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属性范文

时间:2024-01-05 17:03: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交媒体的属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交媒体的属性

篇1

社交媒体数据在品牌资产管理中的力量

对于大多数老牌品牌而言,品牌资产不会出现快速变化。正是由于这一事实,我们面临两大挑战:

1.很多客户经常质疑品牌资产追踪的价值,尤其是在品牌资产追踪费用高昂、报告缓慢、呈回顾性之时;

2.期待社会化媒体数据能够代替以调查为基础的跟踪调查的客户,发现社交媒体数据与调查数据并不相关,或并不依赖于市场中的表现。

重要的是,要了解社会数据和调查数据来自于不同的来源,而且它们也并非有意相一致。虽然你可以对社交媒体数据做拟合,使之与已知的业务度量(如销售量)相一致,但却并没有什么价值,因为这些数据的预测性不会超过一个或两个星期。

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数据来探索整体周期性品牌资产数字下的洞察。调查数据提供了基准和可靠的代表性洞察,而社交媒体数据可跟踪资产随时间推移的驱动因素的有意义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将在社交媒体数据中观察到的变化付诸以调查为基础的驱动因素分析,来得到洞察。

BHT社交媒体数据的结构化

我们所采用的结构,利用的是我们从以调查为基础的品牌资产模型的所得。然后,我们设置框架,将社交媒体数据进行编码,以匹配从基于调查的资产深入研究中所获得的品牌资产措施和驱动因素(例如,匹配诸如我们的“态度资产”、“市场效应”、“资产诊断框架”和“情感上的映射”等措施,以及定制意象的选择、个性以及反映客户的特定市场的形象编码)。

调查数据驱动因素分析与社交媒体调查结果之间的这种类型的匹配方式,为社交媒体数据提供了一个对品牌重要的是什么的相关结构。这就创建了一个快速一致的跨市场比较和延展的过程。从而,可以避免从头开始每一项新的社交媒体研究的成本,而且还提供了一个与我们的客户更为熟悉的内容相匹配的洞察结构,即透过基于调查的反馈的镜头,而垦有更大的控制和目标代表性。

并行智能

利用洞察的两大来源,以提供速度更快、价格更优惠的品牌指导(可扩展,由具有代表性的基于调查的洞察支持),并行智能提升了品牌健康跟踪。通过进行超越数量和情感的社会分析,并将其编码至(我们的或客户的)经过验证的框架,通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战略性,我们增加了社交媒体数据的价值。

品牌健康跟踪和社会智能正共同迎来一个品牌资产计划的新时代,可提供动态、快速、内容丰富的洞察,帮助开启我们对消费者认知和品牌联想的理解,这是前所未有的。

专注于增量:社会化的真正力量

我们知道,社交媒体数据并非总能容易地匹配或取代以调查为基础的洞察的可靠性。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此背景下,究竟如何该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数据呢?我们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上。即注重通过社会化聆听所发现的增量。社交媒体数据具有不够充分的代表性,并不“等同于”调查数据,这并没有问题,只要我们在社会结构和“样本框架”中保持一致。我们想要社交媒体数据告诉我们一些新的、不同的东西。当我们追踪经编码的社会化聆听数据的增量,我们可以填补调查波次之间的差距,预测发展趋势,发现单单进行传统的研究所难以获得的新洞察。我们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可操作的早期预警数据,这样他们就可以以消费者的速度作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去年秋天,我们察觉到我们为一家领先的快速消费品客户在社会化方面追踪的关键资产属性,出现了一个突然而显著的提升。“顾客价值”度量的意外飙升,让我们思考其是否能够告诉我们从调查追踪所获得的相对稳定的KPI(实际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所无法告知的情况。经过进一步的检查,我们发现,社交媒体数据中的正收益的增加,实际上是与一个自有品牌竞争对手相关的评论显著提升的结果。在存有疑问期间,由于竞争对手雄心勃勃的广告战和折扣的结果,单条评论中包含两个品牌的社交评论的数量增至三倍。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能够看到,消费者认为,竞争品牌的表现在不同的质量方面,始终远远低于他们的期望。与此同时,这些消费者也重申了他们对我们客户的产品的支持和赞誉,即承认该品牌作为该品类的领导者和大多数第一选择。

篇2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6-3977-02

Application on Teaching Method of Product Modeling Design Based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LIU Jin-he, LIU Xin-fu, SUN Li-wei, LI Li-sha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developing teaching activity of product modeling design classes by means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 Adopting multimedia courseware, combining with cartoon, video and virtual reality, many kinds of synthesizing technique method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product modeling classes. Specialization teaching effects of the classes are improved. Proper effects are ob tained in teaching practical classes of product modeling design.

Key words: multimedia technology; product modeling design; teaching method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公认。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最核心和根本的问题就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综合运用问题,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将极大的优化学习过程,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教学活动效果。如何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综合手段的运用以使之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服务,提高产品造型设计课堂教学效果,是该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1在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中,注重教学手段和素材的综合运用

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技术,利用综合的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的效果服务。在学习资源上,不仅仅有本学科的相关资料,还要提供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其它学科的资料,尽量拓展所学课程的内容,真正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要精心选择素材,使之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教学中,当介绍到造型设计外观与材料结构构成的关系时,成功引入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曾经介绍过的“水立方”奥运体育场馆建设的内容,水立方漂亮的外形与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外部的膜材料的通透性与钢结构的架设等与我们介绍的材料结构与外形密切结合,内容新颖,经过编辑后的视频材料极大的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课程的学习之中。

2在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中,注重学习内容的情境真实化

软件制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还在于情境创设,动画、视频、影像都是营造学习情境的理想途径,同时,直观的动画演示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方式。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的自己所说内容的70%[1-2]。由此可见,软件制作中,不仅要用到文字、图片、声音,还要更多的运用视频、影像和动画情景,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才能使软件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产品造型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茶壶的设计为例,让茶壶立体的旋转起来,可以使观察者更清晰地看出设计的效果,立体地再现茶壶造型设计的情境,将教材中的几处情景全部制作了精细的动画,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极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弄懂了几个重点概念。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99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中职教育迅速崛起,而中职美术设计教育也逐渐步入了繁荣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在教育机制、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基于此,教师应当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遵循教学规律,积极探索新的美术设计教学模式,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少的精力和物力投入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现代教育要求。

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美术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探索,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在关注学生整体进步和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学习,比如在标志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给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寻找标志、欣赏标志、分析标志,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审美眼光欣赏他们所看到的标志,并分析讨论标志的表现形式、标志所蕴藏的含义,然后对标志进行分类,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下课前交上一份标志赏析报告。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有了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这个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探究的过程,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与高职不同,中职美术设计教学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并不严格,但是对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却非常高,这是因为中职教育是与特定岗位挂钩的,所以对人才的培养也是针对特定岗位来进行的。对于中职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要明确毕业生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则应明确教学目标,从学生进入社会后迫切需求的职业知识技能出发进行组织教学,对课程结构做出进一步优化,适当减少基础课,加强专业训练,在传授给学生相关美术设计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加运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与学生就业的结合。当然,教师要想实现课程结构的最优化,就必须做好市场调研,深入相关企业,开阔自己眼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积极学习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从而培训出能力更高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同时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公平对待学生差异,将自己的“你们都是可造之人”的态度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正视自己价值,树立学习信心;另一方面,要保证作业布置的合理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付出,不管学生设计出的作品怎么样,都要对其予以肯定,并作出适当引导,使学生更好地在学习中成长起来。

3 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美术设计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与设计相关,所以会涉及到Photoshop软件、CorelDraw软件等,教师的教学也必然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利用。首先,教师应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同生动形象的图像结合起来,实现动静结合,并利用视频导入法让学生赏析经典作品、名师作品,以动态的影像将作品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艺术美充分展现出来,丰富学生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使其产生美感效应,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另外,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引入电子计算机技术,比如Photoshop软件、CorelDraw软件,让学生进行图案绘制,进行色彩、款式设计等,实现远程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这对于提高学生走进社会后的岗位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4 设置以职业为导向的学习任务

对于中职美术设计课堂教学来说,其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让他们经历所谓的职业过程,以此来强化其职业意识,增强职业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工作性质且符合学生具体条件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获得直观体验,最终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比如为学生设计“招贴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学习任务,进行情景模拟,两人一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人、同学以及老师的帮助来接单,然后分工合作,利用自己已有知识和技能制作招贴广告,与那些想节约成本的客户进行合作。该任务符合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设计的兴趣,还能够发展其观察能力、制作能力、合作能力、编排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职业能力,对于学生步入社会、进入职业状态来说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5 结语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美术设计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其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品味、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作为中职美术设计教师,我们应当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做好市场调研,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遵循教学规律,制定出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案,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学习与情感态度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最终将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蔡莉.浅析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与对策的改进[J].青年与社会,2012,68(9):112.

篇4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的提高,周边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对美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目前,艺术的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每一种艺术设计都在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美感享受,因此,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艺术设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艺术设计在营造环境气氛和提高审美要求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一个主体部分,它是一种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至少两种媒体进行人机之间数据和信号交流的一种传播媒介,其中包括了视觉、听觉双方面的感官感受。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融入到多媒体当中,通过对视觉方面和听觉方面不同美感的感受,让人们对画面和图像从心里深处对其留下深刻感触,以深刻感受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美感[1]。

一、艺术设计的相关概述

(一)艺术的概述

艺术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文化产物,创作者或设计者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对内心的感受以一种抽象的形式进行表达和创作,从而传达出内心想要表达的信息,无限性和不定性是艺术发展所具有的专属特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需求的日益增高,人们对艺术美感的注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艺术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多媒体领域的艺术设计是艺术手段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现代科技发展下新发展出来的信息化产物,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设计当中的美感享受,这也是多媒体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较为重视的一个部分。

(二)审美的概述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感官性产物,是人们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最终感受,它的存在体现着人们在面对生活时的积极态度以及欢乐愉快的心情,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而产生了审美。审美其实是人们面对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它是一种较为和谐的关系状态,只要是指人类与大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情感化的、形象化的且没有功利的关系形式,审美将情感和理智、主观和客观作为统一形式的基础,然后对真理、发展等方面进行美的审视[2]。

(三)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

多媒体领域的艺术设计,又称为多媒体艺术设计,是指通过使用多种媒体相关技术,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态图像或视频等媒体技术,将艺术设计与和艺术制作相结合,从而完成作品的最终设计与制作效果,设计主要包括网页的设计、影视和动画的设计、游戏的设计以及光碟的制作和内容设计等。设计人员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把艺术设计人员的情感和想像力充分融入到数字化信息的设备当中,再通过相关的加工处理,使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更加形象的表现出来,因此,多媒体艺术设计的作品是设计人员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最终形成的有机产物,也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抽象表现。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艺术形式。

二、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性

(一)从视觉美学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性

图一 网页在艺术设计上的表现

多媒体艺术设计在视觉效果上体现的是最为淋漓尽致的,同时也是美感最为直接的表现方式,它从视觉上带来的冲击效果能够更好地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进行表现与传达。其实这种以数码设备技术作为支持的网络、多媒体设计也属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但有些人始终认为,多媒体设计最主要的是内容,然而,所有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对比和陪衬才能判断出优劣,任何一件有实际意义的事物都需要经过包装后,才可以更加充分的展示最有价值的一面。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不仅能将相关设计理念完全表现出来,还能加大真实程度,因此,通过视觉冲击所特有的表现能力,将设计人员的设计意义和设计理念充分的传达出来,不仅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还能让人们直接了解有用的信息,增加了信息的快捷传递,提高了视觉方面的创新效果[3]。

(二)从听觉美学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性

图二 网游在艺术设计上的表现

多媒体艺术设计在听觉效果上体现最多的方面就是大型网游,网游中是应用声音特效以及背景音乐最多的多媒体领域,无论是网络游戏的点击过程还是娱乐过程,按键和游戏人物行动都会伴随着相应的声音和特效,使得玩家从听觉上感受到网游带来的整体效果,立体化的声音特效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目前,还有诸多网络游戏是以声音特效和音乐为主要游戏内容而展开的,例如:QQ炫舞、劲舞团等。除了网游方面会在视觉效果上大下工夫外,还有课件上也会涉及到声音特效,在课件中安插特效声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疲乏枯燥的学习氛围中的学习状态,还可以相对的活跃课堂气氛,以此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4]。

(三)从试听结合的美学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性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这是人体感官上最为完美的美感体验,色彩的搭配和造型的特色在视觉上创造出直接性的美感视觉效果,特效声音与背景音乐在听觉方面为人们的感官营造出设计人员想要表达的氛围和情感,双方向结合,同时为人们提供视觉美感和听觉美感相结合的最终效果,这个方面在动画创作、电影的特效声音制作以及网游设计等多个方面都是最为常见的美感结合形式。而在音乐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软件,能够使的音乐的听觉与视觉完美的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唱歌教学当中,进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把音乐的内涵和意境直观的表现出来,有利于深化音乐教学的德育和美育,深化了音乐的美感。

三、结束语

艺术设计所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而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只是诸多艺术设计方面之一,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通过界面的设计和声音的配合,科学合理地将色彩和造型运用到视觉艺术中,相对应的加入适合的声音效果,为人们带来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双向享受与冲击。通过对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多媒体艺术设计界面在造成视觉、听觉以及试听结合等多个方面带来的效果和特点,它不断地促进着我国未来多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给人们创造出更多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贺盈.网页设计中视觉艺术表现方法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篇5

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均属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范畴,在对新媒体技术的社交可供性进行分析之前笔者对可供性以及社交可供性的概念进行梳理。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均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可供性以及社交可供性的理念偏重表述人机之间的互动。

可供性(affordance)的概念最早由Gibson提出,该概念是Gibson直接直觉论的核心内容。环境的可供性是指这个环境可提供给动物的属性,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① 。 可供性既不能像在物理中那样来衡量可供性既不像物理属性是一种客观属性,但也不像价值和意义那样是一种主观属性,可供性跨越了主观和客观的二分法,既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也都不是,它同时指向环境和观察者。Norman将可供性的概念引入到了设计学的领域,认为可供性是“是物体被感知到的和实际的属性,主要指那些可决定物品可以怎样被使用的基础属性”。Norman 认为可供性与物品的本质属性相关,而 Gibson 认为一个物品的不同可供性是没有差别的 ②。

社交可供性(social affordcance)是可供性的一种,是环境或物体允许社交互动的属性,比如说朋友悲伤的脸会让人有安慰举动,等在咖啡机钱的人意味着可以交谈,一个伸出的手意味着一次握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交可供性很多情况下用来描述社会化工具,比如维基百科、即时通讯工具、Facebook等社交网络③ 。

二、新媒体技术的社交可供性对社会化营销的影响

技术的可供性是在人与技术的互动的清下产生的,当人际之间的社会互动以技术作为中介,那么技术便具有了社交可供性,技术也对社交行为本身产生影响。笔者以微信为例分析新媒体技术的社交可供性对社交行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化营销所产生的影响。

1、语音对讲为对话提供模拟现实的对话体验

微信的语音对讲是微信的功能之一,语音对讲结合即时发送的技术一方面减少了单纯文字描述的生硬感,增加了社交互动的趣味性,社交互动增加了声音元素;另一方面语音对讲模拟了现实环境中的对话情境,减少了因文字解码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模拟的现场对话感让用户更容易产生交流的欲望,提供模拟现实对话体验这一重要的社交可供性。飘柔开启了陪聊式的微信对话,用户添加好友之后可以根据选择进入聊天模式与小飘实时语音聊天,真人版的对话拉近了品牌与用户的距离,给用户带来趣味性极强的仿真的对话体验,同时使品牌人性化的印象深入人心。

2、即时状态发送增强身份认同感

微信的即时状态发送名称为“朋友圈”,朋友圈的状态是获取朋友圈内热议信息的来源,同时也是社交行为中身份确认的重要源头,在与朋友的互动中获取身份的认同,获得别人的认可。朋友圈提供了话题来源、身份确认的社交可供性,在圈子成员进行身份确认对信息进行传播的时候便很容易在圈子内部形成口碑传播效应。朋友圈即时状态的增加了用户进行社交对话的话题,激发人们进行身份确认的欲望和热情。举例而言,小农女针对白领阶层做圈层营销,每日发送的菜单在朋友圈得到转发形成口碑引爆了在白领阶层圈子,最后形成在朋友圈卖菜的独特营销景象。如汤姆?海斯所言:“营销即身份,身份即营销 ”④。

3、地理位置定位减少社交的距离感

地理位置定位能够让产品的目标用户更加精准,同时减少人与人聊天的空间距离感。用户每发一次朋友圈消息,微信后台便会抓取用户的地理位置,并在朋友圈中显示,在查看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地理位置定位可以减少人们了解朋友身在何处的社交成本和时间成本,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地点和内容可以跟朋友进行聊天,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社交成本,促进了社交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营销者可以在地理位置上添加商家信息,在朋友圈进行品牌的曝光。此外,用户可以通过查看附近的人来看是否有可以聊天的的人,使地理位置成为社交考虑的因素,为用户随时随时找附近的人聊天提供了可能性,这种社交可供性对于对于社会化营销来说无疑会增加营销的精准性,如果营销人员在签名档上附注营销信息吸引用户的注意就能够及时吸引在附近的用户到店消费。

4、漂流瓶提供社交期待感

漂流瓶的一扔一捡的过程的社交可供性是用户对他人秘密的窥探和对未知社交的一种期许,社交期待感促成用户去捡瓶子和扔瓶子。招商银行曾发起一个微信“爱心漂流瓶的活动”,微信用户用漂流瓶功能捡到招商银行漂流瓶,回复招商银行之后便会通过“小积分,微慈善”平台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帮助,在该活动中技术和创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5、微信公共平台带来精准互动的可能性

微信的公共账号允许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媒体形式资源齐发力,视听结合的富媒体营销让品牌能够与目标用户进行亲密接触,在微信公众账号的后台可以进行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从而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微信公众账号每日可一对多地向用户推送消息,与用户进行互动,同时也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信息互动。微信公共平台是信息分享的来源之一,同时也是用户获取优惠、参加活动的平台,微信公共平台提供了精准化社会互动的可供性。以星巴克官方微信为例,星巴克除了每日推送图文信息之外,还有一些与用户一对一互动的营销案例,2012年开展的“自然醒”叫醒服务时,当用户添加“星巴克”为好友后,用微信表情表达心情,星巴克就会根据用户发送的心情,用《自然醒》专辑中的音乐回应用户。在微信公号的营销过程中,除了技术的可供性之外,活动的创意、内容的趣味性成为用户是否选择社交互动的影响因素。

6、二维码打通线上线下

篇6

【制作公司】北京派瑞威行广告有限公司

一、项目背景

1号店在PC端叱咤风云已有不少时日,但是在渐渐风靡的移动互联网端,却是有些缺失。为了开拓移动端媒体,其中此次1号店活动提出免费摇奖品的概念,需要借助媒体将这概念推广出去,并且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感,在舒适自在的体验环境中热衷1号店这个品牌。

二、市场分析

1、市场大环境

时值2015年Q1,具有较高购买力主力人群基本完成从传统媒体(含PC)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的过程。在用户接收信息的触媒体习惯当中,智能机以过半的占比成为了一种新的用户使用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闲暇时,就会捧着手机,其中92%的人躺在床上时会使用手机等等,可见移动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

2、社交媒体环境

2014年中国移动社交市场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移动社交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是未来几年拥有大量用户的场所。且社交类媒体普遍黏性都很高,这是众多电商眼红之处。

在选择媒体方面,在移动社交应用用户黏性来看,陌陌行业领先,占比为每天使用时间超1小时。在兴趣社交和O2O社交方面,陌陌也远超行业总体水平。同时,使用陌陌的人群,有75.7%为大学及以上学历。

三、项目执行

由于电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1号店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常规投放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必须拓展新媒体渠道,深挖媒体属性,将广告投放与媒体属性做到有机结合,通过唯一性创意化的媒体投放带来优质流量,提升品牌知名度。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寻找大曝光、覆盖广、高匹配的互动社交类媒体。从用户黏性到用户质量都是1号店所要追求的,也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

四、媒体策略

1、媒体选择策略

从1号店的活动主题“摇一摇”出发,摇一摇的起源寓意是“结识陌生人”,“结识陌生人”最出彩红人是“陌陌”,摇一摇与陌陌用户最吻合,最终投放陌陌媒体确立。

2、媒体投放策略

陌陌成为我们传播1号店摇一摇活动的新媒体,我们将推广内容跟陌陌媒体的属性相结合,杜绝生硬直白的投放,在投放期间,素材上,我们结合媒体界面和用户喜好,并且统一风格,利用摇一摇商品免费领来勾勒兴趣。同时我们采用了媒体资源全包段形式

篇7

近日,尼尔森网联了《移动社交用户需求与行为调研报告》,对移动社交应用的发展及运营细节都给出了很有指导性的建议。据报告显示:移动社交不仅仅是PC端社交在移动端的简单延续,LBS技术在移动端的应用为移动社交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微信、陌陌等大众化社交应用以LBS的方式强化了产品的活跃性的情况下,美食社交、短视频社交等小谦关注已久垂直社交领域,LBS技术也将为他们做出巨大贡献。适逢美食社交应用去哪吃4.0刚刚,小谦将结合去哪吃的全新体验和尼尔森网联最新报告,在《美食应用的未来在于强化社交属性》一文的基础上,继续跟大家谈谈移动美食社交应用如何以兴趣为导向,玩转O2O。

满足用户工具需求之后强化社交属性刻不容缓

“人们对以兴趣为目的的社交有着强烈的需求”——这样的观点无论是在PC社交领域还是在渐兴的移动社交领域,都是有很多人认可的。(PC时代最成功的案例就当属以兴趣爱好而兴起的豆瓣)

移动兴趣社交尚处于高速发展期,尚不能拿出有力的案例来证明。但在移动社交的布局之路之中,无论是美食社交还是短视频社交亦或是其他类型的兴趣垂直社交应用,从起步到目前的发展,都以各自聚焦的兴趣领域构建了良好的工具属性,为所有对有这一兴趣的用户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平台。

当这样的工具属性几近满足用户基本需求之后,小谦个人认为就到达了强化社交属性的时候。在应用功能创新会遭遇巨大瓶颈的未来,保持甚至放缓应用工具属性加强的工作,强化应用的社交属性是大多数兴趣社交产品的出路。以美食社交领域来说,小谦此前就提出了“美食应用的未来在于强化社交属性”的观点,而近期美食社交应用去哪吃4.0的,也更证明了美食社交应用从业者与小谦的看法是不谋而合的。

LBS技术:让兴趣O2O式社交更近一步

要谈及此次去哪吃4.0最引人的注意的几处地方,让LBS技术融入找餐厅的功能,将餐厅推荐改进为LBS位置推荐+算法推荐的改动,是很有探讨性的。

微信和陌陌的LBS位置尝试,证明了人们对于附近所能够产生的社交关系的需求很大,这样的需求在兴趣社交这类垂直后的领域,同样适用。移动终端的LBS功能能够使得O2O式兴趣社交愈加便捷,提升地方性兴趣社交O2O群体的建设效率,从而起到提升应用活跃度的重要任务。在未来,以LBS技术为基础的O2O式的兴趣社交,将会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对于移动社交应用而言,之所以从立项到前期发展都必须不断加强工具属性的重要性,是应用产品的功能将决定用户的社交分享行为,所以LBS技术让此次让移动美食社交更近一步的作用,并不仅仅停留在LBS自身所拥有的社交属性上。

根据笔者亲自评测,去哪吃4.0将此前默认算法推荐餐厅的做法改进为LBS推荐餐厅,我们将能够更高效地于就餐时间,在附近找到合适的餐厅,还拥有社交评价考量餐厅。在未来,个人更认为美食社交应用除了LBS位置推荐之外,应该将LBS技术融入传统的推荐算法其中,让位置和好评得以综合地优先推荐给用户,以保持更好的体验。

除了在找餐厅上去哪吃4.0运用了LBS技术之外,个人认为同城美食日后也有融入LBS技术的必要。目前而言去哪吃4.0同城美食以滚动的方式将同城的美食达人分享的美食传播出来,用户可以通过这些达人的分享拓展地方性的美食兴趣社交好友,也了解更多好吃的地方。在这一块,或许未来将附件的去哪吃美食好友加入进去,能够更有效地让用户更快的找到附近的地方性兴趣社交好友。

整体而言,自去哪吃4.0之后,美食社交应用也真正进入了O2O社交时代,以LBS技术为基础的诸多社交功能将会出现在大量的美食社交应用身上,兴趣O2O式社交也将因此离人们更近一步。

O2O兴趣活动:玩转移动美食兴趣社交的必备条件

根据尼尔森网联的《移动社交用户需求与行为调研报告》显示:每个社交媒体用户媒体在社交媒体上所花费的平均时间为1.5小时;移动社交应用几近全面覆盖人们的移动互联网生活,在人们空闲时、睡觉前、起床后、地铁公交、等人时等多个场景都有应用;著名神器陌陌洗白开启之后已经形成了方面查找附近的人、找到相同兴趣的人的主要优势;近九成的用户会在网上寻找兴趣圈子;近八成用户的移动社交用户参与O2O兴趣活动。

从以上的这些报告结论中,小谦个人理解为:移动社交早已成为移动互联网重要类别;以兴趣为导向的移动社交是大势所趋,用户需求大,陌陌实践效果也值得研究;O2O兴趣活动在用户愿意参与的情况下,将成为未来移动兴趣社交应用发展的标配行为,移动美食社交将成为大力推行O2O兴趣活动的排头兵。

为何笔者会这么理解,这得继续提及去哪吃,谈到去哪吃全新升级后的4.0版本。大家都深知美食社交已经是一个细分之后的社交领域,很多作者和很多从业者都不太关注,所以笔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就更为艰难,对目前的从业者的了解需求也越迫切。

根据笔者的了解,去哪吃的O2O兴趣活动是以高校霸王餐活动,从高校学生开始玩起的,而饭本在去哪吃开始尝试高校霸王餐落地活动之后,也开始尝试召集社会人士线下免费吃饭活动。

去哪吃尝试的O2O活动最早是高校霸王餐,但却是以食色男女交友主题聚会和IT圈百人聚会的O2O兴趣活动闻名,并在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如旅游美食交友活动、美食相亲交友活动等。客观地说,这是去哪吃此前初次尝试O2O活动,未能了解到学生的拍照设备、拍照技术、探店内容撰写能力平均下来还不太理想的教训,所以后续的食色男女在笔者这种观察者看来,更多地是去哪吃高校霸王餐活动的优化结果。

篇8

依东楼看来,无论这个消息是否为真,但通过控制好友数,以及严管订阅号,都能侧面反映出腾讯对微信的态度。或许腾讯还可能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来防止通过微信订阅号或朋友圈做营销,甚至对订阅号的媒体功能都会进行阉割。东楼有以下三个理由来佐证自己的猜测。

1、社交是腾讯立世之本,容不得丝毫动摇

社交是腾讯的立根之本,以社交为平台,延伸的商业模式更佳,腾讯担心一旦微信的媒体属性过重,营销过度,重蹈当初新浪微博那样大量的用户沉默甚至逃离的覆辙。腾讯希望淡化媒体和营销氛围,使得用户始终停留在微信上,作为一个社交平台,继而可以保证微信在移动端的入口地位。腾讯的态度非常明显,微信既不鼓励利用微信朋友圈做营销,也不鼓励利用微信公众号做营销。腾讯只需要一个干干净净,定位清晰的微信。在商业模式上,这个微信只可能成为移动社交商业平台。

微信在移动端的入口地位如此重要,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含金量最高的一张船票。腾讯当然不希望这张船票因为媒体属性过于浓重和营销氛围毁掉这个好不容易才培养起来的“黄金奶牛”。

这说明,微信对腾讯的战略意义极其重要,在商业战略上,腾讯希望通过微信在移动端再造一个“腾讯帝国”的野心显露无疑。

2、微信将优先为自身业务输送流量,不愿分流

另一方面,在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及极度活跃的用户群体之后,腾讯希望逐步淡化媒体属性。显然,做媒体属性的订阅号,如今腾讯是有一点不情愿的。但服务号不一样,服务号可以跟企业对接,能够实现流量变现。

可以说,腾讯在今后在移动端各条业务线的发展将离不开微信,甚至是极度依赖。对于这样一个掌上明珠,一个明日之星,腾讯当然会倍加呵护,腾讯绝不纵容泛滥的朋友圈营销和群魔乱舞的微信订阅号,毁掉腾讯依托微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构建的庞大移动商业生态。

泛滥的朋友圈,蜂拥而至的微信订阅号,将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甚至会有分流的危险。这也是腾讯不愿意看到的。腾讯更多的愿意看到是,在这个平台上,腾讯自己的移动游戏、移动商务、移动O2O甚至移动搜索,统统可以得到微信强大的“流量给养”。

3、媒体非腾讯所向,商业回报为第一要务

并且,做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自始至终都不是腾讯所追求的。虽然腾讯门户网站在所有门户里是最赚钱的。而且,新浪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印证,媒体只能用来增加影响力,却带不来巨大现金回报。

腾讯以QQ起家,而后虽然渗透了门户、游戏、电商、搜索等互联网行业众多垂直领域,但社交一直都是腾讯帝国最为倚重的立根之本。可以说,今天的腾讯之所以成为超过千亿美金的上市公司,几乎全部都有在社交基因之上开出的花。

篇9

短视频新媒体为何能突然爆发?

一个刚刚上线半年左右的App,可以在短时间内汇聚众多明星大腕,且有多条微视频的播放量超过千万,这些成绩令传统媒体感到艳羡和嫉妒。那么微视为何能够如此迅速的“蹿红”?东楼分析至少有以下四个因素。

第一,微视具有强社交属性,并且其社交属性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微信,腾讯微博,QQ号码都能直接登录微视,这使得微视大大缩短了教育市场、培育用户的时间,将微信或QQ的好友关系导入其中,更使得微视比其它短视频分享软件更具粘性。

第二,微视基于短视频分享的特征,正好符合当下社会的潮流。当下,网民已经从文字图片阅读时代,过渡至移动视频观看时代,视频比文字的内容更加丰富,可读性更强,也使得网友愿意长期停留在平台上。

第三,微视跟微博一样,都有很强的媒体属性。微视每天产生无数条的短视频内容,有些视频极具新闻价值。比如杨幂和刘恺威大婚期间,一线婚礼现场的微视频就非常有价值,而且成为了众多门户视频网站引用的对象,还有像两会、马航等一些热点新闻事件中。

第四,微视的移动产品特征使然。当下移动互联网已成主流,人们在移动终端的产品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移动产品随时随地进行视频录制和播放的特征,使得产品不再受制于设备。

新媒体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微视的爆发一方面是基于微视的产品基因,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下正处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时代交替当口。因此,如果将微视作为一个新媒体的典型案例来分析,我们还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新媒体在未来的发展走势。

1、自媒体主导的内容生产模式

事实上,从去年虎嗅,钛媒体这样的自媒体平台的爆发开始,由自媒体主导内容生产的模式已经普遍得到了业界认可。自媒体的本质就是UGC,即用户生产内容。虎嗅去年之所以能够很快做出了影响力,跟其拥有超过1000名的原创自媒体作者密不可分。有了这些自媒体达人的存在,甚至不需要专职记者写稿,只需要几个编辑对内容方向和质量进行把关,就可达到生产高质量内容的效果。

而微视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视频自媒体的聚合平台。这上面不但聚集了一些明星大腕,更多的参与者是一些爱分享短视频的草根达人。这些达人生产的内容或搞笑,或内涵,或养眼,或诱人,每个短短8秒的短视频,都有几十上百万的播放量,自媒体的内容生产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2、社交互动引爆媒体热点

微视和微信一样,作为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产品,从诞生那天起,就有天生的社交属性。并且基于微信和QQ的强社交关系,微视上的用户更容易产生互动。东楼注意到,微视上分享的很多比较热的视频,除了明星和达人外,还有更多的用户分享宝宝和宠物的可爱视频。用户通过微视来记录宝宝的成长,并且跟好朋友们分享喜悦的心情,这种互动会促使用户更加“卖力”的生产高质量的内容。同时因为社交软件的病毒营销特性,只要是能够切合网民整体的审美,就很容易流行,这就是社交媒体的优势所在,能够根据用户的喜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3、移动新媒体已成为主流

曾经在一年前,我们可能还会有偏见,认为移动端产品的使用只会在碎片时间。而在2014年,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用户对移动端产品的使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地铁上,睡觉前,如厕中等等这样的碎片时间,甚至更多的工作平台未来也会转移到移动端。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已经不可抵挡。目前四大门户已经陆续全部转战新闻客户端,并且都有了过亿的用户量,微博也逐渐成了一个不可替代的社交媒体,而微视作为一个全新的视频社交新媒体,也逐渐开始成为新媒体阵营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

新媒体爆发带给传统媒体哪些改变?

但东楼认为像微视这样一个视频社交媒体应用,带给像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可能不是颠覆,而是一种反哺。新媒体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两者互动的好一定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1、新媒体会丰富传统媒体的内容

尽管目前微视用户增长可观,也有一些视频能够达到千万的播放量,但相比起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还是有点小。现阶段,微视更可能的是与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微视里的短视频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素材。并且已经有电视节目已经尝试在这么做。例如杨幂大婚的娱乐事件中,两会报道中,就有很多现场网友拍摄的短视频成为了视频网站、各大电视台的素材,随着手机设备的越来越先进,手机和平板的拍摄效果越来越好,微视里的视频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未来更多的网友会因此成为活跃在一线的“临时记者”。

篇10

SNS关系链推荐是最好的广告

郑志昊认为,基于社交平台上的海量用户属性,SNS营销和社交广告系统能更精准的分析出客群特征,在广告中引入真实好友关系链,社交广告能打造出“好友的推荐是最好的广告”的场景。

王秀娟表示,在传统媒体上是加大曝光量,在社交媒体上是先做品牌及产品的消费者洞察,把想传达的创意,对应到一个能产生共鸣的消费者通用行为需求上,让最有消费动力的用户先参与,再去影响他朋友中的潜在消费者,再去对没有消费需求的用户去做触动和告知。

“SNS营销的核心是社交关系带来的口碑和传播力。”董本洪指出,善用这个核心点可以实现传播的量变与质变,达到品牌建设甚至电子商务的目的。

以下为互动实录:

王秀娟: #SNS大家谈# hi,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和PETER,CHRIS一起讨论社交媒体营销的话题,谢谢大家这么踊跃的提问

克里斯董: #SNS大家谈#大家好,我是im2.0 CEO克里斯董,很高兴和大家交流社会化营销。

cici: #SNS大家谈#请问sns营销核心价值是什么?

郑志昊Peter:对于社交广告和SNS营销核心价值的陈述也可以借鉴Facebook COO沙里尔?桑伯格提出的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用户触达广,精准相关度高,用户参与度高,社交场景丰富。

小天: #SNS大家谈#SNS该怎么赢利,出去传统的广告收入,怎么才能真正的做到营收?

郑志昊Peter: SNS的主要盈利模式有,1.直接的增值服务的高端会员模式(premium service). 2.开放平台共赢和收入分成,3.直接的自主游戏运营(包括整合平台体验的游戏)。4.社交广告。5.泛电子商务的佣金,提成和返利。

郑志昊Peter:(接前面回答)不管是哪一个商业模式都需要很有耐心的投入和深度的打磨,才能真正的把收入模式融入在用户价值当中,而不是以牺牲用户价值的方式换取短期的收入。

Nara蜜: #SNS大家谈# SNS营销模式是如何突破传统营销模式的瓶颈,成为企业首选的营销方式的?与传统营销相比,它的优势有哪些?

郑志昊Peter:基于社交平台上的海量用户属性,SNS营销和社交广告系统能更精准的分析出客群特征,在广告中引入真实好友关系链,社交广告能打造出“好友的推荐是最好的广告”的场景,所以我们认为“更精准,更友好”是社交广告的价值特点。

Celine: #SNS大家谈# SNS营销跟传统1.0时代比起来,是不是对广告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克里斯董:在2.0时代,用户希望与品牌有更深的互动,他们是主动参与参与的发起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所以他们对企业的活动创意、参与流程体验等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

王秀娟:是的,社交媒体的营销,不仅对创意的要求更高,对社交媒体的产品技术的深度使用包含接口对接的需求都更高

姚蓓蕾: #SNS大家谈#能谈下微博营销和sns营销的区别嘛?感觉现在sns不像前两年那样热了,倒是微博的热度越来越高,微群,从某种程度讲,将社交变得更专业。您觉得二者可以共存嘛?

郑志昊Peter:都是Social Media的范畴,都有很好的用户价值。理论上微博社交广告通过对微博用户数据的解析,通过用户属性,比如年龄段,关注内容,粉丝关系,用户与粉丝的互动等进行精准定位,商家可通过微博、投票、位置、评论、关注、分享等互动方式投放广告,最终达到精准营销,并提高广告转化率。

水墨桫椤: #SNS大家谈# IM2.0在互动营销领域攻城略地的速度很快,请问你们是如何做的?你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质吗?

克里斯董: im2.0希望以创新带来营销效果,而创新要靠策略、创意与媒体平台的无缝整合。以和腾讯合作为例,我们来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团队、一流的创意及品牌人才,能共同掌握各产品的特性和用户行为,把最有效的Idea植入并发挥。

王秀娟: #SNS大家谈#社交媒体的营销最SEXY的方法论,是赚取媒体,也就是说能引发用户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自传播,这个体系下的效果如何监控呢

克里斯董:社交效果体系监控基本分三个纬度:1.由投放广告带来的触发,2.由用户互动带来的传播及后续互动行为,3.品牌粉丝或潜在用户的积累。目前,这三个纬度都可以在平台上做有效持续的追踪。

郑志昊Peter:腾讯社交广告非常注重效果的衡量,对APP安装和收入转化,对电商的成单转化率等能够衡量的分析都给出了实时的分析,在能够获取到的数据和分析范畴内,智能的帮助提升社交广告的精准定向,广告主对此非常认可。以电商为例,韩都衣舍通过QQ空间社交广告推广和社区关系链传播,ROI超过业内平均2倍。

王秀娟: #SNS大家谈# Peter,现在QQ的社交产品很多,有QQ-ZONE,QQ微博,微信等,现在相关之间打通,实现整合性的营销渠道能够实现吗?

郑志昊Peter:这也是腾讯社交广告和社会化营销平台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也正在技术能力层面,在数据挖掘层面,在广告资源方面逐步的实现打通,整合性的营销渠道是可以期待的。

克里斯董:是的,腾讯产品资源的整合可显著提升社交营销的价值。

孔令鹏: #SNS大家谈#请问在国内电商企业中,社交营销占到的比重应该是多大,企业应该将社交营销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来对待,如何将社交营销和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王秀娟:电子商务企业目前的营销方式更多的传统的方法,即点击转化购买,考核的KPI是CPC,ROI,客单价等,这种方法比较落后,驱动力是打折,抓的有明确购物愿望的消费者,而社交媒体可以更贴近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欲望,设计互动情境和流程,激发消费者的潜在购买需求,把用户的潜在物欲在好友中间去传播

张小白: #SNS大家谈#近期的几个优秀案例让人有目共睹,im2.0确实做到了注重实效,且很全能。王秀娟(@susanwang0517)克里斯董(@kelisidong)您如何看待在mobile端有效实现SNS互动及多次传播?

克里斯董:手机本来就是为社交而生,所以社交落在移动平台上更加应用强关系及地理位置的整合,腾讯的微信就是深具潜力的产品。将来移动端可有效整合线上与线下,对各种商业应用尤其是零售业帮助很大。

王秀娟:社交媒体的传播重点要设计传播模型,这个模型正向扩散的口径越大,引爆的效能就越高,通常希望模型在20度以后都是放大式的几何倍数递增的传播形态

未白: #SNS大家谈#听说大街网已经开始有市场营销的案例了,作为一个从招聘网站起家的公司,你们是怎么升级这个能力的?

王秀娟: LINKEDIN,大街这种BSNS的商业体系会更为系统和完善,是同时TO B,和TO C的,BSNS和微博,人人这些通用SNS不同,不是资产做大了,再表层的设计营销体系,而是从一开始对用户的营销体系设计中就有无数的TO C,TO B的营销应用接口

Nara蜜: #SNS大家谈#大多数人理解的比较直接、传统的SNS营销思路是直接把SNS网站当作一个普通的媒体来投放广告。但实际操作上看,这种做法低估了SNS的营销潜力,您认为SNS营销真正的核心是什么?

郑志昊Peter:确实是需要把握住一些核心特点,需要理解社交广告资源是优质的有场景化的广告资源,这里有精准聚焦目标用户,这里能够关系链助推广告转化。潜移默化的打造出“好友的推荐是最好的广告”和“符合用户需求的营销是有用户价值的营销”,这都需要平台与广告主不断的探索和挖掘。

克里斯董: SNS营销的核心是社交关系带来的口碑和传播力,善用这个核心点可以实现传播的量变与质变,达到品牌建设甚至电子商务的目的。im2.0在QQ空间的DELL存钱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透过朋友的相互支持完成品牌的传播任务获得购买的优惠,实现品牌和消费者的双赢。

王秀娟: #SNS大家谈#社交媒体营销的5种大的形势,social ad,social app,social video,social CRM,social platform最有效的形式是?最好的联动方案是?

克里斯董:大体而言,可以social platform为基础,以social CRM为长期目的,以social app呈现表达品牌理念的互动形式,以social ad和social video作为触发及覆盖的武器带动5S联动,达到最深最广的传播效应。

郑志昊Peter:可能比较难对比每一种方式而分出伯仲。社交广告有优势,比如丰富的用户画像和精准的定向,比如强大的Viral病毒式的传播,而完成这个优势的闭环,必须有对用户的深度理解(数据挖掘,CRM),对场景(App,video,feed)的良好把握,所以可能说“能够做到营销的真正闭环最好”。

Nara蜜: #SNS大家谈#随着社交型媒体的兴起,不仅让消费者拥有了交友互动的平台,更让企业有机会设立品牌主页,产品信息,与消费者互动,给消费者个性体验。作为大街网这一高速发展的社交网站的CEO,您是否认为社交模式将为SNS营销新的王牌?

王秀娟:我认为传统的点击营销模式会越来越弱化,最终会变成SOCIAL媒体引爆的初始冷启动的一个营销入口

王秀娟: #SNS大家谈#目前社交媒体营销,广告主都很赞同并且渴望有所作为,但是这些媒体的最大化价值实现。需要对媒体本身的用户的传播的路径设计的非常到位,要深度懂媒体懂产品,这块的瓶颈如何突破呢?

克里斯董:广告主要打破以往的思维,不再只重视单纯的创意表现,而应该寻找一个能掌握WEB2.0产品和平台技术的营销合作伙伴,完整有效的把控互动产品设计及用户体验,才能最大化实现媒体的价值。

Celine: #SNS大家谈#用户体验是互动营销的重点,如何能真正的全面覆盖用户体验,实现品牌和用户的深入互动?

王秀娟:扩大传播的用户规模是结果,在传统媒体上是加大曝光量,在社交媒体上是先做品牌及产品的消费者洞察,把想传达的创意,对应到一个能产生共鸣的消费者通用行为需求上,让最有消费动力的用户先参与,再去影响他朋友中的潜在消费者,再去对没有消费需求的用户去做触动和告知,我们有个模型叫1,9,90。

贺学威: #SNS大家谈#今天看到一个戴志康的文章,里面有提到SNS营销重点还是在好友关系的传播,但是现在互联网活动中分享的往往都是无效的信息,甲方总是想抓大抓全,所以腾讯在好友关系这个点上是否有很好的案例可以去教育客户呢

郑志昊Peter:多家知名APP开发者,电商网站已真实体验QQ空间社交广告。Zynga,恺英等社交游戏公司,蘑菇街,美丽说,京东商城,珍爱网,韩都衣舍等电商网站都获得了不错的推广效果。

Celine: #SNS大家谈#很多企业业主都很关注微博,IM2.0怎么看待微博营销?

克里斯董: im2.0的观点,微博是社会化营销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正经历一系列重要的改变:1.由C2C转向B2C,2.由媒体属性转为平台属性,3.由EPR到Engagement。换言之,营销价值开始随着用户基数扩大而增加。

迪凯特: #SNS大家谈#在社交营销的发展浪潮下,传统媒体门户网站是否会在营收增长预期大大降低,甚至被市场抛弃?

克里斯董:门户代表付费媒体(Paid media),社交媒体代表赚取媒体(Earned media),两者交互运用以产生最好的营销效果,未见得是绝对的取代关系,但任何广告主都想要赚取媒体,所以社交媒体在营销策略发展过程中会越来越成为首要的考量。

王秀娟: #SNS大家谈#目前社交媒体营销,广告主都很赞同并且渴望有所作为,但是这些媒体的最大化价值实现。需要对媒体本身的用户的传播的路径设计的非常到位,要深度懂媒体懂产品,这块的瓶颈如何突破呢?

郑志昊Peter:这个可能真的没有万灵药,需要从现有的成功案例和体验中提炼和学习,每个领域各有特色,国内的分别属于不同领域的恺英,美丽说,蘑菇街,珍爱网,招商银行都根据自己行业的特点结合SNS做出成绩,国外的Obermutten小镇和Kia汽车的facebook案例也很典型,大家可以学习。

王秀娟: #SNS大家谈# QQ现在的社交媒体营销体系对公司和广告主有一个合作系统规划吗,我们看到新浪微博在广告主之下设置了一些深度的营销合作伙伴,譬如专门运营PAGE的,专门做APP的,专门做数据的,等等

郑志昊Peter:是的,在产品和运营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公司和大的广告主可以更深度的参与到社交广告和SNS营销的运营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成功的player在数据运营,认证空间和微空间的运营,在App营销等方面上开始发力和做储备。

张智勇: #SNS大家谈#微博运营方,对目前的各种微博营销,典型的例如花钱买转发,是支持还是反对?

王秀娟:这种方法根本不会有大的作为,微博引爆靠的是消费者需求洞察,并且基于洞察做出能引发传播的应用和活动,并且跟微博平台提供的各种产品功能深度对接,买粉丝买转发的弱智方法不会有长远之道,也不会形成气候的,当然媒体还是应该设置机制,避免这种灰色的破坏生态链的行径

Nara蜜: #SNS大家谈#游戏,作为SNS的一条重要的生命线,越发的赢得广告主的青睐,但最常见的方法往往是简单的道具植入,im2.0趣多多项目作为游戏SNS植入的成功案例,是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将趣味原则、利益原则、互动原则、个性原则有效的结合的?

克里斯董:感谢大家对im2.0营销作品的关注,im2.0的观点是游戏是可以引导大多数网友作深入互动的路径。由于我们有完整的游戏制作能力,所以在发展策略时可以从0开始,去寻找最能表现产品特性的创意题材,连接用户的需求和洞察,制作最精美的游戏来打动消费者。

仰天: #SNS大家谈#社交广告对区域行业有什么吸引力?

郑志昊Peter: SoLoMo是未来的大趋势,Local和区域性的服务行业这块很大的市场,非常看好社交广告领域。有些服务价值链条长,需要对地理,商家等信息较强的整合能力。这需要更多的耐心来落实,又要避免走弯路(欺诈,不真实,服务质量不保证)。国外已经有了不少优秀的案例,例如本地化团购。

kimsung-金星: #SNS大家谈# QQ空间的社交营销思路跟Facebook是否一样,特色是什么?

郑志昊Peter:有两点相对的优势,一个是丰富的用户画像和精准的定向,另一个是强大的好友传播。腾讯产品线非常广,用户基数相对较大,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用户的理解,丰富的用户画像,帮助我们精准定向到广告最匹配的人群。

郑志昊Peter:广告主可以通过我们的系统,精准定向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学历、兴趣、状态、付费能力、上网场景等多纬度属性,最大化发挥广告的效果。另外一个是基于好友关系链的社交传播能力。

篇11

关键词 微信红包 传播策略 营销模式 社交网络

微信红包是腾讯旗下微信产品于2014 年春节期间推出的一款应用。在2014 年已经小有名气。微信群红包有两种,一种是群红包,一种是普通红包。事先设定好金额及红包个数后,随机或者平均生成不同金额,其他人可以通过点击群里面的红包图案抢红包。微信个人红包,即拜年红包,系统随机生成金额较小的数字,并配上与之相关的祝福语,定向发送给个人。微信红包这个功能并非腾讯原创,之前支付宝和新浪微博已经推出红包功能,但由于支付宝是专业的金融工具,联络人是松散的卖家,关系链并不强大。新浪微博熟人不多,难以产生群聚效应。相比之下微信红包“社交+支付”的搭配更受欢迎。①

微信红包充分显示出了腾讯产品的互联网思维。它使用方便,社交性强,娱乐性非常大,用户体验好,产品不断完善。同时又抓住了中国传统春节送红包的习俗,在春节这个时间节点推出微信红包可谓应时应景。2015 年春节刚刚过去,微信红包成为这个春节的全民话题。微信红包大战不仅潜入日常生活中,并且登堂入室踏上春晚舞台,开启全民摇一摇模式。微信红包甚至有替代传统红包的趋势。表面上看来这是一场关于微信的创新扩散,其实是一场基于社交关系的营销活动。

在春节发红包的品牌和商家不计其数,其中以微博,微信,支付宝,百度等最为抢眼。而2015 年春节红包最大赢家非微信莫属。据统计,微信红包的春节营销,仅在羊年春晚就实现摇一摇总次数110亿次。发出红包5 亿。2015 新年,是从微信红包开始的。从除夕至初五,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32.7 亿次,其中除夕当日收发总数达到10.1 亿次,峰值达到每分钟有165万个红包被拆开。②

成功的新媒体产品一定是满足了用户的某种实际利益需求,并能据此构建起清晰的商业模式继而获得持续性盈利的产品。③笔者试图探索这里面的深层原因,为何微信红包能一举走红,广受好评,其所利用的传播营销策略如何网罗用户。

一、微信营销的传播学特征

1、社交属性突出

作为即时社交工具,微信已经有了庞大的用户群,据2014 年7 月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信已有4 亿活跃用户。微信本身的特点注定了其强关系传播增强了用户粘性。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更是让其社交属性更加丰富。即时通讯功能和社交网络两大属性,让微信比其他应用更能俘获受众的欢心。

2、微信的平台化发展

微信越来越朝着平台化的方向发展,微信已经对其服务、业务平台做了充分扩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信息渠道。④无论是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还是优化商业模式,都使得产品发展越来越全面,在社交功能之外,更增添商业服务功能。

二、微信红包的营销策略

同时期开展红包营销的有支付宝,微博,微信,百度等商家。即使如此微信却一枝独秀,成为春节最大赢家。与其缜密而完整的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思路有关。其自带的社交媒体属性,日趋完善的生态圈闭环,新旧媒体结合的整合营销传播以及活动本身对人性的洞察和趣味性,都是微信红包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去中心化与病毒式营销,引发全民互动

基于社交好友关系带来的活跃用户群体,转发和分享给好友成为基本的关系链传播。微信朋友圈的广播关系,二次传播率高。而微信群从某一方面来说,让微信的社交关系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为微信红包的大范围蔓延提供可能性。

微信红包除了其官方的活动发起外,受众自己及其社交好友发起的收发红包活动才是主角。微信更像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供大家参与。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人人都是红包的发起者和接受者。微信只需设置好游戏规则,让用户与用户之间发生关系即可。微信营销从单一的广告、植入等形式到伴随场景的多元互动,小而精美的移动场景设置,让整个发红包的过程都不再单调和传统。

2、春晚植入广告,电视媒体配合,多屏互补

微信红包除腾讯在各大媒体多渠道宣传外,更与明星,品牌结合。而今年最大的营销平台非春晚莫属。春晚收视率虽然在下降,但是依然是春节的霸主,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广泛覆盖和权威性依然坚挺,春晚与微信红包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用户群,尤其是中老年用户和二三线受众。

不只如此,除了微信平台和春晚的两大主力宣传外,各大传统媒体新媒体均加入了话题讨论,造成大范围的病毒式传播,媒体的配合和互补性高。⑤而正是这种线上线下,新旧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让其受众面覆盖更广。不仅利用传统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又充分挖掘了新媒体互联网的优势,深层次洞察用户行为和场景属性,形成强大的影响力。

3、超强的用户体验,游戏与实用性兼顾,使用场景不同

营销的最高境界是,实用性与趣味性并存,引起用户主动分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信红包对用户心理的准确拿捏,还有游戏的随机性带来的趣味效果,能够不断刺激用户的神经,使得其完全隐去广告宣传的外衣而发展成为全民狂欢活动。

支付宝社交属性弱,红包营销只是简单的发与收的程序,难以引起讨论和分享。每个用户都是独立的个体,看不到其他用户的红包。而抢到的红包大多直接用来消费,很少分享。⑥而社交属性恰恰是微信的最大特点,由好友,朋友圈,微信群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是熟人社交,不仅增强了红包的可信度,并且非常容易就引起裂变传播。并且微信红包在推出后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推出了拜年红包和群红包,普通红包、拼手气红包等形式,大大提升游戏基因。而将红包金额与新年祝福语结合,使得用户不必为金额过少而尴尬。而简单的操作方式更大大提升了参与度。

同时,微信红包的游戏性和娱乐性是其不断裂变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全民发红包到拆红包,刺激用户神经,每个人的红包数量不同,完全随机,拉开档次,又引起诸多话题。整个过程把握用户的心理,趣味性与功利性同时兼顾,即使极少量的金额也能引发广泛参与和讨论,因为其已经脱离单独的红包属性而成为一种游戏。微信轻APP 提供了小而美的移动应用场景,同时又可以与微信支付、微信朋友圈社交网络实现无缝对接。⑦

4、红包秒杀传统广告商,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崛起

微信支付环节打通,渠道外扩,引得各类品牌商家争相使用。微信引领营销潮流,与用户更贴近,互动更频繁,这种模式会改变营销模式,市场,渠道以及传统商业模式,从而给各行业带来改变。

参与微信发红包的品牌主要有:京东、泰康、微店、华为、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微信红包不仅是朋友间联络感情的小游戏,也成为了商家拉拢人气、进行公关营销的活动平台。⑧知名品牌借助春晚和微信实现市场下沉,巧妙地将自己的品牌形象与红包结合。

微信红包在2015 年的成功让其获取了大量用户,绑定银行卡,熟悉微信支付等功能,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推广微信支付,实现信息获取、社交网络平台到商业购买平台的扩张。可以说微信打了一场胜仗。当然随之而来的一些批评,例如手机取代了亲人之间的交流,低头族更多等也给微信带来一些舆论压力;微信红包的取现难和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而如何继续留住用户以及其抢到的红包在微信中消费,微信支付市场前景如何,需要后续更多的营销以及完善商业平台的建构。

结语

腾讯利用春节大力推广微信红包,在移动互联网阵地抢占先机。微信和春晚两大平台的合作是历史性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不仅开启了场景到时点,单线到多层级,弱关系到强关系的营销变革。⑨用较小的成本巧妙地迎合节日节点,洞察受众心理,精心策划的微信红包活动,取得了较大成功,是一次成功的互联网营销案例,让营销变成品牌活动,激发用户消费行动。微信红包的成功经验可供许多品牌借鉴,但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实现商业性和互动性的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商家和用户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①梁锋,《微信红包》[J].《新闻钱前哨》,2014(4)

②《从微信红包的成功看微信支付》,驱动中国网

③徐琦,《“微信红包”的“新”思考——以微信“新年红包”为例分析新媒体产品的成功要素》[J].《中国传媒科技》,2014(3)

④⑧卢迪,《“微信”的猜想,从“微信”的发展看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的平台化》[J]《. 中国传媒科技》,2014(3)

⑤叶生,《微信“抢红包”: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大餐》[J]《. 公关世界》,2014(3)

⑥冯娟,《基于网络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策略研究》[J]《. 东南传播》,2014(4)

⑦曾婷,《浅析微信红包的产品营销思维》[J].《市场周刊》,2014(4)

篇12

被认为是新浪里程碑产品的新浪微博,在赚足眼球后,遇到了商业化的尴尬和瓶颈。面对投资者压力,新浪微博仓促推出许多策略性应用,如智能推荐、展示广告、微博会员制、微任务平台和信息流广告等,但都没有取得期待的效果,许多产品最后不了了之。

据新浪财报显示:2012年,新浪微博全年营收6600万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Twitter以几乎相等数量的用户量,2012年实现了3.5亿美元的营收。

更不乐观的是,新浪微博苦寻盈利模式之际,腾讯微信却以不到两年时间获得3亿用户的速度,成为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这使得本就难产的新浪微博商业化问题更加迫在眉睫。

商业化苦旅

百度和腾讯QQ的成功,诠释了“只要获得用户和流量,就不愁盈利模式”这句中国互联网的经典名言。然而,这句话似乎不适用新浪微博,其商业化探索屡试屡败。

2012年4月,新浪微博推出品牌广告展示系统,基于社交兴趣图谱(SIG)进行广告的精准投放,将品牌内容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当时吸引了一些企业加入,如必胜客欢乐餐厅做的“换菜单”微博推广活动,但由于广告信息强制植入,严重破坏了用户体验和视觉感受,一问世便引起众多非议。

展示广告继承了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却没有充分利用海量数据进行广告模式创新,又与新浪门户广告左右互搏,颇有杀鸡取卵之感,没有解决根本营收问题。

到了6月,涵盖“身份特权、功能特权、手机特权和安全特权”的新浪微博会员制上线,会员拥有15项特权,这看上去是很不错的用户体验,但用户却要交纳10元每月或108元每年的费用。

其实,新浪微博会员制无非是QQ会员的翻版,会员可享受普通用户无法享受的更高端的功能。然而,新浪微博继承了新浪骨子里的媒体属性,是用户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平台,而会员制这种更多出现于具有极强社交属性网站(如QQ空间,人人网等)的制度,能否带来同样盈利效果,要打个大问号。

盈利模式难找,腾讯靠微信大反攻,两头夹击下,新浪微博11月推出即时聊天应用“微友”。此前7月,推出了私密社交应用“密友”—类Path和微信的应用。“微友”和“密友”暗示了新浪微博试图向社交转型的动机,但要想赶上以私密社交起家的腾讯微信,在产品体验上还有不小的距离。

回过来再看9月推出的“微任务”官方平台,将有传播价值的草根账号、个人账号与公关公司,代运营公司以及中小企业等,有偿连接起来,从双方交易中收取30%的平台使用费。新浪解释是为了营造更好的营销环境,但却被外界解读为向草根大号要钱,一些草根大号的营收让新浪微博很眼红,2011年仅“微博搞笑排行榜”的纯利润就达到了1500万元,但这一举措也导致许多草根大号黯然离场,转投腾讯微信。

在经过7月份的内测推广后,12月,新浪微博正式推出信息流广告。信息流广告在用户的信息流中插播推广信息,试图比展示类广告更加无缝地融入到用户体验中,也更适合移动端。

事实上,社交网站的先行者Facebook和Twitter早已推出信息流广告。Facebook本地广告策略就将受赞助内容整合在常规内容中,帮助其在移动广告领域扩张,移动广告已占到其广告营收的20%。Twitter广告推文业务也类似,出现在用户页面的最上方。

信息流广告被认为新浪微博商业化的阶段重点,但直接在用户信息流中插入广告,对用户体验的破坏是毋庸置疑的,在没形成规模前,很难获得收益。

商业化的核心价值

微博和门户,是新浪的两大核心,都有很强的媒体属性,话题是永恒主题,为用户提供及时、简明、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新浪微博的社会化媒体平台构建,也应基于强媒体属性这一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任何偏离媒体属性的商业化和平台化尝试,最后都难免落得损人不利已的下场。

但这并不是说新浪微博的社交属性毫无用处,只是与微信、Path等私密社交平台相比,新浪微博的这张弱关系网虽具互动功能,但更适合提供和传播信息。微信推出公共账号以增强媒体属性,但其数量限制和操作成本,决定其在信息传播规模和效率层面,不可能超越新浪微博。

因此,新浪微博的社会化媒体平台战略,必须基于媒体属性,依托强媒体优势带来的优质内容和庞大流量,有目的性地开放与合作,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细化流量分配,从而更精确更高效地完成信息传递,实现商业化。

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参与者众多,包含用户、广告商、导流网站、搜索引擎、电商以及本地生活服务等(如图1所示)。信息流传播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部分:信息生成、聚合以及分配。对于信息生成,用户可通过原创或转发评论等方式,将内容发到微博上,也可通过第三方网站内嵌“赞”按钮,一键将该网站内容分享至微博平台,可弥补内容精简但不够详细的弊端,还可进一步分析用户喜好和行为,为进行精准的信息流分配提供数据基础。

新浪的社会化媒体平台战略,对广告信息的传播,应更加慎重,因为广告商传播动机并不纯粹,往往不受用户欢迎,信息流广告的强制植入行为,不但没能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交互与连接的优势,反而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体验,增加了用户信息获取成本。新浪微博每天聚合大量内容和数据,但怎么分类和整理,怎么提升用户得到信息的效率和准确度,从而增强用户黏性,这是新浪微博要提升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说,微博搜索质量的提升势在必行。可与百度等专业的搜索引擎公司合作,提升搜索质量和准确性,传统网页搜索也会借机弥补缺乏人气的现状。

此外,社会化媒体正在给电商和零售网站带来巨大流量,据Hitwise统计,2012年10月份,新浪微博给淘宝等电商贡献的流量达到8.6%,“社媒+电商”的模式,是流量货币化的可靠途径。对电商而言,与微博合作,既将充沛的流量导入电商,更为电商带来了一张弱关系网,弥补传统电商公司缺乏用户关系网的现状。而对微博而言,电商所具有的完善的支付与物流体系,正好补齐了新浪微博O2O营销的闭环,可形成完整的社会化媒体消费路径SICAS,即“感知—兴趣与互动—链接与交流—购买行动—信息分享”。

需要强调的是,实行平台战略的基础,是明确的利益机制和运行规则,如苹果app store,苹果公司与第三方开发者的利益分成非常明确,又不存在直接利益争端,这是平台战略能够顺利实行的前提。在基于生态系统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中,作为核心的新浪微博需要做的是在后台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而非不断制造话题等处心积虑地与用户直接接触。

商业化路径

小米科技成立刚满3年,2012年卖掉719万部手机,126亿销售额,小米的成功也是社会营销的成功,其品牌推广、口碑营销、客服等,都依托新浪微博。

小米证明了新浪微博可以完成社会化营销闭环,将社交媒体流量转化为电商流量,实现商业价值,而电商与社交媒体的成功合作,也进一步证明新浪商业化更该基于商业生态系统层面考虑。

包括腾讯、阿里巴巴,都在打造平台化的生态系统,这也正是新浪微博的出路,但前提是,通过合作或自建,搭好基础设施和平台,如微博搜索、微博数据挖掘和微博支付等。

完成这一生态系统平台后,大量的商业共生关系就会形成,新浪微博掌握着最核心的内容数据和用户关系图谱,商业化问题或许迎刃而解。基于大流量、大数据和用户关系图谱这三大优势,新浪微博或许可以采用如下三条商业路径:

其一,是基于流量。

可考虑流量转化和出售。新浪微博有强媒体优势,尽量减少对这一生态环境的人为干扰,并对破坏这一环境的虚假信息等予以规范和治理,使新浪微博成为中国最大的用户生成内容提供商。然后,可通过分成的方式,与电商以及本地生活服务提供商合作,将流量转化为电商流量,实现流量货币化。

其二,是大数据分析和用户关系图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