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14:44: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低碳减排的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首先,要根据国家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扩大法律法规中所涵盖的范围,对现有的法律框架进行完善,从而确保相关制度的开展能够符合当下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目标。其次,要对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中所涉及到的规定和细则进行不断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天然气法》以及《石油法》等。
2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经济环境
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经济环境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市场机制。自从我国实行低碳经济发展以来,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对产业结构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推进,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这种成果却只是单方面的,从整体上来看,传统的产业层次较低和产品档次低的根本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变。为了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产业机构,首先要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使产品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其次,要努力引进先进的技术来促进产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
另一方面是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市场机制来进行完善,这一部分应该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是要对碳交易机制进行不断完善,这不仅有利于对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发,而且还能够对目前的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是要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进行市场化定价。这是最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成本以及供求关系的方式,只有将资源性产品进行市场化定价,才能够使能源的收费达到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治理,降低能源消耗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3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社会环境
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加大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尽可能实现使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活动中。其次,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确保节能减排政策能够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够得到宣传,从而使节能减排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能够作为宣传平台的东西也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之外,又加入了网络这一传播途径。使媒体宣传成为加强政府引导、推进企业行动、提高公众意识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13-06
引 言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从科学研究问题延伸成国际事务问题。从总量上,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面临着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压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此背景下,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为实现我国碳总量控制的目标,各行各业都要根据各自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潜力,制定切实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产业替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设计一套完整的中国旅游业减排的政策框架,并提出具体的战略措施,有助于推动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降碳目标的实现。
一、旅游业对气候变化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潜在的关键性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指出,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的战略性产业。这里的“资源消耗低”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旅游业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而且是传统产业的重要替代产业之一,是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落实“调结构”和“促转变”战略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旅游业能源消耗低、污染少。我国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以工业为主,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比例始终稳定在70%左右。统计年鉴中能源消耗统计项没有设置旅游业或服务业的能源消费。旅游交通和旅游住宿业是旅游业主要的能源消耗部门,两项能耗共占旅游业总能耗97%以上。对照统计年鉴中的统计项,即旅游业的能耗主要散落在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统计项中。而这两项能源消耗总比例仅为5.29%,显然这个总和是远大于旅游业能源消耗的,也就是说,旅游业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比例很低。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仍是环境污染主要源头,约占总污染比重的70%;农业污染占到总污染的近1/3。相比工业和农业,包含旅游在内的服务业几乎无污染。因此,从旅游业自身的产业特征来看,旅游业是降低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也是当前最适合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
在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兴起的背景下,旅游业应该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然而,由于受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惯性思维的影响,旅游业被认为和减排没太大关系,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中没有旅游主管部门。但事实上,旅游业也排放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显示,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候排放负有5%的责任,除去飞行,贡献值为3%;2005年,来自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192Mt(10度吨)和284 Mt;2035年以前,来自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至2035年,旅游业、交通及住宿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436 Mt和728Mt。
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旅游业在气候变化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认识到尽管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但同时也排放了相当量的二氧化碳。有效减少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有助于我国碳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旅游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领域之一,对气候变化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潜在的关键性作用。
二、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设计面临的问题
减排政策框架是要制定减排目标并设计减排措施,解决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及总量不明确、排放的途径不清晰、减排的目标不全面等。
(一)排放现状不清,总量不明
熟识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及总量,是设计减排政策内容最基本的条件。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时间尺度上的不匹配,导致无论旅游学界、气候学界还是产业界对二者相互关系的关注都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和旅游业是两个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两者都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相互作用机制复杂,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认识都不深刻。从全球来看,我国旅游总产值在GDP中的比例仅占4%强,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受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国内对二者关系的关注和研究相当薄弱。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负反馈作用到底有多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是多少,至今仍是空白。总体来看,中国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不清,排放总量不明。
(二)排放途径不详,抓手不实
要弄清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总量,就必须厘清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途径,这样才能找准有实效的工作抓手,制定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如民航、公路等交通部门,餐饮、住宿、娱乐、通讯、零售业等,均与碳消耗联系在一起排放温室气体,有的甚至是高耗能产业。旅游的主体是旅游者,随着大众、散客旅游时代来临,旅游活动的方式更加多元、灵活,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更加多元。复杂的产业体系、多元的排放途径,使得弄清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途径、准确计算排放总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到目前为止,除美国、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外,其他国家在此领域的研究也十分薄弱。在排放途径不详尽的前提下,确立卓有实效的工作抓手其难度可想而知。
(三)减排目标不全,安排不周
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途径、现状及总量不明,就很难制定全面、具体的减排目标,只能是泛泛地提一些目标,或者仅就某几个行业领域提些具体指标。这样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仅有的、就某几个行业领域的减排安排,对旅游业减排潜力的影响及完成总目标的作用有多大?会不会出现真正需要大力减排的领域却没有实施相应的减排措施?以酒店和 景区为例,往往高星级的酒店和景区因资金雄厚,理念先进,对技术的运用程度较深,其减排潜力及净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比那些星级低的酒店、景区要低得多。二是就某几个行业领域的减排安排,会不会在限制了某个行业发展的同时打击了其他行业,难免有不公正之嫌。并且旅游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链条上的每一个产业相互衔接,一旦某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会迅速波及整个产业。如果是这样,那么政策的安排就显得不够周全。
三、政策框架设计
按照公共政策学理论,完整的政策过程包括:政策问题提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各项环节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决定了政策目标能否有效实现。而优良的政策设计则是一项政策的良好开端,甚至有人认为,制定出优良的政策就等于政策成功了一半。本文对于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设计就是本着这一初衷进行的。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政策框架设计只作为概念模型。
(一)总体目标
中国旅游业减排的总体目标就是根据自身现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切实制定相关措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国家实现碳控制总量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提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利用旅游业是窗口行业的优势,推动我国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向世界有效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二)原则
1 差异性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大,区域资源特点、环境承载容量、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不同,对二氧化碳的净化与吸收能力不尽相同,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差距也是存在的。旅游业减排政策的出台不仅必须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相适应,与产业、行业的现实相适应,而且政策的制定必须在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达到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行业发展的目的,否则就是一种极为不经济的行为,所酿成的损失与浪费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因此,需要打破传统政策框架,设计更为科学和贴近区域和产业实际的减排政策,而且需要设定一条最能够适应当地及产业实情,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环境的发展路径,从而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进步。
2 综合协调原则
合理的减排政策,需要符合全面、协调的原则,既要强调以减排二氧化碳为核心,同时也需要全面、系统、综合地考虑人才、资源、环境、经济结构等要素,将减排的要求渗透到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人才政策、环境政策等各项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之中,促进减排政策系统化和诸要素的一体化。另外,减排政策要处理好旅游业和上下游产业的关系,门槛高了,会影响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旅游产业发展;门槛低了,则无法实现减排目标。
3 灵活性原则
为保障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旅游业减排政策的深度要适宜。因为减排的总体目标是一个中长期规划,尽管政策在出台之前经过了多方反复论证,但仍存在一些难以预知的因素,政策定得太死不利于根据不同阶段的重点进行适度调整。因此,在制定政策的源头,既要重点突出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的理念,同时要注意政策内容的灵活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并且执行力度和深度需切合实际。
(三)设计重点
中国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明确中国旅游业减排具体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结合我国的国情,考虑我国旅游业现状,在政策框架设计方面除常规的必须符合元政策的规范及法规体系的要求,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争取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是指导全局的总原则,是各行各业制定减排政策框架的重要标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明确提出了实现减排目标的政策、资金、技术保障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旅游业减排政策纳入国家政策框架体系,才可以分享国家资源,更好地利用财税政策,运用部门协调机制、减排技术和专项资金等,解决旅游业一己之力难以突破的瓶颈,从而更好地实现减排目标。
2 制订中长期规划
明确旅游业在未来5年或5年以上的减排目标和主要任务,纳入国家旅游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总体目标和任务逐年、逐行业分解,逐年落实、评估,并对下一年工作安排进行相应调整与细化。
3 摸清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途径、现状及潜力
熟识自身的状况是政策内容设计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旅游业需要厘清二氧化碳排放途径,做好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真实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并且数据要及时更新,以供参考。基于排放数据,旅游业可在全国开展一次全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审查工作,对于确定是高排放的行业,准确做出评估,提出限期整改要求,严重的甚至可以采取查封措施。
4 分区域、分领域制定政策及实施力度
从全球看,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旅游交通、住宿业、相关旅游活动及旅游装备制造业。由于我国尚未系统地进行此类研究,因而无法准确判定旅游业排放量较大的行业或领域。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区域,其资源特点、环境承载容量、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对污染物的净化与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领域,产业组织水平不同,其排放途径、排放方式、对减排技术运用的深浅程度千差万别。因此,在政策设计时,要区别对待,分区域、分领域制定政策及实施力度。 5 引入调整机制
按照公共政策学者林德布洛姆的渐进主义观点,可以将决策(包括政策)看作前后衔接的不间断过程。同理性决策模式相比,渐进决策模式具有更强的现实性。
由于各种资源的局限,任何政策制定者制定出的政策都不可能是最优的,都需要不断调整,以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样,按照旅游业减排的政策框架设计出来的政策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进行不断调整与改进,因此,具备有效的评价与调整机制之于旅游业减排的政策框架有效性应该是一个必要的保障。
四、中国旅游业减排的战略措施
旅游业减排需要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经营者及旅游者“四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要通过规划、法规、政策等的制定和实施,运用行政、管理手段及价格机制,为发展低碳旅游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机制;旅游企业应从运营模式及技术创新等方面提高企业减排水平;旅游经营者应从管理角度提升效能,开发低碳旅游模式及低碳旅游线路;旅游者则以实际行动实践低碳旅游,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一)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政策推动和引导
发展低碳旅游,必须依靠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的推动。
1 统筹协调,创新推动
低碳旅游是个整体的经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统筹协调。
首先,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要制定一个完整的低碳旅游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确定旅游业降碳和节能减排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目标,并对重点行业降 碳和节能减排做出具体安排。
其次,要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各相关主体责任,对启动、实施、宣传教育及成果推广应用等具体行动做出计划。
最后,要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一个创新合作平台。建设低碳旅游国家工程实验室或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基地,重点研究建筑节能、酒店节水、新能源利用、低碳交通工具研发及控污减排等关键技术,为低碳旅游提供技术支撑;建立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体系;建立合作平台,特别是国际合作平台,共享先进的技术和低碳管理模式。
2 规范引导,做好试点
低碳旅游需要政府和主管部门在政策、规范上予以引导和支持。
首先,政府要运用财税政策、经济杠杆和行政管理等手段,加大调控力度,激励企业发展低碳旅游,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在公共财政预算中要单独安排旅游业节能减排资金,对低碳旅游示范城市和绿色环保旅游企业试点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引导社会投资和民间资本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其次,制定标准,规范发展。尽管低碳旅游已在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初见端倪,如自费北极低碳旅行团、绿色酒店、景区内的低碳交通,上海、保定等低碳概念城市等,但总体而言,仍处于小众化和非系统化状态,因此,亟待制定《低碳旅游标准》来引导并实现体系化。由国家旅游局牵头,组织国内外节能减排、气候变化、旅游等方面专家及旅游企业、民间绿色组织人士,研究、起草行业标准,择期试行,待成熟后申报国家标准。
最后,组织实施示范项目,做好试点推广工作。低碳旅游推广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旅游企业、旅游支撑和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难度较大。可遴选重点景区、酒店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分别遴选旅游城市(如深圳)、旅游小镇(如乌镇)、旅游景区(如九寨沟)等,从不同层面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和模式进行推广。
3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政府和旅游行业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旅游企业、旅游者,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中国旅游协会向全国旅游行业发出低碳旅游倡议书,鼓励旅游企业形成低碳联盟,推广、交流节能减排技术,并从旅游经营环节开始推行低碳旅游方式及低碳旅游线路,共同营造良好的低碳旅游氛围,迎接碳总量控制时代的到来。
向旅游者低碳旅游手册。收集、整理国内外低碳旅游小窍门和实用方法,按旅游六要素分门别类地总结,形成便于旅游者携带和操作的低碳旅游手册。如“食”,调整饮食结构、自备环保餐具、优先使用当地食材;“住”,不使用一次性洗漱用品;“行”,共乘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游”,自带垃圾袋,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带回家;“购”,不买带塑料袋包装的旅游商品,优先购买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娱”,选择喝茶、读书、观赏等低碳活动或种下一棵低碳纪念树。开发、推广和普及基于互联网的低碳旅游节能减排计算软件,让旅游者在每次旅游结束后,计算低碳旅游与一般旅游模式相比所减少的碳排放,从而提高旅游者降碳、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能力,发掘旅游者降碳、节能减排的潜力和积极性。
(二)旅游企业:运营模式及技术创新
1 提高运行效率
目前,中国旅游企业中类似电话沟通、手动记单等科技含量较低的业务仍普遍存在。旅游企业要转变管理和运营模式,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发智能化管理,开发在线旅游、电子商务等,提高运行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 开发低碳旅游产品
旅游企业要大力设计、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如旅游“碳中和”产品,即旅游企业在出售旅游产品同时附加出售配套服务,要求游客付费用于环保、低碳项目建设;生态旅游、自行车、徒步旅游等产品;三大低碳旅游景区(云南香格里拉、东部大兴安岭、贡嘎山燕子沟)等低碳旅游线路产品。
3 技术创新
技术转让、技术创新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非常关键的措施。旅游企业要注重减排技术的创新,加快研制更高燃效的旅游交通工具,使用清洁能源,采用低碳或零碳能源新技术代替高碳化能源,以及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酒店业也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争创绿色酒店,加强旅游企业减排技术改造等技术的创新。这些技术往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需要通过转让机制和市场化运作实现转让。重要的是,旅游企业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创新,带动旅游产业升级转型,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减缓气候变化影响。
(三)旅游经营者:开发低碳旅游模式
旅游经营者转变现有旅游模式,鼓励旅游者以共乘方式出游,旅游景区内禁止外来车辆、景区私家车、公务车及出租车的进入,景区内设置环保旅游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以保护生态环境;对凡响应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落实垃圾分类回收、不主动提供包装塑料袋的景区内的商家标示“低碳营业商店”;配置专职低碳导游;在景区设置“碳减量计数器”,计算游客所从事的活动与一般旅游模式相比所减少的二氧化碳等。旅游经营者可根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种植相应数量的树木作为“碳补偿”。
(四)旅游者:低碳旅游实践
1 充分认识旅游者个体对减排的作用
研究表明,如果中国13亿人口积极参与节能减排36项日常生活行为,则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可见个人生活点滴中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尽管目前没有详细计算旅游者二氧化碳减排潜力,但参照以上研究,减排空间也是巨大的。因此,旅游者要充分认识到个体在对减排方面的巨大作用,并积极主动采取低碳旅游方式。
2 积极主动实行低碳旅游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相对工业系统,农业自身内在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高度结合的特性,农业碳源碳汇双重特征使低碳农业比低碳经济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农业可以通过“促汇抑源”双重措施在低碳经济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现代农业向低碳转型已迫在眉睫,一是高能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资源污染交织在一起,化学投入品过量施用导致的空气、水体、土壤立体交叉污染已从源头上威胁到食品安全;二是受工业投入品“能源化”影响,农业陷入高成本和政府高补贴的恶性循环。然而在新近的低碳经济发展方案中农业并没有受到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低碳农业发展既需要投入减排、过程减排、增产减排等多种途径的农业减排技术等应用基础科学的支撑,亦需要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和农业科学多学科结合的实际研究。可以说,只有通过耕作制度、减排技术、管理措施的协同控制,以及政府、农户和相关组织的协同推进,才能达到减排和适应、减排和粮食安全、减排和多种效益的协同发展。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思想和初步尝试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长期以来,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一直重视的问题。2009年中央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党的十报告也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低碳现代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而这种全新的模式所带动的则是“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农业经济。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低碳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提高能源及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通过能源结构清洁化对现代石油农业的低碳化改造,提高农业碳生产力,为农业经济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可持续性的农业系统环境。可以说,低碳现代农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农业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的一场革命,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生态文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本书提出将农业现代化建立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上,将是国家农业发展方式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
本书作者米松华博士一直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林业经济和生态学的双重研究背景。《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她这几年的核心研究成果。本专著主要应用系统论中的协同理论和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结合已有低碳农业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现代农业理论推导,首先,界定了由概念群、核心要素、衡量指标组成的低碳农业内涵体系,并构建了低碳现代农业分析逻辑框架;其次,应用碳足迹理论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对全国和各省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系统核算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逐年分解分析;再次,利用德尔菲专家评价法筛选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适用性技术和管理措施,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微观计量技术以稻田种植为例,对稻农减排技术采纳意愿以及一体化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对低碳农业发展中技术、组织、政策耦合进行深度挖掘,并对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的排放效果、成本、收益、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基于以上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低碳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相信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农业与气候变化这一难点问题的决心和努力。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does not have a set of perfect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syste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urban China, the city looking for low carbon target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 China city low carbon; Plann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国城市低碳规划框架
中国当前尚缺乏成熟、系统的低碳城市规划方法体系。但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思路应该包括如下5方面内容,即: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城市低碳目标和低碳发展路线图低碳发展指标体系低碳发展重点方向低碳重要措施。
二、城市低碳目标和低碳发展路线图
在城市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低碳发展是以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作为基本方向。实现这个目标,可以是绝对总量目标,也可以是强度目标。但是两者相比之下,绝对总量目标本身的分解性、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比较强,而整个城市可以逐渐转变为低碳城市,主要是在碳排放的硬约束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在确立低碳目标的过程中,逻辑性还是比较强的。欧洲各国大城市因为本国对于减排的目标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城市为了可以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对于低碳发展更加积极,针对一个国家而言,有越高的低碳目标,最终实现的低碳目标就必定会高出越多。
当对定量化的低碳目标有所明确以后,下一步就应该将城市发展的低碳路线图确定下来。在城市今后发展各种情景的基础上,对各主要部门和行业的可能CO2排放情况和减排潜力明确下来,将模型分解目标作为依据,寻找出主要部门和行业的减排目标和实现途径。反溯法在国际上对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有所确定的重要方法,它的核心是:首先将让人们的某种期望目标所建立的场合合情合理;其次,将未来可能出现的常见与现实系统相结合,最终找到可以适合最佳场景。
针对日本来讲,在2005年大概就有801万吨的CO2,按人均来算,大约排放CO25.4吨。而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发展情景和低碳的发展状况,大概要在2030年,要达到下降排放量的40%,这是与1990年CO2排放量相比有大幅度地降低。为了可以将低碳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提出六大战略:
①发展成为步行城市,最好不适用车辆;②在城市中大力对森林和建筑进行保护;③在生活方式中逐步实现低碳;④工业去碳;⑤可再生能源要实现利用价值;⑥将基金机制建立起来。但是在这几种战略中,只有第六种方案对减排不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如果在细致地分析六大战略,首先使各个部门明确减排目标,然后在根据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使各部门明确自身的职责。这对于今后城市实现低碳目标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从而决策者可以确定付出努力和成本是否有价值,同时也是对公众低碳宣传的重要内容。
三、城市低碳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评价城市低碳发展现状,并且可以明确城市今后发展方向。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低碳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要考虑指标的可计算性和可考核性。指标体系的原则应该是协调发展和减排的关系; 反映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突出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核心原因。此外,国外许多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划都包括了对低碳行动方案的监督机制,也有城市根据排放清单提供的基准数据对其行动方案执行状况进行比较评估。因此,国内城市可以考虑将一些常规性指标例如燃料使用、汽车出行百分比、车辆行驶里程等纳入城市低碳指标中进行年度考核。
四、城市低碳发展重点方向
1.低碳交通
2008 年全球交通用油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的61. 4% ,总量达 21. 50 亿吨标油,交通部门已经成为全球石油消耗的最大和增长最快的部门。根据 IEA 计算,2008 年全球交通部门排放 66. 05 亿吨 CO2,占据能源活动 CO2排放的 22%。2008年全球道路运输排放 48. 48 亿吨 CO2,占交通部门排放的 73. 4%。因而道路运输是交通 CO2排放的核心主体,而城市是道路运输尤其是道路客运的主体。城市交通的低碳发展包括改变交通模式、提高机动车能效、替代能源和提高行驶效率等方面。
2.低碳废弃物处理
城市废弃物处置包括垃圾处理和废水处理,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 CH4。城市废弃物所排放的CH4是城市 CH4关键排放源。全球约 3% ~ 4% 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由垃圾填埋产生。垃圾填埋后,垃圾中的有机物进行好氧分解,时间可能持续数天或数月,当填埋区内氧被耗光,垃圾中的有机物生化反应进入厌氧阶段。有机物厌氧分解生成的气体为 CH4、CO2。由于城市垃圾往往经过人工收集和管理,因而很容易形成厌氧条件,创造产生 CH4的途径。所以城市废弃物处理的 CH4排放在西方城市清单中往往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绝大部分以填埋形式处理,占全部处理量的 70% 以上。因此,清洁、有效地利用垃圾填埋场产生的 CH4,是中国城市废弃物低碳发展的方向。
五、城市低碳规划重要措施
1.城市低碳措施的原则
城市低碳措施的设计原则可以借鉴 Stern 等人基于行为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①将高影响行动设定为优先级。②提供足够的财政激励。③有力地推广项目。④利用可靠的信息辅佐决策。⑤项目简单易行。⑥提供质量保证。
2.低碳措施需要侧重考虑的内容
城市低碳措施需要侧重考虑各类技术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支持措施同时,对于各类低碳措施和技术,应该估算出其成本或者对 GDP 的影响,减排潜力大小以及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决策者明晰在多少投入的情况下,能获得多少环境、经济、社会收益,以便决策者的决策能得到各执行部门和广大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国际城市在低碳发展战略中比较注重经济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就业率等)。首尔的“低碳和绿色增长总体规划”中提出 2030年将会带来 100 万个就业岗位; 西雅图低碳发展规划中清洁技术提供工作岗位的比率比全美平均水平高 64%等。
六、结论
尽管中国许多城市已经确立低碳发展之路,也积极编制了城市低碳规划,但是作为一个学术方向,中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属起步阶段。当前已经完成的一些城市低碳规划的许多内容还是传统城市规划和城市专题规划的套用。城市低碳规划与中国城市以往各类规划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区别,即其有非常明确的碳排放约束作为核心目标,其他各类路线图、重点方向和措施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服务的。所以城市低碳规划逻辑性非常强,可考核性和可测量性强。这一点国内城市和国外城市完全一致。本文在研究中国城市低碳规划的逻辑框架时,提出了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国际城市低碳规划普遍面临的,有些是中国城市特有的,但理清中国城市低碳规划的逻辑思路和解决的重点问题,无疑是中国城市低碳规划发展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蔡博峰.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01).
[2]戴洁.碳减排项目设计原则[J].中国环境科学. 2010(12).
1、前言
英国作为作为全球低碳经济的先行者,于2003年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低碳发展的理念不仅着力于解决其本国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经济发展升级转型的问题,还推动了世界范围的低碳经济发展变革。2010年深圳市政府与国家住建部签订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气候条件下的渐进常态化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将深圳逐步建设成为全国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典范。深圳市通过借鉴英国建设低碳社会的经验,学习其法律法规建设、低碳技术推广模式、民众认知提升等多个方面的做法,探索并实践适用于深圳推广实施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
2、英国低碳建设方法
2.1 高度重视
英国通过改变现行的高碳型经济增长方式将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获得了更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和更高层次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低碳工业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三个配套文件。到2050年英国CO2的排放量将消减80%(在1990年基础上),英国在其《低碳转型计划》中明确了从2010年到2020年英国低碳转型的路线图: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08年的基础上削减18%。
2.2 加强立法
为配合低碳发展战略,英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低碳发展相关政策法规,2002年颁布的相关建筑法规规定了建筑行业能耗标准;2005年出台的《公路运输可再生燃料法》要求交通燃料供应商必须出售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燃料。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首个立法进行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
2.3 建立减排政策措施体系
英国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措施体系,该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行政制约
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明确各行业的减排目标、任务和标准。自2003年开始,英国政府已开始要求电力行业供应商所提供的电力中,3%的电力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2010年要达到10.4%,2015年增加到15.4%[1]。建筑行业则严格执行《欧盟建筑能耗标准体系》。2005至2008年间,英国政府每年投入4.4亿英镑用于技术创新和旧房改造,以配合建筑标准的实施[2]。
(2)经济杠杆
英国于2001年4月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Climate Change Levy),征收对象包括使用能源的工业、商业和公共部门。主要是对电力、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固体燃料(如煤)等供应者,如果企业与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并完成规定的减排目标,则可减免80%的气候变化税[3],迄今已取得减排6000万吨CO2的成效。
不仅如此,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UK ETS)的国家,该交易体系已于2005年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伦敦已成为世界碳市场的中心,全球碳交易总额的80%在伦敦完成。
(3)技术保障
英国政府一直大力扶持低碳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以此降低能源替代成本,并通过向全球提供技术转让而获得经济效益。2001年,英国成立碳信托有限公司(Carbon Trust),该公司成立以来,帮助众多英国企业累计减排温室气体1700万吨,节省能源支出超过10亿英镑[4]。而其研发的PAS2050碳测量系统已正式被英国标准协会推出,成为测量产品碳足迹的新标准,该标准将帮助企业了解自己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据此采取减少供应链中碳排放的针对性措施。
为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2002-2008年间,英国政府每年提供5亿英镑用于可再生能源及低碳排放技术的研发,表1总结了英国在这5年中投资的低碳技术项目。
表1 2002-2008年英国低碳技术项目汇总
根据计划,英国政府对再生能源项目的财政支持在2020年前将达到20亿英镑。
2.4制订节能降耗目标
英国政府对重点行业如能源领域、建筑、交通等的能源使用状况及节能潜力进行详细评估和定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节能降耗目标,然后将这一目标分解到各个行业部门。
能源领域是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6%。目前这一领域的减排重点主要包括:电力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义务;政府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研发的投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通过发展热电联产、微热电联产技术,提高能效。到2020年,将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5%,减少电力消耗8%-15%,减少天然气消耗13%[1]。
建筑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量的27%。为降低新建筑物能耗,英国政府实施了严格的能耗标准体系,于2007年颁布了《可持续住宅标准》,对住宅建设和设计提出了可持续性新规范。该标准对所有房屋节能程度进行“绿色评级”,分A-G七个级别,A级为节能效果最优,G级为节能效果最差,并颁发响应的节能证书。政府还设立了“绿色住家服务中心”,免费为F级或G级住房的购买者提供改进房屋能源效率的相关措施。
其他行业如交通、农林业以及其他公共部门的主管部门同样制定了类似的行业减排政策和措施,并得到有效实施。
2.5 明确职责
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是最主要原因。在温室气体引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效应中,CO2的作用高达77%。因此,减少CO2 的排放对于控制温室效应、减缓全球变暖至关重要 。
中国政府在2010年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首次宣布温室气体减排清晰量化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CO2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当前CO2 的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部门,而火电行业是总排放量的主体。因此,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电力行业势必将成为CO2 减排的主力军。中国有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实现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是我国电力行业所面临的时代议题。
国家统计局的2008 年统计公报显示,2008 年全国6000 kW 及以下电厂发电消耗原煤13.4亿t,火电耗煤量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53%。因此燃煤锅炉排放废气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1、火电行业节能减排的措施
1. 1通过“上大压小”政策,实现结构减排逐步淘汰小火电机组,分期分批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各类生产设备和落后工艺作为减排的基础保障。通过淘汰小火电机组,可以提高煤炭利用率和热效率,使发电耗煤系数大大降低。力求用最少的煤生产出最多的电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通过“上大压小”政策可以达到一定的节能减排效果,但随着火电装机总量的增加,煤炭用量也在增加,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碳减排的任务。
1. 2提高电力工业的烟气脱硫,实现工程减排提高电力工业的烟气脱硫,提高现役燃煤机组脱硫排放的比例,对新建项目要求全部上脱硫装置,实现工程减排。
1. 3扩大清洁能源的比例,减少煤炭消耗总量。电力企业在“上大压小”、工程减排的同时,积极研究开发清洁能源发电技术,扩大核电和水电在总能源中的比例,积极推进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等能源利用技术,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实现管理减排。
2 、使用清洁能源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
由上述可知,目前的“节能减排”对策已经有效减少了SO2 的排放“, 上大压小”和SO2 工程减排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SO2 减排的压力。随着GDP的增加,我国一次能源消耗的煤炭总量依然会增加,还解决不了NOx 和CO2 的减排问题,使火电能源利用的环境成本大大提高。
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变革,低碳经济成为未来各国发展的共同选择,新能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我国各种形式的新能源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预计到2020 年,水电、核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合计将达到430GW(其中水电300GW、核电40GW) ,占当时总发电装机容量的36%,尽快加大清洁能源占电力能源的比例。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严格控制能源消耗的煤炭总量,才能在减排SO2 的同时,减排NOx 和CO2 。
2. 1 核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核电成为低碳能源供应的支柱。发展核电可改善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也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的有效途径和减缓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我国核电发展势头强劲。2008 年底,我国已建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3个核电基地。
2. 2风电产业进入大发展期在全球能源趋紧和节能减排双重压力下,风力发电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绿色能源之一。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目前全球排名第四,以目前发展势头来看,未来3~5 年,将有望达到世界第一。与太阳能相比,风力发电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发展风电产业符合国际能源发展大趋势。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尚有诸多瓶颈:风电零部件,特别是轴承、电控系统等受制于人,影响企业规模发展;缺乏风电设备制造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需要建立风电技术公共平台、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和质量保证控制体系。
2. 3水电产业潜力空间仍然很大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电开发具有综合效益,且是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 ×1012 kWh/ a , 技术可利用量达2. 47 ×1012 kWh/ a ,特别是我国已完全掌握大型水电开发技术,且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保护生态的法规体系,使加快水电开发具有现实可行性。
3、低碳经济下电力技术的研究展望
低碳经济是基于能源消耗导致污染环境,又引起气候异化的客观事实,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实施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全球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就对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各种政策和措施,从其取得的经验及成效上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与措施
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已完成工业革命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这条道路上无论是在制定发展战略与政策、严格法制和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上都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一)制定规划与政策,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1.把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英国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低碳经济”概念最早见之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明确提出了2010年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标,即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立低碳经济社会。2007年至2009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能源白皮书》和《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能源总体战略,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政府预算框架内特别设立碳排放管理规划的国家。从2006年起,日本政府也出台了多项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引领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如2006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的《国家能源新战略》,提出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六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到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议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新经济成长战略》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与战略,描绘了日本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环境战略。2007年年底,欧盟委员会也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欧盟低碳经济发展。
2.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一是制定税收政策。近年来英国为了确保其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实现,推出了两种政策手段:即在其“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了征收气候变化税。计税依据是根据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使用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等则可减免税收。二是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即对所有电力供应商都制约于一定的可再生能源法定配额,目的在于鼓励企业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英国积极培育和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及建立了碳基金。美国政府提出的新能源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建的节能住宅、高效建筑设备等都实行减免税收,并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设立国家建筑物节能目标;与此同时,美国对在2006年到2010年之间购买柴油轿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给予最高3400美元的税收返还;一些州政府如加州政府还对使用清洁环保汽车实行直接补贴。法国也宣布了一系列结合税务和投资的环保措施,从农业、交通、住房建设等方面入手,要让法国成为对抗全球变暖的先锋。
(二)采用法制手段,强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1.制定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英国是最早制定低碳经济法律的国家之一,在2007年6月英国就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近年来十分重视节能减碳,从2007年以来,美国颁布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这些法律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日本国会则在2008年中,分别通过了《能源合理利用法》修正案、《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法》,经济产业省修改了《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此外,还颁布实施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法律,构建了由能源政策基本法立法为指导,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能源利用合理化、原子能立法等为中心内容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德国政府也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供暖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使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从2008年1月起,欧盟公布了包括《欧盟碳交易机制修改指令》,《碳捕集与封存(CCS)指令》、《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指令》和《关于为实观欧盟2020年减排目标,各成员国减排任务分解的决议》等五个立法建议,强化低碳经济的立法。
2.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减排目标落实及监督管理。为了有效地贯彻实施低碳经济,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相关的机构,负责减排目标落实及监督管理。如英国政府就成立了“气候变化委员会”,负责研究减排目标落实情况,并向政府提供独立的专家建议和指导等。日本政府主要以细化管理政策完善法律制度及监督。如对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人员实行“节能减排管理师制度”,对能源消费总量不同的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制度,根据能源消耗多少对能源使用单位进行分类,对各类建筑物实施用能管理制度,用能超过限额的建筑物配备能源管理员,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节能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等等。
(三)重视低碳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1.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低碳产业技术研发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自2008年以来,发达国家就十分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如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成立了专门的国家级有关低碳经济研究机构,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研发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日本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重点开发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澳大利亚政府持续投资于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关键的低排放技术,并将低排放技术的重大突破作为低成本的长期的可持续减排的关键所在。
2.加大低碳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美国是世界上低碳产业投入最多的国家,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底美国就对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开发就提供了150亿美元的拨款。近期又计划投入10亿美元集成最先进技术建造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的煤基地发电站。日本则投入巨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光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发,打造低碳产业链。英国则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以及低碳排放技术的投入,在2002~2008年间,英国政府每年提供5亿英镑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投资3.7亿英镑成立国内“环境变迁基金”,推动环保技术产业化;投资10亿英镑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计划2020年前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财政支持达到20亿英镑。澳大利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直接资助和投资已经超过35亿澳元;政府设立的5亿澳元的低排放技术示范基金吸引了近30亿澳元的投资。
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效应
(一)承诺减排目标,减排效应明显
1.明确承诺减排目标。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发展低碳经济,各国先后就本国减排目标作出了承诺。英国政府在2003年就提出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建立低碳经济社会。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计划中,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此外,欧盟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O%,如果其他的主要国家采取相似行动则将目标提高至3O%,到2050年希望减排6O%~8O%。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日本新的防止全球变暖对策――“福田蓝图”,表示日本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使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
2.取得了明显的减排效果。2006 年以来,几乎所有的欧盟的单位GDP碳排放增长趋于下降。瑞典和荷兰的碳排放已保持稳定,而在很难控制的运输行业,瑞典和日本已经稳定住了碳排放。英国国内政策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如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吸取了英国排放贸易制度中很多有益的元素。据英国环境-食品-乡村事务部(DEFRA)的资料显示,2005年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欧盟温室其他排放贸易机制的作用)是629.2Mt二氧化碳当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18.8%。预计到2010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为592.2Mt二氧化碳当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23.6%,是英国承诺《京都议定书》目标的2倍。
(二)再生能源投入逐年增长,产业发展正在崛起
1.再生能源投入快速增长。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投入。日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以及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据日本内阁府2008年9月的科学技术相关预算数据中,仅单独立项的新能源技术的开发费用就达近100亿日元,其中创新型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预算为35亿日元。美国也将发展新能源作为重要内容,于2009年2月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7870亿美元。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投资汽车节能技术。
2.新能源产业正在崛起。英国风力资源丰富,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站于2000 年12月开始建设,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英国已成为全球拥有海上风力发电站最多、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而且其陆、海风力发电站的电量足够向280万家庭供应电力。到2009年,英国在全世界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3万亿英镑,从业人数达到88万人。德国也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占整个德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已由2003年时的3.5%提高到2008年的8.7 %。发电行业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在2008 年时已达到17%。瑞典则重视环保型汽车产业的发展,2007年1月至6月,瑞典共销售了23058辆以节能和低废气排放为标志的环保型汽车,同比增长25%,其产值位居欧盟各国之首。
参考文献
[1]蓝庆新.《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借鉴》.《经济导刊》.2005(10)
[2]杨明钦.《美国经济危机的复兴与应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的关系》 .《中国能源》.2009(4)
[3]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0
通讯作者:赵黛青,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与低污染燃烧技术。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博士后基金(编号:y107b21001)。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 广东 510640)
摘要 减排和适应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任务。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承受能力特别脆弱,同时面临着减排和发展任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促使适应和减排联合行动能发挥协同效应,降低减排和适应成本,取得增量社会效益。适应分为增量型和发展型活动。在国家规定的减排和适应重点活动领域中,挑选出能源领域减排与增量型适应活动进行协同效应分析,至少有4个强协同效应和10个弱协同效应发生。以广东省为例,增量型适应活动和能源领域减排措施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工程性适应项目建设与低碳能源生产、消费的关联效应,提高能效有利于工程性适应项目的建设;海岸带适应措施增加碳汇和节约减排成本;城市绿化建设通过有目的的公共设施建设,缓解气候灾害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节约适应成本,同时增加碳汇和节约减排成本。减排和适应行动的联动机制是未来发展中国家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减排;适应;协同发展;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X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6-0089-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6.016
气候变化已经对自然和人类环境产生了可辨别的影响(IPCC AR4)[1],减排和适应是人类社会未来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科学研究表明,即便采取减排行动,到本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也会上升2 ℃左右,预计未来100年仍将上升1.1-6.4 ℃[2]。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适应正在发生变化的气候系统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哥本哈根会议后,全球参与减排已经成为共识,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减排、适应和发展经济三重任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如果将减排和适应行动整合在一起,发挥政策的多效功能,将有助于低成本的实现减排与适应双重目的。
1 减排与适应协同发展是我国中短期的研究重点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海岸线长,经济增长迅速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各区域面临的气候风险类型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差距很大。据权威机构统计,1990年至2000年,全国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4 500人,经济损失占GDP的3.4%,2001年至2008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的2.8%。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所占的比例最大,约为自然灾害总量的70%,每年受气象次生和衍生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 000-3 000亿元,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3]。我国的气象灾害具有多发、频发,灾害种类繁多且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中部地区主要是农业部门受灾,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近百亿元[4];沿海极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海洋灾害威胁,由于沿海城市是人口稠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一旦发生气象灾害,经济损失巨大。以广东为例,近15年来,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超过1 500亿元,平均每年上百亿[5]。OECD(2007a)对于全球暴露于洪水风险中的沿海城市按照人口和社会资产排序,中国的广州、上海、天津、宁波等城市均位列风险最大的前20个城市之中。积极采取适应行动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前列,据国际能源署最新的《2010年世界能源主要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达到6 550 Mt[4],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实施减排行动迫在眉睫。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和行动计划,一方面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方面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但是,有效实施减排和适应行动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资金匮乏、技术落后,还担负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重任,如果减排和适应行动同时进行,将给国内经济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而目前《公约》资金机制提供的资金规模远不能满足欠发达国家和小岛国的适应性资金需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加难以从中获得气候资金援助。因此,我国需要另辟蹊径,在能力建设过程中减少适应性排放,在减排过程中考虑适应措施,使减排和适应协同发展,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适应和减排的共同行动领域研究
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减排温室气体和适应气候变化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2007年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规定了我国在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其中适应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森林及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海岸带及沿海地区。减排活动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工业生产过程、城市废弃物排放、农业和林业等方面,因此,一般直观认为减排和适应活动的协同效应发生在林业领域,如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同时又增强了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事实上,两者合作的领域不限于此,通过对适应和减排活动领域进行细分,可以找出适应活动可能产生的正负排放影响,并由此确定两者协同行动领域。通过减排行动提高适应能力建设,同时通过建设适应能力支持减排行动,发挥减排与适应的协同效应,将是未来低碳发展的主要模式。图1展示了减排与适应协同发展领域的一种可能性。
2.1 适应活动带来的正排放效应
从微观上看,适应活动的四大领域主要落实在城市基础设施、建筑环境的加固与改造,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的调整,选育抗逆品种,加强森林资源、湿地的保护,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对海平面上升进行
防护,病虫害的变种与防治等方面。在不考虑排放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使用高能耗材料和设备、修建防洪大坝防止海平面上升将产生对水泥、石灰、钢铁需求,这些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将带来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在选育抗逆品种时,增加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可能降低地力、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适应活动产生的垃圾没有采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进行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和堆肥处理,也将产生新的排放问题等,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排放问题,是适应性排放的主要来源。
2.2 适应活动产生的负排放效应
研究与开发森林病虫害防止和森林防火技术,选育耐寒、耐旱、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可以降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也能发挥增强碳汇的功能。沿海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清洁能源建设,发展潮汐发电、海上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可以替代一部分化石能源,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和建造防护林体系,可以进一步保护现有森林碳储存,增加陆地碳贮存和吸收汇。
2.3 减排活动对适应的影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适应活动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第一,在中期,通过提高能效节约资源,为适应活动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增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建设防护林体系等可以起到加强农区畜牧业发展、增强畜牧业生产能力的作用,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二,在长期,减排活动将带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下降,气象灾害等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将逐渐减少,在适应气候变化上的投入可以逐渐转移出去。
2.4 适应与减排的协同发展领域
在适应行动中将排放因素考虑进去,有可能在增强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同时减少适应性排放、增加碳汇,产生倍增的社会效益。适应与减排活动有两个重要内容:第一,确定协同行动发生的领域。从《国家方案》已经制定的重点减排和适应领域中寻找二者结合的可能性;第二,在已经确定的协同领域中,对每个协同行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比较协同行动的成本收益与单独行动的成本收益大小,选择协同行动方案,论证经济可行性。目前国内对减排与协同行动领域的讨论较少,因此本文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尝试勾勒出适应与减排协同发展的轮廓。
2.4.1 减排项目中水电开发与防洪适应活动的协同行动
为防洪而修建大型水坝有利于提高地方适应能力,但是会增加适应性排放;为减排而增加的水电开发将减弱地方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因此,在水电项目设计时,将水电站对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考虑进去,使新建水电站不仅具有清洁发电功能,还能够发挥防洪、蓄水、灌溉,解决干旱时期的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增强地方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2.4.2 公共设施的新建与节能产品的使用
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有大量的公共设施需要加固与改造,通过政策设计,鼓励和刺激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者使用低碳、节能产品,加强能效管理,不仅可以减少因适应活动产生的排放,还为低碳能源的应用提供了需求和市场,有利于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和温室气体排放。
2.4.3 适应的工程措施与减排生物措施的结合
应对海平面升高的适应性对策中,可以采取生物性护坡措施,一方面加强了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使近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以及沿海湿地得到保护,降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同时通过营造沿海防护林,建立起一个生态护坡体系,可以增加碳汇、减少因单纯修建工程护坡产生的排放。
2.4.4 农业适应计划与新能源的协同效应
在选育抗逆农作物品种时,除了有计划的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等抗逆品种外,尽量和生物质能源的需求结合起来,为生物质发电提供低价、稳定的原料供应;同时注意选择低排放的高产品种,降低稻田的甲烷排放;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建设过程中,促进秸秆处理和户用沼气技术的使用,推广环保型肥料,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排放、提升地力,增强农田土壤碳贮存。
2.4.5 减排技术的创新要结合适应项目
节能减排技术主要应用于工程和生产过程中。在适应活动中,重点促进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的发展,使节能减排与适应性建设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实施太阳能光伏屋顶计划。
2.4.6 在减排行动规划中整合适应行动
在建设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的同时,增设有关适应能力的子数据库,记录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各方面的影响,分类整理,有利于加强健康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控制预防工作,以便更好地预报和监测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3 协同发展的途径
《国家方案》规定了五大减排领域,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是减排行动的重中之重。每一个减排领域内都有无数个可以和不同适应项目进行协同行动的子领域;每一个适应活动也有无数个项目可以和不同的减排活动发生关系。按照地区面临的气候风险和适应能力,适应活动分为增量型适应行动和发展型适应行动。不同类型的适应活动侧重点不同,与减排行动协同发展的领域也有所差异。根据本文选择的案例城市特点,以下将以能源领域减排行动与增量型适应活动的协同发展为例,浅析减排与适应发展的途径。
3.1 增量型适应的界定与活动领域
增量型适应活动一词由中国社科院专家首次提出,针对的是发展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仅仅需要应对新增的气候风险所需的适应活动。例如,对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建成,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社会经济系统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只有在出现新的气候与环境变化风险时,需要额外的新增投入,以弥补原来基础设施设计的不足部分。这样的适应活动称之为增量型适应。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经济财富总量很大,气候风险主要集中在极端气候灾害(洪涝、台风)、健康风险和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河口海水倒灌等方面。另外,气候变化伴随的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的增多,对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加大,而且由于全球变暖,也将加剧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的增长趋势,对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我国的增量型适应活动主要发生在第二、三产业。同时,这些地区的工业和第三产业是支柱产业,能源消费量大、能源结构以火电为主,是主要的排放源,也是减排的重点领域。可见,在沿海发达地区,增量型适应活动和减排行动的重点领域都集中在第二、三产业。
3.2 增量型适应活动与能源领域减排的协同行动
以下将按照《国家方案》制定的能源领域减排重点工作(包括能源结构与能效提高)和适应活动的主要内容,结合增量型适应的特点,以现有减排和适应行动的有关资料和实证活动为基础,列表逐一分析减排和适应活动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其展开顺序依次为:从适应活动角度判断与协同行动的可能性;从减排活动角度判断协同行动的可能性;在以上分析基础上综合判断协同行动的最优领域。其中,“+”代表有协同行动的可能;“-”代表减排与适应此消彼长,“±”表示不同的具体项目有不同的效应,“0”表示无法协同行动。
在进行综合判断时,假设“+,+”表示减排行动可以通过某种设计有利于提高适应能力,同时适应行动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减少排放,那我们就说这是强的协同效应;假设“+,0”或者“0,+”表示减排行动/适应行动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有利于提高适应能力/减少排放,却得不到相应的反馈,我们就认为这是弱的协同效应;假设结果为“±,0”或“0,±”或“±,±”,则无法从现有结果判断是否可以协同行动,需要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分析;假设出现“0,0”的结果,代表无法协同行动;如果得到“-,0”或“-,-”的结果,代表负的协同效应,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两者无法同时实现目标,是零和博弈的关系。
由表1可见,大多数适应性项目有利于减排行动的实施,对低碳能源的生产、消费和节约减排成本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在城市防洪建设中,通过屋顶花园、城市绿地的建设,一方面增加城市碳汇,减排CO2;另一方面通过土壤植物的固水功能,减少城市内涝的形成(丹麦实证经验)。城市建设过程中,鼓励使用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保证城市电力供应系统稳定,增强人类适应极端天气的能力,同时,为低碳能源创造市场,降低减排成本。又如,变单纯的水力发电站为以发电、饮水、灌溉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节约了抗旱的能源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提供了低碳能源的消费需求,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效应(向家坝水电站)等等。从适应行动对能源领域减排活动的影响看,四种适应政策都有利于节约减排成本,证明减排和适应的协同行动至少具有经济效益。
表2从减排角度分析了减排政策对适应的影响。由于减排和适应活动的对象和内容有所不同,表2和表1有着不同的结果。如,低碳能源的生产虽然有利于工程性适应项目的建设和农田抗旱防涝能力的提高,但是对城市绿化和海岸带适应气候变化活动不能发挥作用;尽管适应行动在许多方面有助于节能减排,但是节能对适应性项目没有任何正向反馈。
从表1、表2可见,许多适应性措施有利于减少排放,一些减排措施也有利于适应行动。但是最终减排和适应活动是否存在协同效应,需要从表3中寻找答案。
表1 从适应角度看协同行动的可能领域
Tab.1 Collaborative field from adaptation angle
表2 从减排行动看协同行动的可能领域
Tab.2 Collaborative field from mitigation angle
表3 减排与适应可能的合作领域
Tab.3 Collaborative field of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注:括号内左边符号代表适应行动对减排的影响,右边符号代表减排措施对适应行动的影响。
从表3可见,在20个可选择的协同行动中,出现了4个强协同效应,10个弱协同效应,占整个选项的70%。这表示增量型适应活动与能源领域的减排活动在许多方面可以合作实施。协同效应主要发生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新建适应性工程与低碳能源供需相结合,在应对气象风险的同时可以减少适应性排放;第二,农田抗旱措施和能源领域的各项减排措施有着不同程度的协同效应;第三,海岸带适应性措施中考虑减排行动,可以起到节约减排成本、节约能源和促进低碳能源生产的作用;第四,低碳城市建设中的适应与节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得以实现。总而言之,对减排措施(适应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将政策的适应(减排)效果考虑进去,可以重新确定政策的优先性。下面以广东省为例进行增量型适应与能源领域减排行动的协同效应分析。
4 案例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4.1 广东省面临迫切的适应要求和减排压力
广东位于欧亚大陆南端,濒临海洋,全省海岸线长达4 114 km,处于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南海季风区。在全国44种主要自然灾害中,广东占有40种,其中气象灾害占80%以上,随着经济结构转变,受灾领域由过去的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同时,由于广东经济总量大(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人口密集(珠三角地区聚集了全国约3%的人口),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对广东产生的影响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4.2 广东省适应与减排的重点领域
根据近年广东二氧化碳排放结构数据,电力和工业的排放占总排放的80%以上。在电力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0%,处于基础地位,2007年广东省总装机5 885万kw・h,火电所占比例为76%;从电力消费结构上看,工业、交通占据较大比例。据有关专家预测,广东至2020年电力需求将达到7 300亿kw・h左右,未来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就意味着广东的重点减排领域落在工业和电力行业,通过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减少来自能源和工业的CO2排放将是未来减排行动的目标。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是日益增加的气候风险使得广东的气候脆弱性增加,有必要通过增量型的适应活动使广东地区抵御增加的气候风险,逐渐适应气候变化。从《国家方案》制定的适应重点领域和广东省暴露在气象灾害中的主要受体看,广东的适应活动主要发生在沿海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海岸带防护建设上。因此,广东适应与减排的重点领域在增量型适应活动和能源、工业领域。
4.3 适应与减排的协同行动途径分析
适应有三个关键特征:一是适应具有地域性,适应措施需要根据地区的特点进行设计;二是适应途径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由于适应涉及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修复能力、水资源的利用、农业的抗灾能力、经济能力等,而这些因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增强某个部门的适应能力必定对其他部门产生影响,只有综合性的适应政策才具有政策效果。三是适应必须与发展目标相契合。根据广东的排放结构和经济特点,减排和适应的主要领域在能源和海岸带及沿海适应能力建设上,表3列出了有关能源领域减排措施和增量型适应行动最有可能取得协同效应的领域,其中有三项适应行动适用于广东省:工程性适应项目、海岸带适应措施和城市绿化措施。下面就这三项适应行动与减排行动的协同发展的途径进行分析。由于适应途径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难以对各适应项目和减排行动的协同效应进行泾渭分明的分析,譬如,海岸带适应措施属于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城市建设中包含部分工程性适应项目,为避免重复,本文拟对每个适应与减排可能产生协同效应的项目进行有选择的分析:
4.3.1 工程性适应项目
工程性适应项目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排放,如建设防洪大坝会改变土地利用类型,产生土地利用碳排放;修建大坝所需的钢筋、水泥等都是高耗能高排放产品,这样的适应项目增强了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但也产生了碳排放。将防洪大坝和水电站建设结合起来设计,有利于降低减排和适应成本。目前广东有10个水电站,分别位于从化、深圳、东莞、珠海、广州、湛江等地。由于未来广东面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对这些水电站进行防洪抗旱配套设施建设,增加蓄水灌溉功能,一方面能变害为利,充分利用水资源进行发电,提高发电设备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发挥蓄洪抗旱功能,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水电站的建设受限于水资源分布,广东水电站建设已趋于饱和,未来通过建设大水电站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的可能性不大,目前广东正在大力发展太阳能、海上风电和核电产业,深圳被称为“太阳能光电产品”生产基地。这些低碳能源建设在规划中可以将增强适应能力考虑进去,综合规划,将取得巨大的减排和适应协同效应。如在可再生能源项目选择时,海上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应该列为广东省低碳能源首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变害为利,通过开展减排活动增强适应能力;同时,在工程性适应项目设计中,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管理,规定低碳能源比例,增加低碳能源的需求量,促使低碳能源生产规模化,降低生产成本。如在城市防洪防涝建设中,为了应对气候风险增加或加固基础设施建设时,对公共建筑、厂房进行太阳能光伏建筑改造,由于太阳能资源取之不竭,不容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增强了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太阳能的应用也提高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了减排目的。
4.3.2 海岸带适应措施
海岸带及沿海地区的适应措施主要是强化应对海平面升高带来的灾害影响,采取护坡与护滩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通过加高加固海堤工程,强化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防护对策。在对这些适应措施进行可行性评估时,需要将措施的减排效果考虑进来。如果将栽培红树林与护坡护滩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的修建防洪堤坝。不仅可以降低海平面升高带来的海水入浸风险,还由于红树林具有碳汇作用,在适应的同时有助于减排,节约减排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可以作为海岸带适应措施的首选项目之一。
4.3.3 城市绿化措施
和城市园林规划不同,适应性城市绿化措施的目的不是增加城市美感和改善人居环境,而是通过有目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缓解气候灾害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例如:公园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蓄水、防涝和灌溉结合在一起,如增加喷泉池的蓄水量,可以在发生暴雨的时候减少城市内涝积水,缓解城市泄洪压力;同时这些景观性蓄水池在旱灾时也可为人畜饮水提供水源。鼓励屋顶花园建设,也同样可以起到利用植物和土壤固水的作用,增强洪涝灾害来临时的城市适应能力。城市绿化建设的减排效果直接体现在增加碳汇和节约减排成本上,同时也减少了为修建适应设施而增加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
除了以上三种措施具有协同效应外,在能源领域的其他减排行动和能源领域外的减排行动也会与一些适应措施产生协同效应,如,在进行低碳宣传和培训时普及适应知识,教会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和灾害自救等。这些潜在的协同行动是否能够发生,以及能够发生多大的协同效应,取决于具体的减排和适应行动设计,只有那些将减排和适应行动进行综合考虑的设计方案才能达到协同效果。
总体上看,减排和适应的协同发展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第一,发现各项目之间的耦合关联;第二,找到合适的技术;第三,收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预测未来排放情景,提出相应的适应措施;第四,识别和协调双方利益相关者,科学管理制度,防止政出多门,相互干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EB/OL]. http: / /Ipcc. ch.
[3]南焱.自然灾害之惑[J].中国经济周刊,2009,(11):14-20 .[Nan Yan. The Problem of Natural Disaster[J]. China Economic Weekly, 2009,(11):14-20.]
[4]彭湘荣.我国中部地区每年气象灾害损失数百亿元[N/OL].(2007-04-29).[2010-10-15]. hb.省略/newscenter/2007-04/29/content_9931342.htm. [ Peng Xiangrong. Millions Dollar are Loss Due to Climate Catastrophe in the Middle China[ N/OL].(2007-04-29).[2010-10-15]. hb.省略/newscenter/2007-04/29/content_9931342.htm]
[5]柯波.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2000亿元[N/OL]. (2006-11-07).[2010-11-05].finance.省略/stock/t/20061107/00001024849.shtml.[Ke Bo.Annual 200 Billion Dollars are Loss Due to Climate Catastrophe in China [N/OL]. (2006-11-07).[2010-11-05].finance.省略/stock/t/20061107/00001024849.shtml]
[6]李崇银.我国重大高影响天气气候灾害及对策研究 [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3-5.[Li Chongyin.China’s Major High-impact Weather and Climate Hazards[M].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2008:3-5.]
[7]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EB /OL]. 省略/
[8]孙高洋.“适应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当务之急 [J]. 环境经济,2008,(3):38-42.[Sun Gaoya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s the Top Prio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Environmental Economics,2008,(3):38-42.]
[9]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等.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2):51-56. [Lin Erda, Xu Yinlong, Jiang Jinhe, et al.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 (Ⅱ):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Adaptation [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6,2(2):51-56.]
[10]Biesbroek G R.Europe Adapts to Climate Change: Comparing Nation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0,20:440-450.
[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EB/OL]. 2007.省略china.省略/WebSite/CCChina/UpFile/File189.pdf[NDRC, China’s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EB/OL]. 2007.省略china.省略/WebSite/CCChina/UpFile/File189.pdf]
Study o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Taking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WANG Wen-jun ZHAO Dai-qing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20-04
低碳社区建设是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很有必要。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经济快速发展,整个国家正在向低碳经济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低碳社区建设取得很大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中国学习。
一、英国低碳社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元,社区又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因此,家庭低碳化是低碳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在英国,1/4以上的碳排放来源于家庭住宅能源使用,为此,英国政府把家庭节能减排放在低碳社区建设的突出位置。综观英国低碳社区建设,其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以家庭节能减排为重点,实行战略引领、立法保障、项目推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家庭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低碳社区建设的合力。
(一)战略引领
政府从宏观层面明确家庭节能减排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地位,提出家庭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和思路,指导微观层面的具体工作,特别是对能源供应商、建筑行业、家庭住户等的行为加以引导。主要见之于政府能源白皮书、低碳转型计划等重要文件。如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明确提出:为实现2050年CO2减排目标,要支持家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电、气供应商要鼓励其居民顾客投资改善住房节能条件,并提高新建和新装修房屋能源效率标准。2007年《应对能源挑战:能源白皮书》,针对家庭节能减排,提出建立住宅建筑能源效率认证制度,住宅的兴建、租售、抵押等都须通过能源效率认证。2009年《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气候和能源国家战略》明确提出,政府支持个人、社区和企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要求每个人都减少自己的碳排放,政府为个人、社区和企业提供各种帮助,包括实施由财政支持的家庭隔热和能效提高项目。这个计划还对家庭和社区低碳转型作出全面部署,要求通过提高能效和采用低碳能源,使2020年英国家庭温室气体排放比2008年减少29%,2050年家庭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比重由2008年的13%降到接近于零。
(二)立法保障
英国自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及保障低碳发展的法律,其中不少法律都对家庭节能减排作出了规定。如2008年颁布的《气候变化法案》设定了到2050年英国CO2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建立了碳预算制度,并就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碳交易、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等作出规定,对英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对促进家庭节能减排也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能源法案》就小型低碳电力生产的税收返还等作出专门规定。这种小型低碳电力生产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或其他低碳途径的电力生产方式,既可降低电力传输过程的能源损耗,又可将家庭、社区、企业从被动的电力使用者转变为主动使用者,从而推动普通民众参与到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来,使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形成整个社会的自觉行动。在有关建筑法案中,还对建筑节能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英国多次修订建筑法规,不断提高建筑物最低能效标准,促进建筑节能,减少CO2排放。如新修订的建筑法规明确规定,根据目标CO2排放率(TER)来确定新建居民住宅全部能效的最低标准,计算住宅实际CO2排放率(DER),确保DER不大于TER。这就要求新建住宅更加隔热,采暖系统具有更高的能效。从这些情况看,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法律规范,还是能源、住宅、建筑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都对英国家庭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项目推动
英国政府关于家庭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规划部署很多都通过具体项目来落实。这是一种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家庭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即政府确立项目或计划,并安排一定的补助或奖励资金(有的采取其他融资方式),由企业或其他中介组织来实施,发动居民家庭和社会公众参与。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的合力。这里简要介绍几个案例:
1.碳减排目标计划(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CERT)。这是一项针对家庭住宅节能减排的计划,通过能源供应商来实施,主要目的是帮助家庭住户减少CO2排放。该计划要求能源供应商设立针对家庭的碳减排目标,供应商通过采取获得认证的节能、低碳措施来减少家庭的CO2排放。每个供应商都分配一定的碳减排任务,并有责任推广节能减排措施,还可对住户实施强制干预以实现节能减排。供应商通过能源账单把完成碳减排目标计划的成本转移给住户。一般来说,住户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节省的开销远超被转移过来的成本,从而激励住户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据CERT计划最终报告显示,通过项目实施,共减少碳排放296.9Mt CO2,相当于预定减排目标的101.3%。
2.社区节能项目(Community Energy Saving Programme,CESP)。这是一个基于合作、针对低收入地区家庭的能效项目。主要目的是帮助这些地区的家庭住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支出。该项目对能源供应商和生产商提出法定义务,要求其对国内低收入地区的能源用户推广节能措施,提高能效标准,并实现19.25 Mt CO2的减排目标。据CESP最终评估报告,能源公司实现碳减排16.31 Mt CO2,相当于预定减排目标的85%。
3.智能电表实施项目(Smart Metering implementation Programme)。根据英国低碳转型计划确定的到2020年所有家庭安装智能电表的要求,2011年英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在全国范围推广智能电、气表的计划,到2019年底全面完成。计划投资113亿欧元,在英国3 000万个家庭和企业中安装5 300万个智能电表。据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DECC)预计,到2030年,智能电表将产生186亿欧元的效益。安装智能电表可以使用户获得实时信息,了解能耗情况,控制能源使用,节约能源开支,减少CO2排放。能源供应商可以获取准确数据,有利于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智能电表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而智能电网能更好地管理整个电力系统的需求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尽管英国国内有关部门对这个项目的风险还有不同的看法,但它促进家庭低碳减排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4.低碳社区挑战赛(Low Carbon Communities Challenge,LCCC)。这是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环境食品和乡村事物部支持的针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创新性项目。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在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等地区选择22个社区实施(由社区提出方案后按一定程序确定),给每个社区提供约45万英镑的奖励性资助。该项目旨在支持社区低碳技术创新,采用低碳措施(组合),包括新型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及房屋隔热节能等,并组织开展有关活动,积累低碳社区建设经验,掌握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数据资料,示范带动其他地方低碳社区建设。据DECC的项目评估报告,项目社区共实施了8 206项低碳措施,包括安装节能灯、锅炉外套、空气源热泵、风力涡轮机、1.2MW生物质供热系统等,每年可减少3 062 091kgCO2排放。该项目的实施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以家庭节能减排为重点的低碳社区建设提供示范,并促进社区居民低碳节能意识的提高。
5.“边省边付”节能试点项目(Pay As You Save,PAYS)。该项目旨在探索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来激励住户在家中安装节能、微型发电设施,采用可再生供暖技术等。这个项目由DECC和社区与地方政府部安排,由节能信托基金会(Energy Saving Trust)负责实施和管理。该项目给每个物业单位提供2万英镑贷款用以支付节能措施费用,利率为零,还款期最长可达二十五年,安装太阳能板还可享受上网电价(FIT)优惠。参加试点的家庭可受惠于能效提高、微型发电技术,在家中进行实心墙隔热改造、安装太阳能板等而不必支付预付成本,而且能够减少家庭能源支出和CO2排放。
除上述项目外,英国政府还实施了很多类似的项目,如可再生供暖激励(Renewable Heat Incentive,RHI)、绿色方案(Green Deal)、绿色社区项目(Green Communities Programme,GCP)等等,来推动家庭、社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CO2排放,在低碳社区乃至低碳社会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英国经验对中国低碳社区建设的几点启示
中国低碳社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既要走自己的路,又要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英国经验对中国低碳社区建设的启示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把家庭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社区建设的重点
英国从其1/4以上碳排放来源于家庭住宅的实际出发,把家庭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做,不仅抓住了碳排放的重点领域,而且也抓住了家庭及社会的主体――广大民众。民众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直接实现家庭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其低碳意识,有利于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中国家庭碳排放水平虽然低于英国,但仍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以家庭节能减排为重点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很有必要。中国家庭碳排放主要由居住和居民交通两部分构成,居住碳排放主要包括生活用电、冬季采暖和日常炊事(其主要燃料为煤炭、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等所产生的碳排放;居民交通碳排放主要包括私人交通(私家车、出租车)和公共交通(公共汽车、轨道交通)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住房面积越来越大,私家车越来越普遍,家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越来越多,加强家庭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紧迫。必须把加强家庭节能减排放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突出位置,放在中国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整个国家低碳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不仅要通过家庭节能减排促进家庭和社区的低碳发展,而且要通过家庭节能减排不断激发和增强人们的低碳意识,真正使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当然,低碳社区建设也不能完全局限于家庭直接的节能减排,垃圾处理、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得统筹兼顾,以形成绿色低碳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二)加强家庭节能减排的顶层设计
英国政府从宏观层面提出一系列指导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关于家庭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政策安排和工作部署,并作为整个国家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推进家庭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历来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规划,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方案也对节能减排提出要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有的规划设计、政策安排过于宏观和笼统,目标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够强,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则对产业、行业节能减排强调较多,对家庭节能减排重视不够;政府虽然很重视但却没有很好地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家庭和企业身上。从英国经验看,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把家庭节能减排与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结合起来。总体战略要充分体现家庭节能减排要求,家庭节能减排要切实融入总体战略之中。二是明确家庭节能减排目标。应该加强家庭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和分析预测。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与整个国家低碳发展水平和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这方面工作研究不够深入有关。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必须高度重视。
(三)健全促进家庭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
英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法律保障。虽然专门针对家庭节能减排的不多法律,但气候变化法案、有关能源法案和建筑法规都对家庭节能减排包括节能技术、设备和清洁能源使用等作出规定,有效规范和促进了家庭节能减排。中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低碳领域的法律制度,也没有专门针对家庭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现有能源、节能减排、建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有的虽然涉及家庭节能减排,但不论从立法理念、角度,还是从立法的针对性和份量来看,对家庭节能减排都强调得都不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国内低碳经济不断发展和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有必要制定一部类似英国《气候变化法案》的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的纲领性法律,并制定、修订、完善有关能源、资源、环境、建筑等法律法规,以更好地体现低碳发展的要求,更好地适应家庭节能减排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可制定专门针对家庭节能减排的法律或法规,全面规范家庭节能减排行为,促进家庭低碳发展,为低碳社区乃至低碳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家庭节能减排的项目支撑和推动
通过政府支持和引导,实施各种促进家庭节能减排的项目(或行动方案)是英国低碳社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少数城市开展了这方面的试点,但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展的工作还不多。应该围绕家庭节能减排有计划地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或行动方案,把家庭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落实到项目上。重大项目要体现国家政策导向,确保项目的实施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给参与者带来实惠的目的。2013年1月,国务院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对包括住宅在内的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提出要求,并对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必将有力推动家庭住宅节能减排。其他项目如低碳供暖、家庭太阳能利用补贴试点等也应深入研究论证并适时启动。此外,还要针对家庭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必要措施,谋划一批项目,并将重大措施和项目转化为国家政策,以推动中国低碳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五)构建有利于家庭节能减排的高效工作机制
英国低碳社区建设模式是一种以家庭节能减排为重点,政府引导和支持、企业和市场运作、家庭和社会参与的高效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既适应英国,也适应于中国。家庭节能减排是促进低碳社区建设、实现整个社会向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家庭的积极行动和共同参与。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除了前面提到的政府要明确家庭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外,关键还要有钱办事。要通过财政预算、税收、金融等多种方式,为家庭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并加强工作指导、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的作用。英国的做法主要是靠能源供应商、生产商和碳信托基金会这样的企业去实施。中国市场化改革在不断深化,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包括价格机制对能源、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使参与家庭节能减排的各市场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得以实现。第三,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性。关键是要让家庭参与者得到实惠。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家庭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支出,使家庭获得更多的节能收益,让社会分享更多的减排成果。当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动员,增强居民的低碳意识,使之逐步由被动变主动,变为自觉自愿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HM Government.The UK Low Carbon Transition Plan-National strategy for climate and energy.decc.gov.uk/,July 2009.
[2] Ofgem.the final report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Target(CERT)2008―2012.ofgem.gov.uk/CustomPages/Archived-
Publications.aspx,1May 2013.
[3] Ofgm.the final report of the Community Energy Saving Programme(CESP)2009―2012.ofgem.gov.uk/CustomPages/Archived-
Publications.aspx,1May 2013.
[4] DECC.the Smart Metering Implementation Programme:Delivery Plan.decc.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smart-metering-
implementation-programme-delivery-plan,21 DEC.2011.
[5] DECC.Low Carbon Communities Challenge evaluation report,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low-carbon-communities-chal-
lenge-evaluation-report,17 July 2012.
[6] DECC.Home Energy Pay As You Save pilot revie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home-energy-as-you-save-pilot-review,
6 September 2011.
[7] 曾静静,张志强,等.家庭碳排放计算方法分析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2,(10).
Low Carbon Community Building:the UKs Experien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PENG Bo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a'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s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s, emissions of major pollutants was to control urban and rural industry and living sources of pollutant emis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total control, and it is th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purely industrial pollution sources prevention to use an integrated means to achieve th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Key words: environment; urban pollutants;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生态环境已成为十七大报告所描绘的2020年中国小康社会图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应当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可以说,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
一、环境污染减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经济高速增长与污染物减排的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对减排的压力非常之大。(二)如何让人民群众直接体会到污染减排的成果。
SO2、COD的排放总量减少了,能否直接反映出全国环境质量的改善,城市河流、湖泊、海湾富营养化的程度能否降低,都是未知数。污染物削减与大气、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不能一一对应的问题,是一个如何让公众感受到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果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污染减排经济政策不完善的弱点更加明显。
污染减排的经济政策不完善,资金投入已经是现在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目前正常渠道满足不了环境保护需求、没有资金投入硬性要求、中央政府投资远未落实、企业投资没有形成激励环境、社会融资问题较多、投资效果和环境绩效欠佳等问题。另外,约束污染减排的经济政策没有到位。例如,排污收费和污水处理收费等制度仍然存在征收面窄、收费项目不全、收费标准偏低、征收力度小、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污染减排的投融资政策不够完善,不足以全面支持污染减排工作。
二、推动城市节能减排措施(一)坚持政策引导,强化政府调控管理。
出台地方城市法规、政府规章文件,颁布修订出台节能减排地方标准,制定实施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制定能耗标准、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准入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修复责任制度,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政府牵头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例如:2010年4月前,上海已完成43家企业共79台10吨以上锅炉的烟气脱硫或洁净煤燃烧技术改造;大力推进中小锅炉天然气替代;2009年底前,关停包括上海焦化1#和4#焦炉、上海水泥厂、浦东水泥厂等在内的高污染企业、生产线600-700家(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2010年4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说,今年一季度,中国发电量增长15.5%,较同期国民经济增速快了4.4个百分点。在电力供需从紧张转向基本平衡的背景下,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现象再次抬头,中国节能形势仍然严峻。政府应作为节能减排的带头人和组织者,坚持不懈,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才能保证经济真正意义上的稳步发展。(二)着手城市低碳长远规划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灾难风险不言而喻。
要想化解高碳时代给我们带来这种灾难,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一定要变。要发展理想的、宜居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必是关键之一,保证可持续发展。单单依靠节能减排的纯技术手段还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碳排放,还需要增加更多的标准因素,这就需要城市低碳规划,寻求未来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规划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也是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必然成为快速城市化地区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直接手段。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低碳发展框架,揭示低碳城市规划、低碳城市生活、低碳城市运行三大体系之间的耦合关系,为建立对应和减缓快速城市化进程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技术支持。譬如:河北省石家庄市2010年按照“系统规划、滚动开发、交通先行、项目带动、产业引进、环境营造”并进原则,将全面加快滨河新区开发建设步伐,重点在30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低碳生态示范区和滨水生态宜居新城。”新区规划中将以生态为保障,不安排容易产生污染的重工业项目,以突出总部经济、创新产业、现代物流、行政中心、职业教育等功能,构建科技含量较高的全新城区。2010年主要目标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化学需氧量下降5.2%,二氧化硫下降3.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三)健全低碳城市,创新绩效评价体系需要从减少能源浪费和高污染排放方面入手。
针对特定的环境、低碳技术创新,考核传递途径,从技术、体制、成效、文化等方面选择有效的绩效评价政策。构建低碳创新组织机构,结合城市发展标准、法规,专门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低碳创新项目、节能减耗、减排等技术创新补助。对重点耗能企业进行长期跟踪,监管,对未按要求采取节能减排企业进行限期整改。鼓励社会低碳消费,试行强制低碳采购,低碳高端节能产品、新能源的研制开发。例如:广东省东莞市推广高效照明产品58万只,其中包括43万只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与15万只三基色双端荧光灯(T5、T8)。可每年节电2316.2万度,节约标准煤约9375.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162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69.1吨,减少TSP排放量约132.1吨。今年中标产品的外包装和本体上统一印刷“财政补贴绿色工程”标识。每户居民凭身份证可买到30只,可享受中标价打5折优惠及不少于2年的售后服务。国家的激励政策鼓励人们的低碳消费,促进城市发展节能减排实施。
三、对我国今后减排工作的建议(一)建立全过程减排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150-02
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担忧。近二十年来,各国政府就减少环境污染、遏制气候变暖等问题不断进行谈判、磋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又把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作为实现经济复苏的重要支点和推进能源创新、抢占经济制高点的国家战略。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背景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其次,过多过滥、粗放式地使用资源,单位能耗与单位资源耗量过高,资源枯竭进一步加深。再次,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世界环境日”( 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对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09年12月7日的哥本哈根峰会意在制定新的全球行动协议,应对气候变化。
为实现《京都议定书》承诺期碳减排的刚性约束目标,发达国家加快了对低碳经济的前景规划和发展速度。2007年,欧盟首脑会议提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水平减少20%~30%;英国通过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气候变化草案》;日本2008年颁布了《构建低碳社会的12方略》。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道路,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建立碳交易市场,力图打造低碳技术的竞争优势。
随着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变进程的推进,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参与全球气候保护,承担减排或限排义务的重要性。2008年9月举行的首届非洲碳论坛,举办了碳投资交易会和加强清洁发展机制(CDM)能力建设会议,力图为非洲国家寻找更多机会争取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国2007年6月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今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确定,政府职能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凸现了今后环保工作的积极意义与重大责任。
三、低碳经济下的政府环保策略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1.建立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1)制定和实行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2)制定和实行低碳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加大财税对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支持。(3)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能源法、清洁生产法等实施,着手制定气候变化法、工业节能条例等。
作为环保部门,在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要制定一系列以减排为核心的的节能、循环利用及环保政策,如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绿色信贷、环境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积极配合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试点工作,做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和产品的环境标志认证工作,并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
2.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一是采取严格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总量。三是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两高两低”产业;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向产业链高端集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优化产业层次,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建设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工程,彻底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2)着力抓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做好钢铁、石油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的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等工程。切实落实好工程、结构、管理三大减排措施,不断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加快钢铁、石化、电力等行业烟气脱硫工程建设。(3)加强环保执法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健全、完善、强化节能减排的管理、监督和执法体系,构建节能减排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监控体系,推动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突出节能减排指标的刚性约束力,建立问责制度,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4)以低碳经济的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作为标准,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要求作为考核的原则,对现有的企业、新生企业在生产等环节,按照绿色技改的要求推出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推行绿色技改。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促进绿色消费,最终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3.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低碳经济下资源再生体系。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利用模式,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积极创建一批融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低碳经济园区,合理规划园区企业结构,将原料生产企业和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生产企业有机组合、相对集聚;推进物质和能源流动转换,拓展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空间。
建立社会废弃资源的回收体系,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和废旧资源的多回收利用与再制造,少填埋少焚烧,解决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从而推进城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加大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重要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推进利用秸秆等物料发展乙醇制造工业,在解决春、秋两季秸秆焚烧环境污染的同时,为汽车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打开绿色通道。
6.用低碳环保理念规划和建设城市。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和生态环保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增加碳汇,为推动低碳重建提供环境承载;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动绿色交通、建筑节能等,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最低的生态成本、最小的资源代价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江苏省政府已出台政策要求十二层以下新建住宅强制安装太阳能,到2010年,新建住宅要全部达到50%的建筑节能标准,诸如这些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的政策值得推广。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36-02
一、低碳理念
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会排放二氧化碳,比如学习用的多媒体设备、照明日光灯、电风扇,如果不及时关闭就会浪费电能,而电能的生产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那么为了控制二氧化碳的产生,近几年就产生了一个新鲜词“低碳”。“低碳,英文为 low carbon 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地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我们能从身边小事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就是 “低碳生活”。因此了解和理解低碳理念是引导学生实践低碳生活的关键。
二、校园低碳减排的必要性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本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从中学生了解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热门话题,那些化石能源企业整天整月的向空气中排放一团团黑烟,它们是罪魁祸首吗?有谁想过这些企业最终把生产出来的能量输送到了哪里?谁又是他们的消费者?学校里的空调,电扇,电灯,教室里的电脑,学生老师用的手机.....哪一样不需要消耗能量?那些升入空中的二氧化碳,学生“贡献”了多少?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一位学生必需参与的行动。为了倡导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绿色低碳生活行动,树立节能低碳环保的意识,学习和寻找节能低碳小窍门,养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全校倡导低碳减排,让学生学会低碳生活,为绿色校园的创建贡献自己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
三、学生对低碳生活,绿色校园认识的误区分析
学生对低碳校园建设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通过学校“绿之光”低碳生活社团向全校学生发放问卷做了一个详细的了解。社团共发放了100张问卷,回收100张,有效问卷95张。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知道“低碳生活”,对这方面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生活实践上,做得还不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一)认为低碳生活就是环保
实际上环保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任何直接和间接涉及到保持和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的措施都可以称作是环保。而低碳生活是环保的一部分,是我们通过自身的生活习惯来控制个人的碳排放,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低碳生活”理念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
(二)认为低碳生活离自己很遥远,现有的条件无法实现低碳生活
北京大学教授吕植曾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气候变化,不仅仅和南极的冰、北极的熊有关,更是你身边的事儿,你怎么出行,怎么吃饭,都有关。”开车、用电、吃肉、装修等都会增加碳排放。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每一个人践行“低碳生活”来减少碳排放。
(三)言行不一是目前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现状
如今学生通过媒体可以快速地了解很多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理念,也能够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但真正地把这些科学理念贯穿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并作为良好习惯坚持下来的学生很少。我们知道水、电、衣、食、住、行构成每个人每天的碳足迹,学生也不例外,但在这些方面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种行为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深思。
四、对校园低碳行动调查建议
低碳生活虽然被广大师生认可,但真正实施的人却不多。这样怎么才能创建绿色校园?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球,校园更是我们学生长期学习生活的场所,我们应该坚持养成一种低碳习惯,这样才能创建一个时时刻刻都非常“绿色”并且让人感觉温馨舒适的校园。因此,我们希望广大师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注意以下细节:
(一)倡导节俭理性的低碳生活方式
让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利用逐步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不断提升校园文明程度。节约用电:如光线明亮时不开灯,离开时随手关灯;手机充电器在充电后及时拔掉,手机屏幕亮度调到省电模式;学校所有的教室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扇停,空调开时门窗风扇关闭。节约用水,洗手后及时关闭水龙头;现在供水还是需要电力系统的支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节水就是节电。废物和垃圾分类回收,对于有回收价值的用品如旧的报刊,不用的书籍建议集中回收或捐献给图书馆。
(二)爱护花草树木,多多植树种草,少攀折花木
花草树木不仅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出氧气,起到净化环境的效果。还能装饰校园,给我们带来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每年的植树节是植树的绝佳机会,学校可以乘此机会组织师生到郊外种树。或许大多时候学生没有条件去户外植树,但至少我们能够做到少攀折花木,践踏草坪,让身边的花草树木因为我们的爱护而变得更加茁壮成长,从而为低碳贡献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