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5 17:03: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教师的角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毕业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4
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角色转换的要求 4-8
(一) 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4-6
1.课程内容新 4-5
2.结构特点新 5
3.学习方式新 5
4.评价体制新 5-6
(二)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6-8
1.要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 6-7
2.明确应扮演的角色 7-8
二、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困窘的表现及原因 8-10
(一) 语文教师角色转换困窘的表现 8
(二) 语文教师角色转换困窘的原因 8-10
1.客观原因 8-9
(1) 应试教育的现状影响了教师角色的转换 8-9
(2) 在职培训的某些负效能影响了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9
2.主观原因 9-10
(1) 择业立场不稳定的影响 9
(2) 从业动机消沉的影响 9-10
三、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进行角色转换 10-19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基础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的这一角色,在目前似乎很不合时宜,甚至有谁再敢这样提,马上遭到一堆攻击,这一说法的确是够古老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发展了,便去否定曾经的真理,正是因其古老,流传至今足见其颠扑不破,例如我们教给学生“一”这个字的读法、意思和用法,这就需要以教师活动为主,泛读、领读、解说、造句举例等。教师就是教学的主人,在这里这时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抑或有人会说:我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动手查字典、词典,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请问:一个连最简单的汉字都不认识的孩童凭什么能力去查字典?再退一步说,即使能查,查字典的能力又岂是天生自通的吗?所以说,在学习一项新知识的起始,教师必然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不过这种角色随着教学的深入发展和学生知识的丰富而渐呈淡化趋势,曾经听同事一节作文课,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议论文要素,论点的确立,论据的选择,论证方法的使用等。将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得非常明确,但是当学生自选范文阅读加深感知体会时,有个学生向老师提问:“玉汝于成”是什么意思?同事很潇洒地告诉学生自己想办法动手解决,没想到那学生又说:“我已经查过班内所有的工具书,根本找不到”。查过所有的工具书,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是个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他有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这又说明他为了这一个词已经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是能准确告诉学生,什么是“玉汝于成”该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可惜,我的同事太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也想多授之以“渔”,又补了一句:回家继续查!那一刻我分明看到好多学生一脸的困惑。将问题留给学生是正确的,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不知那位学生为了这个词语又要花费多少精力,如果再弄不明白,该会怎么想,怎么看老师。
2、解读文本的示范者
随学生知识的提高,教师的主体作用越来越不明显,这是教学的健康发展,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指示示范作用已经成为目前影响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即尊重学生主体个性,又不能“退隐江湖”,让学生自由“独霸课堂舞台”,必须重视和充分发挥好指导示范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读、诵、理解、鉴赏、研究探讨、作文、口语交际、人格品质等多方面做出表率,示以学生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步骤;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才能收到更快、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读课文,教师应为其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朗读的技巧、要领;学生背诵,教师应以准确熟练的背诵给学生以目标和鼓舞;学生回答问题,各抒己见,这需要老师引导梳理,概括成完整、正确的认识;学生百思不解,欲罢不能、难以逾越时,教师应生动、流畅地讲述,让学生豁然开朗。要想让学生学会批注评点,教师就要对所教文章或学生作出示范性的批注评点,教师用直接的指导给出批注的角度和方法,让学生顺着示范这根“绳”走下去。例如评点《藤野先生》“我拿下来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示范:是受宠若惊,是心存感激,与前文相比,作者何其感动。不安是自责,不安更是激动,不安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怀念,我的不安尽显先生的崇高!
评点“……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示范“是自豪,亦有悲酸,是感激先生,也是回应上文,还是下文伏笔。”
有了这样的例子,学生方有样可依,在“依葫芦画瓢”的过程中渐渐就能把握要领画出像模像样的“葫芦”来。
鉴赏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解读文本的要点,也是考试中的命题热点,教师解读评析文章时就要用具体的例子指出“描写特点”一般指什么,其作用应从哪些角度考虑分析,鉴赏的语言应怎样组织,有什么风格或是“模式”等等,使学生从教师的示范中感到赏析文本、感知文本不是空泛的,而是有很具体的方法的。例如赏析《白毛女》中第二场开头的舞台提示,示范:此处用细节描写方法,取典型代表器物、动作、神态,显示人物身份,暗示其剥削本质;细节描写有动有静,有形有声,有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幸福”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与前文对比深刻揭示出剧作的矛盾冲突实质。
但是目前的教改似乎有点左了,学生不但是主体,几乎成了主宰,教师几乎不涉足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读,让学生背。理解分析,就是把“教参”转述给学生;随便确立个专题就让学生讨论,一阵七嘴八舌就结束了事;鉴赏诗文,只拿“专家”的评价标准衡量学生的理解;写个题目就让学生做文,未了只写几句“官话”般的批语;什么问题都由学生回答,甚至把学生的提问还转嫁给学生,不管回答怎样,一律“很好”“座下”,不少教师在学生似是而非的发言后,不做明确的小结就结束发言,结果是问题不了了之,课学完了,讨论结束了,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鉴于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示范作用必须“旧事重提”。
3、教材文本和“课标”的知情者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是实现教学目的主要载体。所以说那种淡化教材文本,一味追求“拓展创新”的教师想实现教学目的,必然会事倍而功半。当然传统的“教教材”更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思路,我认为“用教材教”,才是一种较为理性、成熟的教学思路。
毋庸讳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视是传播知识的主体。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和谐的脉搏跳动”,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究,并能适时地给予学生知识上的点拨和学法上的指导,切实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制定上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学生的“主权” 回归势必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看似有序、缜密,实则机械、呆板的教学流程。为此,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语文教师要真正把主权归还给学生,就必须确立两种意识:一是民主意识;二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盛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个性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语文教师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感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即以新课程所强调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这样,就广度而言,个体的精神境界、思想品德和语文水平将得到完整的提升。
二、关注差异,做学生个性发展的激励者
素质教育的精髓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素质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要做到“一个也不能少”,升入初中的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学生学习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如果不顾及原有基础差异和个性差异,而用统一标准去评估“达标”度,将会窒息许多学习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关注学生在母语学习中的差异性,明确其中常蕴含的特殊性乃至创造性,相信那些无法为统一标准所整合的学生恰恰可能是很有思维活力和言语个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包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将很有现实意义。
三、塑造灵魂,做学生立身行事的引导者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担负起传播思想文化和培养社会人才的社会使命。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具备许多素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就成为教师的内在表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语文教师角色问题追踪
1.高估或低估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根据自己对学生的掌握而备课。但是在课堂中显现出许多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正确地回答问题或者学生的回答根本就不符合。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有过高的估计,教师提出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而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还仍然一味地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期望,那么就必然给教学带来阻碍。另外,作为一个高中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这一点是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忽略的一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不需过多地担心学生的认知能力,如果教师低估学生的学习水平,那么就会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阻滞,思维的空间性也更小了。
2.教师课堂文化失色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过度的放手其实是一种教育文化的丧失。在教学中,对教育规律、学习规律的淡化、教师目标和成果的追崇以及课堂中缺乏创作型思维模式等等原因,都会促使我国的教育走向盲目化。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没有真正地做好学生引导性学习的工作,这就表现出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文化不够充实。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促使教师更加地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也在教材中融入了许多社会性的内容,但这些知识的输入是远远不够的。
二.现代语文教师角色转型的探索
1.资深的学习者
从语文这一学科的人文性出发,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综合的语文知识以及娴熟的授课方式;还应担负起对文化的传播和人格的塑造。语文教师在第一步就要把自己当作是学习者,才能进一步地成为教学者。教师应该站在学习者的视角来解读文本,领略学习的氛围,并深入地探寻学生应掌握的内容,这样就能促使教师充分地准备好相关的资料以及问题。其次,教师再回归到讲台上,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角色来带领全体同学进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就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目标,并明确文本中的难点信息。另外,教师还应该深入地研究教育学,促使自己朝着研究型教师迈进。
2.必要的讲述者
事实上,教师是一个从事于语言的工作行业,语言成为教师基本的表达方式。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中因为讲得太多了,并受到严厉的批评。但随着新课标改革的进行,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在课堂中对一些错误的问题不敢多讲,并任由学生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但是教师作为课堂中的主导,对文本的讲述是必要的。另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不到的深度,这时教师就应该进行深入地讲析。对于一些必要的问题解答,教师就不能随意性地对待,要把提到的内容展现教材的相关知识,或者是对重难点的详细解读,或者是教师创新性的理解,或是为了表现语言特色。在课堂中,教师必要的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准,不能过长。
3.灵活的组织者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们必须结合初中语文学科特点与语文学科教学现状,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真正实现课堂高效。以下就语文教师角色问题作探讨。
一、导演说
自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代替。老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这就是“导演说”的“由来”。
“导演说”要求教师当出色的导演。要当好出色的“导演”,我们就要对教学内容(“剧本”)了如指掌,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主要作引导和点拨作用。
二、主持说
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体现在指导学生“自主”管理上,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这样老师的角色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语文课中的一场辩论会,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评论员)。一堂朗读或诵读课,老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若教师能出色扮演这些角色,就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记者说
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和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中考的主要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关于“理想”的话题,老师可以从“理想是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怎样实现理想”等方面采访学生。再如“树”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毁树容易栽树难。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
1. 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习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统治地位被动摇。教师作为学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了,不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渠道的方法。
2. 要做学生学习的领航者 教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偏差时,及时点拨、指导、协调,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放任自流,游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让学生信马由缰,该给学生引导的不“引”,该给学生讲解的不“讲”,漫无目的地去“探究”。笔者认为,在新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当好一名“领航者”,关键体现在钻研材料、解读文本、组织备课上。
3. 要做平等的交流者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角色,转为以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使“对话”能积极实施起来,并富有成效,教师必须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首先,教师要能走近学生、体察学生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困难。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做“文本”的第一阅读者。其次,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不给予廉价的表扬,也不要肆意否定或批评、讽刺。第三、教师与学生对话平台的搭建,还依赖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态度与深度。教师要有耐心地去引导,给予每个学生读书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继而又将其转化为阅读的动力。
4. 要做课程的建设者 现在的课程是由文本课程转为多元课程、由抽象课程转为体验课程、由他人课程转为自己课程,这决定教师的角色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查找教学资料和补充教学内容,具有更多的创造形式,新内容的空间,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表达自己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师的导向标,指导着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精确定位。语文课程大致可分为必读课程和自读课程。在必读课程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均衡性,让学生通过必读课程的学习,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在自读课程中,教师一方面应该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另一方面应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5. 要做愉悦氛围的制造者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是语文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好比是一项课余生活中的一次野炊、一次旅游……那么教学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只有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氛围,才能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必须成为愉悦氛围的制造者。
【关键词】灌输者对话者传授者共享者执行者创造者裁判者促进者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课改区的教师陷入了困惑迷茫,尤其是农村信息比较封闭的地区,教师更是无所适从,有的甚至还是老一套,换汤不换药。课程改革后,究竟应该怎么教?教师的角色有哪些变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灌输者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其特点是追求固化的系统性和严谨性,重教轻学,信息交流以单项交流为主,课程呈现出流水型作业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新课标已经确认语文教学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提出了“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进步”。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对话人的学生,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以开放的胸襟与学生平等对话和碰撞,为此教师必须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发展意识。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教学的目标要由知识的传授和应对考试向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转变。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个任人塑造的物体,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自主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考试成绩和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二是以人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教师的出发点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主要任务就应该是在知识与情感领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而不是强行的灌输。
三是平等民主意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该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见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要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故应该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进行对话,在对话交流中,学生要获得发展,教师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要从教学中获得新的发展,包括从学生身上得到启示,实现师生之间的“双赢”。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共享者。
新课标倡导“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的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共享者”则体现出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新境界,真正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对话地位,实现了师生互相影响、补充、促进,最终共同进步。
教师作为“共享者”,要与学生共享知识和精神财富。教师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同样有着求知欲和精神需要,而不是“留声机”和“传授机”。在对话中,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与学生共享,在倾听学生的言说中,学生的见解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同样作为独特的财富展现在教师面前,教师也可以获得一种知识和精神的收获。在对话中,有时学生的见解会超越教师,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的信息不会逊于教师,分享信息是师生作为“共享者”角色的最大收益。
作为“共享者”师生可以共同探讨,形成共鸣和碰撞。共鸣形成共识,碰撞会激发思想的火花。学生有权利质疑和发问,甚至批判和否定。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面子,具备向真理投降的勇气,与学生在争鸣和碰撞中获得创造性的思想成果。师生之间的商榷并非是是非之争,更多的是互相启发、补充和完善,受益者是师生双方。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而应该看作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
三、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主动创造者。
在师生关系的层面上,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在教师与学校、社会的关系层面上,教师是最大的被动者。在以往的课程编制中,教师只是消极、被动的忠实执行者,对教科书的选择、重组、评价和传输的方式都没有自,更不可能对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创造。再新课标的引领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得到充分释放,从而由被动执行者转换为主动塑造者。
其一,就课程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科书进行“裁剪”。新课标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出适当的取舍,切忌简单照搬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
其二,就课程的发展而言,教师要将课程面向生活、面向实际、面向未来。要着力于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构建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语文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的充分发挥。诸如让书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素材进入语文教学流程。这样语文课程才可谓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其三,就课程实施而言,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在语文课程日益走向开发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基本趋势下,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其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从而点燃与学生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创意写作的内驱力。
四、由成绩的裁判者转换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掌控者。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师生双边互动活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掌控者,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在初始阶段,一定要很好地把握知识的难易度,尤其教授文言文,在要求学生字、词、音等基础知识上要严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控。
组织者。课堂活动的组织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教师应当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许多课堂活动的成功,依赖于良好的组织、明确的活动目标和积极的活动反馈。教学过程要紧凑、生动,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做到讲练结合,全班操练与个别操练相结合,口头操练与笔头操练相结合。练习要有易有难,难易结合。在组织每一次活动前都应制订一个较详细的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激励者。激励是隋绪教学的关键。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行为会变得更具有活力。在认知水平相对平衡的隋况下,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态度、个性、心理状态等,对语文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以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充分的信心和喻快的心境。要注意了解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个性差异,对症下药。以肯定评价为主,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语言表达。当然,这种激励也不能过于极端,以防止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隋绪。
创造者。教师应是创造者。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气氛,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因人因材创造一个有助于学生愉快接受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和环境的变化,运用学生最适宜、收效最好的教学技巧。语言是一种交际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使用才能形成,这体现在语言应用和大量阅读上,在课堂上讲解语言知识是必要的,但“讲”不能代替“练”,知识不等于技能,记忆不等于学生的思考,学生的练习应该是思考与规律的总结。
参加者。教师除了组织教学活动外,还应同时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通过教师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民主和平等。这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参与应该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
评估者。教师作为评估者,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通过参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和反馈,及时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的进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对于学生在回答问胚和活动中出现的偏差,教师不应打断,而要在活动结束后,以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方式,给予纠正和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的讲解和说明,然后针对问题进行下一步的提高训练,切忌充当好好先生。
话题提供者。教师必须是优秀的话题提供者。他们应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和应变表达的能力。他们应成为学生需要时的语料信息的提供者。在诸如写作训练、一对一练习、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中,当学生需要某些语言或信息时,教师要积极提供,提供的语料信息不应是单方面的,应该是能辩证思考的语料信息。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品德、学识、教学思想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对自己扮演的角色予以充分认识,要对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这给新时代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再是一句空话。
一、教师应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能只应付过程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先把一节课设计成为有知识可以学的课,而不是华而不实的过程,把一节课导演成了热热闹闹的闹剧。语文永远如大海一样的宽广,因此每一处海域都有它的独特魅力,这些迷人的领域,只有潜心钻研和发现的人才能感受到。因此一个老师,首先不要逃避难度,不要找借口为自己的懒惰做掩饰,其实,有很多的宝贵的资源就在我们的不经意中错失,而我们势必也在不自觉地带领着学生按照着我们的喜好学习语文,这样带出来的学生,他对语文的学习永远都是畸形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先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从语文的各个角落找出趣味,然后让学生能够在看似荒漠的文字里过滤出黄金,让学生在犹如人间仙境的意境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教师要做一名出色的导演应学会推陈出新
做老师都想把自己的课上的人人喜欢,然而真正能做到这个的,确实是不容易!上好一节课,不是难在知识的讲授,而是难在了教法的设计。每一节课我们都要精心准备,然后精心设计,而设计好一节课,再把设计好的东西很好地在课堂中运用,我们在准备课的时候,要像导演一样,在授课前做精心的准备,授课时成竹在胸,时刻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并且能把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这是授课的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好些时候,我们都想到了,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往往望而却步。每个人做某个事情做多了,都有烦心的感觉,学生在听老师的课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反映,因此,如果你不在授课中推陈出新,久而久之,学生会把我们循规蹈矩的课当作摇篮曲。因此作为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可以自负,认为自己的方法独一无二而不去变通,从而使自己的付出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要因为自己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历史而倨傲,岁月就是一把双刃剑,过去了就成为记忆,一切还都要从头开始。
三、教师应充满人文关怀,要以情动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枝一叶总关情。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应充满人文关怀,师生之间更是情意绵绵。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畅通无阻。“情”忌外加,矫揉造作,“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学对它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感。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是靠单纯的技巧和手段的转变,而且是理念、情感的转变,以及学养和素质的提高,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客体意义上的“知道”,而且是主体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让学生感、说、动、做,让语文融入学生所有的感觉中去。从根本上讲,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提升语文教学的境界。
四、教师应是课堂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严格的长者
课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教师作为“平等中首席”,他本身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琢磨讨论,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要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积极创设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身心解放,无拘无束,无心理负担,就能勇于求知,寻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就不会浮在表面,而会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碰撞,溅发火花,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各自受到启迪。
五、教师应做学生的开路先锋,而不是素质教育的束缚者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主要是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最后我呼吁我们的语文教师,别让高考统治我们的思想,别让“八股”式课文分析束缚我们的教学,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吧,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一、深思熟虑,做精明的导演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期初,我对照新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进一步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把课备好是把课上好的前提。王荣生博士指出,上课前要充分估量学情,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学生试着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老师给予帮助,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学习内容,揣摩不出的教师给予帮助。
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正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我在备课时坚持一个观念: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幕后的导演。在钻研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预设他们可能遇到的疑难,探究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设法创造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随机应变,做灵敏的主持人
课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阵地。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有所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围绕着这个目标,我的课堂教学分五个环节。
1.序幕:课前3分钟表达
初一时讲成语故事,初二举行美文荐读,初三开展演讲,按日轮流,人人必须登台展示。这一系列活动,呈递进式发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
2.开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特定的情境引出好奇点,引起学生的疑惑、惊讶,能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首先播放刘欢演唱的《好汉歌》,随着高亢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学生情绪激昂,有的甚至跟着“吼”起来。我故意问道:“这首歌出自哪里?”他们立刻异口同声地回答:电视剧《水浒传》。我顺势引出课文内容:“《水浒传》中是谁倒拔垂杨柳?他是怎样的英雄好汉?”学生对课文主人公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保证。
3.发展: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是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新知识,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引导学生自主接触新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如: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前,我要求学生:(1)找出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用文中的词或句说说你的读后感;(3)说说西双版纳的美;(4)思考作者如何表现美。
4.:围绕主问题合作讨论,深入探究
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主问题也就是思维空间较为宽广的话题。设计主问题可以避免把文本分解得支离破碎,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主问题的设计可以是多角度的,结构、语言、内容均可考虑。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设计了一个探究题:“课文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层的生活?两部分内容能否互换?”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最后集思广益,总结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思路加深了理解。所以,主问题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
5.结局:质疑解疑,水落石出
宋代的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在自主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最大,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主动探究的习惯。教师要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点拨和引导,或启示,或追问,或引向深入,或拓展开去,开启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用投影打出一幅“三夫叩石垦壤”的插图,要求学生找出图中的错误,学生通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对插图提出了几点质疑:(1)“三夫”握工具的姿势不正确;(2)“叩石垦壤”的工具不能用四钉耙;(3)山上的草木太少。我提示学生,劳动姿势问题要访问父母及农民,挖山的工具要依据山的地质状况而定,草木的多少要视历史上的物候情况。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表示有兴趣作这些研究。他们找资料、访农民、问专家,热情高涨。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主持人,创设情境,抛出话题,把学生推出场,相机而动,适时而导,并且做好节目之间的串联和归纳。
三、高屋建瓴,做广博的引路人
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是读写能力。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厚积才能薄发,博采众长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同样,擅长写作的人对语言文字会更敏感,理解和欣赏的能力也更强。毋庸置疑,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必须在此开道铺路。
1.引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积极引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在很大程度上,课文只能是引子,所选的只是经典片断。我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欲望,阅读相关作家全部文章的欲望。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让学生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我让学生课外阅读《骆驼祥子》。除了名著,我还引导学生读思想性、艺术性强的读物,读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丰富笔头,增强语感,感悟人生。
一、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功能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本文使用质的研究方法,即以研究者本人为主体,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对研究对象行为和意义构建提出合理解释。应用在本文之中,主要表现为实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二)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功能。笔者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认为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发展和提高。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题,需要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引导,这决定了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帮助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角色功能。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加以辅助和引导,力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有所发展,另外,在提高他们语文知识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人。
案例:笔者在语文授课中常给学生推荐精美的文章,并会让他们摘抄好词好句好段,以帮助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文学积累。
2.钻研课本,将课本知识最大化的授予学生。语文教师是沟通语文课本与学生的媒介,语文教师对课本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都密切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学要更认真的对课本和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力图使课本上的知识都能通过课堂传授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和理解学习内容。
3.与学生友善相处。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影响着课堂效率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要受到学生的欢迎,需要具备学生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并努力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问题,和他们友好相处。
案例:初三年级某同学说:他本来很喜欢语文课,有一天在课堂上他和同桌商议如何背诵,老师以为他们在说闲话,就狠狠批评了他们,他不服气,就再也不愿意认真听课了。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看到学生其实是需要理解和包容的,遇到问题,教师应该先了解情况。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语文教师的角色功能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教授课程,还需要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满足学生求知和审美的需求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去。
5.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组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课程进行恰当可行的设计,力图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参与课堂活动。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相应的鼓励机制,努力使所有学生都受到重视,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合理,不能打击学生积极性,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
6.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是一门表达美展示美的学科,课本内容本来就包含有许多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教师应该在授课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建立起良好的三观,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功能局限于此,但以上六点应当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职业的要求很高,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就应该遵循相应角色要求,在这一岗位上作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
除了上述的基本角色功能,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还具备起其他的升华性的价值。
(一)渲染愉悦的课堂气氛
语文课程具有这其独特的趣味性和美学性,能带给师生以美好的享受。然而家长希望的是考试成绩,学生则希望课堂能够新鲜有趣,教师则认为应最大限度的传授课本知识。这三者要如何协调呢?笔者认为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传授并不矛盾,如果能将课程活动设计的好,学生将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更大的热情,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将一些游戏与课程结合起来,并设置一些奖励,带到学生参与进来,学生既能展示自己,又能得到鼓舞。
(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的成功不应仅体现在学生成绩高,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作业完成情况,词句使用能力都需要考虑进来。因而,中学语文教师不应该仅限于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技能,还要促进学生实际语文能力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的进步应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标。
(三)在语文教学中找到乐趣
教师如果仅把教学当作谋生的手段,每天浑浑噩噩、按部就班的上课、下课,必然感受不到语文教学的趣味。如何让语文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乐趣呢?首先,教师需要主动追求语文艺术和创造,只有切身投入,才能有更深刻的感受。其次,教师应培养起和学生的感情,以他们的成长为快乐,在奉献中实现价值。
自新课改以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特别是学校,都非常重视“如何创建高效课堂”,从观念转变、备课改革、问题导学、学习小组、展示对话,到课型创新等教学方式都做了深入的探究,有益的尝试,具体的安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在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方面也应积极地探索,要改变以往的旧模式,老方法,要推陈出新,重审自己的角色。
我们知道,新课改要求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改“以教为本”为“以学为本”,要想出方法,创造条件,设计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要从简单的“满堂灌”转化为“问题中学习、学习中讨论、讨论中展示、展示中对话、对话中指导,指导中训练、训练中归纳、归纳中延伸”。这个时候老师不在是主角了,要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中。学生才是高效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解放思想,还学生以自由,给课堂以高效。
针对语文的学科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首先要做到的是教学要素关系的调整,尤其是语文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调整。确定下来的“以学为本”的方针,要求语文老师角色从课堂的主讲者到新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角色的转换要得体,把握的尺度要准确。要让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靓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牢牢掌握住语文知识。
如:在教授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语文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1.词、词牌、题目的基础知识。2.收集的生平事迹,为理解该词提供背景资料。3.收集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秋”的经典句子。4.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把以上知识点搞出来,形成小组问题资料。然后请2-3名学生展示其学习效果。把收集起来的诗句择优抄录在黑板上,让学生分别把抄录的诗句和词反复诵读,对比诵读,把握各种关于“秋”的诗句所含的情感。然后再根据情感和教师的诵读指导,再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情感含义。特别是词的诵读。要读出“湘江秋景”的美丽,读出情感的大气、豪气。接着让学生自我探究:根据词的内容,绘出一副伟人站在湘江橘子洲头的图景。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展示图景,教师在整合信息,指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该词的情感。最后布置探究作业:对比阅读,《沁园春 长沙》与《采桑子・重阳》,真正让学生做到当主角,成主体。
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真正的实现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勇于探索,积极尝试,认真教研,争取早日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效语文教育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