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7 16:22: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新意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党的十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我们着力增强创新发展新动力,大幅度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这对我国发展创业投资,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要求进一步发展创业投资
我国的创新体系主要根据一定的政府计划,依靠财政拨款、补贴等方式推动,创新主体主要是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难以有效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成果转化、应用渠道不畅,创新与经济的联系难以真正建立起来。创业投资通过资本纽带将技术、管理、营销等资源聚集到创新企业,真正实现了创新资源最有效的市场化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创新体系,必然要求更多依靠创业投资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技术进步要求进一步发展创业投资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发展阶段。伴随要素供给增长放慢,成本显著上升,以及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支撑过去3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传统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并将持续弱化,亟待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的是要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和人口红利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转变。发展创业投资,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建立将创新成果引入产业和经济的有效渠道,改变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依赖,对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变有重要意义。
(三)更多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要求进一步发展创业投资
随着世界经济调整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日渐突出,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势在必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在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实践表明,创业投资是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专业金融形态,是解决新兴产业融资难题的有效手段。引导社会资本集中配置于具有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然要求进一步发展创业投资。
(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战略要求进一步发展创业投资
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的发展转变,我国对外经济进入了新的阶段,由于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新比较优势形成又面临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要求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在新比较优势形成中发挥应有作用。发展创业投资,一方面有利于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促进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另一方面,通过创业投资对创新型企业的全产业链支持,既有利于我国企业快速成长,提升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也有利于改变我国企业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已经形成垄断的行业单兵作战的不利局面,增强竞争优势。
(五)新兴资本优势形成和更加有效配置要求进一步发展创业投资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由资本短缺向资本过剩转变的阶段,由于国内投资渠道相对匮乏,导致资金配置效率低下,也容易出现资本过度投机的问题,为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埋下隐患。加快发展创业投资,能够为过剩资本提供合理出口,为社会资本提供升级版的投资渠道,防止投机性力量过早形成和过度积累,提高资本回报率和资金利用效率,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发展。
二、境外发展创业投资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业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一方面发展范围扩展到众多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产生了更多典型的成功范例。创业投资发展的成功,使一些国家形成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优势。如美国创业投资发展支撑了其在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并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发挥引领作用;以色列和我国台湾地区等经济体,也通过适当的政府引导使创业投资获得快速发展,有效发挥了促进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创业投资发展能否成功,取决于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性基金和退出机制等四方面的重要因素。其中,税收政策是支持创业投资的传统方式,政府性基金是各国创业投资发展政策的最新趋势,同时也是实践证明最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
一是明确定位。在各国政策实践中,普遍将政府引导基金定位于主要支持早期阶段创业企业和战略性行业,并通过设定被投资企业的规模限制及限定政府性基金的投资方向、领域等来实现。如美国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的优惠政策都仅针对小企业管理局界定的小企业。英国创新投资基金将投资方向限定于对本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资源高效利用和环保技术及生命科学、数字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等领域。
二是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主要做法是通过设立政府和私人资本共同出资的混合基金,一方面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以商业化运作模式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如英国的企业资本基金,由政府出资2/3、私人资本出资1/3。再如以色列的YOZMA基金设立的子基金中政府出资不超过40%,基金不派人参加子基金董事会,不干预子基金运作的具体事务。各国政府还普遍通过将其对混合基金出资应获的收益向私人资本做出让渡,吸引私人资本进入,促进杠杆作用发挥。如英国企业资本基金的政府出资部分采取固定回报模式。以色列YOZMA计划则采用了类似期权的模式,如果参股基金运作成功,6年后其他投资者可以原价购买政府在基金中的股份。
三是培养专业管理人才。一些国家赋予政府性基金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功能。如英国政府就希望利用企业资本基金培养优秀的基金经理,让基金经理通过管理政府性基金积累经验和信誉,以便他们能在未来募集和管理私人投资者出资的基金。澳大利亚创新投资基金计划也明确将培养具有早期投资经验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作为政策目标之一。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落实政府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意图,同时规范创业投资的运作,很多国家都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如美国早在1958年就颁布《小企业投资法》,确立了小企业投资公司制度。该法颁布后效果显著,小企业投资基金迅速发展,推动了美国创业投资第一次发展。1980年和1992年,又分别颁布了《小企业投资促进法》和《小企业股权投资促进法》,解决创业投资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促使放缓的发展进程重新加速,为上世纪90年代创业投资大发展并支持信息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我国台湾地区在1983年颁布信托业法规的同时,专门颁布《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为创业投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此外,英美等国从法律上确立有限合伙的企业组织形式,明晰有限合伙人权责,使有限合伙制成为受到法律保护同时较公司制条件宽松的一种组织形式,为创业投资提供了重要发展条件和空间。
(三)充分发挥税收优惠的引导作用
税收优惠是适合于创业投资发展全程实施的支持政策。从国际经验来看,税收减免能够有效引导私人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在各国政策实践中,最常使用的优惠是所得税抵免和资本利得税减免。所得税抵免政策,通常是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免应纳税所得额。如美国的一些州给予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合伙公司相当于投资额20%―30%的公司税减免优惠,有些州对投资于作为合格投资公司投资人的保险公司提供高达投资额100%―120%的公司税抵免。我国台湾地区对投资创业投资企业(要求70%以上资金投资于符合科技型企业标准的创业企业)满两年的股东,允许按投资额的20%抵减个人或法人的所得税。资本利得税优惠通常采取免征或降低税率的方式,主要支持长期投资。如英国对个人投资于无其他利益相关的小企业,持股比例不超过30%、时间在三年以上的,转让时所得免征资本利得税的优惠。韩国也对创业投资的个人投资者实行资本利得税免税优惠。
(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创业投资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能力的基础。很多国家在以政策直接推动创业投资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利用科技、中小企业等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如韩国在1997年颁布了《科技创新特别法》,对扶植中小型创业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做出明确规定,政府在人才引进、税收、金融及销售方面对进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给予多种优惠;无偿地向参与国家重点科研的中小企业提供研发经费;通过有关程序无偿地向中小企业提供国家拥有的技术,并促进科研机构积极向中小企业转移其成果。此外,韩国政府还通过在政府采购中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英国在1998年底竞争力白皮书《我们竞争的未来:建设知识驱动的经济》,强调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政府做出广泛承诺,将创新预算提高25%;启动2500万英镑的科学企业计划;保证在2001年3月前90%的政府采购和2002年前25%的政府服务都通过电子系统实现;建立具有广泛基础的企业文化,改变轻视企业家的传统观念,鼓励所有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创建自己的事业。
(五)为创业投资提供便利退出渠道
退出渠道是创业投资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国际经验来看,退出渠道越便利越健全,创业投资发展也越快。建立面向小企业的交易所或柜台证券市场,是提供创业投资制度化退出渠道的有效方式。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在1971年推出纳斯达克市场,1992年又推出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由于上市条件宽松、门槛低,为创业资本提供了便捷的退出渠道,从而促成创业投资的快速发展。伦敦证券交易所也设立了另类资本市场(AIM),对上市企业不设公众持股要求和最低财务记录要求,由此形成早期阶段小企业上市、创业投资退出的有效渠道。
三、我国创业投资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发展创业投资。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国内外相对有利的发展环境和越来越成熟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创业投资迅速发展,对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转型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但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方式、调结构的客观需要相比,当前我国创业投资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尽早解决。
(一)我国创业投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1、创业投资观念深入人心,发展创业投资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近年来,国家对创业投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陆续出台了创业投资相关管理办法,制定了税收等扶持政策,拓宽了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和融资渠道,推出了创业板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退出渠道,各级政府探索建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了社会资本参与创投活动,创业投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创业投资巨额回报的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投身创业投资事业,有利于创业投资发展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2、行业发展较快,投资阶段逐步前移
自2005年《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我国创业投资业步入法制化发展阶段,行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2年末,全国备案创业投资企业资产总规模超过2800亿元,是2006年资产规模的近十倍。受近期上市审批速度放缓等多种因素影响,创投行业的投资阶段逐步前移。
3、对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的支持促进作用初步显现
随着创业投资的逐步发展,其支持创新创业和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作用开始显现。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材料工业、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医药保健、生物科技、软件产业等新兴产业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创业投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创业投资促进研发、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也开始显现,被投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普遍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1―2倍。创业投资企业所投资企业工业与服务业增加值、就业人员、缴纳税金增速均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
(二)现阶段创业投资尚不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
1、对发展创业投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业资本总体规模偏小
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相关部门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投资对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加快发展创业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导致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相对不足。目前备案创业投资企业年度投资规模不到300亿元,仅占当年GDP的0.07%左右。如果按照备案企业投资占全社会广义创业投资基金年度投资规模1/3计算,则全国广义创业投资基金年度投资规模也就不到900亿元,其占GDP的比重只有0.21%,低于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更远低于创业投资行业最发达的美国、英国等。
2、真正意义的创业投资发展缓慢,“PE化”倾向严重
与我国当前不断扩大的创业投资行业规模相反,真正意义的创业投资发展相对缓慢,不少创投企业倾向于投资中后期企业,对早期企业的支持明显不足。一些甚至将创业投资视为追求暴利的手段,采取快进快出的方式,致使创投行业存在一定的“PE化”倾向,种子期和起步期的投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与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要求相比,创业投资促进成长性创业企业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出来。
3、退出机制需要完善,政策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仍不够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创业板市场准入门槛仍然较高,且缺乏有效的差异化禁售制度,对中早期企业的投资促进作用较小。同时,场外交易市场受严格管制、发展相对缓慢,难以满足创业投资退出和创业企业接续融资的客观需要。我国并购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并购退出方式占比仍然较低。另一方面,部分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不强,影响了我国创业投资对中小、高新企业支持作用的发挥。2012年投资中小企业的案例数和金额,较2006年分别下降了15个和19个百分点;投资于高新企业的案例数和金额,较2006年分别下降了10个和9个百分点;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数和金额均较2006年下降15个和16个百分点。
4、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创业投资发展的大环境有待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并不浓厚,支持创业投资发展的大环境也不完善。在此背景下,社会上形成了以成败论英雄的风气,而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使创新者不敢冒险、创业者因循守旧,缺乏应有进取心。受我国现行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在校学生从小没有养成积极创新的习惯,大学课程设置也使学生缺乏创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这些不利于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客观上制约了创业投资的发展。
四、以完善新兴产业创投计划为重点推动创业投资发展
未来,应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加强和完善新兴产业创投计划为重点,推动我国创业投资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创业投资行业的顶层设计
1、建立必要的创业投资组织协调机制
围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组织有关部门建立起必要的组织协调机制。从国际经验看,鉴于创业投资与证券投资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多由经济部门主管,如英国由商业创新与技能部(BIS)主管、我国台湾地区由“财政部”主管,为此,建议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协调创业投资管理工作。
2、制定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创业投资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有必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创业投资行业发展规划,从全局性、战略性的角度明确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3、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借鉴欧洲投资基金、法国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经验,加速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参股、分红、退出等操作过程中提高市场化程度,有效实现资金滚动使用,更好地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图。
4、积极探索,丰富创业投资类型
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立地方“天使网络”,组织“天使团投资”,或财政出资积极培育天使投资和种子基金;二是充分利用大企业对所在行业业务发展较为了解的优势,鼓励大企业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于上下游早期创新企业,最终形成大企业与被投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三是在富裕和较富裕阶层集中的地区,探索培育作为有限合伙人(LP)的合格投资者队伍,有效引导较富裕阶层参与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向实业和创新领域集中,防止沿海发达地区过早形成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
5、进一步引导社会增进发展创业投资共识
一是充分运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加强创业投资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作用的宣传与引导,增强全社会重视创业投资的意识;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媒体报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的宣传,激发人们参与创业投资的积极性。
(二)深化创业投资相关体制改革
1、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在科学界定与市场的关系基础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预,积极为创新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便利、周到的公共设施和完备的法律法规、有效的政策支持,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建设服务型政府。
2、改革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方式
配合政府职能转变与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中央财政资金支出改革,通过整合相关支出项目、优化科学技术支出的内部结构以及扩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等引导基金规模,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
3、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科技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支持机制,推动创新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支持初创企业、创新企业的发展。积极拓宽保险业投资范围,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创业投资提供更广泛的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创业资本的投融资体系
1、鼓励各级财政加大对创业投资支持力度
要鼓励各级财政通过整合相关财政性资金等方式,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增加创业投资资金的支出规模,加大财政资金对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
2、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
一是及时修订相关管理办法,适当放松对保险基金、社保基金等金融机构参与创业投资的限制,使创投企业获得更多稳定的资金支持;二是允许创投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募集资金,解决创投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同时规范创投企业管理。
3、健全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渠道
一是适当降低创业板、中小板上市条件,加快审批速度,对创业板试行全过程保荐人负责的制度以及差异化的禁售制度,进一步健全创业板市场;二是稳定扩大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加快推行做市商制度、投资者适度性制度,增强“新三板”流动性,吸引机构和私人投资者投资;三是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之间加快建立灵活有效的升降转板机制,调动企业发展积极性;四是规范发展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制定相关法规制度,积极构建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努力提升产权交易市场的整体功能和水平,为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退出与接续融资渠道。
(四)进一步加强市场环境建设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尽快为创业投资进行专门立法,形成创业投资发展的基本法律规范;二是修订《公司法》,允许企业未上市前发行可转换优先股,放松股权转让场所限制;三是制定《企业并购法》、修订《反垄断法》,规范公司并购行为。
2、完善配套税收优惠政策
一要适当放宽优惠政策被投企业执行标准,将现行“中小”加“高新”双重标准放宽为“中小”单一标准,给予主要投资于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机构享受抵扣企业所得税70%的优惠政策;对于同时达到“中小”和“高新”双重标准的创业投资企业则进一步提高优惠力度,实行所得税全额抵扣政策。二要将投资抵扣政策适用范围延伸到投资者环节并给予长期投资者税收优惠,即对投资于中小企业的创投企业,且投资期限五年以上的投资者所获得的股息、红利等投资性收益可享受70%的抵扣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同时达到“中小”和“高新”双重标准的则实行所得税全额抵扣政策。三要给予主要投资于小企业、且不设立管理团队、不从事主动工商经营活动,全部所得分配给投资者,由投资者缴税,投资者持有达到一定年限的公司制创业投资基金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
3、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一是通过创新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积极培育创新文化;二是通过大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设立创业教育资助基金等方式,大力强化创业教育;三是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探索建立创业投资一般合伙人业绩考核体系与信息档案系统等方式,加快建设创业投资信用体系。
(五)健全完善创业投资行业管理体系
1、完善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创投企业备案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从制度上防范创业投资行业风险,规范创业投资行业管理,促进创业投资发展。
2、强化行业监管
加强行业监管,有效防范创投行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加强对行业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二要积极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注意防范投资风险、融资风险以及管理风险。
3、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加强创业投资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通过定期组织行业论坛、倡导组建行业联盟等方式为创投企业创造交流的平台,促进行业发展。
(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1、研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要组织有关机构认真研究和总结美国、以色列等创业投资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并通过召开国际研讨会等方式,积极借鉴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制定创业投资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2、加强专业性管理人才引进培养
坚持融资与融智相结合,在允许国外创业投资基金进入中国的同时,与引入国外优秀的专业性管理人才相结合,通过合作设立中外合资创业投资企业的形式,建立专业性管理人才培养制度,努力壮大创业投资人才队伍。
关键词:高中体育;创新意识;培养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作为支撑,而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运动习惯的高中体育,也应该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型发展的这一号召。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这一发展的背景下,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相P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分析
从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培养是为了以后能够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普遍化、科学化。从人的思想发展上来讲,创新意识是其他一切意识养成的基础和推动力量,也是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意识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体育教学,并创新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提炼自己的体育潜能。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思维变革、思想变革的导火索,学生才能够点燃创新与变革的火箭。
二、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
创新意识培养需要一个更为开放的教学制度,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验证。高中体育教学属于户外教学活动,实践机会也更多,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相应的条件,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教学核心。传统的高中教学理论主要针对体育发展史和体育技能进行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档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文化学习课程的压力,一切活动的开展也都是按照教育部关于高中体育教学课程要求开展的,对体育教学还不够重视,教学核心的制定更是偏离了教学本质,因此,必须树立以创新意识体育教学核心,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该围绕创新意识培养而开展。高中学习生涯中较为重要的学习阶段,学习压力比较大,在体育课中放松身心是一方面,但是,更应该抓紧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推动作用。
(二)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开展体育创新课堂的基础,也给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起到了标榜作用。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意识,然后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课程安排进行培训和优化,以创新教学为主要参考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注意是规范,而与约束无关,积极支持教师在教学中标新立异,创新教学方法。
(三)教学准备工作。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同样具备层次性、递进性。在向创新意识培养的体育教学课程过渡之前,要给予学生一个缓冲期、适应期,之前学生的体育课一直都比较自由涣散,如果突然将学生召集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一定要事先进行规划,例如,第一次的课程可以给学生预留25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第二次预留20分钟,第三次预留15分钟,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适应慢慢被统一管理的体育教学课。在学过程中,要注意迎合学生的兴趣,实施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更有创新的体育活动,注意增加竞争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对学生提问,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提问的类型要有创新性,例如:羽毛球还可以有哪些发球和对打方式,然后邀请回答者进行演示。
一、创新意识的价值定位
(一)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整个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的创造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创造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距甚远。而事实上,高等教育的本旨却在于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自身独特社会技能之教育,基于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便理应定位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考虑到中国当前本科教育已趋向于形成基本文化素养和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大众化教育,追求知识教育和知识的广博教育是当前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由此决定了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占足够大的比重,在此情形下,大学生如何才能确保自身可以在每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和知识精英?笔者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创造意识。倘若要求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对大学教育基本培养目标的突破,那必然首先要求该学生具备较好的创造意识,可以实现在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较具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实现自身培养方向的确定和能力的发展。而通常认为,创造意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大价值
具体考察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语境中的价值,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意识起着重大的作用。
首先,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精神指南,它具有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功能。正如任何事物必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大学生能力也呈现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就创业角度来看,如果视创业本身是一个外在,那么,其内在即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意识是创业策略的重要指向之一。任何创业必然需要相应的策略指引。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由于其创业的目的不仅止于事业的成功,更具有锻炼自身能力的特殊定位,因此,其实现的过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内容即创业策略。而任何创意的产生,必然仰赖于创新意识的存在。
再次,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必然产生的一个附带效果即大学生思维水平,比如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跳跃式思维能力等等,都将获得提高。
另外,创新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当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有意培养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提高之后,其必将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借助于新颖的点子而形成明确的创业意向,从而走上创业道路,因此,创新意识将是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一种有意开发。
一言以蔽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对于其自身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在大学生创业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精神路径
人类的认识从方向上来看,无非自觉和他觉两个角度。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依赖于自觉意识的形成。事实上,如何形成对自己的创新观念、自己的创新实践、自己的创新心理的自觉自悟,是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促使大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前设作为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视角,并不断实现对自身认识的升华和突破,才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考察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至今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从以生存为原动力的对衣食住行等最基本内容的创造,到今天对各类精神需要满足层次的创造,人类的创新无不依赖于人的需要为基本视角,因此,无论从创业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实现视角,还是创业者自身如何培养创业能力视角来看,需求的考察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精神路径的起点。 转贴于
创新意识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②。因此,在考察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必然导向对环境的深入考察。而毫无疑问,细致的环境考察并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真正内容,批判和怀疑才是变革的基本精神路径。大学生们只有在创业创新意识培养中不断克服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断地通过怀疑和批判来实现对原型的挑战,才具备实现创新意识的可能。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路径
借助于兴趣而产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事实上等于借助于探索动机实现自主创造的主动性,这是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个必要思维步骤。建立在兴趣和动机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视角上的更新和思考方法上的突破以求得对原型的扩大化理解,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二个必要思维步骤。进一步通过灵感式的思维发散来释放“先入为主”效应、“暗示效应”的束缚、强刺激和多余刺激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等影响,这就基本实现了思维上创新意识的实现。
(三)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
具体到技术环节,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借助于信息要素来实现。因此,正确的信息处理方式将形成有益的创新意识的养成。事实上,所有的新点子都来自于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后的创造,甚至于可以认为,所有的创造又是都来自于对前信息的思想变革,因此,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可以概括为:对语言、文字、图像等思想表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技巧性的处理,进而借助于思维路径来实现创新意识的最终养成。
注释:
一、创新意识的价值定位
(一)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整个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的创造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创造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距甚远。而事实上,高等教育的本旨却在于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自身独特社会技能之教育,基于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便理应定位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考虑到中国当前本科教育已趋向于形成基本文化素养和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大众化教育,追求知识教育和知识的广博教育是当前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由此决定了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占足够大的比重,在此情形下,大学生如何才能确保自身可以在每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和知识精英?笔者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创造意识。倘若要求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对大学教育基本培养目标的突破,那必然首先要求该学生具备较好的创造意识,可以实现在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较具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实现自身培养方向的确定和能力的发展。而通常认为,创造意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大价值
具体考察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语境中的价值,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意识起着重大的作用。
首先,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精神指南,它具有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功能。正如任何事物必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大学生能力也呈现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就创业角度来看,如果视创业本身是一个外在,那么,其内在即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意识是创业策略的重要指向之一。任何创业必然需要相应的策略指引。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由于其创业的目的不仅止于事业的成功,更具有锻炼自身能力的特殊定位,因此,其实现的过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内容即创业策略。而任何创意的产生,必然仰赖于创新意识的存在。
再次,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必然产生的一个附带效果即大学生思维水平,比如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跳跃式思维能力等等,都将获得提高。
另外,创新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当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有意培养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提高之后,其必将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借助于新颖的点子而形成明确的创业意向,从而走上创业道路,因此,创新意识将是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一种有意开发。
一言以蔽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对于其自身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在大学生创业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精神路径
人类的认识从方向上来看,无非自觉和他觉两个角度。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依赖于自觉意识的形成。事实上,如何形成对自己的创新观念、自己的创新实践、自己的创新心理的自觉自悟,是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促使大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前设作为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视角,并不断实现对自身认识的升华和突破,才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考察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至今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从以生存为原动力的对衣食住行等最基本内容的创造,到今天对各类精神需要满足层次的创造,人类的创新无不依赖于人的需要为基本视角,因此,无论从创业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实现视角,还是创业者自身如何培养创业能力视角来看,需求的考察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精神路径的起点。
创新意识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②。因此,在考察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必然导向对环境的深入考察。而毫无疑问,细致的环境考察并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真正内容,批判和怀疑才是变革的基本精神路径。大学生们只有在创业创新意识培养中不断克服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断地通过怀疑和批判来实现对原型的挑战,才具备实现创新意识的可能。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路径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90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改革,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孩子是花朵,是朝阳,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激励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现将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与途径的体会与心得,做如下几方面的表述。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首先,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充满创造力的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竞争,我们的未来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其次,新课标下的小学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对小学生初步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与目的。学生通过自我的不断挑战、突破与创新来实现学习的发展。再次,数学学科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典型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强化思维的深刻性、塑造思维的独创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加上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等天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易于已有自己思维模式的初、高中生或大学生。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大本营。最后,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就好比商人没有商业意识,难以发家致富;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就好比巧妇无米,难以下锅烹饪。而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如虎添翼,事半功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十分重大。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一)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尤为突出,好奇就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喜欢寻根探究,都喜欢问“为什么”。教师首先应当做的就是,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个“为什么”去激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3]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通常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只有当学生拥有强烈地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地学习动机时,学生才有可能用坚强的毅力去克服求学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才有可能开拓创新。并且,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思维意识也会相对活跃,这既有助于牢固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创新想法。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运用例如:摄影、电视、幻灯片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在把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简单化的同时将多种感官刺激同时作用于学生,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如果教师能够用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知识点.辅之以简洁有趣的板书,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诸如看似简单的“你是对的”“你做得很好”“你很聪明”等等赞赏性的话语.它往往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例如,在教学“能被2、3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事先让学生带计算器到课堂上。上课伊始,我亲切地说:“孩子们,今天我们不学习,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我要和他们做游戏,学生都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问:“老师,做什么游戏呀?”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几个数字,老师不用计算器,就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孩子们一听,都笑了,说我吹牛。我见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兴趣都被激发了,就顺势说“不信,你们就试试吧,我要输了,今天不布置课外习题”。孩子们一听,积极性就更高了,相继说出很多个多位数,我一一迅速地给出了答案。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计算器,验证后,发现竟然都是准确的。惊叹之余,都急于知道我是如何快速判断的。这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那些能被2、3、5整除的数分别都有哪些共同点,从而归纳出规律,由此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与归纳总结,不仅将知识点记得更加牢固,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增强创新意识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出发点,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就要尊重每一名学生,因为在大人的眼里,孩子们的有些问题是幼稚甚至是可笑的,可往往就是这些幼稚可笑的问题,引发了他们探索思考的行为。因此,对学生的想法应尽量保护、肯定。譬如,学生们正确的想法要及时赞许、表扬;学生们偏颇的想法要及时引导、合理评价;学生们与众不同的想法要耐心听、认真对待。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都有创新能力。所以,当学生们提出与教学不相关的问题或回答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能打击、讽刺和嘲笑,而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合理的评价。例如:在教授“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时,我出了这样的题目:小明今年13岁,小明身高( )?有的学生回答:130,有的学生回答13,有的学生回答1.3,还有的学生回答没答案。我笑着说:“你们都是对的 ”。我的话刚刚说完,学生们就“炸开了锅”,“怎么会都是对的呢”?“答案只能有一个呀”!这时,我请那些回答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解释,第一位学生说小明身高130厘米,第二位学生说小明身高13分米,第三位学生说小明身高1.3米,第四位学生说因为老师没给单位,所以没答案。就这样,学生成为了小老师,学生发现了问题,大胆提出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长度单位的知识点向其他同学又强调了一次。这便是他们创新的开端和起点,是他们进行思考和认识的动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例如,在教完基础应用题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阐述本小组的结论。周末班级组织大家去公园划船,每只船可坐6人,班级有58人,问班长租用10只船够用吗?生甲:够用,因为6乘以10等于60,60大于58,所以够用。生乙:够用,因为58除以10等于5.8,6大于5.8,所以够用。通过这种分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以致用,是数学学科最重要的特点,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小结
综上所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口号,更不是今天做,明天有的事,它必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它需要小学数学老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它必须坚持不懈,从小抓起。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增强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掌握知识点、较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及开阔视野,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有用的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为此,我们教师首先应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更新已有的教育观念,竭尽全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有意识地引导、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创造力和表现探索欲的机会,不断发展所有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定能让创新之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陈学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2(23).
[2]练炳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2(8).
[3]张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术研究,2012(12).
[4]陈学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2(23).
创新意识的提升从学生个人层面看其意义在于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培养灵活多向的思维、求真尚美的数学精神以及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从社会层面看其意义在于数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现代中小学教学中,数学创新意识是对被应试“绑架”了的思维的解放。它不仅是对数学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更是人们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实践中都会用到的思维武器。
一、中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其提升基础
1.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创造力、创新意识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要求和规划自己的发展的精神态势[1],是一种内在的思维,属于心理品质的范畴;而创造力则是指人们在问题情境中,不墨守成规,灵活运用知识经验,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某种具有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属于能力的范畴。由于中小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有局限性,要求其在数学科学领域探索或得出新的成果、解决新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中小学生的数学创造力,主要指能用新的思维解决当前问题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渗透于各个学科,在数学领域中其特指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和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则进行探究思考,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致力于创造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思维方式。另外,创新意识和数学核心素养也是一种交叉的关系。数学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建立在其他基本素养之上综合性更强的素养。它不仅仅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占有一席之地,文化的传承与选择、科技的改革发展、人类进步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其各部分都得到合理发展才能起到理想的实际效用,不然就会造成木桶效应。简言之,数学创新意识广泛存在,并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数学核心素养也有许多子结构,数学创新意识就是其中之一。2.创新意识的提升基础(1)以综合素养为知识技能基础。数学创新意识的提升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它需要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运算能力等思维能力做支撑;同时,它也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技能做基础。例如,在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入手,通过“裁剪”和“拼接”的转化思想来推出结论。推导求证这类知识点迁移的过程,于学生而言就是再发现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意识的契机,但是若没有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与基本的算数几何知识做基础,教学都难以开展,更别说发展创新意识了。(2)以兴趣动机为情感基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理解)、好(喜爱)、乐(兴趣)是学习的三种境界,而创新意识往往只有在“乐”这个境界中才能充分发展。兴趣是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动力,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促使学习者进行深度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意识的立锥之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种基本需要———想让自己是一名发明者、创新者、思考者。这种心理在小学生的心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否则,它就会因逐渐失去兴趣和激情而消失。”[2]传统教育中,兴趣和动机通常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如今已逐渐转型成为教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是创新意识培养中的情感基础。(3)以学校社会为环境基础。人在接触不同的事物时会觉得耳目一新,思维会更加活跃,没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和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是对创新意识的抑制。学校应当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多元性,适时更新教育环境(例如灵活多变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促发的作用,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
二、中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条件
1.创新意识的影响因素(1)依赖思维。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源丰富便捷,但是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则会让思想产生惰性,形成思维依赖。首先是对教师、教材的依赖。笔者曾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教师让一位学生做他没学过的知识点的练习题被拒绝,理由是“没有学过,所以我不会”。学生没有主动思考探究的动机,遇到这种陌生情况,就给自己找了个似乎合理的台阶,“将来老师会教的,到那时我就会做了”,这其实是对教学的一种依赖。其次是对教辅和互联网的依赖。遇到问题就条件反射似的四处查资料,以期找到现成的答案,这种依赖思维会逐渐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弗莱登塔尔说过“数学是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需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3]依赖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道隐形的屏障,阻碍了学生进行创造探究的脚步,教育者应当把握好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帮助的平衡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摆脱依赖的习惯。(2)定势思维。定势思维是指以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4]数学问题是变化莫测的,当情境发生改变,定势思维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它阻碍主体跳出原有思维模式用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创新意识也随之被扼杀。(3)直觉顿悟思维。直觉思维指停止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去做其他事,一段时间之后忽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是产生了顿悟。它与创新意识和定势思维都有联系,如果说定势思维对于顿悟起抑制作用,那么创新意识就起着催化作用。离开原有情景,换个角度分析线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会强化学习者对于创新意识的把握和运用,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2.创新意识的提升条件(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数学往往以公式和抽象的定理呈现给学习者,愈加功利化的数学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学生在数学面前往往是被动的,思维中创新的火花无法得到释放,因此,数学情感的培养对于创新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首先是要领悟数学价值。数学模型具有极大的数学价值,它是对实体事物的高度抽象概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对数学价值的领悟和认同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和兴趣。其次是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对成败进行合理归因,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再次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让他们看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注重对公式原理的推导,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追本溯源,真正让学生经历“建模”过程,体验数学之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5]最后,在教学中不应当将数学局限于“数学”之内,而应利用学科之间横向联系,促进知识迁移,激起对其他学科兴趣的泛化。(2)强化教师的培养意识。教师首先应当创新观念、能力和人格。创新离不开模仿但也绝非全盘照搬,模仿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创新成果来激励学生,起到外部强化和榜样作用。其次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要相信不管是数学大师还是小学生,他们身上都有创造的潜力,并且有创造的欲望。学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由微而至著的生长过程,任何思想都有可能迸发出独特的创造灵感,因此教育者应当做好旨在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准备,并在教学中抓住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契机。(3)营造创造性的环境氛围。环境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是教育可利用的隐性资源。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摆脱教师与分数的权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塑造主动思考的创造意识。其次,数学教育应当利用好生活中的资源,开展趣味数学竞赛或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等实践活动。应用是学生进行创造最主要的动机,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实际创新中提升创新意识尤为重要。最后,要把这种思想传达给每一位家长,让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家庭中也得到重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三、中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提升的策略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恰到好处的教学过程对儿童创新意识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课堂中的基本策略表现为通过独立思考(生长)讨论交流(发展)教师引导(提升)实践应用(巩固),以提升创新意识。这条主线看似易把握,若要真正使其发挥提升创新意识的作用,还需要更加具体的策略的配合。1.给学习留“余地”中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并强调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给学生学习留“余地”,一是“时间余地”。传统的教学不仅是满堂灌,拖堂占用自习课等现象还很普遍,学生连做作业的时间都不够,又谈何发展创新意识。这里所说的“时间余地”并非指拿出时间来给学生休闲娱乐,而是通过积极思维,帮助学生跳出数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超越一般的角度来思考数学。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放手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个性化地解决问题。二是“思维余地”。教学要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发展潜力。在基本知识和练习之余,还应该让学生尝试解决层次更深、综合程度更高的问题。思维具有独特性,在最近发展区内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个性余地”。生活中的数学是见仁见智的,许多答案并不一定就是最佳方案,课本中的数学虽有着标准答案,却也有着无穷的解题思路。教学中武断地否定与标准答案不符的思考无疑是对创新意识的扼杀,教学要留给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在个性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意识。2.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人们对没有把握的事物总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学习也不例外。要克服这种心理上的恐惧,首先是要正视失败,犯错误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同样是有价值的学习经验,错误越多并不代表能力越差。正如爱迪生所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恰恰许多灵感和顿悟都是在尝试错误中产生的。其次是克服对评价的恐惧,这是他们害怕表达自己观点的原因之一。在集体学习中,当情境模糊,抑或对自己的客观判断把握性不是很大时,学生通常为了逃避消极评价而不自觉地选择从众。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减轻群体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恐惧感(例如秤有哪些用途、测算圆形花坛的周围扇形座椅的面积、如何统计期末考试成绩等)。可以以班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先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的特点,再鼓励他们开阔思路,集思广益,说出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线索和想法,不论正确与否。头脑风暴是一种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意识的方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灵感,它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反馈的延迟性,即非即时评价性,对于提出的观点不能立即作出评价,要将讨论的目的定位在尽可能多的思考和观点,而不是观点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评价的延迟可以克服学生对评价的顾虑,“不计后果”地进行自由思考,有意识地生产出创造性思维产品。二是评价的积极性。众多的创新结果中,肯定有巧妙的也有笨拙的,不论水平高低都不宜做消极评价,应当看到每种思维积极的一面,热情地赞扬学生的创造性工作,激励学生今后充分利用创新意识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全员性。教育不止为了学生的发展,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轮流发言、无记名默写或者两两讨论法等都是很好的办法。要发展想象力,首要措施就是缓解压力,转变教育观念,从绝对的应试中走出来。现如今小学减去了升学压力,初中知识的难度也有所降低,但是高考大纲不动,应试就依旧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教师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对课堂和学生的控制性增强,教学行为表现为对特定目的的追求,对于课本中的定理公式背诵多于理解、固定情境应用多于创造性应用。无形当中就将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这种控制性的管理氛围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将创造意识也扼杀在摇篮当中。其次是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利用实验观察、类比模拟、发散求异、多方联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升创新意识。4.进行非常规性思维训练非常规性思维是突破定势的重要途径(如逆向思维、证伪思维、发散思维及转化思维等,也包括对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归纳思维等常规性思维进行协调的新颖独特的组合),这类思维往往是引导人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钥匙。数学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数学史上思想成果的学习来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再发现”,创新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渗透于创造性思维活动中逐渐累积而成的。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角度,教会他们在各种思维中灵活转换,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锤炼有独特的作用。总之,数学核心素养中创新意识的提升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每个人都具有发展潜力,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情感的基础上教他们学会思考,积极实践,开阔思路。力求培养个性化思维,让创造成为一种习惯,让数学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得到提升,成为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7.
[3]弗莱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3.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9.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于教师
数学教师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目标,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和摸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比如,一个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x(x+5)=5时,把方程写成x(x-5)=5×1和x(x-5)=(-5)×(-1),由此得出方程的解x=-1或x=5。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解法是不正确的,应该先移项然后合并同类项,将方程化成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进行求解。学生自己想到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解法,被老师否定,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因此,教师应适当地肯定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励、
引导、维持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或者是举一些例子,比如,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故事、科学家对数学方法的发现过程的故事等
等。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幼儿自主性游戏指的是儿童对自身所进行的游戏拥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游戏的进行不是在教师引领支配下进行的,儿童拥有对某些游戏的决定权和参与权。自主性游戏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有着极大的帮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幼儿对未知的新世界充满着期待,而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在玩耍中学习成长的,儿童的天性就是在各种游戏中玩耍。所以让儿童进行一些自主性的游戏对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一、儿童自主性游戏和儿童创新意识的特征
“自主性游戏”的主要意义在于自主性,而“自主性”指的是根据自我的想法进行各种行为,能力“自主性”就是在自我引导下进行或者参与的游戏。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应该蕴含能够”,作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理性的人,想要成为一名拥有道德的人,他本身的意识必须能够很好地做出选择。统而述之,自主性游戏就是儿童能够对自己所进行的游戏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参与权。“创新意识”是一个没有确切含义而又被人频繁使用的名词,而当谈到“创新意识”的时候,必须将这个词汇分为“创新”和“意识”来进行描述。“创新”指的是幼儿自身用所拥有的知识和周边事物进行创新和改造,创新涵盖了新颖性、历史性、差异性。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创造动机,创造动机就能促进并激励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而创造动机的前提是创造兴趣,当幼儿对身边的游戏感兴趣并且不满足于所进行的游戏时,他们会产生对游戏的兴趣,从而促进创造或者改进游戏的动力。“意识”这一词是诞生时间比较晚的一个名词,十九世纪末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灵魂”“心灵”的概念来表示如今的“意识”,而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德国心理学的泰斗――威廉・冯特第一次使用“意识”一词来取代这两个词语。结合来说“创新意识”就是对周边所接触的事物产生创造改进的想法。
二、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和儿童创新意识的关系
当儿童在进行自主性游戏的时候,他们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进行游戏的方法都会促进他们对自我主观看法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自我的想法,自我意识将会得到提高,当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到提升的时候,儿童的创新意识也就相应得到提高。当他们对某些游戏失去兴趣时,他们会重新发掘或者改造某一种游戏,体现出儿童的创新意识。由此可以看出自主性游戏是儿童创新意识得到提升的前提,而创新意识同样也是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的前提,对于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来说,自主性游戏也是唯一的途径,所以儿童的自主性游戏与儿童创新意识是相辅相成的。
三、幼师在儿童自主性游戏中的作用
幼师在儿童自主性游戏起到的是引导和辅助作用,在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时,幼师主要使用语言和行动来指导儿童进行游戏。首先,在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前,教师可与儿童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得知儿童对游戏的构想,从而在儿童进行游戏前,为儿童拟定计划,准备好相应的材料、时间和场地等。其次,在儿童进行游戏时,幼师必须从旁观察游戏的进度和发展,并且保护好儿童的人身安全和一些儿童之间意见不合的摩擦和冲突。在观察的同时,幼师也可以尝试性地参与儿童的游戏,并通过自身的经验推动游戏的进度和发展,让儿童对游戏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最后,幼师必须给予儿童奖励和夸奖,让儿童认为其自主性游戏行为得到幼师的认可和褒奖,从而进一步提高自主性游戏在儿童心中的地位,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褒奖的同时也要提出游戏的不足,从而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让儿童进一步精化自主性游戏。当然,幼师在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的同时除了保护学生的身体不受伤害之外还必须保证儿童所进行的游戏是正确健康的,当儿童做错误、危险的游戏时,幼师必须从旁纠正,耐心教导。
孩子的天性是无忧无虑的,儿童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完善,有很大的塑造空间。幼教工作人员的责任是十分重要的,给予什么样的引导和教导决定儿童未来的性格,所以在他们对世界的主观性和自身的自主性尚未完善的时候,在他们游戏中学习、提升自主能力的时候,幼师要极其耐心地教导并给予足够的爱心与宽容,因为在孩童时代,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创新是国家和社会保持持续发展进步的动力和能力,通过创新,产生出多种新技术、产品、思想,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也正是由于创新的存在,人类社会慢慢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在教育,教育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创新人才体系的建设。
高中体育作为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思考,而不仅仅是按照课堂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所以,现代体育教学要摆脱传统教学方式,不仅教授各种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制,还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养成,以学生为中心,体育教师要全心全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1、教学观念的转变
要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要拿体育教师“开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传授学生知识,其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和教育成果,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须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主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以及某些基础动作,课程教学无趣。并且很多学校将体育作为副科看待,对体育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所有这些原因导致高中体育教学结构的混乱和创造性的缺失。因此,现代高中体育教学要先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重视体育教学,将其视为重要学科。在教学设置上遵循科学化和系统化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填压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教学观念的改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2、寻找创新思维规律,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中生的创新性想法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遵循某种固定的规律。所以高中体育教师要拥有分析学生,发现这种规律的能力,从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传授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让其养成创新习惯。比如,在进行足球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充当教练,提出自己的战术并付诸实践查看效果。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学生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极大程度的提高创新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创新意识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创新进行教学,以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比如,在室内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利用生动的三维动画和音频文件将需要传授的知识展示出来,不仅吸引学生兴趣,也能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合理想象的能力。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可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方式主要有:
(1)学生授课。在体育教学课程安排中,可以安排某些课程由学生指导完成,在这些体育课上,学生充当学生的角色,根据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这是培养学生创新和个人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被给予足够的主动权后,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创造性的安排课程,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美术课程的设置量少,多数家长与教师总是强调数学课、语文课以及英语课的重要性,这就让学生在潜意识当中无形地将美术课当成了“副课”。这样的态度就是没有正确对待美术课的价值。需要正确认识每一门课的价值,美术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顺理成章地得到延续。
2.尊重学生的主观意向和精神世界的表现
跳跃、灵活、创造是几个主要的美术特点,教师应该注意强调这些在艺术中的特点,关注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表现出的主观意向,重视学生在画纸上呈现出的精神世界,不以技术或“像”与“不像”来要求学生进行美术创造,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顺势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挥。
二、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与意义
1.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几乎每时每刻都有物质的改进或创新。创造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创造性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前提。因此,创新教育地提出带有其必然性。创新教育重视的角度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更重视对学生人格与精神的培养,对良好品质的建设和对创新进取精神的培养。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创新作为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应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教育目的。
2.创新教育概念的意义
创新教育顺应了当下的教育要求与形势。创新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开发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为培养国家需要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创新教育就是为了打破原有的教育僵局,拓宽学生的视野,力争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的前途将不可限量,国家的发展也会越来越繁荣。
三、美术教育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方案探索
1.美术教育与培养创新意识的联系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在学会美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完成美术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于美学的审美能力。虽然,美术作为一门义务学科,与其他学科必然有相同的共性,但是,美术教育依然保留着某些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殊功能。例如,完成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均可以得到均衡地锻炼,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美术知识进行全面地了解,同时可以将创新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实施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了释放,创新教育和美术教育的目标得到统一实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二者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2.美术教育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方案
(1)将创新意识融入美术教育中
传统的美术教育更重视的是绘画技术与色彩搭配,教室更多关注学生的绘画是否像参考物。在当下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的是让学生在美术绘画过程中体验到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要转换传统美术教育的观念,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精神层面的创新意识,实现美术教育与培养创新意识共同发展,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2)创新教育下的美术教育
很多学生不敢将自己的想象力与内心真实的想法落实在纸张上,这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下的美术教育,教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尊重自己的创新意识,不要害羞或恐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创造力的释放和提升。
(3)注重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14-01
数学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是重在培养数据处理、逻辑证明、实验观察、空间抽象等理性思维模式的学科,对于处于思维发展期的小学生来说,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新课改施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现价段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我们抓好基础数学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重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不仅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时展的要求。
一、研究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不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都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注重基础教育基础技能的培养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脱离,缺乏探究性教学,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
其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不仅能挖掘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健全完美人格,还能为个人发展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加强处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养成方面有着极大地推动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策略探索
1.善用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环境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教学质量。首先要注意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需要从主导地位转换到引导地位,建立平等互动的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充分尊重和宽容有利于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思维活跃,为培养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保护学生好奇心。能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小学生普遍认识面较窄、认知能力不高,所以尽管有些时候提出的问题不正确,教师也不要对其直接否定,要正确引导让学生自己学会评判,这样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多思考,充分拓展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或一解多题,运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敢于质疑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培养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创新意识形成
教师在教学上还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与学生合理的自由时间,不同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学习方法掌握上也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给与他们自由思考探索的时间,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十分必要;其次,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增加数学教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给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定基础。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布置创新式的课后作业来增加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统计一周内家庭支出表等等开放性、实践性试题。这样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创新探索能力的同时,还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3.强化思维训练,加强创新意识培养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思维模式,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外,要注意思维模式的养成,从而加强思维训练,如求异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等。求异思维可以扩展学生思维空间,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督促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一般情况下,创新思维更多的表现为求异思维,对求异思维的强化训练,是促进创新思维萌发的有效手段。联想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侧重于对固有知识的回忆,并通过一定联系与现有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系统化,对学生建立完整知识结构有积极的作用。发散思维多运用于开放性题目的探究,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的发散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变通,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创造力、发挥学习的创造性。
4.改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切以学生需要、适应学生发展为基本理念,目前数学教学中,很多教材内容枯燥乏味,甚至与实际生活关联太少,对小学生没有吸引力和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生活实际以及小学生心理特点对教材做适当调整,选择性的活用教材。其次,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在教学范围内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教学效率,并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建立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
5.有效结合实践,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数学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数学要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注重生活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巩固学生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兴趣小组等等,对小学生来说,课外实践活动不仅适应了他们爱玩好动的性格特点,更对提高他们动手实践创造能力大有裨益。除了课外活动的开展,教师还可将实践活动伸展到课堂上去,例如制作教具演示、学生情境模仿等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再给与正确引导,使学生探索发现后最终得出结论。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效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对全面提高他们综合素养、创新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推动力,更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流于表面,教师不仅要深刻认识到培养创新意识对学生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还必须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落到实处,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努力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76-01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