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6 16:41: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智能电网研究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TM4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智能电网,即电网的智能化。智能电网需要建立有效集成的网络,并借助各种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与控制方法,实现电网的安全、高效、可靠、经济、友好和安全运行。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有:具备自愈性、可以有效抵御攻击、允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二、智能电网发展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智能电网是当今世界能源产业发展革命的最新动向,代表着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建设智能电网的必要性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各国对智能电网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即电网应该“更坚强,更智能"。坚强是智能电网的基础,智能是坚强电网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
智能配电网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电网的智能化是否能够实现。目前我国在大力推进和实施配电自动化项目,但由于我国各配电地区设备水平、配电自动化水平参差不齐,配电网较为薄弱,可再生能源接入对电网将有较大影响,还远未达到智能配电网所要求的鼓励用户参与电网互动、支持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支持需求侧管理等要求,无法做到配电网优化运行、自愈控制,因此,加快配电网的智能化工作建设坚强智能配电网刻不容缓。:
三、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
在智能电网中,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顾名思义就是指电网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它通过先进的传感方式、设备监测、控制方法等来运行支持系统技术;通过市场化、数字化、标准化、自动化、集成化等手段高度集成测量、监控、信息、调节等功能;并实现了通过电子终端创造出实时、高速、双向的共享信息模式,让其成为互动运转的全新模式,从而改变旧电网模式。
电力调度系统的发展调度系统是电网工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系统工作起着重要的智慧和决策支持的作用。它主要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经济型调度阶段和分析型调度阶段。经济型调度阶段在电网系统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对故障的处理缺乏实时性和准确性。分析型调度阶段电网系统规模的发展和壮大,监测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得到了应用,这就为实现调动的自动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本质就是取代、兼容并有效利用能源,是网络、配电网、传感器、通信、电力电子等技术的合成。
四、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的特征
1、兼容性。
多种发电模式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取代传统远距离集中发电模式的是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兼容性的表现。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多种能源接入的功能,特别是清洁再生能源这一功能,建立了环保的电力系统,消除了电网扰动的危害,通过改善能源利用的效率来实现用户多选择的目的;通过接入多种多样的分布式电源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电网智能化调度系统兼容了包含集中式发电在内的很多不同类型的发电模式和电力储存模式,能够同时兼容分散式发电和集中发电模式,整合了可再生能源、燃料电池等新兴技术,为传统的电网输电方式分担了压力。
2、白愈性。电网安全可靠的操作主要表现。
自愈是智能配电网的重要特征和建成的重要标志。自愈性是指不需要或仅需要少数人为操作来完善电力网络中的不足,消除隐患。它主要表现在网络中不间断地进行自我检测,故障隔离,自动诊断,自我恢复等能力、尽量减少供电中断次数。
自愈是智能电网的一个突出特征,对于无论来自外部还是来自内部的对电网的损害,它都能自动做出反应并自行修复,且尽可能小地对系统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3、集成性。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优化流程、整合信息、管理生产、调度自动化等行为上形成全面决策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在智能电网中通过对各个系统的集成,形成全面的辅助决策支持体系,支撑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不断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
4、交互性。
交互性侧重点是在参与对象即用户上。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用户接口来最大限度地完成人机联系、互动、模拟,以此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促使供求关系的平衡。
尤其重要的是,智能电网需要能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正确合理接入,适应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的接入,使需求侧管理的功能更加完善和提高,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和高效互动。
5优化性。
成本的合理支付、资产的协调运行是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优化性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分析整理区域分流状况、地区电源分布以及传输阻塞程度等情况来实现资产的合理运转,减小电网障碍,改善运行效率,进而从全局上完成网络运行,实现资产优化,减少能耗开销。
6经济性
智能电网实现资产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全寿命周期环节的优化,设备的运行与检修安排合理,资产利用效率高,运行维护成本和投资成本地,支持电力市场和电力交易的有效开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电网损耗低,能源利用率高。
五、智能电网调度决策系统
智能型电网调度系统是一种高级的调度系统,可以对变电站的故障进行采集和上传,对稳态的信息和故障信息的数据进行综合,实现对信息的综合利用和对参数的控制,形成电网故障系统的分层结构,对实时的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处理。
六、智能电网调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还存在不少缺陷。城乡加速了系统的建设,但是不完善的输电网使这一工程面临着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实施必须建立在国情的实际情况上: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地域资源,制定多种发电模式并存的发电方法,高效利用能源,使用高度统一的电网建设技术标准作指导;在创新活动中制定新的计划与方案,不断提高与完善,进一步完善智能化通信技术,保证电网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 孙志。智能电网的运用与发展[J].科技信息,2011(17)
[2] 白晓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4)
[3] 哲伦,美国智能电网计划[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6)
[4] 陈章潮.城市电网规划与改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48-53
[5] 刘伟,郭志忠。配电网安全性指标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23(8):85-90
[6] 杨洁.基于多Agent的智能电网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陕西电力,2011(4)
【分类号】:TM73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用电量的显著增加,智能配电网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由于配电自动化对于智能电网的重要作用,电力系统向着智能化与自动化发展,配电网逐步实现了自动化技术,对智能电网的发展发挥关键性作用。为了实现智能电网与配电自动化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两者的融合即产生了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供电质量。
1. 智能配电网的概述
智能配电网是以高速的、集成的双向通信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决策支持系统技术、设备方法和控制手段,形成一个完整的配电系统,实现电网的高效、经济、使用安全、环境友好的目标。智能配电网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较高的安全系数、抵御攻击的优异特征,增强了与用户的互动性,是配电网的最优运行,达到了电网的经济高效,能够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和电能质量。智能配电网容许多种发电形式的介入,并且可以接入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促进电力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资产的高效运行和优化。
2. 我国现阶段配电网的发展状况
2.1配电网的网架结构较薄弱
我国对配电网的投入较低,造成了配电网网架比较薄弱的问题,不合理的线路结构,使得网架的负荷能力也相对较弱,增加了电网局部限电、停电的风险,局部出现停、限电的风险也较大,配电网网架的联络性较低,存在单辐射的配电网线路,这些都限制了配电网的供电能力。
2.2缺乏对配电自动化的广泛应用
近年来,虽然我国智能配电网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然缺乏对配电自动化的广泛应用。由于配电设备的门槛普遍较低,在实际应用和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造成了配电自动化的实用水平无法提高。同时,电力系统中具有远程通信功能的设备很少,有些地方只是局部区域应用了配电的自动化,应用范围较窄。
2.3储能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
发达国家的智能配电网技术较高,对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研究深入,已经掌握了分布式发电技术,并将其用于城市供电系统。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智能配电网及自动化技术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与不足,我国储能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限制了自动化技术在智能配电网的应用。
3.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的关系
3.1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智能配电领域
配电自动化技术是结合先进的通信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通信技术为一体,集成配电网的运行状态、地理图形、电网结构等方面的信息,构建完整的配电自动系统,进而全方位监控电网,实现配电网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自动化技术在智能配电领域的应用,能够保障电网的供电质量,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电能,实现了配电网的高效管理。配电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客户信息管理和自动抄表的用户自动化;二是由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馈线自动化技术和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技术组成的配电管理自动化技术;三是设备管理、规划设计管理及检修管理等方面的自动化功能。
3.2智能配电系统和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比较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性和密切的联系。智能配电网的运行需要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支持。两者的主要技术手段都是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与配电自动化相比,智能配电网具有革命性的改变。在配电系统方面,智能配电网有很大的优势,包含更完善、更丰富的电力技术,有机结合了多种高新技术,统筹规划,节省了运行成本,提升了配电系统的整体系能。此外,智能配电网支持分布式电源接入,提高了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具有更加完善的性能。更为重要的是,智能配电网实现了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突破了传统模式下电表制度的局限性,应用了高级测量体系,方便用户更加自由的选择用电时间段。
4.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的融合
4.1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含义
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为配电自动化技术指明了方向,根据智能配电网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配电自动化,将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配电网的深度渗透、分布式电源接入等方面,完善了配电自动化的功能,进而充实智能配电网的技术内容。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代表了配电网革命性的管理方法,体现了配电自动化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为智能配电网建设提供技术基础。也就是说,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的融合,即产生了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在电网系统的运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2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内容
高级配电自动化的主要内容包括IP通信网络、配电网测控系统、分布式电源控制与调度技术,以及企业集成总线这四个部分。
通信水平是影响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通信设备的成本随之降低,可以构建覆盖智能配电网中的所有节点的配电网广域IP 通信网。这种IP通信网络采用光纤网技术为主网干,采用载波、无线等方式为分支网,克服了传统自动化通信技术的局限性,使智能配电网保护、配电自动化技术都产生了革命性突破。
高级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为:配电网调度主站、智能电子设备、IP通信网络和局域分析控制子站。配电网广域测控系统是指主站、IP通信网络与智能电子设备中的数据采集、通信及管理,支持常规的测控体系功能,还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支持子站的应用和智能电子设备的数据交换,通过收集配电网的网络信息,及时传输故障信息与控制命令,提高了访问控制的安全性。
分布式电源控制与调度技术是指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的优化调度,支持分布式电源的“即插即用”,主要包含电压无功控制技术、广域保护技术、微网技术和虚拟发电厂技术。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采用面向微网的分布式智能技术,来控制微网连接主网或脱离主网,实现了微网的分布式电源与负荷的调控,确保配电网电压的稳定。虚拟发电厂技术实现了配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统一调度与优化利用,降低了智能配电网的峰值负荷,实现了配电网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为了解决供电企业的“自动化孤岛”问题,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采用IEC 61968和IEC 61970标准,建立配电网企业集成总线,因此,自动化信息可以及时交换与共享。企业集成总线包括中间件技术和公共信息模型两部分核心技术,易于实现应用软件在异构平台上的运行,进而完成了供电企业总线上的信息共享,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配电网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主要表现为:配电网的网架结构较薄弱,缺乏对配电自动化的广泛应用,储能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电力行业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智能配电领域,实现了智能配电网和配电自动化的融合,产生了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完善了智能配电网系统,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引言
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是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为原则,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国家电网。[1]智能电网已成为事关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发展战略。
智能电网建设将开启电网的一次重大革新,而信息化则是这次革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信息化与电力工业的深度融合也将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体现得更加充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具体途径。[2]
信息化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已经成为电力行业迎战新的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电力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2 研究现状
信息化支撑智能电网建设, 是将原有的、分别建设的各业务应用系统平滑的整合在一起,建立相互统一的基础业务应用系统和高效运行的层次化信息体系, 实现智能电网相关业务应用的互联、互通,从而促使整个智能电网成为一个有机结合、层次分明、完整高效的整体,支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三流合一, 满足业务变化和支持智能电网业务应用。[4]
目前国内电力企业和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正日趋成熟。电力企业在各个层面都进行了相当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类比国外企业和国内其它行业,信息化建设之路还任重道远。
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层面,都构建了覆盖日常管理需要的MIS、SOA等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5]通过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化管理,方便了各级信息交流,提高了管理效率,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应用中取得了相当的成绩[6];但另一方面相应问题也不容忽视,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3 加强智能电网建设下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企业内部信息沟通顺畅,对外部市场反应快速准确,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本文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的背景下提出了致力于推进电力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构建一体化信息规划平台
一体化信息平台将逐步向信息传输、存储、处理、集成和展现能力的趋势发展,能够集中管理、按需分配信息资源,将服务器、网络和存储等基础设施以及软件平台作为服务,为业务应用构建资源虚拟、弹性伸缩、稳定可靠、管理高效的一体化运行环境、集成环境和展现环境。一体化信息平台架构图如图1所示。
在进行一体化信息平台规划时,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平台的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能力,扩展信息平台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信息平台交互信息的方式和手段。
3.2 业务应用集成规划
统筹协调资产全寿命周期内的安全、效能和效益三者关系,实现资产的全过程、精益化管理;在确保电网安全的同时,提高电网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在规划计划阶段,实现规划计划业务内部的数据贯通,完成电网规划、前期管理、投资计划间的数据集成;完成规划计划业务应用与电源管理、资产策略管理、资产项目管理、资产运维管理、分布式能源与负荷管理的应用集成。
在项目管理阶段,建立项目管理与电网规划、投资计划的集成关系,实现项目规划、计划与建设实施的信息贯通;建立项目管理与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的集成,实现物资管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管理之间的信息贯通和数据共享;建立项目管理应用与经济法律管理的集成,实现合同管理的协同;构建项目管理系统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外部单位信息系统的协同关系,实现电网工程建设的内外部协同。
3.3 建立信息化保障体系
本文围绕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以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全面实用的标准规范、集中统一的信息管控、稳定高效的信息运行、自主创新的技术研究、敬业优秀的人才队伍为目标,全面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并且将信息化保障体系覆盖至新上划的农电、代管企业,提出了适用于智能电网建设的新型信息化保障体系。新型信息化保障体系架构如图4-2所示。
在信息安全方面,需要强化信息安全的技术和措施,适应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发展需求,适应智能电网在配电侧、用户侧的延伸和发展需求,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
以代管企业、后上划企业安全接入为重点,构建信息安全主动防御体系;实现信息内网“无外联、强内控、强隔离、低风险、高可用”,信息外网“防攻击、防泄漏、防滥用”的安全防御体系,覆盖防护各层次、各环节、各对象,加强统一管控,实现主动防御、动态监测、持续感控、主动反应。全面提高安全检测、全局预警、整体防护、快速响应、恢复和反击能力,提升整体可控能力,防止信息泄漏和关键系统设备被非法操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按照“三集五大”管理要求,从信息网络标准、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运行标准五个方面,全面梳理、优化信息化标准体系,修订相关标准内容。
4 总结
智能电网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相融合的产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深化电网各环节的数字化程度、信息集成水平和智能分析能力,从而提升电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信息化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支撑来提高整个电网的安全。
本文研究了在智能电网建设背景下加强电力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构建一体化信息规划平台、业务应用集成规划和建立信息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致力于推进电力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加强电力信息化和智能电网的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蓬勃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辛建波.智能电网知识[J].江西电力,2009,33(3):50.
[2]常康,薛峰,杨卫东.中国智能电网基本特征及其技术进展评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7):10-14.
[3]瞿斌,陈永权,李存斌.省网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34(4): 80-84.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322-0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给技术创新提供极大的经济支撑后,智能配电网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电网的范围也得到了不断的延伸,电网范围的延伸意味着要建立更多的配电设备,需要更长的输电线路的,而这些设备和线路一旦发生故障,轻则给所供电区域断电,重则引起电网波动,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发生故障,能够立即对发生故障的地方进行定位,防止出现更大的安全事故。
一方面, 给配电网进行故障定位可以有效并大幅缩短查找故障点的时间,节省大量查找故障点的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及时给故障定位有利于排查故障类型,解决故障,恢复供电,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进行配电网的故障定位方法分析研究是一项十分具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对于保证电力网络安全经济运行意义非凡。
1 基于智能配电网的定位方法
关于智能配电网故障定位的方法有很多,但总结起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利用重合器以及分段器等等一系列的自动化的开关设备,通过这些自动化开关设备之间的动作特性相互配合来达到故障的隔离以及定位的目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在配电网末端设置以FTU(馈线终端装置)为代表的一系列反馈装置,利用网络通信的的方式可以随时与主站系统之间进行联系,通过在这种方式实现故障定位,这种方式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方式,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明显。下面就对这两种方法分别进行详细描述。
1.1 基于智能开关的定位法
重合器是根据断路器和自动重合闸方法的技术特点结合而成,重合器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以及设备保护的功能,能够根据预设的系统参数进行重合或者开关的动作,不需要利用通信设施,使用重合器进行故障定位的技术关键点在于如何给重合器设定一个合适的重合次数,给开关一个重合次数的限定,当发生了故障的时候,通过开关间的开闭的配合,实现将故障定位并隔离。
利用重合器与开关相互配合进行故障定位结构简单,优势也十分明显,成本低,不需要通信,对于经济不发达或者将设通信设施不方便的地区特别适合,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也十分的明显,对于下同的稳态的运行参数不能检测,故障数据也不能提供,更加不能对故障进行精准的分析,而且因为要进行叫多次的重合动作,反应的时间比较长,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应为其原理的原因很可能扩大停电范围。
因为重合器会给电网系统带来二次震荡,所以仅仅利用重合器这种自动开关进行故障定位,并不能满足快速定位故障点并隔离的效果,所以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配电网短路故障。
1.2 基于FTU的故障定位模式
FTU(Feeder Terminal Unit)在配电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FTU主要是采集并记录系统的一些关键电气量,比如故障发生前后的一些电压电流等运行参数,并且把这些反馈到通信主站,通信主站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计算处理就可以得到故障点的位置信息,这个就是基于FTU的故障定位的原理。FTU一般都在主馈线的分段开关处设置,在电网正常工作时,FTU收集并上传电压电流等电气参数,当发生故障时,就将故障信息上传到主站,由主站来进行分析定位,并实现故障隔离和供电服务服务。
利用FTU这种方法来进行故障点的定位,需要将FTU收集到的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之后才能够进行故障区域定位。而根据分析方法的不同,FTU定位方法可以分为矩阵法和人工智能发两种类型。
据蒸发是根据配电网的拓扑结构特点,结合图论这一理论基础,建立一个配电网的描述矩阵,描述矩阵能够对配电网的特性有一个准确的描述。不过由于配电网的结构比较复杂,怎么样进行拓扑结构的分析是解决任何进行故障定位的一大难点。与此同时,当通信主站接收到FTU上传的故障信息时就能够通过矩阵的分析计算对故障点进行定位。
与矩阵法相比,人工智能算法有着容错率比较高的特点。因为FTU基本上都是位于条件十分恶劣的户外,很容易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丢失上传的故障信息或者导致上传的信息出现畸变,人工智能算法的优点就是可以较好的排除这些错误的数据信息。人工智能算法的分类较多,大致上可以分为专家系统、蚁群算法、遗传算法、人工神经元网络、模糊理论等几种算法。
利用矩阵算法来进行故障定位,一般都是要求能够对电力系统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特性掌握的比较清楚,可以根据这些东西形成矩阵,这就要求这个矩阵不仅能够对电力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描述,也对矩阵的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故障发生了,发图会将故障信息数据传送到信息主站,建立一个故障信息矩阵,利用矩阵分析计算得到故障点,这是这样做计算量十分大耗费的时间长,并且在有一定的几率出现判断失误;而人工智能算法的模型构建复杂,故障定位效率差。
以上提出的方法对于定位因为相间短路引起的故障在方法原理上都是可行的,缺点就是实施方案比较的复杂,有一定的即时难关需要攻关,并且要求要有较高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水平。
2 总结
通过对以上所有的方法今昔分析对比后可以发现:行波法的精度比较高,定位效果也在输电网络领域等到了验证,但是针对配电网,行波法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阻抗法原理清楚简单,特别是其中的单端测距法,只需要在一侧进行测量,实现方法简单,容易达到,但是却只能够作用于仅有单端测量条件的配电网;而根据配网自动化系统进行区段定位的方法虽然可以定位故障区段,但是测不出来准确的距离;因此,对于配电网短路故障而言,采取阻抗法进行故障定位即可,成本不是很高,也可以满足配电网故障定位的实际需求,比较合理。
但是,在带有多支分路的配电网系统中,由于无法解决伪故障点和伪故障分支这一难题,而且因为阻抗法的算法的问题,很容易出现有伪根或结果不收敛的情况,而且解方程的很容易被过渡电阻和系统运行方式干扰,无法排除伪故障点或伪故障分支。
因为这些是原理上的问题,在原理上很难解决。而故障指示器能够有效的检测短路故障,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有多支分路的配电网络中,因此可以考虑将阻抗法与故障指示器结合起来使用,利用双方的优势取长补短。先是根据故障指示器指向的故障信息,再与各个分段开关处的FTU采集的信息相结合,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进行区段故障定位与鼓掌分支的判断,再根据之前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利用阻抗法对故障点进行精确定位。这样就可以解决伪故障点和伪故障分支的问题,而且当前只能配电网的迅速发展也为这些技术的实现做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对于配电网短路故障,可采用阻抗法进行故障精确定位,同时依托智能配电网技术,考虑利用故障指示器来解决阻抗法的求解中出现的伪故障分支难题,这种方法能够得到良好的定位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草原.配电网故障定位技术的研究.山东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