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5 17:00: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应用型的一线幼儿教师为目标,即需要受教育者掌握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理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及道德素质,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保教能力,能够满足现阶段幼儿教育活动中善于沟通、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教师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主要为三个方面,即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态度要求。知识方面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要求则需要受教育者掌握具备引导及教育幼儿的能力,情感态度要求则是需要受教育者能够做到关爱儿童、尊重儿童,并积极投身于幼儿教育工作之中。
(二)课程设置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针对学生的教育培训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中可细划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及基础综合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例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毛概、马哲思想等。公共选修课为拓展学生知识及能力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自行选择。基础综合课程为国防教育、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
(三)获证情况
学前教育专业是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教育并行的专业,实施学校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结合的模式。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证书主要分为三类,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及相关能力资格认定证书。首先,学前教育学习者在毕业之前需要获得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双证”之中的证书之一,是高职院校明确规定学生必考的证书,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之中足以见得专业证书的重要性。其次,学前教育基本技能证书主要为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书等。基本技能证书是我国保证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通常规定为必考内容。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问题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规定,合格幼儿教师应具备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七方面的专业能力,但在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中,往往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不准确,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出现不全面或偏差的现象,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二)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其中公共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个人修养,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及幼儿教育知识的途径,基于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基础上配合实践课程构成教学课程体系。现实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的效果不够理想。首先,多数的高职院校仍采取学科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相割裂,因此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存在诸多不足。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内容方面专业性较强,但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尚有欠缺,出现课程与实际相脱节现象,导致学生的能力及个人素质无法满足幼儿教师岗位的要求。
(三)专业证书考试问题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在校期间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表现,也已成为院校生源竞争的指标之一。自我国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申请需要通过全国统考之后,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学生个人,都较为重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并且部分院校开设了教师资格证书的培训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能力,实际上,就教学效果而言,学生过于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及专业知识掌握的扎实性,对于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深入。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创新路径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职业能力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高职院校要立足社会发展需要,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质量得到保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创新路径,应积极构建新型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应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领域课程,针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其次,高职院校应坚持以校园合作为主要平台,优化、整合相关课程,形成合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联系,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及专业训练的机会及平台,也能够为幼儿园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
(三)创新专业教学方式
从2008年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的补充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幼教本科”成为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的准人条件之一。据市场调研,多数优质幼儿园将自己的招聘条件定位于具备学前教育本科学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全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全面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和幼儿优化成长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于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愈发迫切,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视已由关注高考向前延伸至人生起点的教育,开始关注幼儿的教育,诸如幼儿智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关注幼儿身体的健康,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能够优化地成长,即人们开始以人生发展的前瞻性高度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在这一视野下,要求刚走出校门的学前毕业生就具备如此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实践的经验是不可能的,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具备,却使这一切变得可能,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日渐清晰,甚至为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尽相同的最适宜的教育。因此。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促使幼儿教师具备无可限量后发优势的保障。
(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相对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教师仍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甚至贻误天才的成长等情况。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则不但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作为其后发优势的动力,可以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借助这一科研能力不断地学习、探索,诸如研究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注重个性的彰显,又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用教育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将在客观上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历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可见,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是教师通过学习与探究不断完善自我,进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科研能力是这种学习与探究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看,涉及到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方面,其中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亦是需要科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的。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自身发展的层面看,无论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是走上其它工作岗位,只要处于这个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使其永远走在时代前列,融入主流社会所必备的一种技能。
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已走在前列,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人才。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已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诚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所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育的科研现状
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科研情况看,目前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对教育科研必要性的调查显示,“在湖南省1O个地(市)30所幼儿园的270位幼儿教师中,有25.7%的幼儿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有31.9%的人觉得比较必要,有48.2%的人选择了考核、评职或完成工作。”至于教育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则更是较为缺乏。另外,从不同区域问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来看,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基础条件好的发达城市的幼儿园,大多资金、设备不足的幼儿园甚至认为搞科研是一种奢求。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科研现状看,多数高校对于这一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其它学前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极少数高校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科研型”的幼教实践人才,并且在相应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中有所体现。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更新科研理念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之前,应使其重新审视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新科研理念,即科研能力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是促进幼儿教师具备后发优势的保障,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1.设置相关的科研课程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了解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针对于本专业的科研课程即学前教育专业科研方法课程等。
2.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
在掌握基本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在实践中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日常的教育教学立足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实际问题,能及时收集材料,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注意幼儿教育研究的题目不一定要突出“大”和“深”,应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即在实践中生成的、较小的题目,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理论研究,应着眼于通过实践论证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种科研意识的树立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发现问题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
3.全面、扎实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认识层面,对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认识不到位
传统的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素质轻教学技能的弊端。有人认为职业能力就是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知识运用能力,就是教育工作能力和教育实践智慧。过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较为偏重艺术技能课,轻视教师教育类课程,淡化对学生师范精神的教育,过于强调学生单项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整合能力的提升,致使学生缺乏幼儿教师必备的保教实践能力。高知低能甚至低知低能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弊端,致使培养的学生进入幼儿园无法胜任保教工作或保教实践能力薄弱化。总之,目前高师院校对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还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层面,未能保障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一是培养目标中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并未在课程中体现。二是过度重视艺体技能,忽视保教能力。三是专业实践课程分配较不合理。理论课程往往占据大量课时,实践课程课时不足,且主要安排在毕业年级,致使课时分布过于集中,整体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四是实践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没有真正与幼儿园实践场所需的职业能力结合起来。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而且实践过程中也主要是一些理念的引领、理论框架的构建,缺乏统领全程的课程和具体化的可操作方案。
(三)教学层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脱节
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以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知识为支点,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才能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一些学校一味地强调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忽略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教学。部分教师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主要使用一些传统理论教学方式进行讲授。有的教师虽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鲜活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使得课堂教学没有生机,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也有失针对性,这势必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构建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体系
职业能力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某种特定技术、技能和素质。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前儿童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儿童学习,达成学前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教学技能的训练,是多项能力的综合;不仅包括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专业情感的养成;不仅要求实践教学的技能、教学场景的把握,还要求学生自我建构,获得专业成长的能力。[2]依据《专业标准》中规定的幼儿教师专业能力范畴,立足于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要,我们将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解析为:职业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职业技能(语言技能、保教技能、艺术技能、研究幼儿的能力、反思提高的自我发展能力)、职业情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教师自身应有的修养与行为)这三部分。
(二)设置完善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本着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合理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即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三大模块。职业知识模块,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幼儿园课程概论等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根基,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学前教育的原理、规律、理念等。职业技能模块,包括艺体类课程:乐理与视唱、钢琴、声乐、舞蹈、绘画、手工、幼儿歌曲弹唱与创编、幼儿舞蹈创编、幼儿律动操创编等,艺体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幼儿艺术创作能力;专业技能课:幼儿游戏与指导、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教育、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专业技能课重在培养学生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自我反思与成长能力等综合能力。职业情感模块,包括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语文素养、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认同、正确的教育态度、积极的教育情感。通过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课程保障。
(三)构建全程系统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所以,构建全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实际,立足幼儿教师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设置了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实践目标在内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了系统化的“1234”实践教学体系。“1”是指一个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2”是指来自校内外技能训练指导的两支师资队伍;“3”是指校内实训基地、校外教育见习实习基地、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平台等三个实践教学平台;“4”是指包括《见习实习指导方案》、《实训活动指导方案》、《毕业论文指导方案》、《专业成长指导方案》等方案。
(四)探索多维立体的职业能力训练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所需的职业技能相对较多,丰富的职业技能训练项目与形式是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学生为主体,行动取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全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多维立体的职业能力训练模式。对应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体系,我们详细制定了各能力模块对应的具体要求,通过多种训练模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初步拟定了“142”职业能力训练模式,“1”是指“一个体系”,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全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4”是指内容上包括基础课程教学、保教模拟训练、幼儿园实践、艺体技能训练与竞赛等四种训练模式;“2”是指空间上不仅立足于校内,还扎根于校外,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锻炼职业能力。
(五)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提升职业能力的积极性,还能规范引导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高师院校应立足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求,依据《专业标准》、本校学生自身实际特点,有机结合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科学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在“全实践”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初步建立了囊括多方位、多主体、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教知识、语言技能、保教实践能力、艺术技能等;评价主体包括校内教师、幼儿园实践指导教师、学生自身和班级其他学生等多个主体;在整个教学实践评价过程中,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实现评价的科学化、合理化。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近年来,学生获得各类技能比赛奖项明显增加,在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年年获一等奖,在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学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满意度较高,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现拥有两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先后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南省教育厅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单位。
【参考文献】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出生率有所下降,2017年新生儿数量约为1723万,在二胎政策的鼓励下,出生率并未出现明显的提升。同时,受到少子化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家庭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儿童也受到了更高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为学龄前儿童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并构建了庞大的教学体系。另外,社会对于学前教师的期待也不断增强。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一、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学生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学生职业技能的集中体现。在针对学前儿童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其需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技能、基础的文化知识等。首先,学前儿童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掌握儿童可以理解的表达的方式,是向其输出知识的基础[1]。其次,学前儿童对于歌、舞等艺术形式较为喜爱,通过此类学习学生也可理解到团队合作的基本逻辑。再有,当下的教育机构通常会在早期教育中融入一部分语文、数学教学,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较为重要。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教学能力
学前教育是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首先,学龄前儿童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其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因此,该领域的教师应当具备更为专业的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清晰的讲解。其次,该领域的教师应当对儿童心理认真揣摩。学龄前儿童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其思维逻辑与成年人具有较大的差异。掌握儿童的思维逻辑是对其进行教育的基础条件。再有,儿童的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其肢体比例与成年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歌、舞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变形处理,以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责任感
责任感是教师理应具备的基础素质。首先,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教学内容。不具备责任感的教师,通常会以教学进度为借口,忽视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其次,部分学前儿童的课堂纪律较差,在纠正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并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天性。再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认为,学前教育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遇到耐心负责的教师,会使其学习兴趣得到增强[2]。
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沟通能力
学前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其具体可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与家长的沟通。学龄前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并且对于家长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儿童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其次,在与儿童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可被其理解的语言与动作,这一技能是开展教学管理的基础条件。再有,教师应当与同事、领导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沟通环境。在学前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与2—3位同事共同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良好的同事关系与有效的配合,是搭建教学平台的重要因素。
5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必备的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会遇到诸多困难,合理控制自身的情绪,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同时,在当下的社会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帮助儿童理解这一问题,并做出合理的解读,是培养其健康心理的重要工作。受到少子化政策的影响,我国家庭的成员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于学龄前儿童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个别教师的恶劣行为也为社会所谴责。我国师范类院校应当牢牢把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将心理健康作为本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现状
1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在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得较为普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较为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中部分高职院校将艺术类课程作为学生的主修课程,因此学生的艺术技能普遍较强。但我国院校的教育方法普遍较为僵化,部分课堂的学习效率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缺乏必要的关注,并认为学生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基础文化知识较为牢固,因此无须加强此类教学。但教学与掌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为儿童提供知识输出,必然需要其以教学的视角更为熟练地理解这部分知识。
2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现状
各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普遍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至学生的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首先,多数的学校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作为其教学重点,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但教学活动应被理解为知识输出的过程,因此学校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知识输出能力的培养。其次,部分学生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课程的关注度不足。这一问题,将使学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难以与幼儿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其教学工作也将受到影响。
3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现状
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于学生的责任感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首先,部分学校缺乏此项内容的教学手段。责任感是较难量化的心理状态,学校难以对其进行评估,因此相应的教学工作也难以开展。其次,部分教育观念,将责任感与经济收入相挂钩,并认为在高收入的情况下,学生的责任感自然会得到激励,而在低收入的工作中,其工作付出也当对等。再有,部分学校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过程中,过于依赖理论教育,并将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奉献精神,与责任感相混淆,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
4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现状
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通常较为关注学生的沟通能力,但由于教学模式的影响,其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表达机会。这一问题是制约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通常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发言机会普遍较少[3]。同时,由于部分教师对于课堂纪律较为关注,因此课堂气氛相对沉闷,部分学生的表达意愿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表达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其语言组织也不够规范。
5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现状
我国师范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个别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轨,部分学校甚至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这一问题将严重降低该教育的有效性。其次,部分学校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这部分理念的影响下,教师通常会提出一份理想的心理模型,并要求学生主动靠拢。这样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淡化了成长路径的重要性。同时,这样的教学理念,忽视了人格发展的局限性。在人类社会中,心理完全健康的个体极为罕见。多数的居民处在相对健康的范围内。因此,以理想化模型规范学生的心理活动,难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三、新时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策略
1新时期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各学校较为重视的工作,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学校应当利用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学校可利用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在实践中,艺术教师可邀请学生共同组建歌、舞类的学生社团。通过该社团,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得到更好的利用,其学习效率也将得到提升。同时,学校应当为社团学生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艺术技能将得到锻炼。其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负责运营的组织,日常的排练、演出等活动都需要学生进行调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对组织管理工作更为了解,并对各成员在团队活动中的心理变化产生清晰的理解。同时,教师可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各类表演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得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因此提升。在新时期,儿童教师的专业能力需要在多方面体现,因此教学活动需要采用更为平衡的教学理念[4]。
2新时期加强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新时期的学前教育较为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并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儿童的日常生活普遍较为充实,因此教师应当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快速提高。这一观念不仅是教育机构的要求,也是学生家长的主要诉求。因此,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应当加强儿童心理学的应用,并为学生提供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在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出与实践工作相近似的教学场景。通过该场景,学生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有效链接。在具体的应用中,教师可邀请部分学生模拟学前儿童,并依据儿童心理学推断出儿童的思维与行为。同时,部分学生可模拟现实工作中的教学过程,并与模拟儿童的学生开展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课堂内营造出了现实工作的场景,学生通过角色互换,可更为清晰地理解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而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通过此类教学,教师也可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省,并以学生的视角调整教学模式。
3新时期加强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有效措施
在新时期,教育领域对于教师的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较为关注,此类精神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岗位认可度,这一观念影响了教师对于本职工作的付出意愿。其次是教师内心的责任范围,教师的责任较难考核,因此教师需对自身的行为加以约束。再有是教师的爱心,教师的日常工作较为繁杂,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教师会产生诸多的负面情绪,当教师真心热爱本职工作并喜爱自己的学生时,其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也将得到提升。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例如,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开展探望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怜悯心将被激发,并可了解到失去父母关怀的儿童,将逐渐偏离生活的正确轨道。同时,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解本专业的社会意义,并将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通过这样的讲解,学前教育教师将承担起家长的托付、社会的责任以及儿童的信任等诸多责任,其责任意识也将因此得到提升。
4新时期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表达机会,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以促进其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学校可在该专业中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在该模式中,教师首先要依据教材规定的内容,制作教学短视频并将其公布在学校的信息平台中。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邀请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将得到提升。其次,学校可定期组织讲演活动。在该活动中,学生可根据本专业的特色以及学习心得进行选题并写出讲演稿。同时,教师可对学生的讲演稿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使其讲演内容更加精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将得到加强,并养成认真思考后再进行发言的良好习惯。之后教师可针对学生讲演过程的仪态与语言进行纠正,从而使学生的表达方式更加规范。
5新时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培训的有效措施
1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环节
1.1重视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整合课程结构及内容,践行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前教育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采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及操作演练加深对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前教育实践能力。
1.2加强实训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训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独特之处。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突出实训教学,加大实训的深度与广度,是本专业的特色也是其首要任务。在学生学习相应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基础上,可以分项目安排学生参与阶段性实训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教室,如蒙台梭利教育实训室、感觉统合教育实训室、亲子教育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训室等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实训过程中立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设定明确、具体的教育主题内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际操作,主动地参与到实训教学活动之中,初步具备解决学前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并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其提高从业素养的内驱力。
2强化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
教育实践活动是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们了解幼儿教师职业特点,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深刻认识到幼儿教师较强的综合能力对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2.1校企合作办学,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只有充分了解幼儿园对岗位技能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因此,应与幼儿园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组织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经常深入幼儿园教育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幼儿园教育改革最新动态,并将有关信息反馈到相应课程的教学之中作为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依据。
2.2加大监管力度,实现教育见习、实习的制度化
以往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见习与实习一般都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就是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未能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教育见习、实习要求,缺少专任教师科学有效地监督与指导,以致于有些学生在幼儿园遇到具体问题无所适从,甚至个别学生并未真正去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敷衍了事等等。因此,应重新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教育见习、实习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使其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见习、实习结束时完成教育实践总结报告,由校内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综合评定存入个人档案,以此作为学生毕业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3落实毕业顶岗实习,提升学生岗位角色意识
毕业顶岗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具有基本职业技能的前提下,以幼儿园的准教师的角色,在幼儿园真是的教育情景中,以顶岗工作的方式亲自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设定全面顶岗实习内容。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专业思想教育,逐渐适应学前教育专业各层面的工作岗位需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刻感悟到幼儿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
其次,规范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结合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导书,根据学生学习进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每一阶段的实习任务,并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与指导,定期验收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经常与幼儿园相关工作人员建立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共同研究、解决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联合对学生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
4适当增加艺术类课程比重,提高学生自身艺术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开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基础。但,目前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弹、跳、唱、画等基本艺术能力的水平却差强人意,比如,儿歌伴奏弹不了,幼儿舞蹈创编不会,基本的人物和动物简笔画不能拿笔就画。因此,应适当增加艺术类课程比重,并在教学时间以外通过开放实训室和固定学生练习时间的方式,增加学生练习时间,提高学生自身艺术能力。
5.S富专业选修课程,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传习民间文化
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的设置,对必修课进行了有机地补充和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了人文、科学素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要不断创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很快地顺应幼儿园岗位需要,从而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际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王云霞.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27―128.
传统的看法是将语文教学视作语言的教学,将培养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也即把语文素质中的智能素质放在语文教学中的最显眼位置。我们要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也应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出发。
但是,构建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不是学习语言知识,而是注重语言实践,即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洪镇涛、陈伯安《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这样的实践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而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对语文能力的再认识是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进行教育的关键
要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有大的提高,语文学科的任务非常艰巨。现时语文学科的内容主要以《阅读和写作》、《普通话》、《教师口语》、《儿童文学》和《幼儿园语言指导》等科目形态存在于学前教育的课堂中。从现阶段中职学前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细究这些所谓的不同科目,其作为“语文”的本来面目却很了然,它们各自虽或有侧重,但传统语文基本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依然成为教学中要关注的重点。也就是说,学前教育语文学科的教学,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语文能力不可避免,既老生常谈,又常说常新。
(一)听话和阅读――主体感受和积累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过程。
学好语文,必须尊重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尊重他固有的规律进行教和学。正常的人从出生开始就是通过听说、口耳相传来接受、传递各种语言信息,学习语言表达的。在现代化社会,人们的交际范围越来越广,听话能力的强弱往往与人的发展构成正相关系。一个人不善于听,思维中语言信息比别人少,要做到会说善读能写很难。
而阅读,其作为写作基础的地位,更说明了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关于写作以阅读为基础的观点,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说的:“如果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张志公先生也说过:“多写,这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写必须以读为基础,没有正确的、充分的读作基础,光写还是不行的。”
本文所说的读一是朗读,二是阅读,前者是指课内,后者专指课外。课内朗读目的在于熟悉课文。我们知道,选入课本的多是历代名篇佳作,具有代表性。学生要读懂这些文章,又要从这些名篇佳作中读出新意,从学习模仿升华为创造、创新,学有所用,就应该反复地读,在朗读中玩味课文。而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为了完成任务,不停地赶课,一味地讲灌,朗读的训练就少了,学生动口的机会也没了。越是好的语文老师越注重课堂的朗读,包括老师示范的朗读。
课外阅读是要大量地读,广泛地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其课文的内容来看包罗万象。从文体来说常见的就有记叙、议论说明、散文、诗歌、小说等种类。只有博览群书,下笔才有神,这是有道理的。一般来说,写作的材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在生活中,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二是间接从书本上得来的。这里讲的课外阅读正是与第二点有关。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现在,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学当中,一方面课时安排大大减少,一方面课外的读书又形不成气候,所以要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起来,要学生的语文能力大提高,难上加难。
读书的用处,还在于培养语感。语感不光是对于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也不光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而且又是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听读等言语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感训练。我们学习语文,先接触的是其中的语言文字,最后才追求其“意”。对语言文字没有感悟,就不能知其意,而读书对培养良好语感是一条有效途径。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潜能,以读促写,真正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
(二)说话与写作――主体理解、领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由内而外的“倾吐”过程。
从字面上解释,“语”是说,“文”是写。如果说听和读在语文课中更多地表现为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说与写更侧重于运用。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说的任务很重。从近几届学生参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的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普遍的反馈是,中职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普遍较弱。我们的学生不是不爱说话,而是在表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缺乏条理性、逻辑性与专业性,学了许多东西,不会说出来。更有甚者,当众说话时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产生说话怯场的情况,声音小,结结巴巴,不敢正视对方,这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不相匹配。
其实美国心理学会也曾对部分人群做过调查,最后统计结果,95%的人在众人面前说话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5%的人极度紧张。说明当众说话紧张完全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但经过多次的训练和实践之后,紧张感就会降低。不过,行为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克服当众讲话的紧张心理,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人们去多说多练。”
然而,我们许多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是一种“填鸭式”教育。语文课上,老师只教识字、作文,很少训练学生如何讲话。所以,私下聊天还可以,当众讲话就不习惯了。从心理学上讲,当众讲话是一种习得行为。如果平时没有一定的练习积累,怯场就在所难免了。这需要《阅读和写作》、《语音课》或《口语课》甚至《儿童文学》等课堂上,老师更多的给学生以针对性的口语练习,把“说”当做一项重要技能来训练。
至于写的方面,现在中职学前教育的作文课,已经几等于无了。虽然教师都懂写作在语文能力中的地位,但教学中写的地位还是明显地下降了。多数学生在写作上的消极态度也影响了老师们教学的积极性。作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不得不使人深思。作文是一个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反映,一个人的作文写得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强弱如何。
在任何种类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在幼儿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尤为重要。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幼儿学习舞蹈时就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日后也极易中断甚至放弃舞蹈学习。
一、新时期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幼儿身体机能,提升幼儿的记忆力
幼儿舞蹈教育,对于幼儿的身体骨骼与肌肉的生长发育有极大的益处,能有效锻炼幼儿骨骼与肌肉,可以说,在幼儿身体发育与成长中,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身体发育更快,身体骨骼更加强壮,不仅身体的耐力获得了极大的增强,还有效地提升了心肺功能,培养幼儿的思维灵敏度,强化了幼儿的智力,为幼儿提供了更多锻炼身体的机会。由于舞蹈教育,幼儿身体好了,骨骼更加健壮了,身体变得更加结实了,身体的柔韧度也更强了。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不仅幼儿身体得到了锻炼,神经系统、记忆力也得到了锻炼,头脑与身体都需要参与进来,这对于提高幼儿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舞蹈教育对于幼儿记忆力的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幼儿学习舞蹈,模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儿童展示完整的舞蹈内容,然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指导儿童模仿、实践,全面地传递出舞蹈的内涵。在舞蹈模仿中,幼儿必须理解与记住舞蹈动作,这一过程,对于锻炼幼儿的记忆力,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优良品性,开发幼儿的智力
良好品德的塑造,对于幼儿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幼儿舞蹈教育对于培养幼儿品德有极大的帮助。在悦耳的音乐与快乐的舞蹈中,为幼儿打造了一个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轻松、活泼的舞蹈学习中,有助于培养幼儿开朗、大方的性格,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行,利用舞蹈动作的学习,幼儿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与情绪,开发幼儿的智力。舞蹈教育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与其他课程教育相比,舞蹈教育不仅需要幼儿仔细观摩,还需要幼儿亲自去实践,在锻炼舞蹈动作中增强记忆,提升艺术的感知力,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现状
大部分学校越来越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方面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因为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以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舞蹈能力为教学的重点,忽视实践教学等种种因素,导致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我国现阶段学前专业学生自身的舞蹈修养和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在学生教学能力上仍处于低能状态,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屡屡碰壁,无法达到当初既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这也反映出目前学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上不清晰、不明确。因此,各高校应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指导,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中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能够达到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使幼儿舞蹈学习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全方位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的最终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在漫无边际的舞蹈世界里,节奏和音乐的把握是舞蹈学习的重中之重。没有节奏的舞蹈不能称之为舞蹈。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告诉幼儿哪个地方该加强力度,哪个地方该收敛力度,这样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就是要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解放幼儿的天性,回归本真自然。例如,指导学生在幼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幼儿的形体和身体协调方面,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模仿不同动物的状态来助幼儿进行舞蹈学习。比如让幼儿模仿鸟儿飞翔的状态、模仿老黄牛喝水的动作等等。在舞蹈的同时用拍手来打拍子掌握节奏,根据具体动作的力度来区分舞蹈中的强弱,让幼儿彻底动起来,边玩边学,不仅让幼儿能够联系舞蹈的基本功,同时还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提升幼儿的律动感和节奏感。
(三)完善和改进评估措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需要对幼儿进行评估和总结。每堂课结束时要对幼儿的表现和学习能力进行总结,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对稍稍落后的幼儿及时进行鼓励。最后可以通过汇报演出的方式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幼儿舞蹈的学习水平进行检验与考查。
(四)完善教学设施,转变教学理念。要想培养幼儿舞蹈兴趣,完善的教学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为幼儿打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满足幼儿舞蹈学习的需要。舞蹈教室应配备木地板、玻璃排镜,还必须有固定把杆或活动把杆。用专业塑胶地板对于舞蹈训练则更加理想。同时,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舞蹈氛围,舞蹈室的周边环境设计,要用符合要求的环保材料,要确保幼儿在舞蹈训练中的安全性。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结束语:总之,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下,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停滞不前,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幼儿的舞蹈教育对人类舞蹈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事实证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并使用充满活力与自由、开放与包容的舞蹈教学法可以为幼儿舞蹈的学习添油助力。所以,广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加强对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且积极进行各种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雯.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J].戏剧之家,2015(18):184-185.
[2]蔡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2):106-107.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发展现状
1.学生数量多,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我国对幼儿教育事业逐渐加大重视力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纷纷扩招。最近几年,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数量已经非常可观。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量很多,但是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却相差很大。有些学生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口语,但有些学生却连日常交流用语都说不好;还有的学生虽然敢于说英语,但是说出的英语没人能听懂。
2.发音不标准
当前部分高校并不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时间相对较短,练习的材料相对不足。正因为如此,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存在发音不标准的问题,他们有的发音不够清晰,有的?l音不到位,有的发音当中带有浓浓的地方口音,这些都是英语口语学习不达标的表现。
3.缺乏自信
由于英语课程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学生缺少足够的英语口语实践机会,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说英语时常常缺乏自信,他们不敢开口,生怕自己不标准的英语发音被他人嘲笑。然而,正是由于他们缺乏说英语的自信,才使他们一直都无法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1.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视
当前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不达标,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要增加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的数量,安排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四级、六级考试而设立的,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实践活动
学习英语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高校想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口语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英语实践活动的开展。例如举办英语演讲大赛或英语辩论大赛,设立学校英语角,等等。英语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3.建设幼儿教师实训基地
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同时也为了增强幼儿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高校可以与当地的教育部门合作,共建幼儿教师实训基地。幼儿教师在实训实习基地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幼儿教师的英语口语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初期出现不适应的状况。
4.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
体育对幼儿非常重要,不但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民发展,也影响到我国民族人种和人力资源的质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求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以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1],以便科学安排幼儿的学习、生活、锻炼时间,从而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当前,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事业给于高度关注,这就要求我国要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培养人才,特别是既具备幼儿教育知识,又具备体育教学能力的优秀人才。
1.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能力一般包括体育技能和教学技能。体育技能是“人们通过体育训练而获得的控制动作、顺利进行特定活动的能力”[2]。教学技能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一些策略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就是幼儿教师在教体育课的过程中,采用某些策略完成幼儿体育教育任务的能力。面对保障幼儿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要求,积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了。目前,我国广大的幼儿教师一般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教学训练,入职后不能有效组织幼儿的体育活动,严重影响了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一些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不注重适时创新幼儿的体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很少涉及有关幼儿体育教育的内容,即使是专业的体育院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课程。所以这些学前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训练,也不能承担起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教育的责任。即使一些幼儿园注意到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让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幼儿体育教育,由于他们缺少幼儿教育相关知识,所组织的活动和园内的其他活动不相适应,影响了幼儿教育的整体进程。而且,在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活动大都是由班主任负责组织,这样班主任自身对体育的知识、技能、爱好程度等,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在园内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数量。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情况、新要求,要帮助幼儿切实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就必须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为幼儿教育事业培养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好的实现幼儿体育教学目标。同时,对幼儿体育教育要求的提高,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的事情,更需要在高校师范类院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设体育教育的相关教学内容,加强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幼儿健康教育课,但是“未把体育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序列中,降低了该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3],更没有组织学生参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实践活动,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虽然大部分高校设置了公共体育课程,但是为了学生自己身体素质的提高,基本上没有把幼儿体育教育的内容贯穿进去。而且,由于体育活动器材缺乏、课程标准和教材缺失、教师幼儿体育教育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实践机会少等原因,导致学生从事幼儿教育时体育教学实践技能不能适应幼儿需要,不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面对当前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培养的现状,要求高校应该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把体育教育和幼儿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我国幼儿体育教育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目前,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起步比较晚,各项课程的设置不完善,相应的专业教材也比较缺乏,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幼儿体育教学知识和幼儿园体育活动不融洽,严重影响了幼儿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高校幼儿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体育教学实践不足、偏于形式化,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能适应幼儿体育教育课程教学的需要。
2.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教学目标“具有双重性,旨在培养热爱幼教事业并具有幼儿体育活动工作知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幼儿教师”[4]。但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大都沿用传统的体育教材和教学模式,幼儿体育教学的理念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校仅设置了《幼儿游戏理论》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等课程,并不是专业的幼儿体育知识和课程,这也严重影响了大学教师关于幼儿成长过程中身心对体育知识需要的教学。而且,在这两门课成中有关幼儿体育教育的内容偏少,无法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幼儿体育教学体系。幼儿体育教育课程在在高校设置的课时短,严重影响幼儿教师对幼儿体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导致教的游戏单调乏味,不能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2.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环节不完善。
幼儿体育教学课程应该包括:幼儿球类活动、幼儿体操动作、幼儿游戏活动、运动保健知识、幼儿队列、幼儿体智能等内容,这些都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所教授的体育教学内容只选择了其中的几项,学习顺序混乱,学习时间各项之间分配不明确,或者只是笼统的以公共体育课代替幼儿体育教育课,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全面的针对性的体育教学知识,在工作中也不能保证幼儿体育的全面发展。另外,体育教育实践是检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我国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体育教学实践的时间短、局限于旧的传统模式、不深入、不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而且,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中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也缺乏来自学校或幼儿园的科学评估,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实践趋于形式化、表面化。
2.3学前教育专业关于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幼儿体育教学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设置明确的幼儿体育培养目标。但是,在高校学前教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对幼儿体育教学的科学认识不足。大部分认为只要具备幼儿健康知识,就能做好幼儿体育教育工作。而且,对幼儿体育游戏的及时创新也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幼儿体育没有在幼儿教育领域中以独立部分出现,导致学校对幼儿体育认识不够、重视不足”[5]。幼儿园的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体育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但是,当前教育界并不重视幼儿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目标设置不明确、不科学、不系统。因此,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走上幼儿教育岗位后,就会忽视幼儿体育能力的培养。
3.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忽视了体育教育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能够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面对幼儿教师自身体育教学能力的欠缺,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素养和体育教学技巧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幼儿教育人才。
3.1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地位,制定体育课程教学新标准。
按照时展的要求,需要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地位,实现有“公共必修课”向“专业必修课”转变,切实把体育教育课程纳入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其与舞蹈、音乐、美术课程齐头并进。专业体育课的设置需要和学生的主要学习时段相集合,使学生能够巩固学习的技能和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体育教学课程发展的投入力度,购置专业的幼儿体育教学器材,积极引进专业的教师为学生授课,切实保障幼儿体育教学课程开展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的教学标准决定着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增加幼儿体育类的教学内容。在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后,要选择符合本课程要求的教材,以便更好的满足当前幼儿体育教育的要求。
3.2丰富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当前,幼儿体育教育包括球类、体操、列队、游戏、体智能等多种内容,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种体育技能和教学能力,才能满足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往往学生毕业后只掌握了其中的几种技能,不能满足当前幼儿体育教育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困境,高校需要进一步改善学科设置,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体育技能和教学能力,把传统理论教学内容由“纯理论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转向更具针对性、系统性和长远性的专业体育教学内容”[6],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专业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上课时间,教师做好教学示范,引导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幼儿体育教育教学的积极性。科学设置幼儿体育教学的实践环节,教育部门、幼儿园和高校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进行准确的合理评估和考核,以便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看法和认识,提高其体育教学能力。
3.3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原则,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教学能力。
目前,国内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目标都是沿用原来中专式的教学目标,以及传统的普修式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当代培育新型幼儿教育人才的标准,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能力,“提高幼儿体育教育的意识与行为,培育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具有较高体育教育能力的幼儿教育工作者”[7]。这门课程必须坚持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幼儿体育教学以及户外体育活动教育技能,切实加强自身健康和幼儿健康教育意识的教学目标,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加强对幼儿体育教育工作的热情。同时,在幼儿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技能运动为主、注重体育技能教学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幼儿体育教育等原则,才能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0-3-1(5).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15.
[3]荣慧珠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4(12):81-85.
[4]赵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简教类体育教学内容选编[J].教育与职业,2015(1):126-127.
[5]梁红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5):44-47.
社会的不断变化促使社会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发展趋势的不断变化,要求教育工作从小抓起,要从学前教育就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作为幼儿较为喜爱的一门课程,能有效提高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美术教育来传授幼儿基础知识,促使幼儿对美术充满兴趣,从而提升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美术知识和一定的艺术想象力,以此满足幼儿教学的美术教育需求,将生硬死板的美术知识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的快乐。由此可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有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综合能力的途径
(一)对学前教育美术专业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
1.将绘画技能和文学素养培养相结合。由于学生年龄段的差异,会存在接受知识的方式存在不同。学前教育作为幼儿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其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低,需要幼师以具有亲和力、创造力的方式来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而绘画教学活动是通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现自我的创作思想的一种活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并可以与自己的文学素养结合起来,通过唱儿歌、讲故事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创作能力和丰富其想象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符合幼儿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的。所以,学前教育在强化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将绘画技能与文学素养的培养相结合,进而在后期教学活动当中,不仅能提高幼儿绘画能力,也能为幼儿文学素养的培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将手工制作与环境布置相结合。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使得幼儿能在幼年培养起正确的审美观。同时还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来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基本的美术操作能力,进而具备初步的美感,发现生活之美、环境之美。由此可见,在幼儿美术教育当中,手工制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应具备良好的手工基础,以此方便后期美术手工制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此过程当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将手工制作与环境布置结合在一起,使用手工制作的产品来布置幼儿学习环境,进而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串联,充分发挥出美术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综合能力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
1.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和考核体系。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首先就应该加大美术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课时占比,从而充分保障美术课程的学习时间。只有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才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美术能力根本途径。同时,还应该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考核体系,将考试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起来,并明确美术能力培养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当中比重,进而激发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的激情,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2.积极参与各项美术活动来提升美术综合能力。由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安排较少,特别是各种实践活动安排较少,使得美术能力培养流于形式。同时,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美术素质的培养也不够重视,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过于注重文化成绩和笔试成绩,忽视了对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相应新课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号召,积极开展各项美术活动(比如作品展览、黑板报设计、班级活动等比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灵活使用现有的教学设备,通过布置课后绘画任务的方式(比如幼儿园环境模拟设计、幼儿活动区域美化设计等等)来提高学生的美术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予以培养。
3.灵活使用模拟仿真教学模式。模拟仿真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强、动态性高和协作性佳的教学模式,其可以广泛使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各个课程当中。因此,在美术课程教学当中,可以由双师型教师来进行美术教学指导,通过小组教学的形式来模拟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活动,并基于教师的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场点评来不断提升学生美术课程的教学能力。通过模拟仿真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能有效拓宽自己的教育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且综合体现了学生的美术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通过模拟仿真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克服学生在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情绪和慌乱心理,帮助学生尽早适应幼师岗位。
一、学期教育专业学生弹唱能力培养的现状
弹唱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从事幼儿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但是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的能力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
(一)弹唱孤立:弹唱不能做到同步进行,只弹不唱或只唱不弹。
(二)不弹不唱:学生教唱儿童歌曲的时候,不愿进行钢琴伴奏和示范演唱,而是采用播放录音的形式来跟唱,学会歌曲后以录音为伴奏。
(三)错误弹唱:对于歌曲的附点、休止符等节奏视而不见,在一首简短的儿童歌曲弹唱中,出现大量的错音伴奏,弹唱不流畅,经常停顿。
(四)简单弹唱:在教唱的过程中右手始终是单手旋律弹唱,左手的伴奏也始终只用单一的伴奏音型。
针对以上现状分析,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必须不断探索、钻研出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出能弹会唱、弹唱自如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怎样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弹唱能力
(一)教学过程简单化,教学效果速成化。我们培养学生的是一种综合能力,即对声乐、乐理、视唱练耳等一系列音乐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以音乐专业基础知识为基础,从音阶与正三和弦入手,以几种常用伴奏音型练习为主,以教学示范曲为载体,以课后练习为延伸和拓展,达到为歌曲编配伴奏的目标。这个教学过程,从各种大小调音阶练习与正三和弦开始,进行基本伴奏音型的练习,通过教学示范曲学会各种伴奏音型的应用,然后为歌曲编配伴奏,歌曲的调号从无到有,逐渐增加难度。上述教学思路可以套用到各种调号的歌曲,举一反三,达到歌曲伴奏与弹唱速成的教学效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弹奏与歌唱自如化。
(二)教、学、做一体化。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见习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并及时给予指导,同时与幼儿园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它们的最新动态,以体现学生能力的职业性;定期安排儿童歌曲弹唱技能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安排毕业汇报演出,学生互相伴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师给予现场指导。教、学、做一体化体现,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完整体现。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授课形式多样化。本课程注重于实践,理论少,实践多,弥补了学生基础差,又要短时间内提高弹唱这一实用技能,重点在于指导学生系统地、由浅入深地进行各种调式的伴奏练习,以便为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本课可以用钢琴、电钢琴进行授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突出直观性与实用性;授课形式多样化,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突出基础性与实践性;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
三、针对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培养弹唱能力
(一)弹唱不同类型的儿童歌曲伴奏示范曲。针对学生们的现状和面对工作的需要,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基本掌握了C自然大调的音阶和Ⅰ级、Ⅳ级、Ⅴ级原位、转位和弦的情况下,就开始引入弹唱课程之中,把以后的教学内容就定位在儿童歌曲的范围,在分阶段训练过程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和弹奏能力,最终达到弹唱的协调配合。
(二)弹唱即兴编配的儿童歌曲。即兴编配是在眼看旋律的同时,在脑中形成和声的配置和伴奏音型,可以说是“手脑并用”。在弹唱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儿童歌曲伴奏示范曲以后,学生们就自然地掌握了简单的和声与伴奏的编配知识。
当然,在这个阶段,我们最好对学生即兴编配能力的培养采取因材施教:
(1)针对弹唱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她们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几种典型性体裁的儿童歌曲的弹唱,做到弹唱熟练就可以了。因为过高的要求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退。(2)针对弹唱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应该满足于弹奏简单的伴奏音型,伴奏手法应该更加丰富多彩,解决她们在即兴伴奏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使学生的即兴伴奏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3)针对性地进行移调练习。经过我对现行幼儿园规划教材里的儿童歌曲的调性分析,总结教学中儿童歌曲的调性范围基本上是三升三降以内的大小调式或民族调式,所以,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我要求她们每天练习一下基本功:双手音阶练习、主和弦的原位、转位柱式和弦练习、主和弦的琶音练习,这三种练习都在一升一降的范围内,两个八度就可以;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她们把基本功练习和移调弹唱的调性扩大到三升三降,从简单的大小调音阶练习到双手的主和弦的原位、转位的练习;从主和弦的短琶音推及至长琶音练习;从简单的柱式和弦伴奏到复杂多变的伴奏织体练习。
四、强化学生弹唱能力的方法
创设新的学习机制,突显弹唱的实践性。在班级里创建合作学习的机制,实行“小导师”制。每一个班级挑选一批技能突出、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小导师”,课外帮助同学们进行弹唱的训练,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她们的帮助下,技能水平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学校创设为学生展示弹唱能力的平台,例如每一学期举办院级的“弹唱比赛”,比赛成绩优异者,学院给予奖励并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每次活动的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记入期末的总成绩。
从2008年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的补充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幼教本科”成为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的准人条件之一。据市场调研,多数优质幼儿园将自己的招聘条件定位于具备学前教育本科学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全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全面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和幼儿优化成长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于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愈发迫切,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视已由关注高考向前延伸至人生起点的教育,开始关注幼儿的教育,诸如幼儿智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关注幼儿身体的健康,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能够优化地成长,即人们开始以人生发展的前瞻性高度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在这一视野下,要求刚走出校门的学前毕业生就具备如此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实践的经验是不可能的,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具备,却使这一切变得可能,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日渐清晰,甚至为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尽相同的最适宜的教育。因此。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促使幼儿教师具备无可限量后发优势的保障。
(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相对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教师仍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甚至贻误天才的成长等情况。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则不但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作为其后发优势的动力,可以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借助这一科研能力不断地学习、探索,诸如研究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注重个性的彰显,又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用教育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将在客观上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历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可见,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是教师通过学习与探究不断完善自我,进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科研能力是这种学习与探究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看,涉及到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方面,其中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亦是需要科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的。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自身发展的层面看,无论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是走上其它工作岗位,只要处于这个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使其永远走在时代前列,融入主流社会所必备的一种技能。
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已走在前列,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人才。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已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诚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所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育的科研现状
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科研情况看,目前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对教育科研必要性的调查显示,“在湖南省1o个地(市)30所幼儿园的270位幼儿教师中,有25.7%的幼儿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有31.9%的人觉得比较必要,有48.2%的人选择了考核、评职或完成工作。”至于教育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则更是较为缺乏。另外,从不同区域问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来看,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基础条件好的发达城市的幼儿园,大多资金、设备不足的幼儿园甚至认为搞科研是一种奢求。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科研现状看,多数高校对于这一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其它学前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极少数高校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科研型”的幼教实践人才,并且在相应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中有所体现。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更新科研理念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之前,应使其重新审视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新科研理念,即科研能力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是促进幼儿教师具备后发优势的保障,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1.设置相关的科研课程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了解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针对于本专业的科研课程即学前教育专业科研方法课程等。
2.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
在掌握基本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在实践中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日常的教育教学立足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实际问题,能及时收集材料,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注意幼儿教育研究的题目不一定要突出“大”和“深”,应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即在实践中生成的、较小的题目,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理论研究,应着眼于通过实践论证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种科研意识的树立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发现问题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
3.全面、扎实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