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范文

时间:2024-01-08 10:3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篇1

1、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规范过多,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大多数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的要求和规范较多,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够,无法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有效地发挥。

2、教师在阅读指导中一味追求数量,忽略了阅读的质量和效率。语文课虽然在所有学科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如果一味地以数量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抗疲劳程度,就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被书山文海压得踹不过气来,从而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导致阅读教学“事倍功半”。

3、过多地重视阅读技巧,缺少对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在分数和考试的高压下,适当地使用阅读技巧,可以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减少阅读时间,更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作用。然而,过多地强调阅读技巧,就会让学生忽视了阅读的本质,失去了对阅读的单纯喜爱,导致学生成为阅读的机器,而缺乏人文的情感。

4、过于重视阅读目标和效果,忽略了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教学设计的目标和效果看齐,在阅读前的指导中或者在阅读后的总结中,都往往不切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硬性地将阅读目标和效果强加在小学生身上,使得小学生被迫接受与自身理解不相符合的结果,极大地限制了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篇2

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往往与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培养、提升有关,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讨如何将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如何将阅读课堂与学生们的性格特点相衔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们应该积极研究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步骤流程式阅读教学

教师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从阅读教学的步骤方案出发进行改革,由此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基本素质,那么正确的阅读步骤与流程是怎样的呢,教师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基本方法有效传授给学生们呢?笔者就自身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经验以及课堂教学进展来看,教师应该贯彻“由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和角度,让学生们逐渐接触不同形式的阅读方法,使其在基本阅读素养上获得提升。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流程主要分为这样几种:(1)基本资料的搜集与了解。这是教师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一个步骤,也是逐渐带领学生们融入相应阅读材料的第一环节,能够为整个阅读课堂铺垫相应的情感基调与氛围,使得学生们的课堂适应性增强。(2)文章的通读教学,这一教学步骤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们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其能够逐步扫清生字难词障碍以及对文章的人物、故事情节等等形成感性的认知与了解。这一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重要过程,能够让学生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有效的阅读思路,逐渐理解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当然,在文章情节的理解过程中对学生们的情感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作用,能够使得学生获得一定、有效的学习成果和收获。(3)阅读教学的第三个步骤则是带领学生们进行文章理解性阅读,这是培养学生们阅读分析能力的最重要环节。教师应当从最重要的阅读内容出发,进行重难点区分,适当进行分层教学,从而让学生们在阅读能力上获得一定的提高。

比如,在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文《想北平》的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贯彻上述三个阅读课堂教学步骤,做到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教学方案“由简到繁”,逐步培养学生们的层次性阅读思维。首先,在基本资料与搜集环节中,我让学生们先对作者老舍进行资料查询,了解其人生经历,并且让他们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其次,在进行文章通读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带领学生们对《想北平》这篇课文中的生字以及难词进行了字音字形字义的辨析,让学生们拥有作为高中生应当具备的字词基础。同时,我还让学生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结合语言的情感思路,帮助学生们一步一步了解文章的写作用意,让学生们逐步了解老舍对北平的爱。最后,在进行到解读性教学环节时,我将每一段落中的中心句以及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句进行筛分挑选,作为赏析载体来培养学生们的文章鉴赏能力。

二、推动阅读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化,角度多元化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中要想充分提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要从阅读教学步骤和流程的优化出发,还要能够采取一系列教W优化方案,使得阅读课堂的教学思路逐渐清晰,帮助学生解决各自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推动整个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过程获得清晰的方案与确定性结果。但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树立阅读课堂教学思路的同时往往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下面笔者就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分类与形式特点谈谈推动阅读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化的方法。

首先,教师在进行文章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文章中的文字语言描述内容进行筛分,将细枝末节的语言描述部分进行合理剪切,从而能够在有限的阅读课堂教学时间中获得最高的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紧抓文章关键词和关键句,使得学生们能够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初步掌握和理解,对文章阅读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最后,教师应当进行文章归纳与分析,带领学生们就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情感进行内容性分析,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分析把握能力。

三、加强阅读课堂反思

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理念需要与高中生的心理、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尤其在教学思路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阅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们不断进行课堂反思,反思如何优化阅读教学策略,突破多样性问题的困与限制,总结出一套科学、完整的阅读教学方案。

结语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从学生阅读基础的夯实和积累出发,让他们时刻保持阅读前瞻性,继而通过持续性的阅读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改进,让学生们始终在科学、有效的阅读平台上进行锻炼。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大纲,挖掘、准备阅读课堂教学素材,切实做好教学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78-02

1 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误区

当前语文课堂中明显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拓展脱离了文本。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首先应立足于文本。可有的教师由于对拓展的片面理解,过分强调拓展而忽视文本,必将导致文本解读囫囵吞枣,浅尝辄止。

2、拓展追求形式。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着实有效拓展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但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盲目依赖多媒体,甚至在课堂上充塞大量的图片、文字信息。学生兴趣和课堂气氛固然调动起来了,但在浮光掠影之中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削弱了拓展的有效性。

3、拓展忽视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其目标无非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拓展教学时心中应该装有学生,但是有些教师却为了追求教学的时髦,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2 正确认识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的特点

有效拓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文本为载体,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突破时空限制而进行适当的迁移延伸的教学环节。其本质上是通过对课堂学习资源的迁移以达到促进学习主体、扩大有效信息、激活感知体验、训练思维和建构新知识的活动。它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有效拓展体现以下特点:

1、有效拓展是立足文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语文的本体,遵循语文阅读的本色。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文本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训练思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那种游离于文本,任意生成的课堂教学,势必导致“教育引导价值”的缺失。因此拓展必须以“本”为本,违背这一点就没有拓展的必要。

2、有效拓展是控制在一定程度范围之内的教学辅助手段。拓展并非是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语文课堂的主流,作为文本教学的辅佐,拓展的次数、容量和时间,拓展横向展开的广度和纵向挖掘的深度,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拓展的效度和课堂教学的效度。适度性既是有效拓展的特点,又是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3、有效拓展是多维度的迁移。语文课堂要努力实现三维目标,有效的拓展不限于停留在知识扩展的层面上,它渗透到能力、情感、思维等各层面,从多个角度有侧重点地选择拓展内容和方式。

4、有效拓展是动态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拓展延伸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环,它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可以出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但并非每堂课均须有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它的灵动性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学习过程反馈情况,及时改变教学前的预设,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拓展。

3 探索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的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并结合其他同行的一些做法,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选准拓展时机。

课堂是一个由学生、教材、环境等组成的动态系统,有效拓展应是动态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注意调整拓展内容、进程。并非每堂课都要一味机械呆板的执行预设的拓展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的拓展可能会因学生的文本学习实际情况而没有必要进行,也并不是非得把拓展集中放在课堂的结尾。拓展应在课堂的主体(学生)与载体(文本)两者碰撞的自始至终中寻找最佳的时机,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最有拓展必要与价值之时就是最佳时机。如教师在学生有疑需释之时,有难点需解之时,入误区走不回时,感情汹涌需一吐为快之时,进行及时合理的拓展,就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各种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傅雷家书两则》拓展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感悟了傅雷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感受了傅雷那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在此情感基础上,教师满怀深情地说了如下一段话:

同学们,傅雷是伟大的,他的儿子是幸运的。其实天下的每一个父亲都有一颗慈祥的心,一份无私的爱,都期盼着自己的儿女能健康顺利地成长。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回想一下,此时的你是否也感受到了父亲对你的爱了呢?

生1:小学时,每次放学,父亲总会准时站在校门口。下雨天,父亲打的那把伞总会偏向我。当我遇到挫折时,父亲总会用那双大手摸摸我的头,拍拍我的肩,咧着嘴笑着说:“孩子,没事的,一切都会过去的。”

生2:六年级时,有一天和父亲赌气不吃早饭就去上学了。饥肠辘辘时,老师拿来了一份早点:“给,这是你爸爸特意送来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滴下来,对父亲的怨气烟消云散。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敏锐地捕捉了学生情感汹涌这一绝妙的拓展时机,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2、选好拓展内容。

篇4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知识体系的非明晰性等特点,教学效果一直备受关注。课改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有效的体现,但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就我国现在小学的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教学目标还比较单一,并且目标本身不明确。 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大部分是要求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全面理解文章内容,但是这种教学目标在任何教学阶段都可以应用,学生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进而导致学生只是随便读读,阅读有效性降低。 另外,教学目标不明确,就不能与教学要求进行有效的结合。 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时只是在网上随便找的教案,不能与教学实际相关联,直接生搬硬套,致使教学有效性降低,影响学生学习质量。

2.教学方式形式化。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很多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都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但是因为不能与教学实际以及教学目标有效结合,使得所有教学模式都流于形式,并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冰花》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搜集各种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将学生分组来进行讨论,并且让学生谈自己对冰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画冰花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来对“冰花”进行理解,但是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冰花”的认识上,不能对文章字词、语句等进行学习,并不能提升阅读的有效性。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办法

1.进行科学阅读目标的制定,给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奠定基础。

在学习的时候,学生才是语文阅读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从学生认知的水平出发,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进行合适阅读目标的制定。在进行阅读目标制定的时候,要确定目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才不会觉得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在学习的时候,才会愿意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阅读内容必须精心选择。

老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重视阅读内容的选择,对阅读重点进行确定。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有写景的、抒情的、写人的、叙事的等等,文章的不同,阅读重点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进行重点内容的确定,找到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进行阅读素材的积累。

当学生真正的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积极性才会真正的提高,才会愿意进行摘抄,通过摘抄学生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够将理解通过自己的方式转化出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进行文章主旨的了解,找到其中存在的情感和精神,在读完之后,学生还应该进行回顾,找到自己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收获,找到阅读结束后还存在的疑惑,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应该以读书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后再进行解决。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的关键之处和精妙的地方画出来,并进行心得的批注。只有老师引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那么其阅读效率和阅读水平才会真正的提高。

4.组织拓展延伸。

要取得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并非单纯地灌输能够实现的,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之外,还需要进行组织课外的拓展延伸,这样才能更好地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语言形式、写作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课堂的时间有限,学生难以得到有效地锻炼,知识难以巩固,能力难以提升,鉴于此,就需要让学生在拓展中学习,在延伸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在组织拓展延伸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握文章的语言形式、写法,以提高阅读的时效性。诸如,在教授完《晏子使楚》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拓展延伸教学环节,诸如“如果你见到了晏子,你有什么对他说的呢,设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后讨论,这样就能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想法表达出来,完成了一个“输出”过程,以对吸收的知识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便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阅读教学的目标模糊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每一个课时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并没有客观的测量标准,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呈现出随意性,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对内容进行随意解读,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以及学生要达到的水平。

(二)阅读基础不牢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基本上成为学生全部的阅读资源,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各样的作业占据,没有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并没有监督,没有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为只有多做题才能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和分数。

(三)阅读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对阅读内容的解读结果,没有相对的自主性,学生对文本没有自己情感的投入,没有思维的分析,没有参与性的交流,学生对阅读产生陌生感,不会主动地激发自己的兴趣,没有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参与性。例如,在《玩出了名堂》的教学中,学生看到黑板上的标题,对“名堂”产生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查找字典进行理解,在明确基本内涵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产生好奇。这时,教师没有直接对文本内容进行阐述,而是给学生三分钟时间通读全文,然后向同伴口述故事的内容,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分为若干个学习部分,小组自愿选择学习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习,一个小组学习主题是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的过程。学生首先根据列文虎克的方法动手制作显微镜,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并记录,然后不断尝试,在尝试中一个学生使用文章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将文本内容分成三个过程,显微镜制作成果、制作过程、具备能力。这节课是学生在好奇的基础上自己阅读、分析,提高了阅读效果,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专注学生思维,进行及时点拨

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才能够对阅读进行主动学习,并进行阅读计划的设计。例如,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播放一则寻人启事,让学生共同帮助寻找消失的小村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播放小村庄的图片,引导學生用词汇来把握小村庄的关键信息。在把握村庄特征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转向“为什么小村庄会消失”的问题上,开始阅读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内容,但是因为没有一致的整理方法,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呈现出零散的状态。这时,教师通过动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柴烟,最后的图示使零散的内容得以规整。对于后面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内容上读到知识,裸露的土地无法抵御大风,大风带来了洪水,吞噬了村庄。这个过程的时间跨度是比较大的,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感受,这时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完成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情感升华。

(三)对作品进行演绎,促进作品的延伸

篇6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学习是学好其他课程的铺垫。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能对其理解能力与语言交流能力有效提升,对其理解水平还能实现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动力。目前,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职人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有效制定出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办法。让学生喜欢语文阅读,才能得以让学生全面发展不是一句空话。

一、教学有效性与教学策略概念概述

(一)教学有效性

有学者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在进行评定时以教师的教学成果为重要指标,在日常生活中能加以利用的教学。可以从中看出这种观点的限制性,过于注重教学成果,对于教学过程并没有做出系统性的说明。而后我国新课改将有效教学的内容做出了细致性的规范,教学有效性泛指教师利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取得了快速提升,充分实现了个人与教育的价值。一般能够促使学生得以发展,能达到教学预期设想的教学活动也可成为教学有效性[1]。

(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用来完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所制定的办法,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思想。一般会与教学方法相混淆,但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进一步体现,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于教学方法的。

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是非常单调的,几乎都是教师在授课前将上课内容进行内化与分析,把重难点记录下来,而后在上课时直接将自己分析的结果“填鸭式”传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没有有效吸收语文知识,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厌倦,难以发挥出语文阅读的优势。久而久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⒚媪僮鸥多的问题。

(一)教师备课不完善

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得以顺利的开展,教师在课前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目前有诸多初中语文教师们严重忽略了这一点,在传授语文阅读这一基础课程时,没有做好充足的备课。在备课时没有制定出对应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没有做到预见,进而导致学生们难以对文章内容深入理解,阅读文章时只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粗略的浏览。

(二)未及时参与学生讨论

在进行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们能组织开展讨论活动,但参与感较低。教师对于学生在探讨中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只是单靠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将想法讲解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知晓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写作手法等即可。对于学生的讨论没有做到及时的参与,教师无法从中发现学生们存在的问题。

(三)对于授课内容缺乏延展讨论

教师在传授完语文阅读知识后,对授课内容缺乏延展讨论。促使学生知识水平只是停留在课内,对于课外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知之甚少,这样难以激发学生们对于语文阅读的想象力,进而会让他们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2]。

三、提升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策略

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是不同于小学阶段水平的,它需要初中生能够深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作者写作手法与文章内容结构,以及文章中隐藏的作者心绪与感受,从而得出的体会。目前,就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学工作者以及社会所关心的问题,鉴于此,针对上述阐述的问题做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一)充足的备课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制定出学习目标,在授课前对学生们的预习起到引导。学生们有了学习方向自然就不会偏离既定的目标,对于学习的内容不会敷衍的浏览。通过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蕴藏的情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帮助。教师在学生们进行预习前,可以指引他们利用网络对所学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查阅。让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能够更好的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精神思想。

(二)积极参与学生讨论

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要积极参与,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进入作者内心,不仅能促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还能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鉴赏水平。教师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向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们互相提出问题,对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行细致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开展语文阅读拓展活动

教师完成语文阅读任务后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开展语文阅读拓展活动,对与文章相关联的知识点可以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可以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绪让学生们进行写作,也可以让学生们介绍有关作者的其他作品。多种拓展活动的开展不单能让学生能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作者,并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让其拥有丰富的知识[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阐述了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前的现状,基于此提出了三点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办法。教育工作者们可以从中吸取优质办法,对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课程教学做出实质性解决,促使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语文阅读的乐趣,进而让他们享受语文阅读知识带给他们的好处。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20-02

一、阅读教学现状探析

尽管阅读教学不乏成绩,但也有不理想之处。

(一)教学观念较旧

现阶段有些教师迫于中考等压力,难以真正奉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还是多以讲解收缩教学,难以树立“大语文”观,难以真正落实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陈旧的教学观念束缚了阅读教学的手脚。

(二)教学目标欠妥当

有些教师备课不充分,在未吃透教材的情况下便设定阅读教学目标,造成目标的空大,并难以达成。

(三)教学策略不灵活

不少教师推崇讲解,侵占学生“读”的时间;注重方法技巧类的教授,忽视情感体验熏染;重预设、轻生成;重课内、轻课外。这样,使得阅读少了纷呈,多了寡味。

究其原因,大致与中考考试机制固有弊端的规约,学校考评机制不完善的束缚和图书资源的欠缺,以及教师自身能力不足的限制等因素相关。

二、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求

(一)更新教学观念

1. 制定妥帖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在认真备课、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制定确切可行的教学目标,比如把《祝福》的教学目标定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比定为“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更具体、明确、直接,更容易把握文脉,理解主旨。[1]明晰具体的教学目标更易达成。

2. 树立“大语文”观。初中是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期,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倡导在生活中阅读,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激发其阅读兴趣,培养其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育。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2]刘国正曾指出,“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3]教学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教室,走进社会、面向生活,寻找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增加共鸣点。

(二)活化教学策略

1. 强化“读”的环节。阅读教学的根本是“读”,多“读”见真知、显真情。略读感整体,精读得神韵,默读体内理。教师应特别重视默读,学生在默读中能潜心体悟文章内蕴。重视教师的导读、范读,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提示、启示、过渡语等进行导读,并做好范读。在范读时,应注重情感熏染,做到披文入情,引生入境,正如于漪所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4]教师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教学氛围,学生可进行分角色朗读等。此外,还应追求阅读的功效,融读于写,以读促写,达到读写融通,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2. 注重弹性留白,自由驰骋想象。教师应充分利用阅读材料,适时利用留白挖掘学生阅读潜能,驰骋学生的想象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经验教师讲课,往往只是微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李镇西正基于此,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孔乙己》的阅读感受,才有了学生极具概括力的声音:一个无望的人物,一个无望的社会。[5]教师有意识在最佳时机将自己的理解隐藏,留给学生反思、探究的自由空间。[6]这样巧妙地应用留白,锻炼了其发散思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3. 注重课堂生成。生成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显现着生命的律动。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适时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具体情况,整合教学中诸多因素,灵活组织教学,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兼顾学生和教学的互动,提升学生能力。教师应追求生成性教学,在预设基础上生成,实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

4. 鼓励个性化阅读, 倡导自主探究。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做更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多元解读,并适时予以点评指导。但多元并非任意,所以无论怎样的多元和个性解读最终都需指向并回归主题。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如某教师教《死海不死》时,便以鼓励自主探究的姿态请学生以死海湖边长大的一位居民身份,向巴勒斯坦和约旦政府、居民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这个神奇的湖泊消失在世人视野中。[7]经学生的出谋划策,还增强了探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利于提高语文素养。

(三)加强反思修养

教师要追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不断加强反思修养,做到生命与反思相伴相随,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反思的过程是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修正的过程,教师通过写反思日记,与同行切磋等方式,促使自身成长,促使教学有效并趋向高效。

(四)寻求外部的适切性支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存离不开外部的支持。为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国家应在制度上加以优化,特别要改革中考考试制度,完善考试、评价机制。学校应完善考核机制,注重过程评价,并且增加图书配置,保证阅读资源。这些可为阅读教学有效地开展提供保障。

我们对教学的“有效”不能仅仅从教学任务的角度考察教师教了什么、怎样教的,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过问一下:我体验到了什么,这段教学对我当下生活乃至以后的整个人生的意义何在。[8]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中投放了感情,投入了精力,我们的课堂也就接近了有效。[9]总之,我们会执着地探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注释:

[1]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9):57.

[2]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1,31(1):80.

[3].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报告手记[J].语文学习,1998,(2).

[4]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6.

[5]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133.

[6]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31.

篇8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良好、主动的学习习惯;要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主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和学习的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愉悦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具体情境,而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阅读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含有学校、老师、桌椅等生字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在一首轻快的音乐中,画面中出现学校、桌椅等生字并伴有音频,让学生跟读,老师只是播放音乐,然后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里模仿刚刚听到的阅读课文。这样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们对阅读产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要学习的生字。

1、怎么加强朗读呢?要坚持早读

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就是晨读。在新鲜的空气被吸入我们肺部,学生们精神抖擞的时候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角色朗读是又一种效果较好的朗读形式。分角色合作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说,朗读才能真正体会汉语的魅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这说明朗读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至关重要。

2、丰富阅读内容

所谓丰富阅读内容,并非是内容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内容适当的基础上,争取多样化,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且要讲究阅读内容的针对性。阅读内容健康、活泼,对提高学生阅读有效,才是老师应把握的重要之点。低年级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儿歌、童谣、古诗等。在语文教学中,可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知识只是悄悄地打开了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要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到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来阅读。我们知道,一个人喜欢某个作家,就会对他的作品有一种迷恋之感。当他阅读该作家的作品时,他将是如饥似渴、如鱼得水,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非常投入,学生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产生共鸣,便达到了应有的阅读效果。

3、引导阅读想象

所谓阅读想象,即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去积极思考问题,以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目的。想象力是创新人才的一大突出特点,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可利用挂图、插图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内容、情节在学生的头脑中映现出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通过课文插图让学生学习课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朗读作为学习课文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逐步达到正确、流利。与此同时还要着眼于朗读的情感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出来。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一课,懒狮子说话时慢吞吞的,读课文时一定要把狮子“懒洋洋”的语气读出来;朗读狮妈妈的话时要有语重心长、耐人寻味的情感。

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交流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在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而要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得到表述,就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出了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可以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提供帮助,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会喜欢上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应该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张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教学;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是急当代教学之所急,通过深入朗读、探究阅读与阅读悟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喜爱阅读,在阅读中增长才干,培养语文素质。

篇9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因此,有效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前提。

一、开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善于表达

开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轻松学语文、说语文,用语文,鼓励学生善于表达,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课型,树立新的学生观。摒弃单纯重视“教”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转向“学”,使学生通过“学”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学,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起来。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都是学生先自读,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灵活性,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敢于说话,敢于表达。

二、强调语言的灵活运用

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背诵铭记后能化为己有,做到灵活运用。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朗读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难,在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中创新。如《课标》对低年级学生说话和写话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学生说完整话,结合课文美丽的插图,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并把自己观察到的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出来。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想象说话,拓展延伸。这些可以贯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荷叶圆圆》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插图,用上“有,有,有,还有”说话。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还要注意有顺序地观察,为以后学生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如课末,让学生想象小蚂蚁会把荷叶当成什么,你会把荷叶当成什么,再模仿课文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小蚂蚁说:“荷叶是我的。”我说:“荷叶是我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积累语言的效果。

另外,我们平时的背诵,古诗文诵读、阅读批注,摘抄剪贴、讲故事,班级日记,漂流阅读等等,均是有效的语文积累的好方法,只要我们根据课堂需要,学生学情,灵活应用,一定能找到高效的积累途径。

三、注重朗读,促进语言积累

篇10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避免“虚情假意”,达到“情真意切”呢?怎样落实有效朗读的指导训练呢?本文试进行探讨。

1.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朗读过程中朗读者遵循语言艺术的创作规律,运用形象思维规律,借助丰富的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内心活起来,使自己进入到作品的特定情境场景中去,仿佛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感受到时间的移动,空间的翻转,事物的变化,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情感潜流。在此基础上,朗读者再充分运用外部表达技巧再现此情此景,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课文、教师自身条件有异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但大体上可以如下操作:

1.1 充分自读自悟,渐入佳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体现了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有感情朗读”应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教师可在学生读“流利”了之后,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活图导,触景生情,由感生情,在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以后,教师又适当进行朗读的指点。如提醒学生: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应有感情地读?

1.2 交流朗读体会,相互启发。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交流朗读体会,学生个体自读时难以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有时找不对读的感觉是难免的。而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个体的体会会立刻感染群体,使大家豁然开朗,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要有重点地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1.3 入境感知形象,移情体验。移情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朗读指导需要通过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特别是写人物的课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进而才能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灵魂人格。

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更有效,老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类似的生活经验,甚至再切身体验一下,从而在朗读中自然流露真情。

2.恰当选择指导形式,提高有效性。

2.1 根据年级,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形式。各学段的朗读要求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第一学段的朗读教学重在打好朗读基础,感悟基本的朗读技巧,培养语感。而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重在将朗读作为一种手段,通过朗读去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积累语言和表达情感。另外,教师要明确每次读的目的,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依据这两点,教师才能恰当地选择指导朗读的形式,真正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要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略读、浏览能力。尤其是精读课文时,默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静下心来感悟和揣摩,读出个性化的体会。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选择默读形式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而略读,浏览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学,对略读课文和拓展性阅读内容的教学是极为有效、极为必要的。而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语感差,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轻重、快慢、节奏、语气等),而这些技巧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和机械的要求而获得。在学生通过练习、琢磨朗读的效果仍然不佳时,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明确朗读的目的性,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根据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选择恰当的指导形式。

篇1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钻研课文,积极思考和感悟,加深理解和体验,以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

所谓阅读拓展,就是以课文为中心,拓展阅读相关作品,拓展课外阅读。

一、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合,对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将朱自清《春》中对小草的描写;曹文轩《孤独之旅》对芦苇的描写;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对小山的描写组合起来,让学生从修辞、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选取春、夏、秋、冬的任一季节,写一段景物描写,尽可能抓住该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新意。这样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重视课外拓展

教师要抓住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积极拓展课外阅读的空间。

(1)选取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

学习《藤野先生》,将鲁迅的《自题小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弃医从文”这一爱国思想的转变过程。

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

(2)选取同一话题的不同文本

新课标要求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就是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阅读,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释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生物入侵者》一文介绍外来生物入侵,教师可以选取《桐庐富春江:与水葫芦作战》《浙江温岭:福寿螺蚕食秧苗危害庄稼》《绿色杀手薇甘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外来生物入侵调查》让学生阅读。

学生获得了相关知识,同时了解了资料的收集途径,可谓一举两得。

(3)选取同一内容的不同文本

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介绍作者时,可选《宋名臣言行录》《续资治通鉴》《湘山野录》中关于范仲淹刻苦勤学的短文。通过比较,能够发现有侧重写其生活之艰苦的,有侧重写其求学之勤奋的,有侧重写其志向之远大的。这样,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了范仲淹,开阔了视野。

(4)选取同一文体的不同文本

九年级教材中的《敬业与乐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议论文,无论是语言还是论证方法,对初学者来说都显得太难,且不够典型。因此,引入《说勤》《谈骨气》作为典型议论文让学生阅读,学生对议论文的知识就会有正面的初步了解。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这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要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1.尊重学生的创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描述了阅读中的一种现实,即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真理。作者创造了艺术形象,而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了有别于另外读者或者作者的另一个形象,进行了意义重构,获得了精神参与的愉悦。我们的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学生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要么把阅读教学局限在某个知识点上,要么给学生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学习的兴趣就会逐渐消失。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经验、学习方式这些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开展阅读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更有效地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2.问题设计要开放

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层次、思维能力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既要有对文本内容的解读题,又要有拓展性的题目。例如,在《老王》的教学中提问:(1)老王是怎样一个人?(2)“我们”一家相当照顾老王了,“我”为什么还感到愧疚?这说明杨绛是怎样一个人?(3)老王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

3.教师介入要及时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流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一个引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倾听学生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既要展现宽容,又要纠正错误。

有效拓展阅读,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步形成。

篇12

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需要先对授课内容进行备课,只有将备课工作做得完整、充分,才能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由于目前许多语文教师负担和压力较大,往往无法做到精细备课。这就造成教师上课时未形成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采取何种教学策略也是模棱两可,学生也无法按照课堂内容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不利,造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

2.对学生的辅导欠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往往缺少足够的指导,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和所讲述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而缺少对学生进一步的指导和辅导,这样,学生便不能在阅读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对教材内容缺少必要的延伸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完成讲授内容后,很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外延和拓展,这样学生对教材只能有部分看法和意见,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和常识一知半解,这样下去,学生难以在语文阅读中激发出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也就对语文阅读失去了必要的热情和兴趣。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1.备课要准备充分

课堂开始前的备课可以划分为两个环节:教师按照自己对所授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指明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堂辅导,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前知道本课学习的目标和侧重点,这样在阅读过程中便不会无的放矢,做到胸有成竹。以《捕蛇者说》为例,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先对作者的人生阅历和时代环境进行说明,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体会到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

2.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提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拔高。教师可以在讲课时,不时地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对优秀的文章进行分析、欣赏,这样学生能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以《闰土》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闰土的外貌、言语、形态描述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在有效阅读中熟练掌握。

3.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教师应该在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对与文章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外延,学生通过这些外延和拓展对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所要表达的意图有全面了解;教师也可以对与文章内容相近的内容进行讲解,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视野。

三、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的实施

1.大力激发学生阅读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阅读语文的兴趣和爱好,对语文阅读有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可以在精神层次上获得满足感,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够培养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探讨于勒叔叔贫困的形象是不是叔叔故意打扮的形象?按照这个思路,于勒叔叔下步会面对何种处境?故事情节应该发展成何种版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喜欢阅读、享受阅读,才能建立有效的阅读爱好和阅读策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