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8 10:31: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

篇1

一、时不我待: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迫在眉睫

1.职业生涯变数增加: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外部动因

目前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越来越少,换工作、换岗日渐频繁,人们的职业生涯增加了更多的变数。我校264名毕业生中,在专业相关岗位上实习的不到35%;毕业后三年,专业对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60名2006年毕业生中,仅1.7%的毕业生目前仍从事与数控有关的工作,与之相反,却有高达90%的毕业生从事过两份及以上的工作,且多与专业无关。(详见图1、图2)

这使得在校依据所学专业进行的一次性规划的实际作用大大降低,学生出现生存难、职业生涯发展受阻等一系列问题。宗晓武、周春平的研究证明,能力资本积累比知识资本投资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职生需要一种应对职业生涯变数增加的能力,以便离开学校也可以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中职生求自我发展: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在诉求

2012年上海了我国首个中职生发展报告,结果显示,中职生的整体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在积极寻求自我发展。但是普遍缺乏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对自己、对专业了解不深,选择往往被动而茫然,对未来的规划意识减弱,对持之以恒获得专业能力缺乏韧劲,直接导致他们的中职生涯所获有限,间接影响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寻求自身发展最深层次的诉求。而Orpen研究发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3.缺乏课程体系设计: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现实问题

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拔锚起航,《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强调“以生为本”,《杭州市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中第一个主要措施便是“加强职业指导,提高选择能力”,要求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加强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目前,中职学校围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采取了一些措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请企业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等。这些措施在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但却不成系统,各自为营,类似散打点射,缺乏有力的顶层设计。

我们需要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从稳定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整合各种生涯管理人员的力量,将丰富多彩的平台统一纳入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关于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综合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二、自主建构式成长树: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1.“成长树”的理论根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概念厘清与结构模型建构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中职生基于个人内部和外部基本信息的搜索与建构,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结合中职这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实现目标的教育、培训、工作等可行性计划与行动方案,择其所爱,爱其所择,适应职业生涯,促使自我实现的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生涯信息搜集能力、职业生涯知识建构能力、职业生涯决策能力、职业生涯行动能力四个部分。(如图3)

2.“成长树”的基本描述:从土壤到根、干、枝、叶和阳光空气的工程

罗杰斯说:“当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感受到自己学习有意义、有价值时,这样的学习必定是主动,并且身心都投入的。”学生的自我感受越来越重要。要想培养出学生的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就要注重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完成属于自我的能力建构。

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加关注生成,构造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是培养的主体与主人。提供能力培养需要的大量自我知识与职业知识作为成长的肥沃土壤;以可持续发展课程中学习的内容作为能力的树根;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搜索能力培养课程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建构能力培养课程中吸收的内容作为树干;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培养课程中所获得的内容是开发出来的树枝;职业生涯规划行动能力培养课程中的表现就是成长树的叶片;而学校所提供的自我知识课程、职业知识课程和能力提升综合课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形成了一个立体包围着成长树像水分、阳光和空气等养分一样的资源库,供学生自主选择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成长树的建构。(如图4)

(1)土壤资源系――自我知识课程与职业知识课程

篇2

一、教学资源数字化体系建设及其意义

广义的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包括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教育信息的来源。概括地说,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支持系统。

而教学资源数字化,就是将传统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在现实理解中,教学资源数字化是专指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教学资源。它的基本特征是处理数字化、传输网络化、检索快速化、呈现多媒体化、组织超链接化。数字化教学资源是随着数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新概念。其体系建设是数字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方面,基础教育起步较早,已建有区域或全国的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十分丰富,整个体系较为成熟。本科院校也陆续启动了各种数字化资源建设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我校由于建校时间不长,前期的工作重点大多房子外延建设上面,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利用还刚刚起步。在数字化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丰富的、实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于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和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新时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方面,实践教学表明,充分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拖过提高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方面,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过程中,不仅仅可以获取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资源数字化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教学资源数字化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资源平台建设、资源库的建设、资源标准建设等方面内容。

1.资源平台建设

资源平台包括资源制作平台、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应用平台三大子系统,遵循国家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并通过多系统耦合实现各平台互联互通,为全校师生提供各种网络服务。

2.资源库的建设

资源库的建设是我校教学资源数字化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因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类型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所以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之也有很大的区别。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包括媒体素材库、精品课程库、专业资源库、教师教学网站等。

(1)媒体素材库: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一般可分为五类,即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

(2)精品课程库:精品课程是在网络课程基础上开发建设的优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案、课程题库、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

(3)专业资源库:《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提出:“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由此看出,专业资源库包含了本专业建设的许多内容。

(4)教师教学网站:以教师所任课的课程内容为主,是基于教学应用的网站。

3.资源标准建设

在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统一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目的是为资源的开发者提供统一的标准,已达到最后资源在基本结构属性上的一致性,以便实现资源在区域内的广泛共享,并在后期的使用中提高使用效率提供支撑。资源标准建设包括一下内容:资源内容要求、资源管理规范、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以及资源评价标准等。

三、教学资源数字化体系建设的策略

教学资源数字化体系建设的总体策略是,首先搭建数字化资源的平台,然后制定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标准,最后制定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实施办法以及应用方案。

1.资源平台建设的策略

资源管理平台系统是整个资源体系建设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子系统系统,它将承载整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具有应用以及管理资源的作用。资源平台建设要求建成统一的信息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统一的用户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资源平台的建设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购置市场产品。但购置市场产品,价格相对偏高,与校情符合度小,维护不便。二是自主研发。价格、适合度、维护等都较好,但要求较强的技术力量,而院校往往经验不足。三是联合研发。联合开发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弥补了前面两种模式的不足,是高职院校可以采用的较好模式。我校可以采用第三种模式,由软件学院和软件研发中心共同进行开发,这样既可以避免在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实力不够,也可以让老师全程参与到开发过程中,方便后期的实施维护等工作。

2.资源库的建设策略

资源库建设是整个资源体系建设的核心,总体策略是教务处组织、各个二级学院为主体进行建设。

(1)提出建设要求

教务处应首先要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出总体要求。资源建设要满足应用型和日常教学的要求;资源库的知识体系要针对特定的岗位要求和职业所需技能来构建。

(2)统一建设标准

要建成全校统一的资源库,需要对各类标准进行统一,比如技术标准、评价标准都要进行统一。对需要建设的内容和管理也要提出具体要求。

(3)实施建设策略

由于我校建校时间较短、资金薄弱、经验不足等因素,因此,可采用“边建边用、分期分批、逐步完善”的建设策略。另外,可以按照“引进优质资源,开发特色资源,引进和开发并举”的原则进行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管理

平台的日常管理由信息中心负责。日常的技术管理可以由软件学院和软件研发中心负责。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是对存储于资源库介质中的教育资源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的功能性设施,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资源库管理、系统管理、资源使用和交流。这三个子系统为三类用户(管理员、审核员、一般用户)提供资源检索、资源、资源审核、权限管理、计费、用户信息交流等多个方面的服务。资源的更新和维护是一个经常性工作,必须纳入教学的日常工作之中进行管理,要有专人负责,使建设的资源总是保持与教学相适应。

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日常教学提供帮助。要达到这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系统要提供能够共享、交互性强、方便使用的资源。所以,需要将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共享,使师生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搜索、上传、下载和引用;其次,学校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激励教师使用,教师激励学生使用,让使用者有益,这样才能推广应用;第三,要优化校园网络,使师生在使用数字教学资源时做到随时随地、无障碍。只有这样,数字化教学资源才能被充分利用。

我校的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主要领导牵头,举全校师生之力才能建设好、使用好。

参考文献:

[1]滕霞,段崇江,张建伟,王学优.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研制[J].现代教育技术.2003(1):5-11

[2]彭新一,陆芳,郑道林.高校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系统的建设及应用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22-24.

篇3

0.说明小记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以下简称数维专业)作为省级示范建设项目之一,在未来两年时间里拟从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共育及体制机制建设、社会服务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经过专业教学团队的调研分析、征询专家和学者意见,前期常规建设工作包括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内容已经按规划逐步开展,本文仅限于讨论和剖析后面几个非常规建设内容。

1.指导思想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当前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 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是当前大势所趋。

2.目标与内容

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引擎。只有不断创新高职院校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职院校的创新优势源于知识人才的集聚和技术前沿的把握,企业的创新优势源于市场敏锐性和资本运作的专业性。加强校企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彼此长远发展将是未来职教发展永恒的主题。

2.1目标

数维专业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探索一种校企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元主体的能动作用,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共建基于职业岗位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项目化、通用性、开放式、共享式的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

图1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构建

2.2内容

如图1所示,建设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按四个阶段进行建设。一方面围绕数字化共享资源开放平台建设开展工作。主要包括前期数字资源的积累与制作,中期进行教学实效考核和完善,后期进行系统平台的搭建与推广应用。建设过程中需要兼顾高职教育全日制学生的特点,也需要考量社会继续教育和企业在职培训与转岗培训的员工特性,同时还要与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状况兼容。基于以上情况分析,制作适宜、够用的不同种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企业的专家、一线的工人师傅和学校的教学团队双方共同协作打造。另一方面,基于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考量,根据专业实践性特点,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成立“数控设备维修服务中心”,为数控设备应用企业解决设备故障,为数控设备生产企业构建社会服务网络,提供技术服务。工作流程开展先是尽可能多的进行社会化维修服务;再与典型机床生产企业协调售后服务站建设;搭建社会化服务团队,将社会服务模式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最终完成校企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构建与良性循环运作机制建设。

3.现有基础及条件

学院于2007年开办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成为四川省内最早开办该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开办后即与四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校企共建专业”,双方通过实施“五个共建”,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逐步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共建方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和企业专家组成双负责人,共同起草、调研,最后一起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建队伍――共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部分人员互兼互聘;共建基地――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是本专业长期稳定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本专业发展过程中实训设备的添置、实训室的构建方案等诸多方面均由校企双方负责人共同把关;共建课程――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数控系统调试与维护》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数控机床主轴伺服系统安装与调试》和《数控机床装调与维护生产实训》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其他《数控机床维护实训》等5门网络课程和2门一体化改革课程均由院内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完成,2011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子项目,《企业资源建设项目》也将由院内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打造;共建课堂――共同完成核心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4.展望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宏观战略调控下,四川及广元周边地区经济已取得长足发展,机床企业林立。四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数控机床主机厂对数控机床机械装调、电气装调及售后维修服务人员需求量很大。东方电气集团、零八一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广元市安驭铝合金车轮有限公司等数控机床使用企业对数控机床维修人员需求迫切。但数控装调、维修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难度大,师资水平要求高,实训设备投入大,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维修与维护人才培养等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数维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花更大力气去投入、去解决。

作者简介:

篇4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的发展,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1]。文献[2-6]等分别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手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合理的建议,这些思路和建议对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教学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文章另辟蹊径,以价值共创为视角,以数据孪生模型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本科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建设为研究目标,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方法革新和教学理念升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7-12],如图1教育教学模块创新所示。(1)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数字化建设思考。BIM技术是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新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否考虑充分利用BIM技术和其他手段,对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建设,实现教学课程内容的数字化、可视化、模块化和程序化,逐步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促进优势教学资源共享,方便老师实现流程化教学,方便了教学和管理,形成一种老师容易教、学生易学易懂的良好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孪生思考。能否以数字孪生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层(虚拟层)角度重新审视教育教学,构建具体真实实物教学系统和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可对实物教学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对实物教学系统选用的教学方式进行一个效果反馈,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3)BIM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块价值共创思考。不能简单的将BIM技术视为传统教学的从属部分或其他部分,站在BIM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块是相互对立的角度上,如何考虑以数字孪生模型角度和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建设角度,实现BIM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块的深度融合,实现二者的价值共创。

一、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数字化建设思考

以“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教学”为目的,从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等方面着手,搭建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平台,并由此制定在线开放课程保障机制和措施。1)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根据在线开放课程的基本要求,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可视化、模块化和程序化。把“数字化、可视化、模块化、程序化”的四个教学设计理念贯穿课程建设始终。2)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数字化平台构建。依托资源-智力-技术-保障四维支持,构建工程造价专业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该专业教学平台包含课程设计、开放性教学资源、在线考核、学习效果评价和在线交流平台。如图2工程造价专业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框架所示:在慕课的制作和运行中,场景化教学资源、卡通动画资源、话题讨论形式、微信平台、嘉宾座谈、工程影像资料、虚拟仿真技术这七种信息技术及手段与造价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以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形成了“七位一体”的全新数字化教学体系。3)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教学平台教学机制保障。从教师团队层面和学校制度层面给予教学保障,构建我校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教学平台。[13-15]

二、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孪生思考

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背景

数字媒体技术是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对媒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的技术,在影视特技、数字动画、游戏娱乐、演艺业、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及教育、医疗、建筑等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增值潜力,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型支柱产业的核心技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字媒体专业的设置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

目前国内开设“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艺术”等相关专业的高校非常多,既包括传统的传媒类、艺术类大学,也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和职业院校。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针对数字媒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2003年开始筹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方向,2005年成立了数字媒体技术系,06、07年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列入正式本科招生计划,目前该专业的在校本科生300余人。

本文介绍的课程体系参考了国内外多所大学的现行课程计划和多个成熟的课程体系(例如SE2004、CFC2004等),于2004年开始在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逐步实施,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一个教学周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力培养软件开发和数字媒体开发能力,以数字媒体技术和软件核心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技术为主、技术与艺术并重。在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上强调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主要涵盖数字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研究,数字媒体类软件的分析与开发,包括计算机游戏设计与开发、网站开发与维护、动画设计与开发、媒体内容处理与制作、数字媒体系统管理等。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将具备数字媒体软件项目开发和工程管理方面所必需的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员交流与沟通能力。

3设置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和北京市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结合目前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技术需求,我们坚持“打牢基础,突出技术,适应市场”的基本原则,以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导向,其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迅速满足产业和技术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目前,由于数字媒体的发展,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有偏向于数字媒体创意和设计的,有侧重艺术表现的,有侧重技术实现的……同样,数字作品表现手法也是千差万别的,可以是平面作品,也可以是电影表现,也可以是在手机或屏幕上展示……根据我们学校的特长,将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从事数字媒体工作的、专门的技术开发型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将以技术为主线,渗透一部分与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基本艺术修养和欣赏品位;突出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课程,特别是突出当前流行的开发方法和技术。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首先要为学生打下必要的技术基础。这些课程除了数学、英语、政治等课程以外,还保留了传统计算机专业和软件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例如“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数据库原理与设计”等),以保证学生可以充分掌握并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在此基础上,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新增了多门必修课程(例如“数字艺术设计基础”、“3D数学与算法”、“动画原理与实现”等)和选修课程(例如“动画脚本与渲染”、“游戏架构与设计”等)。同时为了适应课时的要求,压缩整合了一些传统课程(例如,“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是“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等课程的整合;而“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接口与通信”等课程的整合)。这样,就做到了既覆盖基本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学科基础,也突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

4课程体系及实施方案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3个层次:必修课程、实践周课程和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不论是哪类课程,在具体课程实施时都遵循“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以形成性考核为基础,以过程化质量控制为保证,实现教学设计的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 必修课的设置。必修课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的第一层次必修课部分。表1列举了部分必修课的情况。

(2) 实践周课程的设置。实践周是指每学期初和学期末专门留出的给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应的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该类课程全部都是实践类课程,由任课老师和指导老师共同承担,学生一般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一个实际或者虚拟的项目(例如,开发Flash多媒体课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部分课程与业界公司共同开设,学生将分组完成公司的小型实际项目(例如,开发游戏原型或者完成商业网站的部分功能)。

(3) 专业教育选修课的设置。专业教育选修课分为多个系列,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媒体技术、游戏开发、数字艺术、Web开发、软件工程、网络与安全和电子商务等,表3列举了其中的几类。设置专业教育选修课时主要考虑了课程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力争通过一系列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成长成为相关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例如,游戏开发类课程涉及6门选修课,结合必修课、实践周课程和其他类别选修课,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游戏开发人才。

5结束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急迫而持久的工作,在教改深入发展的推动下,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将会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本着满足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理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

程体系将会向更加思想开放、技术领先、方案可行的方向发展,真诚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正和帮助。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34-02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并还将进一步发展。中国矿业面向未来寻求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数字矿山”之路才能使传统的矿山企业在采矿工艺、生产管理、组织结构、工程决策等方面有大的调整,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生存空间[1]。目前,矿业类院校测绘工程专业矿山测量方向在“数字矿山”技术方面的培养还非常滞后,人才培养主要是以“传统测量技术”和“3S技术”(GPS,GIS,R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两大能力模块进行培养,但尚没有建立起“数字矿山”相关概念,也就更无从谈起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承担起构建和维护“数字矿山”这个重要使命了[2-3]。这已经凸显出目前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测绘工程专业如何制定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我国现今对测绘人才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一、测绘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设思路

第一,以对学生进行测绘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为根本;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测图、测量平差、大地测量、空间定位技术、摄影测量、遥感、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第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使学生掌握基础测绘、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变形监测、地籍测量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地图编制和地理信息管理、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测绘行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第三,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基于常规测绘和“3S”技术进行控制网的建立、数字化成图、各种工程施工测量及变形监测,具有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及设计的基本能力。

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测绘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创新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6],突出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贯穿大工程,重点落实大实践教育理念,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黑龙江科技大学学分制课程体系的统一要求,构建了自主立交式学分制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按照性质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按照课程类别分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要求,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修满各模块标准学分,共修满185学分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准予毕业。在课程当中核心课程有:“测绘学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基础”、“摄影测量原理”、“GNSS原理及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工程测量学”等。

实践教学环节有:“综合实验”、“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实习”、“GNSS实习”、“地籍测量实习”、“3S技术综合实习”、“工程测量综合实习”、“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体系的特点

1.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道德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适宜。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约为3:1,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宽知识面和培养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测绘人才。

3.注重夯实理论知识,突出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开设了大量以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目标的理论课程。重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设了大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加大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国际化增强。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及5门双语课程,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外语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国际化的理念、教学思想。

5.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大一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大二进行中期研究性学习;大三进行各级创新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大四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6.强化“数字矿山”人才培养。为了适应“数字矿山”人才培养需求,深入“数字矿山”高新企业龙软公司、数字矿山实验室和构建“数字矿山”的现场企业进行两方面内容的调研:一是“数字矿山”方向人才实际需求和技术要求;二是深入了解“数字矿山”建设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有针对性地开设“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GNSS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测量程序设计”、“CAD及测绘制图”、“数据库在测绘中的应用”、“数字矿山关键技术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开采沉陷与综合治理、“数字矿山实用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数字地面模型原理”、“GIS工程设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三维GIS建模”、“计算机图形学应用”、“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编程基础”、“数字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应用”、“GNSS数据处理”、“雷达干涉测量及应用”等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数字矿山”的关键技术,毕业后具有从事“数字矿山”事业的技术与能力,从而为加速推进“数字矿山”的建设和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供一些结论性和经验性的帮助。问卷一共设计了30个问题,通过对黑龙江科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216份问卷,调查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些客观评价。问卷共收回212份,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99.06%。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在问卷调查中,71.4%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意和认可的。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有助于提高专业基础知识。78.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提高。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型自主学习能力。58.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创新型自主学习能力。

3.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拓宽就业面。问卷调查中,86.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拓宽知识面;69.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68.3%的学生认课程体系有助于拓宽就业面。

4.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问卷调查中,23.6%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作用非常大,48.4%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作用比较大。在以下两方面需继续加强:一是在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了解程度上还需加强;二是在提升学生对测量科学的兴趣方面有待提高。

通过进行理论研究、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黑龙江科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满足“数字矿山”对测绘人才的需求,该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提高多方面能力,拓宽就业面,最终目标是为国家“数字矿山”事业培养紧缺的测绘人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质量进行评估,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发现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弼成,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J].高

等教育研究,2011,(9).

[2]梁园源.基于STS教育理念的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培

养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3]邓万友.中外理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海南

大学学报:自然学版,2006,(4).

[4]王彬斐.我敫叩妊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研究[J].兰州

大学学报,2007,(8).

[5]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J].教育探索,2011,(3).

篇7

科学性原则还表现在课程要有实践性和应用价值,要在建设某一专业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时,要体现循序渐进的规律。课程结构的核心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形成最合理、最能体现市场需求的知识体系。

其次是特色性原则。学校只有建立自己的特色专业,办学才具有生命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最近几年,由于设计市场的火热,各院校不管是否具备条件,盲目仿效,纷纷开设了设计专业,从而造成专业重复设置,学生的就业出现困难。设计市场真的全面饱和了?据报道中国的动画产业人才现在还不到27人,只占韩国的1/3。年制作动画片的总量超不过27分钟,仅占日本的2%。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动画节目中,进口动画片不得超过40%。由此可见,中国的动画人才缺口还相当大。目前,一些游戏及动画制作公司根本招不到立刻就能投入工作的人才,特别是动画前期规划和原创人才缺口更大。所以进行专业设置时,一定要搞好市场调研,选好切入点,不能只是效仿。再比如我国设置普遍的服装设计专业,就可以根据地域及环境的特点,专业倾向于童装、西服或工作装设计,避开大众化,打造出自己的专业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特色专业不是自诩的,应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凭其业绩形成的。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录用谁,往往是取决于该校专业的社会信誉度。因为学校的社会信誉度是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的重要标识,它是通过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表现出来的,你注重专业建设,毕业生能很快投入工作,久而久之形成了“品牌”,自然受人欢迎。

最后是灵活性原则。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注意从知识面的狭窄转变为知识的复合,从知识量的增加转变为知识结构的优化,从书本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能力。要注意课程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应开设大量课程,供学生选择。除公共基础和专业必修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他课程;另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熟悉电脑常用的输入和输出设备,最常见的输入设备有扫描仪、数码相机、数字化仪。输出设备有彩色打印机、喷绘仪、胶片记录仪、激光照排仪。从素材的摄取方法、具体的制作技术直至产品输出,让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才是更切合实际的。

2、电脑艺术设计的概念及发晨状况

电脑艺术设计实质上是利用电脑这一现代化工具、使用艺术创作的软件、通过软件所提供的创作平台来完成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完整的电脑艺术设计涵盖了电脑绘图和传统美术基础两个学科。传统美术是电脑艺术设计的基石,而熟练灵活地掌握电脑绘图的相关技术,才能将设计构思在电脑中准确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设计的使用和美感统一的实用价值,最终形成需要的作品形式。

电脑艺术设计在一些发达国家里发展十分迅速。二维、三维的卡通动画特别突出,绝大部分的人物、动物、背景,都是用电脑直接绘制而成。获奥斯卡金奖的美国影片《海底总动员》里栩栩如生、造型可爱的主人公及海底水世界的光线、潮流、折射等技术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些观赏性的电脑美术挂画行销世界,形成跨国产业,在城市建筑、装饰装修、环境艺术、服饰面料等领域都有电脑艺术设计的存在。由于经济及语言等因素,我国的整体电脑设计水平与国外还有差距,特别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协调还有待研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如何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调研、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诸多因素,下面主要论述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总结

篇8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6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六十条明确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在其指导下,近年来,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以下简称“资源库建设”)成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目前高职院校正在探索的一个实践课题。

建设背景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并指出:“教育部、财政部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0年度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正式在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启动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这是教育部继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评选后,启动的又一项高职教学改革建设项目。截至2011年底,共有2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立项,涉及多所院校和社会共建单位,覆盖三个产业的多个专业领域。

建设理念

资源库建设与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相似,属于创新性的建设项目,没有可供借鉴的国内外经验,因此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探索与尝试,在实践中摸索经验,逐步完善。资源库建设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即资源库为谁而建?资源库由谁来建?资源库由谁来管?明确这三个问题,才能理清建设思路,找准建设路径,提高建设质量。

我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所示范性法律类高职院校,承担了省级法律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项目,同时,积极争取入选国家级资源库建设项目。学院在启动资源库项目建设初期,对资源库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资源库首先应为学生在校专业学习和教师专业教学服务。其次,资源库应发挥行业服务功能,为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提供服务,充分体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针对资源库由谁来建更科学合理这个问题,我们对现有资源库建设院校进行了走访调研,发现很多院校在数字化资源制作方面存在“瓶颈”与困惑,一方面,由于教师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无法保证时间对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制作,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教师是非IT专业出身,对各种资源制作工具不熟悉,因此,即使拥有了平台和资源内容,也无法快速地将这些资源内容中需要的虚拟仿真、动画等数字化资源制作出来,上传到平台上供学生学习,使得系统没能发挥其应有价值。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是由专业公司提供资源库建设服务,实现专业工作由专业人员完成,把教师解放出来,教师只需要把精力放在专业顶层设计和自己熟悉的课程内容设计上。在资源库建设的管理与评价方面,教务处是资源库建设的主要管理部门,要对资源分类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建设指导意见,出台管理细则,进行检查与验收。学生、校外同行与行业是资源库建设的主要评价主体,他们在应用资源进行学习与培训时,会对资源的丰富性、有效性、便捷性、先进性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有利于资源库的完善与提高。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建设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国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调研与分析

课题组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部分重点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等几个方面,并通过选修几门课程了解其教学全过程,表1总结了国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由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一方面重视的是应用型课程的开设,这也符合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并且设置了宽口径的入门基础课;另一方面课程的设置也突出了对软件和硬件类课程的开设,这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以及各自的兴趣选修相应的课程。更灵活的一点是,学生可以与老师商定开设自己所需的个性化的课程。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但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拓宽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培养。在这一点上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2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调研与分析(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表2分析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物流研究院、建筑与艺术系等11个院的囊括文理科专业的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面的情况,目的一方面是分析学生所学专业对计算机技术有什么需求,另一方面是分析学生在科研方面所遇到的计算机障碍到底是什么。

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需求会因所学专业的不同而需要学习不同的课程,当然这里最大的区别主要是理工类与文科类专业的差别。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因人而异,本科高年级的学生遇到的计算机障碍主要是对办公软件的精通使用、编程技术的使用以及专业软件的使用等,所以我们新建立的课程体系不但要满足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使用的需求,更要将计算机的使用与相关的专业结合起来。

3基于“两段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框架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析,我们提出了基于“两段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框架。所谓“两段教学”即某一项目或方案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建立符合厚基础的通识教育的公共基础系列的核心课程,目标是为学生的今后学习和应用奠定一个较为宽泛的基础,同时也满足某些专业课的需求;第二阶段是建立辅助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应用延伸系列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将本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相融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此课程体系的提出对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不但使计算机基础更多地融入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而且使得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真正地从原来的重“补基础、讲知识”转向重“新起点、创新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有利于实现学校“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公共体系的建立。

4新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1) 建设满足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我们以“重组基础、综合交叉、分类分层”为原则,构建新课程与课程内容。建设规划如表3所示。

对于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比如我校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面向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刚入学的学生开设的,其目的是补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及具备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对于程序设计基础系列课程,我校现在开设的主要是“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设计设计”等,主要是面向理工科开设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便于其后续相关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或者是相关项目的参与和研究。

对于辅助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应用延伸系类课程,比如我校面向工科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目标就是理解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学习嵌入式系统的一般设计及实现方法,以及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原理性应用。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学生后续进行计算机方面的学习与相关研究奠定相应的基础。

(2) 构建数字化教学实验平台

为更好地实施“两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课程的学习与理解,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加强实验室教学功能,构建数字化教学实验平台,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如表4所示。

我校已开发了基于XML的“数字媒体资源应用系统”,资源类型包括图片、文本、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课程已经包括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等,后续会加入其他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这样不但方便学生查阅关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可以基于此系统进行教学教案的编写,方便了教学的组织与设计。

(3) 教材系列建设

针对提出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基于其所做的研究与实践,组织编写与其相关的系列教材,尤其通识教育中的公共基础系列核心课程教材的建设。课题组已经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与实验指导》、《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相关教材。有些教材已被列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5结果分析

课题组抽取了我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情况以及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实验室的使用情况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极少部分同学对此不满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N]. 中国教育报,2007-1-26.

[2] 曹青. 国内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J]. 高等建筑教育,2003,(6):68-80.

篇10

一、动画音乐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隐性的生活语言。在音乐的世界里人们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动画音乐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音乐的渲染和魅力将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升华,最大限度地突破明星表演、摄影机拍摄的局限,使动画作品的视觉效果能够充分自由的呈现出来。动画音乐的融入能够将动画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近几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动画音乐创作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动画音乐亦借助这千载难逢之机,以现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跳板迅速崛起,在短短的时间内,为世界动画事业发展和动画音乐产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末期,电影动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形式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动画音乐也被国人逐渐接受和喜爱。动画音乐是动画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十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国动画音乐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长期以来,我国动画音乐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基本原则,创作产生了很多具有独特之处的原创动画音乐作品,对世界动画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动画音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需要创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过程中融合多方面的创作元素,这就对创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动画音乐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一,我国动画音乐产业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且形式趋于单一化。纵观我国动画音乐产业的发展历程。在动画音乐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更多地倾向于吸收和借鉴外来的动画音乐作品,而彰显本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动画音乐作品并不多见。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动画音乐创作人员对于传统的特色文化传承和发展意识还不够强,导致作品创作过程中一味的模仿外来作品而缺失传统而又特色的文化。第二,动画音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人才是动画音乐作品创作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动画音乐专业人才还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缺乏富有独创精神且掌握现代数字应用技术的高端音乐人才。一方面,我国动画音乐人才的平均年龄层次比较高,新生代的动画音乐创作人还没有真正成熟起来,人才结构还存在明显的断层。而现有创作人员还不能完全满足动画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动画音乐专业人才培训情况来看,由于国内动画产业起步较晚,国内市场中存在的相关培训机构数量还比较少,且培训内容多以动漫技法以及角色造型设计为主,专门围绕动画音乐创作的机构几乎没有,这也是造成动画音乐人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目前国内动画音乐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不明确,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动画专业在国内起步较晚,动画音乐专业建设就更加不成熟。目前高校在动画音乐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多数高校在动画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处在摸索的阶段,课程体系结构还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在动画音乐实践创作方面缺乏想象力和独创性,学生在动画编配音乐方面的实践能力较差,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第四,高校动画音乐专业的教学结构与课程体系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动画产业的崛起,社会对动画音乐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进一步加重了动画音乐人才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同时也更加强调动画音乐创作的自主创新和特色文化塑造。目前国内高校在动画音乐人才培养上仍然沿袭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传统的音乐专业教学结构显然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动画音乐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原有课程体系面对新的动画音乐产业发展需求亟待更新和调整。

二、动画音乐产业发展进程中人才供给改进与优化对策

人才是动画音乐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打造一支动画音乐人才队伍是加快提高动画音乐水平的关键。基于国内动画音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动画音乐专门人才的现实需求,更应该加强对动画音乐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个性化,保证动画音乐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

(一)优化调整动画音乐专业课程设置,构建立体动画音乐课程体系

动画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应着力在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转变“厚基础、宽口径”课程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结合专业特点以及人才需求特征对动画音乐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构,打破传统模式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封闭的课程层次结构,尝试构建基于“作用建构”的网状融合式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动画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课程框架,提高动画专业人才对社会需求以及动态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二)基于顶层设计打造动画音乐专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篇11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性文件,集中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行业调研结果、专家论证意见等,及时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认真落实是职业学校专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分析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与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阐述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新旧对比、人才培养案实施过程中的新举措。

一、传统的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明确,但缺乏前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第二,培养目标中虽体现了面向中小企业,但忽视了未来发展对高技能的需求。第三,培养目标中突出会计专业能力,但缺少人文素质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不是仅仅给学生一技之长,要‘给知识,给文化,给技能’”。

(二)现有的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能力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会计理论与实践难以统一。我国近几年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所使用的个别教材不能及时更新,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有待加强联系。

(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会计教学方法在现代化网络发达的今天,还不能够更好的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因此,应创新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模式,借助于网络教学软件,充实模拟公司业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二、新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优势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以前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现在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会计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及终身学习能力,在企业、非营利组织单位会计及财务软件维护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技术技能人才,也可以理解为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面向明确

1.主要就业岗位: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单位财务会计岗位:出纳、记账、主管会计、资金管理、车间核算等;中小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岗位;中小企业单位内部审计岗位;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助理工作人员岗位。

2.其他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收银、仓库保管、物流管理、经济信息收集、财经文秘、统计、工商管理、财务软件维护等岗位。

(三)课程体系创新符合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会计电算化专业已经建立了健全的课程衔接体系,按照系统培养、全面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加强新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了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四)教学模式改革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观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现代化网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形成完整的包括“认知实习任务驱动项目落实模块整合全程实训企业顶岗”六步骤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实施过程,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实施方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教室、实训中心布置具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聘请行业专家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聘请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传授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聘请审计人员和经济案件的办案人员对典型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的目的。

三、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新举措

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建立面向市场、采用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需要,已建立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一)突出三个标识:明确三个层面的专业课程体系

1.以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从业资格),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技能型),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高职)定位培养规格;既有低端定位标识(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又有高端定位标识(专业方向课程)。

2.适当扩大低端标识的教学课时;以简化为原则,在整合高端标识课程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课程教学课时。

3.完善三个课程模块:构建模块功能化的课程体系

(1)低定位课程体系:以会计从业资格为基础、提高专业知识为指向的专业平台课程模块系统;

(2)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以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为指向专业实训项目课程模块系统;

(3)高端定位课程模块体系:以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能力为指向的专业方向课课程模块系统和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二)从业资格证的融通问题,已经形成亮点

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双证书”制度,会计从业资格证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经之路。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学生毕业初期,主要从事出纳、记账、仓储管理等岗位的比例在90%左右,一般在两年以后逐步转向核算、采购、成本、销售、总账或更高层次的专业岗位(审计、财务总监)等,结合目前的市场需求,我们已把培养目标定位为熟悉会计法规、掌握一定会计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电算化处理能力,持有会计从业资格或其他相关职业资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校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考试过关率达到96%,已经形成亮点。

(三)加速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

随着经济、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使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改革纷纷进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根据2014年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我校“4.5+0.5”的培养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要求很高,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的数字化资源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为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服务社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已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厦门网中网实训平台、用友会计软件、金蝶会计软件、虚拟会计电算化实习平台、降龙990会计核算软件、用友ERP沙盘实训等,目前正在和凤凰传媒合作开发《财务管理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二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为标准,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带领完成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为核心,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以加强实践锻炼和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为核心,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加强实践教学力量,积极聘请有经验的行家里手、企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从而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实践技能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五)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通过合作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及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共赢。

总之,在产业技术不断革新、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今天,职业技术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管理为基础、以就业为根本的理念,紧扣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特点,坚持开明、开门、开放办学,积极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国内外先进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模式,同步提升学校的专业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技术过硬、德能兼备的优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焦建平.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原则.新余学院学报,2014,06.

[2]张秀兰.多样化教学——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3]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4]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095-02

一、高素质教学团队建设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人士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强烈的自豪感,高超的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1]。对教师更是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单兵作战”的育人模式难以适应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刚刚组建的小组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因为此时只有个别实力强的队员在为集体出力,其他成员因担心出错往往很少发挥作用。当经过一定时间的合作与磨合、各成员之间达到一种相互信任的默契后,谋求集体成功成为共同愿景,于是群策群力,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此时小组便演进为团队[2]。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真正把GIS和气象结合起来,我们经过了几年磨合和探索,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GIS的交叉性,也体现在师资方面。本专业老师有的来自农气专业,有的来自天动,还有来自地质、地理知识背景的。这些差异,带来了教师GIS知识结构的丰富多样。经过不断解决教学、科研相关的实际问题之后,团队获取了更多更有效的GIS知识,能集思广益,对出现的变化有更强的适应力和决胜力。

二、教材选用

教材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根据GIS教学目标的不同,对其教材的选择也应该有所区别。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GIS专业和非GIS专业制定各自统一的教材。我们选用黄杏元等编著的《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作为主教材,同时参考其他老师的教材。为了突出GIS的应用,又重点参考美国爱达荷大学地理系张康聪(Kang-tsungChang)教授原著、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健飞教授等译编的《地理信息系统导论》。我们主要参考其英文版,锻炼了教师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同时也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把GIS与气象相结合,摸索自己的路,开始编写自己的精品教材《GIS在气象中的运用》。该教材得到国家气象局和学校资助扶持。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经过两年基础知识学习,学生已具备了计算机(软件设计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数据结构等)、地学(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而需要在GIS课程结构中穿插体现这些知识,使之融会贯通。GIS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主要由概论、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库、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评价、地理信息系统产品输出设计等内容构成。其中,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等为课程的中心内容。

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我们举出在气象中的实例进行穿插。比如建立的系列起伏地形下太阳辐射分布式模型、温度模型,经过建模后算到栅格点、得到系列产品: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总辐射的和温度的年、季、月的空间分布,等等。

GIS是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应用能力是GIS人才的重要素质特征[3],也是应对目前严峻就业形势的最好武器。课程讲授都是由在科研工作最前沿的教师担当,紧跟着GIS的发展,同时和气象紧密结合,做到科研反哺教学。

实验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力图体现基本技能训练与能力拓展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从实验和实践中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做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的创新素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实习中加大和气象要素结合的实习,将基础数据处理、气象数据处理有效地结合到一起。这样既体现了特色,又完成了大纲要求,为学生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四、突出气象专业特色

学校提倡办学要主动融入、服务于全国气象事业,相当数量学生要到气象部门就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相应的和气象知识结合的能力。因此,在GIS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体现这个特点。在GIS原理、 GIS设计与应用、DEM、地学建模、GIS算法、地统计学等课程中都要有最新科的研产品可做讲授和实习内容。

有些产品比如辐射和温度目前全国各省几乎都用到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信心。让学生参与这些工作,亲自体会海量的气象数据处理,亲自体会如何二次开发做气候业务系统、防雷预警系统,等等,体会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刻苦踏实的工作作风,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协作与创新精神。当然,这些专业课,并非全针对气象行业,课程的安排和讲授具有合理的体系结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良好的基本技能,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创新思维的GIS人才。

五、推进课程的网络化与数字化

在课堂教学方面,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成果与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全程上网,实现数字化课程平台的基本建设。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相关教学录像,而且开放了专业软件平台、系统模拟和演示作品等信息资源。通过开放式网络课堂,将图像资料、工程实例、多媒体课件、系统开发指南和使用说明等资料有机融合为一体,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基于教学研究成果和实际教学需要,建立网上答疑系统和软件演示系统,搭建和完善网络化课堂平台,方便学生随时进行试卷自测和模拟考试,也有利于老师对课堂学习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验[4]。同时机房对学生开放,包括上实习课和之外的开放,机房里有着充足的专业软件和数据,给学生学习、实践提供了优越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满春,戴崴巍,赵勇.GIS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26-29.

[2] 郑贵洲,吴信才,晁怡.面向异构环境的GIS课程教学团队构建[J].测绘通报,2008,9:72-74.

[3] 黄杏元,马劲松.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国土资源遥感,2002,(3):5-8.

[4] 黄解军,袁艳斌,詹云军.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GIS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J].矿山测量,2008,5:77-79.

Analysis of Elaborate Course Construction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 Meteorological CollegeYIN Jing-qiu, QIU Xin-fa, HE Yong-jia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