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7 16:22: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颅脑损伤;呼吸道;分泌物清理;临床护理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则是临床护理中的关键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清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能够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几率,在降低患者致残率的同时为其痊愈出院提供更多保障。本次研究以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的1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护理措施进行讨论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的1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12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在4~80周岁之间,平均年龄43.5周岁。其中,140例中脑脊液,20例耳鼻漏,100例颅骨骨折,20例原发生脑干损伤。124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16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80例患者行气管切开术(4例患者肺部感染),60例患者非气管切开。多数患者的昏迷时间在1~3周之间,6例患者持续半年的植物人状态。患者住院时间30~180d不等,132例患者治愈,9例患者死亡。

1.2 方法

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主要的护理措施包括吸痰、翻身拍背,以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于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主要的护理措施包括切口护理、无菌操作、吸痰、呼吸道湿化等,下面对护理措施进行具体的介绍。

(1)吸痰

除患者的痰液外,吸痰的清除对象也包括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当中的血性液体、呕吐物、凝血块等。由于吸痰管需要从气管切开处、口腔、鼻腔深入到气管当中,所以在吸引之前要进行过度通气,并在插入之前折闭吸痰管的尾端,避免因管口负压损伤患者气管黏膜或导致吸引失败。吸痰管在插入足够深度后,应避免反复提插,做到一边旋转提拉一边抽吸,整个过程的动作要轻柔,每次持续时间应控制在15s之内。为了确保吸痰质量,在此过程中应辅以翻身拍背。

(2)翻身拍背

翻身拍背的目的是让痰液松动脱落,提高吸痰效果。具体做法为:半握拳状,在手与患者胸背部之间留置更多的空气,随后叩击患者的胸背部。叩击应由上到下、由里向外且与呼气同步进行,叩击持续时间应在3~5min之间,但是在每次叩击的前后都需要进行吸痰操作,避免因叩击次数过多使痰液大量积累而导致患者窒息。

(3)切口护理

患者手术切口的辅料每天都要进行更换,若辅料被污染,必须立即进行更换,同时注意患者切口部分是否存在皮下血肿、气肿或出血现象。气管切口则应用两层无菌纱进行覆盖,严禁使用毛巾等棉制品覆盖在气管导管口位置,以免因异物进入刺激黏膜而引起咳嗽、吸入性肺炎或患者呼吸困难。

(4)无菌操作

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之前,都要用消毒液清洗双手。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对所使用的护理器械和设备进行消毒,使之始终处于无菌状态。另外,用于气管和口鼻腔分泌物清理的生理盐水应为两瓶,不得混合使用。

(5)呼吸道湿化

呼吸道湿化的作用在于稀释痰液,使其能够更加便捷的排出,以保障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避免出现感染。本次研究所涉及的行气管切开术的80例患者均采用了超声波雾化吸入疗法,每次时间为15~20min,患者吸入的雾滴温度与体温相当,且能够达到末端支气管和肺泡。另外,可以在气管导管中滴入2~3ml a-糜蛋白酶稀释液,每1~2h滴入一次,也可以使用敏感抗生素与之交替滴入,以促进患者的咳嗽反射,使痰液能够自行排出。

2 结果

非手术患者在接受如上所述的护理措施后,未出现肺部感染的现象。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中有4例发生肺部感染,占此类患者总数的5%。4例肺部感染患者在接受相应的临床处理措施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因此死亡的现象。

3 讨论

脑组织对于氧气的消耗较多,对于缺氧的耐受性较差,而颅脑损伤患者经常出现的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非常容易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因此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保持供氧量就变得非常重要。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大多会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这种方式有利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和梗阻的解除,使颅内压和胸内压得到有效控制,增加气体交换量,改善患者的缺氧情况。但是也因此带来了感染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较快,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因此临床护理工作应在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基础上,系统性、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护理措施,做好基础护理、环境护理和管道护理,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从而在源头上遏制肺部感染的发生,为患者的痊愈出院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文云.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早期呼吸道护理[J].全科护理,2011,9(33):3058-3058.

[2]徐璐.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3):78-78.

篇2

【关键词】 重症;呼吸道;护理管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肺癌晚期患者200例,男130例,女7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69例、女31例, 年龄60~78岁,平均674岁。对照组, 男61例、女39例, 年龄60~77岁, 平均年龄65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使用药物等基本资料方面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经细胞学、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肺癌,均为晚期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实行常规呼吸道护理措施包括: 指导患者咳嗽排痰、翻身拍背、吸氧、静脉PCA 泵止痛、湿化呼吸道、辅助咳嗽排痰措施;观察组在实施常规呼吸道护理基础上联合综合呼吸道护理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121 气道湿化 肺癌晚期患者经常呼吸加快[2],部分水分会在张口呼吸时由呼吸道散失,患者每天要以少量多次方式饮温开水,保持口腔湿润,必要时采取静脉方式补充水分,用以稀释痰液,利于排痰。温水湿化则更适用于长期给氧患者,定时给湿化瓶内换温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温化。当痰液因黏稠而不宜咳出时,要适时给予雾化吸入。

122 引流 引流适合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对其定时(25 h/次) 翻身,并结合叩背排痰,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把患者病变位处放于高位,向下放置引流支气管口,在重力作用下使痰液排出。在引流过程[3]中需要护士的配合,若有心悸、气促或大量分泌物时应立即停吸痰。对年老体弱、意识障碍、无力咳嗽的患者,床边要随时放置吸痰器用以吸痰。癌症晚期患者痰液均较多,为了减少呼吸道的腺体分泌,可按医嘱给予利尿剂或化痰药物,从而减少痰液。

123 心理护理 呼吸困难患者往往心存濒死感、害怕和恐惧,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耐心解释疾病的治疗过程,给予心理安慰和乐观的暗示。

124 呼吸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自身体病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比如练习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最大程度地排出肺内残存气体,达到减少功能残气量和提高肺泡通气量的作用,换气功能[4]的改善,有利于肺内痰液排出。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P

2 结果

观察组在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相关死亡率、肺部感染率、与单纯肺部感染相关的病死率等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

肺癌晚期(Ⅲ、Ⅳ期)患者一般均咳痰、咳嗽或痰液性状改变等临床表现。重症患者常因痰液分泌增多的原因造成清理呼吸道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并发症如肺不张、肺炎等,所以术后呼吸道护理管理在治疗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如何有效、更快、更好地做好癌症晚期重症患者的呼吸道清理工作,降低疾病感染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医护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漏气病症,及时有效地排除呼吸道分泌物,并经常仔细听呼吸音,如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除此之外,保证良好的睡眠有利于患者的体力、精神和疾病的恢复,或者患者病情情况适当应用止痛剂、镇静剂,防止因疼痛等原因影响睡眠质量和体力的恢复,最终导致咳痰无力。通过本实验可以证实,常规呼吸道护理联合综合呼吸道护理措施是癌症晚期重症患者治疗的一个必要手段,可以明显降低肺癌晚期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及肺部感染相关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1] 陈灏珠实用外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9.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34-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胸外科手术的患者32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7-56岁,平均年龄在(34,28±4,03)岁。

1.2 结果 此组患者经有效的围手术期的呼吸道护理措施后均为发生肺部感染的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4-83h。

2 围手术护理措施

2.1 术前呼吸道护理

2.1.1 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患者得知自身患有严重疾病后常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压力,一般会出现消极的心理,对于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心理压力表现的非常严重。因此,护士要与患者主动进行沟通,并做好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针对性的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与患者介绍手术情况时尽量采取稳妥的词语,以能够消除患者紧张不良的心理因素,建立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指导家属多采取支持鼓励患者的方式,多陪陪患者。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患者,增加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在治疗中能够积极有效的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注意和患者的交流时态度要诚恳,语言要亲切,用多种方式使患者缓解心理压力[1]。

2.1.2 术前准备 ①呼吸道管理:注意加强患者术前的口腔清洁,每日使用适当的漱口溶液进行漱口,每日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应控制感染后,再行择期手术[2]。②练习咳嗽方法:正确的指导患者做深吸气动作,然后使用胸腹部力量用力咳嗽,咳嗽的声音使胸部能够发出震动。每组咳嗽20次,每天做三组咳嗽运动。告知患者及家属有效咳嗽的作用,能够预防肺不张发生并且减少肺部感染的机率。手术前一周指导患者正确的学会深呼吸方法,采取坐位练习平卧位练习腹式深呼吸以及胸式深呼吸,每日做2-3次,每次进行15min左右。并且术前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肺活量。

2.2 术后护理呼吸道护理

2.2.1 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并准确记录。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瞳孔、面色、口唇甲床,四肢是否湿冷等。观察患者的呼吸形态变化,有无低氧血症。气管插管会给有些患者带来烦躁,患者不耐管,可以根据病情,协助医生进行气管切开。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每日交接班要严格检查插管深度,及气囊内的压力,防止气管插管移位或者脱出。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观察有无局部渗血,以及皮下气肿的发生。

2.2.2 人工气道的护理及吸痰方法 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时呼吸道失去了正常的湿化及加温作用,但是机械通气有雾化罐,将呼吸机的雾化罐内的水温调至在35-38℃,这样才能使气体由机器送到患者气道内的温度达到35-37℃[3]。可以选用主动加温加湿器进行气道管理,可以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气道干燥和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清理人工气道内的分泌物,正确方式吸痰,必须密切评估患者的吸痰指证:人工气道内见到痰液涌出;患者咳嗽或者忽然发生呼吸窘迫;机械通气报警,气道压力过高;肺部听诊大量痰鸣音;SPO2急剧下降。有其中一项指证应迅速给予吸痰,吸痰前要给与纯氧吸入。吸痰压力-100-120mmHg,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型号=人工气道的型号×2-2[4]。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最好选用密闭式吸痰管,这样可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吸痰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要超过15s,两次间隔时间3-5s连续不要超过三次;吸痰时插入深度为12-20cm,从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拉;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给予配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发现患者心率呼吸加快立即停止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到待气管如血管。注意吸鼻腔的吸痰管要与吸气管的分开。

2.2.3 人工气道气囊滞留物的清理 对于人工气道的建立应合理的进行管理,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容易产生分泌物,气囊漏气口腔内的分泌物易反流至气管中,引起肺部感染,因此应每日检测气囊压力,保持气囊压力在25-30cmH2O。并定时对气囊留滞的分泌物进行处理,运用气囊冲击法清除(方法:使用简易呼吸器与患者的气管导管相连与潮式呼吸吸气末呼气初用力挤压简易呼吸器送气,另一人同时将气囊完全放气,在简易呼吸器送气末将气囊充气。)迅速的清理口腔内及气道的分泌物。

2.2.4 基础护理 做好口腔护理,采用两人配合的方式,一人固定气管,一人进行口腔护理,注意口腔护理时的漱口水不要误吸到气道内造成感染,每日做2至3次。定时进行翻身、扣背,将床头抬高三十度,有利于预防肺部感染,每天可进行肺部震荡排痰器进行物理疗法,针对预防VAP有一定的疗效[4]。控制感染的发生只要控制好人工气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预防呼吸道感染。

3 讨 论

胸外科手术做好围手术期的呼吸道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的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降低呼吸机使用时间,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同时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孟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监测与护理[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9(01).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06~200806在我院产科经阴道分娩新生儿1392例,发生新生儿窒息90例(占6.4%)。根据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轻度窒息(Apgar评分4~7分)82例(占91.2%);重度窒息(Apgar评分0~3分)8例(占8.8%)。早产儿18例;足月儿60例;过期产儿12例。窒息原因:(1)胎儿宫内窘迫60例(占67%)。(2)早产18例(占20%)。(3)妊娠并发症10例(占11%)。(4)产程异常2例(占2%)

1.2 复苏方法 胎儿一经娩出,即快速评估五项指标:是否足月、胎粪、呼吸、肌张力、肤色;初步复苏后评估呼吸,心率和肤色三项指标;按照ABCDE复苏方案: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循环)D(药物治疗)E(评价)。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主要措施是及时有效地清理呼吸道,建立呼吸,增加通气。维持正常循环,保持足够心搏出量。情况无明显好转者,羊水被胎粪污染者立即行气管内吸引。

1.3 结果 经积极抢救 82例轻度窒息新生儿经规范复苏5min Apgar均评8~10分,8例重度窒息新生儿经规范复苏5min Apgar评8~10分。无1例新生儿死亡,抢救成功率100%。

2护理

2.1 复苏前准备 对有可能发生窒息的高危分娩应做好人员和物质准备。对有合并胎粪污染者,通知麻醉师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每个医护人员应具备熟练的复苏技能。复苏常用药物如肾上腺素 、生理盐水、碳酸氢钠、钠洛酮。常用器械有顶悬式辐射抢救台、一次性吸痰管、氧气、呼吸气囊。并保持器械性能良好。

2.2 复苏时护理

2.2.1 清理呼吸道: 胎头娩出后不急于娩出胎肩,先用挤压法清理鼻咽部黏液和羊水,胎儿全部娩出后立即置于辐射保温台上,摆正新生儿,头部轻度伸仰位,用适宜的吸痰管吸净口、鼻、咽部黏液和羊水。动作轻柔,避免负压过大损伤气道黏膜,一般为0.01~0.03MPa,每次负压吸引时间不超过10s。若羊水粪染者,要评估新生儿是否有活力,如呼吸、心率和肌张力,若其中一项不好,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吸净呼吸道羊水黏液和胎粪。

2.2.2 建立呼吸:确认呼吸道通畅后刺激呼吸,用手轻拍或弹足底。此时评估患儿呼吸、心率、肤色,如无自主呼吸,则立即用100%氧气呼吸气囊正压人工呼吸。放置面罩时注意面罩与面部之间密闭性、有效性,防止损伤皮肤。挤压频率40~60次/min。气管插管时,固定要牢固,防止脱出。

2.2.3 维持正常循环:100%氧气正压通气30s后,如果心率

2.2.4 药物治疗: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证复苏药物应用。经过30s正确通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后心率60次/min,停止胸外心脏按压,继续正压人工呼吸至心率>100次/min。开始自主呼吸,肤色转红润后行复苏后的继续监护。

2.3 复苏后的护理 复苏后的新生儿仍要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肤色、监测体温、血氧饱和度。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间断给氧至呼吸平稳为止。应用药物预防感染和新生儿颅内出血。加强基础护理。

3 体会

产科护士要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步骤和新生儿Apgar评分法,要有扎实理论知识和技能。一旦发生新生儿窒息时“当机立断”,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沉着冷静,按照复苏流程全力进行对窒息的抢救。新生儿复苏整个过程须重视保暖,重点要做好新生儿的呼吸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充分通气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每进行一项操作的同时均要对患儿的呼吸、心率、肤色进行评估,以决定下一步的复苏措施。整个复苏过程要求及时、准确、有效、分秒必争,做好复苏后的精心护理。这样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产科质量。

篇5

新生儿窒息(Neonatal asphyxia)是新生儿科是最为常见的临床危象[1],病情十分危急,死亡率达10%左右[2],由于短时间窒息对机体重要器官的损害是暂时的,及时治疗和护理可以恢复[3],因此对新生儿窒息的护理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探讨新生儿窒息护理措施及护理经验,2009年1月~2012年9月分娩婴儿2166例,其中发生新生儿窒息168例,对新生儿窒息患者进行护理。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2年9月分娩的婴儿2166例,其中发生新生儿窒息168例,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7.76%;其中男98例(58.33%),女70例(41.67%),胎龄33~43周,其中<37周20例,37~42周52例,>42周96例;经阴道分娩44例,剖宫产124例。Apgar’s评分≤3分12例,4~7分140例,>8分16例。宫内窘迫70例,产时窒息98例。

护理方法:①保暖:新生儿出生后将其放置在30~32℃的远红外线辐射保暖台上,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保暖,擦干羊水、血迹,减少体表蒸发散热,可减少氧的消耗,有利于患儿缺氧窒息的复苏[3]。保持室温26~28℃,相对湿度55%~65%,病情稳定后置于暖箱中保暖或热水袋保暖,严密监测皮肤温度。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置于头轻度仰伸位,在枕部或肩下用软枕垫高2~3cm,使头微后仰15°~30°,使气道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保持呼吸道通畅。③清理呼吸道:在肩娩出前用手将患儿口咽、鼻中的分泌物挤出。娩出后,用吸球或吸管(8F或10F)先口咽后鼻清理分泌物。在清理呼吸道后,无自主呼吸者尽早给正压人工通气40次/分,对有效人工通气30秒后HR<60次/分者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4],人工通气和胸外按压比例是1:3,即每分钟人工通气30次,胸外按压90次。④氧疗监护:当血氧饱和度≥95%时,间断鼻导管吸氧0.5~1.0L/分或不吸氧;当血氧饱和度在85%~94%时,改为持续低流量吸氧;当血氧饱和度<85%时,可给予头罩吸氧5~8L/分,缺氧改善后改为鼻导管吸氧[5]。一般足月儿鼻导管吸氧0.5~1.0L/分,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鼻导管吸氧流量为0.3~0.5L/分,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给氧,预防氧疗并发症[6]。⑤药物治疗: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证复苏药物应用。经过30秒有效通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后心率仍<60次/分,应使用1:10000肾上腺素,给药途径为气管导管内注入或静脉给药。剂量为0.1~0.3ml/kg,必要时3~5分重复1次;低血容量时给予扩容剂,首选0.9%氯化钠10ml/kg,经静脉或脐静脉缓慢推入;代谢性酸中毒,给予5%碳酸氢钠3~5ml/kg;如心率改善并升至>60次/分,停止胸外心脏按压,继续正压人工呼吸至心率>100次/分,开始自主呼吸,肤色转红润后行复苏后的继续监护。

结 果

篇6

1.研究资料与感染原因

1.1 研究资料

将在我院接受医治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患62例患者当作研究的主体,均抽取于2016年07月到2017年02月期g。其中病患病患的性别结构为:男性病患的例数为27例、女性35例。年龄结构为:病患最小年龄与最大年龄分别为23.4岁与81.3岁,得到其年龄均值为(44.7±4.3)岁,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

1.2 感染原因

总结分析后得到,62例病患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为病原菌感染所致,其中大肠埃希菌导致病患为5例,感染发生率为8.06%(5/62),G-杆菌以肺炎克雷泊菌导致病患为43例,感染发生率为69.35%(43/62)、铜绿假单细胞菌导致病患为4例,感染发生率为6.45%(4/62)、单一原菌导致病患为5例,感染发生率为8.06%(5/62)。

1.3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以及预防措施

(1)增强环境管理。加强环境管理主要是因为重症监护病房接受侵入性治疗的情况比较多,需要对病房定期消毒,应用紫外线定期对病房中的空气进行消毒,一般而言,每天的消毒次数应该大于2次,并应用消毒液擦拭病房中的地面、床头柜等物品,患者营造清洁、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使重症监护室中的细菌减少[2]。严格实施手卫生的制度,每张病床都要具备快速手消毒液,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以前要严格实施七步洗手法,在护理结束之后,手上没有体液的使用酒精型快速手消毒液;手上有体液污物的要使用抗菌型洗手液对手进行清洗,保证无菌护理的开展。同时采取无陪护制度,定期完成细菌检测,有必要时即可对病患实行隔离处理,以达到预防交叉感染的目的,使肺部感染的几率得到有效降低。

(2)加强呼吸道管理,大量研究表明,重症监护室病患出现肺部感染的细菌基本上都来源于患者自身,如果有误吸现象的出现,则会导致细菌极易进入到病患的呼吸道中。另外,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大多处于昏迷状态,气道的清除功能会严重下降,难以自主进行咳嗽、吞咽等动作,致使患者难以将口咽部的分泌物顺利吐出,这极易细菌从呼吸道进入肺部[3]。因此,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患者呼吸道进行强化管理,使患者呼吸道保持在湿化状态中,可应用生理盐水湿化患者的呼吸道,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引入热湿交换器,使患者的呼吸道能够持续湿润,可有效稀释痰液粘稠度,减少痰痂,进而降低感染。

(3)对气管切开处进行强化护理,对于重症监护室中的病患而言,大多需行气管切开,而在长时间的住院中,切开切开处的皮肤、皮下组织常有水肿出现,有液体渗出,这给微生物、细菌的黏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常导致肺部受到感染。所以需严格对病患气管切开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此处的敷料,应该使其保持清洁和干燥,若有分泌物出现,应该及时以新的敷料更换。

(4)做好排痰工作,按照排痰三步法进行排痰,第一,吸痰前,雾化吸入药物溶解痰液;第二,帮助患者翻身、拍背;第三,使用封闭式吸痰系统指导吸痰,先吸出气道分泌物再吸口鼻腔分泌物。在吸痰前后均进行纯氧3分钟。根据相关研究表示,声门下吸痰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同时,吸痰虽然不能有效的吸净气管插管气囊最上面的分泌物,但对分泌物开展断负压吸引和间断冲洗,可有效减少气管粘膜损伤的情况发生。

(5)做好病患口腔护理工作。对病患进行口腔护理时以软毛牙膏进行,首先对病患的牙齿进行全面清理,但在实际的使用时注意牙膏要以少量适宜,以免出现过多的泡沫不利于清洗。随后将病患的头偏向一边,以注射器注入生理盐水清理。

2.结果

通过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以及预防措施后,62例患者中57例病患成功转入普通病房进行治疗,有5例病患出现死亡,其死亡率8.06%(5/62)较低。

3.讨论

在重症监护室中的病患均为病情较严重者,大多需要呼吸机进行呼吸救治。机械通气是争取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方式,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患者在无肺部感染的情况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小时以内或者是之上出现感染性肺炎的症状。

重症监护室患者肺部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这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实施护理时将综合化护理引入,并加强护理操作中无菌操作的控制,以对肺部感染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从而使患者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本次研究得到对于入住重症监护室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病患而言,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症状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临床上需加大护理力度,对感染进行有效预防,从而使患者预后得到改善,以进一步降低病患的死亡发生率。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b)-102-02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在妊娠晚期和分娩过程中,由于缺氧或缺氧所引起的各脏器一系列的生理改变,也就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1]。其预后与窒息的严重程度、复苏是否及时、措施是否得当有关,总结我院2006年5月~2008年5月分娩总人数中,出现新生儿窒息126例,轻度窒息106例,重度窒息20例。采用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复苏技术(ABCDE复苏方案)。A清理呼吸道;B 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评估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中。为窒息新生儿提供及时的抢救措施。大大提高了窒息复苏的成功率,现将我院对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和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总结我院产科2006年5月~2008年5月活产新生儿2 010例,窒息儿126例,窒息发生率6.27%,其中,剖宫产18例,胎吸8例,宫内窘迫22例,正常分娩78例。重度窒息20例,占窒息总人数的15.87%。对轻度窒息儿给予清理呼吸道、触觉刺激和常压给氧后很快恢复正常,对羊水Ⅲ度粪染及重度窒息儿则给早期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正压给氧部分配合胸外按压或药物等抢救。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96例治愈,28 例转新生儿科,死亡2例。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新生儿娩出重度窒息死亡1例,脐带脱垂死亡1例。

1.2 窒息诊断标准

可按新生儿生后1 min内Apgar评分法来衡量窒息的轻重程度。4~7分为轻度窒息, 0~3分为重度窒息[2]。如生后1 min评8~10分,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者也属窒息。

2 抢救措施

按ABCDE步骤进行复苏。

2.1迅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胎头娩出后,不要急于娩出前肩,接生者用左手自鼻根向下挤压挤出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应用吸球迅速清除口、咽、鼻、喉器官中的黏液等异物,断脐后用消毒毛巾擦干婴儿全身,置复温台保暖。并迅速摆好(头略后伸,肩部垫高2~3 cm), 轻度窒息尽快用婴儿吸痰器吸净口腔、咽喉及鼻腔的黏液和羊水,注意电动吸痰负压不超过13.3 kPa,抽吸时动作轻柔,边吸边前后左右转动,每次的抽吸时间不超过10 s直到吸干净为止[3]。羊水混胎便或重度窒息者,可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在直视下清理呼吸道,防止胎粪吸入致吸入性肺炎。

2.2 触觉刺激,促进呼吸的建立

清理呼吸道后仍无自主呼吸,可采取用手轻弹新生儿足底,用手在腰背部沿身体长轴快速、轻柔地摩擦婴儿皮肤1~2次等方法诱发呼吸,仍无效者或虽有自主呼吸,但不充分,心率仍

2.3 恢复循环

有效正压通气30 s后, 患儿仍未复苏,心率仍小于80 次/min且无上升趋势,应给予胸外心脏按压,以保证充足的心搏出量。可采用双指按压法,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处,压迫胸骨下陷1.5~2.0 cm,按压频率为100~120 次/min 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心脏30 s后,心率>100 次/min,出现自主呼吸、皮肤转红后,停止加压继以面罩给氧,此时应逐渐降低吸氧浓度,直到呼吸空气时皮肤红润后停止给氧。如果停氧又出现青紫,再给予能保持皮肤红润的最低氧浓度,以免引起氧中毒。本组重度窒息20例,通过以上处理复苏成功12例。

2.4药物治疗

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药物,药物治疗包括肾上腺素、血容量扩充剂和碳酸氢钠,脐静脉是最好的给药途径。严重窒息注意保留脐带6 cm 以上。当没有静脉通路时,气管内导管是给肾上腺素最容易的途径。重度窒息者经用100 %氧适当通气和胸部按压30 s后心率仍低于60 次/ min 时,可用1∶10 000肾上腺素(0.1~0.3) ml/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5 min后可重复1次。母亲产前4~6 h用过镇痛药或致新生儿呼吸抑制时,可用纳洛酮0.1 mg/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对于加压给氧后仍有呼吸抑制、心率慢、肌张力差和代谢酸中毒者,用5%碳酸氢钠3~5 ml/kg加25%葡萄糖液10 ml脐静脉缓慢推注。

2.5评价

复苏过程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时,均要评估患儿呼吸、心率和皮肤,然后决定下一步操作。对于窒息严重,新生儿情况较差者每5~10分钟按上述标准再评,直到总分>7分为止,或在婴儿窒息期内每隔2~4小时重评1次,直到24 h。

3护理

3.1抢救前的准备

了解病史,严密观察产程变化,产房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药品及器材处于备用状态,红外线辐射台预热,一次性用物拆包备用,估计有重度窒息发生时,通知儿科医生进产房参加抢救[4]。

3.2抢救要点

在复苏过程中,动作要迅速,技术要熟练,操作要轻柔,尽量避免创伤,每一项操作做到及时、准确、无误。

3.3提高助产技术

接产时注意胎头娩出后,胎肩、躯干不要急于娩出,尽量缓慢用左手自鼻向下将羊水、黏液挤出,清理呼吸道,在呼吸道分泌物未吸净前,切忌刺激啼哭。

3.4保暖

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进行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预热的远红外线抢救台上,并用温热干毛巾擦干头部及全身,以防止热量丢失。

3.5加强监护

复苏后除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外,还要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前囟门张力、肌张力、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肤颜色及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等变化,并注意输液速度及不良反应,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3.6哺乳

窒息复苏新生儿哺乳时间应适当推迟至24~48 h,喂奶后取侧卧位,避免移动,防止呕吐。

4体会

临产后随宫缩出现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一些潜在的危险往往在此时表现出来,尤其是高危产妇临产后动态观察产程图,及时了解宫口扩张及胎先露下降情况,产程长特别是潜伏期延长,使孕妇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加之可能出现的相对性头盆不称,以致胎儿受压,胎儿缺氧,产程延长使胎儿承受缺血缺氧的时间延长,最终将导致不可逆性缺氧而发生新生儿窒息。宫缩过强宫腔压力急剧升高也可导致胎儿急性缺氧,胎膜破裂后注意羊水性状,有无脐带脱垂,严格掌握催产素催产的指征及剂量,需要时应专人守护观察[5]。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关键是迅速纠正缺氧[6],做到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同一组复苏人员必须配合默契。操作迅速、准确无误、熟练掌握每一项操作,根据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均采取ABCDE复苏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评估贯穿整个复苏过程。呼吸、心率、皮肤颜色是窒息复苏的三大指标,并遵循评估决策措施再评估再决策再措施程序,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完成复苏,对重度窒息患儿及时转NICU治疗。本组12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严格按照ABCDE步骤进行复苏,其中98例经过AB步骤即可复苏,20例经过ABC步骤可复苏,8例经过ABCD步骤,29例转NICU治疗。复苏后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积极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得智,徐蕴华,陈自励.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诊断与急救[J].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3.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38-358.

[3]陈自励.新生儿窒息的现代概念和诊断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0,15(5):307-310.

[4]李桂花.心肺复苏临床配合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43.

篇8

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是最具有破坏性的损伤之一[1]。手术通过重建颈椎稳定性可防止颈髓遭受再次损伤,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手术风险较大,术中、术后易出现并发症[2],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造成颈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对于此类病人围手术期良好的呼吸道管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我科从2003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行手术病人62例,现综合术后呼吸道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15~79岁,平均48.2岁。车祸致伤35例,意外、高处坠落伤27例,其中C1~23例,C2~34例,C3~4 14例,C4~517例,C5~620例,C6~74例。病人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瘫痪,2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62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加强抗感染、脱水治疗,加强翻身叩背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床边备好吸引物品、气管切开包、简易呼吸器。有10例出现呼吸肌麻痹,经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5~14天拔管,8例呼吸功能恢复正常,2例死亡。

2 术后呼吸道管理方法

2.1 护理 术毕搬运病人时要求保持颈部中立位,由专人保护头部,使头颈与躯干在同一水平,避免颈部扭曲或过伸,防止植骨块脱落;颈部两侧放置沙袋制动,利于观察伤口渗血,避免颈围压迫伤口敷料而影响呼吸。

2.2 病情观察 术后早期呼吸困难主要因颈深部血肿压迫,喉头痉挛和痰液阻塞所引起,严重者可引起窒息死亡。术后3天内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以及伤口渗血、颈部是否增粗等,警惕呼吸困难、通气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4]。本组有10例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经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后除2例死亡外,其余病人缺氧改善。

2.3 及时有效排痰 此类病人呼吸道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排痰。术后予雾化吸入,以减轻呼吸道水肿、稀释痰液,利于咳出。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协助定时翻身拍背。如病人无力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行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吸痰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损伤气管内膜,造成或加重呼吸道感染。

2.4 气管切开护理 由于大部分严重颈髓损伤患者会发生呼吸困难,治疗上经常通过气管切开来保证急性期的气道通畅,以挽救、保障患者的生命。因此,气管切开作为一项抢救措施或者辅助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5]。但气管切开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概率,因此气管切开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正常人鼻腔、呼吸道黏膜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加湿作用,当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时,这种加温加湿作用丧失,造成气管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易形成痰栓[6]。同时由于颈髓损伤,咳嗽能力减弱,大大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充分湿化气道,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方法:每2h气道内滴入湿化液3~5ml,并根据痰液量及时吸痰。湿化液配制:盐水100ml加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 000u。

2.5 呼吸机的管理 呼吸衰竭是颈髓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肋间肌及膈肌的麻痹使呼吸运动受限,另一方面因脊髓上行性的出血水肿,使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支持呼吸。使用呼吸机频率12~16次/min,潮气量8~12ml/kg,吸氧浓度80%,平稳后改50%,30min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各参数。当自主呼吸有力,血气分析达到安全水平即可逐步撤机,能自主咳嗽排痰时予拔管。拔管前先部分、后全部堵管,24~48h后无呼吸困难拔管。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其是机械通气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直接导致的病死率高达27%[7]。护理要点包括:①加强监护病房管理:注意环境消毒隔离,控制人员流动,减少、缩短探视时间;增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避免交叉感染。②重视管道管理:呼吸机管道是病人呼吸道细菌寄存的重要部位,特别是管道中的冷凝水和湿化器等部位,应加强管理和消毒,当呼吸机停止使用后,应进行彻底地清理和消毒。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呼吸道湿化,正确有效的气管内吸痰,吸痰前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④口腔护理:口腔细菌的下移,成为引起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之一。有效的口腔清洁通过改变微生物在口腔中的接触频率,减少细菌数量来维持口腔的防御系统[8]。⑤营养及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是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本组10例患者使用呼吸机5~14天,平均7天,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经积极治疗,上机10天后撤机,呼吸平顺,无缺氧症状。

2.6 防治腹胀 颈髓损伤的患者早期由于交感神经调节失衡,患者多表现腹胀,影响膈肌的运动,从而使吸气时阻力增加,因此,保持肠道通畅也是护士不能忽视的重要护理内容。护理措施包括每天行腹部被动环形按摩,每次30min;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如出现便秘,可服缓泻剂或灌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低钾血症引起腹胀等。

3 讨论

对于颈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通过颈椎的减压、稳定手术,可阻止颈髓损伤平面上升,并使患者头、颈和具有残存神经功能的肢体能够进行积极的主动、被动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通气,从而提高患者的早期生存率[5]。但此类患者早期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呼吸系统并发症,所以做好术后呼吸系统管理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病人出现术后呼吸困难及窒息的原因主要有:①因脊髓损伤、水肿致中枢性呼吸抑制;②因呼吸肌麻痹、无力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潴留,造成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③术后出血引流不畅压迫气管;④插管全麻和颈椎前路术中牵拉气管,都可引起喉头水肿。针对以上原因,术后要在病人床边备好气管切开包、中心吸引物品、简易呼吸器等,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及伤口渗血、引流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引流通畅,警惕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积极的呼吸道管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韦燕飞.颈脊髓损伤前路手术护理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3):437.

[2] 黄新花.颈椎骨折手术后呼吸道的管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8,10(1): 24.

[3] 郑红云,赵超男,夏艳萍,等.颈髓损伤康复中呼吸功能训练效果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2):891.

[4] 孙魏,戴晓洁,张晓萍.严重颈髓损伤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预防和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33-34.

[5] 邵将,贾连顺,朱魏,等.颈髓损伤早期死亡影响因素与时间分布[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8):564-565.

篇9

江西省新余市紧急救援中心在2008年4月至2010年9月期间共进行院前急救78例,男57例,女21例,年龄在5~72岁之间。其中交通事故55例、坠落伤13例、其他损伤10例。

2 院前急救护理

2.1 快速反应急救中心护士接到急救电话,问清出事地点及接车地址、联系电话(做记录),立刻通知急救小组成员,同时迅速准备急救用品。5 min内救护车出发,到达现场后,迅速给予就地紧急救护。

2.2 伤情评估运用 “一听二看三摸四问五测”快速检诊程序,对患者伤情评估:①耳听呼吸,有无通气不良;②眼看口唇有无苍白或发绀、颈动脉怒张,胸部运动是否对称;③手摸桡动脉及颈动脉,触脉搏跳动情况;④问伤情及受伤过程,判断意识状况;⑤测血压,对意识不清患者判断休克程度。通过以上检测即可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进而实施初步救护措施。

2.3 现场急救 ①评估病情,生命支持,保证呼吸道通畅,护理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根据伤员生命体征迅速判断伤员轻重缓急对危重伤员进行分紧急处理,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行CPR,能清除口腔呼吸道泌物、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给予供氧,连接简单呼吸器;②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选择近心端较大静脉进行穿刺,有条件 的尽可能用静脉留置针,快速输入液体,以保证危重患者短时间内补充足够的血容量,穿刺部位应避开活动的关节处,针头固定要牢,胶布要长;③妥善处理伤口:妥善处理伤口和伤肢固定,保护伤口,制止出血,防止感染和避免加重损伤是外伤患者院前急救的处理原则,对外伤出血伤员迅速给予相应止血措施,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四肢大出血病员,在伤口近心端上10 cm处捆扎止血带,松紧度同时阻断动、静脉 不再出血为度,但时间不易过长,每隔30 min放松1次,每次5 min,骨折患者给予快速简单包扎止痛,一侧下肢骨折应与健侧下肢绑在一起固定,搬运;④安全运转及途中监护:给患者以紧急救护、生命支持后,迅速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转运途中,通过心电监护、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机械通气、保持静脉通道给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创面出血情况及受压肢体末梢循环等,不间断实施有效救护措施,给患者以继续生命支持和监护。35例发生颅内高压(脑疝形成)立刻给降颅压处理;15例血压下降,给快速补液,用升压药物、止血药;12例呕吐窒息立刻给予吸痰、清理呼吸道、吸氧等。以上52例经途中及时有效抢救,均化险为夷。同时转运途中及时与医院联系、报告伤情,使有关科室做好接收和急救准备,以使伤员在到达医院后能及时迅速地得到专业救治。

3 体会

3.1 重视对护理人员急救意识培养急救中心护士应具有较全面知识和应变能力,具有对各种伤员快速、准确地进行评估和判断能力,才能进行针对性有效现场救护。并具有强烈责任心,树立“时间就是生命”急救意识,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

3.2 有效呼吸道管理 通畅呼吸道是基础生命支持及进一步生命支持关键。尤其脑外伤患者、胸外伤患者常因舌后坠,血液痰液阻塞呼吸道而导致呼吸困难、窒息,因此迅速有效地清理呼吸道,解除梗阻,对院前救治效果尤为重要。

篇10

心外科开胸手术给患者带来的身体创伤大,术中为了扩大视野需挤压肺叶,在游离食管时会给肺门和支气管带来损伤,术后黏液分泌发生紊乱及存在清除障碍,导致呼吸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并发症[1]。本研究根据一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术后容易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及防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心外科2013年1月~12月共实施心外科手术患者520例,其中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患者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他们的年龄为28~72岁,平均年龄为(53.6±11.8)岁。

1.2方法 对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分析,从而发现引起患者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和防范。

1.3发生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①患者年纪大: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差,还经常会伴有慢性疾病,容易产生呼吸道感染;②创伤性操作:实施心外科手术过程中有时需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属于一种创伤入操作,不利于呼吸功能的正常恢复;③切口及纵膈感染:心外科手术后气管切开和纵膈互通,若切口发生感染会往纵膈蔓延,特别对于实施纵切口患者,靠近胸骨切口,更容易引起纵膈感染;④定植菌感染:通过相关资料显示,心外科术后发生肺炎最主要的原因是术后呼吸道定值菌造成的,引流管及吸氧等操作让细菌直接侵入,导致发生呼吸道定值菌感染机会上升;⑤疼痛:患者术后产生疼痛对正常的吞咽功能及咳嗽功能起到抑制作用,导致细菌进入呼吸道并停留在里面,大量细菌生长繁殖带来呼吸道感染[2]。

2护理措施分析

2.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患者在准备接受心外科手术之前,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心、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护士要和患者及时沟通,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②对呼吸功能进行锻炼:术前适当指导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呼吸功能锻炼,如有效咳嗽训练以及缩唇腹式呼吸训练等;③预防危险因素:术前要交代患者戒烟酒,并加强保暖,避免感冒,患者情况允许可以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有利于提高手术耐受能力。

2.2术后护理 ①:患者术后恢复意识后,若生命体征正常可让其取半卧位,这样有利于胸腔闭式引流管将胸腔里面的积液及积气排出,有利于肺部复张;②让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这是防止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头往一侧偏,及时将患者口腔里面的分泌物清理出来。若患者行气管插管,要及时吸痰;协助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帮助患者起身坐好,拍他们的背部,咳嗽时要按轻微压他们的切口,减少刺激性疼痛。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动作,可以分步骤把痰咳出;湿化呼吸道,患者一般在术后3 d内最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由于行气管插管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干结,不易排出,给正常呼吸功能带来不良影响,病原菌易侵入,容易造成肺部感染[3]。这时可以对患者肺部采取理疗的方法,每天给予患者超声雾化吸收2~3次,将呼吸道充分湿化,同时采用吹气法让痰流往口腔,对手术侧的胸部进行压迫,让它产生有力的咳嗽。

2.3疼痛护理 患者术后产生的疼痛会给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带来影响,让正常的周期性深呼吸变为浅快呼吸。患者产生术后疼痛,护理人员可告知他们可能持续疼痛的时间,若有必要,可以使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2.4口腔护理 护理术后患者口腔可以使用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溶液或者双氧水进行护理。

2.5加强营养 对患者术后加强营养,可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率。可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以及容易消化的食物,以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功能,减少感染。

2.6药物的合理使用 术后患者可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若怀疑发生感染,要立即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合理抗生素。护士要全面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方法、配伍要求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细心观察患者用药后各方面的情况。

3讨论

心外科手术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比较大的伤害,术后还经常会引起呼吸道感染。因此,在临床上,要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对易感人群要非常注意,控制危险因素,切断感染源,并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是有效减少呼吸道发生感染的途径。护士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时,要提高预防感染意识,提高操作技能,才能做好心外科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只有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格无菌操作,对心外科术后工作做得更加到位,才能适应现代化医疗护理模式,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篇1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80%~90%的肺心病因慢性支气管炎导致阻塞性肺气肿所致,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及临床观察,确定其健康问题,及时控制感染,改善心肺功能,并采取准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控制病情和避免病情加重,降低死亡率。

1 护理诊断及临床观察

1.1 清理呼吸道无效,在临床上所见的肺心病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体质虚弱,咳嗽无力,痰液多而粘稠,所以痰液排出困难,影响呼吸道通畅进而影响气体交换,使缺氧加重。

1.2 气体交换受损 由于患者病程长,肺组织弹性降低,残气量增加,肺部感染,痰液较多并粘稠,清理呼吸道无效等,可致气体交换障碍,造成缺氧。

1.3 呼吸道感染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肺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肺心病患者大多数病程长,年龄大,机体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

1.4 体液过多,慢性肺心病是因肺动脉高压长期得不到缓解,而导致右心衰竭所致,表现为体循环淤血,体重增加,肝大,水肿、尿少等,水肿可导致电介质紊乱。

1.5 意识障碍 慢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由于处于缺氧状态,加之老年患者一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因而出现意识障碍。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注意给患者保暖,室温一般保持在18~20℃,湿度保持在50%~70%;注意给卧床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注意口腔护理,加强营养,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变化,如果患者呼吸困难及紫绀加重,并出现球结膜水肿、头痛、嗜睡、精神恍惚、烦燥不安、抽搐等,甚至出现昏迷,则提示有可能出现肺型脑病,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同时注意患者出量,尤其是尿量。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痰液粘稠者可给予化痰药,同时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并协助患者更换,轻拍背部,以利于将痰液排出,对痰液粘稠不易排出者,给予雾化吸入,对意识障碍者应及时吸痰,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2.4 合理的给氧 氧疗是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时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对纠正缺氧、抢救患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应用氧疗才能改善患者症状,在氧疗中选择正确的给氧方法,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一般氧流量为每分钟1~2L,浓度为25%~30%;持续2周后可间断低流量给氧,直至呼吸平稳,紫绀减轻,严密观察病情,切忌高浓度、高流量给氧。

2.5 严格控制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患者入院后,按医嘱早期足量、联合静脉持续应用抗生素,同时,了解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准确选用抗生素,强调现配、现用,以保证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要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病房管理,以防交叉感染。

篇12

患者女54岁,主因四肢软瘫15 d住院,患者病前半月有受凉及上感史,病后主要表现为四肢自上而下进行性力弱乃至瘫痪,腰穿脑脊液符合本病的改变。入院后给与抗生素、能量、大量维生素、地塞米松和中药综和治疗,病情日见好转,肌力由0~1级转为1~2级,语音增大,呛水消失,但仍咳嗽无力,于病程24 d合并呼吸道感染,痰增多粘稠,喉中痰鸣,突然口周发绀,鼻翼扇动,呼吸增大,三凹征(+),明显呼吸困难,急行胸片检查,诊断左侧肺炎合并肺不张。

2护理

患者病情危重治疗上除抗感染外,护理是最重要一环,首先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给以吸痰,鼓励患者主动咳嗽,解除痰阻。具体措施是勤翻身,多拍背,及时吸痰,,定时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以利吸出或咳出。每进行一次雾化,随之进行翻身、拍背,吸痰方法是:取健侧卧位,使指关节微曲,从肺底由外向内,自下向上轻拍与重拍相结合,边拍边鼓励患者咳嗽,并同时进行吸痰,每次约30 min,如此处理后呼吸明显改善。其次是吸氧,保持鼻导管通畅,勤检查更换,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各项记录。给足够营养,少量多餐,并间断给与血浆、白蛋白加强支持疗法。保持环境安静,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经过以上精心护理治疗,5 d后肺不张消失,呼吸道炎性反应减轻,呼吸困难消失。胸片检查,心肺膈正常,可自行咳嗽,排痰。继续综合治疗护理,四肢肌力达4级,语言、进食接近正常。共住院32 d,呼吸道感染控制,肺不张痊愈,格林巴利综合症合并肺不张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患者未再合并类似之病,原发病已痊愈。

3讨论

一般认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炎是一组原因未明的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脊髓前角及脑神经运动和图案均可发生变性,从而出现上述临床肌力改变等症状[2],当呼吸肌无力时则出现呼吸改变,咳嗽无力,影响排痰,严重者合并肺不张,本例即属此类,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护理是使患者病愈的可靠措施。作者体会到解除呼吸道痰液阻力必须充分做到翻身,拍背,吸痰和稀释痰液,这是取得疗效的关键,而且每次实施时方法要得当,力量要适当,时间要足够,否则难以奏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