀精神。同时针对卫生行业医务工作人员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带教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的教育,强化学生的法纪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医学生遵纪守法、廉洁行医打下良好基础。

4开展校园医德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要将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弘扬医德医风”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营造倡导良好医德医风的氛围。如组织医学新生参观校史医史馆、医药博物馆等,让医德的种子在医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开展医德医风的辩论赛、医德教育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来逐渐内化学生的医德医风。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高尚风格的感染,每时每刻都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提高自己的医德修养。使学生不知不觉但又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收到“春风化雨,润物元声”的效果。

5构建有效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因地域和学校发展历程、办学理念的不同,存在个别差异性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医患关系引出的医德问题,需要构建适合学校工作实际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坚持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可操作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征求教学、医疗、管理、后勤服务一线和学生的意见,开展一定范围的试点,确保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同时将医德评价作为对医学生评先、评优、评奖及就业推荐等方面的重要条件,要切实通过医德评价的实施,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高尚医德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医学生自觉养成高尚医德,实现成才的理想。

6加强网络条件下的医德教育

作为“信息万花筒”的网络,既有很多积极价值的信息,也有黄色、暴力、黑色等信息,这也给处于青春后期的医学生们带来诱惑,使学生误入歧途。网络条件下的医德教育,首先是要让医学生学好“两课”,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复杂的网络条件下,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对他们思想道德带来的消极影响,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抵御各种不良倾向和种种诱惑,提高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叶云.试论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紧迫性[J].科教文汇,2010(21):132-133.

[2]郑利波,许旷宇.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16-17.

[3]周宏菊,何振,张伟东.新医改视阈下的医学生医德教育初探[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1,28(4):34-38.

篇5

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学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在新的教育大纲中已经不仅仅是辅助课程,他的作用力已经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构建和谐德育的今天,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举措。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围绕着和谐德育,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推进的一个长期的,战略的,系统的工程,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也具备了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如果说,艺术教育是高校的“水”,那么必须肯定地说: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水”中的“鱼”,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地发展的。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艺术教育除了它原有的特征以外,历史性的社会环境和德育教育的内因赋予了它更高的一个杠杆作用。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似乎不能单纯地依靠说教和课堂上生硬的书本知识来完成了,如果一味地把建设校园文化套上一个什么样的架子,那么势必违背建设校园文化的和谐初衷,激化引发一个潜在的矛盾。然而艺术教育的外延就是有效地通过先进的精神文明,通过有机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核的。下面就高校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1发掘艺术教育的创造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性

艺术的潜在生命力就是无限地创造,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融合并能发挥其积极作用。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都是十分有利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质同样是为了保证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展开,为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在传统的意义上加以合理的吸收和整合,针对艺术教育的功用性,作用力,创造性地把德育教育的形式多样化,从而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

继承和拓展艺术教育的创造性,辅助校园文化建设,加之以合理的科学的观念,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最终是校园文化不仅要具备实用性,更要具有创新性。

2弘扬艺术教育的和谐性,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艺术教育有着它独特的和谐性,它对学生的心理,生理上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显然这种和谐性和我们当前正在建设的和谐德育是相互吻合的。艺术教育的和谐性是当前高校和谐德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拓展和创新。这里所指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普及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他们之间的各个因素具备了相互的和谐性,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在艺术的熏陶下逐渐地健康起来,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谐德育都具备相当的张力。

3汲取艺术教育的多面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艺术教育是多面性的,他不仅代表人们对艺术的修养和欣赏,而且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来说,高校艺术教育通过自身的诱发作用和感染力,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能力。艺术教育通过音美内力的合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艺术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得到交流,从而成为四有新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a.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b.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c.可以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d.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为他们提供智力保障;e.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些主要的元素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构架,对于高校的和谐德育建设是一个丰富和拓展,对于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深刻理解和建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提炼艺术教育的先进性,打造校园先进文化的平台

通过艺术修养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欣赏趣味来,对于高尚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和确立有重要、积极的意义。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着激烈的竞争,越来越感觉到生活的压抑,为此,健全的心理品质对当代大学生尤其重要。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愉快、轻松的艺术形式来改变和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使人从艺术作品中得到情感的抒发。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人,能够较好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使自己能够从容面对外界的各种困难。艺术教育又具有他鲜明的时代特点,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高校作为人才的发祥地,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领头军,高校的校园文化必须是既先进,又和谐,不失活力,同样具备文化的统领性和全面性,只有在此基础上,高校文化和艺术教育本身的魅力才能得以有效的融合和利用。

篇6

二、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校对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不科学。在不少人(包括学校领导与管理人员)看来,通识教育就是让学生广泛地通晓各种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选修课的范畴和数量成为许多学校不谋而合的选择。对此,牟宗三先生指出,“通识教育不是叫个人懂得许多,自然科学懂一点,人文科学也懂一点,美术音乐都懂一点,这样的话顶多不过是百科全书,百科全书你自己可以到图书馆去翻……”通识教育绝非要使每一个人成为各种知识兼备的“通才”、“全才”,而是通过传授基础学科知识,运用得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不仅学会如何做事(howtodo),更要学会如何做人(howtobe)。指导思想的不科学,必然导致通识教育严重偏离正确方向,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突出问题。由于专业学科门类多、课业负担重等原因,不少医学院校只留给通识教育很小的发展空间,导致课程种类单一、学时数较少、学分较低,成为“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说到底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在课程设置结构上,公共必修课学时、学分所占比重过大。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占去较多的学时与学分,成为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课程,大学英语所占学分比例之高、学生投入精力之多,且学生存在较强的功利学习目的(考研、考博、出国考试等),使其性质发生“异化”。担负着人类精神文化传承、人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形成等重要职能的其他课程所占学时、学分却明显偏少。选修课担负着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是由于认知偏差、思想上重视不够等原因,各学校对于课程开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且教学管理不到位,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3.通识教育教学方法、评价与考核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许多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在方法上与专业教育并无二致,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在教学评价与考核方面,“重知识、轻能力”与“重评价、轻过程”是大多数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通病。考核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以书本知识、理论记忆为主,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与批判精神等内容涉及较少。考核方式主要有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论文写作、撰写调查报告等,均属于结果性评价模式,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考察;考试题型大都以客观性试题为主,答案标准而单一,分析题、论述题等锻炼发散性思维的题型较少,影响了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

4.学生对通识教育缺乏认真、理性的思考和足够的重视。在大多数医学生心目中,“专业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少人学习通识教育必修课的主要动力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通选课的动机是为了“挣学分”,即便出于个人兴趣的原因选修某门课程,也并不真正重视,旷课、迟到等现象屡见不鲜。某校调查显示,关于选课的动机,31.84%的学生因为“与所学专业相关”而选课;41.95%的学生为“学分”选课;7.49%的学生选课因“教师个人魅力”;19.1%的学生“与舍友一起选课”;38.95%的学生重视课程的“实用性”;19.85%的学生认为“热门的课程都被选完了,只好选剩下的”。学生对通识教育存在糊涂认识由此可见一斑。

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改进与完善

1.对通识教育进行明确定位。“目前通识教育还远没有成为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通识教育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模式,而是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补充、纠正。”在许多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往往被视为承载着为专业学习打基础的功能,或者被看做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范围的途径,归根结底从属于、服务于医学专业教育。应该明确,通识教育是具有自由教育内核、有别于专业教育的一种教育。尽管与专业教育并非“相悖与对立”,二者却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着眼于把通识教育作为每一所学校基本的办学理念,探索建立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为通识教育的开展开辟道路。

2.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针对思想政治课与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适当减少学时与学分数,前者应当通过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实效性(如结合社会实践进行)达到教学效果,后者作为公共基础课,在整合教学内容、一定幅度地降低学分数与压缩学时后仍能保障教学目标实现———当前大学英语费时、费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已经远离通识教育的初衷而走上应付各种考试的功利主义迷途。同时,增加伦理学、哲学、法律、文学、历史等课程的学时与学分所占比重。对于选修课,应该从教学目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习要求等多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严格管理,设立专项经费和相关制度予以支持。在课程开设方面,可以借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并结合医学生实际确定所要开设课程的门类,在教师申报时严格把关,切实改变随意开设、无人重视的“杂、乱、差”现状。

篇7

一、大学语文教学对未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语文课程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可以扩展语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加强学生们书写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都特别需要校园内的文化熏陶。

1.高职语文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外界对高职语文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正确的认知,严重阻碍了和谐发展,其中主要的错误认知如下:认为高职语文课程和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关联不大,可以分开发展;只关注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认为大学校园内的文化建设起不到契合效果;认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不是重点课程,不需要加以理会。只有完全改变了这些人的错误认知,才可以使语文课程教学和大学校园文化真正地关联到一起相互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校园文化在某种方面牵引着语文课程教学,对语文教学任内容的课程教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提升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校园文化的内部语文教学也在起着不可替代的主要作用,它活跃在校园文化的诸多方面,为促进校园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语文教育。

在建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语文教学需要把学生们培养动手能力的专业性放在第一位,教授固有的教学内容放在其次。高职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出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对学生们教授专业技术的教育时,也不可以忽略掉了对学生们进行人文的教育。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虽然比文科院校的学生稍微弱一点点,但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正规的大学生,如果学生们毕业时又学会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那和一般的工人有什么区别?而在高职课堂教学里,专业技能课程更加重视专业技能和知识,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则是结合了众多名篇名著来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自然就到了更高的层次。

二、提高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质量,全面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文化素养教育不只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提高人的素养,并且还能开发智力,是在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所以,呼吁人文精神和强化素质教育,在需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高职院校中显得迫在眉睫。

1.改变教学思想,建立人文陶冶的高职语文教学观念。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不可以只注重学生们的考试成绩,还要注意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学生们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教授语文课程的过程。从语文教学内容上来看,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教授考试需要的内容,考卷上会考什么就教授什么,不会出现在考卷上的内容就不教授。教师改变教授观念需要考虑如何教好学生专业知识,怎么样去让学生学习的更加透彻。学生们改变观念需要在教师教授的课程中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积极的思考问题,更加主动的去学习专业知识,不像原来一样被动的听从教师所给出的结果。

2.把握校园文化阵地,创造良好的高职语文教学情境。

黑板报、校报、广播、校园论坛是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的主要阵地,也是学校对外宣传自己的输出地。高职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创建第二课堂活动的展开,培养学生们课外的业余爱好和特长,用优秀的文化活动占据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进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积极配合语文课程的教学,不只可以推进语文教学任务的高品质完成,并且可以促进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也可以给热爱校园文化的学生们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更可以在校园文化的根本上加大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3.丰富语文教学教授方式,拓展具有人文色彩的新课程内容。

语文是具有社会性的,语文教师也要学会适时地打破课堂的局限性,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积极地拓展出一些新的课程内容。新的课程内容可以侧重于情感熏陶也可以侧重于健康,还可以侧重于审美情趣的指引。作品自身的丰富内容是由千万个读者赋予的,既然作品都富有着极具内涵的内容,语文教学方面如果要选用唯一的标准答案,那样肯定会造成压制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育需要倡导多方面的创意去理解。要学生们自身去体验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对文学作品作出独特的解读,可以用“突发奇想”来形容对作品的反应,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作品作者本身的意图进行比较,为作品的表达内容另作设计,积极地探索,为其创造新的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内不能不做的一件事,在高职院校中语文教育课程也是不可以被其他课程取缔的重要课程。所以,高职院校内的语文课程教育不可以进行削减,反而需要学校进行加强,但是高职院校语文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进行重新的定位,打破过去固有的教学观念,重新创造新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育特点,把语文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建造大学校园内得文化结合在一起,为未来社会创造出合格的技术人才和优美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23):112-114.

篇8

2高校排球文化秉承和谐校园文化的独具特色

回顾历史,从发现排球这项运动的起始发展到至今繁荣的全过程,都可以依稀可见其文化的延续性和先进性。

2.1排球文化活动坚持个性突出的特色

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是在坚持和弘扬自身优良办学传统基础上促成文化进步的各种因素的新提高、新跨越,并不是脱离学校自身的个性因素而发展。要形成大学和谐校园的精神、校风、特色和品牌不仅需要办学的重要资源和财富,更离不开从自己的优势、特色和个性特征去独辟路径。高校排球文化坚持以独特的文化为理念,突出校园文化内涵,设计了体现大学生积极向上、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精神风貌的队标、队旗、口号等人性化的色彩。在突出排球主题文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各自不同的特色,各高校专门为自己的排球队设计了彰显时代气息与青春活力的队旗和队标。排球赛场上队旗飘扬,赛场内呐喊助威声响彻在校园中,成为一道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到处洋溢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气息。

2.2排球文化活动凸显以人为本的特色

高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在学校的组织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围绕着高校开展的排球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任何校园的比赛和校际间的排球竞赛参赛队员均是在校大学生,承担各项裁判工作的是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教师,后勤保障和各种表演活动的志愿者均为球队各自所属的大学生。排球比赛场边演绎着文明与激情的助威的拉拉队与大学生球迷们富有生气与活力的锣鼓声、呐喊声和掌声都属于拼搏赛场上的每个队员和球队。所有的这些都凸显排球文化的人文性。

2.3排球文化活动集中发展性和动态性的特色

高校校园不会是静止的或极致的状态和谐,总是表现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达到的平衡。高校也是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地方,对富有特色的体育技术动作的渴望与对新知识的追求是一样强烈、好奇。从硬排中演化而来的软排、气排、沙排满足了人们对文化求新的功能。排球运动在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充分展示校园风采,是一项具有浓厚校园文化气息的活动,有活力四射、热情奔放的硬排球,有时尚流行、刚柔并济的软式排球,有魅力独特、轻松随意的气排球,各式打法的排球无不增加了排球文化的活力。排球文化活动在高校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活动,而且是展示各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精神面貌的一个舞台,排球所展现的不仅是运动本身,而且是一种激情,是一种活力,是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并将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自然结合,融合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它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大学生的意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具体体现,蕴含着高校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

3高校排球文化彰显校园文化的主要特性和文化价值

排球运动作为文化现象之始,就被标示着在社会文化中具有活力和深邃的内涵。这项运动不仅丰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而且从文化的最高境界中折射出深刻的哲理,体现了强烈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追求,有效促成了个人魅力与社会魅力的和谐发展。所有的这些无不显现排球运动的精华之处和感召的魄力,完全展现了它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独特的特性。

3.1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高校排球运动是以大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文化活动,有着很强的观赏性。排球比赛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特别是流畅的配合、多变的战术,不仅展现了运动员娴熟的技艺、高涨的热情、高超的技战术、良好的体力,同时也看到了排球运动员强壮、自信、矫健的飒爽英姿,而且从更深的层次体现了排球运动员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透过排球丰富的内涵让所有关注它的人也深深地领略到一种理想化的奋斗模式,在目标面前,任何人都有同等的机会和竞争的权力,要想达到目标,要不断的磨练和进取,用汗水和心血不懈努力,面对着充满挑战与不可知的挫折,要学会自信乐观、永不放弃、把握时机、全力以赴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领略“赢的不是比赛而是尊严”的精髓所在。排球运动理论与实践活动内容的多元化,技术多样与战术多变,使排球比赛攻防对阵更加激烈,围绕这个展开的所有形式和内容将给参与者带来感性、理性认知和文化内在的熏陶。

3.2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和强大的文化向心力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排球运动,既继承了竞技文化传统,又兼备现代教育的文化内涵。作为面向校园群体开放的竟技性体育运动,排球运动必然具备现代体育的娱乐刺激性和超越竞争性,可以说排球运动正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个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当今校园排球形成了个性、独特的文化景象,这种浓郁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排球运动的重要特点,在高校排球场上,你时常还能看到狂热而文明的观众,充满诗情画意的口号,健康活泼、热情奔放的参与者。从这种意义上,排球运动完全可以等同于大学校园其他任何精彩的文化活动,都是因其自身深厚的内涵和底蕴焕发出强大的文化向心力。

3.3具有广阔的社会性和强大的辐射力

学生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满载学识并不断地加入到社会大潮中,不仅增加社会群体的文化成员的比例和知识结构,而且直接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广泛的辐射和相互作用。排球文化活动在高校孕育而生,并培育出了骨干和爱好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球文化活动继续在高校推广,这是排球运动能保持发展势头的强大动力源。作为高校深受欢迎的文化活动,校园排球也走出了象牙塔、走出了自娱自乐的传统高校体育运动模式,走上了社会化发展的经济建设道路,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快车道,加上先进传媒的推广,高校大学生排球从里向外被武装起来,迅速从高校校园向社会辐射和拓展,吸引社会对高校赛事和教育的关注,借此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也就更为紧密。

3.4具有良好的教育性和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球类的重点项目,高校排球文化活动有其特殊的意义,是以推广和宣传体育精神,展现和宣扬校园文化为宗旨的文化,它集德、智、体、美于一身,从表层上造就了高校学生的良好体质,增强了大学生的健康体魄,从内在中塑造了广大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进取精神、坚强的品质,规范了他们的文明行为,发挥着身心双育的功效,与《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目的吻合。“体育不是工具,也不是荣誉,是一种文化”,通过排球文化活动来推动和发展这种和谐校园文化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多年来排球成功在高校中普及与推广,坚定了教育工作者们坚持高校排球改革的信念,他们在发展高校排球、培养排球人才的目标指引下,历经艰苦,百折不挠,逐步探索出一条构建知识型、系统化的排球人才培养体系新路。坚持其育人宗旨,利用高校丰富的资源,结合高校文化优势,以排球运动和比赛为平台融合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出了形式多样、普及范围广泛、运动水平高超、内容丰富新颖、社会影响深远等良好教育模式,推动了大学体育文化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

篇9

当今社会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在各个层次和方面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强大与否最终表现为人才素质的水平上,因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的国民素质,尤其是当代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亟需提高。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培养他们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在校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己经成为我国当今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在校学生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方面的艺术技艺,当然也不是为了培养职业的艺术家(专业的艺术学校除外)。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于这些艺术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来陶冶在校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思想,完善他们的个人品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并促进在校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成长为素质全面的社会栋梁之才。

1 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出发点依然是学生成绩至上,在大多数的学校艺术教育还没有达到其真正的地位和水准,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并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因此在当今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种种的困难和问题。

1.1 艺术教育课程设计不合理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参与校园文化并受其教育、熏陶和感染是学生完成社会文化的个体转化,换句话说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学生向社会化转变的过程当中,和其它常规的教育相比,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为更好挖掘校园文化和利用好这个宝贵的教育资源,了解校园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功能对我们来说非常有必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种特定地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当中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

在当今的校园教育课程中,尤其是在广大的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艺术教育考试不纳入学生综合成绩的考评,或者是学校不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因此对于艺术教育而言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对于艺术课程的开设也是漫不经心,随意性很强。

1.2 艺术教育教师资源不足

教师是教育的推进者和引导者,艺术教育的教师在推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的开展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学校而言,在引进和培养教师的时候优先考虑的依然是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师,教师资源的配备上也是优先考虑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课程上。而对于艺术教育相关的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等具有艺术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是很低的。

1.3 艺术教育硬件设施极度缺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国家对于教育的高度重视,教育经费的数额也在不断的增加,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就艺术教育所需的硬件设施而言,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由于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艺术教育场馆建设的教学设施的购置一般需要较大的投入,而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很难负担起如此高额的费用。

1.4 艺术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误差

校园文化建设激发人们从文化意义上去构建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从诞生开始就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效,使生活在其中的两大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2 如何完善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

关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中,艺术教育仅仅是属于 “课外活动”或者是“第二课堂”,是学校文化课教育的附属。在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自然比不上可以出成绩的文化课和专业课,使得艺术教育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鸡肋”似的尴尬位置。

以上是笔者就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总结。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面临着如此多的问题和困难,如何正确的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艺术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2.1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

学校的领导层要积极转变观念,要对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的作用、地位以及重要程度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贯彻有关艺术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坚决杜绝把艺术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做到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协调进步,共同发展。

2.2 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课程安排的常规化

作为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艺术教育师资资源与硬件设施资源,将艺术教育从“第二课堂”搬进“第一课堂”;要确保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学习的基本学时和艺术教育课程所需场所、设施的保障。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新闻媒体主办的艺术展示和表演类的活动,为学生的艺术课程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3 完善对于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的硬件设施

作为学校而言,对于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的投资,不能单纯的以应对考评为目标。考评内容有什么就添置什么,没有的就直接忽略。关于艺术教育的投入要制度化,对于硬件设施的更新,维修和保养要有详细的计划和安排。

2.4 加强对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工作的考评与检查

作为各级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应将学校的艺术教育的实际工作情况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考评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并对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工作相关的课程开设、硬件设施条件、师资水平、教育成果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评估,督促学校提高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艺术教育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所以作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和学校而言应认真分析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惑,并对此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应对,这样才可以让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仇必鳌,王万雨.新时期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4,4.

[2]宋大成.论大学新校区的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篇10

学校承担着开启智慧、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职责。学校的文化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对学生教育的效果。小学是每一个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起始阶段,他们所接触到的环境、事物、文化等,会在他们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他们的成长。有的学校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而对“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其实,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形成、健康审美能力的提升,大部分来自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展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一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潜能。二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维护集体荣誉、个人荣誉和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意识。三是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学生眼界,促进学生不断地交流学习,为他们走向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四是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学生,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产生强烈的凝聚力。五是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学生勤奋学习。

二、努力打造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意义在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因此,校园文化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切实增强校园文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6-02

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任务中,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课余体育比赛作为高职体育开展的重要环节,以其内容多样、组织灵活及群众性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学生锻炼强健体魄、提高运动技能、培养礼仪规范、提高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礼仪是指学生在体育交往中所应该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然而在课余比赛组织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抓住其健体娱乐功能,对体育礼仪的重视不够,然而体育礼仪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在学生的全面职业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影响深远。

一、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比赛中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仪态仪表、沟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都有明确要求。而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能力结构也明确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学生在职业化过程的重要内容。课余体育比赛中的礼仪教育不空谈理论,学生在体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亲身体验,并能够伴随职业生涯的终身。

(二)加强高职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的需要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高职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于有形与无形中影响着广大师生,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培养良好的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和社会能力。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及专业文化建设的深入,高职体育文化内涵提升势在必然,然而培育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文化任重道远,课余体育比赛中的礼仪教育作为重要载体应足够重视。

(三)促进高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学习基础较弱,自卑感较强,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通过课余体育比赛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调节学生的心理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增加学生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如篮球赛的入场仪式,当主持人向全体观众介绍球队队员入场,上场的同学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在学校运动会颁奖仪式上上台领奖的同学会获得更多的自信。这种良好的心理体验和经历不仅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还会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明显的助推作用。

(四)培养学生文明观赛参赛能力的需要

北京奥运会期间,文明观赛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一些比赛因为观众的不文明举止导致比赛暂时中断,这不禁让人们有所反思。而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比赛实践中的体育礼仪教育的缺失,造成学生基本体育素养难以得到养成,高职院校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环节,是学生体育能力与素养集大成的阶段,在课余体育比赛实践中注重强化学生的文明参赛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观赛参赛能力,能够给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行为导向,更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体育素养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比赛中礼仪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课余体育比赛中礼仪教育现状比较薄弱

言行举止、礼貌礼节、体育仪式等是体育礼仪在课余体育比赛中的具体展现。通过对江苏部分高职院校的交流访谈、实地观察以及本校几年来课余体育比赛的实际组织与参与,了解到目前高职体育礼仪教育现状比较薄弱。很多高职院校除大型体育活动如体育文化节、田径运动会等有入场仪式、颁奖仪式,平时的体育项目的比赛很少有入场仪式,好多仪式能简则简,能免则免。课余比赛赛场上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如比赛迟到、粗话脏话、破坏场地器材、判罚争执等。

(二)高职体育比赛礼仪教育现状分析

1.体育教师对体育礼仪实践教育引导缺乏。学生对“礼”的掌握与运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体验才得以掌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礼仪教育认识不够,过多的重视体育教育的健康属性,对职业属性的贯彻不足,加上体育教师自身缺乏体育礼仪素养,无法给学生做到良好的榜样作用,影响学生对体育礼仪的学习和认识。在组织课余体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引导者,由于工作量大,课余比赛时间紧等因素,教师往往仅注重裁判工作,忽略比赛组织中的礼仪教育环节,对学生的体育礼仪实践教育引导缺乏。

2.学生对体育礼仪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应,不知礼,无以立”。礼仪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社会对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求身体健康的发展,也需要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对高职学生的仪态仪表、沟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有更明确的要求。但很多高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礼仪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对体育礼仪的潜在隐形价值认识不够。

3.学生自控能力不强易受不良体育风气影响。现代网络媒体中一些不良体育行为传播广泛,如球员打架、顶撞裁判、弄虚作假等不良社会体育风气,使一些自控能力不强的高职学生跟风模仿,如不加以及时的正确引导,会使学生逐渐淡漠体育礼仪,长期下来必然会影响其健康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师生的体育礼仪修养

努力普及体育知识和体育活动常识,使学生不仅在学校里掌握体育技能,提高人文内涵,增加礼仪知识,并在体育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学校各种体育赛事中举办学生体育礼仪知识的短期培训,体育教师作为组织者及引导者,要做到身正为范,不断加强自身的体育礼仪规范,向学生展示良好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体育礼仪修养不断提升。

(二)加大优质体育礼仪信息的宣传力度

在课余体育比赛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及时的鼓励倡导良好的体育礼仪行为,通过优秀运动员评选等活动,在学生中树立典型。通过墙报、学院报刊、部门网页等多种形式,加强优质体育礼仪信息的宣传,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的引导,营造重形象讲礼仪的良好氛围。

(三)重视课余体育比赛中的仪式的落实

加强高职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的需要及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课余比赛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求体育教师及参与者重视体育礼仪,如在比赛规程中明确做出规范引导,对于在观赛或比赛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和制止,使学生能正确的运用不同比赛项目所需的各种礼仪规范,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从而发挥体育礼仪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文明观赛参赛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林锋.试析学校体育礼仪的失范与重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108-110.

[2]孟桐宇.对体育竞赛中道德失范的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10,(8):127-129.

篇12

传统语文教育往往把语文课程的作用狭义地定义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工具。虽然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但2003版的《普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论述课程性质时,终于确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强调:“小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文课程除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外,还肩负着人文教育的使命。

不论工具性也好,人文教育也罢,要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都必须从语文课程资源上体现,也就是语文教育资源。所谓语文课程资源,朱绍禹先生认为:“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而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把语文教材狭义地等同为语文课程资源,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的资源基本上是一本教材,一个大纲,一册教参,一个课堂。语文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和枯燥性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生活体验不相适应。一方面,小学生处于成长的青春年华,他们心中对语文学习充满着想象、憧憬和期待,他们希望语文教学不局限在教室的狭小环境里,而应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面向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他们希望语文学习能够放飞自己的思维和心灵,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想象和体验真善美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语文教师往往固守于课堂教材,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能力培养,语文教学程序化、刻板化,严重脱离学生的思想、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学生难以体验教材中的一些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脱离现实的语法分析、段落分析、归纳中心和缺乏语境的文言练习,等等,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想象的空间,把语文学习变成了纯技术的训练方式。在写作上,不少小学生的作文存在着无病、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胡编滥造甚至抄袭等文风不正的现象,假话、大话、空话屡见不鲜。其原因在于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过多地强调内容要有意义、有思想性,侧重于它的社会价值取向。

美国教育家华特·乃·科勒涅斯克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凡有过语文教学经验的人士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语文成绩突出、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哪个不是有着广阔的阅读面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所以,仅把语文教育、语文课程资源禁锢在规定的统一的教材中,那是不会有灵动、和谐、创新的语文教育的。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打破传统语文教育中的樊篱,就必须首先从语文课程资源入手,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宽语文课程资源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素材。

《普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第四部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指出:“小学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完美的课程改革也难以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本土的资源和经验、让学生的日常生活进入教学之中。

校园文化作为当今学校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进入学生的经验世界,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指学生的课外活动或者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包括学校环境、组织制度、人际关系、舆论风气等多方面的内容。校园文化充盈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一个学生从进校到离校,可以说每天都生活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总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他,伴随着他的成长。校园文化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使它在塑造学生人格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校园文化对语文教育资源到底有哪些影响?

一、从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看

(一)拓展语文教育资源的空间

优秀的校园文化随时随地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催人奋进,因为其中折射着学校传统、思想、精神等,能培植出师生员工的内心信念和奋发向上的热情,促使其产生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和学校的凝聚力。正如张楚廷教授所说:“显然,人在环境中并非完全被动的,不能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必然只有什么样的人,甚至还可以说,环境,尤其是观念环境还是为人所决定的,然而,毕竟当人对环境产生好感,产生从众感、认同感的时候,环境的影响是特别大的,或者在环境(或其局部)具有特别大的诱惑力的时候,影响也就特别大。这种分析也告诉我们应该朝什么方向去建设学校隐形文化。”可见,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从规划到最终完成,都不仅仅是纯粹的物质资源建设,更重要的是语文教育资源建设。

(二)明确语文教育的导向

校园物质文化可谓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导向,它是以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认为,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也认为,学校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地方。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没有健全的教育环境而能培养成真正可贵品质的例子,我连一个也没见过,或者反过来说,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而会产生堕落的性格,也不会有的。”

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广播、宣传橱窗、花草树木、山石盆景、墙报标语,无不对师生员工的行为举止产生导向作用,就连洁净的墙壁也仿佛向你我告知:不要破坏这优美的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一些教育家的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如陶行知先生呕心沥血创立的晓庄师范,苏霍姆林斯基耕耘了数十载的巴普雷什中学,陈鹤琴主政时期的南京师范学院等。

二、从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看

(一)提高语文教育资源的感染力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既不同于讲课和作报告的直接灌输,又不同于规章制度那样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校园活动文化寓抽象的道理于各种活动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气氛的熏陶中,激发其思想感情,陶冶其道德情操,锤炼其意志品格,提高其审美能力。譬如在阅读文艺作品或观看校园剧的过程中,几乎有一种牵制力量,使学生的思想感情随着故事情节或剧情的发展而产生共鸣,受到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启发和教育。参观校史馆或演唱校歌,可以使学生受到生动形象、激奋人心的优良传统教育,萌发起为母校争光的情愫。各种文艺和体育竞赛活动可以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增加竞争意识。高雅的艺术作品欣赏或优美的歌曲演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校园活动文化就是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自我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二)提高语文教育资源的灵活性

由于课堂教育的整体性、统一化,大多数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更多的是显示其共性,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由于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学生的思想性格、价值观念,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出他们的个性,学生成长中的差异和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外拉开的。因此健康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学校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学生们在活动中可以互帮互助合作学习,可以亲身投入实际场景中去探索、去发现,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智慧、激发了求知欲,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学生们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自我开掘个性的潜能,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生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良好形式,因此,由校园文化而带动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2]余昱.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3]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