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7 16:22: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征信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引言
企业行政管理作为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之一,要求从计划工作、组织工作、指挥工作以及控制工作者四个方面入手,协调各方面力量,贯彻落实各项工作,继而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为此,针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问题加以分析,探究创新对策极为重要。
1企业行政管理问题
其一,游击作风盛行,管理水平偏低。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采取主管意愿,“游击作风”盛行,企业不完善的规章制度,研究以及决策缺乏科学性,工作程序未能够落到实处,管理作用不强,对行政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二,管理模式落后。我国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企业,干部作风盛行,机关风气普遍存在,并未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未能够结合行政管理特征,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造成人力资源、物理资源以及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影响工作质量的同时,限制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其三,行政管理体系的缺乏。目前,企业的行政管理强调的是管理总务后勤、管理文书档案以及办公室管理等,经济特色并不明显。与此同时,企业为了盲目迎合国家政策制度,在内部设置相关管理部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并未制定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工作失误较大。其四,与实际不符。在企业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与实际情况并不符,业务了解程度不足,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和其他部门的交流沟通严重不足,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造成所开展的行政管理工作未能够达到实际要求。
2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对策
其一,行政管理模式的规范化。针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游击作风”问题,笔者认为应规范行政管理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体系,保证所有工作人员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细分工作内容,明确所有工作的管理职责以及权力义务。其二,保证工作的有效性。为了有效处理好行政管理问题,笔者认为应将企业特色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组织好行政管理工作,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入手,明确所有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管理职能,并将其渗透至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益,协调好所有部门的关系。其三,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了权力体系、技术体系以及事物体系。其中技术体系指的是针对工作进行协调沟通,加强监督控制,继而起到技术职称的基本作用。权力体系则是要求在行政管理中,加强职业分解,并充分考虑到人事结合以及结构设计等。事物管理体系则包括了文书档案、办公室管理以及会议管理等。其四,加强与实际的联系沟通。在行政管理中,从企业经济效益入手,结合实际组织工作,加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忠诚度以及责任意识,规范管理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其五,加强管理,优化管理体系。企业要想实现稳定运营,需要依靠科学、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管理主体,加强行政管理,优化管理体系,增强本企业的科学管理意识,引进高端人才,结合实际节约成本,避免资源的浪费。其六,全面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发展产生了只管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服务态度影响着行政管理效率。行政管理部门是企业的服务部门之一,该部门的协调发展对于企业运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笔者认为企业的行政部门应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管理人员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观念,准确定位,明确工作方式以及管理方案。同时管理人员还应树立较强的合作意识,加大与其他部门的交流沟通。企业的高效率发展,要求管理人员加强合作交流,培养工作人员的合作意识,定期开展综合素质培训,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模式,以此才能够密切各部门的交流配合,防止管理工作的混乱,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3结语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行政管理问题,这就要求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改革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制度,创新解决对策,贯彻落实各项规范方案,提高工作的综合素质以及工作能力,改革管理方案,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继而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芳,曾乐平,李凯.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研究[J].中国商贸,2013,18:43-44.
[2]孟玉花.关于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22:11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277-01
由于急症科的管理任务、抢救任务、突发事件以及抢救时间相对较为严重,为了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类医疗纠纷,就必须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1]。处于新形势下的急诊护理工作除了要满足现代医学管理理论的相关原则之外,还必须建立起一套高效、准确、快速的医疗服务体系[2]。为了适应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所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医院方面就必须加强护理工作的日常管理力度,以便于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3]。
1 急诊护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急诊护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流程管理
由于我院急诊科的人员流动相对较大,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这就使得我院的急诊、分诊、接诊处理等程序不能同时进行分配,最终使得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得不到及时地分诊以及接诊处理。在对患者进行化验治疗的过程中,不能将患者及时地分配到注射室来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且对于120所接收的患者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安置。
在我院急诊科患者所接收的急诊患者中,经常会遇到交通事故、自杀以及吸毒等涉及到法律问题的患者,由于人员的配备不足,因此就不能及时的告知患者的家属或相关单位。在对急诊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必须及时有效的建立静脉通道、心肺复苏等,由于一些新手缺乏足够的抢救经验以及急诊意识,最终使得患者的病情被延误。由于在对患者进行急诊、分诊以及接诊的处理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地管理,这就导致了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急诊处理不利、分诊延误、接诊不清的恶性循环。
1.2 缺乏规范的急诊护理工作管理制度
由于急症科的日常工作比较繁忙,突发状况随时可见,对于护理人员的请假以及排班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急诊科内的财力、物力、人力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运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举止、仪表以及行为等不够规范,缺乏安全感、可性度。在对急诊患者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培训,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能严格的按照“三叉七对”的相关要求来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稍有偏差就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医疗事故。在我院的急诊科护理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年轻的护士,她们的职业素养还有一定的欠缺,且没有较为完善的交际能力,这就使得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护患纠纷。
1.3 急诊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于急诊科的特殊性,它对于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事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好的专业操作技术,而且还必须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护患沟通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一般情况下,急诊科所接治病人的病情都较为严重,对于此类患者必须要及时的进行确诊,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此过程中,如果护理人员的思维迟钝、判断失误以及心理素质相对较差,最终会对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4]。如果从事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一个较好的身体,在工作过程中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得护理人员将一些负面情绪带到工作当中,最终就会对患者的抢救过程以及治疗效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5]。一些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忍受家属的不理智行为以及过激言语,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护患纠纷。
2 加强急诊护理管理的相关措施
2.1 完善急诊护理的相关护理流程
在对急症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工作流程为接诊、分诊、急诊处理。所谓的接诊就是指,医护人员对医院所接收的急诊病人以最精炼的医学技巧、最快的速度来对患者的病情作出明确的判断[6]。所谓的分诊就是指根据患者的体征、主要症状以及家属的述说来对患者的实际病情的隶属专科、轻、重、缓、急进行划分,并对患者作出相应的初步诊断[7]。所谓的急诊处理就是指,普通病人由分诊护士送到相关科室就诊即可,对于病情较为复杂且难以确定科室的患者则可以使用首诊负责制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处理。
对于需要进行临时治疗以及化验的患者,可以将其安排到急诊注射室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120所转入的患者,分诊还是必须前去接诊,并对其迅速的安置。对于自杀、吸毒以及交通事故等涉及到法律问题的患者,一定要立即通知相关单位及其家属,对于危重病人,一定要由分诊护士将其收入到急救室中进行及时的抢救,然后在办理相关的手续。当患者抵达抢救室,而医生还未到达时,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止血、吸痰、心肺复舒、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等处理。
2.2 对急诊护理工作的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处理
为了提升我院急诊护理的工作质量,改善护理过程中的各项不规范行为,就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护理管理制度[8],确保急诊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能够做到:为患者服务心理化、操作程序化、工作规范化以及管理制度化。对于急诊科中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合理的应用,同时还必须制定出一套较为严密的规章制度。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三叉七对”的相关要求来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即根据医院的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前查、操作时查、操作后查;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此外,从事急诊护理工作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高尚的情操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从事急症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休养,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医德,此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以及事业心,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理念[9]。急诊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急诊过程中的各项技术以及药品进行全面的掌握,对急诊过程中的相关检验数据以及监护参数进行熟悉。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迅速、及时的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此外,护理人员在如常工作中还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将社会以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做到精神饱满,沉着镇静,工作有条不紊,从而使病人产生安全感;还要有较强的自制力,能够理智地对待病人及其家属由于对病情的担心,而出现的一些过激的言语和不理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周莉.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潜在法律问题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8):111.
[2] 王霞.手术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3):1850-1852.
[3] 岳艳杰.急症科护理人员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1304-1305.
[4] 谷冬梅.预见性护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患者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5):876-878.
[5] 左金英.急诊室患方暴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2007,15(2): 106.
[6] 丁圣荣.急诊患者家属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C].//第十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142.
一个人的幼儿阶段极为重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启蒙阶段,这个过程的引导工作变得也极为重要,因此幼儿教师的工作也就变得严肃而责任重大,但是有很多新教师无法适应新幼儿教师这份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而放弃教师工作,这些问题包括心理压力过大、责任心大、细节繁琐等等,因此正确对待及适应这些问题,变得极为迫切。
一、幼儿园新教师面临的问题
随着对幼儿园新教师的观察,我们发现教师面临以下几种问题。
(一)人际关系紧张。
作为一名新的幼儿教师,脱离了以前的生活,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怎样快速适应新的环境是摆在他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幼儿园教师是一份人与人交流的工作,由于存在年龄的差异,他们很难与幼儿相处,不了解孩子具体能对问题理解到什么程度,在与老教师沟通由于思想的差异又很难做的很好,领导的期望,孩子们的视线,家长的关注,同事的注意,这一些都是他们存在巨大的压力,因此存在焦虑、煎熬等不良心态。
(二)知识经验严重欠缺,新教师没有自信。
任职初期,新教师大部分只注重课本,从而没有把握到幼儿教育的本质。由于经验的严重不足,新教师往往没有把整堂课的细节考虑进去,往往一整节课的内容,有时候半节课就讲完了,对于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不了解,只是古板的阐述理论规则,这种过分的归纳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扩展,教师学生也缺少互动。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新教师无法把握整节课的重点,没有理解教学计划的目的,以至于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无法应付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时新教师就会茫然,不知道怎么去做,更害怕承担责任。
(三)理想与现实差距很大——伤感和迷茫
一个人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大学毕业后走到教师岗位,人们大部分都是充满生活的期待与幻想。真正工作后才意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生活的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以及人们的社交障碍等问题接踵而来。当现实中的实际遭遇与工作前的良好感觉碰撞后,新教师们会变得迷茫、伤感,以至于心灵处在一片黑暗中。工作薪水的偏低,也给新教师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改善幼儿园新教师这种状况的政策
(一)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呵护新教师的成长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幼儿教师的引导呵护,而新教师的成长也需要管理者的呵护关注。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得到别人的鼓励时候,就会处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容易与他人建立很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学校的管理者要多支持、多表扬新教师,给他们创造一个和谐、温馨、健康的大环境,同时对于这些新教师要给予足够的信任,这样才能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从而在教学工作中轻松上阵,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二)培养教师的自信心,从根本上做好自我调整。
外部因素可以得到解决同时,内部因素的解决显得更为重要,要鼓励新教师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调整生活状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一切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把挫折磨难当做人生中的垫脚石,只有这些挫折磨砺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生前进的脚步。主动是一个必备的因素,在生活中,主动适应一些新困难,新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对于培养新教师自信心可以从以下方面借鉴:
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科研活动,常听别人的课程,锻炼自己意志,培养自信心。
不断学习,储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奠定自信心。
对于课本教程深入研究,把握教学目的,增强自信心。
做到教学相长,对课堂产生感情,培养很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自信心。
(三)通过各种教学评估,鼓励支持新教师的发展。
新教师的发展需要时间,同时也需要足够的自由空间,展现他们的价值,显示他们的魅力。为了让新教师快速适应新教师的角色,学校每一个学期可以组织新教师进行教学评估,这里可以包括平时的授课笔记,基本功课的竞赛等等,通过评比与展现从中可以发现别的教师的优点,从而取长补短,进而促使新教师克服困难,增长新教师的信心,明确方向,走向成功!
结束语:
新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历程,这个过程需要学校管理者的正确引导,同时需要新老师自我调节,主动适应新环境,能够在教育事业中不断总结遇到的问题,从而成为宝贵的经验。新教师的成长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多给予新教师关心、鼓励,将会促使新教师健康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谭日辉.当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其提高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近年来,国家对改善民生问题日渐重视,财政支出更多地向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倾斜,民政部门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工作范围也不断扩大,而民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当前新时期的政策背景下,如何合理有效地管理和使用民政资金,使民政资金真正用以解决民生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民政资金管理的主要举措
(一)规范化管理
当前阶段,民政资金管理趋于规范化,并不断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地方民政部门必须根据上级专项资金的管理规定,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民政资金专项管理办法》,明确各项资金的救助对象、审批发放程序及监督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挪用资金现象,使资金的审批和发放更加规范,社会监督力度加强,实现民政资金的有效管理,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二)实行银行统一发放
民政资金的发放管理也逐渐统一起来,首先民政部门根据上报的救助对象名单和相应的补助金额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进入发放程序。民政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由银行统一转账,从民政资金账户直接发放到救助对象的个人账户,避免了中间环节容易产生的资金挪用现象,提高了资金的运行速度,使各种补助、救济金及时足数发放到救助对象卡中。
(三)坚持评议、公开、公示原则
当前民政资金的管理基本执行“阳光操作”,即在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金额时,坚持评议、公开、公示的原则,民众无异议后再进入审批程序,报民政部门审批后发放救助资金。这种评议原则赋予了民众对民政资金使用的知情权和决策权,也对救助对象的真实情况进行了公开,并通过评议达成合理的救助标准,可以有效避免虚报、冒领等违反资金管理办法的现象。
(四)实行多元化监督
民政资金管理的监督力度也有所加强,实施多元化、多部门联合监督。多部门监督包括行政、人大代表、审计、纪检、民主、社会监督,使民政资金的监督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防止各类民政资金管理过程中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新时期民政资金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
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的工作目标,而做好民政工作的重点就是对民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民政资金主要用于救助灾民、困难户、残疾人、孤儿、老年人、乞讨人员等,必须保证这些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因此民政资金的发放需要严格的管理,避免发放不公、虚假、不及时等问题。虽然国家不断投入民政资金,加大投资金额以解决民生问题,但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主要是由于民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调查、审批工作信息不完全
民政资金的救助对象较多,需要对各个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审核,登记核实后进行公示,无异议审批后才能进行资金发放工作,工作量较大,程序繁琐,因此常常有调查的信息不完全、存在差错等情况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更深层原因是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使得一些调查结果不真实,真正需要救助的对象并没有列入救助名单,而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却得到民政资金救助。这就要求各部门如社保、工商、房产部门做到信息共享,简化民政部门的调查审批工作,并得到更为准确的信息。
(二)民政工作经费不足
虽然国家投入的民政资金逐年增加,民政部门也有各项专用资金,但开展民政工作的经费却不足,使民政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基础设施、设备等方面,上级没有专项的资金投入(有限),(地方财政)又难以靠地方财政解决,交通等方面的费用也没有资金安排,缺少了民政工作的专项资金,不仅使民政工作难以进行,而且也不利于民政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使许多工作做不到位,不能更好地服务民众、改善民生,也容易出现民政资金的挤占与挪用现象。
(三)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发放
由于县级财政收入紧张、资金调度困难等原因,上级民政资金下拨后难以及时足额直接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中间环节存在挤占、挪用现象,造成资金的拖延支付,使得民政资金无法及时起到社会保障的作用。这不仅制约当地民政事业的发展,还对当地群众生活产生影响,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也给民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四)资金使用监督力度不足
当前的民政资金监督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深层次全面的监督,监督方式较少、力度不足,使得民政资金后期的发放工作出现许多漏洞。一方面,监督工作不够全面、细致,难以保证每笔资金拨出后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是否存在挤占挪用现象;另一方面,监督方式较少,监管力度不足,缺乏外部监督,如网上监督、投诉电话监督等公开的监督渠道和方式,无法得到相应的反馈意见,以进一步改进工作。同时,多元化的监督的实施效果不强,仍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民政资金监督。
三、强化民政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对策
民政资金有效的管理与合理的使用,是我国改善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新时期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从当前民政资金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入手,从细微末节做起,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并将对策实施到现实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管理,使民政资金用到实处,解决民生问题。
(一)深入调查救助对象实际情况
民政工作中对救助对象的信息调查,由于工作量大、程序繁琐,常有调查的信息不完全、存在差错等情况发生,同时也会出现信息变动未能及时更改的问题。因此,民政部门需要深入调查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以保证调查工作的准确、真实性。
一方面,民政部门需要调动一部分民政工作人员组成调查组,对民政对象逐户进行调查,做到每户必查、每人必查,实现动态管理,不断完善、更新民政对象的档案资料。在调查过程中,应深入了解民政对象的家庭成员情况、各成员身体状况、工作收入情况、住房情况、存款情况等基本情况,并收集民政对象对当前民政工作的意见与建议。收集信息后,指定专门人员对信息进行整理,并录入电子文档保存,做到统一管理,无遗漏、准确地记录救助对象的基本信息。
另一方面,为保证困难户得到救助,民政部门需要对申请救助的对象进行全面的调查。首先,需要记录民政对象的自报情况,收集民政对象提供的证明,对其进行基本了解;其次,需要调查其他群众如左邻右舍住户对申请救助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从侧面掌握其真实信息;最后,要时刻掌握救助对象的动态信息,对受助后仍较为困难的家庭继续加以救助,保证其基本生活条件,将条件有所提高的家庭的救助金发放给更为需要的困难户,使民政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最大程度地改善民生。
(二)净化支出结构,强化支出管理
目前,由于上级没有专门的资金投入(有限),民政工作的行政经费较为紧张,挤占挪用民政资金的现象普遍存在,使资金无法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难以起到社会保障的功能。因此,针对民政资金支出不合理问题,我们亟需净化支出结构,控制民政资金的支出流向。
首先,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投入的民政资金不断增加,来源渠道也逐渐增多,因此需要制定较为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建立支出考核指标,以加强对民政资金的管理;其次,应强化经费包干职能,经费分配与事业任务、事业成果、支出收入相挂钩,不断净化支出结构;最后,要建立民政财务效益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使民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对提高民政经济效益承担完全责任,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必须实行制度化、法制化。
(三)建立专门账户发放民政资
为了保障民政资金及时足额地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民政部门应建立专门的账户,统一发放管理。建立民政资金专门的财政账户后,应把上级拨发和本级财政补助的专项资金都存入财政账户,直接由财政专户拨付到下级财政部门,基层财政部门再将资金拨付到同级民政部门,最后由民政部门实行社会化发放,由银行统一转账,从民政资金账户直接转到救助对象个人账户。在整个资金运行中,要进行全面的监督,避免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也杜绝资金分配的随意性,使民政资金的发放更为科学、准确,提高资金运行速度,以保证救助对象及时收到足额的救助金。
(四)强化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民政资金的安全健康运行,需要大力度的监管机制作为保障,可以通过多种监管方式,如传统的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还有新时期更为有效率的电话监督、网络监督等方式,联合多部门集中对民政资金进行监督管理,以防止民政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的各类违法违纪现象。因此,民政资金的监管也是整个民政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需要民政部门加以高度重视。
1、定期进行全面检查
民政资金、物品的发放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定期的全面检查工作,通过账目检查、入户调查等方式,重点检查民政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有无挪用等违规现象,各项手续是否符合标准等。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找到原因并纠正,确保救助对象收到资金,保证其基本生活所需,发挥民政资金保障民生的社会作用。
2、多部门协调配合,共同监管资金运行
民政资金工作应深化政务公开,在实行内部监督的同时,也要积极接受来自外部各部门的共同监督,以多元化的监督模式共同监管,保证资金的安全运行。民政部门应每年至少与行政、审计、纪检、财政等部门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一次联合深入检查,杜绝挤占资金、挪用款项,保证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接受各个监督渠道的反馈意见,对出现的问题积极做出改革,提高资金整体的管理水平。
3、公示审批结果,接受群众监督
在公示审批结果方面,应坚持以公开为原则,将涉及到群众利益的资金运行过程进行张榜公示,做到政务公开,使民众对当前阶段的民政政策、救助发放程序、救济对象情况等都有深入了解,将民政工作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执行“阳光操作”,保证各项工作公开透明,群众无异议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作。
四、结束语
在新时期国家对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逐渐加强的背景下,民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成为了民政部门工作的焦点所在。虽然资金管理的举措不断优化,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民政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将民政资金的管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完善管理机制,深入调查、及时发放、加强监管,把资金用在最需要救助的群体上,发挥好民政资金改善民生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 A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的客观要求。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日趋专业化,这就要求一个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最大可能的协调一致。因此,要有效的组织企业生产经营,就必须有一定强制力的权威与服从机制――即行政管理,否则,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就可能因缺乏组织性而不能实现。
一、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脱离时代。计划经济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同样存
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弊端,一些企业领导深受这种思维的影响,虽然体制改革已进行多年,但是在巨大的惯性思维影响下,导致一些企业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有作风和不良习气,即套用党政机关行政模式,导致企业计划脱离实际,不符合企业需求和
管理特点,一切流于表面,属于形式主义,在这样的行政管理下,很容易造成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而且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官僚作风严重,很多时候过于苛刻不近人情,容易导致员工动力不足、士气低下、缺乏活力,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员工的工作效率自然也就不如人意。
(二)行政管理脱离实际。一些企业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行政管理人员由于对企业的了解不够,导致其对企业具体业务不熟悉,在进行行政管理时,一方面“说不到点子上”;另一方面“假大空”的作态惹人生厌,尤其是制定一些不合时宜的规定,被行政管理人员想当然的拿出来推行,这种脱离业务部门实际需求的行政管理,自然会引发业务部门怨声载道,使业务部员工存在抵触心理,认为行政人员在“瞎折腾”,不体恤下属员工,导致绝大多数员工不愿意与行政管理人员打交道,双方几乎成了对立关系,毫无交流。这种隔阂横亘在双方之间,显然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而行政管理人员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挑衅,有的选择回避,尽量不去打扰其他部门,有的选择反击,越发变本加厉的制造矛盾,从而使得双方的隔阂加深,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理人员越发不会前往业务部门去
接触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导致行政管理也越来越脱离实际,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企业内部形成对立的“阶级斗争”。
(三)行政管理脱离科学。游击作风是这种特殊时期下的产物,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符合当时时代的需要,却不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应当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而不是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观意愿,然而在很多企业中却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由于企业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责任分工、层次的工作程序等,所以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时无迹可寻,只能遵照领导的思想,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对企业进行行政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导致很多时候行政人员完全依靠灵感来进行决策,缺乏科学性,容易偏离实际。同时因为职责不明确,管理人员对大小事务皆要插手,导致下属无事可干,或者束手束脚,领导“瞎忙活”后觉得员工拿钱不干活,感觉自己像“员工”,员工像“领导”,容易引发劳资关系紧张,彼此存在隔阂与对立。如此不科学的行政管理,不仅会严重拖累企业效率,也会打击员工士气,同时还有可能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行政管理脱离全面。目前我国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普遍存在脱离全面,过于局限,缺乏完整体系的现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将一些具体的事务,如办公室管理、后勤管理、文档管理等作为工作重点,虽然工作性质与国家政府机关相同,但是国家与企业是不同的主体,这就导致企业过度关注行政手段和行政人员素质的提升,而忽略了企业行政管理的自身价值意义:把企业各环节各部门联合成一个健康有序的有机体,并通过各种行政管理手段有效的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目标顺利实现。所以,企业行政管理脱离全面,缺乏完整体制,就会使得行政管理工作舍本逐末,难以实现自身价值。
二、企业行政管理问题创新措施
(一)行政管理要与时俱进。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要杜绝套用党政机关行政模式,应当参考国内外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然后根据自家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特色进行行政管理,一方面保证企业的行政模式符合企业需求与特色;另一方面保证企业的行政模式与时俱进。坚决杜绝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官僚作风,用包容、耐心、亲和的态度与部门员工打交道,协调各部门关系,建立企业内部和谐工作氛围。
(二)行政管理要联系实际。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要杜绝一切“假大空”、“瞎折腾”行为,不要不懂装懂,务必保证“不了解实情,坚决不做指挥”,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企业的利益出发,深入到企业各个部门,了解各部门实际需求。行政管理人员要有容人之量,能够接受批评与非议,并要耐心地了解情况,及时地做出回复,对正确的批评虚心接受并在工作中改正,对错误的批评耐心解释沟通,在企业内部建立务实的企业文化,并建立切实的行政管理制度,如业务考评、服务要求、工作要点等,将行政工作落到实处,“干实事,说实话”,杜绝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
(三)行政管理要科学严谨。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不能仅依靠“务实”这一种特性,务实是好事,但是不讲科学,不讲条理的“蛮干”、“瞎干”、“随意干”,不仅起不到推进作用,反而会拖累企业发展的后腿,使得企业行政管理混乱,领导与员工都无法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所以企业行政管理,要讲究科学性,首先需要将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从而明确企业每一个人员的职责,使得领导与员工各司其职,并建立逐级授权、环环相扣的工作程序,使得行政管理有迹可循、有章可依,严谨的进行,确保企业资源高效、高质的利用。
(四)行政管理要体系完善。
1、构建完善的权利体系:即构建企业的行政架构,包括职能分解、人事相合、岗位设置等内容。
2、构建完善的事务体系:即构建企业的具体事务,企业行政管理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事务上,行政管理体系离不开事务体系的支撑,事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办公室管理、文档管理、后勤管理等内容。
3、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即建立企业内部的技术职称,行政管理需要技术作为支撑,技术体系具体包括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领导与管理、监督与控制、协调与沟通。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而要做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不但要有与本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规范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做到有章可循,有条可依,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工作环境和企业行政管理体系,这样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才能做到杂而不乱、繁而不烦、张弛有度,从而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芳,曾乐平,李凯.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研究[J].中国商贸,2013, (18).
[2]叶丹.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9).
[3]王耀华.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 (10).
[4]罗维肖.施工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1, (5).
【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21-02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内、外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是以资金运动为对象,利用价值形式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综合性管理活动,通过对企业各项资金的筹集、使用、收入和分配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控制、核算与考核,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使企业尽可能占用较少的资源,取得较大的生产经营效果。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依据国家财经法规和办学方针,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中心,组织各项财经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机构设置、预算管理、经济政策、财务分析与预测、资金管理、组织收入和内部控制等等。财务管理是高校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对学校各类资源有效整合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各方面利益关系和谐协调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实现科学理财,从而达到降低办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
1.高校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呈现多重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高校两千多所,分布全国各地,既有隶属于中央部委的院校,又有各省、市主管高校,隶属关系不同,生源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会计核算主体较为复杂,除了院系教学单位、实验室等科研单位,支撑体系的附属医院、网络信息中心、图书馆等单位外,高校往往还拥有庞大的后勤系统以及校办产业,所有这些单位的财务活动都应在学校财务部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工作,并接受其监督;从高校收入来源看,既包括取得的财政收入、开展教学等活动取得的教育事业收入,还包括承接科研项目等取得的科研事业收入、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经营收入等,高校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从高校的费用开支项目看,不仅有教职工工资等人员经费,还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业务费等多项费用,不仅有教育事业费,还有科学研究费以及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既有事业财会的内容,又有企业财会的内容,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类型繁多等特征。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财务管理的性质已呈现出多重性的特点。
2.高校财务管理表现为一项综合性的价值管理工作
高校财务管理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标,通过价值形式,合理规划和控制高校的物质条件、办学过程和办学结果,达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增强学校整体实力的目的。在高校中,各院系、实验室、附属单位及后勤部门都会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发生有关。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高校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发生联系。因此,财务管理既是高校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一种价值管理模式,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3.社会效益最大化与兼顾高校微观效益是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新形势下首先应把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等社会效益最大化放在第一位,高校的经济利益等微观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财务管理可以分为长远目标和基本目标。高校财务管理的长远目标就是按照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完成财务管理的任务,进而完成高校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和提高我国科技实力的总目标。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顺应高校发展的要求,在符合国家、社会规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高校财务利益的最大化、财务成本的最小化,为学校做好理财、服务工作,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高校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高校整体管理状况
在高校日常诸项活动中,决策是否得当,投资是否合理,运行是否顺畅,学校实力是否提升,都可以迅速地在高校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一般来说,一所高校取得的办学经费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对高校提供教育产品的满意程度和需求状况;科研实力的提升,科研经费收入的快速增长,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指标迅速地反映出来。这也说明,财务管理工作既有其独立性,又受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制约。财务部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向学校领导及时通报有关财务指标的最新变化情况,以便把各部门的工作尽可能纳入到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轨道,努力实现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财务管理存在制度缺陷,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我国高等教育的出资人是各级政府,国家是公办高等院校净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但国家并不要求高校偿还其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分享高校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高校自行经营和管理,造成高校投资的“所有者缺位”,高校独立行使法人权利,而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这必然使高校缺少进行成本核算、提高投资效益的外在压力,导致高校经济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另一方面,就高校内部监督体制而言,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应的财务规章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执行效果并不明显,内部审计部门也大多形同虚设。高校财务管理存在制度缺陷,财务管理存在相当大的弹性,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
2.会计核算基础不合理,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1998年开始实施,对规范高校会计行为、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曾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经费已从单一的政府拨款变为多种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格局;高校财务支出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国家财政对高校的管理模式、管理办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型经济业务的增加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高校会计制度存在核算基础不合理,财务管理已不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在我国,收付实现制是高校财务核算的记账基础,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以现金实际收支的部分记录高校财务收支,而高校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并不作财务收支反映,无法客观、全面、完整地反映高校的实际财务状况。如依据收付实现制记账原则,已收学费部分,高校作为收入记账,而学生尚未缴费或拖欠学费的部分则在财务帐上不作反映,这就不能准确地核算高校预算外收入;再如,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脱节;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在实际支付前,作为学校的可支配财务资源一部分,造成虚假的财务平衡现象,如果债务到期没有可供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就可能产生债务危机,增加高校的财务风险,给学校持续、健康运行带来财务隐患。因此,现行按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不能科学地提供高校资金运动及业务运作的实际情况,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业务收支活动及财务状况。
3.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财务分析工作薄弱。
高校财务管理评价是以绩效和风险评价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全面提高学校财务运行状况的考核评价系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经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经济行为日趋多元化,经济活动内容日益繁杂,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复杂性也不断提高。尽管现行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了核算口径、提供了一些财务分析指标,但这些财务分析指标并未包含高校事业发展速度、财务运行绩效和财务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内容,财务分析指标不健全;同时,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基础数据比较缺乏,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经验评价、分析数据,评价标准值的确定也存在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经济业务也变得更加多层次、复杂化,各类经济决策行为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反映一定期间的收支及资金结存状况,仅限于反映历史数据和解释财务信息,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效益缺乏全面、系统分析,以至于无法科学地考核学校整体及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缺乏规律性认识。
4.无法核算教育成本,财务报告不能提供完整信息。
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界定高等教育成本,其应是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形式总和,即学校为培养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不包括社会和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丧失的机会成本,也不包括学生发生的其他与培养成本无关的支出。遵循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基本原理,高校教育成本计算要运用一定的会计程序核算所得,它必须按权责发生制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记录为培养学生所支付的各种耗费,客观地反映高校教育成本。作为事业拨款单位的高校不进行成本核算,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没有为高校核算教育成本提供政策依据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因此要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就必须改革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建立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一)电子档案归档存在缺失。由于民政社会救助中心在以往的工作中保留的纸质档案资料库极为庞大,再加上纸质档案装订、整理的过程中也没有进行科学分类,导致民政社会救助中心在全面实施电子档案管理以后,许多纸质档案都没有得到及时、合理地利用。将纸质版的档案归纳成电子档案是一件极为复杂、繁琐的工作,因为电子档案归档的不完整性,以致电子档案本身检索便捷、快速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档案管理的效率相对较为低下。
(二)电子档案缺乏资金保障。因为民政社会救助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导致其在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全国各个地区的民政社会救助中心档案管理部门仍旧采用配置相对较为过时的计算机,导致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民政社会救助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如果要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先进的硬件设施是必备的保障,例如:高配置的电脑、扫描仪、打印机以及复印机等等。
(三)档案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有待提升。现阶段,民政社会救助中心档案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许多年龄较大的档案管理人员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其在档案管理信息化操作方面则存在不精通、不熟练的情况,自然也就难以掌握电子档案的分类、流程以及归档等相关工作,导致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优化措施与建议
(一)完善电子档案管理体系。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保障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能有序开展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民政社会救助中心严格按照电子档案管理的相关规范,充分结合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电子档案管理体系,使得电子档案的形成、积累流程的管理工作以及检查鉴定、归档责任等相关流程更为规范化、合理化,切实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有章可循、有矩可循。针对审查完成的电子文件实施统一的收集管理,要产生对应的纸质文件,并且要针对纸质文件实施集中核查,从而有效保障纸质档案文件能够与电子档案保持一致。此外,民政社会救助中心应当逐渐规范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所使用的软件与平台,从而有效保障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性与便捷性。
(二)加大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力度。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增加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更新电子档案管理的软件与硬件,配齐自动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照相机以及计算机等,切实满足现代化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实现档案存储介质的多元化发展。此外,民政社会救助中心还应当逐步实现电子档案自动化管理的目标,必须要改变传统管理中“重藏轻管”的理念,高度重视民政社会救助中心档案的“利用”性质,比如:构建社会救助工作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电子档案工作的检索更为便捷、内容更为准确,从而有效促进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电子档案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真正实现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电子档案的价值。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围绕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管理、收入征集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资金管理、现金及银行存款管理、财务监督等。
2012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规则、主要任务都有明确规定,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据可循。但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则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基层财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另外,随着我国行政体制和事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部门预算、 国库集中支付、 政府采购等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1.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大多人员编制少、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往往对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往往会出现预算编制敷衍了事,简化预算编制程序,领导审批走过场,审批程序不严谨。2. 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合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多注重单位短期的业务活动,没有长期性统筹考虑,缺乏明确的预算目标。编制方法简单,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仍习惯以上年度的基数为基础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其预算结果没有体现财务预算编制的特点,不匹配实际业务的发展,不足以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预算编制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又缺乏广泛细致的科学论证,带有很大的草率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内容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财务管理混乱,人员素质偏低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受制于编制人员少,人员专业素质低,身兼多职等问题,导致财务工作人员任务重,负担大,往往疲于应付各项工作,忽略对新知识、新规则制度的深入学习、研究。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是半路出家,以前没学过会计相关专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匮乏、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更是无从谈起。不仅如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往往还缺乏年轻人才,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在职会计人员由于专业素养不高,对考取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畏难情绪大,导致不少从事会计专业的人员居然选择报考容易取得的非非会计专业的技术职称,这就导致具有会计中高级职称的人员相对较少。基层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由于上升通道有限,往往缺乏上进心,对新知识,新技能不感兴趣,工作缺乏生气和活力,更无创造性。
(三)预算分解,支出管控不严
1. 某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未合理分解预算指标,也不按支出预算的用款计划开支,甚至个别单位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规模,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专项资金。主要表现为: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违规将与项目无关的或不应由项目承担的费用在该项目资金中支出,形成挤占项目资金;或违规挪用于其他项目、基本建设等。
2.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自行购置属于采购目录规定的建设工程、办公设备、货物或服务,未按规定执行政府采购;未报经审批自行变更政府采购方式,自行采用单一来源方式或者非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采购等;或在招投标过程中,委托给无招标资质的公司实施邀请招标,或评标委员来自采购单位。
(四)资产管理存在漏洞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责任分工不明确。在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多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落实不严格,导致管理制度成了摆设。固定资产管理的分工也不科学,采购部门和管理部门相互之间脱节,缺乏经常性沟通,致使一些新增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管理责任人不明确。
2.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把控不严。一是账务登记不合理,有的单位只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账务处理,不登记固定资产台账和固定资产卡片,这就导致账物脱节,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对实物无从把控。二是财务会计信息更新滞后,甚至不更新,个别单位对固定资产升级改造、维修保养不进行账务登记、对调拨捐赠转入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甚至根本就不入账;对固定资产盘亏,报废和处置也不及时调账。
3.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严,清查盘点间隔时间过长,有个别单位甚至好几年不进行清查盘点。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大都是兼职,由于本职工作繁忙,再加上思想不重视,导致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流于形式,放任自流。未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定期进行清查盘点,从而导致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及时发现,进而导致对问题的处理大大滞后。
(五)财务监督力度不够
1.监督管理不力。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忽视财务监管,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不处罚,不制止,听之任之;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打小算盘,不认真执行财务管理规定。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流于形式,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程序存在随意性。
2.会计监督基础薄弱。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监督工作不够重视,忽视会计基础工作和管理;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法规意识淡薄,对违反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行为不以为然;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内部财务监督乏力等。
3.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心怀侥幸心理,对八项规定熟视无睹,认为身在行政体系末端,对中央八项规定政策反应慢一拍,觉得对八项规定的落实往往是走个过场,对“三公经费”支出依然如旧。
三、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对策
(一)是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定期培训
只有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有效的应对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为此,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培训频度,提高培训层次,不搞简单、乏味的说教,要学用紧密结合,现场观摩体验,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培训要以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干部综合素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监管,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升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理财和服务水平。
(二)逐步实现从会计独立核算到集中核算,从国库授权支付到国库集中支付转轨
目前部分有条件实行上级财政集中核算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还实行独立核算,这就给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散、乱、随意性大的温床,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必然会规范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收入支出管理,有效的提高了基层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及效率。较大程度的防范了基层单位任意开支,违规开支,违法开支的现象,增强了基层财政资金开支的公开性、廉洁性、高效性。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将各基层单位发生的大额支出和经常性支出通过财政直接支付给收款人或供应商,例如:工资、工程建设、商品和服务采购等都由国库集中支付。一次性支出及小额日常公用支出可以通过财政授权支付。这就从制度上克服了财政资金管理效率低,透明度不高,财政收支信息失真等一系列弊病。
(三)科学规范编制基层单位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管理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推广“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经费支出基数,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要改变以往那种把上一年预算简单修改一下就编完下一年预算的做法,切实重新审视本单位的每一项开支是否必要合理,将预算编制与工作实际和需要相结合,抓大放小,在保障刚性开支的前提下,优先安排重要项目预算,尽可能压缩不重要开支预算,彻底杜绝非必要开支预算。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70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0 引 言
目前,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多数企业均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国有企业也不得不做出改革和创新,方能充分实现现代化、科技化目标。作为国有企业的中枢神经,企业行政管理承担着人力管理的重要使命,唯有遵循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则,方能深刻认识到企业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才能稳定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行政管理是国有企业的枢纽和灵魂,其关键之处不仅在于使企业用人更为合理化,还可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效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1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内容分析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依据不同性质可以分为计划、组织、控制、指挥4个方面,其中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管理内容的方向、目的及具体实施办法,以便有的放矢、有计划化性地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组织工作的任务在于明确各部门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并依据内容分类,由上而下逐步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责权关系。控制工作是对企业运行中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合理控制,并对不合理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监督系统、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等均属于控制工作范畴。指挥工作是调动与协调企业人员以更高质量地完成企业生产和经营,获取更高社会效益的核心。由此可知,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各项内容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且均存在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行政机构过于庞大、权力过于集中且制约力度差、人力资源浪费严重、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等。而上述问题均会影响企业行政管理质量,对企业的正常生产与经营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以下重点阐述、分析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机构过于庞大
目前我国大多国有企业行政机构规模都较为庞大,尽管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是此种现象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有部分国有企业由于生存和发展需要又增加行政机构。但是行政机构过于庞大也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沉重的压力及负担。此外,对于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说,在正常的运行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太多的行政管理机构或部门,且行政管理人员也常出现无实质性工作的情况,在影响企业利润的同时也会加重其发展负担。而且,行政机构过于庞大也容易导致管理人员产生懈怠心理,进而影响管理质量。
2.2 权力过于集中且制约力度差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机构的部分员工思想严重,且对其行为的制约力度较小,对行政管理质量及企业的发展均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国有企业的权力仅仅掌握在少数具有管理职权的领导层中,普通的低职称的管理人员没有话语权及管理权。由此导致的领导层对下属工作实情不了解、管理方向及需求把握不好,最后出台或颁布一系列不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此种情况不仅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对企业的发展也可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作用,导致企业不得不在亏本运行状态下挣扎生存。
2.3 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在企业发展中必须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深造,并充分利用人才及技术优势,方能保证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但是在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中存在着人力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此类企业往往不需要创新便可获得高额利润,造出巨大的经济财富和社会效益,使企业人才懈怠心理严重,逐渐丧失竞争力。此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水平低下也是影响人才难以被充分应用的重要因素。尽管企业将人才管理及分配工作赋予行政管理部门,但是该部门难以将优秀员工的才能充分利用,也无法调动起工作积极性。
2.4 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缺乏是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效能低下、管理水平差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国有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和传统的管理状态相比较,国有企业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也逐渐升高。部分国企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管理思想及理念也传统老旧,且在企业工作人员调动及调控方面仍缺乏工作经验,时常会出现各种失误。
3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创新措施探讨
企业在不断发展,行政管理人员的思维和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此根据上述关于企业行政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措施及建议。
3.1 建立并完善行政领导负责制
以经理为首建立并完善行政领导负责制的指挥系统可以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对企业实施科学化和全面化的行政管理首先需要对领导的职责、权限范围及管理内容进行明确,使其在限制与规定的范围内,合理、合法、充分行使自身管理权力。必要时还需要对行政领导配备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咨询和约束团队,以免行政领导对工作形势作出错误判断,制定并颁布不切实际的管理制度,从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3.2 对行政组织机构合理设计
对行政组织机构合理设计能够保证企业各个部门员工在行政命令下快速作出反应并充分发挥其工作效能,以利于行政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及贯彻流通。机构杂乱、信息流通性差是行政管理工作中最为忌讳的问题,将会导致履行效率及员工效能显著降低。而针对此种情况设置的行政管理机构能够促使国有企业管理质量向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及高效化方向发展与前进。
3.3 建立合理高效的激励与惩治机制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和效能的根本途径,也是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关注和着重解决的问题;而惩治机制的建立是对工作人员的鞭策与监督,同时也是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建立激励与惩治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完全贴合企业现状与实际情况,避免纸上谈兵与自以为是,充分考虑综合情况,方能建立合理高效的机制,起到理想的激励和督促作用。
3.4 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并加强专业培训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心理承压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政治素养,对身体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此外,在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还应加强专业培训,注重培养其处理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协调、统筹全局的思维方式及择优决断的能力,据此为企业提供更有利的发展条件。
4 结 语
作为国有企业参与社会化市场及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及前提条件,行政管理在日益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加深,社会生产力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及发展趋势。但是当前企业行政管理中问题众多,仍需要积极改进、调整,建立并完善行政领导负责制、激励与奖惩机制,合理设计行政组织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国有企业要想快速、稳定发展,必须建立完善、规范化的行政管理机制,方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及经营,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并贡献自身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琳.曲江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的调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7).
[2]施雪华,曹丽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特征、问题与改革[J].党政研究,2012(6).
[3]李光全.中国新城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面临的问题与破解对策――以青岛蓝色硅谷为例[J].城市,2015(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任何一个企业脱离市场都无法生存下去,尤其是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其发展和市场密切联系,行政管理对于市场研究分析至关重要。行政管理具有计划、组织等功能,从而指导施工企业进行竞标、施工等的发展。计划功能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功能,通过对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市场形势以及企业发展规划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制定现阶段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种种措施和手段,制定一个完善的实施计划,确保行政工作按照计划执行,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组织功能体现了行政管理的又一职能,即通过行政计划的实施,实现计划的进一步落实,包括任务、职能的分配,从而确保行政管理计划有效实施。
二、施工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行政管理工作不被重视。部分施工企业对行政管理存在认识上的错误,认为行政管理工作“无关紧要”,过于重视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了行政部门的作用,这造成了行政管理部门“名存实亡”的局面,行政管理部门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造成了其在施工企业内部的尴尬局面,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行政部门在企业员工心目中的形象。针对这种问题,最重要的是企业管理者的态度,企业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到行政部门的重要性,通过向其他企业学习的方式进行企业内部改革,从而体现出对行政部门的重视,同时要做好内部宣传学习工作,定期开展座谈会,帮助企业员工认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改变企业员工对行政部门的认识,在工作中积极配合行政部门工作,逐渐发挥行政管理部门效果。
(二)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大多数施工企业的行政管理机制并不健全,造成在工作中由于各种漏洞的存在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企业员工管理上,由于施工企业自身性质,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其他员工,造成了企业员工分类混杂,在管理时很难进行统一管理,加大了行政管理難度。同时在责任制的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当施工出现问题时,不能落实责任人,没有人对问题负责,严重影响行政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就会出现行政管理效能较低的现象,严重影响行政管理部门发挥其应有效果。面对这一问题,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非常关键,一个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断积累实现的,经过长期坚持研究,发现现阶段管理机制中的问题,并不断完善,这很重要。同时也需要虚心向其他施工企业学习,通过对成功企业行政管理机制的学习思考,找到其中比较适合自身企业的地方,结合自身企业发展计划进行创新修改,从而不断完善自身企业行政管理机制的目的。
(三)企业行政管理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员工素质直接影响行政管理效能,对于大部分施工企业而言,由于缺乏对行政管理的正确认识,造成了行政管理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部分行政管理员工缺乏专业素养,通过内部关系等原因被安排到行政部门工作,不能完全胜任工作,影响行政管理工作。企业管理者要严格做好员工招聘工作,杜绝“关系户”的存在,对于不求上进的员工,及时督促并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对于工作积极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赏,有效的奖惩措施将会大大提高员工工作状态。同时要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定期开展交流会,派遣优秀员工去其他企业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三、总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不断突出,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认清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企业发展非常关键,把握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高行政效能的第一步,从行政管理机制、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行政管理工作方式、行政管理理念等方面着手,不断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到改革对策,不断促进行政管理部门提升。
【参考文献】
[1]林英.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建设科技,2016(03):97-99.
一、我国征信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我国的征信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发展起步较晚,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但征信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速度较快,并取得一系列成就。《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同时,央行在2006年完成个人与企业两大征信系统建设,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截止2012年,这两套系统累计为超过1859.6万户企业、其他组织和8.2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此外,我国已有27所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专门培养征信管理人才。并且人社部于2005年开设了“信用管理师”的职业资格认定,为征信行业提供人才培训指导和职业资格认定。征信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二、当前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风险
任何一项新的事物在发展初期都会面临许多问题,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也不外如是。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和风险,突出的表现在:
首先,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并不理想。尽管目前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法规和规章,但最重要的法律层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仍迟迟未出。同时,一些法规、规章等条文过粗,缺乏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政府公权力的滥用也让人担心信用管理的公正性,如江苏睢宁将上访纳入信用扣分项目,明显是以政府管理指标取代信用评级指标。此外,社会信用意识的缺乏也是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发展受挫的重要原因。
其次,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自身建设存在问题和风险。在问题方面,主要存在信息采集过窄(主要是信贷信息)、未能实现有限信息共享、信用信息服务产品单一等,而在风险方面,则主要存在个人信息安全风险以及信息失真或虚假信息风险等。
最后,征信管理人才建设滞后于征信业发展需求。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加快征信管理人才建设,但仍滞后于征信业的发展需求,据估计我国信用管理人才缺口近百万。一方面,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过少,直接影响信用管理人才的供给。另一方面,对于信用管理人员并未建立其强制性的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后期培训制度,也导致信用管理人员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
三、加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外部环境建设
首先,国家应加快个人信用立法建设,尽快从法律层面解决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上位法“缺席”的情况,完善个人信用建设的法律体系。同时,应出台配套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并细化细则条文内容,增强条文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其次,国家应尽快建立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价标准和相关评价流程,规范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评价、使用、存储等相关活动。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上,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处于公立的监督者的地位,而避免公权力干预下的行为扭曲。最后,应加强征信和个人信用体系宣传。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和配合,应在宣传中突出信用管理为客户增加价值的内容及强调信息安全保护的防范措施,打消民众的顾虑,增强民众的配合程度,提高全社会信用自我管理的意识。
(二)创新信用管理,丰富信用服务产品和内容
首先,应完善信用管理的整体框架和体系,在现有信用管理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信用登记、信用调查、信用评级、信用咨询、信用监督、信用保险等多层次的信用市场体系,多方位满足市场需求。在个人信用上,应逐渐从商业信贷信用发展到社会综合信用。其次,丰富信息服务产品,加快信息资源共享。目前个人信用信息服务还主要局限在个人消费、信贷等方面,未来应在扩大信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丰富个人信息服务产品,如提供个人信用咨询、信用规划、信用风险管理服务等。最后,加快新技术应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在信息安全管理上,应按照相应标准科学制定出信息搜集、整理、存储、使用等信息提供和使用者的权限范围,严格高等级信息权限的授予与管理。同时,企业自身应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规范信息管理流程,职能部门也应加强监督和管理。
(三)加快征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教育部应会同央行、财政部、银监会等职能部门,在研究和吸取国外相关大学专业设置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标准,先行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高校根据市场情况开设信用管理等相关专业,加强人才供给。培养过程中可考虑同部分银行信用管理部门建立实训基地。其次,建立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发展征信管理培训市场。人社部应会同财务部、央行等职能部门加快出台相关执业资格考试和相关后续管理和培训教育制度,完善对征信管理人才市场的监管,提高征信管理人才整体质量。同时,应鼓励和发展征信管理培训市场,细分培训市场,鼓励和培养几个有影响力的信用管理培训品牌。培训机构自身也应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引进优质师资、个性化办学等提高培训质量,丰富信用管理培训服务内容。
四、结论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个人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一环。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应提高信用意识,多方协同,共同推动个人信用体系又好又快发展。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6-0111-03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一、信贷征信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信贷征信管理体系的建立
我国对信贷征信管理高度重视。2002年,国务院成立“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工作小组”,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建设被正式列入议事日程。伴随一般性银行监管职能分设以及新“三定”的实施,人民银行开始正式履行信贷征信管理的职能,为征信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200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自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以来,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迄今已取得了重要成果。2002年,人民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实现了全国联网运行,2006年升级为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06年1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全国正式联网运行。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主要功能是收集、记录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向商业银行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等基础征信产品,帮助商业银行掌握企业、个人的信用状况,选择优质客户,进行准确的信贷决策和防范信用风险,同时也为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随着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已将查询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列为授信的一个重要步骤。
(二)基层人民银行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人民银行在金融系统中超然的地位决定其在现阶段信贷征信管理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如下:(1)人民银行是银行业的监管执法者,而银行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2)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形成了相对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全国网络结构,较为完善的电子网络基础和技术力量,而且有长期监管金融系统所形成的银行信用监管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实践,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成了全国性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所有这些都使得人民银行主导开发和监管社会征信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已经成立了征信管理局,专职负责全国征信业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央行行使征信监管的行政地位。
1、可以进一步发挥信贷征信系统的作用。“信贷征信”市场的建立虽需要一定的固定成本,但由于信用信息的来源渠道繁多,且不同企业或个人同类信用信息的来源渠道相同,对同一信息来源进行多对象调查时的边际成本较小,平均成本随调查对象数目的增加下降速度快,每次交易中的搜寻成本、决策成本及违约成本,随时间的推移和交易次数的增加具有呈递减的趋势,征信业是高度规模经济的行业。
2、发挥央行的协调作用。首先,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通过加强贷款卡发放和年审制度管理,为防范信贷风险把关。其次,人民银行充分发挥协调功能,使各个金融机构的信息具有真实性、统一性。把征信资料的记载和评定纳入法律规范,督促各有关征信部门依法合规开展工作,确保征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利用征信成果,使金融机构切实从征信体系中获取真实、可靠、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提高金融机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征信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开展。再次,人民银行将逐步统一各金融机构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
3、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征信政策,加强信息反馈。贯彻执行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央行最基本的职责之一。信贷信用要发展,央行要协调各有关部门必须按照有关征信政策,取得各种真实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行业及社会数据,并在法律规范下对经处理的信息进行公开和公正报告。
二、信贷征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央行管理征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履行征信职责难。信贷征信内涵界定不清,影响央行主导全国统一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成立征信管理局,把征信体系建设的重任交给了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的职责是承办信贷征信管理工作;拟订信贷征信业发展规则、管理办法和有关风险评价准则;承办有关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等等。但目前对于职责中的信贷征信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哪些属人民银行目前管理的征信体系建设工作,哪些属地方诚信建设方面的工作都还是不很明确。基层人民银行对违反信贷征信管理行为无行政执法许可权,履行管理职能束手无策。
2、数据采集难。信贷登记系统尚不完善。一是县域金融机构系统建设进程缓慢,办公经费不断压缩,系统配置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信息查询、数据传输效率低下。二是部分金融机构对信贷登记系统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重要信息录入不全,经常有漏登、错登现象,影响了企业信息的系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是部分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差,报表完全是凭企业主或财务人员的想象捏造,造成申领贷款卡、年审贷款卡不合格,为企业自身带来了不便。
3、吸引人才难。要创建科学、高效的信贷征信体系,就必须拥有一批熟悉经济、金融、法律、会计、计算机等多种专业而且具有较高的分析、研究、预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开出优厚条件吸引优秀人才,人民银行僵化的工资体制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
(二)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信用评级标准不一,导致评级结果的差异。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各商业银行均有一套严格的评定标准,由总行研究开发,在系统内统一执行。这造成各行的分类、标准大相径庭,得出的结果缺乏可比性,失去了联网的意义。
2、信用等级的评定结论难与客观实际相符。目前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资信状况等信息的采集、加工以及信用等级的评定,都是由其自身完成,缺乏社会化、专业化的判断。同时信用评级所依据的统计资料和财务数据,主要源于企业过去三年的报表和记录,根据过去资料而评定的级别,难免会与动态的市场、成长发展中的企业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企业信息披露的不规范和企业提供资料的真实性缺乏法律约束,容易出现评定结论与实绩相左的现象,以致酿成潜在的信用风险。
3、企业财务信息虚假,导致评级结果失真。
(三)信贷征信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功能比较单一,利用率有待提高。银行信贷登记资信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了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全国联网运行,这在防范贷款风险和为金融监管、货币政策服务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它只是对企业的基本信息和与银行发生的借贷关系进行记录,不涉及企业诸如注册资本金变动、股权变更、机构年审和税款缴纳等信息,入库信息仍不够全面。
2、“睡眠户”过多,影响整个系统运行质量。信贷征信涉及的单位、个人数目众多,其中一部分主体同金融机构发生一次信贷关系后其资料进入了信贷征信信息库。如果该主体不再申请贷款,其资料就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成为“睡眠户”。“睡眠户”的信息陈旧、可参考性差,这样的户数占比过大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质量。
3、信贷风险预警功能差。目前的信贷征信仅对历史信息进行监测,且信息更新速度较慢。人民银行由于受人员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反馈也不会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
4、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尚显滞后。
三、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设想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勾勒出了我国征信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首先,建立完善的信贷征信体系。其次,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管理系统,加强金融部门的协调和合作,逐步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稳步推进我国金融业信用体系建设。最后,依托金融业信用体系,融入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的信息记录形成功能齐全、数据翔实的社会征信体系,并依法向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服务。以信贷征信为基础,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现方式。
1、加强征信体系的内部机制建设。
信用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信用信息的有效性,信用信息的有效性数据是信用产品质量的核心。据调查,我国信用信息80%左右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公安、司法、财政、审计、证券监管、质检、环保等政府部门手中。但目前大部分政府部门对信用信息严格屏蔽,信用服务机构或企业难以获得涉及企业的信用数据和资料,更无法得到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也就无法征集信用信息进行公正独立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供高质量的信用调查、评级、报告等信用产品,导致信用信息资源割裂和浪费,开发利用不充分。人民银行要加快信息的采集。加工、积极开展资信评价和征信标准化的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2、加快信用体系的外部机制建设。
(1)征信管理的法律规范。
主要从两方面推进信用立法工作:一方面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先以行政法规或指导意见等形式颁布一些相关规定,执行一段时间后总结经验,提出立法草案,条件成熟后形成法律。另一方面对于急需的法律法规,要抓紧研究、率先出台,以促进现代信用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是核心。
(2)消除信用体系建设中条块分割和信息垄断。
一是尽快普遍建立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度。要结合部门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信用等级分类的方法和标准,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建立行业或部门基础数据库。安博尔中诚信评级倾力打造最具影响力信用品牌要广泛收集和及时加工处理监管对象身份和经营行为的信用数据,建立行业或部门内部共享的数据库。三是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制度。要依法向其他执法部门和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开放在执法和履行公务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有关信用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3)有效维护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要通过政府立法、行业组织制定行规来引导全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政府有关部门要带头积极利用信用评级、评用报告等产品。还应对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规定对提供信用产品的特殊要求。如在登记注册、行政审批、经营许可、质量监督、政府委托中介机构承办事项、资质认定管理等工作中,应明确规定要按照授权和规范流程,查询企业信用报告或要求企业提供信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