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14:44: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移动支付的优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分类号]F270
1.引言
我国自进入3G时代之后,随着网络的优化、终端的丰富以及金融支付环境的完善,移动支付市场前景光明,商机无限。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达到7.47亿人,手机支付用户数为8200万,手机支付交易额为24.0亿元,同比2008年7.9亿元增长202.6%,处于高速增长态势。艾瑞预计在2010―2011年,手机支付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而2012年手机支付交易规模将有望超过1000亿元。为此,电信运营商、中国银联、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都纷纷加快在这一领域的布局,鏖战移动支付市场。例如,中国移动在2009―2010年推出了手机钱包、世博门票、手机一卡通三大移动支付业务,中国电信在2010年正式推出基于天翼3G业务的融合支付业务“翼支付”,中国联通在2009年推出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业务;而在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联已积极联合各大银行加快推广其旗下合作支付品牌手付通,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等也均推出手机银行类业务;第三方支付方面,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易宝、环迅等多家支付企业纷纷进入手机支付领域的规划。
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和无限商机已经有目共睹。而移动支付产业要真正实现繁荣,跨行业合作是必然选择;移动支付运营商要获得竞争优势,建立合作共赢的商业运营模式是关键。因为商业运营模式决定产业链中各方利益的分配,而合理的利益分配才能把各个环节都积极调动起来。目前我国以电信运营商、中国银联、银行及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体的4种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都存在着以下问题:由于各自的局限和核心优势的不同,无法独立大规模开展移动支付业务。这也是自2006年起,一直被各方看好的移动支付发展并不顺利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从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最早、发展最成熟的日本和韩国发展经验来看,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是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合作,不但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而且要建立和完善“双赢”合作机制。因此,进行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创新,构建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至关重要。
国内学者对我国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4种模式的特点、优劣势及发展趋势方面,而对如何加强产业链合作,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却鲜有提及。基于此,笔者通过对商业运营模式概念的文献分析界定,针对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如何创新,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进行研究。
2.移动支付及其产业链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简称MPayment)是使用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方式完成支付行为的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而现实生活中,由于手机是最为人们所认知、最能体现“移动”特性的终端设备,因此通常也将“移动支付”称为“手机支付”。根据交易金额的不同,移动支付分为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又称微支付和宏支付)两类;根据支付地点远近,移动支付分为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两种。
移动支付产业链包括电信运营商、支付服务商(中国银联、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POS厂商、卡供应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统方案提供商、商家(商场、公交、校园、公共事业、SP、CP等)和终端用户如图1所示:
移动支付产业链以移动支付平台为核心,业务围绕移动支付平台展开。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这个角色可以由电信运营商来担当,也可以由支付服务商(中国银联、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来担当。
3.商业运营模式概念的界定
说到商业运营模式,不得不提及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定义有很多,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和差异。到2000年前后,人们逐步形成共识,认为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价值创造。比如,Timmer(1998)、Rapper(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就足企业如何赚钱。而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指企业集合组织内外部经营资源并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为市场提品和服务全过程的经营活动的方式或途径,是企业从生产到把产品和服务转移至顾客手中,实现为顾客创造价值及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商业安排,是企业开展商业活动的基本框架。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解决企业建立“做什么,怎么做”运作体系的问题,企业必须考虑谁是目标客户,将怎样满足目标客户和如何满足需求,以及企业期待获得怎样的回报等一系列问题。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埃森哲把商业模式分为两种:运营性商业模式和策略性商业模式。企业商业运营模式指的是一个企业持续达到其主要目标的内在联系。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它的运营机制能够解释这个企业怎样持续不断地获取利润。既然商业组织之间为争取顾客和获得资源而展开竞争,那么一个好的运营机制必然突出确保其成功的独特能力和手段――吸引客户、雇员和投资者,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在运营性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表现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我们称其为策略性商业模式。
在此基础上,匡佩远进一步对运营性商业模式和策略性商业模式的功能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定义。其中,运营性商业模式重点解决企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包括与产业价值链环节的互动关系。运营性商业模式创造企业的核心优势、能力、关系和知识,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产业链定位:企业处于什么样的产业链条中,在这个链条中处于何种地位,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战略应如何定位。
・赢利模式设计:企业从哪里获得收入,获得收入的形式有哪几种,这些收入以何种形式和比例在产业链中分配,企业是否对这种分配有话语权。
4.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创新框架和机理
4.1创新框架
本文在参考埃森哲公司和匡佩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框架,如图2所示:
4.2创新机理
由图2可以看出,要实现合作共赢、获取竞争优势(创新目的),关键在于构建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创新任务);而依据商业运营模式的定义,构建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要依赖于产
业链合作设计和盈利模式设计(创新要素);而创新的重点内容则包括企业产业链定位、产业链整合、收入来源设计及收入分配设计。
由此可知,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要创新,构建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企业产业链定位、产业链整合、收入来源设计及收入分配设计这4个环节。具体如下:
移动支付运营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定位确定哪些环节可以自己做,哪些环节必须合作;其次,通过对产业链的有效整合,确定与产业链成员的合作深度和方式,以有效发挥各个环节的优势。通过这两个环节,实现有效合作;再次,通过收入来源设计,获取收益;最后,通过收入分配设计,使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都获得不同份额的收益,以维持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这两个环节,实现共赢。只有这样,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才能建立起来,产业链各方才能取得共同发展,移动支付运营商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5.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的构建
5.1企业产业链定位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跨越电信、金融、移动互联网几大行业。移动支付运营商必须具备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必须基于自身核心能力开展产业链内外的战略协同运作,必须系统思考在完整的移动支付价值创造活动中,哪些是自己的专长,哪些是产业链上其他成员的专长,还需要综合考虑业务性质、目标客户特征、竞争对手等情况来确定与哪些成员合作,以及合作的深度和方式。比如,电信运营商虽然在移动支付业务上拥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其不具备金融结算资质,不具备完善的结算体系,所以电信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运营商,必须与金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
5.2产业链整合
移动支付运营商可以借鉴NTT DoCoMo(移动支付品牌:Osaifu-Keitai)和SK(移动支付品牌:Moneta)的经验,灵活应用技术(统一技术标准、终端定制等)和经济(价格补贴、战略联盟、合资、收购等)这两大手段对移动支付产业链进行整合。以电信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运营商为例,其可以采用的产业链整合策略如表1所示。
5.3收入来源设计移动支付业务收入来源如表2所示:
移动支付业务收入来源应主要围绕显性收入(使用费+通信费+交易租金商家的返点收益+提供移动支付解决方案)进行设计。
5.4收入分配设计
在韩国,信用卡公司通常收取交易金额的2.5%。但其运营移动支付业务时,在2.5%的商户折扣中,1%用来补贴消费者购买手机的成本,0.3%归电信运营商。这样,信用卡公司只剩下1.2%。通过这样的收入分配,产业链各方都比较满意。在中国,“移动梦网”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中国移动与ISP/ICP之间确立了透明合理的收益分成比例,有效调动了各成员的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30-01
1.SD卡的发展史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及SD卡,大家肯定不会陌生。但它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虽然这个概念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20年前,手机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紧接着,手机的附属产品一代代更新,SD卡也成为商品,开始流通。
在做产品推广期间我想过这些问题:SD卡是什么做的?它为什么会产生?它除了存储作用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呢?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我也尝试解答过这些问题:①SD卡,前身是MMC卡,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快闪记忆器的新一代记忆设备,它的组成是芯片和塑料,属于人工智能化的产物。②因为SD卡体积小,数据传输速度快,存储空间可选择,具有商业意义,具有热拔插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数码产品中。③结合银行卡,运用NFC支付功能,使SD卡变成了一个更加先进的产品――金融智能Micro SD卡。④除了和银行卡结合,它还可以和其他东西融合。
2.金融智能Micro SD卡市场分析与优劣分析
移动支付SD卡,是中国银联所推动的基于13.56M频段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该方案仍然是基于NFC技术,用户不需更换手机,只需加装具备移动支付功能的SD卡,即可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非常重要,它决定着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满意度,决定着用户黏度。作为校区推广的负责人,在推广过程中有许多的经历和体验,推广的辐射面包括供货商――银联、国有银行合作单位――建设银行、线上商户提供商――卡宾泰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线下推广――学生团队、线下商户――学校的超市和商户、学校的提供者――校方、参与者――大一的大学生,产品的安装流程及用户体验等。
τ谑匝榈愕难瘢从大范围市场考虑选择来说,宁波是浙江省的经济大市,是沿海港口城市,文化交流频繁,包容性很强,也很注重创新发展。从小范围市场而言,以下是对我们学校市场的分析。
(1)推广的针对性:针对大学生爱刺激新鲜,追求创意和独创性的特点进行推广,会取得好的效果。
(2)广阔的市场:学校拥有丰富的资源,谁能够在同行竞争中取得先机,站稳脚跟,就等于拥有未来广阔的市场。
(3)试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大一校区是全封闭的,是一个商业小圈子,有天然的商业屏障。学校消费地域集中,针对性强,产品容易深入人心。
(4)面向群体:新生对大学生活普遍懵懂好奇,且普遍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积极性,是潜在的巨大市场。从两方面考虑做试验点很适合。
(5)建行项目对口:学校与建行合作,全校学生都是建行借记卡,这与建行这个项目对接很恰当。
产品的安装流程:插上金融智能Micro SD卡,下载银联App,绑定一张建行的借记卡,注册金融智能Micro SD卡,下载线上服务商――“秘食”App,就可以选择:打开“秘食”App――选择心仪的“商家列表”――选择心仪商品――点击“添加”――进入“购物车”付款――返回首页――通过点击左上角标识――点击“我的订单”“未兑现”――停留“未兑现订单”页面――将手机刷过POS机表面――听到“滴”一声后完成购买。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安装成功有些难度。①下载速度和安装花费时间长,因为APP多且后台有时会出现问题。②金融智能Micro SD卡与部分手机的不可兼容性。③ 金融智能Micro SD卡本身的做工问题,导致很多卡不能使用,因为肉眼不能发现,所以要先试,下载安装时间就翻倍。④学生安全意识增强,对银行卡私密性安全意识高,导致找人开卡困难。
3.研究不足及展望
本文对于历史、银联产品、学校市场分析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很多影响因素、优劣势也没有把握到位。总之,完善金融支付SD卡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期待更加完善的操作系统、更精密的技术和更完美的作品。
一、移动支付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电子商务研究领域中,移动支付作为新兴的支付手段之一,一直是不容忽视的一大贸易环节。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无疑对电商时代的迈进又打了一剂强心针,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涌现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支撑其迅猛发展的因素之一便是移动支付的出现与普及。移动支付,就是允许消费者应用移动终端的支付能力对所消费的产品进行银行转账、缴费以及购物等,也恰恰是因为其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在过去的几年里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市场,伸手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一)移动支付的形式
1、运营商计费:运营商计费的移动支付模式是指支付的整个过程由运营商承包,用户只需发送短信授权即可,之后运营商便为用户处理整个支付过程,但也要向用户抽取一部分利润;
2、NFC支付:NFC移动支付模式可以让用户脱离POS机,直接通过手机或者NFC设备近距离完成整个支付过程。例如,部分城市的公交IC卡已开始使用这种新兴技术;
3、刷卡支付:刷卡支付是指用户利用移动读卡器,再加上个人的智能终端设备,可以在任何网络状态下(例如3G或WIFI),通过应用程序匹配刷卡消费。该种支付方式相比上述两种支付方式,在当今市场中已经趋于成熟与完善,也是最为常见的支付方式;
4、应用支付:应用支付也称为APP支付,一般做法是,在应用内用户通过扫描商品的二维码即可及时完成对商品的支付;
上述几种支付模式的优劣在相关网站上都可找寻,加之本文侧重研究的是移动支付的风险与预防措施,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移动支付的特点
1、交易成本低廉:对于此处的交易成本我们的理解应该是趋于宏观的,不单单是交易费用,更多的体现是时间成本。当今时代,广大用户不可能时时刻刻面对PC设备处理各种交易事项,但是手机因其轻便小巧的特点是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的资源,利用其进行转账、结算既省时也省力;
2、交易的安全性:移动设备不同于传统PC设备,传统PC设备我们在进行交易时很有可能遭遇木马、盗号等威胁,尤其是当交易发生在公用设备上时,个人账户与账户资金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但移动设备因为其高度的隐私性与其内部的智能卡芯片都能高效有力的保护个人账户安全;
3、交易的便利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转账交易,也可以时时查询当前账户余额、过往交易记录,如果是远程交易(例如:网购等等),还可以及时查询物流信息。
二、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
立足长远角度,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但就我国目前网络发展、信息技术等现状来看,也不难发现目前移动支付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隐患,主要在支付流程已经面对支付对象时,有如下隐患:
1、用户信息的机密性:用户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上选购商品时,交易信息被记录下来,一旦被不法人员加以利用,很有可能对个人财产、人生安全产生很大的隐患;
2、支付手段的安全性:即使移动设备相比较公用PC设备等具备一定的隐私性,但究其终究是在联网的条件下进行操作,网上支付产生的个人账户信息、密码等等也很有可能被窥探、监控。个人账户金额被盗刷事件屡屡发生的背后,我们不得不反思电子交易中移动设备是不是在不经意间出卖了我们的个人重要信息;
3、支付过程没有相关法律保障:个人认为这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条例的管制与制约,不法机构才会肆无忌惮地钻空窃取数亿移动支付用户的个人信息,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也就得不到其切实保障。跳出个人用户范围,如果是商户对商户,企业对企业之间的移动交易再这方面就显得更为谨慎与仔细,这也是为何当今很多企业在对外进行贸易谈判时往往不愿意采取移动支付而是采取传统支付模式的原因所在,上述我们枚举移动支付的种种优点,但是其交易过程中有诸多安全隐患,又没有切实的法律机制对其进行保障,许多企业在进行交易时往往不会选用这种模式。但是,其实企业才是交易平台应该争取吸引住的重要客户之一;
4、支付行为难以追踪:移动支付属于无纸化支付,不同于传统支付模式的透明度高――留下凭证,对于支付行为难以记录与管理。
5、支付环境欠佳:由于移动支付主要还是依赖于网络平台,用户信息的真实性也是难以追踪与证实的,我们往往发现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是本着单纯的购物心态去采取交易行为的,有些不法人士披着广大“消费者”的外衣,对同行进行恶意交易等打压,实则商户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受害方。这一情况其实不单单是移动支付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这是整个网络大环境下,所有用户都会面临的问题。
三、解决措施
1、技术层面――移动支付安全保障技术:针对以上1、2两点,希望相关研究机构与运营商们能够携手共同开发出切实保护相关用户的移动支付安全保障技术,这是技术层面需要攻克的难关,可以在手机支付应用中对于关键的交易信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是将摘要信息用发送者的私钥加密,与原文一起传送给接收者。接收者只有用发送者的公钥才能解密被加密的摘要信息,然后用HASH函数对收到的原文产生一个摘要信息,与解密的摘要信息对比。如果相同,则说明收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修改,否则说明信息被修改过,因此数字签名能够验证信息的完整性),这样一来不仅防止了不法机构篡改信息等行为的发生,也可以帮助广大用户及时发现交易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问题。
2、管理层面――用户信息实名认证:针对上述3、5两点,希望各大平台在对新用户注册时(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要对其进行实名认证,这种实名认证的信息并不是公开的,还是由平台监管部门保存,以防以后发生纠纷责任到人时无从查证的尴尬局面发生。一方面,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在消费时对于卖方的信任度也会增加,此外在自己今后对账户里的现金进行提现等操作也有了一定保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冒名倒刷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各大商家来说也是有益处的,上述举例中本人指出由于移动交易环境欠佳,很多同行间的恶易时有发生(尤其在一些C2C平台),但是有了实名认证,商家一旦发现不符合常态的恶性干扰现象(如淘宝中的恶意中差评)可以及时与监管平台沟通、查证,因此,实名认证对于出于移动交易两端的买卖双方来说都是大有益处的。
3、法律层面――加强相关法律建设力度:针对以上第4点,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本人认为应该先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已经颁布的《合同法》与《支付结算办法》,其中的一些条款与增补条例对目前支付过程的监管还是没有很好的贯彻下去,这个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人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监管平台的运行会更加完善;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法分子还是会钻法律的漏洞,这就需要立法机构与时俱进,充分研究可能存在的隐患与问题,并对已有法律进行修改与完善。
四、结语
面对日益壮大的市场需求,相信在未来10年,移动支付将会成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但是面对移动支付中尚存的种种弊端,希望相关部门引导移动支付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公平竞争,切实保障移动用户终端各个层级群体的个人信息安全。尽管就目前而言移动支付受到发展规模的限制,但随着用户习惯、公共政策、商业环境和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成熟,移动支付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商学院)
1 移动支付业务是电信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的新产物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以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电信产业在20世纪快速发展和以IP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兴起,已经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电信和信息产业自身的产业结构,也深刻地影响着工业产业、金融服务业等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第一次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并列核心驱动力。
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行业利润持续被摊薄,因而发生在产业之间的融合,成为驱动经济增长、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趋势,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自身产业和与自身所处的产业紧密关联的上下游产业,更多的时候是发生在曾经看似完全无关的两个产业各自利用经验、资本、技术、市场等优势竞争要素,实现范围经济扩张的边界上。
电信业和金融业同样作为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基础性产业,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受技术进步驱动和竞争压力的影响,两者首次在移动支付业务这一提供随时随地且方便安全的交易支付市场边界上相遇,一端握有大规模的移动终端用户,另一端拥有专业的金融业务知识。
由于竞争压力的不同,以及核心业务的定位不同,在全球范围内在移动支付业务上,以电信运营商的主动扩张为主。以日本为例,NTT DoCoMo在成功推出i-mode手机互联网服务后,于2006年10月份正式推出基于手机的手机信用卡服务,深度介入金融服务业。韩国的移动运营商SKTeiecom等作为驱动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向市场提供手机信用卡服务。而在另一端,金融服务业并不甘于寂寞,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无一例外推出了以WAP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手机金融服务。但是,由于核心业务定位不同以及银行之间业务整合的困难,和运营商对移动支付的推动相比,动力不足;反观中国三大运营商,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强势介入了移动支付业务。
2 移动支付双边市场的制约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1 信任结构、交易成本与移动支付双边市场
(1)国内信任结构制约着移动支付的双边市场规模
在中国发展移动支付,需要仔细分析中国文化和信任制度等外部环境。移动支付业务从诞生起,就注定比单纯的通信或者金融服务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尽管日韩由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产业已经开始看到曙光,但是受制于宏观的产业政策以及国内信任结构的特性、信息不对称下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偏好的不同,最终导致的交易成本大小不同。受此影响,移动支付产业如果想在中国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寻找到适合中国信任结构的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双边市场:一个是用户市场,另一个是产品服务市场。
(2)信任结构所导致的不同交易成本制约着移动支付双边市场
移动支付与现金或者其他交易方式的区别在于其对交易信息和交易资金的安全保障需求要高得多。
首先,对产品供给方来说,产品购买者的身份的真实性以及可追查性是移动支付的第一道门槛。这种真实性就要求在移动支付终端设备与个人身份之间建立一个强关联的联系,否则产品供给方根本不愿意提品。
其次,对于产品的购买者或者用户而言,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比交易信息的安全性更为重要。由于移动支付一般采取的是与个人资金帐号的绑定,在交易过程中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以及不被滥用是用户愿意使用移动支付的前提。
最后,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形式来说,如果产品供给方缺乏对购买者的信任,那么其提供的产品质量就会被有意地降低,高价值产品的种类也会减少以规避风险;而对购买者而言,当对整个系统或者产品提供者缺乏信任的时候,其愿意交易的额度和频次将会大大减少,以减少风险和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低信任的环境中,移动支付的产品市场和用户市场的交易各方需要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对合同签订前交易信息的搜寻以及台约签订后为防范风险上去。如果不能根据中国社会的信任结构,选择合适的产品市场和用户市场。对于移动支付产业来说,就有可能由于不信任多带来的高昂交易成本,使得移动支付产业内交易活动或许就会陷入霍布斯所描述的没有任何信任的时候“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即霍布斯丛林中。
2.2 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与移动支付双边市场
(1)移动支付双边市场面临的逆向选择困境
信息不对称是另一个影响移动支付产业内交易活动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的本质是交易一方知道的信息,另一方不可能知道或者信息发现的成本太高或者即使能够发现也由于交易结束而失去了发现的价值。
在移动支付中,产品的供给方拥有自己信用历史及其产品优劣的全部信息,产品的需求方拥有自己的信用历史及其交易账户的全部信息。显然,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都不可能在一次短暂的交易过程中发现彼此的全部真实信息,尤其是那些会导致交易风险的信息。
如果在交易发生之前,产品供给方、预期需求方存在信用风险或者侥幸认为需求方不可能发现产品质量问题。那么其就有充足的理由愿意降低自己的产品质量。以规避交易风险或者获取高额交易利润;而对于产品的需求方来说,如果其预期到供给方会提供伪劣产品并有可能滥用自己的交易信息,那么其就有极高的积极性降低愿意支付的产品价格或者拒绝参与交易。
(2)信息不对称对移动支付双边市场面临的影响
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对移动支付产业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产品市场的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种类。供给与需求双方的逆向选择将会极大的降低产品的质量,并使得交易的规模大大缩小。
其次,是供给和需求市场自身规模的大小。无论是产品提供者还是产品的消费者,当预期到由于移动支付的不安全性所导致的交易风险巨大,成本极高的时候,就不会有足够的激励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应该说,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中动,影响了移动支付市场的信誉的建立,所导致的信用缺失推高了交易成本,成为制约移动支付产业规模扩大发展的重要约束变量。而这种逆向选择的冲动,是与中国社会的信任结构密切相关的。
2.3 中国社会经济活动基础信任结构的特点及其带给移动支付的挑战
中国的社会信任基础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信任程度较低。由于缺乏可以长期持有和交换的财产,使得人们并不重视自己长期信誉的建立,造成整个社会缺乏相互之间的信任。
(2)自然人之间的信任程度按照家人、亲属、同事、熟人、陌生人的顺序由高到低排列,并呈现非线性的加速下降曲线形态。
(3)在自然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之间的信任度按照个 体、民企、国企、政府的顺序由低向高,呈现一条加速上升的非线性曲线形态。
(4)以货币系统和契约精神为基础的市场信任结构仍然在建立中,公共的信任基础制度供给严重不足。
这种信任结构的分布,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交易方式选择上,就是移动支付业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肃挑战:对现场交易和现金交易的不可理喻的偏好。
3 以信任、信息及其交易成本作为约束变量的移动支付双边市场选择模型
3.1 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的分类
由于信任结构受制于社会的文化环境、市场经济的成熟度以及政府的相关法律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和制度供给,其改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移动支付产业要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找到一个适合中国基础信任结构的产品市场和用户市场。
笔者以为,我们可以按照信任度、逆向选择偏好、道德风险偏好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及其多带来的经济激励作为选择产品市场的导入参数。
从激励的动因上来讲,对于移动支付的产品市场中产品的提供者而言,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必须能够降低其成本或者能够带来某种政治上的好处。而同时这种降低的成本或者政治上的好处又有制度上的约束,使其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采取逆向选择行为的可能性很小或者不愿意冒道德风险。
从信任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产品市场划分为与信任无关产品市场或者说是无信任可选性的产品市场和与信任强关联产品市场或者说是可以按照信任程度的高度进行有选择性的产品市场。
3.2 无信任可选性市场的双边市场
在无信任可选性产品市场,参与交易的双方不管是否存在信任关系,他们之间既无进行交易主体的选择的自由权利,也无对交易的产品和服务及其质量进行选择的权利。由于无法进行交易对象的选择以及交易产品的形态和质量的选择,对于产品提供方来说,如果能够通过移动支付降低其产品服务的成本,将能够刺激其进入移动支付产业的产品市场。此时交易双方的逆向选择偏好和道德风险偏好并不能对交易成本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产品市场的产品提供方有完全的自主选择权,基于移动支付是否对自己有利而强制用户市场进入移动支付的用户市场,这是一个典型的单边强制选择下另一边完全被动进入的场景。以政府的公共服务为例,政府在行政管理中的公共服务具有信任无可替代性和选择性。政府既无法选择其管理的对象,被管理者也无法选择是否由政府及其机构提供服务与否。
3.3 有信任可选性市场的双边市场
在有信任可选性的产品市场,交易双方既有对交易对象相互选择的自由也有对交易产品的选择的自由。
对于产品的提供者来说,因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导致的需求规模的扩大或者交易成本降低的好处,必须大到足够抵消由于信任缺失,在信息不对称下,为防范由于用户市场的逆向选择或者道德风险所采取的所有措施的实施成本。
因此,对于产品市场的产品形态来说,其单次交易的额度必须小到用户市场没有足够的经济激励去冒道德风险,而同时这种产品的使用、转移、消费的过程中,所附加的风险防范措施也必须尽可能的少并且比较简单从而所额外带来的交易成本足够的小。
而对于用户市场来说,为了减少交易信息的滥用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那些按照可信任程度的高低排序的产品提供者将具有较大的优势。尤其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机构、国企等,其高信任度并不是来自于其对交易信息滥用的冲动性较低的可能,而是来自于在中国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组织,在信息被滥用上的长久的可追溯性以及从政府作为信用担保方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来自于用户市场对此类产品提供者在滥用用户交易信息后,政府所拥有的较强的对这些产品提供者的管制措施的信心。
另一方面,在那些不具有政府信用作为担保的民企或者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经营者看来,在用户市场。其具有极大的经济动因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提供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有可能通过用户交易信息的滥用而谋利。而这些以组织形态存在的产品提供者,相比单个个人而言,在发生问题后所具有能力,是个体所无法抗衡的,最终可能导致个人损失的无可挽回。
有这样的风险预期,用户市场在单次交易的额度和规模上,自然要求其足够的小,以使得产品提供方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的激励不足,同时在交易的确认、资金的转移中要求移动支付具有更多的安全认证措施,以防范交易信息的滥用。而在产品形态上,简单的、质量可以迅速能够被验证的。或者说产品提供方很难对产品信息进行隐藏以获取超额利润的产品和服务,将成为用户市场的首选。
3.4 移动支付双边市场选择分析示例
一、移动互联网业态
其中,“互联网金融”堪称是这一年最火热的话题,2013年也被定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指的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那何为移动互联网金融呢?让我们看下面几个例子。
去年,天弘基金凭借“余额宝”的高收益、快速赎回、碎片理财的理念成功逆袭,超越华夏基金成为业内霸主,天弘基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26日,余额宝用户数突破8100万,余额宝规模已经突破5000亿元。
今年春节期间,大家一定在微信抢红包抢的热火朝天吧,仅用两天时间,微信群中抢“新年红包”就呈现刷屏之势,并随着春节假期的到来愈演愈烈。就是凭借这一简单应用,腾讯激生出了千百万移动支付新客户,让这些客户乖乖把自己的银行卡交给了腾讯,一夜之间便撼动了支付宝八年建立起的移动支付帝国。
二、商业银行的反击
之前可能只是三方支付公司在抢夺支付领域的这块蛋糕,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机构当中前20家占了90%多的市场份额。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197.4亿元,同比增长707.0%。但是,支付领域还只是整个金融产业中的一小部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野蛮滋生,现在他们又开始蚕食传统银行的存款、理财这些大蛋糕,各家商业银行终于联合反击了。
3月初,三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不接受各自分行与余额宝旗下天弘基金为代表的各类货币市场基金的协议存款交易,据笔者了解,其实所有国有大行和包括笔者所在银行在内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余额宝下天弘基金的协定存款都不接受,那么随着之前协定存款的到期这部分资金无处可去,这也是从3月中下旬开始余额宝的每日收益持续走低的原因之一;3月13日下午,央行紧急发文,暂停支付宝和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业务,与此同时,两家公司已在线下铺开的二维码支付业务也遭遇暂停;3月中旬,人民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和消费的单笔金额分别不得超过1000元和5000元,年累计金额都不得超过1万元,超过限额的,应通过客户银行账户办理,这将极大限制通过支付宝账户的转账和消费,包括购买余额宝,因为余额宝是存在支付宝账户中的,不是银行账户。从监管机构和各家商业银行的反应来看,毫无疑问是觉得互联网公司主导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三、产品对比
近期,商业银行也推出的众多移动互联网产品,去年底,中国平安高调推出一款应用于移动支付的产品“壹钱包”,马明哲用“颠覆性的”、“神奇的”、“奇迹”来形容这款产品;2 月28 日,民生银行推出直销银行,相比手机银行的优势在于实现了非现场开户和高收益。以下是商业银行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功能对比:
表1 商业银行移动互联网产品功能对标
微信公众平台最近正式推出“微信小店”,凡是开通了微信支付功能的认证服务号就可在公众平台自助申请“微信小店”功能,从而实现批量添加商品快速开店。这“意味”着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真正实现了技术“零门槛”的电商接入模式,一下子也增加了几百万个微信小店,微信的淘宝模式开启了。“微信小店”的出现是微信有序开放的又一个标志,也是微信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一种新探索,必然为商家以及整个电子商务生态带来新的无限可能。此外,“微信小店”的推出可以更好地规范微信公众平台的生态环境,建立统一标准的接入服务,为业界拥抱移动互联网搭建更好更便捷的平台。下面我们就先一一叙述微信小店的优势。
1.开店简易,支付便捷
微信小店具备添加商品、商品管理、订单管理、货架管理、维权等多种能力,开发者可通过接口,批量添加商品,实现快速开店。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对外开放了支付功能,企业和商家,特别是电商行业对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能力需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之前如果要实现电商功能,可能需要有很强的技术开发能力,有了“微信小店”,商家即使没有任何技术开发能力,也可以开启电商模式,对商品进行分类、分区陈列,真正实现“零成本”开店。
2.商品质量保障
马云曾说过,淘宝未来几年的重点从过去的“便宜”,前几年的“支付”,转到“小而美”。但是,最能实现这种小而美电商模式的就是微信小店这种社交模式,因为,传统电商还是基于流量模式、规模效应,跟小而美有先天冲突。
3.腾讯是其强大的后盾
微信小店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打造的原生电商模式,推出后将极大地丰富微信以及微信支付的应用场景,提升用户体验。借助微信小店,腾讯有望建立起自己的移动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展移动电商业务。基于微信6亿用户的基础之上,微信小店俨然能够对当前移动购物市场产生巨大威胁。
但是微信小店命运真的会一帆风顺吗?微信小店会不会像他们的大哥大姐们:易迅、拍拍、QQ商城等直接夭折?恐怕仍然不可回避这几个话题:
1.支付安全问题
移动支付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体验的同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让人不得不重视;手机被盗、支付木马、短信劫持、社工诈骗等在PC时代常见的安全隐患,已经在移动支付领域迅速蔓延,成为制约移动支付产业破局的关键。何况手机使用频率比电脑使用频率要高得多,何况移动端各种无良知无道德的app应用厂商更加泛滥,在类似斯诺登、“棱镜”事件频繁发生的时候,如何获取用户信任?
2.所谓的“零门槛”
微信小店虽然看似“零门槛”,其实却还是设置了一些障碍。目前微信小店必须是公众号才能申请,也就是说商家必须成功认证公众号。这对于个体商家来说,无疑有些难度。而且微信小店虽然不收取任何费用和保证金,但商家必须开通微信支付,而微信支付必须缴纳2万元的保证金。2万元对于大商家来说自然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小卖家来说,极有可能就是全部的流动资金。
3.封闭性
从产品属性上来看,微信依然相对封闭,那微信小店如何保证足够的流量?要知道,腾讯擅长的是将用户的人脉关系捏合在一起,却不足以继续延伸下去。腾讯本身并不足以为微信小店导入足够的流量,如果腾讯有这个能力,那腾讯拍拍就不会死得那么难看。而且目前微信对公众号的限制颇多,如果按照目前的规则,微信小店几乎不可能存活下去。在这样的规则下,商家如何展开强有力的,类似淘宝“直通车”那样的营销手段?可以说,商家的营销需求和用户私人空间如何保持平衡显得至关重要。
4.强大的竞争对手
淘宝凭借自己在网购领域的霸主地位可以让刚刚犹如刚生的婴儿帮的微信小店举步维艰,但是微信小店的推出,也将让微信从此可以与手机淘宝竞争,开始掌握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结束语:可以预见的是,微信小店只是微信商业化进程的第一步。而随着微信小店的壮大,微信还将发生更多的变化和进化。而从此,微信也将走上一条不归路。它不再只是简单的社交应用,而是承载越来越多的商业化元素。微信的目标是“打造出第二个腾讯”,但尚不清楚这对于一款移动应用来说,这个使命是否过于沉重。微信身上的功能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它将有着越来越多的作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应用。但从另外一方面看,这也意味着它将背负越来越多的“枷锁”,变得越来越臃肿,最后极有可能不堪重负而倒下。不管如何,微信只能背负着自己的使命,孤独地狂奔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参考文献:
国外3G无论是从启动时间还是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均领先于国内发展,尤其是日韩3G的发展更是引领世界范围内3G发展的方向。综观各国3G市场的发展,同一市场上的运营商虽然主流3G业务趋同,但各有其明确的市场定位和优势,这既避免了惨烈的价格战,又开辟一片蓝海,同时也树立了运营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那么,在3G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国外的运营商是如何形成这种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的?本文将选择几个典型运营商对此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国内运营商有所借鉴和启示。
1 启动期:选择合适的市场切入点
对市场形势和竞争对手的准确判断与把握是准确选择市场切入点的前提。这要求运营商对自身和对手的优劣势要做深入的分析,在了解竞争对手市场定位和竞争战略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
1.1 日本市场KDDI准确定位领跑3G
KDDI是日本第二位的移动运营商。KDDI于2002年4月推出了3G。按照传统的SWOT分析,KDDI当时面临的市场形势如表1所示。
KDDI通过对竞争形势和市场现状的深入分析,最终选择了年轻时尚用户群为3G的市场切入点。为迎合该用户群的偏好与需求,KDDI通过三个途径将其移动品牌“au”打造成为引领现代通信市场消费潮流的时尚品牌:
(1)外观时尚的手机。多种多样的时尚手机,色彩鲜艳,外形时尚,成为KDDI吸引用户的一大法宝。KDDI还把许多附加功能添加到手机终端上,如FM广播、条码识别、MP3等,这些功能虽然不是作为一种收费的服务,但是却可以吸引有需要的用户购买KDDI的手机,成为KDDI的用户。
(2)种类丰富的个性化业务,如音乐下载、定位导航、移动广播电台、移动电子商务、手机搜索等服务。
(3)年轻明星出演广告,au的广告也相继邀请妻夫木聪、志田未来、樱井翔、二宫和也、小栗旬、美马宽子、知花くらら、森理世等年轻明星出演,意在吸引年轻时尚用户。
KDDI的准确定位以及成功的品牌形象塑造使其成为日本年轻人使用3G的首选。因此,在2002年到2005年间,KDDI一直领跑日本3G市场,借发展3G之机形成了与市场老大NTT DoCoMo相抗衡的实力。
1.2 欧洲市场和黄3以开放的商业模式切入
(1)和黄3进入市场时所面临的局势
和黄3是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唯一通过3G切入市场的运营商。2002年10月,和黄推出统一的3G品牌“3”;2003年3月开始在意大利和英国开通3G业务,早于欧洲其他运营商。和黄进军3G的时候,欧洲3G正是“四面楚歌”。欧洲其他运营商手持3G牌照却一再推迟或缩减计划。而当时Vodafone、T-mobile、Orange等都是世界领先的移动运营商,并且在欧洲多个国家进行运营,用户基础和运营实力雄厚。
和黄3却从中看到了自身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这些大牌国际运营商手握3G牌照观望市场态势,3G市场处于空白状态,正是进入市场良机。另一方面,欧洲的移动运营商在2G数据服务上均采取封闭的服务模式,且运营商分成比例高,给内容商提供的发展空间有限。这也给和黄3以创新业务模式发展3G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
虽然和黄3在欧洲是全新的移动运营商,没有2G网络和用户基础,这对于任何一个3G运营商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劣势。毕竟,3G用户不仅来源于新增用户,更多的则是来源于已有的2G用户,但这同时也是优势。没有2G网络和用户基础,相应的也没有2G历史投资和既定业务模式负担与束缚,可以大胆采用许多老牌运营商要“思前想后”的新模式、新业务,而不必顾虑现有收入分流。
(2)和黄3以开放商业模式切入市场
和黄3进入市场之初,就将目标直接锁定互联网用户。和黄3 采用了“伙伴式”的业务开发模式,主要以市场规模为砝码展开和产业链厂商的合作,将目前在互联网网上发展成熟的业务和应用直接嫁接到移动互联网上。
首先,积极引入互联网服务。与雅虎、微软等互联网巨头达成业务合作协议;在全球率先将Skype引入到无线网络中;在全球首推社交Facebook手机等,从而为“3”的用户发展营造声势。这些应用已经积聚了大量的用户群,提供这些服务尤其在是其他运营商还没有提供的时候,无疑可以吸引用户以扩大市场规模。
其次,和黄3将手机电视业务作为重点业务发展,广泛和各种广播电视运营商展开合作,将视频通话和可视信息确定为3G业务的推荐服务,并且采取提供折扣手机的方式吸引用户使用视频通信服务。事实上,在一些国家的市场内,“3”正在把自己描绘成向用户提供实况电视节目等产品的媒体公司。频道选择多样且以最受欢迎的体育类和娱乐类内容为主,这是其他运营商难以与其比拼的优势。
此外,随着移动音乐业务在全球范围内被追捧,和黄也于2005年在英国等地推出了移动音乐下载服务,截至2006年3月,英国3下载音乐服务的月销售量突破200万首,增长率超过53%,销售量为英国运营商之首。
2 发展期:运营中持续升级形成优势业务
内容/应用是3G的驱动要素之一,这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分析国际知名运营商就能发现,他们对于一些市场前景良好的业务坚持在运营中持续升级,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优势业务,并且从业务功能和业务模式等方面在业内构筑了较高的门槛,其他运营商可以模仿,但很难超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日本两大运营商NTT DoCoMo和KDDI。两个运营商都以其特色业务进行差异化竞争。
2.1 NTT DoCoMo的王牌业务――移动支付
2004年8月,NTT DoCoMo推出生活辅助类应用业务品牌:Osaifu-Keitai移动支付业务。提供的服务包括,电子货币、电子信用卡、旅游券、会员卡、ID卡、钥匙及其他服务。NTT DoCoMo将移动支付业务作为3G重点业务来发展。在业务运营过程中持续升级,合作提供移动支付业务的银行从一家扩展到两家;移动支付业务向消费信贷领域渗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透支消费。其业务升级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早上忙乱中还记得带上手机,对有些人来说,可谓明智,因为现在已有一些智能手机可以充当支付工具。这其实很简单,只需在你的手机里藏着个钱包,在付款时,你掏出手机,在距离专用POS的10~20厘米处,轻微地晃动一下,所需支付的款项就会自动从你手机所关联的银行账户里扣除。这个藏在手机里的钱包让你既不用排在漫长的超市结款队伍里,也不用再耐着性子等服务员找零钱。
这种消费者通过手机向商户直接进行现场的线下支付,不需要使用移动互联网连接的近场支付形式,如今最主流的技术就是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它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数据,由人们常见的公交卡、酒店房卡所采用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衍生而来。NFC支付最大的优点就是快速,平均每笔支付时间在500毫秒以下;此外,它还不受周围网络环境的制约,便于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内置NFC芯片的手机或其他设备完成支付。
有评论说,如果NFC能大众化推广,它很可能是能够与GPS,以及改变了手机游戏体验的陀螺仪相比肩,甚至更具商业前景,因为它能解决一切有关身份识别、进而完成支付的问题,实现手机用户真实的社会化身份与虚拟的通信网络之间的对接。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预测,2012年,NFC支付规模将达到40亿美元,这个市场有望在2016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那么,NFC手机最终真的能取代钱包吗?至少,这听起来很酷!
产业链总动员
11月26日,位于上海浦东区的嘉里大酒店的三层宴会厅,俨然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商圈。人们闲逛于屈臣氏、DQ冰淇淋、星巴克等展位间,一旦看到心仪的商品,只须将柜台上的一台三星Note2手机轻贴在印有银联“闪付(Qick Pass)”标示的POS上,很快就能完成付款。
这是中国联通与招商银行联合推出的最新“手机钱包”——信用卡手机支付产品的试用现场。它是中国首款基于SWP-SIM卡模式的近场支付手机产品,将安全支付芯片内置于SIM卡中。拥有NFC手机的用户,需要通过招行申请该业务,再凭短信到联通营业厅办理新的SIM卡。之后,通过招行信用卡的智能手机客户端——“掌上生活”,用户就可以从自己的信用卡账户中直接向“手机钱包”转账,每次转账的最高限额为1000元。用户在支付过程中,无需输入密码,也不用打开手机应用,在手机待机状态下就能直接近距离靠近闪付POS,瞬间完成付款。三星、索尼两个品牌的六款手机支持这个应用,12月初,这些手机将正式上市。
“常见的NFC手机实现移动支付有三种形式:将安全支付芯片置于手机SD卡、手机终端及SIM卡中,这三种不同的技术,并没有优劣之分,但目前占主流的还是内置在SIM卡中的形式。”一位招行内部人士对《时间线》说。
“移动支付涉及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必须要各个产业链之间跨领域进行合作。”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蔡全根说。在此之前,招商银行曾联合HTC推出了将安全芯片内置于手机的三款手机,其“手机钱包”与用户的招行一卡通账户绑定,开启了招行将银行卡与手机合二为一的商用实践。
NFC支付超长的产业链上包括芯片厂商、终端厂商、软件厂商、电信运营商、商业银行以及银行卡组织。尽管它们之间需要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合作各方地位平等。事实上,在NFC产业链中,主导方的作用非常重要。由于NFC手机必须要与用户的银行账户绑定,因此商业银行是各方无法规避的合作方,银行也往往能成为NFC支付链条的主导方。
而在日本、韩国,NFC支付都是由移动运营商主导。日本国内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直接推动了移动信用卡支付在日本的风行。从2004年推进基于Felica技术的“钱包手机”,至今,NTT DoCoMo的合作伙伴包括日本第二大发卡机构三井住友及东日本铁路公司等。“无线结算服务”已经成为SK电信、KTF以及LG电信韩国三大移动运营商的重要业务之一,越来越多的韩国手机用户申请了具有信用卡功能的手机智能卡。
在NFC产业链中,手机制造商几乎处于最上端,它们只需投入几元钱的成本,增加一个NFC功能模块,就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这是它们吸引用户、增加用户黏性、进行创新的新爆发点。尽管任何一方都不能避开手机制造商,但它很难单独成为产业链的主导方。唯一的例外是谷歌。谷歌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研发NFC支付技术,为此,它收购了一家名为Zetawire的手机支付公司,并请来在全球最大第三方支付商PayPal有8年工作经验的Osama Bedier领导移动支付的商业化进程。1年后,谷歌了带有NFC支付功能的Nexus S手机,内置了“谷歌钱包(Google Wallet)”,与用户的信用卡账户关联。
ABI Research预测,2017年具有NFC支付功能设备的出货量将接近20亿部,其中包括手机和消费电子产品。今年,它还首次提高了对具备NFC支付功能手机的预测,从此前的8000万部上调至1.02亿部。
对银联、Visa、万事达这样的银行卡组织而言,无论是出于“与现金搏斗”的使命,还是为了自身不被新支付方式甩下,它们都有更大的动力投入NFC支付。在NFC支付的产业链中,受理机具与NFC手机、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犹如鸡生蛋和蛋生鸡,它们需要相辅相成,平头共进——仅有能支付的手机,没有可以受理的POS,手机就是个摆设;而只有受理POS,没有NFC手机,POS也只会被打入死角、落满灰尘。
早在2006年,银联就开始进行移动支付方面的技术原型开发和验证工作,同年7月,银联投入300台POS终端,在上海浦东地区的80家商户间进行小范围商用试验。2011年,银联开始在境内布放具备小额快速支付功能的非接触受理POS——闪付。截至2012年10月末,银联在境内部署的闪付POS终端累计已达105万台,到今年年底,将达到120万台,并在50个城市建立100个闪付商圈。闪付POS不但能受理NFC支付,也能受理第二代金融IC卡的非接触支付。央行今年5月表示,到2015年,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将全部“换芯”,迁移到采用PBOC2.0标准的金融IC卡上。银联大力发展闪付POS,可谓一举两得。
标准之争落幕
今年,除了联通,中国另一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也开始发力NFC支付业务,并力图在这一领域里掌握一定的话语权。6月,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推出了一系列战略合作产品,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移动-浦发银行联名卡及后期演进产品NFC手机。有业内人士认为,2010年,中国移动斥资近400亿元入股浦发20%股份之举,实际上就是前者向银联妥协,加入13.56MHz阵营的信号。
3年前,中国银联推出了国际通用的13.56MHz标准作为NFC支付标准,而当时中国移动则自主研发了2.4GHz支付标准。在13.56MHz下,用户要么增加专用SD卡,要么更换手机,要么在SIM贴膜,才能实现NFC支付,其对手机形状、壳体材料、外接天线均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且信号穿透性低于2.4GHz,射频不足时会导致手机刷卡不成功。而2.4GHz不需要更换手机,只需更换SIM卡,或者增加一张SD卡,就能实现操作,但由于2.4GHz不是国际通用的支付标准,通用性差,被国内多数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弃用。
目前,国内部署的非接触POS等机具大都采用的是13.56MHz标准,如银联的闪付。如果NFC支付采用13.56MHz标准,之前做收单业务的机构可以在现有基础设备上进行改造,无须重复建设。据相关人士向本刊透露,传统POS改造为符合13.56MHz支付标准、具有非接触受理功能POS的成本相对较低,平均每台机具只需200元左右。
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陆书春在招行与联通的“手机钱包”会上透露,中国NFC支付标准即将出台——很有可能就是13.56MHz标准。
随着银联与中国移动的NFC支付标准之争,落下帷幕,为NFC支付尽快普及扫清了技术障碍。最近,中国移动宣布,计划明年销售1000万部内置NFC功能的TD-SCDMA手机,并同中国银联结成NFC服务合作伙伴,采用后者的13.56MHz技术标准,在国内50个城市建立100个NFC支付示范点。
困局
然而,尽管NFC支付在技术层面已然成熟,且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正在携手合作,但现实却是,无论国内还是全球范围内,NFC的普及速度都相对缓慢。
业内普遍观点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NFC的整个支付流程牵扯到无线运营商、手机制造商、银行、银行卡组织和线下商户等多个环节,其中层层利益关系协调起来比较困难。各利益相关方需要寻找成熟的商业模式,在手续费费率、费用分成等层面,重新针对NFC小额、快速的支付特点进行规划部署,真正建立起跨行业的产业链,实现共赢。
根据最近央行下发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调整方案》,从明年2月25日起,超市、大卖场的刷卡费率将从原先的0.5%下调为0.38%。不过,即使闪付POS参照超市、大卖场的费率收费,那些诸如菜市场的商贩、街边摊等小商户也难以接受NFC支付,因为他们不可能从本就微薄的利润中再拨出一些钱来缴纳刷卡手续费。
更重要的是,即使NFC支付的商业前景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极富吸引力,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眼下还缺乏足够的诱因促使他们改变已有的支付习惯。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对智能手机金融方面的用途仅限于查询银行账户余额、话费充值等最基本的阶段。
此外,用户对NFC支付最担心的莫过于安全。招行与联通、HTC合作的NFC手机,如果丢失,虽然可以立刻冻结账户,但已存入“手机钱包”中的钱却无法找回。所以,目前NFC手机的支付金额大多有限制,一般是1000元以下的小额支付,仅是满足用户的日常基本开销。然而,人们在小金额支付上往往更缺少耐心,总是希望能实现最快的支付流程,这其间就存在一个悖论——交易时间和安全性往往成反比。
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核心在于基于手机终端的互联网已具备随时、随地、随身性。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瞄准了这一块新兴领域的巨大蛋糕;而在中移动的战略中,领跑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布局毋庸置疑。但是移动互联网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其产品特性与以往中移动的主营业务、新业务的运营模式有巨大的差异性。移动互联网强调个人用户的体验感知、互动性,强调用免费核心资源换取庞大用户群体。例如腾讯的qq是免费的;淘宝发展初期开商铺、购物是免费的;百度面向个人客户的搜索引擎是免费的等。上述互联网巨头都用免费向个人客户开放核心资源,换取了庞大的用户群体,然后考虑在此基础上实现商务模式创新,从而走向盈利。而这些互联网公司对中移动最大的羡慕,就是在于中移动的庞大用户群体、顺畅的收费通道、无处不在的线下营业厅。但是,移动互联网公司要求战略调整灵活、业务发展初期需投入巨大资源等,而中国移动受到政策、企业性质、决策制度等影响,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特性恰恰是中国移动的软肋。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模式下支付业务的特性分析
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商务模式的快速涌现,直接推动了第三方支付业务的蓬勃发展。目前市场上第三方支付的主要受益点,集中在账户残值、沉淀资金利息及交易手续费三个方向。其中账户残值,是指部分用户因卡丢失等原因导致无法支取不记名预付卡账户资金进行消费,这部分资金因后续无法退还给用户而产生的收益;沉淀资金收益,是通过预付卡账户中资金沉淀、用户延后消费而产生的大量资金沉淀的利息收益等;交易手续费是指用户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商户为交易支付的手续费。2010年下半年度开始,已有3批企业陆续拿到了《支付业务许可证》,而中国移动专门为支付业务成立的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于2011年12月22日拿到上述许可证。
对于目前拥有庞大现金流的中国移动而言,沉淀资金利息的收益目前暂时不具备吸引力;且中国移动湖南电子商务基地领取到的《许可证》中,并没有预付卡的资质,由此中移动做支付业务的收益点,目前只能围绕交易手续费、用户黏性等方面。
三、中国移动的支付业务
基于手机的支付业务,中国移动已有多种多样的产品,例如手机支付、话费支付等。笔者觉得支付产品都必须要具备以下的要素,对用户才会有吸引力:
(一)稳定的资金来源
支付,本质上就是用户付钱的工具。支付工具包含现金支付、银行卡、网银、支付宝等等。其中,现金、与收入来源挂钩的银行卡,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其他任何形式的支付工具,在具备对外支付能力以前,都需要对账户进行充值。如果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用户为每次使用这个支付工具,都需要额外付出充值的行为,这在用户使用习惯上已经增加了成本。
(二)便捷的支付通道
支付工具最核心的功能,是为用户提供支付通道、为商户提供结算通道。支付的便捷性,往往与风险是对立的:例如2011年下半年chinapay通过银商、银联给出的无卡支付接口,只需要用户提供卡号即可从银行卡扣钱,但是前提是要求商户承担无条件的赔付风险。因此,一个值得推广的支付通道,必须在合理、可控的风险下,考虑为用户提供最大限度的便捷。
(三)友好的商品/用户交互界面
支付,最终还是为服务或商品提供服务的。对于现场支付而言,这个不存在障碍,用户可以直接面对商品、服务;但对于远程支付而言,如何借助互联网、短信、IVR、WAP、客户端等,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交互界面,也是一项关键因素。
(四)使用该支付工具对用户存在价值点
价值点可以有很多内涵,商品的直接折扣、省时省力、尊贵身份体现、消费积分、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等都可独立或联合成为价值点。这个价值点可以是实际的利益收获,也可以是虚拟的心理满足。
中国移动支付业务中,话费支付模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用户的话费账户永远是有钱的,这满足了资金来源这个第一要素;通信账户支付目前是通过“WWW网站+短信确认”的模式与用户完成交易对话,这对通信账户支付业务的目标客户群体而言,门槛很低;最后,通过一个短信购买一些小额的、快捷的电子商务类产品(如游戏点卡等)对部分用户而言是非常棒的一个选择:这部分用户的每月话费甚至可以报销。
因此,2002年开始,中国移动话费支付业务已证明了这种业务有它存在的价值:该业务年度自然增长保持30%以上。
但是该业务存在致命的缺陷。由于促销因素产生的馈赠金,使得话费具有折价性,如需要将话费账户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对用户、商户开放,需要理顺非常复杂的成本核算、多方清算、商务模式、客户服务等问题。举个简单例子:如果用户使用话费购买某项商品,假设这项商品成本为50元,而用户购买价格为70元;恰好中国移动做营销活动,允许用户充1000送500、分10个月返还;该用户某个月话费消耗较多、用20元本金+50元馈赠金购买此商品时,移动是亏了还是赚了?
但是在支付领域,我们依然面临庞大的用户需求。于是我们考虑创建一些相对“简单、纯洁”的支付账户,为用户提供支付通道。
基于上述,笔者对中移动的支付业务作出如下的建议,仅供参考:
1.完善运营支撑系统,继续推广话费支付业务:逐步完善运营支撑系统中用户话费账户的资金来源判别、加强话费账户消费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控制,在有效分析话费折价的基础上,对基于话费支付的商品进行合理定价、对运营的合作伙伴进行合理的收益分成。
2.关注用户远程支付需求,以缴话费应用带动手机支付业务发展,近期已手机号码捆绑银行卡模式解决资金来源问题,通过免费的自动缴话费服务大力发展无卡支付的用户群体,建立用户数据深度挖掘模型,对高价值、高信用度用户逐步开放更为便捷的支付方式。
什么是购物体验?普通消费者觉得是销售人员热不热情、周不周到,货品摆得整不整齐,能不能马上找到心仪的商品;文艺点的消费者觉得是店里的装修有没有设计,音乐好不好听,灯光舒不舒服。很难定义,没有标准,美邦任务艰巨。
很快,杭州的美邦“O2O实验室”于去年10月开幕。今年年初,改造后的重庆门店也正式开业。改造后的门店带有咖啡座、书吧,国内艺术家的作品陈列四周,店员变身为“时尚顾问”,手拿iPad可随时查询尺码、颜色、预约试穿。
看起来真的很美,也似乎是以“服务”为前提,基于提升品牌形象,最终带动销量的考量。但从这次大手笔的改造行动对销量的影响来看,显然美邦还是有点没找着北。
第一,改造没有把握住顾客的消费行为特点。
改造门店设置的咖啡座和书吧,出发点是延长顾客的停留时间,提升美邦的品牌形象,最终当然是想带动销量。但实际上在美邦的顾客群中,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喝咖啡或看书的需求。而有此需求的人群又明显不是美邦的主力消费群体。这样的设置,更大的意义是为那些陪逛的男士们提供了一个休息区,而不会大幅增加逛街主体人群的停留时间。
其实服饰店的这种设置在韩国江南区十分常见,顾客们在店内流连、试穿,时不时歇个脚,聊会天。美邦正是借鉴了这种做法。但江南区是韩国的富人集群区,咖啡、阅读正是他们的典型生活习惯,这是消费者习惯与消费行为的契合,具有特定的产生环境。
美邦则不然,莫说咖啡和书的爱好者们在我国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就算在西单美邦店,顾客也多是学生等消费力不那么高的人群,他们恰恰缺乏这种习惯。与想象中悠然地逛街购物不同,美邦的顾客主要还是因为“没衣服穿”了才有了置装的需求,逛街实在不是他们的生活必要内容,更别提由此延伸出来的咖啡座等二级需求了。
这与品牌形象、定价、款式等定位也是一致的,美邦店内的绝大多数产品仍是面向大众的休闲运动系列。而力图吸引较高端人群的“ME&CITY”系列则呈现销售面积较小、货品少的现状,款式设计虽然颇下了番功夫,但价格却也水涨船高得厉害,货品更新的速度也比较缓慢,综合来看还是难以和国际“快时尚”品牌比肩,无法吸引规划中的顾客群。那么这种设置是为谁准备的?是顾客?还是想象中的顾客?
总的说来,美邦的这一改造面临这样的尴尬:一线城市人群对美邦的认可度不高,改造难以促进销售;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对品牌有向往,比较认可美邦,但群体习惯又难以契合。美邦学到了形式却没学到本质。
第二,改造只求市场热点,不接地气。
与杭州店相比,美邦重庆新华国际店提供了微信扫码、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美邦方面表示这种方式挺受欢迎。但我们不禁要问,这“受欢迎”是否提高了成交数量,或者仅仅是在支付方式中受到欢迎,甚至是否只是比想象中用得人多就算“受欢迎”了?
虽然现在无论是媒体还是舆论,移动支付都好像是人人必须使用的支付方式,但必须承认,移动支付的主力市场仍是一、二线城市。尽管智能手机已经相当普及,但三、四线城市传统的支付习惯却远远比不上支付技术的发展。不少当地的消费者在线上购物时,更倾向于货到付款,他们一方面担心手里的钱交给无形的网络不安全,另一方面,很多人根本想不到用微信、支付宝的支付功能。
这种现状下,移动支付当然不是消费者的主力支付方式。更重要的,它对销售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人们不会因为支付方式的改变就更青睐你的品牌,更别提对于没有形成移动支付习惯的群体来说,这种改造形同虚设,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还会因为新方式要迫使他们增加学习成本,加大了他们支付的难度,影响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
对于美邦,产品始终是最大症结。库存卖不出去,当然是因为没人买。
近年,一、二线市场的年轻消费者受到“快时尚”品牌的冲击教育,美邦的服装款式、品牌包装早已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三、四线市场的年轻消费者经过时尚类网站、淘宝的轮番冲刷,美邦也早已不是自己的第一选择。
十面埋伏中美邦也想突出重围,不断追逐“快时尚”品牌的脚步:效仿ZARA推出高端时尚品牌ME&CITY,但相比ZARA从品牌定位、渠道、款式皆不尽人意;效仿H&M推出设计师合作系列,但美邦所选择的设计师与自己的顾客群两不相认,销售惨淡;效仿优衣库推出中国经典卡通形象系列T恤,但主打怀旧的系列80一代不买账,90一代不感兴趣……始终在跑偏的路上飞驰。炒作既然用处不大,只好还是老对策――多产多卖,到头来库存仍然没解决。
其实对于传统门店,可做的不只这些。门店本来有其独有的竞争力。但在我国一直以来传统销售形式总是看不到门店的优势,比如只有实体门店才能实现的试穿服务并未得到强化,或者免费修改等有力的增值服务没有得到重视。这都是所谓“购物体验”的不同表现。
再过10年,所谓的“互联网公司”可能会不复存在,因为所有公司都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企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各个行业攻城拔寨,金融服务可能是继电商、在线旅游等行业后,下一个互联网巨头们虎视眈眈的行业。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而真正最有可能引发金融行业变革的非“BAT三巨头”莫属。BAT依托其品牌、渠道、产品、技术优势,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互联网金融格局造成影响。
前赴后继的试水布局
BAT的互联网布局路径有相似的出发点,但根据各自业务优劣势和客户目标的不同,在之后的路径上逐渐开始分道而行。就目前而言,三方还暂时处于探索试水的阶段。
布局小贷,挑战供应链金融
小额贷款是三巨头互联网金融试水的第一站,阿里最早行动。“阿里小贷公司要贴近草根用户群,坚持为客户提供50万元以下的贷款。”随着马云一声令下,阿里巴巴于 2010 年及 2011 年先后在浙江及重庆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 6 亿元及 10 亿元。此举表明阿里小贷正式成立,它的贷款对象将是部分城市的淘宝或阿里巴巴上的电商企业。
两年后,基于和阿里类似的补充中小客户资金、完善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李彦宏也于今年九月底在上海成立了注册资本2亿元的小贷公司。在内部分析小贷公司成立的必要性时,一个比较能得到大家共识的看法是,百度的客户资源主要基于当前搜索广告的商业客户,为百度自有中小客户发放贷款,能给百度商业生态系统注入动力。
腾讯方面,虽然在四年前财付通总经理刘颖麒就透露过准备涉足小额信贷的计划,但直到今年11月中旬,相关公司的设立申请获得深圳市政府批复的消息才被报道出来。腾讯小贷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类客户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个人理财成为分岔路口
随后BAT开始转进个人理财市场,阿里同样先声夺人。今年6月13日,阿里金融所属的“余额宝”正式上线,截至11月14日15点,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开户数超过2900万户,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开放式基金,排在全球货币基金第51位。
在余额宝迅猛攻占个人理财市场时,拥有搜索第一入口的百度也正为这场理财入口战争紧锣密鼓地备战。10月,百度高层划出最终上线时间点,百度理财百人团队全体放弃国庆休假,酝酿10月底推出与余额宝定位相同的产品百度“百发” 。
同时,百度百付宝团队给理财合作伙伴提出了颇具挑衅意味的要求:收益率必须超过余额宝。同时为了凸显百度理财的高收益率,百度百发的官网域名为,象征8%的收益率。
另一方,掌握PC和移动强社交入口的腾讯,自然也不会错过这场互联网金融盛宴。马化腾曾在不久前表示:“我们希望做一个平台,把商业模式的事情交给合作伙伴。微信有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我们会伺机推出相应产品。”
8月5日,看来马化腾认为机会到了――随着微信5.0版的推出,微信支付功能也正式面向大众。这是一个承接微信和财付通的移动支付产品,其安全系统由腾讯财付通提供支持。刘炽平明确指出了它的存在价值:“财付通可借助微信平台在移动支付上扩大延展性,同时为合作伙伴实现O2O闭环。”
阿里腾讯缺席在线信贷
从传统金融行业三类基础业务来看,余额宝和百付宝只能解决存和汇的问题,而小贷公司主要面向线下B端的小额贷款需求,最核心的互联网在线个人及小额信贷市场一直被忽视。
由于对手在这一块短板明显,拥有搜索入口的百度顺理成章地优先发力贷款搜索。11月5日,百度金融贷款搜索正式上线,由好贷网提供后续的贷款类产品运营和变现,百度从中分成。可见百度已经在金融类流量上开始试验“流量+分成”的“去哪儿”网商业模式。
对于腾讯和阿里来说,要想在PC端争夺贷款搜索入口,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也并非没有机会。贷款是重运营的金融产品,贷款搜索本质上PK的是贷款的后端运营能力,而贷款运营是百度的软肋。如果腾讯和阿里下决心建设或者投资一个强大的贷款运营团队,能掌控银行和信贷经理的运营渠道,再与自身的优势入口捆绑或许也能成功,如果再拥有强大的运营力量,甚至还可以倒逼其他入口与其合作。
产品:阿里优势明显
从产品上分析,百度强在流量入口、阿里强在支付系统、腾讯强在移动端。其中,阿里依托由淘宝积累起的交易数据和B2B系诚信通数据,在企业信用方面有最为完善和有力的数据;百度旗下有60万联系紧密的中小企业客户,着力围绕客户规模打造闭环支付体系;腾讯仍然是一家重社交、游戏的公司,对于金融业务而言隔行如隔山,相比阿里,腾讯的商业产品经验略显单薄,但微信坐拥4亿用户,大有战胜阿里的底气和资本。
百度:另辟蹊径
百度今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动作频繁,今年7月,百付宝拿到第三批支付牌照,与此同时,百度利用PC端的搜索入口优势,以及收购91无线之后的移动APP分发优势,快速启动了一系列产品。产品布局包括百度钱包、百度理财、百度贷款搜索、百度小贷公司等。
由于百度理财、百度钱包和百度云产品线都隶属于移动云事业部,向VP李明远汇报,因此后续这三个产品线的布局会很有看头。百度理财除了官网域名之外,还拥有一个内部域名,除了单一类型的理财产品之外,百度理财应该还会上线类似淘宝基金、腾讯财付通理财汇的基金超市,提供多种理财产品供用户选择,跟进百度钱包的产品定位,后续上线的基金超市理财产品应该都属于百度的闭环支付体系。
百度金融搜索主要定位于贷款类产品的搜索,业务包含信用卡、车贷、房贷、消费贷款、经营贷款等。11月5日上线的版本为与第三方平台好贷网合作的版本。目前采取第三方贷款平台的佣金分成模式。
总的来说,百度虽然无法拿到阿里系那样的交易数据,但百度有客户在推广账户的消费和充值记录,包括客户的注册时间、注册资本等工商信息,另外百度的线下商业运营体系与百度中小客户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百度很早之前就开始重视客户信用体系建设,现在在百度搜索结果中,用户已经能看到推广客户的信用星级和与百度合作的时间。
阿里:全线布局
支付宝上每天有大约300亿元的第三方托管资金,这些天量的资金如何处理,此前一直是支付宝遇到的难题。由于这笔“沉淀资金”的存在,支付宝也长期受到占用资金又不发利息的指责。利用支付宝中的资金提供理财增值服务,是最顺理成章的产品思路。
余额宝上已经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规模,并且将触角伸向产业链上游,控股天弘基金,控制理财金融链。除了余额宝这种封装型的理财产品外,淘宝还在淘宝理财频道内上线了理财超市,但理财超市内的产品销售与余额宝对比明显冷清得多。
在传统金融行业“存、贷、汇”三类基础业务中,阿里的“贷”类产品可分为面向企业和个人两类产品。
面向企业的小贷公司向阿里集团旗下淘宝系和阿里系的中小企业放贷,由淘宝积累起的交易数据和B2B系诚信通数据作为信用依托,目前已在为30多万家小微客户提供服务,共投放贷款超过1000亿元;在to B业务方面,阿里成立了重庆商诚融资担保,为重庆中小企业贷款和融资提供担保,这样使得阿里系的贷款上下游更加完整。
在个人信贷方面,淘宝依托现有实名制用户交易数据,布局类似信用卡分期支付的信用支付,依托淘宝万亿级的交易体量,完全可从个人信用支付中分一杯羹。
此外,目前在淘宝内已经可以在线搜索和购买保险产品,类目涉及车险、旅游险、意外险、健康险、少儿险、财产险。各大保险公司直接在淘宝开设旗舰店。据了解,淘宝保险刚上线时不收商户入驻和广告费用,可见淘宝意在提升保险申请的用户体验,完善保险的在线业务流程。加之淘宝上的流量均为购买类的精准流量,投放在淘宝上的保险类广告转化率非常高。
腾讯:以点带面
腾讯在互联网金融布局较早。在支付工具方面,依托拍拍网的财付通拥有20%的份额,财付通虽然市场份额有限,但业务体系与刚上线的百度钱包相比更加完整。
与淘宝基金、百发基金战略类似,腾讯依托财付通上线金融产品超市理财汇,理财汇内的基金可实现在线申购,早已建成和淘宝理财一样的理财超市。
腾讯在股票市场领域动作也比较多,腾讯和股票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1年,其时,腾讯收购了益盟操盘手20.2%的股权,并推出了腾讯操盘手软件,打响了进军证券领域的第一枪。腾讯还有股票软件自选股,后又腾安价值100指数,指数侧重三四线蓝筹,偏向于民企,腾讯表示还会陆续推出一些指数产品。
在保险业务方面,马化腾、马明哲和马云“三马”联手设立了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财付通联合中民保险网推出保险超市,帮助保险公司卖产品,财付通仍然是在做渠道,用自己的支付和社交产品,帮助保险公司销售产品。未来财付通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还会深入,利用手机QQ支付平台,覆盖二三线城市的保险销售渠道,因为这些地方银行网点销售力量比较弱。
微信金融是腾讯重点拓展微信相关的服务。微信5.0版本更新的重点就在于商业化的优化,上线微支付和微理财服务,并且直接对接银行端的服务。现在用户可以在微信端查询信用卡信息,刷卡支付都可通过微信消息提醒。这些动作自然引起阿里的警觉,封杀微信淘宝客、高调微信的支付风险,阿里对微信的围堵从未停止。
用户:强弱关系的商业转化
目前百度正在进行基于百付宝的用户转移和深度捆绑,阿里用户虽然与百度类似,但金融价值更大;腾讯基于社交用户的微信平台利用现有公众账号体系,接入大的金融服务提供商,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直接为用户服务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
百度:基于云账号体系的用户迁移
早在百发之前,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就宣布向个人用户提供1元钱购买1000G存储空间的活动,百付宝为唯一支付工具。该活动即为百付宝造势,百付宝依托这1元钱的买卖,当天获取了大量注册用户。
百度云服务属于用户经常性的需求,属于百度强账号体系的重要部分,让百度云的用户去关联百付宝支付1元钱,是希望将百度云强账号体系下的7000万注册用户迁移至百付宝,成为百度支付用户。
前不久,百度云上线云商城,也是为了将百付宝与百度云进行深度捆绑,同时为百付宝提供资金出口。但由于云服务的主流趋势还是免费,其服务内容还是和支付距离较远,云商城对于支付的资金出口功能更加有限。因此百付宝与百度云的捆绑,可能只是作为百度推出百付宝的一个手段。
与百度云的用户迁移不同,百发是从正面直接发力,为百付宝吸引注册用户。百发存在的长期目标,是依靠理财这种经常性需求,刺激用户登陆和使用百付宝。
百度小贷的客户群是依托于百度搜索广告推广的60万商业客户,百度小贷能依托百度现有的商业运营体系,服务好这60万中小企业,已经是不小的业务规模。小贷公司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也是为百度广告生态系统供应源源不断的动力。
阿里:打通“余额”、“支付”二脉
淘宝的搜索入口覆盖的目标受众群已经和百度无异,与百度相比,淘宝拥有每个用户完善的注册信息,以及交易资金流信息,这些用户数据将淘宝的用户价值权重增大。用户资金交易数据可为后期的金融信用体系服务。
除了淘宝账号,新浪微博也可能为淘宝带来额外的用户流量。社交化搜索已经成为下一代搜索引擎的目标方向,谷歌自建Google+,微软入股Facebook,淘宝与新浪微博联姻,这些都是为下一代社交化搜索引擎做数据准备,用来弥补现在淘宝账号体系社交关系型数据不足的短板。新浪微博社交账户也许能与金融发生碰撞,现在知名的投资网站雪球就基于新浪微博账号体系。普通无差异商品的购买也许难以激起社交用户的群体性讨论,或许投资理财这种复杂的长决策服务会引起淘宝社交化的爆发。
腾讯:社交+移动用户
腾讯在面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方面并无特别优势。此前企业QQ、企业广告市场腾讯并没取得特别明显的成就。其既缺少小微客户渠道和资源,也缺乏企业广告市场运营能力。
微信的强社交属性也是其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阻碍,社交用户还是把微信当作沟通工具使用,购买理财产品等金融需求,距离用户的社交需求还是有一定距离。
但在金融服务方面,腾讯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社交用户的平台,最适合的是品牌类推广和客户关系管理CRM。因此微信平台最适合做的是利用现有公众账号体系,接入大的金融服务提供商,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直接为用户服务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同时可以采用辅助信息推送式的营销模式,例如,银行会向用户推送最新的信用卡优惠信息,基金公司会推送最新的理财产品等。但是目前微信公众账号较为简易的交互逻辑,还是难以引起用户在其上发生购买理财等复杂长决策的金融行为。
渠道:布局移动端
按照李彦宏在内部讲话中的战略布局,百度金融贷款搜索的流量渠道直接依托百度搜索,将用户引导至百度贷款中间页;阿里在PC端依托淘宝作为金融业务端,支付宝作为金融支付端,渠道优势基本已定;腾讯的渠道必然是支付,但目前前景尚不明朗。
百度:从PC到移动的入口转换
今年11月去哪儿网在纳斯达克上市,标志着百度中间页战略有了成果。如果融360和好贷网都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那么百度金融内部产品则是追随资本的脚步,去验证这一商业模式。通过搜索渠道导流至中间页深度满足用户需求和变现的模式,后续会覆盖到更多垂直行业。
百度理财的渠道则完全不同。虽然也使用了百度搜索流量做一定程度的导流,但百度理财产品的全面铺开还依托于线上线下的大量广告。和百度云产品线的推广营销方式极其相似。
当然,百度理财也可能通过百度搜索作为渠道来源,将理财需求的用户引导至理财中间页,但是理财的资金归结功能意义十分显著,纯做理财搜索可能只是产品的一个中间态。而这样的理财搜索,交给有资金归结工具的百付宝团队来做也是非常合理的。
此外,百度目前的金融产品虽然离移动端还较远,但其布局早已开始。据分析称百度无线搜索上的金融流量相当可观,谷歌金融行业无线方面的广告收入猛增。未来不排除百度会将移动搜索的金融流量通过轻应用方式导流到自家的金融移动产品上,然后培育移动端的金融第一入口。
阿里:金融入口移动化
阿里系金融产品的渠道其实和百度有几分类似。百度依托搜索入口,阿里依托淘宝的商业搜索入口。但金融的搜索流量仍在百度,余额宝和淘宝理财的上线,也是为了告知用户在淘宝已经可以购买理财产品,希望将金融类的强商业搜索入口迁移至淘宝。而迁移的方式除了像余额宝这种明显级的产品,可能还需要从百度引流。
阿里今年重启百度搜索关键词广告,现在在百度搜索淘宝已经能看到淘宝的品牌专区,该专区是百度的付费商业产品。搜索理财相关的关键词能看到淘宝投放的搜索广告。另外也有传闻说阿里重启百度流量投放是为上市铺平道路,提升淘宝的流量数字。
移动端阿里的布局似乎略显迟缓,可能希望依托移动淘宝作为移动端电商入口,再逐渐提升移动端支付宝的移动金融属性,让支付宝在移动支付端站稳脚跟。最新版本的支付宝中,已经看到针对移动支付、当面支付的特殊产品设计,可看出支付宝的移动支付产品布局。
腾讯:微信的移动大旗
腾讯依托社交用户,在各个产品线发力,电商、支付等领域均有涉及。最适宜推进金融产品的渠道必然是支付,但腾讯支付并非很强。通过腾讯最强的社交入口去推进金融类产品,看起来很美,但实际略显牵强,社交是略带休闲和娱乐的需求,与严肃认真的金融服务还有一定的距离。
未来展望
在金融领域不断拓展的时代,信息科学技术与金融工具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新的金融发展模式,也被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伴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越来越多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金融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在效率、服务、成本和市场参与度方面更具有优势。但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方式,并没有解决困扰金融发展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风险难以控制等问题。金融创新往往是为了躲避监管而产生的。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大部分是由于金融监管的滞后与缺失造成的。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时代,金融监管的创新问题亟待解决,能否适应新的金融模式的发展,必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网上购物、网上信贷和网上银行服务等互联网金融的雏形开始显现。谢平(2012)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因而将对现有金融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在过去的20年内,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经历了两次巨变。
(一)传统业务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我国互联网金融实现第一次快速发展,主要标志是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业务的出现。
传统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推广网络金融服务,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使得民间金融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但这并没有阻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进一步繁荣。
(二)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
21 世纪10 年代以来,突破传统金融创新的枷锁,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初见端倪,典型的代表包括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
1.移动支付。作为新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使人们摆脱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特别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有所下降。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交易与结算对接,通过网络服务提高效率,保证交易安全并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受到买方和卖方的追捧。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难题。截至 2013年1月,中央银行累计发放了 223 张第三方支付牌照。
2.社交网络。社交网络的核心是人际关系,它将抽象的社会关系具体化、数字化并不断延伸,扩大相互之间的影响。社交网络通过互联网构建信息共享和更新平台,从到传递再到使用,往往只需极短的时间。
3.搜索引擎。传统的搜索引擎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匹配相应的信息,将不相关的信息过滤掉,通过筛选提高信息质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搜索引擎与大数据、金融咨询、贷款资格评定等金融服务相结合。
4.云计算。金融分析需要大量数据支持和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主要特征是计算能力强、存储空间大和信息服务完善,它能够同时处理各种数据,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对信息进行甄选和分析。
二、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金融创新的新发展,是金融领域的延伸。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金融创新总是伴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在金融监管滞后的情况下,总会导致各种乱象发生。
(一)潜在风险的导火索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中金融交易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的产品错综复杂。再加上虚拟程度高,交易对象的潜在风险难以预测。二,与金融机构的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合法性难以确认,不乏违法违规行为的存在。许多非金融机构借互联网金融的便利,非法集资,误导投资人,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
(二)削弱货币政策的控制力
电子货币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逐步兴起,对传统货币发行机制构成挑战,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的格局将被打破。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需要对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要量进行测定,其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多采用数字化,货币资金的划转几乎在瞬间能够完成,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使得可供测算的货币数量减少,增加了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的难度。
(三)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对比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集团容易遭到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的双重攻击。考虑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信息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高度电子信息科技的基础上,每一个环节,如网络硬件、网络运行和数据传输,如果遭遇技术困难或者病毒入侵,都可能使系统崩溃、操作异常,从而导致客户敏感资料泄露和资金流失,引发一系列金融事故。
(四)非法交易活动频繁
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虚拟化程度高,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客户预留的密码或者电子证书来识别客户的身份。这种交易的隐蔽性不利于金融机构对客户的真实身份进行认证,一旦被非法分子利用,容易造成客户的损失和虚假交易。
三、传统金融监管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不足
(一)传统金融监管的滞后性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将金融创新推向了一个,使得金融监管机构措手不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种类繁多,然而大部分金融服务得不到传统金融体制的监管,充分体现了传统金融监管的滞后性。P2P信贷服务企业、大众筹资网站等非金融机构通过社交网络为客户提供信贷服务,却不受金融监管的约束,也没有资金限制等基本准入门槛,只需要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即可营业。监管的空隙必然使得监管部门无法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和处理,更不用说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现行监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监管格局是由中央银行牵头,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分业监管。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混业经营已成为一种趋势。金融混业经营不仅导致金融监管体制的重大变化,而且也使金融监管的重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三)传统金融监管措施缺失
1.监管政策法规缺失
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迅速,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政策法规明显滞后,政策缺失必然导致监管真空。
2.监管手段不足
互联网金融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交易虚拟化、对象全球化以及跨时空快速交易,给金融监管当局带来很大难度,传统技术手段无法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变化。
3.监管队伍欠缺
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需要监管当局配备一批网络技术和金融监管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监管人才队伍无法满足实际监管的需要。
4.国际合作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将各国金融市场连成一个整体,金融国际化使得金融监管不能局限于本国的金融市场,还应加强国际合作。
四、金融监管的创新发展
(一)以新的视角审视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价值是倡导“开放、平等、分享、协作”,最大程度得实现效率和公平,而不是金融交易的单纯虚拟化。互联网金融模式拥有强大的活力和特有的创新之处,与传统金融模式有显著的区别,并不仅仅是传统金融模式的补充。金融监管当局应该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本质是“安全”与“效率”的博弈,在衡量二者的利弊事,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二)建立新型综合监管模式
新型综合监管模式包括综合监管机构和综合监管体系,能够适应互联网金融跨界经营的需要。尽管互联网金融模式对金融监管带来了更高的挑战,但是摒弃我国分业监管的基本准则会造成现有体制的巨大变动,还会耗费高额的成本。在坚持分业监管的基础上,新型综合监管模式应该逐渐推进,慢慢贯彻落实。首先,加强“一行三会”的协同合作,坚持信息共享和联席会议等合作机制。在国务院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减少目前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的情况。
(三)坚持审慎监管的理念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美国推行审慎宽松的监管政策,取得不错的效果。类似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审慎监管的理念也值得借鉴。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门槛高,而国内缺乏其他合理的融资渠道,使得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推动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并受到企业和各投资者的追捧。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低,有效地缓解了融资难问题。适当宽松的准入门槛能够扩展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范围,增加产品供给,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传统金融产品的发展趋于成熟,实行严格的监管规范有利于控制风险。对于起步较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若不加以区分,照搬现有的规章制度,将阻碍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监管当局应该坚持宏观审慎监管的原则,以防范系统风险为重点,适当减少约束壁垒,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来提高市场活力。同时,把握监管尺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利用风险评级和市场规则评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优劣。
(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消费者与金融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无法逆转消费者在金融交易中不平等的地位。传统的金融合约看似公平,但实际上对消费者不利,而良莠不齐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市场更加深了市场参与主体间的不平衡。一旦发生经济纠纷,高昂的维权费用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消费者往往充当最终受害人的角色。为了实现金融市场的实质公平,金融监管当局可考虑对金融消费者实现针对性保护,适当加重金融企业的责任与义务。
信息资源是互联网金融模式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面对目前出现的消费者金融信息等安全事件,监管当局应予以重点关注,增强非金融机构的责任意识,加大对违反规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惩罚力度。对于消费者而言,掌握金融相关知识,明确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才能得到更好的金融保护。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2]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3] 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