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09:48: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智能化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more and more widely, how better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intelligent design, has been is what we are after direc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model and how to improve.
Key word: building intelligent; Design mode;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TP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今, 设计已经走向市场化。国家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还没有相应的收费标准, 加之部分设计单位对建筑智能化设计的知识储备不够, 建筑智能化设计业务开展进程缓慢。由于建筑智能化设计收费标准悬而未决, 这部分设计很多时候推给了智能化施工单位, 名曰“深化设计”。
工作中, 笔者所遇见的建筑智能化设计模式最常见的有两种:
a. 设计院虽然提供建筑智能化设计的施工图,但未提供明晰的设备材料清单, 系统构成仅为框图,并在图中注明由施工方做深化设计, 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业主根据施工图请招标公司进行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招标, 中标施工单位一般均放弃设计院的施工图, 根据自己投标时的方案做深化设计进行施工。
b. 业主直接请招标公司做智能化招标方案进行施工招标, 中标施工单位根据自己投标时的方案做深
化设计进行施工。
这两种方式的弊端是在设计程序中, 由于没有设置一个对技术的控制节点。方案、设计、施工都是项目承接方自己说了算。常常是在中标之后就开始施工, 无图纸或连所谓的深化设计图都没送施工图审查通过就开始施工, 与建筑设计的其它专业没有配合,造成业主心里无数, 监理无从把关。超投资、返工浪费、使用不合理等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 主要是设计单位和承接施工的智能化施工单位在设计上的出发点不一样。设计单位在收取设计费后提供给业主的是满足需求的施工图成果, 在施工过程中全程提供服务。而智能化施工单位虽号称免费设计, 但在商言商, 其目标还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 改进后的建筑智能化设计模式
在笔者所在单位接受省内重要工程的建筑智能化设计任务时, 分析了上述两种建筑智能化设计模式的利弊, 对常见模式作了改进, 采用了不同的建筑智能化设计模式。按此设计模式, 这几个项目的建筑智能化设计工程均已验收完毕, 投入使用。下面对该建筑智能化设计模式的流程作简要的说明。
a. 项目立项后智能化设计的流程: 设计任务书 智能化方案设计 专家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批复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成果交付 施工图审查 施工招标 施工阶段服务项目验收。
b. 智能化方案及初步设计: 根据设计任务书制定的框架, 了解业主需求, 分析研究收集业主对智能化系统所提出的设想、要求、问题及要达到的目标。从功能、性能、实施和费用等方面结合现有的智能化系统设备, 在其供应商的技术支持下, 确定智能化系统的构成。在此基础上, 向业主提出项目可行性报告。
以项目可行性报告批复作为依据,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投资费用, 设计单位向业主提供建筑智能化设计方案, 并提供多家技术相当的设备供应厂商供业主方决策。
业主方可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备供应厂商进行询价, 而后锁定价格, 提供给设计单位作为初步设计的依据, 这点非常重要, 设备供应厂商为了能使自己的设备进入施工图阶段并得到业主的采购订单, 往往会报出其真实的价格。
c. 专家技术评审: 由业主组织智能化方案设计技术评审会, 邀请业内或智能化专业协会专家组成专家组, 对方案设计进行技术评审, 设计单位根据专家组的评审意见对方案设计进行优化, 优化后的方案设计再交专家组审核、确认。
d. 初步设计: 设计单位在专家评审通过的方案设计的基础上, 进行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完成后报有关部门审批。
e. 初步设计批复: 以初步设计的批复作为依据,展开施工图设计。
f. 施工图设计: 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批复的基础上, 根据业主提供的已锁定价格的设备型号规格,与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等专业互提资料, 相互配合, 展开施工图设计工作。
g. 施工图设计成果交付: 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 提供包括能指导施工的施工图纸和详细的设备材料工程清单在内的设计成果, 并在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查后, 交付业主。
h. 施工招标: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备材料工程清单招标。
i. 施工阶段服务: 施工图交底, 现场服务。配合监理, 协调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各专业间的配合。若业主有新的需求, 配合业主变更设计。
j. 项目验收: 配合业主和专业验收专家组进行验收工作。
3 总结
通过在几个工程项目中采用改进后的建筑智能化设计模式, 笔者有如下的感受:
a. 设计单位和承接施工的系统集成商在设计方面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前者在施工中只是提供服务, 后者在施工中寻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b. 设备的技术指标和产品档次、采购单价在方案及初步设计中已经业主确定, 施工图设计可提供设备清单中的设备型号、规格。在相同的工程量清单下进行招标, 能节约投资。
c. 智能化工程的招标, 若不是按工程量清单招标, 只是以一个方案文本的技术要求或深度不够的图纸进行工程招标, 施工单位会根据自己的设备和自己对招标文件的理解去投标, 并尽可能地把系统做大。投标成功后, 再进行所谓二次设计或深化设计, 实际情况大多是由于工期原因, 最终结果是边设计、边施工, 无法和其它专业沟通配合。甚至有的施工单位竟然是无图施工, 监理也无法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
d. 由于不是按设备材料工程量清单进行招标,如此多的投标单位和不同的设备, 在很短的评标时间内, 评标专家没有足够的时间, 也不可能做出最合理的评价。反之, 可以降低招标难度, 规避各家投标单位不同方案的投标文件造成评标困难和有失公平的问题。设备材料工程量清单就像一个模子, 用一个预先设置好条件的模子去评鉴施工单位投标经济性, 能最大限度地去保证投标和评标的公平、公正。
e. 设计指定产品是有悖于现行规定的。如何能保证不花冤枉钱就能采购到符合设计技术要求的智能化系统设备, 于设计方、业主方来说都是新的难题,有待于更好的解决方法、政策出台。
0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能源消耗量巨大,能源紧缺现象严重,但同时,能源浪费程度也很大。而当前作为二次能源的电能供需矛盾越发的突显,由于能源的紧缺,致使我国国民经济难以正常的持续发展。节能问题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所要解决的核心内容,所以,作为电气设计人员的我们应对电能的节约问题加以高度的重视。本文主要对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方面的事项进行一番分析研究。旨在为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借鉴。
1.对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中的投资决策设计进行分析
实际进行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时,核心部分是满足实际需求,而且还要将不同的需求逐渐的转变为一种有着某一特性的特定指标,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人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要求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具有众多质量特征的环节。在整体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过程中,制定质量管理标准时,不仅要全面关注人们的满意度,而且,还要积极构建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的质量经济性质。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中的质量经济和用户要求两者间属于辩证统一的,不仅是相互统一的,而且,还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实际中,我们必须积极的找寻到能够使这两者间达到满足的一个契合点。
我们都知道,在进行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中的施工设计与成本控制事项时,具有重大影响的是该项目投资阶段的项目施工设计。实际上,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投资阶段指的是在对所制定的投资行为方案进行确立与选择的一个过程,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建议书的制定过程中是研究投资机会的核心,具体要做的是明确项目建设地点、所要购买的设备、生产工艺等环节。目前,我们已经将可行性研究环节分为了详细可行性研究环节与初步可行性研究环节,这两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与研究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中的技术、实际效益,工程建设单位应委托设计部门与工程勘察设计部门认真编制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估算投资时并不是越低就越好,我们应严格按照真实、高效的数据资料以及合理的方式将其进行准确的计算,唯有如此,才能准确的获取到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的投资估算成本。
2.对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中的项目施工设计进行分析
在这一环节中,重点部分是初步设计环节,实际中,需要我们严格根据有关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施工具置自身的价格水平制定详细的设计概算,并将其当做对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经济合理性和整体造价控制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之一。另外,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中的施工图纸设计是成本控制、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的地质勘察资料、设计说明以及定额等一系列的规定而最终组合而成的,所以,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中的施工图概算不可以超出了建筑工程设计的概算范围。在进行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中的施工设计时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使用高效的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标准和方法以及原理,做好与设计目标相关联的协调工作、充分利用技术经济,对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成本造成影响的因素加以分析和明确。
3.建筑智能化设计中几种有效的节能方法
3.1 对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
现阶段,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主要采用的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该系统是智能建筑中一大特征,并且也是实现节能的有利途径,实际节能效率达到了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
首先,对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接口进行设计;该系统工程师要和空调系统、强电系统工程师良好的协作,合理的进行接口设计,具体涵盖了以下几点:一,选择检测参数与传感器;二,准确计算风、水、蒸汽阀门管径;三,合理选择电动调节节阀的流量特性;四,对独立运行控制系统的通信接口进行设计。
其次,高效的节能控制设计方法;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在优化控制方案时,应高度重视节约能耗以及增强控制水平,关于系统结构和参数,应合理的进行配置,以确保整体效能良好。从全局出发,暖通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应对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一,对机电设备启停有效控制;二,对变风量、变流量系统进行有效控制;三,对和冰蓄冷相融合的低温送风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四,参数设定节能的有效控制,涵盖了温度标准设定、焓值控制等。
3.2 对照明节能设计和控制
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合理选择照明光源;应对光效、色温、光源寿命及其价格等要素加以考虑。民用建筑中,白炽灯、荧光灯等属于重要的应用光源,随着技术的发展,部分新的光源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比如光纤照明、LED等,这些光源都有着自己的应用领域,不过,实际应用必须科学合理。怎样选择好的光源,应结合工程实际性质、使用地点以及照明的具体数量和质量进行。
二,照明标准值;设计人员实际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所设计的工程,参照标准值来设计。如果有必要,还可结合标准值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过,不可随意的将照度标准提高,防止能源浪费现象发生。照明设计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强调最终所设计的照度值必须适应相关要求。不同的建筑,其照度值具体是多少,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国际照明学会的推荐值以及用户对其建筑设置的标准进一步明确。在确立了光源、灯具、照度值后,就可明确灯具的数量,合理布置。
三,智能照明控制;该系统主要采用的是各种不同的“预设置”控制方式以及控制元件,对各个时间段以及环境下的光照度加以合理的设置以及有效管理,以此达到节能效果。该节能所采用的自动调节照度方式,利用室外的自然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将灯点亮,极大的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3.3 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
该系统在智能建筑中占有核心部分,主要将计算机局域网络作为通信基础,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着分散监控与集中管理两种功能作用。配电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的监测控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电源监测;准确计算出高低压电源进出线的电流、功率、电压、功率因素与频率的状态监测以及供电量;二,变压器监测;对其温度以及风冷变压器通风机运行情况、油冷变压器油温与油位进行细致监测。三,负荷监测;对各级负荷的电压、电流、功率进行监测。四,通过电源控制;当核心电源供电中断时自动启动柴油发电机,当供电恢复时,应停止备用电源。在自动切换高低压控制柜后,对系统采取有效的节能控制。五,对供电恢复进行有效控制;供电恢复后,应根据已定的优先程序,将各设备电机启动,及时的恢复正常运行,不可同时将各设备启动,否则将会导致供电系统跳闸现象的发生。
变配电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对各种电量进行准确计量、有效监测;为实现各应用要求,比如进线与馈线、电动机、母线的保护等,其具有相配套的产品。微机保护监控系统能够缩小控制室的面积,进一步降低控制电缆与维修工作量,确保供电的高效可靠性。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实际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做好方案比较工作,充分考虑建筑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节能等诸多环节,明确行之有效的供配电方案,确保电网运行过程中的经济实用性。购买先进的节能设备时,应对其原理、性能、效果全面了解,以能耗低与节能效果好的先进设备为主,以避免中间过程发生各种损耗,从而实现预期节能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云,刘付平等.节能照明系统工程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 罗建华.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J].广东科技,2007.
[3] 武存恩.智能建筑中的节能利用.中国住宅设施,2011(2).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智能化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内容包括:整体结构、给排水、空调暖通、电器设备安装等各个专业于一体的过程。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共同的平台,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设计师所设计的方案不仅应具备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还应考虑智能化建筑的特殊性
1、在整体设计方面,设计人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其整体规划与设计需要利用各项智能化功能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在保证各系统功能效果的同时,还能使系统具备信息资源共享,统一协调配合的综合能力。设计人员应该熟悉和掌握各智能化系统的功能与特点,了解各个系统间的联系,根据智能化系统的特殊性,选择最佳设计方案。建筑智能化的根本是其智能化功能,要从整体上考虑智能化与各种影响因素的问题
2、建筑智能化设计是一个复杂、特殊的系统工程,其内部所有系统不能简单化,要保证其协调性和统一性。山于设计人员无法个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及设计方法,而无法正确地进行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对此,需要设计人员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扩展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智能化设计一般是在建筑主体设计完成后开始的,这就使得智能化各系统设计空间受到限制,难以满足系统设计的要求对此,设计人员必须与主体设计队伍进行相互沟通,优化智能化系统布局,避免设计过程中影响各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实际需求
3、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阶段,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中各个控制器与受控设备、消防系统与安保系统的信息共享、消防系统的联动控制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与资源共享等都存在相互性的联系,这些相联设备与系统都需要对各自的接口界面进行处理,以此方便系统运行,其是系统工程的技术要点。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进行早期的技术控制,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智能化系统功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二、工程概况及系统设计
本工程为高层一类商住楼,地下两层,地上28层,其中地下1.2层为车库及储藏室,地上1、2层为综合商场,3一28 层为住宅。该工程总建筑面积约计41600mm2,总高度89.6m ,共2个住宅单元。
根据工程其体情况,结合业主要求,该工程设计了包括车辆管理、电视监控、可视对讲、门禁及电子巡更在内的五大种能化系统。
图1本工程的智能化系统
1、车辆管理系统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汽车的数量也在迅猛增长,于是出现了车多场少、停车困难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创建具有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停车场,以顺应时展的要求已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个好的停车场必须具备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硬件设施,以保证车辆进出快捷、顺畅、方便、有序,泊车安全;同时还需要有优秀的管理软件以保证管理的方便及收费的公开、公正、合理。
本工程主楼与裙楼共享地下车库,设计车位260个,其中车辆进口和车辆出口各一处,车辆进出口现场与管理中心的人员可通过配置对讲机来实现通话。
该系统由电子显示屏、自动出卡器、停车场控制器、车检测器、自动道闸、摄像机、管理电脑等部分组成,除了能够供住户及商场业主的固定卡使用外,还支持外来临时车辆的收费管理。外来车辆在车库入口处按动位于入口控制机盘向上的“取卡”按钮,取卡后在入口控制机读卡区内读卡,即可打开道闸驶入车库。同时电脑自动记录了车辆进场的时间,待该车辆刷卡驶离车库时,卡片被读卡机自动收回,并由系统软什计算进场时间以收取停车费。
同时该系统还设计了防砸车功能,位于道闸正下方的地感线圈和车辆感应器一同使用。当车辆经过道闸时,地感线圈检测到有车辆在通过,通过车辆感应器将此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就知道此时道闸底下仍然有车,即使车辆的速度很慢(要较长时间才能进出停车场),道闸都不会放下,直至车辆驶离道闸下方。
图2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平面示意图
2、可视对讲系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户要求安全防范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在住宅楼入口安装可视对讲和防盗门,以实现访客与住户的可视通话,待业主确认访客身份后遥控开启防盗门允许其进入,能有效地防止非法人员进入住宅楼内,充分保障用户的安全。
本工程在住宅楼单元入口处安装黑白可视对讲主机,并配备门禁系统,每户住宅内安装黑自可视对讲分机。该可视对讲分机具备4防区报警扩展功能,其优点在于外形上对讲系统和报警系统是一体的,而内部核心元件却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这样对讲部分与报警部分在工作状态下是完全分离的,这样就避免了通话时对报警信号的影响,也就不会出现对讲状态下无法报警的情况。
系统特点:
・住户对讲功能:住户监视单元入口功能、住户呼叫中心管理机功能、住户遥控打开楼道单元大门,响应管理中心机及副管理中心机的呼叫并与之迸行免提通话。
・楼道单元机功能:楼道单元机呼叫住户功能,楼道单元机呼叫管理机功能、楼道单元门密码开锁,楼道单元门感应卡开锁、单元机系统设置功能,用于设置本楼道所有住户信息与本机参数的设置。住户通过单元机设置,可持有自己设置的开锁密码,实现每个住户均有单独的开门密码。
・楼道单元机的被动功能:响应中心管理机监视的操作,以实现中心管理机监视楼道单元机的功能,同时可实现管理中心的网络开锁功能。
・中心管理机功能:中心管理机可实现呼叫住户、监视楼道单元机、接受住户分机及楼道单元机、中心管理机监视楼道单元机。
3、门禁系统
门禁系统是与对讲系统配合使用的,通过在住宅单元门上安装门禁锁,可有效地防止非法人员进入住宅楼内,充分保障用户的安全。
该系统由闭门器、电锁、控制器三大部分组成,常用电锁有电磁锁和电插锁两种,该工程采用满足消防要求的电磁锁,其DC12V电源由对讲主机提供。
系统特点:
・消防状态下由消防系统联动.自动打开单元对讲门,以便于人员琉散及火灾救援,同时将开门信号传送到消防值班室。
・管理人员能够新增和删减场内所有持卡人。
・可设置和修改持片人的权限,如进出的地区和时间等。
・记录和保存门的进出资料和情况,如开门的人士、时间、日期、门的开关状态等,方便管理人员调出历史资料。
・门提供报警功能,当紧急设施被启动或门被非法方式打开时,发出报警信号并传递给管理人员
・只有持有有效卡的人进入,除了记录有效卡资料外也记录无效卡资料,方便管理人员跟踪
4、电子巡更系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各种人员对特定的区域、楼宁、设备和货物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巡查管理。一般的巡查管理制度都是通过巡查人员在巡查点记录本上签到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但这种方式既难核实时间又难避免冒签、补签或一次多签等作弊行为,在查核签到时比较费时费力,对于失盗、失职分析难度较大,使得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一旦出现问题,管理层很难判明责任。随着非接触式IC卡的出现,便很自然地产生了感应巡更系统,这一系统的推出不仅方便了物业部门的工作管理,同时对社会的安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工程采用了较为常见的离线式巡更系统,配置了3台巡更机和36个信息钮,信息钮的布没涵盖了地下车库、商场走廊、住宅大堂等重要位置。在实际使用时,巡检人员只要将巡逻棒对着各巡检点的巡更卡片一晃,通过射频感应原理,就可将巡检点名称和当时巡检日期与时间记录下来,等到巡更完毕,巡更员回到管理中心通过通讯接口把巡逻数据上传至电脑,通过巡更管理软件,可实现对巡更人员的考勤及事件查询。
系统特点
・无需布线、安装简易,巡查范围广。
・操作简便、对使用人员要求不高
・巡查点IC卡埋入非金属物内,设置隐蔽安全,
・巡查机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
5、电视监控系统
闭路电视监拧是智能化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系统之一,因为该综合楼集居住办公、餐饮、娱乐为一体,来往的人员层次多,成份复杂。因此不仅要对外部人员进行防范,还要对内部人员加强管理,同时对重要的出入口、主干道以及场所进行特殊的保护。闲路电视监控系统的实现,一方面可以起到上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在减少人员配备的同时充分发库机器始终如一的优越性。
本工程以监视尽可能大的范围为原则,力求做到人员密集场所无盲点。室外采用6台带红外夜视功能的一体化摄像机,主要监视商场楼前场地;地下车库设置8台高速球形摄像机,用以全方位监视车库;住宅大堂作为住宅区的必经场所,设计一台高速球形摄像机,即可随时掌握进出住宅楼的人员情况;1,2层商场设置16台彩转黑定焦摄像机,主要监视楼梯口及走廊。监视系统末端为6台21寸和2台32寸无闪烁监视器组成的电视墙及切换矩阵、硬盘录像机、操作琴台等。保安人员可以通过监视器观察摄像机所摄取的现场情祝以应付突发的事件,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其了解楼内的人流、物流情况以及楼内特别是公共区域中服务人员的工作情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工程的系统和设备,既要满足用户的当前要求,同对又要兼顾日后发展的需要,做到有效、充分的利用合理投资,为用户营.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便捷的环境,这也是当前智能化系统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柴坷.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管理完善建筑智能化设计[J].中国科技纵横,2010(7).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M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23?0107?04
Research on design management of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TAN Zheng, HE Hang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473000, China)
Abstract: The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and design management basic theory are described to explain the concept and structure in detail. The available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summarized to extract the theory in them.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is analyzed to point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design process of the available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is studied, and the suggestions to manage the construction unit are proposed. The solutions of design units and design scheme selection, design cost payment, design cost, quality and schedule control are proposed. The prac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a specific case.
Keywords: design management; 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project intelligence
0 引 言
设计阶段工作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工程项目工程的质量、造价和进度都具有重大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对建筑智能化设计阶段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使设计方案更理想,避免和减少设计变更的发生,可以使建筑材料选型优化。建筑智能化设计管理解决的问题包括设计单位的选定、设计方案的选择、严格控制设计变更、设计图纸的审查和审批,从而实现对工程项目投资、进度和质量的控制[1]。
建筑智能化专业与建筑、结构、强电等其他专业相比,还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发展迅速,在建筑项目整体投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建设方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缺少智能化设计管理的经验,只注重了其他专业的监督管理,到施工阶段才发现问题紧急补救[2]。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大多数还处于建筑智能化设计管理摸索阶段的建设方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纵向管理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方案选择是设计前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方案可以是来自不同的设计单位,也可以是同一家设计单位的不同设计师。通过恰当的选择方式得到最适合的方案,从而避免盲目选择。方案选择与设计单位选择的评价队伍是一致的,评价指标却有所区别。基于模糊综合评价需要六个步骤完成方案的评价和选择:
(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可以用如上的评价指标,也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制定其他的评价指标。
[U={u1,u2,…,um}]
(2)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用字母[V]表示。
[V={v1,v2,…,vm},]式中第[i]个评价结果由各项代表,总的评价结果数为[n。]
(3) 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单独从一个因素出发进行评价,以确定评价对象对评价集合[V]的隶属程度:
[R=r11r12…r1nr21r22…r2n????rm1rm2…rmn]
(4) 确定评价因素的模糊权向量,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最终的评价结果会因为权重产生较大的影响[3]。
(5) 模糊评价,利用合适的模糊关系矩阵与合成算子得到各被评价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
[B=A・R=(a1,a2,…,am)r11r12…r1nr21r22…r2n????rm1rm2…rmn=(b1,b2,…,bn)]
(6) 将综合评价结果[B]转换为综合分值,根据数值大小进行排序,进一步挑选出最优者。
2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横向管理
2.1 建筑智能化设计造价管理
2.1.1 设计造价存在的问题
建筑智能化系统从立项到施工完成整个阶段,影响造价的因素很多[4]。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几个阶段非常重要甚至起主导作用,目前设计阶段造价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设计单位自身的问题;另一种是建设方的问题。
(1) 来自设计单位的问题
① 智能化设计团队的内部分工机制和协调机制不完善,不能适应全过程投资评估与控制的实际需要。
② 设计人员缺乏经济观念,项目负责人只重视设计速度、技术和产值,而对设计产品的经济性不够关注,不注意设计中的造价控制措施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
(2) 来自建设方的问题
建设方对设计环节不够重视,在使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未用科学的评价体系,针对设计方案没有进行充分的对比和分析,在材料及设备、结构形式选择方面,系统容易忽略经济及方便施工的因素,导致不必要投资的增加。
2.1.2 设计造价控制方法
下面是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各种方法。
(1) 方案比选
通过方案竞赛,专家评审产生优化方案,建筑智能化设计方案要求强调“物美价廉”,物美即方案的实用性耐久性强,价廉即造价低,整体性价比高。进行建筑智能化设计方案比选,既可以使得投资选择能够被更有效的估算,又可以帮助整个建筑物进行有效的管理。
(2) 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限额和工程量分解到各个子系统中,通过层层限额设计,实现对投资限额的动态控制与管理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报告中的投资估算[5]。限额设计作为一种较新的设计理念,它要求在初步设计时概算不超过估算,施工图设计时施工图预算不超过概算,施工图预算控制各系统的设计。
(3) 建立智能化设备材料选型库
目前市场充斥的建筑智能化产品名目繁多、鱼龙混杂,新兴产品和新兴厂家层出不穷。建设方想在短时间内对市场有足够的了解是不可能的,如果建设方是长期进行建筑智能化建设的,那么投入少量资金建设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智能化设备材料选型库是非常可行并且是一劳永逸的[6]。
在建筑智能化设备选型库成立后,建设方应要求设计方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选用库中的设备材料,根据项目的不同选择档次可以分为中高低档等,也可以根据价格划分。这样既保障了设计成果中智能化设备材料的选择和造价问题,又为施工过程中智能化设备材料的选购和安装做足了准备。
2.2 建筑智能化设计进度管理
建设方对设计进度管理的方法,通过调研研究,总结如下。
(1) 确定设计周期时间
确定设计进度时间的方法很多,比如模糊随机、神经网络、关键线路法、灰色建模等。根据建筑智能化设计的特点,选用计划评审技术对进度进行管理。应用PERT进行进度计划,使用活动持续时间三个值(最乐观值、最可能值和最悲观值)的加权平均,用概率方法估计估算值[7]。
(2) 根据合理的设计周期目标确定进度计划
建筑智能化的最后阶段即施工图设计工作,必须合理地确定施工图设计交付时间目标,以确保工程设计进度总目标的实现。为了进行有效的设计进度控制,还可以绘制甘特图,把设计工作成果分阶段化表示,使得控制结果更明确。
3 案例分析
3.1 项目介绍
某商业会馆中心的设计方案是参与建设方设计管理的一个工作项目,主要负责其智能化系统设计管理。从项目的开始,到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其中穿插着多次修改,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控制与管理的过程。
设计单位:某国家级设计单位(建筑智能化设计资质为甲级);方案完成时间:2013年1月中旬;设计周期:100个工作日;商场及酒店的综合体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为13万米2。其中商场9.6万米2,酒店2.4万米2,地下停车场1万米2。项目智能化系统设计由方案阶段到施工设计完成,历时三个多月,设计过程中运用部分设计管理方法,具体见下文。
3.2 设计方案选择
把评价此项目智能化设计方案的因素定为六项。经与各个专家讨论,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级[a=](0.1,0.32,0.2,0.19,0.11,0.08),评价等级为(很好,好,一般,不太好,不好),即(1.0,0.8,0.6,0.4,0.2)。通过与十位专家开会评审,得出四个方案,其中方案一和方案四的评价表如表1,表2所示。
根据评价表可以看出方案四为最优方案,随后邀请智能化行业专家与方案四的设计人员共同研究,征求总工程师的意见,对方案的细节提出了修改建议。
3.3 项目智能化设计质量管理
施工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尤其重要的环节。智能化系统施工设计文件的把关是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在这次项目中,针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解决办法,对设计文件审查工作进行了审核要点的梳理,既保证了质量也节约了时间。通过与几十位行业内专家的研究,采用穷举法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类梳理,逐一列出,在质量控制过程中一一对照检查,如有问题则填写修改意见表并归档管理。在此次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中对设计质量管理严格并且到位,通过工作数据显示,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率下降了15%以上。
3.4 项目智能化设计造价管理
此项目的智能化系统包含六个子系统,依据设计造价限额设计控制方法,要将目标成本比预算成本降低7%,得到各子系统项的常规比重及初步设计预算成本,如表3所示。
表3 子系统项的常规比重及初步设计预算成本 天
[项目子系统工程 \&常规比重 /%\&预算成本 /(万元)\&综合布线系统\&17\&558\&有线电视分配系统\&10\&310\&视频安防监控系统\&14\&496\&门禁管理系统\&12\&310\&楼宇设备监控系统\&11\&372\&合计\&1\&3 100\&]
根据限额设计要求,目标成本比预算成本降低7%,即:
节约成本=3 100×7%=217(万元)
目标成本=3 100-217=2 883(万元)
根据常规比重,得到每一个子系统的目标成本,由预算成本去掉目标成本,可以得到该子系统成本的降低额度,从而达到节约造价的目的。该项目中成本降低潜力最大的是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降低成本额度为92.38万元,其次是综合布线系统和楼宇设备监控系统。
3.5 项目智能化设计进度控制
在项目初期,通过了解市场、物业管理、设计人员等部门提出的要求和原则,基于所述的PERT方法确定每一个设计阶段的周期。如表4所示。
表4 项目设计进度计划
[工序\&设计阶段\&乐观时间\&最可能时间\&悲观时间\&期望工期\&1\&准备阶段\&9\&14\&20\&14\&2\&初步设计\&10\&18\&21\&17\&3\&施工设计\&50\&65\&70\&63\&]
由此计算出各设计阶段的期望工期和方差:
[t准备阶段=(9+4×14+20)6=14天σ2准备阶段=3.4t初步设计=(10+4×18+21)6=17天σ2初步设计=3.36t施工设计=(50+4×65+70)6=63天σ2施工设计=11.1]
整个设计周期为:
[T=14+17+63=94天]
方差:
[σ2=3.4+3.36+11.1=17.86]
标准差:
[σ=4.3]
由此得出项目期望设计周期为94天,经过与设计方的沟通,最后将设计周期定为100天,在100天完成的概率为91.5%。从设计合同签订完毕到设计成果交付,如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发生变化,需提前递交书面报告。对于设计单位针对建设方实际需求所提的设计问题,要求本部门人员限期答复。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此次工程的智能化系统设计管理任务按时保质的完成。
4 结 论
本文以建设方为主体,以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和设计管理的基本理论,从概念、构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研究总结,对理论进行提炼,并对论文的研究背景进行剖析,提出了现存的问题,对现在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建设方管理的建议,就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费用的支付以及设计造价、质量和进度控制提出了解决方法,最后针对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践分析。
然而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建筑工程规模过大,此时建设方为了完成进度,通常将设计任务同时委托给多家设计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对设计单位的管理,是本文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艺琼.浅谈如何加强建筑设计管理[J].大观周刊,2011(31):61.
[2] 赵柏树.建设工程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上海建设科技,2011(6):68?70.
[3] 阎瑞雪.从设计阶段看工程造价控制的可操作性[J].四川建材,2006(5):105?106.
[4] 李坚化.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重要性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12):128?129.
[5] 董永贤.谈医院建筑的设计管理[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1(11):63?67.
在建筑设计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智能化建筑以其具有的高效、灵活、低耗能的特点,成为建筑设计的创新“黑马”,它将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智能建筑更能适应未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也成为重点。
1 建筑智能化概述
1.1建筑智能化的设计思想
我们进行智能化建设的目的是为用户创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高效、合理的投资和低能耗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在建筑物内设置的任何设施与系统都要服从于这个目标,否则建筑智能化就失去意义了。因此,充分认识和理解建筑智能化的概念,是设计高品质智能化建筑的前提。业主方、设计院、施工承包方是建筑物的三大关联体。业主方应对智能化建筑的概念做充分的理解,对项目提出合理的智能化要求。设计院则应与时俱进,对项目的可操作性和信息科技发展的前瞻性作出充分的预估,使系统的功能设计恰到好处。施工承包方则应从系统规划合理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因此,业主、设计和施工三方的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应围绕下列几项原则去协调和统一设计思想:智能化建筑设计时,应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建设原则;综合布线系统必须与建筑物主体相配合,尽量做到同时设计和同步施工建设;明确各承包商的工作范围及各自的责任;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应遵循相关标准;系统设计不仅要满足业主方当前的各种使用功能,同时要考虑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以便业主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动与扩充。
1.2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组成
建筑智能化系统繁杂,为探究其内在的联系,更好地进行系统设计,我们首先要了解系统的组成。
我国在2000年颁布实施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0),并于2006年根据社会进步的情况适时予以修订,使之更全面、更深入、更完整。在上述国标中把建筑智能化系统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的定义如下:
1.2.1 信息设施系统:
为确保建筑物与外部信息通信网的互联及信息畅通,对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各类信息予以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显示等进行综合处理的多种类信息设备系统加以组合,提供实现建筑物业务及管理等应用功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通信接入系统、电话交换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广播系统、会议系统、信息导引及系统、时钟系统和其他相关的信息通信系统。
1.2.2 信息化应用系统
以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为基础,为满足建筑物各类业务和管理功能的多种类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而组合的系统。
主要包括:工作业务应用系统、物业运营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等其他业务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系统。
1.2.3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具有对建筑机电设备(变配电、给排水、空气调节、采暖、通风、运输等设施)测量、监视和控制功能,确保各类设备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和可靠并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管理要求。
1.2.4 公共安全系统
为维护公共安全,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应对危害社会安全的各类突发事件而构建的技术防范系统或保障体系。
主要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和应急联动系统等。
2 建筑智能化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筑智能化的设计,实际上是一个以建筑设计为平台,结构、给排水、空调暖通、强弱电各专业共同参与进来的过程,其中,建筑设计又起到龙头和协调的作用。建筑设计人员设计的方案除了要有自身特点外,还应注意智能建筑的特殊性。
2.1 建筑智能化的整体设计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需要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从而使各系统既能完成各自的功能,又能使系统兼有信息共享、系统联动和协调处置的能力。
因此,我们我们考虑如下几点,来整体把握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2.1.1 设计者应当整体掌握各智能化系统的功能与特点,以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是把系统设备简单地“堆积”到设计中。
2.1.2 智能化是整个建筑的一部分,设计者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不能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
2.1.3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设计者应当充分考虑目标建筑的整体功能和实际需求,不能过分夸大智能化,造成该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浪费,形成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同时,我们又要兼顾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
2.2 在设计环节上的相互协调
建筑是一个整体,其内部的所有系统不是一个简单堆砌。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不能闭门造车,而忽视与外部的协调。
那么,设计者应当充分重视以下几方面。
2.2.1 设计者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这就需要设计者密切关注科技的发展,不断扩展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素质。
2.2.2 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片面地重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2.3 智能化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主体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智能化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这就需要设计者更加注重与主体设计的相互沟通,对智能化各子系统进行充分地布局,从设计上避免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阻碍。
2.3 相关系统“接口”界面的技术控制
在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诸如楼宇自控系统中各控制器与受控设备之间、消防系统与安保系统的信息共享、消防系统的火警预报与灭火设备的联动控制、安保系统的各子系统间的控制信息互联及各种控制技术自动报警的联动,以及各种管理信息集成的通信资源共享网络的互联、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结合。我们把这种相互的关系可归纳为二类,即设备硬件间的连接和系统与设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通信软件方式的相联,它们都需要对各自的“接口”界面进行处理,以便良好运行,它是把握系统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点,也是系统工程的技术难点。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相关系统“接口”界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早期的技术控制,提出根治的方法,确保智能化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
2.3.1 系统结合的功能要求应具体明确
对相关系统的结合的功能要求,应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整体构思后,分别具体提出,并且须分别明确,严格落实到位。
2.3.2 “接口”技术及通信协议应统一
对相关系统结合的“接口”界面技术应标准化、统一化,尤其在通信协议、网络构架等方面应明确要求,并分别予以限定性地具体化。
2.3.3 采用成熟的系统技术
工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首次性的研究或开发,积极采纳成熟技术系统技术,选用技术、服务皆优的设备及供应商,优先推行有成功先例的系统应用体系。
参考文献: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自1990年以来,我国智能建筑发展迅速。智能建筑工程已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建筑工程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对建筑工程先进技术水平的度量以及工程的投资取向,已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建筑智能化在不断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智能控制水平也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其实质是信息产业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建筑智能化建设中,前期的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 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第二种是概念化。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不管现状,超规模用线;第三种是形式化。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第四种是理想化。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 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 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 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何时的培训。
3.3 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 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 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 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 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 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 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 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 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只要有可能,在技术评审中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
不能企图采用简易方法完成优良的技术评审,充足的时间、合适的评审范围、高素质的参审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成功起重大作用。并且,最好要指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
6、结语
更广泛、更充分的市场机遇,更激烈、更残酷的国内外竞争,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要管理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我国智能建筑近几年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智能建筑市场逐步兴旺,相应的产业也在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和标准规范逐步颁布实施,工程建设也逐步规范运作。相信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下,充分发挥同行工程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虚心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高度重视智能化系统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中国的智能化建设必将走在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1] 牛志明 现代项目管理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7.
[2] 周文亚 现代建筑的智能化 [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6).
现代建筑行业逐渐向智能化发展,而相关建筑系统的设计也逐渐的发生改变,以弱电系统为例,在智能化建筑中,对弱电系统功能要求比较高,所以不能单纯的延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否则将难以实现智能化建筑的功能,因此需要注意更多的设计要点,这正是本文对其进行探讨的关键。
1 共用无线电视系统CATV和卫星接收系统
智能建筑的共用无线电视系统是适应人们使用功能要求的一部分,系统不仅用于接收广播电视,还能传送自行播送的节目及调频广播。作为智能建筑的CATV系统设计,对系统保证用户电平,解决弱场强收视问题,保证图像的传输质量以及节目来源均应予以充分考虑。系统的前端设备CATV的主要部分,其对信号处理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质量。因此前端系统输出应具有较高的质量来满足分配系统所需电平。智能建筑店前端设备采用放大--混合式.其传输系统采用分配--分支方式,以适应用户终端数量多且分布不规则的特点。系统的传输带宽为(5~860MHz)共可传输8套电视节目,传输系统覆盖102个电视用户终端。卫星接收系统的选址地安装及调试是一个重要部分,经接收、解调、调制后的卫星信号混合人共用无线电视系统前端部分,经传输分配系统送至各用户终端。智能建筑采用了套板状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分别用于接收不同电视卫星的电视信号共8套。
2 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探讨
2.1 防雷、接地设计
2.1.1 电源系统的雷电防护
因为智能化的建筑机房电力供给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建筑物中的配电室引入,在这引入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按照国定做好的电源高压端的雷电防护工作。根据国际标准,为了保证低压配电系统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需要将其线路上的电压始终保持在完全稳定的状态中,而供电企业往往采用设置SPD的方式来控制线路上的电压。弱电系统中,电源一般情况下要进行三级保护,一级保护为:在总配电柜的地方设置相关装置,比如浪涌保护器;二级保护为:在机房配电箱的位置上设置相关装置,通常情况下也使用浪涌保护器,这主要是因为弱电机房的供电主要是由专门的一个回路进行通电,为了保证安全通电,在配电箱的地方设置浪冲保护器;三级保护为:在重要的装置以及精度要求非常高的设备前端设置浪涌保护器。
2.1.2 等电位联结
等电位联结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消除电位差,当出现雷击事故时,可防止放电现象的出现。正常情况下,智能化建筑在设计时,都会将设备与机房分别设计在不同的位置上,机房与设计共同使用接地系统,将该系统中存在着总等电位联结板与建筑物中的各个相关金属构件以及煤气管道等进行有效的连接,之后在安装相关设备时,将各个设备与接地系统中存在的局部等电位联结板进行有效的连接,进入形成实现智能化建筑物的整体等电位联结。
等电位联结最理想的状态是“法拉第笼”,就是首先将智能化建筑物中的有关的金属导体等进行等电位联结;其次将线号线等通过相关装置进行等电位联结;最后,将钢筋网以及相关的电气装置进行等电位联结,最终形成总等电位连接,之后将其与智能化建筑物接地系统进行连接,从而使得智能化建筑物等电位联结形成“法拉第笼”。
2.2 结构化布线系统
这种布线方式十分新颖,其主要的作用是服务智能化建筑物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的通信以及相关的网络设备,以此来实现建筑物未来发展的布线要求。在结构化布线系统设计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未来规划,这样才能既满足现实需求,又符合未来发展要求。在设计时,通常情况下,电话通讯不需要纳入到该布线系统的设计中,由于智能化建筑物,语音以及数据所使用的终端并不一致,甚至差异比较大,而且两者终端的位置几乎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再加之,技术上讲,语音终端的使用非常廉价,而且质量也能够所有保证,因此没有必要将其纳入到结构化布线系统中。
2.3 弱电竖井和弱电管理间
弱电系统设计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就是弱电竖井的设计,早期设计的弱电竖井只能作为过线通道来使用,尽管有些设备属于安装设备,但是也只有一小部分属于强装设备。因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弱电竖井的功能已经不仅仅限于线路过道,而是作为网络管理机房而存在,所以在设计弱电竖井时,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比如位置、应用环境等。
计算机网络对各种数据通信线路都有一定的要求,包括长度限制。在智能建筑中,计算机系统的水平线路往往采用铜质双绞线(u1P)。UIP和网络传输的带宽有密切关系。综合布线的标准和规范,要求PC工作站到网络交换机的U耶线路长度不能超过100米(布线设计时应考虑在90米以内,其余为网络跳线长度)。考虑到管路的竖直、弯度因素,建筑物的最边缘至弱电间的距离不应超过60米,因此,间作网络管理间的弱电竖井位置在建筑平面设计时的位置相当重要。占地面积很大的建筑物,弱电井的数量就不应只有一个。网络管理间内将安装网络机柜,周围需有安装和维护空间,再加上墙装的弱电设备等,网络管理间的面积一般在6~10平方米之间。
2.4 弱电系统的供电
弱电系统的供电往往在电气设计时被忽略,把此部分供电设计和施工交给弱电工程商,这不符合电气工程规范要求。弱电系统供电往往采用子系统单独供电,了解整个弱电系统的供电要求在电气设计和施工上很有必要。弱电系统的设备正常运行需要强电系统的支持,弱电系统的供电线路不能和照明、动力等线路共用,且多数弱电系y有单独供电的要求,其目的是保证设备供电的安全性。如安全防范系统采用单独回路集中供电,尤其是与消防联动的系统应保证紧急情况下能正常供电。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系统会采用不间断电源(UPS)集中供电,在强电设计时应给以考虑。不间断电源机房的供电进线有容量的要求,出线有集中供电的要求。即使不采用UPS供电的工作站,也要求有单独回路供电,以防止和其他电路混用对系统带来的危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进行探讨很有必要,因为建筑智能化的兴起,引起了建筑弱电系统设计的变革,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考虑更多,既需要结合现实需求,又需要进行未来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设计的弱电保护系统得到长久的使用,建筑智能化功能也能够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1.医院智能化特点分析及建设目标
1.1医院智能化系统特点分析
病房楼不同于宾馆,不同于办公楼。它的服务宗旨不是以经济效益的高低来衡量的,是“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医疗服务,它是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应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衡量工作的业绩。由于服务宗旨的特殊性,造成在运行管理中有如下特点:
人员密集,人流量大。病员、医护人员、医院管理人员、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生活服务人员、探视人员,都在病房大楼内。特别是探视人员,数量大,一般是就诊病人的l~2倍,危重病人则更多,而且时间又集中。同时,探视人员在楼内的出入,病员的就诊和生活处理,医护人员在执行医护工作时上、下班的人员交替,这必然造成人员的流动量大。设备密集,物流量大,病房楼设备的品种和数量多,如给排水、供配电、通风空调、火警消防、电梯电话等。是同病房建筑同步设计、安装的医疗设备。如中心供氧、中心吸引、压缩空气、麻醉气体的供应及回收、中心对讲、中心监视、示范教学以及层流病房、洁净手术部、医疗信息处理网络等系统。这些设备是病房楼专用的,普通楼字是不具备的。病房医疗设备。如监护设备、急救设备、小型治疗设备和检查设备。病房设备品种多,数量大,维修保养和更新换代,这是造成物流量大的原因之一。一座综合性的现代医院,病房内使用的消耗品十分庞大,有46类1943种之多,这就必然造成物流量大。
1.2医院智能化建设目标
病房楼的设计必须依据病房楼的使用特点,如前所述,它使用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个中心,三个密集”。即以病人为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这就决定了病房楼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医疗现代化、建筑智能化、病房家庭化,环境园林化。
2.医院建筑智能化建设内容规划
数字化医院是由医院建筑智能化、医院信息系统、数字化医疗设备有机结合而成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医院运营体系。医院信息化应用与建筑智能化的逐步融合必将成为医院尤其是大中型医院业务发展前进的有效驱动力。
2.1医院信息管理系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医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需要,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澈益的需要。目前版本虽然各不相同,但系统内部的框架是相类似的,贯穿两条信息线:病人信息线和费用信息线,以此为框架来构造和集或整个系统。
2.2医院建筑设备集成管理系统
根据医院的特点,医院病房楼的设备分为两大类,即普通楼宇设备和建筑医疗设备。对这两类设备建立控制和监视系统,以保证设备可靠运行和降低能耗。系统的配置应符合通用性强,维修管理方便,每台设备投入运行后,都能保证连续开通,都具有“手动”和“自动”功能,实行分散控制和集中监视原则。既要防止系统、设备之间相互分割而成为“孤岛”,又要防止片面追求先进性而造成集成度的冗余,设备相互之间过于依赖而缺乏机制处置的灵活性,而且也大于工程的资金投入。病房楼内普通楼字设备的智能管理,其原理和方法同于一般民用建筑设计,只是控制参数的设定要满足病房楼的需要。
病房楼内建筑医疗设备的智能管理,尚缺乏成熟的经验,一些问题尚在探讨之中。检测和控制的相关产品,国内外均不完备。加之医学事业快速发展,不断融合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因此建筑医疗设备的种类增加也决,这无疑也增加了智能管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难度,个人建议根据个案医院的自身设备特点和医学使用的要求,建立监控模型和模式。
3.医院智能化设计重点
3.1综合布线系统是设计重点之一
原因是综合布线系统是所有其他系统的承载平台,因此在规划建设这套系统时应采取睫重的态度,因为一旦线缆埋入墙壁,想要重来代价巨大。
3.2高速稳定的网络平台是设计重点
大型综合性医院信息网络平台特点分析对于大型综合性医院,网络投资大、涉及面广,网络方案的没计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将医院信息网络传输平台的特点总结如下:信息量大:大型综合医院部门多,病人多,而每个病人的医疗记录是不断增长的,每个病人记录须长期保存。医疗信息复杂:医院信息系统要求处理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大量多媒体信息。信息高度共享:医生对某种药品的用法与用量、使用禁忌、某一种特殊病例的文献描述与结论等医学知识和病人医疗记录的需求可能随时发生在他所进行的全部医疗、数学、科研的活动中;而住院病人的住院记录摘要病人的基本情况、费用情况池可能被全院各有关科室、医技科室、行政管理部门所需要。
响应速度快:在许多情况下,需要极其迅速的响应速度和联机事务处理能力。大医院门诊量很大,要解决门诊病人排长队的现象,系统必须要有很快的响应速度,在急诊病人抢救的情况下,迅速、及时、准确地获得检查或检验结果对抢救病人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点多:―个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应包括对病人在医院就诊的各类信息和医院职能管理所需的信息管理,这些信息采集和应用发生在医院所有的部门和科室。
3.3医院信自化直用系统是设计重点
医院信息化应用系统具有其业务应用特殊性,因此在设计需熟悉、了解以下要点:熟悉医院的业务流程;详细了解医院各区域的功能需求;系统的设置和点位布置应考虑人性化,真正体“以病人为中心”;充分结合医院其它专业的特点和需求。
引言
杭州某地块商业金融用房整个工程用地14972m2,总建筑面积72517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27681m2,地上建筑面积44836m2。本文主要从布线系统设计,综合安防系统设计,建筑设备控制与管理系统设计三个方面阐述其智能化方面的应用。
一、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信息传输网络,它既能使语音、数据通信设备及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综合布线系统是信息社会各类通讯和交换的网络基础设施系统,成为现代化建筑必有的基础设施之一。
根据业主需求,商务办公区和商场用房的综合布线系统由运营商投资建设,设计时统一规划路由及桥架。针对商务办公区和商场用房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对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具体设计中作出如下规划:
1.结合各区域的具体功能,综合布线系统依据统一规划,同时又兼顾今后各进驻单位能够独立管理的原则进行设计。考虑到各进驻单位有独立管理的需求:
2.地下一层9#楼梯南侧工具间作为物业管理办公室,将地下一层9#楼梯旁弱电机房作为物业计算机房,同时兼具所有智能网信息点的汇聚管理作用。
3.商业区主要涉及到POS网信息点和外网信息点两部分,考虑到安全性的要求,这两部分网络采用VLAN划分逻辑隔离。由于商业区分隔尚不明确,现阶段设计根据建筑布置图、分区域设置CP箱的模式,方便今后商铺进驻后灵活的配线,暂按商场平面布置图约每3~4个铺位设置一个CP箱,每个CP箱内设置4个语音点和6个数据点。所以水平线缆汇聚到本楼层的商场专用弱电间内。将B1F“计算机、电信、有线电视机房”作为商场计算机房,商场部分所有信息点在此汇聚管理。商场计算机房预留光纤到物业计算机房,方便今后统一管理。
4.A座5-19F、B座5-10F办公区域的布线设计暂按图纸分隔布局在每个办公单元设置一个CP箱,每个CP箱内布置语音点4个、数据点4个、有线电视点1个、数字电视点1个、光纤点2组,水平部分由进驻单位在二次装修时自行建设,主干部分则会考虑由各进驻单位委托运营商进行建设。
二、综合安防系统设计
综合安全防范系统(SAS)又称安保自动化系统或安保系统,它的作用是防止没有授权的非法入侵,避免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是智能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安全防范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电子巡更等既可独立运行,又可统一协调管理的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安防自动化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功能强大的技术防范体系,地块商业金融用房安全和管理的需要,配合人员管理,实现人防、物防与安防的统一与协调。
1.视频监控系统
经过比较和论证,采用TCP/IP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模式。多媒体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视频压缩技术与流媒体实时传输技术已成熟,数字视频监控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代表了视频监控的发展趋势,从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架构即前端信号摄取(前端点位)、中间信号传输及后端信号还原处理(即位于控制室内的中央控制设备)结合本大厦的各种业态的实际情况分析采用优势数字视频监视系统。
2.入侵报警系统
本设计以总线报警方式,并结合TCP/IP网络传输协议的报警系统,总线报警方式具有线缆用量少、传输距离远、扩展接入方便等优势。从大厦入侵报警系统来说,目前设计同视频监控系统一样暂按公共物业、商场部分两套系统设计。后期大厦两种业态根据实际需求会有一定点位需要增加,而且可能会形成多个独立控制中心(和视频监控系统一致),本次设计的入侵报警系统只需要在弱电井增加防区扩展模块和水平布线,并通过报警主机设置成几个可独立操作及通讯的子系统。
3.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身份具有双面性:从安全性上划分为安全防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使用性上又可划为分智能卡运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所以在考虑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网络架构和控制模式时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考虑。
出入口控制系统采用RS485与TCP/IP混合组网方式,系统采用分布式三层构架,即管理层—控制层—应用层结构,该结构既有RS485总线组网容易、造价低、软硬件丰富、添加节点方便快捷、数据传输可靠稳定、误码率较低及传输距离适中等优点;也有TCP/IP网络的系统规模不受限制、并具有通信距离远、速度快、通信质量非常稳定、不受外部环境干扰、方便更换管理中心位置、易实现网络控制和异地控制。
根据本大厦的现有资料并结合两种业态对门禁系统的需求,本次设计以大厦公共部分设计为主,通盘考虑大厦的两种业态对本系统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需求,必须满足两种种业态的后期门禁点位增加、系统控制模式的改变而不会对现有设计做成颠覆性的更改。
4.电子巡更系统
相对于安全防范的监控、报警、门禁子系统而言,电子巡更系统相对独立而自从一体,我方设计本系统时采用了无线非网络的目前主流模式,无线模式具有组网灵活、扩展方便易行,控制可变等优点。根据地块商业金融用房项目建筑结构分析和以往项目设计经验,综合安防系统增加无线对讲系统。
二、建筑设备控制与管理系统设计
楼宇自控系统是对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的运行、安全状况、能源使用和管理等实行自动监测、控制与管理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对各个子系统进行监视、控制、信息记录,实现分散节能控制和集中科学管理,为用户提供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为管理者提供方便的管理手段,从而减少建筑设备的能耗,延长设备寿命并降低管理成本。楼宇自控系统设计为两层网络架构:网络控制层、现场控制层。
1.网络控制层
网络控制层由管理服务器和网络控制器等设备组成;管理服务器处于楼宇自控系统的最高监视与管理层,它通过智能化专网连接网络控制器,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对各机电子系统的集中监视与管理。支持浏览器访问,浏览器界面可以支持构架显示、窗口推出、动画和参数变量值动态显示,支持查询,实现带有口令验证的安全管理操作控制,也可以支持多媒体技术,应用视频、图像和音响等技术,使报警监视和设备管理图形界面生动直观。
网络控制器通过双绞线通讯网络连接各楼层的现场控制器,将各种机电设备的实时运行状况集成,其功能主要是实现网络匹配和信息传递,具有总线控制功能和提供WEB服务,可以通过BACnet、Modbus等开放协议进行有效的系统集成,突破了传统的系统集成只能在管理服务器实施的局限性。
2.现场控制层
Abstract: smartbuildings should be weak system of distribution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system, the weak system of law.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system design of modern building intelligent weak.
Key words : of modern architecture weak intelligent system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公共广播传呼系统
智能建筑广播系统分2类,一是面向公共区(如展厅,中厅服务区域等)的公共系统,平时播放背景音乐广播,火灾或紧急情况时立即切换为紧急广播。二是面向办公区域及车库区域的广播系统在一些特殊区域等则要单独设置专业广播设备)。公共广播传呼系统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即系统方式,划分广播分区,按扬声器特性确定扬声器与功放器,紧急广播的切换功能,广播线路与楼梯方式等。智能建筑广播系统划为2个逻辑分区(即展厅、车库和办公楼)。其中对应于紧急广播为l9 个子分区,对应于内部呼叫为l9 个子分区确定扬声器与功放器的原则是必须考虑扬声器的广播效果并根据其功率确定功放器,智能建筑在前台服务区域及办公楼部位选用造型好、频响及声压指标高的6w吸顶扬声器,在车库选用1OW号角扬声器,在展厅选用2OW声控。公共广播传呼系统应具有2个主要功能,即平时的背景音乐或普通广播以及紧急广播。紧急广播总控制器有最高逻辑优先权。紧急广播总控制器当有消防控制触发信号抵达时.通过启动各分区的逻辑控制模块将相应的负载回路切换成对应的紧急广播回路。
二、 共用无线电视系统CATV和卫星接收系统
智能建筑的共用无线电视系统是适应人们使用功能要求的一部分,系统不仅用于接收广播电视,还能传送自行播送的节目及调频广播。作为智能建筑的CATV系统设计,对系统保证用户电平,解决弱场强收视问题,保证图像的传输质量以及节目来源均应予以充分考虑。系统的前端设备CATV的主要部分,其对信号处理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质量。因此前端系统输出应具有较高的质量来满足分配系统所需电平。智能建筑店前端设备采用放大一混合式.其传输系统采用分配一分支方式,以适应用户终端数量多且分布不规则的特点。系统的传输带宽为(5~860MHz)共可传输8套电视节目,传输系统覆盖102个电视用户终端。卫星接收系统的选址地安装及调试是一个重要部分,经接收、解调、调制后的卫星信号混合人共用无线电视系统前端部分,经传输分配系统送至各用户终端。智能建筑采用了套板状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分别用于接收不同电视卫星的电视信号共8套。
三、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防雷、接地设计
1)电源系统的雷电防护
由于机房电力供给是由大楼的建筑物变配电室引入的,电源高压端的防雷保护已由电力供电部门实施。按照国标GB50057--1994,为了将低压配电系统线路上的电压限制在一个安全的水平,在供电线路上需安装SPD。弱电机房的电源浪涌保护通常作三级保护:电源引入的总配电柜处安装浪涌保护器,作为一级保护;通常弱电机房均由总配电柜单独配出一个回路为机房供电,因此需要在机房配电箱处安装浪涌保护器,作二级保护;在所有重要的、精密的设备以及UPS的前端应相对地加装浪涌保护器,作为三级保护。有了这三级的保护,就.口T将雷电过电压(脉冲)钳制在lkV以下,达到保护设备的目的。当然,浪涌保护的级数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减,以求经济合理的方案,达到抑制浪涌的目的,保护弱电设备。
2)等电位联结
通过设置等电位联结,可有效消除不同接地点可能存在的电位差,发生雷击时可有效避免因感应产生的不同接地点电压不同而导致的放电现象。在建筑物实际设计与施工中,通常按照设备、机房的不同位置,分别设置由共用接地系统引来的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和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将引入建筑物的给排水管、电缆金属护套、金属保护导管、煤气管道、金属构件等与等电位联结端子可靠连接。设备安装时将各设备间和管道间的各种金属管道、金属构件、电源PE线等与各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可靠连接,构成等电位联结。
高层建筑物内各种金属导体和管道(如金属门窗、设备的金属外壳等)作等电位联结;电源线、信号线通过电涌保护器实现等电位联结;建筑物各处的均压环、起到一定电磁屏蔽作用的钢筋网、各处的电气装置以及防雷等电位联结导体形成总等电位联结,最后与联合接地系统相连,形成一个理想的“法拉第笼”。
四、结构化布线系统作为智能建筑的基础
结构化布线是一种具有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用以服务建筑物中所有通信和计算机设备,满足现在和将来的布线要求。设计应以智能建筑的现时和计划需求为依据。设计未将电话通讯归人结构化布线,这是因为作为智能建筑,语音与数据两种终端的分界很明显,且位置不易变更。另外,从技术经济上考虑,3类线带宽16MHZ,可传输10MBPS及其以下低速数据,作为语言传输是廉价而效果很好的媒介。智能建筑的结构化布线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结构化布线,智能建筑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分为办公系统和收银系统(POS)。智能建筑展厅与办公室共有终端信息点865多个,行政局域网的信息终端分布在地下层和行政办公管理区域,收银系统的信息终端分布在展厅一层的前台服务区域。
五、弱电竖井和弱电管理间
弱电竖井的安排是弱电应用环境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弱电井仅仅是弱电系统的过线通道,即使安装设备,也是少量的墙装设备。由于计算机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弱电井道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线路过道。更重要的是,
为高效利用建筑平面及弱电系统安装考虑,弱电井往往用作计算机的二级网络管理机房。因此,间作网络管理间的弱电竖井,在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其在建筑体内的合适位置、面积及内部应用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对各种数据通信线路都有一定的要求,包括长度限制。在智能建筑中,计算机系统的水平线路往往采用铜质双绞线(u1P)。UIP和网络传输的带宽有密切关系。综合布线的标准和规范,要求PC工作站到网络交换机的U耶线路长度不能超过100米(布线设计时应考虑在90米以内,其余为网络跳线长度)。考虑到管路的竖直、弯度因素,建筑物的最边缘至弱电间的距离不应超过60米,因此,间作网络管理间的弱电竖井位置在建筑平面设计时的位置相当重要。占地面积很大的建筑物,弱电井的数量就不应只有一个。网络管理间还有另外一些重要的因素应在建筑平面规划时给以考虑。网络管理间内将安装网络机柜,周围需有安装和维护空间,再加上墙装的弱电设备等,网络管理间的面积一般在6~10平方米之间,最少不应小于4平方米。
六、弱电系统的供电
弱电系统的供电往往在电气设计时被忽略,把此部分供电设计和施工交给弱电工程商,这不符合电气工程规范要求。弱电系统供电往往采用子系统单独供电,了解整个弱电系统的供电要求在电气设计和施工上很有必要。
弱电系统的设备正常运行需要强电系统的支持,弱电系统的供电线路不能和照明、动力等线路共用,且多数弱电系统有单独供电的要求,其目的是保证设备供电的安全性。如安全防范系统采用单独回路集中供电,尤其是与消防联动的系统应保证紧急情况下能正常供电。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系统会采用不问断电源(UPS)集中供电,在强电设计时应给以考虑。不间断电源机房的供电进线有容量的要求,出线有集中供电的要求。即使不采用UPS供电的工作站,也要求有单独回路供电,以防止和其他电路混用对系统带来的危害。对建筑项目而言,各弱电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固然重要,但必须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也就是说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原因很简单,大多数弱电系统工程问题并不是系统建设本身,而往往出在工程的界面协调上,而这些矛盾都是因为没有重视弱电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引起的。
结语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建筑的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也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若设计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要从系统性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综合考虑,才能搞好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
参考文献
[1]GB50057一19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