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方式范文

时间:2024-01-09 14:44: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风险管理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风险管理方式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8-0059-03

1998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实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2004年初,中国银监会提出了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意见,要求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这一管理办法。同时,银监会还提出了以风险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将监管重点由对银行业的合规性监管转变为以风险为主,重视对银行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尤其是对早期风险的识别、预警和控制,坚持促进银行内控机制的形成和内控效率的提高等,这标志着我国金融业贷款管理方式将彻底向以建立风险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因此,加强贷款风险管理不仅是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信用社适应新的金融监管形式的需要。

一、树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贷款管理理念

树立贷款风险管理理念,就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度量和处置。相对于过去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合规性管理,贷款风险管理的难度将会增加。因为贷款风险管理不再是简单依靠信贷人员对客户和市场的经验判断,更主要的是借助于健全的风险评价体系,对贷款风险做出科学、准确的界定。信贷资产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既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也有操作风险、管理风险,还有道德风险等。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经营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贷款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程序和评价体系,包括使用客户信用评级、贷款风险分类和贷款风险模型等技术手段。

从农村信用社的现状看,所采取的贷款风险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主要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合规性管理水平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局限性很大,一是贷款质量指标设置过于简单,8?5?2的贷款质量指标,不仅不能全面地反映贷款的质量状况,而且随着管理政策的调整,逾期、呆滞、呆账贷款的内涵及其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已不能有效地反映贷款质量管理的要求。二是单户贷款、最大10户贷款和存贷款比例及中长期贷款比例等风险控制指标,测重于对信贷管理单项指标的分析与监测,指标之间各自独立、缺乏必要的关联度,难以据此对信贷风险做出综合评价,进行全面、整体的风险评级及量化管理。三是指标多为静态指标,注重考量某一个时点的形态,没有考虑贷款风险的动态变化因素,缺乏对贷款过程风险的把握和控制,不能事前对贷款风险进行预警和监督。[1]由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和农村信用社管理基础较为脆弱,以致贷款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无序性和不规范。可见,随着金融的发展和管理政策的变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已不能满足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按照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政策和管理方式的要求,尽快确定以风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二、健全以安全经营为前提的贷款质量管理体系

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主要的资产业务和盈利方式。没有贷款的安全就没有贷款的效益。因此,加强业务经营必须以贷款安全为基本前提。

1.完善贷款质量保障机制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一是在贷款的调查阶段,重点进行借款人信用分析或者借款项目的评估,确定借款人信用等级系数,测算贷款风险度,提出贷款意见。二是在贷款审查阶段,主要验证贷款风险度,确定贷款方式,对贷款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查,努力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三是在贷款决策阶段,由管理人员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最终审批贷款。四是贷款发放后,贷款检查人员监测贷款资产质量的变化,加强对贷款的管理和清收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贷款风险情况,定期测算和分析全部贷款的风险度。

加强贷款质量管理重点在自控、互控、监控三道环节,具体到管理过程必须健全三个机制。首先是严格的大额贷款决策审批机制。包括年度贷款投放计划,引导贷款投向,选择贷款对象,指导风险规避,并负责审批权限内贷款和高风险度贷款的审批,督促监控部门定期对贷款投放情况进行检查,修正偏差,确保贷款投放计划顺利实现。其次是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控制机制。推行审贷分离的关键是在抓好机构、人员合理设置的同时,认真落实各个职位的职责,正确处理分工合作的关系,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要完善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的纵向监督制约程序,从而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第三是部门密切配合的质量监控机制。应明确信贷、会计、稽核等部门的责任,对有问题贷款,信贷部门要及时催收,会计部门要主动在账上反映,资产保全部门要及时统计分析并最终做出综合评价。要改变过去单纯的形态监控为多重监控,对风险度高的贷款除确定专人跟踪监测外,还应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2.重视内控机制在贷款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农村信用社防范贷款风险的保障。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水平较落后,主要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联社、信用社信贷管理层的监督制约缺位;二是对贷款的风险不能充分认定和评估,没有建立以风险防范为主导的贷款安全质量评价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三是内部稽核独立性不强。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稽核部门隶属于联社或信用社,稽核人员工资福利、任命、考核、升迁等都与被稽核单位息息相关,独立行使稽核监督的权利受到极大限制,影响了稽核工作的客观性。

贷款的风险有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内控机制薄弱是贷款风险生成的内在因素。农村信用社要提高贷款风险管理的效率,必须克服和解决内控机制的功能缺陷及问题,充分发挥内控机制在贷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内控制度建设的地位。农村信用社应加深对贷款风险的认识,把加强内部控制作为信贷管理的重中之重,包括对贷款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估和控制机制的建立,以及主动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管理,不断完善贷款风险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其次要参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并实现传统管理方式向风险管理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管理方式里,内控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具体业务的检查和对有关时点数据的分析上,管理的重心在于合规性;以风险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则是把内控的重点集中在与贷款风险紧密相关的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上,集中在信用社对管理贷款的方式、程序能否预警、衡量和控制贷款风险发生上。农村信用社要克服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缺陷,通过管理方式的转变来保障和促进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营。

三、构建以信息监测为基础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

贷款风险识别是贷款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知风险,即通过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识别贷款风险的存在;二是分析风险,即通过归类处理,分析引起贷款风险的各种因素。因此,贷款风险识别必须建立健全客户信息监测系统和贷款风险权数体系。

1.建立健全的客户信息监测系统。该系统建设由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和信息传导三个重要环节组成,缺一不可。应提高对建立客户信息监测系统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充分掌握客户信息资料对贷款风险管理的意义,不断完善客户信息监测系统和充实数据库。首先应建立统一系统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可按一般农户、其他个体客户、企业(公司)客户分别建立。其次应建立规范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操作流程。对于客户信息资料的来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以利用对农户进行评级授信和信用村镇建设有关资料,大客户可以利用贷款风险分类建立的资料库。在此基础上,还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客户信息资源的采集和管理工作:一要拓宽信息的采集渠道,注意多渠道收集贷款资料,包括客户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二要坚持完善信贷档案管理,确保贷款客户信息资料的完整、统一,为处理信息提供准确、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三要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技术逐步建立贷款风险管理数据库,应组织科技人员统一开发适应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特点的数据处理系统,既便于信息收集和存储,又便于信息处理和风险预警。

2.建立有效的贷款风险内部评级控制系统。一是建立独立的内部评级部门。该部门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应独立于决策者和信贷部门,以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评估程序,确定风险管理标准、信息披露制度,评级认定规则,以便对风险有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估。三是内部评级监督制约机制在内部评级部门外设立监督部门,以便定期对评级结果进行检验。从机制上对内部评级部门形成制衡作用。

3.导入量化管理为主体的贷款风险估测系统。贷款风险估测是指在风险识别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详细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量统计,估计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它是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的是通过对风险的分析,把风险进行量化,为选择防范风险的不同手段提供科学的依据。

贷款风险用贷款风险度的大小计量,度值大的风险高,度值小的风险低。按照国际风险管理惯例,贷款风险度值最低为0,最高为1,大于1时以1计;对风险的控制临界值一般设置在0.6,即应全力将贷款风险度控制在0.6以内,当贷款的风险度超出这一度值时应做出不予发放的决策。当某个信用社的全部贷款资产综合风险度大于0.6时,说明该信用社贷款资产的整体风险较高,应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加以改善。[2] 对贷款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要对贷款风险进行科学的量化管理,首先要根据影响贷款风险程度的主要因素,确定与之相应的风险权数是识别和认定各类贷款资产风险含量的基本标准,即贷款对象风险权数、贷款方式风险权数、贷款期限风险权数、贷款形态风险权数。这些风险权数要符合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特点和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要求。其次要建立贷款风险量化模型,既可用于审批贷款时测算贷款的预期风险,也可用于检查某笔贷款或综合考察某个信用社或某个区域各信用社全部贷款资产的风险度。[3]

4.积极更新和优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信用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信息系统支持,包括风险管理技术、计量统计技术和信用风险数据库建设等。目前我国银行普遍采用打分法,这种方法虽简便易行,但由于缺乏计量统计分析手段,对影响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因而缺乏对未来风险的准确预测。而且以打分法得出的评级结果主要用于授信管理,不能取代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全面管理。因此,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提高银行的信用评级水平。在风险评级方面,银行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专业技术力量,完善内部评级体系,采用先进的计量统计分析技术,为最新风险测度方法如VAR法的运用提供技术保障。

5.加快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的实施步伐。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是国际通行的管理办法,通过此类方法信用社可以动态地掌握贷款质量的变化,及早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农村信用社采取此类方法防范贷款风险刚刚起步,加上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基础差、客户分散、流动性大、客户资料不全等因素,工作的难度很大。要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农村信用社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要求,制定具体的分类操作实施办法,既要立足于“利于管理、方便操作、提高效率、加快进度”,又要尽量统一标准、统一规程,确保质量和效果。对重要标准要尽可能设计量化指标,增加可操作性和客观性,要多作定量分析,减少定性描述。注重区别借款人和货款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提高信用社管理不同贷款风险的能力。

6.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对贷款风险管理的适应性。科学贷款风险管理要求信贷人员对客户的经营活动、财务与非财务、现金流量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建立一支具备业务素质、掌握法律知识,对企业财务管理有一定了解的信贷人员队伍,以提高对贷款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必须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不仅要对信贷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要求熟悉和掌握现金分类的标准和方法,而且要开展宏观理论、市场经济、信息收集、会计处理、法律法规统计计量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风险的能力。

篇2

2006年11月,天津大学违规挪用资金炒股,造成巨额损失3750万元;2007年2月,南开大学校办企业允公集团总裁杨育麟贪污1.1亿,另外,因杨担任总裁期间管理失误导致3亿元债务;2007年3月,吉林大学财务处贴出通知,详细介绍了吉大目前负债30亿元,每年支付的银行利息高达1.5亿至1.7亿元,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这三大财务事件暴露了高等学校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效益低下,未能有效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导致发生巨额经济损失和陷入财务困境。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实施风险管理,分析了内部审计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强调学校应当实施风险管理审计,评价、改进学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有效性,有效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促进学校目标实现。

一、学校风险管理与财务风险

(一)学校风险管理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根据以上定义,结合学校的特点,学校风险管理是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具体包括对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的可靠性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

(二)学校财务风险

不论学校规模大小,财务风险是学校风险中的重要风险,风险管理必须以财务风险为重点。学校财务风险的含义应该是广义的,是指导致学校发生资产损失、财务困境等不利财务事件的可能性。资产损失指资产被盗、贪污挪用、意外事故导致损失等,财务困境是指一个学校处于经常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例如银行借款本息、商业信用等),导致正常运转受到影响,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境况。财务困境可以通过若干方法解决,比如,(1)出售主要资产;(2)减少资本支出及研究与开发费用;(3)与银行和其他债权人谈判进行债务重组。学校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筹资、投资、资产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

(三)学校风险管理在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识别学校战略规划、业务运营中的各种财务风险,认识财务风险的性质和特征,为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应对奠定基础;实施风险管理对学校财务风险采取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可以合理判断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及发生后影响程度的大小;实施风险管理,针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影响,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提出回避、接受、降低、分担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二、风险管理审计定义及其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一)风险管理审计定义

王晓霞在《企业风险审计》一书中,给出企业风险审计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RMIS)、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审查和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综合以上观点,在内部审计中风险管理审计可定义为: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围绕组织风险,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从组织整体层次到职能层次,对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风险管理审计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1.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协助学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能够从机制、制度方面强化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管理。目前学校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没有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对学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前瞻性作用,能够提出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合理建议,使最高管理层认识到风险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促使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对学校财务风险实施规范管理。当学校已经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过程时,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提出建议,能够协助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完善,有利于财务风险管理。

2.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从学校整体出发,从全局考虑,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学校管理层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能以独特的身份调控学校的风险策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财务风险。

3.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采取独特的技术手段,检查、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取调查、取证、分析等手段评价主要财务风险因素,测定关键风险点、风险度,以判断学校财务风险监控报告制度是否适当、监控报告是否充分有效,财务风险分析是否全面、防范措施是否完善;对管理层自我评估进行测试,检查其依据是否准确;评估与财务风险有关的薄弱环节并与有关管理层进行沟通;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式与学校活动性质是否适当。

4.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客观的风险管理建议直接报告给学校最高决策层,能够引起高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

5.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对学校预算管理进行评估,促进学校严格执行预算,按预算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加强风险管理审计,防范学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机制,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独立客观的监督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帮助学校实现财务目标,进而实现学校的终极目标。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以校为单位成立学校理事会,小规模学校(特别是公立中小学校)可以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学校理事会,理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对公立中小学校也可以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内审机构向学校(大规模)或乡镇(小规模学校)下派专职或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审职责,实行对下进行监督评价,对上进行职能报告的内部审计机制,这种方式必须进一步提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内审机构的地位,确保独立性。

(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确保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内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专业水平高低,是保障内审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学校高层管理者、内部审计机构要重视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为内审人员学习内审领域先进的审计理念、技术、方法提供各种保障,不断促进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只有永远保持专业水平的先进性,才能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才能不断改进完善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合理防范财务风险。

(三)使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保证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性。先进的审计技术已经得到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能够从内审角度对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应对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可以使用的技术有:(1)风险控制自我评估(CSA)。CSA是一种预防性审计工具,即针对硬性控制也针对柔性控制,是针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咨询业务,可以评估旨在减缓风险的各项控制以及有关政策和规程的全面遵循情况,可以采取协调性小组讨论会(专题研讨班)、问卷调查、管理人员分析三种方法。专题研讨班可以采取:“目标-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估”的形式,强调列举阻止实现目标的的壁垒、障碍、威胁和风险,接着对控制进行检查,以确定控制过程是否足以对关键风险进行管理,其目的是确定严重的剩余风险;(2)头脑风暴法。针对问题,把能想到的一切主意集中起来,通过一群人的交流,来激发新思想产生;(3)德尔菲法。采用函调方式,分别向有关专家提出问题,之后将专家的意见整理、归纳,并反馈给有关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次综合反馈,这样多次重复,得到比较一致的意见;(4)抽样技术;(5)共同研讨法;(6)系统分析法。

(四)确定财务风险重点领域,揭示风险暴露,加强风险预警

学校的财务风险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筹资、投资、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及使用。

1.筹资。学校应重点关注债务风险。吉林大学陷入30亿元债务困境,说明加强债务风险管理举足轻重。学校债务须经最高层批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分析学校的资产负债率、还本能力、还息能力,揭示债务风险是否达到警戒状态。对资产负债率的分析既要看比率的大小,又要分析预期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对于还本、还息能力分析应重点分析预期所有者(各级政府等投资者)是否不断增加偿还债务本息的投入;可以分析利息保障倍数(预计不含利息费后的结余/利息),利息保障倍数至少为1,越高还息风险越小。

2.投资。应重点关注校办产业、工程建设、闲置资金的投资,应注重投资效益分析,如新建学生宿舍是否有效改善了学生住宿状况,筹办产业企业的未来收益如何。闲置资金应投资于国债等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项目,不要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投资,天津大学发生违规挪用资金炒股,造成巨额损失3750万元就是巨大教训。高校依托先进技术筹办产业企业,内审人员必须对其风险评估进行审查评价,可以采取贴现现金流量等技术。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项目申请,是否进行招投标,是否纳入资本预算,在建工程支出控制是否完善。

3.固定资产管理。应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和使用。内审人员应重点审查评价资产采购的控制制度是否完善,采购是否进行竞价选择;资产保管制度是否健全,记录是否规范;哪些资产经常使用,哪些资产不需用,各类资产的年使用次数及使用效率。确定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控制、固定资产处理的控制是否恰当,以判断其是否足以防范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方面的财务风险。

4.资金管理及使用。应注意资金(现金、银行存款等)实物接触控制不当、盗用及错误处理资金、潜在舞弊和违规、支出未经授权或审批、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等财务风险及暴露。如两免一补、中职、高教的助学金专款专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审查、评价风险管理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是否按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效益如何。

5.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对重点风险领域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学校高层应授权内部审计机构参加重大财务事项的预测、规划等重要会议,使内审人员以独立的视野分析各种财务风险,提供合理建议。对重点风险领域应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及时防范,避免学校可能遭受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刘霄仑,朱军霞,李旭红译. CIA考试指南.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理论卷).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李海风,李媛媛译. CIA考试指南.实施内部审计业务(理论卷).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5]沈征.内部审计禁忌120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内协网,2004.

篇3

建筑施工是一个高危行业,特别在对质量、进度、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建筑企业需要充分整合资源、有效利用资源来防范和控制风险。其中,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施工阶段是安全风险最为密集的阶段,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作为施工单位,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减小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是基本任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论及施工企业的发展和盈利。但建筑施工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风险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和隐蔽性,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加强建筑施工风险信息的收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正确评估建筑施工风险,才能有效的实施建筑施工风险管理措施。

1 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风险问题

风险管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水平,而且与企业的效率、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建筑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今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缺乏科学的技术和质量控制

在施工阶段中,施工技术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施工阶段的整体质量。而现如今建筑施工过程中常出现各种技术指标不是很稳定的现象,如材料问题、施工技术不充足、技术人员操作不当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涉及范围十分广,涉及专业繁多,在多种多样的技术问题管理中,建筑施工监督部门必须充分承担其责任,尽到其监督的职能。高的施工质量水平不仅保证了施工过程的安全,而且有利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但现如今,土建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钢筋、水泥、砖、石子等质量不达标,监管人员监督不力等问题时常发生,严重加大了建筑施工的风险程度,不利于施工现场的管理。

1.2 材料手工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现如今,手工管理方式仍是大部分建筑施工现场采取的材料管理方式。一方面,材料的手工管理方式要求原材料要经过很多繁复的环节才能出库使用,手工管理方式不仅环节多,效率低下,而且手工环节全部由人完成,很容易出现人为失误,这就导致手工管理方式拉低了施工的速度,降低了施工效率。另一方面,手工管理方式使得材料机械存储仓库与施工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要通过手工信息来联系,交流困难,可能造成原材料大量累积或紧缺的局面,不利于资金的流动,无法保证施工的进度。

1.3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较多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通常更加注重施工过程中所需成本的降低和施工效率的提高,而常常忽略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从而导致了建筑施工现场事故发生率逐年升高。施工安全不仅包括施工工作人员的自身生命安全,还包括其财产安全。一方面,部分施工企业为降低成本出现偷工减料、建筑材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建筑材料不达标,各项法律法规缺失,这就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出现;另一方面,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各种漏洞,施工现场中机械的意外损坏,各种施工材料的浪费导致的紧缺,也增大了现场安全隐患出现的可能。

2 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有效方法探究

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为了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更好地减小风险的发生,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措施:

2.1 严格控制机械质量,增强其科学性

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技术的科学性,保证施工原材料和机械的质量,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首先,严格控制施工原材料质量,保证钢筋、水泥、砖等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提高建筑原材料的利用率。其次,监管部门应严格按照科学的监管标准来保证施工机械的质量,按照施工计划保证机械的进退场,保证施工材料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第三,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工作,现场技术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认真负责做好现场技术指导,及时发现与解决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保证施工现场的协调统一。

2.2 优选材料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

建筑施工风险管理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建立一支具备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及经验的人才队伍。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建筑施工企业也应优选材料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收管理人员时,首先,应提高招收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招收时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管理专业的水平,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具有责任心、事业心;其次,要求其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使材料管理由较为落后的手工管理方式转变为利用先进技术的管理方式,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展开针对使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的培训,使老员工也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熟练操作电脑及相关软件,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做好建筑材料的管理。

2.3 树立安全隐患意识,加强安全管理

为了减小建筑施工现场各项安全隐患出现的可能,施工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施工企业管理者应准确认识到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对现场安全的重视程度,并且坚持与时俱进的观念,根据企业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引进先进技术监管现场安全;其次,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教育,树立安全隐患意识,开展现场事故分析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现场应变能力和防范安全隐患的能力,大力开展安全宣传活动,使安全隐患意识深入人心;最后,建立安全负责小组,制定相关的安全规定,监督施工人员安全生产,在安全负责小组中建立安全责任制,督促其尽自己最大努力来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工作是建筑施工的重要部分。但目前建筑施工中存在科学技术和质量控制的缺乏、材料管理方式较为落后、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等多个方面的风险。针对存在的风险,作者提出了几点促进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措施,从严格控制质量、提高安全隐患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等几个角度着手,不断完善建筑施工的管理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安全施工,从而保障工程项目顺利的得以实施,提高建筑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医疗社会保险机构作为医疗保险服务付费人,对医疗服分支机构的补偿方式是整个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支付方式对医疗行为、资源流向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经济后果。为了控制医疗费用过度上涨,保险人不断改变对医院的付费方式。如何选择医保付费方式,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方式也不同,以下将重点结合这两个方面进行重点阐述。

一、医保付费方式的改革

概括地说,目前国际上医疗保险费的支付方式有七种,分别是:按服务项目付费(Fee for Service)、按人头付费(Capitation)、总额预算制(Total budget system)、定额付费(Scale Payment)、按病种付费(Diseases Related to Groups)、工资制(Wage system)和“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标准”支付制(HBRVS),不同的支付方式对费用控制、服务质量以及管理的要求不同。(表1所示)

根据以上我国医保付费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相对来说,总额预算制和按人头付费方式更有效率一些,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是最不容易管理的[2]。

二、医保付费方式风险成因

(一)外部因素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实施和推行,使得医院不得不针对制度的完善而出台不同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由于不同的付费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支付项目和支付形式,当医院在结算过程中就不能确定报销方式时,势必会影响到医院的核算,从而引起应收账款的风险,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整体收益。经过这些影响到医保付费方式的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会对医院的预算和结算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市场逐渐影响了医院的经济运行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医院会计制度,财务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一方面,人们开始认识到,医疗服务不仅要考虑社会福利,还必须实行经济核算和医疗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其次医疗服务市场,医院管理者如何在现有的卫生资源分配到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的服务于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检查财务管理的要求,以最小的财务成本,向社会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

(二)内部因素

医院的收费管理,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财务活动反映了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资金流动,体现了医院的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作为医疗财务管理人员医院经济活动的特点要深刻认识,了解熟悉的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有必要研究医院财务目标的基础和医院财务经济内容。这是基本的理论问题,而且还建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由医院财务管理需要解决的。由于医保付费方式的不同,医院的结算处可能会对病人未结算的款项无法结算出来,从而导致医院的应收款不清,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收益。

三、把握各种付费方式利弊,加强医院风险管理

根据我国医保的付费方式的情况,医院要针对存在的风险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就是需要对立总额控制体系,根据我国医保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梯度的选择与自己医院相符合的付费方式,这种付费方式要与医院的发展密切相联系。

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很单一,也非常明确,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医院风险管理,设定具体的目标,事实上,它已决定在医院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必然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管理任务,管理原则,管理理念和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虽然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同企业不同,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实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中的医院,它的所有业务活动不能脱离市场运行独立,与企业一样,可以从人,金融,商品,技术,信息,和其他元素的生产和经营中不被分离,并通过市场的手段,开展各种活动。医院整个的各种医疗服务的相应活动的资金向社会提供的活动过程中,在资金活动的过程是医院的财务活动,实施的管理过程中医院财务活动是医院的财务管理。针对医保付费方式的不同,医院可能会产生应收款的风险问题,以提出的医院面对的风险问题进行财务结算时,不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医院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明确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我们都知道在每天的日常工作的人,做任何事情,其实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了解并充分利用这条法律,工作变得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反过来,如果没有发现规律,甚至违反规律的,将是一个异常困难的工作,结果事倍功半。医院财务管理,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差异,这种情况是不同的,但医院财务管理法在医院财务管理的宏观思路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区别,即使有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差异,这只是细枝末节的差异,而不是一个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对于医院财务管理,从大的宏观思路不妨遵循以下路径的具体计划。

多智力资本和经营风险,改变他们的金融观念。对于智力资本的理解,智力资本也就是知识资本的使用,为了适应医院管理的财务要求,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概念。综合业务管理由医院内部经营要素,对医院的所有的资产进行优化配置,。特别是要加强资本,智力资本,包括市场化运作,以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利用财务杠杆的调节功能,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以确保财务管理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我国当前医疗改革的现状及新农村建设城镇医疗保险的付费方式的不断改进,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理念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为了医院的发展和财务风险管理,医院管理者要及时要地根据当前可能由于医保付贯方式出现的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策略,保证医院的利润最大化而又不影响患者的医保体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医院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维护,以获得实时财务管理信息以外的其他非财务信息,以真正医院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晶,韩菊.医院单病种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 2011,12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J].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1

篇5

二、企业的生产经营盲目扩大,缺少长远打算。目前很多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中只将目光放在经济效益上,或者说只将目光放在短期的经济效益上。企业在未经研究和分析的情况下,针对所谓当下的热销产品进行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就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逐渐加大。

三、企业内部控制不到位。目前部分企业都能都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内部控制不到位就会造成企业的经营风险逐渐增大,而风险所带来的后果根本无法估计。

四、企业针对赊账管理不到位。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为了拉到生意,增加产品的销量就会才采取赊账的方式来销售产品、建立客户关系。但是企业的这种赊账销售就会造成企业大量的账款回收困难,甚至出现死账的现象,造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情况。而对于企业来说,在未对客户的信用进行细致的了解就盲目的赊账,最终只能造成大量的资金无法回笼,而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就会随之变弱,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只能起到阻碍作用。

提高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和防范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首先企业的领导层要深刻的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只有领导层先树立的正确的风险意识,在企业的决策上才能更加全面。其次领导树立了正确的风险意识之后,就应该通过培训和教育将意识树立在每位员工的脑中,让员工深刻的意识到风险到底会给企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由此树立员工心中正确的风险意识。

除此之外企业应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第一,规避风险: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风险的发生是存在可能性的,所以企业针对风险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避免和回避,由此才能最大化的降低风险的损害。

第二,分散风险:当企业预测到将要来临的风险是无法避免和回避的时候,企业应将风险进行分散,分散到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业务中,由此保证风险的损害相对降低。

第三,转移风险:面对无法避免的风险时,企业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将风险转移出去。

第四,控制风险:在面对风险的时候,要重视风险因素的变化,防止出现风险恶化的现象,并且最大化的将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应该根据竞争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以及市场的要求来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由此让企业的内部可以做到科学管理、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等。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可以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不仅如此,国外的很多投资机构都很看重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否完善,所以国外投资机构会选择将资金投给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更完善的企业,而资金对于企业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

三、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与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对于企业控制风险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的时候,应保证信息可得到及时的反馈,并保证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以及不同人员的权责清晰,还应保证组织机构内部存在风险机构。

四、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应很对客户的赊账条件、形成日期、还款日期、欠款数目等信息做好原始记录。并针对赊账客户中超过信用额度的客户进行掌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企业应针对赊账客户的经营能力、实际情况、偿还能力以及信用度等进行分析和实时的监督。对于赊账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是那些金额大、时间长并且经营状况不是很良好的客户,要防止这些客户的赊账变成死账、坏账。

篇6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各个领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较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众所周知,压力会导致风险,同样风险也会加大竞争,因此我国各行各业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消除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普遍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但这种方式无疑会为我国财政支出带来较大的压力,所以需要做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因素

1、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

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普遍认为,在财务管理时只需要做好预算即可,只要按照预算执行就不会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还有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如果能获取更多财务资源并对其合理利用,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较大财务风险。即使出现财务风险还有国家财政拨款作为补充,事实上这些和财务管理并没有较大关联,可以说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是行政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

2、部分权责利缺乏明确定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于为社会民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由于难以区分事业单位各个部门权责利,因此不利于财务管理。再加上预算执行缺乏规范,资金支出结构存在问题,长期以往就降低了政府公信力,甚至使用资金无法产生预期绩效,威胁到财务管理。

3、内部财务管理处理不当

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得知,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存在政事不分和政企不分情况,再加上很多财务系统相对复杂,单位和单位内部之间有很多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在使用资金时常常存在利益分配不均和权责利不均衡情况,无法达到一致,十分容易降低资金使用率,也会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

1、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提高工作人员财务风险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要严格控制支出,加强监管力度。首先深入实际情况调查分析,在编制预算前应认真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要全方位了解国家制定的各项财政政策,从而增加来年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次应根据预算项目制定经费执行方案,并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供财务预算执行目标,实行一支笔审批和一本账制度,领导严格审批经费较大的项目。坚持从单一会计核算向预算管理思想观念和实施措施转变,更要坚持审批、花销、管理等思想观念相一致,避免出现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财务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会计规章制度,加快对财务执行控制与管理,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财务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更重要的是确保财务上报的部门预算都能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目标要求。此外,如果事业单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经济效益,就应学会善于在财务会计管理中随时对事业单位财务情况进行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预警,降低事业单位风险发生率。同时还应学会判断各类风险,尤其对于无法避免的风险应建立预警系统来尽可能减少因风险产生的损失,从而做到防范有预案,解决有措施。

2、明确财务风险定位积极奉行财务风险管理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风险活动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尤其对于行政单位而言,财务风险管理也有相应的目标,然而它与企业以追求盈利为目标不同,此类单位应时刻考虑社会责任并借助其来对自身发展和多方面需求进行维持和满足,从而实现资金使用最大化。同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也应奉行相应的原则,一方面为整体性原则,即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活动中面临风险时,应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和预期恢复水平全面考虑单位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分析因此可能带来的损失或收益,从而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其次全员参与性原则,即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都参与其中。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甚至会影响单位正常工作。借助全员参与性原则可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积极性,并能妥善应对风险。

3、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式

内控是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能有效提升各种风险防范能力。必须在内控管理中确保完善各项制度并将其作为提高内控管理的基础,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众所周知,事物单位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即事物单位控制制度,需要通过设立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并在明确职务分工的情况下,实现授权批准与执行业务、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审核监督与业务经办以及会计记录和财产保管等相分离制度,由此才能实现会计内控目标。此外应加强财务预算编制,可采用滚动运算法进行编制预算。该预算方法不会将预算期和会计年度相挂钩,只需每个月在原预算基础上对下一个月预算增补,逐期向后滚动保持12个月,以此规划未来经济活动能对年度预算产生的缺陷进行弥补,使预算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相关性和灵活性较强。

三、结语

总之,财务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综合性管理应不断进行完善,使事业单位财务运行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应以发展的眼光完善各项财务措施,从而避免财务风险,推动事业单位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加兵,张红,赵斌,等.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0):31-33.

篇7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启动了金税工程四期建设,不仅仅是税务方面,还将非税业务纳入管理范畴,实现多维化、全方位的全流程监控,我国正向“以数治税”时期迈进。面对日益严峻的监管环境以及逐步提升的税收违法成本,税务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能够减轻企业的税负负担,降低经营风险,还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涉税事项存在于每个环节,这也意味着税务风险无处不在。企业根据战略经营目标和自身发展特点,合理安排产销活动,有效控制可控因素,以降低企业税务风险为导向,制定和执行风险应对策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使企业税负最小化,这就是税务风险管理。公司的税收风险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由于部分公司因涉嫌违反国家税法的相关规定,或者未能按时充分足额向地方政府合规缴纳企业税款,而受到地方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或直接遭受企业财务和商誉双重损失的情形;二是由于部分公司税收管理者自身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既不能准确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有关政策,也没有科学合理的税务计划,从而造成多缴税收,增加了企业财务的负担。

二、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负担。税收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成本支出和管理事项,所有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税收。企业税收管理通过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活动之中,能够有效降低税费,节约经营成本,降低财务负担,从而提高利润,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二)有利于规避企业涉税风险。随着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与快速发展,众多不同行业和不同公司规模的企业以及组织管理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司内部的资金与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活跃。为在这个新的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公司都通过多样化的经营发展策略来壮大企业规模,这也扩大了公司的涉税风险种类,从而增加了公司涉税业务的复杂程度。重视税收风险管理可以使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规避涉税风险,为公司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有利于节约企业财务费用。资金是企业经营的血液,充足的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合理进行纳税筹划,科学安排税款缴纳时点,在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延期缓缴税款,把资金投入到回报率更高的项目之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资金的时间价值。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税收“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基本特征已经根深蒂固,企业管理层普遍认为税收支付是一种必要的财务支出。在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要求指导下,管理层通过更新换代机器降低制作成本,通过减少雇佣工人降低劳动力成本,通过批量采购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但却很少能够意识到通过纳税筹划降低税费,进而减少经营成本。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之中,管理层只关注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不重视税务的风险防控,没有对税务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只有在税务风险爆发时才进行处理,缺乏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这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税务风险管理相脱节的表现。同时,大部分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关注,了解所处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是被动地接受财务部按照出台的相关规定计算得到的应缴税额,这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多缴税款,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二)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能力有限。企业税务风险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受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能力高低的影响。一名合格的税务风险管理人员会主动请教专业人员,学习税务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合理地管理企业的税务事项,最优化企业纳税方式,力求降低税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现阶段,很多企业忽视了会计和税法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模糊了这两个部门的职责,为减少管理成本,甚至让财务人员兼任税务专员。即使是在大企业,很多税务管理人员也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必要的经验交流,无法实时了解税收政策和涉税事项的处理流程,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局限于管理发票、核对账目、定期进行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认为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在财务部门,这也间接导致了多种问题和风险的产生。(三)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不够健全。当前,很少有企业将税务风险纳入到内部控制制度中,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意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事实上,企业税收内控机制是监控税收风险的“防火墙”,企业想要有效控制税务风险,建设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控机制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税收内控制度不规范,税务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没有定期开展税收风险分析与评估,税收风险分析评估控制措施的设定、监督和改进举措欠缺规范,缺乏高水平的绩效考评制度等,这些问题会使公司的税务事项不能得到专业有效的处理,进而引发企业的税务风险。(四)税务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机制不够完善。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税务风险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均无法避免,因此税务风险管理不单单是财务部门和税务部门的责任,还需将企业内部的各业务部门和外部的税务机关联结起来,共享税务信息,让企业各相关人员都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监控各项税务风险。但在实践中,许多企业过分注重“商业保密”,不允许员工随意讨论和泄露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致使企业的员工之间、员工与外部专家之间存在信息不能顺利沟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且,由于企业内部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职能不同,对同一事项的认知自然也就存在差异,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容易使事情处理最终结果与预期产生偏差,导致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产生税务风险。(五)企业外部环境不够稳定。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稳定性稍显不足,变化较大,这对于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约束性标准也会存在适应性变化问题。税务机关执法系统规范性不足,会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出现。面临复杂而又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国家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宏观调控,在相关税收政策上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变化发展着的社会。频繁变化的外部环境,给企业税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它不仅要求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不能为获得更大利益而铤而走险做出偷税、漏税、虚假账目或拒不缴税的行为,还应该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去预测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并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政策做出综合分析,甚至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解读与应用也会有所区别,这些条件都可能给企业造成税务风险。

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防控措施

(一)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政策也为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而不断优化。对于企业来说,不稳定的环境意味着税务风险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应强化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可以先把管理层和财税部门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向其灌输税收风险管理理念的重要意义,让企业从战略层面提升对税收风险理念的重视程度。之后再自上而下弘扬企业纳税文化,安排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定期进行必要的税务风险防控培训,争取让“税务思维”深入人心,把税收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在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降低税务风险,以风险管理理念的常态化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二)建立税务人员培训机制。企业一旦违反税法,不仅需要补足税款和缴纳滞纳金,还会影响纳税信用评级,甚至可能会面临刑罚,后果非常严重。这就对税务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税务人员对我国税法不够了解,就可能因处理不恰当或不及时导致企业遭受损失。因此,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必要条件。公司要为税务管理人员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比如可以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到公司进行税务知识系统培训、对最新税务政策进行详细解读等。同时,企业应建立合适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利用奖惩机制让税务人员重视税务风险管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从而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三)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在过去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因考虑到管理成本而使会计人员兼任税务专员,职责不清晰,专业程度也不够高,难免会有疏漏之处。由于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繁多且不断变化,公司合作项目范围愈广,因此企业应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培养出一支专业的团队,能够及时调整分析企业的涉税问题,开展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提前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同时,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还应执行税务风险监督检查和自查自纠工作,及时排查税务风险的盲点及死角,把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四)完善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企业要想有效地实现税务风险管理控制,就应该以行业特点和最新税收政策为准绳,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机制,例如通过《企业发票管理办法》《企业税收管理制度》等条例对日常的基础性税务事项提出具体的标准和流程,规范企业的涉税行为,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开始,将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防控制度渗透到点点滴滴之中,科学构建高效运行预防机制,加强日常税务风险防控。此外,合理利用财务指标构建税务风险分析模型,识别企业风险隐患,适时提供涉税风险警示,并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及时进行纠正和补救,化解不必要的税务风险。(五)健全税务风险信息沟通机制。企业应该重视建设内部各机构之间、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高效的沟通质量是有效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的保证。税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涉税活动之中,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经办人员对税务知识了解有限时,就可能导致最终结果与预期存在差异,税务风险也就产生了。此时,只有具备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才能及时地将信息汇总到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专业人员会对该税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提出风险应对方案。同时,我国的税务征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不同区域之间具体的税务征收管理方式对政策的解读不太一致,所以应加强与外部税务机关的沟通,对于一些税法规定模糊和不确定的事项应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提高涉税信息传递效率,尽可能避免因信息沟通不畅而产生的税务风险。(六)建立常态化的税务风险自查机制。税收管理的核心就是科学合理减少税收成本、降低税务风险,使企业整体税负最小化。在夯实税收日常基础工作的同时,建立常态化的税务风险自查机制,主动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税收检查工作。企业可以将风险评估时确认的风险进行登记分类,根据风险程度实施对应的风险自查,有月度检查、年度检查、不定期检查和部门抽检等,以自查、检查工作为契机,认真分析税收管理薄弱环节,深入查找改进突破点,有效提出整改措施,建立健全“以查促管、以查促查”税收管理机制,提升税收风险管控意识,切实做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专业人才,对企业的监督检查机制进行改进,以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更好地管理企业的税务风险。总地来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税务风险管理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强化税务风险意识,加强对税务人员的培训,培养出一支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团队,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规范各种税务行为,将税务风险防控思维渗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思想意识、内控体制、业务人员等多个维度出发,形成合力,构建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规避企业税务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小青.浅析企业税务管理与风险防范措施[J].全国流通经济,2021(27).

[2]李佳.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J].纳税,2021.15(28).

篇8

关键词:

供电合同管理风险;识别;评价;方法

随着供电公司法律风险的加大以及企业中合同管理地位的逐渐提高,供电合同风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合同管理的作用可以通过多方面体现出来,其最基础作用在于提升企业形象,核心作用在于监控经营风险,而创造经济效益的价值很容易被人忽视,其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促进供电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供电合同管理来说,利用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很有必要。

一、供电合同与供电合同管理

供电合同是供电公司按照用户需求的笔筒拟定的供电协议,其中的内容包含很多方面,例如供电方式、电费结算方式等,对于供电过程来说供电合同的拟定为其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所谓供电合同管理是以供电合同为基础的一项管理工作,其中主要涉及到了各方面的合同管理内容。供电合同管理的内容非常繁杂,具有庞大的管理体系,不同环节都对供电企业效益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对其展开全面的把握,保证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签订、修订及履行合同的过程统称为供电合同管理,一旦在供电合同管理中遇到了疑难问题,或者很难解决的问题,这时供电企业运营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对企业运行效益的提升极为不利。纵观当前我国供电合同管理工作,供电合同管理体系尚未完善,存在非常高的合同风险,由此引发的问题也非常多,甚至对供电企业的正常工作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现阶段怎样消除这些合同风险是现在业内人士极为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供电合同管理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一)识别合同管理风险

(1)编制供电合同存在的风险。供电合同编制阶段存在的风险主要涉及到策划、咨询、谈判及文本等内容及风险,合同策划及发展规划中的风险为策划风险,具体体现在合同的策划目标、企业战略目标不一致;咨询调查风险主要体现在用户咨询资料信息的收集不全;谈判风险主要体现细节处理不到位的现象;合同文本风险主要由条例不完善等因素导致。

(2)审核供电合同的风险。审核合同需要对合同的可行性、合法性及严密性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供电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把握,最终对合同中是否存在问题进行判断和确定,最终提出有效性的意见和建议。

(3)签署合同的风险。在签署合同的过程中,因为受到时间、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很容易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签订合同时没有进行详细的审核、签署合同过程中出现涂改的现象、签订合同时出现合同保管不当、信息泄漏等问题。以上情况都可能会在签署合同环节引发风险。

(4)履行合同的风险。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由于履行操作、履行人员及管理方式的不同,也容易造成履行合同的偏差,进而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引发一些风险。具体来说,履行合同的阶段主要存在变更风险、履行风险及纠纷处理风险等。

(二)评价合同管理风险

(1)制定统一评价指标。合同管理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针对供电合同管理工作落实的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层次性等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使合同指标最大限度量化得到实现,并利用定性方式展开描述。与此同时,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合同“串接”的实现还需要对各因子间的相关性把握好。

(2)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模型。在合同管理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始终注意按照风险权重展开定量计算,充分利用系统分析理论对建立起应的模型。在构建常规模型时,通常需要用到模糊综合评价法,所谓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指给予各评价因素权重向量进行模糊运算。计算过程中需要利用多评价因素组成集合,同时以多因素、多种判断为基础完成供电合同风险指标由定性到定量的计算,可以利用专家分析法对合同管理风险影响指标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评判样本矩阵,利用样本矩阵和权重明确综合评价因素组成的集合与多种判断组成的结合的关系,并对供电合同管理风险系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合同管理法风险相关指标和要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3)展开评价验证。当评价工作完成以后,还要领数学算法对供电合同管理风险的相关数据和指标展开验证,然后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及有效性进行确定,保证各项结果的准确性以后,给出准确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从最大程度上使合同管理风险得到降低。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供电企业的角度来说,供电合同风险管理工作的展开可以为其工作提供保证,甚至对企业建设效益的改善起到了决定性的意义。在识别和评价该风险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将供电合同管理内容把握好,全面了解合同管理风险的类型,明确评价目标和风险权重,对供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风险系数进行计算,以此为基础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从而为供电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前提与基础。

作者:张涛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东营市东营区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凤春.石油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以大港油田公司为例[J].经济师,2011,09:245-246.

篇9

1工程经济管理风险介绍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是我国建筑市场在进行工程建设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造价咨询活动由国家转向企业的产物,也是我国未来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我国建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造价咨询行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多企业的共同竞争态势也逐渐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管理规范,这些管理规范对于规范市场经营和竞争行为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工程造价咨询过程之中,该规范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给咨询企业带来了经济管理上的风险。早造价咨询企业的运行过程之中,其对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过程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由于造价管理规模较大,且工程的进行之中不确定性较强,导致在咨询企业在工程的经济管理过程之中常会出现造价超过预算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咨询企业的经营质量。因此,在咨询企业的经营过程之中,企业管理人员要跟据当前存在的风险因素,明确造价风险和防范优化措施,提高咨询企业的工作质量。

1.1风险的概念

在咨询企业的工程经济风险管理之中,主要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工程之中的不确定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其咨询企业的造价计算结果和工程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程度就是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管理风险因素。一般在风险管理之中,常根据不良时间的发生概率和后果将风险划分为人类行为和自然行为等,其在工程之中的发生会对造价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1.2风险的特点

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其风险的出现具有客观性和突发性,由于引起管理风险的因素较多样,且其发生并不会以管理人员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风险的管理之中,要正确认识风险的客观性,探究风险发生的规律并制定向对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3造价管理之中的风险因素

为了保障工程造价风险客观评价顺利进行,在正确分析工程造价风险影响因素的同时,可根据产品的生产过程、造价实现过程,将风险分为社会、政治、经济、自然、技术以及管理风险。根据成分不同将风险分为不确定性、确定性以及风险性造价;根据工程目标影响,将风险分为工期、质量、造价风险;根据后果分为投机风险以及纯风险。

实际施工过程之中大概率出现的风险包括如下的几种:第一,工程造价文件错误风险。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之中,建设企业为了尽早完成施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企业的选择,一般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就开始进行施工企业的招标,在招标过程之中,符合建设施工要求的企业会将本企业对于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估价进行总结,完成工程投标报价文件,以此来方便建设企业对施工单位进行选择。但是,在不对建筑现场和建筑环境进行充分考察和研究的情况之下作出的建筑设计存在设计深度不够的问题,在造价的计算过程之中可能会对造价的准确程度造成影响。同时,造价咨询企业根据该设计编制的预算也不可能包括施工的所有内容。在我国当前的建筑施工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在开工之后发现设计图纸和在报价文件之中的初设图纸存在较大的差别。这种设计上的变更往往会造成工程建设预算的增加,从而影响造价精确度,这在建设过程之中是难以避免的。

除了设计方案存在缺陷导致造价计算存在风险之外,在实际工程建设之中,假如施工单位在初设阶段对工程的设计出现问题,由于设计之前缺乏研究探讨,其设计深度不够,且在文件的编制过程之中可能会出现重要施工项目的漏项,导致造价错误,造成造价咨询之中的风险;第二,施工管理不当导致造价风险。施工之中出现建设错误问题也会影响造价的准确性,从而造成造价风险。建筑材料的优劣不仅影响建筑的建设质量,也对于建筑造价的编制和控制有很大的作用。质量较高,且成本中等的建筑材料最为适合当今的建筑行业,对于建筑的质量和建设企业的经济利益都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在建筑原料的采买之中,市场采购人员对于材料价格以及材料的质量的了解决定了采买工作是否可以正常进行。但是,在实际的材料采买之中,企业的采购人员出于多种原因,因为材料报价的不准确或是对于市场销售情况的不了解,会导致采买花费大大增加,影响了企业在建设造价编制之中的正常作用,直接影响了施工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造成施工造价不准确,造成管理风险;第三,施工意外事故造成造价风险。在施工过程之中,假如发生自然灾害比如建设区域的塌方或是建设现场的火灾等也会影响建筑工程的实际之处。我国的建筑行业一般将火灾等自然灾害定义为影响工程造价的风险之一,其发生会导致造价的不确定,对工程的进度和造价质量造成影响,进而因此管理风险。

2风险防范方法

2.1提高企业对于工程造价文件的重视程度

在当前的施工管理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施工方案之中施工技术方案和造价管理脱节较为严重,双方的负责人员在造价文件的编制过程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造成文件对于技术和造价的关系处理质量较差。因此,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之中,造价企业要加强和施工企业的技术设计人员的合作和探讨,保证文件编制的质量,从而提升造价准确性。

2.2监理企业风险防范机制

在造价风险的防范之中,当前使用较广的方法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遏制和风险转移。风险规避法是指在工程的造价股哪里之中对风险因素的发生进行中断,通过在工程的造价过程之中尽量使用科学保守的施工和设计方案,避开造价管理风险的同时就避免了风险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风险的规避过程之中也会产生新的风险,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之中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法。风险遏制是在造价管理咨询的过程之中通过遏制发生风险的源头来减少工程风险对造价的影响,在减少危险因素的同时避免危险的发生,同时及时处理已经出现的风险,使得工程问题对造价的影响逐渐减少。这种控制方法较为积极,在实际使用过程之中要以工程造价风险为依据,从多个方面遏制造价风险的产生。风险转移是将风险意识通过特定路径转移到与自己利益无关的另一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程索赔、工程分包等。如在工程保险担保中,通过购买保险、合同等方式将工程风险转移给他人,从而达到工程分析转移目标,一般用于概率小的工程风险。

2.3完善咨询企业内部的造价编制体系

要在造价咨询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的工程经济管理体系,其经营管理人员可以从企业的组织、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几方面来进行研究。首先,我国的部分造价企业已经认识到风险控制对于企业的造价工作的准确性的重要价值,为了提升准确度,其在企业内部对于参与造价的人员分为了不同的部门,并在不同的部门之中配备经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升各个部门在文件编制和造价计算之中的管理效果,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质量。其次,在企业的管理上,为了减少非技术人员对造价过程的干涉,在实际运营之中,企业可以将管理层和作业层分开,两者在施工之中进行间接接触和间接管理方式,减少非技术人员对造价计算的影响。第三,在企业之中引入控制和竞争体制,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监督人员,对参与工程的员工进行贡献的评价,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

3结语

工程建设质量和经济管理效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业主和施工企业的发展。企业只有在工程之中加强经济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提升自身对于经济风险的规避能力和控制能力,保证企业的发展质量,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尹俊峰.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12).

篇10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企业根据实际状况及其长远发展战略,将部分或全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给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个人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组织运作效率,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前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人员的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制度设计、薪酬方案设计、薪酬调查、企业文化设计及劳动关系管理等业务。通过实施外包,能够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企业发展战略上来,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改善组织绩效。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流程

1.确定外包内容和目的

企业要认清现实状况,哪些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业务,哪些是企业的劣势业务,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什么,要注重哪个方面的发展,通过人力资源外包要实现什么目的,如何进行组合才能实现这个目的。理清这些问题,才能确保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成功运作。

2.选择服务商及外包方式

选择人力资源服务商时,要对服务商进行周密的考察,应考虑以下因素:一个方面是考察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和信誉,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不外泄;二是服务项目的完工时间及价格等因素;三是查看服务商以前的服务案例及擅长领域,判断与本企业的需要是否相匹配。

根据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量的大小等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外包方式,主要有三种外包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普通的咨询机构,他们的业务范围很广,人力资源管理是其诸多业务中的一个;二是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现在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如猎头公司也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使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可多家比较,择优选择;三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高等专业人才比较多,可以聘请他们做一些相关制度方案。

3.外包过程实施

外包服务商选择之后,就要进行外包业务的实施。实施外包业务,首先要先与外包服务公司签订外包协议或合同,协议中要包括外包内容、外包完成时间、相关责任人等事实,还要针对外包项目制定相应的保密协议,以及违约责任,防止机密外泄。

4.外包结束后的工作

外包结束之后,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并没有结束,首先要对外包期间的工作进行审核评估,确认有哪些值得鼓励的地方,哪些是应该改进的,这样才能在下次进行外包时做到更好,对公司更有利。再者,要对外包的效果进行评估,判断外包业务对公司有没有绩效改进的作用,考量下次是否进行外包,哪些项目是确实需要外包的,这个服务商是否适合本公司。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运作模式

1.企业招聘外包

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将所需职位以及任职要求等告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由专业的服务机构如猎头公司等根据岗位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广泛筛选,将符合条件的人员推荐给企业。二是企业在自己的网站或者专业的招聘网站上招聘信息,然后将简历筛选和笔试等较为基础的初级性工作外包给求职网站,由网站进行初步筛选、设计面试题目,之后将考核优秀者提供给企业,由企业完成后续面试、录取等工作。

2.企业培训外包

由于专业性和能力上的限制,很多企业将员工的培训任务交给对培训工作具有丰富经验、更加具有专业优势的外部组织完成,从而实现提高员工的技能和工作水平,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目的。

3.企业薪资福利外包

外包服务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工资体系,技能工资体系还是岗位工资体系要根据不同岗位的说明书来设计。

4.企业人事改革外包

当企业进行变革时,通常会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外包能够有效的避开中小企业中盛行的人际关系复杂等因素,减少变革的阻力。

5.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外包

现代企业中,软件技术、网络运用越来越多,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管理手段也越来越技术化、网络化,很多公司开始使用电脑软件进行日常人事信息的管理,中小企业可以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说明要求,定制适合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提高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办事效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给企业带来高效率的同时,在内部员工理解、外包业务选择、外包行业法律知识、合作单位选择等方面的风险也存在的一定的风险,做好外包风险防范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做好各方面的协调沟通,争取员工积极配合

外包开始之前,人力资源部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外包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和管理层积极做好员工相关利益的沟通工作,消除员工的恐慌感,让各层级意识到人力资源外包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进行人事制度和架构调整。

2.选择正确的外包业务

人力资源外包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日常琐碎工作中解放出来,释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战略性的工作。试图把人力资源的所有职能外包是不现实的,尚且不谈成本问题,这样一是会增大重要经营信息泄露的风险,二是会使人力资源部门陷入无事可做的窘境。

3.签订周密详细的外包合作协议

在实施外包之前一定要与外包服务商就外包内容、时间、目标、以及可能涉及的商业秘密等事项签订合同或者协议,内容应包括外包项目、工作流程、方案报价合作期限和进度、服务治理监控指标、激励与约束条款、知识产权的保密协议、对外包商执行外包项目的审计要求、违约责任等。

4.选择正确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企业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业务因素。企业确定外包内容后,应起草一份项目计划书,说明具体要求,寄给多家外包服务商,请服务商提供自己的主管业务范围、客户群体、专业背景、从业年数、财务状况、操作经验、业绩清单、是否有配套软硬件建设、报价等信息,判断是否为合格的外包供应商。二是诚信因素。考察服务商资质、信誉、是否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是否恪守保密原则,如若不能判断,宁愿以推迟外包为代价,绝不盲目同不诚信服务商合作。

5.企业人力资源部正确履行职责

人力资源部门要承担对外包项目的评估职能,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实施反馈修正机制和动态目标管理方式,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制定人力资源外包的总目标和阶段要求,通过监测对外包服务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服务质量调查,分析服务商行动结果和企业计划目标的偏离程度,判断人力资源外包是否有利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和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篇11

一、前言

房地产工程项目的建设一般都有投资大和周期长以及要求的技术和设备都很高的特点,这主要针对施工环境的复杂性的特点,很多情况下建筑工程都是无论何时何地都面临较大的风险。风险的应对其实也是风险的管理中的一个较为关键的部分,处理好这个问题,工程项目各项指标实现将会变得简单。因为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任何地方都存在未知的风险,每个方面的因素都可能触发其危害性,所以应用的策略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所以大多都不尽相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总之,房地产项目的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保证项目安全有序进行的保证,对未知风险的采取一定程度的应对更能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

二、注意施工阶段的过程控制及其管理

首先房地产在建设工程中的甲方管理,主要是管些那些?他所能管到的区域是什么,有些方面可以通过监理和施工单位本身就能完成管理,所以管理的权限需明确划分,甲方的工程管理才能明确目的性,才能够杜没有目的的实施“大爷”方式的的管理。这种“大爷”式在施工单位是一种让人非常难接受的管理措施。管理工程的一种理想的境界就是工程的质量能够符合所要达到的期望值,甚至超过期望值,要达到此理想状态施工的工期应在尽可能合理的时间内,这样才能使施工单位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果达到这些预期的状态,甲方与施工单位才能成为真正的名义和工作上的合作伙伴。那么甲方应从哪些方面对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的管理呢?

主要是需严把工程项目中的质量关,不断的着重于质量方面上的管理,合理的处理各细节的问题。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把工程的质量关放在首位,而且管理的程度应达到无论再细节的地方都能解决好,要做到这点管理者要时刻严把施工工序过程中的每一个质量安全检查以及运用合理正确的管理方式,进行合理的防范,可以消除施工质量问题的通病,这样可以使人和财以及物能得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既可以减少施工材料的浪费进而减少工程上的投资。一般怎样处理好质量关呢?

其一,想管理好施工的质量关,主要的任务就是按图进行施工,甲方的代表需要时刻的检查施工工作人员进行项目的施工有没有严格的根据设计的图纸。如果看到不良的问题,就应及时地进行处理,如需返工就必须返工,这导致的损失都需施工一方进行负责。但是需注重一点,甲方须和监理单位进行交涉而不是直接和施工方交涉。还有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有着偷工减料或者以次充好的情况,有些建筑的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不按设计的要求,采用一些不合格的材料或者是建筑的构配件以及设备没有达标,所以必须责令强制改正,该罚款不应;若有情节很严重者,立即责令要求其停业进行整顿,还要吊销该公司的资质证书;若造成房地产项目工程的质量离标准的质量要求很远,马上强制施工方返工以及处理,由此造成的施工损失费用须由施工方负责;更有甚者导致犯罪状况的,就要根据法律法规追究其刑事的责任。

其二,把好质量关,须针对较为隐蔽的工程以及其中间德部位进行严格的检查以及验收,房地产项目工程有很多掩盖条件或者在协议规定好的中间部位需要验收地方,施工单位要时刻进行自检,并且需在48小时之内通知到甲方的代表。通知的内容应该包含施工方进行自检的各项记录,还有需将隐蔽工程以及中问部位必须要进行验收的地方都要如实的告知甲方。如果验收的质量合格的话,甲方的代表就需要在验收的记录单上签字,当签完后施工方才能继续施工,如果甲方代表验收没能达到标准,在限定的时间之内施工方需要完成修改等待甲方重新验收。在隐蔽工程还没有验收前,甲方代表可以对隐蔽工程采取检查,施工方需按要进行配合的检查。如果检查没有达到要求,甲方代表就不可以签字在隐蔽工程的记录单,而且需要其进行拆除并且要求返工[1]。

三、做好相应风险的处理措施

其一,关于风险的回避,

如果一些新的技术或者新的工艺材料没有做过成功的实验,这些新的事物是不能在开发的项目中进行使用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创新或者过度的创所导致的难以预知的风险;其次风险的转移,可以合理的判断情况,将自己承担不了或者不敢承担的风险有意识的传给其他的单位进行承担,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给能够承担的公司进行承担,产生各种风险损失的法律责任转到能承担的人身上,这样就间接地降低本身的损失程。进行风险转移途径有很多,类似用合同或者期货再或者保险等等形式;再次适当的减轻风险,应准备好在冬天寒冷的雨季下施工开展工作,解决好工作方面上的调整,从而减轻该特殊时期导致质量以及进度的变化;最后对于风险的接受,凡是不能回避或者转移和减轻的各类风险,就要建立好健全各类型的制度来处理应急的风险。

其二,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可行性的研究是建设项目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开发商需要根据房地产市场的行情类似房地产的供求状态等等因素,最终决定开发此类项目规模的大小以及类型,在对将要进行开发的成本和需求量以租金等各项进行估测。因为估测也是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着极大的风险,管理者也只是能够得出一个概率性的预测。所以可行性的研究对风险预测能否充分的切合实际,确实影响到该房地产项目能否进行投资[2]。

其三,还需要拟定好周密的一套应急的方案

因为一项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周期都比较长,最短也要两到三年左右,一般都是在2到5年之间能完工,而且国家在产业的投资方面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国家政策在宏观的层面也会随着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企业不同种的因素变动而变动,这些最终都会使房地产在开发过程中存在风险的发生变化;因为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任何事情都存在不可预知性,所以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就需要做出有效的应急措施。一套周密的的应急方案就至关重要了[3]。

四、总结

房地产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很多,开发者要解决这些问题,难点就是在于如何对风险做出一个精准的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篇12

房地产建设项目的管理最终目标是高效实现项目,基础是经理负责制,通过一些更为系统的观点、方法,项目开发全过程按其内在规律进行,做好有效的组织、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系统。

一、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对于风险管理,主要有风险分析、风险预防、风险转移、风险管理以及风险抑制等内容。风险分析一般有这么几个步骤:风险辨识阶段找出风险因素,研究风险因素会造成的后果;风险估计阶段,根据己有资料和经验对各风险因素可能发生的概率及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做出估计;风险的评价阶段,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评价,即确定风险的概率分布。在风险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导致损失的各种风险因素,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称之为风险预防。风险预防贯穿于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各个阶段。可以采取工程保险或工程担保的方式来转移风险。合理界定项目覆盖的范围,在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的总体要求下,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行项目决策,确定项目目标,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风险;编制《项目管理规划》,用《项目管理规划》指导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理顺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建立项目的反馈沟通职能,为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风险抑制是在风险发生时或风险发生后采取的各种降低损失程度或缩小损失发生范围的措施,目的是使风险发生时损失最小,风险发生后有挽救措施。

二、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类型

1、定位风险

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而言,其市场定位主要是包含建筑质量定位、产品定位、建设环境品质定位等,而对于这些定位,均是依照经济技术分析、市场调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做出,是指导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营销策划方案等前期工作的依据。可以说,项目的市场定位确定以后,基本上就敲定了项目的建设风格、建设成本、营销推广方案,就决定了项目的销售前景,一旦市场定位不准确,项目的指导思想出现失误,是后期无法或者是非常困难弥补的风险,也是项目开发过程中最大的风险。

2、投资支持能力风险

出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前后,受到市场定位模糊认识或者是自相矛盾再或者没有真正领会到“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再者对企业自有资金筹措以及融资能力估计过高,或者项目成本分析存在着严重的失误;或者没有吃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行业政策,对大的经济环境把握的不准;或者是成本过程控制严重失控(突发性事件)意外因素过多等等原因,导致的项目资金支付能力达不到计划要求,给项目建设造成的风险(可控制风险和决策风险)。

3、质量风险

此项风险主要是:项目决策时,因为经济技术的失误分析,造成价格与品质矛盾带来的质量问题;进行设计的时候,向设计提出不合理的设计标准规范,尤其是强制性标准要求,又通过“关系”关照造成“投机性”质量问题;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从业人员对设计知识认识有重大错误,擅自改变设计造成的质量风险;施工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关键部位和关键过程的跟踪检查处理,对一些容易出现影响结构安全,特别是一些虽不影响结构安全,但对正常使用功能有严重影响的问题,处理不及时,没有做到“事前”控制的“永久性缺陷”或者给售出交房后造成的质量“隐患”(实际上就是“质量通病”造成的纠纷);交房实物与销售承诺、广告宣传承诺不相符造成的“实物质量”问题等,因“质量”问题造成的纠纷冲突形成的风险(可控制风险)。

4、合约履行能力风险

对于项目在运作以及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牵扯到土地的转让、设计、融资、监理、设计与勘察设计成果审核、工程地质勘察、施工、招标、质量检测、材料设备供应、销售委托、购房等合同或协议签订履约,同时,项目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特点,又会带来建设周期较长,涉及的方方面面又比较多,如果在关键的过程出现控制失误,那将给项目造成相当大的麻烦。

5、“创新”及“政府”风险

现阶段的经济环境,让资金、建设土地等基本要素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珍贵,为此,怎样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让企业可以更加持续稳步的发展,追求超额利润是十分有必要。这种情形下,为了服务目的,追求项目与周边项目的“差异性”,选择自己企业不熟悉或者认识尚不足以完成追求的“创新”,也是极具风险的,更何况正常地创新本身就是有风险的。“政府”风险多发生在政策的不连续性、突变性和漏洞的存在,对于企业来说,主要发生在违规操作的投机性过程、对政策不理解的盲目性过程失误。

三、风险管理方式

对于项目覆盖范围进行合理界定,控制好项目变动的范围,把项目任务进一步细分为更明确、更具体、更方便控制、更严密,避免出现遗漏而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对于项目管理目标,则要合理确定,在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总体要求下,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经济技术分析报告》提供依据,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行项目决策,确定项目目标,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风险。编制 《项目管理规划 》,对项目工作进行结构分解,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目标可能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按照一般规律拿出解决问题、规避风险的方法、措施,用《项目管理规划》指导项目建设,指导项目的计划管理。根据实现目标的外部环境情况,坚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 ”的原则,对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比照《项目管理规划》给定的方法、措施进行适应性、符合性识别、分析(评估或测算)评价,实事求是地给予适当地、合理的调整、优化组合各种风险技术,拟订应对措施,设法消除、缓和、转化、转移风险,避免过程控制风险。强化风险管理的计划手段,把可以管理的风险分解到各个不同的过程,对计划要求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必须给予满足,搞好风险的监控。合理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理顺管理关系、反馈关系,建立项目的沟通职能,在项目管理内部以及与建设相关的各方接口,特别是在经常出现误解和矛盾的职能和组织间接口,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加强合同契约的管理。及时沟通信息,消除履约过程的不稳定、不信任影响,围绕项目的最大利益(计划利润),按照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按照合同约定内容开展工作,避免冲突造成的履约风险,控制建设成本;利用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已知风险通过合同分解、索赔和反索赔等手段,进行回避或风险转移。在项目内部加强实施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管理),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强化财务监督和计划实施的专业监督,强化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监督,对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跟踪检查,及时向决策层提供修改计划的依据,向计划实施层提示计划执行的偏离情况,对预料中的风险或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四、结论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房地产建设项目需要通过项目管理理论,采用完整、规范和科学的管理保证体系统筹、协调开发项目全过程和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黄林春.基于风险管理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J].施工技术.2010(06)

友情链接