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06 08:14: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

篇1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是以课程为载体,在小学阶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教学活动,使青少年与儿童获得一系列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课程内容不全面,课时设置不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资源不充实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探究。

1转变观念,对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健康教育就是学生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在这样错误观念的误导下,教师没有给予健康教育课足够的重视,往往不能按课时来完成教学计划。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它是一门以所有人为对象,进行生理、心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是改变不良行为,建立科学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学科。目前,小学阶段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搞好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养,就必须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健康教育学科。因此,作为新时代肩负学生发展与成长重任的教师,需要提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改变照本宣科,机械讲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实用性不强,学生感觉不到与自身关联性,往往会认为学了也没有用,而且还枯燥单调,学生不感兴趣,教学自然不会成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要善于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例来入手进行教学,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性与可信度。学生会感受到健康教育课程与生活的关系,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3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具有的供教师展示和操作,有的供学生操作,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学生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具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学习效果也较好,这是由生本理念决定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他们想去探寻一个问题时,如果老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源供他们自主探究实践,学生的学习动力会增强,学习的程度会大大加深,课堂的氛围也会更热烈。例如,在使用平衡膳食金字塔演示模型时,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在讨论研究,当上台演示的同学操作时,学生都认真地在比对自己的想法,最后再由老师在黑板贴图指导。我想,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一定是扎实的。

4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既要有相应的内容传授,又要有适当的课堂讨论,更要有课外延伸。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班会、宣传栏、校报、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不同内容的健康保健知识,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校内教育,还需要校外、社区、家庭的支持,通过邀请校外医疗机构开展知识讲座,召开家长会等,形成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保健习惯,最终达到“教育一个孩子,转变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功能,形成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大健康教育”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进行健康教育,是促使中学生掌握健康保健知识,形成健康行为的有利措施。我们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健康保健宣传活动,举办卫生救护演习、健康保健知识图片展、健康保健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深刻的健康保健与安全自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5健康知识教授要与学校的常见病防治相结合

在当前的学校健康教育中,很多学校都秉承着对疾病采取预防为主的态度,对于常见的可以通过学生日常行为加以预防的疾病,学校都积极开展相应的预防活动,主要集中在视力保护、龋齿防治等几种疾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视力保护不注意,就极容易造成近视的后果,因此学校对近视眼的预防格外重视,为此教师应当积极配合学校的活动,监督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并定期对学生的视力进行检查,从而促进学生眼保健操效果的提高。鉴于写字姿势不正确也会影响视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授课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使学生的视力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好,例如吃糖过多或者刷牙不及时都会引发龋齿问题,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早晚刷牙、控制食糖量的习惯,并定期对牙齿情况进行检查,防止龋齿的严重性加大。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相结合起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宽广,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模式互相促进,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避免学生在学校学的是一套,到了家中与社会上又是一套的现象发生。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家访,尤其是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孩子,要及时与他们家长沟通,互相了解情况,使家长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健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学阶段的健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与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夏明娟.构筑小学健康教育的理想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3,(26).

篇2

现代大学教育观念体现在其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辩证统一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和政治品质的培养。而个人本位观注重发展个人需要,从现代大学教育的观点来看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结合正好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完整价值观点。实际上,文化学习和知识学习既有社会价值的因素也有个人价值的因素。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顺畅地融入社会,和谐地与周围的人或事物相处时,他才能构建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友好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除了考虑要如何将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以及如何与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能力。但是,大学生人格和品德形成以及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常常存在很大的误区,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由于对上述两个问题认识不足,加上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足,以及重视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问题的事后处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不高。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至今有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仅仅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而对大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学业等诸多困惑的大学生无关,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生理疾病、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先后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工作的重点放在咨询和治疗上,缺乏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念。

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很多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实现、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杀、凶杀等恶性事故更呈上升趋势,越来越严重地危及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是: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挫伤与自信心的消失,五湖四海的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出现交流中的困难,产生孤独,不适应大学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引起心理失衡。知识与阅历的匮乏,产生认识和情绪上的极端表现。此外,独生子女自私、胆小和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都对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与品格造成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乐往与封闭孤独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竞争与求稳的矛盾、性生理发展与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也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根源。

健康包含四大要素:生理平衡(没有身体疾患)、心理稳定(没有心理障碍)、社会成熟(具有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良好的品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理学家英格里希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工作者孟波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总之,心理健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变化;二是能有效、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大学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身心正常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影响整个社会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和形成率,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高校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自觉自愿地保持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将对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大学健康教育尤其采取以下积极对策:

(1)教师应具有科学的教育观,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发挥课堂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在体验掌握知识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体验创造,体验收获,体验成长的美好。学校既是读书的地方,也应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地方;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既是引导学生进步,又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地方;教师既是学生的引路人,又是学生的知心人。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能力。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学生,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3)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自觉行动。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着自身的能动行为,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主体参与,其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通过课内外各种环节教育,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提高,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进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得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自觉行动。

(4)学校应努力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自我、环境以及自我内部的矛盾运动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通过自觉接受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大学生自身出现的认识偏差,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良好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愉悦身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只有在开放、自由的广阔空间里才能实现大学生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种空间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在自由独立的心理空间中,人们追求着理想和终极价值,发现自我、把握自我,实现人格的完善。心理空间以物理空间为依托,但主要还是要求在精神上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要求有一个能任其自由发展的精神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应提倡交流与碰撞,提倡开放与争鸣,提倡兼容并蓄、多样性的统一。校园文化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篇3

目前,很多老师深刻体会到:像厌学、自卑、烦躁、目无他人、意志薄弱、无节制上网、与家长顶风上等这些令家长头疼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何因地制宜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1 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1正面接触,疏导激励

班主任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或班团队会,给学生们灌输积极向上、勇于面对、不断挑战的情绪。例如,在班内可以召开:“争当光荣的升旗手”、“我爱班集体”、“手拉手心连心——学习生活互助”等班团队活动。从而激励学生以班级为核心,热爱学习,关心帮助同学,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人人争做班级的主人。

1.2突出重点,分别指导

在一个班集体内肯定存在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老师需要有针对性的措施。老师不仅要教课,还要在心理方面给与学生重点辅导。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好辅导呢?

1.2.1个别谈话,用心交流

对于有心理倾向的同学,班主任老师要格外关注。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向家长一样关心学生,找到他们心理症结,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个别谈话中,老师要以师长的身份亲切的、诚恳的与学生交谈。从学生细微小事谈起,避免空话、敷衍了事。

1.2.2以点带面召开小型座谈会

座谈会可以请不同类型的学生参加。比如: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学习中游的。老师可以通过小型座谈会和学生促膝谈心,不贬低、不挖苦学生,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们。老师还要特别重视学习差的、情绪低落的学生,给他们学习生活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1.2.3与家长沟通,架起家校桥梁

家校沟通是舒缓学生不良情绪的好办法。老师要时刻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优点。不能总向家长告状。对出现症状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齐心协力去解决他的问题。学生一旦出现不良心理症状,老师要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采取良好措施尽快解决。

2 家校结合,注重实效

除了学校、老师辅导以外家长也是帮助孩子稳定心态的重要环节。很多校长建议家长应经常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情绪状况,随时反馈孩子在家的动态,便于及时调整辅导方向。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的优点,不要总是在家长面前告状,使学生讨厌老师与家长沟通。

2.1利用校讯通平台与家长联系

经常利用校讯通平台。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校讯通平台及时把学生的进步通知给家长,使老师和家长共享学生进步的快乐。

2.2经常与个别家长沟通

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耐心辅导,对他们真正地加以关心爱护。老师还要抽出时间多与家长沟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

3 同学互助,共同进步

很多学生认为老师、家长的话是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同学朋友间的聊天、交流更能让他们听得进去。因此,老师要多让同学之间参加互助交流活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在班级里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活动。小组同学学习有困难时,小组长带头指导帮助。放学后,小组同学一起活动、一起做有益的好事。例如,双休日邻近的学生可以一起学习或到附近敬老院做好事。还可以一起娱乐一起谈心,使他们共同进步成长。

4 榜样力量,魅力无限

4.1邀请毕业生到班级与学生交流

在班级里也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校与应届学生沟通、交流。让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弟学妹们提出建议,以同龄人谈心的方式帮助学生少走弯路。

4.2在班级中树立全能榜样

老师可以通过学习园地、班队报等展示班级各方面的小榜样。例如,学习榜样、劳动榜样、智慧榜样、绘画榜样、书法榜样、体育榜样、声乐榜样、刺绣榜样等等。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

篇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对人类健康概念的更新,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强调防病保健。所以要求广大护士必须改变传统的护理观念,在“以病人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时,注意对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知识,促进患者全面康复。目前,由于山区经济文化落后,医院患者健康观念陈旧,医护人员素质较低,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至使在对山区医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1 不利因素

1.1 护士健康教育观念淡薄 由于受传统护理教育、护理方式、管理模式以及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影响,护士每天只是把铺床、打针、完成医嘱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对施行健康教育不重视,而且医院对此无要求,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

1.2 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知识 由于受山区医疗资源限制,山区护士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进修学习机会少,进行健康教育既无能力也无动力。

1.3 教育内容贫乏 目前,医院对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停留在入院须知、出院指导及卫生宣教上。对怎样了解患者的健康需求,同患者进行沟通没有有效的指导。

1.4 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护士怕施教与医生说法不一致,引起医疗纠纷,伤及自我。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主动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1.5 患者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人思想观念陈旧,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铺床,不相信护士的健康教育讲解。只相信医生,对护士善意的叮嘱不是不理不睬,就是不能很好地执行,健康教育收效甚微。

1.6 医院科室设置不细,护士较难施行健康教育 山区医院由于医疗经费不足,分科不细,人员较少,一个科室病种多,病情复杂,护士由于知识面限制,很难面面俱到,造成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力不从心。

2 解决对策

2.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为有效进行健康教育,医院应主动引导护士树立健康教育观念,对护士进行政治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理念。学习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医院、科室,了解国内、外护理动态,从而认识健康教育的意义,转变观念。

2.2 坚强护士业务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健康教育技能 (1)学习方式:定期组织学习,自学,定阅报刊学习,争取机会外出学习,同事之间相互介绍学习。(2)学习内容:疾病诊疗、护理知识、预防医学、心理学、营养学、人文科学,切实提高护士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能力。

2.3 加强对患者家属施教,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由于山区经济条件限制,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很多事情需要家属来协助、督导完成,同时患者处于疾病困扰之中,希望得到家人的关爱和支持。家属获得健康教育信息,患者就能获得更多的益处。

2.4 加强医护沟通,提高教育水平 护士要经常与医生交流,在专科疾病知识方面,多向医生学习,熟练掌握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争取医护观点一致,杜绝医疗纠纷。

2.5 因人施教 对文化程度低和接受能力差的患者,护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讲解,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要讲解疾病的病因、诱因,病理变化,愈合,还要讲解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其全面了解自己的病情,自觉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篇5

【关键词】一对一健康教育; 产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44-01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观念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传统病人被动接受诊治护理的形式,被日益发展的病人主动参与形式所替代。而病人的主动参与必须以掌握一定的健康保健及疾病的知识为前提,因此健康教育在现代护理中颇受重视。[2] 我院自2009年4月开始探讨一对一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4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71例为实验组,其中正常产103例,剖宫产68例、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25.82岁。抽取2008年7月~2009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71例为对照组。其中正常产112例,剖宫产59例,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26.26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胎次分娩方式等方面分布均衡,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由主责护士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征对性个体化教育,适时进行一对一教育。从入院介绍,产前、产时、产后、出院指导,母乳喂范养知识,新生儿喂养及护理技能方面,通过口头讲解,示范,手把手指导,书面教育,走廊张贴图片、文字、宣传栏的形式,给予及时的一对一指导,护士长随时检查督促实施情况,并进行提问与补充,以便产妇及家属更好的掌握宣教内容。

2结果

两组产妇自我护理能力、新生儿护理能力、母乳喂养成功率、满意率见附表,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附表:两组产妇接受健康教育后效果比较

3讨论

3.1 一对一健康教育提高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通过对出院产妇自我护理能力考评结果观察,大多数产妇均能在住院期间获得产褥期自我护理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很大程度的降低了由于知识的不足或缺陷导致的产褥期母儿疾病,增加了安全感,减轻产妇及家属的许多心理负担和压力,改变以往的不科学传统习惯,增强了自我护理和保健能力。

3.2 一对一健康教育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责任护士从母乳喂养好处及重要性着手,从“三早”“三贴”挤奶手法等方面,强化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技巧,从而使产妇积极主动的参与母乳喂养,大大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3.3 一对一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一对一健康教育在产前、产时、产后都有非常积极作用,产前健康教育从“生男生女都一样”以及心理,生理,物品准备几个方面提高科学的建议,使产妇充分认识到分娩是大自然赋予女性的神圣职责,帮助产妇树立分娩的信心。产时,正确指导产妇各产程的配合及注意事项,并适时给予鼓励并帮助产妇喂水,擦汗。产后,从出血量的观察及第一次排尿的重要性开始讲解,使整个产程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增强护患沟通,从而建立了和谐的互患关系,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4 一对一健康教育拓宽了护理人员的知识面,锻炼了护理人员人际沟通能力。适时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产妇需要进行交流,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而且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使护士的角色由单独执行操作者转向教育预防者,这从根本上激发了护理人员的自觉性,同时使护理人员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一对一健康教育指导,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将产科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与人性化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产妇满意,社会满意,护理人员满意的共同目标,值得在产科工作中推广应用。

篇6

【摘 要】目的:通过护患健康教育沟通,提高患者在治疗的依从性水平。方法:将96 例住院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8 例和观察组48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观察组使用健康教育卡,并且每周一次的沟通活动,加强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结果:在互动模式健康教育下,观察组的组患者遵医行为,明显顺从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以及家属在护理的满意度和对骨折知识了解中,掌握情况都高于对照组。结论:互动健康教育活动,在改善骨折患者的遵医行为中效果明显。患者功能锻炼主动提高。

关键词 护患沟通;健康教育;骨折

骨折是骨科中严重外伤疾病,大多是由高能外伤所导致的,且半数以上患者合并有并发症。因此,骨折患者不仅需要及时的治疗,还需要相应护理,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收集我院2013 年1 月到2014 年1 月期间,对58 例骨折患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患者健康教育。观察患者的康复效果。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 年1 月到2014 年1 月之间,我院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成观察组和试验组。其中观察组48 例,男一共23 例,女一共25 例。年龄区间3 岁到10 岁。包含上肢骨折有35 例,下肢骨折患者13 例。非手术治疗患者35 例,手术治疗患者13 例。对照组一共48 例,男29 例,女19 例。年龄区间6 岁到42 岁。平均(27.1±10.2)岁。其中上肢骨折38 例,下肢骨折患者10 例;病程最短患者45 分钟,最长时间有4 天。非手术治疗一共36 例,手术治疗一共 14例。两组患者中,护理期间均有家属陪护,患者性别、年龄和骨折部分以及陪侍人员在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自入院之日,安排年资较高并且具有沟通经验骨干责任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对照组开展单向性健康教育,也就是常规介绍入院须知,以及在病区境和疾病知识重要性,以及锻炼计划方面的知识。但是,没有过多强化和鼓动。试观察组从入院起,安排责任护士帮助其家长参与互动,重要内容有。首先,进行病人以及家属评估,主要有背景变量和动态变量。熟悉患者独特的个性,方便更好开展互动计划。其次,开展入院宣教。采用患者易懂语言,介绍入院须知、住院区环境、医治医生、护士人员等,目的是与患者建立良好信任,尽快消除患者在陌生环境产生的恐惧,安抚患者不安不良情绪。再次,疾病的宣教。依据患者在年龄、识字水平和家长文化,采用小册子、多媒体形式,对患者以及家属宣讲解骨折基本知识。还有治疗方法好饮食宜忌、功能锻炼等的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

一方面,两组患者功能锻炼的时候,心理反应和行为状况作为主要项目评估,统计患者在合作方面的评分。另外,制定健康教育评分表,主要内容包含疾病相关知识,功能锻炼方法,以及基本掌握和未掌握知识。

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内容有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方面满意度评分。氛围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Excel 表格,并使用spss 公司推出的SPSS 1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所得计数资料均进行Χ2 检验,计量资料均进行t 检验。并检测P 值,以P<0.05 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比较,见表 1。

3 讨论

骨折患者,因为病情的特殊性,所以在听取医生建议防范具有不合作性。在进入陌生环境时候,患者常深感不安,表现过分焦虑情绪。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小的患者,在烦躁以及不合作方面表现更加明显。这就给会治疗以及护理带来阻碍,影响到患者康复进程。

篇7

资料与方法

2007年3月~2007年10月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96例,均为2型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均为第一次进行胰岛素泵治疗,意识清楚配合治疗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卫生宣教组”(对照组)和“健康教育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6例,观察组50例,两组均使用丹纳胰岛素泵、诺和锐胰岛素。

方法:对照组进行传统的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发给糖尿病宣传资料,以自学为主,并可向医务人员咨询。宣传资料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运动及饮食疗法、药物治疗、自我监测、胰岛素泵治疗常识等。观察组按健康教育程序对患者采取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健康教育。教育形式:个别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在按计划实施教育过程中,随时评价教育效果是否真正达到,所提供的健康教育是否是患者真正需要的。

带胰岛素泵前教育:①饮食教育:除了介绍一些营养学知识,还要让患者努力做到定时定量,强调食品的多样性,不偏食,少吃“垃圾”食品,忌吃甜食,饮食控制不是不吃、饿肚子,没有哪一种食品或水果是绝对不能吃的,可以少吃,控制总的热量是必要的,同时自行设计饮食治疗卡,给患者做一对一的教育指导,具体食物等量交换,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②运动指导:运动的项目和运动量要个体化,和病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运动强度应控制在最大安全运动心率(220-年龄)70%左右。让带泵患者知道运动对血糖的急性影响,在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后进行,以低到中等强度运动为宜,如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避免空腹、酒后、黄昏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同时注意安全,预防运动损伤和糖尿病足的发生。

带泵后教育:餐前大剂量输注后5分钟必须进食,不要过度运动。运动时间安排在餐后1小时开始,并避开诺和锐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防止低血糖的发生。①血糖监测:告知患者血糖监测可反映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血糖水平的监测可通过检查血和尿来进行。因尿糖不能精确反映血糖的动态变化,所以带泵患者全部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8次/日,即三餐前30分钟、三餐后2小时、睡前、凌晨3时,及时发现血糖波动,积极寻找原因,随时处理。血糖达标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监测次数。让患者知道血糖监测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同时告知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达标值并登记。②低血糖相关知识教育:凡是使用胰岛素治疗均有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教育患者重视低血糖,熟悉低血糖的症状,掌握自我处理低血糖的方法,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随身携带糖尿病病情卡和水果糖2块,若发生低血糖时可以得到及时救治。③胰岛素泵的管理:胰岛素泵是一种精密仪器,要防止浸水、摔落,禁止患者、家属不遵守医嘱自行操作,沐浴时使用快速分离器将泵脱开不应超过1小时。不要将泵带入强磁场中,如进行CT、MRI或X线透视前应取下胰岛素泵,检查完再接上。应经常查看泵的运行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及时处理。观察指标:使用美国强生稳步倍加型血糖仪测量带泵患者指尖末梢血糖。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达标时间的差异。靶血糖值:空腹血糖3.5~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8.0mmol/L。达标时间:指胰岛素量和血糖达靶值稳定2天以上。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日胰岛素用量的差异,每日胰岛素用量,包括基础量和三餐前大剂量胰岛素。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低血糖发生次数的差异,血糖≤3.0mmol/L,无论有无症状均视为发生低血糖。

统计分析:全部资料经整理核对,数据以X±S表示,经SPSS1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患者胰岛素泵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能达标,在血糖稳定期,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见表1。

两组患者虽然血糖均能达标,但达靶血糖值所需时间(即血糖达标时间)和每日胰岛素用量(P<0.01),低血糖发生率(P<0.01)。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接受系统化健康教育患者的胰岛素泵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提高带泵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依从性有一定作用,其方法优于传统卫生宣教。

讨 论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真武山社区服务中心的397例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1例,女性196例,本次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65岁~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2±3.1岁。

1.2 方法

积极组织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动,耐心介绍慢性病相关知识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家访,了解患者生活状况,分析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体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2.1 病情观察

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在病情观察中做到耐心细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推测影响患者健康状况以及诱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落实到护理实践中。

1.2.2 心理护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重点关注有严重消极心理的患者,社区医护工作者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可以邀请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与其交流,分享经验,减轻患者的压力,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介绍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患者慢性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诱因,教会患者注意监测并观察慢性病常见急慢性并发症,并及时做好相应处理。强调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如高血压患者必须遵循低盐饮食的原则,保持情绪稳定;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此外,社区医护必须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1.2.4 自我管理的指导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详细讲述监测血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并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饥饿感等不适感,建议立即测量血糖情况。让患者复述注意要点,确保患者理解相关知识。

1.2.5 干预后处理

对研究对象生活方式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体检,指标主要包括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比较干预前后体格检查、生化等指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干预后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P

2 结果

由表1可知,干预后在研究对象BMI、腰围、血压等指标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发生、发展、病变等全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发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锋,王培玉,高文斌,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心理评估与干预[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2):110-113.

[2]徐绍娟 (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刘凤娟 (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中国社区医师 2012,14(27) 319,321

篇9

体育运动是以人自身的身体运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体育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活动来促使学生体质的增强,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精力充沛地学习与生活,并对其终身的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由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过程中必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教师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

一、医专体育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启发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同时,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二、医专体育教学能净化学生的情感,治疗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身体运动改善了自我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体育活动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效益可能来自持续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条件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够银好地胜任体育锻炼的内容,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运动兴趣。体育活动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据国外报道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步降低其强度,激烈的情绪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最后会平静一下来。

三、医专体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医专体育教学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性。独立性就是个性,是把依赖性的态度和行为转换为自主的态度和行为,它是以遗传倾向很强的气质为中心,并在社会条件与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个性就是人体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具体表现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性格等方面。各种体育活动同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有很大的作用。实践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豁达大方。社会性指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社会适应性,是把以自己为中心的态度和行为转化为社会的态度和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也趋向冷漠。体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学习和生活等带来心理上的益处。同时,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

四、医专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能磨练人的意志,付出极大的努力。在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长期的医专体育活动中,由于受到上述各种不同的考验,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拨、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以达到挑战自我,磨练意志的目的。

五、医专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医专体育以其丰富多彩内容和竞技抗争的形式吸引着学生前来参与,在体育活动与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包括在一般的体育游戏中,也充满着你追我赶、争强斗胜的竞争。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因此,医专体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一般集体性的体育活动,由于抗争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的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默契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通过这类的体育活动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竞争中善于与人协作共事的群体和团体精神。

总之,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推广和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并加强医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篇10

1.1 对象

本组110例系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诊断均按2000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西安)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将110例入选病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55例,其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18~75岁(平均38.2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5例,初高中20例,小学14例,文盲6例;服用拉米夫定10例,阿德福韦酯21例,替比夫定12例,恩替卡韦12例。

对照组55例,其中男40例,女15例,年龄18~70岁(平均37.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7例,初高中18例,小学15例,文盲5例;服用拉米夫定12例,阿德福韦酯18例,替比夫定15例,恩替卡韦1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及用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常规给予卫生宣教,内容包括慢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抗病毒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复发原因和预防措施、消毒隔离知识等。还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特别强调坚持服药与保持良好情绪,合理调养对预防复发的重要性。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设立档案,将患者姓名、年龄、住址、家庭情况、生活方式、电话、服药时间、每次化验结果、下次复诊时间均详细记录,由专人管理,并由专人负责执行健康教育,采取集体讲授与一对一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人发放1份自编的慢性乙肝健康小册子,定期举办肝炎知识讲座,每月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者用药情况、病情变化及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督促正规用药,对出现情绪波动或病情变化的患者嘱及时复诊。

1.2.2 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均予核苷类药治疗12个月后,进行遵医行为及完成疗程情况调查,遵医行为测量采用自行设计的抗病毒治疗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① 按时、按量坚持服药情况。② 能否定期门诊复诊。③ 日常良好生活方式的采纳。④ 是否保持乐观平稳的情绪。分3个评定标准:完全遵医指能规范遵守医嘱,如期执行;不完全遵医指不能很好完成,漏缺执行医嘱内容;完全不遵医嘱指自行更改医嘱或完全不按医嘱执行,自行购买药物及滥用药物。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进行两组间差异比较。

2 结果

2.1 健康干预后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遵医行为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好于对照组(表1)。

2.2 两组患者完成疗程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完成疗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表2)。

3 讨论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疗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选择有适应证的治疗对象,把握适

当的治疗时机,针对病毒的不同变异株和基因型采用适当的治疗药物和方案,维持足够的疗程[3]。但患者的依从性是药物治疗有效性的基础。依从性差如中途停药其危害性是严重的,轻者贻误病情,导致治疗失败,重者导致肝功能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4]。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据文献报道,抗病毒治疗不依从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疾病及药物知识缺乏认识,其次是患者缺乏用药监督[5]。健康教育通过书面教育、小组谈论、计划指导和个别咨询等方法,加强了对病人疾病防治知识的教育,使病人充分认识到治疗的意义和目的以及遵守医嘱的重要性,调动病人健康保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本组资料中,实验组通过健康教育,抗病毒治疗的遵医行为和完成抗病毒治疗疗程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价格普遍较高,加上定期化验检查的费用,每月的花费在千元左右,且抗病毒治疗需要患者长期服药,核苷类药至少需使用1年,慢性乙肝患者普遍感受到高额的医疗费用所带来的压力。为此,建议医生开药时多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同时指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对患者的管理。在健康教育时强调遵从的重要性,提高治疗依从性,防止疾病复发。

4 参考文献

[1]Ganes C.Virusesandinterferons[J].Annu RevMicrobiol,2000,32:866-867.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病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3]冯辉,何国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91-894.

篇11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6-114-02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Anxious,Depression and the Life Quatity of Epileptic Patients

FAN Guoq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Xiangshan County the First People' s Hospital, Xiangshan 315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negative emotions of anxious and depression and the life quatity of epileptic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20 cases of epileptic patients visited out hospital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of 60 cases were given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the research group of 60 cases were given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Negative emotions and the life quatity of epileptic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SAS,SDS and QOL. Results SAS,SDS and QOL sco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before health education(P>0.05). All of above scale score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health education,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anxious and depression,enhanc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improving their life quatity.

[Key words] Epileptic;Health education;Anxious;Depression;Life quatity

癫痫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1]。临床发作的特点为突发性、反复性及短暂性,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自主神经、精神等不同障碍,使患者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能够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提高其健康水平。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癫痫的治疗不仅仅是控制疾病的发作,对全面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患者对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其治疗和康复[3]。本研究对60例癫痫患者采用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观察其对癫痫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1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癫痫患者120例,均符合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分类建议中的诊断标准[4],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17~66岁,平均(35.3±10.7)岁,病程1~35年,平均(9.1±3.0) 年,文化程度:大学以上28例,高中35例,初中26例,小学31例。所有患者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口头宣教的方法,内容包括入院介绍、住院期宣教及出院指导。研究组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和家属个性化的健康教育:①心理沟通: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对癫痫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及对医疗费用的承受程度,与其建立良好关系,使家属积极地参与治疗过程,同时发挥其在支持患者最佳心境中的作用。②心理支持:疾病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应主动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向其解释病情及相关知识并进行心理指导,使其明白精神和心理因素在癫痫的发作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向其讲解相同疾病治愈成功的病例,鼓励其保持乐观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③生活指导:患者长期的药物治疗极大影响了身体健康,合理的饮食调养不仅对患者机体的康复起到很大帮助,而且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指导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要每天按时进餐,饮食要清淡、易于消化,鼓励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及高钙的富含营养的食物,不能过食生冷、油腻的食品,避免形成癫痫发作的内环境。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癫痫相关保健知识,增加对疾病的了解,生活中避免诱发因素,指导家属学习患者发作时的安全处理方法。

1.3 疗效的评定

患者焦虑及抑郁的负性情绪的评价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越严重。生活质量的评定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QOL),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5]。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和入院后4周进行SAS、SDS、QOL量表的评定,由专人发放、回收问卷,患者独立填写。本研究中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内、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教育前后焦虑及抑郁的评分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焦虑、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研究组焦虑、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7,3.53,均P<0.05);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健康教育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1,2.95,3.39,3.10,3.72,均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慢性脑病,即使坚持正规药物治疗,仍有20%的患者发作难以控制,其主要的原因是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和对治疗的不配合。健康教育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健康教育能够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提高其健康水平。

癫痫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反复癫痫发作、长期用药及社会歧视增加了心理负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表现为周期性病理性的心境恶劣,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5]。癫痫患者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伤害往往超过发作本身,严重的心理障碍又是癫痫的诱发因素并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是个人心理状态的全面反映,是身体机能、精神状态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主观评价。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加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使其心理得到调整,可以在某些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属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家属的支持对患者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家属了解到家属积极、主动参与到治疗中能够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可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及安全事故的发生[6]。

本研究选取癫痫患者120例,分别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健康教育后,研究组焦虑、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教育后两组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患者及家属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于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作用优于常规的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心理,提高治疗的信心。健康教育后研究组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的得分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患者及家属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优于常规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后家属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过程,使患者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通过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使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发作次数降低,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总之,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改善癫痫患者的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颖. 癫痫患者的健康教育[J].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4):120-121.

[2] 黄登会,杨晓莹,黄光琼. 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癫痫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06,20(10):2669-2670.

[3] 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60.

[4] 周达生,姚华庭. 医学系统工程与遵医行为的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1995,15(2):37.

篇12

产妇产后由于对婴儿过分担心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统称产后抑郁症,给产妇身心和婴儿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及时进行科学干预,以缓解抑郁等不良情绪[1]。本文针对已选定的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方案》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患者年龄21~37岁,平均(28.35±1.13)岁;初产妇40例,经产妇20例,其中8例有产后抑郁家族病史;受教育程度:大中专39例,高中17例,初中及以下4例;分娩方式:会阴侧切24例,自然分娩16例,产钳助娩12例,剖宫产8例。全部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对本研究结果均未造成不良影响,具有实验研究价值。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具体如下:(1)健康教育: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妊娠、分娩、产褥期注意事项和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相关知识。(2)心理护理:多数产妇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主动与其沟通,了解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说明产后抑郁症是常见病症,减轻产妇心理压力;对产妇提供必要帮助,如照料婴儿、鼓励其参与活动等;提供舒适、安静住院环境,使产妇真切感受到温暖。(3)产前教育:针对母亲角色转变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产妇应对方法,并提出适应新生儿的合理建议。

1.3 疗效标准和观察指标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变化情况,均行1~4分四级评分,前表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70分重度焦虑;后表53~62分轻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2分重度抑郁[3]。分析出院后患者服药依从性,包括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

2 结果

2.1 全部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全部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59.82±6.73)分、(57.62±7.58)分;干预后分别为(47.26±5.35)、(43.25±5.76)分。干预后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比较 出院后3个月患者服药依从率均高于出院后12个月,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字2=14.2486,P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属于妇产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多与孕期负性情绪难以平复、夫妻关系不佳、生育压力、经济状况等因素相关,且文化程度较高产妇更易出现产后抑郁症,可能与其考虑问题较多有关,因此应及时给予专业护理干预,以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4]。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最佳护理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贯穿产妇妊娠、分娩、产褥期全程,从产妇实际病情、心理状况、家庭经济情况等实际出发,根据各阶段的生理、心理问题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因此可有效提高产妇分娩配合度,减轻心理压力,并减少对产后生活的不适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