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05 17:00: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呼吸系统疾病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呼吸系统疾病知识

篇1

健康教育是联系健康实践的桥梁,通过健康知识的传播,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1〕。阿克苏地区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我科住院患者以维吾尔族为主,并且有老年患者多的特点,而护士多为汉族,维语水平差,与患者沟通存在障碍,实施健康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且患者满意度难以提高。2010年2月开始,我科选拔懂双语的护理骨干担任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并辅以解释答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从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我科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300人作为专职组,其中男186例,女114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2岁;从2009年2月至2009年11月我科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300人作为非专职组,其中男170例,女130例,年龄16岁-78岁,平均年龄46岁。

2.方法 (1)我们从护士中选拔懂双语的优秀护理骨干担任专职健康教育护士。选拔的主要条件有:懂双语,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护患关系,熟练掌握呼吸系统疾病专科知识

(2)专职护士职责:(1)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实施有计划以呼吸操为特色服务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疾病知识,帮助患者掌握基本疾病预防知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2)评估患者的健康需求,建立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执行教育计划,及时进行效果评价。(3)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规定的健康教育项目,记录“健康教育登记表”。(4)协助病区护士长每月一次公休座谈会的健康教育,并随时征求患者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护士长和相关护士反馈。

(3)健康教育的质量控制方法。一是护士长每周不定时抽查,二是根据住院患者出院前填写的意见表,对专职护士每月综合考评一次,考评成绩与考核和奖惩挂钩。

结果

1.我们设立了“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意见表”,每位患者出院前填写。两组患者接受接受健康教育的情况比较见表1,两组住院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见表2。

内容 非专职组 专职组

入院宣教 291(97) 300(100)

疾病知识 128(43.6) 284(94.7)

呼吸指导 16(5) 267(89)

用药指导 273(91) 299(99.7)

检查治疗的目的、方法 214(71) 231(77)

休息与饮食指导 208(69) 288(96)

出院指导 184(61) 300(100)

表1 2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情况 例 (%)

表2 2组住院患者满意度

组别 例数 满意例数 满意率(%)

专职组 300 296 98.7

非专职组 300 264 88

讨论

1.专职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我科住院患者以少数民族居多,并且患者多来自基层,汉语水平较差或者几乎不懂汉语,而汉族护士维语会话水平差。虽然我们坚持有计划的组织汉族护士进行维语学习,但短时间内不能满足与患者交流沟通需要,经常出现患者向护士诉说不适症状或是反映工作中某些问题,而护士听不懂或理解错误等情况,导致护理工作偏差,甚至引起患者不满,由此引发的纠纷或投诉屡有发生。现代护理学赋于护士的根本任务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这一根本任务指出了护理活动包括帮助患者获得健康知识以及预防疾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教育活动〔2〕。而实施健康教育涉及到出入院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呼吸操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果由责任护士实施,与民族患者语言沟通障碍,难以达到效果。专职健康教育护士懂双语的优势恰好弥补这一不足,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展,得到了患者的普遍认同。

2.专职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实施专职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前,由于护理人员忙于大量治疗操作,无暇顾及与患者沟通及对患者的身心护理,影响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整体护理的开展〔3〕。本研究非专职组沿用传统的责任护理模式,因为每一位执业护士都能担任,由于双语会话水平、工作年限与专科理论知识掌握不同,对患者所做的健康教育在深度上是不同的。同时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患者所有的治疗和护理,又要完成健康教育,工作量大时难免出现由于时间的原因尽快完成治疗护理工作,不能很好的与患者沟通或者不能按要求全面的实施健康教育。专职组根据患者的需求及护理人员的特点,设立专职护士,明确职责即为病区住院患者实施全面的健康教育。由于拥有语言优势,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使健康教育更加全面。健康教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职责而非“软任务”,护士教育意识增强,健康教育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更好地保证了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权利〔4〕。

3.专职护士实施健康教育提高患者遵医性和护理依从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文化水平差异和医疗知识欠缺或由于经济情况的制约,常常不能很好的遵从医嘱,例如慢性病的患者氧疗是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而呼吸操锻炼是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患者康复治疗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5〕。但患者常常错误的认为吸氧没有意义而不愿合理正确使用氧气,或者认为氧流量越大越好使用高流高浓度吸氧;认为呼吸操锻炼会加重缺氧、气喘而不愿意锻炼。非专职组由于护理工作繁忙,护士没有足够时间指导患者合理吸氧或者陪同患者进行呼吸操锻炼。通过专职护士实施健康教育,充分讲解合理氧疗、呼吸操锻炼的意义,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正确合理的氧疗及呼吸操锻炼,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4.专职护士按照护理程序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较好地满足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要,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从非专职组的88%提高到98.7%。通过我们的调查,大部分患者认为专职护士热情、耐心、讲解细致,主动意识强,教育内容详细实用,民汉患者都能理解,能为民族患者与医护人员搭起沟通的桥梁,通过定期征求意见,把患者的需求反馈给医护人员,从而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5.专职护士促进护士提高自身素质。护理人员要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指导,就需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系统的专业知识〔6〕。护士的专业水平影响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影响了对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质量。专业水平低的护士使健康教育实施的不够系统、全面,达不到患者的需求。故专职护士能主动学习专科理论知识,护患沟通技巧等,在工作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2001.8.

[2]严娟.多媒体课件在牙周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2008.8(8):49.

[3]段伟莉,吕元红,周雀云.层级全责护理在NICU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66—67.

篇2

Analysis of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Diabetes in Childre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YU Zhen-lan

Blood Components Preparation Department, Shuangyashan Blood Center, Shuangyasha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5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difficult points of diabetes in children and effect of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from March 2010 to April 2011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order,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scienc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and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nursing measures of dieting plan, health ment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training,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of family membe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family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nalysis of diabetes in children; Nursing measures; Clinical features

?和?糖尿病会使患儿的神经系统受到危害,导致四肢麻木无力[1]。患者主要的症状表现是恶心、呕吐、嗜睡、昏迷、呼吸急促等。儿童患病后酮症酸中毒也时有发生,症状为骨关节发生病变,双手手掌不能并拢。糖尿病眼病会导致视网膜病变,据不完全统计致盲率高达50%[2] 。该研究主要探讨儿童糖尿病的治疗难点以及科学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治愈率以及生活质量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60例儿童糖尿病患儿。纳入标准:均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2005年发表的《诊断标准》[3]确诊为浅析性儿童糖尿病并且尿糖检测均为阳性,均有体重急速下降,经常喝水,感到饥饿,小便次数多的现象。将60例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8个月~13岁,平均年龄为(5.3±2.5)岁,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8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6.1±1.6)岁,两组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治疗。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胰岛素注射的方法和该院的常规治疗方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一定的科学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合理摄取日常饮食 儿童糖尿病患儿与正常儿童在饮食上有很大的差别,应根据患病的严重程度和年龄来食用适当的食物,医护人员会指导家属给予患病儿童适应的食物,来保证患儿的日常营养补充和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在饮食的时间上也要有很好的控制,应控制进食量,勤吃少吃不可暴饮暴食。

1.2.2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由于目前糖尿病是不能够完全治愈的,属于慢性的终身疾病,治疗周期很长,而浅析儿童糖尿病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孩子的承受能力较小,所以医护人员要时刻关注患儿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年龄相对来说较大的,他们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会根据周围人的言语以及家属的生活状态来判断自己的病情。医护人员在与这样的儿童沟通时要格外注意说话方式,用心来分析此类患儿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嘱咐家属尽量在患儿面前必要提及不好的话题。年龄较小的孩子不会思考,但是得了糖尿病对于患儿的家属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医护人员需要鼓励病患家属,多讲一些病情发展较好的一些病例,帮助家属重建信心来给患儿提供更好的照顾。

1.2.3 运动指导 医护人员要指导患儿和患儿家属进行适当的运动,借此来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有助于孩子身体自行调节各项技能。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出院时,填一份由该院制定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种评分标准。由患者家属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发放60张,回收60张,最后根据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来分析护理的效果。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主要应用SSP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比较

研究组30例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29例患儿家属对该模式满意,患儿家属满意度经调查后为96.7%,对照组30例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23例患儿家属对该模式满意,患儿家属满意度经调查后为76.7%,由此数据可知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3 2,P

2.2 两组患儿发生并发症情况结果比较

研究组30例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1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经计算后为3.3%,对照组30例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6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经计算为20.0%,组间数据由统计工具进行检验可知,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 1,P

3 讨论

3.1 病情分析

儿童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0~14岁的儿童都可患病。小于6个月的儿童大部分为特殊类糖尿病,6个月~14岁的儿童大部分为1型糖尿病,这种糖尿病难以预防不易发现。进行诊断时病症表现不明显,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现象,延误孩子的病情,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患儿的成长和健康。儿童糖尿病对脑血管和神经功能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患病的都是儿童,本身免疫力较差,所以患病后对儿童的危害会比成人要更大一些,情况严重的会导致患儿致残致死,在我国目前糖尿病是不能根治的,患者只能依靠注射胰岛素来控制病情[4]。患有儿童糖尿病的患儿身体发育都不是很好,大多身材瘦弱矮小,发育缓慢而且很可能会引起酮症酸中毒,导致患者恶心、呕吐、呼吸困难[5]。

篇3

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逐渐增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有创机械通气相比有诸多的优点,作为一线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并非所有患者均能从无创通气治疗中获益,原因不尽相同。现将本院2009年5月-2011年6月使用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失败患者26例的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接受无创机械通气的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的患者26例,诊断标准参照第六版《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男19例,女7例,年龄50~75岁。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积极抗感染、化痰、解痉及平喘、纠正内环境紊乱、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均使用瑞思迈VPAPIII双水平正压呼吸机,连接鼻罩或面罩。模式采取S/T模式或S模式,吸气气道压(IPAP)8~20 cm H2O,呼气气道压(EPAP)4~6 cm H2O。

1.2.2 观察指标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观察NPPV 治疗前和治疗后1、2、 6、 8 h 和1、2、3、5 d 的动脉血气( PaCO2、PaO2 、pH值) 、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电解质、白细胞、呼吸机参数、神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o re, GCS) 、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的状况。

1.2.3 无创通气失败的判定 (1) 患者不合作, 患者不耐受面罩或鼻罩治疗而中断实施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呼吸频率、心率较治疗前增加> 15%;(2)二氧化碳潴留加重;(3) 意识障碍较前恶化或出现昏迷, 昏迷评分没有明显上升反而下降者;(4)经治疗1~4 h后无改善,出现严重呼吸性酸中毒(pH值

2 结果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不能得到纠正或加重15例;不能耐受者5例;胃肠胀气4例;漏气量大2例。

3 讨论

3.1 失败原因分析 所有26例经无创通气治疗患者的失败原因主要归纳如下:(1)肺部感染未控制。无创通气不能替代基础治疗,而是应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方法。肺部感染病灶及感染引起的分泌物增多影响肺换气、肺通气,控制感染是改善肺功能和避免其加重的最根本途径。15例患者因肺部感染未控制,氧合功能恶化导致无创通气失败。(2)痰液排出不畅。因为湿化功能欠佳、无创通气过程中饮水不足、补液量不足、治疗水肿使用利尿药物等原因导致痰液粘稠不容易咳出,气道不通畅影响无创通气治疗的效果。(3)肠胀气。发生胃肠胀气的主要机理是通气过程中患者吞咽气体,或者上呼吸道压力大,超过贲门括约肌的张力,气体进入胃肠道。(4)患者不能耐受,拒绝继续无创通气治疗。具体原因较多:连接方法不当、操作不当和参数调整不合理 、心理的恐惧感、人机不同步。(5)漏气。这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发生率高,主要是因为无创通气的面罩或鼻罩密闭性不稳定有关。漏气会导致触发困难,人机对抗,气流不稳定,使患者难以适应,最终治疗失败。

3.2 解决方案 (1)要重视人员的培训及管理。无创机械通气有规范的操作应用规则和需要一定的技巧。操作人员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对治疗效果及成败有重大的影响。只有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专业知识、应用无创通气的经验得到整体的提高,才能准确把握无创通气的适应证、禁忌证,评估病情及该如何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判断转变为有创通气的时机,才能更安全、有效的使用无创通气,并从中获得益处。(2)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沟通。治疗前须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无创通气的必要性、方法、治疗过程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同时消除其恐惧心理,并强调经过治疗最终能够得到的益处。(3)一般建议优先选择鼻罩,大小应适宜。鼻罩比面罩舒适性较好,治疗期间患者咳嗽、咳痰、交流及进食、喝水方便,但是须保持闭口状态。效果不佳可改为面罩,呼吸衰竭严重者也应使用面罩。(4)选择合理的模式和强调动态调节参数。模式一般采取S模式或S/T模式,参数的设定通常采用“患者可以耐受的最高吸气压法”:即吸气压(IPAP)从低水平开始(4~6 cm H2O),在30~40 min内逐渐上调压力,直至患者能够耐受的最高压力[2]。IPAP一般不超过25 cm H2O。动态调节参数期间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5)预防及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及时防治不良反应有助于提高无创通气的临床效果。指导患者治疗期间间歇饮水保持水分充足,以防痰液粘稠,效果欠佳者改用加温湿化器,并鼓励患者主动咳嗽排痰。防止胃肠胀气的方法是限制吸气压力,尽量不超过25 cm H2O,指导患者闭口呼吸,如已经发生胃肠胀气且症状明显者,可行胃肠减压。治疗期间我们须经常检查鼻或面罩的位置,固定带得松紧程度,以免发生明显漏气。此外,还要注意治疗时患者多采用半坐卧位,勿饱餐后进行,有助于减低误吸的风险。

总之,掌握好适应证及禁忌证,在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治疗过程严密观察和动态调节参数是提高无创通气成功率的关键,达到避免有创通气,减少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043-02

Clinical analysis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in different time phas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LIU Ying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Yuebei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 Shaoguan 51202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in different time phas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One hundred COPD patients were chosen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night group and day group, with same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the night group was given noninvasive ventilator at night, while the day group was carried on in the daytime. The symptom scores of dyspnea, lung function,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lung function improvement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night group and day group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 scores of dyspnea, the level of CRP and BNP of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at n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COPD can help to reduce the acute attack times of COPD, thu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Different time phase; Noninvasive ventilat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linical analysis

本次研究以10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比较了不同时相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的疗效,旨在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收到了理想的成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本科2011年4~10月收治的10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55~87岁(平均68.5岁),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夜间组与白昼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呼吸困难症状评分、肺功能、C-反应蛋白(CRP)及脑钠肽(BNP)水平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夜间组与白昼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无创通气采用双水平气道内正压通气(BiPAP),呼吸模式(S/T),氧流量5~8 L/min,吸气压10~25 mm Hg,呼气压3~12 mm Hg,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各项指标,维持氧饱和度高于90%,氧浓度低于35%,每日使用8 h以上,逐渐升高PEEP达8~12 mm Hg,峰压不超过30 mm Hg。夜间组于夜间进行治疗,白昼组则在白天进行。对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困难症状评分、肺功能、CRP及BNP水平进行比较。肺功能检测采用意大利科时迈公司生产的quark PFT肺功能仪;血清CRP及BNP采用ELISA法测定;呼吸困难症状评分采用Borg评分表示。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数据统一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困难症状评分改善

本次研究中,夜间组呼吸困难症状评分下降(0.9±0.3)分,白昼组则下降(0.6±0.4)分,两组改善状况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肺功能改善

本次研究中,夜间组与白昼组平均肺功能改善值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结果见表2。

2.3 血清CRP及BNP

本次研究中,夜间组CR/BNP改善值为(1.5±0.7) mg/mL和(14.0±6.5) pg/mL,白昼组分别为(1.9±0.6) mg/mL和(19.0±7.1) pg/m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COPD是一种以进行性发展的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多与肺部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患病率及病死率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最近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COPD患病率达到8.2%。可见该病必须引起重视。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夜间应用BiPAP治疗COPD,可显著降低CRP/BNP水平。分析其原因,这应是由于COPD患者常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此时气道发生炎症状态,CRP/BNP表现出增高的趋势,参与机体应激反应[3]。而BiPAP的应用可减少夜间COPD急性加重的次数,由于炎症反应减少,CRP/BNP也显著降低。同理,呼吸困难评分也随之得到显著改善。但由于患者于清醒时接受治疗,更易配合通气,从而改善静息状态下的呼吸功能,这就使得不同时相应用BiPAP对呼吸功能的改善相去不远[4]。

传统机械通气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易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且操作技术要求及费用较高,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BiPAP已成为COPD的最有效治疗措施之一,能减轻呼吸困难,降低PaCO2,从而降低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降低病死率[5-6]。对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可适当放宽无创通气适应证,选择自主呼吸能与呼吸机配合,具有排痰能力,且无机械通气禁忌证者。同时尽早上机,及时帮助患者纠正呼吸肌疲劳,改善通气泵功能并促使咳痰,可有效地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在使用前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必要性、正确的配戴方法等,不断鼓励和安慰患者,提高依从性,调整设备以增加舒适感,利于患者耐受。注意观察病情,指导患者间断咳痰,尽量用鼻呼吸,防止腹胀及痰栓形成,必要时置胃管排气,加强护理。在应用过程中若出现呕吐、严重的低血压、上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时应及时停用。对极度危重的呼吸衰竭者、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且引流不畅者宜尽早进行有创通气。

本次研究100例COPD患者经BiPAP无创通气治疗,均纠正了缺氧症状,避免了气管插管、切开及有创机械通气。同时表明夜间应用BiPAP更有助于减少COPD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韩雪峰,乜庆荣,张爱民,等. 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70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0):1225-1226.

[2] 吴展陵,程菁,钟敏华,等. 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3):199-199.

[3] 黄桃,周发春,万东,等. 使用BiPAP Vision呼吸机单孔型和平台型呼气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高碳酸血症[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4):216-219.

[4] Tara Lamont,Dagmar Luettel,John Scarpello,et al. Improving the safety of oxygen therapy in hospitals: summary of a safety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Patient Safety Agency[J]. BMJ,2010,340(7741):313-31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